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米說娛樂
-
2 # 合氏剪映
在中國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大陸內地對演藝行業也開始有了新的認知,透過電視、錄影帶、小型的放映廳看到了不少香港的電視劇和電影。
如人們比較熟知的1985年由周潤發,趙雅芝,呂良偉出演的《上海灘》可謂說是紅遍了大江南北,後有《射鵰英雄傳》《鹿鼎記》等。
在繁華的香港,由香港TVB電視臺分屆開通演員訓練班,培養出不少影視明星大腕。
TVB由電視大亨邵逸夫等人在1967年創辦的影視娛樂公司當年那些紅透華語的電視劇、那些當今影視大咖劉德華、周星馳、徐克、王家衛、周潤發等人都是出自於香港TVB公司。
在當時全亞洲大多地方都還沒把電影的行業規格做起來,TVB起步早,佔據了先發優勢。
後來其他各地都發展了自己的影視產業,而且和香港比起來其他市場都大得多,比如內地的影視產業,像騰訊影片、愛奇藝、優酷,萬達影業等,出現了眾多影視產業而且成長速度非常快。所以影響影視市場競爭環境,對香港的電影行業也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直到目前還設有香港電影金像獎,香港的影視電影行業巔峰時代雖然過去不在繁華但另一個時代也會即將開始,期待。
-
3 # 龍角大將軍
輝煌過後就是衰敗,除非找到新的突破點,但是香港電影各種電影型別全都拍攝過了,已經沒有多少開發空間,所以才會一直衰弱。
-
4 # 賽平
香港以前是中國對外的一箇中轉站,國內的目光都在香港,香港就是未來的目標,那麼現在與其說他退步了!還不如說是大陸開放眼界更高了!或者說我們現在某些地方比香港還優秀,所以你覺得他落後了!
-
5 # 山上一個人
說起電影,不得不提的是香港,香港電影曾經風靡一時,比如周星馳的無厘頭,鄭伊健的古惑仔,成龍李連杰的功夫,林正英的殭屍片,王晶的賭神系列,警匪片,電影種類是數不勝數。演員更是又多又紅,劉德華,梁朝偉,周潤發,張國榮,林青霞,張曼玉,人才輩出。其繁榮景象,可與好萊塢媲美,成為亞洲第一大電影區域,世界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電影屬於文化領域,經濟的形態決定了文化的走向。電影的繁榮與沒落,一定是跟經濟有關。其實從八十年代到現在,不管是香港也好,其他地區也好,經濟都翻了很多倍,那麼這個時候就涉及到多個地區了。以前的香港為什麼做電影的這麼多,因為那個時候屬於新興產業,變現快,說白了就是掙錢多掙錢快,所以資本就會往電影行業湧,錢多了,人就多了,人多了,人才就多了。而現在呢,香港整個經濟並不太景氣,21世紀後,房地產峰其他行業的發展,比電影行業更具可觀性。再從周邊地區來看,大陸經濟發展越來越好,電影也越來越好,日本韓國電影也在不斷髮展,好萊塢電影更是強力輸出到世界各個地方,導致大家觀影的選擇性多了很多。也就是競爭太大了。
-
6 # 影視職員
說起香港電影,大家肯定很熟悉,早在上個世紀,國產電影還沒崛起的時候,香港電影風靡大陸,甚至佔據國內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1985年到1995年間,這10年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由於寬鬆的審查制度,各種型別的電影百花齊放,並且武俠片是香港電影的驕傲。
在這10年間,每年的港產片多達300多部,屢創票房紀錄。雖然不是每部電影都能在內地上映,但大多數能在內地上映的港產片,都受到了內地觀眾的追捧。比如劉鎮偉的《古惑仔》系列,徐克的《黃飛鴻》系列,成龍的《警察故事》系列,王晶的《賭神》系列,部部都是大ip,可謂是空前盛況。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不僅輸出好電影,更是輸出巨星的地方,周星馳、周潤發、成龍、張曼玉、張國榮等明星一抓一大把,遍地都是明星,至今仍然是香港電影的頂樑柱。
這還得得益於香港當年早期的邵氏演藝培訓班,也就是後來的無線藝員培訓班。由於早期的培訓班,培養出了眾多出色的演員,才給香港電影蓬勃發展提供了足夠的養分。可以說那個時候的香港明星,是我們眾多80後90後的青春回憶。 香港電影衰落
物極必反,香港電影的巔峰也有衰落的時候。
