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陸霏霏愛看劇
-
2 # 歷史的波瀾壯闊
相傳諸葛亮于軍中閒暇時,寫下了《馬前課》。相較來看,諸葛亮的《馬前課》比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其他預言書更容易破譯,因為它非常規則,每課預言一個歷史朝代,並按著歷史演進順序來描述。而其它講歷史大事的預言,因為有時候一個朝代有很多大事,而有的朝代大事則少一些,不規律,所以不容易和所預言的朝代對應起來。
《馬前課》共十四課。前十課從當時蜀漢開始,一直到中華民國的誕生,非常準確。《馬前課》第一課,諸葛亮講「無力迴天,鞠躬盡瘁,陰居陽拂,八千女鬼」。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曾經寫過:「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是諸葛亮的自我寫照,因為他知道漢家江山氣數已盡,沒有人能夠挽救,所以《三國演義》裡說「孔明六出祁山前,欲以隻手將天補」,就是說他想靠一隻手斡旋天地;「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就是說漢家江山到這個時候可能要完了;「長星半夜落山塢」指的則是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
所以,諸葛亮第一句話的「無力迴天,鞠躬盡瘁」是講他自己,後面的「陰居陽拂,八千女鬼」,這「八千女鬼」是個字謎,「八」加一個「千」加一個「女」加一個「鬼」,合在一起是個「魏」字,就是說蜀漢最後要被魏國所滅掉。
再往下一共有十四課,一課講一個朝代。比如第四課,是關於唐朝建國的時候,卦說「十八男兒,起於太原」。這個「男兒」我們生兒子叫「子」,十八子加在一塊是個「李」字,而唐朝便是李淵父子打出來的天下;「起於太原」,則因為李淵當時從太原起兵。
再比如第八課講明朝,明朝是朱元璋打下的天下。這個卦講「日月麗天,其色若赤,綿綿延延,凡十六世」。「日月麗天」也是個字謎,「日」加「月」是「明」,指大明朝,「其色若赤」的「赤」,是硃紅色的意思,暗指朱家天下。「綿綿延延,凡十六世」,表示明朝一共傳了十六個皇帝。
也許有人會問,預言是不是後人杜撰的?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當年解《馬前課》的是清朝光緒年間白鶴山僧人守元,他當時八十六歲了。在《馬前課》中,關於清朝的預言是這樣的:「水月有主,古月為君」。「水月為主」是一個字謎,三點水加一個「月」再加一個「主」,合在一起是一個「清」字;「古月為君」,古加月是個「胡」字。
-
3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引言:諸葛亮用什麼方式預測當時的天下大勢,個人想到了一句最完美的解釋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諸葛亮預測天下大勢所謂的預測,就是根據當下的情況及未來發展的路上可能出現的情況、可能變為盟友的勢力、可能變為阻力的勢力情況進行分析,這樣就可以預測天下大勢。
用三分天下舉例說明諸葛亮的預測天下大勢。諸葛亮剛剛出山時,大、小諸侯並不多有曹操、孫權、劉表、劉璋、馬騰、韓遂、張魯等勢力。
曹操對劉備一路窮追猛打,則可以將曹操定力為最大的敵人,而且劉備自樹立旗幟以來一直以打敗曹操,統一漢室為目標不可能成為盟友。
赤壁之戰前魯肅提出孫劉聯盟,孫權作為當時第二大的諸侯一旦結為盟友,無論是當下還是日後和曹操相抗衡都有很大的益處。
劉表年事已高後繼無人、劉璋闇弱無能二人勢力可以謀劃為劉備將來要佔據的地方,作為大本營發展。
馬騰,韓遂等諸多勢力,以劉備當時的情況下,如果一一攻克這些小勢力,需要的時間過於長久,而且期間可能會出現很大的變動。漢中張魯只佔據一地,取得西蜀之地後漢中張魯將會變得不足為懼。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
劉備在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自己時,諸葛亮已經對劉備的兵力情況、武將情況、謀士情況以及暫時棲身之地等情況進行了分析。瞭解了這些情況以後,就可以預測出將要發生的戰役勝算有多大、敗率有多大,那麼勝利以後應該去往哪個方向謀劃、兵敗以後應該向哪個方向謀劃,這就做到了所謂的預測。知彼:
諸葛亮在出山時,天下各路諸侯形勢已然非常的明朗了。只要收集一些天下各路諸侯所佔有領土的地形優勢、各諸侯內部可能存在的隱患、兵力及武將情況等資料加以分析,針對不同的敵人使用不同的方法。
用劉璋舉例:劉璋佔據西蜀之地,在地形上有非常優越的防禦條件,而且西蜀之地經歷了兩世的經營,文臣、武將、勢力內部機構都是非常完善的,應該是一個可怕的敵人。但是因為劉璋闇弱無能,導致了這些所有優勢全部喪失。因此諸葛亮就根據劉璋闇弱無能的性格制定了三分天下。
百戰不殆:
利用自己地形上的優勢採取防禦、利用自己兵俑的能力制定不同的作戰方式、根據不同的武將帶兵特點及勇武情況制定該武將何時出陣,將己方有利條件無限量的進行放大,以自己擅長來攻擊敵人不擅長的,那麼勝利的機率就會加大。瞭解來犯之敵的優點及缺點,針對來犯之敵的弱點進行實質性的打擊。
總結:預測天下大勢就是了解自己、瞭解敵人。在未來發展的路上把可能出現的敵人和可能出現的盟友都做好分析預判並做好充分的準備。
-
4 # 不動堂
第一,家族的影響
諸葛亮畢竟有荊州響噹噹的大族親戚做背書
第二,朋友的見識
龐德公,龐統,徐元直,石廣元,孟公威
第三,自身的眼界
讀書觀其大略
第四,祖上的影響
-
5 # 談今鑑史
第一,家世背景
諸葛亮在三國中是一介布衣,但是他不是一個普通的布衣。諸葛亮出身名門望族,關係網是非常強大。所以諸葛亮經常接觸一些名流雅士,一起探討學識和一些對天下大勢的見解。諸葛亮就是透過這些人知道的天下大勢,然後在加上自己的分析,和這些人的分析交流!這樣才讓我們覺得諸葛亮足不出戶就可以三分天下!
