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斜眼觀世界

    我們先說為什麼劉邦不殺盧綰?

    盧綰和劉邦的關係,是同鄉同村同年同月同日生,還是同學。

    可以用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來形容他們的交情。像盧綰這樣的人,劉邦早就把他當作兄弟了。儘管他在跟著劉邦起義的過程中,立的功勞不大,但是,最終劉邦還是選擇把他給封了王。

    盧綰也是劉邦老鄉中,唯一個被封王的人。即使蕭何,張良這樣的功臣,也僅僅是被封的侯而已。

    可見,劉邦對盧綰是多麼的信任。

    但是,到了劉邦晚年,他躺在病榻上,就要奄奄一息的時候,盧綰卻反叛了。

    那麼,劉邦對盧綰這麼好,他怎麼會造反呢?

    這還要從劉邦和呂后屠殺異性王開始說起。

    劉邦殺了異性王燕王臧荼(他死了之後,盧綰接替了臧荼的燕王的位置的)、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逼走了韓王信、殺了代國丞相陳曦。

    呂后聯合蕭何,用計殺了韓信。

    可以說那時候,劉邦封的異性王之中,除了長沙王和燕王盧綰之外,幾乎都被滅掉了。

    你說盧綰害不害怕,他會不會多心,萬一劉邦在臨死前,下了除去他的命令,是不是他的小命就不保了呢?

    盧綰所統治的燕國,就是在邊疆,他的地盤正是和匈奴相接。為了取得匈奴那邊的情報,盧綰經常派自己的心腹去匈奴那裡瞭解情況。

    正好被劉邦殺的異性王,韓王信的兒子也在匈奴,他就遊說盧綰的使者,讓盧綰反叛。否則,盧綰早晚也要挨一刀的。

    很明顯,他用的就是離間計。但是,盧綰卻上當了。

    這也不怪盧綰,正是這個情報和盧綰的想法不謀而合。索性,盧綰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就開始聚集兵力造反了。

    一開始劉邦聽說盧綰要造反了,他還不信,他抓了匈奴那邊的俘虜,俘虜還是說盧綰要造反了,劉邦還是不信。

    劉邦只有派自己的心腹,去調查盧綰,可是,盧綰避而不見。

    就這劉邦才真的相信盧綰反了。

    於是,劉邦派了樊噲前去平叛盧綰。盧綰的軍隊和樊噲計程車兵,打了起來,最終盧綰抵不過樊噲,他就帶著全家和心腹,向匈奴逃去了。

    但是,劉邦也沒有得到最終勝利的訊息,他就去世了。盧綰逃到匈奴去,就後悔了,因為他本不想反的。

    本來盧綰還抱有一絲希望,他覺得就他和劉邦的關係,再去給劉邦道個歉,劉邦說不定會饒恕了他。

    他還想給劉邦去解釋一下呢?說自己造反,也是逼不得已。

    但是,他最終沒有見到劉邦,因為就在他走到邊界的時候,他聽說劉邦去世了。

    盧綰明白呂后是個什麼人,若是呂后抓到他,肯定會滅他九族的。就這樣盧綰再也沒有回到漢朝,而是死在了匈奴。

    你看,有的時候鎮守邊疆的將軍,謀反都是逼不得已,在自保呀。

    若是,劉邦沒有屠殺異性王,相信盧綰也不會多心造反的。

    所以說那些鎮守邊疆沒有反叛的將領,只是生命沒有遭受到威脅而已,一旦有了生命危險,他們肯定也是會選擇反叛的。

    中國歷史上,鎮守邊疆的將領,大部分都沒有選擇反叛,是因為君王都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們不懷疑邊疆的將領。邊疆的將領當然不會謀反了。

  • 2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引言:

    公元前195年的四月,雖然季節已經到了春天,但塞北的長城附近依然有些寒冷。一個衣著華麗的男子正站在長城的烽火臺上,雙眼不時的向南眺望,臉上泛起焦慮之色,似乎在等待著什麼。突然,一人一騎從南邊疾馳奔向烽火臺,剛一下馬就報告男子:“啟奏大王,陛下,陛下他已於不久前薨於長安了!”男子一聽,雙腿癱軟的跪在地上,眼淚止不住的流淌:“陛下啊!陛下,劉季哥,你說當初咱要是不起兵,咱兄弟二人也不至於弄到這步田地啊!如今,哥你不在了,我這一肚子委屈和誰說呀!”說罷,男子整理了下衣衫,帶著長城邊上的親眷衛兵向北前進,茫茫草原只留下一陣陣或深或淺的馬蹄印……

    燕王盧綰劇照

    一年後,男子病逝於匈奴。他就是西漢的開國功臣——燕王盧綰!在劉邦的一眾謀臣將領中,與他關係最好的既不是後勤部長蕭何,也不是謀主張良,而是他的同鄉盧綰。盧綰與劉邦兩家不僅從小就是鄰居和世交,兩人還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以說從小就是穿一條褲子長大的。在劉邦統一天下後,也經常與盧綰出雙入對,彼此非常親密,對盧綰,劉邦也非常照顧,給了他燕王的頭銜。但就是這樣一個親密無間的朋友,最終卻因造反遠走匈奴,客死異鄉。那麼,對於盧綰造反一事到底冤不冤枉呢?

