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心小果人

    還是愛江山的。

    安史之亂某種程度上是和楊家脫不了干係的,眾軍士皆認為楊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玄宗為求自保,不得已賜死了楊貴妃。

  • 2 # 滄龍

    最是無情帝王家,唐玄宗對於楊貴妃的寵愛從來都不是生死與共的愛情,更多的是一個大權在握的君王對於美好事物的佔有慾。當楊貴妃的存在影響到唐玄宗自己的利益的時候,楊貴妃也就死了。

    自古紅顏多薄命,特別是這種與君王相愛的女子,唐玄宗因為見到楊貴妃的第一眼就愛上了她,不顧楊貴妃是自己兒子的妃子將其納為妃子,對楊貴妃的寵愛也是集於她一身,這些估計都和楊貴妃的美麗容顏有關,傳說中楊貴妃天生麗質難自棄,有著閉月羞花的容貌,很溫柔,從不過問朝政,也不插手國家大事,但是她善於抓住唐玄宗的心,透過音樂舞蹈來使唐玄宗對自己痴迷,楊貴妃善於舞蹈,有人曾說楊貴妃在舞蹈的時候,姿態優美,身輕敏捷,翩翩起舞猶如彩蝶紛飛,這也就難怪唐玄宗如此痴迷於楊貴妃,而導致不顧問朝政了,美人在身邊又豈能輕易放下呢。

    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明皇帶著楊貴妃逃亡,經過馬嵬坡的時候,六軍都停止向前的步伐,眾君稱對楊氏專權不滿,殺死了楊國忠父子之後,隨即逼迫唐玄宗將楊貴妃處死,並說其與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與安祿山有著姦情,唐玄宗在高力士等人的勸說下,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唐玄宗下令處死楊貴妃。之後高力士把楊貴妃引到佛堂內,用繩子勒死了她,然後把楊貴妃的屍體展示給亂軍觀看,安撫住了亂軍。之後陳玄禮整頓軍隊準備繼續行進,一路護送唐玄宗去

    唐明皇逼不得已的賜死楊貴妃,過後也時常想念著楊貴妃,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寫到唐玄宗思念楊貴妃,而總是以物思人,有了佳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他們之間或許也有愛情,但是在江山面前唐明皇最終選擇的還是江山。

  • 3 # 歷史吃瓜客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弄清唐明皇是在什麼情況下賜死的楊貴妃。安祿山兵變逼近長安,宰相楊國忠力勸唐明皇逃亡四川,所謂幸蜀。當時的四川是楊國忠的勢力範圍,太子李亨素與楊國忠不和,擔心逃亡四川,不能繼承大統,這是最終馬嵬坡事變的禍根。

    然後,唐皇室人馬逃到馬嵬坡,太子一黨鼓動御林軍停止不前,將安祿山兵變之罪全算在楊國忠頭上,將他亂箭射死。

    到這個時候,楊國忠已死,李亨主導著軍隊,楊貴妃的生死已經完全不由唐明皇掌握了,之所以讓他賜死實際上只是一種禮節了,某種意義上也可以對唐明皇本人的一種懲罰。

    所以說,事情發展到馬嵬坡這個階段,唐明皇本人愛江山還是愛美人都不重要了,因為江山和美人已經都不是他的了,他愛的是他本人的性命。

  • 4 # herloo

    以下僅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唐明皇的前半生愛江山,後半生愛美人勝過江山。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唐明皇的前半生成就。

    公元712年,此時的唐玄宗二十九歲,他發動宮廷政變,而正是這一次,他奪得了真正的皇權,君臨天下。

    1.唐玄宗對兵制進行了改革,於是有了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轉變。募兵制度改變了府兵制需要輪番戍邊做法,解除了士兵的戍邊之苦,不僅提高了士兵戰鬥力,還減少了經濟開支。而對於少數民族,不僅僅只能靠武力鎮壓,需要恩威並施。

    2.唐玄宗仿漢朝設定節度使,以此文治武功來鞏固邊防與統治北方少數民族.

