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王與馬,共天下”是說東晉時期琅琊王氏家族與當時掌權的司馬皇室力量幾乎勢均力敵,甚至還有過之,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

    所說的王指的是王導和王敦兄弟,馬則指的是司馬睿等家族的人們。要想弄明白這一切,還得從頭說起。三國後期,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統一了中原,魏、蜀、吳三國歸晉,建立了晉朝,晉朝又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

    265年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大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後是傻子皇帝司馬衷接班,於是發生了“八王之亂”。

    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滅西晉,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

    跟隨司馬睿去南方的一些中原人,歷史上稱為“衣冠南渡”。

    剛去人生地不熟的,司馬睿主要依賴了北方大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援。沒有王家家族的支援,當地人陳敏勢力司馬睿也惹不起,哪個地方也是欺生。

    剛建立東晉時,王導位高權重,一切事情都有他獨斷。他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也就是相當於丞相一般。

    王敦則總掌兵權,專任征伐,後來又坐鎮荊州,控制建康,相當於諸葛亮那個角色一般。

    王氏兄弟權傾內外,司馬睿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導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賀,表示願與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無二日,這成何體統,王導嚇了一跳,連忙推辭說:“太陽和小草豈能相提並論,君臣名分是有區別的,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應該尊卑有別”,晉元帝司馬睿才沒有勉強他。但司馬睿對王導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為“仲父”。就和劉禪稱孔明為相父一樣。可見,當初君臣關係還是挺融洽的。

    王導可謂曆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元老,地位一直十分崇高。王家兄弟為了在當地人們心目中樹立起司馬睿的形象。想出一個主意來。這年三月初三,按照當地的風俗是禊(音xì)節,百姓和官員都要到江邊去“求福消災”。這一天,王導讓司馬睿坐上華麗的轎子到江邊去,前面有儀仗隊鳴鑼開道,王導、王敦和從北方來的大官、名士,一個個騎著高頭大馬跟在後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隊伍。這一天,在建康江邊看熱鬧的人本來很多。大家看到這種從來沒見到過的大排場,都轟動了。

    江南有名計程車族地主顧榮等聽到這個訊息,從門縫裡偷偷張望。他們一看王導、王敦這些有聲望的人對司馬睿這樣尊敬,大吃一驚,怕自己怠慢了司馬睿,一個接一個地出來排在路旁,拜見司馬睿。這一來,提高了司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

    王導接著就勸司馬睿說:“顧榮、賀循是這一帶的名士。只要把這兩人拉過來,就不怕別人不跟著我們走。”司馬睿派王導上門請顧榮、賀循出來做官,兩個人都高興地來拜見司馬睿。司馬睿殷勤地接見了他們,封他們做官。從那以後,江南大族紛紛擁護司馬睿,司馬睿在建康也就站穩了腳跟。

    與此同時,北方發生大亂以後,北方計程車族地主紛紛逃到江南來避難。王導又勸說司馬睿把他們中間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來。司馬睿聽從王導的意見,前前後後吸收了一百零六個人,在王府裡做官。這樣以來,司馬睿在江南的勢力更加鞏固了。

    當時,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叫做“王與馬,共天下”。這就揭示了東晉的勢力分割情況。無論國家還是個人,相處易,共事難。尤其是日子一長,王敦掌握軍權,自以為了不起,逐漸不把晉元帝司馬睿放在眼裡。晉元帝也看出了王敦的驕橫,以後慢慢疏遠了王敦,重用了大臣劉隗和刁協,剛剛建立的東晉王朝內部就出現了裂痕。

    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王敦發生叛亂。王敦以誅劉隗為名進攻建康,並擊敗朝廷軍隊。後自任丞相,誅殺周顗等人,並在武昌遙控朝廷。晉元帝死後,明帝繼位,王敦意圖奪位,但明帝已準備反擊王敦。同時王敦亦患病,面對明帝的討伐,只得由兄長王含與部下將領錢鳳等領軍與朝廷軍隊作戰,但最終於明帝太寧二年失敗。王敦亦在戰事期間病逝,終年五十九歲。

    琅邪王氏能與司馬氏“共天下”而終於不能篡天下,這主要是門閥士族之間彼此牽制和南北民族之間相互排斥所造成的。

  • 2 # 蕭武

    這個問題田餘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一書裡有比較詳盡的論證,我在這裡撮要概述一下他的觀點吧。

    按照田餘慶的論證,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和王導、王敦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王衍與東海王司馬越的關係的復刻版。

    西晉的八王之亂最後是東海王司馬越和成都王司馬穎的對峙,東海王司馬越的封地在今天的徐州和山東南部一帶,王衍是當時名士,也是東海王司馬越的謀主。當時司馬睿在西晉宗室中並不顯眼,是相對比較邊緣的人。

    原因很簡單,他並非出自晉武帝司馬炎一系,而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伷。司馬伷在曹魏末期開始出仕,歷任兗州刺史等職。入晉後,先封為東莞郡王,改鎮徐州。參與了平吳之役,率徐州軍隊數萬出塗中,立有大功,因為後來被改封為琅琊王。

    司馬伷死後,其子司馬覲襲爵,司馬覲死後,即由司馬睿襲爵為琅琊王。但西晉的爵位是一回事,實際的職務和權力大小又是另一回事。在八王之亂中,司馬睿的軍職還是安東將軍,在當時的軍事職務序列中,前面還有徵東、鎮東,地位都比安東將軍高,安東將軍的地位並不算特別高。

