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可愛的藍胖子呀
-
2 # 80後的全職媽媽
跟老人長大的孩子幾乎都會有這個問題存在的 。
當然父母也是有責任的,平時對孩子的關注太少了,往往孩子已經形成了這些壞習慣而且很嚴重的時候,父母才反應過來,這時候父母會怪老人,怪孩子,其實最應該怪的是你們自己,平時陪孩子太少,對孩子的關注也不夠。
所以,就想憑你們一句話就讓孩子改掉某個壞習慣,那是不可能的。
父母應該先從陪伴孩子開始,慢慢的跟孩子培養一下感情。
然後,可以跟孩子以聊天的方式說一下這個壞習慣會給他帶來什麼後果,當然作為家長一定也要以身作則,一點一點的減少次數,讓孩子慢慢的去接受。
-
3 # 同江明哥vlog
果斷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教育,因為爺爺奶奶都會溺愛孩子,有些壞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所以不管當父母的有多忙,一定要堅持自己教育孩子,讓小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
4 # 隨心育兒
你好,你已經意識到問題了,什麼時候改正都不晚的。
首先不要埋怨爺爺奶奶,對他們多些感恩和理解。
照顧孩子是很辛苦的,勞心勞力,孩子跟著爺爺奶奶長大,想必爺爺奶奶肯定是付出了許多,他們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畢竟年紀大了可能也不懂不理解現在科學育兒的這套理論和方法。
我們都是一個目的,對孩子好,所以可以先心平氣和的和老人家溝通一下教育問題,讓他們明白作為孩子爸爸媽媽的苦心。
這樣做也不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孩子畢竟年紀小,判斷力弱心智也不成熟,如果一味的否定埋怨一直照顧他的爺爺奶奶,他的感情上也不容易接受,畢竟孩子跟誰就會和誰親,只會認為爸爸媽媽嫌棄自己和爺爺奶奶。
最重要的要和孩子的另一位家長保持戰線一致,你們夫妻兩個要思想統一有決心對孩子做出改變。這是最最基本的,不然互相拆臺互相不認同對方的教育理念,這樣是不可能讓孩子改正缺點聽從你的教育方式的。解決好大人的問題,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
最後對孩子的態度也是一樣,不要簡單粗暴的否定,孩子已經養成不良習慣了,即便是改正也會花費一段時間,如果總是指責否定,孩子也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
再就是一些改正方法了,孩子喜歡看電視可能是沒有朋友一起玩或者沒有找到其他感興趣的事,找到孩子其他喜歡的人和事,轉移注意力,培養其他的愛好,電視的吸引力自然而然就下降了。
多交朋友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人是社會動物,渴望他人的關注和認同,有了其他小朋友的帶領和團結,他自然會把自己的行為和習慣向著大家喜歡的方向靠攏。
-
5 # 向陽朵朵
本人覺得作為父母,自己再苦再難,孩子都應該從小留在自己身邊,自己來養育。
但還是有些父母因為自身的各種原因,不得不把孩子交由自己的父母照顧,來減輕自己的負擔。正是這些父母們不知道讓老一輩的人照顧孩子存在不好的負面影響,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同時也會影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前段時間,我正好看過一個育兒節目,一位全職寶媽,生育了三個孩子,這三個孩子年齡都特別小,沒有超過六歲。因為寶媽精力有限,一個人帶三個幼齡的孩子實在太累了,於是把其他兩個孩子分別給了女方媽媽和男方媽媽帶。節目中把老人帶的孩子和父母自己的帶孩子,可以看出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都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了,父母自己帶的孩子乖巧懂事,老人帶的孩子很任性嬌縱膽小。
