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TheSim
關於孔融,一般人的第一印象來自《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孔融成為一個“孝悌”的好孩子的代表形象。但就是這個孔融,在他的歷史時代,最後卻被曹操以“非孝”、“欲圖不軌”、“謗訕朝廷”等罪名殺害。孔融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作為一個士人的代表在三國那個亂世作出了怎樣的生存抉擇?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少有才名,後來以文學列名“建安七子”之一,可以說是當時“士人”之代表。我這裡所說的“士人”不是指世家大族,而主要是精神意義上的,以秉持儒家思想為主的“士”。《論語》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u死而後已,不亦遠乎u」所謂“仁”就是體驗到個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後自覺地承擔起“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孔融留在歷史中的“行跡”可以說是矛盾的,讓不少後世的人難以理解。
支援曹操反對曹操都是為了心中的理想
首先說政治選擇。比如孔融在許多具體問題上,曾表現出與曹操合作的態度。在《崇國防疏》中指斥劉表,助了曹操一臂之力。招王朗書中,對曹公又大表欽佩。三首《六言詩》,也從政治上對曹操加以熱情頌揚,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中甚至把曹操譽為齊桓公。而在後期,孔融對曹操有多有諷刺。最使曹操難以容忍的是,他上奏《宜準古王畿之制》,主張“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意即尊崇天子,擴大漢室實權,反對曹操稱王。孔融到底是贊成曹操呢?還是反對曹操呢?為何前後不一?
我前文已經論述過,曹操對待士人,並非以士人來對待他們,而主要是作為謀士在利用他們,若其中有人表現出士人的作風,對其政權挖苦諷刺,曹操一般都會將其除掉,如孔融、崔琰、彌衡,甚至曾立大功的荀文若最終也是被逼鬱郁而死。
現在我們換一個角度,從士人的生存選擇角度看這個問題。個人是被拋擲到這個世界上來的,他無法選擇自己的時代。孔子講的“中庸”之“中”,應理解為四聲“擊中目標”的中,也就是說根據時代和具體情況選擇最適當的行為方式,但選擇也不是無原則地純依個人之好惡,“庸”是庸常,是指符合從整體利益出發的根本常道。
孔融生活的時代是一箇舊的道德規範已經開始解體,新的道德規範尚未確立的時代,持國者皆以武力為尊,以權謀相尚,即使講論道德者,也完全是利用道德教條為政權服務,如司馬炎“以孝治天下”,鍾會以有損名教為由殺害嵇康。
孔融是率直的,並且因為出身世家,難免有一點恃才傲物,他進入朝廷之言論議事從來不阿權貴,《後漢書》雲:“時隱核官僚之貪濁者,將加貶黜,融多舉中官親族。尚書畏迫內寵,召掾屬詰責之。融陳對罪惡,言無阿撓。”“中官”就是宦官,十常侍為惡是朝廷最重要的問題,孔融議事直指問題核心。當時孔融受司徒楊賜徵召,暗暗察訪官僚中的貪汙之人,準備予以貶謫罷免,孔融檢舉的多為宦官的親族。尚書害怕得罪宦官,於是召孔融等司徒屬官詰問斥責,孔融陳述宦官子弟的罪惡,毫不隱諱。後來孔融“會董卓廢立,融每因對E,輒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轉為議郎。”
孔融這種剛直不阿的行為不應當只從個性和出身上的“恃才傲物”來理解,而更要從士人的在作出生存選擇時,常常為承擔自己“天下己任”的責任而不顧個人之榮辱安危的角度來理解。
任何人都必須在現實中作出選擇,而在很多具體事情上,有時人們無法選擇“最好的”,只能選擇“最不壞的”。《後漢書》雲:“時袁p曹方盛,而融無所協附。左丞祖者,稱有意謀,勸融有所結納。融知紹p操終圖漢室,不欲與同,故怒而殺之。”當時袁紹、曹操勢力逐漸強大,而孔融知道二人終究是要篡奪漢室的,所以不願意投靠他們。其幕僚左承祖勸孔融要結納袁紹或者曹操,孔融怒而及其殺害。袁p曹爭勝之時,孔融明白他們都是在為了個人利益在爭奪勢力範圍,雖然自身無力協扶漢室,只能選擇中立,希望以自己有限的力量儲存一片漢家土地。
及青州為袁譚攻破,而後獻帝都許,雖然曹操擅權,畢竟名義上還是漢家正統所在,故孔融來到許昌,“每朝會訪對,融輒引正定議”,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向朝廷提出正確的建議。
後來曹操不臣之心日益明顯,孔融開始主要是提出勸戒,在孔融心中,曹操雖然有不足之處,但只要他的行為還能夠在一定的規範範圍之內,就應當盡力去匡正他,改善他。所以這一時期,孔融總體的政治態度是支援曹操的,這樣的想法跟荀熱聳且恢碌模詰筆鋇母髦終™治勢力中,曹操畢竟是擁戴天子的,有著正統的名義,支援曹操是為了匡扶漢室。所以,在曹操與劉表的對峙中,孔融會支援曹操而貶斥劉表,都是為了推動漢室的恢復和統一。
但到後來,當曹操擅權篡漢的行跡已經非常明顯的時候,當孔融明白那些勸戒已經沒有用時,他便開始諷刺曹操,這種諷刺體現的是內心的一種絕望。
當“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時,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
這已經是一種諷刺和義憤的直接表述了。孔融知道自己無力改變這些,他也看不到任何其他(他所能做到的)改善的可能。作為一介文人,他只能用他絕望的表白作最後的抗爭。
孔融“非孝”體現活潑潑的生命精神
