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蹤歷史腳步
-
2 # 致敬大師
曹植此賦據序所言,系其於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師洛陽後,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經過洛水時,“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而作。當時,曹丕剛即帝位不久,即殺了曹植的密友丁儀、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就國後也為監國謁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脅使者”,被貶安鄉侯,後改封鄄城侯,再立為鄄城王(俱見《三國志·陳思王傳》)。這些對決心“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的曹植來說,無疑是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其心情之抑鬱與苦悶,是可想而知的。
-
3 # 郭發洪
鞏義回郭鎮劉村村外,清清伊洛河岸,有個“娘娘廟”,俗稱紅廟,那就是供奉洛河之神的“洛神廟”。洛神宓妃的傳說,到了曹魏時期,由於曹子建的那篇“洛神賦”,更加亮麗多彩,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
-
4 # 紅嶺影視周世平
《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曹植模仿戰國時期楚國宋玉《神女賦》中對巫山神女的描寫,敘述自己在洛水邊與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描寫上多有借鑑宋賦。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於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後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全篇大致可分為六段: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看到“麗人”宓妃佇立山崖;第二段寫宓妃容儀服飾之美;第三段寫作者非常愛慕洛神,她既識禮儀又善言辭,作者雖已向她表達了真情,贈以信物,有了約會,卻擔心受欺騙,極言愛慕之深;第四段寫洛神為“君王”之誠所感後的情狀;第五段為全篇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寫別後作者對洛神的思念。全賦辭采華美,描寫細膩,想象豐富,情思綣繾,若有寄託。
主旨爭議
關於此賦的主旨,歷來有較大爭議,當前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甄氏說
認為,曹植《洛神賦》中的“洛神”指的就是自己的嫂嫂甄氏。
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讚賞。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授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遂得以與甄妃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魏國建立。甄氏被封為妃,因色衰失寵最後慘死,據說死時以糠塞口,以發遮面,十分悽慘。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裡還在翻騰著與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盪,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234年),明帝曹叡繼位八年後,為避母名諱,遂改為《洛神賦》。由於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后認定成洛神了。
第二種觀點:君王說
這種觀點認為認為,所謂的“洛神”並不是甄氏,甚至曹植和甄氏也沒有發生過戀情。
宋人劉克莊說,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實之”。明人王世貞又說:“令洛神見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傖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輿、丁晏、張雲等人,反對洛神即甄氏說。
把他們的論點綜合起來,大概有如下幾點:
第一,納甄氏時曹丕18歲,甄氏23歲,而曹植僅13歲。對於一個比自己年長十歲的已婚女子曹植不太可能有過多的想法。丕與植兄弟之間因為政治的鬥爭,本來就很緊張,《感甄賦》若是為甄氏而寫,豈不是色膽包天,不怕掉腦袋了嗎?
第二,圖謀兄妻,這是“禽獸之惡行”,“其有汙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汙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況身為帝王者乎?”從曹植的為人看,雖也有行為放任、不拘禮法,但絕不會做出類叔嫂私通等有違倫理的事來。
第三,叔嫂情的傳說始自唐代李善注引《記》,此前400多年並無此說。而李善在《記》中所說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並把此枕賜給曹植,“里老所不為”,何況是帝王呢?極不合情理,顯然屬無稽之談。
第四,《感甄賦》確有其文,但“甄”並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與“甄”通。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題名“感甄”實際是曹植在感傷身為鄄城王的自己。
第五,《感甄賦》一文,是“託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就是說賦中所說的“長寄心於君王”。曹植在賦中已表明“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是有感於宋玉的《神女賦》《高唐賦》兩篇賦而作。可能是寫給其兄魏文帝曹丕的。隱喻君臣大義說較為流行。
