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釘棺材
-
2 # 法律小巴
印象太深刻了
大二的時候選修古代史,我從圖書館借了一本《萬曆十五年》研究,很舊,紙都發黃了。結果給丟了。
圖書館讓以二十倍價格賠錢或者買一本一樣的,我找了好久好久才買了一本一樣的還回去。
1995年,黃仁宇,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過了這麼多年,這幾個關鍵詞我還記得
-
3 # 興業銀行信貸專家
《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一部明史研究專著,看來高育良還想著靖康恥呢
-
4 # 荷聲茹夢
人,被扎一針都會流血
人,被擊中心頭最軟處都會傾斜
經歷了宦海沉浮學會了不動聲色
練就了官場表演也就那樣高深莫測
誰都不是一塊冷鐵
誰都有自己的一個世界
陷阱與仙境只是看自己扮演了什麼角色
有時就是為了那一時激越
都說是知己難得
卻又是無法把迷局破解
夢醒之後咀嚼著難言的苦澀
也就失去了整個世界
一本書可以把人生審閱
一本書也可以讓自己毀滅
多少人過不了紅顏春色
看透了又有誰逃過桃花劫
-
5 # NKmilitaryStudies
1. 秉筆直書
秉筆直書,連動式成語,指寫文章不隱瞞、不誇大,真實地反映情況。語出清·曾樸《孽海花》。
書中例句:中國的過去,禁忌特多,所以說話作文時有隱晦,或指彼而喻此,或借古以諷今,這在明朝人更為慣技。本書論述明朝時事,舉凡有所議論臧否,都是針對16世紀的歷史而發的。如果我要對今人今事有所議論,自當秉筆直書,決不願學明朝人的辦法,否則就是違反了自己寫書的目的。
2. 狼奔豕突
像狼那樣奔跑,像豬那樣衝撞。形容成群的壞人亂衝亂撞,到處騷擾。(貶義詞)比喻敵人奔逃時的驚慌狀態。也比喻敵人亂衝亂竄。
書中例句:南直隸和浙江兩省,河流湖泊極多,官軍潰退時有如狼奔豕突,被踐踏或被擠落水致死者也為數累累。
3. 克盡厥職
能夠盡到職責,做好工作。
書中例句:在1578年大婚之前,萬曆和慈聖太后同住在乾清宮。太后對皇帝能否克盡厥職和勤奮學習均極為關懷,皇帝的其他行動也經常得到她的指導。
4. 尸位素餐
漢語成語,出自《漢書·朱雲傳》:“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比喻空佔著職位而不做事,白吃飯。
書中例句:本朝有一個習慣,以氣節自詡的大臣,如果遭到議論攻擊,在皇帝正式表明態度之前,自己應該請求解職歸田,以示決不摸稜兩可,尸位素餐。
5. 左提右挈
左手提右手舉。形容相互扶持或從各方面幫助。也形容父母對子女的照顧。
書中例句:這種秉筆太監的制度及其有關限制,如果執行得當,皇帝可以成為文臣和太監之間的平衡者,左提右挈,收相互制約之效。
6. 齎志以沒
指懷抱著未遂的志願而死去。
書中例句:張先生一心想整理全國賦稅,曾於1580年終以萬曆名義實施全國耕地丈量。量後統計還未開始,而他竟然賚志以沒,抱恨終天。
7. 抱恨終天
抱恨終天,舊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輩子感到悲痛。現指因做錯某事而後悔一輩子或者某些事沒有完成但卻死去了。
書中例句:張先生一心想整理全國賦稅,曾於1580年終以萬曆名義實施全國耕地丈量。量後統計還未開始,而他竟然賚志以沒,抱恨終天。
8. 額手相慶
把雙手合掌放在額上,表示慶幸。
書中例句:像他這樣具有充沛精力的活動人物享年僅57歲,使很多人為之驚悼,但也有很多人在私下額手相慶。
9. 改弦更張
改換、調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書中例句:萬曆聲稱,天時亢旱固然是由於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樣也是貪官汙吏剋剝小民、上幹天和的結果。現在務必要改弦更張,斥退壞人,引用好人。
10. 上下其手
比喻暗中勾結,隨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書中例句: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以他自己作中心,另外形成一個特殊的行政機構,以補助正常行政 機構之不及。這在旁人看來,就是上下其手;以氣節自負的人,自更不願向他低頭,以免於趨附權勢的譏訕。
11. 首尾兩端
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動搖不定。
12. 青萍之末
一般指某種傾向,或者是謠言的產生。 用於形容各種事物不知不覺的發生,經過一番轟轟烈烈,最後平息。 現代人尤其喜歡用這句話來形容無疾而終的愛情。
書中例句:這種方式,大凡久在政治圈子裡的人物,都已看透,他們可以從青萍之末,預測大風暴的來臨。
13. 洞若觀火
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樣 ,形容觀察事物非常清楚。
書中例句:於是,他既不強迫臣僚接受他的主張,也不反對臣僚的意見,而是對這一切漠然置之。他的這種消極怠工自然沒有公然以聖旨的形式宣佈,但在別人看來則已洞若觀火。
14. 莫衷一是
形容各種意見都有。得不出一致的看法。
書中例句:根據過去的經驗,大規模整理河道,地區往往涉及數省,有時填高鑿低,等於改造地形。在這樣巨大的規劃之中,自然會有意見紛紛,莫衷一是。有時尚未開工,爭執已起。
15. 師心自用
形容自以為是,不肯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書中例句:以個人而對抗強大的社會力量,加之在具體處理這些訴訟的時候又過於自信,師心自用,既沒有對地方上的情形作過周密的考察,也沒有宣佈法律的準則,更沒有建立專門的機構去調查案情、聽取申辯以作出公正的裁決,海瑞的不能成功已不待言而自明。
16. 狷介之士
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汙之人。
書中例句:憤憤不平的海瑞終於在1570年春天被迫辭職回鄉,在出辭職的奏疏中,他痛斥“舉朝之士,皆婦人也”。這種一概罵倒的狷介之氣(狷介之士的衍生詞),使他在文官集團中失去了普遍的同情。
17. 形格勢禁
