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衣閒人10
-
2 # 秉燭讀春秋
我認為歷史應該有這個人,是因為我讀書這麼多年來,還沒有人出來質疑這個人的存在。並且屈原的愛國精神已經深入人心了。他是我們宣講愛國的政治人物之一,假如我說沒有,我估計每個人心中愛國精神偶像會坍塌。
不過2017年秋季初中歷史教材刪去了包括屈原、張衡、衛青、霍去病等我們熟知的一些歷史人物了。這也引起了眾網友的討論,為什麼多年存在的歷史英雄人物或者偉大的愛華人物,一夜之間會被教材刪掉呢?這對未來的孩子們真的有好處嗎?這也許就是這個題目為什麼質疑,真有屈原這個人嗎的原因所在。
說實話,我從來沒有懷疑過中國歷史有這麼多的虛擬人物的存在。我從來沒有懷疑屈原這個人。記得去年南韓要把屈原作為本國的人物申遺,我還諷刺南韓搶我們的偶像呢。
照新教材來看,將來咱們不要屈原了,南韓會請去的,這是必然的事情。至於五月端午吃粽子,是紀念誰還不好說了,屈原本人不存在了,你吃粽子只能就是一種食品了,沒有任何含義了,作為一種中國美食存在罷了。
若干年以後,孩子們除了去南韓旅遊外,還有一個瞭解屈原的好去處了,中國沒有屈原的學習資料了,到南韓尋找也不錯。既能學習知識,又能旅遊,何樂不為呢?
過去歷史書記載,屈原在中國存在不下上千年的歷史了。
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河南南陽淅川)。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一生致力於:“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這就是屈原的簡介。
我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屈原致力於“楚國聯齊抗秦”。原來屈原阻礙中國的統一啊!秦始皇一生的功績就是滅六國實行了祖國大一統,屈原作為一個楚國的大夫,不識時務,螳臂擋車破壞祖國統一,我真不知道專家是否這樣考慮的?
不要忘記了,在古代,忠君的內涵就是愛國,完全沒有必要按現在眼光來評判千年之前的屈原,如果某些專家非要這樣做,非要這麼想,我也真的無語了。
也許某些歷史專家的比我這個業餘歷史愛好者眼光遠大,站的高看的遠。也許我該從頭學習中國歷史了,努力多記住一些偶像和英雄人物吧,否則說不定哪天就會消失一些英雄和偶像。
-
3 # 葉公好龍177224125
《史記·屈原列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記載了屈原一生事蹟,我們是應該相信的。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做過楚懷王的左徒。左徒這個官職呢,地位僅次於令尹。令尹就相當於後來的宰相、相國。屈原學識淵博,記憶力非常強,通曉國家治亂的道理,熟悉外交辭令。進入宮廷就和懷王謀畫商議國家大亊,發號施令;出了宮廷,就接待賓客,應酬諸侯。懷王非常信任他。屈原被楚王任命為左徒時,是公元前318年,屈原當年才二十三歲。屈原採取聯齊抗秦的辦法,認為進而可以稱雄於天下,退而可以對付強秦的威脅。
上官大夫靳尚亦出生於楚國貴族,也和楚王是同姓,並且和屈原的官階相等,同時亦深得楚王的寵信;為了爭寵,心裡非常嫉妒屈原的賢能。一次,懷王使屈原制定—份法令,屈原寫好了草稿,還沒有審定,上官大夫看到了就想奪過去先睹為快,想先看一看,這個法令裡面有那些內容對自己家族有利,那些不利。屈原不給他。因為法令在還沒有公佈之前應該是保密的,因為事情還未最終確定,還要報告懷王,看懷王如何定奪。法令既然還沒有最終確定,也還只是個草稿,因而怕上官大夫看了之後拿出去亂說,以訛傳訛,在朝臣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屈原才不給他看。兩人發生了爭執。反正,屈原就是不給他看。上官大夫大怒,懷恨在心,就跑去楚懷玊面前講屈原的壞話,並且添油加醋說:“大王派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沒有一個不知道的。然而,每次法令一出,屈原就誇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就沒有人能制定。’屈原還說:‘就是大王自己,也想不出這些這麼好的除弊利民的好辦法來。’”懷王聽了非常憤怒,從此疏遠了屈原。
這以後,秦國想去攻打齊國,因齊國與楚國合縱結親,所以秦惠王非常擔心這件事,就派著名說客張儀齎厚禮去見楚懷王。張儀帶了很多的錢和金銀寶貝,先去賄賂了楚國的那些權臣奸臣及楚王寵妃鄭袖;然後又帶著厚禮來見楚懷王,說:“秦國非常憎恨齊國,可是齊國卻與楚國親善結盟。楚國如能夠同齊國絕交,秦國情願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贈送給楚國。” 楚懷王大喜,表示願得土地而與齊國絕交。楚王集合群臣,宴請張儀。群臣皆以楚國不費半葥之功而白得土地,全都合詞稱賀。時屈原挺身出奏道:“張儀反覆小人,決不可信!”懷王說:“寡人不費一槍—彈,坐而得地六百里,群臣全都賀喜,何獨你反出此言?”屈原說:“贈送土地,假意親善,是秦國的計謀!大王試想,秦國的土地是秦國將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豈能如此輕易給我們楚國!今秦國之所以重視楚國,是因為有齊楚聯盟。今若與齊國絕交,則楚國孤立無援,秦國就可以輕而一舉的對付我們楚國了,到那時候秦國還能割讓土地給我們楚國嗎?而齊國到時候一定怨恨我們楚國,反過去與秦國結盟合攻我們楚國。這樣一來,我們楚國就危險了。所以臣以為,張儀之詭計,決不可信!”張儀笑道:“屈原大夫的高論未免是庸人自擾吧!鄙國寡君尊重楚國獨立,贈送土地要求親善的誠意是有目共睹的,豈容懷疑!”上官大夫靳尚等人跟著起鬨說:“張儀先生說的對呀!如果楚國不與秦國親善,而是繼續與齊國親善,那就有可能引發秦楚兩國之間的戰爭。到那時,不但我們楚國九廟震驚,百姓生靈塗炭,就連我們的身家性命也會毀於一旦啊!現在和秦國合好,不但可以保一國之平安,還能白白得到六百里土地,何樂不為啊!況臣從未見過齊國給大王贈送過禮物和土地,我們何必還要楚齊連盟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同齊國絕交,同秦國合好!”一幫奸臣也乘勢跟著起鬨叫嚷:“那就趕快同秦國合好吧!”面對靳尚等人一片叫好聲,屈原厲聲駁斥道:“靳尚大夫,為大臣者,國家成敗所繫,百姓禍福攸關,這麼可以貪圖小利、危言聳聽,而置楚國的前途於不顧呢!”靳尚道:“當今的秦國,不但雄霸天下,兵敵四國;更有戰車千乘,雄師百萬,所向披靡。如果得罪了秦國,那就勢必引發秦楚兩國之間的戰爭,在這強弱懸殊的形勢下,這豈不是置楚國的危亡於不顧嗎!”屈原駁斥道:“靳尚大夫,難道順從秦國,楚國就可以安枕嗎?秦國自變法以來,國勢大強,不僅出兵攻佔南韓、魏國、趙國的土地,如今又想來攻打楚國和齊國,一面兵臨齊國邊境,一面攻佔巴蜀之地,一心要想兼併楚國疆土。秦國處心積慮,要完成統一天下的霸業,意在蠶食鯨吞,征服六國,席捲天下。在這種時候還想用討好秦國的辦法來換取楚國的太平,這豈不是異想天開、自欺欺人嗎!所以臣以為楚國惟有與齊國聯防,內修法治,奮發圖強,消除蔽政,富國強兵,才能抗擊秦國的兼併!假使秦國置楚齊聯盟於不顧,不惜興兵進犯,那麼楚齊兩國就會同時奮起抵抗。雖然,秦兵百餘萬,車騎千餘乘;法令雖嚴明,倉廩雖充足。如果但憑國大兵強,恣意興兵,那麼楚國有方城山為城牆,有漢水為護城河,只要楚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秦國又能何奈呢!而國貧兵弱的楚國也可以變法圖強,後來而居上,那時,這統一天下的王霸之業,難道就非秦莫屬嗎!”
