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颶風眼淚

    玄武門之變已經殺兄弒弟,也不差最後一把將親爹強拉下馬了。

    再說李世民並沒有立即逼李淵退位.退位詔書是在一個月以後發的,其中很難說沒有李淵自願的成分,你想想,三個親生兒子,其中還有一個是自己一手培養的接班人,一朝之間自相殘殺,對於年逾六十的李淵得多心痛,何況李淵是從小在權利中心成長,親眼目睹自己表弟楊廣怎麼弄死親哥哥楊勇和親爹隋文帝的。此時能不對自己的命運心寒嗎?

    哀痛之餘,再想想要不是李世民羽翼已豐,自己兩個兒子能在皇城內被殺?李淵身邊究竟已經安排了多少李世民的人?

    如此看對於李淵來說,被架空或者退位是早晚的事。

    反過來想一下,對於李世民來講,這個時候不趁機上位,夜長夢多誰知道會不會有其他勢力出來影響他繼承大統。更何況他手下的人,已經犯了滔天大罪,只有及時將李世民送上皇位,才能保證皇位繼承合法性,參與玄武門之變的人才能從謀逆變為正義

    所以從各方角度李淵都必須得讓位給李世民

  • 2 # 秦皇漢武

    李世民逼李淵退位,並不是完完全全的出自本意。

    在隋末的各路諸侯當中,李淵並不是實力最強的一位,起兵時兵馬不過3萬,為了能在群雄中快速壯大自己的實力,李淵採取了讓諸子自行募兵壯大的方式,這也為後來太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分別有自己的文武班底埋下了伏筆。

    雖然李世民主導下的史官對曾經的太子李建成進行了一系列的黑化,把他描述成一個能力不行又殘害手足的一副形象,但透過流傳下來的其他史料,我們還是可以看出,李建成的能力與李世民旗鼓相當,他唯一欠缺的是李世民殺伐決斷的狠勁。

    要知道,後來唐朝的名臣魏徵、馮立、薛萬徹等都曾是李建成的舊部,李建成沒有點識人用人的能力,是不可能籠絡到這些能臣幹吏的。但正如前文提到的,由於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別有自己的文武班底,都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當天下逐步平定後,這兩個集團的矛盾也就越來越凸顯。

    比如在武德四年時,雙方就各自借開辦文學館的名義收羅人才。但這個時候李淵對於李建成還是全力支援的,特意下令“非軍國大務,悉委太子決之。”而追隨李世民立下戰功的那些勳臣們,顯然不滿足於當前的身份地位,並且一旦李建成登基,那麼無論李建成表示出多大的誠意,這些曾經追隨過李世民的戰將們也會心存芥蒂,畢竟自己功勞再大,也絕對比不上新皇帝做太子時的老班底。

    所以,李世民的部將們就不斷營造李世民有天子相的輿論,希望藉此能讓李淵改立太子,在這種嘗試失敗後,採取暴力的方式就成了唯一的途徑,即後來的玄武門之變。

    不過在誅殺自己親兄弟的問題上,李世民還是有很大顧慮的,反倒是尉遲敬德淡淡的說了句“若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乏先賢大義滅親之事,非所聞也。”這才堅定了李世民兵變的決心。

    此後,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更是積極的為兵變的成功努力,尉遲敬德甚至一箭射殺了齊王,並拿著他的首級嚇退了齊王府的援兵。此後,尉遲敬德又身穿甲冑,拿著兵器直闖內宮,逼李淵承認現狀。

    可見,殺兄逼父並不一定是李世民當初的本意,而是在部將們對於前途的渴望和功名的追求下,不得不走了這一步。而李淵的退位,既是對太子被殺的一種無奈,同時也是受到了李世民部將們的逼迫。

    史載“時帝泛舟海池,王命敬德往侍,不解甲趨行在側”,這其實就是委婉的表達了尉遲敬德逼迫李淵退位的情況。就算李世民出於倫理綱常的考慮,有意等李淵病故後再繼位,但那些武將們恐怕也等不及了。

  • 3 # 知未是也

    一是李世民沒有逼迫讓父親讓位的理由。公元626年7月2日,李建成企圖在玄武門殺死李世民,被李世民識破後,先下手為強,率眾將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事變不久,李世民被李淵策封為大唐太子,並把所有軍國大事交由李世民處理,所以李世民沒有理由再逼父親李淵讓位,因為他已經是大唐實際上的皇位繼承人,對他構成威脅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都已被誅殺,他也沒有必要再逼迫父親讓位。

    二是李淵沒有繼續再當皇帝的必要。三個兒子死了兩個,甚至連皇太孫、建成和元吉的孩子也被李世民的人馬殺掉,李家就剩下李世民一脈了,想到這些,李淵再也沒有想當皇上的心勁和必要,特別是朝廷上下,全都是李世民的人,他這個皇帝不是傀儡也和傀儡沒有什麼兩樣,與其在皇位上說話不算數,還不如索性把皇位讓給李世民,自己還落個順水人情和安享晚年,於是,在玄武門事變後不久,李淵便把皇位讓給了李世民,自己做起了太上皇。

