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建成長方形的面積更大豈不好?現在的形狀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6
回覆列表
  • 1 # 五嶽掩赤城

    這個叫做斜角甲板,這是二戰後航母設計最大的創新。

    二戰時的航母甲板設計,都是直通的。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瑞鶴號航空母艦

    這種甲板設計雖然簡單,但是最大問題是,航母不能同時起飛和降落。雖然當時理論上是可以透過安裝在甲板中部的阻攔網,可以實現把甲板分成前後兩部分同時進行飛機的起飛和降落,但阻攔網回收飛機速度太慢,而一旦阻攔失敗,降落的飛機衝入起飛區域,則會導致巨大的災難,所以實戰中,沒有那個用。

    不要小看這個功能,這對於航母戰術安排上影響極其重大,舉個例子,中途島大海戰中,先引用段日本赤誠號航母的甲板作業資料。

    0430——起飛中途島攻擊編隊

       0445——起飛最初的作戰空中巡邏機(3架戰鬥機)

       0543——起飛作戰空中巡邏機(3架戰鬥機)

       0655——起飛作戰空中巡邏機(3架戰鬥機)

       0659——回收作戰空中巡邏機(3架戰鬥機)

       0710——起飛作戰空中巡邏機(5架戰鬥機)

       0720——回收作戰空中巡邏機(1架戰鬥機)

       0726——回收作戰空中巡邏機(1架戰鬥機)

       0736——回收作戰空中巡邏機(3架戰鬥機)

       0750——回收作戰空中巡邏機(2架戰鬥機)

       0808——起飛作戰空中巡邏機(3架戰鬥機)

       0832——起飛作戰空中巡邏機(4架戰鬥機)

       0837-0918——回收中途島攻擊編隊加4架作戰空中巡邏機

       0932——起飛作戰空中巡邏機(5架戰鬥機)

       0945——起飛作戰空中巡邏機(3架戰鬥機)

       0951——回收作戰空中巡邏機(2架戰鬥機)

       1010——回收作戰空中巡邏機(3架戰鬥機)

    當時8點37分至9點18分,日軍回收第一波轟炸中途島的攻擊編隊後,準備第二波攻擊。但是9點25分的開始,尾隨日軍返航的中途島攻擊編隊而來的,美國航母起飛的復仇者魚雷機,三個批次43架陸續趕到,對日航母編隊發動攻擊。日軍航母從準備放飛第二攻擊波變成一邊進行魚雷規避,一邊收放直掩機進行護衛,等到10點10分的時候,約克城號起飛的俯衝轟炸機編隊趕到,10點20分,企業號的俯衝轟炸機編隊趕到。而這個時候,機庫裡準備的第二攻擊波中隊一直沒有機會起飛,航母不斷進行緊急規避(攻擊機比較重,需要處於逆風高速直線航行才能起飛),即使有限的合適時間甲板被用於起降的直掩機。所以說,根本沒有什麼“命運的5分鐘”說法,不管是炸彈還是魚雷,攻擊機編隊都沒機會放飛,都在機庫裡面等待殉爆。

    而斜角航母最大優勢就是,允許航母可以同時起飛和降落作戰飛機,從而使航母作戰效率成倍提升,斜角區域用於降落,而且直通式,一旦降落失敗,可以加大馬力緊急復飛,不會影響其他區域飛機。前部用來起飛,而兩者之間剩餘區域可以用來作為停機區域待機。

  • 2 # 八班蔡爺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航空母艦的甲板是那種並不規則的形狀,尤其是美國海軍的那種大型核動力航母。其實航空母艦的甲板並非都是這種不規則形狀,也有較為規則的長方形。如英國已經退役的“無敵”級輕型航母、義大利的“加富爾”號等等。二戰之後建造的現代航空母艦的甲板形狀與其搭載的艦載機自身的起降方式與其自身的作戰使命有著很大的關係。

    這種不規則甲板其實叫做“斜、直兩段甲板”,又名“斜角甲板”。由英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發明。

    (採用直通甲板的美國海軍“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CV-13“普林斯頓”號)

    其實,在二戰時或二戰前,也就是航空母艦發展的早期階段。各國包括大型航母在內的甲板也都是較為規則的長方形。包括二戰中美國海軍大批次建造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日本海軍“赤城”級航空母艦……在那個時代,直通甲板是各國航空母艦的標準配置。但在戰爭的實踐過程中,這種直通甲板的運作效率十分低下。由於其直通甲板在運作時,大部分的作業區經常容易被甲板上的艦載機擠滿,因此在起飛飛機的時候,往往要將飛機停在甲板後部,從而沒有了飛機降落的區域,換言之——就是飛機在航母上的起飛與降落不能同時進行。所以,直通甲板對於長時間高強度的作戰情況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為了解決飛機同時起飛與降落的問題,英國海軍上校卡梅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發明了“斜角甲板”,併成功運用,成為現代航母的主流特徵。

    (服役後期改裝了斜角甲板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CV-11“勇猛”號)

    所謂斜角飛行甲板,就是在原本的直通甲板右舷的中間稍稍靠前的位置,加裝一塊與艦體呈一定夾角的甲板。加裝斜角甲板就相當於將航母甲板分成了兩個作業區: 直通前甲板主要承擔彈射或者滑躍起飛飛機的任務。而甲板的後半段,即斜角甲板的所有部分,主要用於航母艦載機的降落,必要時,也可以在斜角甲板上加裝彈射器起飛飛機。這樣一來,航母艦載機的起飛與降落就可以同時進行,飛機出勤率和作戰效率就會大大提高。1952年,英國皇家海軍在R-06“半人馬座”號航空母艦第一次加裝斜角甲板進行實驗,效果不錯。於是,在戰後航空母艦的發展中,斜角飛行甲板已經成為了各個國家大型航空母艦的典型特徵。