那就是95年後,港產片數量年年遞減,好電影更是寥寥無幾,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手哥想說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導演們的不思進取和沒有培養新人導致的。結果,導演會江郎才盡,演員也會老去,比如現在活躍影壇的導演陳可辛、吳宇森、老頑童徐克也都是上一代的導演。最終香港電影衰落,風光不再。
香港明星後繼無人
2019年的香港,青黃不接綠香的電影圈還是那幾位老戲骨在撐著,年輕一代的明星,已經不可能出現周星馳或者周潤發之類的巨星了,混得好的幾乎都在內地拍戲。比如陳偉霆在內地拍的《老九門》,讓他再次火了一把,但余文樂的《狂獸》,謝霆鋒的《決戰食神》反應平平,口碑強差人意。
誠然現在的香港娛樂圈各種炒作,各種醜聞,能靜下心來演戲的人真的很少。如果等到周星馳、周潤發、劉青雲等老一輩的演員不拍電影的話,那麼香港的下一代演員還會拍出什麼樣的電影呢?
-
7 # 火星土人
1、那個年代整個中國電影市場處於空白,市場有了,競爭又小。
2、湧現出一大批影視從業者,這為香港電影的發展提供了原動力。
3、創作環境比較自由,為編劇,導演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現在為什麼又衰退呢?同理:
1、市場競爭環境更加惡劣了,有全世界團隊的競爭。
2、創作成本高很多了,現在演員費用奇高,耗時又長,對金錢成本有了一定要求,因此也埋沒了一批草根人才。
好了,大致就這些了[呲牙]
-
8 # 大西安城記
那個年代正值亞洲四小龍崛起時期,香港正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電影行業的繁榮,一大批經典影視和演員的誕生奠定那個時代香港電影的經典地位。那麼現在為什麼不去從前了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彼時大陸相對來說還很落後,對大多數來說電影還算個稀有事物,內地電影市場一直處於主流價值觀階段,偶爾一部好電影也飽含時代氣息,創作力和想象空間嚴重不足。2.大陸剛剛開放,人們的生活還很貧乏,精神層面更貧乏,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大陸人對香港電影的追捧。
3.自從有聲電影誕生以來,這是有聲電影的第一思想革命,無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書籍被搬上銀幕,以視覺化的形式展現了人們的想象力,使人非常充實。特別是對於武俠,江湖,功夫等概念也是那個時代正式形成中國人的思想體系的。
4.那個時代,需求電影人的敬業精神造就了經典,造就了明星,形成了明星效應。可以說奠定了中國電影行業的基石。
5隨著改革開放的加速和大陸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大陸經濟水平的快速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再加上龐大的大陸市場,造就了大陸電影的快速崛起,也使得大陸和香港電影行業的發展快速融合,大批的香港演員選擇了前景更廣泛的大陸發展。
5.同時,也因為香港電影的創造力後繼乏力,和電影製作技術的快速迭代,大陸電影總體上已經超過了香港,市場號召力和吸引力也越來越強大,相對而言香港電影就顯得有些沒落的感覺。
-
9 # 阿豪話歷史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一個硬道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正是香港經濟繁榮的時代!當時,內地剛剛改革開放,經濟剛起步,急需引進世界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而當時的香港就是一個重要的視窗,這使其成為中國和西方國家交流的重要橋樑,香港背靠內地面向世界,獲得了重要的發展機遇,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經濟騰飛,讓香港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對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增強了,加上內地文化市場對香港流行文化的推崇和喜愛,都讓香港的文化產業獲得了很大發展,電影行業更是佳作不斷,既是是一些不受本地市場喜愛的香港電影在內地也被稱為神作,比如劉鎮偉的《大話西遊》!
