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令狐青雲89088282
-
2 # 為你踮起腳尖
孩子和父母的想法不一致,我覺得這是正常現象,並且這是每個家庭中都必然存在的,我們作為家長應該為孩子和我們的想法不一致而感到高興,這說明我們的孩子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這是孩子成熟長大的表現!
出現不一致的時候,我們大人切忌以自己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問題,強迫孩子去接受我們的想法,有的家庭不惜以武力來解決問題,這樣的做法最不可取!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跟孩子面對面坐下來,平心靜氣的傾聽孩子的想法,同時也跟孩子表達我們的想法,對不一致的地方,我們商量想辦法解決!我們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傾聽孩子的心聲!
-
3 # 人在他鄉76140749
正常吧,學會傾聽,不離譜就尊重孩子的選擇。有時候父母的看法不一定是對的。選擇專業的時候我聽了父母的,做了十年,我離職了,愛情也因為父親以死相逼和最愛的人分手了,各種遺憾不是旁人能理解的
-
4 # 愛讀書的媽媽轅鳶
孩子和父母本來就是不同的個體,所以想法不一致也是正常的。
父母可以對孩子有所期待,但是這種期待,跟孩子選擇走哪條路沒有關係。父母對孩子要求他走哪條路,或者說,父母給孩子安排了一條路,這本身就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
尤其是對將近成年或者很有主見的孩子來說,父母可以孩子有所要求或者可以給孩子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但是具體孩子有沒有采納父母的意見,或者說孩子聽不聽父母安排那就要看孩子自己的抉擇了。
父母有願望,有理想,可以自己去想辦法實現,就好比前幾天放飛自我的鄭爽,媽媽曾經有夢想要做演員,就讓鄭爽從小學舞蹈。我覺得父母沒有任何理由要求孩子要完全聽從父母的,就比如說,你們自己,難道說都是處處聽父母的嗎?
-
5 # 悅雨育兒
孩子當然不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來活,那就不是一個正常的人了,而是一個布偶,我想父母也不希望孩子成為布偶吧!
我覺得有不一樣的想法很正常,我們做父母的更應該多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和他一起探討一個最佳的決定,一起權衡利弊,教會孩子選擇最佳的結果的這個判斷的方法,也是在幫助孩子在不斷的成長。
-
6 # echo愛慄絲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物品。所謂獨立個體,就意味著,孩子將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為方式。雖然,孩子是家長一步一步教育和指匯出來的,但是人的複雜性決定了孩子將會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作為父母,應該意思到這一點,承認並尊重孩子的獨立。
其次,家長應該用自己成熟的思維思考問題的性質。如果,事情的確是黑白對立性,應告訴孩子前因後果,教會孩子思考與辨別。如果問題沒有對錯之分,何必介意不同的觀點呢?
只有孩子能夠獨立思考,才意味著他將成為他自己,而不是你的誰,也將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如果任何事都與你無二,這樣的人生又有意義嗎?
-
7 # 凌兒媽媽
孩子和父母想法不一致,這證明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這很好啊。如果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即使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也只能對大人言聽計從,那麼孩子還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嗎?
見過親戚家六七歲的女兒,穿什麼衣服,穿什麼襪子都是要聽從媽媽的,自己從來不辯美醜。即使是又長又寬的衣服,只要大人讓穿,她就會乖乖穿。
可是女兒則不一樣,不願意聽從大人的。有時候她選擇了一件衣服,外婆卻說今天冷,非要她換一件。我時常這麼說,既然孩子自己選擇了,那就尊重她的選擇。我們覺得冷,她並不一定覺得冷,何必要她一定要跟我們一樣呢?
