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藩王並不是一個封爵的級別,而是對於擁有實際封地的"王"的概稱。

    周代實行分封制度,包括周王的兒子和直系親屬、功臣、前朝帝王后裔等。當時這些分封稱封國,國君根據級別不同稱公、候、伯等,只有周王才能稱王。但到了後期禮崩樂壞,周王室名存實亡,各諸侯國君紛紛自稱王。這個時期的封國獨立性更強,但不稱藩王。

    漢代也採取了分封制度,但又結合以郡縣制。將劉姓宗室分封到東部地區,大的以古國名,一般的以郡名,皆稱王。其等級地位要看具體地盤和食邑多少。這些封國稱為諸侯王,或藩王。著名的七王之亂,就是藩王造反了。武帝開始實行推恩令,把很多大封國拆分了,原本封號留給嫡長子,其他兒子也封王,名義上照顧親戚,實際上是分化藩王實力。此前文帝時賈誼《治安策》中已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景帝把親弟弟梁王劉武封地一分為五。

    到了兩晉,也繼續是宗室分封制。著名的如八王之亂。晉代出現了某某郡王的封爵,但並不是嚴格的等級意義。

    到了唐代,比較明確的區分了親王和郡王。實際上在清代之前,都沒有將“親王”二字直接做字尾的,只是王和郡王之分,或一字王和二字王,一般前者以古國名,後者以郡名,或加稱郡王。如李治即位前封晉王,唐中宗李顯曾封周王,後廢帝位降為廬陵王。唐代不存在藩王,宗室封王並沒有對封地的行政權。後期藩鎮割據是節度使制度,並非封爵。

    宋代同樣皇子沒有封地,爵位分王、郡王。

    明太祖恢復了分封制度。皇子直接封親王,即一字王,給予封地“就藩”。明代藩王只是指親王這一級別,親王的除了一個兒子繼承親王外,其他封為郡王,這些郡王都是附屬於此“藩王”的,並沒有獨立的小王國。在稱呼上,一般說某藩或某府的某某郡王。

    清代宗室取消了分封制,只是給與爵位待遇,封號上也不再用古國名和地名,都是吉祥詞語。清初冊封的吳三桂、尚可喜、耿忠明三個王,是有獨立行政權軍事權的藩王,所以才有削藩的稱謂。

    總結一句,藩王都很有錢,所以才有大墓!

  • 2 # 追逐歷史的光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看一下親王和藩王概念上的區別。

    親王: 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通常為皇帝的直系血親。藩王:是介於地方長官與獨立君主之間的統治者。他們可能是已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未宣佈獨立的地方長官,或者由某強國冊立統治某地區的半獨立君主。藩王多為親王,比如明朝燕王朱棣,二者雖十分相似,但也有所區別。藩王一般擁有兵權,鎮守一方。 有封國的親王、郡王都可以稱作藩王。

  • 3 # 孤獨使者

    親王是一種爵位,一般是指皇帝的兒子或者兄弟,但他們不一定都會被封為親王,有可能是郡王還有其他一些爵位,但也有一些憑軍功獲得的親王,譬如說清朝的吳三桂,藩王的話一般爵位都是親王的,有自己的封地,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財政,就好像國中之國,在自己的封地裡最大,至於區別的話,藩王一般爵位都是親王,而親王不一定是藩王,所以說還是藩王實惠…

  • 4 # 百通札記

    藩王是實封,要去封地就藩,一般無特殊情況如皇帝召見、奔太后或皇帝喪、即位等情況,終生無法入京、離開封地。

    親王只是最高等級王爵,可以是藩王實封就藩,也可以不實封而食邑,也就是享受分封名義封地、名義民戶的賦稅供養,還可以僅享受朝廷俸祿和其他優厚待遇。

    例如,明朝大部分一字王都是實封親王,也是藩王,兩字郡王多安置在府、縣,食邑為主(雖然一般也幹兼併土地的事情)。清朝則滿蒙親王郡王都只是爵位,基本都只安排在京城拿俸祿,皇帝賞賜京郊田莊土地,自己再兼併土地、做生意等,受寵信的安排實際職務和差遣,但都沒封地了,唯一例外就是吳三桂等人的三藩。

  • 5 # 靜夜思160519196

    不管是親王還是郡王,得了封地就是藩王,當然是否就藩(到封地去)由皇帝說了算。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待遇,在有的時期,親王可以不就藩,留在宮中或者在帝都開府。唐朝的親王就是無封地,但可以去地方上做都督,也是有實權的。沒有任命去地方的就在帝都開府。滿清的親王除了留守東北的幾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其他的都留在帝都開府,最高的待遇就是領雙親王的俸祿。

  • 6 # 紀元的尾聲

    ①職位屬性不一樣。

    ②在自治權上的含金量上就不一樣。

    而且並非每一個親王都是擁有封地的,皇室家族,數千年來,諸多內鬥,也有著不少沒有實權、沒有軍隊、沒有封地,住在皇城被處處監視的被排擠的親王。

    親藩之別①職位屬性不一樣(爵位層次與賜權層次大有不同)

    自古以來,藩王都不是一個單獨的名號,藩王是在擁有了封地的情況下,才被號為藩王(也可以是親王出身,也可以不是),所以藩王最大的特徵是,擁有著封地,除此之外,那麼藩王可能就是一個凡人。

    藩王在名義上依舊隸屬於中央朝廷,但是在地方上卻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而且藩王不是一定要從皇室內部出身,可以是將領出身,也可以是文武雙全的人才,所以說,在名號上,藩王的並不如親王好聽,但是自古以來,能做藩王的人,都是被皇帝所器重信任的,比親王的含金量要高得多!

