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耀藝術
-
2 # 修心書法
我認為是有的。五字執筆是用五個手指的作用,各司其職,又通力配合,執筆穩健,使筆能上下左右靈活活動。其要領是:指實、掌虛、掌豎、腕平、管直。
-
3 # 惠泉書舍
雖說是執筆無定法,但還是有規矩的。現如今主流執筆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雙鉤法。這是最常用也是使用群體最多的一種的執筆方法。食指、中指在前鉤住筆桿,母指、無名指在後,小指貼緊無名指。
2,單鉤法。食指在前鉤住筆桿,拇指、中指在後,無名指小指貼在中指上。這筆握筆方式適宜寫小楷。
3,三指握筆法。象鉛筆、鋼筆一樣握筆。日本人喜歡這種執筆方式。
4,抓筆法。大的鬥筆常用此種握筆方式。
-
4 # 晨光書畫院嚴老師
執筆既有定法,也可無法。有人考證了古代有名的書法家,發現,他們的執筆方法是五花八門,名稱也是莫衷一是,搞得我們雲裡霧裡,摸不著頭腦。到了現代,沈尹默先生提出並著重介紹了五指執筆法。相對容易讓人掌握。尤其是初學書法,必須要有一定的規則,方法。但執筆也無定法,熟能生巧後,執筆也可因人習慣而有所差異,不求千篇一律。
-
5 # 清風牧石
初學階段不同老師會教你各種不同的方法,比如五指執筆三指執筆等等。當你明白了執筆是為運筆服務的,運筆是為筆法服務時,你便可丟棄你感覺束縛你的東西。只要運筆時做到筆法正確,你用什麼方式執筆都對。
-
6 # 一木之
書法寫字執筆有定法!常見有五指或三指執筆法!
但執筆無死法!不是強求一定如何如何。寫小字需指、腕靈活,寫大寫肘、臂也要能使上勁!擘窠大字恐還需腰部力氣!能滿足以上要求的!都是正確的握法!各人因人面異吧,但正常的普通練習者,肯定推薦五指法,好歹是多年文化經驗積累的結晶!
常見鋼琴家五指翻飛,高山流水,鋼琴教學時也強調指法!後來見一女鋼琴家,殘疾,雙手各僅兩指,一樣行雲流水,被稱為"四指鋼琴家”!
朋友們!還糾結執筆有無定法嗎?
-
7 # 墨色之境
我認為書法執筆沒定法。我覺得只有自己感覺舒服、合適就行了。
大書法家蘇東坡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就是說執筆沒有絕對標準的方法,只要手心留有活動空間,執筆靈便就行。
執筆無定法,話雖如此,卻也並非無章可循。歷代書法家在考察手腕生理特徵和用筆規律基礎上,總結出一套相對科學的執筆方法,對初學者而言具有相當的參考意義。
前人傳下來的執筆方法很多,有龍眼法、鳳眼法、撥燈法、二指法、三指法、四指法、單鉤法、雙鉤法、捻管法、撮管法、握管法、搦管法、雙手迴腕法,等等。
對於非研究者,不建議過多去鑽研這些名詞,瞭解執筆法的主要意義,在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執筆方法,或努力訓練和適應公認比較合用的就行。
那什麼是最常用而且比較科學的執筆法呢?歷代公推五指執筆法。
五指執筆法,相傳是由“二王”傳下來的,唐代陸希聲得到後,再傳至宋代錢若水,才公開出來。
我們認為,執筆執法凡是符合生理功能,書寫效果好的,即是好的辦法。總之,不管你執筆是何種方法,筆要執緊,腕力才能傳之筆端,但又不能執得過緊過死,太緊了會指死腕僵,運轉不活。
因此,歷來要求執筆做到“指實掌虛”,“指實”實指除了大拇指外,其他四指要相挨緊密,使執筆有力,這個“緊”字實際上就是“實”。
“掌虛”實執筆時要掌心虛空,形如握卵。一般能達到這種要求,運筆便能自如有力,這時歷代書家為我們總結的寶貴經驗。
具體執筆方法是右手大拇指內側與食指相對扣住筆桿,這時虎口的形狀像馬鐙,中指靠在食指下,鉤住筆管,無名指從下邊的對面擋住筆管,小指靠在無名指下,以同一方向擋住筆管增強其力。
執筆本不復雜深奧,與使用筷子道理相似。使用筷子是為了把飯菜夾到嘴裡,執筆是為了有利於寫字。一桌人圍在一起吃飯,“執筷”的方法不盡相同,但都夾得利落。我們認為執筆的確“無定法”。
-
8 # 校傲臨風(書畫)
書法執筆當然有定法,為便於各位書友的學習掌握,歸納起來有16種定法。順口溜如下:
