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行合一時
-
2 # 簡學話題
談不上更加完美。歐陽修曾經預言蘇東坡說:“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蘇軾為官期間,政績還是很好的。但對王安石變法存有意見,並險些因此被殺。然而事實也證明了東坡的判斷是對的,王安石變法的弊端帶來的結果的確是嚴重的。
稼軒與蘇軾在文學領域各有千秋,不好分伯仲。差別或許是兩人愛國熱情表達的方式與堅定程度有些不同。
-
3 # 小民學歷史
其實在我看來,他倆都完美,只是時代背景不同,
辛棄疾,豪放派詞人,字幼安,我們比較熟知的是他的詞,卻不知道他是南宋將領,他出生在金國,可以說是長在敵後,見到了漢人受盡欺負,壓迫,造就了他一生的性格,所以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武雙全的人
蘇軾,北宋,最響亮的名號,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蘇,政治上沒有什麼作為,既不屬於改革派王安石,也不屬於保守派司馬光,所以政治上受盡排擠,詩詞成就巨大
所以我認為他倆人都是完美的
-
4 # 貓趴在鋼琴上睡著了
辛棄疾生於金國,早年與黨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抗金歸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創制飛虎軍以彈壓湖湘。由於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宰臣韓侂冑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江二府,並徵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辭免。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時獲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2]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辛棄疾可以說是能文能武
-
5 # 久住青山Lee
沒有完美的人。說辛棄疾文武雙全有一定道理,但辛棄疾史書記載也並不完美,為官一方也有貪瀆。當時史書記載的也未必全對,辛棄疾是狂放的漢子,不拘小節。
蘇軾雖然是文官,卻不僅僅是才華橫溢,為政一方還是做了很多好事的,比如蘇堤。單從個人修養來講,蘇軾要好一些。
從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來講,顯然蘇軾更高一籌。蘇軾文入“唐宋八大家”,詞為一派之冠,書法列入“宋四家”,繪畫作品也能入品流。更提攜後進,蘇門四學士便是代表。
從人格來講,被貶期間他總體心態樂觀,更是美食家,這有不少有關美食的名詩詞句。憂國憂民但不怨天尤人,不朋黨比肩,超脫朋黨之外,只問於國得失,是知識分子的楷模。
-
6 # 狐瓜
一個文武雙全,一個貫通儒釋道,他們都為我們留下了美麗的詩詞。我們為什麼要去比較誰更完美呢!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蘇軾的詞是多麼的浪漫啊!讓人讀來感覺仙氣飄飄,恍若置身天宮之中,半點不沾染凡俗之氣。真是沁人心脾,令人產生超然物外的愉悅心情。這一闕詞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語言如同行雲流水一般。
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首辛棄疾的詞不看意境,光是文字就多麼動人啊!寶馬雕車、鳳簫玉壺、一夜魚龍舞該是怎樣好看的場景,在這熱鬧之中總有人是孤獨的。於歡笑中的人們不同,暗自藏在角落之中,享受著自己的孤獨。就如同熱鬧是屬於別人的,我什麼都沒有。
-
7 # 筆潤墨香