張儀笑道:“屈原大夫:言重了吧!化敵為友,消除戰禍,保一國之平安,只有這樣,楚國才能和平發展和變法圖強,這才是楚國前途之所在啊!除非是居心叵測的人才會加以反對啊!”屈原厲聲駁斥道:“居心叵測的正是你這張儀!你耍的計謀是的瞞不過我們楚華人的!楚國不需要六百里土地,而秦國也休想得到楚國的一寸土地!我要奉告先生:誰想以獻地為餌,瓦解楚齊聯盟,那是妄想!”屈原指張儀而厲聲道:“張儀:你罷相來楚,遊說大王,分化楚齊聯盟,到底居心何在!”當有大臣陳珍等數人厲聲責問張儀:“究竟居心何在!”張儀無言可對,遂告楚懷王道:“大王明見,張儀不遠千里而來,一路風餐露宿、勞身苦心,還不都是為了消滅戰禍和愛護楚國嗎。”屈原指張儀而憤然道:“張儀,你也配說愛護楚國啊!你生為魏華人,卻跑去秦國,慫恿秦國去攻打魏國。你連自己的鄉土之方都不愛護,你又談何會來愛護我們楚國啊!你分明是投機取巧的市儈,到處興風作浪,來進行你的陰謀詭計,你想推行連橫事秦的主張,憑藉你的花言巧語、挑撥離間來獵取你個人的利祿功名、榮華富貴!你這口蜜腹劍的政客、禍國殃民的縱橫家!”張儀理屈詞窮,哭喪著臉拱手告楚懷王說:“大王,張儀千里奔波,嘔心瀝血,一片至誠,皇天后土,實為可見哪!張儀的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但是大王的千秋大計決不能容人改變啊!懇請大王作主明斷哪!唉!可惜,張儀—心為大王著想,而大王臣下競待張儀如此,張儀也只好告辭。”懷王大怒道:“屈原,你競敢對貴客如此無禮!你也這個、這個太放肆了!來人哪!給我免去屈原左徒之職”遂下令立即免去屈原左徒之職。
屈原憤然告說:“大王,臣食祿多年,實不忍大王中其奸計。臣聞虎卑其勢,將有擊也;狼縮其身,將有取也。況秦,虎狼之國,一慣背行棄義,橫行霸道,其謊言決不可信。臣聞‘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望大王三思之。”大臣陳珍進諫說:“大王,屈原見微知著,洞若觀火,楚國決不可貪圖小利,卑躬屈膝,坐以待斃啊!臣聞‘君有諍臣,父有諍子。’屈平忠心之言,願大王聽之信之,則楚國幸甚,大王幸甚。”
懷王此時貪得土地,認為這是即將到口的大肥肉,早已是利令智昏,根本聽不進屈原、陳珍之忠言,而是聽信奸臣靳尚等人之言,用張儀之奸計,一面派使者去齊國與齊國絕交,一面派使者隨張儀到秦國接受土地。於是,屈原被革去官職;憤然辭去,昂然走出宮廷。張儀見詭計得逞,終於長長鬆了一口氣,目視屈原離去的背影,然後與靳尚等奸臣相互交遞眼色,在那裡冷笑。
於是,楚懷王派使者隨張儀到秦國去接受土地。到了秦國都城咸陽,張儀假裝酒醉,墜車傷足,閉門不出。楚懷王得到報告,還以為絕齊不到位,又派勇士借道宋國直抵齊國邊界辱罵齊涽王。齊王得到報告大怒,遂派使者入秦國,與秦國結盟,約定共攻楚國。這時,張儀才出,召楚使說:“你何不去接受土地?”楚使說:“請相國言於秦王,早定地界。”張儀說:“此事何須白秦王,儀所說的土地,是儀之俸邑六里,自願獻給楚王。”楚使大驚,說:“臣受命於寡君前來接受土地,之前說好的是商、於之地六百里,未聞六里。”
這時,張儀突然變了麵皮,對著楚使蠻橫的說:“楚王是聽錯了吧!秦國土地皆秦國戰士百戰所得,豈肯以寸土讓人,何況六百里哉!”楚使大怒,據理力爭。張儀拂袖而入。楚使知事不諧,遂悻悻而出,還報懷王。懷王大怒,即日拜屈匄為大將,發兵十萬攻秦,取路天柱山西北而進,徑襲藍田。秦國調兵迎擊,打仗這可是秦軍的特長,在丹江、淅川流域把楚軍打得大敗,斬首八萬,俘虜了楚將屈匄,又趁勝奪取了楚國的漢中地區。楚國震動。懷王遂徵調全國兵力深入秦國,與秦軍對峙於藍田。魏國聽到這個訊息,便偷襲楚國,直到楚國的鄧城。楚軍害怕起來,從秦國撤回。而齊國怨怒楚國,競不救楚。楚國大大陷於困境。
第二年,秦國願意歸還漢中之地的一半來與楚國議和。楚懷王憤然說:“不願得地,願得到張儀就甘心了。” 張儀聽說,於是對秦王說:“以—張儀而當漢中之地,臣請往楚國。” 張儀到了楚國,又用厚禮賄賂楚國當權大臣靳尚,讓靳尚在懷王的寵姬鄭袖面前為自己詭辯。懷王競又聽信了鄭袖的話,又把張儀給放回國去了。當時屈原正出使齊國返回,得知這一訊息,大驚,急忙來見懷王說:“何不殺張儀?” 原來,楚懷王被張儀耍得團團轉,上了大當,敗軍折將,到頭不盡沒有拿到秦國一寸土地,反被秦國奪去了漢中之地。方知屈原有先見之明,遂召屈原出使齊國見齊王謝罪,希望修復楚齊連盟。屈原從齊國返回楚國,聞懷王放跑了張儀,大驚,未及回家,就急忙來見懷王。屈原憤然說:“前大王見欺於張儀,八萬楚軍將士死於非命。今番大王得張儀,臣以為大王必食其肉。今又聽其邪說,縱之去,大失華人所望,臣竊恥之。” 言罷痛哭。懷王悔,派人追張儀,不及,已逃出楚國邊境。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眛。
秦國亦興兵伐楚,奪取了楚國八個城池。楚國派大將景快迎戰,兵敗被殺。楚懷王恐懼。秦昭襄王遣使送書給楚懷王,說:“寡人願與大王會於武關,結盟訂約,歸還侵地,復修前好。惟大王許之。” 懷王覽書,即召群臣計議。屈原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況楚被秦所欺,非止一二次。不如不去。但速發兵自守,以防秦兵。” 而懷王少子子蘭及上官大夫靳尚力勸懷王去。懷王因楚兵新敗,—來心中本是畏懼秦國,二來又被子蘭、靳尚二人攛掇不過,遂許之,擇日起程赴武關與秦王會。懷王進入武關之後,秦伏兵斷其後路,扣留了懷王,要求割地,懷王大怒不許,於是被秦王扣留,最終死於秦國,屍體被運回楚國埋葬。懷王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其弟子蘭為令尹(相當於後來的宰相。而屈原罷官前官職是左徒,地位盡次於令尹,也就是說相當於後世的副宰相)。因子蘭攛掇懷王入秦而終至不歸,因此屈原十分怨恨子蘭。令尹子蘭聽說屈原恨他,大怒,遂唆使上官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壞話。頃襄王一怒之下放逐了屈原。時周赧王十七年(即公元前298年)。這一年,屈原四十二歲(一說四十六歲)。