第三種觀點:亡妻崔氏說
一直以來,甄氏說都佔據著主流,而君王論也時而露露頭角。幾年前,學術界另一種觀點橫空出世,認為洛神賦所描寫的其實是曹植的亡妻崔氏。 崔氏為名士崔琰兄之女,嫁給曹植為妻室,後因穿衣太過華麗被曹操所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世語》曰:植妻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令,還家賜死。)之後好多年,曹植都沒續正室。洛神賦,其實是曹植懷念當年與妻崔氏一同度過的美好時光有感而作,其形象鮮明而具體,絕不似由想象。其中“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四句,是埋怨妻子為何當年拋下自己獨自去了,使得此刻“人神之道殊”,天人兩隔。“雖潛處於太陽,長寄心於君王。”是模擬崔氏心理描寫,雖然處於陰間,但心裡還是掛念著曹植。“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匏瓜本是一個整體,如今分而無匹,牽牛織女本是一對,如今只剩自己一人,都是反映由成對而分開的情形,來形容曹植與崔氏及其合適,而來形容甄氏實為不妥。此處只是拋磚引玉,點明一二,詳情可參考所印文獻,細細體會。
洛神賦(並序)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詞曰:
餘從京師,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巖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之所見也,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餘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不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
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解玉佩而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川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途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沓,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於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鑾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揚。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於是背下陵高,足往心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僕伕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寐。
白話譯文
劉旦宅繪《洛神賦》
黃初三年,我來到京都朝覲,歸渡洛水。古人曾說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於宋玉對楚王所說的神女之事,於是作了這篇賦。賦文雲:
我從京都洛陽出發,向東迴歸封地鄄城,揹著伊闕,越過轘轅,途經通谷,登上景山。這時日已西下,車困馬乏。於是就在長滿杜蘅草的岸邊卸了車,在生著芝草的地裡餵馬。自己則漫步於陽林,縱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於是不覺精神恍惚,思緒飄散。低頭時還沒有看見什麼,一抬頭,卻發現了異常的景象,只見一個絕妙佳人,立於山岩之旁。我不禁拉著身邊的車伕對他說:“你看見那個人了嗎?那是什麼人,竟如此豔麗!”車伕回答說:“臣聽說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君王所看見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狀怎樣,臣倒很想聽聽。”
我告訴他說:她的形影,翩然若驚飛的鴻雁,婉約若遊動的蛟龍。容光煥發如秋日下的菊花,體態豐茂如春風中的青松。她時隱時現像輕雲籠月,浮動飄忽似迴風旋雪。遠而望之,明潔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視之,鮮麗如綠波間綻開的新荷。她體態適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細如束,秀美的頸項露出白皙的面板。既不施脂,也不敷粉,髮髻高聳如雲,長眉彎曲細長,紅唇鮮潤,牙齒潔白,一雙善於顧盼的閃亮的眼睛,兩個面顴下甜甜的酒窩。她姿態優雅嫵媚,舉止溫文嫻靜,情態柔美和順,語辭得體可人。洛神服飾奇豔絕世,風骨體貌與圖上畫的一樣。她身披明麗的羅衣,帶著精美的佩玉。頭戴金銀翡翠首飾,綴以周身閃亮的明珠。她腳著飾有花紋的遠遊鞋,拖著薄霧般的裙裾,隱隱散發出幽蘭的清香,在山邊徘徊倘佯。忽然又飄然輕舉,且行且戲,左面倚著彩旄,右面有桂旗庇廕,在河灘上伸出素手,採擷水流邊的黑色芝草。
我鍾情於她的淑美,不覺心旌搖曳而不安。因為沒有合適的媒人去說情,只能藉助微波來傳遞話語。但願自己真誠的心意能先於別人陳達,我解下玉佩向她發出邀請。可嘆佳人實在美好,既明禮義又善言辭,她舉著瓊玉向我作出回答,並指著深深的水流以為期待。我懷著眷眷之誠,又恐受這位神女的欺騙。因有感於鄭交甫曾遇神女背棄諾言之事,心中不覺惆悵、猶豫和遲疑,於是斂容定神,以禮義自持。
這時洛神深受感動,低迴徘徊,神光時離時合,忽明忽暗。她像鶴立般地聳起輕盈的軀體,如將飛而未翔;又踏著充滿花椒濃香的小道,走過杜蘅草叢而使芳氣流動。忽又悵然長吟以表示深沉的思慕,聲音哀惋而悠長。於是眾神紛至雜沓,呼朋引類,有的戲嬉於清澈的水流,有的飛翔於神異的小渚,有的在採集明珠,有的在俯拾翠鳥的羽毛。洛神身旁跟著娥皇、女英南湘二妃,她手挽漢水之神,為瓠瓜星的無偶而嘆息,為牽牛星的獨處而哀詠。時而揚起隨風飄動的上衣,用長袖蔽光遠眺,久久佇立;時而又身體輕捷如飛鳧,飄忽遊移無定。她在水波上行走,羅襪濺起的水沫如同塵埃。她動止沒有規律,像危急又像安閒;進退難以預知,像離開又像回返。她雙目流轉光亮,容顏煥發澤潤,話未出口,卻已氣香如蘭。她的體貌婀娜多姿,令我看了茶飯不思。