    (最早加裝斜角甲板的英國皇家海軍R-06“半人馬座”號航空母艦)

    斜角甲板的發明有效提升了航空母艦甲板的作業效率,這就直接導致了航母自身綜合作戰能力的提升。包括美國海軍現役的所有航空母艦,中國海軍“遼寧艦”與新建的001A型航空母艦,俄羅斯海軍“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印度海軍“維克拉瑪蒂亞”號與新建的“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等等,都採用斜角飛行甲板。不過諸如義大利、西班牙、泰國等國的航空母艦依然採用直通甲板作為作業區域。

    (採用斜角甲板的中國海軍“遼寧”號航空母艦)

    對於一些海軍實力不是特別強的航母擁有國來說,發展美國式的大型航空母艦就顯得有些奢侈,而發展中型航母又顯得太不划算,因此發展輕型航空母艦就顯得太合適不過了。對於輕型航空母艦來說,其主要的功能特點就是適用和多樣,可以應對區域性地區一定強度作戰的需要,同時滿足一些多元化任務(如人道主義救援、運輸物資等等),並不是像大型航空母艦那樣爭取海上的制海權與制空權。因此其搭載的作戰飛機並沒有大型航母那麼多樣,通常只是一些如F-35B、鷂式等等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與大量執行反潛、預警、救援等等輔助任務的直升機。所以沒有必要去過多強調作戰效率的輕型航空母艦就沒有必要花過多的錢去加裝對於其來說並不適用的斜角甲板。

    (採用直通甲板的義大利海軍“加富爾”號航空母艦)

  • 3 # 雛菊西瓜Peterpan

    起飛降落互不干擾 直的形狀起飛降落不能同時進行 還有這種不規則形狀可以更好的利用甲板停放飛機 直的放太多飛機也會干擾起飛降落

  • 4 # 深藍利劍

    英華人發明了航母,英華人又創造了斜角甲板,但真正讓斜角甲板航母發揚光大的,是美華人。 世界上最早的航母,英國海軍的百眼巨人號,也是最早的直通甲板航空母艦。這艘商船改裝的沒有成型艦島和輔助起降裝置的簡陋平頂船,開創了世界海軍發展的新紀元。就像圖中的百眼巨人號一樣,早期的航空母艦,都是大長方形的直通甲板,艦面佈局非常簡單。簡單的佈局,簡易的甲板,簡單粗暴的起降,伴隨而來的,是早期直通甲板航母高居不下的艦載機事故率。

    典型的二戰時期的日本航母。 受制於直通甲板佈局的限制,二戰時航母艦載機起降作業無法同時進行,要起飛,就必須騰開地方,全力進行起飛作業;而要降落,就又必須收回要起飛的飛機,騰出地方進行降落。反反覆覆,來來去去,簡單粗暴的理念,瑣碎繁雜的操作,帶來的是不計其數機毀人亡的慘劇和直通甲板航母暴露出的致命弱點。中途島戰役時,兵力佔優的日本海軍,在航母甲板的操作人員手忙腳亂的切換起降作業的空檔,遭到美軍艦載機的攻擊,得益於日本航母糟糕到讓人髮指的損管處理,四艘主力航母無一倖免,全部沉沒。太平洋戰爭由此轉折,戰爭的優勢,被幸運女神毫不顧惜的拋給了美軍。 實戰慘痛的經驗教訓,日常操作高居不下的事故率,新型噴氣式戰鬥機的出現,讓航母的擁有和使用國開始尋找更為安全高效的甲板執行模式。此時,昔時的日不落帝國,航母的發明者,英國,又為航母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50年代初,英國海軍上校卡梅爾提出了斜角甲板設想, 1952年2月,發明成功的斜角甲板開始正式應用於航母。斜角甲板一經應用優勢便立刻凸顯,二戰結束,航母最大的擁有者和使用者已經變成了美國海軍,創造了航母和斜角甲板的英國海軍此時卻已經無力繼續發展新型航母,美國海軍“理所應當”的成為了發展新型斜角甲板航母的主力先鋒。在美國海軍的不斷改進下,斜角飛行甲板日臻完善,功能也愈加多樣、健全,航母的甲板事故顯著降低。美軍小鷹級航母星座號,紅圈標示的左邊凸出的甲板為艦載機停放區,右邊即為斜角飛行甲板。航母艦首部分為長直甲板,裝有兩條彈射器,進行起飛作業,斜角甲板右端也有兩條近乎平行於艦首的彈射器,四條彈射器分開平行佈置,升降機全部移到舷側,最大提高起降作業的效率,斜角飛行甲板的白線跑道為降落區,與起飛區分離,互不干擾,長跑道盡可能保證降落的安全,留有餘量,延長艦載機著艦失敗觸艦復飛的距離,同時避開前部的飛行區,保障艦載機安全降落。同時隨著各種輔助起降裝置的上艦,現代斜角甲板航母的事故率已經大大降低,雖然起降作業風險依舊很高,但與幾十年前已是天壤之別。直通甲板航母退出歷史舞臺是航空母艦發展的必然。 直通甲板航母在其所處的歷史階段發揮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航母發展史乃至人類戰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航空母艦從無到有,從簡陋的水上飛機母艦到直通甲板航母,再到如今的裝有斜角甲板的各色滑躍起飛航母和美軍的超級航空母艦,無一不凝結著人類智慧的結晶。戰爭是殘酷的,戰爭同時也推動著武器裝備的不斷髮展,擁有了強大的航母,才會擁有一支強大的藍水海軍,強大的海軍,是維護國家人民安全,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發展興旺的基石,中國海軍的航母事業現在才剛剛起步,年輕的遼寧艦寄託著中國海軍和中華民族走向深藍的雄心壯志,不遠的將來,祖國的中國產航母也將馳騁海疆,維護著中華民族不可撼動的國家利益。

  • 5 # 高行雲的小書屋

    行雲是個半吊子軍迷,所以如果說的不對,請各位大神指正!