原指阻止搏鬥或平息糾紛要善於乘虛取勢,抓住鬥者的要害,鬥者雙方因形勢的限制而自然分開。後用以指因受形勢的牽掣阻礙,事情不能進行。
書中例句:洪武即位以後,政府曾經鑄造過洪武通寶銅錢。由於銅錢使用不便,洪武八年乃發行寶鈔作為法幣。這一生財之道既經開闢,政府就不再願意繼續鑄錢,以免和法幣發生競爭。其後由於形格勢禁,再度感到鑄錢的必要,但許多問題又隨之而產生。
18. 膠柱鼓瑟
現含貶義色彩,指不能靈活變通。多用於書面語中。
書中例句:有一位御史在家裡招了一班伶人排戲,海瑞得悉此事,就宣稱按照洪武的祖制,這位御史理應受到杖責。其實這類事情在南京已屬司空見慣,海瑞卻以為有壞風俗人心而加以反對,結果 只能被大眾看成膠柱鼓瑟,不合乎時代的潮流。
-
6 # 交大女博士
《人民的名義》熱播,劇中高育良書記本是一屆高官,妻子也是大學裡研究明史的教授。腐敗分子為了侵蝕當時萬毒不侵的高育良書記,派出了經過嚴格培養的雙胞胎姐妹花中的妹妹小高。其中起關鍵作用的竟是一本《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
高育良本來是膽小,對趙瑞龍和杜伯仲各種糖衣炮彈拒而遠之。實在沒辦法,他們就使出了殺手鐧——給高育良送美人!英雄不一定愛錢,可一定會愛美人。杜伯仲這時做了一個重要貢獻,硬是把土氣的漁家姑娘小高,短時間突擊塑造成了一個知書達理、善解人意的小可人。杜伯仲讓小高咬筷子,學微笑;教小高穿高跟鞋、旗袍和禮儀;請呂州師範學院的明史專家為小高惡補高育良所熟悉的明史……
高育良很欣賞小高。這位漂亮的服務員滿腹詩書,令高書記十分吃驚,她竟然能跟他討論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房產公司開業那天,杜伯仲安排了一場好戲,為一個浪漫故事拉開了序幕。迎賓的紅毯上,二人談的意味正濃時,小高忽然一陣暈眩,軟軟地倒在了高育良懷裡……
後來,他送給小高一棟別墅,讓高育良和小高繼續自己的學術研究……
那麼,問題來了,很多追劇者都在疑惑,這本深受高育良喜愛的《萬曆十五年》究竟是怎樣一本書呢?
《萬曆十五年》是一部明史研究專著,英文版書名《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1981年美國耶魯大學出版。作者Ray Huang(黃仁宇)於1974年加入美國籍。本書初稿為英文寫成,後由作者本人譯為中文,1997年5月由三聯書店出版。
中國的過去,禁忌特多,所以說話作文時有隱晦,或指彼而喻此,或借古諷今。而作者決定自己寫此書時要“秉筆直書”,決不能似前人那般隱晦。因此,《萬曆十五年》意在表現“16世紀中國社會的傳統歷史背景,尚未與世界潮流衝突時的側面形態”。
俗話說,博古曉今,可立一家之說;學貫中西,方成經國之才。作者黃仁宇確實就是這樣一位“博曉古今”、“學貫中西”的學者。因此,本書可謂是站在世界歷史的角度看待中國的萬曆十五年,也是歷史研究者的必讀書目。
萬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當年,在中國朝廷上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上看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的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研究的重點。作者找到了這一“癥結”所在,因此以《萬曆十五年》為書名,也可謂一針見血。
全書文字風格通俗易懂,敘述娓娓道來,用講故事的方式向我們還原歷史。全書共七章,透過七個人物故事展開,第一章萬曆皇帝、第二章首輔申時行、第三章世間已無張居正、第四章活著的祖宗、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第六章戚繼光——孤獨的將領、第七章李贄——自相沖突的哲學家。
作者也透過這本書闡述了自己的“大歷史觀”,他的這種研究思想對後人研究歷史很有啟發性。
在《人民的名義》小說中,頗有有諷刺意味的是高育良的妻子吳老師是大學研究明史的教授。然而高育良卻因對《萬曆十五年》的“學術探討”而欣賞高小鳳,最後出軌並作出一系列違法亂紀的事。這是文學創作中的手法,有可能是作者也很喜歡明史和這本《萬曆十五年》吧。
-
7 # 不穿衣服的小蝸牛1211
《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黃仁宇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不僅是黃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1587年的歷史事件也是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換一個視角來解讀歷史,世界變得更立體。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當年,在明朝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看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萬曆十五年》常見有三個版本:
1,三聯本,內容跟中華的老版本是一樣的,但刪掉了廖沫沙的題簽頁。
2,中華有兩個新版本,有全新文字增訂:
增訂紀念本,全面校訂文字,改正了以前版本的許多錯誤和表述不當的地方;
並增加四篇新文章,合計大概有好幾萬字;
還插入11幅彩色歷史圖片和黃老先生的照片、畫像,很漂亮,畫像是黃仁宇夫人所繪。
增訂本,保留了所有的文字增訂內容,還增加了黃仁宇一幅手跡,僅去掉圖片部分,應該是平裝性質的普及本。
出版說明
自序
第一章 萬曆皇帝
第二章 首輔申時行
第三章 世間已無張居正
第四章 活著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
第六章 戚繼光——孤獨的將領
第七章 李贄——自相沖突的哲學家
-
8 # 半卷
別人說的我覺得沒有說到點子上,具體看看我的文章吧!以下說幾點,具體參見我的文章。
呵呵,《萬曆十五年》裡的申時行很像高育良書記,申時行對上應付萬曆,對下和稀泥,打太極。雖然不好做,但是混的下去。