第二,靠兄弟當時有一個人叫龐德公,龐德公當時是襄陽的望族,他非常喜歡諸葛亮。龐德公為了表示自己喜歡諸葛亮,給自己的侄子取名臥龍鳳雛。有了龐德公的這層關係,諸葛亮也就很自然的結識更多的名門望族。有這樣一層關係在,要想了解天下時事,就會變得異常簡單,只要有機會有時間,他就可以利用身邊的人去探聽自己想要知道的訊息。
第三,擁有特權我們要知道當時的世家大族有一個特權,就是可以向朝廷推薦才學之士入朝為官,諸葛亮隱居之地當時也有諸侯雄霸一方,諸葛亮家族要麼給漢室推薦人才,要麼給當地諸侯推薦人才。在推薦人才之後,漢室和諸侯勢必要對人才進行考核,世家大族肯定也會在場而考核的內容或許有對天下大勢的分析,諸葛亮可以以這樣的條件做基礎,從中瞭解到天下大勢。
總結所以說,諸葛亮能夠預測天下事,並不是他有什麼異於常人的能力,而是人脈關係,和強大的靠山
-
6 # 百年看世界
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的句子是: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劉備分析天下形勢的句子是:漢室顧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
7 # 歷史橘子說
大家對諸葛亮的熟知,多數是在小說《三國演義》當中,但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裡面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彷彿天下事皆在他的預料之中。但是,那畢竟是小說故事情節,有些都是杜撰的,其實諸葛亮並非什麼都知道,也不是天生就能瞭解那麼多東西。那麼,他常年隱居山林,劉備來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為何能盡知天下事呢?
在家靠兄弟,出門靠朋友諸葛亮的叔伯兄弟都是做官的,這對他盡知天下事是有很大幫助的。家族親戚的幫助讓諸葛亮早年開闊了眼界。然後就是諸葛亮的朋友,他最好的朋友就是崔州平和徐庶了。徐庶也是做官的,還是諸葛亮的貴人,是他把諸葛亮引薦給劉備的,才有了後來的三顧茅廬。
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諸葛亮都有在官場做官的熟人,那麼不管是平時聊天還是書信來往,這對於諸葛亮瞭解天下事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自身勤奮好學諸葛亮的父親也是做官的,可以猜想到諸葛亮從小就飽讀詩書,長大之後也將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雖然別人都覺得他是在吹牛,但天才往往都是不被人理解的。諸葛亮確實文化水平非常高,常年隱居山林,平時沒什麼事,估計時間都用在看書上了。除了一些基本的倫理道德之外,諸葛亮肯定也看過不少對天下形勢分析的書和軍事類書籍,看書也是諸葛亮瞭解天下大事的重要途徑之一。
外出親自了解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去過不少地方,就已經對天下形式略知一二。隱居山林之後,諸葛亮除了讀書之外,還會外出親自了解天下大事。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了諸葛亮,在小說中寫的故事情節是諸葛亮故意考驗劉備的誠意,其實在《三國志》中,並非這樣記載,只是寫道劉備去找了諸葛亮三次才見到他,並沒有寫諸葛亮故意不見劉備。前兩次有可能是諸葛亮外出了,平時他應該會外出走走看看,打探天下形式。
那有人可能會問了,諸葛亮不是隱居山林了嗎,為何還要外出打探天下形式呢?諸葛亮可沒有真的要在山林隱居到老的意思,他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想幹出一番大事業的人,從他將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就能看出,此人志向遠大。所以,諸葛亮能預測天下形式,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見識得來的,所以在劉備找到他的時候,他才會與劉備對答如流,對天下形式分析的如此透徹。
-
8 # 子正尋道
導讀:諸葛亮可是東漢末年,乃至三國時期大名鼎鼎的謀士。尤其在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中,更是成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奇人。其實諸葛亮確實很厲害,一方面或許源自於優秀的天賦,另一方面應該是透過飽讀詩書,受到名師的指點。司馬徽當年就與諸葛亮、龐統等人非常友好,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諸葛亮能夠從司馬徽那裡學到不少的本領。