孔融後來被曹操找了一個很小的理由殺掉,實際上是孔融自己“求仁得仁”。孔融在最後的日子裡,還有一段清閒的時間,史載“及退閒職,賓客日盈其門。常嘆曰:‘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孔融對自己可能的結局已經非常清楚,聚友飲酒,是對時代的絕望,也是對生命的依戀。
關於孔融之被殺,歷史上有過很多爭論,我們先澄清幾個誤解。
孔融雖曾為州郡之長,但實際上無權無勢,建安元年,孔融即為袁譚所攻破,根本談不上對曹操勢力構成任何實際政治軍事上的威脅或傷害。後來,孔融入許昌,雖然作為名士,有較大聲望,但隨著曹操軍事政治勢力及控制的加強,只能議論的文人對曹操更是無法構成任何“政治軍事上的威脅或傷害”,況且,曹操殺孔融,是在孔融免官閒居在家之後,可見,孔融被殺決非因其對曹操構成“政治軍事上的傷害”。
曹操殺孔融,最主要的一條罪名是“違天反道,敗倫傷理”,這一點很可深思。因為我們知道曹操曾三次發出“唯才是舉”的舉賢令,以能力而非道德提拔人才,為什麼還那麼強調“天道倫理”呢。其實這個悖論正是現實政治中一再出現的一個必然現象。
我講過,三國時,舊的倫理規範實際上已經開始失效,新的倫理規範又尚未產生。但任何一個政權又都必須要有一套倫理規範來維繫其統治,因為倫理規範是政治規範的理論前提,在中國傳統的社會背景下,如果沒有父子之間的家庭秩序,就不可能建構君臣之間的國家秩序。所以,曹操雖然在實際的政治運作中要以能力為標準提拔人才,但在宣傳上,仍然只能高舉禮法名教的旗幟,即使他自己已經不再相信這一套,他仍然要讓他的臣民和百姓相信他在維護名教,否則,社會秩序無以建立。
據《後漢書·孔融傳》載,孔融對稱衡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莫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孔融的這段話,用現代的網路語言表述就是:“老子對於子女(其實就是兒子,現在講求男女平等,沒辦法,暫時翻成“子女”吧)來說,有親情可言嗎?說到底,就是當年老子一時性衝動,激活了卵子,產生了受精卵,生下這麼個孽種。子女對於老孃呢?不也是這樣嗎?就像一個東西寄存在瓶子裡,東西出去了,就沒了瓜葛。”
這段話在傳統儒家人士看來,確實離經叛道。用一個詞來表述,叫“非孝”。“非孝”,並不是說以孝著稱鄉里的孔融不孝,而是指他對孝道的非難。孔融把“夫婦不故生子”當作一項經驗來看待,並進而分析其中所蘊含的父子關係。他的非難,起於當時虛偽禮法和真正的父子之情不能相應;他要破斥的,是當時流行的虛偽的關於“孝”的教條,特別是被政治利用和意識形態化的“孝道”。
孔融之“非孝”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者,真正的儒家精神是活潑潑的生命力的體現,是應和時代精神的“中庸之道”,而非一些僵死的道德條目,儒家精神在自身內包含創造發展的因素。孔融的“非孝”言論正是對當時時代精神的直言表述。“仁”是一種對天下的擔當精神,而“義”孟子曰“義者,宜也”,適宜的意思,孔融是實踐了儒家精神,而非與儒家精神相牴觸。
再者,漢末魏晉時期,正是漢代作為精神維繫的禮法制度失去內在生命力流為虛偽形式的時代,這時候,新的生命力開始從個人精神之解放之處萌發,“建安七子”作為時代精神的代表,正是在恃才放曠的外表下展露出個性解放的真實生命精神,這是新的時代精神建立的一個開始,是中國歷史發展在文質相復、陰陽相推的演進歷程中的又一個關鍵節點。在這樣一個時代,孔融以他剛直不阿、率直任性的一生,演繹了中國精神之發展的悲情一幕。
-
3 # 科普集結號
孔融是三國的時代不可多得的奇才,然而因為忤逆了曹操,最後被滿門抄斬。
【孔融其人】在三國時代,孔融是一個很有名的人,除了傳說中的讓梨故事,還有很多事情,足以令大家敬佩。孔融,字文舉,山東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孫,父親孔宙,曾為泰山都尉,有一個哥哥叫孔褒。孔文舉很小的時候就是個神童,十歲之時隨父親進入京城洛陽。在當時,洛陽的著名名士河南尹李膺經常閉門謝客,並且揚言,不是當今的名士大儒,休想進我李家的大門。才十歲的孔融很不服氣,就隻身去拜訪。
(孔融智鬥李膺)
孔融獨自一人來到李膺的家門口,對僕人說道:“我和李先生是同族。請報告你的主人,他的客人來了。”李膺就將孔融迎接了進去,問道:“你的祖父難道和我們家族是親戚?”孔融嘻嘻一笑:“當然了,我姓孔,你姓李,我的祖宗是孔仲尼,你的祖宗是李老聃,他們都是有德之人,是後世共同的老師,當然我孔融和李大人你是一家人啊!”此話一出,滿座皆驚。當時太中大夫陳煒來的晚,大家就將剛才發生的事情告訴了他,陳煒滿不在乎地說道:“小的時候聰明,大了就未必!”孔融馬上反唇相譏:“看來陳大人小時候一定是神童了!”李膺大笑:“孔文舉將來必成大器。”
【孔氏一家視死如歸】黨錮之禍發生後,被太監追殺的督郵張儉一路潛逃到了孔融的的家,因為張儉和孔褒是朋友,張儉就想在這裡避避難,但是孔褒沒在家,只有16歲的孔融在。張儉很失望,也沒說來的原因就想走,孔融看到他灰頭土臉、狼狽不堪,就問道,我的哥哥不在家,難道我就不能幫你忙嗎?就讓張儉住下了。後來事情洩漏,捕快趕來,張儉在孔家的幫助下,得以逃了出去。於是孔褒、孔融和他們的老母親一同下獄。獄官就開始審問誰是主謀,孔融搶先答道:“藏張儉的是我,我認罪。”孔褒趕緊說:“我弟弟歲數小,做不了主,張儉是來求我的,和我弟弟沒關係,抓我下獄吧!”老母親一看急了,說道:“我是一家之主,所有的罪都應該我承擔。”一家人爭著求死,獄官也不知道誰是主犯,就報告給了上級,最終罪名加在了孔褒的頭上。小小年紀的孔融,因為這個英勇行為名揚天下。
【孔融鎮守北海郡】靈帝死後,天下大亂,董卓進京,當時是司空援的孔融經常頂撞董卓,被老賊收拾了一把,降級成了議郎。當時,鋒芒正健的黃巾軍殺進了北海郡,董卓就讓孔融當了北海相,因此,後世稱之為孔北海。孔融到了北海郡之後,就招兵買馬對抗黃巾軍,還在當地設定學校,安撫百姓,招撫黃巾軍的降虜。後來,黃巾軍多次殺進北海郡,孔融抵擋不住,就派東萊太史慈去向劉備求救,劉備驚訝不已:“天啊,孔北海竟然還知道我劉備的大名啊!