    在航母發展史中,其飛行甲板佈局形式經歷了兩段式、直通式、全通/斜角甲板、滑躍甲板等多種型式。

    而這個變化的決定因素便是載機的變化。

    我想題主所說的為什麼不建成長方形甲板,其實等同於為什麼航母的不利用全部的甲板作為跑道?

    不過,題主,在航母的發展史上,確實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是長方形的……

    1957年,中途島珊瑚海號進行代號SCB-110A的現代化改建,增設了斜角飛行甲板及新式彈射器,使之更適合在噴氣機年代執勤。

    它設計了斜角甲板代替了原來的長方形式甲板,讓人們眼前一亮,原來還有可以做成這樣!

    為什麼採用看起來似乎沒有提高甲板利用率的這麼設計呢?

    其實對比上面的兩圖中的載機就知道了:

    1.二戰後,艦載機進入噴氣機時代,因為噴氣機發動機在試機的時候會向後噴出高溫氣體,下圖這樣扎堆起飛的模式不能使用。

    2.隨著機載武器的發展,特別是反艦導彈和空地導彈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攻擊的效率,使得不再需要二戰那樣動輒上百架飛機對幾個海上目標進行轟炸。

    在航母的設計上,以前強調的航母需要在短時間內放出大量飛機這種能力變得不是那麼重要,而持續不斷起降飛機需求變得更重要一些。

    換句話說,因為飛機的更新換代與戰爭的新要求,對載機量與起飛效率的需求更為迫切!

    那麼因為開始在直通的基礎上設計了斜角甲板,這種設計主要好處是可以同時互不干擾的進行起飛和著艦作業,完全滿足了現代噴氣式飛機起飛的頻率要求,並使降落失敗的飛機可以在不影響停止或正在起飛飛機的情況下再加速起飛。

    所以,如果真的想將航母全部甲板都利用上的話,那麼結果就會這樣:

    就會像上圖福萊斯特號那樣需要清空整個甲板來服務那一架C130

    另外航母起飛的時候主要根據是彈射器長度,而不需要利用整個甲板,

    而降落的時候則需要利用攔阻索,如果整個甲板都是彈射器往哪放攔阻索呢?

    下面我們就說一下遼寧號與福特號之間的變化……

    福特級是美國最新一級航母,艦島後移以後,斜角甲板右側停機區的容量可以擴大到8架以上,而左舷甲板向艦尾加長,也可增加2-3個停機位,這樣在在狀態2的情況下,使用四部彈射器的最大出擊量可以達到30-32架,起飛作業能力提升明顯。

    遼寧號目前還處於測試、訓練階段,應該還會在中國海軍運作較長一段時間,透過一定量的執行,必然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改進的思路。

    首先,遼寧號的問題是艦島太大,停機區太小,只有把艦島縮小,降落跑道角度變大,再加上滑躍甲板一側,這樣可以停比較多的飛機。

    其次,遼寧號應該調整艦島處飛機擺放方式,以便有部分機位可以測試發動機; 二號起飛跑道向右舷移動,儘量減少對於斜角跑道干擾。

    最後,新增一條起飛跑道,位置同美國航母四號彈射器,斜角起飛跑道改為7度滑躍甲板 ;還有一點,如果中國自建航母仍然要使用殲15作為艦載機,可以考慮將機頭雷達罩改為水平摺疊式,降低長度,還可以改變摺疊機翼處掛架位置,使其在記憶著摺疊狀態也可進行大部分飛行準備工作。

    PS◆ANSWER:所以,題主,言而總之,現代飛機的換代與武器的變化,造成了航母甲板需求的變化……還好,我們的中國產航母已經下水,遼寧號上獲得的經驗已經開始在中國產航母上進行改變,如將艦島變小10%、位置也做了一定改變、滑躍斜板角度也減小到12%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東西,雖然還是追不上福特級,但畢竟我們已經看到了它的身影、畢竟自己的東西,自己拿著心裡面踏實!

    PS◆XINGYUN:這就是我的回答!我就是這樣的秉性!我就是這樣的漢子!

    PS◆POINT:還是放張中國產航母的靚圖,畢竟我們百年的夢,終於圓了!還有……心疼局座!