在這時風神屏翳收斂了晚風,水神川后止息了波濤,馮夷擊響了神鼓,女媧發出清泠的歌聲。飛騰的文魚警衛著洛神的車乘,眾神隨著叮噹作響的玉鸞一齊離去。六龍齊頭並進,駕著雲車從容前行。鯨鯢騰躍在車駕兩旁,水禽繞翔護衛。車乘走過北面的沙洲,越過南面的山岡,洛神轉動白潔的脖頸,回過清秀的眉目,朱唇微啟,緩緩地陳訴著往來交接的綱要。只怨恨人神有別,彼此雖然都處在盛年而無法如願以償。說著不禁舉起羅袖掩面而泣,止不住淚水漣漣沾溼了衣襟,哀念歡樂的相會就此永絕,如今一別身處兩地,不曾以細微的柔情來表達愛慕之心,只能贈以明璫作為永久的紀念。自己雖然深處太陰,卻時時懷念著君王。洛神說畢忽然不知去處,我為眾靈一時消失隱去光彩而深感惆悵。
於是我舍低登高,腳步雖移,心神卻仍留在原地。餘情綣繾,不時想象著相會的情景和洛神的容貌;回首顧盼,更是愁緒縈懷。滿心希望洛神能再次出現,就不顧一切地駕著輕舟逆流而上。行舟於悠長的洛水以至忘了迴歸,思戀之情卻綿綿不斷,越來越強,以至整夜心緒難平無法入睡,身上沾滿了濃霜直至天明。我不得已命僕伕備馬就車,踏上向東回返的道路,但當手執馬韁,舉鞭欲策之時,卻又悵然若失,徘徊依戀,無法離去。
創作背景
曹植此賦據序所言,系其於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師洛陽後,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經過洛水時,“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而作。當時,曹丕剛即帝位不久,即殺了曹植的密友丁儀、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就國後也為監國謁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脅使者”,被貶安鄉侯,後改封鄄城侯,再立為鄄城王(俱見《三國志·陳思王傳》)。這些對決心“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的曹植來說,無疑是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其心情之抑鬱與苦悶,是可想而知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曹植在詩歌和辭賦創作方面有傑出成就,其賦繼承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吸收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為辭賦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傑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透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惆悵分離。
此賦的主要特點有三:特點一,想象豐富。作者從京城洛陽啟程,東歸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邊,停車飲馬,在陽林漫步之時,看到了洛神宓妃,這就是想象。她的體態搖曳飄忽像驚飛的大雁,婉曲輕柔像是水中的游龍,鮮美、華麗較秋菊、茂松有過之,姣如朝霞,純潔如芙蓉,風華絕代。隨後他對她產生愛慕之情,託水波以傳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聖高潔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終被他的真情所感動,與之相見,傾之以情。但終因人神殊途,結合無望,與之惜別。想象絢爛,浪漫悽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嘆,惆悵絲絲。但這想象並不離奇,因此賦是有感於宋玉的《神女賦》《高唐賦》兩篇賦而作。
特點二,詞藻華麗而不浮躁,清新之氣四逸,令人神爽。講究排偶,對仗,音律,語言整飭、凝鍊、生動、優美。取材構思漢賦中無出其右。此賦起筆便是平中蘊奇的氛圍創造。開頭平平的敘述,正與陶淵明《桃花源記》敘武陵人的行舟之始一樣,奇境的顯現事前一無徵兆。但在此刻,作者剎那間目睹了一幕終身難忘的景象:一位俏麗的女子,即洛神現身。接著作者像要與宋玉筆下的巫山神女爭輝似的著力描摹洛神的神采姣容以及痛苦情狀。然後寫洛神率眾離去,與屈原《離騷》抒寫主人公悲愴遠逝的景象有異曲同工之妙。
特點三,傳神的描寫刻畫,兼之與比喻、烘托共用,錯綜變化巧妙得宜,給人一種浩而不煩、美而不驚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絕妙丹青,箇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會使人產生一種虛無之感。在對洛神的體型、五官、姿態等描寫時,給人傳遞出洛神的沉魚之貌、落雁之容。同時,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高潔。在對洛神與之會面時的神態的描寫刻畫,使人感到斯人浮現於眼前,風姿綽約。而對於洛神與其分手時的描寫“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來鳴鼓,女媧清歌。”愛情之真摯、純潔,一切都是這樣美好,以致離別後,人去心留,情思不斷,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時的情景歷歷在目,浪漫而苦澀,心神為之不寧徘徊於洛水之間不忍離去。
對《洛神賦》的思想、藝術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最明顯的是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並論。其實,曹植此賦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種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宋玉諸賦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此外,它的情節完整,手法多變和形式雋永等妙處,又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名家點評
沈約:以《洛神》比陳思他賦,有似異手之作,故知天機啟,則律呂自調,六情滯,則音律頓舛也。(《南齊書》卷五十二《陸厥傳》)