限於古代的交通,還有落後的通訊技術,往往普通人很難了解天下大事,更別說預測天下局勢了。可劉備前往隆中拜見諸葛亮時,諸葛亮給出了高深的見解,尤其是預測出了天下有可能三分。這就引起了世人的好奇,怎麼一個足不出戶的書生,能夠成功預測出形勢發展。
為此接下來稍微分析一下。
一:諸葛亮透過與好友交談,還有從北方逃到荊州計程車人,瞭解到許多資訊。優秀的人總會有優秀的朋友,古代也一樣,因此諸葛亮身邊少不了一些有才之人。在與龐統、司馬徽、龐德公等人交流後,不僅可以探討學問,還可以瞭解到天下的形勢。諸葛亮跟據別人說的觀點,然後結合自身的看法,以此推斷出局勢的走向。還有從北方遷來計程車民百姓,也帶來了一些頗有價值的資訊。比如:曹操與袁紹的具體戰況,還有北方的生存環境。
諸葛亮起初對劉備也不甚瞭解,可聽到司馬徽多次介紹劉備後,根據自身的分析,斷定他應該是一位明主。後面隆中相見,遂產生了相見恨晚。
二:諸葛亮透過荊州的當政者來推斷出形勢的變化。不管是北方不斷進行的群雄逐鹿,還是孫策在江東攻城掠地,這些事情的發生對荊州的統治者都會有影響。比如:曹操與袁紹在官渡激烈對戰時,荊州的劉表蠢蠢欲動,由此可以看出,曹操與袁紹的戰爭沒有那麼快結束。還有北方的民眾大量南遷,說明北方戰亂不休。荊州的當政者對時局的反應,完全可以成為諸葛亮分析的素材。任何一位優秀的高手都想盡一切辦法,來獲取儘可能真實的材料,而荊州的一舉一動,在諸葛亮眼裡,都是難得的資訊。
-
9 # 周星星搞笑營
諸葛亮相信到家都知道,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謀士。但是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古代和現代沒法比。古時候比較落後,那時候沒有網路,手機,報紙這一類的通訊技術。而諸葛亮訊息卻非常靈通,要知道他隱居的時候基本從來沒有外出過,可以說是足不出戶也不為過。那他到底是怎麼知道天下的大勢呢,那麼多的事情他是透過什麼手段得知的呢?
諸葛亮在三國中是一介布衣,但是歷史中諸葛亮不是一個普通的布衣。諸葛亮是出身名門望族的,所以關係網是非常強大的。所以諸葛亮經常接觸一些名流雅士,一起探討學識和一些對天下大勢的見解。諸葛亮就是透過這些人知道的天下大勢,然後在加上自己的分析,和這些人的分析交流!這樣才讓我們覺得諸葛亮足不出戶就可以三分天下!
在當時有實力的世家望族都是有特權的,世家望族是可以向朝廷推薦人才的。就像諸葛亮隱居的地方,也是有諸侯雄霸一方的。所以諸葛亮的家族要麼就是給漢室推薦人才,要麼就是給這地方諸侯推薦人才。但是,並不是世家望族推薦的人才就一定得到重用的。也會重重考核,這其中的考核就有天下大勢的分析。所以諸葛亮也可以在其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資訊!
當時有一個人叫龐德公,龐德公當時是襄陽的望族,他非常的喜歡諸葛亮。龐德公為了表示自己喜歡諸葛亮,給自己的侄子取名臥龍鳳雛。有了龐德公的這層關係,諸葛亮也就很自然的結識更多的名門望族。有這樣一層關係在,要想了解天下時事,就會變得異常簡單,只要有機會有時間,他就可以利用身邊的人去探聽自己想要知道的訊息。
這就是諸葛亮足不出戶,就可以把天下大勢分析的頭頭是道的原因。因為諸葛亮交友廣泛,而且經常在一起談論分析天下大勢。他預見的一些事最後得到證實,所以這些朋友對他都是敬佩有加,所以後來才會有人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
-
10 # 大彭城市民
用《天道》裡面的話說是文化屬性,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漢末隱是士人的一種風尚,面對社會動盪和人身無法保全,一部分士人自動退居山林,過起了與世隔絕的生事在人為活,但諸葛亮顯然不是一名純粹的隱土他也無意於成為隱士,他來隆中只是看中了這裡幽靜的環境,可以靜下心來讀書學習。他沒有用這個小環境來封閉自己,相反,在躬耕隆中的這段時間,他積極與外界溝通,隨時掌握外部世界的變化
諸葛亮預判到了曹操排除異己對東吳這個小霸的政策兩者必有一戰,諸葛亮力助周瑜保住東吳,然後讓關羽守華容道放走曹操,大戰後兩方元氣大傷諸葛亮讓雙方互相鉗制蜀漢政權趁勢崛起,老子說道法自然,瞭解人性然後利用人性,說是諸葛亮預判我覺得應該說是事在人為諸葛亮謀劃的好罷了
-
11 # 驗判斷
生辰八字,帝敗在字字克矣。
朝換之。
桃運知子,災續矣。
天君相字,天禍矣。
字相字,路經金陵也。
-
12 # feier平凡的世界
《諸葛亮》
大夢誰先覺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遲遲
劉備三顧茅廬典故
諸葛亮出山前輔佐劉備談欲成大業三步即可:
第一步須取荊州為本
第二步須取西川成鼎足之勢
第三步便是舉兵北伐
諸葛見談為將者如:
不懂天文,不識地理
不知陰陽,不曉奇門
不觀陣圖,不掌兵勢
天文地理,奇門遁甲
古今疑難,人間傷病
諸葛亮無所不通
赤壁之戰周瑜火燒曹操,諸葛亮識破周瑜心病,天下皆知!