  • 6 # 試探人間道

    感謝邀請,自從1917年7月,英國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純正血統”的航空母艦,並將其命名為“競技神”號(又譯作“赫爾墨斯”號)以來,航空母艦登上人類歷史的舞臺已經整整100年了。(但是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其工期進度明顯放慢,直到1923年7月才最終建成。此時日本海軍的“鳳翔”號由於工期進展迅速,因而搶在1922年年底建成並開始正式服役。日本海軍雖然後發但卻先制,搶在英國海軍之前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純種航母,現在日英兩國仍在為此打嘴仗,這其中的故事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因此不再詳述) “暴怒”號(HMS Furious)航空母艦是英國皇家海軍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改裝型航空母艦。“競技神”號,“競技神”號一開始就按照航母標準進行全新設計。在這之前,世界上的航母都是由戰列艦、重巡洋艦或商船改建的。它採用封閉式艦首和全通式飛行甲板,一個環繞著煙囪的大型艦島配置在艦體右舷,構成了島式上層建築。“競技神”號實際上是第一艘真正採用島式結構的航空母艦,成為各國航母爭相模仿的標準樣版。

    航母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曾經人們為艦島放在左側(舊日本海軍“赤城”、"蒼龍”、“飛龍”)還是右側等等,諸如我們今天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的此類問題爭論不休,甲板的佈局與形狀亦是如此。現代航母斜角甲板、右舷艦島、升降機位置……都是總結了大量的經驗教訓而得出的現有條件下的最優選擇。赤城飛龍蒼龍

    事實上,從航母誕生到50年代初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航母的飛行甲板都是直式的。其形狀為矩形,防衝網把甲板分成前後兩部分;前部供飛機起飛、停放用,後部則是飛機降落區。當防衝網放下時,前後兩區合二為一,艦載機就能從艦尾向前做不用彈射器的自由測距滑跑起飛了。但是隨著噴氣式飛機登上航母,直式甲板的侷限性就顯露出來了。因為全通式甲板是直通的,艦載飛機無法在同一條跑道上同時起飛和降落。飛機起飛時,只得讓停放的飛機擠在飛行甲板後半部,而將前半部用作起飛的跑道。然而,這樣做又影響了飛機的滑跑距離,還必須等飛機起飛後騰出了跑道,空中的飛機才可以降落。並且稍有不慎,後降落的飛機很容易碰撞到先降落的飛機上。這樣勢必會造成巨大的安全隱患,大大降低艦載機出動效率,一旦出現意外甚至會造成航母的徹底癱瘓 無起落架的飛機在航母上移動必須依靠起重機、拖車、絞車等機械的輔助,甲板作業的流程變得更為繁瑣,本已不高的甲板運作效率又被拉低。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50年代初,英國海軍上校卡梅爾提出了斜角甲板設想。1952年2月,英國皇家航空研究院經過討論,同意馬上在巨人級的R-16“凱旋”號航母上進行斜角甲板試驗。試驗並未對“凱旋”號進行加裝斜角甲板的改裝,而只是在後端飛行甲板上漆上左傾10°的斜角降落區來模擬斜角甲板。所以並不能真正地讓艦載機攔阻著艦停在斜角甲板上,只能進行觸艦復飛試驗。儘管如此,試驗還是達到了預期效果,參與試驗的飛行員也對“斜角甲板”讚譽有加。隨後的3月份又在R-87“光輝”號航母上進行了進一步的試驗測試。海軍委員會事後評估:透過增設斜角甲板,可讓2萬噸級的競技神級航母具備與採用直通式甲板的3.3萬噸級的“鷹”號的同等甲板作業能力。由於測試十分成功,加之美國海軍也開展了斜角甲板試驗,終於促使英國海軍部開始考慮在新一代艦隊航母(Fleet Carrier)的設計上應用斜角甲板這一新結構。只不過由於財政吃緊,加之政策上的遲緩,皇家海軍在斜角甲板的實用化上反而落後於美國。 半人馬級輕型航母為英國巨人級航空母艦的改進型,在二戰結束後才完工。其中兩艘改為兩棲登陸艦,另外兩艘在完工後不久加裝水壓飛機彈射器,後改為蒸氣彈射器。競技神號(R.12原巨象號),是半人馬級的改進型號參加福克蘭(馬爾維納斯)戰爭1984.4.12:暫停服役1986.4.19:出售給印度,重新命名為維蘭特號1987.5.12日在印度海軍重新服役“鷹”級航母“鷹”號安裝了斜角飛行甲板的鷹號“鷹”級航母“皇家方舟”號皇家海軍迄今為止最後一艘大型航母--皇家方舟,注意其加長的蒸汽彈射器

    經過眾多的實驗後證明斜角甲板有著眾多優點:斜角甲板將航空母艦表面分為兩個部份,設在航母甲板前部供起飛的直通式甲板和位於飛行甲板左側供降落的斜角式甲板。斜角甲板上一般又分為接掛段、滑跑段、排程段。接掛段又稱為阻攔段,即由艦艉段到前後阻攔索之間距離的中點處。由此點往前到飛機停止處為滑跑段。再往前即把在甲板上停穩的飛機拖出的著艦區,美國海軍航空母艦上該段長度定為200米。整個飛行甲板的長度即著艦區和起飛區長度之和,美海軍大型航母飛行甲板長度均為300多米。這樣的設計可供艦載機同時進行起飛與回收作業,大大提高了航空作業效率,幾經變革,現代的主力航母基本上都是採用艦島設定在右邊的全通/斜角式甲板,這是總結中國經驗教訓後經過上百年積澱的結果。 美軍尼米茲號航母

    接下來我會對斜角甲板的發展歷程做一定介紹,沒有興趣的請直接跳過

    1952年2月,英華人在巨人級的R-16“凱旋”號航母上進行了斜角甲板試驗。同年5月的26~29日,美國海軍當時最大的航母“中途島”號也開始了斜角甲板模擬試驗,和同期英國的試驗一樣,也只是在飛行甲板後段漆上斜角降落區,同樣證明了“斜角甲板”即將堪當重任。“中途島”級航母“中途島”號

