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他嘴裡含了一個動物園……
8
回覆列表
  • 1 # 鐵錘文史

    開門見山,嘴裡含了這麼多小動物,足以證明這個曾侯乙的貪婪! 曾侯乙真有錢!

    古人有句話,叫“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大概意思是華嚴經內容豐富,體量龐大。套用這句話來說曾侯乙墓,那就是:看了曾侯乙墓,才知道古代貴族多奢侈!

    1978年曾侯乙墓挖出的文物多的嚇死人!15000件!光是黃金就有十七斤多。青銅器多少?十噸半!十噸半啊朋友們,搬家公司一趟都運不完耶。

    曾侯乙真貪婪!

    曾侯乙估計實在是太有錢了,不但墓裡面東西多,寶貝多,就連死人嘴巴里面也塞滿了東西,人們在曾侯乙的頭骨裡面發現了21件玉器。放在死者嘴裡的玉叫做琀。所謂“生以為佩,死以為琀”。一般漢朝以後,含在死人嘴巴里面的,就是一隻玉蟬,叫做玉琀蟬。可是想不到曾侯乙這個奇葩,嘴巴里面塞了21件晗,包括:小玉牛6個、小玉羊4個、小玉豬3個、小玉狗2個、小玉鴨3個、小玉魚兒3個。

    真像標題副標題裡面說的,感覺嘴巴里面含了半個動物園。但是這個曾侯乙把小動物放進嘴巴里面,可不一定是熱愛小動物。按照他對自己陪葬的奢侈程度,可以推測這是一個富貴而又貪婪的傢伙,貪婪的傢伙把動物放進嘴巴里面,只有一種可能,貪吃。生前是個貪婪的吃貨,死了也要把這些美味的食物含在嘴巴里面,做個飽死鬼麼?

    我眼中曾侯乙墓中最有價值的兩件文物

    曾侯乙墓創造了多箇中國考古之最,但是在鐵錘砸歷史看來,最有價值的是兩個:第一是儲存最完整的編鐘,今天還可以奏出優美樂曲;這個對研究古代音樂具有重要價值。

    第二是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影象。這個對研究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研究價值。

    我的觀點:其他的金銀財寶再多,在我眼中都是浮雲,沒有文化承載的東西,終將成為過眼雲煙。

  • 2 # 半壺少清—賴君

    嘴含動物是生者對死者的敬重,古人有死如同生一樣,死了到另一個世界去,親人不想死者在黃泉路上做餓鬼,就做了些小東物讓他含著,表示能有吃的,加上漢代時期盛行厚葬,生前所用的,會全部跟隨死者下葬,這是那個時代的習慣!也正是這樣,才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

  • 3 # 借櫓觀舟

    包括玉牛6件,玉羊4件,玉豬3件,玉狗2件,玉鴨3件,玉魚3件,一共21件。數量之多,種類之繁也是迄今為止墓葬考古同類玉器之最。

    為什麼古人要在死人嘴裡放這麼多玉器呢?這要從葬玉習俗談起。

    玉琀古代葬玉的一種,可能也是歷史最古老的一種。琀,即“含”,也叫“唅”,是古人入殮時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送死口中玉也”,也叫做“押舌”,也就是民間所謂的“飯含”。

    飯含習俗是中國喪葬習俗中重要的禮儀,從古至今,全國各地都有沿用。飯指放入死者口中的米或貝,含指放入死者口中的珠玉。這個習俗起源古老,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就有12座飯含葬儀的墓例,距今約5300年曆史了。商代墓葬中普遍有飯含葬俗,以後各朝各代均有出現。

    玉琀葬俗也是中國“事死如事生”哲學理念的體現,《白虎通義》中說“所以有飯含者何?緣生食,今死,不欲虛其口,故含”。 生時所享,死後亦然。曾侯乙口含21件玉器,足以說明他生前的奢華程度了。

    玉琀禮儀歷經經時代變遷,形式多有變化。“夏時死者飯含用貝,周改為玉”。也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據記載先秦時期形成了“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的等級分別。周至漢代玉琀形式逐漸簡化,口中含玉蟬的葬式固定下來,漢墓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葬基本都是玉蟬,像曾侯乙口中豐富的琀再沒有了。

    關於曾侯乙玉琀就介紹到這裡,葬玉多種多樣,基本是祈求死者永存不朽之意,但諷刺的是:玉琀都不朽的儲存下來,而它們的主人全都腐朽枯敗,化為塵埃了。

  • 4 # 風雲說收藏

    古人重死不重生,連百姓都講究人死為大,人死了就得把他生前喜愛之物一起入土,視死如生嘛,生前享受什麼,死了更不能讓他憋屈。&漢代玉晗蟬,寓意死者能像蟬一樣破土重生。

    漢代以前,人們視玉為通靈之物,死了也要有玉石護佑,於是王侯士大夫死後的葬制就顯得非常重要。不但要把生前喜愛的器物和妻妾帶入地下陪葬,還要為其鑄造青銅機器(天子九鼎、公侯七鼎。。。),打製玉壁護其全身,還有玉覆面、玉握、玉晗、玉七竅塞(怕靈魂散失)等一應玉器,以保屍身不腐。&商代墓葬出土的大量玉壁

    正因為這樣,於是就有了我們見到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和青銅器以及金銀器。而曾侯乙嘴裡放置的二十一件小動物玉器,這是讓曾侯乙在陰間也有吃不完的肉食。&戰國組配,下葬是必須佩戴在死人身上的。

    曾侯乙作為一方諸侯(隨國雖然小了點),生前好酒好肉,死了又怎麼能沒有肉?於是就給他塞滿牛羊,死後也能好好享用。&戰國墓出土雙聯壁

    那為什麼不用玉蟬期望他能破土重生呢?其實在漢代以前,這個概念是模糊的,到了漢代玉蟬能讓死人復活的說法才明確的,於是我們就能在漢代墓裡發現大量的玉晗蟬了。&漢代和田白玉兔,神形兼備,玉質細膩油潤,十分可愛。