鍾嶸: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嗟呼!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爾懷鉛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餘輝以自燭。(《詩品》)
劉克莊:《洛神賦》,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以實之。使果有之,當見誅於黃初之朝矣。唐彥謙雲:“驚鴻瞥過游龍去,虛惱陳王一事無。”似為子建分疏者。(《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三)
何焯:植既不得於君,因濟洛川作為此賦,託辭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義門讀書記·文選》卷一)
馬位:《洛神賦》大似《九歌》。(《秋窗隨筆》)
朱乾:按《文選·洛神賦》注載子建感甄事,極為荒謬……然則《洛神》一賦,乃其悲君臣之道否,哀骨肉之分離,託為神人永絕之詞,潛處太陰,寄心君王,貞女之死靡他,忠臣有死無貳之志,小說家附會“感甄”,李善不知而誤採之,不獨汙前人之行,亦且汙後人之口。(《樂府正義》卷十四)
潘德輿:即《洛神》一賦,亦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其賦以“朝京師,還濟洛川”入手,以“潛處於太陰,寄心於君王”收場,情詞亦至易見矣。蓋魏文性殘刻而薄宗支,子建遭讒謗而多哀懼,故形於詩者非一,而此亦其類也。首陳容色以表其才,次言性修以表其德,繼以狐疑為憂,終以交結為願,豈非詩人諷託之常言哉?不解注此賦者,何以闌入甄后一事,致使忠愛之苦心,誣為禽獸之惡行,千古奇冤,莫大於此。予久持此論,後見近人張君若需《題陳思王墓》詩云:“白馬詩篇悲逐客,驚鴻詞賦比湘君。”卓識鴻議,瞽論一空,極快事也。(《養一齋詩話》卷二)
丁晏:又擬宋玉之辭為《洛神賦》,託之宓妃神女,寄心君王,猶屈子之志也。而俗說乃誣為“感甄”,豈不謬哉!餘嘗嘆陳王忠孝之性,溢於楮墨,為古今詩人之冠,靈均以後,一人而已。(《曹集詮評》附錄)
劉熙載:曹子建《洛神賦》出於《湘君》、《湘夫人》,而屈子深遠矣。(《藝概》卷三)
後世影響
《洛神賦》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和大畫家顧愷之,都曾將《洛神賦》的神采風貌形諸楮墨,為書苑和畫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南宋和元明時期,一些劇作家又將其搬上了舞臺,汪道昆的《陳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出。至於歷代作家以此為題材,見詠於詩詞歌賦者,則更是多得難以數計。可見曹植《洛神賦》的藝術魅力,是經久不衰的。
-
5 # 雲夢依然
《洛神賦》是曹植在從京師洛陽回封地鄄城時,途經洛水旁寫的。
據《三國志·陳思王傳》記載:曹丕剛即帝位不久,即殺了曹植的密友丁儀、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就國後被貶安鄉侯,後改封鄄城侯,再立為鄄城王。這些對曹植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他的心情抑鬱苦悶到了極點。這種情況下,他在回封地的途中,經過洛水時有感於宋玉對楚王所說的神女之事,寫下這篇《洛神賦》
-
6 # 劉先生的楊小姐
曹植的《洛神賦》中洛神的原形就是甄妃。
《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於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後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
全賦辭采華美,描寫細膩,想象豐富,情思綣繾,若有寄託。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洛神賦》可以看作是漢代鋪排大賦向六朝抒情小賦轉化的橋樑,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和大畫家顧愷之,都曾將《洛神賦》的神采風貌形諸楮墨,為書苑和畫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
到了南宋和元明時期,一些劇作家又將其搬上了舞臺,汪道昆的《陳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出。至於歷代作家以此為題材,見詠於詩詞歌賦者,則更是多得難以數計。可見曹植《洛神賦》的藝術魅力,是經久不衰的。
作品賞析
曹植在詩歌和辭賦創作方面有傑出成就,其賦繼承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吸收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為辭賦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傑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透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惆悵分離。 -
7 # 烏咪愛讀書
《洛神賦》是後來魏明帝,也就是甄宓為曹丕生下的兒子曹睿,為避諱上的考慮,把原名《感甄賦》改為《洛神賦》的。
避諱什麼?《感甄賦》出自曹植之手,而裡面表達了曹植對人稱宓妃的洛水女神的愛慕和思戀,傳說,洛神就是甄宓。這明顯是小叔子對嫂子的迷戀狂想,文章再怎麼才華四溢和磅礴大氣,也彌蓋不了嚴酷的現實倫理。
這篇文章的成型,傳說是在曹植從外地進京後,曹丕知道曹植對甄宓的暗戀,就把甄宓生前用過的玉縷金帶枕,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忍不住的流下了眼淚。
歸途中,走到洛水邊時,曹植停下休息,心裡念念不忘甄宓,眼前彷彿看到她向自己走來,於是發生了一場雋美而傷感的幽會。
後來,曹植借洛神來比喻甄宓,寫下了這篇非常華麗的《感甄賦》,說自己在洛水見到了宓妃,一個美麗的洛水女神,兩人互相傾訴愛慕,但是,因為人神殊途,不能走在一起,不得不含恨分離。
關於曹植對甄宓的愛慕和相思,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一句非常有名而傳神的詩:“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意思是說:春天的花兒可以盛開,但春心卻不能像花兒一樣萌動,無謂的相思註定會如一根枯草,一寸寸燒成灰燼,徒增傷悲!
