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55986117
-
2 # HuiNanHistory
這些都是古裝劇的胡編。
在歷史上,真正的古人在吃酒時絕對不會只撂下一塊銀子就走,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
首先,銀子是明朝以後才作為貨幣使用的。歷史上真正長期流通的貨幣是銅錢。
無論是武俠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把銀子作為唯一流通的貨幣。但是,白銀的貨幣化是很晚才發生的事。
在明朝以前,普遍流行的貨幣就是銅錢。例如,漢朝政府推行的是五銖錢,還有唐朝的“開元通寶”錢。
如果下館子的話,都是在桌子上留下對應的銅錢,而不是扔下一塊銀子就走。
直到清朝建立後,才正式確立銀子、銅錢的平行本位貨幣制度。在此之前,銀子的流通是有限的。
那麼,清朝時下館子,也是撂下一塊銀子就走嗎?非也。銀子的幣值是很大的。
我隨便舉個物價的例子:
在清朝末年,豬肉的價格是每斤20文錢;而一兩銀子大概能兌換2000-3000個制錢。
假設那一塊銀子就是一兩,至少可以買100斤豬肉。這是什麼概念?
說明如果你撂下一塊銀子就走,無異於是冤大頭。
總而言之,真實的古代並非如此。
-
3 # 金兔歷史
古人下館子喝酒,吃完後扔下銀子就走,這只是武俠劇的情節,古人可不是這樣。除非是特別熟的客人,否則店小二肯定會認認真真檢查銀子的重量和成色,甚至會把銀子放在嘴巴里咬一下,以確定銀子的真假。
這個不難理解,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有貨幣造假的行為。由於冶煉技術不成熟,古人使用的金銀等貴金屬的成色並不統一,而且人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將金銀鑄造成自己喜歡的形狀。這就導致金銀充當貨幣流通時,極有可能存在摻假的行為。
所以古代的店小二在收到銀子時,一般都會認真檢查銀子的真假、成色和重量。
大家知道碎銀子是怎麼來的嗎?
這裡金兔舉個例子吧。
比如,你拿著一錠十兩的銀子到一家賣玉器的店鋪買東西,買了一件八兩的玉手鐲,當你用這十兩銀子結賬時,店家就會拿出一個天平和戥子,也就是一個專門用來稱量金銀重量的小秤,店家要看看你拿出的這錠銀子是不是真的有十兩。秤完後,店家還會拿出一個夾剪,這個夾剪專門用於夾斷銀子。
在古代,有些人在鑄造銀子時,可能會往銀子裡面塞上一些鉛條,所以店家就用一個小夾剪夾斷銀子,以此來確定銀子的真假。
而店家也不是亂剪的,他會從這錠十兩的銀子剪下二兩還給你,但因為是手工剪的,難免存在誤差,這時候,店家就會找一些銅錢或者用重量更輕的碎銀子幫你補齊。
隨著銀子的流通次數越來越多,銀子也被剪得越來越小,到最後,錢莊就把這些碎銀子收集起來重鑄,然後再流通到市場上。
由此不難看出,古人也重視貨幣的真假,所以店小二也不可能像影視劇裡一樣直接收走客人扔下的銀子,還是會仔細檢查銀子的重量和成色。再有一點,貨幣白銀化是明朝的事情,在明朝以前,人們使用的貨幣主要是銅板,一個銅板就是我們常聽到一文錢。
總之,題主所說的只是影視劇的情節。
-
4 # 御賤飛行
話說在明朝時期,一位白衣飄飄的美女俠客正在一家客棧裡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突然,一支飛鏢直接衝著她的腦袋飛了過來。說時遲,那時快,這位大俠不慌不忙用右手很輕鬆便接住了。他覺得事情非常的不簡單,於是便在桌子上面放下了一大塊銀子,連招呼都沒有打一聲,便使出輕功向外飛去,留下了一臉驚愕的店小二。店小二看到桌子上面有一塊銀子,便沒有多說。沒錯,這就是一些武俠劇中,經常出現的場面。
在一些古裝劇中,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幾個人在吃著飯呢,突然之間有事,什麼話都不說,留下銀子便走了。當然了,這只是一些影視作品中的情節,古代真實的情況,我覺得不太可能是這樣。
首先來說,最為常見的,使用最廣的便是銅錢了。雖然歷朝歷代的銅錢的樣式可能有點差別,但是銅錢就是主流的貨幣。北宋的時期,比較特殊,出現了紙幣,但這並不妨礙銅錢老大哥的地位。其實在戰國時期,各個小國之間的貨幣都有差別,多虧了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貨幣,變得方便了起來。
話說到了明朝時期,這時候銀子終於成為了法定的貨幣。所以可以判定,在明朝之前,出現題主所說的情況的機率為0。銀子一直是比較大的貨幣了,明朝,清朝很多人都是使用銀子來買東西,而一兩銀子大概相當於1000多枚銅板。
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吃完麵條,買幾個包子啥的,也就只需要幾個銅板就夠了。一兩銀子完全就吃一頓非常豪華與奢侈的飯了。如果一個人吃完飯,留下一塊銀子,一般來說是絕對夠買下這頓飯的。就算把最貴的菜都端上來,也是夠的。影視劇中主人公留下銀子就走的事情,在現實基本不可能發生。