    三是李淵認為李世民比自己能當好這個皇帝。自從太原起兵,到大唐一統天下,李世民功勳卓著,遠在建成、元吉和眾臣之上,況且李淵曾答應事成之後立李世民為太子,由於自己顧及傳統,最後立長子建成為太子,誰料李世民功高震太子,遭到太子屢屢暗害和誣陷,差點掉了性命,作為皇上和父親的李淵,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偏聽偏信太子,最終導致玄武門之變,痛定思痛,李淵沒有當好皇上和父親,都是由於他的優柔寡斷,才導致兒子之間骨肉相殘,出於醒悟和懺悔,李淵相信李世民比自己有能力能當好大唐的皇帝,所以他乾脆把皇位讓給李世民來坐。

  • 4 # 傅斯鴻

    李淵的傳位的確有一些無奈之舉,但談到是否被逼迫卻也是迫於當時的局勢。李淵萬沒想到李世民會在玄武門一下子就殺掉了兩個骨肉兄弟。因此,史書記載:“高祖大驚”。李淵確實是被這樣的情形給嚇到了。但李淵雖然被嚇到卻也沒有馬上就讓位,而是先封李世民為太子,並讓他聽政,兩個月後再傳位。

    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出呢?主要還是李世民在朝野的佈局基本完成了。李世民一聽政,馬上啟用魏徵招撫河北穩住地方。然後以高士廉(長孫皇后的舅舅)為侍中,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瑀為尚書左僕射,完成了一輪宰相換人。這樣的情形讓李淵就算再繼續當皇帝,他也當不下去了。因為宰相已經是太子的班底了。

    並且李世民的殺伐之狠,不僅把兄弟殺了,兄弟們的兒子也是一個不留。這對李淵這個六十多歲的老者而言是及其痛心的。玄武門之後,李世民已經完全掌控了大局,就連廬江王李瑗起兵謀反也被李世民剿滅,太子與齊王的人馬被清算,一些有用的人,如魏徵,馮立,薛萬徹,王圭等人也都被李世民收服,連宇文士及,封德彝這樣的老臣也唯李世民是從,唯一還死心塌地跟李淵的也就剩裴寂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李淵已經回不去那個朝堂了。他只能把皇帝的大位讓出來,讓給他年輕的太子李世民。而李世民也勢在必得,如果他當不了皇帝,拿不到最高權力,那麼很有可能他會被反撲,李瑗的造反就是一個先例。所以,大局已定,形勢所然,在見過了那麼多刀光劍影之後,李淵就算有一萬個不願意,也得讓出皇位,他沒得選。

  • 5 # 哈哈95128931

    哈哈,還用逼嗎?玄武門之變,李家皇帝老兒李淵二子李世民愣是把太子大哥李建成和御弟李元吉滿門抄斬,不留一丁。繼承皇位的當然是躊躇滿志的李世民了。遭此變故,唐高祖李淵心灰意冷痛不欲生,雖有世民承孝,給他建了豪華別墅,天天歌舞昇平,怎奈終日悶悶不樂,鬱鬱寡歡,哪裡還能治國理政。政治是什麼啊?政治就是治理國家之法。可以肯定,爺幾個爭鬥日久,老大要保住太子位置,極力籠絡三弟,而戰功卓著,握有兵權的老二要繼往開來幹出一番事業。兩派之爭愈演愈烈,李淵看著著急上火,摁下葫蘆起了瓢,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現在來看,李世民認為老父做事不公,偏向,年老昏聵。再不動手,更待何時。於是就發生了慘烈事變~玄武門之變。這個時候就是李世民請老父坐太上皇,他也無力迴天了。就這樣沒有幾年,這個驍勇善戰的大唐高祖皇帝鬱鬱而終。而李世民大展宏圖,開一代盛世,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明君英主。

  • 6 # 歷史哨聲

    從李世民個人角度來看,他應該沒有逼迫李淵退位的打算——因為李建成、李元吉已死,皇位9成9是他的。他不需要著急。

    逼迫李淵退位的是局勢:一、李建成、李元吉的勢力,因為李建成等的失敗,或擔憂之際的安全(李世民勢力的報復),或陰謀為李建成、李元吉報仇殺李世民;二、李世民勢力,這些人殺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一家,這種謀逆的行為需要李世民即位才能夠得以保證其安全,這些人也擔心遭到李建成勢力的暗算。

    也就是說,雖然李建成、李元吉已經死了,李世民也宣佈不追究李建成等部下,安撫他們,但這些話,不大靠譜——現在太子李世民說不清算,那麼他日李世民即位後會不會清算呢,這就是李建成勢力最大的擔心。對於李世民勢力來說,雖然自己一方取得了勝利,如何保證自己不被李淵利用李建成勢力來問罪自己。

    因此,不管是成功的李世民勢力,還是失敗的李建成勢力,雙方都存在不安全感。如果任由這種不安全感繼續蔓延,大唐會陷入內鬥,或者出現背叛割據的行為。為了避免這種嚴重損害大唐的行為後果,戰略高手李淵決定退位給李世民。

    李世民即位的好處:一、李世民勢力放心了,不用擔心日後的秋後算賬,可以安心過日子了;二、李世民透過重用魏徵、王跬等李建成勢力,顯示了自己的大度和優容之心,徹底讓李建成勢力放心。

    於是,李淵退位給李世民,就讓大唐帝國最嚴重的隱患給消除了。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更多是因為在秦王府勢力和太子宮勢力兩派勢力的相互均衡下取得的。

