-
1 # 孟德基業山下藏
-
2 # 大風起
昏君明君,並不是因為打仗。而是因為明朝最後滅亡了,清朝最後是順利退位,遺留的很多權貴子弟一直鼓吹滿清。
不過,既然說到打仗,明朝有一點做的的確不如滿清。明朝很多將領都有養寇自重的傳統,當年沿海剿滅倭寇,差點又被嚴嵩搞成持久戰。東北的戰事也是這樣,結果造成滿清一路做大,尾大不掉。
滿清對待敵人就乾脆多了,一般直接屠殺,殺光為止。因為滿清統治階層本身人少,如果在得勢的時候不將對方殺光,哪一天再起來就再也無力對抗了。新疆本來是蒙古人準噶爾的天下,被屠殺殆盡,才被穆斯林趁機佔據。對待漢人的剃髮易服也是,不服就屠城。
所以,明君昏君什麼的,主要看當時的百姓生活過得好不好。歷史畢竟是勝利者寫的,假的太多,真的太少。
萬曆張居正改革以後,應該還是不錯的。咸豐打敗之後,中國真的進入了千年不遇的衰敗期,上一次應該是五胡亂華時期了。
-
3 # 熊252252153
因為咸豐還能堅持上班,萬曆長期不上班吃空餉。萬曆看起來大權在握,實際上吏治方面導致很多空缺,沒有提拔年輕人,年輕人也沒得到鍛鍊,後面無人可用。官員的心思也開始遠離,後期官員各種利益鏈,各種侵損國家肌體,為了自身利益完全無視國家利益。這才是明朝滅亡的原因。
-
4 # 愛可愛的丹
萬曆在位四十八年,完全吃張居正改革的老本,張攝政死了之後,人去政息,大明又恢復原來的樣子,這一切都是萬曆皇上乾的,張太嶽剛死,皇上就抄他的家,一條鞭法形同虛設,財政枯萎,若沒有張居正重用的李成梁和用一條鞭法積攢下來的錢,朝鮮戰爭打成什麼樣只有天知道,表面上朝鮮戰爭打贏了,國庫也空了,建州努爾哈赤趁機起來了,你說他是不是昏君?再說咸豐,三十多點就死了,他點也背,碰上太平天國和英法聯軍,太平天國興起時他不用曾國藩,英法聯軍進北京時他跑了,在他同意下鬼子六簽了賣國條約,然後就死了,弄了八個顧命大臣,結果老婆和小叔子勾結政變了,開始長達近半世紀的慈禧時代。要我說啊,這倆個都挺混蛋的,只不過咸豐死的早,顯的比萬曆聰明些。
-
5 # 熊雄32
滿清甩鍋二百多年,從來沒有,被超越。[捂臉][捂臉][捂臉],好事是他們的功勞。壞事就是漢人做的,清朝也不知道是哪個皇帝,八國聯軍打進來了,他自己跑了讓別人殺我百姓,回來之後又讓老百姓賠錢給外八國聯軍。(是啊,清朝皇帝,真好。)
-
6 # 譚志國先生
萬曆皇帝談不上絕對的昏君,但是明忘實亡於萬曆確實很有道理。咸豐皇帝絕對算不上明君,但是咸豐對比明朝的皇帝算是勤奮的皇帝,受某些歷史老師的影響很多人把清朝勤奮的皇帝和明君這個概念混淆,勤奮的學生不一定就能考出好成績。相反貪玩的小朋友不一定不辦事,當皇帝也是如此。還是現在唯物史觀上看待問題比較客觀。
-
7 # houqianqueen
為了維護江山統治,去打仗不是正常的嗎,又殺害了那麼多功臣,又幹了明朝大槐樹移民,拆了不少妻離子散的事,他的勝仗完全是自私自利的行為,打仗的起因也幾乎是他做不得民心的事情由起,與其它朝代有很大的區別
-
8 # 天天喝一壺
萬曆後的文人治國無能,總拿政敵、宦官甚至皇帝來背鍋。而至清,文人們誣衊明帝則就是徹底的跪舔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民國初年新文化界眾口一辭的喊“打倒孔家店”的原因所在了,明中期後的孔教子弟太不要臉了!
