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史正衣冠
-
2 # 舊書齋
唐朝給我們的感覺就是空前的繁榮富強,這種強大,是全方面的強大,幾乎所有領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為華人的驕傲。
但從史料記載來看,我們熟悉的,頂多是半個唐朝,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唐朝。安史之亂將唐朝斬斷成兩截,彷彿成為兩個不同的朝代。但毫無疑問,後半段的唐朝,也是唐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所以讓人們覺得,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就結束了,只能說明,對於唐朝後半段的宣傳,遠不如前半段。而其根源在於,如果後半段唐朝大力宣傳,會影響到人們對盛唐的自信。我從幾個方面簡單的說明一下:
第一,領土的大幅度縮水我們所驕傲的唐朝,是唐高宗時期的領土最廣闊的唐朝,當然了,在開元時期,八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唐朝疆域,也足以笑傲中國歷史。只是安史之亂後,事情就發生了改變。
首先是隴右之地的失陷,讓唐朝的邊關從青藏高原變成了寧夏陝西一帶,長安城直接面對敵人的兵鋒。然後,西域失陷,讓中原王朝的勢力徹底退出西域。而在東北,契丹、室韋、奚的地方勢力漸漸不受控制,唐朝領土從原先的八百萬,縮水到五百多萬平方公里。這種領土的縮水率,是很大的
第二,國力的嚴重削弱安史之亂後,唐朝陷入了藩鎮割據的泥潭中,雖然大部分藩鎮依然以唐朝為尊,唐朝依然是統一的王朝,但中央的權力嚴重削弱,地方藩鎮尾大不掉,雖然唐朝現後經歷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讓唐朝幾乎恢復到了唐高宗時期的水平。離開元盛世還有十萬八千里。再加上長安六陷,天子九逃,成為唐朝無法抹去的汙點。這與唐朝戰無不勝的強悍,大相徑庭。
第三,黨爭和宦官專權這是唐朝最嚴重的內亂,宦官專權在唐朝變得最為嚴重,宦官已經到了可以毒殺皇上,廢立皇上的地步。雖然宦官沒有囂張到改朝換代,但這種情況,已經嚴重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除了宦官專權以外,黨爭也在唐朝時期達到巔峰。黨爭自古以來都有,比如東漢黨錮之亂。但像唐朝這樣持續數十年,經歷好幾個皇帝的持久化黨爭,還是獨一無二的。
唐朝是中國一個極為特別的王朝,可以說無論是好的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壞的方面,比如外戚,黨爭、藩鎮、外敵、宦官,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一部唐朝的歷史,就等於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所有封建社會獲得的榮耀,都可以從唐朝找到,所有封建社會吃到的苦頭,也能從唐朝找到。唐朝就是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照出了封建社會的萬千景象。
其實,我覺得,唐朝的後半段依然精彩紛呈,即使瞭解,也不會對盛唐的印象產生改變。而且,後半段的唐朝,更是值得認真研究,認真思考的一段精彩歷史。
-
3 # 歷史裡的女人
這個問題可以從知識普及、公眾喜好和安史之亂的影響三方面考慮。
關於唐朝歷史知識的普及關於歷史知識,一部分人在學生時代從書本習得,一部分人從影視劇中瞭解,還有一部分歷史愛好者從歷史參考書中獲得。雖然現在歷史愛好者很多,但是絕大部分人還是靠前面兩個方式。
然而,在書中,盛唐之後的歷史,都被一筆帶過。至於普及率最高的影視作品,很少有講述“安史之亂”後期的故事,這就成了大部分人的歷史空白。再加上“安史之亂”的強烈衝擊,給人們感覺就是,唐朝經此劫難就玩完了。
(唐朝時期影視作品)
公眾喜好人們總是喜歡追求美好的東西,偉大的王朝才能帶給人們自豪的民族感。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極端,就是昏庸的末代君主也是備受矚目的物件。其實,這也是因為下一個偉大王朝的連帶作用。
因此,人們熟悉的歷史,要麼是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要麼是一個狗血淋頭的末代君主,像唐朝“安史之亂”後近150年“裹腳布”般的歷史,基本無人問津。尤其是唐朝後又是一個混亂的五代十國,因而唐昭宗的事蹟都很難被人熟知,更何況在此之前、自唐肅宗後的11位唐朝君主。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影響藩鎮割據問題
不得不說,“安史之亂”是唐朝的重創,雖然在此之後,也有中興之治,但是比起盛唐簡直不是一個級別的。“安史之亂”的最大弊病就是藩鎮節度使的強盛,他們不但擁兵自重,還掌控所在藩鎮的所有人口、財政和一切經濟命脈,到了後期儼然是一個獨立國,唐朝徹底失去了政治中心。這種趨勢就是在“安史之亂”時開始形成的,且愈演愈烈。
(河朔三鎮)
宦官掌權問題
中晚唐時期,表現最突出的是唐代宗李豫和唐憲宗李純。唐代宗平定了安史餘孽,但是他卻將安史舊部安排在了河朔三鎮地區,繼續擔任節度使,這就為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直到唐憲宗繼位,他力挽狂瀾,招降了河朔三鎮,平定了淮西節度使李希烈,這才挽回了大唐一些顏面。但是李純為了壓制藩鎮,開創了宦官掌管神策軍軍權的先河,這就又加劇了唐朝內部的矛盾。
(唐朝宦官劇照)
李純死後,河朔三鎮再次復叛,直到唐朝滅亡,藩鎮問題都沒有解決。更加要命的是,還多了一個官宦掌權的問題,大唐就在這兩方勢力的拉扯下,日薄西山了。由此不難看出,“安史之亂”是整個事件的導火索,大家認為“安史之亂”後唐朝就完了,也是很有道理的!