    唐朝能夠在短短几年即可一統,關鍵在於李淵的洞悉局勢的戰略把握。如果李淵不讓位,任由李世民勢力和李建成勢力內鬥,唐朝會如同北魏一樣分裂為東、西唐。

  • 7 # 閒聊濟寧

    皇帝殺再多的人,那都是別人的兒子。皇帝也是人,作為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子,兩個兒子被殺,孫子被殺,(當然兒媳婦還是兒媳婦,只是換了丈夫)他也受不了。日子過得沒意思,皇帝做的也堵得慌,就這一個兒子了,殺不能殺,看見心裡還煩,退位得了。

  • 8 # 尚宮女史

    不管是李世民被動還是主動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在李世民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李淵和李世民就已經徹底決裂。

    雖然政變之後兩人的第一次相見,李世民撲到李淵的懷裡痛哭流涕,而李淵則撫摸著李世民的頭髮安慰他,一副父慈子孝的模樣,但這也只是明面上的政治作秀。李淵的妥協只是出於政治考量。按照政變來看,李淵實際上已經被控制住,他是不得不妥協,連他身邊的大臣也在勸他把軍政大權交給李世民。在最初,李世民並未直接讓李淵下臺,而是先做了皇太子,實際上李淵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了權力,和太上皇已經沒有區別。那麼李世民又為什麼逼著李淵下臺呢?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兄弟,這就是造反,按律當斬,所有參與的人都應該被處死,但什麼事也沒有發生,因為此時的李淵被尉遲敬德“保護”著,他已經不能行使他做為一個皇帝的權力,甚至一下子死了兩個兒子,他卻沒有辦法質問兇手,他不得不屈服來換取自己的命,這個時候所謂的父子情已經沒有了。李淵一日不下臺,李世民就一天不安心,擁護李世民的文臣武將們就會一直擔驚受怕。要知道李淵雖然帶兵打仗不是很多,但他的政治謀略遠在李世民之上,倘若他一直為帝,那麼權力還是會一點一點收回去的,到那時候他又會如何對待李世民其實是一個未知數,畢竟他不缺兒子,李世民這個太子很可能被廢黜甚至直接殺掉。所以即便當時的李淵已經是個61歲的老人,李世民也不願意冒這個險去等待。而他的擁戴者們也不願意等待,勝利的果實最好立即分享,時間一長,果實就不一定還在了,自己也不一定有命來享用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逼李淵下臺,讓他再也不能翻身,實際上早在幾年前,李淵就應該退位,當他把李世民封為天策上將可開府之後,李世民擁有的權力就已經很危險,如果他那時候就把皇位讓給李建成,可能就不會出現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情況,也不會有被自己的兒子逼迫下臺的屈辱。所以政變一結束,李世民就開始奪權,逼宮,先把軍政大權握在手裡,再逼著李淵退休享福。626年8月9日,政變兩個月之後,李世民登基為帝,李淵成為太上皇。

    之後兩人的關係一直很糟糕,李淵629年從太極宮搬到了狹窄擁擠的大安宮。李世民的宮殿和大安宮相距不遠,他卻很久都不去看望年邁的李淵。酷暑難耐的夏季,李世民跑到夏宮去避暑卻並不帶著李淵,當李世民被監察御史指責了之後,再去避暑就邀著李淵,然而李淵卻又拒絕。除了必要的場合,李淵必須出現外,他幾乎把自己封在了大安宮,靜靜地等著死亡的到來。

    635年5月,李世民為李淵修建的避暑宮殿大明宮還沒有完工,李淵就去世了。

  • 9 # 秦右史

    因為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也是最符合當時情況的。

    正所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換句話說,即使李世民集團不武力脅迫,李淵也失去了繼續在位的基礎,朝廷的平衡已經被打破了。李世民明白,流血事件既然爆發,公開決裂成定局,很難和平圓滿收場,就必須達到自己登基的目標。

    無情最是帝王家,太子之爭刀光劍影,充滿血腥。雖然李世民透過政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但是李淵此時還有其他兒子,除去夭折的,不光一個李世民,比如荊王李元景,漢王李元昌,酆悼王李元亨,周王李元方,徐康王李元禮等人。當然,他們年齡都不大,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他們活得都不長。但是在當時,繼承正統也未必沒有可能,畢竟這應該是皇帝李淵的選擇。李世民必須獲得正統性,也就是還是最高權力李淵的認可。

    況且,李淵作為大唐的開創者,海內具有威望的,不能殺。殺了以後的情勢,李世民可能也控制不住,因此作為象徵的和潤滑劑的李淵,在政變後必須供著,李世民集團對此非常明白。

    那麼李淵就只能退位,而且不退位也得退位,退位之後李淵平安的活了十年,69歲時去世,一直生活在長安的太極宮和大安宮,偶爾參加一些禮儀性活動。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門之變結束後,李淵已經失去了對朝局的控制,被迫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八月,李淵傳位於李世民,自稱太上皇。下了一道安撫舊臣的詔書,

    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貞觀九年(635年),高祖李淵病逝。不過,李世民也算是仁慈,李淵退位後,還生了幾個孩子。生活過的有滋有味,只是權力失去了。李淵的性格遇事無斷制,溫厚不決也表現在對於政治的把握上,李建成和李世民劇烈爭奪時,沒有適當的給予約束,導致最終的不完美結局。