欲破曹公,需用火攻。
萬事皆備,只欠東風。
五虎上將有勇無謀
孫權和曹操有勢力的時候,那時劉備還什麼都沒有!到處奔波在逃亡之路!
可以說劉備之所以最後能建立了蜀國,沒有諸葛亮輔佐他很難做的到!
古人訓:謀者勝於計,勇者勝於膽,智者勝於藏
-
13 # Hackett
諸葛亮出山前並不是一個只會苟全性命於亂世的農夫。他出生於一個琅琊郡的官宦世家。諸葛氏從西漢開始就在朝為官,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其父諸葛矽曾出任泰山郡丞,相當於一個縣長。他的父親在諸葛亮很小的時候去世,諸葛亮又在叔父諸葛玄身邊成長。諸葛玄是袁紹的下屬,官至豫章太守,也算是一方行政長官。諸葛亮的父親和叔父都是經歷過漢末動亂的人,又都是朝廷官員。這樣家庭背景和當時的社會形勢,使諸葛亮從小志向高遠,並對社會的走向有切身的體會和認識。環境造就一個人,父親和叔父的耳渲目染,使年輕的諸葛亮對漢末的動亂有具體的認知的思考和自我的分析。這為日後提出《隆中對》戰略,起到了關鍵的一步。
諸葛玄死後,年僅十六歲的諸葛亮失去了依靠。在漢末軍閥混戰的情況下,年輕的諸葛亮選擇了隱居南陽。雖然是隱居,可諸葛亮並不是如自己在《出師表》中所說那樣:“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反而是借隱居為名,刻苦學習各類典籍,常常自比管仲樂毅。表達了自己希望輔佐王道,爭霸天下的志向。此時的諸葛亮雖然只是個農夫,但他擁有強大的社會關係網路。他的岳父黃承彥是當時的名士,岳母是軍閥劉表妻子的親姐妹。同時,當時的士族司馬徽,龐德公等人也十分欣賞他,又與徐庶,崔州平,龐統等人是好朋友。這些人隨便挑出一個來都是東漢末年的牛人。正應了那句俗話,朋友多了路好走。何況身邊的朋友都是各方面的翹楚俊傑。
在這種有利的朋友圈中,這群名士經常聚在一起暢談天下大勢,諸葛亮更能從各方面瞭解和思考時局。諸葛亮的內心臺詞應該是這樣的:“我並不是自甘墮落,我只是躲起來努力用功,等待時機。”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等來了劉備。多年來對各路諸侯優劣的研究和對時局的變化的掌握,使三分天下的預測自然而然的出現在諸葛亮心中。
由於諸葛亮對後世官方和民間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使後人都認為諸葛亮第一個提出三分天下的戰略,然而魯肅早在隆中對七年之前就有相似的預測。魯肅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並非《三國演義》中軟弱仁慈的老好人。孫權剛承繼江東時,他曾這樣建議孫權:
“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三國志. 魯肅傳》魯肅認為,漢室必將衰落,但曹操是一時間無法除掉的,希望孫權能佔據江東,與曹操,劉表鼎足三分。待曹操無暇南顧時趁機攻滅劉表和黃祖。佔據長江流域,立國稱帝。魯肅的三分天下論與諸葛亮隆中對極為相似,只是把劉表替代劉備,因為此時的劉備還在是四處依附於人的無名之輩。諸葛亮人脈廣泛,或許借鑑了魯肅的戰略也未可知。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猜測,也許是諸葛亮與魯肅英雄所見略同吧!