後來,董卓死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牢牢掌握在了他的手中,和天下另外一個豪傑袁紹爭奪天下。孔融知道漢室快要完蛋,也不知該依附誰,就繼續在北海郡屯兵自守長達六年時間。有一次袁紹的兒子袁譚來攻,從春天打到了夏天,孔融手下計程車兵紛紛戰死,最後只剩下幾百人,有很多次箭如雨下,孔融端坐茶几前邊讀書,邊談笑自若。
【孔融歸附曹孟德】後來,漢獻帝將孔融召進宮裡,拜為少府,再後來委身曹操。史書對他的這種行為進行了抨擊,認為他“負其高氣,志在靖難,才疏意廣,迄無成功。”這個評價有失偏頗。前兩句對他是褒讚,後兩句是抨擊,說他雖然懷著靖難必死之心以報漢室,但是由於才華所限,也只是想想而已,所以最終沒有成功。在當時,孔融是因為漢獻帝下詔才去的宮裡,漢帝沒死,靖什麼難啊?後來曹操把持朝綱,孔融一直和曹操作對,冷嘲熱諷,最後引來殺身之禍,這算不算以身報國呢?孔融多次和曹操作對,還推薦了一個天下第一狂人禰衡給曹操,結果禰衡把曹操罵了個狗血噴頭。遇見這種軟硬不吃的人,曹操再愛才,再能忍,也早已氣得七竅生煙了,孔融的死命中註定。
【孔融之死】曹操就讓人羅織罪名,將孔融一舉至於死地。那麼曹操是用什麼罪名殺的孔融呢?
罪狀之一,孔融認為漢室應該滅亡。少府孔融,當年在北海的時候,看見漢室衰微,就招攬徒眾,圖謀不軌,還說,坐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體“劉”字)後來還和孫權同謀,誹謗朝廷。
罪狀之二,孔融宣傳不忠不孝、大逆不道之言。孔融作為少府、朝廷命官,經常是到處晃盪,還和狂人禰衡說,父親和兒子有什麼親近的啊?兒子只不過是父親情慾做愛的副產品;母親和兒子有什麼親近的啊?母親生孩子就像瓶子中的水,倒完就完了。這兩個狂人還互相吹捧,禰衡說孔融是不死仲尼,孔融說禰衡是顏回轉世,大逆不道,立馬誅殺。
這些罪狀,純屬羅織罪名,但是在那個以孝治國的年代,說那些話確實是大逆不道,孔北海和妻子最終被殺而死,孔融死時56歲。孔北海有兩個孩子,男孩9歲,女孩7歲,在捕快進入家門抓孔融之時,兩個孩子正在下棋,沒哭也沒鬧,那些捕快很奇怪,就問他們:“你們的父親就要被抓走了,你們為何還不起來?還有心思下棋?”兩個孩子答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後來,兩個孩子寄居在別人家裡,主人做了一些肉湯,男孩就想喝幾口,女孩說道:“現在我們遭受的禍患還沒完呢,也活不了幾天了,你現在還想嚐嚐肉味啊?”男孩痛哭一番就不喝了。結果這些話傳進了曹操的耳朵裡,曹操大怒,於是連兩個孩子一併殺死了。在臨刑前,女孩對哥哥說道:“如果死後有靈,還能見到父母,那也瞭解了我們的一樁心願啊!”從容赴死,聞者流涕。
-
4 # 亞馬孫蝴蝶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其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
5 # 九尾狐的貓
孔融讓梨的典故我們從小就聽過,那麼在小時候父母都說孔融是我們的榜樣,因為孔融懂得謙讓,我們也需要像他學習。
按道理說,像孔融這樣的從小就是好孩子的人,應該得以善終,但是呢?結果令人意外。。。。。。
他被曹操處死了,為什麼呢?
第一:孔融雖然歸附曹操,但是瞧不起他,認為曹操是宦官之後,不入流。
第二:經常會和曹操懟,氣的曹操心裡直罵娘。
第三:自負,認為自己是聰明人,又私自結交黨羽,犯了大忌,曹操就把給卡擦了。
聰明一世,糊塗一世!