-
4 # Mer86
可能是因為唐朝在安史之亂前後給人的印象反差太大了吧?
安史之亂前,唐朝給人的印象是什麼?
兩個字——強盛。
誰不服就盤誰,打遍周圍無敵手。當然事實上也沒這麼誇張,即便是最鼎盛時期,唐朝也吃不過不少慘敗。不過這不重要,因為在安史之亂前,唐朝確實是東亞範圍內的頭號強者。只有它能揍人,沒有誰能揍它。
在當時,唐朝四夷賓服,萬國來朝,大唐天子是“天可汗”,各國甘願為大唐效命,以為大唐出戰為榮,爭相成為大唐的屬國。
在當時,長安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巔峰時期人口多達100萬,第二名的君士坦丁堡只有區區30萬,長安城的街道上各國商人使節絡繹不絕,妥妥的國際大都市。
在當時,唐朝是東亞文化中心,猶如現如今“燈塔國”般的存在,日本是最好的學生。
在當時,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李白出生在吉爾吉斯斯坦,王勃埋葬在越南,大唐的通關文牒好用到無法想象。玄奘西行取經,一路經過多個國家才到達目的地,但等他取經結束歸唐的時候,他去時經過的國家貌似都已成為了大唐的領土。
這樣的唐朝,“活”在了大家的心中。
而安史之亂後,唐朝給人的印象是什麼呢?
四個字形容——半死不活。
首先,四夷賓服,萬國來朝不復存在,好多小國家都變成了吐蕃的小弟,而且這些小國家也開始蹬鼻子上臉,故意挑釁唐朝。
其二,長安城被禍害了四次,昔日世界第一大城市最後被朱溫一把火燒成了歷史遺蹟。
其三,疆域大幅度縮水,西域丟了,北韓半島丟了,遼西丟了,河西丟了。
其四,內訌不斷,好多皇帝是被太監扶持上位的。即便有個別皇帝勵精圖治,比如唐憲宗就是中興之主。但是這種中興無法得到延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的歷史,讓人感到窒息絕望,看不到任何希望。
其實,沒人來進貢了,天天被人欺負,國土淪喪,這都沒什麼。因為有得就有失,失去的東西再找機會奪回來就好了。只要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還能復興振作,大家並不會覺得唐朝“死了”。
但關鍵問題就在這裡——安史之亂後,唐朝始終無法復興,雖然此後唐朝又硬挺了大約一百五十年左右,但在這一百多年中,唐朝由虎變犬,讓人扼腕嘆息。
這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唐朝。
所以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在很多人心裡其實已經“死”了。
這就好比董卓之亂後的東漢一樣,其實東漢沒有因為皇帝喪失權力而滅亡,東漢在董卓之亂後又延續了30年。諸如曹操、袁紹、袁術、孫策、公孫瓚、劉表、馬騰等當時軍閥其實都是東漢人,而不是三國時代的人。
但大家還是會覺得,東漢已經“滅亡”了。
-
5 # 不才講史
安史之亂髮生之前,唐朝太過於絢爛了,可以說那個時候的唐朝,才可以稱之為唐朝。
畢竟那時候的唐朝,是屬於世界超級大國的。
唐朝周邊的很多小國家,他們都是臣服於大唐的,而且周邊的小國還把唐太宗稱之為“天可汗”。
用江湖上的話來說,唐太宗就是天下的武林盟主,只要他一聲令下,不管什麼國家,彈指之間都可以灰飛煙滅。
長安當時是世界上第一大都市,常年在唐朝居住的人口就多達一百多萬。來長安的留學生,也能夠達到十萬之眾。
可見,唐朝的魅力是我們現在難以想象的。
那個時候,所有的國家以結交唐朝為榮,所以他們都甘願做唐朝的附屬國。有了大唐的庇護,就沒有人敢欺負他們了。
在唐朝周邊的國家看來,自己若是能夠給唐朝拉上哪怕是一點點點關係,那都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這樣的大唐,當然是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
所以說到唐朝,我們能夠想到的就是唐太宗,他開創的貞觀之治把大唐推到了歷史上從未達到的一個高峰。
說到唐朝我們就想到了武則天,武則天延續了大唐的盛世,為開元盛世的開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武則天還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皇帝。所以說到唐朝,我們能夠想到有關唐朝的太多的事情了。
說到唐朝我們還想到了唐玄宗,事實上唐玄宗才是把大唐推上最頂峰的一個皇帝。但是,他沒有把這個記錄給保持住。
正是在大唐處於頂峰的時候,安史之亂髮生了。大唐如同一個摩天大廈,瞬間傾倒了。
這個叛亂的發生,用杜甫的詩來說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唐朝,當然就不能稱之為大唐了。
這個時候的唐朝,已經成為了人民鄙視的物件。
原來擁護他們的周邊小國,都脫離了他們,都以唐朝為恥,關鍵的時候,他們還會時不時的來挑戰一下唐朝。
但是,即便是面對小國的挑戰,唐朝也是無心應對。因為安史之亂的唐朝,已經傷了元氣了。
這時候的皇帝,甚至成為了太監的傀儡。太監可以隨便的廢立皇帝這種事情,都可以發生,你說這樣的唐朝,還談什麼影響力呢?