如果這個人是非常的有錢,吃頓飯就留下一大塊銀子,那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就算留下了,小二也不可能會讓你直接就走,因為他首先要檢查一下這塊銀子到底是不是真的。萬一是塊假的呢,那店小二豈不是要自己支付飯錢。
-
5 # 國學生活館
古代人下館子喝酒, 吃完留下一塊銀子就走,小二還不數錢那是電視劇看多了吧,除非非常熟悉的老顧客,否則店小二肯定要檢視銀子真假、成色和分量。在中國古代大部分時候通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的銅錢,白銀作為貨幣流通,是在明朝中期大量白銀流入以後。而在中國古代,流通的白銀是以重量計價,不是由官方發行的,也沒有固定的形狀,各家銀鋪甚至個人都能熔鑄銀錠使用。
另外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在市面上流通的白銀有元寶形的,有條形的,還有塊狀的,樣子千奇百怪,成色也不一樣。這種情況下,即使不考慮銀子的真假,在使用時也需要根據其成色進行折算,非常麻煩。在古代,普通老百姓出門吃個飯總是會帶足一些錢財,其中以銅錢居多。每當人們吃完飯要結賬時,便會先自己算好賬,看看這頓飯到底吃了多少錢,然後再把錢拿出來放在桌子上,或者直接給店小二。店家也不是搞慈善的慈善家,勢必也會認真仔細的盤點,直到沒有任何問題了才會令客人離去。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就是明朝以後,人們開始逐漸用碎銀兩來作交易。喝酒吃飯也開始用碎銀結賬。
我們從這個時候起才會有《水滸傳》裡,動不動就說來幾兩牛肉,再將一把碎銀子拍在桌子上的場景。一般去酒館喝酒的都不是等閒之輩,要不是地痞流氓,要不就是江湖俠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瀟灑才是大俠的本色。所以,他們吃完飯的時候,角色的設定要求他們結賬的時候也必須瀟灑。店小二一般都是普通老百姓,沒有見過很大的聲勢,所以,通常情況下,他們不敢當著大俠的麵點錢。大俠用過餐,留下多少錢都得收著,萬一碰到人家心情不好,一不小心要了自己的小命那就犯不上了。
-
6 # 筆下點史
提及古代的銀子,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畢竟“金銀珠寶”乃是古代四大硬通貨,基本是不存在貶值的可能,走到哪都能用得上;電視劇經常有這麼一幕,“戴著斗笠,可能帶著一把刀,吃完飯也沒說多少錢,急匆匆就放下塊碎銀跑路?”
古裝電視劇慣用的套路,那就是吃飯隨手扔銀子,畢竟在現代社會,銀子作為道具相對來說成本較為的低廉,在古代還是硬通貨。
一般的小商販看到被物品吸引而來的客戶,腰邊掛著一個鼓鼓囊囊的袋子,就知道這買主是一個有錢的主顧,畢竟沒錢的都用“銅板”不是。
在酒店之中有的客人隨手給店小二一個碎銀子,然後說:不用找了。或者不說一句話,留下一塊銀子就走,這樣不管不顧,難道古代做生意的店家是傻子嗎?不怕錢不夠?
白銀在古代的“正統地位”白銀,屬性為銀,因為泛白,故而又稱白銀,與黃金價值相對。對於古代來說,黃金白銀就相當於現在的美元地位一般,屬於國際的硬通貨。
威尼斯人馬可·波羅不遠萬里來到了東方,遊歷了東方之後回國,寫下了《馬克·波羅遊記》,將當時的東方描述成了一個金磚鋪地、金瓦蓋屋的黃金世界,讓西方所有人都覺得東方世界就是世界最富的地界,是“天堂遺忘的富饒地界”,被西方所垂涎。
與黃金相對,可見白銀的地位有多麼的高,在古代,普通老百姓是見不到大錠的元寶,因為這都是受著官家管制的東西,市面上普通老百姓能拿到手的都是碎銀子,經過了切割的小碎片。
古代白銀的重量是不一樣的,有五十兩一錠、有十兩一錠和五兩一錠,如果非要把古代的銀子進行換算,不同時期的價值其實不一樣,但大概就是一兩銀子換算為3000元左右的人民幣,屬於高價值物品了。
這種高價值的物品,你吃個飯,扔一小塊碎銀子,其實足矣,畢竟扔碎銀子的都是闊綽人,不然一般人都是拿銅板的,這種情況下店小二看到扔碎銀子開心都來不及,怎麼會覺得不夠呢。
碎銀與錢莊,古代花錢日常沒有真正見過古代人,但是古代的電視劇總是看過的,古代有錢人都有在腰邊別一個袋子,這個袋子一般會裝碎銀子以及銀票,碎銀子一般不會裝的太多,多的可能是銀票,銀票拿去錢莊兌換銀子或者黃金。
在古代,他們帶碎銀出行實在是不方便,一是多帶一點重量就吃不住,銀子就是跟石頭一樣,總不能出門帶一袋子石頭;二是目標太大,帶出去容易被偷走。
古代人出行會將大塊的元寶用利器切開成一兩或者等量的重量,然後方便交易,這種銀子在交易的時候,扔出去一般吃喝玩樂是足夠的,除非你去古代的紅樓,可能就是用銀票了。
這麼一些碎銀子流入到市場之後,可以重新將其鑄造成為大塊元寶,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錢莊”,錢莊在古代的地位,就相當於現代的各大銀行一般。
