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化紛飛
-
2 # 北京民俗
國家博物館收藏著130多萬件我們先輩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每一件都可謂價值連城,這裡所指的價值並非金錢,而是文物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今天是博物館日,藉著博物館的節日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國博的文物。
要說國博的鎮館之寶實在太多了,任何一件文物的研究價值都不可小覷,所以就從青銅器、陶器、玉器、金銀器、書法、繪畫、這六大類中各選取其中的一件進行介紹。
國博所藏的青銅器四羊方尊、三星堆銅人、虢季子白盤都是大家熟知的,今天介紹的是一件有趣的青銅器——詛盟場面銅貯貝器。
該器出土於雲南晉寧石寨山,屬於西漢時期。貯貝器上部裝飾的主體是一間人字形屋頂的幹欄式建築,是典型的雲南建築。屋內坐著一位主祭人,主祭人的周圍放置16面青銅鼓。平臺左右兩側為椎牛刑馬、屠豕宰羊等場面。平臺之後有擊打青銅鼓和錞於的,有待刑的裸體男子和持器盛物的婦女等。從裝飾來看,詛盟的場面十分盛大,這種場面既帶來一種不可褻瀆的儀式感又充滿著獰力的美感。
(黑陶盒、黑陶雙耳杯和黑陶單耳杯)
這一組黑陶器出土于山東省膠縣三里河,屬於新石器時代後期的龍山文化。陶杯與陶盒均以快輪製成,製作精美,器形規整,外表黑亮如漆,是龍山文化的典型陶器。雙耳杯腹部淺刻網格紋,單耳杯為縱向壓印紋,陶盒口沿鑽等距小孔,附尖鈕器蓋。
(玉龍)
玉龍也稱“C”形龍,由於龍身像一個大寫的C故得其名。玉龍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屬於新石器時代後期 紅山文化。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捲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牛頭鹿角形金步搖)
步搖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烏盟達茂旗,屬於南北朝時期。此件金步搖的牛頭面和角是以範澆鑄而成,牛頭的輪廓十分清晰逼真,面部器官分別以魚子紋進行勾勒,並分別鑲嵌白、蘭、綠等色料石。兩牛角間附以鹿角,支叉上都綴有可以活動的金葉子。這種形制的步搖具有典型的北方少數民族特色,是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交匯的見證。
(雪窗讀書圖 宋 絹本設色 縱49.2釐米、橫31釐米)
此圖繪雪景。左側山崖高峻陡峭,樹木蒼鬱,枝葉茂盛。遠山如帶,朦朦朧朧。山崖腳下有一處院落;柴門緊閉,茅屋旁青竹叢茂,一人臨窗坐讀。左側下部的“李嵩”、“李宗成”名款均是作偽後添。這幅繪畫布景嚴整,山石用大斧劈皴,從時代風格看是北宋末南宋初的作品,從個人風格看是李唐畫法,但皴擦零亂,缺乏嚴正秀潤,系宗法李唐者而非李唐真筆。李唐是宋徽宗時畫院侍詔,高宗時授成忠郎、畫院侍詔,並賜金帶,從此聲譽日高。他的作品在南宋花院影響很大,是南宋畫院水墨蒼勁一派的開拓者。
(“明瓚詩後題卷”區域性 北宋 黃庭堅書)
黃庭堅所書明瓚(即唐代懶殘和尚)的詩卷,已為後人分割為二,現僅存後面的題款,即本卷。全文為:“元符三年七月,涪翁自戎州溯流上青衣,廿四日宿廖致平牛口莊,養正致酒弄芳閣,荷衣未盡;蓮實可登,投壺奕棋,燒燭夜歸。”又有小字:“此字可令張法亨刻之。”卷首卷尾有南宋賈似道、元趙孟頫、明項元卞等人的鑑藏印記。
-
3 # 司圖博行
國家博物館共擁有23件(組)禁止出國展出文物,在國內各大機構名列第二,僅次於故宮博物館的40件(組)。如果為國家博物館評選一批“鎮館之寶”的話,這23件(組)文物自然毫無懸念入選。
2002年,國家文物局釋出了《文物出國(境)展覽管理規定》,同時釋出了第一批64件(組)珍貴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此後在2012年和2013年,又相繼公佈了第二批和第三批,使文物綜述達到195件(組)。圖片我這裡就不放了(其實大部分都在歷史課本或者其他出版物上出現過),大家可以自行去國家博物館官網查詢。
文物名稱 批次 型別 時代 出土地點 出土時間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1 陶器 新石器時代 河南省臨汝縣 1978年
陶鷹鼎 1 青銅器 新石器時代 陝西省華縣 1958年
後母戊鼎 1 青銅器 商 河南省安陽 1939年
利簋 1 青銅器 西周 陝西省臨潼縣 1976年
大盂鼎 1 青銅器 西周 陝西省岐山縣 清道光初年
虢季子白盤 1 青銅器 西周 陝西省寶雞 清道光年間
鳳冠 1 其它 明 北京市昌平縣 1957年
商子龍鼎 3 青銅器 商
商四羊方尊 3 青銅器 商 湖南寧鄉月山鋪出土 1938年
西周天亡簋 3 青銅器 西周
西漢詛盟場面貯貝器 3 青銅器 西漢 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 3 陶瓷 新石器時代 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 1955年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舞蹈紋盆 3 陶瓷 新石器時代 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 1973年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貼塑人紋雙系壺 3 陶瓷 新石器時代 青海樂都柳灣墓葬出土 1974年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網紋船形壺 3 陶瓷 新石器時代 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 1958年
吳“赤烏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3 陶瓷 三國吳 江蘇省南京趙士崗吳墓出土 1955年
北齊青釉仰覆蓮花尊 3 陶瓷 北齊 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 1948年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 3 陶瓷 唐 西安鮮于庭海墓出土 1957年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 3 玉器 新石器時代 內蒙古翁牛特旗賽沁塔拉村出土 1971年
戰國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 3 雜項 戰國 河南輝縣固圍村5號戰國墓出土 1951年
西漢“滇王之印”金印 3 雜項 西漢 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出土 1956年
隋綠玻璃蓋罐 3 雜項 隋 陝西西安李靜訓墓出土 1957年
隋綠玻璃小瓶 3 雜項 隋 陝西西安李靜訓墓出土 1957年
-
4 # 吉和網
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 後母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被譽為中國青銅鑄造史上最傑出的作品。
原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
5 # 西窗雅藏
2012年,國家博物館迎來了百年華誕。百年多的歷史中,國家博物館已經收藏了120餘萬件藏品,國寶薈萃。其中,根據文物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等,極少數的文物又被尊為鎮館之寶。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囊括了不少文物門類,包括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禮器後母戊鼎、晚清“海內三寶”的大盂鼎、有“中華第一龍”美譽的紅山玉龍、國內博物館收藏的體量最大的宋代木雕“木雕觀音”……相比國內其他博物館來說,國家博物館的青銅重器算是很突出的了。
首先來看玉器。目前已發現的原始玉雕中,時代較早、工藝最有特色的,首推紅山玉雕。紅山玉龍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國家博物館藏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紅山文化文物紅山玉龍。這一玉龍高26釐米,重1000克,周身呈墨綠色,1971年出土於翁牛特旗賽沁塔拉。1989年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鑄造於西周時期的利簋通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於1976年陝西臨潼零口出土,是目前中國所發現的最早的西周青銅重器,也是國家禁止出國展出的64件珍貴文物之一。這一青銅利簋見證了中國古代武王伐紂的重大歷史事件。
鑄造於西周時期虢季子白盤重215.3公斤,長137.2釐米、寬86.5釐米、高39.5釐米。據傳是清朝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嵋縣。1959年入藏國家博物館。虢季子白盤之所以珍貴,不僅在於它的形制,還在於盤內底部正中鑄刻的111字銘文。這些銘文被後人贊為青銅器上的“史詩”,在文學藝術方面具有十分獨特的鑑賞價值。
青銅奇葩錯金銀雲紋銅犀尊長58.1釐米,高34.1釐米,重13.5公斤,是一件西漢時期的酒器,1963年在陝西出土。
鑄造於商後期的四羊方尊,1938年春天出土於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山村。1959年入藏國家博物館。方尊上最引人注目的裝飾,就是位於肩部四角的卷角羊頭。
青銅之王后母戊鼎,原稱為“司母戊鼎”,通體高133釐米、長110釐米、寬78釐米、壁厚6釐米,重達875公斤,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禮器。鑄造於商後期,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1959年入藏國家博物館。
高為2米的木雕觀音為宋代文物,是國內博物館收藏的體量最大的宋代木雕。
被稱為晚清“海內三寶”之一的西周重器大盂鼎,鑄造於周康王23年,即公元前1003年。清朝道光初年,也就是1891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縣。1959年,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是迄今所見西周最大的青銅器。
還有圓鼎之最子龍鼎,鑄造於商末周初,傳於20世紀20年代出土於中國河南省輝縣。是目前發現的所有商代青銅圓鼎中最大的一件。
-
6 # H哥30
馬踏飛燕才是鎮國之寶,為什麼?