屈原被流放到汨羅江,在江畔造了一間茅屋,向當地農人討教,開墾土地,耕作就食。屈原雖然放逐在外,在這些歲月裡,雖然處江湖之遠,卻憂其君,念念不忘能夠再回朝中任職,振興楚國,使自己的祖國強大起來,足以與秦抗衡。屈原懷著信心,雖然居住在荒郊陋室,野草遮沒了門戶,可是屈原的志向卻總是很充沛的,彷彿囊括天地,這正是由於屈原有所作為的大國夢想的精神因素所在之故啊!這在他的每篇詩歌中,都再三表達了這種意願。君子懷著遠大的理想,就—定要有所等待;要成就偉業,就一定要有所忍耐。孔子是位聖人,曾經多次周遊列國,如果不是實在不可救藥的國家,都想勉強扶持它,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實行自己的主張。他將要前往楚國,先叫冉有去試探,又叫子夏去申明他的意見。君子想要得到君主的重用,競是如此的殷切。孟子離開齊國,在邊界上住了三夜才離開,說:“齊王也許還會召我回去。”君子眷戀自己的君主,情義競是如此深厚。何況屈原所事奉的是自己的祖國,而自己又是楚王同宗。時屈原雖已年老,但—展抱負的雄心壯志猶存,相信自己還能有所作為,終究希望有朝一日楚王召自己回朝輔政,最終使楚國強大起來。屈原懷著這—夢想,只要他—天不死,就—天不會放棄這—夢想。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周赧王三十七年,一個不幸的訊息傳來,徹底擊碎了屈原的夢想------秦國大將白起攻破了楚國國都郢,焚燒夷陵。秦改郢為南郡。楚頃襄王兵散。這在屈原看來,都城被秦軍佔領,楚國實際上已經亡國。屈原原來想,只要楚國尚存,則振興之望尚存;而今楚國已不存,現在—切都完了。屈原不覺悲從中來,失聲痛哭。是日也,天昏地暗,朔風野大。屈原面色憔悴,形容枯槁,披頭散髮,泣不成聲;徑直來到汨羅江邊,絲毫沒有猶豫,從江上直接跳了下去。時周赧王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78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屈原亡年六十二歲(一說六十六歲)。
屈原死後,楚國的疆土一天天縮水,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所滅。
以後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在祖國各地,人們都要龍舟竟渡,劈波斬浪,爭先恐後擬救屈原;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包粽子,這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包粽子,而是為了紀念這位愛國大詩人屈原。這已經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的風俗了。雖然在當時,眾多才士們為了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負與政治理想,奔走於各國之間,希望自己受到重用,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朝秦暮楚亦無可厚非,但是熱愛自己的故國,為了自己祖國的富強而奮鬥一生則更為高尚。屈原岀生於楚國貴族世家,他卻不安於既得利益,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憂國憂民,一生堅持改革,以圖有所作為,堅持實現自己心中‘美政’,富國強軍,以圖一統天下。這一理想是符合歷史潮流的,是進步的。而隨著楚國國都郢的陷落,屈原終於以死殉國。一個人的愛國主義思想,往往是從愛鄉土開始的,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鄉土都不愛,那裡談得上對祖國對民族會有深深的愛呢?屈原大夫受到了中國各族人民永遠的崇敬!
太史公說:“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屈原的志向而感動。我到長沙,經過屈原投江的地方,不禁潸然淚下,想像著屈原的為人。等到看了賈生《吊屈原賦》,又責怪屈原,憑他那樣的才能和名聲,去遊說諸侯,哪一個國家會不重用他?卻讓自己走上這條絕路!當讀到賈生《服鳥賦》,把生和死作了同等看侍,把去和就作了等量齊觀,又茫然不知所措了。”
論說:屈原大夫,生是忠烈,死為英靈。和那萬物—樣由生到死回到虛無的,是暫時聚結的形體;不與形體一同消亡而卓然不朽的,是身後萬古流芳的名聲。自古以來聖人賢士都是如此,他們的事蹟記載在史冊裡面,他們的光彩如同日月星辰。
自古以來,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把屈原當作忠義的楷模;如今連外華人也知道,中國有一個屈原,是大忠臣,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就是專門用來紀念屈原的。試想,抑或讓屈原去秦國繼續做大官,論功勳,肯定超不過當時秦國宰相范雎、蔡澤、公孫鞅這些人。如果不是專注歷史的人,范雎、蔡澤這些人是誰?人們都是很模糊的,很多人甚至連聽都不曾聽說過。而說起屈原的名字,卻是婦孺皆知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說起屈原的名字,無不讓天下英雄志士肅然起敬。凡四方來者,一旦進入屈原廟堂,沒有—人不被屈原的事蹟所感動的涕淚縱橫毛髮直豎的;沒有一個不在屈原塑像前且拜且泣,扼腕而抒發自己悲憤之情的。孔子說:“君子最怕死後名聲不被傳揚。”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賈誼說:“烈士為名節而獻身。”太史公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計,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即使讓屈原去秦國繼續做大官,用高官厚祿來換取屈原身後萬古流芳的名聲,哪一種是得?哪一種是失?想,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結論。
注1 孔子說“君子最怕死後名聲不被傳揚。”原文“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語出《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2 老子說……語出《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 3 賈誼說:“烈士為名節而獻身,”原文“烈士徇名。”語出太史公《史記·伯夷列傳》 4 太史公說……語出太史公《報任安書》
-
4 # 小瘋瘋34
史記裡有列傳的人物,都可以認為是真的。讀過史記的朋友能知道,史記並不像其他23史那樣完全就是歌功頌德。
史記裡標註了,什麼事傳說。什麼可以考證,如何考證。什麼事他本人拿到了不止一種資料,所以都寫上。真要找證據可以看看嬴政一段。
-
5 # 鐵馬冰河wu
謝邀!筆者一貫認為,屈原是位真實的歷史人物,他絕不是後世杜撰出來的虛構人物。那些質疑他是子虛烏有之人的“磚家”們,我只想問你們:假如屈原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那麼,著名的騷體長詩《離騷》、《九歌》、《天問》、《國殤》、《九章》······是誰創作出來的?楚辭的偉大奠基者除他之外還能是誰?