有些父母長時間沒有陪伴在孩子身邊,沒有跟孩子有更多的交流,這對孩子的每個成長過程都會有缺失。在寶寶三歲之前,是還沒有開始記事的時間,他們根本不會因為你是他們的生育父母就記住自己的爸爸媽媽的,只會根據誰比較熟悉誰對他們好來記事,這個時候缺乏對孩子的關愛對建立良好的親情是不利的。所以,老人帶大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就較少,但是對爺爺奶奶就可以說是非常的依賴和黏人了。孩子也不會記住這樣的父母。
其次,孩子的社會觀念也會不同。老人的思想比較滯後,跟不上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因此,會造成孩子價值觀的落後,使孩子的思維停滯,不能跟上時代的變化,對於孩子今後的生活會造成極大的影響,與別的孩子產生隔閡與代溝。
還有就是孩子的性格和脾氣的變化。老人都會特別寵愛自己的孫子,甚至可以用溺愛來形容,他們沒有父母那麼嚴厲囉嗦,孩子想幹什麼幹什麼,想買什麼買什麼,想什麼時候吃飯就什麼時候做,這些都會養成孩子的不良生活習慣,形成驕縱的性格,在家裡飛揚跋扈,遇到挫折就退縮,不會自己面對。因為習慣了爺爺奶奶的庇護和安慰,少了面對生活的勇氣。這樣的孩子就會比較自私和霸道,在今後的為人處世中會處於下風地位。
-
6 # 阿鳳媽媽的日常
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現在很多小孩子不是玩手機就是看電視,不關誰帶的問題,有很多也是爸爸媽媽帶的也是一樣手機不離手或是看電視也能看大半天的!所以我覺得只要是家裡有電視有手機沒有哪家小孩是不看的,別說小孩子了就是大人一有空都是看手機,不看手機心裡都不舒服,所以更別說小孩子了!其實爺爺奶奶也希望自己孫子聽話又愛學習,只是現在小孩確實不好管教!我覺得不能因為不聽話不愛學習就是因為爺爺奶奶帶引起的!
-
7 # 家有三千金123
你好,你已經意識到問題了,什麼時候改正都不晚的。
首先不要埋怨爺爺奶奶,對他們多些感恩和理解。
照顧孩子是很辛苦的,勞心勞力,孩子跟著爺爺奶奶長大,想必爺爺奶奶肯定是付出了許多,他們對孩子的愛是不可置疑的,只是畢竟年紀大了可能也不懂不理解現在科學育兒的這套理論和方法。
我們都是一個目的,對孩子好,所以可以先心平氣和的和老人家溝通一下教育問題,讓他們明白作為孩子爸爸媽媽的苦心。
這樣做也不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孩子畢竟年紀小,判斷力弱心智也不成熟,如果一味的否定埋怨一直照顧他的爺爺奶奶,他的感情上也不容易接受,畢竟孩子跟誰就會和誰親,只會認為爸爸媽媽嫌棄自己和爺爺奶奶。
最重要的要和孩子的另一位家長保持戰線一致,你們夫妻兩個要思想統一有決心對孩子做出改變。這是最最基本的,不然互相拆臺互相不認同對方的教育理念,這樣是不可能讓孩子改正缺點聽從你的教育方式的。解決好大人的問題,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
最後對孩子的態度也是一樣,不要簡單粗暴的否定,孩子已經養成不良習慣了,即便是改正也會花費一段時間,如果總是指責否定,孩子也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
再就是一些改正方法了,孩子喜歡看電視可能是沒有朋友一起玩或者沒有找到其他感興趣的事,找到孩子其他喜歡的人和事,如果有條件的話父母必須留個人下來陪伴孩子成長,轉移注意力,培養其他的愛好,電視的吸引力自然而然就下降了。
多交朋友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人是社會動物,渴望他人的關注和認同,有了其他小朋友的帶領和團結,他自然會把自己的行為和習慣向著大家喜歡的方向靠攏。
-
8 # 小李拾影