一、漢朝開啟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極大促進了世界東西方文化交流,漢在世界影響很大,所以用漢代文物更有代表性。
二、天馬超燕的意境表現了漢代昂揚向上丶自信奔放,開拓進取,努力超越的民族精神和捨我其誰的霸氣,這不是一般僅做工精美的文物所具有的。
三、力學原理的完美運用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
四、靈動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藝,是中國古代藝術和鑄造業的代表。
中國古代幾千年製造精美的文物很多,為何選了馬踏飛燕?我想更多的從精神層面上象徵了中華民族昂揚自信、開拓進取丶努力超越的精神。若只是年代古老或做工精美,但缺少精神靈魂的文物只能叫古董!
-
7 # 土鱉君說
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是我國規模最大,“國寶”珍藏密度最高的兩所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設有展廳48個,館藏文物達到100萬件,時空跨越了原始社會到新中國建設初期的各個歷史階段,是我國館藏文物最豐的博物館之一,也是世界單體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我們歷史課本中大名鼎鼎的金縷玉衣、四羊方尊、後母戊大方鼎在這裡都能找到。
下面且聽土鱉君盤一盤那些陳列在國家博物館中的“國家寶藏”。為了方便起見,土鱉君就逐朝代列舉一件“稀世珍寶”。
先秦珍寶新石器•紅山文化•玉龍
紅山玉龍於1971年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出土,材料質地為岫玉,是新石器時期玉飾的代表文物之一。
此龍,通體墨綠色,體捲曲如“C”字,直徑2.3~2.9釐米。玉龍頭部較短,吻部向前伸,略有上噘,頸部有一撮長毛,略微上彎,顯得鬣鬃飛揚,威風凜凜。據專家考證,此龍應該是祭祀的禮器,是我國“龍圖騰”崇拜的起源之一,因此被稱作“中華第一龍”。
新石器•仰韶文化•鷹陶鼎
鷹陶鼎於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莊仰韶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為新石器後期陶製祭祀禮器。
此鼎,高35.8cm、口徑23.3cm、最大腹徑32cm,以一隻佇立的老鷹為造型,鷹目圓睜,鷹鼻彎曲銳利,鷹體肌肉豐滿有力,看上去威風凜凜。但工匠巧妙的將鼎口設定在佇鷹的兩羽之間,好似揹負著一口大鍋,看起來兇萌兇萌的。
此鷹由太平莊農民殷思義從地裡挖出,做了一年雞食盆後,上繳在附近考古的北京大學歷史系。
夏•齊家文化•重輪星芒紋銅鏡
重輪星芒紋銅鏡於1975年在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遺址出土,屬於夏晚期青銅器。
此銅鏡直徑僅有6cm,橋紐為橢圓形,背面紋路由三角形和直線組成,形似“葉脈”,據考證可能與當時的太陽崇拜有一定的關係。
齊家鏡是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的銅鏡,是我國由石器時代轉入青銅時代的標誌之一,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鏡”。
商••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於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屬於商晚期青銅禮器。
此尊邊長52.4cm,高58.3cm,重量34.5kg,長頸圈足,飾有夔龍紋、蕉葉紋和獸紋。最為精美的是尊的四角各裝一隻惟妙惟肖的羊頭,羊頭中間還有一隻活靈活現的角龍。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此尊出土後曾擺放於時任國府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將軍的書桌上,在長沙會戰轉移途中被日軍炸成20多塊,建國後經1年的修復才得以復原。
商••後母戊大方鼎
後母戊鼎,,於1939年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殷墟遺址出土,屬於商晚期青銅祭器。
此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立耳折沿,方腹四足,以魚紋、雲雷紋、饕餮紋、凸弦紋、蟬紋為主要裝飾紋。鼎腹之中刻有“後母戊”三字,筆畫細緻清晰,圓潤飽滿。
此鼎高大雄壯,威武挺拔,是我國最重的青銅器,是絕對的“國之重器”。
此鼎出土後,曾因擔心被日軍所擄旋即被埋入地下。抗戰勝利後運送南京中央博物院。新中國成立10年之後被國博的前身,中國歷史博物館館藏。
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於1849年在陝西郿縣禮村出土,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的重器。
此鼎是周康王時期一位名叫盂的大臣所做,同時出土大、小二盂,小盂鼎在出土以後已經遺失。
大盂鼎高101.9cm,口徑77.8cm,重153.5kg。銘字291個,以紀念盂受周康王訓誥之事。此鼎圓腹三足,以雲雷紋為底,以饕餮紋為飾,樣式古拙,端莊。腹內銘文筆畫蒼勁周正,開中國書法之先河。
大盂鼎出土之後先後被左宗棠、潘祖蔭等名人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捐獻給國家。
大盂鼎與上海博物館館藏的大克鼎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毛公鼎,聯袂為“海內三寶”。
另外,國家博物館中珍藏的著名先秦國寶還有商婦好鴞尊,商人面鼎、商婦好青銅偶方彝、商龍虎紋青銅尊、東周王子午鼎等等,由於篇幅關係土鱉君就不一一展示了。
秦漢珍寶秦•陽陵虎符
陽陵虎符,相傳是在山東省棗莊市出土,抗戰時期由郭沫若在重慶市古玩市場地攤上發現,是秦朝頒發給陽陵駐軍將領的調兵信物。
此符長8.9cm,寬2.1cm,高3.4cm,呈臥虎型,可一分為二,虎的左、右頸背各有12個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意為這枚符的左半在陽陵軍中,右半在天子手中,左右合併才能調兵遣將。
值得一提的是,陽陵虎符是目前發現的秦虎符中唯一一枚“右在皇帝”的節符,可以推測出此符為始皇帝一統六合之後分發的兵符,對研究秦朝軍事制度有重要的意義。
西漢•中山懷王金縷玉衣
中山懷王金縷玉衣,於1973年在河北定州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為西漢玉質冥衣。
該玉衣長182cm,由1203片玉片和2567g金絲連綴而成,共分為頭罩、臉蓋、上衣前、後片、袖筒、手套、褲筒和腳套等部分,為典型的西漢風格玉柙。
金縷玉衣大約出現於文景時期,是兩漢時期最高級別的殮服,只有王以上的貴族才被允許使用。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玉柙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金縷玉衣。
西漢•鎏金熊形銅鎮
鎏金熊形銅鎮,於1926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出土,是西漢時期銅鎏金生活器。
在魏晉之前,人們都是席地而坐,為了避免起身落座時將席角折卷,一般會將席鎮壓於坐席四角。漢朝的席鎮多以銅鐵為材質,以虎、熊、龜、蛇等動物為題材製作。
此鎮為西漢獸鎮,高5.2cm,黃銅材質,表面鎏金,工匠將其做成憨態可掬的吉熊蹲踞式樣,圓滾可愛,在實用的同時又給家裡帶來了些許的活潑之氣。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