同樣的,在生活上的很多事情,很多時候的一些選擇,我們覺得好的孩子未必認同,我們覺得對的孩子也未必有相同看法,我們實在不必認為孩子不聽話,愛抬槓,孩子他只是長大了而已。
-
8 # 我和她的故事
我想,生活中,孩子和父母想法不一致的情況很多。我們要根據情況,看看採取誰的想法更好,再做決定。
如果是小事,比如,今天做什麼運動,去哪裡玩,如果和孩子的想法不一致,我一般會聽孩子的,或者跟孩子商量,一定會有一個我們共同的想法的。
也有些事情,看著孩子可能做錯了,跟孩子說,孩子好奇,就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我也不會特別的阻攔,孩子失敗後,也就知道了原因,這樣下次更能避免類似的錯誤。
但是有些很危險的事情,我是決對不讓孩子做的,也會告訴孩子危險在哪裡,為什麼會有危險。有時看到新聞,會讓孩子過來看,告訴孩子媽媽曾經告訴她不允許的事情,為什麼,孩子看到了,也會很認可。
所以,在孩子與父母想法產生分歧的時候,我更希望讓孩子嘗試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去發現其中的道理,有時孩子會問我為什麼,我會跟她講解。
-
9 # 孩子的暴龍媽咪
首先請父母將孩子看作一個與自己平等的“成年人”,不論孩子多大,都要給孩子說出自己想法的機會。孩子有自己的判斷能力,面對一個問題,不是說只有父母的想法才是正確的。
我們作為家長不能一票否決孩子的任何想法,甚至聽都不願意去聽,這樣的行為將會對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傷害。至少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想與孩子進行溝通時,孩子或許會拒絕,反感父母的詢問。
傾聽孩子的想法,不僅僅是尊重他們,更是在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信任他;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與尊重,自然也會信任父母,那麼以後碰到任何事情也會願意與父母進行商討。
所以家裡如果有喜歡錶達,敢於說出自己想法的孩子,親愛的爸爸媽媽們請不要煩惱,你們應該保護孩子勇於表達自己想法的行為。
若是孩子的想法很無理,那麼就請爸爸媽媽們用自己豐富的知識與孩子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賽吧!
-
10 # 晴之婉約
子女與父母之間,有不同的想法,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還有好什麼怎麼辦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當然會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的方式,總不可能無論何時何地,大家都能不約而同,不謀而合吧,這恐怕只能偶爾出現在電視劇裡。現實生活中,意見不統一時,父母親應該充分給予孩子理解與尊重。而不是以“過來人”的身份,一味強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為人處世。
-
11 # 小獸媽媽
需要溝通。
在溝通之前,作為家長理清自己的情緒,你為什麼想要孩子怎麼做?這樣是不是適合孩子等等。
要向孩子表達清楚自己的真實感受,在表露的過程中,往往孩子會受到啟發,體諒別人的行為。而你用強迫他的行為,孩子是沒有辦法有這種體會。
同時聆聽孩子的想法,在孩子說出自己真實感受的時候,不要去評價他,不要去評判他。
孩子和父母的想法肯定不可能完全一致,當出現衝突的時候給對方表達的機會,允許雙方適度滿足訴求,而不是一方壓倒另一方,這樣才可以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密切。
而通常父母願意用權威,強迫孩子放棄自己的想法,但這種方法會打壓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會造成孩子叛逆,會傷害到親子關係。
-
12 # 依依149066137
是的,很多時候家長做的很多事情孩子是不理解的,有時候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或者經常站在對方角度上把問題想一下就會好點,孩子不理解是正常的,成長階段就是會有叛逆或者任性的。當與孩子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我們怎麼做呢?
首先一定要心平靜氣地和孩子溝通。最好是能把孩子看成自己的好友。發生了爭執的話,要先想想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有沒有做的不太好的地方,或者是不對的地方。
如果是自己的問題要自己反省改正錯誤。如果是孩子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不要與其爭吵,而且在解決這個問題時雙方都要冷靜,因為煩躁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與孩子溝通,加深彼此的理解.
最後要說的是人與人之間是"以心換心"的,你與孩子也是這樣的。你應該作到,誠懇的和孩子說出你希望他們怎麼樣?你對他們不理解的地方是什麼??找個輕鬆的時候,與孩子交心吧!