你好,非常高興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大部分都會有這種情況,因為老人從小慣著孩子,捨不得打,捨不得罵,再加上父母教育的話,老人會出來護著孩子,這是問題的根源。 那麼孩子總想看電視,怎麼辦呢? 一、限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二、幫助孩子選擇節目三、隨時觀察孩子看電視的距離四、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五、多和孩子出去到戶外走走六、引導孩子多讀書
-
9 # 鷺媽育兒
孩子不聽話是由於大人陪伴的缺失,由於父母忙於工作,把照顧孩子的生活日常交給爺爺奶奶,與父母平時相處時間過少。雖然有爺爺奶奶的照顧與疼愛,但是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渴望是一種天性,這種渴望只會隨著時間而增加。孩子想表達這種渴望,父母卻聽不懂。父母與孩子的對話無法保持同一頻道上。孩子釋放出來的資訊無法得到迴應,孩子便以不聽話來示意反抗,或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不聽話,不學習不一定全來自於爺爺奶奶的溺愛。孩子的言行舉止與生活背景有密切的關係。孩子平時跟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也可能忙於其它,為了擺脫孩子鬧騰所以就放電視給孩子看,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看電視的習慣。
作為父母建議您給孩子建立安全感,讓孩子用自信取代尋求關注。孩子不聽話、尋求關注實際上是缺乏安全感。當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家人的愛與關懷時,內心是自信與放鬆的,這樣的狀態下的孩子,他會更關注自身的成長,去發展自己的興趣與愛好,更進一步的自我完善。“不聽話”之類的問題也會在孩子被關懷與理解、被看見、被認可之後自動消除。家長平時多關注和上心,孩子的不良行為會慢慢糾正。
對於不愛習,建議您以身作則,讓孩子留意到您的閱讀習慣。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陪伴孩子閱讀,睡前故事是最好的親子閱讀時間。孩子閱讀時家長不要看手機和電腦,最好陪孩子一起閱讀,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建議您鼓勵孩子多到書店、圖書館,在家裡顯要位置多放置圖書,使孩子隨手都可以拿來閱讀。
-
10 # 邊疆予溪
孩子這種表現的原因在心上,而導致孩子這樣的背後歸根結底的原因還在我們大人這裡。這種現象現在很多,不僅僅只是跟著家裡爺爺奶奶的孩子!一、透過現象看本質,孩子在手機遊戲裡找到了快樂感甚至是某種精神上的語言寄託在這裡邊得以實現,換句話說就是孩子內心缺乏榜樣,缺愛,缺力量,這種缺失在我們大人這裡無法獲得,或者說是大人沒能關注到孩子內心並去給予引導。二、孩子內心深處缺愛,我們給了物質給了滿滿的學習安排,可是內心深處孩子在好看過他。三、不抱怨、不指責,有老人幫忙帶孩子已經很感動,而自己的責任是哪些呢?找方法。孩子的好壞父母有最大的責任。四、真誠的愛護,傾聽 ,去擁抱自己的孩子吧。五、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祝您全家幸福闔樂!
-
11 # 逗子媽媽
孩子為什麼沉迷電視手機,其心理需求缺失是根本,電子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孩子的一些心理需要。當父母無法滿足孩子的某些心理需求時,孩子只能向內自我尋求或向外尋求。電子產品本身不是問題,爸媽與孩子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關鍵。記住:先有關係,才有教育。
父母與其為了一部手機、一臺電視和孩子鬥智鬥勇,弄得精疲力盡、心灰意冷,不如老老實實做好兩件事:一是不做壞榜樣;二是做好引導者——讓孩子遠離電視手機的最好辦法,就是大人做好榜樣,並對孩子善加引導:
1、多和孩子溝通交流。
父母多利用業餘時間和孩子交心,瞭解孩子的所見所聞,瞭解他的所需所求。多傾聽孩子心聲、多疏導孩子情緒,親子溝通不求時長但求有效。父母如果要做事,沒有時間陪孩子,在孩子央求陪伴的時候,就應該和他說明情況,並告訴他可以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亦或者來做小幫手。從而讓孩子學會理解他人、體貼他人。這也是一種相互陪伴的需求。
2、清理手機APP。
孩子喜歡拿著手機玩,肯定是手機裡有他喜歡的遊戲、影片,父母可以解除安裝手機裡孩子感興趣的遊戲、影片。平時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最好只是工作和聯絡他人,改變孩子玩手機是為了娛樂的想法。
3、和孩子來個“約法三章”。
用事先約定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控制時間,增強時間觀念。
比如父母可以這樣問:你決定玩/看多長時間,10分鐘還是15分鐘? 一般孩子都會選擇15分鐘,那麼你可以補充一句:“如果你能在計劃的時間內結束,我決定多加你一分鐘,你覺得如何?” 最後不忘加一句“媽媽相信你能做到”。當孩子能夠在約定的時間內離開手機電視,那麼父母就一定要兌現承諾,如果他沒有做到,你應該堅定的直接說:“時間到,手機放回去/電視關掉。”
4、培養孩子的興趣
想戒掉電子產品,最重要的是轉移注意力,發掘孩子對其他事情的興趣。比如,陪孩子一起閱讀,這是一個非常有效且能增進親子感情的方法。把閱讀當做吃飯一樣重要的事情,走到哪兒都帶上一本能吸引孩子的書本,一有時間就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這要比一有時間就給孩子玩手機有意義多了。也可以趁著空閒時,帶上孩子進行戶外運動,做各種戶外遊戲,發現大自然的美好,既能鍛鍊身體,又能開闊視野,激發孩子的探索欲。
-
12 # 伊佳育兒
為了給孩子創造好的生活環境,爸爸媽媽努力工作賺錢,一部分孩子從小被爺爺奶奶帶大,到上學的年紀被接回自己爸媽身邊來照顧。這其中如果爺爺奶奶教育比較嚴格的話,孩子會比較好管;但大部分爺爺奶奶還是比較嬌慣自己的孫子孫女,造成孩子自控能力差。另外,老人和孩子之間沒有很好的親子娛樂,對於孩子來說電視手機上的遊戲、動畫片就是他們的快樂!
我身邊有個這樣的例子:一個小男孩,孩子爸爸媽媽做生意,從小放到老家跟著爺爺奶奶,這幾年賺了很多錢,買了最好的學區房,孩子上一年級,接回到自己身邊上學。孩子非常不聽話,調皮,老師天天點名,最後孩子小小的年紀,竟然厭學。最後是找了一名兒童心理輔導老師給解決的,經過半年,孩子變得乖了,也聽爸爸媽媽的話了!針對孩子目前這種不聽爸爸媽媽話、不學習,老想著看電視手機的情況,怎麼改善?個人建議:
1、拉近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爸爸媽媽多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另外可以讓他知道比電視手機更好玩的還有其他!不知道孩子具體年紀,如果小齡的話,在家陪他做做手工,網上搜一些教程,也可以買點組裝類的玩具,陪孩子一起組裝,還可以陪孩子親子閱讀,在不知不覺中拉近彼此的距離!
疫情過去後有時間就帶孩子出去玩,遊樂場、動物園、爬山等,豐富他的生活。
2、給他“畫個圈”的自由
給孩子行為畫一個無形的圈,只要不出線,隨他瘋玩。
比如:一天看電視手機不超出1小時,這就是圈,具體什麼時間看,他來定!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斷掉看電視手機的習慣,只能循序漸進。一開始時間放寬,再慢慢減少!
3、調完行為習慣,再抓學習
在和孩子相處中,慢慢發現他已經非常相信爸爸媽媽,這個時候再把他的學習抓一抓,固定時間,固定成員陪他進行!多鼓勵,多表揚,孩子都非常聰明,很快就能跟得上!
以上是我認為最有愛的方式,可以參考一下!一切從孩子出發,大人多反思!