總論:
隆中對以極其精確的預測,為劉備能佔據一方,逐鹿天下制定了基本國策。諸葛亮能夠提出如此準確合理的預測,是建立在他對時局的清醒認識和巨大的人脈網的基礎上的。也少不了他努力學習各類典籍,使自己能夠更優秀的預測天下大勢。這給我們後人很大的啟示,要有所作為,必須努力學習各方面的知識,認真分析問題,並且有良師益友的幫助。
-
14 # 暴雪長空
這個問題很好,涉及到了古代資訊的傳播途徑。試分析下。
不像今天這樣便捷的網際網路渠道,古代絕大部分的資訊都是需要人工進行傳遞。一旦君主頒佈召令,就會刻在竹簡上,在由專業的人員透過快馬加鞭的方式送往全國各地。然而這種資訊的傳播有幾種弊端:①訊息傳播速度太慢②訊息真假難辨③割據時代資訊無法傳播等。
三國時代群雄逐鹿、諸侯混戰,既然如此躬耕於南陽、遠離城市中心號稱無所不知、未卜先知的臥龍先生諸葛亮到底是如何洞悉天下事的呢?根據當時的歷史來看,諸葛亮作為外來戶,既沒有官職加身也幾乎看不到官方的記錄。但官方有官方的張良計,民間有民間的過牆梯,諸葛亮主要透過以下幾種方式快速獲取資訊:
(1):諸葛亮過人才華,與當時士族出生、家族顯赫的徐庶、司馬徽、崔州平等人頗有結交,從而可以獲得官方口口相傳的資訊
(2):透過普遍的老百姓的說唱等娛樂方式獲取資訊。古代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單調娛樂活動及其匱乏而流轉於各地的商旅、失地的百姓、遊學計程車子經常把各地的資訊編成民謠或歌謠進行傳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訊息得以擴散開,有心人就可獲悉。
(3):編口號。我國曆朝歷代的起事或者交戰都會有一個響亮而且有號召力的口號,促使其被廣泛的傳播,如陳勝吳廣起義的“大楚興、陳勝王”,明朝末年的李自成的“闖王來了不納糧”
等。透過口號可以迅速知曉當下發生的大事
(4):發題文、貼榜文等地方政府會不定時釋出一些榜文進行募兵或者昭告什麼事情。
透過以上幾種方式加上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可以洞悉各地大事,分析當下形式,慢慢形成高瞻的眼光,從而有了“臥龍不出,已洞悉天下的”的本領。
-
15 # 潮白評論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以上內容節選自《隆中對》,這就是當時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預測,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預測了三國尤其是蜀漢的未來,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從此,劉備有了一份戰略兼戰術性指導方針,道路曲折的劉皇叔一下子前途就光明起來。《隆中對》的提出時間大約是207年年底至208年年初,當時諸葛亮只有二十七歲,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年青的諸葛亮是怎麼做到的呢?
01,讀萬卷書。諸葛亮的老家在琅琊郡,他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父親也擔任過郡丞的官職,雖然諸葛亮三歲喪母,八歲喪父,但有叔叔諸葛玄撫養成人。琅琊諸葛氏是名門望族,孩子們勢必要接受很好的教育,書想讀多少有多少,不讀都不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名門望族的延續,諸葛亮的成功不是偶然,他這一輩人,大哥諸葛瑾、族弟諸葛誕也都很有成就。
02, 行萬里路。因為是叔叔帶著,叔叔要去外地做官也必須跟著。“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從琅琊到豫章,從山東青島到江西南昌的距離不遠嗎?但那個時候最快的方式也只能是騎馬,跟著吧,一路瞭解各地風土人情挺有意思,到了豫章,情況有變,還要轉道去荊州,最後竟然落腳到了襄陽。諸葛亮這一路走來了解了國家的基本情況。
03, 閱人無數。因為北方戰亂,很多人避難荊州,其中不乏官宦和才子。諸葛亮接觸的人不少,還和志同道合的人結成了朋友,如潁川徐元直、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等,朋友在精不在多,徐元直來自潁川,那裡可是士家大族的聚集地,而崔州平呢?他父親是原太尉崔烈,他哥哥是討伐過董卓的崔均,孟公威才華橫溢,後來在魏國做到涼州刺史,徵東將軍。這些朋友給諸葛亮帶來了資訊,透過思想的碰撞,諸葛亮成長了許多。
04,名師指路。諸葛亮的第一個名師是叔叔諸葛玄,被舉薦為豫章太守,證明人家有地市級幹部的水平,和袁術、劉表的私交不錯,證明這些人承認和諸葛玄是一個階層,有這樣的叔叔帶著,諸葛亮天天耳濡目染當然進步很快。諸葛亮的第二個名師是岳父黃承彥,黃承彥是荊州名士,和劉表是連襟,屬於荊州上流社會圈層,黃承彥對於這個女婿必然毫無保留青囊相贈,而且會不時的帶著諸葛亮出席一些重要場合。荊襄的另一個名士龐德公,潁川名士司馬德操都算諸葛亮的名師,兩個人時常教導並非常欣賞諸葛亮這個年青人,龐德公給諸葛亮取雅號“臥龍”,司馬德操把“臥龍”推薦給劉備。
05,自身感悟。諸葛亮志向遠大,“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躬耕隴畝只是愛好,出將入相才是理想。大丈夫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為此他在隆中草廬之中,多方總結,透過分析收集到的資訊,加上自己的感悟,草創一份可預測天下大勢的《隆中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自身感悟,沒有一個成功來的很偶然,正像臥龍吟的歌詞裡寫的“束髮讀詩書,修德兼修身,仰觀與俯察,韜略胸中存,躬耕從未忘憂國,誰知熱血在山林。”