除此之外,人才充足。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影壇有一批很有影響力的電影人,如張徹、劉家良、楚原、李小龍、吳宇森、徐克、許鞍華等,一批中堅演員正不斷成長,如洪金寶、成龍、狄龍、周潤發等,讓香港影壇人才濟濟,為創造優秀的電影作品打下了基礎!
這些都促成香港電影的飛速發展,從而使香港在80年代成為東南亞電影王國!
至於現在衰退,原因也是在這兩個方面:一是現在內地經濟崛起,開放擴大,香港的視窗地位已不存在,香港現在被房地產商套牢,經濟沒了活力,發展緩慢,體量已經被對面的深圳超過,如果不能從房地產中鬆綁,香港經濟沒有未來!經濟乏力,導致香港電影的投資減少,拖慢了電影的發展。二是香港電影人才凋零,21世紀初有號召力的紛紛出走好萊塢,比如吳宇森、王家衛、成龍、周潤發、楊紫瓊等,中堅力量還在堅持,但年輕人始終出不來,導致最近香港電影來來回回總那麼幾個人。除以上兩點外,第三個原因是好萊塢和內地電影的衝擊。好萊塢電影自不必說,對美國以外任何國家電影都產生了衝擊!近年來大陸電影在資本的推動下獲得快速發展,一些年輕演員迅速走進人們的視野,已經成為華語影壇的主導力量,這給香港電影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加速了香港電影業的衰退!
-
10 # 軒剪影視
這個問題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我是80後,八九十年代確實是香港影視霸佔著影屏,所以我們對周星馳,成龍,元彪等影視明星才能如此的熟悉,也是他們給了我們一個快樂的童年。至於現在衰退可能有幾個原因吧。
第一,八九十年代內地處於一個工業化時代,百姓的經濟條件和幸福感都沒法和香港比。不可否認的是人們只有解決了身體上溫飽才能顧及到精神的溫飽,而電影就恰恰是一種精神食糧。隨著近年來大陸的經濟高速發展,人們所需要的這種精神食糧也不斷在增加,影視行業也在突飛猛進發展。所以香港和大陸比的話,無論是影視的產出和市場的需求就顯而易見了。
第二,演員的流出,八九十年代是內地演員去香港發展,比如吳京,劉嘉玲等這些明星。而現在恰恰相反,香港的明星現在都往內地跑的發展,比如成龍 洪金寶,周星馳這些明星們在內地發展的非常好。這樣的話香港的影星自然就少了,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
11 # 夕夢88
天時地利人和的原因,80年代的時候內地剛剛改革開放,香港是內地對外的視窗,給香港創造了各行各業發展的機遇,趕上好機遇的香港人努力上進吃苦耐勞,那一輩的香港人都有一顆愛國愛港之心,配合祖國的發展得到了雙贏,到現在國家日漸強大,在國際上擁有更大舞臺和機遇,但是當今香港人沒有直面現實調整自身定位,配合祖國新的發展環境調整自己的角色,而是抱著一顆怨天尤人的心態,把當前的困難和挑戰推卸責任,這是當今香港年輕人思想覺悟不夠,愛國愛港情懷不夠,個人利益凌駕於集體之上所造成的當今局面,這都是值得香港人去反思和調整的
-
12 # 汪丁李
我個人的理解,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時代不同,當年香港很富,內地很窮,在大陸人眼裡香港就像天堂,拍出來的電影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方面都要領先大陸很多年,加上那時候香港的確湧現出一大批優秀又帥氣又有才華的偶像演員和優秀導演,如周潤發,成龍,張國榮,梁朝偉,四大天王,張曼玉,林青霞,王祖賢,梅豔芳,鐘楚紅,吳宇森,徐克,王家衛等等,而如今隨著大陸發展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富,大陸與香港發展水平越來越接近,甚至有超越香港的跡象,另外,隨著大陸的日漸富裕,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快速崛起,原來類似在香港的偶像,大陸現在越來越多,越來越帥,當然這跟生活水平提升也有關,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後,大家注重審美了,結婚物件都會向心儀的,男帥女靚的標準靠攏,生出來的孩子自然也不差,加上現在美業的興起,大陸畢竟人口基數太大,優秀偶像大批湧現,這也是經濟實力的體現;再次,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大陸在網際網路的發展上遠超香港,催生了大批優秀的草根導演與演員,導致大陸電影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遠超香港。