    而且最早的藩王(諸侯王)大多數都有一個特徵,那便是在中央政權崛起時,自己也早已有著獨立的武裝和小型政治生態,說白了,那便是“土皇帝”。而分封地界,號予王,給予高度的自治權,直接對中央負責,或是按年進貢便可。如此一來,便能看得懂,其實早期的藩王制度,就是中央皇權和平吞併和收編的一種手段,到了後世,對於有才能忠心的人才外放,封地封王,給予土皇帝一般的高度自治權。其實與早期的藩王制度是等同的,順序不一樣罷了!(例:高麗、新羅、吐蕃、西域)

    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於蔡。餘各以次受封。——《史記·周本紀》

    注:最早成熟的西周分封制所講述的兩種分封藩王態勢(一是本來就有的地方諸侯,二是後來立功加封的諸侯)

    那麼親王則不同,親王不等同於後天所冊封的異姓諸侯王,親王就是皇室成員裡的男嗣,太子成帝,兄弟成封王。即便沒有封地、沒有軍隊、還被排擠,那麼他也依舊是親王。除非皇帝親自剝奪皇室身份,那才會被貶為庶民。因此,親王是一個先天職位,這個靠拼爹。而藩王,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後天職位,這個要靠努力。前者最簡單的本質就已經是爵位,後者則是要透過不懈的努力讓皇帝看到,才能一飛沖天!

    例如秦朝、唐朝貞觀、清朝,這些朝代都是大力地在削弱親王的權力,讓他們不過度問政,即便是明面上取消了“分封制”,名號上不再叫藩王。但這個時期的邊疆大臣、將領,其實就是很明顯的“藩王”,他們擁有軍隊、地盤、民生和完整的社會形態,皇帝幾乎很少過問,所以藩王自古以來的權力,都是垂直於帝皇的,與俗稱的親王,不在一個層次上!

    親藩之別②在自治權上的含金量上就不一樣。

    藩王其實也可以看作是鍍金之後的親王。古來親王就有,只是並非每個人都是人中龍鳳,能夠擔當大任,或是忠心、不造反。那些表現得好的,從小就和皇帝和睦相處的親王,長大兄弟稱帝后,就會給予很豐厚的權利作為回報,一般給予藩王待遇的,都是皇帝在變相讓親王當一個“二皇帝”,這裡面就包含了地方自治權的問題!

    親王這一個概念,其實最早也是漢代開始的。周代的政治還算是比較分散,注重能力多於血統。而到了漢代,劉邦認為秦始皇的敗亡就在於沒有冊封封王,所以導致鎮壓不住叛亂。於是從漢代開始,親王這一概念就要產生了,這是有了一定的皇室政治基礎(這是劉邦自己認為的)。但親王不代表就是諸侯王,他們也需要成長,唯一的優勢就是和皇帝親近,本就是皇室!

    而漢代分封七國,復辟封國制。七位諸侯王守衛漢王朝。當時中央給出的權力非常好:

    一是“自置吏”(軍隊自主)

    二是“得賦斂”(稅務自主)

    這兩個層面加上封地,實際上已經是一位土皇帝了,而親王不同,當年的親王之可以說是藩王的預備役,而且漢代的七位封王一直很穩固,除了後來的推恩令才把他們瓦解。這些皇宮裡的親王,其實根本比不過他們。因為親王們的封地其實都是距離皇宮很近,先不說不夠其他的藩王的地盤大,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封地的遠與近,也反映了皇室成員和皇帝之間的關係(靠得近容易監視,不可能造反,皇帝的信任度極低),因此漢代著名的也就僅僅是“七王之亂”,也沒有皇帝的兄弟在旁邊捅刀子!

    親藩之別③藩王在某種程度上比親王更受皇帝信任,但親王也同樣可以是藩王!

    在這一個層次上,歷史上那些取消了分封制的朝代,就不能拿來舉例子了。比如唐朝、比如清朝。但其實唐朝卻是在分封制的本質上,處理得最無能的一個。因為既廢除了分封制,但後來卻又無限給予地方藩鎮巨大的權柄“募兵制”,因此,唐代的節度使,也可以看作是“另類藩王”,他們也造成了唐末的藩鎮割據!

    那麼說回親王和藩王對於皇帝而言的信任度。

    親王其實是最直接也最有希望成為藩王的人選,但是朝代的不同,也同樣會造成這種思想的不同。例如明朝,朱元璋就把自己的二十幾個兒子分封為藩王,這就體現了朱元璋完完整整家天下的一種格局。而這也代表著朱元璋對於皇室親王的一種絕對信任。而明朝的這種特殊的親藩同體被稱為“宗藩”。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明史》“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朱元璋(明)

    可歷史上,掌控力猶如朱元璋這樣的人是少數的。即便是朱元璋的“宗藩”佈局,到了建文和永樂時代,都在削藩。這就體現了一個地方封王反噬的問題。而且帝王的更換,先代封王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針對,所以說,親王加藩王這種制度,在諸多朝代來看,都是不安全的。

    這也是為什麼漢代、宋代、魏晉比較注重異姓王的原因。而其實異姓封王最明顯的還是唐代,但是唐代稱其為節度使,在明面上,也並不是過去古代地方封王的種種福利,唐朝中後期之所以節度使權力集中,根本原因還是唐代的政治出現錯誤。

    所以對於諸多異姓王的朝代來說,能被封為藩王,這其實就代表了皇帝的一種信任和看重。親王即便擁有著自己的封地,但這僅僅是禮法的一種體現,並非附帶權力和自治權利的供給。所以沒有分封制的朝代,乾脆親王權力一清二白,而有分封制的朝代,結合歷史來說,也同樣是“藩王”的忠誠度要比“親王”高一些!