-
13 # 宸宸豆豆媽咪
孩子有不同的想法,說明我們的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主張和觀點了,這是好事。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跟爸爸媽媽坐下來溝通交流,正好可以給父母一個瞭解孩子內心想法的機會。
如果孩子的想法有道理,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給孩子機會,讓他們放開手腳,放飛夢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孩子考慮的不成熟,想法偏離了實際,我們要給孩子指導意見和正確的思路,但是一定是探討和交談式的,不要用命令的語氣。
如果是原則性的錯誤,堅決的告訴孩子,不可以,並且說出理由。
-
14 # 許冬薇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個人感受是,孩子小的時候,因為個體思維意識不強,對家長的依賴程度比較高。家長就會覺得孩子很乖,很聽話。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開始反駁或者反抗家長的時候,家長就會覺得孩子怎麼會越大越不聽話了呢?其實,如果我們家長稍微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學和兒童教育學的知識,就不難理解孩子這種從乖寶寶到叛逆少年的變化了。
(圖上文字:不吃胡蘿蔔會得病的,你這個小傢伙真不聽話。)
下面引用一段五味太郎在《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中關於“胡蘿蔔”的一段文字:
常聽說有孩子“討厭胡蘿蔔”,因為胡蘿蔔的味道比較特殊,討厭土豆的人就很少,因為土豆沒有什麼特殊味道。在味道這一點上,胡蘿蔔的特點突出,所以被人討厭也可以理解。不是也有大人不喜歡喝咖啡或波本威士忌嗎?
但是為什麼孩子在吃學校供應的免費午餐時剩下胡蘿蔔,就要受到嚴厲批評呢?這類問題至今也沒有得到解決, 比如,學校還會因為孩子沒有吃完胡蘿蔔,就不允許他出 去玩,或者用掃除或作業翻倍作為懲罰等,所以有孩子一 邊哭著一邊強迫自己把胡蘿蔔吃下去。時至今日,竟然還 會發生如此愚蠢的事情,簡直讓人不敢相信,就好像人類 有吃胡蘿蔔的義務似的。
類如這樣的事,孩子感到莫名其妙,但會覺得大人必定是有道理的,就像“美國人必定會說英語”一樣。於是大人就把“吃胡蘿蔔是一種義務”的觀念灌輸給孩子,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為了讓孩子吃胡蘿蔔而鬧到這種地步,這些大人必定也有能解釋得通的理由吧。孩子一直聽話照做,直到長大之後才明白,這其實根本沒有什麼理由。人生並不會因為吃飯剩下西蘭花而變得不幸,不吃胡蘿蔔也不一定會得病。 如果你詰問大人“胡蘿蔔和人生有什麼關係嗎?”99% 的人會回答:“沒有。”餘下 1% 的人肯定會說出一些帶有哲學意味的話。
哈哈,看完這段話,家長們有什麼感受呢?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自己小的時候,也都有類似的經歷吧?胡蘿蔔啦,味道奇怪的蔬菜啦,牛奶啦之類的,特別排斥的東西,家長總是想方設法地讓我們吃掉。
所以,我想說的是,大人們有時候不必那麼糾結吧。孩子終究是要離開家庭走上社會,獨立生存的,何妨早一點讓孩子擁有獨立思考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呢?
千萬別小看孩子,這是我看過五味太郎這本書後,一個特別有感觸的想法。大師用犀利的語言,給我們所有大人敲響了一記警鐘。
-
15 # 靈犀呀
我們自己的想法在一分鐘前後都有可能發生變化,一分鐘前做的決定,可能忽然想起什麼事或者忽然發生某個事情,我們自己就改變了之前的想法或者決定!
那麼,更何況是兩個不一樣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所處環境不同,人生經歷不同,自然想法不一致,這是正常的!