  • 5 # 歷史奇女子

    首先,“飯含”是古代喪葬習俗之一。

    在古代,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死後入殮時都會在嘴裡塞點東西,稱為“飯含”。

    《白虎通•崩薨》載:“所以有飯含何也?緣生食,今死,不欲虛其口,故含。用珠寶物何也?有益死者形體,故天子飯以玉,諸侯飯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貝也。”

    也就是說,人活著的時候都要吃東西,死了之後也不能餓著肚子,所以嘴裡得含點東西。

    當然,天子、諸侯、士大夫和平民因身份和財力的不同,所含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

    這裡記載說,“天子含玉、諸侯含珠”,但在西周末年,周天子威信下降,各諸侯越禮的事多了去了。

    比如,考古人員在西周虢國國君虢季的夫人梁姬、西周倗國的國君夫人畢姬等人的墓葬中,都發現了“諸侯含玉”這一習俗。

    曾侯乙作為曾國的國君,死後口中含玉,也就不稀奇了。

    其次,這些小動物都是玉質的,玉被古人賦予了特殊的道德含義。

    西周虢國國君虢季的夫人梁姬下葬時不僅口中含玉、腰下墊玉、足下踏玉,身邊還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動物肖像玉,幾乎把當時所有種類的玉器都用上了。

    為什麼古人要用這麼多玉隨葬呢?

    古人認為“君子比德與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玉,代表著一種崇高的品德,是權力和聖潔的象徵,所以依禮制,平民百姓不允許用玉。

    綜上所述,用玉入殮既是死者尊貴身份的體現,又是對逝者身體、靈魂不朽的祈願。

    第三,古代湖北產玉。

    1978年,曾侯乙墓在湖北隨州擂鼓墩碑被發現。雖然史料中並無曾侯乙和曾國的任何記載,但考古人員根據銘文的記載推測,曾國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隨國”,處於重要的交通要道——隨棗走廊上。

    而隨國盛產玉石,它的國君在死後多帶幾件玉器也在情理之中了。

    第四,曾侯乙本人是個“吃貨”。

    這些玉質的小動物都是常見的牛、羊、豬、鴨、魚等,可見曾侯乙這位國君多麼實在,為了避免死後餓肚子,就把這麼多“食物”一塊塞進嘴裡了。

    對肉食來者不拒,即使放到今天,這位國君也是枚妥妥的“吃貨”了。

  • 6 # 符號帝國

    古代人下葬有一個風俗——在死人嘴裡放一些東西,這叫做“飯含”,如果放的是玉器,就叫做“玉琀”。通常是一些蟬、蝴蝶、鳳凰等,可以“重生”或者度過一定的生命週期可以重獲新生的動物,象徵著靈魂不死,生生不息。

    曾侯乙是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封建下的一個諸侯國國君,他姓姬,應該是一個皇族。根據史料中的記載,公元前475年前後,曾國有一位國君,他們的始祖是周朝開過元勳南宮适,後來分封到隨國(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隨州),也稱曾國,負責鎮守南方。隨國曾經有一位國君,名乙。

    1978年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座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後來對照才知道他就是曾國國君的墓穴,墓中共出土各類隨葬文物15404件,一時震驚了整個考古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曾侯乙編鐘。它向我們證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十分成熟的打擊樂器,已經有了系統的宮廷音樂。

    現在這套編鐘就陳列在湖北省博物館中,已經是稀世珍寶。

    隨曾侯乙編鐘一同出土的還有很多文物,更加令人好奇的是,在曾侯乙屍骨的口中,發現了21只小動物造型的玉器。

    這些東西到底是來幹什麼的呢?

    其實這是古人“動物崇拜”的一種體現,就像“十二生肖”一樣,在遠古時期,因為人類改造自身和世界的能力還很有限,常常會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而自然界中很多小動物對於我們來說,既顯得很神秘,同時也有著很強的生命力,所以古人就把很多自己無法實現的期望寄託在他們身上。

    比如各種鎮墓獸,也是為了防止自己的屍身遭到破壞,害怕自己死後靈魂不安,無法轉世投胎。

    這些含在屍體口中的器物被稱作“飯含”,而曾侯乙口中所含的都是玉器,所以稱為玉琀。它們基本都是一些能夠破繭成蝶的蝴蝶、能夠破繭而出的蝴蝶,象徵的再生,是古人為了讓自己“永垂不朽”的一種願望。

  • 7 # 靈玉一休

    這個在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哦~這是古代喪葬制度中非常重要的喪葬儀式,在我們盛行是在商代,意思是人死了口中不能空著,不能沒有吃的,夏朝的時候用貝,周的時候用玉,珠,玉蟬,錢幣等等,不同等級使用的東西也不同。古時這種方式叫飯含,飯含並不是一個意思,而是兩種形式,一個人所處的地位不同使用也不同,像曾侯乙這種富甲一方的諸侯這些都不多的。天子含珠,諸侯含玉等等,為我國留下了很多國寶級的文物,致敬歷史。希望透過我簡單的介紹能有所瞭解,有興趣可以留言討論。

  • 8 # 尚宮女史

    如果不是曾侯乙墓的發掘,曾侯乙編鐘等珍貴文物的出土,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周朝時期還有一個曾國的存在。曾侯乙墓中的陪葬品如此之多,種類如此齊全,工藝如此精湛,讓很多人對曾國產生了好奇,為什麼曾侯乙的墓葬中如此奢華,歷史上卻沒有曾侯乙的記載呢?