    這和李淵的掌控較弱很有關係。因此宋代的文人蘇轍就認為玄武門之變,其咎在高祖也。

  • 10 # 巫女阿滿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題主問的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前,發動玄武門之變就等同於逼李淵退位的話。這個問題很好解釋,因為李世民想當皇帝,秦王府的謀臣猛士們想獲得從龍之功。在李淵不支援,建成不退讓的情況下,不動用特殊手段,李世民就無法登上帝位,這個很好理解。

    如果題主問的是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後,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已經死了,為什麼還要讓尉遲敬德全副武裝逼迫李淵答應主動退位的話,那我的回答就一句話,以防萬一。

    固然李建成李元吉已經死了,他倆的十個孩子,李世民的十個侄子也陪著父親共赴黃泉了,而李淵其餘的兒子,最大的李元景也才九歲,李淵看起來是沒得選擇了,即使不退位,未來的天下好像也只能交給李世民了。

    然而,誰說得準呢?誰知道李淵對李世民的痛恨會不會壓過理智呢?如果不控制李淵,不馬上逼迫他交權退位的話,一旦讓李淵重新掌握政權,誰知道他不會不顧一切和李世民來個魚死網破?李世民已經冒了一次天大的風險了,他不能再冒這個險了。

    李元景他們固然還小,但是歷史上比九歲小的皇帝多了去了。更何況,武德九年的李淵也只有61歲,在歷史上的他心情抑鬱之下還堅持了九年,這個時候的身體應該還是倍兒棒的。自己再努努力撐持個十來年,李元景他們不就大了嗎?到時候再找兩個可以信任的託孤重臣,大唐依然還是李家的大唐。除掉李世民,從年幼的孩子們中再挑一個當皇帝,總比天下交給這個忤逆子要好得多。

    李世民如果不逼李淵退位,誰知道李淵會不會這麼幹呢?

    更何況,跟著他一起政變的功臣們還需要封賞,李淵或許不會對李世民動手,但是尉遲恭等人的日子,還能好過得起來嗎?用屁股想都知道的事情。

    所以,對這個問題的答案,簡單來說,就是李世民已經冒了一次險了,他不可能再為了所謂的風度,讓李淵重新掌權,而把自己再次置於如此危險的境地。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 11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門,一場震驚唐帝國的血案發生。

    當時,李淵正在太極宮內的海湖上,與裴寂等老臣一起泛舟。

    而尉遲恭就在這個時候,滿身血汙的闖了進來。

    向李淵稟告說,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謀劃造反,已被誅殺。

    這就是大唐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也是李世民執政生涯無法抹去的一點血腥。

    事後,當李淵和李世民再一次相見時,李淵先是撫慰了李世民一番,表示李世民為大唐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李淵早有立李世民為太子的心意,卻一直沒有實行,委屈了這個兒子。

    那一天,據說父子倆人抱頭痛哭了很久。

    然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

    再然後,李淵退位居太上皇,而李世民登基稱帝,改年號為貞觀元年,由此開啟貞觀之治。

    為什麼玄武門之變之後,李淵沒有繼續做他的皇帝,而是讓位給李世民?

    原因是多方面的。

    李世民

    首先作為行動的發起者和始作俑者,李世民必須這麼做。

    本來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兩方都只想爭儲君之位,以圖在李淵之後可以繼位九五至尊。

    誰能勝出,關鍵在於李淵的喜好和選擇。

    但是隨著雙方鬥爭的升級,李淵不再保持中立,他心中的天平漸漸傾向於太子李建成一邊。

    李世民在鬥爭中漸漸處於劣勢,天策府的骨幹成員也被逐步解散,再繼續下去,李世民也將自身難保。

    而李世民,在殺掉哥哥和弟弟的那一刻,也進化成了一個徹底的政治人物,從此將與他的父親不再有父子之情。

    開弓沒有回頭箭,如果李世民只是止步於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繼續奉李淵為帝。那麼李世民很難保證改天李淵回過神來會與他清算這筆弒兄滅弟之仇,難保會有別的皇子因此得到寵幸再次與他競爭。

    何況,做下這樁政變的他,自己因清楚這行為不為倫理道德所能容忍,如果不能登基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他將沒有機會再做皇帝。

    所以,對李世民而言,此時哪怕殺了李淵,也要登上帝位,因為他已經拋卻一切,沒有回頭路了。

    尉遲恭們

    這麼大的行動,靠李世民一個人是搞不定的,李世民背後有他的心腹大臣們的輔助和推動。

    事成了,這些人就是開國功臣;事敗了,這些人就是亂臣賊子。

    因此,如果李淵繼續坐在帝位上,即使不對李世民加以清算,作為幫兇的他們,李淵卻是一定不會放過的,等待他們的將是死路一條。

    因此,為了李世民,也為了他們自己,哪怕殺了李淵,也要把李世民推上皇位。

    李淵

    六月初四那天的李淵,一定內心有過很多種強烈的情緒,這一天所發生的事,是他這一生所能經歷的最讓他震驚的事。

    兩個心愛的兒子身首異處,另一個兒子滿身是血的睨視著他。

    李淵不是一個泛泛之輩,從他起兵之日起,他的很多事例都反映出這是一個非常精明,善於計算的人。

    看著一臉殺氣,血濺滿身的尉遲恭,李淵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皇帝生涯到此結束了。