-
16 # 陽光在我就在
有1800多年曆史。這裡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隱居躬耕地,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處,“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
17 # 漩渦鳴人yy
來跟著我唱,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諸葛亮視屏什麼方式能夠遇見三足鼎立的情況?其實我們想想劉備在遇見諸葛亮之前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兵不過萬,將不過關張照,只能夠龜縮於新野一城,要多悽慘,有多悽慘,可是在三國鼎立之後呢,我們去看看劉備最鼎盛的時期,掌握著荊襄五郡,掌握著益州和漢中。
就是天上掉餡餅扔給劉備的嗎?不是,是劉備拼盡全力奮鬥了大半輩子才拿下的江山,諸葛亮所做的情況只不過是規避掉一些必要的風險,然後再從剩餘的資源裡面抽取到全部的資源為自己所用。
在諸葛亮的戰略計劃裡面有兩個重要的人物,一個是曹操,一個是孫權,孫權的動物不能夠去攻打,因為人家擁有長江之血,並且人家並經兩組國顯明富打不了另一個曹操,那更別說了,實力強的無法想象,對於劉備來講,短時間之內也不能跟曹操為敵,這個時候對於劉備來講他還有什麼出路?他沒有其他的出路了,他只能拿下荊州,拿下益州拿下漢中,然後把這個地方作為基地,還能夠有條件去和曹操孫權抗衡。
這就好比官渡之戰,你說曹操他沒有任何實力嘛,他也有實力的,他掌握著徐州兗州關中,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地方作為一個起價的資本,所以他能夠組建起來一支軍隊能跟袁紹抗衡,否則沒實力沒資源跟袁紹打個屁呀,直接把天子拱手相讓,然後自己乖乖投降不就好了嗎?
對於諸葛亮來講,這個計劃能不能成功?他心裡沒有底,事實上好多次都差一點把劉備的路徹底給斷死了,比如說曹操拿下荊州,還有就是周瑜把南俊給拿下來,對於劉備來講,這兩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他心裡面都涼了半截兒,在這兒還能打嗎?你的籠中對事實上已經沒有辦法實現了,但天無絕人之路,透過諸葛亮的努力以及其中許多人的運作,劉備算是把這個計劃艱難的給完成了。
這是一種大資料的歸攏,對於現代人來講這種事情也想做起來,說困難也並不困難,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古人的一點付出,天下能知天下事,而諸葛亮在給劉備做籠中,對以前曾經外出遊玩過,他說是出去遊玩,其實就是出去採集情報,分析各方的勢力,最後江西事例總結成一個計劃書交給劉備。
但是這兩件事情,就已經說明諸葛亮不是神人,他們做的這個不是精準預告,他只是一個計劃者,正是由於他給劉備一條明確的計劃,所以讓劉備不能像一個無頭蒼蠅一樣,諸葛亮的精妙之處,或者說他的幸運之處也就在於此,正是因為劉備集團的最後成功驗證了諸葛亮的能力,所以讓諸葛亮一直以神人的身份出現在歷史舞臺上。如果諸葛亮的這個計劃失敗了,曹操一開始就在赤壁之戰裡面成功了,那接下來的就沒有諸葛亮什麼事情。
-
18 # 歷史與文化縱橫
209年,諸葛亮28歲,對於一個青年來說怎麼求進取,是擺在人生面前的大事,不可能一直在鄉下種地、讀書。我們看下孔明是怎麼預測天下大勢
諸葛亮是讀書人,學的是謀略,不是魏延那樣的練家子靠武力。臥龍的雅號怎麼得來的,可能是說諸葛亮好睡懶覺。劉備最後一次拜訪孔明,當時春天,諸葛亮在草堂裡睡大覺,日上三杆起來,還唱一首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盡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主要的是孔明自比管仲樂毅,學得很雜,獨觀大略,有戰略思維。管仲是法家,推行稅負改革,獎勵耕戰,壯大國力,輔助齊王成為霸主。樂毅是兵家,連下齊國70座城池,講的是行兵打仗。
孔明晚上思緒萬千,諸葛瑾大哥經常來信叫我過去東吳,又說我年紀還小,很多事情不瞭解,安心在家讀書。如果去東吳的話,現在有點晚,不定被接受。還是先了解下劉備這邊的情況。聽說劉備一直駐紮在新野,離南陽很近,我也去過一回,對劉備這人的印象還不錯。當時看他在編羊毛,也許是編一頂帽子,給他的護衛白䋃軍編的,就是劉備的近衛軍。可見劉備還是很有想法的。他們為什麼找到我,聽說是徐庶推薦的。徐庶這個老狡猾,一向不做出頭鳥?我分析劉備還是很有前途的。劉備是山東那邊來的,我16歲就離開了山東,劉備是我的老鄉哇。老鄉對老鄉兩眼淚汪汪。昨天,表親龐士元(按:諸葛亮的妹妹嫁給了龐家)剛從東吳回來,不怎麼被那邊看好,人是醜了點,但也不至於。士元也在積極活動。昨天也跟老龐談了一下午,有點心得。我們探討了形勢,劉備如果把荊州拿下來了,跟孫權肯定要搞合作,又拿下益州那一塊,就有了自己的資本,加上荊州,還是有一番作為的。不知道現在士元在哪裡。還在耒陽做他的快活縣長,有機會再推薦他吧,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孔明一晚沒睡好,早上醒來的時候,劉備已經站在屋外等了一晌午,唸的詩不知他聽到了沒有。孔明於是趕快起來刷牙洗臉,早餐是顧不上了,準備好地圖,來見劉備。劉備見到了孔明,就把心情說了一遍,大體是,我劉備也算得上英雄,為什麼老是失敗了,曹操又要來荊州了,我該何去何從。孔明昨晚已經打好腹稿,一頓述說猛如虎,老劉聽完煩惱無。我們看下當時情況。
劉備:先生怎麼這麼年輕呀?