    結語:

    親王和藩王這兩者在古代的變遷中,其實權力和概念是相對的。親王在漢代後就是一直都有,而藩王則是在不同的朝代才會出現,順應著當朝的政治格局而出現。因此,有些朝代重視親王,有些朝代重視功臣封為藩王,這都是古代不同朝代的特定國情!

    參考史料:《史記》《明史》《新唐書》

  • 7 # 司馬小絹

    有區別,親王通常都是皇帝的宗族人員,藩王在夏、商、周通常是外姓。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夏朝是第一個朝代,夏朝就出現了藩王和親王的封地,當時被稱為“方國",各方國首領稱"候"眾多的侯就稱為“諸侯“,在夏、商、週三朝的諸侯王基本上都是和國王是異姓的,他們是從原始社會傳承下來的各個部落首領,和國王同宗姓被封有封地的很少。

    古代凡是有封地的,無論是異性藩王還是同姓親王,他們都有自己的割據勢力,是這些人把某一個地方打下來後,將土地獻給天子,然後再有天子將土地冊封給他,他們有了自己的藩屬國,是名義上仍未宣佈獨立的地方統治者,可以聽宣不聽調,導致列國你打我,然後我打你,天子只是一個擺設,根本就指揮不了他們。

    到了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把集權收回到了中央,再到漢朝漢高祖劉邦非劉氏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但是這個規定只能在你強大的時候管用,漢獻帝就違背高祖劉邦定的規章制度封曹操為魏王!而本家皇叔劉備該封王的人,漢獻帝也沒有權力給劉備封王,劉備的漢中王還是自己給自己封的,在你弱小的時候一切規章制度都是強者說了算。

    到了明朝朱元璋更是從前朝學到了經驗,封王不封權,帶兵的王,在需要打仗的時候可以統兵,不需要打仗時交出兵權!

    清朝更是學到了以前朝代的不足,削三藩以後,當官都不讓你在一個地方當的時間太長,親王如果為官的只能參於政事,如果是帶兵的都想辦法削弱你的兵權,沒有為官的每年拿著朝廷的俸祿,逍遙自在的生活著!

    親王和藩王的區別就是:親王是皇帝的宗族人員,藩王大部分是異性人員,無論是親王還是藩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隻要他們誰有對抗朝廷的實權了,都會造反的,都想自己當皇帝。

  • 8 # 四川達州人

    親王藩王是交叉的。

    親王如果就封那就是藩王。

    有封地,但不就封,比如唐代宋代多親王遙領封地,那與一般親王沒區別。

    比如,清代宗室沒有封地。漢四藩與蒙古封王就是藩王。

    藩王也未必就是親王,可能是郡王或者其他什麼宗室爵,比如清代蒙古爵中的貝勒貝子這些。所以藩王可能是宗室,也可能是少數民族或者勳臣。

    再說早點,西漢東漢諸侯王包括宗室與勳臣都是藩王,但沒等級差別,都是國王,區別是轄區大小,如劉邦長子劉肥封齊王,凡說齊國話的七十多個城全歸他,其餘諸侯王大多隻是一兩個郡而已。

    親王郡王則是魏晉才有的。

  • 9 # 漁夫歷史

    清朝的親王和明朝的藩王,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而且,清朝的親貴制度,就是參考了明朝的藩王帶來巨大問題後設計的。明朝的藩王,本來是擁有巨大的權力的,可以徵兵打仗的。建文帝之所以會玩完,就是因為他四叔燕王朱棣手中的權力過大所導致的。但是朱棣上臺以後,為了避免被人以同樣的方式幹掉,他便對藩王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明朝時期,同樣像前朝時期對於家族子弟進行了分封,也就是所謂王爺。這些王爺不在京城在各地,擁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兵力會形成一定的割據勢力,但是相對於以前唐朝時期的藩王來講又是不一樣的,因為明朝時期對於中央集權做了進一步穩固,例如藩王不準踏入京城,不準與大臣來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藩王的發展。但是由於天高皇帝遠還是形成了一定的威脅,有這個前期的朱棣直接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同時這個後期寧王的造反之類的,都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除此以外,清朝的宗室們一律嚴禁出京城,這不僅僅是限制了親王們的自由,更是對地方財政的一種保護。因為在古代的運力下,很多地方的稅收會有自己的去路,過分接濟這些王爺,就會使得各地的財政越來越入不敷出。把他們全部壓在京城,這方面的問題就容易解決的多。

    不管明朝也好清朝也好,都是封建專制的統治體制。而且這項體制逐漸的不在適用於整體的統治,逐漸走向沒落。王爺藩王也好,都是這種封建專制下的產物,有好的一面自然就有壞的一面。最終封建統治也被全面瓦解,走向了恥辱之路。