這就是完整元寶到碎銀,然後轉化為元寶的過程,其中錢莊是扮演了中間人的角色。
結語:看到這裡的人,不清楚為什麼要解釋的這麼詳細,或者說講了半天這是普通人都懂的知識,但聯絡前面的和吃飯扔銀子,就可以得出結論:
1.古代吃完飯扔銀子,頭都不回的,要麼就是官宦子弟,要麼就是富豪之家,這種人扔的錢一定是不會少的,面對這種情況,店小二還是有眼力見的,高興都來不及,更別說去留住人細細數錢。
2.銀子面積跟重量是成正比的,店小二除非是新手,不然肯定明白,是否錢夠,看上去錢不夠肯定會留人,錢夠或者超出,自然就默而不語。
其實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古代用碎銀子去付賬相當的麻煩,需要用特定的秤來衡量其重量,還要看成色,像古裝劇中到酒樓吃飯,然後扔下碎銀子直接走,起碼在古代記錄來看,還是少數,不能說沒有。
在古代最常見的是小額的銅錢,這種銅錢就相當於人民幣的小額面值,不用找零,好算錢不說,還方便攜帶,輕便,人人都明白麵值。
-
7 # 2020史話史說
首先,說下你這個形容的場景,我想基本上都是在影視作品上看到的,現實中真的不怎麼存在這樣看起來似乎很腦殘的一幕,就好像現在在飯店吃飯10元的炒米飯,你走的時候硬是掏出來100元,讓不要找錢的效果;而且銀子和當時流通的錢幣的比率遠比這個大;你說的這種情況可能是在極為熟悉的客戶之間產生的,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絕對不會在陌生人雙方之間發生這樣的事情的;
然後,我們來看看“下館子”這個詞,在北方人看來就是吃一頓好的,但是也沒有土豪的吃著駱駝肉,喝著茅臺和拉菲吧,下館子僅僅是類似於逢年過節比平時吃的好一點兒而已,而且最初“下館子”是給那些社會邊緣人士(窮人等)特指的,只是後面餐飲行業競爭激烈,才逐漸轉化成中性詞的,而題目給出的描述的感覺我們可以看出更加類似於一個飯局,一個專門露富的大場面,而發生這樣連眼睛都不眨的情況就能很好的理解了,不過這樣多半還是會被別人所瞧不起的,敢於這樣操作的大多是商人級別,因為人家作為“士”的大擺宴席的話,就是為了給自己爭取名利,早就和掌櫃的說好的,賒賬或者早就把錢給支付了;至於“農、工”根本是不會達到這樣財力的,還有在古代最多的應該是屬於“農、工”,他們會給予這件事情一個屬於他們的評價,作為士大夫的“下館子”,會被稱頌,作為商人的“下館子”行為,更多的是被罵;
我們再來說說小二,古代能夠在飯店當小二的可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和靈活的頭腦的,千萬別把他們想當然的認為是窮困百姓,沒法生活了,才賣身之類的,他們在上崗前的培訓在飯錢這一項絕對是下過很深很深功夫的,什麼兌換,什麼真假都是具有很深研究的,之後才是什麼菜名,什麼好說的話,最後完成後,他們才能“執業”,一般都能很好的服務所進入的每一位顧客,至於題目所說的“不數數錢”這類詞根本不存在,要麼是他所信任的,要麼是他早已經看過並且甄別過的,他害怕什麼呢?想想現在的大和尚,沒有研究生學歷的人家都不看一眼。
綜上所述,只能是豪爽無敵計程車大夫級別的人,初出某地,想要打響名聲,你所說的場景小二會怕銀子不夠嗎?
-
8 # 陶式防務評論
在現代社會,我開一個小飯館,賣家常菜那種。如果有人結賬時,直接放下一塊100克金條結賬,然後扭頭就走,我也不會數錢。飯館子吃的再多,也不值四萬塊錢一頓。
放在古代,也是一樣道理。
古代的食物,由於農業勞動力不值錢,與較為稀缺的金銀、手工業品等等相比,相對價格只能更低。今天花一兩銀子能買到的飯菜,在古代最多一百個錢就夠。因為現代的勞動力價格更高,而金銀和工業品價格更低,所以剪刀差效應也越來越小。
《金瓶梅》裡稱,西門慶想跟應伯爵、花子虛等人結拜兄弟,得辦幾桌喜宴,於是稱了四兩銀子,讓家人來興兒去治辦需要的物事。四兩銀子,一共置辦了一口豬、一口羊、五六壇金華酒和香燭紙札、雞鴨案酒等等。
四兩銀子,是很小一塊銀子了,都可以辦好幾桌豪華酒席。放在普通小館子,根本用不上。一般來說,像街頭的小館子,或者城鎮裡的一般酒樓,幾十個錢就足以有魚有肉了。甚至幾錢的銀子,用著都富裕。要知道,一錢銀子也不過是3克多,指甲蓋那麼大一點。
然而,一兩銀子也就是30多克,放在今天不過是100多塊錢而已,只夠在外面餐館吃一頓普通的飯菜。西門慶那四兩銀子,在今天估計最多也就夠買二十斤豬肉,購買力縮水了九成都不止。可見古代白銀購買力之強。
另外還一個關鍵之處,要知道這個題目裡招待客人出面的是“店小二”,這是普通飯館的級別。如果真是一頓飯幾兩銀子的高檔青樓級別,那負責招待的就應該是“姑娘”了。(陶慕劍)
-
9 # 漢史趣聞
我們在影視劇裡經常看到的是一些大俠們,他們到了酒館之後,選單都不看一眼,然後直接要一壺酒,一盤牛肉,一碟花生米。
然後吃完之後把一錠銀子放在桌子上,也不給小二說一聲,就會揚長而去。那個姿勢很帥,給的錢也很多,小兒當然是樂開花,不會找大俠們的事情了。
那麼,古代酒館當中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
不得不說,這是影視劇裡為了達到某種效果而特意為之的。