-
9 # 天外流星46
首先認為咸豐是明君的估計不多,清朝皇帝大多勤奮是真的,但僅靠勤奮成為不了好皇帝,比如崇禎。其次,萬曆是打贏了三大徵,但是薩爾堡一戰損兵折將還丟了整個遼東;另外30年不上朝荒廢國事,都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所以萬曆雖然不是亡國之君,但是昏君是沒爭議的。
-
10 # 駱駝風車
東林黨那幫人 到了最後 橫行朝野 所有不加入社團的文官都被打到 害怕武將掌權 最後推出個袁崇煥 草包一個 擅殺敵後阻敵大將 致使滿清無後顧之憂 為了團體利益 枉顧社稷 誰又知道後金是不是東林黨養寇自重的結果 趁著崇禎不熟政治 幹倒了魏忠賢
滿清入關 東林黨並沒有得到清算 一個個投降保命 滿清的那些屠城 都被東林黨文過飾非了 所以 明史裡都是昏君 也就不足為奇了 要不然不足以反襯出東林黨的憂國憂民
-
11 # Man139876657
明朝和清朝的皇帝的評價標準是不一樣的。比如乾隆和嘉靖。這兩個皇帝是不是很像,都是前面勵精圖治,後面有瑕疵,都寵信貪官。但是他們的評價卻不一樣!在明朝官員的眼裡看來,膽敢罵皇帝的官員都是正直的,日後都會受到重用。而在清朝官員的眼裡,多磕頭少說話才是為官之道。我們能夠清楚的看到在明朝官員罵皇帝似乎是家常便飯,而根據統計,明朝所有的內閣,沒有一個人是沒有被彈劾過的。但是在清朝,我們很少能看到這種情況。皇帝的權力過於大,一切的事情決斷都又皇帝聖裁,所以官員們不敢說話。而明朝,國家的治理集團是文官,奏摺都是由內閣擬票,然後皇帝同意,司禮監批紅。也就是說,皇帝對國家很少管理,他只負責點頭。這樣一來兩種工作模式造成了不同的結局。而這種文人治國的思想在中國封建時期一直存在,直到清朝。比如,南宋,一個皇帝說了一句話,下邊大臣說,陛下何以一言而輕天下之士,而皇帝馬上道歉,說朕不敢。具體哪個皇帝不記得了。但是我們能夠看出,這和清朝的不同。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不能怪清朝的統治者,甚至說清朝統治者作為外族統治,他們是非常成功的。清朝,在表面上滿漢一家,而實際上還是滿族掌握我家的權力,這不到確保了滿族的統治地位,也安撫了漢人的心理。從統治角度來說他們及其成功,但是從國家發展角度來說未必!
-
12 # 安平144796971
一:、萬曆欺師滅祖,抄老師、名相張居正,還想鞭屍,中止有利於朱明朝延命的改革,抄張居正,完全為侵吞張家之財和洩私忿,心歹腸毒,毫無正義可言。二、三大徵兩小勝一大敗,在薩爾滸中被清大敗,朱明朝一隻腳就踏進了棺材,另一隻腳踏進,已是時間問題。三、萬曆既不上朝,又不聽朝臣意見,依太監特務治天下,朝綱崩壞。
-
13 # 所以然者
滿清沒有昏君嗎?這問題問的不科學呀。只能說滿清黑過別人,自己還沒有被大規模客觀評價過,有的只是滿清遺老遺少散佈的傳說。清朝不會說自己的壞話,民國常年戰亂沒有時間整理,現在還沒有統一,那幾個小島上的情況跟滿清初期很相像,不方便評價。所以還沒有編纂客觀評價清朝的清史。現存的影視劇都是在搽粉,都是根據半傳說的傳聞寫的小說,根本不是歷史史實,我們今天拋開傳聞,客觀的、簡單的捋一捋吧。