    3.在朝堂內部,進行精簡機構,裁撤無用官員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節省國庫開支,並對相應官員確立一套嚴格的考核制度。

    4.知人善任,唐玄宗對大勢與時機的把握可謂是精準幹練,而識人用人之道更可謂爐火純青。在他在位的二十多任宰相中,每一任宰相都有其獨特的優缺點,比如姚崇靈活善治,但貪財;張說有革軍大計,為人卻不夠正直;韓休敢於直諫,忠言卻也逆耳。唐玄宗根據每個階段的發展需要,任命不同型別的宰相,可以說,玄宗創造的“開元盛世”,是靠審時度勢、看準人、用準人來做到的。

    而之後唐朝的衰敗也是因為一個人,楊玉環。

    有句話說的好,高處不勝寒,無敵是多麼的寂寞。

    此時已經61歲的唐玄宗文治武功均取得少有的好成績,或許是這江山已經讓他覺得無趣,又或許是盛唐的榮光讓他感到驕傲,於是他的重心開始轉移。他開始慢慢荒廢了朝政,日日與貴妃為伴,“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便是真實的寫照。

    唐玄宗真的愛美人嗎,我認為不是,他愛的僅僅是知己,據史書記載,楊玉環不僅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又明事貼心,熱愛藝術,熱愛音樂,還精通舞蹈。試想,這個天生麗質的女子,配合玄宗彈奏的樂曲,跳起曼妙的舞姿時,他們會有說不盡的話,唱不盡的歌,也有剪不斷的情。或許,這恰恰是這個厭倦家權謀之道的玄宗所追求的幸福,此時的他不再是那個不擇手段的冷血帝王,而是一個沉浸在藝術與愛情中的小老頭。而一個放棄了權利整日沉浸在甜蜜生活的人結局是已經註定的。直到安史之亂,倉皇出逃,唐玄宗的結局早已經註定,終究成了暮年的悽惶老人,也只有在夜半無人之時用玉簫吹一曲《霓裳羽衣曲》想想早已香消玉殞的楊玉環了此殘生。

    而真正的他究竟愛的是江山還是美人,真實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吧。

  • 5 # 佳哥tan5366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楊貴妃是被亂兵所殺,而非縊死。

    楊貴妃死於“馬嵬驛兵變”,不論新舊《唐書》官方記載,還是民間筆記小說、文集,甚至唐宋後人詩詠詞賦,均持此說。但民國以來,學術界對楊貴妃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其具體表現為:“馬嵬驛兵變”為傳統說法有異,楊貴妃之死存在疑問,更有人提出楊貴妃入寺為尼或出海遠遁之石破天驚之論。

    “馬嵬驛兵變”中的主要受害者楊貴妃是怎樣死的呢?正史所載是被縊死的。如《舊唐書·楊貴妃傳》載,誅了楊國忠父子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得已,與妃決,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鑑·唐紀》:“上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死之。”《國史補》:“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陳鴻《長恨歌傳》:“上知不免,而不忍見其死,反袂掩面,使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就死尺素之下,”樂史《楊太真外傳》:“上入行宮,撫妃子出於廳前,至馬道北牆口而別之,使力士賜死。妃涕嗚咽,語不勝情,乃曰:‘願大家好往。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乞容禮佛。’帝曰:‘願妃子善地受生。’力士遂縊於佛堂前梨樹下。”所載大致相似,都說楊貴妃死於馬嵬驛佛堂。

    但據唐詩人李益、杜甫、賈島、溫庭筠等寫關於“馬嵬驛兵變”之詩,則認為楊貴妃是被亂兵所殺,而非縊死。如李益《過馬嵬驛》中的“託君休洗蓮花血,留記千年妾淚痕”和《過馬嵬驛二首》中的“太真血染馬蹄盡”,杜甫《哀江頭》的“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杜甫此詩明言楊貴妃並非縊死,他作此詩時距“馬嵬驛兵變”僅六七個月。賈島《馬嵬》也雲:“一自上皇惆悵後,至今來往馬蹄腥。”杜牧《華清宮三十韻》則雲:“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傾國留無路,還魂怨有香。”張枯《華清宮和杜舍人》雲:“血埋妃子豔。”溫庭筠《馬嵬驛》雲:“返魂無驗青煙天,埋血空生碧草愁。”鄭蝸《津陽門詩》詩云:“馬嵬驛前駕不發,宰相射殺怨者誰?長眉鬢髮作凝血,空有君王潛涕胰。”於憤在《馬嵬驛》雲:“嘗經馬嵬驛,見說坡前客。一自屠貴妃,生女愁傾國。”北宋張來《賣中興碑》雲:“玉環妖血無人掃,漁陽馬厭長安草。”都說楊貴妃血濺馬嵬驛,當非縊死,如是縊死,則不可能流血。“君王掩面救不得,回頭血淚相和流”,白居易描繪楊貴妃死時的情況,也很像是被亂軍所殺。尤其從當時叛軍入門亂砍亂殺楊國忠父子、南韓夫人、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韋見素等情況看,亂兵是一路殺入玄宗所居之室,楊貴妃被殺勢必不能免。正史上載楊貴妃被縊,可能是出於“為尊者諱。”

