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夜羽夕
-
2 # 峰峰說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萬大軍攻打嶺南地區。這是趙佗和嶺南地區最開始的緣分,如果不是因為這一道命令,趙佗很可能會被趙高除掉,也有可能被二世殺死,有可能死於起義軍的叛亂,也可能死於劉邦或者是項羽等人的手下。總之,趙佗到嶺南的這一場戰役就是南越國最開始的地方。
趙佗是忠於秦始皇的,很多秦朝的將領都忠於秦始皇,但是是否忠於二世這就難說了。秦始皇時期,秦軍實力橫掃六國,強悍的秦軍令六國聞風喪膽,就連擅長打仗的遊牧民族匈奴也只能聽到秦軍的名字就逃跑,可見秦軍實力的強大。秦始皇有很強大的凝聚力,在他的統治之下,秦軍變得越來越強,是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隊伍。趙佗得到秦始皇的重視,將五十萬大軍放心交給趙佗,還賦予了趙佗無比艱鉅的任務,就是攻佔嶺南之後的治理問題秦始皇也交給了趙佗。這樣的信任對於趙佗這個臣子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鼓勵。所以,打敗了嶺南的越人之後,趙佗他們在嶺南設定了郡縣,趙佗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軍事縣龍川的縣令。為了實現秦始皇交給自己的任務,就是達到大一統,使得南越人民和中原人民一樣,不僅是土地的服從,還要是文化的服從。
趙佗在當地採用了“和輯百越”的政策,安撫南越人民,緩和剛經歷戰亂的南越人民的仇恨。不僅如此,趙佗還勸自己帶來的秦軍士兵和當地女子通婚嫁娶,將中原的秦文化傳入南越。他還上書秦始皇,請秦始皇下令搬遷一部分中原人進來,加強南越人和中原的交流,更好的融入中原。南越從中原獲得了先進的農耕生產方式,互通經濟。
趙佗用行動完成了秦始皇曾經交給他的任務。但是後來趙佗佔據著嶺南地區稱王了,這對秦朝來說既是一種背叛也不是背叛。
當時中原大亂,劉邦和項羽楚漢爭霸,為了儲存嶺南地區的穩定,趙佗在任囂的囑咐下,開始在南越設立重重的關卡,就是為了防止中原大軍的入侵,也相當於是將秦朝的國土儲存起來,免遭劉邦項羽等人的奪取。在南越自立為王也是趙佗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的做法。任囂是當年的主將,趙佗是副將,趙佗一直很尊敬這位叫做任囂的人。但是任囂病重,中原又大亂,秦朝滅亡的徵兆已經十分明顯,若是趙佗他們出兵前去救援秦朝,那麼嶺南地區的勢力就會捲土重來,他們辛苦經營的一切將付之東流。而且在他們的治理下,嶺南地區已經發展起來了,並且越來越強大。如果他們在中原的對抗起義的戰爭中失敗了,那麼一切就都沒有了,連秦朝的一丁點兒實力都儲存不下來。更要命的是就算他們想要出兵,中央也沒有下達命令,秦朝的軍法嚴明,沒有軍令怎可出兵!
任囂認為趙佗可以依藉著嶺南地區獨有的優勢,自立國家,這樣劉邦他們就不能把南越怎麼樣。於是趙佗帶領軍隊攻下了南海郡旁的桂林郡以及象郡,被百姓擁立為“南越武王”。就這樣南越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勢力,既不屬於劉邦也不屬於項羽。
劉邦建立西漢政權之後,趙佗迫於強大的西漢,只能選擇臣服,做起了南越王,成為西漢的一個諸侯王。權力大小其實並沒有多少變化,西漢要的不過是趙佗的一個態度。既然趙佗選擇了臣服歸順,那就不會再把南越如何了。可是呂后稱制,呂后下令不許和南越通商,不賣給南越需要的鐵器,於是南越王造反,出兵攻佔了漢朝的許多地方,成立了南越國。這對於秦朝來說就是一種背叛,因為秦朝已經不存在,趙佗自己也成為了一個國家的皇帝。
-
3 # 跪射俑
他原是秦朝官員,可算做背叛秦朝。
在秦朝天下大亂之際,趙佗審時度勢、多方分析,最後作出了正確的選擇。趙佗並沒有率領嶺南秦軍北上中原“趟渾水”,既沒有勤王、清君側的愚忠,也沒有問鼎中原的野心。而是在嶺南地區封關、絕道、自守、保境安民,避免中原的戰亂和戰火燒到嶺南。這一點是筆者最為佩服趙佗的地方,如果當時趙佗貿然率兵北上,很有可能就被項羽、劉邦這兩個梟雄吃得渣都不剩。
-
4 # 行話歷史
南下幹部第一人。說是叛國,也不是叛國。
於大秦帝國而言,趙佗是什麼?
趙佗,秦國將領。在百越之戰中屠錐兵敗,趙佗帶著整個秦朝的希望向百越再次發兵。兵力大概在二十萬左右,可以說是一支大部隊,這也代表著趙佗帶著秦朝國君的重大信任。
趙佗出色的完成了他的任務,很快就收復了嶺南地區。但是他並沒有把這個成果轉化為秦朝的成果,而是趁亂把嶺南地區收入囊中,自己新建了一個百越國。
從這個角度來說,趙佗在秦朝面臨重大危機的時候,卻選擇了無動於衷,雖未加入叛軍,卻讓秦國部分主力脫離控制。的的確確是背叛了秦朝。
於趙佗而言,大秦帝國是什麼?