我們看到的小說裡電影裡,只是給我們展現大俠們吃了什麼東西,有沒有毒,吃了這一頓飯對大俠有什麼影響。
這個才是讀者和觀眾所關注的想知道的,至於大俠這一頓飯到底花了多少錢,這個是沒有人在乎的。
所以,也就不用注意這些細節方面的東西了。
再說了大俠都是很慷慨激揚的人,他們出手闊綽,在結賬的時候,肯定不會缺斤短兩的。
所以,小兒也沒有必要數他們給的銀子,只用眼看一下就知道給了多少,多少給了多少。
在一個就是即使大俠不給你錢,你也沒有辦法。因為他們的武功都很高,若是找他們的事情,除非自己不想活了。
他們分分鐘就會把你給打趴下的。
所以,這就給了我們一種印象,古代的人他們吃完飯都是不給錢,然後直接丟下銀子就走的。
這種行為當然不是社會上真實生活的反映了。
事實上古代的時候,也是和我們現在差不多的,你吃多少飯,就給多少錢。即使你給多了,人家也未必會要。
若是你不給人家錢,人家也是不會讓你走的。畢竟這些都是小本生意,人家就是為了養家餬口而已。
再說了能夠開店做生意的人,一般都是白黑兩道通吃的,沒有人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所以說,現實生活當中,大部分人都是很遵守規矩吃多少東西,給多少錢的。
-
10 # 孤客生
會問這個問題的老哥顯然是還把自己沉浸在電視劇中沒有自拔出來。
在電視劇中,那些大俠們丟下一大塊銀子就走、小二們看都不看就收起來的劇情顯然是不符合歷史現實的,在現實歷史中,很少會有大俠吃一頓飯就丟下一大塊銀子、很少會有小二不確認銀子就讓大俠們走。
古代銀子價值巨大在明朝末期之前,因為我們國內的白銀產量有限,所以我們古代的白銀價值一直都非常高昂,購買力遠非現在可以相比。
在那個時候,一顆銀元寶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就算是一顆小的銀元寶,也能讓普通的百姓家庭支撐數個月,更不用說是那些體積碩大、重量驕人的銀元寶了,那些銀元寶的購買力要更加龐大,恐怕在京城或者一些全國聞名的大城裡買一個小一點的房子都沒有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誰會簡單吃一頓飯就丟下一大塊銀子?誰有這個資本支撐得起這樣的消費。
恐怕也就只有古代“王思聰”之類的鉅富家庭才能支撐得起這樣的消耗了。
古代人消費支付的貨幣一般來說,獨身一人行走江湖的“大俠”都比較窮,就如同李白這樣行走天涯的劍客,奉行的都是能省著點用就省著點用的原則,根本就不可能會有吃一頓飯就丟下一塊銀子的行為出現。
如果是小的消費,他們會拿銅錢來支付,雖然說銅錢的價值偏低,但是那個時候在一般的飯館吃飯也要不了多少錢,銅錢支付還是綽綽有餘的。
如果覺得銅錢太多、難拿,那麼人們就會攜帶一些重量大小不一的碎銀子,這些碎銀子相比銅錢來說,要更適合使用在比較大的消費上。
而要是手上只有一大顆銀元寶或者銀錠,那也不需要全給,因為那時候的商家基本都會準備專門剪銀子的剪子,所以該付多少錢,他們只要從完整的銀元或者銀錠上剪下來就行了。
古人收銀子時會稱量和鑑定當然,古代商家在收銀子的時候肯定是會認真稱量一下或者鑑定一番的。
量的方法很簡單,那時候的商家們都會準備一個專門稱銀子的秤,只要把銀子在上面量一下就知道價值多少了。
鑑定的方法也不難,銀子的質地比較軟,只要咬得動或者專門的剪刀剪得動,那麼基本就沒有問題。
還有就是銀子的重量一般是有限定的,在相應的體積下,只要重量符合,也基本沒什麼問題。
-
11 # 不才講史
小二上一壺酒,二兩牛肉,再來一碟花生米。這是古代大俠下館子的標配,也是我們在影視劇裡經常看到的一個場景。
很有意思的是,一般大俠們吃完飯,他們都是不讓小二算帳的,而是吃完之後直接丟下一錠銀子,然後就離開了。
至於給的這個銀子,到底是多還是少?小二好像也沒有提起過,在我們看來大俠給多少,他們就要多少。
似乎小二是不關心這個事情的。
為何會是這種情況呢?為何大俠們不讓小二算帳呢?
說實話算帳這種事情,若是真的出現的話,會有點畫面不美的感覺。畢竟你是大俠,是幹大事的人,你最不缺的就是銀子。
因為一點銀子給人家斤斤計較,算來算去,這樣給世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好的。所以,一般大俠都是給的銀子超過了這一頓飯的。
在這種情況下,小二當然是不會說什麼的了,而是把銀子給收起來,繼續悶聲發大財。
當然了有一些大俠,他們吃飯也是不給錢的。
遇到這種人,你也沒有辦法,畢竟他們手裡有刀,他們身上有武功,若是遇到這樣的人,他們不給你錢,你也不能要,否則,小命就不保了。
不過裡裡外外,摺合一下,有的人給錢多,有的人不給錢,最後應該還是有盈餘的,至少是可以讓他們繼續支撐下去的。
所以,小二當然是不能給大俠們明算帳的了。當然了上面我們說的是影視劇,是小說裡的一個情節。
事實上現實生活中,也是有這種可能的。
但是,現實當中更多的是,小二是會給你把賬算的一清二楚的,你只能多給,不能少給。就像我們現在的人下館子吃飯一樣,不給人家就是不講理,就是違法。說不定人家會養一些打手,把你打的皮開肉綻也不一定呢。
你說對不對?