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賈生傳·》中詳細地記述了屈原的生平:屈原,名平,生於楚威王元年(前339年),卒於傾襄王十四年(前285年)。貴族出身的他曾擔任懷王的“左徒”(相當於秘書長),他家學淵源,博聞強識,善於辯論,是位天才外交家。屈原所處的時代,正是戰國諸雄爭霸、兼併蠶食日趨激烈的動盪年月。
楚國是“戰國七雄”中的大國、強國,從國力、軍力看,楚國完全有統一天下的資格,所以史料中有“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之說法。但是與變法圖強、政通人和的秦國相比,彼時楚國國內的政局卻每況愈下。在楚國危急存亡之際,其上層統治階級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試圖掀起變法自救的運動,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屈原。然而,彼時的楚國,君王昏庸,大臣尸位素餐、患得患失,與秦結盟通好的呼聲佔了主流。“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在政治腐敗的霧霾瀰漫於整個楚國上層統治集團的情況下,屈原等人提倡改革圖強的呼聲基本無人理會,影響力更是微乎其微。最後,磊落高潔的屈原受到齷鹺小人靳尚、公子蘭、懷王寵妃鄭袖的陷害,加上秦國縱橫家張儀使出的離間計 ,他被懷王貶謫為三閭大夫,後接連兩次被流放漢北、江南(沅湘),最後 ,他在流放地驚聞楚國郢都被秦將白起攻陷,痛惜於故國的沉淪不救,竟悲傷地自沉汨羅江。
屈原的個人悲劇,其實就是楚國的悲劇。楚懷王不是那種將國之安危放在心上的明君,面對秦國咄咄逼人帶來的嚴重危機,他仍不修法度,更不思變法圖強、治國理政,朝政也就可想而知了。當時,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是楚國權臣,這些奸佞之輩為爭權奪利而相互傾軋,但是又勾結起來排斥賢能。屈原的改革主張一開始就受到這些腐敗無能的貴族、官僚們的阻撓與破壞。靳尚等人嫉賢妒能,特別嫉恨受懷王親睞的屈原,“見寵而害其能”,汙衊屈原居功自傲,以為捨我其誰。懷王聽信讒言,逐漸疏遠了他,不久又將他由左徒貶為三閭大夫。一腔熱血,盡忠報國,卻遭此下場,屈原雖痛惜不已,但仍立誓:“就餘心之所善矣,雖九死其猶未悔”。
懷王死於秦國後,傾襄王繼位,子蘭等人並未停止對屈原的迫害,他於翌年被傾襄王流放江南(今湖南沅湘流域)。屈原沉痛地揮別郢都,沿漢水、長江東行來到江南,此後20年間,他四處漂泊,顛沛流離,生活困苦艱辛,但仍依戀楚國,從未曾墜青雲之志,寧死也不投奔他國。
在漫長的流放歲月裡,屈原寫下了許多傳唱千古的敘事、詠志長詩,抒發自己熱愛楚國的情懷。在流放地蹉跎歲月的屈原常感“憂愁幽思”,看到楚國愈發不堪的政治現實,他“發憤以抒情”,創作出一首被後世傳唱了兩千多年的不朽政治抒情詩——《離騷》。其中有兩句傳唱千古的不朽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有學者評價道:“《離騷》是屈原用自己的整個生命所熔鑄、凝鍊而成的一部宏偉篇章,他的理想、志向、遭際、屈辱、痛苦、熱情、希望、失望無不傾注其中,字裡行間處處閃耀著詩人個性與才情的光芒”。《離騷》表達出屈原內心的憂憤之情,語言古樸沉鬱、合仄押韻、想象奇特、比喻雄奇、抒情得當,形式與內容都有獨到之處,乍讀就有讓人耳目一新之感,以至於在他之後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文學體裁與敘事方式——騷體。
傾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國都郢,屈原聞訊痛徹心扉,他感到自己畢生追求的理想已經幻滅,這世上已無他的立錐之地,於是以悲憤的心情寫下了絕筆詩《懷沙》。這年5月5日,屈原自沉汨羅江,以死殉國。
屈原雖死,但他矢志改革、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卻一直為後人所景仰。 兩千多年來,每年的5 月5日,人們賽龍舟,包粽子,飲雄黃酒,以紀念這位被古人視為偉大愛國者的屈子大夫。民國時,每年的5月5日端陽節又被定為詩人節。 屈原是中華悠悠兩千年來被永久紀念的唯一一人。
插圖源自網路
-
6 # 潮妝美君
屈原,是一個真實的人,大量的文獻真名,一首《離騷》聞名全球,非常有愛國情懷的詩人。下面舉例一下文獻證明。
典故
戰國時期楚華人,羋姓(跟秦始王老媽一個姓氏),歷史上留下27首名詩歌,其中以《離騷》最為出名,“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濃濃的愛國情懷。
開創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
-
7 # 風雨無阻128155263
謝邀回答!屈原應該是真實的歷史名人。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有記載,這個無有疑問。屈原,生於公元前340年,卒於公元前278年,漢族,生於戰國時期楚國的丹陽,是屈瑕的後代,又名正則,號靈均。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主張對內應舉賢求能,嚴明法律,團結一心,對外應聯盟抗戰,聯齊對秦。屈原有著愛國愛民的熱心,他的著名詩篇《離騷》《天問》《九歌》《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魂》《大招》,深刻地表達了他的內心主張和愛國憂民的心情,深受人民的敬重。可因為世時的無情,屈原最後含恨跳江自殉,以表達其愛國愛民的熱心,人民將永記屈原的精神,永遠紀念他的愛國英靈,永記史冊之中。
-
8 # 快樂生活148677900
屈原確有此人,毋庸置疑,並且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確定屈原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
9 # 生生不息鋼鐵俠
這個問題提的確實可笑!如果不是三歲頑童的戲言,可能就是別有用心了吧!
屈原是我們祖祖輩輩祭奠的愛國詩人、政治家。他給我們留下的《離騷》、《九歌》《天問》等經典作品家喻戶曉,廣為流傳。每當正月初五人們透過包粽子、划龍舟、吟詩朗誦多種形式來紀念他。在屈原逝世2230週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令人沒想到的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卻“查無此人”!?竟然變成了虛擬人物!難道屈原的一生的經歷、遭遇、成就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不得不承認在學術界有部分學者曾經質疑過屈原的身份,經分析大致有幾種推論:
一、有學者認為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後人牽強附會之辭,難以置信!理由是:端午節在屈原所處的時代之前就有了。
二、還有學者懷疑是否有屈原這麼個人。理由是: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之前沒有屈原的記載。也就是說在屈原所處的時代一百多年時間裡對屈原的記載是空白的。換句話說如果有屈原這個人應該有楚國的史料記載。
我想這幾種推斷簡直就是荒唐至極!根本站不住腳的!
一、端午節和有沒有屈原這個人沒有邏輯關係,退一步說就算後人為了紀念屈原,在端午節強加上屈原的故事,透過這個民俗節日來紀念他也可以理解。
二、有學者強調說屈原過世後,楚國的史書沒有記載就更可笑了。楚國八百年的歷史怎麼會沒有"史記"呢!原因很簡單,楚國亡國後,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暴行中,遭到徹底毀滅!也就是說楚國的官方檔案已蕩然無存!而屈原的“私人物品”僥倖逃脫,流落在民間。
三、反問一下,如果沒有屈原這個人那“楚辭“這種文體是誰創立的呢?而《離騷》、《九歌》《天問》等等20多篇作品又是誰寫的呢?