    一.事件起因——平叛變叛亂

    劉邦執政晚年,代郡的守將陳豨聯合匈奴進行造反,由於代郡距離盧綰的封地燕國很近,因此,盧綰派遣使者張勝出使匈奴,希望切斷陳豨的援助,幫助朝廷平叛。但,盧綰沒想到的是,這次出使卻改變了自己一生的命運。

    張勝在匈奴碰到了前任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對於張勝此次的任務,臧衍認為這無疑是在自掘墳墓,他向張勝分析了原因:“盧綰之所以能做燕王那麼久,就是因為有陳豨這些叛亂的諸侯國存在,如果陳豨失敗,那麼燕國也就沒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了。”這番話深刻揭示了“戶破堂危,唇亡齒寒”的道理,張勝聽罷馬上調轉槍頭幫助陳豨。盧綰原本想治張勝的罪,但當張勝把臧衍這番話告訴盧綰後,盧綰也動搖了,不僅默許了這件事,還派張勝繼續潛伏匈奴,以給自己留條後路。

    陳豨謀反圖

    漢十一年秋,陳豨反代地,高祖如邯鄲擊豨兵,燕王綰亦擊其東北。當是時,陳豨使王黃求救匈奴。燕王綰亦使其臣張勝於匈奴,言豨等軍破。張勝至胡,故燕王臧茶子衍出亡在胡,見張勝曰:“公所以重於燕者,以習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今公為燕欲急滅豨等,豨等已盡,次亦至燕,公等亦且為虜矣。公何不令燕且緩陳豨而與胡和?事寬,得長王燕;即有漢急,可以安國。”張勝以為然,乃私令匈奴助豨等擊燕。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只是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訊息就傳到劉邦耳朵裡,於是劉邦派人召盧綰進京,盧綰害怕稱病不去,劉邦又派人到燕國接盧綰並調查這件事,發現盧綰確實說過對劉邦的抱怨的話,更巧的是此時有一個匈奴投降的將領向劉邦報告張勝在匈奴的秘密活動,劉邦認定盧綰真的造反了,於是削去了盧綰燕王的爵位,派兵征討,盧綰被迫逃到長城附近,想等劉邦病情好轉再親赴長安解釋,卻沒想到等來的卻是劉邦病逝的訊息。走投無路的盧綰只得投降匈奴,被封為東胡盧王,一年後病逝。

    就事件發展經過而言,盧綰確實暗中勾結匈奴,這就相當於觸犯了危害國家安全罪。從這點來看,盧綰造反其實不冤。

    二.盧綰冤枉——刻薄寡義兄弟情

    盧綰雖然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但本身並沒有多大的本事,卻能被封為燕王,靠的就是他關係戶的身份。但隨著盧綰被封為燕王,他與劉邦的兄弟情也逐漸變了味。

    作為異姓王,盧綰出事相對是比較晚的,在他之前,讓我們看下劉邦是怎麼對待其他異姓王的:

    1.齊王韓信:先是莫名其妙的奪了韓信軍權,把他改封楚王,又搞了個偽遊雲夢的把戲,把韓信從楚王降為淮陰侯,最後被呂后殺死在未央宮。

    2.梁王彭越:因為沒有及時帶兵幫忙被削去爵位,最後被呂后欺騙帶回長安殺害,死後被做成了肉丸子。

    3.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被劉邦擊敗,最終被殺。

    4.韓王信:被強行從南韓遷到代郡,因為無法抵抗匈奴的壓力和劉邦的猜忌最終投降匈奴。

    漢初異姓王分封圖

    其他如臧荼,張敖,陳豨等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不得善終的異姓王就是盧綰的前車之鑑,怎能不讓盧綰為自己的後路著想,畢竟怕死是人之常情嘛。

    其次,在劉邦認定盧綰造反以後帶兵征討,盧綰並沒有第一時間投降匈奴,而是帶領部下駐紮在長城邊上。因為此時的盧綰對劉邦還是念著舊情的,在他看來,劉邦這樣對自己是因為正在氣頭上,又受了小人的矇騙,等劉邦氣消了自己去京城解釋一下,以自己和劉邦那麼多年的感情不會有事的。但盧綰等來的卻是劉邦去世的訊息,無奈之下,盧綰只得投降匈奴。

    燕王綰悉將其宮人家屬騎數千居長城下,侯伺,幸上病癒,自入謝。四月,高祖崩,盧綰遂將其眾亡入匈奴,匈奴以為東胡盧王。綰為蠻夷所侵奪,常思復歸。居歲餘,死胡中。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從上述來看,盧綰所謂造反其實情有可原,一來是劉邦對功臣尤其是異姓諸侯王的猜忌,二來是盧綰並非真心造反,而是劉邦派兵征討下的權宜之計。這樣看來,盧綰造反是有些冤枉的。

    三.盧綰不冤——自私自利,小人行徑

    雖然盧綰造反行為有一定的自衛成分在裡面,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實實在在發生的,劉邦認定他造反並沒有冤枉他。

    首先,雖然張勝的話分析的沒有錯,但盧綰一聽就馬上反轉,這態度轉變的未免有些太快了。要知道,當他知道張勝違背自己命令時他的初衷是要殺張勝全族,而當張勝說完那番話,盧綰反而把張勝保護起來。這說明盧綰在見張勝前內心就已經想過很多了,造反也是他想過的一條路,而張勝的話剛好堅定了他的內心。

    其次,盧綰和劉邦一樣都是農民出身,大半輩子過得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窮怕了。有朝一日他盧綰居然做到了燕王,權力和財富應有盡有。這人心是軟的,銀錢是硬的,好不容易得到這一切的盧綰絕對會對權力和財富輕易鬆手,即使面對的是他親如手足的兄弟劉邦也一樣!