-
13 # 趙椅平
我們現在首當其從就要慢慢和孩子溝通,培養親子之間的感情。並鼓勵孩子學習的重要性,多激勵他。也可以透過談條件的形式,慢慢改變孩子觀念。比如把今天的作業寫完,並把明天的課程複習好後,可以去看多久的電視。
在日常生活中多發現孩子的長處,看他喜歡什麼課外活動。然後慢慢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一步步來。這個事情現在急不得,迴圈漸序來慢慢培養。讓其慢慢淡忘電視或者手機,當然這個前期條件是我們做父母也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讓孩子去學習,咱們看電視,玩手機。這樣孩子肯定靜不下心來學習。
-
14 # 好媽媽成長筆記
看到“孩子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就可以想象得到他和父母的關係並不是特別理想了。
如果有條件,無論怎麼辛苦,還是得把孩子帶在身邊,父母帶大的孩子和爺爺奶奶帶大的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孩子“不聽話、不學習、老是想著看電視手機“,我覺得這句話的關鍵在於”不聽話“。
孩子是有感情的,他雖然小,但從小跟著爺爺媽媽,父母不在身邊,心裡是很沒有安全感的。
這樣的孩子,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的關心,另一方面又隱隱的怪父母,特別是如果父母只關注賺錢,認為寄錢回去就可以了,平時沒有加以關心,孩子長大之後,要不就和父母比較疏離,要不就比較叛逆。
我個人就是這樣,在我上學時,有很長一段時間父母外出打工,我是由爺爺帶大的,而我的妹妹在稍稍長大一些後被父母接到了身邊上學,可以說是在父母身邊長大的。長大之後,妹妹和媽媽無話不談,而我的性格比較內向,有事也喜歡藏在心裡,和媽媽之間缺少了親密的感覺,我想這和我小時候父母常年不在家是有很大關係的。
說回這個題目,不知道題主的孩子現在多大了,如果還小,趕緊把他接到身邊照顧,慢慢糾正他不愛學習、愛看手機這個習慣,不能透過打罵來教育孩子,父母多陪孩子,對他表現出愛,孩子自然會感覺得到,到時候再和他談學習,相信他也更能接受。如果孩子比較大,上小學高年級或者初中、高中,父母可以給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把他放在爺爺奶奶家是不得已的,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切忌起衝突,孩子對父母的要求真的很低很低,只要你表現出愛他,他是一定會明白的。
總之,無論孩子有什麼問題,我都不主張打罵,孩子有自尊、有感情,愛可以解決一切。
-
15 # 噢特慢的媽媽
我們都知道看電視看手機對小孩視力、身體都不好,尤其是會影響專注力。愛看電視的孩子就會不喜歡讀書,上學以後就會成績不好。這都是一系列的連鎖影響。
可是好好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當老人幫忙帶孩子的時候,這些道理就成了一紙空談。下班回家總是看到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摟著孩子津津有味地看電視。
為什麼老人帶的孩子都特別愛看手機和愛看電視呢?甚至給孩子養成了不看電視不行的習慣呢?
1
有的小孩特別愛看電視,電視一開啟就兩眼發光,所有的注意力都被電視吸引了。要是這個時候你把電視關了,那必須要大哭小鬧,死活不幹。老人就拗不過孩子,就天天放任孩子看電視。
2
為了讓小孩吃飯、喝藥,就靠看電視來轉移注意力。老人帶孩子沒有那麼多的育兒方法和策略,他們的體力也不允許跟孩子拉鋸戰。所以一旦看電視能讓孩子吃飯、喝藥,不哭不鬧,他們就很樂意讓孩子一直看電視。
3
有的老人自己特別愛看電視,電視從早看到晚,當背景畫面似的。小孩本身對電視並不感興趣,這樣情況下就被動地就看上了電視,久而久之就習慣了看電視,一天不看就難受,有了電視癮。
4
老人帶孩子,本身就很勞累。再加上由於自己的體力有限,尤其是現在天氣冷了,帶著孩子去戶外活動的次數也變少了,即使出去玩,玩的時間也很短,在家也裡也很少陪孩子游戲。孩子在家裡玩無聊,又沒人陪,不看電視幹什麼?總要打發時間。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呢?