"筆是將軍,猶若登陣。鷹望鵬逝,游魚得水,景山興雲。長年蕩槳,驚沙坐飛,孤篷自振。夏雲奇峰,坼壁之路,驚蛇入草,飛鳥出林。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悟得其中奧妙,用筆定能通神。
下面進行詳解:
書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用毛筆書寫漢字創造意境表達感情的造型藝術。因此,書法之妙,全在用筆。這一點,在毛筆基本定型的秦代,在書法上有造詣的李斯、蒙恬就已經認識到了。李斯用短鋒扁筆書寫"小篆",立後學之宗祖。蒙恬不僅改良成功了流傳至今的毛筆,還撰寫了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部論述毛筆的著作《筆經》。也就是說,早在兩千多年前,先賢們就已經開始研究用筆方法———筆法了。
由於"筆法"在書"法"中佔有"第一"的位置,兩千多年來,歷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不斷地進行深入細緻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獨到見解的用筆方法。這些書家,越研究越覺得"筆法"實在是"奧妙無窮",有時難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語言文字準確地表述清楚,於是,便創造了一種"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事物形象來類比如何用筆,以便使自己和後學者領會並掌握筆法的要領。
翻閱歷代書法典籍,選出下面9位書法家主要的16個用筆"比喻",大體按時間順序列出來和同道共勉。
一、用筆如"鷹望鵬逝"
李斯不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闡述筆法的第一人。"鷹望鵬逝"這個比喻就是他說的(也有學者認為是蒙恬的話)。原話是:"用筆法,先急回,後疾下,如鷹望鵬逝……"意思是:作書用筆要像蒼鷹、鵬鳥捕食那樣,先在空中飛翔、迴旋、觀望,看到"目標"之後疾速下飛貼近捕捉。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書者在筆頭著紙之前,要先在空中搖曳取勢,作落筆的"精神準備",看準———弄清筆性、紙性、墨性、字型、字意;考慮好佈局、風格之後,迅速下筆,方可捕捉到"目標"———預想的書寫效果。清代書法家朱和羹說:"能如秋鷹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鷹望鵬逝"法,也被稱作"搖筆"。
二、用筆如"游魚得水,景山興雲"
這兩個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說的,故而放在一起闡述。總的意思是用筆不要做作,要自然舒暢。要像魚在水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舒展活潑地遊動;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雲朵一樣,飄然、悠閒、自在。意在強調從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筆的規律來。
三、用筆"猶若登陣"
漢丞相蕭何是中國書法史上把兵法引入書法的第一人。他在《論書勢》中說:"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並在腕前,文武遺於筆下,出沒須有倚伏,開闔籍於陰陽。"把書法的筆勢、筆法比作登陣作戰。意思是:登陣要隨機應變,用筆要善於變通———在於用腕;登陣要調兵遣將,用筆要安排好點畫;作戰貴在神出鬼沒,用筆要有起有伏;作戰要能展開和集結,用筆、結體要善於處理好擒縱、提按、曲直、粗細、斷連、起止、正攲、舒斂、向背、方圓等陰陽對立統一的關係。