    漢高祖劉邦劇照

    最後,盧綰的低情商造成了他這樣一個結局。當有人揭發盧綰造反之後,面對劉邦的徵召盧綰託病不去,這更加增添了劉邦的疑心,而當劉邦派闢陽侯審食其去燕國調查時,盧綰又拒不配合,不僅如此,還說了一些抱怨劉邦的話,這不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嘛。因為盧綰的低情商,讓原本有疑心的劉邦更加憤怒,再加上匈奴降將的告密,最終使得劉邦認定盧綰謀反,讓盧綰走上一條不歸路。

    高祖使使召盧綰,綰稱病。上又使闢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往迎燕王,因驗問左右。綰愈恐,閉匿,謂其倖臣曰:“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乃遂稱病不行。其左右皆亡匿。語頗洩,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為了自己的私慾,盧綰踏上了謀反之路,如此捨命不捨財,不知盧綰事後是否會後悔。這樣看來,盧綰造反之事並不冤枉。

    四.權力才是幕後黑手

    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中,秦昭襄王嬴稷有一番非常經典的內心獨白:“若嬴稷可以選,寧可不生在王族,王族的血是冷的,說的話是假的,做的事不可瀆!”這番話放在封建王朝的任何一代君王身上都非常合適。因為身為皇族,讓人有了權力,而權力,真的可以把一個人徹頭徹尾的改變掉。劉邦與盧綰這對好朋友,在權力面前也漸行漸遠,最終分道揚鑣!

    若沒有權力摻和,劉邦與盧綰就是沛縣的兩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以他倆的關係彼此之間可以稱得上生死之交,因為對方身上沒有什麼值得自己去惦記的。

    可如果一旦加上權力,對劉邦而言,靠關係當上燕王的盧綰就變成了劉邦的眼中釘,肉中刺。你盧綰和我說好朋友好兄弟,但我們彼此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盧綰的造反對於劉邦而言除了對朋友的心痛以外別無感覺,因為朋友這兩個字在權力面前顯得一文不值,劉邦內心深處是不想殺盧綰的,但誰讓你不姓劉呢!

    燕王盧綰劇照

    對於盧綰而言也是如此,你劉邦是我的好朋友,但如今你想拿走屬於我的一切,我絕不答應!農民出身的盧綰沒什麼文化,但他篤信拿其錢財如同殺其父母,更何況拿了錢財之後自己的命能不能保住還兩說呢。雖然盧綰對劉邦也曾心存幻想,但現實是殘酷的,充滿權力鬥爭的現實世界把兩個好兄弟逼成了仇人,這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吧!

    結語:

    盧綰造反一事冤枉與否劉邦並不關心,但對於大漢王朝的長治久安,盧綰都是他必須解決的重要一環,孰輕孰重劉邦是分得清的。盧綰被壓迫雖情有可原,但究其根本還是貪念作怪。人所以會釀成很多悲劇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不懂“捨得”二字,所謂“捨得”,有“舍”才會有“得”,退一步海闊天空。而盧綰就是因為不願舍,最終得到的只能是自己種下的苦果!

  • 3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不冤,他老鐵沒說出來的話就是異姓王必須死,所以就保留了一個頂級侯爺級別的吳芮。非劉不王,老盧和劉三是發小,還是同學,這麼沒眼力價,不知道老鐵的想法,活該

  • 4 # 潮哥1495582530712

    盧綰和劉邦既是世交,又是發小,彼此之間經歷了許多磨難,他對劉邦的感情應是根深蒂固的。

    盧綰之所以反叛劉邦 主要是從劉邦身上看到了比權欲更可怕的東西,那就是自私和貪婪——“狡兔死,良犬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正因為他與劉邦相處的時間長,所以他才更明白這幾句話的深刻含義,更明白自己身邊潛伏的危機。盧綰是個有智慧的人,他從韓信,及彭越的慘遭不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5 # 煮酒聽史

    盧綰,是劉邦從小玩到大的兄弟。劉邦稱帝后,無論對其然功臣如何殘忍,但是對於他,劉邦還是十分寬厚的。

    比如說蕭何、韓信、張良三人。劉邦稱他們為自己奪得天下的關鍵,他們三人也因此被稱為漢初三傑。可是,韓信最後被封為淮陰侯,張良被封為留侯,蕭何被封為酇侯,而盧綰則是被封為燕王。

    細究劉邦分封的其他異姓王就可以知道,其他異姓王基本上都是有兵馬在手的,劉邦是不得已而為之,只有盧綰是憑藉自己和劉邦的關係獲封異姓王的。

    因此,盧綰造反不僅不冤枉,還很無恥。

    盧綰才不配位

    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盧綰。——《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

    史記中記載,蕭何、曹參等人是因為自己有才能才會被劉邦賞識,重用。然而盧綰則完全是因為與劉邦的特殊關係。

    盧綰不僅能夠隨意進出劉邦的臥室,就連吃穿用度都是劉邦賞賜的,這足以見得劉邦與盧綰的關係非同一般。

    不過劉邦忘記了一點:如果劉邦依舊是那個亭長,依舊是那尋常百姓家,那麼劉邦的做法完全沒有問題。然而劉邦不是,他已經從一介亭長成為了大漢的皇帝。劉邦的做法不僅會使得群臣心有不滿,還會使得盧綰心生異念。

    人的貪慾是無止盡的,劉邦的過分寵信只會適得其反,會讓盧綰覺得這些都是自己應得的,這就是所謂的才不配位。

    諸多異姓王被殺

    群臣知上欲王盧綰,皆言曰:“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從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詔許之。——《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

    雖然盧綰最後被封為燕王,但那是因為前任燕王臧荼被殺了。這不得不讓盧綰心生懼意。

    在這之前,那些被封王的異姓王皆被誅殺,就連立下赫赫大功的韓信也死於非命。那些大才尚且落得如此下場,更何況自己這個關係戶呢?