-
6 # 清史宴
孔融因總是很曹操對著幹,最後在曹操覺得他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被曹操命人給滿門抄斬了。
孔融在被公孫瓚打敗之後,落魄不堪,此時曹操剛把漢獻帝安置在許都,現在急需有名望之人,前來歸順朝廷,孔融乃是孔子後裔,學識淵博,交友甚廣,曹操正需要這樣的人,來裝點門面和招攬人才,所以曹操就以朝廷的名義,向孔融伸出了橄欖枝。
孔融來到許都之後,也的確為曹操漲臉了,以自己的聲望為朝廷招攬人才,但是孔融有一點就是總跟曹操唱反調,使得曹操是又氣又惱又無可奈何,尤其是孔融向曹操舉薦的禰衡,更是惹怒了曹操,後來在曹操覺得,孔融的價值差不多也被他榨乾了,留著只能是個禍害了,所以就命人捏造誣陷孔融有不軌之心,然後被滿門抄斬了。
-
7 # 歷史凌煙閣唐儉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建安七子”之一,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
孔融出名之後,州郡多次徵召他去做官,他都拒絕了。二十八歲的時候,他被司徒楊賜闢為司徒尉。他在任期間,彈劾了不少貪官,其中大多數是宦官或是宦官的親戚。當時,何進剛由河南尹升遷為大將軍,為了拉攏名士,為自己樹立威信,他將孔融闢為侍御史。後來孔融因與中丞趙舍不和,便託病回家去了。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孔融三十七歲時,被升任司空掾,拜中軍侯,在職三天,升遷為虎賁中郎將。這一年,董卓廢少帝劉辯而立獻帝劉協,孔融對董卓的廢立不滿,他總是譏諷董卓,董卓為此十分不滿。當時黃巾軍正在北海一帶活動,董卓暗示朝官們共同舉薦孔融為北海相,將他攆出朝廷。
孔融到北海郡之後,率軍鎮壓黃巾軍,並請劉備幫助他鎮壓。此外,他還建置城邑,設立學校,表彰儒術,禮賢下士,做了許多善事。
建安元年(196),袁紹的兒子袁譚圍攻孔融所在的北海,自春及秋,戰無虛日。情況十分危急,眼看敵人就要破城,但孔融仍然憑几讀書,談笑自若。城陷之後,他才逃往山東,他的妻子卻被袁譚俘虜了。這一年,曹操又挾漢獻帝遷都許昌,為了攬人才,為自己樹碑立傳,曹操又以朝廷的名義徵召孔融為將作大將(管理土木營建的官),接著又升任少府(掌管宮中御衣,寶貨,珍膳的官)。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和。曹操便將孔融藉故免官。過了僅僅一年的時間,孔融又被任命為太中大夫。他在任少府及太中大夫之職時,每逢朝會,動輒引經據典,議論朝政及禮儀得失。當初,太傅馬日磾出使山東,在淮南有親近袁術之意,卻受到袁術的輕侮,還要逼他為軍師。馬日磾深自悔恨,嘔血而死。朝廷擬加禮葬,孔融上《馬日磾不宜加禮議》。他認為馬日磾對袁術的僭逆行為不但知情不報,反而“曲媚奸臣”,有辱君命,所以“不宜加禮”。他還上過一篇《肉刑議》,反對有些人恢復肉刑的主張。他的這一主張被朝廷採納了。
-
8 # 問歷史
我相信,每個人在小時候都受過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的教育,但是讓大家不敢相信的卻是孔融在長大之後就變了,我們一直學習的榜樣,變成了一個毀三觀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孔融到底說了什麼話?
孔融除了讓梨之外,還被人稱為了建安七子,作為孔子的後代,當然有才是少不了的,但是如此聰慧的一個人,為什麼會淪落到被殺的地步呢?
孔融是在三國時期長大的,那是一個非常混亂的時代,孔融因為和董卓的意見不合,所以被董卓派到了一個偏遠的地方,之後因為劉備的推薦成為了青州刺史。後來袁紹的兒子將孔融圍困在了青州,當時孔融的形勢已經非常的危急了,但是他還是和平常一樣飲酒作樂,不管外面的情況。
或許你會說,他是在學諸葛亮空城計,但是事實上,他只是比較自大,當敵軍到來的時候,他直接就拋向妻兒,自己遠去了。除了這件事情,孔融還說過很多毀三觀的話。還記得有一個故事是兩個兄弟將自己的同伴殺來吃了,然後活了下來。但是你知道孔融看到這個說了什麼嗎?
他說他們兄弟兩人並沒有什麼錯,而且說吃人的那兩個人就是聰明,而想不到吃同伴的那人就是傻子。這個或許大家還可以理解但是接下來的這個話就是不能原諒的了。
在後漢書中,有關於孔融對父母的一段話,這段是這樣說的:父母對自己其實並沒有什麼恩情,父親不過是在滿足自己的私慾,而母親不過就是一個裝東西的瓶子,當東西出來之後,就和瓶子沒有什麼關係了。
要知道,在當時那個以儒為尊、以孝立國的年代,他的這番話完全就是大逆不道,最後曹操因為他傲慢,而且言論有違論禮,將他殺死,他的家人也全部因為他不得善終。
-
9 # 鳳陽碩士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是著名的神童。
十歲那年,他跟隨父親來到首都洛陽。
當時有位著名學者名叫李膺(ying),出身名門望族,風采出眾,品格端正,享有盛譽,被推為“天下楷模”,人們以能被李膺接見為榮,如能受過他的教誨,更被稱為“登龍門”。不過李膺生性高傲,不隨便與人交往,除親戚外,只有那些才士、名流來訪,門人才給通報。小孔融也聽說了李膺的大名,想見識一下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於是獨自登門拜訪。
孔融來到李家門口,對看門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麻煩給通報一聲。”
看門人通報進去,李膺正和客人閒談,聽說有個叫孔融的小孩,自稱是他親戚,前來求見,覺得非常奇怪,就讓人請他進來,問他說:“敢問鄙人曾經和令尊、令祖有過交往嗎?或者你和鄙人有什麼親戚關係?”
孔融朗聲說道:“我當然和您有親戚關係啊。從前,我的先祖仲尼曾向您的先祖伯陽學習,您的先祖是我的先祖的老師,所以我家和您家是多少代的交情啊。”孔融說的“仲尼”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字,“伯陽”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字,據說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知識。
李膺覺得這個小孩兒挺有意思,高高興興地請他坐下,問道:“小朋友,你想吃東西嗎?”
孔融說:“想吃!”
李膺跟他開玩笑說:“小朋友,看來我得教教你做客人的禮節:你到別人家去,主人問你想不想吃東西,你得說‘不想’。”
孔融說:“您說得不對,看來我得教教您做主人的禮節:作為主人,您只要把食物擺出來就行了,用不著問客人想不想吃。”
李膺很慚愧,想著自己活了五十多歲,還不如個孩子,不由感嘆道:“你長大了,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可惜我快要老死了,怕是不能親眼目睹你將來的富貴。”
孔融卻說:“我看您哪,且死不了呢!”
李膺很驚訝,問道:“何出此言?何以見得?”
孔融說:“古人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您剛才跟我說的這些話,聽起來都沒什麼善意,我據此判斷,您離死還遠著呢。”
李膺不僅不覺得這個小孩冒犯了自己,反而對他更高看一眼,跟他談論起諸子百家、經書史冊,孔融無不對答如流,李膺怎麼也難不住他。
摘自楊春俏 《世說新語故事》
-
10 # 社會生活博覽
孔融是漢末三國時期的文化名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道德典範,在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孔融不同意曹操以魏代漢的主張,後來就被曹操殺掉了。
-
11 # 口水歷史
孔融小的時候有才的不得了,小小年紀跑名士李膺家裡做客,強行以祖先之名攀關係,李膺覺得這孩子很會抖機靈。但同去的陳煒不以為然,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聞言,立馬diss回去,“那你小時候一定是神童了?”