    實際上,曾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確算不上大國,而又因為其地理位置偏南,所以很多時候會被忽略,但是曾國的存在也並非那麼渺小,文獻裡的曾國並不叫曾國,而是叫隨國。隨國是個什麼地位呢?它是漢陽諸姬之首,《左傳·桓公六年》中,鬥伯比曾對楚武王說:“漢東之國隨為大”

    漢東之國又被稱為漢陽諸姬,是西周在江漢一帶的數個姬姓諸侯國的聯盟,他們的作用就是遏制楚國以及百越等的向北擴張,以屏藩周。而在這些姬姓諸侯國中,又以隨國為老大。隨著後來楚國的強生崛起,隨國和楚國之間的關係就比較耐人尋味了,既有敵對又有結盟。

    史籍中楚國和隨國的第一次交鋒就相當有意思,楚武王熊通領兵攻打隨國,《史記·楚世家》是這麼記載的:

    三十五年,楚伐隨。是也。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楚國擺出這樣的架勢,隨國不敢硬碰硬,只好為楚國跑了一趟周王室,但是周天子不肯給熊通上尊號。後來熊通一氣之下就自己封了王,還將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封了王,這是公然挑戰周天子的權威,而夾在中間的隨國也不好受。

    況且隨國控制著江漢一帶的銅礦,這是楚國早就覬覦已久的東西,自然和隨國互相看不順眼,找到時間就攻打隨國。在整個春秋時期來說,楚國雖然對隨國形成壓制,還曾逼迫隨國結盟,但是隨國在江漢一帶仍舊是一個大的姬姓諸侯國,並且非常富有。

    不過隨著出國越來越強,而周王室式微,隨國和楚國的關係也不再那麼敵對,隨國反而開始依附於楚國,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聯合蔡國、唐國等攻打楚國,直接攻進了郢都,而楚昭王帶著妹妹一路奔波逃到了隨國,在隨侯的堅持下,最終沒有將楚昭王交給吳國人,隨侯當時是這麼說的:

    “以隨之闢小而密邇於楚,楚實存之,世有盟誓,至於今未改。若難而棄之,何以事君?”

    楚昭王臨走之前和隨侯盟誓,算是有一次結盟,之後大部分時候都是隨國依附於楚國的這麼一種狀態。

    曾侯乙也是隨國曆史上的一位隨國國君,不過他生活的年代是在戰國時期,當時的隨國就是楚國的一個附屬國,雖然已經很富裕,但是實力自然沒有以前強悍,曾侯乙去世的時候,楚惠王還送了一個青銅鎛,也正是從它上面的銘文大致推測出了曾侯乙生活的年代和去世的時間。

    曾侯乙的生平並未有任何的記載,實際上,隨國所有的國君都不見於記載,而曾侯乙的幸運之處就在於他的墓被發現了,從他墓中的各種文物中能大體看到他生前的輝煌。

    曾侯乙墓中的各種禮器和樂器等數量在一萬五千餘件左右,青銅器佔了六千多件,這其中的曾侯乙編鐘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完整的一套青銅編鐘,其價值根本無法衡量。

    而且墓中的兵器數量也是相當多的,這也能從側面看出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是怎那樣的厲害,就是隨國這樣的小國,其兵器儲備都是驚人的。

    但是隨國最後還是被楚國給滅了,當然這就是後話。曾侯乙墓中的文物數量極為驚人,而且考古人員還從曾侯乙嘴中發現了21件玉器,它們分別是:玉牛6個、玉羊4個、玉豬3個、玉狗2個、玉鴨3個、玉魚3個。牛、羊、豬、狗、鴨、魚,這簡直就是一個動物世界啊,而且都是人類餐桌上常見的動物。

    那麼,曾侯乙的嘴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玉器呢?難道真的是曾侯乙生前貪吃,所有死後也要在嘴中放上食物?這還真是冤枉了曾侯乙。實際上這是古代喪葬的一個習俗,即在死者的嘴中放上飯含。

    飯含在當時是一項喪葬禮儀,並且是制度化的,是有嚴格等級規定的,《周禮》記載:

    “(飯)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含)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

    當然曾侯乙的時代,已經是戰國時期,早已經禮崩樂壞,飯含用什麼、用多少,很多時候取決於諸侯國的富裕程度和綜合實力。從曾侯乙這21件小玉器來說,隨國是很富裕的,但至於綜合實力,就不是那回事了,畢竟戰國有七雄,別的都是弱國。

    那麼,為什麼喪葬習俗中會出現這樣的一種喪儀呢?私以為《白虎通》中的解釋比較好,即“不欲虛其口”、“有益死者形體”。這也就是為什麼曾侯乙的嘴中會有21件動物形狀的小玉器了。

  • 9 # 曉峰來介紹

    1978年,湖北隨縣的一處炸石處突然出現了一座古墓,後來經研究發現它就是距今兩千多年的戰國曾侯乙墓,曾侯乙的嘴裡含著東西,其實這是古代的一種喪葬習俗,因為在從商周開始,他們覺得人死以後嘴裡不能沒有東西,不然不能滿足日常的飲食,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講,也證明古人對吃方面比較貪心,更嚴重點來說是貪婪。

    曾侯乙的墓是非常奢侈的,裡面出土的文物達到了15000件,而且在曾侯乙的嘴裡就找到了21件小玉器,包括羊、豬、狗、牛、魚、鴨,雖然他們數量不同,但是種類卻基本包含了日常所食用的肉類品,所以這種嘴裡含玉的行為也從側面證明墓主人想在死後繼續享受美食,而且這種嘴裡放置物品的習俗早就存在,由早期的貝殼慢慢的轉變到了玉器,而且在西漢時期還有一位墓主人在嘴裡放了一隻玉蟬。

    所以單從數量上來看,稱放了一個動物園都不為過,畢竟這21件玉器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有點拿不出手,所以這種古老的喪葬習俗更多的也是一種地位和愛好的象徵。而且在古墓中出土的其他文物數量也證明曾侯乙生前也是豪門望族的,這種陪葬品和生活習俗都不是普通人家能夠做到的。

  • 10 # 科技歷史說

    人心不足蛇吞象,曾侯乙貪心可見一斑

    提及曾侯乙,我們更多的是知道曾侯乙編鐘,至於口含21個小動物玉器,莫非是他貪吃?其實這21件玉器,恰恰代表了當時極其嚴格的喪葬習俗,具有深刻的含義,一個嘴巴中包羅永珍,彷彿一個小型動物園,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曾侯乙在當時有多麼豪橫,整個曾侯乙墓的發掘過程,創造了眾多的世界之最,就單單口中含有的玉器數量而言,絕對是國內空前絕後的存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為什麼古人要在下葬時嘴巴中含物件呢?