    可以說,盧綰從坐上燕王位置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沒有一天不擔驚受怕的。如今的他,只能將希望寄託在自己與劉邦的兄弟情誼之上了。

    張勝蠱惑,盧綰動搖

    盧綰這個人,自小和劉邦長大。應該說他是很瞭解劉邦的。正因為他了解劉邦,所以他才會毫不客氣地接下燕王之位。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盧綰突然發現劉邦變了,變得自己不認識了。因此,如今的他已經不敢斷定在劉邦心中,是自己和劉邦的兄弟情重要,還是大漢的天下更重要了。

    正在盧綰猶豫不決之際,他身邊一個名叫張勝的人提出了建議。上面也說過,盧綰此人就是個關係戶,是一個才不配位的存在。張勝的提議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救下了遲疑不決的盧綰。

    於是,盧綰聽從了張勝的提議,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內鬼。不過“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盧綰做了內鬼的事情終究還是暴露。不過就算這樣,劉邦也不太相信盧綰會造反,給了他很多次機會。可是盧綰終究還是沒有珍惜。

    因此,盧綰造反不冤,一點都不冤。

  • 6 # 水一白聊歷史

    “非有功者不得候;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很多人看到“白馬之誓”之時,便已經斷定了盧綰的結局,但是他們卻忽略了一個事實,“白馬之誓”之所以會出現,恰恰是因為盧綰的謀反讓劉邦心灰意冷,才制定的“國策”。

    兄弟之情

    常聽人說,劉邦殺忠臣,但是劉邦終其一生,都從未虧待過在沛豐起兵之時,便開始追隨他的兄弟們。何況盧綰還是跟他同年同月同日生,從小玩到大,一起讀書、一起闖蕩,無話不談的兄弟。

    即便是起兵之後,劉邦為君,盧綰為臣,他一樣可以自由出入於劉邦的起居之地,他所得到的賞賜都是其他人無法望其項背的。盧綰的燕王也是與其他異姓王完全不同的。

    他是唯一一個在劉邦稱帝以後加封的異姓諸侯王。

    劉邦稱帝后先後除去了各路諸侯王,取而代之的都是自己的兒子、親兄弟和遠房兄弟,總而言之,都是姓劉的,唯一的例外便是盧綰。這說明什麼?在劉邦的內裡,盧綰的地位和姓劉的是一樣的。

    盧綰此時此刻應該也是這樣想的,所以這個燕王他做得心安理得。

    可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盧綰的手下張勝出使匈奴,沒幾句話就被臧荼的兒子臧衍洗腦了,相信了劉邦滅了陳豨,就會來滅燕的鬼話。可千不該萬不該的是,盧綰竟然也以為是這樣的結果。

    他讓張勝穿梭於匈奴與陳豨之間,任知道誰都會覺得有問題。

    不過,面對多年的至交好友,劉邦還是給予了充分的機會

    劉邦先派使者召盧綰進京,盧綰稱病不往。

    劉邦再派闢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再召盧綰,盧綰依舊閉門謝客。

    結果盧綰與其親信說的一段話還傳到了審食其的耳朵裡,內容是:“呂后先殺韓信,再誅彭越,皇帝有病,政事皆取決於呂后,呂后欲誅殺異姓諸侯王和大功臣”這樣的話。

    劉邦聽完審食其的彙報,豈能不氣憤?這才先後派樊噲、周勃攻燕。

    假使劉邦召盧綰之時,盧綰能順利進京,即便是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同趙王張敖一樣,被貶為侯而已。豈會最後會定性為謀反之罪?

    只能說,盧綰還是對他與劉邦的這段友情產生了懷疑,導致了最後的結果。

    所以,他被定性為“造反”一點都不冤。

  • 7 # 西門不帶刀

    劉邦死之前,估計最恨的人就是盧綰:任何人都可以造我劉邦的反,唯獨你盧綰不應該!

    盧綰死之前,估計最愧疚的人就是劉邦:我盧綰可以對不起任何人,唯獨不能對不起劉邦!

    劉邦至死不相信盧綰是真心造反,盧綰至死都對劉邦忠心耿耿,但就是這一對君臣異數,最後終究還是因為造反的名頭刀兵相見!

    所以:

    說盧綰是真心造劉邦的反,盧綰冤!

    說劉邦是真心想殺了盧綰,劉邦冤!

    他們二人就是兩隻冬天裡的刺蝟,離得遠了,冷;靠的近了,扎。

    1.雖是君臣,但情同父子!

    老鄉,同村,發小。這六個字已經說明了二人非比尋常的關係。

    從劉邦白手起家到君臨天下,盧綰這個在別人年前不顯山不漏水的人,卻總是默默的站在劉邦身後。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都曾作為劉邦的心腹,都只是被封了侯爵。

    只有盧綰,最後封為王爵:燕王。

    2.板蕩識誠臣,患難見真情。

    劉邦剛建立大漢的時候後,封了八個異姓王。這幾年除了兩個病死的,其他人都反了或者叛逃了。

    陳豨造反的時候,劉邦差點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漢十一年,劉邦親自討伐叛亂的陳希,建國時的武將們竟然沒有一個願意隨從。包括淮陰侯韓信和梁王彭越。

    逼的劉邦只能自個親自去了趙國,隨便找了四個人出來帶兵,封他們為千戶侯。

    當時有人抗議,說很多建國時的功臣都沒有封侯的,這四個破落戶子弟,有什麼功勞值得封侯的呢?

    劉邦的回答是:

    “陳豨反,邯鄲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獨邯鄲中兵耳。吾胡愛四千戶封四人,不以慰趙子弟!”  