陷入尷尬的陳煒同志如果看到孔融的後半生,怕是得把評語改成“小時了了,大了嚇死人。”
孔融是被曹操處死的,羅列罪名有二:
其一:誹謗朝廷,意欲謀反,認為漢室該亡。曾言:“坐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即是繁體的劉字)。
其二:宣揚不忠不孝之言。放言:“父親和兒子有什麼親近呢,不過是一時做愛的產物罷了,母親生孩子,就像倒完了容器裡的水,水和容器還有什麼關係呢?”他和當時的第一神經病禰衡互吹互擂,禰衡說孔融不死仲尼,孔融說禰衡是顏回轉世。相當不要臉,視禮法為無物。
孔融當真是不忠不義不孝之人麼,私以為恰恰相反,他種種作死行為,只是陷入絕望後的一種自暴自棄。猶如阮籍窮途而哭,嵇康放浪形骸,這些在當時社會地位很高計程車人為何要沉迷行為藝術,搞街頭非主流?
因為舊的禮制崩壞,新的尚未建立,所謂社會禮法,不過是權力的遮羞布,充斥著虛偽與陰謀。從小時候行事看來,孔融不是個隱忍的人,他寄希望於曹操重振漢室江山的時候,也會真心誇曹操,斥劉表,他甚至將曹操比作霸主齊桓公。而發覺曹操野心膨脹,存有不臣之心後,就開始處處與曹操作對。曹操破袁紹,曹丕先搶了美貌的甄氏,孔融暗搓搓給曹操說:“我想起了武王伐紂,將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明何意,孔融解釋:“我只是看到當今的事,想到以前的事罷了。”曹操心裡估計一萬頭神獸呼嘯而過,他本來就嫉恨有才之人,有才之人還拐著彎諷刺他,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融最終被斬,也算是求仁得仁。捕快上門時,他的兩個孩子正在下棋,別人催促他們快跑,兩個孩子答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後來兩個孩子被寄養在別人家裡,主人端了肉湯給他們喝,男孩想喝,女孩說道:“我們還有幾天好活呢,你還想著肉湯呢?”男孩就不喝了。因為這番話,這兩個孩子也沒逃了殺身之禍。臨刑前,兩個孩子坦然無懼,女孩說:“如果死後能見父母,也是了了一樁心願啊!”
這樣的家教,這樣的子女,他們的父母會是不忠不孝之人嗎?狂悖之言,只因絕望耳。他想要以己之微軀,撕破當權者虛偽的嘴臉,讓真正的禮教重現天下,只是時事所迫,終為無用之功。
-
12 # 八句乾坤
概括地說一下孔融,他的一生分為這麼幾個階段。
童年階段:小時候很可愛,畢竟“融四歲,能讓梨”嘛。這個都知道,不多說。
青少年階段:孔融的性格在青少年時期漸漸形成,屬於那種看不慣社會的黑暗與不公,偏袒自己喜歡結交的人,正是這種性格,既成就了他自己,最後也把自己給害死了。
中年階段:董卓要廢立皇帝,孔融就跟董卓爭辯,把董卓氣的渾身發抖,後貶到北海國當丞相去了,因此他也叫“孔北海”。在位數年,剛正不阿。後來曹操挾天下令諸侯,孔融看不下去,跟曹操頂撞,頂撞的話題面面俱到,甚至還包括曹操父子的私生活。
最後曹操實在受不了了,把孔融處死了。
-
13 # 大國春秋
孔融因為將大的梨子留給家人,自己選擇小的,而被當做謙讓的教育典範廣泛流傳至家喻戶曉。那孔融將大梨子給了誰呢,是給了他的哥哥孔褒。後來他的哥哥用生命還了孔融的人情。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一個宦官的家人仗著自己家的權勢在當地做盡了壞事,於是有一個士大夫並上書告他們的狀。這件事讓這個宦官知道了,便誣告士大夫勾結同黨,朝廷便下令要緝拿士大夫問罪。士大夫便逃亡來到了孔家的門口,開門的孔融收留了士大夫。但是不久就被朝廷發現了,士大夫逃走了,上面來人問他們孔家的私藏和放走逃犯罪。
孔融說收留士大夫的人是我,應該我來承擔罪責。但是官府的人認為孔融的年紀太小,沒有能力和責任來承擔這一切,便抓了孔融的哥哥。後來孔褒被砍了頭。之後的孔融卻漸漸步入了歧途。
孔融從小就很有天分喜歡讀書,自己家裡的藏書又多,成年後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名士,並做了官。一年他回鄉祭祖,要求讓當地的百姓都要哀悼他的父親。很多百姓和他家非親非故,根本就哭不出來。孔融很生氣,殺掉了一個不夠在他父親墳墓前不夠傷心的人,嚇得百姓們都使勁地哭泣。這也引起了當地人的強烈不滿,但是有沒有人敢站出來對抗他。
後來孔融為曹操效力,但是孔融自認為別人的學識和能力都趕不上他,就連曹操也不放在眼裡。當別的文人或者曹操提出什麼想法的時候,孔融總是找其他理由反駁他們。在孔融看來,他覺得顯示了他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但是文人和曹操卻覺得孔融和他們不對付,故意抬槓的。加上孔融喜歡在家裡宴請文人名士,這也引起了曹操的猜疑。這時正好有人來誣告他,曹操就讓手下將孔融和家人殺掉了。而孔融死掉後,也沒有人願意或者敢去收屍。
-
14 # 靈臺主人
孔融道德學問都出眾,是世間名流的典範,不愧為聖人後代子孫,可惜生不逢時,身處亂世,正值奸臣曹操專權把持朝綱,不屑於同流合汙的他,自然下場悽慘,全家遭難。
連他的兩個兒子都是人中龍鳳,“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這個典故,便是出自他們小小年紀之口,臨難之際,並不驚慌亦無怨嘆。後人有詩讚孔融曰:“孔融居北海,豪氣貫長虹。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為人雅緻之極!