這本書你要當做通俗讀物看,歷史讀物的話也就是入門級別的。說到底高育良不是真的喜歡歷史,而是喜歡借古諷今。拿歷史說事兒罷了。
黃仁宇研究明代經濟史絕對是一流的,但是涉及政治史存在問題。黃仁宇自己的經歷本身就是歷史,遠征軍的歷史。
-
9 # 使用者59773250889
在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高玉良書記跟高小鳳有一段對話,對話中提到明朝的《萬曆十五年》。由於高小鳳提前做好了功課,並以此為切入點,使兩人有了共同的語言,得到高育良的大力稱讚,從而讓高育良逐漸滑向違法犯紀的深淵。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人民的名義》多次提及的《萬曆十五年》是本怎樣的書。
人民的名義提到的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是以明朝萬曆十五年為時間點,以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戚繼光、海瑞、李贄等人物講述明朝的歷史的方方面面。公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極其普通的年份。作者黃仁宇以該年前後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為中心,抽絲剝繭,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涉取的經驗和教訓。
黃仁宇是一位傳奇人物,抗戰開始,他投筆從戎;戰後負笈美國,以34歲的“高齡”從大學三年級讀起,先念新聞系,後轉至歷史系。《萬曆十五年》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享譽全球的著作。黃仁宇提出了大歷史觀。在《萬曆十五年》中,不探究歷史人物的善惡忠奸,而是把他們放到整個明代的社會框架中進行研究,強調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背後的邏輯關係和政治文化構架。
《萬曆十五年》中,萬曆是明朝皇帝的代表,申時行和張居正是內閣首輔的代表,張居正是強硬的改革家,萬曆前十年的改革是在張居正的主持下進行的,但張居正死後不久就被清算,改革成果也付諸東流;申時行是張居正的繼任者,謹言慎行,是一個處事圓滑懂得變通,勤勤懇懇的內閣首輔,雖然得以君臣無事,但卻缺少魄力。戚繼光蕩平倭寇後又調任薊遼總督,他的戚家軍反映了對明朝軍事積弊的變革。但是明朝武將地位相對較低,自張居正死後,沒有朝中重臣的支援,戚繼光也被疏遠棄用,軍事變革更是流產。海瑞是明朝官員的異類,是道德模範,但卻僅僅是一個道德模範,被皇帝和權臣當做利劍和政治鬥爭的工具,卻以偏激和不合時宜長期被棄用。李贄是一名被稱為“異端”的思想家,反映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狀態下社會思潮的新變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倡導功利價值,倡導個性解放。1602年,自刎於獄中。
萬曆十五年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章用活著的祖宗對明朝祖制進行較為系統的介紹。萬曆十五年後的明朝由於皇帝長期的怠政,世間再無張居正,明朝積弊積重難返,走向沒落。不得不說,《萬曆十五年》只能作為了解明史的一扇視窗,大歷史觀也有其不足之處,但通讀《萬曆十五年》一書,可以對明朝的歷史有一個立體的認識。
-
10 # 只愛潘多拉
《萬曆十五年》是消極主義歷史觀下精心打造的“歷史悲劇”。這是我在暑假搞得一個讀書會里對這部書的體會,這部書講述了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等上至皇帝,下至宰輔大臣、高階軍官、哲學家等人物在“大明王朝”的壓抑和痛苦,作者向我們揭示了大明王朝已經無路可走,所以全書充滿了悲觀的氣質:
萬曆皇帝無路可走,所以消極怠工,申時行無路可走,所以得過且過,他們是看透了的人;海瑞無路可走,張居正也無路可走,但是他們勇往直前,一意孤行,他們沒有看透,或者看透了而不甘心,但結局都是此路不通。所以萬曆十五年的本質就是大家都無路可走,皇帝、政治家、哲學家莫不如此。
萬曆十五年是一部歷史悲劇,作者透過精心地對史料進行選擇和編排,向讀者展示了一種必然性的悲慘狀態,王朝沒有出路,歷史沒有希望,平庸當道,英雄末路,註定了大明帝國在1644年的總體崩潰。我想這是為什麼高玉良喜歡《萬曆十五年》的原因,因為高玉良自己在官場幾十年,應該會有這種“註定了的悲劇”式的人生感受。
但是《萬曆十五年》對明代和中國的歷史進行這樣的理解和闡釋,這是有很大的問題的,作者忽視了晚明所取得經濟、文化,甚至政治上的很多成就,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社會生活、精神生活中很多新的因素不斷湧現,中國有向新時代前進的可能,不能因為明朝1644年的滅亡,就以一種宿命論式的悲觀主義認定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然後再到這種必然上溯到萬曆十五年。這可能跟作者在青年時代親眼見到蔣家王朝在大陸的崩潰有關,或許這就是作者的心態是消極的。
中國歷史的命運的關鍵不在1587而在1644。萬曆十五年其實是很普通的一年,他並不能決定明朝的滅亡和清朝興起,更不能決定中國有沒有出路以及有什麼樣的出路。事實上中國歷史的真正轉折是明亡清興,明清的改朝換代,晚明的新的因素被扼殺,清朝統治者以強化和修正傳統的專制主義、儒家意識形態的方法,把這些舊的東西搞得很精密,從而實現了清帝國前、中期的穩定和強盛,但也切斷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可能,埋下近代中國悲劇的種子。
-
11 # 小七愛靈靈
這本書在大陸流行了二三十年,很多表述如“萬曆十五年”、“世間已無張居正”等都成了流行標語。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這本書有什麼特點?