    我們可以體會到作為一個皇帝:“未有至者”這四個字,是多麼冰冷。劉邦當時對於那些所謂的功臣們是多麼心灰意冷。

    而一個沒有被劉邦的徵招的人,卻主動派兵進攻陳豨的部隊,減輕劉邦的壓力,這個人就是劉邦最親密的夥伴——盧綰。當天下人都拋棄劉邦時,只有一個盧綰對劉邦不離不棄!

    這種患難的交情,怎麼最後刀兵相見了呢??

    3.兔死狐悲,驚弓之鳥。

    劉邦當初建國時封的八個異姓王: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

    韓王信叛變了,逃到了匈奴;

    淮陰侯韓信被呂后和蕭何殺了;

    彭越被呂后勸著劉邦殺了;

    英布叛亂,被劉邦殺了;

    臧荼也擾亂了,也被劉邦殺了(臧荼死後,盧綰做了燕王)

    病死的兩個(張耳和吳芮)算是正常善終。

    當這八個異性王爺只剩下了盧綰和吳芮的時候,盧綰害怕了。但他怕的不是劉邦,而是呂后。

    我們看看他的原話:

    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誅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

    彭越與韓信都死在呂后手裡,盧綰怕呂后。

    4.一個不成熟的反間計,竟然摟草打了兔子。

    劉邦在盧綰的幫助下,平定了陳希的叛亂。抓住了一個投降的人,這個人反映了一個重大訊息:燕王盧綰曾經派他的部下範齊與陳希通謀。

    當劉邦得知後,第一反應是不信!第二反應還是不信!他就想當面問問盧綰真相。前後派了兩波人去請盧綰到長安,盧綰都不敢來。

    因為那個時候劉邦病了,大權在呂后手裡,而盧綰害怕呂后……

    於是矛盾越來越深。

    5.張勝——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張勝:盧綰派出的燕國使臣,本來是去破壞代國與匈奴的聯盟的。

    誰知遇到了原來老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被一番“兔死狗烹,唇亡齒寒”的道理給說服了。自作主張和匈奴聯合了。(他覺得這麼做對盧綰好)

    盧綰得知事情原委後,覺得張勝說的有道理。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了。誰知這成了盧綰謀反的鐵證了。於是盧綰不反也反了…

    6.劉邦不死,盧綰不叛。

    當樊噲樊噲帶兵來剿滅盧綰的時候,盧綰並沒有全力作戰。當他聽到劉邦生病,就帶著他的家屬、親信等共數千騎,在長城下等候,希望劉邦病癒之後,親自入長安謝罪。

    然而四月劉邦駕崩了。盧綰遂帶領眾人逃亡到匈奴。一年後死於匈奴。成為了塞外的孤魂…

    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各種巧合,各種誤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 8 # 濤說精彩歷史

    引言

    1、盧綰中了匈奴的“離間計”,不迴應劉邦召見在先,說他造反並不冤枉;漢高祖對這位江蘇發小很不錯了,七大異姓王中,盧綰戰功最少、實力最弱,是唯一一個繼封的王爺。

    2、盧綰投降匈奴後十分後悔,但只能客死他鄉。十幾年後,他的老婆復歸漢朝;50年後,他的孫子復歸漢朝,落葉歸根。

    一、從發小到異姓王

    漢朝有“李廣難封”之說,封侯加爵需極大戰功;但盧綰,卻以很少戰功被封為燕王;更困難之處,是他接任謀反的前燕王臧荼,繼任為守護邊境的新王。

    不能不說,此時的劉邦,對這位江蘇同日而生的發小(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很信任。

    《史記》也詳盡記載了早年他和劉邦有多鐵:盧綰和不僅劉邦是同鄉、是發小,就連盧綰的父親和劉太公都非常要好。所以生兒子時,父輩讓妻子們努努力,把劉邦、盧綰生在了同一天。

    若取劉邦生在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他們便同年同月同日生!

    (《楚漢傳奇》中的盧綰)

    這還沒完,高祖、盧綰有一塊讀書、一塊長大;裡中鄉親看到他們父子兩代的深厚交情,都紛紛讚歎,再抬羊酒前去祝賀。

    《史記·卷九十三》: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裡中嘉兩家親相愛,生子同日,壯又相愛,復賀兩家羊酒。

    劉邦鬧事被抓,盧綰以兄弟身份隨同左右;劉邦沛縣起兵,盧綰以賓客身份相隨;劉邦東擊項羽,盧綰以太尉身份出入臥內。

    有點像郭德綱、于謙的相聲——“你在我身邊”。

    但劉邦是真龍天子,盧綰很快雞犬升天,後來他所獲得衣被、飲食、賞賜,群臣沒有一人能及,雖蕭何曹參不能比。

    《史記·卷九十三》: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盧綰。

    前206年到前202年,高祖為拉攏人心,平定天下,暫時封了七個異姓王——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韓王信,英布為淮南王。

    等4年楚漢戰爭勝利,鳥盡弓藏,異姓王或被殺或病死;劉邦終能按照自己心願封王了,他最先只想到一個人——盧綰,讓發小補位燕王,作為跟隨自己多年的大禮包。

    但盧綰的硬功勞不夠,是一個在體制內耗時間。劉邦就故作模樣,表現出欲言又止的樣子;識相的大臣們出面,一齊上言道,盧綰被“順理成章”的封為燕王,封地為北京。

    《史記·卷九十三》:群臣知上欲王盧綰,皆言曰:“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從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詔許之。

    盧綰達到了自己人生的頂峰。

    二、離間計——張勝中計

    漢十一年秋,陳豨從代地謀反,劉邦從邯鄲出兵,盧綰也從燕地出兵。陳豨不敵便求援匈奴,盧綰也派張勝出使。

    (張勝出使匈奴)