所以說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已經死了,儘管它在安史之亂後,還是延續了150年,但是,這時候的唐朝一直都是在苟延殘喘。
所以這個時候的唐朝,當然給我們留不下印象了。
-
6 # 袁衛宇
確實是這樣,雖然安史之亂後,唐朝仍然存在了150年左右,但這150年的唐朝“餘生”,卻並沒有給世人留下什麼印象深刻,以至於讓人有這種錯覺,那就是安史之亂後就唐朝就結束了。
之所以出現這種錯覺,核心當然是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完全不一樣。如果說安史之亂之前的唐朝是強盛、充滿朝氣和活力的,那麼安史之亂的唐朝,就是頹廢、衰敗、萎靡不振的。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給人是完全是兩個朝代的感覺。
從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到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這一時期的唐朝,可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萬邦來賀、四方來朝。無論是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唐朝都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也是當時首屈一指的世界強國。
但是安史之亂一爆發,讓唐朝迅速由盛轉衰,而且衰落的態勢非常迅速。其實在安史之亂前夕,還有個怛羅斯之戰,算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前奏了。安史之亂徹底打亂了唐朝,讓唐朝永無寧日,經濟社會全面倒退。唐朝的萎靡態勢非常明顯。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陷入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政的兩大困局中,無法解脫。而最終,唐朝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走向了自己的墳墓。
綜上所述,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在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都呈現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態勢,安史之亂後,唐朝頹廢、衰敗,被人無視也在情理之中。
-
7 # 希望星晨58298869
安史之亂嚴重破壞了大唐的政治、經濟,文化秩序,極大地阻礙了唐朝的生產力的發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一落千丈。後期,在藩鎮割劇、朝臣黨爭、宦官專權困繞下的社會狀態與前期的貞觀之治、永徵之治、開元盛世已不可同日而語了,讓人感覺前後是兩個朝代。
1.安史之亂是大唐由盛而衰的分界線。
從國力上講,安史之亂前,唐朝是形式到內容都高度統一的封建帝國,是世界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天可汗”曾經是東方萬國的宗主,歸附四方,威風八面。安史之亂後,唐朝在內容上是分裂的,國力極不穩定。到僖宗朝,流寇昌蹶之日,還要藉助外力才能擺平,大唐只是徒有虛名罷了!兩廂對比,給人大唐已經滅亡了的感覺。
2.安史之亂引起了大唐中央的政治鬥爭。
756年,太子李亨被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後在靈武即位為帝,組織平叛。第二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在郭子儀的打擊下,安慶緒龜縮到鄴城。然而,唐軍在一年之後才追到鄴城,給了安慶緒喘息的機會。縱是如此,60萬大軍在9個節度使的指揮下,還是將安慶緒圍在了鄴城。
本來勝利在望了,可由於唐軍9節度沒有人來統一指揮,李亨不信任武將,只派魚朝恩作監軍。魚公公不懂軍事,胡亂指揮。這60萬大軍終被安慶緒擊潰,洛陽又陷入叛軍之手。
公元762年,唐軍統帥僕固懷恩再擊敗了史朝義。第二年的,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據州投降。人家幾乎連窩都沒挪,唐代宗就接受了人家的投降,還授予三人節度使。唐廷出此昏招,是因為皇帝唐代宗不信任僕固懷恩,擔心他軍功太大,會自立了。
其實,唐朝中後期,人才輩出。可能是安史之亂開了先河,導致中後期的唐朝皇帝開始不信用武將了。儘管,唐朝中後期湧現出了大量的軍、政人才,可由於皇帝的掣肘,也難以有所作為。而早期投降的河北諸鎮,又不效忠朝廷。這樣,大唐一直沒有解決安史之亂帶來的禍患———藩鎮割據問題。
中央沒有了權威,讓人們感覺,大唐已經滅亡了。
3.在夾縫中生存的中央政府
公元783年,涇原兵變發生後,唐德宗李適出逃長安。
由於對武將不信任,唐德宗以神策軍為中央禁軍,竟然任命宦官為監神策軍左右兵馬使。這支部隊總人數超過了十五萬,宦官們有了底氣與實力,開始干政,甚至廢立皇帝。皇帝在宦官面前也沒有了威信,這就非常危險了。
萬般無奈,皇帝們又找來朝臣商議,想要從宦官手上奪回皇權,結果以甘露之變慘遭而告結束,宦官專權又成為了大唐 的大毒瘤。
漏偏逢連夜雨,皇帝權力已經好小了。而朝臣還是各自培育自己的勢力,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朝臣黨爭又給了奄奄一息大唐沉重一擊!這樣皇帝就形同虛設了。
總結: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中央政府一直處於在夾縫中求得生存的狀態。由於不相信武將,使安史之亂不能取得真正的、完全的、徹底的勝利,藩鎮割劇、朝臣黨爭、宦官專權是中晚唐的三大痼疾,導致了唐中央政府也沒有存在感,容易叫人感覺唐朝己經結束了。
-
8 # 芬芳杜若
為什麼唐朝的歷史給人感覺安史之亂後就結束了?要回答這個問題,先來看看安史之亂前後唐朝的國家和社會狀況。