四、"筆是將軍"
書聖王羲之曾經擔任過"右軍將軍",對毛筆的神奇作用有獨到見解。他在《書論》中說:"下筆不用急,故須遲,何也?筆是將軍,故須遲重。"書聖為何把筆比作指揮作戰的將軍?是因為二者有共同之處。將軍一個命令,關係到戰爭勝敗、土之得失、人之生死。作書,筆一落紙,墨便成形,字的生命(骨肉氣血神),不可改變。因此,書者下筆,要像將軍釋出作戰命令一樣,審時度勢,謹慎從事,不可操之過急。王右軍還曾經把筆比作大刀、長矛,對於"字"的生命,有生殺予奪的作用,用起筆來一定要慎之又慎。
五、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
這是初唐四大書家之一的褚遂良在《論書》中的原話。"錐畫沙"、"印印泥"是兩個展現筆意的著名術語,是從事書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錐畫沙",意思是說長矛一類武器(或工具)的錐鋒畫入平沙地裡,沙形兩邊凸起,中間凹成一線。在紙上用筆,要像"錐畫沙"一樣,筆鋒行線上條的中間,不顯起筆、止筆的痕跡。而墨跡則浮線上條兩邊,使人感到凝重、突出、勁險、立體,富有質感、力感、澀感的效果。"印印泥",是說用筆要像印章印在粘性紫泥上一樣,深入有力、清晰可見,以造成佈置均正、形體端嚴、黑白分明、圓靜有力、剛柔相濟的效果。兩個比喻,惟妙惟肖地勾畫出了中鋒用筆、注意藏鋒之後所達到的"用筆之妙"。若能深解其意,"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的中鋒用筆"訣竅",才算領悟到了。
六、用筆如"孤篷自振,驚沙坐飛"
唐代書法家張旭在談到用筆時說:"孤篷自振,驚沙坐飛,餘思而為書,而得奇怪。""孤篷自振",是說用筆要像一種孤單的飛篷草渾身搖動一樣,觸動奮起、翻轉奔逐。"驚沙坐飛",是說用筆要像受到震動的沙子自然而然地飛起來一樣,奔放縱逸、豪情激盪。張旭綽號"張顛",精曉楷法,草書最為知名。這句話的意思是,他看到了上面兩種自然現象,領悟到了書法(草書)的用筆,從而使自己的筆勢有了新奇的變化,達到了期望的"振飛"境界。
七、用筆如"屋漏痕"
"屋漏痕",是"顏體"書法的創造者、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與向他求教的僧人懷素對話時說的。原話全文是:"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這裡,有"醉素"之稱的懷素,在談到自己的用筆體會時,一連用了四個比喻:夏雲奇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坼壁之路,應該說對用筆已經是很有研究很有體會了。然顏真卿卻不以為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懷素聽了,醍醐灌頂,茅塞頓開,肅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可見"屋漏痕"的比喻更為形象、貼切、準確、經典。"屋漏痕"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唐代以後,書家對此多有解釋,多數人的觀點認為是指中鋒或藏鋒用筆,"言不露圭角"。今人沈尹默在《書法論叢》中解釋得比較明白,說"屋漏痕"是:"雨水滲入壁間,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來,其流動不是徑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動盪著垂直流行,留其痕於壁上。"從沈尹默先生的解釋中可以看出,這個"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澀勢的、有質感的、總體垂直的。若用筆蘸墨書寫,能達到這個效果,那就進入到了筆法的最高境界。"屋漏痕",是對用筆要求和藝術效果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形象化比喻,是有志於書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懷素的"四個比喻"也是可供借鑑的,其中的"坼壁之路",指牆壁自然開裂處具有天然清峭、沒有人為佈置之巧的"裂紋",用筆若能如此,點畫一定會渾然天成。這一比喻也常為後人引用。