    但有人則認為楊貴妃不是被縊,也非被殺,而是吞金而死。劉禹錫《馬嵬行》雲:“綠野撫風道,黃塵馬嵬驛,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間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從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懊氣死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說楊貴妃吞金而死。陳寅幡先生《元白詩箋證稿》雲:“寅恰所見記載,凡皆言貴妃縊死馬嵬,獨夢得此詩謂其吞金自盡。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乃得自‘裡中兒’故有此異說耳。”又云:“吾國昔時貴顯者,致死之法多種兼用,吞金不過其一,楊貴妃縊死前,或曾吞金,是以‘裡中兒’傳得此說,亦未可知。”

    更令人拍案驚奇的是,一些海內外學者竟根據一些蛛絲馬跡推出楊貴妃本人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出逃去了。著名紅學家俞平伯早在本世紀20年代,在一篇《(長恨歌)及(長恨歌)的傳疑》一文中,認為據白居易《長恨歌》內容,玄宗從四川回朝路過馬嵬驛時,卻找不到楊貴妃的屍骨,說明馬嵬驛兵變中被殺的是另外一個人,而非貴妃本人。真正的楊貴妃可能金蟬脫殼,流落到當時的女道士院(娼妓院)。俞氏此說是據白居易《長恨歌》推測,而《長恨歌》為文學作品,浪漫誇張之處甚多,難以為憑。有的日本學者也認為楊貴妃在馬嵬驛兵變中沒死,以平息叛兵眾怒。而楊貴妃則被護送至海外,逃到日本久谷叮久津。唐玄宗也知貴妃未死,返朝後便遣方士“上窮碧落下黃泉”尋找。

    “馬嵬驛兵變”已過去十幾個世紀,這場導致玄宗下臺的事件究竟是某些上層人物有預謀還是非常偶然突發的呢?楊貴妃是被縊死還是被亂兵所殺?楊貴妃是逃生呢還是未逃?這一宮廷事變,大概除唐玄宗、陳玄禮、高力士等少數人外,外人無從知其真相,後人以此為據的史載和流傳下來的傳說,也同樣是道聽途說牙。憑事猜測,尤其是詩人所作,更是隨情所欲,不著邊際。探討此事變之真相,必須從當時宮廷內部矛盾,從當時形勢入手來分析,在沒有真正解決此問題此謎案前,既不能輕易地根據一些“史料”而立論,也不能隨便否認各種推斷,因為任何都是可能的。有學者笑俞平伯或日本學者異想天開推論貴妃沒死於馬嵬驛,其實不然。試想,楊貴妃之被寵愛二十年來,是以比較深的感情作為基礎的,尤其是對唐玄宗這個多情種子來說,他絕不會坐視自己的心上人死於自己面前,定會盡力挽救,完全有可能選一貌似貴妃的侍女去作替死,這是再簡單不過之事。亂兵又不認識楊貴妃,尤其在“幸蜀”之際,更是如此。所以,貴妃逃生可能性並非沒有。

  • 6 # 故事一籮筐603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自古帝王后宮佳麗三千,哪有真正愛情可言。但是,唐明皇和楊貴妃卻給我們上演了一場轟轟烈烈、生死離別的愛情故事。

    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攻陷洛陽,打破潼關,劍指長安。唐玄宗帶著愛妃楊玉環,倉皇出逃。

    不想剛到馬嵬坡,禁軍兵變,拒絕前行。禁軍將領陳玄禮,殺死引發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楊國忠父子。並進一步請求處死楊貴妃,以絕後患。

