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懶散的黃先森

    關寧鐵軍,可以說是一支神秘的強悍軍團。神秘不是因為行蹤不定或者深入淺出,而是因為它尷尬的歷史境遇。

    關寧鐵軍是由閣老孫承宗和袁崇煥共同組建的軍隊。袁崇煥一直不受明朝高層待見,最後也是含冤而死,所以明史對關寧鐵軍記載很少。同理,清代的時候,關寧鐵軍在吳三桂麾下,本身在明末就與後金殺的眼紅,後來又隨著吳三桂一起造反,所以清史對關寧鐵軍的記載也是反面居多。

    而歷史上,真正的關寧鐵軍如何。

    關寧鐵軍曾與戰國李牧騎兵團、秦國王翦兵團、漢韓信軍團、漢霍去病軍團、南朝陳慶之白袍軍、南宋岳家軍、元怯薛軍、明常遇春兵團、清八旗軍合稱十大常勝軍團。歷史地位如此。

    關寧鐵軍的組建的緣由是明朝天啟年間,女真部族的崛起。因為不滿明朝統治,女真部族開始起兵,稱為後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後金是馬上部落,騎兵能征善戰,建立了與後來關寧鐵軍齊名的八旗軍。而在八旗軍的鐵蹄下,明軍不得不變法自保。在袁崇煥和孫承宗的努力下,因地制宜,結合李成梁的遼東鐵騎,推想了“以遼人收遼土”的招募方針,大量的吸收了被侵略的遼人作為軍隊的戰力,提拔了遼人祖大壽、吳三桂等人作為將領。因為駐紮在山海關和寧遠一帶,所以被稱為關寧軍。

    關寧軍揚名天下是在明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揮師南下,圍困寧遠,為父努爾哈赤報仇,也為入關邁出第一步。可是第一步還沒踩穩別夭折了,在炮火中,萬人騎兵衝出,遠處用火銃轟殺,衝到近處就用銃把砸下。八旗軍一時難以取下寧遠,傷亡慘重,不得不撤兵。而關寧軍打退了不可一世的八旗軍,被稱作關寧鐵軍。

    從此,關寧鐵軍進入歷史舞臺。八旗軍再難過寧遠一城。

    崇禎二年,皇太極八旗軍偷過草原,下遵化,繞薊州,直取北京。袁崇煥得知後,親率九千鐵騎連夜救急。在北京城下,終於兩軍相遇,一面是士氣高昂的數萬八旗軍,一面是疲憊不堪的九千關寧軍。但是關寧鐵軍以破釜沉舟之勢,拼死衝殺,硬是把八旗軍在北京城下擊退,明朝得以苟延殘喘十多年。

    之後關寧軍發生劇變,核心袁崇煥蒙冤下獄,最後還被處死。而關寧鐵軍再又一次將八旗軍殺退後被瓜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祖大壽指揮,一部分吳三桂指揮,一部分鎮壓李自成叛軍。

    1631年,祖大壽詐降皇太極,逼退清兵。1639年,皇太極再次攻打寧遠,終於祖大壽兵敗投降,還有後來清初重臣洪承疇。

    明被李自成滅亡,吳三桂也率本部關寧鐵軍投降清軍。之後吳三桂率軍與李自成十萬大軍交戰,幾乎全殲,隨清軍佔領了北京城。接著又率軍進中原,取四川,打下半個中國。吳三桂也因為功績,帶領關寧鐵軍入主雲南。

    宴席再好,也有曲終人散的時候。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軍隨著康熙的“三藩之亂”平息也歸為塵土,一世雄獅走下歷史舞臺。

  • 2 # 蘭臺
    首先,在明代“鐵騎”並不是一個正式稱謂,而是官方以及民間對精銳騎兵的一種統稱。

    比如明末左良玉部的騎兵營就在明朝公文裡被稱呼為“左營鐵騎”。

    不僅“關寧鐵騎”不是正式稱謂,就連“關寧軍”都不是正式稱謂。

    所謂的“關寧軍”其實是指的明代山海關鎮與寧遠鎮這兩個軍事重鎮的統稱。

    舉例來說,吳三桂算是最後一任“關寧軍”首領,但是他的正式職務是寧遠鎮總兵官。

    其次,“關寧鐵騎”究竟是什麼?

    “關寧鐵騎”正式官方名稱是錦州總兵下轄的降夷左營和降夷右營,是的,沒想到吧,“關寧鐵騎”其實和山海關鎮與寧遠鎮沒有任何關係,它最初是隸屬於錦州鎮,歸錦州總兵官管理。

    而且大家從“關寧鐵騎”正式官方名稱就知道,“關寧鐵騎”是一直由蒙古投奔明朝的降人為主組成的騎兵部隊。

    根據史料,隨著滿人崛起,在錦州一帶的蒙古部落備受欺凌,在崇禎元年,在錦州一帶駐牧的蒙古部落桑昂部在首領桑昂的帶領下整個部落投奔明朝。

    被當時遼東巡撫畢自肅安排在了錦州鎮生活,歸錦州鎮總兵祖大壽管轄,而祖大壽又把桑昂部裡能戰的成年男子分為了兩個騎兵營,也就是降夷左營和降夷右營,分別由桑昂和那木氣統帥,那木氣是依附於桑昂部的一個獨立蒙古小部落的首領。

    大家不要不相信,“關寧鐵騎”第一次出現在明朝官方奏摺裡是崇禎九年的《合兵理嚴馭將疏》,這是一名御史給崇禎皇帝的奏摺,奏摺裡明確提到了“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素為敵憚,祖大壽新任提督命成師而出……而所部夷漢丁副將守備如桑昂、那木氣七慶及恰臺吉等又皆夷種,以夷攻夷無堅不摧。

    在更早的袁崇煥奏摺裡也提到了降夷左營和降夷右營:

    遼東在時有降夷營,今在伍之夷丁不乏,而敵中能為敵用命者,多致之使其不為敵用而為我以夷攻夷,為戰最力。

    因為遼東地區明軍裡的蒙古降人戰鬥力非常高,所以袁崇煥在原本兩個騎兵營的基礎上又擴建了兩個由蒙古降人組成的騎兵營:

