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計委統計資訊中心釋出統計結果: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國醫院數量達到2.9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2747個,民營醫院16004個。與2015年11月底比較,截止2016年11月底的全國公立醫院數量少了430個,民營醫院增加1955個。2016年度,全國公立醫院減少數量為歷年來最多。那麼這430家醫院到底去哪裡了?
一、醫院改制
2016年,企業醫院改制成為整個醫療服務行業關注的焦點之一,多家醫院先後改制。
為了配合醫院改制,去年11月份,中辦、國辦轉發了《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於進一步推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若干意見》,在涉及醫院改革的諸多領域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儘管尚無政府辦公立醫院在體制機制改革上的困難和艱辛,但企業醫院複雜的歷史背景、權屬結構,尤其是國有資產的確權、醫院職工的安置等核心問題,也讓企業醫院的改制並不輕鬆。
這不,去年7月份湖南婁底市第一人民醫院就發生了醫護人員因反對“改制”而發生的集體活動,婁底市第一人民醫院,前身為漣鋼醫院,始建於1958年,後來醫院欲引入民營資本,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遭到了醫務人員的抵制,給醫院和政府造成了巨大壓力。
公立醫院與民營資本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業已成為醫療行業內新的現象。反觀社會資本的介入,支持者認為,社會資本是醫改的外部推動力,混合所有制有助於改善公立醫院機制不活、效率低下等問題,是達到多元化辦醫格局的現實途徑。當民營醫療機構逐漸成為重要醫療力量,這個“大氣候”會倒逼醫療體制的改革。
二、藥企收購
去年9月分,海南海藥豪擲3.4個億,從武漢鋼鐵集團手中買下了鄂鋼醫院,在醫療界引發廣泛熱議。以海南海藥為代表的醫藥企業,在醫療界再次“攻下”了一座“城池”。
在醫院併購這事兒上,從來不乏藥企的身影。事實上,近年來隨著醫療領域的放開,藥企進入醫療領域已經成為了一個並不罕見的現象。而通常來說,藥企進軍醫療領域,多采取的是參股或控股醫療機構,少部分也會自己投資興建醫院。
作為“賣光醫院”典型的宿遷市,十年前拍賣醫院時,最大的市人民醫院就是被南京鼓樓醫院和金陵藥業以股份制的方式進行了“改造”。那麼,為啥藥企這麼熱衷於收購醫院呢?“新醫改以來,國家三令五申,打壓藥價,藥品零差率、破除以藥養醫等政策的‘輪番轟炸’下,藥企的日子沒以前好過了。”一位三甲醫院的管理者向《醫學界》透露,在破除以藥養醫體制和鼓勵社會資本辦醫的政策大背景下,藥企、醫療器械、實業以及金融業從業者紛紛收購醫院,搶先佈局下游產業鏈。
在大量收購民營醫院的同時,資本的觸角也伸向了公立醫院。早在2013年,康美藥業就與吉林省梅河口市當地政府限定協議,收購了梅河口市婦幼保健院、友誼醫院和中醫院。這是首次有藥企整體收編當地公立醫院。
目前中國公立醫院佔醫院總數的近半數,佔床位總數的90%左右。由於公立醫院在整個健康產業鏈中的地位,勢必成為社會資本關注的焦點。藥企的“瘋狂”收購,也體現出了公立醫院未來的一個變化趨勢。
三、被大醫院“吞併”
被併入大醫院和醫學院,也是不少公立醫院的結局之一。
今年7月份,被網友戲稱為“全球最大醫院”的鄭大一附院再度擴張,將同為三級醫院的鄭大四附院“吞併”,在醫療界引發熱議。分析人士認為,被大醫院吞併,是接下來不少二級乃至三級公立醫院的結局,“而且是一個相對不錯的結局。”
同樣,1月3日,南方醫科大學也新增了3家直屬附屬醫院。三家新加入的直屬附屬醫:廣東省口腔醫院、廣東省面板病、廣東省深圳牙科醫療中心都是廣東省內知名的大型專科醫院。分析人士就此表示,兼併公立醫院並收納為附屬醫院,有利於提高了地方醫療服務的水平。