    如果他不退位,他知道他的兒子一定會對他出手。就算李世民下不去手,眼前的這個尉遲恭一定也會當場殺了他,然後把責任推給已死的李建成和李元吉。

    企圖造反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殺了李淵,被平反的秦王李世民誅殺。

    事情最後一定會變成這樣,對外進行宣稱。

    李淵閉上了眼睛,罷了,兒子大了翅膀也硬了,喜歡飛就讓他飛吧。

    把位子讓給李世民,除了能保住自己性命。好歹還能給彼此留下一點情誼,父還是父,子還是子。

    自古帝王家事等同天下事,政治面前無親情,這話放在李淵和李世民面前,也沒有一點的例外。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2 # 鄧海春

    一將功成萬骨枯,帝王無情,一條條帝王路就是由屍山血海鋪就而成的。而我們著名的一代君主——李世民卻也是走上一條殺兄逼父的道路而成為帝皇。可是,李世民作為臣子、作為兒子,他怎麼能對父兄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

    殺兄逼宮的這份勇氣來自於背後巨大的實力的依託。在李淵起兵取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就憑藉著自身過人的聰明才智和高強的武藝充分發揮李淵左膀右臂的作用,擔任右領軍大都督,東征西伐,立下汗馬功勞,樹立了極大的威信。在追隨李淵的過程中,李世民也在不斷招攬人才,為擴張勢力奠定了基礎。

    李淵稱帝后,仍未統一全國,在這種關鍵時刻,李世民帶兵出征,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更是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這兩大中原勢力,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他又相繼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基本掃平中原地區,李世民的兵權日益膨脹,不可同日而語。

    為了獎賞李世民,李淵允許其享受與太子李建成同等待遇,封給他“天策上將”可以建立和東宮一樣的屬於自己的權力體系,秦瓊、尉遲恭、程咬金等人都歸順到秦王帳下。而這位“天策上將”手中的天策集團更是集結了多位開國功臣,這些人只聽從李世民。李淵甚至賜給李世民很多鑄錢爐,這讓李世民掌握了部分財政勢力,這讓本就掌控兵權的李世民如虎添翼。

    這些,便是他的底氣,卻是皇帝皇帝李淵所不能及的和所忌憚的。

    李世民更是在玄武門之變中,以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後宮為藉口剷除了李淵的兩個嫡子,成了唯一的嫡子,威望甚高,儼然成了下任帝皇的不二人選。同樣的,在李淵看來,李淵難以掌控李世民,李世民敢殺兄,難保不會弒父,而且尉遲敬德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將刀抵在他的脖子上了,對於這種馬上丟失身家性命的威脅,李淵不得不服從。

    對於李世民來說,這場對父親、對皇帝的逼宮,卻也是不得不進行的。面對李建成的打壓對付,李世民為保性命殺兄。可這種行為也會成為帝皇李淵的眼中釘、心頭刺。假使不立即逼宮,打李淵一個措手不及,那麼在李淵在位期間,若是讓李世民當太子然後順理成章當上皇帝還好,若是李淵記恨李世民,暗中培養勢力,耗時間不退位來扶持其他兒子,收權削弱李世民甚至可能是殺死他,李世民豈不是得不償失?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去後,似乎這個太子之位只能由李世民來擔任,可誰能真正揣測帝王心呢?無疑,這對於李世民而言,無異於養虎為患。那麼,這場帝王之爭的豪賭就就不得不迅速果斷的進行。

    “最是人間寂寞事,來世莫生帝王家”,李淵開國何等英氣,卻在繼承權上猶豫、搖擺不定,天真的相信皇家裡還有兄恭弟親。李淵在立下太子時,沒有果斷的打壓李世民,反而助長李世民的實力,這種權衡之術尚不夠老辣,個人情感太多,方致使兒子間兄弟相殘、子逼父的後果。帝王可是那麼好當的?這背後有著說不盡的權衡牽連。

  • 13 # 葉臨青鸞面紫辰

    說道李世民和李淵父子不得不說的那點事,我們就不得不講一講玄武門之變這件大事了!

    其實一開始,李氏家族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大家一起愉愉快快、高高興興的起兵反隋的。但是在李淵即位以後,人心不足蛇吞象,太子李建成見“世人只知秦王,卻不知太子”的現象日趨嚴重,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更高,便聯合了齊王李元吉一同排擠、陷害李世民。

    最初,李世民也是不願意跟自己的哥哥弟弟一般見識的,只當是好哥哥被鬼迷了心竅了,說不定哪天看到了自己的好就回到以前的美好時光了,但是後來被排擠的猛了,李世民也實在是坐不住了,便也就同他們明爭暗鬥了起來。

    說來也是可惜,這三兄弟要是能攤上個明事理的家長,其實也好說,大不了就是挨頓揍,訓斥一下,你們做兄弟的不能這樣,說不定就消停了。可偏偏這三兄弟的爹是個偏心眼兒,就瞅這老大順眼,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幫著老大,盼著老大能贏。

    這一幫,可幫出事了,把李世民給幫急眼了,都是一個爹一個媽生的,憑啥大哥就能當太子,還有老爹幫,我就不行。氣的李世民直接反了,在玄武門直接把大哥和四弟咔咔兩刀給咔嚓了。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一事,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大哥和四弟,本就名不正言不順,如果不立即稱帝,恐怕偏心的李淵會給他穿小鞋甚至殺了他。再加上對之前父親對哥哥的偏心讓他心寒,所以李世民也就順勢逼了宮,逼了父親退位,自己當了皇帝,又為了面子,封了父親做太上皇。

  • 1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世民已經透過政變,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又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兒子。其實,這樣一來,他的政敵就沒有了,他也可以順理成章地當太子了。

    李世民既然已經太子了,他就應該等到李淵去世後,再當皇帝?為什麼非要逼李淵退位,迫不及待就當皇帝呢?