    在八王之亂後期,司馬越和司馬穎對峙,雙方都從自己的封地和轄區徵調軍隊來進行戰爭。所以,司馬越和王衍率軍前往都城洛陽一帶去作戰,並且一度控制了洛陽朝廷,留下來在司馬越的東海封地負責彈壓地方,徵調軍隊和後勤物資的,主要就是司馬睿和王導。

    江南一帶當時屬於揚州刺史轄區,也是東海王司馬越的勢力範圍。所以司馬睿和王導南渡的初期,主要任務仍然是為司馬越籌集軍隊和物資,來支援司馬越在中原地區的戰爭。

    但從王家內部尤其是王導的打算來看,顯然是已經意識到了中原大亂,短期內不可能恢復,司馬睿作為相對邊緣的宗室,南渡之後如果中原淪陷,就可以支援他稱帝登基,承繼大統。

    司馬越和司馬穎在中原地區的戰爭最終耗盡了雙方的主要力量,就開始各自援引北方少數民族。劉淵、石勒等匈奴、羯族力量即是由司馬穎招引來的,主要用於對付司馬越。後來,也是石勒俘虜了司馬越和王衍。而司馬越一方則主要招引鮮卑勢力。

    順便說,田餘慶先生認為,後來東晉立國後和劉淵、石勒等不來往,實際上也是司馬越和司馬穎兩個陣營的自然延續,而並非出自所謂的民族大義。

    南渡的時候,司馬睿名位和權力都不算太大,可以說,如果沒有王導在江東地區的經營和支撐,沒有王導的弟弟王敦鎮守荊州地區,東晉即便想偏安江南一隅也不可得。所以,南渡之處,東晉的偏安之局也是由王家內外支撐起來的。

    司馬睿在後來被王敦脅迫的時候曾表示,如果實在不行,他可以退位以避賢路。這也說明司馬睿也很清楚,他自己並沒有什麼實力,真正掌握東晉局面的是王氏兄弟,他不過是個作為門閥政治的點綴的皇帝而已。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田餘慶先生說,西晉是皇權以門閥為點綴,真正掌權的都是司馬氏宗親,而東晉則剛好相反,是門閥以皇權為點綴,真正掌權的是相繼而起的門閥。先是琅琊王氏,其後是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而所謂的王與馬共天下,前期是指琅琊王氏,後期是指太原王氏。

    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長江中上游的荊州由一家掌握,下游由另一家掌握,保持著平衡局面,避免出現上下游和內政和軍政由一家全面掌握。如果出現這種局面,那麼越往後,皇權就會越沒有點綴的作用。

    這個局面一直維持到後來門閥在內鬥中衰落,作為二等士族的北府兵將領的崛起,東晉也就走到了盡頭。

    無論是上游的荊州還是下游的揚州、徐州、豫州等刺史,實際上的支撐力量都是從北方來的流民。王敦叛亂的時候,朝廷賴以平叛的力量即是所謂流民帥的蘇峻,但蘇峻都來又叛亂了。之後,經過郗儉整頓,流民才成為下游的主要軍事支撐力量。而到淝水之戰前,謝安命謝玄從流民中招募軍隊,是為北府兵。

    北府兵的主要將領基本上出自二等或低一些計程車族門第,並不是純粹的寒門出身。初期,流民受門閥操縱,作為門閥政治的棋子被使用。但隨著門閥士族內鬥的擴大,門閥士族也無法持續出現足夠的軍政人才,所以作為北府兵將領的劉毅、劉裕等相繼崛起,最終由劉裕取代了東晉。

    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一開始確實是琅琊王氏與司馬氏共享東晉的政治權力,但實際上正如這個說法所表明的,王在前,司馬在後,皇權只是門閥士族的點綴。就整個東晉一百年的歷史來說,則是司馬氏與門閥士族共享權力,皇權始終不振,門閥始終掌握著東晉的內外軍政大權。

  • 3 # 歷史研習社

    中國歷史上的東晉王朝,可以說是一個十分“奇特”的王朝。東晉政權雖然名義上是一個“君主專制”的王朝,可東晉一百餘年間真正掌權的皇帝並沒幾個,反而世人對於東晉政局還有著這樣一句諺語,“王與馬,共天下”。所謂“王與馬,共天下”,指的其實就是王家與皇帝司馬氏共分天下,而這個王家正是魏晉南北朝時代,赫赫有名的琅琊(今山東青島、臨沂)王氏。

    那琅琊王氏究竟是如何做到,能與皇族一起共分天下?想解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先來理清下,琅琊王氏與東晉開創者晉元帝司馬睿間的關係了。晉元帝司馬睿本為琅琊王,琅琊王氏即在其封國之內,而琅琊王氏中的王導早已是當地知名的名士。是故,當權臣司馬越拜司馬睿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時,司馬睿便立即請王導為自己幕僚並委以重任。可見王與馬的緊密合作關係,其實當司馬睿尚在琅琊時就已建立,而這也為日後王導策劃司馬睿的南渡打下了基礎。

    永嘉元年(307年)九月,鑑於西晉政局的惡化,司馬睿在王導的策劃下離開了封國琅琊,與其他四位宗室諸王渡江來到了江南。十年後的317年,隨著北方的淪陷,懷、愍二帝的被殺,司馬睿也正式登基稱帝,建立東晉政權。然而,司馬睿的南渡與登位,絕非如文字記載般順利,如果沒有王導,王敦兄弟為首的琅琊王氏的協助與支援,僅靠皇族身份單家渡江的司馬睿。恐怕也是凶多吉少,難得江南士族人心,並最終在五位王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位登大寶。

    