    其實關於古代人嘴裡含東西的習慣,還有一個相當著名的人物,那就是慈禧太后,嘴巴中整整吞下了一顆堪稱世界之最的夜明珠,這種喪葬習慣究竟有什麼講究呢?其實就按我們老家的習慣來看,當年我爺爺奶奶下葬的時候,口中含的是金塊兒,當時我也很不明白,最近才得以專門瞭解這個問題。

    首先在逝者嘴裡放東西,也是為了讓死者能夠保持較好的容顏,畢竟人在死後人體組織會縮水,面板也不再像活著時那樣有彈性,很快就會幹癟塌陷下去,最起碼,在下葬之前,也不會讓人看到有所不適,從小到大,一般家人是不會讓小孩子看已經逝去的爺爺奶奶容顏的,或許也因為這個緣故,其實也變相的是對小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理的一種保護。其實這件事,就和一般下葬之時,會給死者化妝是一樣的道理。

    其次呢,在嘴裡邊一般含著比較飽滿的東西,也有利於死者體內的氣體不會向外洩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屍體不會很快腐爛,尤其是在夏天,這個行為也顯得至關重要,其實跟著面部肌肉一起塌陷的,還有死者的肚子,所以有這些氣體的存在,也是對屍體是一種很好的保護。

    下葬給逝者口中含東西的緣起始末

    我國古代關於口中含東西的文獻是這樣記載的,根據儒家經典《公羊傳》中的敘述:

    孝子所以實親口,緣生以事死,不忍虛其口。天子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貝,春秋之制也。

    由此可見,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這種喪葬習慣,而且曾侯乙嘴裡邊含的是玉器,也間接表明了他的地位,至於慈禧太后口中含夜明珠,我覺得多多少少還是有點不太合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慈禧太后在當時的掌控力,當然隨著社會階層的不同,口中所含的物件,直接表明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貧富程度,以及這一生的影響力高低,當然現如今就沒有那麼一說了,只要是子孫後代有孝心,多多少少也會在逝去的父母口中放些東西,當然這裡也會視具體情況而定。

    曾侯乙口中含了足足21件,究竟代表了什麼呢?

    不可否認,曾侯乙墓在1978年發掘之時,就已經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轟動,當年出土的文物之多,實在令人震撼,這嘴巴里塞的21件小玉器,根據現場清點,最多的是小玉牛6個,其次小玉羊4個,小玉豬有3個,剩下的小玉狗2個,小玉鴨和小玉魚也有3個,總體來看,雞鴨魚肉是一應俱全,難道當時的曾侯乙如此有愛心,把它們含在嘴裡怕化了?

    顯然不是,最主要的還是彰顯其富裕程度,同時也表明了其社會地位,但為什麼偏偏要含21個呢?

    不得不說這裡還真有點講究,當然以下觀點,請讀者理性看待:

    命理數21,根據相關資料對此的解釋是:

    明月中天,光風霽月,萬物確立,官運亨通,大搏名利,《易經》中認為,此數多從於男性,而且認為21作為天的補數,具備了首領之選的運勢,相對來說對於女性就不太友好了,得此數者,一般婚姻不順,有凌夫之格,夫妻之間難免會反目不和。

    講到這裡,大家有沒有明白21所代表的含義呢?看來曾侯乙口中的21個小動物,也並非隨隨便便簡簡單單。

    總體來說,曾侯乙口中的21件玉器,是具有極其深刻而美好的含義的

    對於究竟能不能起到作用?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往往有人也相信,寧可信其有不,不可信其無,所以久而久之對於這種事情也就見怪不怪了,最後再問大家一個問題,不知道你們家那邊祖上有沒有遺留下來的喪葬習慣,一般情況下會在死者口中含什麼東西呢?

  • 11 # 湖北印象

    我覺得很有必要先說一下曾侯乙墓發現於湖北隨州,隨州在春秋戰國時期是隨國,有句話說“漢東之地,隨為大”。湖北隨州市雖然現在是一個不起眼的五線小城市,但在歷史上也曾經輝煌過,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系列文物就可以看出,隨國真是有錢豪橫。出土的稀世珍寶有銅尊盤、銅鑑缶、曾侯乙編鐘、建鼓銅座、鹿角立鶴等。大部分運到武漢博物館去了,所以大家只知道湖北武漢,忘記了隨州隨縣,這是讓隨州人很遺憾的一件事。

    1.為什麼古代王侯將相都喜歡用玉斂葬?

    因為玉器可以長期儲存不會損壞,所以古時候的人認為玉器可以使人屍身不腐、靈魂不滅,甚至死而復生,這就是玉器斂葬的主要緣由。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把生死兩件事看得特別重要。尤其是古代,特別講究,很多忌諱和安葬流程。歷代的帝王、諸侯將相死之後,搞的特別隆重,陪葬品很多。所以挖墳這件事自古至今沒有停過。

    2.口含玉斂葬什麼朝代開始興起的?