  • 1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親王是一級爵位,通常情況下是宗室爵位系統中的頂點。在絕大多數朝代,除了儲君——皇太子之外,親王是宗室能夠獲得的最高爵位。實際上,皇太子並不能算作絕對意義上的爵位,因為他是儲君、是半個君!而爵位是臣的專屬,君根本不需要爵位。

    藩王從來都不是一級爵位,它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而已。何謂藩?藩者,封國也!通俗講,所謂藩王就是指有實打實封地的王。自西楚霸王分封諸侯王開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無論異姓還是同姓諸侯王都是實封,有實打實的封國。西楚霸王時期及漢初,諸侯王不僅擁有實打實的封地,而且擁有行政權、財政權,甚至兵權!稱其為藩王,實至名歸,但彼時似乎並沒有這樣的稱呼。

    經歷過“剿滅諸呂”之後,劉姓諸侯王已然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漢高祖庶長房的幾個孫子竟然有實力發動武裝政變、甚至殺掉了“皇帝”(雖然只是傀儡皇帝,但好歹也是皇帝)!這讓剛剛即位的漢文帝如芒在背、寢食難安,劉姓諸侯王對皇權、皇位的威脅也越來越為漢王朝的皇帝們所重視。經過文景武三代的不懈努力,漢武帝劉徹最終透過《推恩令》將劉姓諸侯王限制在了可控範圍之內。自此,諸侯王雖然擁有實打實的封國,卻只食祿、不臨民,手裡更加沒有兵權!成了“富貴閒人”,之後的歷代王朝也大多選擇了這種方式——只給封地、不給實權。當然,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特例,但宣德之後一切又恢復到了原狀,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明王朝的藩王們徹底成了“錦衣囚徒”!

    魏晉之後,王逐步虛化,徹底淪為了一級爵位。晉之後,王爵又被細分為了親王、郡王。當然,諸如元王朝之類還存在國王等等,但大多數朝代以親王、郡王為主。因為大多數朝代的王爵都是實封,有實打實的封地,所以這些“王爺”們有時也被成為藩王。

    明王朝特殊的藩王

    藩王被固化併成為官方稱呼是在明王朝,在此之前,藩王大多隻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而已,只要你是王、有實打實的封地,那你就是藩王。但明王朝不同,明王朝只有親王才有資格被稱為藩王!

    明太祖朱元璋開元建國之後,秉承“廣建屛藩、以衛京師”的理念,將二十多個兒子封為了親王並給予了實打實的封地。同時,明太祖還規定,親王成年後不得居留京師、必須之國就藩,這些就藩各地的親王也被稱為藩王。與此同時,明太祖還規定,親王的兒子除了嫡長子承襲親王之外,其他兒子皆封郡王。

    這樣一來就麻煩了,這麼多孫子,要麼像漢武帝那樣,在老爹的封地中劃出幾塊封給他們,要麼另外給塊地。如果封一個郡王就給一塊地,明王朝的親王子嗣眾多,將來把整個明王朝的國土全都封出去恐怕都未必夠!可如果從老爹的封地中劃出一塊,藩王的封地將越來越小,又達不到明太祖“屏藩京師”的戰略設想。最終,明太祖下令,郡王雖然有名義上的封地,但只給名義、不裂土,不給實打實的封地。此外,明王朝的親王可以擁有莊田,郡王同樣沒有。

    不過,在明王朝眾多的郡王之中,有一家非常特殊,那就是靖江王!其實,說靖江王是郡王其實並不準確,因為靖江王的待遇要遠高於明王朝眾多的郡王,只是比親王低一點而已。從這個層面而言,靖江王應該是介於親王與郡王之間,但從爵號來看則與郡王無異。更重要的是,靖江王和親王一樣擁有實打實的封地和莊田!這是明王朝所有郡王都沒有的待遇。

    明太祖為何要對靖江王另眼相看呢?原因很簡單,靖江藩才是老朱家事實上的大宗!明太祖成為大宗之後,總歸是要給原大宗一些補償的。明太祖在分封靖江王時規定,靖江藩以南昌王朱興隆為始祖。朱興隆何許人也?這其實是後來明太祖給取的名字,實際上他叫朱重五!明白了吧?這位朱興隆是朱重八(明太祖)的親大哥!至於重一到重四,那是明太祖大爺朱五一家四個兒子的名字。換言之,靖江藩的始祖朱興隆是明仁祖朱世珍(朱五四)的嫡長子,靖將藩才是老朱家的嫡長房、原本的大宗!這就是明太祖對靖江王另眼相待的原因所在。

    說實在的,明太祖對長兄這一房並不那麼厚道!按照他自己定下的規矩,皇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承襲親王。朱重五是朱五四的嫡長子,既然朱五四成了皇帝、成了明仁祖,朱重五自然是皇子,封親王理所當然。作為朱重五的嫡孫兼繼承人,靖江王朱守謙應該封親王而不是介於親王與郡王之間的靖江王,不是嗎?可見,明太祖給靖江王這樣的待遇也就是做做表面文章罷了,談不上有多優待……

    藩王的消亡

    清王朝建立之後,鑑於明王朝“裂土封王”失敗的教訓,沒有對“王爺”們進行分封,清王朝所有親王、郡王,包括鐵帽子王和兩位攝政王都沒有封地,只擁有與爵位相對應的政治、經濟待遇。自此,王爵與封地完全脫鉤,甚至連爵號也與地名完全脫鉤了。自清王朝入關之後,親王、郡王絕大多數都住在北京,也沒有了所謂“之國就藩”。