    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只得忍痛割愛,與她痛苦訣別,將楊貴妃縊死於佛堂。

    唐明皇原本是要攜楊貴妃逃往四川避難的,沒想到半路發生這場變故。由此可見,唐明皇賜死楊貴妃,實是被逼無奈 ,並非本意。

    當時,面對突發的嚴峻形勢,如果不按 禁軍的要求去做,唐明皇都自身難保,所以顧不得愛情,只得犧牲了楊貴妃。

    楊玉環,作為中國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長久地被世人同情著。人們寧願她當時並未死去,而是被唐明皇和高力士變著法兒地保護了下來。

    連崇尚中國唐文化的日本,也不願楊貴妃那樣死去,在日本建了楊貴妃墓,揚言當年楊貴妃在高力士的掩護下,逃過了一劫,東渡扶桑,在日本安然度過了餘生。

    唐明皇賜死楊貴妃,也沒保住江山。兵變之後,唐玄宗繼續向南去了四川。太子李亨一路向北,收拾殘兵,抵抗叛軍。

    沒過多久,李亨就在靈武自行宣佈,即皇帝位,成為唐肅宗,改元至德。

    至此,玄宗被遙尊為太上皇。江山易位。

  • 7 # 東海逍遙之客

    舊唐書是這樣記載的:天寶中,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大立邊功,上深寵之。祿山來朝,帝令貴妃姊妹與祿山結為兄弟。祿山母事貴妃,每宴賜,錫賚稠沓。及祿山叛,露檄數國忠之罪。河北盜起,玄宗以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監撫軍國事。國忠大懼,諸楊聚哭,貴妃銜土陳請,帝遂不行內禪。及潼關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室。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

    新唐書是這樣記載的:初,安祿山有邊功,帝寵之,詔與諸姨約為兄弟,而祿山母事妃,來朝,必宴餞結歡。祿山反,以誅國忠為名,且指言妃及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撫軍,因禪位,諸楊大懼,哭於廷。國忠入白妃,妃銜塊請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馬嵬,陳玄禮等以天下計誅國忠,已死,軍不解。帝遣力士問故,曰:“禍本尚在!”帝不得已,與妃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屍以紫茵,瘞道側,年三十八。

    從史書的記載顯而意見了,楊國忠的民憤太大,禁軍也不允許楊國忠的妹妹繼續生存,唐明皇當然想保,但從他離開長安去巴蜀的那一刻,他的個人威望和實質權力已經消弱了很多,江山還是美人已經不是他能左右了。再看看他晚年的遭遇,其實都已經喪失了一個皇帝的尊嚴了。

  • 8 # 雪泥菌

    唐明皇賜死楊貴妃,是愛江山還是愛美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唐明皇更愛江山。但是我這裡的愛江山指的並不是他愛大唐的大好河山,或者說大唐的百姓。而是指他更愛自己的地位,更愛自己的皇權。原因如下。

    ①唐明皇在前期的時候也勵精圖治。唐明皇在位初期勵精圖治,在極大程度上發展了唐朝的政治和經濟,使得唐朝在他在位初期的時候打造了一個頂峰。史稱開元盛世。從這裡可以看出,唐明皇曾經也想做出一番事業,的確他也做出了一番事業,因此江山在他的心目中肯定佔有很重的地位。

    ②楊貴妃其實只是一個替代品。在唐明皇沒有娶楊貴妃之前,他有一個深愛著的女人叫做武惠妃。直到武惠飛妃死了以後,唐明皇心中沒有人來填補這堵空白,這時他看到了楊貴妃,年輕漂亮,於是便透過一些手段來娶了自己的兒媳婦,楊玉環。

  • 9 # 媚之夭夭

    關於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和結局,很多人說是千古絕戀!這主要是從當初的三千寵愛於一身,到後來的賜死,確實是令人唏噓不已!那麼,在龍虎將軍陳玄禮的逼宮之下,唐明皇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其實在那個時候他沒有其他的選擇了:既無權愛江山也無權愛美人了!

    為什麼這樣說?

    一,自從楊貴妃入宮,無論是唐明皇本人,還是朝廷都變了!

    在楊貴妃沒入宮前的唐明皇和他的朝廷,跟楊貴妃入宮後真的是天地之別!

    專寵楊貴妃的兄弟姐妹們,大興土木,耗盡朝廷庫銀……

    花天酒地無心朝政……

    到後來,還引狼入室——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

    習慣了天下太平的大唐子民,一下子捲入顛沛流離的戰亂,上上下下的憤怒,怨恨……全部是楊貴妃引起的!

