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8年的CPU主頻就已經3.0以上了,現在2020年了,主頻普遍還是3.0左右,高一點也就4.0。主頻沒上去,也就多了幾個核心。為什麼不能5.0預設主頻的CPU
44
回覆列表
  • 1 # any招財貓

    主要還是功耗和發熱問題,你看一下現在能一直5.0的CPU有多少,更加不要說全部核心5.0,5.0發熱量大的驚人,不是一般散熱器能壓的住的,科技發展要一步一步來,沒有捷足先登。而且CPU目前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完全夠用,專業方面的也有專業的CPU來對應市場,而且效能不是頻率單方面決定的,先進的製造工藝和構架等因素也決定了CPU效能。而且多核芯也有多核芯的優點,不代表多核芯沒用,在應用方面對多核芯最佳化好,多核芯的價值就體驗出來了,而且現在很多軟體遊戲都在往多核芯最佳化,多核芯好比如,我一個人能力在好也不能同時做更多的事情,但是我要是有很多能力一樣好的人呢?就能同時做更多的事情,而且有些事情人多比人少還有優點,CPU也是如此道理。

  • 2 # 家庭科學

    由於功耗,散熱等問題,單核心的頻率要求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現在都是多核心多執行緒,整個CPU的併發排程比以前單核心時代要先進很多,所以現在選購電腦時不能單看cpu的頻率,還要看核心數量,支援的執行緒數,快取等等。現在的效能測試軟體都會給出單核心分數和多核心分數,讓消費者有個直觀的認識。

  • 3 # 韶華易逝X

    03年主頻就2g+了。核心還是主頻有用但是不能單獨決定效能。伴隨著物理材料學科基礎理論方面多少年都沒大突破了,燒主頻的辦法在材料工藝功耗上註定走不下去。

  • 4 # 舊念4498

    因為AMD彎道超車,看多核多執行緒吃下了英特爾半壁江山,所以英特爾也均衡發展。 英特爾04年就發文展望未來 10年內把主頻做到8.0以上。結果快20年了 還在5.0

  • 5 # 閱微隨筆

    跟發熱量有關,主頻到5Ghz以上,發熱量非常高,可以燒開水的發熱量,不可能無限制增加頻率,以前的CPU核心數量少,現在增加頻率方面基本都屬於擠牙膏,因為已經快到正常散熱系統的極限了,君不見現在水冷散熱很常見嘛,最佳化CPU設計和製作工藝,可以減少功耗和散熱,增加核心數量可以有效增加CPU效能,大型遊戲除了吃顯示卡,還吃CPU頻率,1核不夠就多核,遊戲廠商會根據市場上主流電腦的CPU核心數量,最佳化遊戲最多能佔用多少核心,我認為,在CPU製程越來越受限的情況下,未來可能會在尺寸大小上做升級,比如一個巴掌大小的CPU

  • 6 # 莫問遠處

    現在主流的處理器主頻在4G左右。純粹搭主頻,可能10G都突破了。記得P43.0G還沒有後出的Pm1.7G快。好像是流水堆疊了三十多級,處理能效沒有Pm17級的高。

  • 7 # 有心老實人108776331

    其實這個東西夠用就好,並不是越大越好。 好比以前的蘋果四,手機剛出來的時候很流暢很好用。 其實並不是手機卡了,只是我們像越來越快。

  • 8 # chris1010x

    我也覺得奇怪,2000年左右處理器頻率就可以到3G多了,差不多二十年過去了,頻率只提升了1G,心碎了了,究竟是真的無法克服技術上的障礙,還是公司壟斷技術後的吝嗇?