    因為,王導在司馬睿心中或東晉政權中的地位也絕非是一個普通謀士或大臣,司馬睿更不再是一個擁有絕對權威的領導者。大多數的情況下,不是由司馬睿領導王氏家族,而作為皇帝的司馬睿,反需依靠並服從於王氏家族的力量。可以說王導為司馬睿的未來做出了規劃,這些規劃在符合司馬睿利益的同時,更維護了以導為首的王氏家族的利益,因此司馬睿不會反對其規劃也更不敢反對。

    更何況,本就無威無望又權輕眾寡的司馬睿想要征服江左,也只得依靠勢力甚隆的王氏家族去聯絡,並期許得到江東士族的支援(魏晉南北朝時取得士族認同,是建立政權最重要的因素)。如司馬睿剛渡江時,江東士族對其並不重視,於是王導就趁要同司馬睿一起出行觀看習俗儀式的機會,來提高司馬睿的威望。當司馬睿坐著肩輦出行時,王導和王敦等有名望的北方士族就騎馬在後面跟隨,烘托出司馬睿威嚴。江南士族紀瞻、顧榮等人看見司馬睿如此威嚴,又有這麼多北方士族支援,都紛紛來路旁拜見他。王導也成功利用自己的聲勢,提升了司馬睿的地位。

    

    之後,司馬睿位登九五,本就強勢的王氏家族也必然將以擁立之功,獲得更大的權勢。隨著王氏權勢愈大,本身就權輕眾寡的晉元帝司馬睿也就愈難駕馭,而在這權力的此消彼長之下,隨著皇權的被消弱,門閥士族權力的坐大。“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形成,自然在所難免。

    參考資料:

    田餘慶 :《東晉門閥政治》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

  • 4 # 鐵馬冰河wu

    從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始,到公元316年晉愍帝司馬鄴出降止,西晉僅僅歷經半個世紀的統一便匆匆退出了歷史舞臺。後代學者常拿西晉和另兩個短命王朝秦、隋相比較,為什麼一個能完成統一大業的強大王朝又迅速灰飛煙滅了呢?

    西晉統治者司馬氏家族代表的是各世家門閥大族的利益,所以鼎力支援它的也是這些高門巨室,而不像其他新崛起王朝那樣獲得了社會各個階層的擁戴。對於門閥世家來說,家族的利益高於一切,甚至高於國家利益,所以,西晉王朝對地方的控制與影響力很弱,遠不如尾大不掉的豪族大姓,因此,佔統治地位的貴族上層社會成員對晉室毫無敬畏、更無任何忠心可言。

    而且,西晉的經濟支柱是由大族、鉅富、官員的龐大資產所構成,這種敲骨吸髓、竭澤而漁的經濟制度毫無公平可言,讓底層百姓痛恨不已。史載,富可敵國的大土豪石崇買了個荊州刺史的官做,他利令智昏、有恃無恐,竟命手下人假扮強盜,乘夜搶奪治下百姓的財產。事情被曝光後,石崇並未受到任何懲處,仍然佔據高位。“官盜,官盜”,這事若發生在其他朝代簡直不可想象。

    如此腐朽沒落的統治集團,面對內亂不止、蠻族南侵雙重打擊下的動盪局面,大廈迅疾傾覆是必然的。

    公元318年,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國號仍為晉,史稱東晉 ,司馬睿是為晉元帝。值得一提的是,擁護他上位的仍是“永嘉之亂”後衣冠南渡的中原世家大族和江南土著門閥士族。這其中,以世襲貴族王家、謝家勢力最大。

    司馬睿之所以能東渡登基,主要是依賴琅瑘王氏家族的勢力。王導、王敦兄弟大力支援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朝,王導聯合南北士族,縱橫捭闔,運籌帷幄,位高權重,是扶持司馬睿上位的首功之臣;王敦則被司馬睿拜為鎮東將軍,他獨掌兵權,東征、西討、北伐,立過大功,後來又坐鎮荊州,控制東晉國都健康(南京)。王氏兄弟麾下兵強馬壯,權傾朝野,晉元帝司馬睿兩手空空,不過徒具虛名爾。在王氏兄弟的鼎力扶持下,東晉政權好不容易在江南站穩腳跟, 為了“感謝” 王氏家族為恢復晉朝做出的傑出貢獻,司馬氏皇族表示“願意”與王家共治天下。這或許是力不如人的窘境下一次無奈的妥協吧?從此,東晉開始了皇室與世家共治天下的罕見局面。

    “王與馬(司馬),共天下”,說的就是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永嘉之亂”後, 南逃的西晉皇族因迭遭匈奴、氐、羯、羌等遊牧帝國的打擊,實力早已不濟,琅瑘王氏家族與其勢均力敵甚至比它實力更雄厚,於是出現了皇族和士族共治天下的奇觀,勢焰熏天的王氏家族達於極盛。史載,王氏兄弟特別是哥哥王導地位崇高,他每次上朝,晉元帝都起立恭迎。所以,民間所說“王與馬,共天下” 有其特殊的歷史含義,反映了東晉門閥政治強大的時代背景。