辛棄疾和蘇軾分別處在南宋、北宋朝代,被後人並稱為"蘇辛",都是豪放派詞人代表。兩位大家的詩詞我都非常喜愛。如果要說兩位不同之處,我覺得蘇軾的作品整體更具瀟灑、曠達一些,這與他生活在相對穩定的北宋不無關聯。其中的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非常瀟灑飄逸,最能體現蘇軾的特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處,也無風雨也無晴”,信馬由韁,瀟灑之致。而辛棄疾處於動盪飄搖的南宋,他的作品中多一些鐵馬金戈、沙場點兵的味道,其中的代表作《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寫得壯志凌雲,氣勢磅礴。
-
8 # 宇宙爆炸了
按道理來說辛棄疾比蘇軾要強的不是一星半點,他的詩詞足以和蘇軾媲美,甚至蓋過蘇軾,堪稱中國豪放派詩詞第一人(至少在我眼裡是第一人)。
武力和膽略更是讓人佩服和讚歎,有這樣一個故事,金人南侵後,辛棄疾在金佔領地起義,後來有叛徒殺死義軍領袖,辛棄疾歸來後,怒不可遏,當夜摔五十多人奇襲幾萬人都金人營地,活捉叛徒並帶回健康。縱觀全中國史,有如此膽略和實力的又有幾人。
論綜合實力,辛棄疾的實力不是一個蘇軾比的了的。但是當代社會蘇軾的粉絲可能會多一點,我這麼講可能會被噴。
-
9 # 玉麒麟盧大大
辛棄疾:文不下蘇東坡,武不輸嶽武穆,他是真正的文武雙全。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是蘇東坡的豪放,是肝膽英雄,豪氣盡顯無疑。
和蘇軾並稱蘇辛,同為豪放詞人的辛棄疾也說: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這是辛棄疾的豪放,是沙場點兵,馬作的盧。
如果說在蘇學士的射天狼裡有一片將軍肝膽,那麼在辛棄疾這首破陣子裡,他真的就是一個將軍了。
辛棄疾本身就是一個馳騁沙場的將軍,所以他的詞,也被後人稱為英雄之詞。
詞中之龍稼軒,是一個將軍,可入萬軍取敵人首級,所以他的英雄豪放,可以說是本色,因為他自身,就是一個可以攻城掠地的豪傑。
14歲那年,辛棄疾第一次參加了金朝燕京的科舉考試,結果自然沒有高中。
事實上,辛棄疾自己壓根就不想參加金朝的科舉考試,這次考試是他的爺爺的一次計劃,“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辛棄疾參加考試,就是一次實地考察。
17歲那年,他以同樣的方式參加了第二次科舉考試,同樣也是為了偵查。
辛棄疾出生的時候,是靖康恥之後第13年。
由於父親早逝,所以他跟著祖父一起生活。
祖父辛贊是金朝亳州譙縣縣令,可是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雖然做著金朝的官,他卻經常教育辛棄疾說:“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
大意說,你和金朝有不共戴天的大仇,有機會一定要收回失地,報國仇家恨。
辛贊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經常帶著幼小的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
也許很多年後,當辛棄疾寫出那句“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的時候,還會想起當時祖父帶他登高望遠的場景。
在祖父的影響下,辛棄疾雖然身在金朝,可是心裡想著的始終是大宋。
記得《射鵰英雄傳》裡面,郭靖還在母親的肚子裡沒有出生,父親便被金人殺害,母親李萍被成吉思汗救了之後,就隨著成吉思汗到蒙古生活,可以說郭靖一出生就生活在蒙古大漠,可是郭靖的母親一直教育郭靖說:你是宋人,名字裡的靖字,乃是靖康之恥的靖。
所以成為一名高手之後的郭靖,即便在蒙古身居高位,貴為金刀駙馬,也從不留戀,最終為保衛大宋河山,慨然遠離。
辛棄疾同樣出生在靖康恥之後,可是他的名字不是以靖康二字命名,他名辛棄疾,取的是霍驃姚霍去病的同義詞,一去病,一棄疾,同樣的意思,蘊含著同樣的渴望。辛棄疾渴望像霍驃姚那樣,戰馬上求取功名,為國家社稷獻出力量。
可是,他沒有霍去病那麼幸運,能得到國家重用。至死他也是壯志未酬。
1162年,兩個少年一同占卜,他們要用這次占卜,決定他們的仕途究竟該何去何而從,是該南下歸宋,還是留在金朝。
兩個少年,一個是辛棄疾,另一個是党懷英。在歷史上,他們被並稱為“辛黨”。
《宋史》辛棄疾傳裡說:
始筮仕,決以蓍,懷英遇《坎》,因留事金,棄疾得《離》,遂決意南歸。