根據後人對屈原的家族研究以及對屈原本人的人生經歷、主要成就的調查證明卻有其人。
-
10 # 穿插游擊隊
一、屈原是否真有其人的學術爭議
《短史記》以前的文章,曾就“屈原是否真實存在”這個問題的學術爭議,做過介紹。質疑者的主要論據,扼要來說包括如下三點:
(1)現存先秦諸子百家著作及《呂氏春秋》《戰國策》等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屈原”這個名字。今天所見有關屈原的史料,幾乎全部出自《史記》中的《屈原賈生列傳》。而司馬遷似乎也並未掌握多少有關屈原的確鑿史料。比如,作為一篇傳記,按常理有必要介紹一下傳主的籍貫與家世,司馬遷卻只能以一句籠統的“楚之同姓”權做交待,可見他對屈原的家世幾乎沒有瞭解。漢文帝時代的賈誼寫過《吊屈原賦》,經歷了文帝、景帝和武帝時代的淮南王劉安寫過《離騷傳》(已失傳),這些司馬遷參考過的材料,同樣不能就屈原的籍貫與家世提供確切的說法。
(2)今天所見《屈賈列傳》已非司馬遷的原始版本。列傳中記載了賈誼之孫賈嘉“至孝昭時,列為九卿”。司馬遷沒有活到賈嘉官至九卿的年份,也無法未卜先知漢昭帝的諡號是“孝昭”。顯然,在司馬遷之後,有人對《屈賈列傳》進行了補寫或增刪。
(3)《列傳》中有些情節似存矛盾。比如先說楚懷王“怒而疏屈平”,繼而又說“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齊國是大國,對齊關係是楚國需要重點經營的政治事務。這種事,似不宜交給一個已被疏遠的邊緣人去負責。齊國不會開心與一個楚國政壇的邊緣人接洽,會覺得自己受到了輕視。楚王也不會放心讓一個失寵之人居於外交要津,天知道他會不會乘機挾怨報復,至少也會擔心他會不會盡職盡責。在並無其他史料可以佐證存在“屈原使齊”之事的情況下,傳記中這種似存矛盾的記載,就顯出了它的可疑。
圖:《三才圖會》裡的屈原像
晚清學者廖平,是近代最早對“屈原的真實存在”提出質疑的學者。按他的考證,《離騷》是方士們為秦始皇所寫的“仙真人詩”,目的是滿足始皇長壽、成仙的想象。廖平之後,胡適從思想史方面入手,指出屈原即使真有其人,也不會生在秦漢以前,理由是屈原這種忠臣“在漢以前是不會發生的”,戰國時代不會存在屈原那種“奇怪的君臣觀念”,是“漢朝的老學究”們塑造了屈原這樣“一個理想的忠臣”。
徐復觀的研究則認為,司馬遷為屈原做傳,所依據的核心材料之一,是淮南王劉安的《離騷傳》;而《離騷傳》又是劉安寫給漢武帝看的。劉安寫《離騷傳》的目的,“是借屈原之冤,以明自己之志”,具體來說就是婉轉地向漢武帝傳達資訊,說自己忠心耿耿猶如屈原,絕無謀反之意,以求改善被朝廷疑忌、監視、打壓的艱難處境。若朝廷不能體察這種忠誠,那自己就只好學屈原去自沉了。正所謂“不僅是表白屈原,亦實際上是表明他自己”。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有學者推測認為《離騷》的原作者其實就是淮南王劉安。也有人推測認為,屈原其實是賈誼偽造的歷史人物——賈誼忠於漢文帝,為其擘畫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削弱諸侯王的妙策(也就是後來漢武帝搞的“推恩令”),結果卻因為與文帝的寵臣鄧通不和,“數廷譏之”,多次在公開場合諷刺鄧通,招致文帝的不滿,“由是疏遠,遷為長沙太傅”,被從長安中央下放至偏遠的長沙國去做太傅。賈誼的這些人生經歷,與屈原故事中的情節——忠於楚懷王、有政治能力(明於治亂嫻於辭令)、被懷王寄予重任、遭懷王身邊寵臣進讒言而被疏遠、下放至偏遠地區為官——可以說是高度吻合。
附帶一提:寫過《吊屈原賦》的賈誼,後來又做了梁王的太傅。梁王墜馬而死後,賈誼自責沒有盡到太傅的責任,“哭泣歲餘,亦死”。這位從馬上掉下來摔死的梁王,諡號正是“梁懷王”。長沙王+梁懷王,似可與屈原故事裡的“楚懷王”構成呼應;賈誼的哭泣而死,亦可與屈原故事裡的懷石沉江構成呼應。考慮到上述種種,司馬遷將屈原與賈誼併入同一列傳當中,這種處理顯然有著一種意味深長的用心。
總而言之,“屈原”究竟是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目前仍是一樁未解的學術疑案。疑案的源頭,在於先秦典籍中找不到屈原的相關記載,以及《史記》中的屈原傳記存在許多可疑之處。也就是說,自一開始,關於屈原的事蹟,就缺乏一個擁有可信度的傳世文字。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緣故,2017年投入使用的最新版初中歷史教課書七年級(上冊)已不再收錄屈原的相關內容——使用至2015年的舊人教版教材第八了《中華文化的勃興(一)》中,曾用了較大的篇幅來介紹屈原(如下圖)。與之一同從教材中消失的歷史人物,還有真實性同樣存疑的扁鵲。當然,最新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仍保留著與屈原相關的內容。
圖:舊教材關於屈原的描述
二、古人對屈原的所謂“批評”
與近現代學者將關注的焦點放在“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屈原這個人”不同,古人圍繞屈原的主要爭議,是這個人的作為究竟值不值得效仿。
賈誼要借屈原自傷身世,劉安要借屈原向漢武帝表忠心,自然都對屈原持肯定立場,劉安甚至說他“與日月爭光可也”。司馬遷有借屈原諷刺漢武帝的用意,所以行文中也始終對屈原懷抱著同情、讚賞與惋惜。
西漢末年的大文豪揚雄,首開批評屈原的先河。他雖然喜歡《離騷》,也讚賞屈原的人格,卻不能同意他的自殺。他寫了一篇《反離騷》批評屈原,說他非要在楚國這一棵樹上吊死,實在是不值得。楚國既然不肯重用你,不肯聽你的逆耳忠言,你就該學學孔夫子,像他那樣離開烏七八糟的魯國,去更廣闊的天地裡發展,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嘛,何必固執地呆在楚國呢?何必將自己的性命交給湘水的浪濤呢?
揚雄的這種意見,與西漢中晚期知識界反對忠於一家一姓的思想潮流,有直接關係。漢宣帝時代,名儒蓋寬饒曾站出來給皇帝上書,公然指責“聖道陵遲”,警告漢宣帝要行仁政,否則“天命”是要轉到別家去的。漢成帝時,又有名儒谷永站出來,公開對皇帝說天意從來不會只眷顧一家一姓,警告漢成帝要早點改弦更張,放棄惡政。王莽後來毫無輿論阻力、以禪讓的形式取代西漢建立新朝,正是這種思想潮流發展到極致的結果。揚雄本人也實踐了他對屈原的批評——他歡迎新莽,對劉漢王朝沒有“忠君”層面的留戀。
進入東漢後,又有《漢書》的作者班固站出來,寫了一篇《離騷序》,公開批評屈原。班固說,劉安對屈原的讚美,講什麼屈原可以與日月爭光,可謂“似過其真”,實在是名不副實。那屈原,實際上是這樣一個人:
“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然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沈江而死,亦貶清絜狂狷景行之士。”
意思是:那屈原為了顯露自己的才華、炫耀自己的名聲,常年與那些危害國家的小人相爭,打口水官司,自然是要遭遇讒言的。他還經常責備楚懷王,成天怨恨懷王身邊的佞臣,最後鬧了一個沉江自殺的結局,實在算不上是一個清潔之人、狂狷之人、景行之人(清潔指的是品行好;狂指做事激進,狷指做事保守;景行,光明正大之意)。
圖:《晩笑堂竹荘畫傳》班固像
班固如此批評屈原,實出於一種“時代需要”。他早年與東平王劉蒼(曾以驃騎將軍身份在朝輔政)交往,論及屈原時,說的是“屈子之篇,萬世歸善”,且希望劉蒼能夠折節下問,多聽諫言,讓天底下再無“汨羅之恨”。那時候,班固年約二十,正暢想著能被人賞識,進而在政壇上有一番作為。寫文章批評屈原時,班固已入中年,已是皇帝的親近之人,史稱他入宮給皇帝讀書,常常“連日續夜”;皇帝有巡狩之事,讓班固“獻上賦頌”已是常規操作;朝中有大事要討論,也常被皇帝指定站出來與公卿們辯論。
更要緊的是,漢明帝、漢章帝父子,一點都不喜歡屈原、賈誼與司馬遷這類人。漢明帝曾親口對班固說,他很不滿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揚名後世”,卻因為受刑的緣故,在《史記》裡說漢武帝的壞話;也很不滿司馬遷在《史記》裡借賈誼之口將秦王朝的滅亡歸因為“仁義不施”,而非君權神授合該輪到劉家人做皇帝。總之,司馬遷這類人“非誼士也”,不是好人。漢明帝心目中理想的忠臣,是司馬相如。他對班固說,這個人雖然也不太得志,但從不對皇帝發怨言,臨終的時候還在文章裡“頌述功德,言封禪事”,還在歌頌漢武帝的豐功偉績,實在是“忠臣效也”——是忠臣的典範,“賢遷遠矣”——比司馬遷那傢伙強多了。
明、章兩帝的時代,是一個“法憲頗峻”、人人戰戰兢兢的時代。北海敬王劉睦,本是個性情謙恭、愛好學問、喜歡與知識分子交朋友的人。因為害怕“敬賢樂士”的名聲被皇帝知道,他只好將大門關起來謝絕賓客,將精力全部投入到狗馬音樂之中。深知皇帝厭惡讀書人博取名聲的班固,也非常自覺地選擇將“不以才高人”(不在人前人後突出自己的才能)作為自己的處世之道。他批評屈原不該露才揚己,不該責備楚懷王,是因為皇帝不喜歡屈原露才揚己,不喜歡屈原責備楚懷王。