    很明顯,匈奴是漢朝的敵人,要幫陳豨;但他們沒有生硬的拒絕張勝,而是巧妙的用了離間計。

    匈奴派出了已故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見張勝,如此說道:“張公之所以被燕國重要,是因為熟悉胡事;燕國之所以長久存在,是諸侯謀反,戰爭不斷;現在燕國著急滅陳豨,等他死了,下一個就輪到你們了。”

    《史記·卷九十三》:史記公所以重於燕者,以習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今公為燕欲急滅豨等,豨等已盡,次亦至燕,公等亦且為虜矣。

    好厲害臧衍,好厲害的匈奴!抓住劉邦殺功臣的突破口不放,把話說到了張勝心裡。

    臧衍繼續勸說道:“張公為何不讓燕國緩攻陳豨,而與匈奴議和;這樣以來,燕王可以長久,而漢朝有危難,燕王以後也可以相救。”

    這是讓燕國兩邊吃回扣的節奏,分分鐘為盧綰著想,張勝更加相信。

    《史記·卷九十三》:公何不令燕且緩陳豨而與胡和?事寬,得長王燕;即有漢急,可以安國。”

    張勝中了離間計,竟轉頭幫助匈奴、陳豨,攻打燕國!

    三、離間計——盧綰也中計

    盧綰看到張勝和匈奴、陳豨前線勾結,一起反叛,就上書皇帝請求把張勝滿門抄斬;可等張勝回來見到燕王,把說辭如此這般一學,盧綰,也覺得有道理……

    於是盧綰抓來替身處死,把張勝的家屬替換出來;然後讓張勝成為匈奴的間諜,又暗中派遣範齊到陳豨的處所,想讓他長期叛逃在外,使戰爭連年不斷。

    但劉邦的回扣豈有那麼好吃?漢高祖不用燕國幫忙,派大將樊噲斬殺陳豨,盧綰事洩。

    他招盧綰進京,燕王託病不往;劉邦起疑問,又派闢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前去迎接燕王,順便燕王部下臣子,盧綰更加害怕,閉門躲藏不出……

    (盧綰中計勾結匈奴,劉邦很無奈)

    再然後,市面上關於盧綰謀反的流言多了起來,劉邦決定派樊噲攻打燕國。

    盧綰百口莫辯,最後只能拖家帶口,逃入匈奴。

    四、盧家結局

    盧綰入匈奴被封為東胡盧王,卻經常被匈奴侵奪財產,這才知道以前的好,常常思念返回故鄉。但事到如今也只能忍著,只有一年多,便死在了人生地不熟的異域,享年62歲。

    再後來,呂后執政,盧綰妻子返回漢朝,可沒見到呂后便相繼病死;50多年後漢景帝時候,盧綰的孫子盧他之,終於以東胡王的身份返回漢朝,被封為亞谷侯。

    (孫子輩的盧他之返回漢朝,和劉邦的孫子劉啟和解)

    雙方盡棄前嫌。可以說,漢朝皇帝沒有對不起同鄉的盧氏家族。

    總之,劉邦殺功臣與朱元璋略有不同,有楚漢戰爭、漢匈戰爭的影響,比朱元璋下手也輕一些;而盧綰作為叛逃匈奴的漢朝最大官員,以孫子歸漢的形式,做出了落葉歸根的最後選擇。

  • 9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說冤也冤,說不冤也不冤。

    說冤,是因為盧綰並沒有想造反,他只是想養寇自重,保住的自己的王位;說不冤,是因為盧綰與叛軍勾結,背叛了皇帝劉邦。

    據史書記載,盧綰並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功勞,但他有一個誰也比不上的身份——劉邦的“兄弟”,這就決定了他的地位不會低。

    盧綰當然不是劉邦的親兄弟,只不過兩人不是兄弟,勝似兄弟,他們的父親關係就不錯,他們更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二人一起上學、一起玩鬧,長大之後也還是關係最好,幾乎整天都在一起廝混。

    一般人,小時候或許都會有那種很好的玩伴,但是,隨著時間的變遷,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都會分開,關係好的也會慢慢變淡,更別說那些王侯將相了,所以劉邦跟盧綰這種關係,更顯得可貴。

    劉邦反秦之前,曾被官吏追拿,四處躲藏,盧綰始終相伴左右。劉邦起兵沛縣,盧綰即以賓客的身份相隨。劉邦到漢中後,任命盧綰為將軍。等到東擊項羽時,盧綰為太尉,雖然韓信是漢軍實際上的最高指揮官,但盧綰才是名義上的最高指揮官。

    稱帝建國以後,劉邦更是封盧綰為長安侯!但劉邦還嫌不夠,於是在稱帝同年,他剿滅反叛的燕王臧荼後,封盧綰為燕王。

    劉邦稱帝之初,只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燕王臧荼因其反叛,所以被滅,盧綰這才取而代之,但隨著事態發展,盧綰看出來了,自己這發小是要盡滅異姓諸侯王啊。

    事實上,隨著楚王韓信被誘捕貶為淮陰侯並囚禁在長安、韓王信投降匈奴、趙王張敖(劉邦的女婿)因手下謀殺劉邦被貶為侯,所有異姓諸侯王都在擔心劉邦的屠刀將會對準自己。

    漢十年秋,代相陳豨造反,劉邦率兵親征。漢十一年春,劉邦仍然在外,呂后以韓信勾結陳豨謀反為由,將其誘殺,夷滅三族。同年夏,梁王彭越沒有親自帶兵隨劉邦平叛,梁國太僕告發彭越謀反,呂后誘殺彭越,夷其宗族。

    這兩件事,直接促成淮南王英布的反叛,劉邦在這次親征中受傷,最終導致他因傷而亡。另一邊,盧綰原本率兵自北向南進攻陳豨,與漢軍相呼應,但一個使者的話促使他改變了決定。

    劉邦親征陳豨時,陳豨扛不住,就派人向匈奴求援,盧綰為了斷他的原本,也派使者張勝去匈奴,說陳豨已敗,派援軍也無用。張勝在匈奴見到了臧荼的兒子臧衍,他勸張勝帶話給盧綰,陳豨一死,你盧綰還能撐多久?