占卜的結果,辛棄疾抽到了離卦,最終他南下歸宋,走上了抗金的道路。而党懷英則留在金朝,伺機而動。
南下的辛棄疾,在老家濟南,很快就召集了2000多人,他作為帶頭人,帶著2000人一起加入了耿京的起義軍,但他不是成將軍,而是成了掌書記。
至於為什麼要做掌書記呢,是因為辛棄疾很有才華,大受耿京賞識。甚至他的文學才華,還要超過他的軍事才能。
可一個人,能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召集2000人的團體,其領導才能和個人魅力不言而喻。
然而,加入起義軍沒多久,軍中出了一個叛徒,是一個叫做義瑞的僧人。
義瑞和辛棄疾關係不錯,也私下召集了1000多人的義勇軍,辛棄疾勸義瑞投奔耿京,最終義瑞成了耿京的下屬。
可是義瑞並非真心投奔,一天晚上,義瑞偷了耿京的軍事大印,連夜逃走。
耿京大怒,要殺辛棄疾,可是辛棄疾手握著劍,對耿京說:給我三天時間,如果我抓不到他,你再殺我也不遲。
於是,辛棄疾騎著馬,一路朝著金人駐紮得到方向奔去。
追了兩天,他才追到義瑞。
辛棄疾猜到,義瑞肯定是去給金人報信去了,所以他才往金人駐紮的地方奔去。
追到義瑞的那個晚上,月光清寒,少年的辛棄疾眼神堅定,手中的劍寒光閃閃,他沒有留手,下手取了義瑞的性命。
最終擦乾淨劍上的鮮血,嘴裡嘆了一口氣。少年劍客,老年英雄,每一個將軍手上都是沾滿鮮血,辛棄疾也不例外。
這個醉裡挑燈看劍的詩人,露出了他鐵血的一面。

1162年閏二月,辛棄疾北歸,可是在途中聽說了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
辛棄疾憤怒不已,他率領50位勇士,徑直奔向5萬人的大軍之中,長劍悲鳴,無人可擋,穿過萬軍,捉拿了叛徒張安國。
然後一聲令下,耿京舊部紛紛響應,重新奪回軍權,而辛棄疾押著叛徒張安國入建康問斬。
張安國被斬首,辛棄疾名聲大振。連最高統治者宋高宗都稱讚連連,任命辛棄疾為江陰籤判。
從那以後,他就沒有再想過北歸,一生留在南宋。
辛棄疾心懷壯志,卻始終不得重用。
1165年,辛棄疾奮筆疾書,寫下了10篇文章,他將這些文章獻給宋孝宗,自稱《美芹十論》,把抗金大計謙虛地比作芹菜一樣的言論,將自己嘔心瀝血寫出的抗金大計謙虛地稱為鄙薄之物。
他在文章裡陳述了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等一系列大計。
可是宋孝宗似乎真把辛棄疾這些文章當成了菜地裡的芹菜,鄙薄不堪,並沒有看到裡面的精闢之處。
毫無疑問,辛棄疾的“美芹十論”被當做芹菜十斤下酒了,他並沒有等到被重用的訊息。
1168年,辛棄疾不甘心,又寫了《九議》,然而,等待他的結果卻是,費盡心思寫出的文章,在皇帝看來還不如一杯美酒,還不如一場歌舞。
晚年時,他寫了一句詩說:“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1180年,辛棄疾40歲了。
這一年,他成為湖南安撫使。
他上書告訴皇帝說:湖南民風彪悍,軍隊又少,請求建立一支軍隊。
這一次,朝廷批准了,辛棄疾將這支軍隊叫做湖南飛虎軍,而辛大詞人,成了飛虎將軍。
可惜飛虎軍不多,無法完成他收復山河的宏願,只有二千步軍、五百馬軍。
可《宋史》記載:飛虎軍建成後“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他一直希望南宋能夠國富民強,恢復山河,但他也意識到自己在官場中“不為眾人所容”。
之所以不為眾人所容,一方面是因為南宋朝廷本就無能,另一方面,辛棄疾是由金朝歸來的“歸正人”,這個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他算是半個金人,祖父在金朝當官,身份並不清白。
所以他做官最高只做到了從四品。
1181年,辛棄疾從湖南安撫使變成了江西安撫使。
可是,他心裡已經萌生了退意,打算歸隱田園了。
他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
他住在湖邊,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
不久後,辛棄疾被御史彈劾,連安撫使也做不了了,他真正歸隱了田園,成為了田園裡的豪放詞人。
成了真正的稼軒居士。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寫下這首詞那年,辛棄疾48歲,白髮已生,可是他的心中,依舊是一片豪情,可惜辛將軍註定壯志難酬。