擊鼓說唱陶俑,於1957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東漢崖墓出土,東漢陪葬明器。
此俑,高56cm,泥質灰陶材質,為頭戴幘巾,懷抱扁鼓的俳優正在引吭高歌的形象。
喜觀陶俑您會發現,藝人的表演似乎進入高潮階段,他單腿蹲在地上,右腿彈出,眯縫著雙眼,額頭上因開懷大笑而擠壓出數道皺紋,神采飛揚,活靈活現,引人共鳴。其製作匠人技藝之高,手段之妙,可稱為“漢代第一俑”。
三國•吳•青瓷羊形燭臺
青瓷羊形燭臺,於1958年在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出土,為孫吳青瓷生活器。
此臺,長30.5cm,高25cm,為一隻昂首張口的跪羊造型。仔細觀察您會發現,羊字通“祥”,古人多用羊作為家居裝飾物,以示吉祥如意。此羊為太湖流域的湖羊,身軀肥壯,背毛豐茂,雙耳緊貼頭頂,顯得形態溫馴安詳,為不可多得的東吳瓷塑精品。
兩晉南北朝珍寶西晉•呂氏磚
呂氏磚,傳為1918年前後在安徽省鳳台西北鄉顧家橋出土。該磚呈長方形,長34.8cm,寬17.3cm,高5.8cm。正面陰刻章草書法“咸寧四年七月呂氏造,是為晉即祚十四年事,泰歲在丙戌。”
據清末金石家鄒安考證,呂氏為陳留郡守,此磚為呂氏為其妻所造墓廬的銘磚。
章草為隸書的草寫,為當時民間流行的字型,書法飄逸流暢,頗有陸機《平復帖》的風采。
北朝·馬首鹿角金步搖
馬首鹿角金步搖,1981年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為金質女性頭飾。
此步搖以金為主要材質,松石、珍珠為點綴裝飾之物,高16.3cm,重70g,基座是一個馬首的造型,基座往上分出鹿角型枝杈,枝杈的末端則是金質的葉片。
步搖,是我國最傳統的女性頭飾,起源於西漢,流行至當今。其因插於髮髻之上,隨步伐而搖動而得名。漢族女性的步搖多以“龍、鳳、鶴、雲”等祥瑞為主要造型題材,而北方少數民族女性的步搖則多以“馬、羊、鹿”等草原上常見的動物為造型題材。
隋唐五代珍寶隋·趙州橋石板欄
趙州橋石板欄,於1953年修復趙州橋時在洨河河床中出土,為隋文帝時期石質建材。
此板,長212cm,寬84.5cm,兩面雕龍為飾。前面雙龍前爪互推,回首望尾,做呼之欲出之狀,活靈活現,靈動異常,背面兩龍石板四爪撐地,龍身相互絞纏。
趙州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又名安濟橋。隋文帝開皇末年,有工匠李春建成。全橋只有一個跨度為37.037m的大拱,是世界現存最古的大型敞肩石拱橋。曾入選過《小學語文課本》,被稱作“人在蒼龍背上行”。
唐·絞胎釉陶狩獵騎馬俑
絞胎釉陶狩獵騎馬俑,於1972年在陝西省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為唐太宗時期陶製明器。
此俑高37cm,長27cm,唯一鷹奴持蒼狩獵的造型。絞胎是一種唐朝才出現的製陶工藝,是將兩種顏色不一樣的黏土混合攪拌在一起的工藝,因而絞胎陶器有種絢麗的大理石紋理。由於工藝複雜,絞胎工藝很少用於陪葬的陶俑上,此尊狩獵騎馬俑是皇室出品,是不可多得絞胎陶俑精品。
五代·彩繪浮雕武士石刻
彩繪浮雕武士石刻,身世頗為傳奇,他於1994年5月被盜自河北省曲陽縣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墓中。2000年這塊鎮墓石刻流落到紐約的文物拍賣會上,後經多方交涉,才得以返回祖國。
此石刻,高113.5cm 寬58cm 厚11.7cm,為一持劍穿甲武士造型,他頭頂祥鳥,足踏臥獸,神態莊嚴,衣袂飄揚,威風凜凜,為五代石刻中的精品。
南、北宋元珍寶北宋·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宋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傳世品,宋徽宗時期宮廷瓷質陳設器。
此盆,高14.4cm,最大口徑24.5cm,盆內為青釉,盆表為玫瑰紫釉,為四瓣海棠花造型,是北宋宮廷所用。
鈞瓷,是中國五大名瓷之一,宋徽宗之後的歷代帝王將鈞瓷欽定為御用瓷,只准皇家使用,只准皇家所有,民間不能私藏。遠在在宋朝時期就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之盛譽,是我國瓷器中珍品中的珍品。
南宋·文天祥《謝昌元座右辭卷》
《謝昌元座右辭卷》,傳世品,南宋晚期草書書法作品。
該卷,寬36.7cm,長335.7cm。共71行596字,鈐“文天祥氏”朱文印。在書卷的卷首有乾隆帝行書“文天祥書謝昌元座右銘”題簽以及鈐有“內府鑑藏”、 “神品”、“乾隆宸翰”印鑑。卷後有元蔣巖、明萬韞輝、郝智、廖駒、程啟充所書的跋文以及謝源小楷書謝昌元《行實》。
文天祥,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這篇《辭卷》,筆勢疾迅,瘦勁中帶有清秀,豪邁中又暗含俊逸,既有書生之骨氣,又有文人之爾雅,是草書中的珍品之作。
元·延佑三年銅壺滴漏
延佑三年銅壺滴漏,傳世品,為元仁宗時期銅製計時工具。
此漏,通告264.4cm,由日、月、星三壺和受水壺組成。四壺由上至下一次安放,壺中之水按照恆定的勻速依次滴下,最下面的手水壺中安置一個帶有浮舟和刻度尺的木板,隨著壺中的水位變化,可以讀出石刻。
銅壺滴漏一般為單隻壺漏,罕有複式形制,此漏為我國發現的歷史最久遠的複式銅漏,在是我國古代授時科技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明清珍寶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
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於1957年10月20日出土於明定陵,為明萬曆年間皇后參加重要場合佩戴的大禮帽。
此冠,總高48.5cm,冠徑23.7cm,重2.32千克,採用了花絲、點翠、鑲嵌等傳統技藝,共鑲嵌紅寶石、珍珠5000多顆。鳳冠的主體由髹漆細竹絲紮成,面料為絲帛,前部飾有九條五爪金龍,龍的下有和冠後部共有九隻點翠飛鳳。龍鳳口中各銜著珠滴,隨步伐的移動左右搖晃,起到步搖的作用。冠上還飾有點翠如意雲片,紅藍寶石、珍珠做成的博鬢、瓔珞、珠鈿等飾物,看上去金翠輝映,富麗堂皇,精美莊重。
清·霽青金彩海宴河清尊
霽青金彩海宴河清尊,傳世品,為乾隆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為圓明園海晏堂燒製的瓷質裝飾品。
此尊,高31.3cm,口徑25.1cm。敞口、鼓腹、圈足,頸部有白色燕耳。尊體為霽青釉,其藍宛如深海,璨若藍寶石,深沉古雅,穩重內斂。尊身上用金彩繪出蕉葉、纏枝蓮等紋飾,下部用粉彩繪出荷花、蓮蓬和連珠,讓瓷尊看上去富麗堂皇又不落入俗氣。霽藍釉代表著“海”,燕耳諧音“晏”,荷花紋諧音“河”,綠色的蓮蓬代表著“青”,有著“河清海晏,時和歲豐”的美好寓意。
現代文物民國·《溥儀退位詔書》
《溥儀退位詔書》,傳世品,為清朝末年文件。
此詔,為1912年2月12日,由時年六歲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所頒,由清末著名狀元郎、政治家、書法家、民族實業家張謇所擬,詔書的主旨主要有三點:1.變國體,由封建制改為共和立憲制;2.交政權,由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政權;3.變國民,由大清帝國變為中華民國。此招的頒佈,宣佈了沿襲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正式滅亡,中國正式走向共和。
當代·《開國大典》油畫
《開國大典》油畫,傳世品,為當代畫家董希文於1953年創作的大尺寸油畫作品。
此畫,長4.05m,寬2.3m,共有11位領導人入畫,紅地毯、紅燈籠、紅柱子、紅旗與藍天、白雲、綠樹和鮮花形成強烈對比,畫面熱烈而明快;金黃色的菊花與藍天、白雲的描繪,既點明瞭秋高氣爽的季節,又與黃色的燈穗相呼應,增強了華貴燦爛、富麗堂皇的歡慶氣氛,完美的再現了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的經典歷史時刻。此畫由時年37歲的董希文根據影像資料,歷時1年繪製完成首稿, 後來經歷了3次修改後才變成最終的展出版本。