-
8 # 大道於史
曹植的浪漫主義名篇《洛神賦》。《洛神賦》原名《感鄄賦》,一般認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賦》,“甄”通“鄄”(juàn),但也有人認為其寫作牽涉到曹與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
曹植模仿戰國時期楚國宋玉《神女賦》中對巫山神女的描寫,敘述自己在洛水邊與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描寫上多有借鑑宋賦。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於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後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全賦辭采華美,描寫細膩,想象豐富,情思綣繾,若有寄託。
-
9 # 小樓夜獨煙聽雨
曹植寫洛神賦具體地點在哪裡?曹植
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國時魏詩人
。字子建,是一代政治、軍事家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公元221年,曹植被封為鄄城侯,翌年晉封為鄄城王,作《洛神賦》。《洛神賦》原是曹植借“宓犧氏之女,溺死洛水為神”的傳說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心境的《感鄄賦》。
鄄者,實為封地也。好事者利用鄄(音juan)、甄(音 zhen)字型相近,附會出《洛神賦》隱寓曹植與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洛的叔嫂戀事。更有學者考證出《洛神賦》的主旨是曹植悼念懷戀其亡妻崔氏女,洛神形象是崔氏女的化身。
從這點可以看出,《洛神賦》原本就是傳說,如果把“曹植會洛神”之地的今河南省鞏義市芝田鎮認作《洛神賦圖》郵票“原地”或“相關地”都未免太過牽強! 曹植受鄄城王的封地,史籍多指系“山東濮縣”,而山東省境內現並無“濮縣”。
又有文獻介紹,山東濮縣為現在的河南省範縣(郵政編碼:457500)。有學者未查到範縣與曹植的關係及遺蹟。倒是與範縣隔黃河相望的山東省鄄城縣,不僅縣名同古鄄城一致,而且位於鄄城縣舊城鎮杏花崗村(郵政編碼:274600)南尚殘存一處名叫“陳臺”的遺址,明確為曹植到鄄城後構築。
植在鄄“出入二載”,在此臺上讀書、吟詩作賦,故名“讀書檯”。曹植後徙為陳王,死後溢號“思”,此臺遂又名“陳思王讀書檯”,簡稱“陳臺”。陳臺原有十數級臺階,臺上有讀書廳、藏書室和會文亭,從曹植的王府到讀書檯還連有長廊。
由於鄄城一帶屬黃泛區,黃河多次決口,讀書檯漸被淤沒。鑑於曹植的影響較大,讀書檯雖屢屢受損,卻也時常得到加固、修復,只是難保當年面貌。直到20世紀40年代,讀書檯仍見高出地面數尺的臺基,上有殘磚碎瓦。
陳臺現已夷為平地,唯遺址依稀可辨,不斷有人前往覓蹤、憑弔。 相關資料或傳說 簡介: 《洛神賦》原名《感甄賦》。其寫作牽涉到曹植與漢獻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 據《文昭甄皇后傳載》: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
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東漢獻帝七年,官渡之戰,袁紹兵敗病死。曹操乘機出兵,甄氏成了曹軍的俘虜,繼而嫁曹丕為妻。 曹操的夫人劉氏生長子曹昂,早年歿(死)於宛城。次夫人卞氏生四子:曹丕,篤厚恭謹;曹彰,勇而無謀;曹植,聰明機警,卻嗜酒放縱;曹熊,身體病弱。
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讚賞。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援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遂得以與甄妃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
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魏國建立。甄氏被封為妃,並於次年鬱郁而死。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飯。
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
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裡還在翻騰著與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盪,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繼位,因覺原賦名字不雅,遂改為《洛神賦》。 由於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后認定成洛神了。