王國維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苦難的生活,恰恰讓辛幼安的詩詞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他本來想做將軍,可惜最後名垂青史的時候,卻是一個詞人,和大文豪蘇東坡並稱蘇辛,和婉約詞人李清照並稱辛李。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緣分。
就像後主李煜,明明是君王,可是最為人稱道的卻是文人的成就。
64歲那年,朝廷打算重新啟用辛棄疾。
辛棄疾並沒有推遲,他欣然上任。
可是正在他興致勃勃,打造了1萬套軍服,招募了1萬名士兵,將他們訓練一支精銳軍隊準備抗金的時候,朝廷卻告訴他,你明天不用來上班了,你被革職了。
這時候,辛棄疾失望了,他站在北固亭,感嘆道: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身體還行,可惜朝廷並不懂。
這一次,他是真的失望了,第二年,朝廷重新讓他做官,他拒絕了。
第三年,南宋北伐失敗,他們想到了辛棄疾,這一次,給他的官比較大,是兵部侍郎,可是他依舊拒絕了。
曾經為了夢想委曲求全,卻一次次的失望,這一次,不想繼續失望了。
一直到死,他也沒有重新出山。
可是一朝將軍夢,千古不醒人。直到死前,他也把自己當做一個將軍,而不是一個詞人。
將軍肝膽,他的心是屬於將軍的,所以他的詞,有英雄氣。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南宋國弱,朝廷軟弱,不敢作為,其實並不是沒有將軍,不是缺乏謀士,相反,如辛棄疾、岳飛等人,都是那個時候的真英雄豪傑,可惜最後都壯志未酬。
不知道南宋被金人一次次打破大門的時候,會不會想到曾經有一個醉裡挑燈看劍的詞人,曾經匹馬入萬軍,取叛徒首級,建立飛虎軍,威震四方。
他文不下蘇東坡,武不輸嶽武穆,開啟英雄之詞的序幕。
項羽在烏江之時,還說自己的兵敗不是因為人,而是時運不好。對於辛棄疾來說,才是真正的時運不濟,他終究沒有霍去病那麼幸運,得到朝廷重用,建功立業。
然而,他是將軍,他是英雄。在詩詞上可獨領風騷,作為一個將軍也可馳騁沙場。
這就是辛棄疾,他是軍人中最有才華的將軍之一,他也是文人當中最具英雄氣概的詞人之一。
-
10 # 小溪山行
客觀講,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具可比性。但若從以下四個做對比,可初見端倪。1.從文學貢獻上比較,蘇軾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轍並列“唐宋八大家”,一家三口獨中三元,史上絕無僅有,足見其文壇顯赫地位;辛棄疾開創了豪放派詞先河,偶有婉約秀詞遺世,稱得上是文學史上特定時期的“先鋒派詞人”“詞文改革先驅”。2.從書法造詣上比較,蘇軾的《寒食帖》被公認為“天下第三行書”,足見其書法功底;近代學者、專家研究辛棄疾書法作品後評價,辛公書法“中鋒用筆,點畫規矩,書寫流暢自如,於圓潤爽麗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氣象”,但從書法的藝術造詣上對比蘇公,略為遜色。3.從治國理政上比較。辛公是勇冠三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大英雄;蘇公是克己奉公、勵精圖治、紮根基層的人民好乾部。論才幹,講實績,二者皆是有口皆碑、後世楷模。4.從“跨界本領”上比較,翻開史書可見,蘇公時而化身時尚“美食博主”,時而成為地方文旅宣介的“金牌代言”,時而變身設計水利工程的“文人工匠”,甚至還身體力行、一以貫之地推動了所在省市的教育事業發展,真正實現了一專多能;而辛公能文能武,憂國憂民,不屑於跨界多棲,所以從事職業比較固定,職場技能相對單一。
以上回答純屬即興撰寫,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
11 # 赤誠子
辛棄疾,文武雙全,是不可多得的全能人才。蘇軾大文豪,一門三進士,不可多得的文化世家。
辛棄疾,從軍入伍,自身武力頗高,曾帶手下百人,衝入數萬敵軍陣營,活捉叛將而歸。吹的厲害點就是,“入百萬軍中取敵主將如探囊取物”。簡直就是古代版,有個文人叫“順溜”!