圖:清殿本屈原畫像
在之後的歷史程序中,這種班固式的批評,成了許多讀書人信奉的一種生存之道。南北朝時代的官員顏之推,寫了一本《顏氏家訓》,其中明確告誡子孫們不要學習屈原,因為這個人“露才揚己,顯暴君過”,透過批評君王的錯誤來彰顯自己,來給自己博取名聲,這樣要不得。一體兩面,這種班固式的批評,也成了許多皇帝檢驗臣僚忠誠與否的基本標準。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下詔同意已命在旦夕的劉基離開南京,返回青田老家。詔書裡說,之前有人告發你劉基給自己找了塊有王氣的墓地,我很生氣,將無所事事的你軟禁在南京兩年多。若是“愚蠢之徒”,一定會忍不住找朕辯解,說自己沒幹過那種事,是朕聽信了謠言搞錯了。惟有“卿善為忠者,所以不辨而趨朝”,你很懂得如何做忠臣,主動跑來南京讓朕軟禁,也不做任何辯解來凸顯朕錯了。所以呢,你既然是一個“不潔其名”的標準忠臣,我如今也就放你回去,讓你安心地死在老家。
為屈原做傳的司馬遷,應該料想不到事情會有這樣神奇的展開。
參考資料
①啟風,《端午節紀念屈原,但屈原這個人真的存在嗎?》。
②2015年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2016年部編本《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2017年統編本《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
④徐復觀,《兩漢思想史 2》,九州出版社,2014年。
-
11 # 朵夫QD
不懂、不理解屈原的“道德潔癖”在歷史長河中的社會意義,便也不會懂我民族久經磨難、堅韌不拔的情感寄託和意志所在。因《離騷》雖然表達的是舊體系崩潰的背景下,一個殉道者的困惑和悲鳴,但“高貴的單純”,孤臣孽子式的堅毅,一氣貫通的悽美文詞,足以令斯人流芳千古。楚人紀念屈原,吳人紀念伍子胥,在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對抗、融合的過程中,成為全民族的記憶。這種情況,可以在其他人物的身上看到一些影子。比如文天祥。【端午祭】
-
12 # 生猛歷史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因為政治失意創造出了大量華美動人的辭賦,成為了中國文學中浪漫主義的源頭,對中國文化做出了無可比擬的貢獻。至今華人仍在端午節時吃粽子、賽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但是二十世紀以來,圍繞著屈原,大量的中國和海外學者提出,屈原並非真有其人。那麼這種看法是怎麼出現的?又真的正確嗎?
屈原行吟圖
根據專家的研究,最早提出屈原不存在的學者是清末民初四川地區的大儒廖平。他提出,《楚辭》是秦朝博士為了迎合秦始皇長生不老而炮製出的著作,而《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很多情理不通的地方,是經過後人篡改的結果,並非司馬遷原文。廖平的說法雖然新奇,但他的一生思想多變,涉獵極廣,所論有其思想目的,並非嚴肅的歷史研究,故而影響並不大。
廖平先生是晚清民初的經學大師,但他一生思想多變,觀點複雜
1922年,中國學術思想界的領袖胡適發表了關於《楚辭》和屈原的文章,引發了極大的反響。胡適針對《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其中疑點太多,不合情理,恐怕是出於後人偽造。他又認為屈原的君臣觀念在戰國時並不存在,實際上是出於漢朝學者的虛構。
胡適雖然享有很高的學術名望,對中國現代學術起到了開闢和奠基作用,但他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並不成熟,缺少根據。此後,大量學者針對胡適的看法進行了批評和爭論,基本上已經不成問題。但這種論調在海外的影響力仍然比較大,有人以為《楚辭》是上古人民集體創作的歌謠,有人以為這種歌謠和古老的宗教巫術密切相關。
有專家指出,說屈原不存在的論調完全站不住腳,這是出於對於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陌生。因為中國很早就已經建立了完備連續的歷史記載傳統,自春秋戰國以來更是完備連續,絕無造假的可能。屈原生活在巫術盛行的楚國,其辭賦中有對於上古巫術的整理、記錄和繼承,極為合理。但他還創作了大量表現個人主觀情感的抒情詩作,這是不容否定的。
參考文獻
《楚辭》
郭維森:《屈原評傳》
-
13 # 文刀沐子
說屈子不真,完全是巫儒餘孽們的胡說霸道!
屈子遺著,和出土文物的楚騷體完全吻合,想偽造,根本不可能!
反觀孔二《論語》和其它邪說,與古魯國出土文物上的文字格格不入,簡直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鐵的事實證明,屈子為真;孔二就是巫儒餘孽們七拼八湊出來的偽聖人,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麼一個活的動物!
-
14 # 浩然文史
屈原的影視形象
每年陰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據說這一節日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但是在民國時期,有的學者卻懷疑屈原可能並不存在,這似乎也給端午節存在的合理性蒙上了一層陰影。
一、《史記》中所載的屈原生平關於屈原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與楚國王族同姓,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他非常有才華卻遭到小人嫉妒詆譭,楚懷王受這些讒言矇蔽,於是親近小人,罷免並疏遠了屈原。
司馬遷雕像
屈原被罷免後的不久,秦國準備攻打齊國,齊國便與楚國約為合縱聯盟,一起對抗強秦。但效忠於秦國的張儀假裝脫秦投楚,以厚禮矇蔽楚懷王,他對懷王說:“秦國非常痛恨齊國,如果楚國能與齊斷交,秦國願意獻上六百里土地。”貪心的楚懷王同意了,但他派使臣去秦國接受土地時,張儀卻詭辯說當時約定好的是六里土地。楚懷王大怒,派兵討伐秦國,結果兵敗如山倒。後來,秦國拿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楚懷王恨極張儀,於是對親國國君說他不要這些土地而要張儀,張儀到楚國之後,重金賄賂楚國的權臣靳尚和寵姬鄭袖。二人在楚懷王說盡了張儀的好話,而楚懷王居然也被二人矇蔽,放走了張儀。此時的屈原已經被疏遠,出使在齊國,回來後勸諫楚懷王說為什麼要放走張儀,放走之後必有大患,楚懷王這才醒悟過來慌忙派人去追,但也於事無補。
戰國地圖
再後來,各國諸侯聯合攻打楚國,楚軍大敗。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希望懷王可以到秦國共商大事,屈原勸諫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但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卻力勸懷王前往秦國。楚懷王最終決定入秦,但一入秦境,秦楚懷王便被扣留了,秦國一次威脅懷王,強求他割讓土地。懷王十分憤怒,不願聽秦國的威脅,最終死在了秦國。項羽的謀士范增曾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返,楚人憐之至今,”說的便是這樁往事。楚人如此痛恨秦國,所以便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的流傳,項羽以楚國大將後人名義起義,也因此得到了眾多楚人的支援。
楚懷王死後,他的長子頃襄王繼位,任用子蘭為令尹。屈原因子蘭勸懷王入秦而十分怨恨他,子蘭得知後,令大臣們在頃襄王面前說盡了屈原的壞話,於是屈原被放逐。在這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壞境下,屈原不肯隨波逐流,最終懷抱石頭,自投汨羅江而死。百姓十分敬佩屈原,為了不讓河裡的魚、蝦吃掉他的屍體,就把米團投入江中,後來便演化成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屈原畫像
二、民國時候的“屈原否定論”現在的我們,大多認為屈原是真實存在於戰國的一個人物,但在民國時期,受疑古思潮的影響,一些學術大家卻十分懷疑屈原是否存在,比如說胡適。
最早否定屈原存在的是叫廖平的一個經學家,他師從張之洞,在經學上造詣極深,甚至有一種說法是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便是剽竊他的文章。廖平1912年所著的《楚辭講義》中提出《楚辭》並非屈原所作,“《楚辭》“辭意重複,非一人之著述,乃七十博士為始皇所作仙真人詩,採風雅之微言,以應時君命。”他還認為司馬遷所作的《屈原列傳》也非原文。