安史之亂之前(618-755):從唐建國之初到安史之亂的130多年間,經歷了貞觀之治,周武之治,到最鼎盛的開元盛世。這個時期,戰事很少,國內和國際環境安定,唐朝的社會和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國家強盛,人民富足,民間一度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繁榮景象。皇帝們勵精圖治,大都有所作為,官僚們奉公剋己,政治清明。科舉文化,科技建築等各個方面都有長足發展和進步。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長安城更是全球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前來朝見進貢者絡繹不絕,同世界主要國家都有密切來往。可謂一副“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的蓬勃景象。
安史之亂後:755-907):從安史之亂爆發到結束,共經歷了七年之久。這七年的戰亂嚴重的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唐朝國力大大減退,統一而繁榮的強盛局面徹底的成為了過去,唐朝開始走下坡路,是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但是唐中央與藩鎮割據勢力的鬥爭一直不停,直到唐朝滅亡。唐德宗和唐憲宗極力打壓藩鎮,曾經取得一時的安寧,不過節度使擁有重兵局面仍未改變,禍患依舊。而且唐後期朝廷宦官當政,皇帝廢立,皆由他們決定,還可掌握對皇帝的生殺大權,這一點在唐前期是無法想象的。政治的腐敗,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悲慼,都宣告著唐政權的末日。在一片民生沸怨中,黃超大起義爆發了,加速了唐王朝的崩潰,已名存實亡。到907年朱溫廢李怵王自立為皇帝國號梁,唐滅亡。
安史之亂前後對比之下,可以看出前期是多麼的輝煌,令人讚歎;後期是多麼的黑暗,令人不堪回首。每次讀到唐朝後期的歷史,就跟看清朝末期歷史一樣,心如絞痛不忍回顧。我們主觀上當然會比較關注強盛輝煌的歷史時期,而不經意間忽略了戰亂頻繁政治腐敗的時期。這雖然是一種普遍現象,卻不是一個學習歷史,瞭解歷史真相的好方法。既然我們有過高光,有過輝煌,我們自豪,我們讚美。那我們也應該拿出勇氣,去面對那些黑暗或者難以啟齒的歷史,這才是面對歷史真正應持有的態度。以史為鏡,可以知榮辱,歷史有光明的時期和黑暗的時期,我們人也一樣,不能只看到自己正面的光明的一面,也要鼓足勇氣面對自己缺陷弱點和陰暗的一面,這樣才能全面瞭解自己。
-
9 # 無月文化館
因為安史之亂之後,唐帝國就不再是那個天朝上國,遮羞布一旦被扯下,就什麼偽裝都不剩下了。
君王不再一言九鼎安史之亂,將唐帝國皇帝的權威給徹底掃滅了。
原本唐玄宗一言九鼎,國家眼看是蒸蒸日上,一派繁榮景象。
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昏招不斷,各勢力漸漸將問題的矛頭對準了唐玄宗和他寵信的佞臣們。
叛軍攻破長安後,唐玄宗拋棄百姓和宗室,連夜帶著禁軍偷偷逃出長安,這一舉動使得天下百姓對皇帝和唐政權失去信心。
逃亡的路上,由於沒有補給和糧餉,皇帝餓著肚子淪落到與民乞食,禁軍將士們則是諸多不滿,並對發不起軍餉,毫無尊貴可言的天子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蔑視。
最終馬嵬驛之變,軍人憑藉手中刀劍,殺了楊國忠,並逼得唐玄宗賜死楊貴妃,徹底將皇帝拉下了天子的神壇。
這之後,唐朝的皇帝都在軍人的控制之下,再也沒有收回軍權。
國之不國安史之亂,將藩鎮割據的真相揭露了出來,並且將藩鎮割據的形勢給坐定,再也無法改變。
一鎮節度使,擁有藩鎮軍政財三權,相當於小王國的國王,在藩鎮擁有絕對的權力,軍隊只聽命於給自己發餉的節度使,不知道朝廷是什麼。
全國各地都是藩鎮,沒有變藩鎮的領地,在有臣子為國家立功後,也必須封賞為新的節度使藩鎮,由此節度使越來越多,掣肘中央朝廷。
如此一來,一有叛亂,則節度使實力越來越強,而中央朝廷實力越來越弱。
當皇帝只是一個傀儡,一個擺設,說的話沒人當回事,這樣的國家也只是個幌子而已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0 # 窗外有雪花
唐朝(618—907年),是繼隋朝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21位皇帝,共289年。
唐朝歷史給人感覺安史之亂(755-763年)就結束了,是因為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前後對比懸殊,儼然兩個朝代。
首先政治上的變化唐朝建立後,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為唐朝的興盛奠定了基礎。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唐玄宗締造了全盛的開元盛世。這是大唐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制高點。
安史之亂前,唐朝萬國來朝,朝貢之國多達300多國。疆域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越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朝以來第一個沒有修長城的朝代。唐太宗被四夷尊為“天可汗”。徵調突厥、靺鞨、回鶻、契丹、突厥等民族攻伐敵國,日本、南詔、新羅、渤海等藩屬國學習自己的文化和制度。
安史之亂後,朝廷政治體制結構改變。這一變亂後,由於皇帝對朝廷軍事將領不放心,宦官作為一股強勢的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宦官專權局面出現。
安史之亂前,唐朝是統一的世界第一強國,是東方萬國宗主,安史之亂後,先前受漢文化影響,加強了自身政權建設的各少數民族,乘機擴大疆土,唐帝國在北方的非漢族居住的領土,已經大部分丟失。唐朝時強時弱,為名義上的萬國宗主。
其次,經濟發生重大變化安史之亂前,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由北方轉向南方。以人口為例,安史之亂後,北方受戰亂波及人口銳減,南方人口超過北方。
