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7
回覆列表
  • 1 # 而山說

    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秦朝以後專作皇帝自稱,商、周天子卻多自稱予一人。

    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稱"我"、“吾”、“孤”等。

    此外東亞漢字文化圈中日本因為多數時間不是附屬國,且自稱天皇,所以自稱“朕”。朝鮮半島歷代國王只能稱“寡人”或者“孤”,不能自稱“朕”。

    1897年朝鮮王國“升級”為大韓帝國,1910年滅亡前僅僅兩代國君稱“朕”。越南國王對內稱“大越皇帝”,對中國稱“安南國王”,對內時自稱“朕”。

    所以說“朕”的意思就是全天下都是我的,朕即天下。

  • 2 # 蔻蔻樂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意為我。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此後遂專為帝王自稱。

    這個稱呼還得從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六國的時候說起。秦國打敗六國,一統天下,功績超過三皇五帝,對以往的稱號很是不滿足。經過群臣討論,認為秦始皇不能用王的稱號,應該以皇帝的封號來襯托自己的榮耀。故此嬴政就是歷史第一個稱自己為“朕”的人。為了凸顯皇帝的特殊存在,只許本人可以自稱,群臣和平民一律不準用朕這個稱號。

    這個稱號是丞相李斯建提出來的,是“天下皆朕,皇權獨尊”的意思。朕字還原意為是徵兆和跡象的意思,古代的徵兆還可以寫成朕兆。在秦始皇的留傳之下,古代的皇帝紛紛效仿,都用朕字當做自己的第一人稱,猶如我的意思。皇帝為了體現自己的威嚴和皇權用朕作為自己獨一無二的稱呼。

    另外,朕字拆開就是月和關字,把關字拆開就是天字加兩個點。首先說明皇帝雖然受命於天,但是也是有血有肉的的凡人。但是為什麼是天字加兩點,而不是一點。皇帝貴為九五之尊,真龍天子是天下人的統帥,其一點為主。但是作為皇帝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能因為貪圖好色而誤了國家的大事,黎明百姓的安危。既然是天下人的統領者,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能驕橫跋扈,肆無忌憚,這一點代表著冥冥之中的監督之刀。所以這個字的最終意義就是提醒皇帝要做一個明君而不是昏君。

  • 3 # 好印象影視策劃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之後,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蓋五帝”,王的稱號已經無法使其滿足,便將“三皇”、“五帝”合二為一,創造出“皇帝”這一特有稱號,自號“始皇帝”。

    此外,秦始皇還別出心裁的將“朕”這個字作為皇帝的專屬代稱。

    自那以後,我國的封建王朝秉承秦制,皇帝將“朕”作為自己的專屬代稱,一直到清朝結束。

  • 4 # 海洋情感小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稱"我"、“吾”、“孤”等。

    此外東亞漢字文化圈中日本因為多數時間不是附屬國,且自稱天皇,所以自稱“朕”。朝鮮半島歷代國王只能稱“寡人”或者“孤”,不能自稱“朕”。

    1897年朝鮮王國“升級”為大韓帝國,1910年滅亡前僅僅兩代國君稱“朕”。越南國王對內稱“大越皇帝”,對中國稱“安南國王”,對內時自稱“朕”。

    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秦朝以後專作皇帝自稱,商、周天子卻多自稱予一人。

    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

  • 5 # 泰贏

    首先,相比於“餘”、“我”、“吾”等起源最早、最廣泛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朕”自戰國末期起便已不再作為口語使用,僅見於書面語。鑑於其餘的第一人稱還在口語中廣泛使用,秦始皇不便自己單獨使用,而將“朕”字作為自己的專屬自稱,可以避免平民百姓犯諱。其次,“我”、“吾”使用起來比較隨意,而“朕”具有端莊、鄭重的色彩意義,更加符合皇帝這一身份。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從《尚書》和《左傳》中我們不難發現,將“朕”作為自稱的人,不是九五至尊、位高權重的帝王將相,就是萬人服膺、威震四方的部族首領。上古時期的聖王堯、舜便是用“朕”作為自己的稱呼的,例如《尚書》記載“帝曰:‘諮!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帝曰:‘諮四嶽,有能典朕三禮’”。