蘇軾,進士及第,入朝為官。雖然沒能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當朝宰輔。但蘇軾在宋朝文化界的地位,數千年後也無人能及。蘇家本就是“文化世家”,一門三進士更是無與倫比。蘇詞基本就能代表整個宋詞,在華夏文化傳承上也是唐詩後又一個高峰。用現代話說,就是“牛B托拉斯”的代表。
如果這倆人比較,論武那肯定是辛棄疾更厲害。論文,那肯定是蘇軾更高。
-
12 # 跛翁
我贊成題主的觀點。
首先,辛棄疾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旣充滿愛國情操,和"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式的壯志豪情,又有著廣泛的題材、不泛藝術上的創新。與他同時的陳亮、劉過等,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創作傾向相當類似,共同形成了南宋中葉之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對爾後抵抗外侮的愛國者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古詩詞界稱他為"詞中之龍",將其與蘇軾並稱為"蘇辛",排名僅在蘇軾之後。
其次,辛棄疾在武事上亦十分突出。他一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其《美芹十論》、《九議》等論政文章,條陳戰守之策,對戰事形勢分柝深刻,精闢入理,所主對策鮮明具體,顯示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總之,愚見認為,辛棄疾的詩詞造詣和成就,或許比蘇軾稍遜,但弱也不多。何況他乃文武全才,一生憂國憂民,滿懷愛國熱忱。全面地衡量,辛棄疾確是比蘇軾更加完美、更加值得後人稱道。
-
13 # 鄭顯亮
辛棄疾是文武雙全,其治軍方面才能,在南宋朝庭中,堪稱鳳毛麟角。其詞作風格多樣,手法靈活,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成就。但與蘇軾相比,似乎還稍遜一籌。
其一,蘇軾才華橫溢,書法、詩歌、繪畫、古文都具極高的造詣。別的且不說,單是他的前後《赤壁賦》,就難有與之匹敵的佳作。
其二、蘇軾的治理能力卓越。儘管蘇軾仕途坎坷,但他胸懷坦蕩,樂觀豁達,從密州到徐州,再到杭州,甚至到了嶺南、海南,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西湖的蘇堤,至今仍為千古佳話。
其三、就詞的創作而言,他開創了豪放詞風,也極大地拓展了詞的題材;他首創“以詩為詞”的理論,對後世詞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四、在為人處世上,蘇軾表現得更是可圈可點。在黃州,處在人生低谷的蘇軾,唱出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淡定;在嶺南,他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的詩句;哪怕到了海南,也有“九死南荒吾不恨,慈遊奇絕冠平生”最強音。
-
14 # 人世繪
這個問題要看以什麼標準去衡量,其實用完美這個詞,不如用均衡來得準確。與蘇軾相比,辛棄疾各方面的發展明顯要均衡得多,就如題主所說的,堪稱文武雙全。但要是論文學方面的修養,辛棄疾與蘇軾還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畢竟蘇東坡可是堂堂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辛棄疾到容貌……(皮色如關羽,面相賽張飛)咱們不以貌取人,不過辛棄疾這個容貌沒有棄文從武也實屬可惜。
如果從仕途上來看,兩人都不甚完美,或者說很不完美。箇中原因咱們一一道來,這裡先表辛棄疾。
辛棄疾出生在濟南當地的名門望族,祖祖輩輩世代當官。其實在辛棄疾出生的時候濟南已經被金國佔領了,所以從現在的法律意義上來說,辛棄疾實際上是金國人,不過在當時並沒有現在的國籍制度。辛棄疾祖輩雖然世代為官,但當的都是大宋的官(雖然官很小),然而辛棄疾當的確是金國的官,而且還是三品正印開封知府。要知道在北宋的首都就是開封,辛棄疾等於是為金國管理宋朝被佔領的原首都,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妥妥的漢奸。