    古代喪葬用玉之豐富,恐怕一個活人身上都使用不了這麼多玉器。從西周開始,死者身上就陪葬有玉覆面、玉握、玉琀、玉踏這些器具。

    一些王公貴族的墓葬中,墓主人身上會有九竅玉,"九竅玉"即塞在墓主人身上這些部位的9件玉器:眼塞2件,鼻塞2件,耳塞2件,口塞1件,肛門塞1件,生殖器塞1件。堵的這麼嚴實,靈魂怕真的是難以出竅了。

    3.為什麼曾侯乙嘴裡有那麼多玉琀?

    西周時多是珠、管、片、貝,其中玉片多為殘玉器和碎玉塊。春秋戰國的墓中出土過雕琢好的禽獸類玉琀,豬、牛、羊、鴨子、魚、狗,多種多樣,因為是放在口中,所以體積很小,只雕形不雕細節。曾侯乙口中含有牛、羊、豬、狗、鴨、魚等共21件玉琀。這些小動物只有黃豆大小,卻刻畫入微、簡練逼真,堪稱微雕技術的鼻祖。之所以有這麼多,我想不到其它的理由,只能說有錢任性和嘴巴裝不下了。

  • 12 # 倔強的林小諾

    看樣曾侯乙是個貪吃鬼,死了也不忘把這些活著時候愛吃的東西含在嘴裡,在另一個世界也希望可以吃到,正常情況下,古時下葬嘴裡含的是玉蟬,我們知道蟬的幼蟲經過脫殼變成知了,寓意金蟬脫殼,死而復生。但是從另一個側面也向我們反映了曾侯乙所在的年代已經有這些動物了,而且應該是已經家養的狀態了。

  • 13 # 歷史畫中人

    古人視死如生,所以古代的墓葬文化大有講究。曾侯乙的墓葬奢華程度令人歎為觀止。

    曾侯乙

    曾侯乙,周王族諸侯國中曾國的國君,姬姓,氏南宮名乙。 生卒年不詳(據考古發現推定,他大約生於公元前475年,卒於公元前約433年),史籍並無其人記載。是中國戰國時期南方姬姓曾國(即姬姓隨國)的國君。

    此曾國與史書中的隨國一國兩名,始祖為赫赫有名的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适(括)。曾國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邦國。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隨州市區西約一公里處的擂鼓墩,

    考古工作者對其墓葬(後來證實)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包括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等,同時出土文物還有大量兵器、樂器、鑄造精良的漆器、青銅器等,共15000多件,其中9件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出土的文字材料說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從楚惠王送給他的一件青銅鎛上的三十一字銘文看,曾侯乙死於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透過對其屍骸的碳14測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間,他死時年齡在42―45歲之間。

    綜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應當生於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約在公元前463年前後成為諸侯王,在位約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視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興趣廣泛,同時也是擅長車戰的軍事家。

    曾侯乙的嘴裡為什麼含了那麼多的小動物?這些小動物是幹什麼用的?

    這種往嘴裡塞東西是戰國時期的一種喪葬習俗,被稱為“玉琀”,也可以稱為“飯琀”。這個習俗就跟我們現在人死後燒紙錢的意義是一樣的,就是怕他們沒有東西吃,所以往嘴裡塞點吃的。

    曾侯乙的嘴裡塞了很多的動物,都是葷的,一方面表明了他的地位很尊崇,另一方面也說明大家希望他能夠吃好的,都是大魚大肉。因為在當時,魚、鴨還有豬肉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吃到的,只有貴族才能夠享用。

    這個習俗也不是在戰國時候才有,其實一直都有流傳。只不過往嘴裡塞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就像慈禧過世之後,後人發現她的嘴裡塞了一顆夜明珠。

    夜明珠非常的珍貴,配慈禧的身份也算合適。但是慈禧就不像曾侯乙這樣,塞了很多的東西,她嘴裡就只有這麼一樣。

    即便是到現在,一些農村裡老人家去世了也有往嘴裡塞東西的習慣。有些會塞一個雞蛋,有些會塞一枚銅錢,壓在舌頭的下面。就是希望過世的人到了那邊的世界,也能夠有錢花。用這個錢買通小鬼,讓自己不會受欺負。

    可能這些習俗我們現在看來都很迷信,但是卻是當時人們對死者的一種尊敬。地位尊貴的人嘴裡會塞一些玉器,但是地位低的人就塞不起這麼昂貴的東西,有的會塞穀物、甘蔗等等。

    有人總結說從過世的人嘴裡含的東西是什麼,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地位如何,這句話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總結:因為這象徵著富貴,而且這21個小動物並不是活著的動物,而是用玉石雕刻的動物,這些小動物寓意著墓主人去世之後在世界的另一邊依然能夠享福。

  • 14 # 紫色的玉

    古代人相信天命,視死如生,認為人死後一定會到另一個世界,貴族諸侯們為了能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受,通常都會把生前的心愛之物隨葬在自己身邊,帶不走的怎麼辦?於是就透過各種想象,曾侯乙嘴裡的小動物就是想象出來的。

    曾候乙看來是一個喜歡肉食的諸候,但他帶不走那些活著的動物,就命人制作這些動物的造型,由於玉石具有防腐的功能,對人體有保護作用,另外,我們古代人對玉有著天然的崇拜,認為玉石不僅帶來財富,還能帶來健康,因此,他選擇玉石來製作這些小動物,把21件小動物含在嘴裡,足見曾侯乙的貪心。

    曾侯乙生活在湖北隨州市,死後也葬在了這裡,隨州在大別山西側,南陽盆地南邊,從圖片中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南陽獨山玉系列,獨山玉質地堅硬,在當時落後的制玉工藝條件下,能夠製作出眾多的玉件,需要耗費很多的人力,有些工匠可能要終生的時間,因此,這些小動物玉雕極為珍貴,它對研究中國的玉雕史和當時隨州的文化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現在人把這些含在嘴裡的小玉件叫玉琀,但有了翡翠寶石以後,這些達官貴人就不含玉件了,慈禧死後,嘴裡含著的夜明珠就是翡翠寶石製作的,據說它的防腐功能比玉件更好,以致於孫殿英盜慈禧墓時,看到的慈禧彷彿就是在睡覺。