-
12 # 以史勵人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在酒館吃飯的人,進門就說“小二,來兩壺好酒,二斤牛肉”,然後大口吃完大碗喝完往桌上一拍銀子就走了。而酒館的服務人員卻並不看銀子的多少,而是高興的招呼一句客官慢走就完事兒了。
那麼酒館的服務人員當真如此放心吃飯的人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這樣的場景只僅僅出現在電視劇或者武俠小說中來襯托俠客的豪爽罷了。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古代偶爾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種是酒管熟知的老顧客。他們經常來這個酒館吃飯,並且每次都會點幾個愛吃的菜,消費差不多數目的金額。自然在結賬時就會十分精準的進行消費,而酒館的小二自然也熟悉了他們的消費金額,所以才會比較放心的任由他們把錢拍在桌子上離去;
一種是達官顯貴或者地主財閥。他們往往會在吃完飯離開時豪擲千金的給酒館的人員小費,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身份高貴或者像酒館吃飯的其他人來炫耀一番。他們自然不擔心他們所給的錢財遠遠超過了飯菜的價值。而酒館老闆有時並不會經真正的接受他們的額外錢財,會派專門的人員把多餘的錢送到他們的服上,以此來結交權貴;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按錢吃飯。他們在點菜的時候會根據自己所帶錢財進行消費,也就是說他們所點的飯菜的價值正好是他們所帶的錢財的數量。吃完飯把兜裡錢掏出來放到桌子上,自然就可以安心離去了。
那麼在古代酒館消費的真正情況是什麼樣的呢?在古代民間比較通用的貨幣就是銅錢。銀子相對來說是比較稀罕的,一兩銀子大概能夠相當於上千枚銅幣,一般人家一年下來能有幾十個銅板的收入也就不錯了。自然像酒館這種比較常見的消費場所一頓飯飯下來便宜的也就是幾個銅板,奢侈的上百個銅板也就解決了。
所以古代吃飯大家一般都是用銅錢來結算,而銅錢一般都是官府官制的,就像現在的錢幣一樣有指定的金額,大家在結賬時進行相應的換算和找零就可以了。
當然也不排除有人拿銀子來結賬。這個時候就需要酒館的結賬人員用專門的稱重工具測定銀子重量,並且判斷銀銀子的成色。確定銀子價值後,在用專門的碎銀進行找零;如果沒有碎銀也可以用較多的銅幣來替代。
古代吃完飯拍一塊銀子就走的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想那種小縣城估計一年都遇不到一次。古人們大都是用銅錢來進行消費,並且仔細確認酒館找零是否正確,畢竟誰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
-
13 # 這個歷史很正
這是現代影視劇中為達到某種效果刻意而為之。
首先,在歷史上金、銀和銅錢一直是作為古代官方的貨幣,但是在銀子真正在民間開始流通那是在明朝以後。
明朝由於海外貿易的發展,很多海外的白銀流入中國,據不完全統計,在明朝兩百多年的國祚中共有六萬噸白銀流入,佔據了世界白銀的1/3。
但是即便是在白銀開始普及的明朝,白銀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依舊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依舊是有錢人才能擁有,普通人依舊是使用大量的銅錢作為交易貨幣的。
對於一般的店家來說,能夠掏出一塊銀子的人雖然大部分都是有錢人,但這對於一般人來說也是一筆鉅額,所以一定不會說撂下一塊銀子就走。
在明朝初期,一兩銀子換算成銅錢是十六錢,大概就是一千文左右的樣子,但是隨著海外白銀的流入,白銀有些通貨膨脹,在明朝末期大概可以換算成銅錢1500文,一兩銀子可以買到二石大米,一石=50公斤,就是200斤,這什麼概念呢?夠一個成年人吃上兩個月。
所以說無論如何都不會發生這種撂下銀子就走的情況。
在古代一般結賬後都會有一個稱量銀子的小工具——戥子,然後找出相印的碎銀子還給顧客。
事實上在古代很少會有直接給銀子的習慣,一般都是直接銅錢結算,這樣更加方便,容易計算,而且一般當地的鄉紳都會有記賬的習慣,到了多少銀子以後就一次性結清。
-
14 # 史學達人
這種橋段當然只有可能發生在影視劇裡了,事實上銀子是在明朝的時候才出現的,明朝之前的時候,民間流通的貨幣都是銅錢。
早在漢朝的時候,國家流通的貨幣就是銅錢了。關於銅錢的記錄,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我們在這裡說一下。
大家都知道漢朝的時候,漢文帝有一個男寵,這個男寵叫鄧通。
有一次一個算卦的人說,鄧通早晚會因為貧窮而死,漢文帝不信,他說鄧通有我這個天下最富有的人當後臺,他怎麼可能會因為貧窮而死呢?