    周武王在盟津大會諸侯時,曾說“格爾眾庶,悉聽朕言”,滅商之後,“典聽朕誥,汝乃以殷民世享”。《左傳》還記載了春秋時期周天子封賞諸侯時經常說“往踐乃職,無逆朕命”、“敬之哉,無廢朕命”。由此可知,雖然“朕”在先秦時期無論尊卑貴賤,人人皆可使用,但是其更得當權者的青睞,而流傳甚廣的“餘”、“我”、“吾”則更得士農工商的青睞。

  • 6 # 道中道道而道

    在秦始皇之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朕這個字來指代自己,比如屈原在《離騷》中的一句詩: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這句裡的朕就是“我”的意思。而秦始皇為了讓所有人都對他頂禮膜拜,自然要把他自己變得與眾不同,用之前的孤、寡人這種舊稱或者用我這種稱呼不符合自己上天之下億萬人之上的地位,而朕這個自稱不同於這幾種第一人稱代詞,所以自然會獲得秦始皇的青睞。從此以後,朕這個字就成為皇帝的專用,其他人用這個字,那就是僭越,就是大逆不道。

  • 7 # 歪嘴說歷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稱"我"、“吾”、“孤”等。

    此外東亞漢字文化圈中日本因為多數時間不是附屬國,且自稱天皇,所以自稱“朕”。朝鮮半島歷代國王只能稱“寡人”或者“孤”,不能自稱“朕”。

    1897年朝鮮王國“升級”為大韓帝國,1910年滅亡前僅僅兩代國君稱“朕”。越南國王對內稱“大越皇帝”,對中國稱“安南國王”,對內時自稱“朕”。

    擴充套件資料

    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秦朝以後專作皇帝自稱,商、周天子卻多自稱予一人。

    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

  • 8 # 灑脫的野馬

    “朕”作為始皇帝的稱謂,其實有兩種說法:

    其一據古籍《史記 • 秦始皇本紀》載,秦初並天下,秦始皇和大臣們商議要更改天子的各種名號,比如“皇帝”的稱謂就是取天皇、地皇、泰皇之“皇”,再採納上古的“帝”位號,合稱“皇帝”,因此秦始皇方才號稱“始皇帝”。其中的名號之一,是由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和廷尉李斯等大臣“昧死上尊號”,請求“天子自稱曰‘朕’”,秦始皇欣然採納了這個稱號,自此之後,“朕”即成為始皇帝的專用自稱。

         其二,民間甲骨文學者華強先生認為“殷商時代的匠人制作是有標準的,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朕”的甲骨文字形中,“雙手所執的筆直的長木棍正是一種造船的標準件”,並進而得出結論:“皇帝就是全國最大的標準件,皇帝的意志就是標準,一切以皇帝的意志為轉移。秦始皇統一了道路、車軌、文字、度量衡,甚至透過焚書坑儒第一次在中國大地上統一了意識形態,他應該是一種標準,用“朕”這個字來形容始皇帝再恰然不過。

  • 9 # 齊君

    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任皇帝,所以被稱之為“始皇帝”沒有秦始皇的話,就沒有後邊那些幾百個皇帝,所以始皇是皇帝之始,就是因為有秦始皇才有皇帝一詞的,所以,秦始皇作為天下第一份,當然什麼事情也是第一次。就包括“皇帝”二字都是秦始皇發明而“朕”也是毫無懸念。不過“朕”並不是他創造的,而是專屬名詞而已。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專著《爾雅·釋詁》中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那就是:“朕,身也”這是一個第一人稱的代詞,其實這個是誰都能稱呼的,這個和“我”是一樣的,但是秦始皇之後就開始發生轉變,在《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為顯出自己要比別人高貴,要和別人不尋常,所以就下令,天下之後只有皇帝(天子)可是稱自己為“朕”其他任何人都不行。其實就是這麼簡單,起初秦始皇就是要讓人覺得非比尋常,並沒有其他意思,只是告訴別人,我是皇帝,和別人不一樣而已。