然而,也有不少醫改專家認為,這是公立醫院和醫學院校盲目擴張的結果。“像鄭大一附院這等規模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再次擴張,將對周邊地區的醫療機構和基層醫院產生巨大的虹吸效應。長此以往,將不利於國家分級診療制度的推進。”
實際上,新醫改以來,國家衛計委三令五申要求控制城市公立醫院規模,甚至提出要對大醫院實現“拆分”,然而其難度可想而知。
四、醫院託管
去年9月份,國家衛計委和財政部辦公廳聯合下發了2016年縣級公立醫院改革通知,通知提出將推進縣級公立醫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醫院的行政級別,縣級公立醫院迎來大改!在新一輪醫療改革的浪潮中,不少縣級醫院以及三乙醫院憑藉自身努力,升上了三甲。但更多的醫院則囿於現狀,被大醫院“託管”。
據悉,新醫改以來,湧現出了不少新的“概念”,醫院託管就是其中之一。醫院託管的案例,近年來並不鮮見,除了一些三級醫院託管二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近來還出現了不少三級醫院被大三甲託管的情況。
所謂“醫院託管”,具體做法就是,大醫院的將自己的副院長、科主任等中高層管理者直接“空降”到下級醫療機構擔任院長,直接管理該醫療機構,並且按被託管醫院年收入的相應比例收取管理費用。
去年8月份,國家衛計委下發了《關於推進分級診療試點工作的通知》,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探索組建醫療聯合體”。而區縣醫院託管這一做法,則非常契合中央和各省醫改政策提倡的“醫聯體”方向。
分析人士認為,醫院託管運營是醫院擴張三條路徑(新建、併購和託管)中相對門檻最低,見效最快的做法。因此,近年來,醫院託管之風,頗為盛行。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全國各地還將有一大批醫院被“託管”。
近日,國家衛計委統計資訊中心釋出統計結果: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國醫院數量達到2.9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2747個,民營醫院16004個。與2015年11月底比較,截止2016年11月底的全國公立醫院數量少了430個,民營醫院增加1955個。2016年度,全國公立醫院減少數量為歷年來最多。那麼這430家醫院到底去哪裡了?
一、醫院改制
2016年,企業醫院改制成為整個醫療服務行業關注的焦點之一,多家醫院先後改制。
為了配合醫院改制,去年11月份,中辦、國辦轉發了《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於進一步推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若干意見》,在涉及醫院改革的諸多領域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儘管尚無政府辦公立醫院在體制機制改革上的困難和艱辛,但企業醫院複雜的歷史背景、權屬結構,尤其是國有資產的確權、醫院職工的安置等核心問題,也讓企業醫院的改制並不輕鬆。
這不,去年7月份湖南婁底市第一人民醫院就發生了醫護人員因反對“改制”而發生的集體活動,婁底市第一人民醫院,前身為漣鋼醫院,始建於1958年,後來醫院欲引入民營資本,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遭到了醫務人員的抵制,給醫院和政府造成了巨大壓力。
公立醫院與民營資本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業已成為醫療行業內新的現象。反觀社會資本的介入,支持者認為,社會資本是醫改的外部推動力,混合所有制有助於改善公立醫院機制不活、效率低下等問題,是達到多元化辦醫格局的現實途徑。當民營醫療機構逐漸成為重要醫療力量,這個“大氣候”會倒逼醫療體制的改革。