兼具學術性與商業性。不同於以往歷史學術著作的枯燥,也不同於商業歷史作品的娛樂化,黃先生以類似於小說的獨特的寫作方式,兼以鞭辟入裡的議論分析,既有趣又不乏深刻,是極佳的歷史入門書。
大家之作。作者黃仁宇,美籍華人,抗日戰爭爆發後,黃仁宇輟學參軍,1943年加入駐印遠征軍,任新一軍上尉參謀。後赴美求學,密歇根大學歷史博士,以歷史學家、中國歷史明史專家,大歷史觀的倡導者而為世人所知。
語言流暢,文字功力深厚。《萬曆十五年》由黃仁宇先生所著,最初用英文寫作,後由黃先生本人譯為中文版本,又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沈玉成先生修改潤色。用詞恰當,成語典故信手拈來,描寫語言極具畫面感,給讀者以閱讀享受。
《萬曆十五年》中所反映的不只是明朝的制度,更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縮影,讀者可以小窺大,瞭解古代中國政治的全貌。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
明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當年表面四海昇平,河清海晏,縱有旱澇饑荒,對於一個如此龐大的帝國也算不得什麼大事,實為平淡的一年。
1587年,亦是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這一年的前前後後,明朝朝廷上發生了許多容易被人忽略的小事。
1587年東西方尚屬隔絕狀態,然而二百多年後,彼勝我負的局面,焉知不與萬曆十五年之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黃仁宇先生寫道:“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作者認為明朝萬曆十五年的歷史,實則是一部失敗的歷史,因為此書中出現的幾個對後世有影響的人物,有的身敗,有的名裂,有的則身敗名裂。在一個腐朽的體制下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難以挽救一個走向窮途末路的國家。
張居正
如入火聚,得清涼門
稍微瞭解明史的人都知道張居正是一位政治家、改革家。卻鮮有人知他的另一個身份,即萬曆皇帝的老師。作為內閣首輔,“張居正又兼管萬曆的教育事務。小皇帝的五個主講經史的老師、兩個教書法的老師和一個侍讀,都是他一手任命的。他還編訂了講章作為萬曆的教科書,有機會還親自講授。”
年僅十歲的萬曆即便貴為天子也不得不恭謹地聆聽尊師的教導,更何況是張居正這樣一位嚴師。萬曆一旦背書不出,張居正便會辭嚴色厲,令他無地自容。
在張居正的輔佐下,出現了歷史學上所謂的“萬曆中興“,年幼的皇帝事無鉅細,無一不由張居正安排妥當,小皇帝對這位亦師亦父亦臣的張先生自然感激涕零,於是出現張先生偶感腹痛,皇帝親手調製椒湯麵給先生喝的事情出現也就不足為奇。
▲張居正
萬曆所不瞭解的是,張居正的威望與權力與日俱增,幾乎到了一手遮天、乾綱獨斷的地步,凡是他所不喜的官員幾乎都被降職或流放,而他所滿意的官員能得到提拔。
這種人事任免上的權力招致了文官集團的不滿,於是幾名官員連番上書指斥張居正的行為,隨後張居正即面奏說:“任何人替陛下做事,都免不了作威作福。因為誤事的官員必須降黜,盡職的官員必須提升,所以不是威就是福。二者之外,難道還有其他?”與其說這是詭辯,不如說這是張居正作為一個王朝首輔的坦蕩,能有這份雍容的氣度的人在當時實在是寥寥無幾。
實際上,張居正經常以私人信函的方式授意一些官員該如何行事,如何上書彈劾,甚至是一些與實際相違背的事,有時還會在信中做出對官員升遷的暗示以資鼓勵。張居正的意圖是以一己之力在膠柱鼓瑟的制度之外另外形成一個以他為中心的獨立的“行政機構”,以彌補明朝的行政的缺陷。
張居正偏激又嚴苛的改革損害了貴族及大小官員的利益,由於明朝根深蒂固的制度與傳統社會的缺陷,有些改革措施實施不力,結果適得其反。雖是以救國圖強為出發點,但這種違反規則踐踏體制的做法依然不為世人所容。有氣節的文人不願屈服於張居正的權力之下,對他這種不光明又不坦蕩的做法嗤之以鼻,文官集團更是因自己的仕途與命運被他所掌控而怨恨至極。
在張居正生前,萬曆皇帝給予他極大的信任與無上的殊榮,對於彈劾張居正的行為一律置之不理或懲罰。而張居正死後,萬曆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而且張居正也險遭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後來萬曆在輿論的壓力下中止進一步的迫害。張居正在世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隨之,張居正生前的改革措施也被取消,幾十載的榮華,轟轟烈烈的改革,一朝便化為烏有。
1587年陽曆7月,正當元輔張居正先生去世5週年,皇帝端坐深宮,往事又重新在心頭湧現。他降諭工部,要工部如實查報,張居正在京內的住宅沒收歸官以後作何區處:是賣掉了,還是租給別人了?如果租給別人,又是租給誰了?工部的答覆沒有見於記錄。大約史官認為記載了這道上諭,已經可以表明皇帝當時微妙複雜的思緒,至於房屋或賣或租,對國家大事則無關緊要,就不必瑣碎飣餖地加以記錄了。”
危機四伏之時,張居曾寫給李元陽一封信,信裡引用了《華嚴悲智偈》中的“如入火聚,得清涼門”兩句偈語,意為一旦自己把名譽的毀壞置之度外,就如同在烈火之中找到了清涼的門徑。面對世人的不理解,這位偉大的改革家沒有畏葸不前,而是於世獨立而不懼,問天下,誰人可比之乎?