    但是後人慢慢的將意思給改變了,當皇帝可不是那麼好當的,殺人無數,不放心任何人,而權利又歸於自己,所以“朕”又被大家解釋為“孤家寡人”皇帝是可悲的,沒有人能夠讀懂皇帝的心,同時也是顯出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其它人非比尋常。

  • 10 # 承之峰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 ,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

    至於為何用朕由本人看來有兩種

    第一種,始皇帝叫贏政,朕和政音似,為了避忌,所以不許別人用

    第二種,因為“朕”字代表“我”也代表“我的”天都是我的,所有都是我的,所以稱朕。

  • 11 # 致印良知

    談到“朕”,要先說下古漢語中出現較早的一些第一人稱代詞如“餘”、“予”、“我”、“吾”、“朕”、“臺”以及“卬”等。這些詞的基本意思都是“我”或“我的”,早期都是混用的,沒有特殊的區分,不分貴賤。

    還有“孤”、“寡(人)”、“不轂(谷)”等稱呼,從謙和的意義上來看是“無助、寡德”或“離心離德”、失道寡助等,周天子還自稱過的“予一人”也是比喻人沒有德行,就要絕後,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謙。不過那是表面的;真實意思卻霸道得多,就是“唯我獨尊”!後世的詞語稱孤道寡、孤家寡人都是從這個說法引申出來的。

    “朕”在先秦也是用於第一人稱的一個常用詞,不論尊卑,都可以自稱“朕”,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用,表示“我、俺”、“我的”意思。日常對話中可以“您上哪兒去?”,回答:“朕去泡個澡!”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為了凸顯皇帝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朕為始皇帝”,規定只能皇帝專用,以此來強化皇權。就連唱戲扮演皇帝也只能稱“孤王、寡人”,絕不可以稱“朕”,否則即是“謀逆”、“大不敬”罪,滅門九族。

    那為什麼落在了"朕"的身上,而不是"我","餘"等呢?

    “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最早見於甲骨文上的記錄。之後,《爾雅》和《說文》皆記載“朕,我也”。《爾雅義疏》則雲:“朕為通稱,上下所同”。《馬氏文通讀本》則表示:“朕亦發語者自稱也,書經之用”。在先秦時期,“朕”作為口語,多出現在諸子百家的經典中作為書面語使用。例如,《莊子·在宥》,在再拜稽首,願聞於鴻蒙。鴻蒙曰:“浮游不知所求,……朕又何知!”雲將曰:“朕也自以為猖狂,而民隨予所往;朕也不得已於民……。在屈原的《離騷》中可見“朕皇考曰伯庸”、“哀朕時之不當”等語句。

    相比於“餘”、“我”、“吾”等起源最早、最廣泛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朕”自戰國末期起便已不再作為口語使用,僅見於書面語。鑑於其餘的第一人稱還在口語中廣泛使用,秦始皇不便自己單獨使用,而將“朕”字作為自己的專屬自稱,可以避免平民百姓犯諱。其次,“我”、“吾”使用起來比較隨意,而“朕”具有端莊、鄭重的色彩意義,更加符合皇帝這一身份。

  • 12 # 高山y景行

    秦朝統一之前,夏商周時期一國之主都稱王,自稱孤。秦統一以後,始皇嬴政就覺得他橫掃六合,滅六國,書同文,車同軌,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可謂功高蓋世,不能再稱為王了。於是,手下大臣們挖空心思想換一個稱呼,就說大王德兼三黃,功蓋五帝,那就稱皇帝吧。從此,自秦以後國王改稱皇帝。稱皇帝還不行,不能再自稱孤了,要自稱朕,而只有他自己才能稱朕,別人不能,這是唯一的稱號,因為,秦以前,誰都能自稱朕的。這樣一來,皇帝大權獨攬,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自稱朕,詔旨稱制,或詔。