八、用筆如"長年蕩槳"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元佑間書,筆意痴鈍,用筆多不到。晚入峽,見長年蕩槳,乃悟筆法。"此處"長"字念"漲"音。"長年",是長江三峽人對船頭把篙船工的稱呼。"長年蕩槳"意為船工蕩槳。黃庭堅是1101年56歲時乘船路過三峽的,所以說是"晚入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黃庭堅多年為"用筆不到"、"筆意痴鈍"的事所苦惱,晚年乘船過三峽,看到船工在一定空間範圍內,有節奏的前俯後仰,把船槳推出挽回,一去一返,協調自然。由船工搖槳自然"到位"的動作,黃庭堅悟到了用筆如何自然"到位"。從此,用筆開始如船工般悠然"盪漾",一掃"痴鈍"的筆意。後人評價黃庭堅的書法作品,"飄動盪漾,大概是得長年蕩槳之助吧"。黃庭堅活到61歲,一生對用筆都非常重視,曾說:"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凡學書,欲先學用筆。"黃庭堅從"長年蕩槳"中領悟到"飄逸"的筆法,是他多年研究筆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後朝思暮想"頓悟"的結果。
九、用筆如"折釵股"
南宋詞人、音樂家、書法家姜夔在《續書譜》中說:"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釵,婦女髮髻上的一種首飾,多為韌性很好的金銀材料打造,一般由兩股合成。"折釵股",是筆畫轉折處的用"金銀釵"的形象作比喻的一種筆法。意思是用筆到線條轉折之處,筆毫要平鋪,鋒要正,要圓而不扭曲、不偏斜,以便使轉折處的線條像折彎的"釵股"一樣,表層圓暢、均稱,內部勁健、含力,顯出一種寬閒圓美之態。後代書家對這一比喻也多有解釋,清代書法家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說:"折釵股者,如釵股之折,謂轉角圓勁力均。"
以上李斯、蕭何、王羲之、褚遂良、張旭、顏真卿、懷素、黃庭堅、姜夔等9人的16個比喻,涉及到用筆的重要性、觀念、姿勢、動作、技巧、效果等各個方面,是"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的重要傳統之一,也是歷代書家傳授的用筆"真經"(對這些比喻的可行性也有不同認識)。踏入"書道"的人,不可不知以上比喻。但"比喻"畢竟是比喻,它只是對事物本質的一種"接近",並不是事物本身,習書者在實踐中只可參照,不可拘泥。因為說到底,"殺豬殺尾巴———各有各的殺法",上述9人都是書法大家,每人對筆法的感受———比喻也不一樣嘛。
為便於記憶,至善君將16個比喻連句為"用筆口訣":
"筆是將軍,猶若登陣。鷹望鵬逝,游魚得水,景山興雲。長年蕩槳,驚沙坐飛,孤篷自振。夏雲奇峰,坼壁之路,驚蛇入草,飛鳥出林。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悟得其中奧妙,用筆定能通神。"
需要指出的是,翻閱典籍,發現宋代之後———即元、明、清的書家,在探討用筆方法的"比喻"上,基本上是重複、註釋、延續唐宋之前的說法,很少有獨到見解的新比喻。故筆者也只選到宋代之前。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宋代之前,關於如何用筆,已經研究得比較透徹了。因此,欲學書者在學習和把握用筆方法時,應多看宋代之前的書法理論著作和經典墨寶。
-
9 # 藝派留白