    (李世民劇照)

    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有過節,但是李淵和他沒有過節啊。再說了,那是他爹啊,李世民為什麼就不允許他爹舒舒服服地把皇帝的日子過完呢?

    有人說,這怪不得李世民,是李淵主動把皇位讓給李世民的。

    這話不錯。不過我想說的是,禪讓皇位這件事,其實既有李世民逼迫的結果,也有李淵主動讓位的結果。

    李世民逼迫是很明顯的。玄武門之變發生後,尉遲敬德立刻帶著武器前去找李淵,說是要李淵把兵權交給他,他要保護皇帝的安全。

    要知道,當時李淵根本就沒有什麼生命危險。再說了,就算有生命危險,一個臣子能帶著武器前去見皇帝嗎?這一點,從秦始皇開始,就做了嚴格的規定,何況已經到了唐朝。尉遲敬德那樣做,無非就是逼迫李淵把兵權交到李世民手裡,並讓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一定要逼迫李淵退位?或者,為什麼又說李淵想主動把皇位禪讓給李世民呢?

    先說,為什麼說李淵想主動禪讓皇位給李世民。

    我認為,李淵這樣做,是因為他當皇帝,完全無法善後。

    要知道,李世民所搞出的不是一般的糾紛,而是殺兄殺弟殺侄兒。就算李建成和李元吉真的逼迫過他,真的想幹掉他,李世民這樣做,都是被人譴責的。

    (李淵劇照)

    如果李淵繼續當皇帝,他怎麼來處理這件事?

    嚴厲打擊殺兄殺弟的李世民?

    可能嗎?李世民已經掌控了兵權,李淵辦得到嗎?再說了,要是把李世民殺掉,他就絕後了,誰也繼承皇位?難道讓李唐江山走隋朝的老路?

    說李建成和李元吉罪有應得?

    要這麼說,李淵就得昧著自己良心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確實是在打擊李世民,但是他們並沒有下黑手。他們所做的,無非就是拉攏尉遲敬德,把房玄齡、杜如晦從李世民身邊調開,挖走一部分李世民的兵權而已。都是一些正常的手段。能說他倆罪有應得?

    而且,就算說李建成、李元吉罪有應得,但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應該走正常途徑治他們的罪,怎麼能採用殘殺的方式呢?還有,李世民殺孩子們,這怎麼說得過去呢?

    (李建成劇照)

    而李世民也一定要當皇帝,只有當了皇帝,他才能解決好善後的問題。

    李世民只要不是皇帝,他接下來將面臨無休無止的報復。肯定有不少李建成、李元吉陣營裡的人,在李淵面前挑撥,試圖為李建成、李元吉翻案。

    太子是國家的根本。太子定了,國家就穩定了。但李世民這個太子,因為得位不正,因此並不穩定。這樣一種狀態,可不是李世民喜歡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儘快當上皇帝。只要當上皇帝了,什麼都好辦了。

    除此外,李世民還要努力管控輿論。

    李世民殺了兄弟,自己當上了太子。這件事,必須儘快有個結論。也就是說,必須要統一思想,統一口徑。這個口徑,就是李世民是正當防衛,是李建成、李元吉要殺他,他保衛自己的一種行動。否則的話,李世民是無法立足的。

    要想統一口徑,當然就只有當皇帝才辦得到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 15 # 歷史公元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生的汙點,更何況還有之後李淵退位為太上皇,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人詬病的地方。但是站在李世民的角度看,這些在當時都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詩仙李白曾有一首詩,其中有一句就是“騎虎不敢下,攀龍忽墮天。”這句話放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的身上非常的合適。

    玄武門之變確實是以李世民的成功而告終,但是如果李世民失敗了,他的下場與李建成、李元吉不會有任何的區別。

    而李世民麾下的“開國功臣”,只會淪為叛逆,下場也會極為悽慘。李建成身為太子,東宮麾下難道只有一個魏徵嗎?但是真正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名號的只有一個諫臣魏徵,李建成舊臣都去哪了?