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末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巖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日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餘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襛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
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
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雖潛處於太陽,長寄心於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僕伕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譯文> 黃初三年,我去京師朝拜天子,回來時渡過洛水。傳說洛水神靈的名字叫做伏妃(伏羲的小女兒,玩耍時淹死在洛水,死後被封為洛水之神)。於是就模仿宋玉將楚王遇見神女的故事寫成《神女賦》,我也將這段經歷寫了下來,是這樣的: 我 從京城返回東方的封邑(鄄城)。
翻過伊厥山,越過繯轅山,經過通谷,登上了景山。這時已經是夕陽西下,車馬都很疲乏了。於是在鋪滿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車,讓 馬兒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裡吃草歇息。我在樹林中安然悠閒地走著,放眼欣賞洛水美麗的景色。
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緒飄到了遠方。猛一抬頭,看到一幅奇 異景像:一個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於是忙拉住隨從問道:「你看到那個女子了嗎?她是誰啊?真是太美了!」隨從回答:「臣聽說洛水的神靈叫做伏妃, 那麼,君王見到的莫非是她麼?她相貌如何?臣很想聽聽。
」 我說:「她 長得…體態輕盈柔美像受驚後翩翩飛起的鴻雁,身體健美柔曲像騰空嬉戲的游龍;容顏鮮明光彩像秋天盛開的菊花,青春華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無 像薄雲輕輕掩住了明月,形像飄蕩不定如流風吹起了迴旋的雪花;遠遠望去,明亮潔白像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陽,靠近觀看,明麗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 花;豐滿苗條恰到好處,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麗像是削成一樣,腰部苗條如一束纖細的白絹;脖頸細長,下顎美麗,白嫩的肌膚微微顯露;不施香水,不敷脂 粉;濃密如雲的髮髻高高聳立,修長的細眉微微彎曲;在明亮的丹唇裡潔白的牙齒鮮明呈現;晶亮動人的眼眸顧盼多姿,兩隻美麗的酒窩兒隱現在臉頰;她姿態奇 美,明豔高雅,儀容安靜,體態嫻淑;情態柔順寬和嫵媚,用語言難以形容;穿著奇特人間罕見,骨骼相貌像畫中的仙女;她披著鮮麗明淨的綾羅做的衣服,戴著雕 刻華美的美玉做的耳環;黃金和翠玉做為配掛的首飾,點綴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麗的容顏;她踏著繡著精美花紋的鞋子,拖著霧一樣輕薄的紗裙,隱隱散發出幽幽蘭 香,在山邊緩步徘徊;偶爾縱身跳躍,一邊散步一邊嬉戲;左面有彩旗靠在身邊,右面有桂枝遮蔽陰涼;她正捲起衣袖將潔白細膩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採摘湍急河 水中的黑色靈芝。
」 我深深地愛慕上了她的賢淑和美麗,心情振盪,悶悶 不樂。苦於沒有好的媒人去傳達愛慕之情,就用脈脈含情的眼光表達我的愛意,希望真摯的情感能先於別人向她表達,於是解下腰間的玉佩贈與她,表示要與她相 約。
她真是太完美了,不僅懂得禮儀而且通曉詩歌,她舉起美玉與我應答,指著深深的潭水約定會面的日期。我心裡充滿真誠的依戀,惟恐美麗的神靈在欺騙;傳說 曾經有兩位神女在漢水邊贈白玉給鄭交甫以定終身,卻背棄信言頃刻不見了,於是我惆悵猶豫將信將疑,收斂了滿心歡喜,鎮定情緒,告戒自己要嚴守男女之間的禮 儀來約束控制自己。
於是洛神受到了感動,低迴徘徊,五彩神光忽隱忽現 忽明忽暗,聳起輕靈的身軀像仙鶴一樣欲飛還留。她徘徊於香氣濃郁的生滿椒蘭的小路上,流連在散發著幽幽花香的杜衡叢中,悵然長吟抒發長久的思慕,聲音悲哀 淒厲持久不息。
不久眾多的神靈呼朋喚友會聚過來,有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戲,有的在洛神常遊的沙洲上翱翔,有的在河底採摘明珠,有的在岸邊拾取美麗的羽毛。 洛神由湘水的娥皇、女英跟隨著,由水邊漫遊的漢水女神陪伴著,哀嘆匏瓜星的孤零無匹,同情牽牛星的寂寞獨居。
她舉起手臂用修長的衣袖遮蔽Sunny揚首眺望,輕 薄的上衣在陣陣清風中隨風飄動。她行動輕盈像飛鳥一樣,飄逸若神深不可測;在水波上細步行走,腳下生起濛濛水霧;行蹤不定,喜憂不明;進退難料,欲去還 留,眼波柔情流動,目光神采飛揚,愛情的喜悅潤澤著美麗的面容;好像有許多話含在口中,氣息中散發著幽幽蘭香;她花容月貌羞澀柔美,深深地吸引著我而不知 身在何處。