二、藥企收購
去年9月分,海南海藥豪擲3.4個億,從武漢鋼鐵集團手中買下了鄂鋼醫院,在醫療界引發廣泛熱議。以海南海藥為代表的醫藥企業,在醫療界再次“攻下”了一座“城池”。
在醫院併購這事兒上,從來不乏藥企的身影。事實上,近年來隨著醫療領域的放開,藥企進入醫療領域已經成為了一個並不罕見的現象。而通常來說,藥企進軍醫療領域,多采取的是參股或控股醫療機構,少部分也會自己投資興建醫院。
作為“賣光醫院”典型的宿遷市,十年前拍賣醫院時,最大的市人民醫院就是被南京鼓樓醫院和金陵藥業以股份制的方式進行了“改造”。那麼,為啥藥企這麼熱衷於收購醫院呢?“新醫改以來,國家三令五申,打壓藥價,藥品零差率、破除以藥養醫等政策的‘輪番轟炸’下,藥企的日子沒以前好過了。”一位三甲醫院的管理者向《醫學界》透露,在破除以藥養醫體制和鼓勵社會資本辦醫的政策大背景下,藥企、醫療器械、實業以及金融業從業者紛紛收購醫院,搶先佈局下游產業鏈。
在大量收購民營醫院的同時,資本的觸角也伸向了公立醫院。早在2013年,康美藥業就與吉林省梅河口市當地政府限定協議,收購了梅河口市婦幼保健院、友誼醫院和中醫院。這是首次有藥企整體收編當地公立醫院。
目前中國公立醫院佔醫院總數的近半數,佔床位總數的90%左右。由於公立醫院在整個健康產業鏈中的地位,勢必成為社會資本關注的焦點。藥企的“瘋狂”收購,也體現出了公立醫院未來的一個變化趨勢。
三、被大醫院“吞併”
被併入大醫院和醫學院,也是不少公立醫院的結局之一。
今年7月份,被網友戲稱為“全球最大醫院”的鄭大一附院再度擴張,將同為三級醫院的鄭大四附院“吞併”,在醫療界引發熱議。分析人士認為,被大醫院吞併,是接下來不少二級乃至三級公立醫院的結局,“而且是一個相對不錯的結局。”
同樣,1月3日,南方醫科大學也新增了3家直屬附屬醫院。三家新加入的直屬附屬醫:廣東省口腔醫院、廣東省面板病、廣東省深圳牙科醫療中心都是廣東省內知名的大型專科醫院。分析人士就此表示,兼併公立醫院並收納為附屬醫院,有利於提高了地方醫療服務的水平。
然而,也有不少醫改專家認為,這是公立醫院和醫學院校盲目擴張的結果。“像鄭大一附院這等規模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再次擴張,將對周邊地區的醫療機構和基層醫院產生巨大的虹吸效應。長此以往,將不利於國家分級診療制度的推進。”
實際上,新醫改以來,國家衛計委三令五申要求控制城市公立醫院規模,甚至提出要對大醫院實現“拆分”,然而其難度可想而知。
四、醫院託管
去年9月份,國家衛計委和財政部辦公廳聯合下發了2016年縣級公立醫院改革通知,通知提出將推進縣級公立醫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醫院的行政級別,縣級公立醫院迎來大改!在新一輪醫療改革的浪潮中,不少縣級醫院以及三乙醫院憑藉自身努力,升上了三甲。但更多的醫院則囿於現狀,被大醫院“託管”。
據悉,新醫改以來,湧現出了不少新的“概念”,醫院託管就是其中之一。醫院託管的案例,近年來並不鮮見,除了一些三級醫院託管二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近來還出現了不少三級醫院被大三甲託管的情況。
所謂“醫院託管”,具體做法就是,大醫院的將自己的副院長、科主任等中高層管理者直接“空降”到下級醫療機構擔任院長,直接管理該醫療機構,並且按被託管醫院年收入的相應比例收取管理費用。
去年8月份,國家衛計委下發了《關於推進分級診療試點工作的通知》,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探索組建醫療聯合體”。而區縣醫院託管這一做法,則非常契合中央和各省醫改政策提倡的“醫聯體”方向。
分析人士認為,醫院託管運營是醫院擴張三條路徑(新建、併購和託管)中相對門檻最低,見效最快的做法。因此,近年來,醫院託管之風,頗為盛行。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全國各地還將有一大批醫院被“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