努爾哈赤:晚年面臨諸子爭位,宮廷鬥爭異常激烈,受皇太極、莽古爾泰、阿敏等人蠱惑,殺死了第一順序繼承人——太子褚英。褚英真的那麼不堪嗎?成王敗寇罷了,請大家參考被李世民幹掉的長子李建成的遭遇。這決斷影響極為惡劣,為後來諸子爭位,共同陷害太子開了一個先例。對當時的影響更大,努爾哈赤死後,因為沒有強有力的太子存在,皇太極、莽古爾泰等人幾乎火拼。假如沒有明朝袁崇煥在寧遠虎視眈眈的軍事威脅,滿清當時就會陷入分裂,更不要說後來入主中原了。
皇太極:同樣是繼承人問題,一點也不吸取他老爹的教訓,死後弟弟多爾袞和兒子豪格爭位,再次陷入分裂的險境。不過正慾火拼之時,明朝政權走到了窮途末路,吳三桂等漢奸拋過來的橄欖枝誘惑太大,才匆忙妥協,立五歲的孩子福臨為順治皇帝。其用兵也遠不像電視劇吹噓的那樣厲害,先後三次敗於袁崇煥手下,一敗寧遠,再敗錦州,三敗北京城下。崇煥不死,哪有後來幾次入關肆意搶掠。
多爾袞:佔了李自成滅亡明朝改朝換代,局勢不穩的天時,在走投無路的吳三桂邀請下,帥10萬八旗兵入關,兩人聯手擊敗了毫無防備的李自成。其後平定中國內部諸省,都是各路漢奸帶路黨打前陣,少量八旗兵接受地盤而已。其政治短視在於勢力如日中天之時,沒有確立自己的皇位,古云:天予不取,必受其禍。等死去之後,任由順治糟踐他的名聲。昏庸之處是圈地政策,根本不懂得皇權和民生的魚水關係,如果長期執行下去,他們在關內呆不了幾年,這是一條自尋死路的策略。
順治:早期一直是多爾袞的傀儡,真正掌握政權就那四、五年,沒時間為善,更沒時間為惡。
康熙:昏庸之處如尼布楚條約,在打勝仗的有利條件下,割讓了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們查一下俄羅斯遠東人口分佈就知道,割讓的這些土地很多都是適合人類大規模人口居住的,讓沙俄在遠東有了立足點,使得後來的中國處處受到沙皇俄國的軍事威脅,直到上世紀60年代。逼反吳三桂,如果不是吳三桂沒有戰略眼光,滿清那一次就會被逼回東北,假如等耗死吳三桂之後在削藩,肯定不會有這麼大的動靜。
雍正:選了一個紈絝子弟做繼承人,眼光短視到難以置信。大興文字獄禁錮思想,從此中國再沒有了活力,這是在慢性自殺。
乾隆:滿清江山就毀在他手裡,西方各國都在軍事變革,並且都把樣品送到他眼前,實際操演以後威力巨大,但依然看不到這是一場軍事革命,落後就會被歷史所淘汰。
道光:僅僅一個鴉片戰爭就說明了所有問題,笑料百出。什麼輪船是內部用牛驅動,洋鬼子腿不會打彎,洋槍洋炮怕狗血,,,,,,不說了吧。都鬧了笑話了,這還不叫昏庸?英國軍隊一抵達天津,二話不說馬上投降議和,這點膽氣連困守孤城君王死社稷的崇禎都比不上。
咸豐:鴉片戰爭英國人已經從海上來過好幾回了,都不知道加強天津的海防。咸豐十年英法聯軍一路暢通無阻的攻入北京,咸豐皇帝倉皇出逃承德避暑山莊,這派頭比飽受詬病的宋代晚期皇帝有一拼。都讓人家把首都佔了,卻沒有能力的將領抵禦,不昏庸?江山代有才人出,每個時期都不乏有才能的人,就看埋沒不埋沒,在江南跟他們死磕的那個礦工楊秀清,就是那個時代的軍事天才,可惜給逼反了。有才能的人去挖礦,高官厚祿的人都不堪一擊,他不逃跑誰逃跑?不昏庸?