這本書的基本結構
作者從萬曆年間的集權中心——萬曆皇帝入手敘述,援引史料,簡略概括了萬曆皇帝的習政過程及宮闈瑣事。隨後分別選取萬曆皇帝身邊的兩位內閣首輔:張居正,申時行,描述其生平及政治主張,以及他們在本朝和後世產生的影響。
這三人之後,作者選擇了此朝的幾位代表人物:清官海瑞,名將戚繼光以及哲學家李贄為典型,從這些人的性格與經歷著手,再次強化了道德法律之爭的主題。
黃仁宇所使用的寫作手法,除他自述的“大歷史觀”下的年鑑寫法外,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一種紀傳體史料寫作。因為畢竟是透過六個典型人物來梳理本朝的歷史和事件脈絡的。皇帝、首輔、高階將領、文官和思想家,是萬曆王朝上層階級的主要類別,充滿了整個朝野,折射了整個社會的陰陽兩面。
張居正
萬曆皇帝少年登基,卻在首輔大臣張居正的管制下,放棄了喜好的書法,成了一隻被關在籠裡的金絲雀。14歲迎娶不愛的皇后,18歲遇到人生所愛——然而最懂他的女人卻不被老臣們看好。張居正在世時權力大於天,皇帝對他的信任也達到了極致。然而他死後被彈劾清算和抄家,搜刮出的銀兩宅地多到令人髮指。像被推翻了正統的遵循之道,面對不斷重複的事件和不變的禮儀,年輕的皇帝愈來愈感覺到生活的無力和單調。
申時行
申時行此人,中庸又圓滑,他富有現實感,深諳為臣之道,始終堅持調濟折中之原則。在張居正死後,申時行出任內閣首輔,參透了文官的陰陽兩面性,並極力透過中庸來掩蓋自己內心的“陰”,展現給皇帝與百官的則是胸襟開闊,性情溫和的“陽”的一面。他以恕道待人,又透過不斷舉行禮儀,講解“四書”和其他經史來推廣誠意。然而當看到皇帝興趣漸微,申時行的不安亦隨之而來。
在失去了張居正的龐大帝國,申時行的中庸之道無法起到震懾朝政並影響輿論的作用。皇帝雖貴為天子,但他關於立儲的一意孤行無法得到臣僚的認同,不了了之後,萬曆選擇了一種消極怠工的“無為而治”,視朝堂之爭如隔岸觀火。萬曆不似他的叔祖正德皇帝,叛逆自由熱愛驃騎。他是懦弱的,被三綱五常禁錮,又自童年便由張居正洗腦,面對不順遂其心意之事,他只能選擇逃避。文官之間的平衡在皇帝的無為下也難以恢復。
申時行認為僅靠道德作為施政之本即可使整個國家機構運轉正常,引得江湖上傳來“無事可記”與“尸位素餐”的評價,但他毫不理會。治理黃河,加固軍防,恢復周禮,修築陵墓,這些浩大的工事牽涉著王朝的安全,表面的繁華似乎也彰顯著他申時行任期的功績。然而愈演愈烈的文官之爭,及重文輕武的畸形社會,都為日後天朝的潰敗埋下了伏筆。
海瑞
海瑞罷官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這位耿直過頭的文官,性情古怪卻極度清廉。因認為倫理綱常高過個人私產,出仕做官的海瑞以君子自居,要求自己排除一切利己的動機,保持簡樸,不貪不染。愚孝思想荼毒下,他的妻妾離奇故去,退隱荒涼瘴癘之區的海瑞只有孤獨終老。即便如此,安貧樂道仍被他揉入忠孝二字裡作為人生信條。
但現實是,海瑞過分耿直又過分恪守規矩的性格行為,不能也不可能成為全體文官的辦事準則。
戚繼光
萬曆十五年,戚繼光逝世。儘管在歷史課本上“戚繼光抗倭”名聲大噪,但當時帝國重文輕武的風氣則瀰漫在整個軍隊之間。文官不贊同戰爭,即使海寇打到家門口,他們也須遵循冗長的禮法去指揮武將。
戚繼光是軍事奇才,會看人善訓人能打仗。而他的功成名遂,離不開張居正的賞識。平海寇,服俺答,戚繼光出任薊州總兵,研發戰略戰術,並同時寫作軍事著作和詩歌文集。然而張居正死後,戚繼光作為前首輔遺黨被調任後自請退休。
戚家軍不斷膨脹的軍備實力已然打破文官集團所謂的平衡,亦成為張居正身前謀反的鐵證。1588年將星隕落,古老帝國喪失了重整軍備的最好良機。
李贄
這位寫作《焚書》《藏書》的思想家,或許深知自己不為當世所容。雖受儒家教育出仕為官,卻總想逃避對宗族的照顧;雖晚年遁入空門研習佛法,卻保持官僚學者的生活方式且不去受戒;雖抨擊地主達官的自私自利,卻不得不仰仗這類人的接濟過活。
李贄充滿矛盾,甚至他的片段式思想也矛盾重重。在僵化的孔孟之道下,李贄看穿了“陽為道學,陰為富貴”的官僚社會,身仍享有人間歡樂,心早去了佛法古國。李贄不是禍患,他所在的表面平靜實則暗流湧動的所謂太平盛世,才是整個國家機器一觸即發的禍患。
10段精彩文摘
1,(申時行)深知我們這個帝國有一個特點;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實施後或成或敗,全靠看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擾,否則理論上的完美,仍不過是空中樓閣。這一帝國既無崇尚武功的趨向,也沒有改造社會、提高生活程度的宏願,它的宗旨,只是在於使大批人民不為饑荒所窘迫,即在“四書”所謂“黎民不飢不寒”的低標準下以維持長治久安。這種宗旨如何推行?直接與農民合作是不可能的,他們是被統治者,不讀書,不明理,缺乏共同的語言。和各地紳士合作,也不會收到很大的效果,因為他們的分佈地區過廣,區域性利害不同,即使用文字為聯絡的工具,其接觸也極為有限。剩下唯一可行的就是與全體文官的合作,如果沒有取得他們的同意,辦任何事情都將此路不通。例如就在這1587年,山東省的三千農民,由於饑荒誕而走險,叢聚為盜;各地白蓮教的信徒也大有增加。局勢令人驚駭。但僅是驚駭於事無補,解決問題的關鍵仍在於全體文官的互相合作,互相信賴,以致於精誠團結,眾志成城。如果不是這樣,則全國1100多個縣,其中萬別千差,又何能由朝廷訓令,使得多個縣個個個做事符合機宜?所以說來說去,施政的要訣,仍不外以抽象的方針為主,以道德為一切事業的根基。朝廷最大的任務是促進文官之間的互相信賴與和諧。此亦即鼓舞土氣,發揮精神上的力量。