我是土鱉君,一位愛極了中國的書生。點關注,不迷路。為您持續輸出有質量的答案,好玩的時候才剛開始。 -
8 # 言者青青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明確“國家博物館”和“鎮館之寶”這兩個詞的的概念與定義。
“國家博物館”不是泛指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博物館。這是一箇中國專用名術語: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家博物館。世界上只有中國這樣稱呼,目前還沒有第二個國家。
中國國家博物館
“鎮館之寶”是宣傳所用的詞語,指的是在陳展中價值最高,引為榮耀的物品。最早見於唐代商業用語,叫“鎮店之寶”。作為文物出現在博物館收藏和陳展中,是近幾年的事,是在說明文物的價值,即歷史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等,其實,在博物館內部是不存在“鎮館之寶”這一說,因為,每一件文物各自都具有自己的特定的歷史意義,不能說某件文物就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如果有的博物館文物被尊稱為“鎮館之寶”,那也是從各方面分析,都是很具特點的極少數。
現在,我們明白了題主所問的含義了。題主所指的“鎮館之寶”,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裡所收藏的那些最有價值、最貴重、最有吸引力的文物,具體來講就是文物的歷史、社會、藝術和貨幣等價值。絕對不是單純地用錢來衡量一件文物是不是“鎮館之寶”的。
據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瞭解到。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叫“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成立於1912年。2003年根據中央決定,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更名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後來又擴建,使中國國家博物館建築面積增加到20萬平米,成為建築面積在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
一是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二是陶鷹鼎;三是後母戊鼎;四是四羊方尊;五是利簋;六是大盂鼎;七是虢季子白盤;八是九龍九鳳冠;九是太平天國玉璽;十是開國大典油畫。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以上十件“鎮館之寶”實際上涵蓋不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只能說這十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無論是從歷史和社會以及藝術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采。但是,這十件文物精品還是回答了題主問的“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什麼”問題。
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瑰寶,它涵蓋了中華民族的歷史、社會與藝術等各方面的內容。例如:“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它反映的是我國史前時期繪畫藝術的萌芽風格,是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的傑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是年代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繪畫作品。
再例如商代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它重達832.84公斤,連耳高133釐米,是國內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它充分反映了商代高超的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水平,工匠們的聰明與智慧,代表著商周時期鑄造工藝已經達到了巔峰,是商周時期青銅器文化的傑出代表。
“九龍九鳳冠”也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所收藏的“鎮館之寶”,是明代的。這頂九龍九鳳冠,是明代孝端皇后接受冊封,參加拜謁宗廟、祭祀祖先等活動所佩戴的禮帽。這頂禮帽貴重華麗,是我國封建社會唯一的一件皇后鳳冠。
“太平天國玉璽印”這枚璽印充滿著濃厚的拜上帝教色彩,印證了一段太平天國農民革命的歷史事實,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件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
“開國大典油畫”是中國現代史上最重要的文物。被讚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這幅畫記載了建國後,因三次重大歷史事件而修改的原畫,現在成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現代史文物中的扛鼎之作。
開國大典油畫
以上是根據不同歷史時期所選擇的幾件“鎮館之寶”。雖然很少,還不足十件,也能說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什麼的問題。
綜上所述,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各具特點的歷史文物中獨一無二的,是目前館藏中最珍貴的,包含著陶器,青銅器,瓷器,字畫,古籍等等。這些文物能展示中國文物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以及貨幣價值。 -
9 # 非魚非鳥
很難說,哪個是鎮館之寶,太多太多精彩絕倫的文物了,曾經從早上開門到下午閉館,午飯不敢吃,水不敢多喝,憋尿看了一天,過癮啊,我們國家的文明史有8000年啊,印象最深的是上古的那些玉器各種鼎玉簋、大唐的國際範、兩宋的精緻藝術品、明代的皇后鳳冠,清廷的退位詔書原件等等,太多太美太震撼!一天時間根本不夠看,宋以後的歷史文物就沒法仔細看了!我們的國家歷史太令人震撼了,
-
10 # 淺陽如畫
國家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東側,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館內收藏文物眾多,約有100餘萬件。
這些館內藏品隨便拎出來一件,都是價值連城,甚至是無價之寶。若說館內的鎮館之寶,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自然都是極其珍貴的稀有之物。
我們也在歷史教科書,或《鑑寶》、《國家寶藏》等熱門節目中,或多或少對它們有所耳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鎮館之寶和它們背後的故事。
1、陶鷹鼎陶鷹鼎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一件陶器,高35.8釐米、口徑23.3釐米、最大腹徑32釐米。它選用了鷹的造型,雙翼收起站立著,腳和尾巴著地,腿部粗壯有力,看著威武雄壯又萌態十足,但當你真正和它面對面站在一起時,你絕對會被它的體量,和呈現出的歷史厚重感所震撼!