同治:就是個傀儡,傀儡也不昏庸是吧?被個女人玩弄於股掌之間,毫無反抗之力,最後還把自己給玩死了。
光緒:參考同治內容。
溥儀:呵呵,他幹過一件正經事嗎?整個一個闊少,而且想昏庸都沒機會。
這就是滿清的皇帝,哪個沒有汙點?哪個有眼光?哪個被黑起來都是有史以來最昏庸的皇帝。
-
14 # 趣談國史
明朝的萬曆皇帝肯定是個昏君,但清朝的咸豐皇帝也絕對不是個明君。
事實上,萬曆和咸豐在登基之初,都不算是昏君。成為昏君,都是後來的事兒。
萬曆繼位時,只有10歲。這時候,一切朝政全仰仗內閣首輔張居正。張居正不僅是內閣首輔,還是萬曆的老師。所以,萬曆對於張居正既信任又尊敬。
在張居正的主持下,大明朝迎來了整整10年的黃金時期,史稱“萬曆中興”。吏治清明,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儼然一副盛世景象。
但在萬曆20歲這年,張居正突然死了。
張居正剛死的那幾年,萬曆還沒有變成昏君。這段時間,發生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三戰皆勝。
其實,這些勝仗的功勞,與其算在萬曆頭上,不如算在張居正頭上。因為支撐這些勝仗的錢糧,都是張居正活著時為大明朝積攢下的。三場大仗打完,國庫還有餘錢、餘糧。
此後,萬曆鬧起了小孩子脾氣,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不上朝,正式變成了昏君。
萬曆鬧脾氣,是因為大臣們阻止他廢立太子。從此,萬曆選擇與大臣們為敵,不上朝、不見面,不說話。
這其實是與大明江山為敵啊。果然,張居正打下的良好基礎,全被萬曆毀掉了。大明朝開始急劇衰退。以至於後世史家皆說:大明之亡,實際上是亡於萬曆。
與萬曆的自作孽不同,咸豐變成昏君的原因,比較苦澀。
本來,咸豐也是想當個好皇帝的。可是,他的時運不濟,在位期間,既趕上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樣的外憂,又趕上了太平天國這樣的內患。
而咸豐並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只有縱情於酒色了。他的身體本來就弱,再加上酒色的損傷,30歲就死了。
正是因為咸豐的早死,才導致了慈禧把持滿清近半個世紀。
-
15 # 大飛哥愛歷史
萬曆在位期間確實打了很多勝仗,最有名的當屬“萬曆三大徵”,萬曆三大徵是萬曆皇帝親政之後,為平定暴亂髮起的三次大規模戰役,分別是李如松平定蒙古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三次大戰,鞏固了大明朝的統治,維護了社會的安定。但是在張居正去世後,萬曆開始怠政,經常不上朝,面對群臣的上書經常是留中不發。萬曆怠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條是身體原因。根據定陵考古發現,萬曆皇帝左右兩腿長度差距較大,證明萬曆皇帝確實有疾病。再就是“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面對文官集團的咄咄逼人,萬曆皇帝實在是沒有耐心同他們爭論,不如閉門謝客,不再見任何一個大臣。辛虧老朱建立明朝時,設立了一套內閣制度,即使皇帝不上朝,大明各級機構仍然可以正常運轉。後來萬曆開始了幾十年怠政,沒有了皇帝的制衡,朝內文官勢力相繼形成了東林黨、蜀黨、浙黨閹黨禍亂朝政,相互傾軋,國家一片混亂,尤其萬曆後期的薩爾滸之戰的失敗,導致明朝精銳損失殆盡,改變了明末遼東的戰略格局,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隱患。由於明末的亂局都是由萬曆一系列怠政的行為引起的,故《明史》稱,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所以歷史上對萬曆皇帝普遍評價不高。
反觀清文宗咸豐皇帝,在位時間不長,但是一直雄心勃勃,面對江河日下的大清朝,頗想有一番大的作為,即皇帝位後,積極改革軍機處,任用肅順等人打擊貪汙腐敗,使官場風氣有了很大改觀。但 是他生不逢時,即位不久即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和英法聯軍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帝在看到清軍八旗和綠營毫無戰鬥力的情況下,開始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縱覽咸豐一朝,為國事可以說是殫精竭慮,最後面對內憂外患,咸豐帝開始選擇了逃避,開始縱情聲色,最終英年早逝。