    因為沒有封地,也就失去了藩原本的意義,清王朝的親王、郡王也就不再被稱為藩王了。說到這裡有必要提一提清初的“三藩之亂”,既然清王朝已經沒有藩王之說了,為何又要將平南王、靖南王和平西王稱為三藩呢?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清王朝雖然沒有裂土封王的制度,但對從明王朝投降過來的幾位異姓王清王朝大體還是參照了明制。雖然沒有明文規定福建、廣東、雲南為三藩的封地,但清王朝卻給予了三藩世代鎮守福建、廣東、雲南的許可。如此一來,三省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三藩沒有名分的“封地”。而這,正是所謂三藩的由來。

    隨著清王朝的滅亡,王爵也退出了歷史舞臺。雖然袁世凱稱帝時也封了一些王爵,但那只是一個虛名而已。在袁世凱死於尿毒症、馮煥章驅逐了紫禁城中的末代皇帝溥儀之後,《清室優待條例》自然終止,王爵自此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綜上所述,所謂親王指的是具體爵位,而所謂藩王則是對擁有實打實封地的王爵約定俗成的一種稱呼。當然,明王朝的藩王除外,那是官方的正式稱呼之一,但同樣特指有實打實封地的親王和靖江王。這就是二者的區別,藩王不一定是親王,有封地的郡王理論上也可以被稱為藩王;親王也不一定是藩王,諸如清王朝那樣沒有封地的親王,同樣不能稱其為藩王!

  • 11 # _誰主沉浮74928152

    親王、郡王和藩王屬於不同的概念,親王和郡王是爵位,即王爵的不同等級。而藩王只是一個統稱,指實際上具有很大獨立性,但名義上臣屬於中央王朝的藩屬國王和諸侯王。他們一般也有王爵,且有不小的治下領土,如古代的朝鮮國王,就是藩王,又如明朝的燕王、遼王,同樣是藩王,只不過獨立性沒有朝鮮那麼大。

    藩王始於西漢,在之前的周朝,雖然實行分封制,戰國時期各諸侯也相繼稱王,但卻不稱其為藩王,因為此時的周天子也不過是王,諸侯對周天子已經幾無從屬關係。

    西漢初期實行郡國並行制,冊封諸侯王拱衛皇室,可隨著諸侯王的日漸做大,皇帝的權威大受影響,漢景帝時期就發生了”七國之亂“,七個藩王率兵反對漢朝。

    漢朝後來經過推恩令等措施大大削弱了藩王的實權,諸侯王也就基本成為虛爵,再無力反抗中央。

    到了西晉,司馬炎再一次賦予藩王軍權等等大權,最後釀成藩王爭奪中央政權的”八王之亂“,與”七國之亂“合稱亂七八糟。

    還有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同樣給予藩王軍權,結果朱棣起兵”靖難“,奪得皇位,然後削藩,明朝藩王也就喪失了軍權,但仍然享有封國內的稅賦。

    再說親王,這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兩漢時期,爵位分王、侯兩等,並無親王之說,到了西晉,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

    南朝王爵名目繁多,親王為其中之一,南朝陳的王爵甚至有十二等,連藩王也是其中之一,這是唯一一次藩王作為爵位出現。

    隋朝以皇帝之伯、叔、兄、弟、子為親王,唐朝則以皇帝兄弟、皇子為親王。

    一般來說,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如秦王李世民,汾陽王郭子儀。

    清朝是唯一一個名號裡有親王的朝代,但其親王爵位全稱為和碩親王

  • 12 # 會飛的豬4011

    親王、郡王和藩王屬於不同的概念,親王和郡王是爵位,即王爵的不同等級。而藩王只是一個統稱,指實際上具有很大獨立性,但名義上臣屬於中央王朝的藩屬國王和諸侯王。他們一般也有王爵,且有不小的治下領土,如古代的朝鮮國王,就是藩王,又如明朝的燕王、遼王,同樣是藩王,只不過獨立性沒有朝鮮那麼大。藩王始於西漢,在之前的周朝,雖然實行分封制,戰國時期各諸侯也相繼稱王,但卻不稱其為藩王,因為此時的周天子也不過是王,諸侯對周天子已經幾無從屬關係。西漢初期實行郡國並行制,冊封諸侯王拱衛皇室,可隨著諸侯王的日漸做大,皇帝的權威大受影響,漢景帝時期就發生了”七國之亂“,七個藩王率兵反對漢朝。漢朝後來經過推恩令等措施大大削弱了藩王的實權,諸侯王也就基本成為虛爵,再無力反抗中央。到了西晉,司馬炎再一次賦予藩王軍權等等大權,最後釀成藩王爭奪中央政權的”八王之亂“,與”七國之亂“合稱亂七八糟。還有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同樣給予藩王軍權,結果朱棣起兵”靖難“,奪得皇位,然後削藩,明朝藩王也就喪失了軍權,但仍然享有封國內的稅賦。再說親王,這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兩漢時期,爵位分王、侯兩等,並無親王之說,到了西晉,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南朝王爵名目繁多,親王為其中之一,南朝陳的王爵甚至有十二等,連藩王也是其中之一,這是唯一一次藩王作為爵位出現。隋朝以皇帝之伯、叔、兄、弟、子為親王,唐朝則以皇帝兄弟、皇子為親王。一般來說,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如秦王李世民,汾陽王郭子儀。清朝是唯一一個名號裡有親王的朝代,但其親王爵位全稱為和碩親王。