    張勝回來後,向盧綰傳達了這些話,盧綰深以為然,就派張勝留在匈奴當信使,又派人到陳豨那裡,想把陳豨養起來,保證自己的作用。

    儘管有盧綰暗地裡相幫,有英布在南邊吸引火力,但陳豨叛亂還是被劉邦平定,盧綰與陳豨的秘密交易,也被一名投降的副將抖了出來。

    劉邦獲知此訊息後,立即派遣使臣召盧綰入朝,打算當面對質。盧綰當然然不敢入朝,韓信、彭越的例子就擺在眼前吶,所以盧綰藉口生病,不去。

    不久,漢高祖劉邦又派遣闢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前往燕地檢視究竟。盧綰除了更加恐懼之外,還故意躲藏起來,不見使臣。

    審食其等人把盧綰的情況抱回,加上劉邦從匈奴降者口中得知,張勝受盧綰派遣,就在匈奴!於是劉邦斷定盧綰已反,派樊噲率兵擊燕。

    盧綰並沒有全力抵抗,此時劉邦已經因為征討英布時的傷復發而生病,盧綰聽到訊息後,就帶著他的家屬、親信等共數千騎,在長城下等候,希望等劉邦病癒,親自入長安謝罪。

    可劉邦駕崩了,劉邦一死,呂后掌權,再給盧綰三個膽子也不敢去謝罪,那是謝命啊。他只得率部逃亡匈奴,成為匈奴的東胡盧王,一年多後去世。

  • 10 # 南方鵬

    盧綰有打擦邊球的實際,從他的舉動看,他沒有造反的心思,最後逃入匈奴,在於看穿呂后必不能相容,並非反意明顯。盧綰的父親與劉邦的父親交好,形同手足,而他與劉邦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自小臭味相投,友情非常好,劉邦做事,常有盧綰的身影,不管劉邦做的事是好是壞,盧綰都是追隨在身邊捧場,可見兩人感情。

    漢朝雖名義上一統華夏,在北方有大敵匈奴,兵精將強,是漢初無法正面對抗的敵人,所以,受封鎮守北邊的王侯,都得面對匈奴的問題,打,打不過,和以及如何和,是核心所在。盧綰當上燕王之後,就與匈奴暗送秋波,這未必不是自保的策略,時日一久,有人密告盧綰謀反,劉邦震怒出兵。盧綰帶妻子北奔到長城邊,準備等劉邦怒火熄滅再解釋,不料傳來劉邦死訊,無奈,只得投降匈奴。從盧綰死後妻子歸漢來看,盧綰沒有反心,最多是貪戀王位。

  • 11 # 清水空流

    劉邦在登基以後,分封宗室和有功之臣,劉邦還是很大方的,劉邦根據群臣功勞大小,總共封了8個異姓王,139個異姓侯。其中最具影響的便是封了8個異姓王,但問題是這8個異姓王,除了長沙王吳芮得以善終之外,其他七個異姓王均不得善終,其中燕王臧荼造反被殺。楚王韓信“造反”先被貶後被殺。梁王彭越被下屬誣告謀反被烹殺,淮南王英布造反被殺,趙王張敖因部下謀反被貶為宣平侯。韓王韓信投降匈奴後兵敗被殺。

    這裡面最特殊是燕王盧綰。此公最終結局是劉邦誅殺遠逃匈奴,老死在匈奴之地也算善終。這裡有三個問題。一是盧綰有何功勞而封王?二是盧綰到底因何而造反?三是盧綰最終結局如何?盧綰(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4年),漢朝開國功臣、八位異姓諸侯王之一。這裡要說的是,盧綰這個異姓王的含金量是最低的,盧綰封王在在於兩點。一是與自幼與劉邦一起長大交情莫逆,而且二人是二人同日出生。既是兒時玩伴也是同窗好友,二是從劉邦當亭長的時候,就始終追隨劉邦左右。對劉邦忠心不二。在楚漢相爭中,封為長安侯。劉邦登基後被封為燕王(就藩北京)。可以說,盧綰是靠關係和資歷而為王的。軍功反而不大。

    盧綰對對劉邦絕對忠心的。盧綰絕對沒有造反的心,也沒有這個能力。更為關鍵的是盧綰在朝中幾乎沒有勢力可言,他是完全依仗劉邦而成為諸侯王的,離開劉邦盧綰啥也不是。盧綰封王幾乎對皇權沒有任何影響力,劉邦對盧綰應該是最放心的。盧綰之所以逃亡匈奴就是在於擔驚害怕。其他幾個異姓王先後被誅。尤其是楚王韓信與梁王彭越被殺,讓盧綰產生兔死狐悲之感,強烈的危機感讓盧綰始終處於極度不安之中。

    公元前196年,代國陳豨和匈奴叛亂。劉邦親自帶兵平定叛亂以後,劉邦有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這實際上就是劉邦收權的意思,而當時最大異姓王就是盧綰。這不由得盧綰不胡思亂想。盧綰沒有能力造反,但也不想等死。在得知樊噲和周勃率兵來燕國時候,自知無法抵禦,盧綰只有攜及家人奔走匈奴,在匈奴被封為東胡盧王。63歲壽終。