孔明:多謝皇叔臺愛,我今年28.
劉備:年輕有為呀。我看你這地頭的菜長勢很好啊,怕是費了不少心力吧。
孔明:皇叔過獎了。這都是莊戶們辛苦。我只是偶爾指導下。
劉備:我以前賣過席子,後來打仗了,不賣了。後來又種了一年菜。
孔明:皇叔怎麼也種過菜?在哪呢?
劉備:在許昌,當時我在曹操那邊,閒得沒事幹,種點菜吧,好過出去買。
孔明:皇叔自己種菜也算是節約呢,北方到處打仗,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天下大亂,沒幾個人種菜,估計出去買也買不到。
劉備:先生怎麼說得這麼準呢,還幸虧曹操把北方搞好了,我暫時有個地方種菜自給自足。
孔明:曹操這個人還是很了不起的。他消滅了呂布、張繡、袁紹那麼厲害都搞定了。又平定了遼東。這個人不是一般的聰明,也是形勢逼迫吧。現在皇上都被他控制了。
劉備:是的是的。曹操還是可以。我也是好不容易從他那裡逃出來,又建立了自己的部隊,這不跑到荊州了嗎。
孔明:皇叔您也是英雄啊,北方就剩下您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打回咱們山東老家呢?
劉備:小葛啊,談何容易?我現在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山東一時半會是回不了啦。
孔明:皇叔,您太瞧不起自己了。
劉備:小葛怎麼看?
孔明:這裡有份地圖,最新的。
劉備:好,看下。
孔明:這地圖上把全國形勢說的很清楚。
劉備:怎麼個清楚法呢?
孔明:您看啊,現在呢,曹操已經統一北方了,您不可能再回到從前,跑到曹操那裡,是吧
劉備:是的。自從國舅爺董承把我的名字寫在衣帶詔上,我就成了曹操追殺的物件,這個最要命。
孔明:您再看,東吳這塊。我們可以跑到那邊,長江是道天塹,北方士兵不會水戰,打不贏東吳,那邊很穩固,最少可以保持幾十年穩定。
劉備:我手下還有幾萬兵馬,駐紮在江陵一帶,帶兵過去,人家也不大會接受吧。
孔明:那隻能結盟了,幫助孫權打曹操。
劉備:現在也只能這麼設想了,萬一把曹操打敗了呢。
孔明:必須打敗,也是會打敗的。
劉備:之後又該怎麼樣呢?
孔明:要是打敗曹操,我們趁機把荊州奪下來也行。
劉備:這個要見機行事。
孔明:是的。
劉備:好的。之後呢?
孔明:您有了荊州後,就招兵買馬,向西邊發展。
劉備:打益州嗎,劉璋也是姓劉啊。
孔明:只有打益州了。以前漢高祖在漢中巴郡的時候後來出關中佔有天下,您忘了嗎
劉備:聽說過。
劉備:這是個好主意。
孔明:目前也只能這樣了。中午在這吃飯嗎
劉備:哎呀,我也是餓了。還是不吃吧。新野那邊事情太多,我得趕緊回去,不定關羽和張飛又鬧出什麼事?要不咱們一起回新野。這點薄禮您收下來。
孔明:不好意思,皇叔您太客氣了。
劉備:一家人,別見外。小葛啊,你今天跟我走嗎?
孔明:我只是個讀書的,只能出個主意什麼的。
劉備:小葛,你既然知道自己是個讀書人,難道不明白事理嗎,現在國家這麼為難,你就見死不救?