    立兩營如漢都護府護國之意,曰平夷左營、平夷右營,各設遊擊一員最後,“關寧鐵騎”由於是遼東邊軍最精銳部隊,而邊軍又是明軍最精銳部隊,所以“關寧鐵騎”立戰功無數。

    比如崇禎八年,明朝命“關寧鐵騎”入關在盧象升的指揮下征剿農民軍,“關寧鐵騎”表現的就很好。

    盧象升在奏摺裡表揚:“援剿之兵,惟祖大樂、祖寬所統遼丁為最勁,殺賊亦最多。”

    在崇禎九年,清軍破關入寇,明朝也只能徵調“關寧鐵騎”入衛京師,結果屢立戰功,所以御史才會說“關寧鐵騎素為敵憚”“無堅不摧”。

    所以,回到問題本身,“關寧鐵騎”在明末崇禎年間,是明朝所能掌握的最精銳,戰鬥力也最強的一支騎兵部隊,這支騎兵部隊主要投誠明朝的蒙古戰士組成。

  • 3 # 炒米視角

    《大明風華》裡集結了太多明朝的元素,恨不能在永樂朝就把大明近300年所有知識點全部納入進去,所以就容易造成很多史實混亂。

    其實在永樂朝更應該短暫出現的是“朵顏三衛”,然後重點描述神機營、三千營和五軍營,而不是關寧鐵騎。

    朱棣靖難之役的中後期主要依靠的力量就是“朵顏三衛”,“朵顏三衛”又叫“兀良哈三衛”(朵顏只是原本三衛中的一衛,在明朝的支援下吞併了泰寧和福餘兩衛,因此叫朵顏三衛)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名將者勒篾的後裔所率之部的蒙古鐵騎,不過它早期依附於明朝,相當於明朝的僱傭兵,原本屬於寧王統轄。後來寧王被朱棣綁架一起“靖難”,“朵顏三衛”也就成了朱棣的靖難部隊。

    靖難之役結束後,朱棣把原先大寧衛的土地割給了朵顏三衛,朵顏三衛名正言順地得到了現在內蒙古東部赤峰一帶的土地。

    草原上也最終形成了韃靼、瓦剌、兀良哈蒙古三部。明末最早滿蒙結合的的科爾沁部就是源發於兀良哈部。

    朱棣遷都北平後,為了防範蒙古各部,建立了“京師三大營”,也就是神機營、三千營和五軍營。

    京師三大營既是明朝的野戰機動部隊,還是京師的衛戍部隊,所以絕對是精銳中的精銳。可以說橫掃14世紀上半葉是沒有太大疑問的。

    神機營就是專業的火銃部隊,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純火銃部隊;三千營最主要組成部分仍然是蒙古鐵騎僱傭兵;而五軍營也是步、騎、火器各兵種聯合作戰部隊。

    但很可惜這麼牛逼的部隊,最後被朱祁鎮丟在了土木堡,終明一朝也再未能恢復當初“京師三大營”榮光。

    而“關寧鐵騎”並不值得炫耀,那是一個時代的怪胎。

    所謂的“關”就是指“山海關”,“寧”指的是“寧遠”。原本是明軍從山海關到寧遠這條防線上的最精銳的騎兵部隊。最早由督師袁崇煥仿造原遼東鐵騎組建,他的最後一任統帥大家耳熟能詳,叫吳三桂。

    吳三桂當了滿清親王后,率領關寧鐵騎從山海關一直打到緬甸,最終用弓弦勒死了朱由榔。

    所以這支部隊根本不值得炫耀。如果非要炫耀,不如炫耀他的前身“遼東鐵騎”。

    “遼東鐵騎”是李成梁一手打造的,橫掃遼東,誰不服收拾誰。關鍵還打出了國門,在萬曆北韓之役中,在李如松的指揮下,大放異彩。碧蹄館之戰可以瞭解一下,6000遼東鐵騎橫掃43000日軍。

  • 4 # 陶式防務評論

    要求中國產“歷史正劇”符合歷史,是一種惡習,一定要改!

    好比是一鍋肉湯,非要把裡面老鼠屎指出來,這是錯誤的!按照某些人的說法,影視劇又不是歷史教科書,何必較真?而且你又沒把肉湯喝完,有什麼資格指出有老鼠屎?

    關寧鐵騎,顧名思義,是明朝後期在山海關和寧遠兩地組建的騎兵部隊。最開始由袁崇煥發起,最後以吳三桂收尾。這支部隊,以遼人、女真人、蒙古人中的精壯男丁為骨幹,在廣渠門之戰、寧錦之戰、大淩河之戰、松錦之戰、一片石之戰都發揮過一定作用。

    客觀講,這支騎兵並不是一個固定的番號,在明朝末年也幾聚幾散。一般來說,只要是山海關和寧遠組建的騎兵,都可以被叫做這個名字。所以,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和袁崇煥的未必是一回事,甚至可能沒有傳承關係。

    說到《大明瘋話》,不要說“關寧鐵騎”這支部隊,寧遠衛還是在宣德三年才建立的,這片子的歷史線根本就是倒著走的。永樂年間出現關寧軍,好比是康熙大帝在檢閱北洋水師一樣。

    其實這片子歷史槽點也不算多,也就是以“營”為稱號的神機營居然有30萬人,清代紅衣大炮賣給了明高祖朱棣,葡萄牙大航海早於鄭和半個世紀,葡萄牙敢在朱元璋時代殖民中國,明朝藩王有膽子執掌三千營和五軍營,明朝朝廷公然用清代的奏摺,禮部尚書兼任錦衣衛指揮使搞得文武不分等等,像朱元璋的馬臉、以及服裝道具的小錯誤,都可以忽略不計的。

    對於一些人公然指責《大明瘋話》歪曲歷史,我反過來要批評他們!這麼爛的片,居然能堅持看到半截?明明是你們的問題!