    應該說,劉邦沒有殺盧綰意思(呂后另說),盧綰自己是杯弓蛇影,錯誤的估計了形勢,在為求自保的和怕死的情況下遠逃的,最初盧綰只是稱病,對劉邦遣使拒而不見。盧綰此舉激怒了劉邦。馬遷在《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記載: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張勝亡在匈奴,為燕使,於是上曰:盧綰反矣。雙方彼此猜忌也有很大關係,盧綰也有懼怕呂后的意思,即便劉邦不殺他,待劉邦駕崩以後,盧綰自知也難逃呂后毒手,從這一點來看,盧綰外逃是正確的。

  • 12 # 老蟲

    盧綰和劉邦是發小,早在劉邦還沒發跡還是個街頭混混的時候,盧綰就在劉邦的屁股後面搖旗吶喊,可以說是劉邦的鐵桿死黨。漢初劉邦封了7個異姓王,其他人都是依靠功勞封王,只有盧綰是靠著和劉邦的親密關係封王。劉邦和盧綰好到什麼程度都讓人難以想象,盧綰可以不敲門直接闖到劉邦的臥室裡,而且就算劉邦和女人正在親熱的時候,劉邦也不生氣。可這樣一個親密的玩伴加戰友,為何最後會叛亂呢?其實還是應了那句古話“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福。”

    1、陳豨的蝴蝶效應

    韓王信叛亂後,兵敗投靠了匈奴,劉邦發兵攻打,回來途中順便消滅了趙王。接著劉邦將自己的兒子劉如意封為趙王,陳豨和周昌為趙國相國。而且陳豨還是趙國和代國的軍事長官,兩國軍隊和戍邊部隊都歸陳豨掌管。周昌雖然是個結巴,但他敢於直諫。他就看不慣陳豨那套結交猛士,廣收門客的作風,就向劉邦打報告,將這件事告訴了劉邦,還將這件事上升到意圖造反的高度。

    劉邦一聽覺得有道理,就去調查陳豨,這哪經得住查啊,陳豨私下乾的很多結黨營私、中飽私囊的事就被查了出來。正好劉老太公去世,劉邦就下令讓陳豨進京弔唁,陳豨託病不敢來。隨後,陳豨自立代王,在代國起兵造反。

    劉邦剿滅陳豨用了兩年時間,這兩年漢朝政局出現了巨大變化,韓信、彭越、英布這些異姓王全被殺死,可以說陳豨就是導火索。陳豨的造反,讓劉邦對這些手握重兵的王爺們不在信任。為了給後代剷除隱患,劉邦將這些有權勢有威望的異姓王一一剷除。

    2、盧綰造反

    盧綰造反也跟陳豨有關。劉邦攻打陳豨時,身為燕王的盧綰也派兵助陣。陳豨向匈奴求救,盧綰也派使者張勝去匈奴,勸說匈奴不要幫助陳豨。沒想到陳豨把張勝策反了,陳豨告訴張勝:你張勝是靠著盧綰信任才能有發展,而盧綰想坐穩燕王,就只能不斷的進攻陳豨,還不能將陳豨消滅,一旦陳豨被滅,盧綰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這就是狡兔死走狗烹。

    張勝回去把這一段話講給盧綰聽,盧綰覺得有道理,就不在積極攻打陳豨。陳豨被消滅以後,盧綰暗地接觸陳豨的事就被揭露出來。劉邦召盧綰進宮面談,盧綰害怕不敢去。劉邦就派人調查盧綰,盧綰閉門謝客誰也不見。劉邦從匈奴降將那裡得到盧綰派張勝出使匈奴的訊息,就判定盧綰已經造反,於是派兵攻打盧綰。

    盧綰想向劉邦解釋一下,沒想到劉邦一病不起,不久就撒手人寰。盧綰想起呂后的手段,就投降了匈奴。

    其實盧綰也挺冤的,他和韓信、彭越、英布等人不一樣,劉邦一開始就沒對他有戒心。只是盧綰自己先亂了陣腳,他以為劉邦會向對待其他異姓王一樣來對他,所以他才搞出這些事情。其實他就是想自保而已,結果聽信了小人的讒言,落得個叛徒的下場。

  • 13 # 書史煙雲

    只能說是猜忌造成的悲劇,劉邦和盧綰是從小玩到大的夥伴,兩人情同手足,劉邦起兵後,盧綰便忠心耿耿的跟隨他南征北戰,為大漢的建立立下了許多功勞。燕王藏荼造反被劉邦平定後,劉邦破格提拔盧綰當了燕王,兩人的情誼可見一斑。

    陳豨造反時,燕王盧綰受朝廷委派協助漢軍平叛,在平叛過程中,部下張勝偷偷與匈奴和叛軍勾結,盧綰得知後大怒,張勝以為盧綰找後路為由勸說他,盧綰才覺得張勝說的有道理,於是默認了張勝的行為。

    陳豨的叛亂平定後,劉邦得知這件事大怒,立即召見盧綰進見,盧綰恐懼之下借病不去,於是劉邦認為盧綰已反,派遣樊噲率漢軍征討燕王盧綰。盧綰因為不是真的想要造反,所以並沒有抵抗漢軍,而是帶著親屬和部下逃到漢朝邊境準備進京向劉邦道歉。

    但可惜的是,沒等到他道歉,劉邦已經去世,呂后掌權,盧綰自知呂后不會放過他,所以無奈之下投降了匈奴,做了東胡盧王。盧綰死後,其妻子又投降了漢朝,與呂后冰釋前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抑鬱症如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