-
15 # 土豆君yu
自以為是死了。而且害死了哥哥。一個士大夫犯罪了跑他家門口了。他收留。結果查出來要抓他。他哥哥說他太小。。
不是他。結果他哥哥被抓去殺了。最後他因為從小聰明。長大還看不起人不說。非常的壞。。有一次回家祭祖。居然讓他們那邊的人去拜祭還讓人家哭。人家同你非親非故。哭毛線啊。結果他說有人哭的不像。就殺了一個人。大家才哭了。。最後因為自己自以為是看不起曹操被殺
-
16 # 清風明月話歷史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有耳聞吧,講的是孔融在4歲時,懂得把好的大的,留給別人,而自己吃點虧也無所謂,小小年紀的孔融就懂得謙讓確認令人稱道,而且此人聰明過人,被稱為神童,但是因為性格上的缺陷,最終悲劇收場,下面我們一起聊聊他的故事。
史書上記載孔融有才,義士,但是此人恃才傲物,時常寫一些文章議論朝政。他在曹操的大營擔任了將相大臣,主管工程、建設一方面工作,卓有成效,受到了曹操的重視。
然而,曹操一向是個既愛才又妒才且防才的梟雄,而孔融恃才傲物的性格缺陷終究把他自己推向殺頭的邊緣。
(孔融讓梨)
三國有一人姓楊,名曰楊彪,位置在太尉級別,因為此人和袁術聯姻,所以曹操汙衊楊,說他想要廢帝,於是派人將其逮捕,判他為叛逆之罪。可是,孔融聽說此事後,知道乃是曹操的陰謀,十分憤懣,當即跑去和曹操理論,說楊家四代清德,全國欽佩。
《周書》上記載:
“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能連及,怎麼能把袁術的罪歸於楊公呢?”
《周書》
孔融顯然道的乃是實情,可是滿堂的大臣除了孔融之外,誰也不吭一聲。因為他們知道,隻手遮天的曹操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又豈會收回,所以誰也不敢吭聲得罪曹操。
於是,曹操命令滿寵去審理楊彪一案。說起滿寵,此人雖是曹操的手下,但為人做事上卻與曹操不同,他在審理楊彪一案時,暗中走了孔融的路線,把楊彪救了出來。曹操也是個明白人,得知審判結果後,知道是孔融暗中搗鬼,心中恨得是牙齒髮癢。
(孔融劇照)
有一次,曹操帶兵攻下鄴城,大肆屠殺鄴城百姓,袁紹家的婦人女子也不能倖免。曹操的兒子曹丕看中袁熙的妻子甄氏的美貌,暗中娶了她。孔融便寫了一封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
曹操看後莫名其妙,問孔融這個典故出自哪裡。孔融笑了笑,答說:“我是按照現在的事情考量了一下,想當然的一種說法。”你說孔融這樣諷刺曹操,如果你是曹操,你會受得了嗎?
公元208年,曹操想要攻打荊州,想乘機除掉孔融。可是孔融乃是當世名士,豈能說殺便殺。要想殺他,一定要給他按個讓天下人心服口服的罪名才行,於是曹操讓郗慮任御史大夫,暗中去搜集孔融的罪名。
郗慮一向和孔融不和。他上任後,立即暗中搜尋孔融之錯。很快,郗慮在孔融曾經一句話上大做文章,“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體的“劉”字。從這句話中,定了孔融謀反的罪行。
單單一個罪行怕是不行,郗慮也夠敬業的,接著又收集了孔融不孝的言論。
(孔融劇照)
有一次,在鬧饑荒時,孔融曾說過這樣的話,“如果父親不好,寧肯把東西讓給別人吃,讓父親餓死”,對於母親,孔融還有這樣的觀點,母親和兒子沒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雙方就毫無關係了。
曹操很高明,藉以不孝罪和謀反罪將孔融和妻兒一起誅殺,使其既遵循孝道,又維護漢室。
孔融的死並非曹操的一手策劃而終結的,這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而已。雖說曹操的精明和姦詐讓孔融無辜送了性命,但是孔融自命清高,恃才傲物的性格缺陷註定了他的人生悲劇,確實令人唏噓。
-
17 # 歷史雜貨鋪
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但是大多數人只知道他小時候的這件故事,想必所有人都認為他長大了成就肯定不小,事實恰恰相反,他死的很慘,至於死因大致兩個字足以形容那就是“活該”。
當然歷史對他是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這個人不畏權勢什麼都敢說,才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同樣有人認為他這是恃才傲物,禍從口出。
毫無疑問的一點是孔融這個人的確是很有才華的,只是做人方面真的不怎麼樣。眾所周知,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便是做人。
孔融年輕時候便嶄露頭角,可謂是個天才,在古時候這種人大部分都走上了仕途,孔融也不例外,在當時曹操的勢力非常大,有人說他想要一展才華,一定要和曹操把關係搞好,但孔融卻不屑與曹操這種人為伍,從這點看,還的確是很有個性,不畏權勢。
孔融走上仕途之後,每次說話非常喜歡諷刺人,可以這麼說他得罪了不少人,好像不諷刺別人自己就沒有存在感一般,孔融用武王伐紂的故事挖苦曹操,曹操要打烏桓,孔融又開始耍嘴皮子,引經據典說他是勞民傷財,這些都可以理解。
孔融幹過最錯的一件事便是,曹操頒佈了禁酒令,首先我們看看當時的歷史背景,因為戰爭和天災,全國上下糧食都不夠用,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決定禁酒,這樣可以節省糧食,這件事情無論如何說都是利國利民的事情,偏偏孔融這個時候又來作死了,他開始長篇大論的說喝酒的好處,並且還說了許多歷史上的大人物如果不喝酒就沒這麼大的名氣之類的話。