趙佗本人並不是老秦人,而是趙國人,對於趙佗而言,無論自己深處何處,自己總歸還是一個趙國人。這也就註定了他對秦朝並沒有什麼很強的歸屬感。
就好比後世對洪承疇的評價出現了極大的區別。我們很難說一個人的行為到底是怎麼樣的。棄暗投明和叛國投敵在古代某些場合是很難進行區分的,尤其在不同的勢力看來。
趙佗雖然沒有幫秦朝進行戰鬥,但是也沒有落井下石。秦朝暴虐已久,秦朝百姓流離失所,趙佗沒有幫助秦朝統治階級,但是對於秦朝人民,帝國基礎來說,可能還真的有所助力。
趙佗叛國了,他也沒叛國。
-
5 # 隱者康司馬
秦末屠雎和趙佗率大軍鎮壓叛軍由於屠雎採取高壓的屠殺政策大量屠殺當地人遭到激烈的反抗——屠雎戰死,後來趙佗又帶大軍平息了判亂且採取了安撫的政策受到了當地民眾的擁護——在廣東廣西大部分地方和南越的一部分地區建立了嶺南越國,秦朝已經被義軍項羽和劉邦打得快亡國了所以趙佗談不上是背叛!
-
6 # 山騾
當誰都知一艘大船即將沉沒時,連老鼠都知道是逃離而不是陪葬!別說遠水的嶺南了。原先蒙恬領帥,扶蘇監軍的精銳長城兵團,史書上競然一筆未提!擊敗六國貴族聯軍的章邯兵團,來源是秦二世特赦的修建始皇陵的罪犯組成。可想二世搞的怎麼不得人心了,所以就別惡意猜測了,人家比你聰明及正義得多了!自身被賣了還幫人數錢呢!
-
7 # 肖起祥
個人感覺趙佗不算背叛秦國。因為他南下攻取南越是受秦始皇的命令。而後秦國命短。只存活了15年。秦國滅亡後。項羽分封天下諸侯南越國直到漢代都為曾向漢朝稱臣。由此可見趙佗應不是叛國
-
8 # 風刀客
秦始皇告訴趙佗:中原但有不測風雲,南海軍切勿北上靖亂,當斷然封閉揚粵新道,不使中原亂局波及南天。將軍謹記:老秦人北上,則華夏從此無南海矣!可見趙佗固守嶺南是為華夏守住基業,不介入中原戰亂是因為楚滅秦畢竟是華夏內部爭鬥。
-
9 # 風雪赫連城
趙佗一去不復返當然算是對大秦帝國的背叛,但我們也無需指責,因為趙佗有充分的理由不回去支援。
秦的暴政不得人心,這樣的國無需挽救秦朝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遺產,比如秦長城、秦直道、秦始皇兵馬俑等。單說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面積差不多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裡面有8000多個形態各異的兵馬俑。壯觀的背後,是秦朝百姓的血淚。
秦朝的徭役是非常重的,男子年滿17歲就要服徭役。徭役分為力役和兵役兩種,力役就是做苦力,修建長城、阿房宮、秦始皇陵墓等;兵役就是守邊疆,和敵人作戰。
不管是做苦力,還是服兵役,都存在丟掉性命的風險。秦朝時期,免除徭役的年齡為56歲,這意味著許多人終其一生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
秦朝的法律也是非常嚴苛的。秦始皇推行法家的重刑思想,普通百姓盜採別人的桑葉或者贓物價值不值一文錢,也要罰其服徭役30天。處罰的措施更是繁多,光死刑就有十多種,有車裂、棄市、磔、戮等方式。
秦的統治時間短,趙佗歸屬感不強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到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咸陽,秦朝僅持續了十五年。秦始皇在位時,推行中央集權制,統一度量衡,修建馳道,焚書坑儒。這些措施都是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服務的,他在位時尚能震懾六國,但他一死,六國便蠢蠢欲動。
秦朝施行暴政,使得民間怨聲載道,尤其是原先屬於六國的百姓更加沒有歸屬感。趙佗雖然是秦國的一名將領,但他本是趙國人。
對於秦的暴政,他看在眼裡,對於六國的百姓抱著同情之心。因此在秦朝大亂的時候,他就將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除掉,換上自己的親信。
可見,趙佗對於秦國的歸屬感並不強。這一方面是因為他本就是趙國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秦朝的統治時間太短。
趙佗在南越稱王,也是為了完成主帥的遺志秦始皇派遣五十萬大軍南下征服嶺南,當時主將有屠睢、任囂、趙佗三人。論資排輩的話,趙佗只是三號人物。
最初,採用主帥屠睢的策略,即武力佔領百越地區。雖然秦人作戰勇猛,但越人也不是吃素的,一時間不能完全平定嶺南。
屠睢戰死後,任囂採用了與越人融合的辦法開發嶺南。任囂不僅尊重越人的風俗,還教中原先進的農業、文化教給他們。
在任囂的治理下,嶺南逐漸富強起來,當時有不少中原的文人來到嶺南地區尋求入仕的機會。
在任囂改革的過程中,趙佗一直是其得力助手。據說越人為了紀念他們,將番禺城稱作任囂城,將今天龍川縣境內的古城稱作佗城。
任囂在臨死前交待趙佗:
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任囂要求趙佗斷絕通往中原的道路,然後以嶺南為基礎建國。
任囂不僅沒有回去支援秦國的打算,還交待趙佗建國自立。趙佗也繼承了他的遺志,將嶺南三郡收入囊中,建立了南越國。
趙佗不僅不回去支援秦國,還建立了南越國自立,這確實是背叛秦國的行為。但他沒有背叛華夏人民,在西漢建立後便歸附漢朝。嶺南的百姓也正因為有趙佗,沒有遭受其秦末的兵荒馬亂之苦。 -
10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其實我認為這算不上背叛,只能說是趙佗在一種規則奔潰時做出的一種新的選擇,就像當初趙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要求扶蘇自盡。蒙恬雖然懷疑,但是卻沒有證據,最後遭到趙高的誣陷,被胡亥所殺。
但你看當時蒙恬做的選擇就非常有意思,他沒有做任何反抗,接受了這個結果。理由是什麼呢?人家說了一段遺言,這段遺言後來讓曹操每次讀了都感動的掉眼淚,“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蒙恬是這麼說的: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史記·蒙恬列傳》注意蒙恬說這段話的邏輯:
蒙家三世受寵於秦王,這是恩——擁兵三十萬,想要背叛很容易,這是能力——但不敢辜負祖宗和先王的栽培,這是義。
蒙恬是有能力重新建構一種規則的,只要他反叛,那麼胡亥的統治就危險了。但蒙恬沒有這麼做,想起了文天祥臨死前說過的一句話: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史·文天祥傳》
所以蒙恬和文天祥所作的選擇就是“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這對於君臣之道來說確實就是一種“忠義”,畢竟就像孔老夫子說的一樣“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但趙佗的行為能夠稱之為背叛嗎?其實算不上背叛。
為什麼這麼說,古人講“識時務者為俊傑”,世界上哪有那麼多像伯夷叔齊一樣“不食周粟”而死的人,吳三桂作為一個漢人,卻投降了滿清,我們能說他背叛了明朝嗎?我認為是不能的,那時候的明朝已經爛到根子裡,你還去救這樣一個政權,那不就成為助紂為虐,是一種愚忠了嗎?