    王氏家族極盛時,朝廷中絕大多數(史載高達75%)掌握實權的官員均出自該家族 ,這也是東晉門閥政治格局的一個縮影。在彼時, 若王導、王敦兄弟不點頭,啥事也別想辦成,司馬氏皇族已淪為一個傀儡政權,而實際的軍政大權全部被各個世家大族所掌控。於是乎,東晉王朝出現了許多詭異而畸形的現象:人才選拔只看門第出身,曰“九品中正制”,官員幾乎全部由世族子弟擔任;由於選人才只問出身不看能力,導致東晉階層固化,人才匱乏,出現斷層; 地方豪強隨意圈佔土地,塢堡莊園佔據了大部分的肥田沃土,平民只能替人傭耕,自耕農幾乎消失;社會矛盾空前尖銳,世家大族與司馬氏皇族之間、以及世家大族內部之間權鬥愈演愈烈,幾乎不可收拾;上層統治者腐朽庸碌,驕奢淫逸,擁權勢者只重視各自家族利益,卻無人在意國之大事與安危。

    永昌元年(322年)在琅瑘王氏的長期霸凌下 ,晉元帝司馬睿憂憤抑鬱而亡,太子司馬紹即位,是為晉明帝。國之大權仍舊被王家掌控。王氏家族與司馬氏皇族共治天下,共曆元、明、成三朝,王導一直掌控著東晉的朝政大權,他力壓司馬氏,治國理政,令行禁止,是東晉前期貨真價實的“無冕之王”。

    插圖源於網路

  • 5 # 鏡鑑青年

    因為東晉王朝是建立在門閥士族的基礎上的,司馬氏與門閥之間相輔相成,形成一定的默契,共同維持帝國的運轉。

    “王與馬,共天下”這句話出自於東晉建國之初,有兩層含義:第一個自然是指琅琊王氏與晉元帝司馬睿之間的平衡;第二層含義則是以王氏為模板的門閥勢力與司馬氏之間的平衡,因為隨著歷史發展,與司馬氏共天下的“王”已經變成了“庾”、“桓”、“謝”等。

    1,形成

    西晉初,司馬睿的爺爺司馬伷被封為琅琊王,封地在琅琊國,這為司馬睿與琅琊王氏的合作打下了基礎。其實早在東晉之前就有過一個“王與馬,共天下”的版本,這個版本的主人公是東海王司馬越和王衍。

    公元306年,西晉一場轟轟烈烈的“八王之亂”以東海王司馬越的勝利告終。此時的司馬越面對的是滿目瘡痍的國家,既掌控了朝政,也不得不面對四方之敵,王衍則作為百官之首與司馬越合作。一方面司馬越只是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孫子,屬於皇室成員中的旁枝末節,號召力不夠,需要依賴王衍這樣的名士替他延攬人才;另一方面王衍需要司馬越為琅琊王氏提供權力和地位,保證家族的昌盛。

    當時的司馬睿和王導都在司馬越陣營,司馬越和王衍版的“王與馬、共天下”為司馬睿和王導版的“王與馬、共天下”提供了參考。

    公元307年,司馬睿在王衍堂弟王導的建議下避禍南渡至建鄴。相對於江南士族而言,司馬睿是外來人,在江南毫無根基,司馬睿不得不依賴琅琊王氏的名望來拉攏人心。王導、王敦趁著三月初三上巳節百姓慶祝的時候,恭恭敬敬地跟在司馬睿後頭,替他搖旗吶喊,為其馬首是瞻,南方士族顧榮、紀瞻等人看了又驚又俱,連琅琊王氏都這麼敬服司馬睿,他們哪還敢抵抗,於是以顧榮為首的南方士族立馬擁立司馬睿,一起建立起東晉王朝。

    司馬睿即位之初,不敢以臣僚視王導,甚至引王導登御床,稱呼其為“仲父”,王導在內輔政、王敦在外領兵,這就是東晉初期的“王與馬,共天下”,王氏和司馬氏達成一種平衡的共識。

    另外與其他門閥士族之間也達成平衡。司馬睿為保障南渡衣冠的利益,設定僑置郡縣,讓跟隨自己南渡的北方士族擁有自己的小王國;對南方士族則加官進爵,加強對南方人才的籠絡,有研究表明司馬睿手下官吏南、北比例在四六比左右。

    2,發展

    然而這種平衡是很危險的,一旦一方的勢力壓過另一方就會形成傾軋與動亂。所以後來司馬睿猜忌王敦,重用劉隗、刁協激起王敦反叛;及王導、王敦死後,庾氏(庾冰、庾翼)、桓氏(桓溫)、謝氏(謝安)以及太原王氏(王坦之)、桓氏(桓玄)等勢力相繼興起,形成另一種“王與馬,共天下”的模式。其中王導、謝安等執政溫和,與司馬氏可以和平共處,王敦、桓溫以及桓玄則相對強勢,甚至可以對司馬氏“篡天下”,但是一旦形成“篡天下”之勢,其他門閥士族必會團結一致,群起而攻之,所以王敦、桓溫、桓玄都以失敗告終。直到草根出身的劉裕出現後,一手牢牢抓住東晉軍隊,一手打壓士族、起用寒門,才打破這種約定俗成的平衡,滅亡東晉。

    可以說只有在門閥士族的支援下司馬氏才能在建鄴坐穩龍椅,所以縱觀東晉一百多年曆史,都沒有一個存在感特別強的皇帝,因為他們缺少強勢,作為不起來,政治、軍隊、名望都在士族手中,帝國利益也被士族瓜分,皇帝存在的意義是平衡各方勢力,東晉王朝也是士族與司馬氏之間、士族與士族之間平衡的產物。

    “王與馬,共天下”是東晉政治模式,最終目的則是為了平衡。“荊揚衡、天下平”,其實不僅是政治上,東晉在區域性分配上也追求平衡,只有平衡才能維穩。

    所以說,在東晉之初是琅琊王氏與司馬氏共天下,之後則是以琅琊王氏為模板的門閥士族與司馬氏共天下。

  • 6 # 泊圖泊途

    東晉一個被逼無奈的政權。所以大權很難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為什麼這麼說呢?