2,要影響全體文官,申時行必須首先提供自己的誠意。他寧可被目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他堅持他調濟折衷的原則。他確實看透了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而奇怪的是,以張居正的精明練達,竟忽視了這樣基本而簡單的事實。(這就是《人民的名義》裡強調的政治平衡)
3,要消除文官中不願公開的私慾是不可能的。因為整個社會都認為做官是一種發財的機會,不少的小說和筆記都寫到,一個人得中進士,立即有人前來出謀劃策,如何買田放債,如何影響訴訟,如何利用權勢作額外收入的資本。北京的一些放債人,經常借錢給窮困的京官,一俟後者派任地方官,這些債主就隨同任所,除了取回借款之外,還可以本外加利,利又成衣地方官兜攬民政與財政,致富的機會至多。至於官員本身,向這種社會風氣投降的程度則各有不同。大多數人覺得在似合法又似非法之間取得一部分額外收入,補助官俸的不足,以保持他們土大夫階級的生活水難,與情操無損。另有相當數量的官員,則聲名狼藉,其搜刮自肥的劣跡令人憤慨。再有一部分極端人物,則屬清高自負,一介不苟取於人,這絕對的道德觀念,可以由古怪的南京都御史海瑞作為代表。這三者的差別,也就是文官之間不能和諧的一大原因。(《人民的名義》裡精彩的戲劇衝突,正是不同官員對待私慾的差別)
4,各式各樣的社會關係也使他們結成小集團。出生於一省一縣,是為‘鄉誼”。同一年考中舉人或進土,是為“年誼”;同年的舉人或進士就像學校裡的同班一樣,在原則上有彼此關照的義務,他們的考官則不消說是終身的恩師。婚姻關係,包括男女雙方的遠親近屬,是為“姻誼”。這多種的“誼”堤形成文官派系的一個主要原因。各派系的主要人物亦即後臺老闆就有提拔新進的義務;私人的困難,可以協助解決,錯誤也可以掩飾。被提拔的和被幫助的當然會對後臺老闆效忠賣力,終身不渝。(《人民的名義》裡的師生關係設定,跳不出歷史的窠臼)
5,即算本朝推行倫理道德以作為治國的標準,收效不如理想,可是也別無更好的辦法。假如沒有這些觀念和原則,我們政府靠什麼而存在?如果放棄“四書”上說的真心誠意,仁民愛物,嫂溺則手援,如何能使2000名京官對事情有一致的看法?又如何能使18000名地方官和衷共濟,或者無端受罰而仍然歌頌“皇恩浩蕩”了?我們還有什麼更好的標準去教育全國約1百萬的讀書人,還有什麼更好的標準去表彰他們的祖先、寡母、賢妻?個人的私心會隨時隨地變遷,只有倫理道德永恆不變。古代的聖賢寫作“四書”的時候如此,朱是註解“四書”的時候如此,今日仍然如此。正因為如此,它才可以在經筵上被講解者發揮,也可以在墓誌上被鐫刻,以為後人的典範。
6,表面上的寧靜通常是虛幻的。文官集團缺乏應有的和衷共濟,反而集中了無數的利害衝突,形成了一個帶有爆炸性的團體。在萬曆皇帝御字的48年中,特別到了後期,大臣們已經看透了中樞無復具有領導全域性的能力,也就不得不以消極敷衍的態度來應付局面。此類態度類似疫氣,很快就在文官中流傳,使忠於職守者缺乏信心,貪汙腐敗者更加有機可乘。這種不景氣的趨勢愈演愈烈,使整個王朝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其所以能勉強維持,實在是因為替代的辦法尚未找到。而像我們這樣龐大而歷史悠久的帝國,即使在不利的條件之下,僅憑慣性的作用也可以使這個王朝繼續存在若干年月。
7,本朝的制度,應當說是不能聽任這種黨爭發展的。我們的司法制度極為簡單,缺乏判決爭端的根據。即使是技術上的問題送交御前請求決定,也要翻譯成為道德問題,以至善或極惡的名義作出斷語。在這種具體情況下,只有使全部文官按照“四書”的教導,以忠厚之道待人接物,約束自己的私心,尊重別人的利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朝廷才能上下一心,和衷共濟。要是官員們口誦經典中的詞句,稱自己為君子,別人為小人,在道德的掩蓋下奪利爭權,這就是把原則整個顛倒了。這種做法會導致文官集團的渙散,進而導致我們的帝國無法治理。這不必等到1620年萬曆的靈柩抬到大峪山下葬的時候才能明白,1587年申時行說的“自古國家未有如此而能長治久安者”,已經把這個道理說得十分清楚了。
8,多少年來,文官已經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力量,強迫坐在寶座上的皇帝在處理政務時擯斥他個人的意志。皇帝沒有辦法抵禦這種力量,因為他的權威產生於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實際上所能控制的則至為微薄。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萬曆皇帝以他的聰明接觸到了事情的真相,明白了自己立常詢的計劃不能成功,就心灰意懶,對這個操縱實際的官僚集團日益疏遠,採取了長期怠工的消極對抗。
9,身為天子的萬曆,在另一種意義上講,他不過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他的權力大多帶有被動性。他可以把他不喜歡的官員革職查辦,但是很難升遷拔搖他所喜歡的官員,以致沒有一個人足以成為他的心腹。他對大臣們的奏摺作出決斷,可以超出法律的規定,但是他沒有制訂法律的力量,官僚之間發生衝突,理所當然地由他加以裁奪,但是他不能改造制度以避免衝突的發生,而且他裁奪的權威性正在日益微弱,因為他被臣下視為燕安怠情。各邊區的軍事問題必須奏報皇帝,但是皇帝自己不能統率兵將,在平日也沒有整頓軍備的可能。他很難跨出宮門一步,自然更談不上離開京城巡視各省。連這一點選擇的自由都沒有,居於九五之尊還有什麼趣味?