    緊接著就進行了真正的航母斜角甲板試驗,美國海軍埃塞克斯級的CV-36“安提坦”號(USS Atietam)就成為了世界上第一艘配備斜角甲板的航母。1952年9~12月“安提坦”號駛入了紐約海軍造船廠的船塢開始了加裝10.5°斜角甲板改裝工作。戰後並未列入現代化改裝計劃,處於預備役狀態的“安提坦”號擔起重任成為了斜角甲板試驗艦,成為世界上第一艘配備斜角甲板的航母。次年1月第8艦載航空團開始在“安提坦”號開展了一系列的著艦試驗,在1月12-16日的海上試驗中就完成了超過500次,包括日、夜間以及6種噴氣動力、螺旋槳推進機型的降落作業,而且從未發生飛行事故。第8艦載航空團在“安提坦”號的斜角甲板上展開了一系列的著艦試驗,而且從未發生飛行事故。作為對英國分享斜角甲板技術的回報,“安提坦”在1953年的5月份前往英國配合皇家海軍的斜角甲板降落試驗。斜角甲板的創始人丹尼斯•坎貝爾和劉易斯•波丁頓也特邀登艦參觀。而在“安提坦”號上進行的64次觸艦復飛和19次攔阻著艦試驗,也讓皇家海軍更近一步體驗了斜角甲板的“魅力”。這次成功的訪問,促使英國海軍部下定決心立即為現有航母加裝斜角甲板。英國皇家海軍

    被皇家海軍列為第一艘改裝斜角甲板的航母是當時剛完工還在試航的R-06“半人馬座”號。只不過為節省經費加快工程進度,“半人馬座”號只是改裝了5.5°的斜角甲板,而非坎貝爾設想中理想的10°斜角甲板。繼“半人馬座”號,該艦在建中的姊妹艦R-07“阿爾比翁”號和R-08“堡壘”號也都變更了設計,增設5.5°斜角甲板,並在第二年的5月、11月順利下水服役。同樣接近完工的R-09“皇家方舟”號也增設了5.5°斜角甲板,先期服役的“鷹”號在之後的返港大修間加裝了5.5°斜角甲板。雖然小角度斜角甲板的改裝所需時間與費用相對降低,成本效益頗高,但畢竟無法充分發揮出斜角甲板的效能,與8°~10°的斜角甲板仍有差距。因此後來英國皇家海軍又為這幾艘航母(包括“鷹”號、“皇家方舟”號)改裝了更大角度的斜角甲板。“皇家方舟”號剛下水時配備的5.5°斜角甲板20世紀70年代改裝成了8.5°的斜角甲板。可見明顯增加了艦艏與艦舯右舷艦島側的可用空間,甲板利用率更高。當然斜角甲板的角度增大,為保證足夠的長度與面積,艦體的左舷要改建外張甲板,改裝工作的施工量明顯的增大了在20世紀70年代改裝成了8.5°的斜角甲板。可見明顯增加了艦艏與艦舯右舷艦島側的可用空間,甲板利用率更高。當然斜角甲板的角度增大,為保證足夠的長度與面積,艦體的左舷要改建外張甲板,改裝工作的施工量明顯的增大了20世紀60年代,英國曾提出CVA-01型航母的建造計劃,斜角甲板只是向左舷偏轉了3.5°。但後來工黨上臺後國防預算大幅縮減,最終計劃建造4艘的CVA-01型航母和空軍的TSR-2攻擊機一樣都被取消。直到今天,皇家海軍再也沒有彈射起飛/攔阻著艦(CATOBAR)可部署常規起降飛機的大型航母駛下過船臺

    而相對於為省錢、省工而採用5.5°斜角甲板的英國皇家海軍航母,經費充裕的美國海軍在現役的航母改裝中增設的都是10.5°的“完整”斜角甲板。1952~1957年間,一共有14艘埃塞克斯級航母透過代號SCB 125的改裝工程加裝上了斜角甲板。3艘中途島級航母也在1954年~1960年間的SCB-110/110A改裝工程中增設了斜角甲板。在作為CV-58“合眾國”號的替代者,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在開工13個月後的1953年6月,設計上做了大幅修改,引進了10.5°的斜角甲板、蒸汽彈射器與光學著艦引導系統,首開世界航母先進技術之先河。接下來陸續服役的美國超級航母包括後續2艘福萊斯特級、4艘小鷹級與1艘“企業”號核動力航母,也都採用的是10.5°斜角甲板。直到上世紀70年代陸續開工的尼米茲級才改為斜度稍小的9.5°斜角甲板。

    埃塞克斯級航母改裝斜角甲板前後對比圖,上為SCB 27A改裝後的結構,下為SCB2 7A+SCB 125後的結構。增設10.5°的斜角甲板後,所需的攔阻索數量大幅減少

    1955年10月“中途島”號暫時退出現役,開始代號為SCB-110的現代化改裝。此次改裝最主要的目是讓“中途島”號具備起降高效能噴氣式戰鬥機的能力。為此引入了C-11型蒸汽彈射器和147米長的10.5°斜角甲板。上圖為“中途島”號的平直甲板上停放著可執行核打擊任務的AJ-1“野人”攻擊機。下圖的“中途島”號艦艏停放著F-8U“十字軍戰士”戰鬥機和A-3D“空中勇士”攻擊機