  • 15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湮沒了許多平凡或不平凡的人和事。

    比如,周天子分封諸侯時,曾分封過一個名叫“曾”的小國,這個小國中,有個名叫“曾侯乙”的國君,其生卒年不詳,活著時幹過些什麼事史書上也不見任何記載,彷彿不存在一樣。

    說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想問,既然如此,後世如何知道曾侯乙的呢?那當然是因為他的陵寢被髮掘了。咱們考證古史,其依據一方面來自於典籍,另一方面就是來自於考古。

    1978年2月底,湖北省隨州市西北城郊,某部隊在此擴建廠房,開山炸石時,忽然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層,有人工建造的痕跡。前來視察工作的領導疑心這是一個大型古墓,立即向相關部門反映。

    經考古人員初步勘探,這裡果然是個規模極大的古墓。別的不說,只說槨室,足有190多平方,比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大6倍,比出土越王勾踐劍的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大8倍。

    當時有一個情況很不妙,考古人員發現,墓坑上層遭到破壞,還有一個面積大約0.5平方米的盜洞,裡面的文物是否已經被盜走了呢?誰都不敢保證。

    但不管怎樣,發掘工作還是正常展開,曾侯乙墓由此揭開神秘的面紗,進入大眾的視線。

    (主棺外棺,上面有龍、蛇、鳥、獸等形象,內容詭秘神奇)

    主棺旁邊有一件用於陪葬的短戈,透過戈上的銘文,可以判斷墓主名叫“乙”,是戰國時期曾國的諸侯,因而稱其為曾侯乙。

    經過對曾侯乙屍骸的碳14測定,能夠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間,那時的秦國還沒有崛起,是諸侯眼中的蠻夷,長期遭到周天子和諸侯的鄙視。

    結合墓內其它資料,曾侯乙應當生於公元前475年或稍晚,死時在42至45歲之間。或許是因為沒有太過出名的惡行或善行,曾侯乙沒在史籍上留名。

    但是,雖然曾侯乙是歷史中的小透明,畢竟還是一國之君,陪葬品非常豐厚。據統計,墓中共出土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15000餘件,僅青銅器就有6239件之多。

    並且,墓中出土的編鐘共有65件,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被譽為“國之瑰寶”,其價值無法估量。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周朝的禮制,陪葬的鼎器有嚴格的規定,天子用9鼎,諸侯用7鼎,其餘貴族士大夫依身份遞減,但曾侯乙墓有鑊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明顯僭越了諸侯能享有的規格。

    這一方面顯示了曾國的富裕,另一方面也表明那時諸侯們就不怎麼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否則怎麼敢這麼做?

    墓中出土的文物越多,考古家們越有一個疑惑,曾侯乙的陵寢這麼奢豪,曾國怎麼可能藉藉無名呢?

    36年後,這個問題有了答案。2013年,隨州文峰塔墓地又出土了一套編鐘,上面有180多個銘文,詳細記載了戰國時期吳王伐楚,楚昭王逃到曾國的歷史。

    巧合的是,《左傳》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只是《左傳》中楚昭王逃去的是隨國,這也就證明,隨、曾就是一個國家。其它曾侯墓葬群中的文物銘文,也佐證了這一點。

    隨國的事蹟,史書上記錄的可就多了,其始祖為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适,在《封神演義》中出現過,是深得周天子信任的武將。

    最大的疑惑破解之後,曾侯乙墓還有個小問題。那就是,曾侯乙嘴裡含著21件小巧玉器,分別是6件玉牛、4件玉羊、3件玉豬、2件玉狗、3件玉鴨、3件玉魚,跟開了動物似的。為何如此呢?

    其實這是古人的一種喪葬習慣,稱為“玉琀”或“飯含”。

    古人認為死後還有另一個世界,逝去的人到了那邊也是需要吃飯的,口中含有各種食物,能保證他不餓肚子。古代肉食難得,曾侯乙含的都是肉食,彰顯他高貴的身份,普通民眾只能含穀物。

    在人們的想像中,關鍵時刻,這些東西說不定還能用來賄賂那個世界的官吏,讓逝者過得好一點。漢朝開始,流行含的是玉蟬,以蟬的羽化比喻由死而生。哪怕到了近現代,依然有口含玉器或錢幣的習俗。

    這也是玉塞九竅的一個組成部分,以玉塞住人體九竅,據說能保住逝者的生氣不外洩,以期未來某天重新復生。當然了,如果這種事真的發生了,親人感受到的絕不是欣喜,而是恐慌。

    不過,大多數君主或權貴,並不會含那麼多。含一件兩件就夠了,21件未免太誇張。可能21這個數字,在曾國有不一樣的意義,因為曾侯乙墓坑東西的長度就是21米,陪葬的女子人數也是21。

  • 16 # 歷史紅塵

    43年前,湖北省的一座墓葬,給予了世人驚豔的發現,據推算,這座墓葬距今2400多年,正處於我國戰國早期,當時也其實是因為軍事設施的建設過程當中意外發現的。

    最後經過統計,發掘出來的文物多達15,000件,數量之多不僅僅是一大奇蹟,更加令人驚歎的是,其中不乏有許多精美甚至於堪稱絕世無雙的寶物。

    曾侯乙墓的發現

    很多人對於曾侯乙的印象還停留在曾侯乙編鐘之上,確實不可否認曾侯乙編鐘的歷史價值,它代表的不僅是歷史界的驕傲,同樣也給整個世界音樂藝術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與此同時也代表了我國在當時高超的冶煉工藝,這套完整的編鐘,也側面反映了當時的音樂水平。

    接下來是一位當時參與了曾侯乙墓實地挖掘工作的工作者,口述整理:

    1978年3月25日,正在另一處考古現場的當事人,突然接到了單位通知,說是在湖北隨縣有重大發現,只聽當時有人說,這個墓葬要比天星觀1號墓大三倍,而且是一座木槨墓。

    更加令他驚訝的是,棺槨足足有8.2米長,寬度也達到了驚人的7.5米,在他的印象中,確實是史無前例的發現,難道是情報有誤?