    “八王之亂”之後,胡族進入中原,開始了佔領北方之旅。遊牧性質的他們不懂得什麼叫儒學。開始了他們的殺戮之旅。北方漢人沒辦法,為了避免滅亡,只能南遷。北方成了漢文化的緩衝帶。

    同樣南遷的還有晉皇室,西晉崩潰了,只能南下建立政權。南方是有大計程車族集團的,這一點很重要。崩潰的司馬氏對於這些大族來說就是外來人口。

    在平衡南遷的北方士族、南方士族和晉皇室的政治活動中,王導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王導政治地位很高。之後士族大家相繼掌權,比如謝家,庾家。但東晉早期王家權傾朝野。

    王匯出身於魏晉名門“琅邪王氏,與其堂兄王敦一文一武,掌握了當時東晉實權。

  • 7 # 生說

    王馬共天下是在神州陸沉,山河崩壞的大背景下,為華夏民族保留火種的政治選擇。

    以司馬睿為代表的晉朝王室餘脈和以王導為代表的世家大族組成聯盟,穩定和團結了南方,組建東晉,使華夏文明保留有半壁江山。自此之後,歷宋,齊,梁,陳,至隋朝重歸大一統,以漢人為主體民族的中華民族才能綿延不絕。

    在當時,王室是一面旗幟,世家大族是社會主導階層,唯有二者聯盟才能團結南方,保住華夏文明火種。

    東晉的建立離不開王導世家大族的支援,此後,王導為代表的世家大族也在東晉朝廷中也身居要職。可以說,這個時代,是皇帝與世家大族共治的時代。

  • 8 # 阿音女俠追娛記

    自公元一世紀末,董卓亂政使,中國先後進入三國、魏晉、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幾個大分裂的時期,一直到隋朝楊家統一中國,中國先後經歷了大約四百年的分裂之局。這一分裂時期,我國的歷史政局可謂千變萬化,其中最顯著的一個政局特點就是:門閥士族掌權。這一特點在東晉時期更是到達頂峰之態,”王與馬共天下下“的說法就由此而生。

    西晉末期,西晉政權發生極大動盪,由於四面八方的矛盾,尤其是皇室上層的“八王之亂”,在西晉內鬥的同時,各地流民”揭竿而起“,北方各少數民族也”紛紛響應“,史稱“五胡亂華”,西晉的大旗在”四面楚歌“中緩緩墜落。

    西晉的老巢被一群少數民族和地方各勢力盡享,無奈之下,司馬懿的世孫司馬睿南下建立政權。當此之時,阿睿勢單力薄,所以不得不借力於江南士族。而南方士族因自己勢大而傲嬌,根本瞧不上這個逃亡的阿睿,所以不願意扶持他建立政權。只有一個人,他欣賞阿睿滿腔的豪情與報負,決定幫助他,這個人就是王導啦。

    雖然王導是擁有很高的地wei與名qi的南方士族“戰鬥ji”,但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夠一呼百應。當時南方士族們當形成一個不幫助司馬家阿睿建立政權的統一共識。為了改變這些士族的想法,王導可是費了不少的動員功力。可以說,要不是他的動員,司馬家真的很難在南方立足,更不用說建立起自己偏安小朝廷,與北方十六國形成對峙。

    在王家主導計程車族勢力之下,東晉才得以建立。這就不難想象,這個建立起來的政權的真正權柄到底在何人手中了。司馬睿勢弱,以王導、王敦為首的王家擁有正真的權勢,所以時稱“王與馬共天下”。東晉皇家勢弱,皇帝更沒有駕馭士族之臣的資本和本事,所以終東晉一朝,門閥士族的權力始終臨駕於皇權之上,也可以說是一種“王與馬共天下”的表現

  • 9 # 聊以自娛2

    司馬睿在西晉皇族中,地位和名望並不高。司馬睿剛到建康的時候,江南的一些士紳、豪族、大地主嫌他地位低,不怎麼看得起他,也不肯來拜見他。為了這個,司馬睿心裡很不踏實,要王導想個辦法。

    王導(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龍、阿龍。琅玡郡臨沂縣(今山東臨沂)人,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早年便與琅玡王司馬睿(晉元帝)相善,東晉建立後,先拜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後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等職。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

    司馬睿(即晉元帝,276年-323年),字景文,出生於洛陽,河內溫縣人,東晉開國皇帝(318年-323年在位),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的侄兒。

    東晉時期,琅琊王氏和皇帝司馬氏力量勢均力敵,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晉司家族與琅邪王氏家族有著歷史淵源。從司馬睿的祖父被封為琅邪王開始,就和顯赫家族琅邪王氏來往。第一代的琅邪武王司馬伷與琅琊王氏大臣王衍關係就非同一般。他們相互聯姻,雙方交好達數十年之久。所以王氏兄弟與晉元帝司馬睿在談到王、馬(這裡指司馬,後同)關係時,總說是朋友之情、手足之誼。王與司馬更是一種以家族集團利益為基礎的、長期發展起來的、相互利用的政治關係。

    西晉“八王之亂”後。公元307年,新一代的王馬組合,便是琅琊王司馬睿和王導。司馬睿南渡初到建康(今南京)時。前面說了,司馬睿才不出眾,聲望不高,和司馬昭的嫡系已經隔了三代了,江東計程車族們壓根就看不起他,集體選擇了對他無視,他去了建康個把月,就沒有一個人去拜訪、看望他,司馬睿的政令根本就得不到貫徹落實。他沒有辦法,只好找王導商量解決辦法。