1957年,陝西華縣太平莊的農民殷思義像往常一樣在自家地裡耕地時,他挖出來了一個物件,正是陶鷹鼎。
殷思義左看右看不知道這隻老鷹造型的大盆是用來做什麼的,他原本想扔掉。後來他覺著這玩意兒挺大能裝東西,便拿回家做了雞食盆。(不知道雞吃食時,心理陰影得有多大,這頭比雞大暫且不說,關鍵前面還有一隻老鷹虎視眈眈地盯著它吃食啊!)
1958年,考古隊到這裡進行考古發掘工作,殷思義在聽了一些文物知識後,他覺得家裡的陶罐子可能是個不尋常的物件,於是就主動將這個老鷹造型的陶罐子交給了考古隊。
根據殷思義提供的線索,考古隊在陶鷹鼎出土的地方發掘出了一座距今5300年左右的仰韶時期墓葬。
後來,經過專家的鑑定,陶鷹鼎原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留下的陶塑工藝品,於是這個陶罐子才被世人瞭解,它的價值也才真正顯現了出來。如今,它成為今天國家博物館最資深的藏品之一。
2、虢季子白盤虢季子白盤是周宣王時的青銅器,它造型奇特,底小口大,呈圓角長方形,四壁還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盤內底部還有八行111字的銘文,外形像一個大浴缸。話說當時朋友開玩笑說,這麼大個做澡盆是最合適不過了,我說這個澡盆不知道能在北京換多少套房子。
盤銘文通篇用韻,手法與《詩經》相似,但它可比《詩經》還早了二三百年,所以它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也是我國研究西周晚期政治、軍事的重要史料。
西周宣王時期,虢國的季子白奉命出征,戰功赫赫,周王設宴慶功,就特地命人鑄了一個青銅盤賞賜給他。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初夏,淮軍將領劉銘傳率軍打敗了駐紮在江蘇常州的太平軍後便住進了護王府內。
有一天晚上,劉銘傳正在燈下讀書,可屋後馬廄裡卻不時傳來金屬撞擊的丁當之聲,這無疑打擾了他的思緒,也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於是他就點著蠟燭走進屋後的馬廄想看個究竟,原來是自己的坐騎正用舌頭舔著馬槽外壁的銅環,而銅環與槽壁碰擊後又發出了響聲,而這聲音厚重悠長又非同一般。
劉銘傳蹲下身仔細檢視,只見碩大的馬槽在燭光中發出深沉的幽光,他試著搬了搬,可馬槽卻紋絲不動,他又用手輕輕叩了叩,立刻就傳出了清脆悠遠的聲音。見多識廣的劉銘傳雖還沒有弄清馬槽的由來,但他已經猜到這個馬槽絕非尋常之物。
第二天一早,他讓馬伕將馬槽刷洗乾淨後,再次仔細察看,他看見馬槽外壁滿布紋飾,四邊各飾兩個獸首銜環,銅盤內底有數行規整而秀美的銘文。
此時,劉銘傳已明白自己遇見寶了,當即就命人送回合肥老家。同治十年(1871年),劉銘傳被朝廷封爵後就返回故鄉,請來了一些飽學之士幫助考釋馬槽內的銘文,這才明白了盤銘的全文,此盤應為虢季子白盤,約為西周夷王時所鑄造。
於是,劉銘傳得到虢季子白盤的訊息不脛而走,這也給他一家四代帶了極大的麻煩。抗日戰爭時期,軍閥,日寇、國民黨官吏紛紛索取。劉家人為了保護銅盤,不得不將此盤深埋地下,並舉家出逃。
解放後,劉銘傳的第四代孫劉肅曾先生將銅盤獻給了國家。
3、利簋利簋是迄今知道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這個簋雙耳,上圓下方,簋身用饕餮紋和蟬紋裝飾。
它被定為國寶級文物,主要在於這個簋的內壁上的4行33個字的銘文,它記載了武王伐紂這件重要的歷史事件,即“牧野大戰”。
在甲子日早晨,周武王的周國軍隊在牧野這個地方和紂王展開了激戰。一夜之間商朝被覆滅,周武王佔領了朝歌。一週後,在論功行賞的慶功會上,一個叫利的有司,獲得了一堆銅錫的貴重金屬,他就將這些金屬鑄造了這個簋,用來祭祀他的祖先檀公,因為鑄造這個簋的人叫利,所以被命名為利簋。
關於牧野之戰的具體日期,因缺乏實物資料,歷年來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直至利簋的發現,才證實了武王伐紂的具體日期,還原了古籍中所載的“戰一日而破紂之國”的正確記載。
天文學家根據利簋銘文所記的“甲子”日“歲”(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參照《國語·周語下》記載的天象記錄,計算出武王伐紂的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所以夏商周斷代全靠了這件寶貝。
利簋出土於1976年,陝西臨潼縣零口鎮的農民在田裡幹活時發現了一個西周青銅器窖藏和一批銅器。文物部門聞訊後立即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原來銅器出土的地點是一處面積約2萬平方米的周代遺址。
4、後梁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後梁彩繪浮雕武士石刻雕工極其精美,武士身著戎裝,頂盔冠甲,造型威猛,面龐肥腴,怒目圓睜,雙手拄寶劍立於臥牛身上,肩和頭頂部挺立著一隻含珠鳳凰。雖歷經千年,但整個雕像色澤鮮豔如初,它是同一時期石刻文物中的上佳之作。
該石刻原位於河北曲陽縣五代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墓中。墓主人王處直生前官拜義武軍節度使,是河北地區的重要藩鎮將領。但他的養子王都卻發動兵變,將他軟禁了起來,導致其憂憤而死。
王都奪權後,為了給自己設立人設就請來了最好的工匠為養父修建陵墓,進行厚葬於今河北省曲陽縣靈山鎮西燕川村西南。
1994年5月,王處直墓中鑲嵌在甬道和前室四壁的10塊浮雕被盜墓賊盜走,並將這批價值連城的珍貴文物販賣到了香港。
2000年,一件被盜的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出現在美國紐約的中國文物拍賣會上,該武士一身戎裝,頭頂鳳鳥含珠,腳踏牛形怪獸。於是國家成立了專家組,開始跨國追討被盜的文物。
2001年5月,美國海關總署在紐約世貿中心將其歸還給我國。同時,紐約大收藏家安思遠先生將肩臥青龍的武士石雕也捐獻給我國,而它正是王處直墓甬道處兩塊中被盜浮雕的另一塊(他們原為一對)。
如今歷盡劫難,這對“彩繪武士兄弟”終於又相聚在一起。
4、商子龍鼎子龍鼎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它為商代末期的文物,是迄今所有商代青銅圓鼎中最大的一件,同時也是迄今所知帶有“龍”字的最早青銅器。
據記載上世紀20年代,子龍鼎出土於河南輝縣,當時一個叫“山中株式會社”的日本公司,大肆在我國收購文物,“子龍鼎”被買走,從此銷聲匿跡。
直到2004年,日本一位商人在舉辦私人畫展時,子龍鼎才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我國專家得知後,迅速到日本追尋子龍鼎,但日本商人竟開出了上億元的報價,專家不得不暫時放棄。
但數月後,子龍鼎竟突然出現在香港,專家又立即趕赴香港,經過反覆協商後以4800萬價格買下,於2006年經過顛沛流離80多年的“子龍鼎”終於回到了我們國家博物館,而它的傳奇經歷,也代表著我們國家從衰落走向興盛的過程。
結語: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極多,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這些“鎮館之寶”無疑是博物館的門面和人氣擔當,更是博物館的靈魂所在,吸引著人們前去觀看。
我們在讚歎古人智慧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歷史的奇妙!如果各位朋友對它們感興趣的話,不妨去看一看,從而近距離地感受它們獨特的魅力!