雖然後來趁著金廢帝完顏亮兵變被殺的時候辛棄疾舉旗造反,投奔了山東當地的豪強耿京,後來耿京兵變被殺,辛棄疾更是玩了把當年關二爺幹過的事,不滿百騎數百里奔襲在金軍營中生擒賊首張安國,替耿京報了仇。但是在金國做過高官的履歷始終是他終生抹不掉的汙點。如果不是金廢帝自己把自己作死了,辛棄疾會來投嗎?而且辛棄疾還曾經在詩中自比孫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孫權是哪位?吳國皇帝,辛棄疾自比孫權,這欲意何為啊?因此後來辛棄疾就落了個南宋不待見,金國不能容的尷尬境地。
講完辛棄疾再說蘇東坡。
蘇東坡出身沒有任何汙點,乃是處唐名臣蘇味道之後。一出道便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奪得了禮部會試第二名(不是榜眼),別小看這個第二名,當時的主考官可是著名的歐陽修,能被歐陽修點中第二,可見蘇軾的能力之強。但是,沒錯,萬惡的但是又出現了。但是蘇軾在官場上多少有點出道即巔峰的意思,原因就在於蘇軾的思想過於保守,而且還不懂得變通。當時正值王安石變法得勢的時候,結果咱們蘇大才子頂風上,跟著恩師歐陽修帶一起帶頭反對新法,結果可想而知了,蘇軾被貶出了京城(自請),歐陽修主動辭職,並且在一年後在家中逝世。
蘇軾這一去便沉沉浮浮,直到14年後才再度被召進京,官職更是逐步提升直至知貢舉(當年歐陽修的官職)。事情似乎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有句話叫“文藝青年別當官”(我說的),更別說文豪了。蘇軾赴任之後沒多久便發現舊黨打壓新黨手段的齷齪程度,與當年新黨打擊舊黨沒什麼區別,於是奮筆疾書提出進諫,對舊黨包括腐敗在內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抨擊。後果又可想而知了,落了個裡外不是人,再度被貶出京城(還是自請)。雖然後來他又被召了回來,但很快又被踢了出去,最後在徽宗繼位之後再度掉蘇軾進京,結果在蘇軾在途中不幸卒於常州,享年65歲。可以說蘇東坡天生就不是個當官的料。
最後小總結一下:此二人論才能可以說都是治世之能臣的料。一個文武雙全,一個學問拔尖。但是官場比的不僅僅是能力,還有情商,這二位在情商上全都不及格。所以兩人落了同樣一個下場,裡外不是人。
-
15 # 鄭四爺明舟
辛棄疾文武全才,武跨馬抗敵,立功保國。文在詩詞上有很高評價。蘇東坡在詩詞中成一大家,
有很高的書法作品。在作杭州知府任上,修西湖堤為蘇堤。兩人的各有特長,才能不分上下。
-
16 # 東土文40376606
一脈相承,各顯豪邁,沒有誰比誰更完美。蘇軾和辛棄疾,是豪放詞的傑出代表。蘇軾創立了豪放詞,辛棄疾繼而把它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們的豪放詞都打破了男女柔情、綺麗婉約的傳統模式,寫男兒情懷,蘇軾在豪放中盡顯曠達,辛棄疾在豪放中傾盡悲壯。千年宋詞,兩人同是耀眼的光輝。蘇軾以豁達的胸襟與超脫的人生觀來感悟人情世故,從而令自己歸於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的是英雄的豪情和壯志未酬的悲憤。
一位是豁達樂觀近乎全才的詞宗大家,一位心懷抱負豪放慷慨的詞中之龍。
-
17 # 共飲江中水
辛棄疾生活在南宋,雖然家鄉被金人所佔,但他憂國憂民收復失地的夢想,從骨子裡就帶來的,二十幾歲就血戰沙場,立下不世之功,但就文學來講,辛棄疾的造詣也是頗高的,他的詩詞充滿了愛國情懷,展現了個人的抱負,留下了許多的千古名句,遺憾的是沒被朝廷啟用,最後含恨而終。蘇軾生活在北宋,當時國家沒有太大的外部戰亂,生活比較悠閒,雖有許多佳句流於後世,卻也只能以才子二字冠稱,所以蘇軾是無法和辛棄疾比的,單就家國情懷,蘇軾就敗下一陣。
-
18 # 林下何曾見一人
最喜歡辛棄疾的人品和詞作了。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他的人生歷程當中,沒有參禪悟道的記載。
也仰慕蘇東坡大居士的文采斐然。但更加令人敬佩的是,東坡居士參禪悟道,最終是生命的解脫,宇宙人生大道的覺悟。這才是究竟圓滿的人生。相比於他的詩詞歌賦,參禪悟道更重要得多了。
-
19 # 旁觀者嵐
辛棄疾儘管文武雙全,也是填詞豪放派的大家,但是仍然比不過蘇東坡。