-
13 # 小魚竿影視
很開心能回答這個問題
香港電影行業的衰弱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經濟現象和市場要求。涉及到幾以下因素,優秀演員減少、動作片市場的缺失、大陸影視行業的崛起、好萊塢電影市場佔領、市場商業鏈不斷龐大,下面我們來詳細的分析:
1.香港優秀演員的減少:劉德華,周潤發,成龍,周星馳,張曼玉,張國榮,梁朝偉等等,七八十年代最優秀的演員,現在有些已經轉向導演,例如周星馳,有些單單只是友情出演,有些已告別娛樂圈,讓曾經繁榮的香港演戲圈逐漸走向沒落。
2.動作片市場的缺失。21世紀以來,以動作片為主的電影逐漸將減少,迎來繁華的是娛樂片 ,愛國片,票房冠軍《戰狼2》,就是最好的證明,香港經濟不斷繁榮以娛樂來滿足精神需求的觀眾越來越多。氣場人氣逐漸缺失。
3.大陸影視行業的崛起。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影視行業百花齊放,不斷湧現出更多的優質電影,戰狼2、流浪地球、哪吒、我不是藥神、我和我的祖國、等等高票房影片,取代了香港影壇的地位,滿足了國內的影視需求。
4.市場商業鏈的不斷龐大。影視行業有巨大的商業鏈,從拍攝製作到影院營銷,一部好的電影帶來的就業崗位和社會經濟是非常高的,中國14億人口,包含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商業化的電影也越來越多,利潤越來越高。
5.國內外競爭激烈。好萊塢電影不斷輸送美國文化的同時,科幻電影也充斥著整個世界的電影行業,每年佔據的票房佔高額,這樣本來需去優秀演員的香港行電影行業更加失去了市場,大陸電影行業的崛起,也不斷滿足中國影視市場,香港影視市場便逐漸沒落。
-
14 # 一嗨影視
香港電影行業,給人的印象,還真的是現在衰退了,正如古人說的那樣,不進則退。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香港電影行業面臨青黃不接的時期。我們都知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影視明星眾多,什麼四大天王啊,四小龍啊等等。可謂是百家齊放,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同時,導演陣容也是很豪華,什麼王晶啊,周星馳啊,陳小辛啊等。進入現在,那批導演和明星都老了,陸陸續續退出來了,但是接班隊伍卻沒有建設好。所以,給人衰退的感覺,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第二,我國自從加入世貿組織後,每年都會從國外進口大片,並且,進口大片的數量和範圍也在不斷擴大,這樣也稀釋了港片的佔比。我們去看電影有了更多的選擇,發現歐美大片,尤其是科幻大片,比港片精彩太多了。這裡面就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導致我們認為港片衰退了。
第三,我認為,隨著我國本土電影工業的不斷髮展,國產片的數量和質量都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國人可以看到豐富多彩的國產片了。據最新的票房資料來看,國內外票房佔比應給是6比4,國產片佔了中國票房的大部分。例如去年的票房冠軍《哪吒》,是國產影片的一大進步。港片,每年也就上映那麼幾部,票房一般不會超過五億,這種表現,的確會讓我們認為它衰退了。
-
15 # 老蔡觀察
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三個條件,資本,技術,人才。那個時代香港都具備,電影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還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是需要文化的支撐。需要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根本來創作才有生命力!