  • 9 # 保定市博科翔億計算機

    主要是散熱解決不了,頻率越快消耗掉能量越高,發熱越高,據說未來的處理器會透過光傳輸資料,那樣的話散熱幾乎沒有,頻率一定大幅提升。

  • 10 # 深海的寂寞26273842

    現有的高科技材料已經研究的很透徹了,更高頻率的材料不可能民用,只能向多核心發展,矽基技術只能到這麼高的頻率,在沒有替代品的情況下,只能向多核心多工並行開發。

    開發者希望的是,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透過多核心並行運算來達到更高頻率所能解決的任務。

    在下一代運算技術沒有明確向哪一個方向發展前,CPU頻率只能也只會是這麼高,這是現有條件所能達到的最好標準了。

  • 11 # 雪山老碼農

    一顆CPU強不強不只是看主頻,首先要看架構!舉個例子,一個酷睿的3.0G的主頻,一個i9的2.5G的主頻,後者比前者不知道要強多少倍!就像朝鮮的米格29與美國的F35,根本不在同一級別上,沒法比…

  • 12 # 數碼徐霞客

    我認為這個問題其實主要是因為對摩爾定律(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觀測到每隔18-24個月積體電路上整合的原件就會增加一倍,運算效能也提升一倍)的認可,以及目前cpu製造技術的侷限性所造成的。其實早在奔騰時代,英特爾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如果僅僅追求速度的提升,那麼用不了幾年就會觸及cpu製造技術的天花板。製程雖然年年都在縮小,但這並不是無止境的。所以奔騰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區別於普通奔騰處理器的含有mmx指令集的多能奔騰處理器,開始為cpu引入除了頻率以外的其他引數,這樣做豐富了CPU的評判標準可以使使用者的著眼點分散,不必只盯著頻率一個引數,讓製造廠家有一定的喘息時間,同時也儘可能的延緩觸及天花板的時間。但是即使如此,由於效能提升的需要,對於單核效能的壓榨也是日趨殘酷,於是廠家們又發明了一個其他的方法。記得還是在2000年前後3d顯示卡大戰的年代。3dfx在與nvidia的交鋒中漸漸吃力為了挽回頹勢在voodoo4上使用了基於vsa-100的多核心方案,這樣有效的提升了顯示卡效能,又減少了單核心的創新難度。唯一的缺點就是以當時晶片的生產水平增加一個核心意味著成本的很大提升,但這仍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方案。這就像一個家庭需要積累財富,如果只靠先生一個人掙錢的話,他努足了勁兒,從收入5000提升到1萬再到15,000,是很困難的,但是如果夫妻兩個人都上班,那麼即使是每個人只掙8000總收入實際上也是提升的,再過幾年兒子畢業了一起掙錢,那麼每個人可以在更輕鬆的狀態下實現家庭財富的更快速積累,這就是多核心的優勢。到這裡效能的問題有了著落,可是成本的問題還需要解決,雖說一家子掙錢眾人拾柴火焰高,但是添人進口挑費也隨之提高,咱們能不能少添人口,儘可能的讓現有的人再多掙錢,比如一個人打兩份工兼職一下呢?技高一籌的英特爾想到了辦法,之後不久上市的奔騰四也引入了多核心的概念,只不過英特爾沒有直接增加核心數而是採用超執行緒技術,虛擬出了兩個核心。這下皆大歡喜,效能成本兩全其美,而且分散使用者對於頻率的專注追逐。那之後的發展路線也基本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不一味提升單核運算頻率,而是採用提升頻率與增加核心數(包括執行緒數)相結合的方法來提升運算能力。直到今天我們已經迎來了第10代酷睿的王者i9 10900k 這款已經集成了10核心20執行緒。但是即使載入了Velocity Boost也依然讓頻率在5ghz左右徘徊沒有過分激進。這其中除了牙膏廠慣用的商業運作以外,我覺得也是有技術方面的限制,畢竟我們使用的還是電子計算機,當有朝一日(按摩爾定律用不了多久)我們的電路設計已經細到連電子(直徑0.008奈米)都不能透過的時候,那麼就要真的徹底革新現在的CPU結構了。個人見解不對之處還請高人科普。