    於是,在馬嵬坡兵變,就是士兵們眾怒難犯的的後果:楊貴妃必死!否則,唐明皇能不能往前走下去都是未知數!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唐明皇沒有其他的選擇了!更別說顧及江山或者是美人了!

    二,在那個時候,所有的一切,大唐的子民覺得是楊貴妃造成的!應該是楊貴妃埋單!

    其實,楊貴妃入宮後,唐玄宗發生那樣的變化,又豈能是楊貴妃可以左右的呢?

    但是,憤怒的大唐子民覺得是楊貴妃這個“紅顏禍水”造成的!

    於是,在馬嵬坡楊貴妃成為了替死鬼!

    所以,之前唐明皇曾經跟楊貴妃說的海誓山盟,在長生殿說什麼: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都是哄人的!

    於是,結果是美人楊貴妃香消玉壎!成為千古絕唱!

  • 10 # 手機使用者烏龍

    說二句,唐明皇賜死楊貴妃,即不愛江山又不愛美人。江山已去,皆是後浪推前浪。美人己走,江山傾倒後宮封。說句實話,李隆基的當初,兒媳做老婆滿朝誰敢說?事事順明皇,高士攬朝綱。盛世幾十載,萬民贊隆基。恩恩愛愛情獨一,三千佳麗系一身。槍要長擦,刀要常磨。少有不慎,槍不開栓,刀不利刃。花天酒地,江山己去,美女無存一一一昏君。淺談江山美人。可謂,愛江山不聽讒言,愛美人心肝利膽。捍江山忠耳逆言,愛美女後宮養顏。天命己歸莫後悔,可恨當初事有因。真君愛美有分寸,莫把江山送他人。淺談愛江山愛美人。個人觀點不足指正。

  • 11 # 筱說歷史666

    唐明皇是中國歷史上多才多藝的多情的天子。

    他曾開創大唐盛世,說他不愛江山是假的。

    他又寵愛美人楊貴妃,以致從此“君王不早朝”,說他不愛美人也是假的。

    江山與美人,在唐明皇內心的天平上到底孰輕孰重?

    從他寵愛楊玉環的那些作派上看,江山的份量要輕一些。

    當他與美人纏綿之時,當他與美人優悠之時,當他傾力滿足美人慾望之時,江山為之一輕。

    甚至美人要認那個大腹便便的雜胡——安祿山為義子之時,他還只是想到美人的滿足,曾經氣吞山河的真命天子居然沒有窺破雜胡的狼子野心。

    當年幽王為搏美人一笑,不惜點燃狼煙,看各路諸侯風塵僕僕趕來,又失落怨恨而去。

    明皇也不遜色,楊氏家族或母以女貴,或姐以妹貴,或兄以妹貴,無尺寸之功,身居高位,楊國忠本是個街頭混混 ,居然也出將入相;姐妹們封這夫人那夫人,雞犬轉眼間就高升到九天之上。

    我們要知道,這可是不折不扣的損害江山根基的作為啊!

    但明皇他都做了,孰輕孰重,還用問嗎?

    後人之所以要發出明皇到底是愛江山還是愛美人的疑問,根本在於美人之死。

    是的,美人死了,死在西狩的路上,死在馬嵬坡上,死在三尺白綾之下。

    雖然“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但美人還是永遠地去了。只在人間留下了一段美麗的傳說。

    於是人們懷疑明皇愛江山勝過愛美人。

    其實,大錯特錯。

    江山與美人相比,無疑他更愛美人。

    但當美人與他個人的存活放到天平的兩端,無疑他更愛用美人的死來換取個人的生。

    如果用數學公式來表述這層邏輯,那就是:活著>美人>江山;

    倒過來,自然就是:江山<美人<活著。

  • 12 # 種花知興衰

    關於您的問答,唐明宗賜死楊貴妃,是愛江山還是愛美人,根據我的瞭解,唐明宗是不得已賜死楊貴妃,也必須要賜死楊貴妃,無論如何,國家社稷孰輕孰重,唐明宗肯定明白這個道理。

    【1】為什麼唐明宗不得已賜死楊貴妃,難道安祿山之變真的是楊貴妃一人之錯?