這可是不曹操氣壞了,因為孔融名氣太大,也不好明著殺,文人的影響力可不小。最終孔融當然逃不過一死,他的罪名是大逆不道,不守禮節,謀反。
孔融很有才華,但他不懂政治,尤其是反對禁酒令這個真的令人不解,這種時候天下百姓吃飯都困難,曹操做出這樣的決定肯定也是深思熟慮的。
-
18 # 愛依人
大家從小就被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過,孔融因此樹立一個仁孝的人設,說他仁義還孝順。小時候孔融確實很優秀配得上這個仁孝二字,可是長大以後這孔融就變了,變得離經叛道了,做法想法都有悖人倫,他雖然有才但是特別自大這也直接導致了他妻兒的死亡。公元196年,袁紹的兒子袁譚帶兵打青州把時任青州刺史的孔融圍在城裡當時城裡就剩下幾百人形勢很危急,照理說孔融應該排兵佈陣趕緊積極的備戰才行,但他完全沒這麼做。他像平常一樣飲酒作詩談笑風生,將士們以為孔融是在考慮如何作戰事實上他啥招兒都沒有,他只是擔心的自己要咋咋呼呼的有損自己處變不驚的名士形象故作淡定,所以直到敵軍破門而去他才叫來手下保護自己逃跑孔融逃出城之後士兵問的這個夫人和少爺都在城裡呢是不是得救出來?恐龍看了士兵一眼不吱聲,士兵就明白他意思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要緊,就這麼著孔融的妻兒被敵軍所擒,最後被處死了就這件事情使大家對恐龍的印象大打折扣。後來這個孔融離經叛道的思想越來越嚴重,他發表了很多毀三觀的言論其中最重要,說下等人論和父母無恩論。東漢末年,三國戰亂有老百姓叫管秋陽和他弟弟還有他弟弟同伴一起躲避戰亂,走著走著糧食就吃完了管秋陽就對弟弟說這沒飯吃我們仨都得死,哥兒倆一商量就把他弟那同伴兒殺了把同伴兒吃了活下來,這個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這可以說都是很殘忍的一件事,但是孔融不這麼認為,他說三人同行,兩人聰俊,一人底下,饑年無食,謂宜食底下者,譬猶蒸一猩猩、煮一鸚鵡耳。這話很沒人性,他意思什麼說三個人一塊兒走。兩個是聰明的上等人,一個是愚笨的下等人。趕上饑荒,沒東西吃。下等人就該讓上的人吃了,就好比蒸一個星星煮一隻鸚鵡,在孔融眼裡的下等人就跟畜生沒啥兩樣,你說這話得多毀三觀,這還能說是個仁義孝順的人嗎?還有毀孝順三觀的,成年以後的孔融一改往日孝順本性,他宣傳父母無恩論,他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意思是說爹媽對自己沒什麼恩情,父親不過是為了解決自己的性要求。這才有了孩子,而母親不過就是裝東西的瓶子。這孩子在她肚子裡,她就是裝東西,等著孩子出來東西出來了,跟瓶子就沒啥關係了。他還說鬧饑荒的時候沒有吃的如果你看不上自己爹拿給別人吃也無所謂。你這樣的話,擱到今天來說都是大逆不道,更別說以孝治天下的漢代。當年孔融逃出青州,後到了曹操手底下,雖然受人恩會卻依然剛愎自用,目中無人,多次頂撞羞辱曹操。曹操早就看他不順眼,正愁沒機會殺他,這下可好?透過父母無恩文論逮著機會了,說你口中口口聲聲說自己是仁孝之人,卻發表大逆不道的言論,罪不可赦。最終,曹操以不孝之名處死了孔融。
-
19 # 求仁得仁8
無論其結局怎麼樣,無論其讓梨本意如何,其讓梨一事值得讚揚!題主發文究竟想探討什麼,想引導什麼,都不能偏離這個禮讓!小小看法,有不到的,忌諱的地方,請諒解!
-
20 # 江南沐雨眾神聊齋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回答了,孔融最後給曹操殺了。不過我想說的卻不是這個,而是問這類問題的奇怪心態,那就是:我們特別希望看到別人的方仲永式的結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文章或者言論,基本套路都是:我們原來知道的誰誰誰,原來我們過去知道的都是片面的,原來他本身多麼多麼的不堪,進而引發出人性黑暗或者我們被騙了之類的觀點。典型的有這麼幾個人:孔融,李紳(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海瑞(基本在說只做清官不做人)等等。
可是這裡要問一句,我們這麼樂此不疲的傳播這些所謂的“事實”,到底心態是怎麼樣的?是想給自己以藉口,來安慰自己,原來所謂的牛人其實也不行,也有弱點?還是為了儲備基礎知識以便和別人抬槓時語出驚人?還是為了顯示自己博學多識?抑或是矯枉過正的看別人笑話?
我試圖給這種心態找一個正當的理由,找來找去好像只有一個:更完整的瞭解史實,避免自己被忽悠。
呵呵,問題來了,第一,我們本身就不可能完整的瞭解史實,第二,一個人的最終結局,和他曾經做的事並不是嚴密的邏輯關係。
就拿李紳來說,言論比較多的是說他曾經寫過鋤禾日當午,結果自己做官了之後更變本加厲的剝削人民。請問,他剝削人民的結果,能否定“鋤禾日當午”這首詩裡面“粒粒皆辛苦”的客觀事實嗎?能因為李紳後來的作為,就說明一個人小時候愛惜糧食,所以長大之後就一定是個貪官?
荒謬!
好了,有人說,知道李紳的作為,能讓我們清楚的知道,一個人沒做官之前說的多好,都不能證明他做官之後的行為。
我對這種理由只有一口濃痰吐回去,這說了一句廢話!官員體系本身就是一套篩選機制,在哪些裡面篩選哪些,表裡不一是人性,任何一種篩選方式都只能保證不斷提高準確度,怎麼可能做到百分之百?說這種話的人,用反例來推就很容易看出問題:我請問,既然李紳這樣沒做官之前說珍惜糧食的不行,那要找什麼樣的人?江洋大盜?小偷小摸?
這裡不是要給李紳洗白,沒必要,也沒動機。其實就是說,人是複雜的,一個正常的人,既會做好事,也會做壞事。而最忌諱的,就是看到一個人做好事,就認為他永遠是個好人,看到一個人做了壞事,就否定他過去所有的好事,我們不僅不能這麼幼稚的判斷,甚至都不要有這樣的預期!