    好吧,上面有些話是我的玩笑。(陶慕劍)

  • 5 # 飛翔明2018

    胡說八道的電視劇,不要太認真了!所謂的關寧鐵騎是不存在的兵種。自從姚雪垠在小說《李自成》中引入這個兵種之後,為《明朝那些事兒》襲用,世人便信以為真了!

  • 6 # 南閣水哥

    答: 大明朝有那麼一隻曾經縱橫疆場的鐵血部隊。民間給予他的名字叫做“關寧鐵騎”。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隻軍隊的興衰榮辱故事

    一、起源--締造者李成梁

    王家彥的 《王忠端公文集》(明朝崇禎九年) 卷四有這樣的記載:關寧鐵騎素為敵憚祖大壽新膺提督之命成師而出。那麼關寧鐵騎的主要創辦者是誰呢?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很準確的說法,有人說關寧鐵騎的創始人是明朝名將李成梁,也有人說是袁崇煥。那麼從時間來說,李成梁的可能性大,但是當時絕對不是關寧鐵騎。

    所謂的關寧,是山海關和寧遠一線的防禦體系。而這個體系在明朝中後期特別是後金沒有出現之前並不是最要緊的兩個節點,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李成梁時期的軍隊建設情況。

    李成梁早年並不得志,一直熬到了四十歲才得到了升遷,從原來的巡按御史升為遼東鐵嶺指揮僉事。奉命鎮守險山堡,從此以後,李成梁開始了他傳奇的軍事生涯。

    嘉靖後期到隆慶年間,北方的韃靼部落多次進攻遼東。期間,明朝先後損失多名大將。李成樑上任後便開始大量招兵買馬,擴充軍隊的勢力,組成了一支讓人聞風喪膽、所向披靡的遼東鐵騎。李成梁的思路很簡單,既然對手有騎兵,那麼我也要有起兵和他對抗。所以在皇帝的允許下,李成梁快速的建立一支騎兵部隊成為了賴以成名的武裝。

    二、興盛---榮封寧遠伯

    軍隊組建完的第二年,李成梁和他的副將趙完在卓山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大敗敵軍,斬獲大量輜重,皇帝龍顏大悅,封李成梁為署都督。之後,李成梁率部先後擊潰了插漢、朵顏部的數次進攻,屢立戰功。

    第二年,李成梁先後建成寬奠、長甸等六堡,為大明拓展疆土七百餘里。經過八個月的修整,速巴亥再次進犯明朝邊境。速巴亥發誓這次一定要活捉李成梁,一雪前恥。李成梁深知硬碰硬,一定佔不到便宜,於是採取了偷襲戰術,大敗速巴亥。此戰以後,速巴亥元氣大傷,再也沒有對明朝形成任何威脅。

    萬曆七年(1579年)十月,再次以四萬騎自前屯錦川營深入邊內。李成梁命諸將加固城防,親自督促參將楊粟等扼制蒙古入寇的要衝。適逢戚繼光前來援助,蒙古很快退去。之後蒙古來襲也被李成梁擊退。而此時李成梁已經被封為寧遠伯了。

    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李成梁依靠這隻強大的軍隊在遼東地區縱橫捭闔,創造了很多奇蹟,雖然也打了不少敗仗。單總體來說。遼東鐵騎是當時最精銳的部隊。

    三、接替---袁崇煥的強大影響力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李成梁卒於北京。遼東交給了另外一個名將 袁崇煥的手中。

    袁崇煥決定學習前輩,也組建這樣一支兇猛彪悍的騎兵部隊。他從數十萬遼東漢人中精挑細選出身體強壯、且騎術嫻熟的三四萬士兵,提拔了祖大壽、吳三桂等土生土長的遼寧人為將。祖大壽、吳三桂為了報答袁崇煥的知遇之恩,不但盡心盡力地訓練部隊,而且,向袁崇煥建議,重新啟用當年李成梁部隊用過的三眼銃。三眼銃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火器,一支銃有三根槍管組成,作戰時可以發射三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連發武器。

    明天啟七年5月,皇太極領著百戰精兵來到寧遠城下,在寧遠外圍紮下九座大營,形成了對寧遠的包圍之勢。剛剛登基不久的皇太極面對寧遠城,心情很是複雜。為了報仇來到這裡。而寧遠現在仍然鐵桶一樣堅固。

    當時皇太極領著人數眾多且身經百戰的八旗鐵騎來到了寧遠城下,此時守衛寧遠城的明朝君度就是關寧鐵騎,當時的皇太極以為只要衝過寧遠城明軍的城牆上的炮火攻擊,八旗軍隊的戰鬥力可以很輕鬆地就踏平寧遠城,可是這回明朝的關寧鐵騎主動出擊,利用三眼銃的優勢在幾十米開外就向皇太極的八旗兵猛烈攻擊,並且殺得後金的軍隊屍橫遍野。此戰役讓關寧鐵騎聲名遠揚,真的是一戰成名。

    崇禎二年秋,皇太極避開關寧鐵騎,率軍繞道蒙古草原,於10月26日突破喜峰口入塞。毫無準備而且剛剛才因為欠餉鬧過兵變的明軍在如狼似虎的八旗軍衝擊下,頃刻間土崩瓦解。30日,清軍合圍了北京的最後一道門戶遵化。

    袁崇煥得知後大驚失色,要是皇太極攻進北京城,北宋徽欽二帝被金軍掠走的那一幕可就重演了!時間緊迫,袁崇煥再次想到了手中的關寧鐵騎。命令離北京最近的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帶領4000輕騎立刻出發,急援遵化;自己親率九千鐵騎隨後跟進。

    然而,出乎袁崇煥意料的是,趙率教領軍趕到之前,遵化已經陷落趙率教戰死!隨後跟進的袁崇煥得知凶訊後,下令,人不下鞍,馬不停蹄,全軍轉向薊州,一定要把清軍攔截在薊州。於是一場“遵永戰役”打響。