    帶著天大的疑問,當事人回到了武漢,很快根據實際情況考察,有了更加驚喜的發現,這座墓葬不僅規模龐大,而且儲存相當完整。這也決定了,這次一定會有重大發現。

    規模龐大的墓室,價值連城的歷史文物

    起初這座墓葬的發現,並未引起有關單位的重視,直到推土機推出了墓葬上方的石板,才使得有關專業人員趕到現場。

    整個墓葬足足有220多平,後來還專門制定了詳細的發掘計劃,發掘過程中還呼叫了直升機,隨著棺槨蓋板的一層層剝離,四個棺槨內室 也逐漸呈現在眼前。

    5月21日凌晨12點,發現了編鐘,儘管當時有盜洞,但是好在這套編鐘保護還算完整,墓室中充滿積水,隨著積水淤泥的清理,更多精美的青銅器物也被髮掘出來了。比如有一對連襟大壺,還有一對冰鑑缶,當時發出的編鐘最大的有203.6公斤,175公斤的也有5個,100公斤的足足有10個。

    光是挖掘和組裝就耗費了很長的時間,透過發掘出來的器物來看,彷彿當時的曾侯乙把自己生前的音樂廳搬到了地下,藝術氣息濃厚的同時,說不盡的豪華。

    墓主人嘴裡含著一座“動物園”

    最緊張刺激的環節,其實要屬於墓主內棺的清理,腐爛的絲織物品若隱若現,裡面包裹的,當然是墓主的骨架了,只不過由於腐爛太嚴重,已經很難辨別基本特徵了。

    屍骨四周滿是珠寶玉器,最令人稱奇的,莫過於頭部眾多的玉器,不僅有讓死者明目的遮蓋眼睛所用的玉器,我們還在死者嘴裡發現了幾十件用玉石雕刻的豬、牛、羊、雞。

    其實這有個專業術語,我們通常會將其稱之為“飯玉”,整整21件的數量也是極其罕見的,儘管數量之多,但是個個都栩栩如生,當時出土的大大小小的飾品足足528件,而且很多都是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

    飯玉,究竟有什麼用途呢?

    根據《周禮.春官.典瑞》記載:“大喪,共飯玉、含玉、贈玉。”

    “鄭玄注:飯玉,碎玉以雜米也。”

    其實說白了就是古代喪葬禮儀中,放置在死者嘴裡的碎玉,正常的食物都有保質期。但玉石則不一樣了,將玉石雕刻成小動物的形狀,其實也是寄託了對於死者的美好祝願。主要是不想自己故去的親人捱餓,隨著該習慣的傳播,也逐漸衍生出了相關的喪葬文化。

    例如在我國的先秦時期“飯含”,也是要遵循嚴格規定的,隨著死者身份的不同,嘴裡面所含的東西也有所差異。比如君主死了,嘴裡面放梁;大夫死後,嘴裡放的是稷;而士死了,放的是稻,數量上基本沒有差異,都是4升。

    由於稻穀容易腐爛的特質,所以後來才慢慢出現了,將玉石雕刻成相關穀物的形狀,放置在死者口中。只不過後來玩的也越來越高階,不再侷限於雕刻穀物的形狀各種小動物,開始用玉石雕刻的魚,玉蟬,甚至於豬牛羊,雞鴨。

    而且在當時的人們認為,玉石之所以晶瑩剔透,是因為其吸收了天地靈氣,有能夠保證屍身千年不腐的作用,所以也就逐漸被達官貴人乃至皇族宗室追捧起來。只不過到我國魏晉時期,隨著喪葬文化逐漸趨於簡單隨和,先前那種鋪張浪費的飯含習俗也逐漸沒落了。

  • 17 # 棟棟子

    現在有的地方,人去世了,嘴裡要含著一枚銅錢,叫“噙口錢”,有的地方也叫“口實”之類的。

    曾侯乙嘴裡的那麼多小動物,其實和我們現在的銅錢差不多,只不過人家的更值錢一點。

    古代富貴人家,有人去世後,要在嘴裡放上玉,有玉蟬、玉魚,也有單純的玉珠、玉片。想曾侯乙一國君主,嘴裡多放點要沒什麼大不了的。

    豪奢的曾侯乙

    湖北省隨州市有個大坡叫擂鼓墩,當地百姓傳說這是戰國時期楚莊王擂鼓的地方。

    1978年,因為建設需要,便在擂鼓墩上開採石頭,一聲炮響,一座大墓終於向世人揭開神秘面紗。

    1978年5月11日,有關方面正式對這座大墓展開挖掘。

    先是清理填土,在揭開巨大石板,再依次清理夯土層、青膏泥層、木炭層,十幾天的時間,考古人員才看到墓室。

    經過挖掘整理,考古人員不禁對墓主人——曾侯乙的富有感到震驚。

    墓中共出土文物有15000多件,其中有青銅器6239件,包括我們熟悉的那一套青銅編鐘,還有用失蠟法鑄造的那一個尊盤。

    這些文物中,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具、竹簡等等,材質有金的、玉的、木的、竹的、青銅的等等。