這時風神將風停下,水神讓江波不再起伏,司陰陽神敲響了天鼓,女媧唱起了清亮的歌聲;文魚騰躍簇擁車乘,玉製鸞鈴叮咚作響;六條龍齊頭並進,載 著雲車緩緩而行;鯨鯢爭相跳躍夾護車駕,水鳥穿梭飛翔殷勤護衛;於是洛神越過水中的島嶼,翻過南面的山崗, 迴轉白皙的頸項,用清秀美麗的眉目看著 我,啟動朱唇,緩緩陳述無奈分離的大節綱常,痛恨人與神的境遇難同,苦怨青春愛情不遂人意,舉起羅袖擦拭眼淚,而淚水不禁滾滾而下沾溼了衣裳;傷心美好的 聚會將永遠斷絕,哀怨從此別離會天各一方。
沒有表示愛情的信物可以相贈,就將江南的名貴玉環送給我,「雖然隱居在天界,我會時常思念君王……」還沒說完, 忽然行跡隱去,神光消遁,我悵然若失。 於是我翻山越嶺,上下追蹤,尋 找洛神遺留的足跡。
洛神已去,情景猶在,四下尋找,憑添惆悵。我盼望洛神的影蹤重新出現,於是駕起小船逆水而上,在長江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思念綿綿不 絕,更增加思慕之情。夜晚,心神不安難以入睡,厚厚的晶霜沾滿衣裳,直到天光大亮。
無奈,命令僕伕起駕,繼續我的歸程。我攬住韁繩舉起馬鞭,在原地盤桓, 久久不能離去。 。
-
10 # 阮軍發
#泛文化寫作營#
曹植《洛神賦》在哪裡寫的?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洛神賦》,號稱中國歷史上最高水平的詩詞,作者為一代梟雄曹操的第三子——曹植。曹植系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也是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與其父曹操、兄曹丕並稱“三曹”,也常被方家與孔融、阮瑀等人列為“建安七子”,《詩品》亦稱之為“建安之傑”。
黃初元年,66歲的曹操病歿,曹丕在漢獻帝禪位後上位,稱帝為魏文帝。從此,曹植便受到對其心懷忌憚的哥哥曹丕的排擠和打壓,政治上一直鬱郁不得志。黃初三年,曹植從封地鄄城出發前往京師(今洛陽)朝覲,返程時出洛陽城依洛水向南而行,可能就在途中創作出流傳千古的美文——《洛神賦》。《洛神賦》原名為《感甄賦》,魏明帝曹叡也就是曹植的侄子覺得名字不雅,遂改為《洛神賦》。
曹植為什麼要創作《洛神賦》?千百年來,留存各種說法,地名說有之,明志說有之,感念說有之,各有道理但又都禁不起推敲,給世人留下無盡的神秘感。筆者個人傾向於感念說,或者說《洛神賦》就是曹植為甄姬寫的悼亡詩,甄姬死於公元221年,《洛神賦》作於公元222年,在時間上絕非巧合。只是民間有關於曹植和甄姬之間有太多的穿鑿附會,在這裡就點到為止。
但這篇《洛神賦》借鑑楚宋玉《神女賦》的藝術手法,敘述了一個人神相遇相求而“歡情未結”的夢幻故事,文字之流暢、感情之飽滿、描摹之細膩,於辭賦創作來說,簡直是一種奢侈的存在。且不論曹植創作《洛神賦》是何動機,單就其用有限的文字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美麗的世界,就足以令後輩高山仰止。
曹植創作了《洛神賦》,《洛神賦》推高了曹植,還成就了顧愷之,成就了趙孟頫。曹植的高超之處在於,文字有畫面感:場景描寫,栩栩如生;人物描寫,活靈活現;心理描寫,點染適度,即文中有畫,畫中有文。這也使得後世一眾畫家躍躍欲試,一展身手。惟被東晉時大畫家顧愷之“拔得頭籌”,其作品《洛神賦圖》之藝術造詣,至今無人出其右者。在《洛神賦圖》中,顧愷之好似與曹植心靈互通,洛神微妙的心理變化、惆悵落寞的神情,甚至曹植用“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形容洛神在水上飄忽往來的情狀,顧愷之都予以精妙的刻畫。在一定程度上講,顧愷之的“圖”也為曹植的“賦”增色良多。可惜,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真跡已然散佚,現留存的皆為唐宋時期的摹本,是為歷史的誤會。
曹植《洛神賦》文筆優美,文境清奇,且文中有“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之語,因此自其誕生之日起,就成為眾多書家競相“競技”的首選文字。因為“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不正是書法家苦苦追尋的最高藝術境界嗎?王獻之(楷書),趙構(宋高宗,草書),趙孟頫(行書),文徵明(小楷),董其昌(楷書),祝允明(小楷、行楷、草書),都曾“試水”過《洛神賦》(前述作者備註書體為創作用書體)。個人認為,趙孟頫《洛神賦》的藝術成就最大,點畫豐腴,連筆輕捷,運鋒飄逸,字型端正且勻稱,筆法純熟且老辣,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之氣勢,凸顯趙氏最高書法水準,也為其贏得了崇高的聲譽。
-
11 # 馬到船頭直
曹植此賦系其於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師洛陽後,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經過洛水時,"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而作。當時,曹丕剛即帝位不久,即殺了曹植的密友丁儀、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就國後也為監國謁者以"醉酒悖慢,劫脅使者",被貶安鄉侯,後改封鄄城侯,再立為鄄城王。這些對決心"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的曹植而言,無疑是連續的沉重打擊,心情的抑鬱與苦悶,可想而知!