當時趙佗面臨的局勢和吳三桂也是相似的,但秦朝還沒有像明朝那樣爛到根子裡,只不過是那群六國遺民一心想要著復國,整個社會人心浮動。再加上秦二世上臺以後瞎折騰,把秦始皇創下的偉業付之東流,但在秦始皇時代,趙佗沒有表現出來過異心吧?
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史記·南越列傳》但隨著秦二世上臺以後,全國相繼掀起反抗秦朝的起義。當時趙佗根本還沒有想到要自立為王,割據而治,是他的上司南海郡尉任囂給他做了一番堪稱“隆中對”般的形勢分析:
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史記·南越列傳》秦政無道
實際上這一句“秦政無道”只不過是司馬遷對秦朝的醜化,隨著近年來出土的一些文物顯示。陳勝吳廣起義壓根不是因為秦律暴政引起的,《史記》中記載說陳勝吳廣等人“失期,法皆斬”,但是根據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朝竹簡顯示。
秦朝法律中根本沒有“失期當斬”的規定,而是做出行政處罰就可以了,其記載是: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及詣。水雨,除興。
前面都是罰款的相關規定,後面有條比較重要,就是“水雨,除興”,意思就是如果遇到大雨天氣耽誤了期限,不追究責任。所以當時南海郡尉任囂恐怕並沒有說過“秦政無道”這樣的話,以此作為理由勸誡趙佗背叛朝廷。
割據自保
那麼趙佗為什麼不北上支援朝廷呢?而是選擇背叛,我認為有兩點原因:
一是沒有朝廷調令;二是他不可能放任南越不管,擅自跑到北方去支援朝廷,從古至今都沒有這樣的先例,其情形反而是,時局越是動盪,官員們反而越會採取堅守城池,按兵不動的策略。
理由很簡單,就是儲存實力,靜觀其變,這幾乎是歷朝歷代一貫的做法。就像明朝發生靖難之役時,朱棣一路朝著南京打去,卻不見有哪個藩王主動帶著兵去勤王,西晉快要滅亡時,司馬睿無視朝廷命令,按兵不動,坐視朝廷覆滅。
所以司馬遷在後面記載的南海郡尉說的一些話其實更加符合現實:
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地理上的偏遠導致趙佗必須割據自治
當時南越大致就是指今天的廣東、海南、雲南、廣西、湖南和越南少部分地區,距離當時的國都咸陽可以說是山高皇帝遠,通訊極為不便,恐怕陳勝吳廣多久反叛的他們都不知道。
可以說當時趙佗他們已經和中央朝廷完全失去了有效的聯絡和溝通,恐怕秦二世壓根就沒有想過南越這個窮鄉僻壤之地。兩者可以說誰也指望不上誰,咸陽被攻打,秦二世指望不上趙佗來支援,南越被攻打,趙佗也指望不上中央朝廷的支援。
那怎麼辦呢?現在天下大亂,兵災早晚有一天會燒到南越來,就像南海郡尉任囂說的“吾恐盜兵侵地至此”,所以這個時候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先尋求自保,如果朝廷打勝了,自己沒有任何損失,反而是盡職盡守的保護領土。
朝廷失敗了,自己也可以憑險而據,和敵人形成對峙局面。
這有點類似於慈禧太后萬國宣戰時,李鴻章他們選擇“東南互保”,但李鴻章他們的舉動能稱之為背叛嗎?肯定是不能的,恰恰因為他們選擇“東南互保”,才讓南方免於陷入戰火,儲存了實力,沒有讓局勢變得更加糟糕。
那其實當時趙佗的舉動和“東南互保”也是差不多的,任囂讓趙佗割據而治並不全然是讓他背叛朝廷,而是因為和朝廷山高路遠,無法建立有效的聯絡。所以必須採取某些手段周全自己,這是第一個目的,其二就是如果朝廷失敗了,他們也能憑藉這塊地盤自立為王,這算是為自己的利益做考慮。
所以任囂說“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實際上就是要趙佗自己儲存實力,靜觀局勢變化,如果朝廷勝利了,他們依然還是大秦皇朝的臣子。如果朝廷失敗了,那他們就自立為王。
因此說趙佗的行為遠遠算不上是背叛朝廷,所以當時他釋出的命令就很能說明問題:
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你看他把起義軍稱之為盜兵,可見並不認同陳勝、劉邦和項羽他們。因此他也害怕中原那些起義軍來攻打自己,所以遵從任囂的建議堅守棧道,防止起義軍來攻打,可見他和起義軍是對立的關係。
趙佗稱南越武王是在秦朝滅亡以後,可見在秦朝還沒有滅亡的時候,趙佗是不敢稱王的,至少他在名義上還是大秦的臣子,假如朝廷打贏了戰爭,恐怕趙佗也不敢繼續割據了。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大家都喜聞樂見看到趙佗像文天祥一樣繼續帶著他的南越兵和劉邦做反抗,上演一出“反漢復秦”的故事。但這種事情在秦朝時期恐怕很難看到,因為這時候的正統觀念還沒有建立起來,不會出現說因為劉邦成為了皇帝,但趙佗卻不承認他是正統。
這種事是不會發生的,“正統論”從漢以後才開始逐漸孕育和完善,從曹丕篡漢開始,正統之說才開始日漸興起,如西晉滅亡以後,東晉偏居江左,失去了漢人的根據地中原。所以曹魏政權開始不被視為正統,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說:
以晉承漢,功實顯然,正名當事,情體亦厭,又何為虛尊不正之魏而虧我道於大通哉。也就是說直接跳過曹魏,認為晉朝是繼承漢朝大統。
還是《四庫題目總要》裡面一語道出了真相:
其書(《三國志》)以魏為正統,至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始立異議。自朱子以來,無不是鑿齒而非壽。然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中國歷史上的這個正統論歷朝歷代都在發生變化,但對正統論的系統性闡述是在漢以後的事情,在趙佗生活的時代少有人對正統有過重視,所以趙佗多半不會以漢朝不是正統而拒絕臣服它。也不可能發生趙佗只承認秦朝為正統,從而一心要“反漢復秦”。