    這一仗,大明最終是擊退了清軍,崇禎皇帝就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讓士兵用大筐把袁崇煥吊進北京城,隨即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下了大獄。最終這隻強大的軍隊因為領導人被殺害走向了崩潰。

    三、終結者 吳三桂

    將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被調進關內,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不久,祖大壽率領的關寧鐵騎被清軍全殲,進關的那部分也在與李自成的作戰中全軍覆滅,只剩下吳三桂所部碩果僅存。

    清軍佔領北京後,關寧鐵騎在吳三桂的帶領下,躍進中原,對李自成窮追不捨,直至把李自成的部隊全部殲滅。隨後,兵鋒直入四川,又消滅了張獻忠的農民軍和其他地方的明朝義軍,打遍了多半個中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成為清王朝最得心應手的一支部隊。

    吳三桂受封雲南後,關寧鐵騎也隨之駐防雲南。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做出撤藩決定,吳三桂起兵反清,關寧鐵騎再次充當吳軍先鋒,浩浩蕩蕩地出雲貴,殺向北京。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當年驍勇善戰的那批戰將或已作古,或已告老還鄉,此時的關寧鐵騎早已沒有了當年所向披靡的戰鬥力。隨著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被平息,曾經威名赫赫的關寧鐵騎終於在炮火硝煙中歸於沉寂。

  • 7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大明風華》這是電視劇,並不是真正的歷史,《大明風華》是由歷史而改編過來的,所以不能全信,如果要是嚴謹的話,那就不叫電視劇啦!那就應該改名叫做歷史劇。所以,改編杜撰等一系列問題是很正常的,不用雞蛋裡挑骨頭,這根本就不影響《大明風華》這部好劇,言歸正傳,歷史上的明朝關寧鐵騎的確是在明末組建的,具體時間並不清楚,只知道袁崇煥率領關寧軍和後金部隊數次死戰,關寧鐵騎歷史上人數不多,講究精兵簡政,但是戰鬥力極為強悍,連亞洲第一的八旗騎兵都繞道而行,可見當時關寧鐵騎強悍的作戰能力是多麼的恐怖,可惜就是人數太少,如果能有50萬關寧鐵騎的話,踏平後金根本不成問題,可惜關寧鐵騎不是那麼好組建的,就好比現在的特種兵一般的存在。

    (關寧鐵騎與八旗騎兵死戰)

    關寧鐵騎和曹操時期的騎兵方隊;漢武帝時期的重灌騎兵;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玄皂騎兵”;岳飛時期的“背嵬軍”稱為中國漢王朝中最精銳的騎兵部隊之一,而在明朝史書中也詳細記載了關寧鐵騎的恐怖。

    《明季北略》中明文提到,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

    (明 崇禎九年)吳甡 《柴庵疏集》卷十四 撫晉:“逆賊攻陷昌平乘援兵未集肆掠無忌。今關寧鐵騎宣雲健丁漸次雲集矣。”

    (明 崇禎九年)王家彥 《王忠端公文集》 卷四:“關寧鐡騎素為敵憚祖大夀新膺提督之命成師而出。”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

    (遊戲中的關寧鐵騎)

    咱們中國發展出版社推出《歷史上的十大軍團》一書,關寧鐵騎與戰國時期趙國的李牧騎兵兵團、秦國的王翦兵團、西漢韓信軍團、漢武帝時的霍去病軍團、南朝時期梁武帝手下陳慶之的七千白袍軍、南宋岳家軍、成吉思汗怯薛軍、明朝常遇春兵團、清八旗軍等,同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常勝軍團。

    關寧鐵騎是後金的死對頭,數次擊敗後金部隊,有效的阻止了後金入主中原時間,可惜就是生不逢時。

    (明末精銳部隊 關寧鐵騎)

  • 8 # 二辻四畫生

    “關”是山海關,“寧”是寧遠。如果說山海關、寧遠、錦州等遼土是大明抵禦後金的重要防線,那麼關寧鐵騎就是用人和馬組成的不倒長城。袁崇煥,這個被帝心猜忌而死的薊遼督師,是這支曾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的軍隊的締造者。

    袁崇煥在訓練軍隊的問題上,力主“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在他之前,明朝往往是從全國各地徵調部隊增援邊境,但除了個別部隊精銳外,其餘部隊戰鬥力普遍低下,一方面跋涉萬里,不能適應遼東的環境;另一方面,這些人的家鄉不在這,打仗也沒有保家衛國的自覺性,打完一波就退回去了,就跟現在大學生支教一樣,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學生的學習成績肯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所以袁崇煥在歸附的遼民眾精挑細選最強壯的來充實軍隊,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等一批遼將,最終得以訓練出這樣一支規模不大,但戰鬥力爆棚的關寧鐵騎。

    初戰告捷

    1627年5月12日,皇太極率領著剛剛在北韓戰場上撤下來的大軍開始進攻大明。皇太極先在錦州城外溜了一圈,但幾場仗打起來都無功而返,於是皇太極決定繞過錦州城,直接攻打位於錦州城下方的寧遠。

    當5月28日,幾番週轉終於到達寧遠的滿清大軍卻看到了詭異的場景。大批的明軍從寧遠城出來,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出西門;副將尤世威出東門。寧遠守軍和滿桂、祖大壽等指揮的援兵一起沿著早已挖好的深壕內側駐紮。

    看到喜歡龜縮在厚重城牆後面的明軍這次竟然跑了出來,簡直是找死,皇太極如是想著。他沒過多猶豫,就率領著最精銳的八旗兵發起了衝鋒,數萬騎兵如洪水般朝寧遠城下衝去。雖然伴隨著一聲聲炮響不斷有人倒下,但視死如歸的八旗兵還是很快就要衝到了明軍的戰壕。

    就在皇太極似乎已經看到明軍潰不成軍的時候,一大批的明軍騎兵從戰車後面衝了出來,與衝鋒的騎兵發起了反衝鋒。而炮火還在繼續朝清軍後方發射著,造成了大量的傷亡。本來以為可以一衝擊潰的明軍,卻如磐石般怎麼也衝不倒。

    戰鬥打了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中午,當皇太極收到剛從錦州送來的急報,守將趙率教趁著滿清主力離開的幾乎,突然開啟城門衝殺進了清軍大營,滿清傷亡慘重。皇太極再將目光投射到此時的寧遠戰場時,大軍同樣傷亡慘重,他的大將覺羅拜山和巴希等都相繼戰死。他知道該撤軍了。

    袁崇煥對於關寧鐵騎的這一次亮相激動的不行,他說:“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戰……今始一刀一槍拼命……誠數千年未有之武功也!”