大飛哥認為,萬曆皇帝的怠政最終導致了幾十年後大明帝國的滅亡,他要負主要的責任,萬曆可以稱的上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君主。咸豐帝在位期間雖然採取了一些措施整治貪腐,但是國家整體情況仍然沒有徹底扭轉,矛盾依然尖銳,而且爆發了清朝建立以來最嚴重的農民起義,說他是一個明君,有點抬高他,充其量他只是一個勤奮的守成之君罷了。
-
16 # 大國布衣
是誰告訴你咸豐打了那麼多敗仗被人稱為明君?又是誰告訴你萬曆打了那麼多勝仗被人罵成昏君的,實際上這兩個皇帝的執政能力都差不多,但明顯萬曆要更勝一籌,而咸豐則是生生把大清搞成了一個“國將不國”的大清。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穆宗隆慶皇帝唯一的兒子,生於1562年。朱翊鈞從10歲開始接手父皇隆慶皇帝留下的爛攤子,經過託孤重臣,時任內閣首輔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明朝頗有些了中興氣象,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後20歲的朱翊鈞開始親政,長期被張居正壓制的權利慾望開始噴發,對這位昔日的老師、內閣首輔開始進行死後清算,不僅抄沒張府,還將張居正的屍骨從棺中取出“挫骨揚灰”,同時還全盤廢除張居正的各種改革制度,其冷血無情讓人顫慄。而曇花一現的“萬曆中興”最後也不了了之,明朝開始迅速走向衰敗。
萬曆自1590年起,因為國本之爭(立儲大事)與群臣失和,為了躲避洶洶眾口此後長達三十年不上朝,雖然遠離朝堂深居宮闈,但萬曆和他的皇祖父嘉靖皇帝一樣都極善權術,雖無心國事但皇權從未旁落過。朱翊鈞在位的四十八年明朝共發生了五場大規模的戰爭,其中明緬之戰和薩爾滸之戰明朝皆以失敗告終。另外的三場大勝仗被統稱為“萬曆三大徵”。
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援朝抗倭之役皆發生在萬曆怠政的那三十年時期,可見,雖然長期遠離朝堂,但面對叛亂萬曆依然表現出了其果斷霸氣的一面,在當時,明朝已經承平日久,由於三大徵在時間上具有連貫性,當時朝中還有人希望尋求招安來達到兵不血刃就可以實現叛亂平息的夢想,但萬曆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堅決要求透過討伐來撲滅這些叛亂勢力。朝鮮倭亂雖然無關中國事,但朝鮮畢竟是大明的藩屏,不能坐視不救,1592年萬曆下旨命李如松、麻貴率四萬明軍入朝作戰,7年後光復朝鮮。
三場戰爭雖然都取得了勝利,達到了鞏固明朝邊疆穩定,使朝鮮王朝免受倭寇的侵略的最終目的。可是這三場戰爭也嚴重消耗了明朝的財力。據清朝官方的《明史》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朝鮮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據此可以粗略統計出這八年間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張居正改革十年為明朝留下的家底基本上在這幾場惡戰中消耗殆盡了。
清文宗咸豐皇帝,1850年繼位為清朝第九任皇帝,在位前期力行改革,起用曾國藩、左宗棠等漢族官僚。咸豐皇帝在位十一年間最大的成就莫過於撲滅幾乎佔領了大清半壁河山長達14年的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他重用漢族官員曾國藩,左宗棠來鎮壓南方起義,與太平天國在江南無數次鏖戰最終力保江山不破,但與此同時,面對列強入侵咸豐雖大膽起用主戰派但一敗則信心全無,咸豐六年(1856年)清朝與英法聯軍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臺,進迫天津。咸豐帝命清軍加強大沽口防務。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臺,京津告急,在此嚴峻形勢下咸豐帝派桂良、花沙納為代表往天津議和,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咸豐十年(1860年)英國法國再次組成聯軍進攻天津、北京,這一次咸豐帝沒有多做什麼猶豫便倉皇逃往熱河行宮,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後,圓明園和清漪園遭到聯軍的洗劫和焚燬,大量珍貴文物遭到無情的掠奪和破壞。