應該說,當時趙佗割據而治完全是出於一種合理的考慮,因此稱不上是背叛。而像蒙恬不願起來反叛,是因為他們三代受恩於秦王,因此不忍心辜負秦王的栽培,因此寧願被殺,這是取義。而文天祥所處的宋朝又是一個極為講究“三綱五常”的時代,因此也就不難怪文天祥要“殺身成仁”了,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當時民族對立矛盾嚴重。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
11 # 滄浪水清纓濁足
秦朝末年,南越王趙佗一去不復返,毫無疑問是對大秦的背叛。然而,就當時腐朽的大秦來說,已經沒有對其繼續效忠的意義了。對大秦的背叛其實是就是對中原百姓苦難生活的聲援,對百越士兵生命的尊重,也是對當時時代潮流的順應。對於趙佗的背叛,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去分析:
一、任囂的建議趙佗一開始並不是南越的最高長官,秦朝對南越前後共進行了三次征伐,才最終平定百越,而這三次征伐趙佗都是副將,所以平定百越後,駐守此地的最高長官是第三次征伐的主將任囂,趙佗的職位只是龍川一縣的令。因此救不救秦其實趙佗說了不算,拍板的只能是任囂。在秦二世的時候,任囂病重將死,當時的形勢是:反秦浪潮席捲全國,秦朝統治搖搖欲墜,百越這邊平定不久,根基不穩,加上路途遙遠,勞師遠征已沒有太大意義,徒使將士白白送命而已。於是任囂下定決心,不救!並且將自己的計劃告訴了自己的接班人趙佗。所以說最初決定背叛大秦的人不是趙佗而是任囂,當然作為接班人的趙佗也沒有理由不這麼辦,毋庸置疑任囂的計劃是合理的也是明智的。
二、趙佗的選擇對於任囂的建議,趙佗當然樂於接受。主觀上來說,趙佗從征伐到治理,在南越這片土地上付出了太多的精力,眼看著這片土地在自己手上逐漸欣欣向榮,在此穩定的生活要比去趟中原那淌渾水要好的多。客觀上來說,大秦已無可救藥,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各種勢力犬牙交錯,這個時候出兵,不論救秦還是滅秦都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最優的選擇就是置身事外、隔岸觀火。於是趙佗毫不遲疑的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繼承任囂的遺願,負起南海尉的重任。趙佗上任後,向各處關隘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進犯,又慢慢的以法律的名義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全部換上自己的親信。至此趙佗完全隔絕了與中原的聯絡,鞏固了對南越的控制。大秦的死活已與我無關,我關心的只有一個:中原的戰火不要波及到嶺南。
三、背叛的結果大秦滅亡後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當地士民的擁戴下,建立了以番禺為王都,佔地千里的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在執政期間,一直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鼓勵漢越通婚,促進了漢越民族的融合,並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總結:暴秦無道,自取滅亡。任囂審時度勢,不做撲火飛蛾。趙佗繼承前任,不以愚忠陷百越於危險之地,封關鎖道,以待中原之變,南越百姓得以安,嶺南之地得以全,故趙佗王於南越,治理嶺南八十一載,名實俱得。趙佗忠於秦,暴秦覆滅之勢不可逆;趙佗叛於秦,百越眾生可得安,兩事相權,叛於秦又有何不可?
-
12 # 品茗讀史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之際,嶺南的秦軍大將趙佗坐擁50萬秦軍精銳,卻不回師平定叛亂,反而封關閉道,隔絕嶺南與中原的交通,對秦朝的滅亡採取了不管不問的態度。
(趙佗畫像)
對於趙佗的這種行為,後世的人們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一.秦始皇遺詔說。
持此說者,言之鑿鑿,說是秦始皇為了使百越地區永遠不再分離出去,給嶺南的秦軍主帥任囂、趙佗下了死命令:堅決守護、開發百越,慢慢使其歸化,與華夏歸為一體,永不分離。為達到這一偉大目標,嶺南秦軍應該一心一意鎮守百越,即使中原地區發生多麼巨大的戰爭動亂,甚至事關秦朝的生死存亡,也絕對不能回師中原,救亡圖存。
二.任囂臨終囑咐說。
(嶺南秦軍主帥任囂)
秦末大起義發生,天下大亂之時,適逢嶺南秦軍主帥任囂病重將死。任囂招來秦軍副帥趙佗,囑咐趙佗說:“秦政無道,不可救藥。”他要求趙佗立刻穩定軍心,封關閉道,隔絕與中原的交通聯絡,同時防範中原起義軍的侵犯。
三.趙佗身為趙人、不願救秦說。
此說認為,趙佗是趙國人的後裔,心中深埋滅國之恨。當秦朝危機之時,趙佗自然是不願回師去援救秦朝的。
分析以上三種觀點,我認為第一種說法、第三種說法都不符合常理,只有第二種說法“任囂囑咐說”可以成立。
首先,秦始皇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他是要讓秦朝世世代代統治天下,直達萬世的。怎麼可能下詔交代手握重兵的將領在國家危難之際,不要回師救援呢!