    血戰京畿

    皇太極發現自己想要戰勝袁崇煥和他的部隊有些困難了,他只得兵出險招,率領全部八旗兵聯合蒙古騎兵十數萬秘密繞過他懼怕的袁崇煥的關寧防線,迅速突破長城沿線的大安口、龍井關,而後繞開袁崇煥緊急調防的薊州防線並直逼北京。袁崇煥緊急調集九千關寧鐵騎千里奔襲,終於比皇太極早到一天。

    1629年,這是離1449年于謙組織北京保衛戰180年後的又一個不平凡的時刻,這座帝國的帝都180年的安寧再一次被打破,皇太極將大軍分為左右兩翼,右翼由皇太極親自指揮攻擊兩支勤王的明軍並獲得了毫不意外的勝利。

    但是左翼八旗兵和蒙古軍卻遇到了袁崇煥,這個譭譽參半的戰將和他的關寧鐵騎。本來滿清並沒有太過擔憂,因為他們認為袁崇煥和關寧鐵騎之前只是依仗著堅城火炮,並非真正的騎兵,而且關寧鐵騎並不多!

    可是皇太極錯了,這支少得可憐的關寧鐵騎在袁崇煥的帶領下在滿清大軍中肆意衝殺,將數萬八旗打的潰不成軍,兵敗三十里才停下。這是自明朝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大戰以來明軍騎兵與滿清騎兵野戰的第一次勝利。哪怕是千里馳援,倉促迎戰。

    自毀長城

    就是這樣的一支軍隊,崇禎卻除了言語上的安慰和一件披肩外,什麼也沒給袁崇煥。需要醫治的傷員,陣亡計程車兵和不多的口糧,這些都沒有給袁崇煥解決。就連像其他兩支勤王明軍一樣退入甕城修整也不行。

    同時不甘心野戰敗於袁崇煥的皇太極再次率領著修整完畢的大軍浩浩蕩蕩的開往北京,發起了對袁崇煥和他的關寧鐵騎的進攻。可是讓皇太極心寒的是,一直讓他引以為傲的八旗兵在這麼少的關寧鐵騎的面前是那樣的軟弱和無能,除了傷亡數字不斷增加外,皇太極什麼也得不到。

    終結袁崇煥和他的關寧鐵騎的不是皇太極,而是崇禎。他將袁崇煥下獄,並在八個月後以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將其凌遲處死。

    在袁崇煥下獄後,關寧鐵騎的心就寒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後來被調往關內鎮壓農民起義軍,如左良玉、曹文詔、劉澤清;一部分人倒在了抗清的戰場上,如何可綱、曹變蛟、黃得功;剩下的則成了滿清入關的急先鋒,如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而那個將在北京城外因袁崇煥下獄的關寧鐵騎帶回關外的祖大壽,在兩次被俘後終於投降了滿清。

  • 9 # 狼君歷史

    關寧鐵騎,“關”指山海關,“寧”指寧遠,鐵騎指披甲的騎兵,關寧軍即駐守在山海關、寧遠、錦州一線防守後金的最前線的部隊,而關寧鐵騎,即指關寧軍裡披甲的騎兵,是“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思想的產物。

    而歷史上的關寧鐵騎,是在明末時期建立的,其建立者有孫承宗和祖大壽兩種說法,但無論是哪種說法,其在建立時間上都是明末為了抵抗後金而建立的。而電視劇《大明風華》講得是明初的故事,所以在電視劇中出現是不對的。

    從古至今,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指揮將領為何人,都明白兵貴神速這個道理。而在古代,軍隊中速度的體現,就展現在騎兵身上。而騎兵在各朝各代,也絕對是精銳的象徵,也是朝廷重點打造的物件。

    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精銳騎兵,尤其是披著重甲的重騎兵,可謂“千金難得”。一名重騎兵,不僅要馬好,連甲再馬能馱得住幾百斤的重量長途奔襲;而且騎兵的素質也要非常高,身著百餘斤的重甲能堅持作戰。

    而這支被寄予厚望精銳部隊,也的確是不辱使命,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寧錦大捷和北京大捷,挽救大明王朝於危難之中,同時也重創了後金軍隊。這樣一支精銳的部隊,在當時而言,絕對是世界上最精銳的騎兵之一。

    寧錦大捷,關寧鐵騎一戰成名,初逢對手的皇太極,被數萬關寧鐵騎打的大敗而逃,八旗軍隊的也盡失精銳之氣。而此一戰,皇太極被打的不敢再叩問山海關—寧遠一線,只得長途奔襲,繞道蒙古從防守薄弱的喜峰口越過長城。

    北京保衛戰打響,關寧鐵騎即可馳援,再次顯示了這支軍隊的精銳之處。數萬關寧軍,僅僅兩日便完成了準備,開始回援。而精銳的關寧鐵騎更是馬不停蹄,兩天兩夜350裡的急行軍,5000精銳的關寧鐵騎就趕到了北京城下。

    最終,就這僅僅5000關寧鐵騎,加之後來的趕到的4000掉隊的關寧鐵騎,僅僅9000騎兵,將以逸待勞的數萬八旗兵擊垮,可見關寧鐵騎戰鬥力之強悍。而此戰,也成功為行將就木的大明續了十幾年的命。

