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民科
-
2 # 相信科學的力量
處理器的主頻率,即處理器核心的時鐘頻率(CPU Clock Speed)。處理器頻率是衡量處理器效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對處理器效能有很大的影響。
處理器的頻率越高,處理器的效能越好。處理器的頻率越高,對於處理器的計算速度就非常重要。頻率越高,處理器速度越快,可以處理的資料越多。假設某個處理器在一個時鐘週期內執行算術指令,則當處理器以2GHz執行時,速度將是1GHz時的兩倍,由於2GHz時鐘週期比1GHz時鐘週期花費一半的時間,也就是說,以2GHz工作的處理器執行操作指令所需的時間比以1GHz工作的時間短一半,並且自然的執行速度也是它的兩倍,所以目前很多人對於超頻樂此不疲。
但是,要使用主頻率來衡量處理器的效能,應在相同條件下將它們相互比較,例如核心和執行緒數,核心技術(指令集),核心快取記憶體等因素。對於處理器也非常重要。我們不能透過比較過去使用高頻的後處理器和過去使用低頻的高階處理器來比較當前處理器的效能。
我們購買處理器除了看主頻外,還需要處理器其他引數。
核心和執行緒數
核心也是核心,是處理器最重要的部分。 CPU中心的提升晶片是核心,它是由具有一定生產工藝的單晶矽製成的,所有CPU計算,接收/儲存命令以及處理資料都由核心執行。核心數量越多,處理器可以處理的資料和任務就越多,並且不同處理器的單核效能也有所不同。
執行緒是指流程中的單個順序控制流。一個程序中可以併發多個執行緒,並且每個執行緒並行執行不同的任務。在多核處理器中,使用多執行緒技術的優點是可以提高程式執行的吞吐量。率。在使用多執行緒技術的單處理器單核計算機上,還可以將程序中負責處理I / O,人機互動並仍被阻止的部分與高階計算部分分開,然後進行寫操作專用的工作執行緒來執行密集的計算,從而提高程式執行效率。
CPU快取
處理器快取是用於減少處理器訪問記憶體的平均時間的元件。 在金字塔儲存系統中,它位於CPU之後,從上到下位於第二層。 它的容量比記憶體小得多,但是速度可以接近處理器的頻率。 當前的處理器快取包括一級,二級和三級。 可以說,快取記憶體的大小和大小也可以代表處理器的效能。 快取記憶體越大,處理器訪問記憶體所需的平均時間越短,速度越快。
CPU製作工藝
CPU的“製造工藝”是指在CPU的製造過程中對各種電子電路和部件的處理,精度越高,生產過程越先進。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製造更多的電子元件,並且連線線更細,這可以提高CPU整合度並降低CPU功耗。目前該處理器的製造工藝已達到22nm的水平。例如,最新的HasWell結構處理器為22nm,可提供更高的效能和更低的功耗。
簡而言之,要測量處理器效能,頻率是一個方面,而不是決策方面,必須使用其他處理器的引數進行測量。只要效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使用者就可以購買處理器。效能過高或過低都會浪費資源。
-
3 # 每日精彩科技
什麼是CPU處理器主頻率?
cpu主頻,即cpu核心工作的時鐘頻率(CPU Clock Speed)。常見的cpu引數有2.5GHz、3.4GHz等作為重要的cpu 屬性引數,雖然核心cpu頻率與啟動速度沒有直接關係,但對提高效能速度非常重要。
從絕對值來看(不考慮外部硬體的影響),cpu頻率越高,電腦或手機的處理速度就越快,比如2GHz的cpu頻率是cpu頻率的2倍,視覺感知系統的速度和遊戲載入速度就更快。cpu頻率越高,效能越好?