電視劇《思美人》中馬可所飾演的屈原
胡適在廖平基礎上繼續質疑屈原的存在。1922年胡適在《努力週刊》上發表了《讀<楚辭>》一文。首先,他對最早記載屈原事蹟的《史記》產生懷疑,他認為,“《史記》本來不可靠,而屈原、賈生列傳尤其不可靠”。其次,他認為傳說中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曾生在秦漢以前,因為屈原是一個理想的忠臣,但是戰國時代不會有這種奇怪的君臣觀念。依胡適所見,屈原是一種複合物,是一種“箭垛式”的人物,與黃帝、周公同類,也就是說有關屈原的事蹟是被後人“發明”出來的。
胡適先生
不過也有學術大家是極力批判“屈原否定論”的,比如說郭沫若。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學術界掀起了一場“屈原保衛戰”。和郭沫若一樣堅信屈原存在的,還有陸侃如、遊國恩、周而復、姚雪垠等人。為了反駁“屈原否定論,”郭沫若根據《離騷》、《哀郢》考證出屈原生卒時間,還確認了屈原的誕生地。郭沫若的文章,論證了屈原不僅是一位熱愛人民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而以胡適為代表的懷疑派的思想基礎是唯心主義哲學,是非常不科學的。
郭沫若先生
三、“屈原否定論”的起因“屈原否定論”的出現也並非是空穴來風。關於屈原,最早的記載是在漢代的《史記》之上,而屈原所在的戰國中晚期的作品中皆不曾見有關於屈原的記載。如《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公孫龍子》等一系列書籍皆無屈原名字的出現。而《史記》又有後人增補、竄入之嫌,《屈原列傳》一篇中也有前後矛盾之處,所以上面關於屈原的記載不可全信。
但是僅憑以上原因就否定屈原是非常主觀的,白起、蒙恬與屈原同處戰國,他們也不見於戰國的圖書典籍,而始見於漢代圖書,難道也要否認他們的存在?這種現象其實在先秦史中是比較常見的,有學者將之稱為“先秦人物史料的‘年代隔越’”問題(詳見參考文獻1)。
文史君說: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才華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他的一生,“濯清漣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在舉世皆醉的世界裡,屈原孤獨而又痛苦,唯有死亡可以帶給他解脫。出生在一個錯誤的時代或許是屈原最大的悲哀。
參考文獻:1、熊賢品:《“屈原否定論”的史料學思考》,《陝西理工大學學報》,2018年12月。
2、墨青:《上世紀80年代關於屈原問題的大論爭》,《文史雜誌》。
3、胡適:《讀<楚辭>》,《胡適文存二集》,1922年。
-
15 # 知鴉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詩人。 魯迅先生在自己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的扉頁上,特別印上《離騷》中的名句:“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以此自況。
△魯迅然而,對屈原這樣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著名學者胡適卻認為並不存在,在《讀〈離騷〉》一文中,他發問道:“屈原是誰?這個問題是沒有發問過的。我現在不但要問屈原是什麼人,並且要問這個人有沒有。” 在20世紀之前,從沒人懷疑過屈原的存在,直到1906年,經學大師廖平在《楚辭新解》一書中,首次提出此觀點。廖認為,屈原是虛擬出來的人物,《離騷》等作品為秦朝博士所作。 廖平,本名登廷,四川井研縣人,是晚清名臣張之洞的門生,他生平最著名的一段公案是自稱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剽竊了他的《闢劉篇》、《孔子改制考》剽竊了他的《知聖篇》。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康)有為早年,酷好周禮,嘗貫穴之著《政學通議》。後見廖平所著書,乃盡棄其舊說。……然(康)有為之思想,受其影響,不可誣也。” 廖平著作在後,康有為相關著作在前,《知聖篇》僅三百字,《孔子改制考》多達30萬言,且二者思想本質頗有不同,後者未必曾剽竊前者,但廖平學術水準之高、影響力之大,自不待言,他說的話,不可等閒視之。 廖平發現,《楚辭》“辭意重複”,顯非出自一人之手,更可能是“七十博士為始皇所作仙真人詩”,比如《九歌》《九章》,都是“九人各作一篇”。只是漢滅秦後,漢人惡其出自秦人之手,故偽託為屈原所作。此外,《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論多於述,且多是駁論,與《史記》其他篇目迥異,其中可落實的史料並不多,且屈原受讒一段語焉不詳、跡近兒戲,歷來有爭議,廖平斷言“不可通,後人刪補,非原文”。
《史記》其實沒那麼可靠
廖平之後,又有胡適提出了看法。
胡適認為:
1.“《史記》本來很不可靠,而《屈原賈生列傳》尤其不可靠”;
2.“傳說中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會生在秦漢以前”;
3.屈原是漢儒構想出來的“一種複合物”“箭垛式人物”。
《史記》向被贊為“其文真,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是所謂“信史”,但其中仍有不少模糊處。
《史記》多次記載了龍,且有“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之類神秘主義的描寫,被法國學者列維·布留爾稱為“不折不扣的胡扯”。著名學者宮崎市定也說:《史記》的資料先天不足,文學性大於史學性,每一個事件都有起承轉合,簡直就是一幕幕戲劇。
《史記》中引用了大量西周至秦漢的典籍文獻,這些文獻多已失傳,但司馬遷也會被這些文獻誤導,如蘇秦是在張儀死後才活躍起來的,二人相爭的故事本是《戰國縱橫家書》(《戰國策》的前身)捏造而成,卻被當成史實記入《史記》中。
《史記》成書後被視為“謗書”,經司馬遷外孫楊惲努力,始得流傳,但到東漢時已有殘缺,《漢書》說“十篇缺,有錄無書”,可證今天看到的《史記》中很可能有後人竄亂之作,而《屈原賈生列傳》嫌疑很大。
胡適還批評說:“《天問》文理不通,見解卑陋,全無文學價值。”
是先有的端午,再有屈原投江:
很多人一提到端午節都會自然而然的把端午節和屈原聯絡在一起,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實不然,早在屈原投江之前就有了端午節,而屈原不過是選擇了在端午這一天投江。
△屈原針對端午節紀念屈原,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端午節由來已久,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吳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
而後世學者聞一多認為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才出現的,而端午節很早以前便已存在。學者胡適一直懷疑是否真的有屈原這麼一個人,因為在司馬遷的《史記·屈原列傳》之前,史書上沒有關於屈原的記載。
在司馬遷之前至屈原所在的戰國時期這段時間內對屈原的記載是空白的。如果真的有屈原這麼一牛人,史書上不該空缺的,司馬遷有可能道聽途說寫了個《屈原列傳》。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始於南朝的文獻,而南朝離屈原跳江自盡間隔了七百多年。
-
16 # 李生寶938
春秋戰國楚國興旺,屈原大夫情繫民眾。秦國張儀縱橫楚國,昏君中計屈大夫離國。楚國在當時國泰民安富饒之國,秦國虎視楚國也不是一日一夕,便派縱橫家張儀前往楚國遊說楚王,許下秦國幾城幾地給楚國以結聯盟,不料是一場騙局,楚懷王對張儀使者大為讚賞,屈原勸懷王萬可不要聽信張儀亡中國家,在懷王與屈原爭持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揮劍指向楚國,屈原親眼看到自己的國家已經要淪陷,屈原寫了很多愛國詩篇,以投江含憤而去。
-
17 # 肖生珍愛館
屈原說,天下混濁,只我一人乾淨,天下都醉了,只我一人才清醒。所以連串式腐敗?百姓困苦是貪官大壞,對人民無責任心,沒有負責任職責。
-
18 # 醫者為民87
有沒有屈原這個人,透過漢朝的司馬遷寫的"史記"及魯迅先生的評價就能證明。再1953年世界文人史已把屈原載入文人史。這都是鐵的事實。
-
19 # 歷史Top10
屈原!當然有這個人啊!否則《離騷》是誰寫的呢?