    楊貴妃無論對唐明宗有多大的影響力,她都僅僅只是後宮之婦人,許多人把安祿山之變的原因都歸咎於楊貴妃迷惑皇上,以至於皇帝不知危難將近,其實大可不必,也只是為了安撫當時混亂的大臣和將士,這也是唐明宗明明知道楊貴妃無錯,卻依然賜死楊貴妃,歸根到底,私人之情與江山,只能取其一,唐明宗愛美人,但更愛江山。

    【2】唐明宗為什麼必須賜死楊貴妃?

    唐明宗在賜死楊貴妃之前,叛軍即將攻入長安,長安是唐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一國之心臟 ,長安丟失,唐明宗難辭其咎 ,難以向天下人交代,國將不國,社會混亂。唐明宗需要的就是有一個理由轉移矛盾,使前線將士力挽狂瀾,拯救大唐王朝,正好遇到唐明宗避難途中士兵譁變要求懲處楊貴妃,在這種情況下,唐明宗做出來任何古代繼任者都會的選擇,帝王無情,也許有,但也大不過江山社稷,皇室前途。

    【3】賜死楊貴妃是唐明宗無情嗎?

    唐明宗與楊貴妃的典故許許多多,比如李太白醉酒,高力士脫靴,大家耳熟能詳,後宮千萬寵楊玉環一身,唐明宗愛情專一,後世也有許多美談,然而最後唐明宗賜死楊貴妃,顯得她有些無辜,兩人悲劇結束。

    面對歷史抉擇,唐明宗愛楊玉環,但他更愛江山,因為他是大唐皇帝。

  • 13 # 清水隱士

    痛苦的開始

    “安史之亂”讓李隆基不得不離開了自己安逸的後宮,不過李隆基此時應該並沒有過分的難過,畢竟他的身邊還有摯愛楊貴妃相陪。這個比他小了接近三輪的女人,讓他忘記了朝堂上的紛爭,也消磨了他曾封禪泰山的雄心。不過有她在身邊,李隆基的逃亡顯得並不寂寞。不過在馬嵬驛的一場兵變,讓李隆基無奈賜死了楊貴妃,當李隆基為愛妃的死難過時,他不會想到,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當太子李亨選擇和他分道揚鑣時,他還沒有從楊貴妃死中振作起來,直到他在四川得知自己已經被太上皇了以後,他才知道自己當時走了一步昏招。此時背井離鄉的李隆基,要威望沒威望,要兵權沒兵權,只能強顏歡笑恭祝兒子登基。當李亨派使者告訴李隆基,要接他回去,自己願意退位當太子時,李隆基驚出了一身冷汗,政治鬥爭經驗豐富的他,很清楚,如果自己答應回去,一定是十死無生。 當李亨的第二批使者再來時,換了一種口吻,只說接他回去,並沒有提再讓他登基,李隆基想到了下玄武門之後李淵(李淵退位後當了接近十年的太上皇),不過他沒想想武則天(武則天退位不到一年就死了,駱駝不太相信只是因為她有病),於是再次走了一步昏招,他決定回去 沒有最淒涼,只有更淒涼 李隆基懷著忐忑的心情回長安時,並沒有第一時間見到自己的兒子,唐肅宗李亨。而是第一時間,感受到了兒子對他的態度。“被賊臣李輔國詔取隨駕甲仗”,這句話的重點在“詔”,《廣韻》給出了這個字的意思“上命也。秦漢以下,天子獨稱之。”。也就是說李隆基沒見到兒子,就被兒子派人繳了械。(在鳳翔,李亨用三千騎兵把李隆基的六百親隨給替換了) 當沒有一兵一卒的李隆基,到達咸陽後,李亨曾象徵性地表示要退位,讓李隆基重新登基稱帝。李隆基雖然前面走了昏招,但他並不傻,他清楚地知道,現在多看一眼那個位子,他就會早一日見到楊玉環,所以他果斷拒絕了並戲精附體,告訴李亨自己當皇帝一直都不開心,看到兒子當皇帝,他才享受到了真正的快樂。如果楊貴妃泉下有知,一定會當面找他對質。 李亨雖然對李隆基這個父親有一肚子的怨恨,(李亨當太子時,李隆基沒少給他小鞋穿,李亨的兩次離婚都和李隆基脫不開關係)但是面子上還算過得去,安排李隆基住在了興慶宮,沒事還經常去給李隆基問個好。不過李隆基的政治覺悟明顯沒有李淵高,他曾提出要給已死的楊貴妃風光大葬(當時匆匆忙忙就埋了)。

  • 14 # 清風明月fxz

    愛美人更愛江山!江山比美人重要!賜死楊貴妃是身邊大臣武將硬逼的不得已為之!遺憾

    !做為皇帝江山美人都需要!