    李淵退位為太上皇,安享晚年。

    李淵退位,不管是李淵自己想通了、心灰意冷,還是李世民逼迫的,都已經成為了當時的大勢所趨。

    如果李淵傾向於李世民繼承皇位,那麼就不會有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換句話說,玄武門之變既然發生了,那麼李淵、李世民的父子之情就已經不可挽回。

    李世民既然能夠發動玄武門之變,就不可能容忍命運被李淵掌控,李世民的上位就是一個必然。

    最關鍵的是,李淵的玄武門之變後整整活了九年,給李世民添了30幾個弟弟妹妹,如果想要再培養出一個與李世民分庭抗禮的繼承人也是極有可能的。

    所以,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容忍李淵高高在上掌控命運,那麼李淵退位就是一個必然。
  • 16 # 沉墨I方之城

    有些路,做出了選擇,你只能走到底,一旦猶豫就萬復不劫

    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沒有殺了李淵,就已經是很估計父子親情了,按照一個冷血而英明的政治家來說,李世民最穩妥的做法是連李淵一起殺掉,直接自己登基。

    在玄武門之變前,此時的朝廷應該有三股力量——李淵、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而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他瞬間改變了朝中的權利格局,變成了李淵和李世民的終極對決了。

    我們不要忘了,在玄武門之前,李淵是一直支援太子李建成的,不但調離了房玄齡和杜如晦離開秦王府,還把秦王的悍將尉遲敬德調給了李元吉。李世民在不透過非法手段的情況下,他是無法上位的,並且很有可能會被太子和李元吉聯手剪除。

    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其實就是犯了謀逆死罪,自古以來太子的儲君地位等同於皇帝地位的,李世民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作為皇帝的李淵能不感受到威脅嗎。

    如果李世民不做出決斷,李淵還是皇帝,從名義上來說,他是可以主宰一切的,他如果在能穩定掌控朝局的情況,會不會清算李世民的謀逆之罪,李世民是拿捏不準的。

    在皇權社會里,只要是威脅到皇位的,無論是父子,還是兄弟之間,都只有血淋漓的刀兵,哪有什麼親情,這一點李世民能意識到,同樣李淵更能意識到的。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唯一的選擇,也是最好的選擇就是順勢除掉李淵,無論是肉體消滅,還是權力奪取,都容不得李世民有半點猶豫。李世民要講親情,放過李淵,那麼李淵是否估計骨肉之情,放過李世民,他不敢去賭親情至上,再說,自己都弒兄殺弟了,哪還有什麼親情。

    李世民最終的選擇是逼迫李淵讓出權力,做太上皇,李淵此時肯定是脅迫所致,不能不從,尉遲建德的刀上都還在滴血,不從就死,李淵沒有那麼傻,於是下敕令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所有權力歸李世民所有等等,最後自己讓位與李世民。

    有些路,一旦做了選擇,必須走到底,沒有回頭。

  • 17 # 高會民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就被李淵立為太子,沒過多久就逼迫父親李淵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很多人要問,李世民已經做了太子,早晚都要做皇帝,這般操之過急豈不是給別人留下話柄?

    當太子也不代表一定能當皇帝,楊勇是太子,後來被皇帝廢掉了。李建成同樣也是太子,被李世民殘忍殺害了。李世民自己做了太子,眼看著兩個前車之鑑在那裡擺著,他只想著趕緊做到皇帝的位置上,以免夜長夢多。

    那麼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死了,誰還能威脅李世民的地位呢?這個人並不是別人,他就是當朝皇帝李淵。

    李淵這時候已經恨透了李世民,一旦有機會他絕對不會放過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李淵並不是只有李世民一個兒子了,李淵還有很多小兒子。

    據記載,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他不缺繼承人,更不想讓李世民繼位。殺了李世民,李淵完全可以再找一個聽話的太子。在李世民殺死李元吉和李建成的時候,他已經不是父親眼中的好兒子。李淵的兩個兒子十個孫子都先後被李世民殺害,李淵肯定不會顧念父子之情了。

    李世民一共做了3件不可饒恕的事情,這些事情中一件就足夠李淵對他起殺心了。

    首先是多次欺騙父親,李淵一直是一個好父親,他儘量的協調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關係,不想讓兩個人發生爭執。李世民每次都裝可憐,喝酒的時候吐血了,也要汙衊說是李建成下毒。

    有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喝酒吐血和中毒是兩碼事。李世民還誣告李建成想要害死自己,然後趁機發動玄武門之變。

    這些事情在李建成死後都真相大白,李淵早就對這個利用自己的兒子恨之入骨。

    其次就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就在李淵的皇宮裡面發動政變,還買通了李淵的御林軍的將領。這幾乎就是不把父親之前的勸告,以及父親作為皇帝尊嚴放在眼裡。事後李世民還讓尉遲恭拿著人頭去找李淵,看著自己兩個兒子的人頭,看著尉遲恭的刀劍,李淵只能忍住了悲痛,勉強宣佈太子謀反。不僅如此李世民發動政變的時候還非常的狠毒徹底,把侄子們也一個不留的全部殺死。李淵作為父親和爺爺,看著自己的兒孫被屠殺,內心肯定是恨透了李世民。

    最後是逼迫李淵立自己做太子,玄武門之變僅僅發生三天後,李淵就被迫宣佈李世民是太子。天下的事情都要報給太子決斷,然後再給自己簽字。李淵的權利被李世民奪走,內心肯定是想要殺死李世民的,只是迫於局勢沒有辦法。李世民做了太子後就開始進一步架空李淵,自己手下的將領們接手了朝廷的軍隊,主要大臣也換成了自己的親信。李世民自己也明白,不架空李淵,自己就沒有多少活路。等到李世民逼迫李淵退位的時候,李淵已經成了李世民的傀儡,父子的關係徹底的決裂。