    1966-1970年,“中途島”號又進行了第二次改裝,其排水量達到64700噸。飛行甲板最寬處已達到77米,斜角甲板增加到13度,飛行甲板面積由11430平方米增至16200平方米,升降機的提升能力也由37噸增至55噸。艦上安裝了戰術情報和指揮系統,艦員的生活條件也大有改善。對比於剛服役時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外形來看幾乎對艦體進行了重新設計

    1949年4月18日安放龍骨正式開工,5天后便被取消建造的CV-58“合眾國”號專為部署海基遠端轟炸機而研製。採用的是兩側對稱的雙斜角甲板構型。但CVA-58的這種斜角甲板構型與此後成為主流的斜角甲板構型還是有些差異的。“雙斜角甲板”的用途也只是用彈射器彈射起飛艦載機,而艦載機的著艦和平直甲板一樣,仍是從艦艉進場向艦舯直線滑行攔阻著艦

    1960年“埃塞克斯”級首艦CV-9“埃塞克斯”號與福萊斯特級2號艦CV-60“薩拉託加”號結伴而行。福萊斯特級航母成為世界上第一種“超級航母”,引領著航母在戰後的發展方向,也標誌著美國海軍航母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差不多與福萊斯特級同期開工建造的法國克萊蒙梭級R-98“克萊蒙梭”號和R-99“福熙”號航母採用的是8°斜角甲板

    作為紅色海軍從“載機巡洋艦”向大型艦隊航母轉型中的過渡產物,“庫茲涅佐夫”號的飛行甲板與美式航母類似,降落區的斜角甲板與艦體中軸線的夾角為稍小的7°。滑躍起飛/攔阻著艦的“庫茲涅佐夫”號的出現打破了美國對大型航空母艦的壟斷,開啟了紅色海軍“稍縱即逝”的大型航空母艦時代,也成為目前安德烈旗的力量象徵。而姊妹艦“瓦良格”號歷經周折、等待也開啟了它的傳奇…停泊在烏克蘭尼古拉耶夫船廠未完成的鏽跡斑斑的“遼寧”艦前身“瓦良格”號,生產編號106(遼寧艦舷號“16”是否與此有關呢?我們不得而知)從這組“埃塞克斯”級航母照片對比圖,可以看出改裝了斜角甲板帶來的效益試航中的“福萊斯特”號,紅色區域即為艦艏彈射區域與斜角甲板間所夾的三角形停放區域

    雖然在此中間斜角甲板的傾斜角度經歷過幾次比較大的變動,但為了提高航空作業效率於作戰能力,各國都不約而同的在大中型攻擊型航母上採用斜角甲板。那麼我為什麼要在航母前加上“大中型”、“攻擊型”這樣限制性的字眼呢? 義大利輕型航母“加富爾伯爵號”,續航力為7000海里/20節。飛行甲板為直通式,長173.8米,寬30.4米,甲板前端有6.5度的上翹,可停放6架AV-8B“鷂Ⅱ”式垂直起降飛機或6架SH-3D“海王”直升機。機庫設在飛行甲板下面,長110米,寬15米,高6米,總面積1650平方米,可停放12架AV-8B或12架“海王”。

    首先來說,輕型航母其主要的功能特點就是適用和多樣,可以應對區域性地區一定強度作戰的需要,同時能夠執行一定的非戰爭軍事行動(如人道主義救援、運輸物資等等)等任務。不用承擔大中型航空母艦那樣爭取海上的制海權與制空權的任務。其搭載的作戰飛機也多是一些如F-35B、鷂式等等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與大量執行反潛、預警、救援等等輔助任務的直升機。其次較小的排水量也限制了甲板的尺寸,採用斜角甲板設計並不十分划算,這方面參考俄羅斯為印度改裝“維克拉瑪蒂亞”號這其中的曲折經歷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融合了輕型航空母艦與兩棲攻擊艦功能的多用途軍艦。

    基本資料滿載排水量 27,079噸 全長 231.8米 全寬 29.5米 吃水 7.18米 續航力 8000海里/15節9250海里/12節 飛行甲板同時間操作:4×重型直升機(如CH-47)或6×中型直升機(如SH-3/NH-90)機庫容納:12×中型直升機與戰機 武器裝備 4×Oerlikon 20mm機炮4×12.7mm機槍 運載 主戰坦克46輛或輕型車輛100輛2×LCAC氣墊登陸艇或4×LCM-1兩棲登陸艇

    為了大家更好理解,咱們不妨拿“遼寧”艦跟日本的“出雲”來做個對比!!長期以來中國網路上一直有一個說法:“出雲‘稍加改裝’,再搭載F35B,戰鬥力將遠超中國“遼寧”艦以及001A加殲15的組合”。各路“大神”圍繞著此話題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交鋒,想必大家應該也有點興趣,今天正好藉著這個話題來談談我個人的看法。當然了,沒興趣的各位就可以到此打住了 22DDH“出雲”(右側為22DDH前型16DDH“日向”),艦長248米,飛行甲板寬38米,機庫長167.64 米,寬24.384 米,高6.7米,面積4088平方米,可容納14架直升機,甲板可同時起降5架直升機,排水量2萬5千噸【主尺寸:艦長306米(全長)、281米(水線)、艦寬73米、吃水10米 飛行甲板:長304米、寬72米 機庫:長152米、寬26米、高7米。參考"庫茲涅佐夫",機庫可以停放20(最多22–24架)架殲15與7架ka-27級別的直升機,001A機庫相比"遼寧"艦擴大10%-15%】。“遼寧”艦與001A