安史之亂前,唐朝純粹是小農經濟。安史之亂後,土地兼併加劇,越來越多的土地歸為私有,百姓失去土地,為商品經濟提供勞動力,生產力的進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唐朝中後期的經濟體變成“小農經濟為主,商品性為輔”的模式,相應的工商稅也走上歷史舞臺,也就是說財政上從農業稅轉向了工商稅。
其三,文化上對世界的影響前後有別唐朝文化對中亞、西亞,乃至世界的影響都極其廣泛。但到安史之亂後影響大不如前。
由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安史之亂,實際是二人向統治者發動的同中央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一場政治叛亂。雖最終得以平定,但對中國後世 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都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此後,唐朝進入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社會混亂,剝削嚴重,邊疆不穩的局面。安史之亂將中國的歷史斬成了兩段。
-
11 # 燕趙節度使
如果說安史之亂前,唐朝如日中天,征伐四夷的話,那麼安史之亂後,唐朝就是下午了,盛極而衰,備受欺凌,最終日落西山。
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上的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內憂外患不斷:藩鎮割據、外族入侵、宦官專權、牛李黨爭、兵變不斷、農民起義等蜂擁而至,最終把大唐折騰完蛋。
藩鎮割據唐朝為了儘快平定安史之亂,竟然把安祿山史思明手下的叛將統統冊封為節度使,領他們鎮守一方。為了防止這些降將節度使,唐朝又在他們相鄰的防區設定節度使以防備。
這樣一來,雖然平定了叛亂,但這些降將根本不服從中央調遷,由於節度使兼管地方軍事、政治和經濟大權,幾乎是一個半獨立的王國。
唐德宗在初期頗能勵精圖治,堅決削滅藩鎮,藩鎮對其較為敬畏。但好景不長,因為唐德宗用人不當,結果導致人亡政息,各地藩鎮依舊。
唐朝消滅藩鎮最著名的事件是817年,唐憲宗派唐將李愬雪中奇襲吳元濟的蔡州(今河南汝南),淮西平定。
唐憲宗派李光顏、李愬率軍李師道,淄青平定。
河北方面,魏博田弘正與盧龍劉總歸順唐室。
到819年,全國藩鎮在名義上都服從中央,派使納貢,史稱元和中興。
820年唐憲宗在大明宮被宦官毒死,河北三鎮復叛,中興時期結束。
僅僅中興了一年。
宦官專權宦官專權,李輔國、程元振擁立唐代宗為帝,是唐朝第一個受宦官擁立的皇帝,宦官魚朝恩更被委任統領禁兵。
840年,宦官仇士良的擁立唐武宗繼位。
兵變1.781年,調來抵抗淮西的涇原軍因為對朝廷賞賜不滿,爆發涇原兵變,唐帝出逃奉天(今陝西乾縣)。涇原軍入長安後,共立朱泚為帝。李晟緊急率大軍回師關中,與朔方軍李懷光解奉天之圍。
2.唐朝駐守防備南詔計程車兵不滿駐守日期一再延長,結果導致龐勳之變。
牛李黨爭對唐朝朝廷傷害最大的是牛李黨爭。
這兩派分成以經學為正統、大多是關東世族的李黨,主要有李吉甫、李德裕、鄭覃;以文彩華麗、高宗武后以來進士科出身的牛黨,主要有李宗閔、牛僧孺等。
兩派明爭暗鬥的很厲害,徒然消耗國力。
外族入侵外族入侵,主要有吐蕃和南詔。
安史之亂後,吐蕃趁唐邊防軍調入內地平亂之際,佔領了西域和隴西,並不斷進攻唐朝,甚至攻入了首都長安。
南詔因為唐朝官員官吏失策,被迫造反,甚至攻入成都,擄掠了大量的人口。後來在唐朝利用南詔和吐蕃的矛盾,才解決南詔問題。
農民起義給唐朝致命一擊的是黃巢起義。
黃巢軍於880年攻陷洛陽與潼關,唐僖宗逃往四川,黃巢入長安後建國齊。
李克用率沙陀軍協助唐軍克復長安,黃巢部將朱溫投降。黃巢這才敗走,最終失敗。
朱全忠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建國後梁,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
12 # 海中巖haha
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就不再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了,各地藩鎮都是事實上的獨立狀態,只比春夥時候好一點,就是沒人敢稱王稱帝,唐朝只是形式的國家了,根本管不了地方事務。中央能做的事就是在各地方將軍之間平衡,讓他們互相牽制。其實後邊的事還很多,只是太多太亂,史書也記不過來,大家也不關心了。比如唐朝收復瓜沙二州,就是現在的敦煌,但也只是名義上收復,實際上無法去人管理,只能封給歸義軍統治,高度自治。敦煌的東西都是這個時期及以後形成的。安史之亂之後唐朝進入胡鬧模式,史書記得亂,大家也不關心,就當唐朝沒有了。
-
13 # 棲鴻看紅樓
可能是因為盛唐太輝煌了吧。
一般的朝代,只會分“初”“中”“晚”三期,唐朝卻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分期。
這個分期,主要是在文學史上。要注意的是,“盛唐”不過四十多年。這樣短的歷史,卻單列為一個時代,而且在各種文學、史學典籍作品中屢屢提及,可見這個時期有多麼輝煌了。
盛唐盛世,終止於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以後,還有“中唐”“晚唐”,時間很長,文學作品也不少,韓柳、小李杜、苦吟詩人、白居易。只是他們多少帶有肅殺蕭條之象,不能代表中國古代最鼎盛的氣象了。
-
14 # 語說漫談
我們都知道強漢盛唐,可以說漢唐是古代最強大的兩個時代,這從我們的民族叫做漢族,以及國外華人聚集的地方叫做唐人街,就能夠知道國外對於漢唐的認同,但是不同於漢朝,唐朝給人的感覺是發展到鼎盛階段之後,一場安史之亂之後感覺唐朝也就結束了,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似乎安史之亂的出現,讓唐朝徹底走向滅亡,可是要知道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足足延續了150多年的國運,這可以唐朝建立到安史之亂爆發的130多年時間還有長,那麼人們怎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覺呢?