對西方列強一再妥協談判議和的結果就是在咸豐皇帝短短十一年的統治生涯中籤訂了無數的恥辱條約,不僅賠銀以千萬兩計,同時還割讓領土開放租界,他的統治期間整個大清朝是內外交困、國力越發衰弱,咸豐皇帝對西方列強的妥協屈服政策為清朝後期開了一個極壞的頭,他死後一個又一個屈辱、不平等條約在慈禧太后手上產生。如果說他的父親道光皇帝掌權時期清朝還頗有“中興之象”的話,咸豐就是一個“把清朝拖入萬劫不復深淵”的罪人。
-
17 # funcsee
1.萬曆打了那麼多勝仗原因不在萬曆,而在張居正,明朝279年,尾巴上的79年可以說都是靠的張居正撐起來的。而且如果不是萬曆亂搞,明朝能撐更久。
2.咸豐是明君嗎?我記得是你的誤解吧。
-
18 # 嘉佳小博士
對於萬曆皇帝評價為昏君,倒是聽說過,雖然有點離譜,倒也是勉強可以接受,畢竟幾十年不上朝。但是對於把咸豐皇帝稱之為明君可以說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說法確實有失偏頗,準確的說咸豐和明這個字根本就不沾邊,倒是和昏有點像。
先說萬曆皇帝吧,處於明朝後期的一個皇帝,也是帝國落日期間。他最大的黑點之一就是幾十年,準確的說是將近30年。這裡我們需要區分一下,不上朝和不理朝政可是兩碼事請。上朝只是接見群臣的一個過程,其實一個皇帝更多的時間都是自己在默默的批摺子。不上朝只是沒有去見大臣,不理朝政就是不批摺子。人家萬曆皇帝只是沒有去按時安點兒的接見大臣而已,可沒有不批摺子。最多隻能說人家是遲到早退,但是不能說人家曠工是不是。
再說執政能力,萬曆還是不錯的,畢竟處在哪個時代,我們不能開上帝視角,如果真的可以給皇帝打分,那麼萬曆75分以上是沒問題的。至於咸豐皇帝可能就是59分甚至50分吧。
為什麼這麼說?
萬曆幾十年不上朝,但是朝廷大事兒的決策似乎也沒有落到別人手中呀,這一點就非常重要,也是他能力的體現。雖然不能使得群臣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辦事兒,但是群臣大體還是得聽他的。咸豐呢這點似乎做的就差一點,連自己後宮院都沒管理好,還出了一個慈禧呢。
再說大局觀的問題。一個皇帝的大局觀非常重要,他的大局觀基本就會決定這個國家在短期內的走向。從這一點上看,萬曆皇帝比咸豐皇帝強了很多很多倍。
別的不用多說,就是萬曆二十年左右的朝鮮抗倭戰爭吧。其實明朝當時內部意見很不統一,有人主張打,但是更多的人主張不用去管。原因很簡單,這又不是打我們地盤,幹嘛自己出錢又出兵呢,文官嘛,說的肯定比我這句話文雅多了,不過核心意思就是:各自掃好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兩個字:不管。但是這個時候萬曆卻決定打了,而且只說了一句話:休讓他日遺患邊疆。看看,這就是水平,這就是深度。說白了倭寇今天打朝鮮,以後就想打明朝。與其以後在咱自己地盤上打,還不如直接去朝鮮大。這一仗早晚都要打,還不如提前打,免得以後打大仗。與是有了李成梁率領軍隊打擊日本的事情。這一仗其實保住了未來幾百年遠東的安全。
再看看咸豐,我就不說了,本質上打不過英法聯軍也是正常,京城被攻佔了也不算恥辱。問題就在他的態度。如果你要是下定決心打,那就打一仗,失敗了認。如果形勢不好,和談也未嘗不可。做決策,就是追求最最佳化的一個結果,但是絕對不是在哪裡左右徘徊。有人說這個一會兒打一會兒談就是爭取利益最大化,那麼你就需要明白,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是強者對於弱者使用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你是弱者,使用這個招數,那就是找打。果然他就找打了。