執筆無定法,二指、三指、五指都可以。大書法家蘇東坡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就是說執筆沒有絕對標準的方法,只要手心留有活動空間,執筆靈便就行。現代人都用五指,其實五指執筆明清才有。執筆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瞭解執筆法的主要意義,在於找到最適合自已的執筆方法,或努力訓練和適應公認比較合用的執筆方式即可。
-
10 # 水石國畫
執筆無定法,這句話是宋代書法大家黃庭堅說的,還有後半句,“執筆無定法,但使虛而寬”。
黃庭堅說執筆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執筆寬鬆、放鬆就可以了,其實執筆還是有“定法”的,那就是“虛”和“寬”。
對於一位書法高手來說,學習書法,執筆真的沒有固定的方法,怎麼執筆都可以,只要拿著放鬆,用著舒服就可以了,能夠把字寫好才是最終的目的。相對於規範、標準的動作,一位書法高手更需要的是放鬆。
但是對於一位書法初學者,是一定要掌握一個“定法”的,這個定法就是我們現在通用的“五指執筆法”。
-
11 # 雲夢齋論藝
執筆說古來有之,除了基本的執筆姿勢之外,要注意幾點:
1,執筆是為寫好字服務的,本無定式 但是有規律:
掌心要空,大字握筆要適中,小字要低,行草要略高,這樣使轉靈活。
2,理解古人的特殊執筆,如何紹基的迴腕法。
不能像圖上的何紹基執筆的樣子,如果那樣,幾乎寫不了字,所謂迴腕,其實是顏體特點的弧度,筆的執行軌跡往懷裡收,被誤傳成今天的樣子。
-
12 # 草根愛書法
書法執筆可有方法?首先肯定地回答書法執筆有一定的方法。學習書法首先要學會執筆,常用五指執筆法:拇指食指捏住筆管,中指勾住筆管,無名指和小指抵住,這是最基本的執筆的姿勢。同時還要做到,腕豎、指實、掌虛。古人講“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指實則筋力均平;掌虛則運用便易。”
真書執筆宜接近筆頭,行書稍遠,草書宜更遠。
再有一點,建議懸肘執筆。懸肘執筆,指腕不動,以肘來去,能使力自強,運筆自如。這也需要平時練書法的時候加以體會。
-
13 # 墨美
書法執筆是沒有定法的。古人講,“把筆無定法”,根據每個人的書寫習慣而定的,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雖然說,“把筆無定法”,然而,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大致的執筆情況。概述如下:首先,根據指法來講,常見的有三指執筆法,五指執筆法等。寫榜書時還有一對四執筆法(大拇指一側,其他四指一側)。寫小字時有人用三指執筆法,據說,蘇東坡就用三指執筆法。總之,根據字的大小,個人的書寫習慣,有不同的執筆法。如果規定死了,則顯然無法應對不同的場面。其次,從字型來講,執筆有高低說法。一般來講,寫小字時,執筆比較低,大字就稍高一些,誰見著寫小楷時握住筆稍寫的?所以,雖然說,“把筆無定法”,但也根據實際需要,個人習慣,還是有個大致的說法的,並不是隨意胡亂握筆就能寫字的。有的書法家,如清代的包世臣還是何紹基,總結了自己的執筆法,包括鄧石如等,有什麼“迴腕法”,那也不代表主流。總之,根據情況而定,但也不是瞎執筆就能寫字的。還是有一定說法的。在不定當中有著一定的要求;在定的當中有著靈活的變通。“指實掌虛”,但有時又需要“捻管”,也就是說,手指在書寫的某些環節是需要“動”的,跟某些人的“腕動指不動”又相矛盾。在中側鋒的轉換中,靈活把握,才是執筆書寫的王道。從古至今,關於執筆法論述很多,怎樣才是合適自己的,有時也靠自己依人而定,依字而定,依筆而定了。肯定地回答,執筆沒有定法,但也不能隨便抄起傢伙就寫字,多練習,就會找到握筆寫字的感覺了。
-
14 # 百花齊放161722955
是有的,好的書法家學習書法就要先學習執筆,古有七寸竹筆的說法,手就要拿在筆頭的三寸位置,自己感覺良好,把筆運用自如,掌握好輕,重,快,慢蒼勁有力才能寫出好的作品來。
-
15 # sz糊塗小老太