其實這個原因很好解釋,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安史之亂前後唐朝的反差太大了,安史之亂前唐朝是開元盛世,這是盛世局面,反而戰亂爆發後,唐朝陷入了混亂的局面,給人的感覺根本就不像是一個王朝,這裡面我們從詩聖杜甫前後的詩歌中就能夠體現出來;而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科書的誤導,帶給人們一種錯覺,那就是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後不久也就走向了滅亡,因為教科書對於這段唐朝中後期的歷史,基本上沒有過多的筆墨去講述,都是在告訴人們藩鎮割據的事實,而第三個原因就是安史之亂唐朝皇帝更換太頻繁,甚至戰亂太頻繁,光是首都長安就被經常攻破,自然皇帝們很難有太大的作為,也是這樣的三大原因,才會讓人們有了這樣的一種錯覺。
唐朝可以說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歷史時期,安史之亂作為分水嶺,大約前後都在130到150年時間,基本上可以說是對半分了,安史之亂之前是初唐和盛唐階段,在這個時期,唐朝經過唐高祖李淵時期的建國,經過李世民時期的不斷開疆拓土,成為周邊少數民族信服的中原王朝,李世民更是成為了天可汗,之後經過唐高宗李治的治理,讓唐朝的疆域達到極盛狀態,可以說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樣強盛的漢朝,可以一直等到漢宣帝時期才讓疆域達到鼎盛狀態,此時漢朝早已經過了鼎盛時期,可是唐朝依然處於上升階段,但是李治在古代的帝王中間評價不高,可是這並不能夠代表他的能力,夾在李世民和武則天這兩位古代大名鼎鼎的帝王中間,尤其是兩人都受到後世的極高評價,自然也就讓李治被人們看低了,可以說李治絕對是古代最憋屈的帝王了。
武則天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但是我們去看他執政時期的政績,就能夠看出並不是如何突出,能夠擁有如此大的名聲和評價,可能與她女皇的身份是分不開的,要知道李世民和李治打下來的大片的疆域,在他手中基本上都丟失了,政治上雖然嚴重打擊了關隴貴族,但是任用酷吏也是不爭的事實,更是讓唐朝領導層陷入了混亂的局面,知道李隆基登基之後勵精圖治,在將唐朝帶入到極盛的狀態,但是卻依舊沒有達到他爺爺李治統治時期的疆域。
其實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的150多年時間裡,戰爭才是主旋律,先是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光是平定這場戰亂就花了八年時間,甚至耗死了兩位皇帝,也就是唐玄宗和唐肅宗,之後吐蕃的威脅,以及各地藩鎮的反叛,以及農民起義等等,唐朝想要安穩的發展都是不允許的,當然這其中還有宦官專權,以及黨爭(最著名的牛李黨爭),即便是出現了大中中興和元和中興,但是還是沒有扭轉唐朝的局勢,等到晚唐的話,皇帝已經成為了傀儡,自然更加沒有存在感了,可以說唐朝在安史之亂前後國家戰略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安史之亂前唐朝屬於進攻型,不斷地開拓疆土,而安史之亂之後各地邊疆的軍隊調回平叛,使得疆土大大縮水,戰略方針也就變成了防守型,主要控制區域也就是也就是我們傳統的漢地,大體上與秦朝的疆域超不多了。
而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主要是唐肅宗、唐代宗和唐德宗時期,這一個時期主要就是平定安史之亂以及河北三鎮和吐蕃帶給唐朝的威脅,在這個時期唐朝戰爭頻繁,自然湧現出了大量的名將,這些人中間最出名的自然就是郭子儀和李光弼了,兩個人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最大的功臣,當然唐德宗時期平定涇原兵變的主將李晟,也是那個時代不可多得的名將,這第三個名將都進入了宋朝武廟七十二名將。
第二個時期是唐順宗到唐武宗時期,這個時期統治者面對國家的危局,要想透過自身的努力解決唐朝的難題,當然最主要的就是藩鎮問題,在這期間唐憲宗採用武力解決藩鎮問題,最終完成了唐朝的再次統一,可以最後被弒殺,這段歷史也被成為元和中興,唐武宗時期任用明相李德裕,開展滅佛活動,也是唐朝有名的會昌中興時期,甚至後面的唐宣宗,被譽為“小太宗”,治理下的國家基本穩定,甚至從吐蕃手中收回了河西、隴右,這段歷史也被成為大中之治。
最後一個階段自然是唐懿宗到唐哀宗了,也是它能超走向滅亡的時期。
可以說唐朝安史之亂後的帝王,也在不斷的進行嘗試,期望能夠再次中興唐朝,但是都沒有真正做到成功,可以說唐朝在古代絕對是一個另類的王朝,很多王朝走向鼎盛之後,都是逐漸走向衰落,最後走向滅亡,而唐朝給人的感覺就是斷崖式衰落,再加上教科書上對於這段歷史往往籠統的歸納為藩鎮割據,好像唐朝的皇帝們毫無作為一樣,自然也就讓人們產生安史之亂髮生後,唐朝好像並沒有存在太久就滅亡的錯覺了。
-
15 # 嗔痴歷史觀
歷史上有一些朝代,雖然存活了近300年,可是僅僅只有一半的時間為人所知,剩下一半的歷史,幾乎沒有幾人想知道,也不感興趣,這就實在是有些尷尬而為難了。
我說的這個朝代就是唐朝,雖然總共有298年的歷史,可是自從安史之亂後,人們就以為唐朝已經滅亡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麼?答案顯然是明顯的,安史之亂後唐朝還存在了150多年呢。
安史之亂安祿山其實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想借助外族來制衡太子李亨的,原本唐玄宗覺得自己可以玩轉好一切,奈何實力不足,最終安祿山兼任平盧、河東、范陽三處節度使,控制了唐朝三分之一的軍力。
雖然一開始安祿山已經控制了這些兵力,但是那個時候還有李林甫存在,可以說安祿山被唐玄宗賞識,很大一部分功勞都是宰相李林甫的,因為李林甫經常在唐玄宗面前推薦安祿山做各種官職,李林甫想要藉助安祿山來制衡哥舒翰等人。
李林甫在的時候,安祿山的一舉一動都被李林甫派人監視,安祿山還以為李林甫可以神機妙算,所以特別害怕李林甫,絲毫不敢造次,結果後來李林甫去世,安祿山失去束縛,就對大唐江山虎視眈眈起來。
經過深思熟慮,安祿山聯合史思明揭竿而起,打得唐玄宗落花流水、措手不及,唐朝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原本先進發達的東西,在短時間內迅速崩潰,民不聊生,唐朝徹底由盛轉衰。
安祿山的結果也並不好,作為將唐朝拉向深淵的罪人,安祿山與史思明最終都被自己的兒子所殺,似乎就像冥冥之中的報應一樣。