雖然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但是他畢竟是一位封建帝王,不可能高風亮節到現代人的思維高度,去維護國土完整及民族利益吧!
其次,趙佗身為秦軍重要將領,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在戰國時期,一個人離開自己的國家,到別的國家去做官為將,效忠他國,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戰國早期甚至還出現過吳起殺妻求將、以求信任的事件。因此,趙佗絕不會因為自己是趙國人的後裔,就對秦朝有謀反之心。
所以,最可信的說法就是“任囂臨終囑咐說”。
任囂在臨終時,作為久經戰陣的沙場老將,自然對形勢有深刻的瞭解。秦朝政治由於秦二世、趙高的胡作非為,已經是暴虐無道,天怒人怨,無可救藥了。
嶺南秦軍如果回師中原,有兩種情況可能發生:
平定叛亂很順利;可是,在朝廷腐敗的狀況下,大軍極可能勞而無功,白白地流血賣命;而統兵將領趙佗等人還大機率會遭到權奸趙高的妒忌、陷害;
2.平叛戰爭失利;一旦嶺南秦軍回師作戰受挫,那麼,前進,得不到腐敗朝廷的支援與援助;後退,百越地區的叛軍殘餘勢力極可能已經死灰復燃,使秦軍無退守立足之地。如此一來,大軍極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況。因此,任囂決定為了這支大軍能夠有一條出路,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囑託副手趙佗,牢牢握住兵權,穩定軍心;封關閉道,阻隔交通;憑險據守,自成一國。
趙佗聽從了任囂的臨終囑託,擁兵據守嶺南;沒有回師參加秦末的戰爭,保持了百越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秦朝滅亡以後,趙佗自立為王,建立了南越國。
-
13 # 夏雨風
據說南越王趙佗在征戰中一路高奏凱歌,正要班師返朝。卻發現糧草不繼,只好留在萬山之中。
將士們挨不住寂寂寞,先後找了百越族女子,百越女子都希望隨夫君到中原洗盤子,一時掀起:嫁人就嫁中原郎,娶女當娶百越娘。
當趙佗想帶兵迴歸,隊伍已成倍擴充套件,前面大刀揮舞,後面大肚翩翩。走了數月,仍在大山之中。
待到下山之時,接到線報秦王崩丶天下亂,太子扶蘇斷頭去的噩耗。趙佗哭罷,全軍大慟,大肚哭得更是死去活來。中原洗碗留學一無獲,從此帶兒育女萬山中。
趙佗雖忠義,也無奈全軍全新郎全新娘,留在百越當皇上。
-
14 # 老人愛吃麵
趙佗(公元前240——公元前137)年,是秦始皇最為器重的將領,他忠於秦始皇,跟隨秦始皇南征北戰,可以說為秦國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那麼他為什麼在南越自立為王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秦始皇在完成統一大業後,為了擴大秦國領土,便盯上了南方,於是派趙佗帶五十萬人馬攻打南越,然而並沒有想象中的順利,歷經三年時間才攻下南越。
2、不久之後,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登基。秦二世胡亥生性殘暴,加上有趙高,李斯等人教唆,使得無數忠良被逼自盡。其中就有我們所熟知的“蒙恬、蒙毅”等。如果這個時候趙佗回來估計也難逃厄運。
3,這個時候的秦國內憂外患,項羽,劉邦楚漢相爭,秦國搖搖欲墜。這時如果趙佗放棄南越回來支援秦國,劉邦,項羽的實力不容小覷,很有可能萬一秦國滅亡,他將斷了後路。
4,趙佗忠於的是秦始皇,加上他本身是趙國人的身份,所以對於秦二世也就沒有必要去冒那麼大的風險了,南越剛剛穩定,且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上趙佗在當地採用了“和輯百越”的政策,安撫南越百姓,還將中原的秦文化傳入南越,發展農耕。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擁護。
5,其實趙佗自立為王一直等到秦國滅亡之後,這個時候秦國已經不復存在了。所以也就沒有了背叛一說。
-
15 # 貪戀長安韻
南越國武皇帝趙佗。他足足活了121歲,在位長達71年。他是秦始皇的大將,被毛澤東稱為“南下幹部第一人”,最終趙佗自立為王稱南越武皇帝,是對大秦徹底的背叛。
公元前238年,秦國一掃六合,天下一統,秦始皇突然發覺自己沒了用武之處。下一個目標呢?其實當時中原地區的割據政權已經被秦始皇全部征服。但放眼華夏還有兩個目標,北有匈奴,南有百越。匈奴騎兵強橫,久為邊患,百越蠻夷混雜,群山峻嶺,要想建立萬世基業,南征北戰是避免不了的。南北兩方,北強而南弱,北伐匈奴的重擔自然交給了戰功顯赫的蒙家,蒙氏世代為將,對大秦忠心不二。
南征百越的任務交給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屠睢。屠睢這個名字在史書上並不出名,被稱為尉屠睢,只是當時秦軍的中層軍官,南征百越的重要任務就交給了這個人,至於當時秦始皇是如何考慮的就不得而知了。
50萬南征大軍交予屠睢,南征開始了,但是明顯秦始皇和屠睢還是低估了南征百越的困難度,想著50萬大軍速戰速決拿下百越。於是分兵五路,齊頭並進。但是太急功近利,預判不足。百越嶺南天氣炎熱,瘴氣橫生。後勤保障困難,士兵水土不服,傷病減員在所難免。
第一、第二路大軍由屠睢親自率領向廣西進發,遭到西甌人的頑強抵抗。在這次戰鬥中,屠睢身受箭傷,喪命陣前。主帥死,戰敗的兵卒,進退不得,又逢雨季,只有苦苦支撐,等待援軍,這一等就是三年。
在南征百越的同時,秦始皇也沒閒著。大興土木,修長城、鋪直道,建靈渠。靈渠修通後,南征大軍就不愁後勤補給了,靈渠打通了湘水和灕水,使得物資順利抵達南征前線,屠睢陣亡後的繼任者也確定了,是任囂,此人跟屠睢一樣來歷不明,但應是大將之才,他的副手就是趙佗,河北正定人氏,少有才名,19歲時已經陪伴秦始皇周遊天下了。