還有就是對於太平天國的處理,壓根兒開始不放在心上,再到後來的手忙腳亂,又想馬兒跑不給馬兒草,想讓團練剿滅出力,但是又不給將領權利,提拔的滿清將領又都不堪大用。就這樣一年又一年的耗著,要不是最後曾國藩確實力挽狂瀾,結果可能就是打的時間更長呀。
看看這幾個事情就顯示出了兩個皇帝之前的差距。誰強誰弱一目瞭然嘛。
-
19 # 微社
何為明君?何為昏君?大家的判斷標準都不一樣。
但就萬曆和咸豐來說,萬曆不是昏君,咸豐也不是所謂的明君。
萬曆不是昏君
萬曆10歲登基,尚未親政主要是有老師張居正在主持政務。親政後,也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在位前10年,有所作為。
萬曆三大徵是:援朝逐日之戰、寧夏鎮壓哱拜之亂、播州之亂。在萬曆的主持下,打勝的這三大戰役,由於嚴重消耗了朝廷的財力,於是被人詬病。
清朝撰寫的《明史》中記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朝鮮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
萬曆處理這三大戰事都是透過諭旨的形式傳達,三大徵結束後,明神宗更加怠政了。由於戰爭告急,萬曆開始透過各地徵收礦稅銀,以增加內庫的內帑。
中後期的明神宗,開始沉湎酒色之中,東林黨爭無休止,太子與內閣鬥爭不斷,為了掠奪財產,派出宦官四處搜刮民財。還抄了張居正和馮保的家。
不過萬曆確實是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種子,萬事不理,導致後金崛起建國,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脅。薩爾滸之戰的失敗,明神宗為了應付龐大的軍費,先後三次下令加收全國天賦,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
說他完全是昏君也不是。雖說萬曆三十年不上朝,對三大徵是有反應的,還是關心國家大事,並透過一定的方式控制著朝局。
咸豐也並非明君。
咸豐可能比較倒黴吧,好事沒碰上,壞事一籮筐。先是遇上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接著又是英法聯軍進攻北京,而且又短命,31歲就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
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到天津大沽口,攻陷大沽,同清朝簽訂《天津條約》
1859年,英法聯軍到天津要求換員, 清軍多得小勝利,咸豐撕毀《天津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從天津往北京打。咸豐卻暗示大臣,說去打獵,其實是逃亡熱河避暑山莊,留下恭親王奕訢主持政局,割地賠款。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一把火燒了圓明園。
作為一國之君的咸豐,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都沒有下戰書號召軍民抗戰,也沒有制定反侵略計劃。。崇禎當年,“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北京告急,無奈他寫下“勿傷百姓一人”後於煤山自縊。咸豐的最起碼的骨氣都沒有,還有什麼明君可言。他是有過那麼的小勝利,難道這就完事了?而且逃離北京時,帶上老婆孩子還有唱戲的逃到熱河,作為一個國家領導這樣扔百姓與水火之中。這是明君?奕訢作為代表,無奈簽訂條約,上奏請咸豐回來,咸豐還賴在熱河。
就衝這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咸豐外逃這一件事,就覺得他不是什麼明君。說實話,也看不出咸豐明君在哪。
如果咸豐是明君,那萬曆更是明君。三大徵是成功的,起碼還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多有疏漏 煩請斧正
-
20 # 唯戀無名