首先要知道,徹底不讓孩子看電視是不現實的。
1 要規範看電視的時間
比如看電視的時間定在晚飯後,或者在外出活動歸來後,每天儘量保持一致。這樣也有助於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大人也要遵守這個規則,為小孩以身作則。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家裡的大人要做好榜樣。不能自己看半天,卻要求孩子只看半小時,這樣子大人的教育權威也是蕩然無存的。不僅孩子不服氣,孩子也不可能遵守規定。
2 看電視的時長要注意
小孩可以看電視,但是要嚴格控制時間。2歲以下的儘量不看,2歲以上的小孩建議一次不要超過15分鐘,每天不超過2次。在上學前,小孩每次看電視的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最多兩次。這個標準一定要嚴格執行,全家人都要保持一致。
3 電視節目的內容一定要適合小孩
打打殺殺、談情說愛的電視節目不要來汙染小孩的眼睛了。可以給小孩看一些3-5分鐘的低齡動畫片,給小孩看兩三個。還有一些給小孩看的電視節目也很不錯。也許你覺得這些節目很幼稚,但就是能戳中小孩的笑點。
4 培養家庭看書氛圍替代電視氛圍
如果家裡本身就不怎麼開電視,孩子也不可能對電視痴迷的。可以透過調整一下客廳的擺設,削弱電視在家庭的地位。比如在沙發前擺個書架,電視放在不重要的位置,即沙發正對方不是電視而是書架。晚飯後家人習慣拎起書本而不是按電視開關,如果要看電視,得另外搬個凳子才能舒適看電視,這也是增加看電視的勞動成本。
5 父母和老人要溝通,但儘量少帶負面情緒去溝通
每個人都知道,一旦情緒出來,就不可能好好說話。所以,同樣,當有情緒時,不要去跟老人溝通,老人也會有情緒。
可以先讓自己的情緒壓一壓,然後再跟老人說:爸爸/媽媽,我覺得你這樣子可能不太好。咱們換一種方式說會更好,具體換怎樣的方式,也要跟老人仔細講講。越親近的人,就越在乎你對他是不是足夠的尊重和關注。所以一定要尊重老人。
最重要的一點,別忘了感恩和體貼。老人放棄自己的退休生活,甘願幫我們照顧孩子,這都是因為愛。一定要感恩老人的付出。
-
16 # 楷媽談育兒
我就想問,你們家誰經常看電視?誰經常玩手機?把這兩個“榜樣”揪出來,作為孩子的改正模板就好了,也不是特別難!父母要記住,你的孩子就是你的一面鏡子,他反映出來的問題,大多數父母的縮影!
言傳身教的道理大家都懂,奈何都是腦袋會了,手不會!你現在要做的是以下幾點:
1、孩子接回自己帶既然說是老人影響孩子的,那麼把孩子帶回自己身邊吧?並非老人一定不好,只是有些習慣必須改時,就應該親自教導,否則在遠處指手畫腳不僅人家煩自己也煩!
2、改掉家裡人玩手機、看電視的習慣想讓孩子不看手機、電視,先把家裡人的這些習慣改了!你會發現單純對孩子嘮叨、怒吼壓根作用不大,只有你把家裡權威的那個人解決了,孩子才會明白,原來誰都不能看電視,而不是他自己。
3、立規矩孩子不可能都不讓他看電視的,偶爾還是要讓他看的,所以要給孩子立規矩。怎麼立?自然是家裡人統一步調,這樣孩子改正也容易!規定每天什麼時間可以看電視,看多久,誰都不能有特權!
4、分散孩子注意力
孩子會看電視很大原因是沒人陪、沒事做,家長要多花點時間陪孩子讀書、畫畫、講故事等等孩子會非常樂意的!
就很簡單的例子,你一家人都在看書,孩子可能自己看電視麼?答案都知道吧,所以言傳身教很重要!