唐朝延續的150年在安史之亂時,經過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李隆基退位,太子李亨繼位,是為唐肅宗,唐肅宗在位時間不久,自己便駕鶴西去,把皇位傳給兒子唐代宗,這時候雖然安史之亂已經平叛,但是吐蕃趁機想要來唐朝揩油,幸虧有郭子儀的存在,才保證了唐朝都城長安的安全,不過這個時候的唐朝,已經面目全非。
唐代宗去世後,唐德宗繼位,這個皇帝喜歡掙錢,對軍事不太熟悉,以至於河北藩鎮聯合造反,涇原兵變長安都被亂軍攻下,慘不忍睹,感覺這個時候的唐朝已經名存實亡,誰都可以欺負一下,只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唐朝繼續苟延殘喘。
唐德宗之後,還經歷過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這些皇帝中,有幾個還是為唐朝的復興努力過,可惜爛窟窿太大,最終沒有力挽狂瀾。
到了唐僖宗時期,就變得更加糟糕了,這個傢伙成天只會玩,以至於發生黃巢起義,李克用、朱溫等人崛起,他死後唐昭宗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被朱溫殺掉,朱溫殺了他之後,讓唐哀帝成為傀儡皇帝,朱溫挾天子以令諸侯。
不過朱溫這場戲沒有延續幾天,就把唐哀帝等人全部殺了,朱溫殘忍的手段讓人髮指,經過朱溫血洗之後,唐朝徹底結束,進入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而安史之亂到唐哀帝之間,總共歷時150多年,這也是唐朝最悲慘的歷史。
為何人們覺得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就結束了?人們之所以覺得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就結束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後期的唐朝名存實亡,與之前的唐朝完全就是兩個朝代,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人們都不太願意去了解這些悲催屈辱的歷史,更想看到的是,諸如唐朝鼎盛時期的揚眉吐氣,這並不是歷史的問題,而是人思想的問題。
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接受現實的一個殘酷地方,就是在混亂的年代,根本很多歷史資料是沒法留存下來的,我們可以去大概瞭解一下歷史上那些混亂的年代,一般歷史記載都比較少,連吃飯生存都成問題,哪裡還有人去舞文弄墨呢?即使有人記錄了一些,成天居無定所,也很難儲存下來,這就是唐朝從安史之亂後人們就以為已經結束了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後人寫歷史還是要根據之前的一些資料來進行整理分析總結的,沒有資料可以分析,自然不敢憑空捏造歷史。
像在唐朝鼎盛時期,出了那麼多優秀的詩人畫家,他們的作品都得以儲存下來,即使後來沒有其餘歷史記載,後人也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對當時的歷史進行分析,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之殆矣,匹之焉存?
結語我們更願意去看到那些輝煌繁榮的光榮歷史,這是心理決定的,可是我們也應該瞭解一下那些不太光彩的歷史,為的是記住那些屈辱,並且透過分析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過好餘生,這似乎就是歷史最本質的意義與存在價值!
-
16 # 編777777
安史之亂之前唐朝是中央集權的國家,綜合國力很強,君主對國家握有實權的掌控力,各地節度使對中央的調遣表現也是積極的,因為中央有權對他們裁撤節制。可唐玄宗後期過分信賴番將,只顧著和楊貴妃享樂放權太寬導致了番鎮勢力迅速膨脹,中央禁軍無力鎮壓的情況下只能依靠其他番鎮勢力來鎮壓造反的番鎮勢力,鎮壓後有會有新的番鎮上臺,全國軍閥割據,周邊小弟也紛紛易主,唐中央的權威名存實亡,那以後的唐朝就像一個鬆散的聯邦,可能隨時會散夥。
-
17 # 秋風帶葉任飄零
主要還是盛唐太光輝了,把晚唐的黑暗擠兌得一點存在感都沒有,李白杜甫都是這一時段的詩人,而從隋末到盛唐的名臣雅士才子佳人的故事膾炙人口,從評書說唐、隋唐英雄傳、薛剛反唐到課本里面的滕王閣序等等,無不彰顯唐朝的存在感,而盛唐之後國力衰退人才不顯宦官當道,實在在歷史中沒有留下多大的聲浪、波瀾,好不容易出點好詩長恨歌,還是描述玄宗朝的故事。其實嘛各朝各代都是前幾代和最後亂世時期存在感高,明朝是朱元璋到朱棣,清朝是康雍乾,宋朝是趙匡胤兄弟和南宋趙構,漢朝的劉邦到劉徹,東漢就只是劉秀的二十八將了,各朝各代的創業故事和高光時刻自然吸引人的目光,那些陰暗的時刻不僅大家不愛看,而且也沒多少吸引人的故事和事蹟,只能在陰暗的角落等待史學家探究。
-
18 # 大白白野
唐朝618建立,907年滅亡;“安史之亂”755年爆發,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還存在了144年,這比秦朝、西晉、隋朝、元朝存在的時間還長呢。著名人物韓愈、白居易、劉禹錫等都是安史之亂後出生的。只是通常說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存在藩鎮割據現象,唐朝經安史之亂打擊後存在感沒有以前強,似乎給人一種結束的假象。
1、存在感不強。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似乎和西晉王朝一樣,存在感不強了。
2、安史之亂前的唐朝太強、太輝煌,似乎把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顯沒了。唐朝“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繁榮時期。安史之亂的唐朝出現藩鎮割據現象,唐宣宗李忱搞的不錯,被稱“小太宗”,出現“大中之治”。但是整體不如安史之亂前。這樣也導致“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存在感不強。
3、“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國土面積縮小,缺乏之前開疆拓土精神,有時候藩鎮割據現象嚴重,也發生許多有影響事件,像中學課本《李塑雪夜襲蔡州》,活捉吳元濟;瓜州張議潮歸唐;黃巢起義等等,如果學習唐史,也能增加“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存在感。
-
19 # 儒姐在北京