  • 13 # 東方陽光007

    有,你不知道又買不起又用不到而已。IBM 前年就宣佈他們量產了一款精簡指令集CPU,標準頻率5.2ghz。

  • 14 # 毒聚一方

    因為一味的堆主頻晶片也有瓶頸。主頻越高溫度成幾何狀升高,甚至連液氮都壓不住,而且提升也有限,提升那些頻率也不見得對整體效能提高多少,反而給散熱問題,和穩定性帶來更多的難題。所以,現在是採用多核心多執行緒的方式,在主頻保持一定合理水平的時候(散熱方面跟得上),增加核心和執行緒

    這就好比一個人給你再大都勁你扛100斤的東西都吃力,而乾脆多來幾個人一起扛。。。來200斤的都輕鬆擼過

  • 15 # MOMATTO

    可以把CPU交火嗎?一個主機板兩個或者多個CPU,主頻3.5已經夠用,發熱也可以控制,多個CPU可以一起工作說不定可以延遲瓶頸

  • 16 # 二氧不化碳

    08年叫做高頻低能 英特爾那時的稱號,amd還特意為此更改自己的晶片名字,比如速龍3500+ 這個3500就是,我amd.的這款晶片相當於英特爾同級別的3.5主頻的u,而這款3500+的主頻 可能只有2.4-2.8之間 不記得了

  • 17 # 劍齒虎戰神

    頻率提高了發熱,發熱量太大了就得降頻,不降頻就得冒煙,等於沒提高,所以4G主頻是個坎。02年的時候Intel首次推出突破3G主頻的奔騰四處理器,也是人類首次用上3G以上頻率的桌面級處理器(超頻選手不算),結果發熱量可以煎蛋,無論是遊戲效能,功耗還有價格,都敗給了主頻只有1.8G的AMD速龍3000+,那次是AMD第二次小超越intel(第一次是k7),後來Intel吸取教訓,不再一味的堆主頻,而是不斷地最佳化架構,發展多核心多執行緒,至今AMD也沒趕上來。

  • 18 # TT逛吃逛吃

    主頻確實可能以目前的技術是沒辦法弄得太高 特別是民用 都不是實驗室環境 太高主頻 能耗都傷不起 其實個人覺得民用慢慢可以多弄點雙路的東西出來了 民用顯示卡有交火 民用CPU不說多路嘛 好歹弄點雙路的出來唄

  • 19 # 嘟嘟聊數碼

    英特爾在過去給了很多人以誤導,覺得CPU效能提升還是要全靠主頻帶動,比如當年的奔騰4就不惜一切代價提升主頻,但是最終到了4Ghz的節骨眼上無法控制功耗發熱了,於是徹底放棄了4Ghz頻率,後來英特爾改進設計思路,以提升CPU效能為主,於是我們看到酷睿2處理器頻率不過才2Ghz,但是效能已經大大超越了過去的3Ghz以上的奔騰D。

    不管是英特爾還是AMD,現在都以CPU的效能提升為主,因為半導體工藝的進步已經很困難了,如果一昧提升主頻,對CPU的良品率和功耗發熱都不易控制,難度也非常大,是得不償失的選擇,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9代酷睿和3代銳龍,CPU基準頻率不過3Ghz甚至更低,即使是加速頻率也大都在4Ghz-5Ghz左右,比如我的銳龍3700X基準頻率不過才3.59Ghz,但是實際效能已經是相當強悍了,絕對不是幾年前的4Ghz處理器可以相比的。

    隨著主流程式對多核多執行緒的最佳化加深,所以CPU廠商目前更加註重多核心的設計,畢竟這相對於提升CPU單核效能和頻率更加容易一些,效能提升也能做到立竿見影,所謂的5Ghz主頻更多的還是一個數字象徵意義,我們看到9900K儘管達到了5Ghz,但是功耗發熱都非常大,即使是未來幾年,主流CPU恐怕也達不到5Ghz這個頻率。

  • 20 # 親舒紡

    個人認為人類的計算機技術不可能無止境的發展,就想宇宙的光速無法超越一樣,我們生活的宇宙可能就是一臺超級計算機的模擬程式,他不允許你超越計算出他的存在,就想虛擬機器效能永遠無法超過主機一樣,我虛擬機器如果有感知他永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員管理散亂,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