  • 15 # 琥珀煙雲

    唐明皇李隆基在登位之初勵精圖治,是一個明主,開創唐朝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這是一個非常繁盛的時代,正如杜甫詩歌所寫,"憶昔開元盛世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然而在後期他沉迷楊貴妃,從此君王不早朝,江山如此多嬌,可惜美女更嬌。他不惜揹負亂倫的罵名,從兒子手中霸佔了楊貴妃,而且對楊貴妃寵愛有加,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於一身,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而且愛屋及烏,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這些都表現出他對楊貴妃的愛,但他真正愛楊貴妃嗎?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的命懸一線,大廈將傾,叛軍馬上就要攻到長安,唐明皇攜楊貴妃出逃蜀地,無奈士兵譁變,六軍不發無奈何之際只能賜死楊貴妃。從他兩次選擇來看,他不愛江山,也不愛美人,他愛自己。前面為美人放棄江山,與江山社稷相比,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可作為一國之君的他卻拋棄了江山,引發了天下動亂,險些讓大唐王朝龍脈中斷。後來倉皇保命,士兵威逼之下只能賜死楊貴妃。縱然是紅顏禍水,也可看出帝王無情。他所愛著貴妃的閉月之容,羞花之貌,何曾愛她的一切。縱然是無可奈何,也可以看出皇帝的自保,在當時男尊女卑,女子只能是男子的玩物,男子的附庸,犧牲一女子可以換取六軍的護送,一路安全抵達蜀地。愛之深者,其情必真,在天原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何忍分離,更何況是賜死。所以我認為他不愛江山,不愛楊貴妃,更愛自己。一家之言,望大家批評指正。

  • 16 # 乒乓球804

    在江山穩固時,唐明皇既愛江山,又愛美人。

    當江山動搖時,唐明皇只愛江山,不愛美人。

    他賜死楊貴妃,就是鐵證!

  • 17 # 九九扒史伊

    自古君王多薄情

    有句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生活在封建社會里的女人,一旦成了男人的附屬品,是極其可悲的。更何況還是君王的女人,古來有多少亡國的鍋,都是讓女人來背了。楊玉環她有選擇的權利嗎?沒有!所以帝王寵愛你時,可以為你做任何事。不愛你時你什麼都不是。

    話說唐明皇他對楊玉環是有真感情的。

    當年他最愛的武惠妃去世了,他很悲痛,同時一邊又不忘另尋新歡。他將目標鎖定在自己兒子李瑁的老婆,也就是他兒媳婦楊玉環身上。唐明皇對她可以說是一見鍾情。驚為天人!於是把兒媳婦變成自己老婆的策劃緊鑼密鼓展開了。

    李家祖上已經有先例:先去出家,再名正言順接回來。

    不得不說楊玉環專寵時,唐明皇甚至把國號都改成了“天寶”,“朕得貴妃,如得至寶也“。 唐明皇與楊貴妃之前是如何的恩愛啊!看看《長恨歌》“一朝選在君王側,從此君王不早朝。”為了與她廝守的,這連江山都不愛了!楊貴妃能被專寵成這樣也是有原因的:

    年輕貌美自是不用說了。她還多才多藝。《新唐書》記載:楊玉環“善歌舞,通曉音律,且智算警穎”。 這與精通音律的唐玄宗是志趣相投,唐玄宗作《霓裳羽衣曲》,楊貴妃就編了《霓裳羽衣舞》,兩人一個跳舞,一人擊鼓伴奏,配合十分默契。 兩人琴瑟和諧,無比恩愛,好比連體嬰,去哪兒都恨不得在一起。

    唐玄宗在王皇后之後,一直沒有再立皇后,然而楊貴妃禮遇同皇后,據史書記載: “太真肌態豐豔,曉音律,善歌舞,性聰穎,善承迎上意,不期歲,寵遇如惠妃,宮中號娘子,凡禮儀皆如皇后。”