  • 13 # 游龍戲鳳9442

    這麼說吧!親王一般是皇室宗親,但沒有封地。而藩王雖然一般也是皇室宗親,但有其封國,有其人民,有其甲兵,有很大的獨立性

  • 14 # 涼城浪子看歷史

    先說親王,在傳統封建社會里,處於第一等王爵,地位僅次於皇帝。親王通常只有會在皇族的近支血脈裡傳承。清朝王爵中的第一級,稱為和碩親王,主要封皇子,但為了籠絡一些地方如蒙古、新疆、西藏,和一些實力太強大的功臣也有特例,比外晚清的僧格林沁,是正式的親王封號,比如豫親王,成親王,恭親王。還有清初的吳三桂和尚可喜,所以雖然他們是漢人,雖然他們不是皇族近支,但是清朝為了穩住他們,還是給了親王封號,享受親王禮節和待遇。

    再說藩王。所謂的“藩”就是“分封建藩,拱衛皇室”裡的“藩國”。所謂“藩王”就一定有自己的“藩國”屬地。凡是皇帝所封的諸王,不論親王和郡王,它們都籠統地稱為藩王,它本身並不是一級封爵。親王和郡王是同一王爵體系中的不同等級;藩王本身就是指的有藩國的親王或者郡王。 清朝的藩王,如同白駒過隙一般,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再無藩王出現,原因很簡單,因為其坐擁重鎮享有軍政大權,嚴重威脅了皇帝的統治。

      而親王和郡王,雖然與皇家關係密切,但在一般情況下(蒙古王公除外,另一套體系),是沒有半點實權可言的,最多就是說出去好聽一些。要想內外兼修,得到皇帝的信任重用或者對於國家有大功是必備條件,擁有這兩項權益之一的人,不僅可以擁有享實權的官職,而且幸運兒更會得到“世襲罔替”之權,成為人生贏家。

  • 15 # 達摩說

    親王是王爵中最高一級,地位僅次於皇帝。而藩王則有特指,即就藩之王,也就是擁有封地的王。

    親王有了封地,也算藩王,藩王也未必都是親王,也有可能是郡王以下的其他王爵。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這跟歷史有關。

    秦漢時期就沒有親王這一爵位,只有“王”,而且那時候的王都是有封地的,一般以他們所封地區的名號作為其王爵的名稱,如齊王、淮南王之類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時期的王基本都是藩王。

    到了西晉,王爵才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一般用於皇子和皇兄弟,郡王稱號則是太子的專享。

    唐宋以後,實際擁有封國的藩王越來越少,遙領封地的則越來越多,即名義上擁有封地,但實際操作中,只能被圈在京城。

    明朝是一個反覆,明太祖朱元璋迷信屏藩,遂將諸子分封到各地,尤其是北部邊疆。燕王朱棣奪權後,為避免再有藩王如法炮製,開始不斷削弱各地藩王權力,並逐漸奪其封地。

    到了清朝,基本就沒有藩王這一說法了,親王也好,郡王也好,貝勒、貝子也好,只是爵位和相應待遇上的差別,都沒有封地了,一般都在京城賜給府邸居住。除非有皇帝的命令,他們基本都不允許離開京城。

    當然也有特例,一個是清初的三藩,不過權宜之計,康熙年間被消滅,還有就是蒙古地區的一些王爵,他們是擁有封地的,是藩王,但他們不是宗室,所以一般都不是親王,大多是郡王、貝勒、貝子之類的,但他們卻是藩王。

  • 16 # 鴻涵先生

    “親王”和“藩王”都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統治者對於宗室或者貴族階層進行分封的產物,是一種“爵位”稱號,那麼“親王”和“藩王”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親王”和“藩王”同樣都有一個“王”字,但是意義不同,作為“王”而言,都是僅次於“天子”的“爵位”,“親王”指的就是一個爵位稱號,而“藩王”就不一樣了,“藩王”指的是臣屬於皇帝,但是自有領地、兵權、屬地人事任命權、自助經濟權等權力的王,可以是“親王”,也可以是“郡王”,還可以是“異姓諸侯王”。

    一、簡述“王”的由來

    我國古代最早在上古時期就有“王”的稱號,代表著“天子”的意思,西周時期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相繼脫離了周天子的管轄,逐個稱王,而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自詡功高蓋世,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天子才有了“皇帝”的稱號,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從此中國正式進入封建社會時期。

    我國封建社會封王之事始自秦亡,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分封,興郡縣”,可暴秦二世而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再次開始大肆分封各路豪強和六國遺貴為王,繼而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在立國之初掃平各諸侯王后,劉邦殺白馬為盟,立下誓約“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自此大肆分封宗室為王。

    這個封王的本意其實僅僅是侷限於皇家宗室內部,當然在不同歷史時期也有異姓人封王,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不過可以說幾乎很大一部分的王都是皇家宗室後裔。

    二、“親王”和“郡王”的區別

    “郡王”說始自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從新制定爵位體系,他將天子之下的王分為了三等,分別是縣王、郡王、國王,此時的王僅僅是一種貴族稱號而已,當然這是除了他自己的魏王之外。

    西晉的制度很多都是沿襲三國時期的魏國,《晉書.地理志》是這樣說的:“武帝泰始元年,封諸王以郡為國。”在這裡,“郡王”就等同於“親王”,只不過是“親王”的另一種稱謂罷了。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變化,“郡王”開始成為了獨立於“親王”的一種新的爵位,慢慢的發展成為了親王之下的王爵。