蘇東坡詩詞、散文,畫、字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文章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為宋代四家之一,畫也極出眾。
在古文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全才,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多才多藝的佼佼者。
辛棄疾也是豪放派詞人,與蘇東坡並稱為蘇辛,併為詞引入許多新題材,詩寫的也很好,但縱觀全體,不如蘇東坡全面。
在政治上,兩個人都受到排擠,不很得志。
但蘇東坡儘管屢受貶謫,但一直牢記"不忘初心",在抗州,建立蘇堤,在穎州,惠州又疏通水道,建了兩條長堤,造福於民,晚年貶到儋州,仍舊不忘教給民眾文化知識。
儘管一生不順,仍盡全力為國為民。
辛棄疾也很了不起,在金國境內組織漢民族起義,並投奔南宋,但在投降派的壓迫下,一生不得志,鬱鬱而終。
所以不論是從文學角度,還是為官角度,辛棄疾的成就是不如蘇東坡的。
-
20 # 鄜延路節度使李
不管是蘇軾還是辛棄疾,實際上是不同的環境所造就的。
對於辛棄疾,清代一個文學評論家說的話,“詞至稼軒,縱橫博大,痛快淋漓,風雨紛飛,魚龍百變,真詞壇飛將軍也”,詞發展到辛棄疾手裡,氣勢縱橫、境界博大,情感的抒發非常痛快,筆墨文采就像風雨紛飛、魚龍百變一樣層出不窮、變化多端,真是詞壇的飛將軍啊!
“飛將軍”是漢代名將李廣的綽號,他一生中跟匈奴打了很多仗,聲威遠震,匈奴稱之為“飛將軍”。辛棄疾在現實世界中間沒有能夠做上將軍這樣的人物,但是他在詞中的表現卻讓他獲得了“詞壇飛將軍”的稱號。
把“詞壇飛將軍”這個頭銜授給辛棄疾,相信沒有任何人會反對。詞的世界本來就是由那種內容上以男女情愛為多,風格上講究含蓄委婉的婉約詞當家作主,基本上是一個女兒國。這種情況一直到蘇軾那裡,才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轉變。
蘇軾以他開闊曠達的胸襟、超群絕倫的才氣,把詞當做詩來寫,在詞裡面充分展示了文人士大夫的品格、情感、還有他的理想。蘇軾的一些詞,比如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改變了詞那種塗脂抹粉、柔媚婉轉的女性氣質。不過蘇軾這一類的詞,數量並不是很多,在他身後呢,很長一段時間裡,詞壇上基本的狀態還是東風壓倒了西風,婉約的淺斟低唱壓倒了豪放的慷慨悲歌。
辛棄疾和蘇軾不同,從兩個人的個性、氣質來看,“東坡是衣冠偉人,稼軒則弓刀遊俠”這個評價點出了兩個人一個最大的差別:蘇軾是文人士大夫,他的詞在掙脫了“男女相思”這個傳統題材的束縛之後,他盡情展示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情趣抱負。
辛棄疾雖然書也讀得很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但是由於動亂的這個時代,由於他“將種”的家世,更由於他“少年橫槊氣憑陵”的那種尚武的個性,所以他對這個傳統的兵家文化是非常感興趣的,他喜歡鑽研那些兵法韜略。
辛棄疾不像一般的文人只能夠紙上談兵,他是實實在在的能夠運籌帷幄、衝鋒陷陣的。所以辛棄疾呈現出來的、更多的是一個充滿了野性和力量的武士的形象,或者更為準確地說,他是以一個慷慨豪邁的將軍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
像這樣的一個人,當他闖進詞壇這片“女兒國”以後,他自然不會循規蹈矩地去做什麼“妮子態”,他自然會要高聲歌唱,盡情地唱他英雄的情懷,唱他抗金恢復中原的理想。而當辛棄疾遭到彈劾撤職,被迫退居田園以後,他的詞中仍然是保持了這種英雄將種的本色和豪情。
“老合投閒,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沁園春》就是說我老了,本來應該是享享清福的,可是老天爺偏偏讓我找些事來幹,去檢閱眼前這些身材雄壯的松樹士兵。你看這個日常的風景,居然在他眼中都成了與軍事有關的形象,經常讓他在這個想像中,來過一過當將軍的癮。
回覆列表
顯然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一個人字寫的很好,同時畫技一流,更能說比王羲之厲害嗎,顯然不能。
畢竟,蘇東坡在詩、詞、文方面成就應該明顯大於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