    一人得道,自然雞犬升天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楊貴妃得勢後,她的孃家人也風光無限,她的三個姐姐被封為一品夫人,她的哥哥楊國忠更是升任宰相,被封為衛國公。 楊家人“出入禁門不問,京師長吏為之側目”。 唐玄宗寵她到什麼地步:千里送荔枝,賜浴華清池,兩人無比恩愛。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長生殿裡,他們許下了美好的誓言,可是這些誓言與權勢相比實在不堪一擊,這樣的愛情終究還是沒有長久。

    馬嵬坡之變

    公元755年,天寶14年,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發兵叛亂,潼關被破,兵鋒直指長安城。 唐玄宗帶著嬪妃大臣和皇子皇孫向西逃亡,準備去咸陽,可是在途徑馬嵬驛時,六軍代表陳玄禮帶領禁軍士兵認為楊貴妃乃紅顏禍水,一直要求處死她。 唐玄宗為了權勢和江山,接受了群臣的勸言,賜死了38歲的楊貴妃

    楊玉環被賜死後,唐玄宗得到了擁護:“四軍將士聞楊貴妃死訊,即歡呼,陳玄禮免甲冑而拜。” 安史之亂平息後,唐玄宗回長安繼續做他的皇帝。

    到這裡唐明皇到底是“愛江山還是愛美人”已見分曉!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江山!

    我是鼎鼎九公主

  • 18 # 影視是個圈

    作為皇帝,唐明皇不存在愛江山還是愛美人的問題,對他而言,這是個選擇,他選擇的都是有益於自己。

    當唐朝強大時,楊貴妃就是大唐的榮耀。

    當國破家亡時,楊貴妃就是罪惡的源泉。

    翻開史書,楊貴妃的悲劇,同樣發生在蘇妲己、陳圓圓身上……

    皇帝是不需要愛情的,也不太可能擁有真正的愛情。

    楊貴妃於他更像是一隻寵物,就像楊貴妃手裡抱著的那隻貓一樣。

    我可以愛撫,你不能閃躲。

    你見過哪個皇帝會為了一隻寵物,而放棄整個江山的?

  • 19 #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楊貴妃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個悲劇。

    楊貴妃的大名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更讓楊貴妃明聲顯赫。因此她也落個紅顏禍水,禍國殃民的罵名。但是我覺得楊貴妃雖然是有責任,但是關鍵癥結還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的身上。 但是我覺得楊貴妃雖然是有責任,但是關鍵癥結還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的身上。

    一個女人就算她在有本事,但是如果李隆基自己清醒的話,也不會任由其肆意妄為,使唐朝走向沒落。楊貴妃最後落個命喪馬嵬坡,結局也真是讓人稀噓。

    安史之亂爆發沒多久,安祿山就帶兵攻打潼關。於是李隆基就慌里慌張的帶著他的愛妃楊玉環逃了出宮。當時逃到一個叫馬嵬坡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興平縣西。當時將士們連夜行軍趕路,已經疲憊不堪。而且對唐玄宗李隆基的所作所為也早有不滿。特別是重用楊國忠。新怨舊恨,一鼓腦的爆發出來。先是以謀反罪名將楊國忠就地正法。

    接著又指責楊貴妃禍國殃民,士兵們怨聲再道。要求處死楊貴妃。眼看軍中士兵要譁變,李隆基為了自保以息士兵之恨,就將太監高力士賜給楊貴妃一尺白紗。就這樣楊貴妃的性命就這樣在馬嵬坡隕落。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李隆基讓高力士把楊貴妃的屍首給眾士兵看,以息眾怒,譁變被平息了。

    其實我覺得楊貴妃也是個悲情人物,一個口口聲聲愛他的人,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還是選擇棄她於不顧,她只不過也是個可憐的棋子罷了。

    可見李隆基愛的還是他的榮華富貴是他的大唐帝國。

  • 20 # 竹裡阮波

    更愛江山啊,馬嵬驛兵變後,楊貴妃長眠於此地。選擇了楊貴妃就無緣皇位,選擇了皇位楊貴妃就必須死。兩難全,所以楊貴妃被處死後,就有很多文學作品來追憶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易》為什麼說人生最重要的是時位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