    比如在隋朝時期,天子之下的爵位依次是國王(相當於親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候、伯、子、男等。

    而到了唐朝在國王(等同於親王)和郡王之間又添加了一個嗣王,“嗣王”的級別就是高於郡王,低於親王,是對親王的直接繼承人所特有的一種稱謂,可以肯定的是,親王(國王)一定是皇帝的兒子;而郡王在唐朝則是皇太子的兒子封號,當皇太子繼位後,郡王可以升任親王,在唐特殊時期,也曾加封過很多異姓功臣為王,比如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就曾經封為“汾陽郡王”,後期唐王朝為了穩定邊疆又加封了很多節度使為郡王。

    宋朝也是大同小異,但是不同與以往的是宋代封王是“止爵於自身”的,也就是說後世子孫不能承襲王爵,爵位也是一再下降的。

    明朝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親王皆為皇帝兒子,而郡王則是親王除嫡子繼承親王爵位外,其他兒子的封號,值得一提的是親王都是可以世襲罔替的。

    清朝比較特殊,王的等級分為三種,第一種為“和碩親王”,第二種為“多羅郡王”,前兩種基本上和以往朝代的分封沒什麼區別,執行的是依次“推恩”,而第三種是可以世襲罔替的,人們習慣稱之為“鐵帽子王”,整個清朝歷史前後一共分封了12位“鐵帽子王”,一共包括十位親王,兩位郡王。

    簡而言之,親王和郡王還是稍有區別,就是享受的俸祿或者田產等不一樣,而且郡王要低親王一等。

    三、我國曆史上多次出現過“藩王”的叛亂

    “藩王”和“親王”的區別實際就在於一個“藩”,“藩”的意思就是邊防重鎮、封國,“藩王”就是指有實際領地的王,我國古代漫長的封建史上出現過很多次“藩王”叛亂事件。

    最早一次“藩王叛變”始於西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漢初劉邦分封了好多宗室為王,這些宗室都有自己的封國和領地,那時期的王國擁有高度的自治權,諸侯王都有自己的兵馬,並且王國內的賦稅也由諸侯王徵收,儼然成為了一個個獨立的體系,強大的王權沒有完成拱衛皇室的任務,反而成為了西漢朝廷最大的心頭之患,在景帝時期終於爆發,為了平叛,西漢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到了漢武帝時期頒佈“推恩令”才漸漸緩和了矛盾。

    西晉時期也是如此,在晉武帝死後爆發了“八王之亂”,繼而使西晉國力衰退,成為了西晉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是歷史上唯一一次“藩王”成功逆襲的案例,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後出於原因恢復舊制,大肆分封兒子們為王,給予了他們極大的權力和地位,且都享有兵權,建文帝繼位後著手削藩,但是由於沒有把握好策略,最終引發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在此役戰勝了建文帝,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清朝在建國之初,依靠前朝武將的勢力才得以承襲大統掃平各勢力,所以在立國之後分封了好幾位前朝武將為王,最終這些人在“平西王”吳三桂的帶領下與康熙年間發起了“三藩之亂”。

    在我國其他朝代也曾都發生過諸如此類的事情,比如唐末時期之後五代十國的建立基本上都是藩鎮割據勢力,這些勢力有王,也有節度使等等,不再一一列舉。

    總結:

    無論是“親王”還是“藩王”都是封建時期不平等制度的產物,這些人都是社會的寄生蟲,他們多凌駕於法律之上,直到封建王朝徹底結束,這些毒瘤才真正的消亡。

  • 17 # 史觀菌

    親王是我國封建社會統治階的等級制度的其中之一。是中國爵位制度中等級比較高的一個。親王是封於具有皇室血脈的宗親成員,只要是皇家血脈的人,都可被封為親王。藩王是有功之人的分封,可以使皇室宗親,也可以是“親王”,它使介於皇帝與地方官吏之間,有土地、有軍事、經濟、政治管理權等,實質是和“特別行政區”類似。具體的區別如下:

    一、“王”的歷史演變

    (一)奴隸制社會的王。

    “王”的稱呼由來已久,上古三朝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的王權衰微,各個諸侯國紛爭不斷,春秋爭霸,戰國稱雄。春秋時其,各個封地的最高長官被稱為“公”,例如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等,到了戰國時代,各個封國開始爭奪土地,開始各自稱王,例如楚莊王、秦昭襄王、燕王噲等。戰國時代的“王”已經是和周天子是同一級別的王,他又用土地、對自己國家之內的經濟、軍事、稅收、國家制度等擁有絕對的支配權。

    (二)封建社會的王。

    公元221年,秦始皇同一六國,建立秦朝,始稱“皇帝”,即為秦始皇。從此中國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皇權加強,中央集權化高度管理全國各地,因此產生了與之相匹配的等級制度。

    在封建等級制度下,皇權至上,在皇室內部,為了平衡皇家內部的權力,確保“皇帝”的至高無上,同時也要體現皇室的貴族省份,而這些皇室成員無不是皇帝也就是原來的“王”的親戚,這樣就把皇帝的親戚稱之為“親王”,意思很明瞭,就是王的親戚。

    封建社會的王稱為“親王”,他首先是皇室成員,一般是皇帝的兄弟、叔伯,兒子、內侄子等,這種親王是封建等級爵位的一種,親王也有嚴格的等級,各個朝代會有不同,這裡不再贅述。