-
11 # 聚能仙
國家博物館仍是國家的象徵。歷史上國之重器一定在裡面展出。
國家之重器在中國古代一定是青銅器的鼎。
我個人認為是《司母戊鼎》是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理由無數,不一一闡述。它的歷史,鑄造技術,鑄造工藝,體重,都是頂級水平。它的出土,它出土後離奇故事都是典型傳奇。
-
12 # 狼一匹SJ
後母戊鼎
大盂鼎
子龍鼎
虢季子白盤
四羊方尊
明孝靖皇后鳳冠
彩繪木雕觀音 宋
陶鷹鼎
婦好號尊
青銅冰鑑
針灸銅人
三星堆臉譜
擊鼓說唱俑
彩繪雁魚青銅缸燈
最近正在張大千特展
-
13 # 男爵168
等到秦陵發掘的那一天,排名肯定要大改。和氏璧,萬年魚燈,泰阿劍。甚至干將莫邪也不是沒可能。但願能等到那一天
-
14 # 小馬談古今
中國國家博物館六大鎮館之寶
6、人面魚紋彩圖陶盆
新石器新石器時代前期仰韶文化,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
5、大盂鼎
西周,清道光年間陝西郿縣禮村出土,通高101.9釐米 口徑77.8釐米 重153.5千克。
4、三星塔拉玉龍
新石器新石器時代後期紅山文化,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高26釐米。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捲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這件玉龍用黑綠色玉製成,琢磨精細,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3、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新石器時代前期仰韶文化,1980年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出土,高47釐米、口徑32.7釐米、底徑20.1釐米。
2、子龍鼎
商後期商末周初
通高103釐米 耳高22釐米 腹高43釐米 足高36.5釐米 口徑80釐米,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側飾兩週凹弦紋,折沿寬緣,腹部橫向寬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頸部以雲雷紋為地,周飾2類6組浮雕式饕餮紋,足上端飾高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週凸弦紋。子龍鼎造型雄偉,在商代圓鼎中體積最大,而且鑄造精細,是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經典之作。
1、後母戊鼎
商後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禮器,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高133釐米、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
-
15 # LOL最新資訊君
中國國家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東側,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館內豐富的收藏和陳列,藏品數量120餘萬件,展現了中華民族祖先開創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史詩。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
1978年河南省汝州閻村出土,器高47cm,上畫鸛鳥叼魚及石斧。中國的石器時代圖畫極其罕見,而這幅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史前圖畫,價值無可估量。
陶鷹鼎,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
這個陶鷹鼎威武雄壯,鷹胸為鼎腹,器口開於鷹背,鷹的雙足和尾部為鼎足,後收的雙翅圍過鼎的中後部,形成一種前撲的動勢。是中國史前文物中絕無僅有的神品。
司母戊鼎,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
中國古代對財富的標準是計重製,越重越值錢。大鼎重達832.84公斤,在當時屬於國之重器了。器身飾獸面紋及夔龍紋,耳外廓飾雙虎食人紋。腹內鑄有“後母戊”三字,字型雄健豐腴。大鼎於1939年3月在安陽出土,險些被切割賣走。村民將其埋在土裡,終於熬過了八年抗戰。戰後大鼎被運到南京,由於太重,沒被運到臺灣。1959年轉交國博。
四羊方尊,商代最大方尊
肩部聳出四個卷角羊頭,尊腹為羊的前胸。此尊集線雕、圓雕、浮雕等各種技巧,端莊典雅,鑄造精細,是商代泥範法鑄造工藝的巔峰之作。這個器物解放前出土於湖南寧鄉,抗戰期間隨湖南省銀行內遷沅陵的途中,車隊遭到日寇轟炸,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塊。之後這些碎片就一直被丟棄在湖南省銀行倉庫的一隻木箱內,直到解放後才被修復,現在幾乎看不到破損的痕跡了。
利簋,西周青銅器
簋為盛放黍稻之用,常與鼎組合使用,是重要禮器,天子可以用八簋。此簋是西周最早的青銅器,底部鑄有銘文4行32字,記載武王徵商,在甲子日早晨獲勝,取得了政權,是唯一跟武王伐紂直接相關的歷史實物,價值無可估量。
大盂鼎,西周青銅器
西周前期重器,鼎為圓體,口沿下環飾六個曲折角獸面紋,足上端飾卷角獸面紋,襯以雷紋為地,內壁鑄銘文19行291字,銘文字型雄渾,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該鼎於清道光年間出土,曾被左宗棠收藏,是清末海內三寶之一。
虢季子白盤,西周青銅器
盤為水器,此盤為先秦最大銅盤,堪稱西周青銅器的魁首。它重400多斤,圓角長方形,盤內底部鑄有銘文8行110字,通篇用韻,四字一句,句式工整,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此盤在太平天國戰爭時期被劉銘傳發現,當時是一個馬槽,後來劉家後人將其埋入土中,秘不示人,直到解放後捐獻給國家。
九龍九鳳冠,明神宗(萬曆皇帝)孝靖王皇后鳳冠
帽胎以漆竹紮成,覆蓋以絲帛面料,鳳冠正面飾以九條等大的騰雲金龍,均口銜珍珠寶石做成的珠滴,與九龍對應的是八隻同樣口銜珠滴的金鳳,加上鳳冠後側正中的一條金鳳,一共是九龍九鳳。這件鳳冠上嵌有寶石百餘顆,珍珠五千多粒,華麗貴重之極。
太平天國玉璽,清代
洪秀全的玉璽是中國曆代農民戰爭史中最重要的文物。玉璽為清白玉質,印紐兩側均刻著精緻丹鳳朝陽的圖案,四周刻有雙龍雙鳳。璽面長、寬均各二十釐米,比清代皇帝的所有玉璽都大。印面上刻有吉利韻語11句44個字,和歷代國璽都不一樣,十分奇特。該璽在天京陷落後被曾國藩得到,一直藏於軍機處,解放後歸於中國革命博物館。
開國大典油畫,1953年董希文作
董希文是國家文物局規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師之一。此畫曾被多次修改,見證了建國初期的歷史。1955年,高崗集團被清算,於是高崗的原位以一盆鮮花代替。文革期間,國家主席劉少奇被批鬥致死,於是在油畫上也被抹去,換成了董必武。1979年,畫家閻振鐸受命,另畫了一幅修改前的原始版本,繼續對外展示。而記載了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的原畫,則成了國博現代史文物中的扛鼎之作,國博新館開館前從未對外展示過。
-
16 # 雪憶柔
位於首都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的精品文物共140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就近6000件。無論是在歷史書還是在《國家寶藏》等綜藝節目中,我們都能看到這些為人熟知的文物蹤影。
然而,所謂“鎮館之寶”一說其實並不存在,畢竟每件文物的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橫向更是沒有可比性,因為它們都是獨一無二的。不過我們可以列舉出一些有趣的文物和大家一起賞析,共同感受下國寶的魅力。
一、陶鷹鼎講真,這件文物實在太有魅力了,透過《國家寶藏》這檔節目成名後,它就成為了文藝界的土味扛把子網紅。“背手而立”的陶鷹鼎,被網友們戲稱為“出門遛彎的老大爺”。
首先是它的顏值,三分搞笑三分沙雕四分漫不經心,配上這桀驁不馴的神采簡直堪稱完美。有沒有讓你想到動物界的網紅:角雕?