如何判斷CPU的效能?其實,判斷cpu的優劣,除了看cpu主通道,還應該看cpu的主要指標,執行緒數和快取容其實,cpu的主頻是處理器中的數字脈衝率,與處理器的效能沒有直接關係,由於cpu是以CPU的速度執行的,所以處理器的各個方面(Cache、指令集、處理器位數等。請看:處理器的基頻越高越好,即在結構相同、代數相同的情況下,處理器的基頻略高。最後,處理器的效能不僅僅是一個基本的頻率引數,還包括架構、核心數量、製造技術、Cache等關鍵引數。從各方面來看,你看它多好。
提高處理器核心效率的方法有兩種:提高基本頻率和增加每個時鐘週期執行的指令數(IPC),改變處理器的核心可以改變lPC,更高效的微架構可以提高IPC,從而提高處理器的效能。但是,對於同一代的結構來說,IPC現代化的範圍非常有限。因此,這一代的處理器效能資料是按照核心頻率計算的。
CPU處理器主頻率越高越好嗎?有何依據?核心,即通常所說的”多少核”,是cpu中最重要的部分。所有計算、接受/儲存和資料處理的cpu 指令都是由核心來完成的,在處理 Brand 的所有核心部件時,核心越大,處理速度越快(這裡強調一下,由於工藝技術不同,有時AMD8核心比Intel4核心小很多),處理器的核心數量決定了它的效能。毋庸置疑,處理器的核心越大,處理器的執行能力就越強,但是處理器的效率不能簡單的乘以核心數量,所以很多主流處理器除了成本和費用外,並不適合所有人。舉個簡單的例子,英特爾7690核心是8個核心十六進位制執行緒,、7800K是8個核心。但第六代 cpu 的效能要比第七代cpu好。
討論涉及到cpu同時執行任務的能力通常情況下,執行緒數對應cpu核心,核心數對應執行緒數.超流技術利用英特爾的特殊指令將兩個邏輯核心模仿成兩個物理一超執行緒晶片,執行兩大討論,充分利用未使用的cpu資源,提高效能.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商家可能會用電腦系統顯示雙核4行u作為消費者的四大孔,這樣購買時要用軟體來更好的識別,通常核心與討論相吻合,智慧已經開發出一種超級技術,一個核心可以用於兩個計算討論,六個核心可以用於12個平行計算。超執行緒技術的優點是不需要增加一個物理核心就能明確多討論處理器的進度,畢竟增加物理執行緒數量是一個邏輯概念,也就是虛擬的處理器核心數量,現在智慧和amd都有超-討論技術。
快取是用來減少處理器對記憶體的平均訪問時間的元素,對處理器的效能有很大的影響。快取總容量比記憶體小,但速度比記憶體快處理器首先在快取中接收或讀取資料,所以快取的數量和快取的速度有直接關係。快取容量越大,快取數量越多。|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CPU處理器主頻率不一定是越高越好,CPU的效能收到多方面的影響,我們在購買電腦時,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商家的花言巧語矇騙了!
-
4 # 金牌認證老司機
同架構同工藝同核心數的話效能看頻率,不然沒有可比性。但是頻率提升直接影響溫度和功耗,一般都會在頻率和功耗溫度直接做妥協。至於消費者要更強效能那就自己買更好的散熱更好供電的主機板來超頻。
-
5 # FungLeo
單純的看這一句話,那絕對是錯誤的,但是這句話放在一定的情境當中,那就是正確的。
在相同的介面和構架的情況下,CPU的頻率肯定是越高越好的。
但是如果說不同的構架的話,這就另當別論了。
比如當年的奔騰三系列的CPU,它採用的構架就非常非常的先進。它的銅礦核心當年是一代神器啊,但是後來英特爾公司換成了奔騰四的構架,這個構架增加了處理器當中的流水線的計算的時長,導致兩個g赫茲的CPU的效能,還沒有一個g的奔騰三的晶片的效能高。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年英特爾公司好好的被AMD公司給蹂躪了一頓。
關於CPU的構架合適不合適,優秀不優秀,這個就需要更加專業的考量了。
比如前幾年AMD公司推出的推土機構架,一開始推出的時候吹了很多牛逼,但是後來實際證明這個構架還真不咋地。直到去年推出了zen構架,這個構架是真牛逼,一下子就攆上了英特爾這麼多年的牙膏的效能差距。
所以我給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相同的,構架的情況下頻率越高越好,不同的構架下不知道說不定。
-
6 # 90後小師兄
你好,CPU處理器主頻率越高越好嗎?這句話可以說對,但也可以說不對。一個cup的效能效能是由多個方面組成的,比如快取 主頻 構架等等。舉個簡單的例子,例如老款賽揚單核cpu主頻就高達3.06GHZ,可因為它的二級快取只有256KB,所以它的效能還不如主頻只有1.8GHZ的奔騰M單核處理器。因為奔騰M前端匯流排400MHz,二級快取2M,更不用說I3 I5 I7這些處理器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CPU在處指令時,先是搜尋一級快取,如果沒有就到二級快取裡面繼續搜尋,如果還是沒有,則到記憶體裡面尋找。在此過程中,越到後面耗時越多,嚴重影響CPU執行效率。
除了快取之外,CPU的構架也會影響CPU的效能高低,其影響力甚至超過主頻。舉個簡單的例子,以I5 3470和I5 6500為例,I5 3470主頻3.2ghz,睿頻3.6ghz。I5 6500主頻3.2ghz,睿頻3.6ghz,單從主頻上來看兩個處理器效能似乎一模一樣。但因為採用不同的構架,6500相較於3470提升了大約40%的效能,由此可以看出構架對CPU效能的影響有多大。
那麼主頻越高是不是對效能也沒有提升呢?其實也不對,雖然構架 快取都可以影響CPU 的效能。但在同一構架之下的cpu中,主頻越高的CPU效能一定越好。因為主頻越高,CPU處理指令的速度越快。
-
7 # 極客李老師
並非如此!