孔明:劉皇叔,我聽您的。
綜合上面,諸葛亮認真做了功課,賦予劉備一種全新的戰略思維。就是大力聯合孫權,堅決抗擊曹操,相機奪取荊州,之後謀取益州,再圖大發展。是基於對當時形勢和人物的客觀分析做出的戰略推演。戰略思維是一種系統理論,是精密思考的結果,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戰略思維決定大的走向,決定生死大局。有了戰略思維具體的行動才能夠有力的徹底的得到執行和保障,才有成功的把握。這就是孫子兵法說的廟算吧,孫子兵法說,廟算多勝,少敗。隆中對是一次成功的廟算。廟算的各個節點都得到考證和實證,後面證實就靠執行了。這無疑是諸葛亮學習兵法應用於實際的成功展示,是諸葛亮最大亮點之一。
-
19 # 小畢歷史百態
總結來說無外乎有三點。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在《出師表》中衷心諫言,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七擒七縱的諸葛亮,一生可謂是充滿傳奇色彩。那麼南陽耕田種菜的他,如何在訊息閉塞、交通不便的古代,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留下千古名篇《隆中對》的?
超高的智慧首先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集忠、孝、義、謀於一身,可以說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歷代朝野都對諸葛亮有很高的評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成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家庭背景強大《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久居山野之地,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把天下大勢分析的頭頭是道,還有著名的《隆中對》傳頌至今。其實諸葛亮並不是所謂的出生布衣,而是出生於名門望族,有著龐大的關係網路。
有這些關係做基礎,諸葛亮肯定經常接觸一些名流雅士,這些名流雅士對天下大勢都有一定的瞭解和見解,透過接觸這些名流,諸葛亮把從他們口中得知的天下大勢進行整合,加上自己獨到的分析,讓我們感覺諸葛亮身居茅廬就可三分天下。
且當時的世家大族有一個特權,就是可以向朝廷推薦才學之士入朝為官,諸葛亮隱居之地當時也有諸侯雄霸一方,諸葛亮家族要麼給漢室推薦人才,要麼給當地諸侯推薦人才。
在推薦人才之後,漢室和諸侯勢必要對人才進行考核,世家大族肯定也會在場,而考核的內容有對天下大勢的分析,諸葛亮可以以這樣的條件做基礎,從中瞭解到天下大勢。
龐大的交際圈當然也少不了他身邊的書童。雖然諸葛亮久居茅屋鮮少外出,但書童需要外出辦事,購置生活物品,在外出之時自然會聽聞很多天下大事,回來之後也肯定會說於諸葛亮,這樣一來,諸葛亮就可以對了解來的內容加以分析,加上自己獨特的見解,可以說是對天下大勢瞭然於胸。
諸葛亮雖久居山林,可他身邊的書童、朋友活躍於民間,而每當得知一些天下大事,都經常與諸葛亮一起進行探討,這也為諸葛亮獲得天下大勢提供了原材料。
綜上,諸葛亮即使身處南陽足不出戶,在沒有手機報紙的情況下,也可以透過自己的交友圈子,自己的關係等途徑來獲取天下大勢,再加上他本身的智慧,以形成獨特的見解,自然就對天下大勢瞭然於胸。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很多人就算不了解三國,也一定聽說過這段歷史,基本上已經成為三國的“入門課”了。既然如此,對於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也一定有所瞭解,可以說,當時的諸葛亮對於局勢的把控十分準確,這一點讓劉備非常驚喜。不過,當時的諸葛亮一直隱居山林,他又是如何做到能對天下大勢這樣瞭解的呢?
space
諸葛亮隱居山林,為什麼還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
諸葛亮所著的《戒子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從這一句話,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諸葛亮隱居,並不是說就呆在草廬看書,哪也不去,如果是那樣,那不就成書呆子了?劉備也不會三顧茅廬了?記得《三國志》描寫三顧茅廬裡,劉備前兩次都沒能見到諸葛亮,後來從書童以及諸葛亮的岳父弟弟那得知,諸葛亮遊歷去了。所以諸葛亮隱居僅僅是不入仕的意思。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和他是好朋友。他朋友也不是一般人。看人不需要接觸很久,像諸葛亮這樣有眼光有智慧的人,很多時候從那些人做事的方法的細節上就可以看出其人如何,所以對人才清楚這方面才是原因。換了別人,就算是天天見面的人也很難看出其人如何,其才如何。
space
諸葛亮隱居山林,為什麼還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
那他是怎麼知道這天下大勢的呢?
我想,他應該看到了一些別人沒發現的規律性東西。就像隆中對三分天下的設想一樣,當時天下可是N多人的,益州劉璋、荊州劉表、漢中張魯、西涼馬超。各地小勢力一群一群的,而只有諸葛亮知道那些人都不成器,心中有了怎樣把他們取而代之的方法,這個不是說打聽能聽到的,更多的是思考的結晶,是智慧的表現。“而且如果找人打聽,也是道聽途說,可能會以訛傳訛,讓資訊有偏差的呀”偏差的只是表面的資訊,也就是細節方面,而對諸葛亮這種心懷天下的人來說,不是看熱鬧的,是看門道德,有用的只有事件的實質。這些都是透過思考才能領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