    王導有一個堂兄叫王敦,年輕時相貌俊秀,生性灑脫,因娶晉武帝之女襄城公主(也稱舞陽公主)為妻,官拜駙馬都尉,當時在揚州做刺史,很有點權勢,在江南一帶名氣很大。王導對王敦說,司馬睿雖然是皇族,在民間地位並不高,你在這一帶很有名氣,勢力很大,應該幫司馬睿一把,說不定以後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王敦高興地答應了。

    王導認為,江東一帶經濟富庶,文化發達,人們講究出身、名望,不在乎地位、官職。當地有一個風俗,農曆三月三是當地的“禊(音xì)節”,也就是“上巳節”。大家還記得王羲之《蘭亭集序》有這麼一句話嗎?“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褉事也”。說的就是農曆三月上旬“巳日”這一天。三國魏以後,固定為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人們到水邊嬉遊,消除不祥,所以叫做“修褉”事。大家相約到水邊沐浴、洗濯,飲酒賦詩,藉以除災去邪,這些活動,古俗稱之為“祓禊”。後文人將飲酒賦詩的集會,也稱為“修禊事”。這一天,司馬睿坐著豪華麗的轎子在前面走,王導率眾官員騎著馬後面跟著。當地士族知道王導是大家旺族的名流,對司馬睿這麼尊敬,認定這個司馬睿必定大有來頭。再往後看,不得了啊,大將軍、駙馬都尉王敦等有名望的人尚且跟在司馬睿他們的後面,江南計程車族為此大驚。江東貴族顧榮、紀瞻當時也在。他們看到司馬睿和王導的氣場,心裡很佩服,就在道旁下拜。其他士族子弟一見也跟著下拜。司馬睿讓停下轎馬,向顧榮、紀瞻等一一還禮,態度謙遜有禮。大家深受感動。

    王導回去後又對司馬睿說:“顧榮、賀循是這一帶的名士。只要把這兩人拉過來,就不怕別人不跟著走”。 司馬睿同意了,就讓王導上門請顧榮、賀循出來做官,兩個人都高興地答應了。從此以後,江南大族紛紛擁護司馬睿,司馬睿就這樣在建康就站穩了腳跟兒。司馬睿後來聽從王導的安排,在拉攏了江南計程車族的同時,又吸收了北方不少人才,司馬睿由此鞏固了地位,心裡十分感激王導。“五胡亂華”後,北方胡人、羯族相互攻殺,洛陽被他們佔領,北方計程車族文人紛紛逃到江南避難,王導勸說把他們中間有名望的人吸收到王府來。司馬睿聽從了,接納了106人,讓他們在王府裡做官。

    建武二年(318年)4月23日,晉愍帝司馬鄴死於漢國,漢國,這裡是指劉淵建立的前趙,訊息傳到江東,司馬睿於4月26日繼皇帝位,稱晉元帝(諡號),改元為“太興”,史稱“東晉”。 司馬睿即位後,知道自己在皇族中聲望不夠,勢孤力薄,怕皇位不穩,所以重用了王導等人。在王導的運籌下,司馬睿得到了南、北士族的支援和擁護,穩定了東晉政權,維持了偏安局面。司馬睿十分感激王導,稱他為“仲父”,把他比作東晉的“蕭何”。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王導也經常勸諫司馬睿克己勤儉,優待天下士民,與人為善,團結力量。司馬睿和王導在草創期上演了一場君臣相敬相愛的佳話。

    東晉成立後,王導始終佔居中樞之地,官居宰輔,總攬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國政大事。王敦則兵強馬壯、執掌兵權、征討於外,控制著長江中游要地。王氏家族子弟幾乎壟斷了朝廷內外的高官要職。當時東晉朝中,有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員是王家人,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另外,王家在南朝時期出了八位皇后。可見王家權勢之大。因此,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這種局面一直維持了二十餘年,直到後來王導死後,庾氏家族興起,這種局面才告結束。

  • 10 # 肖邦老師的課堂

    王與馬共天下這確實是東晉民間流傳的諺語。那麼這就話說的誰呢?又是怎樣一件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王與馬共天下說的是晉元帝司馬睿和王導。司馬睿在西晉時被派去江南,隨從官員中就有王導,司馬睿把王導當作了朋友。因為官員們都看不起司馬睿,只有王導與他結交。王導有個堂哥叫王敦,是揚州刺史,而且很有勢力。王導就請王敦幫助司馬睿在江南地區提高威望,並讓司馬睿在建康站穩了腳跟。北方大亂時,司馬睿在王導的安排下,拉攏了江南士族,吸收了北方人才,鞏固了地位,因此司馬睿很感激王導,稱他為蕭何。

    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建立了東晉。司馬睿登基時,王導和文武大臣都來覲見司馬睿。結果司馬睿做出了一個讓人吃驚的舉動,他突然站起來,拉住王導,要和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的朝拜。王導趕緊推辭,說太陽和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怎麼能得到陽光的照耀。司馬睿聽了後很高興,並認為他的皇位是王室家族幫他得來的,所以對王導,王敦非常尊重。王導因此當了尚書,王敦總管軍事,王室家族的人也都封了官。

    這樣一來,讓大家感覺王氏和司馬睿在共同掌管東晉,因此王與馬共天下這句話,就在民間流傳下來了。

  • 11 # 大山裡的幼稚鬼

    短暫的西晉王朝在八王之亂後逐漸走向了滅亡,五胡亂華,北方生靈塗炭,十六國此起彼伏,國家政權更換頻繁,內憂外患,嚴重威脅著統治政權的安危。

    這一狀況迫使統治集團內各積極暫時放下了敵對行為,聯合起來,為一個共同的生死存亡問題,形成暫時的統一聯盟,一齊帝國家破國危的艱苦歲月。

    因此,在西晉崩壞後,國家政權內的各個階層、各個派別所代表的強勢力量最大程度達成妥協,容忍和接受對方,各司其職,一致對外,大家共同保司馬晉氏,衣冠南渡,形成了一個“共治時代”。

    這樣的一個時期,是不是跟70多年前那場劫難時很像?