  • 10 # 香茗史館

    關寧鐵騎與孫傳庭的秦兵、盧象升的天雄軍並稱明末三大軍,出現在《大明風華》中顯然是不對的。所謂關寧鐵騎,其實就是指祖大壽麾下,以3000蒙古騎兵為核心組建的騎兵部隊,其中“關”指山海關, “寧”指寧遠。這支軍隊人數雖然不多,但戰鬥力相當強悍,乃是明末能與後金的八旗軍正面交鋒的絕對精銳。

    “關寧鐵騎”的由來,祖大壽組建的可能性更高

    關於“關寧鐵騎”的由來,目前還有一定爭議,其中有說法認為是祖大壽一手組建,另有說法認為是孫承宗所建,成型於袁崇煥時期,個人更傾向於第一種說法。

    根據《明檔》記載,崇禎元年(1628年)三月前後,大約有十萬多蒙古部落歸順明廷,被安置在錦州附近,遼東的將領於是從中招募了大批精壯充做家丁,時任錦州總兵的祖大壽更是直接將部分蒙古人整編為降夷左右營,以蒙古部落首領為將,從而組成了一支由祖大壽直接指揮的精銳軍隊,人數3000人左右,所謂的“關寧鐵騎”便是以這支部隊為核心組建的。

    此外,《明季北略》也明確記載了祖大壽收降夷為家丁,組成軍隊的事情。《明季北略》還明確給出了降夷的定義:“降夷者,山北近遼陽人,中國之外為降夷,降夷之外即清地,夾處兩國間,故遼東呼為夾道之人,近為清朝所逼,歸附中國,稱降夷,俱控弦習戰之士。”

    結合關寧鐵騎最終的歸屬,個人認為關寧鐵騎應該就是以降夷家丁為主要戰鬥力的一支家族化軍隊,而袁崇煥在擔任薊遼督師後,並沒有來得及對關寧軍隊進行調整,因而這支軍隊一直都是以祖大壽為首,而吳三桂手中之所以也會有關寧鐵騎,則源於其父吳襄與祖大壽的姻親關係。

    關寧鐵騎的主要戰績,皇太極曾給予高度評價

    關寧鐵騎與普通騎兵的作戰方式略有不同,其衝鋒時會先使用三眼銃進行射擊,接戰之後則將三眼銃作為狼牙棒進行掄砸。如此一來,敵人會因遠端打擊而難以維持陣型,進而被騎兵強大的衝擊力衝散。關寧鐵騎的主要戰績則有以下兩次:

    1、寧錦之戰。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剛剛繼位不久的皇太極率兵發動寧錦之戰,一方面是為了替努爾哈赤復仇,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破壞袁崇煥經略遼東的計劃。面對後金的進攻,明軍故技重施,以城牆上的大炮轟擊敵軍,阻止敵軍貼近城牆。就在後金軍隊衝過開闊地,即將進入大炮死角的時候,炮火硝煙中突然殺出一支騎兵,馬上士兵手持三眼鐵銃,離八旗軍百八十米就開始射擊,鉛彈如狂風般向八旗軍掃來。八旗軍還沒等明白過來,明軍已經衝到近前,把三眼鐵銃調過來,掄起如鐵錘似的槍把便向後金軍頭上砸來。經過一天激戰,皇太極見清軍損失慘重,只得下令撤軍,這是皇太極第一次見識到關寧鐵騎的威力。

    2、己巳之變。崇禎二年(1629年)秋,皇太極在明朝關寧防線難以攻克的情況下,率軍繞道蒙古突入內地,一路勢如破竹殺奔京城,袁崇煥得知後督祖大壽、何可綱等率領騎兵,親自疾馳入關、保衛北京。十一月二十日,八旗軍對北京城發動進攻,而廣渠門外便是袁崇煥、祖大壽等率領的關寧鐵騎。雙方在廣渠門外激戰四個時辰,八旗兵最終因支撐不住而退卻,皇太極再一次敗在了關寧鐵騎手中。後來,後金退兵時,皇太極命堂兄阿敏善後,但隨即被祖大壽擊敗,關內四城盡復,史稱“遵永大捷”。

    之後便是崇禎四年(1631年)七月的大淩河之戰,此戰祖大壽雖然戰敗,但對於關寧鐵騎,皇太極還是給予了高度評價,《滿文老檔》記載,“明人善射精兵,盡在此城,他處無有也”。

    關寧鐵騎的結局,一分為三大部降清

    崇禎八年(1635年),祖寬、祖大樂帶領以降夷家丁為主的部隊入關剿匪,祖家軍的善戰之名至此開始在關內流傳,到崇禎九年(1636年)時,有人開始以“關寧鐵騎”稱呼祖大壽所率領的祖家軍。

    袁崇煥死後,由於關寧鐵騎是屬於祖大壽的私人軍隊,皇帝和朝廷很難指揮的動,於是這支部隊被一分為三,一部分依舊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劃歸吳三桂指揮,另一部分則被調入關內,鎮壓農民起義軍。

    1、祖大壽部。袁崇煥死後,祖大壽被任命為遼鎮總兵官,成為了遼軍方面的軍事首腦。此後,祖大壽率領的關寧鐵騎馳騁在了遼東戰場。直到大淩河之戰與松錦之戰之後,祖氏家族大部投降清朝,祖大壽率領的這支家族式軍隊也就此歸順了清廷,成為了漢八旗的重要組成部分。

    2、吳三桂部。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與祖大壽乃是姻親關係,因此同屬於祖大壽軍事家族內的一員。當祖大壽於松錦之戰投降於皇太極後,吳三桂即成為祖家軍在明朝遼軍方面的代表,其屬下同樣有部分關寧鐵騎。但在李自成誘降吳三桂不成後,這支部隊隨同吳三桂一起降清,並一直在吳三桂麾下效力,是吳三桂的主要戰力。

    3、第三部分。這部分關寧軍隊被調入關內,鎮壓農民起義軍,而隨著時間推移,這支部隊最終被消耗殆盡,消失在了歷史當中。

    不過,由於史料繁雜,目前關於“關寧鐵騎”戰鬥力的爭議較大,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明末軍隊腐朽嚴重的情況下,關寧鐵騎即使戰績不佳,但與其他明軍比起來,戰鬥力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 11 # 大白白野