為了不至於讓鄧通受窮,漢文帝給了鄧通一座銅山,讓他可以製造貨幣,而且他製造出來的貨幣,都是可以在全國流通的。
所以說,那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銅錢製造的貨幣了,即使到了明清的時候,銅錢一直也都是在流通。
因此說古代的人吃完飯,把銀子往桌子上一扔,就走人了這個全部都是杜撰出來的情節。
電視劇裡之所以演這種橋段,就是為了突出大俠的好爽,他們是不在乎細節的。
事實上現實中的古代人, 他們吃完飯給錢的話也是沒有那麼隨意的。畢竟自古以來,都是吃多少錢的東西,給多少錢。
還有就是,影視劇裡的人,在大俠給完銀子之後,他們不去數一數,最為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數了,也沒有用。
畢竟大俠們即使是給少了,他們也不敢說出來的,畢竟他們只有一條命。所以,那種橋段只可能發生在影視劇裡。
現實當中古代的時候,一直都是流通的銅錢,即使他們把錢放在桌子上,也只能是銅錢,而不可能是銀子。
-
15 # 葛大小姐
古代人下館子喝酒, 吃完留下一塊銀子就走, 為什麼小二不數數錢,不害怕銀子不夠?
每當我們看關於古代的電視劇時,經常看到古代的一些豪傑或者公子哥們在酒館喝酒吃飯後,非常瀟灑地丟下一塊銀子就走了,而店小二也不數錢,更不攔著,令人疑惑的是,店小二為什麼不數錢,難道不害怕銀子不夠嗎?
小編認為,電視劇中的豪傑和公子哥們在酒館喝酒吃飯後,丟下一塊銀子就走,而店小二不數錢就放行,這既說明銀子的價值,也是基於彼此的互相信任,還與古代顧客與店小二之間一些不成文的規矩有關。試想,如果丟下的銀子不足以支付酒菜錢,既便是店小二不管,店老闆也不會坐視不管,畢竟他們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並不是慈善機構。具體原因是:一是因為顧客留下的銀子足以支付自己的消費。自古以來,在飯店吃飯付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在古代,普通老百姓出門吃飯也是會帶足錢財,不管是銅錢,還是銀子,他們都會帶足錢財。每當他們在酒店吃完飯要結賬時,自己便會先算好賬,就像我們現代人在飯店吃飯後,要麼看菜譜的標價,要麼看飯店牆上貼的菜譜價格,心中默算這頓飯到底吃了多少錢,然後再把銀子拿出來放在桌子上,況且古代銀子也較為稀少,能拿出銀子的人非富即貴,肯定不差錢,這些銀子是足以支付自己的消費的,所以,店小二不用數錢,也不害怕銀子不夠。
二是因為店小二經驗豐富,憑自己的手力掂量可以判斷出顧客的飯錢夠不夠。我們知道,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和貨幣,所以古代都是以銅錢、銀兩等作為貨幣工具,銅錢都是固定的幣值,透過數數可以很好算賬,但是銀子則不同,雖然有五十兩或一百兩的元寶和銀錠,但銀子與銅錢的換算進率較大,不方便找零,因此朝廷和銀號還製作了一些不規則的碎銀塊,方便在市場上流通,但它不具有統一的規則和尺寸,也沒有固定的標準,所以,對於以銀子作為支付的手段,全憑個人的手力掂量,就如現在固定面值的紙幣一樣,所以古人對於不同大小銀子的幾錢幾兩都把握的八九不離十。尤其是店小二,每天做生意收入銀子,可以說每天都過手多遍銀子,成色好壞、幾斤幾兩對於店小二來說,一眼就能看出來。所以,在顧客留下銀子支付飯錢時,店小二很快就能看出來夠不夠飯錢了,根本就不用數。當然了,如果顧客留意下的銀子不足以支付飯錢,肯定不會讓他走的。
三是因為基於常客與飯店之間的信任。自古至今,一些開店的都有一些常客、老主顧、回頭客等,飯店也是如此,由於他們之間經常打交道,時間長了,彼此熟悉且互相信任,尤其是一些固定的老主顧,對於常去飯店的酒菜價格也知曉,吃完會將銀兩放在桌子上直接走人,而店小二也會放心老主顧,這些都是建立在彼此的信任之上的。
四是因為古代的銀子很值錢,用銀子支付飯錢只會多不會少。在古代,一兩銀子可以兌換2000個銅板,足以看出銀子很值錢,而普通的一頓飯差不多也就值100個銅板。假如有人用5兩銀子的元寶去吃飯,店家將會找零9000多銅板,很不方便。因此為了方便人們的消費,很多錢莊會把銀子融掉,倒進專門的容器裡做成散碎銀子供人們使用,所以,如果在酒店吃完飯後,留下銀子作為飯資,店小二是一定不會細算的,因為他們一定虧不了。
五是因為一般去酒館喝酒的都不是等閒之輩,要麼地位顯赫、要麼是地痞流氓,還可能是江湖俠客,店小二不敢數錢。在古代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普通人家解決溫飽就很不容易了,怎敢輕易去酒館喝酒吃飯?大多去酒館消費的,要麼是地位顯赫的富家子弟,要麼是地痞流氓,要麼是江湖俠客,大多帶著刀劍武器或者打手傭人,而店小二一般都是普通老百姓,沒有見過很大的世面。所以,當這些人吃完飯留下銀子走的時候,店小二不敢當著他們的面數錢,留下多少錢都得收著,萬一倒黴碰到他們心情不好,輕則捱打,重則小命難保。
-
16 # 無名的思想空間
白銀被當做貨幣普遍使用,其實是發生在明朝之後的。中國其實是不產銀的,銀在中國古代是一個非常稀缺的資源。
隨著哥倫布開拓新航線,美洲大陸被發現有大量的銀礦,這些銀礦逐漸被開採進入了西方。然後當時的西方採用的是金本位制,也就是黃金才是貨幣。但是隻有中國採用的是銀本位。
隨著1567年,大明隆慶帝(明穆宗)宣佈解除海禁,開放福建的月港為貿易口岸,允許沿海百姓將貨物販運東西洋。
在國際上,白銀其實是不太值錢的,但是在中國白銀確實很值錢的。於是西方的商人就用白銀套取了大量的黃金和商品。這才讓白銀大量流入中國。
據說當時明朝佔據了世界從銀量的三分之一。明朝之後,白銀被當做貨幣普遍使用。當然這也引發了當時的明朝發生了通貨膨脹,不得不閉關鎖國,關閉海外貿易。
所以,電視劇中描寫的古人吃完飯就扔下一塊銀子?這顯然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唐朝的時期整個中國的銀子不超過一億兩。
白銀是不可能被當做民間交易使用的。除了大宗商品交易,民間這種飯館的交易一般用的都是銅幣。誰那麼闊綽,會直接上銀子?