-
12 # 檸檬格格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洛神賦》
意思就是,公元222年,我來到京都洛陽覲見君王,之後從京都洛陽出發,向東迴歸封地鄄城,途中渡過洛水。想起古人曾說洛水之神叫宓妃,又想到宋玉對楚王所說的神女之事而寫下了《女神賦》,有感而發,作了這篇賦!
這是《洛神賦》開篇,交待了寫這首賦的地址和緣由!曹植開始取名為《感鄄賦》,後被甄宓之子改為《洛神賦》,大概是出於避嫌的原因!
洛水之神:傳說古帝宓(fú)羲氏之女溺死洛水而為神,叫洛神,又名宓妃。
鄄城,即今山東鄄(juàn)城縣,指曹植的封地,在洛陽東北方向。
從內容上看,文中這兩處,一是“宓妃”同甄宓為妃,二是“鄄”和甄字極為相似,明顯會導致誤會,但是曹植還寫了,說明就是寫給甄宓的!否則中國中代有那麼多女神,也會換一個女神去寫。
公元221年6月,甄宓被曹丕賜以毒酒而死;
公元221年7月,曹植被改封為鄄城侯!
公元222年4月,曹植改封為鄄城王,作《洛神賦》。
從時間上來看,應該是為紀念甄宓而寫。因為甄宓不僅美麗,而且善良有才華,是很多男人心中的女神,也是曹植欣賞的女子!
文中說寫此文是因為想到的“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指的是宋玉所作的《高唐賦》和《神女賦》,都記載了宋玉與楚襄王對答夢遇巫山神女的事。
回覆列表
位列“三曹”之一,素以文采見長的曹植在他一生的作品中,除七步詩之外,《洛神賦》便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了。但曹植在《洛神賦》中所寫的洛水之神到底是誰呢? 甄后,是曹丕的妃子。作為小叔子的曹植居然動了愛慕之心,這就兄弟之道言,是其不義;就君臣之道言,是其不忠。不義不忠,大逆不道,成何體統? 於是從古至今,便有一支浩蕩大軍,來辨偽正本,口誅筆伐。唐彥謙曾經說:“驚鴻瞥過游龍去,虛惱陳王一事無。”陳王,就是指曹植。
宋人劉克莊卻說,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實之”。明人王世貞又說:“令洛神見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傖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輿、丁晏、張雲等人,群起而鞭撻之。把他們的論點綜合起來,大概有如下幾點:
第一,曹植愛上他的嫂嫂很不可能。他沒有那麼大的膽量寫《感甄賦》。曹丕與曹植兄弟之間因為政治的鬥爭,本來就很緊張,曹植寫《感甄賦》,豈不是色膽包天,不怕掉腦袋了嗎?第二,圖謀兄妻,這是“禽獸之惡行”,“其有汙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汙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況身為帝王者乎?”第三,李善注引《記》所說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並把此枕賜給曹植,“里老所不為”,何況是帝王呢?極不合情理,純屬無稽之談。第四,《感甄賦》確有其文,但“甄”並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與“甄”通,因此是“感甄”。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第五,《洛神賦》一文,是“託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就是說賦中所說的“長寄心於君王”。後來的人否定感甄說不過是重複這些觀點。如果說有所增加,只是說,14歲的曹植不大可能向曹操求娶已經24歲的已婚女子為妻。
與此相對立的是小說傳奇和一些詩人,乾脆認為洛神就是甄后。《太平廣記》卷三百三十一《蕭曠》篇和《類書》卷三十二《傳奇》篇,都記述著蕭曠與洛神女豔遇一節。洛神女說:“妾,即甄后也……妾為慕陳思王之才調,文帝怒而幽死。後精魂遇於洛水之上,敘其冕抑。因感而賦之。”李商隱在他的詩作之中,曾經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節,甚至說:“君王不得為天下,半為當時賦洛神。”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甄后》篇中,甄后大罵曹操、曹丕,說“丕不過賊父之庸子耳”,連父帶子一塊罵。後面還有一段評語是這樣的:“陳思時一見,《感甄賦》不虛作矣。” 綜觀千百年來的爭論,對立的雙方都沒有拿出充分而直接的證據來說明是感甄或不是感甄,大多是推論。如果說是感甄之作,用什麼確鑿的材料來推翻否定者所提出的六點疑問?如果不是為感甄而作,那曹植又為什麼寫這篇《洛神賦》?如果說是寄託君臣之道,作為政治上屢次受其兄長迫害的曹植,會產生《洛神賦》中所表現的那麼真摯的感情嗎?似乎也不可能,所有的這一切仍舊是懸而未解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