要控制好功耗和效能的平衡才是完美的,例如10900k超頻至5.2GHz,最後因為壓不住散熱!即使在5.2GHz執行也會卡,不如10400的2.8GHz速度快!
現在Intel的處理器的思路更多是在控制功耗的同時不斷的提高睿頻上限,這樣就能短時提高效能,並且可以控制好功耗!
-
8 # 霸下山野樵夫
架構+工藝+頻率(主頻和外頻)+核心數+執行緒(超執行緒)+快取
提升中間某一項,都能帶來效能提升,主頻確實能帶來不錯的效能響應,比如Intel第二代酷睿i5-2500k,釺焊工藝,超頻至5g,單核效能能追上10代i3
農企(AMD)當初推出的推土機打樁機高頻低U能砸了自己品牌,主要是架構和工藝不過關,三十年河東河西,現在的zen系列強大也是有目共睹。
回覆列表
未來的晶片處理器有可能會達到100GHz以上的頻率嗎?
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21世紀早期,以英特爾80486或摩托羅拉68040為代表的處理器,頻率從當初的25 MHz一直髮展到了2.7GHz以上的。
這是頻率在15年內增加100倍,如果按照這個發展速度來算的話,那麼現在,也就是21世紀的20年代初,處理器的頻率應該早就達到了250GHz了,可事實上,我們現在大概也只達到了4.5GHz而已。
前15年,處理器的頻率像是快馬加鞭似的提升,而後15年就像是處理頻率進入了瓶頸期一樣,一直在2.7-4.5 GHz左右的幅度執行,為什麼我們不再提升處理器的頻率呢?
假如處理器的頻率從4.5GHz再提升到10GHz,50GHz,甚至是100GHz,那它們的處理速度不久可以大大的提升了嗎?
實際上,很容易讓人想到的是,處理器執行的速度越快,那麼它的功率也就越高,進而無可避免的是發熱也就越厲害。
發熱猛了,散熱散不過來,那麼結果就是處理器溫度升上去了,整顆處理器崩了,所以處理器的頻率幾乎已經達到了上限,而要再提高它處理資料的速度,那隻能往核數執行緒上面動刀子了。
早期大多數的臺式計算機和所有膝上型電腦,以及手機的CPU只有一個核心。
它們一次只能執行一個執行緒的工作任務,而這執行的方式是透過在一個核心上的多個執行緒之間的快速切換,然後才給人一種同時進行多工處理的錯覺的。
如今,多核的處理器,比如說4核和8核CPU都很常見,而為了可以讓處理器同時處理更多的資料,目前市面上的處理器核心已經達到了64個之多。
實際上,單個處理器可以同時處理更多內容,這所體現的其實也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快的一種方式了。
比如說,一顆64核的頂級AMD Threadriper CPU,雖然它的最高頻率僅有4.3 GHz,但如果是一個單核的CPU,它要達到與之相當的速度,那得要多高的頻率呢?
答案是:275 GHz!
對於這樣的頻率,意味著即便是使用到市面上最厲害的冷卻系統,它也照樣可以因為高溫而將自己融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