-
17 # 醉觀滄海
那都是影視劇不尊重歷史演出來的假象,現實中古代人是不可能那樣的,很明顯這個問題事情本身就有3處錯誤。
第1處:古代很少有人直接用銀子來結賬;
第2處:一般不是店小二收錢,是由老闆看了選單算賬後收錢;
第3處:即使是店小二即使代收了錢,也會和老闆或者賬房先生核實後再放客人走。
另外,類似於這種問題,其實都是買搞清楚在古代社會中,銀兩的使用情況,搞清楚了下面的幾點,就很好理解了。
首先:古代的銀兩價值較大,大宗交易才會使用,日常生活都是用銅板;其實很多影視劇都犯了很多歷史小錯誤,例如很多漢朝以前的古裝劇竟然也出現了銀錠,而根據中國目前出土的最早的銀錠,是在漢景帝時期。
在古代,其實普通老百姓上門是不會帶銀錠的,因為出去吃個飯、喝點小酒,根本就用不著銀錠那麼多錢,一般來說十幾個銅板可能就夠了。而用得上銀錠的地方,那就是在包間中豪華的盛宴,才有可能用銀錠結賬。
其次:古代銀兩大多數是在整錠使用,很少化成碎銀使用,因為有小銀錠;因為影視劇的影響,導致現在的人一想到銀錠,就想到了像大元寶那樣的大銀錠,娥人為只有那麼大的,其實不然,為了滿足不同交易中的金錢價值,銀錠其實也有很多種,從幾十輛到特別小的小銀珠。
例如,在古代,有以下幾種銀錠規格:
1️⃣元寶銀錠:這是最大的一種是寶銀錠,形狀大致呈馬蹄形,一般幾十兩;
2️⃣中銀錠:大多數為錘形,重量一般不到十兩,又被稱作小元寶;
3️⃣小錁或錁子:形狀大致為饅頭狀,一般重一兩或二兩,也叫小錠;
4️⃣福珠子或滴珠:這是最小的單位,用來進行最小的交易。
然後:即使是碎銀,也有專門的稱重工具來衡量銀子的價值。咱們古代,老祖宗那麼聰明,做生意時肯定誰也不願意吃虧,於是有了各種各樣的稱重工具。大到一頭牛,小道芝麻粒,都可以稱。
所以,在古代,哪怕是使用了碎銀,店老闆也可以在店內用工具進行稱重,評估價值,然後決定是否讓客人離開。
問題總結:所以,事實上古代,人們一般不會用銀兩紙直接付款,而店小二不會拿到錢就放客人走,會先交由老版進行核驗。古人那麼聰明,自然不會輕易吃虧了,這就是影視劇看多了留下的後遺症。
-
18 # 免費手機炒幣機器人
古代人下館子喝酒, 吃完留下一塊銀子就走,小二還不數錢那是電視劇看多了吧,除非非常熟悉的老顧客,否則店小二肯定要檢視銀子真假、成色和分量。在中國古代大部分時候通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的銅錢,白銀作為貨幣流通,是在明朝中期大量白銀流入以後。而在中國古代,流通的白銀是以重量計價,不是由官方發行的,也沒有固定的形狀,各家銀鋪甚至個人都能熔鑄銀錠使用。另外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在市面上流通的白銀有元寶形的,有條形的,還有塊狀的,樣子千奇百怪,成色也不一樣。這種情況下,即使不考慮銀子的真假,在使用時也需要根據其成色進行折算,非常麻煩。
在古代,普通老百姓出門吃個飯總是會帶足一些錢財,其中以銅錢居多。每當人們吃完飯要結賬時,便會先自己算好賬,看看這頓飯到底吃了多少錢,然後再把錢拿出來放在桌子上,或者直接給店小二。店家也不是搞慈善的慈善家,勢必也會認真仔細的盤點,直到沒有任何問題了才會令客人離去。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就是明朝以後,人們開始逐漸用碎銀兩來作交易。喝酒吃飯也開始用碎銀結賬。我們從這個時候起才會有《水滸傳》裡,動不動就說來幾兩牛肉,再將一把碎銀子拍在桌子上的場景。
一般去酒館喝酒的都不是等閒之輩,要不是地痞流氓,要不就是江湖俠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瀟灑才是大俠的本色。所以,他們吃完飯的時候,角色的設定要求他們結賬的時候也必須瀟灑。店小二一般都是普通老百姓,沒有見過很大的聲勢,所以,通常情況下,他們不敢當著大俠的麵點錢。大俠用過餐,留下多少錢都得收著,萬一碰到人家心情不好,一不小心要了自己的小命那就犯不上了。
這樣的操作這樣的人,可以顯示出付錢人的豪爽、大氣的性格,這適合像大俠喬峰這樣的任務;也可顯示出付錢人是經常來吃飯的顧客,他是經常多給照顧小店生意,或者是小店周圍的熟客;亦或者是吃霸王餐,無人敢惹,給多給少都得這樣。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慧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資料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
19 # 鳶飛九天2018
在許多古裝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幕情節:當人們進入酒館酒樓吃飯的時候,他們都會豪氣的在桌上掏出幾大錠銀子,店小二不稱這些銀子有多少,只是歡天喜地的收下銀錢,然後給這些人好酒好菜的伺候。白銀雖然在中國古代作為貨幣使用的歷史悠久,但是,白銀的價值卻是按照重量來估算的,而非銀子的數量。既然古裝電視劇中用銀子結賬,那麼,這些店小二不上秤稱量一下銀子的重量,怎麼就確定了銀子的價值呢?