    從這些陪葬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曾侯乙的富足,而且,也能感受到他的豪奢。

    他的墓中,出土了鑊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

    但在那個時候,這種禮器的數量是有嚴格規定的,曾侯乙墓裡的這些禮器,明顯超過了他該有的數量,直逼天子九鼎。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啥曾侯乙要含著滿嘴的小動物了。

    嘴裡的小動物

    考古人員開啟曾侯乙的棺槨,清理出他身邊的陪葬物後,要開始清理他的屍體了。

    在他的口中,考古人員發現了擁擠的小動物,被曾侯乙塞在嘴裡。

    這些小動物有6個玉牛,4個玉羊,3個玉豬,2個玉狗,3個玉鴨,3個玉魚,它們最大的才比黃豆大一點,小的就像綠豆、稻米一樣。

    雖然小,這些小動物也是栩栩如生,狗前肢微屈,作出張口咬人的樣子;牛穩當當地站那,一副忠厚老實的樣子……

    不過,人死都死了,為什麼還要把這麼多玉雕的小動物塞進嘴裡呢?

    玉琀是什麼

    其實,這些玉雕的小動物,叫做玉琀,和我們現在有些地方給過世的人嘴裡塞銅錢一樣的道理。

    古代儒家十分尊崇玉,號召“比德於玉”,還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比德焉。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古時候的墓葬,大多都有玉製品,像什麼玉璧之類的。

    當然,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實,當時的人十分迷信玉器能保護屍體不腐爛,有句話這樣說“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

    有人還鼓吹:“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鬱為枯臘,千載之後,棺槨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

    所以啊,這些王爺諸侯、達官貴人們,總想著長生不老,最起碼也要萬世不腐、以求來生,就在嘴裡含上玉石下葬。

    而且,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一直影響著中國人,尤其是古人。人去世後,按照生前待遇下葬的話,嘴裡也得塞上東西,不能到陰間餓肚子呀。

    這類東西叫做玉琀,有的也有用稻米、用貝殼、用珍珠,古人含在嘴裡,一是想著確保屍體不腐爛,也是想著不能死了也不能空著嘴走。

    不過,玉琀種類也很多,向玉蟬、玉魚,還有的直接是玉珠、玉片、玉管之類的。

    要不然怎麼說,曾侯乙生活豪奢,不管禮法,貪圖享樂呢?

    他的嘴裡,不是塞了一件玉琀,也不只塞了一種玉琀,而是塞了足足21件、有6種玉琀。

    這位生前無比奢侈的諸侯,死了也想著把這些美味帶進陰間,繼續過他的豪奢生活呀!

  • 18 # 鍾二

    這個問題先要從玉開始說。

    玉石在春秋戰國時期被視為可以和各路神仙溝通交流的法器,還被認為是鬼神的食物,宋之前一直都有食玉的習慣,認為可以延年益壽。同時認為玉石可以保證屍身不腐,漢之後都有在死者放玉的傳統。

    曾侯乙的嘴裡放的是什麼

    曾侯乙嘴裡放了總計21只動物玉雕稱作玉琀。大小同花生米類似基本可以說是微雕了。其中包括6只牛,4只羊,3頭豬,3只鴨,3條魚,2條狗。這些玉琀寓意著死者可以在陰間繼續享用美食,六畜興旺保佑子孫後代。

    曾侯乙的墓葬都有什麼歷史發現

    曾侯乙的墓葬發掘成果為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都留下了深刻的一筆。

    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圖,先秦時期最大的青銅酒器,最早的竹簡,最早最完整的十二律編鐘音準可以媲美鋼琴,各類青銅器總計10噸(你沒看錯我也沒寫錯單位就是噸),黃金17斤之多。

    這說明曾侯乙生前作為一方郡主生活是多麼奢侈,死後還要繼續享受這一切。同時也能看出先秦時期的文明科技已經達到了世界的一流水準。

  • 19 # 遺產君

    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發現了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葬,出土了國寶級的文物--曾侯乙編鐘,還有多達15000件的文物,出土文物之眾,種類之繁多,說明他生前之奢華程度,人們又在其口腔裡發現了21件小玉器,這是何意? 真佩服古人是怎麼把這21件小動物放到已經死去了的曾侯乙的嘴巴里;這在古代叫飯含,是中國古代喪葬制度中十分重要的喪葬儀式,在石器時代就以出現,商代最為盛行,那時的習俗是死者的口腔裡不能空著,不能沒有吃的,所以人死後口裡一定要塞一些東西進去。夏時用貝,到了周時改用玉了,也有用珠、穀物或者錢幣等等。

    塞進去的東西也是有講究、有等級的,飯和含是兩種不同的形式,飯指的是能吃的東西,據《周禮.地宮.舍人》記載,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含也即琀,當然就不是吃的東西了,《說苑.修文》裡說,天子含珠、諸侯含玉、大夫含璣、士以貝、庶以稻;這些都是根據死者的地位來決定的。

    曾侯乙雖為地方諸侯,但也是富甲一方,生活極度奢靡,口裡塞那麼多的小動物,是希望在陰間繼續享受生前的生活,有享用不盡的美食。

  • 20 # 2019本命年

    曾侯乙墓是戰國早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巖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

    此曾國與史書中的姬姓隨國一國兩名,始祖為赫赫有名的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适(括)。曾國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邦國。

    墓中隨葬以九鼎八簋(guǐ,音軌)和編鐘、編磐為主的禮樂器,遵守了周代諸侯的身份,九鼎八簋應為天子使用,諸侯應使用七鼎六簋,反映出先秦社會嚴格的禮樂制度在後期已經出現裂縫,以及人們對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銅雙音編鐘(不包括楚王所送鎛鍾)、玲瓏剔透的尊盤和完整地書寫二十八宿(xiù,音秀)名稱的衣箱等,體現了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技術、天文等方面的極高成就。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磷蝦堪比哺育地球生命的糧食,人類會把磷蝦吃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