如果凡事看法一致,那必定有一個人是沒有主見的,或者說是屈從於另一個人的,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家庭的親子關係中,孩子迫於各種原因屈從於家長!這才是不正常的,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
-
16 # 壯仔媽寶
如果遇到孩子和父母想法不一致時,我覺得不要強迫彼此急於認同自己的觀點,互相尊重,給自己的想法一個保留的空間。
很多時候同一件事,孩子與家長的閱歷和角度不同,所以想法自然也不同,這個時候我們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和自己一樣的想法,要讓他有自己的權利,不要讓孩子覺得不能抒發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長總是以過來人的姿態壓制孩子,他以後可能再也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即使有想法也會被壓制,何不如試試他的想法,如果行不通再試試大人的想法,這樣用行動說法,而不是急於否定,才會有信服力。
-
17 # 九皮皮
這很正常啊。只要是個人,就會有自己的想法,這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會有一模一樣的思想,高度吻合的機器人也有出故障的時候,別說人了。
孩子的想法和父母不一致,你應該高興,說明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考。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行事,那麼你就能保證你所設計的未來就是適合孩子的,孩子以後就有前途嗎。越是希望孩子聽父母的,孩子最後會離父母的期望會越來越遠,甚至背道而馳。我們做父母的,不要做孩子人生的“上帝”,你只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適合的時候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孩子自己知道要走什麼樣的人生路。
-
18 # 徐嵐棋
如果想法一致那叫“心有靈犀一點通”,我家三歲多的孩子,早上起床要求放她自己喜歡的音樂《奧特曼》或者《隨他吧》而且天天這兩首歌,我覺得鬧騰但能忍受那就隨她吧。起床穿衣服要穿自己喜歡的,幼兒園規定了一三五穿園服,所以這幾天她得按規定穿園服,其他日子,大冬天她要穿夏裙我也同意,裡面給她穿上保暖衣就好。吃飯的時候她非要先吃完菜在吃光米飯
-
19 # 綿媽育兒
我們是孩子人生中的引路人、教育者,但是我們不是他人生的主導者。我們會發現越大的孩子越難管,這是因為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受我們掌控的牽線娃娃。因為人生是孩子的,所以我們只可以去引導他,而不是代替他,當他有和我們不同的想法時,我們可以和他一起探討,可以試圖勸說他,但是如果孩子堅持他的想法,那請尊重他。
說一個我身邊的例子,我的一個同學他從小就學手風琴,對音樂有濃厚的愛。可是高考後,他父親卻給他報了導彈專業,大學四年裡,他幾乎期期掛科,在KTV裡醉生夢死。好不容易混畢業了,立馬想辦法去俄羅斯學音樂了。最終也沒按父親安排的路走。
所以,不要強求。
-
20 # 啟明星138717721
每個家庭都會遇到這樣的難題,孩子和父母作為獨立的個體,想法不可能總是一樣的。
父母要對此感到理解,不要勉強孩子接受你的想法。就算表面上接受了,可能孩子的內心也會是無比糾結的,這並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可以理解父母的想法,他們都想把最好的經驗和經歷留給孩子,期待孩子少走一些彎路,可以依據父母劃定的道路走下去。但是,孩子畢竟有他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更是渴望獨立、逃離管制。
首先,我們都要冷靜下來,仔細考慮下自己的想法是否適合孩子,給自己和孩子一個彼此休息的空間和時間。
其次,可以和孩子進行一次促膝溝通,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說出父母的看法,辨明利弊,分析對錯。
最後,如果孩子已經成人,堅持自己的觀點,那麼父母還是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如果孩子尚小,不能理解,我們可以讓他信任的人與之溝通,並告訴他父母是一直愛他的,讓他明白父母的苦心。
我想,意見不一致並不影響情感的互動。只要我們的情感一致,總有辦法可以妥善處理。
回覆列表
我認為父母應該傾聽孩子的想法,如果是對的,就按他的想法做,如果是錯的,就需要跟孩子好好溝通,給他說錯在哪裡,有什麼後果。讓孩子明白。讓他自願按大人對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