影視劇中的白銀
其實,這種用銀子豪氣買單的方式,在古代發生的機率幾乎為零。白銀髮展到明代晚期,才成為了中國古代市場上主要的流通貨幣;從先秦到宋元年間,白銀只被視為一種貴重財物,它和珠寶、黃金基本等同,一般只有在上交稅款、賞賜大臣的時候才會使用,這讓白銀作為貨幣的職能並不明顯。
直到明清年間,隨著世界上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白銀才作為一種貨幣在經濟舞臺上大異彩。既然如此,這些流傳甚廣的古裝電視劇中,大俠們用白銀豪氣買單的場景,只可能在明清年間的古裝劇中出現,超出了這個歷史時間段,用白銀買單且不稱重的可能性實在是太低了。
明代金花銀錠
如果開頭所提到的古裝劇中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店小二或者店老闆絕對不可能不稱重,隨意收下銀子。自從白銀作為流通貨幣登上歷史舞臺後,它通常被鑄造為銀錠使用,明清年間的銀錠則以“元寶”為主。由於古代鑄造銀錠的生產技術並不發達,再加上古代的朝廷對於元寶的具體形式沒有做過規定,所以鑄造出來的這些元寶重量、造型都各有差異;除此之外,有些利慾薰心的人還會偽造銀錠。所以,古人會在銀錠刻上它的生產時間、地點、銀爐、重量以及工匠姓名,這樣一來就方便了人們在使用一定時進行稱重和追查來源。
明代50兩白銀
據學者統計,光是清朝年間不同形制、成色的銀錠在市面上流通的種類就有100多種,比如江浙以元絲等銀為主,陝甘有元鏪等銀,雲貴則是茶花等銀。此外,各個地區由於稱重標準沒有統一,所以,白銀一兩的重量在各個地區也存在著細微差距。這樣一來,只會讓白銀的使用更加麻煩。如若在古代真的發生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那一幕場景,夥計拿到銀錠的第一件事,就是透過銀錠的紋路、成色判斷它的產地;隨後再使用秤砣進行稱重、換算,得出這錠銀子的實際價值。
清代銀錠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白銀換算所帶來的煩惱,古人在進行消費、經商、旅行時,在日常生活中是使用小額銅錢居多;如果需要用到大的財富,攜帶銀票是最方便的事。像古裝劇那樣隨手掏出幾錠銀子的情況,在現實中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畢竟,白銀作為流通貨幣所使用實在是太過麻煩,更何況,它直接帶在身上的重量也不輕。
-
20 # 白話華夏史
在古代銀子可是很值錢的,黃金白銀是普通老百姓望塵莫及的。能用的上銀子的,要麼是達官顯赫,要麼是英雄豪俠,絕非等閒之輩。
所以在電視上我們看到客人吃完飯,放下銀錢就走,店小二並沒有追出去,都是笑著說道“客官走好,下次再來哦”之類的話。因為店小二常年熟悉來來往往的各路行人,從他們的衣著面貌,大概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
店小二判斷出客人給出的銀子肯定是多出菜飯成本不少錢的,所以他們不張揚,趁客人走了好將多出部門佔為己有。那些行走在江湖的大俠本身也是對金錢不在乎的人,他們為人豪爽,所以也就不在乎多給了多少飯菜錢,即使多了也是犒賞店小二的。
有人會問了為什麼不使用銅錢呢,不就不會多給了?在古代,1000文銅板相當於一兩白銀。銅錢稱重和攜帶都很麻煩,你想想,一個有身份的,行走匆匆的大俠,會被金錢磕絆嘛。隨身攜帶幾錠白銀,總比大包小包的銅錢輕鬆,也不會惹眼,招來盜賊惦記。
所以電視上那些放下銀子就走的橋段,就很好理解了。當然啦,只有江湖俠客才會放下錢就走,普通老百姓是很少下館子的,因為他們沒錢,即使他們去店裡吃酒,也不會不問價錢的。只有他們心裡接受飯菜價格才會坐下來簡單吃點,而店小二,又會冷眼看待他們,可見老百姓生活的多麼不容易。
回覆列表
那是電視劇裡騙人的,吃飯上街買東西基本都是用銅錢,銀子一般都是做生意的來往錢數較大才用銀子。出去吃飯飯買點菜什麼的根本用不上銀子銅錢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