-
17 # 潘H倩
30
一般來說會有代溝最主要的原因是對彼此的不瞭解。或許你應該讓你的父母對你產生信任。信任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如果你對你的父母不信任,或者是他們對你不信任或者說是認為你是小孩子,所以什麼都不跟你說。
(在我看來這是另外的一種不信任,不過是原因不同而已。 )那麼你們之間會有代溝也是很正常的。 其實我和自己的父母也是很深的代溝,我沒有辦法瞭解他們的世界,他們沒有辦法瞭解我們的世界。
總是認為自己做的是對對方好的。雖然彼此的不瞭解。但是這樣真的讓人很痛苦
-
18 # 啥呀兒
因為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對於父母感情淡薄,以至於不聽不親近,還是大人的問題,不用手機,不看電視這只是外部因素。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多陪伴,多親近孩子。讓他在心裡依賴你們,親近你們,這樣才能根絕。
-
19 # 菏澤朱小牛
這個問題既然你已經發現就應該立即著手讓孩子回到自己身邊,自己帶。別讓孩子再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下去,寵愛放縱的時間越長,壞習慣一旦養成就越難改變!會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跟著父母在身邊即使生活苦點累點也會覺的很幸福,尤其在孩子成年之後至少有個美好童年記憶。。父母的言行身教重於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會有足夠安全感,幸福感!建議從以下幾點著手試試。
第一:父母長時間和孩子不在一起,孩子和父母的感情就不深厚,父母吩咐孩子學習,做事情所以他可能會不願意聽你的。所以這個時候不要先給孩子著急定規矩,首先要和孩子培養感情是關鍵,感情的培養這個學問很大,首先你不想讓孩子玩手機看電視,你就需要多花時間陪他。買些畫畫書,陪著他畫畫,買些古詩書,和故事書及繪本。晚上睡覺前和他讀一個小時古詩或者故事來增加你們感情,也豐富孩子視野,堅持一段時間不知不覺會發現孩子會愛上學習。
第二:孩子回到父母身邊,媽媽主動多給孩子做些愛吃可口飯菜,買些愛吃的水果,俗話說想留著人,必先抓住小孩的胃。
第三:和孩子慢慢講講長時間看手機看電視的危害性,適當可以找幾個看手機危害類似的動畫片來給孩子看看,這樣比父母講更能記得住。同時並約束孩子玩手機看電視的次數,讓其慢慢戒掉。
第四: 從不愛學習到主動學習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父母沒必要急躁,急也急不來,只需要引導,孩子做作業時要一起陪著他做,中間有不懂難題,要幫忙講解。習慣成自然,一旦養成愛學習習慣,便會愛上學習了。
讓孩子定個理想,在他找藉口玩時,不努力學習時,就用他的理想去鞭策他的目標要好好學習,努力學習。告訴他只有這樣努力長大才能實現理想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
20 # 暖春飛燕
你好,這個問題肯定很多家庭都會遇到,並且可能都有類似同樣的經歷,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從爸媽自己身上找下原因,不要一味責怪孩子,孩子認知受環境影響因素很大。
首先,我們要分析瞭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肯定是爸爸媽媽與孩子沒有長時間陪伴,父母總是覺得自己努力打拼,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殊不知,孩子更希望爸爸媽媽能多陪伴他們。要知道孩子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爸媽必須親自去參與孩子教育,不能任何人代替,彎下腰與孩子做朋友,學會聆聽他的一切表達,不要高高在上,一味指責。因為早期教育是對於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至關重要。
再次,因為家庭情況不同,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條件讓孩子在自己身邊成長;並不是所有爺爺奶奶文化素養,教育方式都很高;並且有時在教育孩子上也是一中無奈。不能說爺爺奶奶教育的孩子不好,只不過現在社會發展很快,加上有些爺爺奶奶身體健康等方面因素影響,也沒有全身心投入到孩子教育上去,只不過是帶帶孩子而已。讓孩子看看電視,玩玩手機,不作不鬧,這種現象很常見,但並不是不愛孩子。
既然我們知道存在的一些狀況,作為家長的爸爸媽媽應該調整一下,根據各自家庭不同情況,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教育方式。
回覆列表
老人帶孩子平時都是溺愛,想幹什麼就讓幹什麼。孩子也認為有人護著,管不了。先不要著急,試著跟孩溝通,要想孩子有轉變也要想辦法跟老人談談,不能過度溺愛,管孩子的時候也不讓老人插手,沒人護著了,孩子的好習慣會改過來的。給孩子制定一個目標,慢慢的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