    北方陷入八王之亂及五胡進入中原的戰亂之中,司馬家的司馬睿準備過江避亂,而眾多的往南方避難的北來人口急需尋找政治靠山和政權保護。王導、王敦為首的北方門閥世族清醒地意識到在南方複製以司馬氏為黃帝的東晉政權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量北方移民是多麼的重要。

    王敦、王導兄弟是司馬睿立足江南的堅定支持者,也是司馬氏政權移駐建康的積極策劃者。

    對於大量北來人物,王導勸司馬睿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面對南方門閥世族,司馬睿初到建康,南方門閥們一時不知所措,也是王氏兄弟網羅南方世族,站在了司馬睿身邊,這樣才促成了北來世族與吳地門閥聯合建立了東晉。

    可以這樣說,東晉其實是王氏兄弟一首建立的,而這個政權,以北來世族為主導,南方門閥為輔助,至於晉室,則只是將他們聯合在一起的旗幟。

    東晉建立之後,王氏兄弟控制著直接印象建康生死存亡的戰略要地和朝廷權力中樞,因此,他們是東晉政權的實際操作者,可以左右東晉政治的具體走向。

    是故,才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那麼為什麼會是“王與馬”而非其他家族呢?

    八王之亂後期,晉惠帝的子孫全部死亡,惠帝的兄弟成為當時司馬家中血統最近的親屬,司馬越作為八王之中最後出手的,贏得了瘡痍滿目的江山,卻也獨吞了八王之亂的全部惡果。

    司馬越並不具備皇室近屬名分,他與皇室的血緣相當遠,按血統算,他是司馬懿弟弟司馬鐘的孫子。所以,他號召力有限,在面對胡人軍隊逼近洛陽的威脅時,他只能力求聯絡關東計程車族名士,利用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實際力量倆鞏固自己的統治。

    夙有盛名的琅琊王衍被司馬越看重,他們密切合作,共同經營一個風雨飄搖的末代朝廷。兩人狼狽為奸,以名士點綴,操縱皇帝,剪除異己,羈縻方鎮,應付叛亂。

    王氏的老家琅琊,是司馬睿的封國,而司馬睿的琅琊國與司馬越的東海國相鄰,都在徐州。而當初八王之亂時,司馬睿在成都王司馬穎與司馬越相爭中投降了司馬越,所以司馬睿成為了司馬越物色的為其看管後方的角色。

    老狐狸王衍看出了司馬睿的重要性,於是把自己的從弟王導安排到了司馬睿身邊,成為其親信。

    這樣一來,西晉將亡未亡時,有王衍與司馬越的“共治”,北方更亂之後,王導勸司馬睿南下,於是順理成章有了 後來王導與司馬睿的“共治”。

    但更為關鍵的是,王導是一個相當厲害的角色,在永嘉東渡的過程中,他利用與司馬睿的關係,成為了南渡北方士族的領袖,而到了南方後,又是他,成功籠絡住了對司馬睿抱有疑慮的吳地門閥,使得南北門閥結盟,推司馬睿上位。

    東晉繼續存在符合當時南渡世族和吳地門閥的利益,北方已經被胡人佔據,南方也岌岌可危,此時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軍事集團來保障雙方的利益。

    北方門閥自組政權,這顯然不符合南方門閥利益,而西晉時,西晉政權認為江東是多事之地,吳地門閥長期被邊緣化,使之在面對北方士族的時候缺乏自信。

    此時,在南方組建司馬家政權,吳地門閥的利益得到保障,也能躋身到政治權力中心,他們何樂而不為呢?

    王導正是在南北士族門閥的支援下,扶著司馬睿上位,而司馬家此時早就沒有什麼勢力,只能讓大族推著走,從而只能走向“王與馬,共天下”的門閥政治時代。

    “王”不僅代表著琅琊王氏在政治上的強勢,同時也代表著門閥在皇權面前的強勢。

  • 12 # 南閣水哥

    王與馬共天下。這是描述東晉時期的政治現實。

    在一個龐大的門閥家族和皇族共治天下的局面,很多人都會在想,東晉的未來會是怎樣?

    到底是王家壓倒司馬家,還是司馬家壓倒王家。又或者是共存共榮呢?