  • 13 # 湄洲帥哥

    “朕”的甲骨文字形中,“雙手所執的筆直的長木棍正是一種造船的標準件”,在秦始皇看來皇帝就是全國最大的標準件,皇帝的意志就是標準,一切以皇帝的意志為轉移。秦始皇統一了道路、車軌、文字、度量衡,甚至透過焚書坑儒第一次在中國大地上統一了意識形態,故自稱‘朕’

  • 14 # 流浪魚2020

    皇帝作為統治階級的代表,處處要體現出自身的優越性,專屬宮殿、專屬儀仗、專屬物品,連名字老百姓都要避諱,自然連自稱也要與老百姓區別開來以示威嚴。

  • 15 # 碩風雜談

    先秦的語言中,第一人稱代詞有餘(予)、朕、我、吾、卬、臺。自秦以降,秦始皇僅將“朕”作為自稱而獨用,這和先秦歷史文獻中將“朕”作為自稱的人物的階級背景以及“朕”字的甲金文形體所蘊涵的歷史文化意義有著重要的聯絡。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勵精圖治,終於在統一六國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他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於是將古代傳說中人們所敬仰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二為一,號稱“皇帝”。此外,他規定皇帝自稱“朕”,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都不能用“朕”自稱。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玉金曾於 2003 年 3 月在《語文月刊》上發表論文《秦始皇為什麼用“ 朕”作為自稱》,他認為秦始皇將“朕”作為自稱主要有以下四點原因:

    1.“朕”從戰國後期的口語中已經消失,皇帝將“朕”字作為自稱時就不會讓民眾犯諱,其餘的第一人稱還在口語中運用,皇帝不便自己單獨使用。

    2.“朕”字雖在口語中消失,但書面語中仍在使用。

    3.古語詞“朕”具有古雅、鄭重的色彩意義。

    4.“朕”字從來都是用於第一人稱單數。

    綜上所述,秦始皇將“朕”作為除皇帝之外任何人都不能使用的自稱,既有先秦時期的帝王貴胄、部族首領的歷史背景基礎,又有“朕”字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與權力意識。

  • 16 # 木偶戲8956

    在先秦以前,稱自己有“餘”、“朕”、“我”、“吾”、“臺”、“卬”六種但是在《尚書》和《左傳》記載中將朕”作為自稱的人,不是九五至尊、位高權重的帝王將相,就是萬人服膺、威震四方的部族首領。上古時期的聖王堯、舜便是用“朕”作為自己的稱呼的,例如《尚書》記載“帝曰:‘諮!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帝曰:‘諮四嶽,有能典朕三禮’”。相比於“餘”、“我”、“吾”等起源最早、最廣泛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朕”自戰國末期起便已不再作為口語使用,僅見於書面語。鑑於其餘的第一人稱還在口語中廣泛使用,秦始皇不便自己單獨使用,而將“朕”字作為自己的專屬自稱,可以避免平民百姓犯諱。其次,“我”、“吾”使用起來比較隨意,而“朕”具有端莊、鄭重的色彩意義,更加符合皇帝這一身份。還有就是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的看法:上古時期的百姓通常臨水而居,舟就成了捕漁出行的必備物品,是財富、地位的象徵。而火種通常是由德高望重的一族之長所儲存,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徵。久而久之“朕”的本義就從舟中之火引申為財富與權力。所以此後無論是三皇五帝還是周天子乃至是秦始皇,都以“朕”作為自稱,意為天下共主、富有天下。只不過秦始皇作了制度上的規定,將“朕”作為皇帝的專用。此種說法雖然只是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的個人看法,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雖然秦始皇“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的願望落空,但其所創造的“皇帝”這一稱號,以及將“朕”作為皇帝的專屬代稱,卻貫穿了此後我國封建王朝的始終。

  • 17 # 92浙江老大爺

    朕,zhèn,從舟從灷(zhuàn)。本義為舟中火種。引申為徵兆、所自,再引申為我。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稱"我"、"吾"、"孤"等。