    關寧鐵騎顧名思義,是駐守山海關、寧遠一帶精銳騎兵,是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後金的八旗軍正面交鋒,是明末同後金滿清作戰過程中產生的部隊。關寧鐵騎和秦兵、天雄軍構成明末三大軍。所謂鐵騎,兩種解釋:1 披掛鐵甲的戰馬的騎兵,2 借指精銳的騎兵。

    “滿一萬,不可敵。”努爾哈赤及皇太極軍隊以騎兵為主,這些東北地區白山松水之間馬匹比蒙古馬品種個頭大、壯碩,女真滿洲又是漁獵民族,士兵強悍,勇於爭鬥,這樣組成的八旗兵戰鬥力是驚人的,明軍在遼東的邊防軍不是後金滿清八旗對手。

    為了抗擊後金滿清軍隊,明朝推行了“遼人守遼土,遼土養遼人”政策,組成了關寧鐵騎,後金滿清攻打明朝,在遼東地區殺人放火,遼人和後金滿清有血海深仇,而且保家衛國,並且遼人強悍,這些遼人組成的騎兵,再配上先進的三眼鐵銃等武器是後金滿洲兵剋星。關寧鐵騎和北府兵、涼州兵團相類似。關寧鐵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是歷代騎兵中的強悍軍隊之一。關寧鐵騎與三國曹魏的騎兵方隊;漢武帝的重灌騎兵;唐太宗李世民的”玄皂騎兵”;岳飛的“背嵬軍”,共同記載於歷史典籍。

    關寧鐵騎的戰功

    1、寧遠城力克後金八旗軍,一戰成名

    1627年,皇太極率身經百戰的數萬八旗勁旅進攻寧遠城。這次是有備而來,為報努爾哈赤1626年攻寧遠失敗之仇。

    以往明軍根本不敢和八旗軍進行野戰交鋒,這次寧遠城上大炮仍在城上轟擊,炮火硝煙中卻殺出一支幾萬人的馬隊,馬上士兵手持三眼鐵銃,離八旗軍百八十米就開始射擊,鉛彈如狂風般向八旗軍掃來。八旗軍還沒等明白過來,明軍已經衝到近前,把三眼鐵銃調過來,掄起如鐵錘似的槍把便向後金軍頭上砸來。  

     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了中午,八旗軍的屍體鋪滿了曠野,寧遠城外血流成河。眼見著傷亡越來越大,皇太極只好下令撤軍。   戰後,皇太極才知道,這支兇猛異常的部隊就是袁崇煥新組建的關寧鐵騎。

    有了這支鐵騎駐守在寧遠,八旗軍再也沒敢進犯。

    2、九千鐵騎守北京,打退清兵,再創奇蹟

    1629年,滿清八旗軍繞過寧遠城,從長城喜峰口入塞,擊敗多路明軍,打到北京城下。

    袁崇煥獲悉皇太極繞過寧遠一帶的關寧鐵騎攻打北京,急忙親率九千關寧鐵騎軍入關打擊清兵。在北京城和數萬滿清兵展開激戰。

    清兵是先到北京的,以逸待勞,關寧鐵騎人數還少於清兵,交戰過程中敵方將領的刀都要砍著袁崇煥了,多虧袁宗煥身邊護衛用刀擋開,經過四個時辰激戰,八旗兵再次敗在關寧鐵騎手下。

    八旗軍是當時東亞最強大騎兵隊伍,而且驍善戰聞名天下,關寧鐵騎在人員少,疲勞狀態下和八旗軍交戰,並打敗八旗軍使大明朝又維持了十多年。

    3、關寧鐵騎是一支悲情的軍隊

    關寧鐵騎是一支善戰鐵軍,但是大明的腐朽滅亡也給這支善戰部隊帶來了悲情結局。袁崇煥被殺,關寧鐵騎有一部分跟隨了祖大壽,還有一部分入關打擊農民軍,像曹文詔等,還有一部跟隨了吳三桂。

    關寧鐵騎雖然存在歷史一定時期,但是敢和八旗軍交戰,敢打硬戰,英善戰精神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 12 # 古曲古風

    其實歷史並沒有“關寧鐵騎”的正式稱呼,這是後世對這支抗清部隊的一個稱呼罷了。傳統上,關寧鐵騎是指明朝末年駐守在山海關寧一線的祖大壽所部,與陝西總督孫傳庭的秦兵、盧象升的天雄軍並稱為三大軍。既然是明末才出現的部隊,那麼出現在以明朝前期為故事背景的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明顯是不對的。

    關寧鐵騎的由來

    《明季北略》中明文提到,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吳甡 《柴庵疏集》卷十四 撫晉:“逆賊攻陷昌平乘援兵未集肆掠無忌。今關寧鐵騎宣雲健丁漸次雲集矣。”王家彥 《王忠端公文集》 卷四:“關寧鐡騎素為敵憚祖大夀新膺提督之命成師而出。”

    關於“關寧鐵騎”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由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時薊遼總督孫承宗組建,另一種說法是認為由明末抗清名將祖大壽所建。個人認為關寧鐵騎是從孫承宗開始籌備,後期經過袁崇煥的補充,最後由祖大壽組建成型。為什麼呢?