10,大小臣僚期望(萬曆)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權力對國家作出貢獻。但是德行意味著什麼呢?張居正在世之日,皇帝在首輔及老師的控制下作為抽象的道德和智慧的代表,所謂德行大部分體現於各種禮儀之中。他要忍受各種禮儀的苦悶與單調,這也許是人們所能夠理解的。但幾乎很少有人理解的乃是他最深沉的苦悶尚在無情的禮儀之外。皇位是一種社會制度,他採翊鈞卻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個人。一登皇位,他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的規範,但是道德規範的解釋卻分屬於文官。他不被允許能和他的臣僚一樣,在陽之外另外存在著陰。他之被拘束是無限的,任何個性的表露都有可能被指責為逾越道德規範。
所謂的萬曆十五年,實為1587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但在這一年發生的許多瑣細小事,卻如青萍之末成為帝國走向崩潰的前兆。讀者只要讀到這些摘要,對於萬曆連續30年(1589-1619年)不上朝的這段歷史就不至於過於驚訝了。
-
12 # 九公子001
一個道具,一個為自己腐敗的藉口吧,萬曆十五年寫的東西比較細膩吧,但是高育良一個大學教授一個小學未畢業的高小鳳能夠談歷史,簡直讓人不敢相信,還是自己貪戀美色吧
-
13 # 胡來侃
編劇剛好在看這本書,在讀這本書的的時候編劇覺得這本書有獨到的見解,所以就在自己的作品中推薦了一下。
作者是編劇的遠房親朋好友,這本書在電視劇大火之後也是大賣,這是任何對自己作品有信心的編劇都可以預見的,順便推一推自己人的書何樂而不為。
電視公司製作公司和出版社有約定,出版社可能是想借電視劇的東風熱賣一把好書。
所以說火的是電視劇而不是《萬曆十五年》,《萬曆十五年》就是一本明史,裡面提到的內容大多明史裡面都會講到,任何歷史類讀物都是為官之道的學習用書,就這部電視劇的熱度高育良看任何書都會火起來。
-
14 # 唯美奇談
《萬曆十五年》是歷史學家黃仁宇的代表作, 作為一本以小見大的明史研究著作,深受普通讀者的歡迎。 文筆優美,見解獨到,神奇之處就在於你既可以把它當歷史著作讀也可以把它當散文讀。可以說,在散文裡面,它的歷史水平最高,在歷史裡面,它的散文水平最高。網傳“生平不讀十五年,就稱明粉也枉然”可見其江湖地位之高。如果你希望給自己加一個歷史愛好者的標籤,那這本書是必讀書。
黃仁宇以最平凡的“萬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為切入點開始描繪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以確保沒有重大事件對王朝的影響。書中講述了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等萬曆年間重要的歷史人物的生平際遇和他們的觀點,這其中有最高統治者、位極人臣的內閣大學士、道德楷模、英明武將和獨特的思想家,這些人物獨具代表性。
正因為是平凡的萬曆十五年,反而更能說明王朝存在的問題,當一個國家沒有明確的法律和管理制度,那麼這個國家將很難得到更大的發展:一個國家以含糊的道德作為治國和行事的標準,終將難以應付日益複雜的官場形態;一個國家沒有大一統的財政系統,也終將難以應付日益複雜的經濟形態。
-
15 # 目西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裡面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官場規則那就是“陰陽之道”。
所謂的陽就是表面上大家都推崇的儒家仁義道德和國家法律法規。
這些東西是被人們拿在臺面上來講的。
所謂的陰就是,暗地裡對這些表面上的東西具體執行時的看情況而定。
這些東西是被人們捂在被窩裡說的。
這樣的一套規則形成了人們的辦事方法。
而對這套規則《萬曆十五年》裡面講了三個人物。
純陽的海瑞,他奉行國家的法律法規,認為洪武太祖皇帝的法律是無可挑剔的正確,必須嚴格執行,而海瑞的結果只是成為了朝堂上天子的瑞獸,給予一個很高的官職,實質上卻是什麼也做不成。
純陰的張居正,我說張居正純陰,是因為他對所謂文人的反對,就是“芝蘭當道不得不鋤”,張的行事風格是非常的潛規則的,他的起家就是勾結太監馮保。
說張居正是陰的代表,並不是說他的壞,恰恰反映出的是,張的強權政治。企圖以個人的強權扭正國家的錯誤。這種行為給張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就是在他活著的時候,可以按自己的意圖為所欲為,這也是張變法成功的根本,同時也帶了極大的危險,那就是在張死後,朝廷官員對他刻薄的彈劾,以至於張剛死不久,就遭到全家被抄滅的局面。
有陰有陽的申時行,申是張居正之後的首輔,他的做事風格就是兩面派的,這讓他像個和事佬,什麼事情都可以在陰陽調和中解決。而最終也因為這樣的陰陽調和最後失去官職。當初關於廢太子的事情,大臣們反對,申時行作為首輔為了調和皇帝和大臣,一方面在請願書上籤證,一方面又偷偷的提前把這個訊息告訴萬曆,他的這種兩面三刀的行為,惹惱了諸位大臣,遭到彈劾而被罷官。但是相比之下他是比海瑞和張居正的結果都要好的。
高育良作為漢東省的省委副書記兼政法委書記所處的地位和張申類似,一方面要平衡各個機關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堅持反貪行動。由於他沒有絕對的強權所以就更像申時行。在陰陽之間尋求調和。
至於說害死毀掉高育良書記的《萬曆十五年》,那就是瞎說了,害死高育良書記的明明是《孫子兵法》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因為高育良太喜歡《萬曆十五年》了,所以這變成了他的軟肋,有人拿出這個來引誘他,他就上當了。況且還有美女嘿嘿嘿,加上他所理解的陰陽之道,陰一些對他來說是沒什麼問題的,自然面對誘惑,也就快速的挺起了自己。
-
16 # 古梁鏞
我第二次來回答這個問題!
《萬曆十五年》,為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於1976年成就的著作,英文名為《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中文名為《萬曆十五年》,此書的出版也是歷經波折,經過多次的協商,才於1978年由美國耶魯大學出版,一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大陸版本直到1982年才由中華書局出版,當時是有黃苗子轉呈中華書局,交到當時的主編傅璇手上,由沈玉成進行文筆潤色,傅,沈二人可是歷史學大家!經過二人的修改,《萬曆十五年》才得以面見於大陸歷史愛好者手中,特別是在明史學者中颳起了一股旋風,臺灣版本由大文豪胡適的高徒,陶聖希先生主持出版,陶先生於1984年透過和中華書局的協商,才取得這本書的出版權,但是臺灣版本為繁體漢字,內容和大陸版本一樣,臺灣版本更是加印達25次之多,可見這部著作的受歡迎程度!
《萬曆十五年》透過六位人物,以自述的方式向大家描繪了當時的官場風氣!有皇帝,首輔大人,高階武將,文官,思想家!
而這六種人中,高玉良屬於文官+首輔+思想家+高階將領+文官!因為他想透過這部著作,做一個好官大官,特別是參考申時行!但是最後他失敗了!