任囂、趙佗帶領亡人(無業遊民、囚徒)大軍匯合了原來的秦軍殘部,與越人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憑藉靈渠源源不斷的補濟,到公元前二一四年,秦軍終於徹底征服了百越。
被征服的嶺南為秦帝國提供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的土地,秦始皇設立南海郡。主帥任囂順理成章當了第一任南海郡尉,同時還節制桂林和象郡,南海郡下轄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治所在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廣州。至於趙佗,任囂讓他當了龍川縣令,那裡控制著通往中原的道路。
秦始皇在天下大定的基礎上設立帝制當上了始皇帝,可他的江山並沒有傳之萬世,各地反秦勢力揭竿而起,滅亡的六國紛紛復辟,過度損耗國力、民力的秦王朝走到了盡頭。當此局勢實際統治嶺南的任囂和趙佗,面臨著三個選擇:
一、勤王
嶺南,大軍數十萬,要說勤王,倒也有這個資本,然識時務者為俊傑,天下苦秦已久,秦王朝大勢已去。不能逆天而為。
二、舉義
這位“東南之主”如果北上以爭天下,並非沒有機會,但任囂此人安貧樂道無此雄心。
三、割據
嶺南方圓數千裡,足以自保,乾脆與中原斷絕聯絡,任它中原亂成一鍋粥,也等天下安定再說。任囂決定走第三條道路,公元前208年,他一病不起,特意把趙佗招來,安排後事。遺囑很簡單,就八個字:封關絕道,保境安民。
趙佗當然是樂見其成,遵命行事,接任南海郡尉,隨後吞併了桂林和象郡,然後分兵封鎖關口、斷絕道路,關起門來作了南越武王。天下大亂時安享太平,這是嶺南人民之大幸。
趙佗的這種做法是明確的分裂國家之舉。趙佗雖忠於秦始皇,但卻不是忠於秦王朝。他是一個審時度勢的聰明人。後來漢朝的皇帝們,拿他沒有太好的辦法,趙佗是軟硬不吃,漢朝只有懷柔以對。南越王國傳位四代,最終在漢武帝時期被剿滅,南越重新回到中原政權手中。 -
16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算,但這背叛並不能決定秦朝的興亡。
對於秦朝在嶺南的駐軍,現在流傳很廣的說法是50萬大軍駐紮在嶺南,還得了秦始皇所謂亡國不北上、為國守南海的命令,這真的是編瞎話都編不圓,秦始皇本人想的就是秦朝萬世傳承,誰敢在他面前扯亡國,那是等著挨刀子的。
再看50萬秦軍,這處記載出自《淮南子·人間訓》:“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
雖然《淮南子》的成書早於《史記》,但它是一部哲學著作,所引用的史料都是為了證明一條條道理,而不是系統地記述歷史,比如秦軍征伐嶺南這一段,只是為了證明“事或為之,適足以敗之;或備之,適足以致之。”的道理,說明秦始皇為了“備亡”而北擊匈奴、南收百越,卻因勞民傷財導致起義,秦朝滅亡。
這一段記載,是有明顯誇大的且自相矛盾的,前面說“發卒五十萬”,後面被越人夜襲時,又寫“伏屍流血數十萬”,而秦朝最終拿下了嶺南,那就說明秦朝必定調動了更龐大的援軍,然而,幾十萬大軍的調動,毫無記載,按照《史記》的記載,任囂跟趙佗第二次進攻嶺南用的都是之前退回來的殘兵。
而且50萬大軍基本上是空秦國之力,秦滅楚時王翦要60萬,秦始皇沒捨得,派李信率軍20萬滅楚,結果戰敗,不得已才集結了60萬大軍交由王翦,成功滅掉楚國。
楚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大的國家,雖然治理不當被秦國吊打了幾十年,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秦始皇犯了輕敵的錯誤,才招致敗績,可嶺南地區拿什麼跟楚國相比?
當時的嶺南最多隻有方國,壓根沒有集權制國家,境內又多原始森林,人口堆起來都不知道有沒有50萬,何需50萬大軍?需知,就算是對付兇悍的草原民族匈奴,也才用了30萬軍隊,統帥是名將蒙恬。
這就帶出另一個話題,秦始皇時期帶兵超過二十萬的都是當世名將,王翦統帥60萬軍隊還要自汙名節,而屠雛不過是個不見經傳的人物,哪來的資格統帥50萬大軍?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尉佗知中國勞極,止王不來,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從“中國勞極,止王不來”來看,這時候已經是秦末,任囂已經病死,趙佗掌握著嶺南三郡的軍政,在等待秦朝的壽終正寢。應該是,他手裡的軍隊就是駐留嶺南的軍隊,就算有折損,總不至於只剩下三萬,由此反推,秦軍在嶺南的兵力絕對不超過十萬。
對此,《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就進行了修改,他在《資治通鑑》記載:“以謫徙民五十萬人戍五嶺,與越雜處。”《史記》也提到“發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可見這50萬不全是軍隊,還有移民。
扯這麼多,只是想說明嶺南秦軍的向背並不能決定秦朝的生死,而趙佗也知道自己帶兵北上就是找死,他又不是老秦人(趙佗是河北人),犯不上為秦朝賣命,於是坐觀其變。
等到秦朝滅亡,長官也病死了,當遺老遺少沒那個心情,還容易捱揍,乾脆把五嶺一堵,守著三郡建國自立算了。
-
17 # 煮酒聽史
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無道,奸臣趙高掌控朝政,致使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於是以陳勝吳廣起義為開端,各地郡縣紛紛響應,以圖推翻暴秦。
雖然在秦將章邯的領兵之下,稍微緩解了一下秦朝的頹勢,但是依舊不能挽回秦朝滅亡的命運。而南越王趙佗就是在此時站衫為王的。
那麼趙佗的這種行為究竟算不算背叛呢?