    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努爾哈赤率軍進攻遼東,瀋陽、遼陽先後被攻陷,遼東經略袁應泰畏罪自殺,不久努爾哈爾圍攻廣寧,巡撫王化貞棄城逃跑,時任遼東經略熊廷弼也一同逃回了關內,明熹宗朱由校隨即任命自己的恩師孫承宗為兵部尚書統籌遼東防禦,孫承宗採用袁崇煥的建議從山海關護關官兵中抽調三千人前去駐守防禦空虛的寧遠。令楊應乾就地招募遼人補充寧遠兵力,李秉誠負責訓練部隊。後採取袁崇煥建議,令祖大壽負責加固寧遠城,並由袁崇煥滿桂駐守,繼而,袁崇煥開始整頓寧遠守軍,並重新加固城牆,而此時祖大壽一直在袁崇煥麾下,而且屢建奇功,很受袁崇煥賞識,常常被委以重任。所以真正將所謂的關寧鐵騎組建起來的應該是祖大壽,而孫承憲和袁崇煥只是起到了統籌準備的作用。關寧鐵騎的戰績

    天啟七年(1627年)寧錦之戰。當時剛剛繼承努爾哈赤汗位的皇太極以給父親報仇為名率兵圍攻錦州和寧遠,意圖破壞袁崇煥遼東防禦計劃。袁崇煥令尤世祿、祖大壽統率精騎四千,繞到皇太極大軍背後偷襲,並令水師東出相牽制,尤世祿、祖大壽剛要率兵出發,皇太極的大軍就已兵臨寧遠城下。袁崇煥在城內指揮眾將士奮戰,用大炮猛轟前來圍攻的皇太極大軍。此時尤世祿、祖大壽等率四千鐵騎在城外與清軍殊死搏鬥,皇太極見久攻不下,就就撤軍轉而攻打錦州,錦州一戰皇太極損兵折將無數,最終以失敗告終。此戰,關寧鐵騎名聲大噪。

    崇禎二年(1629年)己巳之變。皇太極久攻關寧不下,一時間無法突破明軍的遼東防線,皇太極轉而率軍繞道蒙古突入內地,兵臨大明國都北京城下,京城告急,崇禎帝急招各鎮兵馬進京勤王,袁崇煥親率祖大壽、何可綱統領九千騎兵,迅速入關,在廣渠門外與清軍遭遇,關寧鐵騎再顯雄風,面對袁崇煥所部的強大攻勢,清軍節節敗退,京城危機隨解。

    崇禎三年(1630年)遵永大捷。己巳之變袁崇煥被奸臣陷害身亡,崇禎帝重新啟用孫承宗為兵部尚書督理軍務,趁後金對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的換防之機,派山西總兵馬世龍、錦州總兵祖大壽、山東總兵楊紹基率軍圍攻灤州,並進而迅速收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祖大壽率領的關寧鐵騎再一次威名大震。

    幫清廷平定中原,助吳三桂反清復明。袁崇煥被處死後,不久祖大壽兵敗投降,關寧鐵騎從此一分為三,一部分跟隨祖大壽投降清廷,其中大部分劃歸吳三桂指揮,另小一部分則被崇禎調入關內,鎮壓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而吳三桂所統領的關寧鐵騎在吳三桂降清後,幫助清軍佔領了北京,又在吳三桂的帶領下徹底擊敗農民軍肅清中原,幫助清廷統一全國。隨後又協助吳三桂起兵反清,並迅速佔領大清半壁江山,幾乎將清朝推翻,剿滅吳三桂,清朝大概喪失了至少50萬軍隊。

    隨著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被平息,曾經威名赫赫的關寧鐵騎終於在炮火硝煙中歸於沉寂。

  • 13 # 魏青衣

    關寧鐵騎,從字面上就能看出來,就是山海關,寧遠一線組建起來的騎兵部隊。以遼人守遼土,抵禦後金的進攻。

    關寧鐵騎的建立主要也就是為了防備後金,而在永樂年間,很明顯,關寧鐵騎並沒有出場的機會,時代不一樣,但在《大明風華》中卻又的確冒出來個關寧鐵騎,不是因為歷史出現了問題,而是因為這部劇在這些細節上的確有些偏頗。

    關寧鐵騎的由來

    明朝末期,袁崇煥就對陣後金軍隊這一問題,設想過以江南之兵對抗後金的結局,江南之兵孱弱,若用江南之兵對抗後金軍隊,自然敗多勝少,若是直接就地取材,任用遼民,那麼對抗後金的勝算就大了很多。

    況且,遼人大多善騎射,遼人守遼土,本就是最好的決定,於是乎,袁崇煥與孫崇宗開始籌劃從遼民中抽選精兵組建強軍。

    袁崇煥的這支騎兵,人數不多,但卻足夠精銳,能夠與後金騎兵相爭而不落下風,這支部隊被後世人稱為關寧鐵騎,這也是最初的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作為大明朝最精銳的部隊之一,在抗擊後金的戰場上曾有過亮眼的表現。等到後來北京面臨皇太極包圍的窘境,而這時候袁崇煥也已經北崇禎皇帝以通敵罪名壓入大牢,即使如此,關寧軍依舊大放異彩。

    彼時的北京城,已無再戰之兵,為了保護北京城,崇禎皇帝下令讓祖大壽帶領關寧鐵騎進京勤王,危急時刻,祖大壽卻對軍令置若罔聞,還是後來崇禎讓大牢中的袁崇煥手書一封,要求祖大壽帶兵勤王,才最終保住了北京,不僅僅是保住了北京,更是將關內四城全部收復,史稱“遵永大捷”。

    雖然關寧鐵騎曾經在戰場上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崇禎皇帝卻也因此更為懼怕關寧鐵騎,此戰之後,崇禎將袁崇煥直接凌遲處死。

    此後,關寧鐵騎不再是過去的關寧鐵騎,而是被崇禎皇帝一分為三,祖大壽佔其一,吳三桂佔其一,最後一部分則用來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

    當然,本來人數就不多的關寧鐵騎,在被崇禎皇帝分割之後實力更加孱弱,被調往關內鎮壓起義的關寧鐵騎,不用說,肯定是要被堆死的,而祖大壽也在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中失敗,祖大壽的那一部分關寧鐵騎也消失了,此後,只剩下了吳三桂的關寧鐵騎。

    吳三桂之所以能夠在大清朝獲封平西王,離不開其背後的關寧鐵騎,或者說,當時,僅僅是依靠著一支關寧鐵騎,吳三桂甚至都有三分天下的實力。

  • 14 # 西北風

    不僅如此,火器部隊居然出現了西洋指揮官,這符合歷史嗎,永樂年間中國火器還是領先世界的,怎麼會出現西洋指揮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瓜應該如何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