    那麼"出雲"能否改裝成為真正的航母呢?其實這事不只是我們想過,日本人自己也想過。日本的一本流行意淫漫畫“空母伊吹”就設想過在“出雲”的基礎上稍加放大,建造了一艘“伊吹”號航母,用來對抗中國海軍。從其外形來看,基本上這就是國內媒體常說的“稍加改裝”的“出雲”,在期直通甲板前端加裝一段滑躍甲板,採用“滑躍起飛”、“垂直降落”方式來操作F35B戰鬥機。然而按該漫畫的設想可以看出(可能有人要質疑"漫畫不能當真",至少這裡的比例是正確的,可以做一定程度上的參考)

    按照這個設計,即使是已經加大了升降機尺寸,給甲板裝上了可以承受F35B高溫噴流的耐熱塗層。改裝後的“出雲”甲板尺寸依然限制了其航空操作能力,該艦頂多能在後甲板待命區停放兩架飛機,也就是說待命機只有3架,之後就需要從機庫裡把飛機提升到甲板上進行加油掛彈作業,然後才能放飛下一波飛機,因為你只能在甲板上對飛機進行加油掛彈作業。

    相比之下,“遼寧”號甲板上最多可以停放15架戰機,其中後甲板待命區可以最快速放飛的也有6架,這些飛機可以短時間內從甲板上起飛就算F35B和J15在滑躍起飛時能攜帶的彈藥重量相同,航程也相同。15架J15一次投射的火力5倍於3架F35B,換言之,“遼寧”號在單位時間內,對敵方目標實施打擊的能力是輕型航母的5倍,而“遼寧”號排水量6萬噸,改裝的“出雲”滿載排水量2.7噸。換言之“出雲”以接近“遼寧”號一般的排水量,作戰能力卻只有對手的1/5,這就是大甲板航母的優勢,即所謂“全甲板出擊”。

    而當日本等到F35B時,遇到的中國海軍戰機是不是還會是……。即使只考慮對空作戰,按照最最笨的計算方法,3架F35B打15架J15,在隱身狀態下共能帶6枚“阿姆拉姆”,就算它們能夠神奇的擊落6架J15好了,那麼剩下的9架J15發射的36枚“鷹擊”也足夠把“出雲”送到海底去了。為什麼美國堅持發展重型航母,蘇聯、法國、英國都將航母噸位鎖定在4萬噸以上?原因正在於此。更不用提作為正規航母,“遼寧”號還可以同時裝備預警、反潛直升機,這在排水量較小的“出雲”上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日本如果真的要去搞什麼“空母伊吹”來對抗中國航母是白費力氣又不討好,這一點上還不如像前幾年日本雜誌幻想的那樣,認認真真的去建造排水量6.5萬噸,攜帶“心神”基礎上發展來的F3戰鬥機的中型航母得了。 日本抗華神劇“心神”三蹦子“擊落”殲20日本中國產6萬噸排水量新型航空母艦“保升”級再來張鳥瞰圖F-3E心神改進型無尾戰鬥轟炸機美軍計劃中的F-22艦載型F-22N,看著眼熟嗎???

    當然這個航母和戰鬥機到了現在都還是連影子都沒有呢。 那麼日本會突然上馬這麼一個專案嗎?

    說實話還真不大可能,日本海自的建設發展從來都是安安穩穩、按部就班。突飛猛進直接上馬的大工程,那實在是不符合海自的“公務員”氣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一是因為日本政府在國防方面的經費投入不論增減,其幅度曲線都很平緩,沒有劇烈突然的起伏。另外,這還涉及到一個海軍發展的核心問題,即“海軍戰略”!!今天的日本海上自衛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發展戰略,更多的是一種公務員式的慣性,似乎今天的日本只需要考慮現在、而今、眼巴前兒這點兒事。 當中國、美國海軍都在以“未來三十年”為單位考慮自己的未來發展目標的時候,日本仍然把“未來五年”,也就是所謂的“中期防”計劃當做“遠期規劃”。換言之,目前這個“中期防”計劃裡沒有提到新航母的事情,意味著起碼五年後才會開始考慮是否要建造後續艦,而航母建造起碼十年,就是說最快15年後日本才可能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航母。 二戰後日本人從來沒有放棄過“航母夢”,曾四次提出建造航母的計劃,美國的“科芒斯曼特灣”級曾一度是日本朝思暮想的航母。早在第二次“中期防”計劃時,日本就考慮建造航母,被美國摁下。但日本人並沒有死心

    70年代,以“蘇聯核潛艇的威脅”為藉口。日本緊緊跟隨美國步伐建造了臻名級直升機驅逐艦,共2艘。一艘艦便可搭載3架西科斯基SH-60K反潛直升機,其寬闊的後部飛行甲板第一次讓世人聯想到了航空母艦,也為海自的飛行夢正式拉開了序幕70年代後期,緊跟臻名級,日本又建造了更大更成功的直升機驅逐艦白根級,也是兩艘,同樣的後部飛行甲板和3架SH-60。

    以上兩級艦僅僅是一個還算不錯的開頭,離航母還差的遠。日本真正的航母探索嘗試始於大隅級。大隅級計劃立項與90年代,關於大隅級是何艦種更是模糊,其專案最初是來自小型防衛航母暨水雷防禦計劃(MCM),但是名稱在政治上有疑慮,所以改稱為兩棲艦計劃,一般認為海上自衛隊使用此型戰車登陸艦蒐集開發與操作小型航空母艦時必須具備的相關經驗,為更大型的直通式飛行甲板船艦累積相關基礎。日本稱大隅級為運輸艦,當然,你要相信日本的鬼話真的就認為那就是純粹的運輸艦那就太單純了。西方將大隅歸類為兩棲登陸艦。這種艦有著直通式飛行甲板,可搭載兩架CH-47中型運輸直升機。船塢可搭10輛90式戰車和2艘LCAC氣墊登陸船。標準排水量8900噸,滿載排水量1.4萬噸。首艦1996年下水,共建造3艘,全部服役在吳港。大隅級“運輸艦”有了以上的經驗,日本人越發的明目張膽起來