其次是它的價值,這位仁兄大有來頭,它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出土文物,更是禁止出境的64件國寶級文物之一。
當然,這個小傢伙也曾去國外出過差,那是1993年我們國家第一次申奧時,薩馬蘭奇主席親自挑選一個文物去瑞士展出,陶鷹鼎光榮地執行了此次任務,歸國後便被珍藏了起來。
二、商作冊般青銅黿這是一件珍奇的晚商青銅器,你可以稱它為“龜心四箭”,因為黿(yuán)形(爬形動物,外形似龜)動物的身上悲催地插著四根羽箭,它代表著商周時期的一種狩獵活動,名叫射禮。
在3000多年前有這麼一段歷史故事:相傳黿有神力,商王捕獲了它,覺得分外驕傲,但是又不好自賣自誇,便將自己捕獲的黿賞賜給名喚“般”的人,並對他說道:“般,這都是你的功勞啊!這隻大鱉你就帶回去,把今天的事情記下來吧!”
般回到家後,馬上命人按照黿的樣子鑄造了一件金光閃閃的擺件。然後將商王英勇的故事記載在黿的背甲上,一共是4行32個字的銘文。
有趣的是,這件寶物正是一位大爺垂釣得來,看來這位有神力的黿始終逃脫不開人類的手心啊!
三、虢季子白盤這尊西周最大的銅盤,是商周時期的盛水器,同樣是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之一。它長137.2釐米,寬86.5釐米,高39.5釐米,重215.3千克,彷彿一個大浴缸,用此等重物承裝水也是不嫌沉。
珍貴的是,在銅盤內的底部有111字的銘文,講述了此盤的來歷。話說,虢國的子白領命出戰,立下戰功歸來後,周王為其設下慶功宴,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
這些銘文語言精煉、字型端莊,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極具研究價值。
四、鄧縣畫像磚這些畫像真實再現了南朝時期的貴族生活,具有南朝人物畫“秀骨清像”的特徵。它們出土自河南省鄧州市許莊村,共發掘出34種不同型別的彩色畫像磚,而且是目前為止,中原地區發現的唯一一座南朝彩色畫像磚墓。
雖然南朝是個亂世,但是這些磚像卻洋溢著追求人性自由、超然物外的藝術氛圍,造就了行為荒誕離奇和審美意識空靈的效果。
四、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山頂洞人頭骨化石怎麼說呢,反正除了年份過於久遠點,頭蓋骨本身也沒什麼藝術性,但畢竟是我們的老祖宗嘛,其自身價值還是很高的,既然去一次國家博物館,總歸要拜一拜我們的祖先的。
最為遺憾的是山頂洞人頭骨化石,現在我們能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是它的模型,原有的化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下落不明,真的是太可惜了。
五、紅山玉龍這是有著“中華第一龍”之稱的一塊玉,玉龍也是紅山文化最為典型的標誌之一。此前寫過紅山女神,講真,欣賞不了它的美,但是不影響人家成為重要的文物。
紅山玉龍的製作技藝實在是太過精湛了,而且它是三四千年前的先民遺作,實在是超乎人們的想象。“龍”作為一種文化形象出現,在新石器時代都有跡可循,比如紅山文化的蜷曲形龍、凌家灘遺址的玉龍、湖北天門肖家屋脊的玉龍等。
有學者認為,紅山玉龍應該是紅山先民根據對各種動物的觀察,創造出來的一種複合的形象。所以有人稱它為豬龍、熊龍、鹿龍、蛇龍等,你覺得它更像哪種動物呢?反正這一縷不羈髮型還是很酷的,看起來更像海馬。
六、鎏金熊形銅鎮熊出沒,請注意!這莫非是傳說中的熊大熊二?其實它們出土自安徽省合肥市,可不是東北哦。
它們可不是簡單的擺件,而是專門用於壓席的用具,就是用來壓席子角的。想一想這麼四個憨態可掬的熊玩意坐鎮,竟然還意外地很萌,是不是也讓家裡多了點活潑的氛圍?
七、還有嗎?有的其實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著名文物實在太多了,此前我也寫過不少,以後也會陸續寫到。如果您只是走馬觀花地去觀賞,一天的時間是足夠的,若是想要慢慢欣賞,那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了。但是,以下這些文物請一定一定不要錯過: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原用途是盛放人骨的,實在和這卡哇伊的造型不相配。
後母戊鼎
人面魚紋彩陶盆,之前講過它啦。
四羊方尊
溥儀退位詔書
此外還有玉簋、天王簋、大盂鼎、擊鼓說唱俑、駱駝樂舞三彩俑、刻符陶尊、婦好鴞尊、王子午鼎、青瓷蓮花尊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文物都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標籤,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記憶,值得我們去深入地探尋。
讓文物說話,為我們講述那段有故事的歲月。
-
17 # 曹自理
鎮館之寶首推所謂的司母戊鼎,這其實不是“司毋戊”三個字,而是一個“華”字!這是距今(公元2020)11705年,黃帝公孫軒轅所建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國家--華國時,所鑄的華夏九鼎第一鼎--華鼎!