-
16 # 帶著夢想出行
港片當年是多麼的火 整個學生時代都是伴隨著港片走過來的 的確那時的港片出了相當多優致的電影 跟電影人 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港片開始急劇下滑 票房也是一年比一年慘 而且每年的數量也很少 一下跌入了谷底
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影每年的產量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電影從業者都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都有開不完的工。像周潤發、成龍、張曼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約不斷,時常要在拍一個戲的間歇拍另外一個。當時,周潤發創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紀錄,但很快就被張曼玉打破。張曼玉因為一年拍12部電影,在業內有了“張一打”的外號。黃金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僅產量多,質量也相當上乘。張徹的徒弟吳宇森拍出了後來讓他蜚聲國際的《英雄本色》系列;林嶺東拍出的現實題材的代表作《監獄風雲》兩部;而徐克與李連杰合作的《黃飛鴻》系列也風靡一時;剛從編劇轉型導演的王家衛也找到了合作拍檔杜可風,憑藉《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逐步奠定自己藝術片大師的地位……
然而,在輝煌之際,香港電影也給自身埋下了衰敗的伏筆。電影市場的繁榮讓很多商人(包括一些電影從業者)把電影看作賺快錢的工具,大批粗製濫造的跟風之作應運而生,嚴重敗壞了觀眾的胃口。成龍曾經舉過例子:“一個殭屍片成功,他們就拍100部殭屍片;一個英雄片成功,就拍100部英雄片。”當時很多電影開拍時連劇本都沒有,到了現場再靠導演和演員一起臨時發揮,一部電影半個月就拍完。另外,當時盛行抄襲之風,不尊重原創,這也導致王家衛養成了邊想邊拍的“習慣”來保護自己的原創劇本。到了2000年以後,香港電影市場直線下滑,到2007年時全年只有51部電影,港產片票房總額只有2.75億港元,而1982年的時候香港全年港產片總票房就已經達到4億港元。
香港電影市場淡了,反而給願意安心拍片的導演留出了空間。許鞍華就拍攝了反映內地移民在香港生存困境的兩部“天水圍”,張婉婷、羅啟銳夫婦拍攝了懷舊情懷濃郁的《歲月神偷》,加上彭浩翔十分香港十分市井又十分浪漫的《志明與春嬌》,這兩年香港留守導演表現十分出色。現在香港的電影有回暖的跡象 希望香港的電影還能回到以前的輝煌
-
17 # 全蒙新視界
其實與其說香港電影對比過去衰退,倒不如說整個香港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出現大倒退。
我們仔細來看一下,香港的電影走向國際達到巔峰,靠什麼?都是數的明白的!前有李小龍,後有成龍、李連杰,最後終於在《臥虎藏龍》問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時獲得了被世界廣泛認可的成功!靠什麼?說到底是中華傳統的文明的文化展示而已。即便是周星馳時代的《審死官》、《算死草》、《點秋香》、《蘇乞兒》直至《大聖娶親》,藉助的都是中國歷史和文化背景。而周潤發藉以成名的《上海灘》、《縱橫四海》、《英雄本色》等等,靠的也都是中華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的道義!世界憑什麼看香港?是因為香港一度是世界瞭解中國的唯一視窗!所以,香港的經濟、文化都達到了繁盛的巔峰,從劉德華的華仔一名看的出,“華”,在那個時代的香港人心中是有著足夠的認同和份量的。後來這個小漁村,越來越對“中華”這個身份不屑,但是不知港人自己翻閱過自己的短暫的經歷沒有,所謂的“香港本土電影”,即便在香港電影的高光時刻,可曾在世界範圍內大放光彩過嗎?與其現在說衰落,倒不如說從香港社會開始拋棄中華文化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的慘淡命運和結局而已!