    二、藩王的來歷

    (一)西漢。藩王具體的分封在我國的西漢就已經開始有。劉邦家裡漢朝之初,為了表彰那些與他出生入死的功臣,開始給他們封地,讓其鎮守一方,成為藩王。

    《漢書·哀帝紀贊》:"孝哀自為藩王及充太子之宮,文辭博敏,幼有令聞。"

    (二)唐朝。唐朝的藩王雖然也有“王”字,但是從九個節度使演變而來,玄宗以後,唐朝的府兵制逐漸瓦解,隨之代替的募兵制,而募兵制帶了的後患就會地方的節度使擁有很強大的軍權實力,這個也是唐朝中期“安史之亂”的禍根。但是唐朝的藩王只是名義上的“王”,沒有實際的封地,沒有封地也就沒後管轄地的治民權,實際上地治理還是與中央保持著管理與被管理關係。

    (三)宋朝。到了宋朝,經過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全國的兵權已經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因此,宋朝的藩王沒有軍權,這也是宋朝的藩王一直到南宋後期都沒有叛變的原因,宋朝這是一個革新。

    (四)明朝的藩王主要是以朱元璋兒子或孫子為居多的皇室成員為主。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前朝的經驗教訓,把藩王分封給自己的兒子,自己人總不會造反叛變,想法雖好,但是還是爆發了朱棣於侄子搶奪皇位的戰爭。明代藩王主要作用是鎮守邊疆,穩定一方。

    (四)清朝。清朝時藩王主要是異性王,順治皇帝入關以後,對清軍入關有功的明朝投降將領吳三桂、葛精忠、尚可喜進行了封王。這時候的藩王與清朝中央屬“自治區”性質的藩國。例如平南王吳三桂在雲貴就擁有軍政大權、他只需按時進京述職納貢,實際是在雲貴,吳三桂就是最高統治者,清中央未必能干涉到吳三桂的雲貴軍政事務。

    三、親王和藩王的具體區別

    (一)親王是皇室宗親,有著皇家血脈。藩王可以是異姓有功之人。

    (二)親王政變、藩王叛亂。

    在我國的歷史上,親王政變、藩王叛亂的事情不勝列舉。由於親王是於皇帝用於血脈,因此政變具有一定血脈的合理性,這給了皇室成員透過非合法繼承的方式獲得皇位的機會。藩王因為擁有一定的軍事實力,一旦藩王有了奪取政權的機會,藩王會發揮自己的軍事實力,對中央朝廷形成一定的或者致命的打擊。

    漢朝的七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清朝的三藩問題這些都是藩王惹的禍。這些藩王無不擁有絕對的軍隊控制權,並且在經濟和封地擁有絕對的權力特權階層。

    無輪是親王還是藩王,都是封建專制的產物,這些人擁有一定的特權與權力,或多或少對歷史的程序一定的影響,在哪個封建社會,人治凌駕於法制至上,統治者依據自己的喜好對國家進行治理,我很慶幸我是生在一個法制社會,“依法治國,有法必依”徹底的終結了“親王和藩王”的特權階層。

  • 18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中國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社會財富總量不夠,但是人的慾望卻是無窮的,所以人類社會自然就有了階級。大概是從西周時候開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基本是成為了後世王朝封賞大臣的標配,至於王爵,那是皇族的事情

    王爵分為親王與郡王,始見於西晉時期。

    一般封號為一個字的王為親王,例如秦王李世民,封號為兩個字的王為郡王,例如廬陵王李顯。親王地位比郡王高。至於藩王和親王的區別,其實很簡單。

    藩王一般擁有兵權,鎮守一方。 有封國的親王、郡王都可以稱作藩王,如吳三桂。但是隻要封地,沒有封國,沒有當地兵權的,大多不叫做藩王。

  • 19 # 靈石蘊

    藩王概念來自於周王朝的諸侯國分封制度

    藩王有兩種,一種是同姓王,一種是異姓王

    其中同姓王,是指皇室宗族子弟擔任的藩王,一般世襲罔替。在這種藩王傳承體系中,有一類就叫親王,他和普通同姓王爺只有一個區別,那就是他和當代皇帝是兄弟,他的藩王位並非來自繼承,而是來自上代帝王登基後的冊封

    簡單的例子,在明朝,朱元璋冊封的幾個兒子藩王都是親王,比如說老三朱棡被封為晉王,是親王,而朱棡死後其子朱濟熺繼承王位後,是普通藩王;再如老四朱棣本來是燕王屬於親王,他兒子也只能是藩王,可他幹成了皇帝,那他不繼承皇位的兒子也就成了親王……

    如此也可以說,親王是第一代藩王,親王傳承出去的王位則是普通同姓藩王

    至於異姓王則複雜一些,得把藩王和親王當成爵位看待,需要正兒八經考古,這裡王被分成親王、藩王兩個等級,一般異姓王只能分封為藩王,和親王沒有關係,無論他是第一代還是傳承王爺,都僅是普通藩王

    但是非常時期,會被晉級成親王

    比如說清朝分封的三藩,其中平西王吳三桂放清兵入關時,只是被封為平西王,後來殺朱由榔,被晉級成親王,而同期的耿仲明只是靖南王……

    既然提到清朝,其實清朝的同姓親王和藩王與以往不太一樣,首先愛新覺羅家王爺沒有藩地,其次部分愛心覺羅家的親王可以傳承,即親王之子也是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父母關係非常不好的家庭裡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