朝代在戰爭中結束,安史之亂的發生就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唐朝曾在幾位優秀的君主手中成為一個國泰民安,人民富強的國家,可是這一切都在安史之亂後結束了。安史之亂是一場怎樣的戰役,它令唐朝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呢?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故事
安史之亂又稱作天寶之亂,發生於中國的唐代,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所以這戰爭被稱為安史之亂。這是一場和中央政權為了政權而發起的戰爭,所以這是一場政治上的叛亂。
安史之亂開始於755年12月16日,結束於763年2月17日,歷史七年多,在這七年多的時間裡,給唐朝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是什麼樣的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概括地說唐朝由盛轉衰,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社會混亂:安史之亂之後,很多宮殿都被燒燬,很多家庭顛沛流離,在這場戰役中,最大的犧牲者還是老百姓,他們不僅無家可歸,更是妻離子散。
藩鎮割據:安史之亂以後中央集權被削弱,與之對比藩鎮在不斷地強大,他們互相割據,彼此征戰。這樣一來社會及其的混亂,唐朝的繁華頃刻間被摧毀,自此一蹶不振。
剝削加重:戰爭的發生使得社會的勞動力嚴重的匱乏,使得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這樣就導致階級的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變本加厲。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農民階級和地方階級的矛盾加大,農民為了自己的權利不得不舉兵反叛,國家掌握的戶口也大量的減少了。
邊疆不穩: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力降低,邊疆不穩,內憂外患,使得唐朝的未來岌岌可危。
經濟重心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的破壞極大,因為北民南遷,經濟中心也往南移動,這樣一來,南方的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南北的經濟趨於平衡。
家和才能萬事興,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事實。一個朝代的興旺始終離不開和平,人民在和平之下才能安居樂業。唐朝曾經繁華過,但是安史之亂過後這樣的唐朝便消失了,這也可以看出戰爭的殘酷和無情。安史之亂是一次劫難,但歷史終將是過去式,後人將吸取歷史上的教訓,讓歷史不再重演。
-
20 # 萌萌噠小吒兒eee
個人覺得兩個原因吧,一個是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已經開始逐漸走向衰落了,民族矛盾尖銳,經濟文化開始衰弱,教科書中也很少提及,存在感並不高,對於史學意義並不大,也就一個教科書上一個“以史知興替”的意義一筆略過了,另一個就是安史之亂前的唐朝太過於燦爛,唐漢應該是中國歷史上2個最鼎盛的時期,唐朝前期出現了像李世民武則天這樣著名的對中國歷史程序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偉大人物,也有李白杜甫這樣影響深遠的文學人物代表,經濟文化軍事政治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萬國來朝不是空話,中國很多的文學作品大都拍攝的是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武則天之類具有代表性的史詩人物。兩者想比人們當然更願意注意好的了
回覆列表
唐朝從建立朝代開始到結束,一共存在了289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存在時間比較久的一個朝代。唐宋元明清,在這五個朝代中,唐朝是最繁華的,在這個時候,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政策開明,統治者派使者去別的國家交流學習,日本也派遣唐使來唐朝學習當時排名世界第一的文化,由此可見當時的唐朝是多麼的繁榮昌盛。
可是到了後來,唐朝開始走向衰落,在安史之亂之後,更是給人一種一蹶不振得感覺。那麼為什麼如此繁盛的唐朝在安史之亂以後,就給人一種歷史到此結束了的感覺呢?
一,各方面的倒退,由盛轉衰的起點唐朝的興盛不僅表現在經歷上,還表現在文化上。李白、孟浩然等都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從他們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那個朝代的繁榮昌盛。當時唐朝的軍事實力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它的疆域遼闊,那些少數民族都忌憚唐朝的兵力,而不敢貿然行動,所以唐朝的戰亂很少。而在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對少數民族的控制就練練衰弱了,而後唐時期的詩歌也都是寫民生寂寥的。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實力不如盛唐時期,它被人遺忘,所以就給人一種到此結束的感覺。
二,電視劇的影響。不管是《隋唐英雄傳》,還是《武媚娘傳奇》,我們從電視劇看到的都是關於盛唐時期的歷史,而關於那些安史之亂以後的歷史影視劇,卻是寥寥無幾。由於看的電視多了,所以我們對歷史也有了一定的瞭解,而安史之亂以後的歷史,我們卻幾乎聞所未聞,久而久之,也就認為那段歷史已經結束了。
三,皇帝的不作為。一個朝代能否讓人有深刻的印象,除了本身的發展,皇帝的能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安史之亂以後的歷史之所以讓人覺得可以忽略不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皇帝的不作為。皇帝夢裡不足,面對朝堂的僭越,番族的戰亂,他所能做得只是逃避。所以,那段歷史也沒有讓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