    2006年,日向級登場。作為所謂的白根級“護衛艦”的“次型”,作為一種“護衛艦”,日向級擁有與他國海軍直升機航空母艦乃至於輕型航空母艦接近的艦體構造、功能與噸位。在後續的出雲級登場前,日向級曾一度是日本在二戰結束、帝國海軍解散後所造過排水量最大的軍艦。日向級的設計原則依照小型航空母艦或兩棲突擊艦,與此設計方式相似的還有義大利海軍13,850噸的加里波底號航空母艦、西班牙海軍17,000噸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與英國皇家海軍21,000噸的無敵級航空母艦。日向級共建造2艘,標排13500噸,滿排18500噸,也不比西方的輕型航母小2009年,日本的“航母夢”終於有了成果

    到那時中國肯定已經擁有了常規動力、彈射型航母,核動力超級航母說不定也已經開工了,這還怎麼追趕?!所以日本現在沒有航母,即使將來有了,也不可能一步趕上中國,這就是我的結論!! 001A下水後的大連造船廠船塢中出現的新艦體分段

    即使是到了中國產航母已經下水的今天,仍然有人在網上把現代中國海軍和全軍覆沒的北洋海軍相提並論,用來噁心華人。然而,當初籌建現代化海軍的時候,中國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而是擁有強大工業的近代國家。1894年時能夠跟今天一樣,擁有技術水平領先周邊國家5到10年,真正強大的全中國產“八大遠”,甚至“十八大遠”,還想有什麼日本聯合艦隊的榮光?!!我借他個膽子。銘記歷史不是讓某些人掉書袋瞎以古喻今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軍事建設為經濟建設讓路,同期,日本建立了“八八艦隊”為代表的號稱“美國老大我老二”的海上力量,再加上同期我們也正展開以日本為學習物件的新一輪現代化程序。在一代中國民眾心中,由此樹立起一個根深蒂固的印象:日本海自比中國強。然而,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進入新世紀以來,現實已經和這種印象越來越對不上號了。

    21世紀以來,中國媒體經常宣揚日本“準航母”的威脅。這或許就是一百年前被日本打斷近代化道路的歷史,在華人心中的最後一抹回想吧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 7 # 光明科普

    航空母艦,英文原名“Aircraft Carrier”,直譯過來就是“飛機搭載艦”,這正是航母與一般水面艦船的最大不同點。所以,滿足艦載機的起降作戰的需求,是航母整艦設計上的基本出發點和關鍵點。飛行甲板的設定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艦載機的起降能力,這就使得飛行甲板有理由成為航母整艦設計中重要的一項。

    為什麼航母採用的是斜角甲板呢?光明網動科普為您解答。

  • 8 # 迷彩虎

    其實這種不規則形狀的甲板叫做“斜角甲板”。之所以要建成這樣的甲板是因為在二戰時期,也就是航空母艦發展的早期階段。各國包括大型航母在內的甲板都是較為規則的長方形。在那個時代,直通甲板是各國航空母艦的標準配置。但在戰爭的實踐過程中,這種直通甲板的運作效率十分低下。由於其直通甲板在運作時,大部分的作業區經常容易被甲板上的艦載機擠滿,因此在起飛飛機的時候,往往要將飛機停在甲板後部,從而沒有了飛機降落的區域,也就是說飛機在航母上的起飛與降落不能同時進行。所以,直通甲板對於長時間高強度的作戰情況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為了解決飛機同時起飛與降落的問題,英國海軍上校卡梅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發明了“斜角甲板”,併成功運用,成為現代航母的主流特徵。

    所謂斜角飛行甲板,就是在原本的直通甲板右舷的中間稍稍靠前的位置,加裝一塊與艦體呈一定夾角的甲板。加裝斜角甲板就相當於將航母甲板分成了兩個作業區: 直通前甲板主要承擔彈射或者滑躍起飛飛機的任務。而甲板的後半段,即斜角甲板的所有部分,主要用於航母艦載機的降落,必要時,也可以在斜角甲板上加裝彈射器起飛飛機。這樣一來,航母艦載機的起飛與降落就可以同時進行,飛機出勤率和作戰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同時隨著各種輔助起降裝置的上艦,現代斜角甲板航母的事故率已經大大降低,雖然起降作業風險依舊很高,但比起幾十年前已是天壤之別。直通甲板航母退出歷史舞臺是航空母艦發展的必然。

    斜角甲板的發明有效提升了航空母艦甲板的作業效率,這就直接導致了航母自身綜合作戰能力的提升。包括美國海軍現役的所有航空母艦,中國海軍“遼寧艦”與新建的001A型航空母艦,俄羅斯海軍“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印度海軍“維克拉瑪蒂亞”號與新建的“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等等,都採用斜角飛行甲板。航空母艦從無到有,從簡陋的水上飛機母艦到直通甲板航母,再到如今的裝有斜角甲板的各色滑躍起飛航母和美軍的超級航空母艦,無一不凝結著人類智慧的結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比較醜,會碰到一個很帥還很愛自己的男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