  • 18 # 愛剪輯製作創意工坊

    甲骨文“朕”字由“舟”和雙手捧篙組成,也就是甲骨文左邊和金文右邊是一人雙手撐篙使船離岸之意。“朕”字本義當為持篙撐船,撐篙的人擔負著使船平穩離岸的使命,此人當是船長或者舵手,所以又被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此種說法有不少漏洞,首先與字形不大相符,人的雙手與船保持距離,而且篙與船平行擺放,不是撐船離岸之形;另外,船長和掌舵者之說在甲骨文時代應該沒有這類人,殷商時期及之前舟當是較小的,說有船長抑或掌舵者,未免不合情理。

    因此我們說,“朕”當是雙手拿著工具在船體上工作之狀,“朕”為第一人稱代詞。

    這個字在先秦時代,就是指“我”的意思,而這個字是全天下人都能用,所有人都可以用“朕”來自稱。很多文獻中都能夠看到在先秦時代,古人會用“朕”來自稱。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意。

  • 19 # 私人專屬Nice

    朕字很早就是自稱,參考離騷,那時誰都可以用 後被秦始皇徵用就變成皇權的一種了 但是秦始皇在吾,孤、寡人,朕 等自稱中選擇了‘朕’不是沒有可能因為是諧音‘政’(嬴政)

  • 20 # 寄暇學宮

    在古代用來稱呼自己的字眼很多,在文言文中常見的有“我、餘、吾、予”等好多。書面語言中就有這麼多,那麼在口語當中肯定會更多。

    既然有這麼稱呼自己的字眼兒,那麼秦始皇為什麼最終選擇用“朕”這個字呢?

    秦始皇之所以採用“朕”做為自稱,不是自己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和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研究的結果。

    為什麼最終選擇了“朕”,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要與尊號相匹配

    秦始皇統一之後,尊號從秦王改成了皇帝,用以彰顯自己與以前的王侯不同。

    以前的王侯們自稱,都是用“孤、寡人”等來自稱。秦始皇如果繼續“稱孤道寡”,那和他們還有什麼分別?

    所以以前的王侯所用的“孤、寡”等字眼兒,也就被拋棄不用了。

    第二個原因:要使自己的尊格上升一個檔次

    秦始皇拋棄秦王的尊號改稱皇帝,是為了使自己的尊格上升一個檔次。

    秦始皇如果繼續使用“孤、寡”,那麼王侯們就不能繼續使用這個稱呼了。他們被剝奪了這個“孤、寡”的使用權,從另一重意義上來講,也就意味著降格了。

    所以秦始皇保留了那些王公貴族繼續使用“孤、寡”的權利。秦始皇自己另選了一個字眼兒,也就意味著在原先尊貴的基礎上又上升了一個檔次,因而也就更加得尊貴!

    第三個原因:要使自己高雅,不能顯得太粗俗

    自稱的字眼的確是很多,但也不能什麼字眼都行。總得選個相對高雅也比較有身份的字眼吧!

    如果舉個例子來說吧!如果秦始皇在大殿上一口一個“格老子”,一口一個“灑家”,不知道大家會有一種什麼感覺?(只是舉例用,當時應該還沒有這種口語!)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秦始皇用起來,好象還有那麼一點高雅。

    第四個原因: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給臣民帶來不便

    不管秦始皇選擇使用哪個字眼兒,只要選定了之後,其他人就不能再使用了。那麼選擇的字眼兒,必須不能給其他人造成不便。

    比如說:我們現在忽然不讓用“我”這個字了。這就會引發好多問題:

    用“我”稱呼自己好幾十年了,能一下子改過口來嗎?大家以後自稱的時候怎麼稱呼自己?小學生寫作文的時候改用哪一個字?

    為了使秦始皇的自稱具有可操作性,所以也就必須要選擇一個小眾的字眼兒。

    “朕”這個字眼兒在當時就比較小眾,肯定不會是相當於現在“我”的使用程度。秦始皇選擇了“朕”這個字眼兒,就不會給臣民們帶來眾多的不便。

    這就是秦始皇為什麼要選擇用“朕”來自稱的原因。

    “朕”在當時是不是屬於比較小眾的詞彙?本人並沒有做過統計。以上的觀點,只是個人的臆測。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天道》中丁元英透過劉冰那個問題的答案,就斷定格律詩還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