-
17 # 事件個人研究向
其實對於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書記而言,毀掉他的不是這本書,而是他自己這麼多年來養成的性格以及男性心中原有的那點色心,專門研究歷史的吳老師難道不比高小鳳對這本書更熟悉?只是吳老師作為一個高階知識分子,定然會對書籍內容有著自己的見解,相對於此只是因為高小鳳更順從罷了,對於這種高高在上的官而言,他們更習慣於聽到順耳的話語,再加上那一點的色心,便沉淪了吧。
-
18 # 明天219401170
1.毀掉高育良的《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不是重點,重點是高育良經不起美人的誘惑,就算拿本《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高育良書記也會出軌的,
2.那麼問題來了?是誰給了高育良權利,讓他有機會接近美色,是權利,人民手中的權利,
3.生活腐化催墮落,貪戀美色終自毀。權力過於集中導致各種利益群體爭相拉攏腐蝕。才會導致自己被別人下套,最後成了別人的棋子,
-
19 # 李七哥@
假如只是普通的歷史喜歡者,《萬曆十五年》值得推薦,裡面的許多思路可以給一定的啟發,有助於拓寬視野,加上優秀的白描手法和選材能力,甚至有類似文學作品一般的觀賞價值。
如果是專業人士,還是不要讀《萬曆十五年》了,太多業餘的歷史研究思路,各種各樣的以論代史,各方面略顯普及不夠深入的制度習俗介紹,沒有特別出彩值得借鑑的手法,甚至作為橫斷歷史描寫可以無差別地帶入任何時期。
總的來說,作為陶冶情操的業餘讀物是上佳之選,但缺乏專業價值~
-
20 # 想到做到得到
人民的名義的確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視劇。高玉良書記非常喜歡的《萬曆十五年》並不是毀了他的,這本書非常不錯,真正毀掉他的是對權力的追求,應對追求權力的不正確觀念,做的一些事,如詭辯用自己熟悉的人,放任自己的門徒公安廳廳長。
《萬曆十五年》,黃仁宇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先給你們講講故事吧!1976年有一件事情,沒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完全值得敘說,這一年的夏天,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用英文完成了他那部後來影響世界的著作《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翻譯成中文就是《萬曆十五年》。未曾想到,這本書稿幾經周折,直到多年後才有英文版由耶魯大學1979年出版。而中文版經過多次審閱,起死復生的直到1982年在中華書局付梓。營市以後,這兩種不同文字版本的歷史書在東西方暢銷,談論文章鋪天蓋地,影響廣泛。“社會強制被作為公正的替代品,總是自上而下地施加壓力”成為書中的名言,被複敘和引用。
總是自上而下的施加壓力。在上面的人是有權的,才可以給下面的人施加壓力,因此只要一直在下就永遠會受到上的人的壓力,因此高玉良想要追求的就是那種至高無上的權力。當然,我們只是用書中的一些片段來解讀,作者把《萬曆十五年》寫入書中可能真的沒有太多意思,文化人談個戀愛讀本書是正常的。
正在熱播的反腐熱劇《人民的名義》中,有這麼一個情節,高育良書記不貪財不收物,卻毀在了高小琴的妹妹高小鳳的石榴裙下。高小鳳是被趙瑞龍經過刻意的人格美容,設計成腐化高育良的工具。瞭解到高育良喜歡研究歷史,尤其對明史感興趣,於是加強訓練高小鳳瞭解明史,劇中多次提到《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之後趙瑞龍費盡心思安排高育良與高小鳳接觸的機會,高書記得知小高熟讀明史,心中對她敬意油然而生,互生情愫,最終把自己腐敗掉了。
《萬曆十五年》到底是什麼樣的一本書,有多大的話題魅力,使得這位政法委書記失去原則,拜在石榴裙下?
回覆列表
人民的名義中萬曆十五年是什麼書,毀掉高育良激發出他色狼本性。《人民的名義》近來的劇情中,高深莫測的育良書記,隨著被侯亮平發現了他與高小鳳有染後,終於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為了自保,高育良伸出自己的魔抓,終於要害侯亮平。看起來兩袖清風的高育良是怎麼變壞怎麼墮落的呢?竟然是由一本《萬曆十五年》!
劇中,高育良是一個沉浮極深的老幹部,就算是精明的侯亮平,也不知道他的老師高育良到底在想什麼,到底是正是邪。而高育良的確是一個隱藏的最深的大反派,他的墮落之路,用金銀山換不來,他早已經對這些有了免疫,但是美色卻讓他淪陷......
話說育良書記也不是一般的好色之徒,送個美女給他他自然是不要的,也會很牴觸,所以大BOSS趙瑞龍就安排了高育良和高小鳳的偶遇,年輕美麗的高小鳳真正吸引高育良的,是她的談吐氣質和博學多才。趙瑞龍得知高育良喜好明史,遂訓練高小鳳熟讀《萬曆十五年》,偽裝成服務員與之接觸。高育良在發現高小鳳是個才女後另眼相看,而真正暴露出他本性的契機是一本《萬曆十五年》!高育良與高小鳳在討論萬曆十五年時將她衣裙脫下......
《人民的名義》中至少兩處提及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一處是高小琴的妹妹高小鳳以《萬曆十五年》為話題成功勾搭高育良,一處是高育良的前妻吳惠芬說侯亮平接了她的《萬曆十五年》還沒還。那麼這本如此重要的書,是什麼內容呢?
這本書是美籍華人黃仁宇所著,原本只是英文版,後來因為書寫的太好,所以出了中文版萬曆十五年就是1587年,這一年在明朝發生了一些被歷史學家忽視的事件。而作者認為,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小,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以後掀起波瀾的起源。
這本書從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和李贄等幾位當時具有顯著影響的人物出發,解構了他們所作所為,所思作想,表現出這些人在當時社會體制下,想有所為卻不得不妥協於當時政治文化的無奈,最終提出了作者認為明朝覆滅的原因,這是必然,不是偶然。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高育良是一個政治家,做到省委副書記,對於國家的治理、政治的結構必然有自己的見解,再加上對明史的偏愛,這時候有個懂明史、懂《萬曆十五年》精髓的女人出現,溫柔解語,這位高書記也就淪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