您好!我也不太懂,但是我個人覺得任何事任何學習都是有規矩的,對初學者更為重要,就拿(指實掌虛)吧,學習畫畫個學習書法的人都應該知道的,從一開始學習就要養成好的握筆習慣,天天畫畫天天寫書法的人,就練成了非常好的習慣。要不然,很難改過來得。
-
16 # 霧氣山
這句問話要準確回答應該是“執筆無定法”。有人說這是蘇軾所提出的。
從古往今來的書法家實踐來看,執筆沒有固定的方法。有二指法,三指法,五指法。。。。。等等,可謂精彩紛呈,甚至有人還用嘴和腳趾來寫。因此古人總結:執筆無定法。
但是,嚴格來講執筆還是要有法則的,應該說,執筆有法,但無定法。這句話中的“定”字就是說執筆不一定要有個絕對的固定的方法,我們不能斷章取義,片面的把它理解為執筆沒有法度,只不過是“無定法”
而已。
古人發明了“五指執筆法”,卻又說“執筆無定法”。看似一對矛盾,其實不矛盾。用哲學的觀點來說,這叫對立中的統一。我們在學習執筆法過程中,一定要徹底弄明白“無法”與“無定法”的區別,雖然二者僅一字之差,而意思則截然不同。
學習運用中,無論運用哪種執筆法都是為了把字寫好。但是筆者認為初學者還是必須得從按、押、勾、格、掋最基本的五指執筆法學起,其實道理就象娃娃學步一樣,先學會走再慢慢地開始學會跑,要不剛開始就跑是要栽跟斗的。等我們熟練了之後,運用自如,那麼就家拿筷子一樣,咋拿順手就咋拿。
總之“執筆無定法”,但執筆是有法度的。不管是五指,三指,二指都必須遵循中鋒用筆的基本法則。
-
17 # 光頭如一
執筆無定法,用筆才是王道。
記得小時候學習“大字”,就是毛筆字,老師教我們怎麼執筆,所有人都必那樣執筆,但是太偏面了,現在我基本上不用了。老師教的未必不行,但是不是絕對的,怎麼執筆要看我們個人的書寫習慣而定,可以五指執筆,也可以四指執筆,還可以三指執筆,執筆的高低取決於寫什麼字型,還有字型的太小。
所以我覺得沒有必要糾結於怎麼執筆,關鍵是要領悟筆法,用筆的方法千古不易。學會用筆,熟練用筆、調鋒,解決提、按、使、轉,這個才是學書的重中之重。
-
18 # 張君剛文集
對於初學者來說,書法執筆要求一定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最好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規範一下執筆,認真臨帖,進步比較快。
但是對一個比較成熟的書法作者來說,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執筆完全根據書寫時的環境,怎麼舒適怎麼來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固定的方法。
-
19 # 聽竹齋
書法執筆是有若干定法但都不為唯一。手執筆通常講的執筆為是毛筆在手指中執行的流暢而倡導的XX法,我始終認為傳統的執筆法並不是唯一能寫出的字的手法別的手法一樣可寫!握拳執筆法等一樣能寫出好字來,關鍵在你的適應和習慣!
-
20 # 邕人字匠
書無定法,筆無定法。這是講最後看山還是山的道理,這種觀點對初學者不宜,學成大家後怎麼玩兒都行,初學執筆有何方法?怎樣八面出鋒?歷代多有綜述,孫過庭講執、使、轉、用四種,後人又多有贅述,越描越黑,致使今人學書無從下手,望筆生畏。
人們使用工具生產創作,方便實用直達目的就行,如鋤地、焊接,繪畫等,沒有要求如何操持工具,寫字為什麼那麼難呢,竊以為只要能揮運自如,有輕重、有提按,能盤紆、能鉤環即是好的執筆方法,至於手握雞蛋,迴腕等方法貽害無窮。至於懸腕還是懸肘,還是懸臂,採用站姿還是坐姿都要應景應書。
回覆列表
書法這門學問博大精深,執筆方式其實有不少的說法。大書法家用各自的執筆方式,寫出了美妙勁道的書法。
那我們該怎麼執筆,有人提倡寫楷書執筆要近,行書草書類執筆要遠,如何控制好這要根據自己的習慣。
書法有無數的變化,說到底還是毛筆。執筆方式不同,也影響著不同的風格。關於執筆,我的建議就是隻要在基本前提,無定法,標準看是否能寫出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