    李世民也明白父親對自己的態度,哪怕李淵手中當時看沒有權利,但只要他在皇帝的位置上一天,就難免會夜長夢多。

    李淵畢竟是大唐的君主,在朝廷裡面不可能沒有一點勢力,一旦有人打著他的旗號討伐李世民,李世民的處境將會非常尷尬。皇帝就是皇帝,太子控制朝政於情於禮也說不過去。李世民自己也明白,李淵不退位這樣的局面很難能夠長久。最後不是父親殺死兒子,就是兒子謀害父親。

    反過來說李世民逼迫父親退位,其實也是一種仁慈的表現。李世民把李淵放在了太上皇的位置上,對自己實際也有一定的威脅。只是念及父子之情,李世民沒有下殺手罷了。李淵在退位之後活了9年才去世,父子兩個人基本上形同陌路。根據歷史記載,李淵在退位後的前幾年還在太極宮中居住,依然能夠接觸到一些大臣。

    李世民後來感覺老父親在太極宮長期居住仍然對自己有威脅,把他遷到了大安宮。到了大安宮之後的李淵,除了李世民喊他參加的聚會之外,從來沒有出過宮。當時大安宮在夏天的時候非常炎熱,李世民在皇家避暑場所避暑,李淵因為不想和他相見,不肯前去。李世民只能給李淵另外修建避暑場所,來彌補自己對父親的虧欠,結果還沒有建好李淵就去世了。

    綜上所訴,李世民之所以會急於逼迫父親退位,主要還是自己的皇位來路不正,父親又對自己恨之入骨。李世民早早的確定了自己的正統地位,讓有異心的大臣沒有辦法繼續做文章。

    假如李世民不這麼迅速的逼迫李淵退位的話,那麼很可能會被李淵翻盤,最後丟掉性命。

  • 18 # 宋安之

    就最現實最直接情況來說,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了哥哥太子李建成還有弟弟齊王李元吉,如果他不逼父親李淵退位,他這樣弒兄殺弟的罪行,而且這個兄還是儲君李建成,活得下去嗎?

    李淵只要一天在皇帝位上,李世民只要一天還是秦王,也就是說只要一天還是臣,反對他的勢力,包括李淵在內,肯定會尋找時機,拉攏反對李世民的勢力,對李世民一次絕殺的。

    而且深層次來說,為什麼會有玄武門之變呢?

    就是因為玄武門之變以前,李世民的功勞太大了,李淵對他都是封無可封,因此為李世民設定了天策上將,可以說李世民妥妥的是威脅到了李淵的統治。

    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跟李世民的愈演愈烈的奪嫡之戰,因為背後是李淵在支援太子李建成與李世民去鬥。

    所以在武德後期,李淵是刻意讓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擔任重大戰役的指揮者,刻意淡化李世民的影響力。

    而太子和齊王也藉機打壓李世民,像玄武門之變前夕,齊王要率領大軍去抵禦突厥,他借這個名義要調遣秦王府的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等同行,還要將其精銳調走,擺明要架空李世民。

    所以李世民趁著自己還沒有被架空,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孤注一擲,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但發動玄武門之變即使成功,也不代表李世民可以輕輕鬆鬆控制朝廷,控制整個唐帝國,不然他也不至於被逼到發動玄武門之變了。

    所以李世民自然是乘勝追擊,趁李淵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去逼宮李淵,讓李淵立他為太子,進而掌握大權,再在短短兩個月以後讓李淵禪位於他。

    如果李世民不乘勝追擊,畢竟他沒有控制朝廷,李淵還是有很大的勢力,那麼等待他的,肯定是一場腥風血雨。

    因為李淵在唐朝開國以後除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嫡子,還誕生了不少兒子。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李淵並非李世民一個選擇,他還可以等其他兒子長大。

    而李世民又是殺兄殺弟的,李淵肯定忍不了,肯定會尋找機會,拉攏反對李世民的勢力對李世民下死手的,畢竟無情最是帝王家,為了權力發生這種事情還是很正常的。

    所以李世民聰明的選擇了乘勝追擊,逼迫父親李淵,自己坐上帝位,由臣變成君,架空了最大反對者父親李淵,將玄武門之變的後遺症徹底根治。

    現在大家明白了吧?

  • 19 # 賢哥讀歷史

    李世民為什麼要逼迫李淵退位呢:

    一、李世民在唐朝建立統一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唐的江山大部分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在軍中和朝中的聲旺自然高過李淵。

    二、玄武門事變,李世民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並把他們在朝中的黨羽也一併清除了,朝廷中的人員大部分都是李世民的人,朝廷的勢力可以說都是李世民的屬下了,李淵這時的權力幾乎是被架空的,嫣然像個傀儡,日子也不好過啊。

    三、玄武門之變後李淵憧憬在失去兩個兒子的悲痛之中,對於朝廷裡的事也沒管那麼多了,索性在李世民逼迫退位的時候,順應李世民的意願退位,自己則去過著太上皇的生活。

    所以李淵退位一是自己沒了兩個兒子心裡難過、二是因為玄武門之變後朝中已沒有了自己的位置了,這時退位對於李淵來說也是明哲保身之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裝修好的房子,急於入住,買10個大風扇整天吹是不是就可以避開甲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