-
18 # 芝麻小鶴
國家博物館中的文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珍貴文物,另一類是非珍貴文物。而珍貴文物中,有一級、二級、三級三個等級之分,都是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及科學研究價值的代表性珍貴文物,所以都能堪稱為鎮館之寶。
而我心中的鎮館之寶是大明定陵地宮出土的九龍九鳳冠,它真是美到讓你驚歎,歷史價值也無可估量。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之一。
1957年的時候,中國考古工作人員對北京明定陵地宮進行了清理和挖掘,當最後扇石門開啟後,映入眼簾的是擺在地宮中三具較為完整的棺木。而睡在這裡的分別是,明朝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孝端皇后及死後被追封的孝靖皇后。⬇️
經過考古專家的清理,此地宮中,一共出土隨葬文物2648件,其中包括衣物、各種金銀玉器、銅器、石器,大量珍貴珠寶首飾。其中最讓人震驚的是屬於這兩位皇后的四頂鳳冠,真是巧奪天工,精美絕倫。
它們分別是孝端皇后的六龍三鳳冠、九龍九鳳冠和孝靖皇后的三龍二鳳冠、十二龍九鳳冠,其中九龍九鳳冠就被收藏在中國的國家博物館中。⬇️
這九龍九鳳冠的主體帽胎是漆竹紮成的,然後用絲帛面料製成。冠帽頂部的前面,有九條金龍,是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形成網狀鏤空的樣式,是為了讓龍更具立體感,特別生動形象,龍嘴裡還銜著珠滴,分別是兩顆珍珠和紅藍寶石各一顆。⬇️
金龍的下邊兒是點翠工藝的祥雲,層層疊疊的,在祥雲的下邊兒,同樣是點翠工藝的翠鳳,每個鳳凰都呈現展翅飛翔的形態,鳳尾展開,羽毛顏色鮮豔、舒展,特的別靈動。並且翠鳳鳳首朝下,嘴裡也銜著珠石,走動時會隨步搖晃,像步搖一樣。⬇️
翠鳳的下方是三排由紅藍寶石及珍珠組合形成的紋飾、花卉。寶石是鑲嵌在金片做成的“託”中,珍珠打孔,然後穿系起來排列在寶石周圍。
整體形象是金龍奔騰在翠雲之上,翠鳳翱翔於珠花寶石之中,交相輝映,富麗堂皇。⬇️
鳳冠左右兩邊分別垂下的三條“小尾巴”,學名叫博鬢,博鬢上面鑲嵌著鏤空的金龍和珠花瓔珞。仔細端詳,九龍九鳳冠上有博鬢六條,這是古代皇后的標準,后妃就沒這個待遇,通通都是四條博鬢,這關乎身份尊卑,絕對不能僭越,否則容易殺頭。⬇️
這件珍貴鳳冠,難度最大的就是點翠這項工藝,因為上面的形狀都特別複雜,並且點翠的面積還大,這裡涉及到鳳凰、祥雲、花和葉。說到點翠,為了使其羽毛顏色鮮豔,相傳是將活著的翠鳥羽毛拔下,粘黏而上的。⬇️
整個鳳冠合計共用天然未經雕琢的寶石有百餘顆,珍珠也有5000餘顆。是歷史上最為珍貴且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
而這件物品的主人——孝端皇后是萬曆皇帝在位48年唯一的一個皇后,也是中國歷史上穩坐後位最長的一位皇后。真厲害⬇️
這個孝端皇后是十四歲時,入宮為後的,雖然身份顯貴,享盡榮華,可是並不得萬曆帝寵愛,而且一生只誕下一女。這就足夠證明她厲害了,自古皇后都是依靠兒子才能坐穩後位的。
她也深知這個道理,所以為了保住後位,她盡心侍奉萬曆皇帝的生母及嫡母,又收養後宮嬪妃所生的孩子,面對享盡專寵的鄭貴妃的刁難,也處處隱忍不發,對萬曆帝的寵愛,不爭不搶。在位四十二年,每時每刻都小心謹慎,最終以仁愛慈孝,攏得太后和大臣的認可,才久坐寶座的,她最後在萬曆四十八年時崩世。
最後這件文物的出土,對歷史學家研究明朝文化起到了特別重要的參考作用,也讓我們見識到,在明朝居然就有如此巧妙,讓人歎服的工藝,真是了不起。
也不得不佩服這個皇后,因為那時,鄭貴妃特別得寵,萬曆帝曾經不顧祖制,在有皇長子的情況下,要立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為太子,所以如果孝端皇后不這麼隱忍,分分鐘都會下臺,不是死就是在冷宮渡過一生,還是一個比較有智慧的女人。
-
19 # 文物考古聊歷史
這個很難說,雖然網上流傳了一些所謂的“十大鎮館之寶”,實際上並未有這類評選,只有少數博物館會有鎮館之寶的評選,如山東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等,而像國家博物館這種級別的博物館想要評出“十大鎮館之寶”實在是太難評了。
國博的前身為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來自社會捐贈、國家文物局,館員到全國各地收購、採集文物,如果哪個遺址中發現了“好東西”,尤其是剛好有兩件的話,基本都要被國博徵集過去一件的。對於地方博物館來說,能有文物被徵集入國博,那也是一份肯定與榮耀。
去國家博物館一定要看的藏品太多了,建議您一定要去看看館藏的青銅器。“故宮的畫,國博的青銅器”,國博的青銅器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國之重器。
二里頭遺址青銅爵,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禮器)。
國之重器,最重的青銅鼎——“後母戊大方鼎”,河南安陽殷墟出土。
“作冊般黿”,這是一件商朝晚期的青銅器。黿身上的銘文記錄了一位商王的功績。
婦好鴞尊,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墓的陪葬物。
西周“大盂鼎”,現存最大的西周青銅器。它和大克鼎被稱為“重器鴻寶”,並與毛公鼎一道,被譽為“海內三寶”。
西周,虢季子白盤,長137.2釐米,寬86.5釐米,高39.5釐米,為目前所見最大的水器。
古代貴族的冰箱——曾侯乙銅冰鑑。
“四羊方尊”與“龍虎尊”,兩件青銅尊的份量不分上下,均為國寶。
除了上述青銅器,不容錯過的國寶級藏品還有:中華第一玉龍——“紅山文化玉龍“,內蒙古三星他拉出土。
仰韶文化的“陶鷹鼎”、“人面魚紋彩陶盆”、“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秦始皇調動軍隊的憑證——“陽陵虎符”。上有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
“琅琊刻石”,秦始皇第二次巡遊時刻。石刻內容主要是頌揚了秦始皇的各種功績。反應了漢代川人幸福樂觀的生活態度的“擊鼓說唱俑”。
隋代,9歲小女孩的陪葬品李靜訓墓“嵌珍珠寶石金項鍊”,雍容奢華,這條項鍊應該來自異域。墓主人李小孩身份顯赫,她是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的曾外孫女。
錢鏐鐵券:唐代。“丹書鐵券”的珍貴實物,作用相當於“免死金牌”,是中國最早也是儲存最為完整的一件御賜鐵券。
“明孝靖皇后鳳冠”、萬曆皇帝的翼善金冠,昌平定陵出土。
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一直到近現代文物,國博的館藏無所不包,可以說國博是唯一一座能系統而全面展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想要了解中華文明,國博是首選。另外,國博的特展也是非常棒的,建議去了可以先去看特展。
-
20 # StevenSwen
國博的每一件文物都有奇獨特價值和歷史故事,都是不可複製的。
其實更多的好東西在地方博物館,以前國博老是借了不還....
回覆列表
首推司母(現稱後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中國文物傑出代表,不管從年代還是其發生的曲折離奇的故事上說。一個夠大,一個最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