    歷史給出了一個答案:雖可共治,但無法久安

    晉室東渡,王家出力

    西晉懷帝永嘉五年,洛陽城破。西晉到此結束。

    整個北方即將被少數民族長期佔據的時代就要到來,而江南依舊是寧靜如初。

    大量人口為避戰亂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游,史稱“衣冠南渡”。

    西晉完蛋了,但是大片的土地還是掌握的晉朝的手上。他們就準備扶持一位新君。

    琅邪王司馬睿此時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

    江南戰爭很少,社會穩定,在永嘉及以後的時間中,北方大家族紛紛難逃,

    而司馬睿在洛陽時,就與王導“秦相親善”,“契同友執”。王導屬琅邪王氏,是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

    他們一拍即合,大家就選司馬睿吧,畢竟也是北方人。

    於是呢王家就擁立司馬睿做了皇帝,開始了共治天下的局面。

    王家在西晉前期風光無限

    司馬睿對王導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為「仲父」。曆元、明、成三朝,王導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給王導的手詔總是用「惶恐言」、「頓首言」、「敬白」之類的語言,他還親自駕臨王導的府邸,禮敬王導的妻子。

    王導每次上朝,晉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與馬,共天下」的典故有著實際的歷史含意,反映了東晉門閥政治的特殊背景。

    但是自從王敦上臺之後,兩者的關係就出現了裂痕,最終走向的叛亂

    王敦之亂,同盟體系的崩潰

    受司馬睿重用的劉隗亦不喜歡見到王氏的坐大,要求司馬睿削弱王敦,並提議以宗室司馬承任湘州刺史,出鎮湘州,后王敦寫信勸劉隗與他修好,劉隗亦拒絕。

    這就讓王敦很不爽。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以誅奸臣劉隗之名,起兵武昌,攻入建康,殺戴淵和周凱等人。劉隗逃奔石勒,刁協於逃亡途中被人殺死。

    王敦自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還鎮武昌,王導為尚書令仍居內執政。元帝司馬睿憂憤病死。子明帝司馬紹繼位。

    太寧二年,王敦與親信錢鳳、沈充等密謀篡奪帝位,發兵進攻建康,遭到失敗。王敦病死,王敦之亂始告結束。

    經過這麼一鬧,王與馬的天下就算結束了。

    東晉的皇帝始終沒有能夠安心做皇帝,歸根結底在於,門閥讓他無法安睡。

    事實上,司馬家又何必要做皇帝呢?天下本就不該屬於他。

  • 13 # 甘棠文史

    東晉簡單來說就是在王家的支援下建立的,司馬睿在西晉滅亡後跑到南方,在權臣王導的主持下建立起東晉,可以說沒有王導就沒有東晉。

    王姓是東晉功臣也是權臣

    永嘉元年(307年)八王之亂後,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遷鎮到建康。南遷后王導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政策穩定政權,他藉由當地名士顧榮、賀偱為引,進而獲得吳姓世族的擁護。而後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導號召下共同支援司馬睿,使得江南諸州次第歸附,東晉得以偏安。

    在這裡王導起到的作用就是銜接,銜接北方世族和南方門第的人員,司馬睿可以說根本沒有什麼號召力,這一切都有賴於王導。

    王家的人基本把持著重要職位

    當時晉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導丞相、王敦專政軍事,時稱“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素來桀傲,有意控制朝廷,沒過多久后王敦欲篡位,移鎮姑孰(今安徽當塗縣),但於324年病危。晉明帝下令討伐,平亂成功,由於王導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晉室重用。

    東晉本身並沒有強大的實力,主要是憑著長江天險,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導號召南遷避難的中原士族。王導選取北方名士百餘人做屬官,並聯合南方大族,取得他們的支援。

    而王姓世族本來在一眾世族中也不是頂尖的,但是隨著東晉的建立,使得王家走上了巔峰。因為重要的職位都是王家佔著,除了名義上的司馬家是皇帝,大權都在王氏手中,這不就是“王與馬共天下嘛”。

  • 14 # 老羅談史

    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是司馬懿的曾孫,司馬懿在公元249年,發動高平陵政變,掌握了曹魏政權,為西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稱帝,三國歸晉。司馬炎在位之初,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可是到了後期,司馬炎變得昏庸荒淫,立一個傻子為皇帝――司馬衷,賈南風對權力很貪婪,賈后亂政,引發“八王之亂”,司馬皇室發生內亂,最後司馬越勝出,在公元316年西晉滅亡。

    趁著西晉皇室內亂,大量胡人內遷,一少部分胡人舉兵造反,從而造成“五胡亂華”之局面。西晉皇室與大量百姓被迫南遷,史稱“衣冠南渡”,司馬睿遷到建康(今南京),在公元317年,建立東晉王朝。

    司馬睿能建立東晉,瑯琊王氏功不可沒。東晉是靠門閥制度起家的,甚至有人說:“王與馬,共天下”。說的是東晉王朝是司馬家族與王氏共天下,其實司馬睿在西晉時期被世襲為“瑯琊王”,其中瑯琊王氏中有一個叫王導的,勢力雄厚,司馬睿南遷到建康,在這裡人生地不熟,雖然頂著西晉皇室的名號,但沒有多少人支援他。司馬睿苦悶中,想到王導,想求助於王導,共謀大業。

    王導有一個堂兄叫王敦,長年在外征戰,手握兵權,在這個地方威望很高。有一天,司馬睿祭祀祖先,拉著王氏兄弟,王氏兄弟也恭敬地跟著司馬睿,其他士族看到王氏兄弟這麼恭敬,也不敢造次,紛紛支援司馬睿稱帝。

    司馬睿稱帝后,王導當仁不讓官至大司馬、大宰相,實現君臣共治的局面,司馬睿也稱他為“仲父”,對他很尊重。但隨著王氏的權力不斷增長,王導的野心也不斷膨脹,司馬睿欲牽制王氏的勢力,聯合庾氏、恆氏、謝氏,但沒有成功,司馬睿悲憤抑鬱而死,而王氏家族獨掌朝政二十多年,在那時風光無限,最後由草根出生的劉裕滅了東晉王朝,瑯玡王氏幾乎滅族。這就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哪個家族長久不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男人很難找到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