看到他做了好事,心中讚歎,學習,看到他做了壞事(或者沒有好下場,比如孔融),就可以拿他的結果來驗證自身,避免成為那樣的人,僅此而已。
看山不是山久了,會懷疑一切的,會失去很多。最終得回到看山還是山。
另外再說說我們吃瓜群眾的一種喜聞樂見方仲永式的人物的扭曲心態。
我理解這種心態大概和我們的教育方式相關。我們小時候會有兩件事情,第一,父母會樂此不疲的讓我們背唐詩,乘法口訣等等,來給不同的客人表演,第二,我們的父母總會用別人的案例來教導我們,“你看人家誰誰誰如何如何云云”
這兩種行為,一方面讓我們不斷的學習和炫耀,另一方面也不斷的覺得自己不足。讓你炫耀自己的“才藝”得到眾人的掌聲的同時不斷說你這個不好,那個不行,最終會怎麼樣?對了,多少會造就你自卑又盲目自信的性格。注意,我說的是多少會有一些,這樣的性格在平時不會特別明顯,但是會在一種特殊情況下產生應激反應,那就是聽到別人再誇誰誰的時候,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我們會不由自主的想“他哪裡有那麼厲害,他其實也如何如何云云”。你不信的話想象一個場景,沒結婚的,想一想爸媽在你上學的時候,對你誇你看王小明,學習又好,父母又放心,你心裡會說啥?哪裡有那麼好,王小明其實也上課亂說話。如果你結婚了,想象你老婆對你說,那個誰誰他老公,對誰誰可好了,你心裡可能會想,她老公揹著上陌陌我都看到好幾次了!
這個心態繼續發展,就是特別希望看到我們過去學習過的道德楷模,學霸,優秀的歷史人物都是假的,他們並沒有那麼光輝,為什麼呢?
因為這意味著我們什麼都不用做,我們就和那些原本高山仰止的模範人物站在一個地平線了,哪怕這只是個幻覺。
嘴上鄙視一個人,把他說的一無是處,遠遠比自己努力向他看齊,要容易的多,對吧?
問題是,我們把所有的楷模透過嘴炮的方式都“碾壓”一遍,我們自己並沒有任何提高,你該是個屌絲,還是個屌絲。
如果你有著非常正當的理由來詢問孔融後來怎麼樣了,就當我放了個屁。
回覆列表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像孔融學習。孔融四歲就已經懂得謙讓了,想來長大之後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那麼孔融後來到底怎麼樣了呢?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出身士族。史書稱孔融年幼時期就富有“異才”。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前去京師拜訪當時的名士李膺。名士可不是隨便見的,孔融直接對李膺的門人說自己與李膺是世交,要求見李膺。當門人將孔融帶到李膺面前時,李膺詢問他祖上是否是世交。孔融一本正經地回答說,我們的祖先孔子和老子可是好友啊!在場的人無不覺得小孔融很機智。這個故事還沒有完,太中大夫陳來晚了,旁人就把孔融機智的表現告訴了他。不以為然的陳韙卻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聽了,立馬回擊說“按你這麼說,你小時候也一定很聰明瞭”,巧妙地諷刺了陳煒。真正讓孔融成名的是“一門爭死”事件。孔融哥哥孔褒的朋友張儉與中常侍侯覽結怨,侯覽追捕張儉。張儉逃至孔家,孔褒不在,問明情況後孔融將他藏了起來,後來事情敗露。孔融和孔褒都被捕。孔融說自己將張儉藏了起來,願死。孔褒說張儉是自己的朋友,自己願意承擔責任。最後他們的母親說自己作為母親同樣有責任,也願意一死。最終孔褒死了,孔融一舉成名。興平二年,劉備推薦孔融任青州刺史,一年後袁紹之子袁譚攻打青州,孔融出逃。之後,孔融投入曹操門下。曹操向來愛才,知人善任,他讓孔融任將作大臣,主管工程、建設。孔融在職位上表現得不錯,曹操很器重他。但曹操也是很妒才的人,尤其是像楊修那種恃才傲物,鋒芒畢露的。很不幸的是,孔融就是這樣的人,最後孔融就是被曹操所殺。孔融恃才傲物,看不慣了就對對方一番冷嘲熱諷,對上司曹操也這樣。但孔融並不是一開始就與曹操作對,他一度將匡扶漢室的希望放到曹操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實權後,孔融與曹操的關係就愈發緊張了。曹操攻下鄴城後,曹丕私自搶佔了袁紹的兒媳婦甄氏。孔融就對曹操說,想必當年武王伐紂的時候將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想不明白就問孔融這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孔融叫曹操聯絡最近的事情想想看就明白了。曹操這才明白孔融其實是在挖苦自己。最讓曹操不滿就是孔融反對禁酒。當時糧食短缺,為了節約糧食,曹操以酒能亂國為名主張禁酒。孔融不同意,還引經據典做了《與曹丞相論酒禁書》,羅列了眾多反禁酒的理由。他先羅列了酒的種種作用,後面則說到女人亦能亂國,乾脆禁止婚姻好了。這話對於愛女人的曹操的來說無疑就是赤裸裸的嘲諷。曹操更不看慣孔融了。再者孔融與劉備關係很好,萬一孔融出來為劉備說話就麻煩了。曹操決意除去孔融,但是孔融名動天下,不能隨意殺,一定得找到合適的理由。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素與孔融不和的郗慮被任命為御史大夫,負責糾察百官,五天後孔融和妻兒就被斬首了。孔融的罪名有兩條,一是謀反罪。從前孔融在北海任職的時候,看到皇室不安寧,招合徒眾,意欲謀反,並揚言說“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體的“劉”字。後來孔融和孫權的使臣談話時,又毀謗朝廷。二是不孝。孔融不尊重先賢,他曾和禰衡互相吹噓,禰衡稱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恭維禰衡是“顏回復生”。孔融稱父母與之沒有什麼親密的關係,不過就像是將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東西倒出來之後,兩者就沒有什麼關係了。孔融是否真的不忠不孝現在還未可知,但是孔融確實說過這些“大逆不道”的話。兼具不忠不孝兩大罪狀的孔融與儒家的忠孝之道相悖,已經無法翻身。曹操既除去了孔融又顯示自己維護漢室的“決心”,一舉兩得。孔融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場與他狂放的姿態分不開,這是他最大的特點也是致他於死地的缺點。參考資料:韓國良:《孔融之死——兼論孔融的儒教觀》,《山東高等教育》,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