-
18 # MAX晨總
沒有資金導致沒有能力培養新人,因為培養新人當主角或啟用新人導演是要擔風險的,萬一收視不好,會導致收入減少,所以只能用老人,而用老人,雖然收視穩定但會導致創新不足,時間久了就是電視劇收視降低,電影票房減少,形成惡性迴圈
-
19 # 編號223阿
第一, 八九十年代大陸電影匱乏。
第二, 香港TVB的演戲學院培養了大批的演藝明星,諸如tvb五虎等等。在香港八九十年代乃至二十一世紀初都起到了絕對挑大樑的作用。
第三, 香港影視公司的蓬勃發展,早期的邵氏兄弟,後來鄒文懷,何冠昌的嘉禾,再往後黃百鳴,石天的新藝城,向家的永盛,杜琪峰的銀河映像等等,都為電影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絕對的推動作用。
第四, 錢!當時無論,演員,導演,電影公司為了掙快錢,經常一個導演同時一個月內接兩三部戲,此前,王晶就曾說過,一個星期拍一部電影太正常。放到現在來說,一星期連選角都不夠。
第五, 好的狀態,整個行業在這種快銷快產的這麼一個狀態下,讓導演,演員不得不保持一種亢奮狀態,一部接一部的產出。
我想罵人!剛剛明明看到題目是為什麼七八十年代為什麼香港電影難道繁華,我都發表了怎麼又成了現在衰退的原因!!!
衰退的原因: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與全世界經濟,文化接軌,隨著國外電影文化的輸入,以及網路的迅猛發展,中國內地觀眾更多的接觸到了好萊塢,日,韓等國的影視作品。而這,恰恰就是香港電影衰弱的主要原因。受眾體少了,掙的錢自然也就少了。當時關掉了數不清的小電影公司。而大的電影公司也變得岌岌可危。
-
20 # 鉑錨貿易
香港本土太小了!八九十年代,電影剛起步時,小魚港是個非常好的溫床!孕育了香港電影后期的繁榮!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內地電影的興起,慢慢逐漸把香港電影排擠出去!加上香港老一輩演員和年輕一代的脫節!使整個香港電影慢慢萎縮!總結一下,香港本地市場太小,繁華過後,肯定是東非大裂谷!![呲牙]
回覆列表
1.失去市場:
香港本埠才幾百萬人口,其崛起靠的是幾千萬人口的臺灣、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的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各國的華人華僑。
臺灣雖然經濟挺發達,但因為蔣氏父子時期的種種原因,本土的商業電影就是個渣渣,還不如東南亞小國,是香港最重要的外埠市場;隨著香港迴歸將至,TD政府開始限制港片並對美國乾爹的好萊塢大片進一步敞開了大門。
日本有動漫,韓國電影也在逐步發展壯大,東南亞各國也開始保護本國電影產業——於此同時,它們都對美國爸爸的好萊塢大片進一步敞開了大門。
而香港的親爸爸——大陸,則因為九零年前一年的時候,相當多香港電影人作死摻和政治,炮轟焦頭爛額的大陸抵制迴歸,所以迴歸後大陸寧可對好萊塢大片敞開大門也不肯放香港電影北上。
此外,香港的乾爹英國殖民政府,覺得反正香港快不是自家的東西了,把香港本埠市場也對美國的好萊塢大片放開了。
2.沒了資金:
外埠市場的喪失、90年代初香港房市股市的狂熱……導致很多電影公司老闆不好好拍電影改行幹別的去了(比如嘉禾的老闆鄒文懷去炒樓了)。
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狠狠地錘了香港經濟一拳,香港電影也就此沒了重振的希望。
3.沒了人才:
香港電影從93年開始走下坡路,香港電影業的人才大量出走美國好萊塢,後來又跑到大陸發展,沒人待在香港了。
總的來看是自己作死的問題最大(在大陸窘迫的時候傻乎乎地跟著政客落井下石),失去了進軍內地市場的機會;又有強敵好萊塢來襲,日本動漫和韓國電影也發展壯大了起來;可以說香港電影死的不冤。
有一種論調是迴歸導致的香港電影衰落,但事實上1993年香港本埠票房就開始不增反降,願意走進電影院看電影的越來越少;93年香港本埠市場的電影票房榜就開始被好萊塢大片霸榜了(《侏羅紀公園》,票房是第二名《唐伯虎點秋香》的1.5倍)。
大片時代來了,香港電影業卻失去了外埠市場和資金,其快速衰落固然令人惋惜,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