趙佗前往南越的前因後果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並不滿足於當時的功績。他覺得既然內亂已經平定(平定六國),那就去開疆擴土。而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就是最好的擴張物件。
這才有了蒙恬北擊匈奴和趙佗等人南征百越的事蹟。而這裡主要講述的是趙佗,因此蒙恬就不再贅述。
關於趙佗等人南征百越的事情,其實一共有兩次。
秦始皇二十八年,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淮南子·人間訓》第一次南征百越戰爭,秦始皇派遣了總計五十萬秦軍。不過由於百越地區條件惡劣,再加上當地居民十分嚴重的排外情緒,使得這次戰爭以失敗告終。不僅如此,就連百戰百勝的秦軍都損失了三十萬之多。
內心極為高傲的秦始皇自然不會退縮,於是再次徵召十萬大軍,加上之前剩下的,總計三十萬秦軍再戰百越。為了保證糧草的充足,秦始皇還特地命人開鑿了靈渠。就這樣,經過兩次大軍的征伐,百越地去終於歸入了秦朝的版圖。而趙佗正是這隻軍隊的副將。
鉅鹿之戰,秦朝覆滅在即,趙佗選擇了自立為王雖說百越地區已經被征服,但是作為帝國邊疆,駐軍自然是少不了的。因此,這支有著三十萬之巨的秦軍就留在了百越地區。
此後,秦始皇死亡,秦二世即位,趙高趁機屠戮忠良,濫殺無辜。儘管趙佗此時尚在百越,但是難免不會產生兔死狐悲之感。不過此時的趙佗,是不敢起什麼心思的,真正讓趙佗決定背叛秦朝的是那一場著名的決戰——鉅鹿之戰。
在鉅鹿之戰之前,秦朝名將章邯屢戰屢勝,使得秦軍聲威振奮,頗有一種迴光返照之意。直到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在鉅鹿之戰中戰勝數十萬秦軍,才使得秦朝徹底走向了滅亡。
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史記·南越列傳》也正是在鉅鹿之戰以後,趙佗才敢下定決心反秦。而在此之前,趙佗只是在觀察秦朝命運。如果秦朝挺過了這一關,趙佗自然不敢反叛;如果秦朝因此覆滅了,趙佗也已早做好準備。
結束語秦朝末年,朝廷無道,各地紛紛起義,類似趙佗這樣的邊疆將領,有這樣的心思也不足為奇。按照他的行為,在和平年代,固然能算是謀反。不過在秦末那樣的特殊年代,趙佗的行為卻頂多算自保罷了。
-
18 # 莽原文士
秦二世時期,中原地區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一時間天下雲集響應,抗秦鬥爭如火如荼。在嶺南地區則是另一番景象,趙佗全然不顧當年秦始皇的囑託,殺掉秦朝官員,封鎖關隘,自立為王。後人會問,身為秦朝官員,趙佗的所作所為,算不算對大秦帝國的背叛呢?且慢,請看小牛為您分解。
一、單純從趙佗的職務行為看,他的所作所為確實是對大秦帝國的背叛。當初,秦始皇對趙佗可謂情有獨鍾,傾注了心血的,寄予了殷切的希望。統一天下後,秦始皇就命令屠雎為首,趙佗為輔,率領50萬人南下百越之地,在那裡開拓邊疆,設立郡縣,屯墾戍邊,搞得有聲有色。嬴政的舉措可謂知人善任,但是,身為趙國後人的趙佗也完全沒有必要感恩戴德,因為嬴政所為都是為了他的家天下的。作為獨夫民賊,嬴政在一統天下的程序中犯下滔天大罪,根本不知道自己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也有權利背叛秦王朝的。
眼看大秦帝國大廈傾覆,將殃及池魚,病入膏肓的南海尉任囂將龍川令的趙佗召來,讓他代行南海尉職權。二人審時度勢,從長計議,為南越的形勢和未來行動達成了三點共識:一是秦王朝殘暴無道,天下人苦之,趙佗不能回去守護;二是陳勝起義,中原大亂,趙佗即使想回去,也無法回去了;三是嶺南有山海等天險,加上由北方帶來計程車卒百姓與百越之人雜處已13年,已經融入了嶺南生活,趙佗具有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可以佔據此地而稱王。
任囂去世後,趙佗毅然決然,背叛了秦王朝。趙佗是個現實主義者,他明白,想要以一己之力挽救秦王朝,無異於螳臂當車:此時中原變成大戰場,楚地齊地魯地魏地燕地都已被抗秦力量佔領,秦朝勢力無法南下;趙佗想北上馳援,也難以渡過江淮。趙佗果斷地合併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然後自立為南越武王。趙佗的行動是背叛,同時也是棄暗投明。
二、秦朝已失德於天下,為天下人所唾棄。趙佗拋棄它,是順應歷史潮流之舉,對天下而言,是貢獻而不是什麼背叛了。賈誼在《過秦論》中概括了秦朝滅亡的原因——不施行仁義,導致人民的反抗。秦朝兩代君王橫徵暴斂,窮兵黷武,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搞得天下哀鴻遍野,途有餓殍,民不聊生。這說明了秦王朝早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了,人人得而誅之。北上勤王,固然符合秦王朝統治者的意願,但是,卻是違反天下人的意願的。趙佗50萬大軍若是浩浩蕩蕩,開拔北上,一下子就會改變中原的戰略局面。大量的義軍被屠戮,無數的百姓流離失所,而秦二世趙高卻得以苟延殘喘。此時,趙佗若是效忠秦王朝,就是開歷史倒車,就是做歷史車輪的絆腳石,最後的結局也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三、識時務者為俊傑,趙佗嶺南稱王,深耕南越,也是對中華民族統一做出的貢獻,功莫大焉。屠雎、任囂和趙佗南下後的13年裡,嶺南地區遠離秦始皇的肆虐瘋狂,遠離秦二世的橫徵暴斂,遠離秦末的戰亂,確實獲得了偏安一隅、祥和平靜的好時光。這13年,是南越大地休養生息的13年,是珠江流域農業大開發的13年,是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融合的13年。