屈原(約前343年-約前278年6月6日),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楚華人(今湖北秭歸),自稱是古帝高陽氏的後裔。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於屈地,因以屈為氏。官拜左徒,為楚王近臣。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且有楚國第一詩人的美稱,任三閭大夫,常與楚懷王商議國事,主張楚國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多次反對楚懷王與秦國交好的舉動。秦昭王在武關扣留楚懷王之後,繼續輔佐楚頃襄王。楚頃襄王六年(前293年)楚頃襄王謀劃再與秦國講和。屈原斥責楚頃襄王和子蘭,楚頃襄王大怒,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屈原因此被驅除出郢都,被流放於更偏遠的江南地區。歷時十八年。然而,正是因為流放,使得屈原廣泛地接觸了底層的人民群眾,也接觸了豐富生動的楚國民間文化,留下了千古絕唱《離騷》。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軍攻破了楚國都郢都,楚頃襄王被迫遷都。屈原雖日夜思念郢都,卻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國而十分痛苦和悲傷,從行至長江邊,作《懷沙》一賦。懷抱一石,投入汨羅江而死。後世端午節吃粽子即是為紀念屈原。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他留下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錄共25篇。雖然有的篇章是否為屈原所作,還有疑議,但可以確定是屈原作品的還是佔多數。如《離騷》,就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描寫楚國的特殊名物。
屈原作品富於忠君愛國思想,斥責小人禍國,怨恨君主昏庸,具有振興楚國的抱負,熱切追求理想,甘願以身殉國。屈原作品表現出個人品格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執著理想,獨善其身,堅貞不屈,態度毫不妥協。
-
20 # 北京精神病六院蔡主任
歷史上屈原是這真實存在的,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週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一提到屈原大家就會想到“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就會想到汨羅江,想到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屈原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的、意志堅定揮斥方遒的書生,百度詞條給他的定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不止於此,屈原還因為他的先導性和國民性,為大家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精神動力,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其“世界四大歷史文化名人”的稱號,備受尊崇。
但屈原的一生當真像我們說得那樣偉大,那樣剛直不阿以萬民為己任嗎?
屈原在《離騷》中曾經寫道:“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清清楚楚寫明瞭他是帝高陽也就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代。從羋姓,屈氏,和羋月還有點彎彎繞繞的關係。種種的事實說明屈原出身高貴。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屈原的政治歷程。
屈原在楚懷王時期進入政壇,他本人博聞強識、才華橫溢、能力出眾,所以極受君王的器重。在楚懷王的重用下,他先後出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屈原也是不一般的政客,大約那個時代容易造就先驅者,他同樣提出了一些列變法主張希望楚國更加強大。然而從古至今,變法從來不是易事,也不是一日之事。新政體新制度的實行會帶來嶄新的氣氛、更強大的國家和更遼闊的疆土,但新階級的興起必然伴隨著舊貴族的沒落。恰恰,沒有人願意失去既得利益。涉及到階級之間的利益爭奪,只有有了楚王的支援,舊貴族才能稍稍收斂,屈原才能一展身手。
楚王的王位會傳承,懷王崩,新王繼,屈原失去了背後的定局手,馬上就因為自己的行事風格被新王疏遠。屈原不服,行文時不免時常闡發一些未逢明主的悵然。他時常追憶著以前被君主信任的時光,自己也清楚幾乎不可能再在政壇上展現才華了。
終於,楚國傾頹,屈原鬱投汨羅江,薨。
但我們回顧屈原的整個生涯,有哪一點是永垂不朽的?變革?這在同時期有很多人做,雖然事實證明他們的方法是好的,哪個國家堅持下來就勝利了;寫文章?這樣的政客就更多了,今天流傳下來的絕大部分詩詞歌賦都屬政客所作,愛國羈旅詩也多多的;殉國這件事,做的人其實不算少,還不算那些為堅守國家死去的志士。
屈原佔得一個“早”字,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會被銘記的,他選擇的時刻太具有代表性,他本身又是一個文人,文人相吹,就讓屈原的形象越發高大,以致名滿全球。
回覆列表
有沒有屈原這個人?說沒有,司馬遷憑什麼給一個虛擬的人物立傳?《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作品出自誰手?為什麼人們認為這些作品的作者是屈原?《離騷》中提到的高陽和伯庸是誰?正則、靈均是誰?三閭大夫是誰?端午節為什麼會成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投江自盡的又是誰?賈誼過湘水時,為什麼寫《吊屈原賦》?等等。專家學者們應當對這些問題給出證據確鑿、令人信服的答案,以證明歷史上沒有屈原其人。如果認為司馬遷的《屈原列傳》是孤證,不足為據,那麼,認為沒有屈原其人的觀點,現在連孤證都沒有。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沒有屈原其人,也沒有確鑿證據證明《離騷》等作品的作者不是屈原,那麼,否定屈原的存在,豈不是妄斷!
說有屈原其人,除了司馬遷的《屈原列傳》可以作為證據之外,《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作品本身便是最大的證據。這些作品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均,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這些作品“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宋•黃伯思)。西漢末年,劉向把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自己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可見,劉向是承認有屈原其人的,這也是證明有屈原其人的一個有力證據。
近年來,質疑、貶低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否定中華民族的某段歷史似成風氣。否定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入侵的歷史地位;否定岳飛反擊金人入侵的英雄壯舉;否定狼牙山五壯士、否定黃繼光、否定邱少雲等現代英雄人物為人民為祖國的犧性精神;否定三皇五帝的存,否定奴隸制的存在、否定夏、商兩朝的存在,否定扁鵲的存在,現在又否定屈原的存在,等等,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似問,否定了三皇五帝,我們還是炎黃子孫嗎?我們拿什麼去團結臺灣同胞、海外僑胞?難道還想讓中華民族成為一盤散沙嗎?質疑、否定古今英雄人物,讓我們學習、傳承什麼?
質疑、貶低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否定中華民族的某段歷史,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標新立異,博取大眾眼球,從而抬高自己。一個是應合國外某些學者的觀點,如某些國外學者認為中國沒有經歷過奴隸制社會的歷史階段,國內一些學者也跟著說中國沒有經歷過奴隸制社會的歷史階段;國外某些學者認為沒有證據證明三皇五帝的存在,國內某些學者也跟著說三皇五帝是虛擬人物,等等。博取大眾眼球也好,應合國外某些學者也好,實質上是抹剎中華民族傳統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衛青、霍去病、岳飛、狼牙山五壯士、黃繼光、邱少雲等古今英雄的精神實質恰恰是:愛國。否定扁鵲的存在實質上是否定傳承千百年來的中華醫藥史,進而否定中華民族的醫藥文化,由此而瓦解華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意志。
屈原其人真有也罷,沒有也罷,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以他為代表的《楚辭》文化是不容抹剎的。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他為代表的《楚辭》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定的。
本文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