萬曆皇帝不算是昏君吧,咸豐也不算是明君,咸豐皇帝雖然也算兢兢業業,但是膽小懦弱,咸豐皇帝在位期間,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咸豐皇帝一上臺就趕上浩浩蕩蕩的太平天國運動,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抗滿清朝廷的武裝起義,後建立“太平天國”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太平天國前後經歷了個十四年頭,這十四年裡佔領了滿清的半壁江山,遠在北京紫金城裡的咸豐皇帝每天吃不下睡不著,戰戰兢兢。
咸豐皇帝在位十一年,卻有七年的時間,在鬧蝗蟲災,蝗蟲所到之處的農田被啃咬的的片甲不留,災民遍地,甚至無家可歸流落街頭,另外還有八國聯軍不時來犯,咸豐皇帝是一個膽小怕事之人一聽說八國聯軍要來,馬上倉皇逃往熱河,致使八國聯軍拿急眼了放了把火燒了圓明園,並且咸豐皇帝還遺失了大量的土地,讓沙皇俄國搶走,所以說他並不是一個好皇帝,嚴格的說,他應該算是歷史的罪人,這和他的性格有關,優柔寡斷畏畏縮縮,甚至咸豐皇帝后期把朝政交給慈禧全權打理,咸豐皇帝一駕崩致使慈禧膽大包天,殺了很多顧命大臣,從此一手遮天,這都是咸豐皇帝,間接所造成的後果,所以綜上所述,要說他是一位明君,未免太往他臉上貼金,正是他的優柔寡斷致死了很多事情,造成了無法扭轉的局面。
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當皇帝整整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這位皇帝在48年的時間裡,卻有28年不上朝,要說他勤懇懇懇勤於朝政,這未免有點說不過去,一個連班都不上的人能勤奮到哪裡去?另外萬曆皇帝好色成性,效仿親爺爺,從民間徵集嬪妃,並創下了一天同時娶九個妃子的記錄。萬曆皇帝在後宮也沒有一點皇帝的樣子,經常無緣無故挑逗宮女,甚至讓宮女給他唱葷曲完全就是一個民間市井無賴的模樣,雖說這樣萬曆皇帝也並非一無是處,萬曆皇帝在位期間一共打了三次仗,而且三次皆勝。
第一仗萬曆二十年“寧夏之役”,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在寧夏銀川反叛(哱拜是蒙古韃靼部人,降明以後做副總兵。他的兒子叫哱承恩,承襲父爵,做了指揮使),朱翊鈞果斷決定平叛。派去平叛的軍隊攻打了幾次都沒有取勝,萬曆皇帝又派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為總兵,率軍平叛。李如松派人決黃河水灌城,城外積滿了水,城被衝開一個口子,李如松乘勢下令攻城,一舉平息了哱拜的叛亂從這一點上看出,萬曆皇帝是一個聰明果斷的人,能夠冷靜並準確的分析出事情的起因和緣由,並及時作出回擊。
第二仗援朝抗倭 ,從萬曆20年到萬曆27年,朝鮮遭遇了日本人的侵略,朝鮮的土地大部分被日本人攻陷,僅靠大明邊境一帶,一息尚存,朝鮮危在旦夕,請求明朝支援,這次萬曆皇帝又做出了準確的判斷,派兵朝鮮。這場仗打的不容易,前前後後經歷了7年之久,最後因日本的豐臣秀吉去世了,明軍將日本人趕出朝鮮土地,最後勝利而歸。
第三仗勘定播州,萬曆十七年,播州(今貴州遵義地區)宣慰司使楊應龍發動叛亂,這次萬曆皇帝第3次做出準確的判斷,派兵去攻打楊應龍。這場戰役前後一共經歷了11年,直到1600年,明軍平息了楊應龍之亂,大勝而歸。
綜上所述,雖然說萬曆皇帝打了很多勝仗,但是萬曆年間和咸豐年間的情況是不同的,咸豐皇帝在位期間內有外患嚴重,又趕上太平天國起義,養人肆虐,想比之下,萬曆皇帝那時候相對朝局還算穩定,萬曆皇帝自身還二十八年不上朝,整天沉迷於酒色美女之中,因此才有萬曆皇帝打了很多勝仗還被罵成昏君,而咸豐皇帝接連敗仗反被稱之為明君之說。
回覆列表
被罵昏君,因為老朱家出了個史上最牛的敗家子兒!28年未上朝,這昏君是沒法兒給他翻案的,明亡實亡於萬曆!
咸豐皇帝奕詝即位後勤於政事,大手筆的對朝政改革。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不斷,先後爆發太平天國宗教運動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最後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咸豐朝以後也因企圖重新扭轉對內交外困的局面而開啟洋務運動。是個主動求變,為國為家的君主,算不上什麼明君,但至少是一位合格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