根據史料和考古成果來看,趙佗大軍中有很大數量的遷徙之徒,其中許多人是農業手工業的專門人才。他們向土著居民傳播中原先進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技術,如牛耕、灌溉、紡織、製陶和冶煉等,徹底改變了南越人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帶來生產力的大解放、大發展,促進了文明水平的躍升,使蠻荒之地一躍而成為魚米之鄉。這13年的成果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我們可以想見秦軍南下所產生的積極意義,可以理解任囂趙佗眷戀南越、守護南越的心願。在事關南越前途和命運的緊要關頭,趙佗高瞻遠矚,當機立斷,採取了保護一方平安、維護文明成果的堅決舉措,是符合當地人民利益的,也是符合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
-
19 # 天香引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萬大軍攻打嶺南地區。這是趙佗和嶺南地區最開始的緣分,如果不是因為這一道命令,趙佗很可能會被趙高除掉,也有可能被二世殺死,有可能死於起義軍的叛亂,也可能死於劉邦或者是項羽等人的手下。總之,趙佗到嶺南的這一場戰役就是南越國最開始的地方。
趙佗是忠於秦始皇的,很多秦朝的將領都忠於秦始皇,但是是否忠於二世這就難說了。秦始皇時期,秦軍實力橫掃六國,強悍的秦軍令六國聞風喪膽,就連擅長打仗的遊牧民族匈奴也只能聽到秦軍的名字就逃跑,可見秦軍實力的強大。秦始皇有很強大的凝聚力,在他的統治之下,秦軍變得越來越強,是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隊伍。
趙佗得到秦始皇的重視,將五十萬大軍放心交給趙佗,還賦予了趙佗無比艱鉅的任務,就是攻佔嶺南之後的治理問題秦始皇也交給了趙佗。這樣的信任對於趙佗這個臣子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鼓勵。所以,打敗了嶺南的越人之後,趙佗他們在嶺南設定了郡縣,趙佗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軍事縣龍川的縣令。為了實現秦始皇交給自己的任務,就是達到大一統,使得南越人民和中原人民一樣,不僅是土地的服從,還要是文化的服從。
趙佗在當地採用了“和輯百越”的政策,安撫南越人民,緩和剛經歷戰亂的南越人民的仇恨。不僅如此,趙佗還勸自己帶來的秦軍士兵和當地女子通婚嫁娶,將中原的秦文化傳入南越。他還上書秦始皇,請秦始皇下令搬遷一部分中原人進來,加強南越人和中原的交流,更好的融入中原。南越從中原獲得了先進的農耕生產方式,互通經濟。
趙佗用行動完成了秦始皇曾經交給他的任務。但是後來趙佗佔據著嶺南地區稱王了,這對秦朝來說既是一種背叛也不是背叛。
當時中原大亂,劉邦和項羽楚漢爭霸,為了儲存嶺南地區的穩定,趙佗在任囂的囑咐下,開始在南越設立重重的關卡,就是為了防止中原大軍的入侵,也相當於是將秦朝的國土儲存起來,免遭劉邦項羽等人的奪取。在南越自立為王也是趙佗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的做法。任囂是當年的主將,趙佗是副將,趙佗一直很尊敬這位叫做任囂的人。但是任囂病重,中原又大亂,秦朝滅亡的徵兆已經十分明顯,若是趙佗他們出兵前去救援秦朝,那麼嶺南地區的勢力就會捲土重來,他們辛苦經營的一切將付之東流。
而且在他們的治理下,嶺南地區已經發展起來了,並且越來越強大。如果他們在中原的對抗起義的戰爭中失敗了,那麼一切就都沒有了,連秦朝的一丁點兒實力都儲存不下來。更要命的是就算他們想要出兵,中央也沒有下達命令,秦朝的軍法嚴明,沒有軍令怎可出兵!
我認為趙佗可以依藉著嶺南地區獨有的優勢,自立國家,這樣劉邦他們就不能把南越怎麼樣。於是趙佗帶領軍隊攻下了南海郡旁的桂林郡以及象郡,被百姓擁立為“南越武王”。就這樣南越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勢力,既不屬於劉邦也不屬於項羽。
劉邦建立西漢政權之後,趙佗迫於強大的西漢,只能選擇臣服,做起了南越王,成為西漢的一個諸侯王。權力大小其實並沒有多少變化,西漢要的不過是趙佗的一個態度。既然趙佗選擇了臣服歸順,那就不會再把南越如何了。可是呂后稱制,呂后下令不許和南越通商,不賣給南越需要的鐵器,於是南越王造反,出兵攻佔了漢朝的許多地方,成立了南越國。但是後來秦朝滅亡,趙佗不僅沒有相助,反而還自立為王,這已經算是一種背叛了。
回覆列表
在秦朝正式滅亡前,任囂一直只是南海郡郡尉。而在秦朝滅亡後不久,任囂就病逝了。趙佗稱王稱帝是在秦朝正式滅亡且天下大亂的時候,所以這時也不算背叛秦朝了。因為這時始皇帝的子孫都已經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