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和風細語言

    打個比方,知識好比是財富,而文化是修養。

    人的知識可以透過學習來獲取,你學習得越刻苦、越努力,那麼你知識的積累就越來越豐富。而知識的積累也應有人的形為規範,只有符合人類大眾認可的、符合倫理道德、法律法規的知識才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而往往有一些人,雖然知識水平高,而為了個人之私利,或經受大住歪理邪說的盎惑,其意識形態發生了根本變化,從而做出了有違大眾意願的事情,人們往往說他有知識沒文化。

    其根本的原因,是那些人自身的正確的倫理道德觀認識不夠造成的!

  • 2 # 求之

    “有知識 沒文化”的含義簡單地說就是受過各類高等教育,卻不懂如何待人接物,沒有教養。 這裡的知識側重指人們的專業技能,是人們改造社會、造福人類的手段。主要是指具體學科的知識,例如物理知識、醫學知識、文史知識等,是偏重於記憶性、技術性、職業性的知識 這裡的文化側重指人們的精神層面,包括人格修養、理想信仰、精神境界、文化自覺、社會責任等等;有專業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人,知識水平也不一定高.文化是個人修養修為,李有才板話中的李有才,也識不了幾個字,但他絕對是個文化人,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生活常識沒他不懂的.

    知識是能力的一種,文化則是素質的一種,有知識沒文化就是有能力沒素質。

    知識是一種專業學識,是一種狹義的概念,而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價值觀念,是一種廣義的概念,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文化,因此中國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弘揚傳統文化,建設和諧文化 ,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倡導愛國守法和愛崗敬業,傳承傳統優秀文化,推進文化創新,適應群眾文化需求新變化新要求,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 3 # 言勸

    “有知識沒文化”的含義,就是說讀過書,受過教育,卻不懂得如何做人,沒有函養。

    “知識",就是“知"和“識",即知道和認識了某事物及規律,或者掌握了某種技能。知識是可以透過讀書獲取的,書讀多了就自然掌握了知識。但沒有昇華和感悟就內化不成文化。

    “文化",主要是指人們的精神層面,包括人格修養、理想信仰、精神境界和社會責任等等。有專業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人知識水平也不一定高。文化是個人修養行為。

    知識是客觀的,無所謂好壞,文化卻含括了價值判斷,有先進落後和優劣之分。人們常說某人"很有文化"或“沒有文化",約定俗成的"文化"當然都是與素養聯絡在一起的,是可以透過他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品德修養、愛好品位等各個方面來判斷的。

    有知識不等於有文化。我們在學校學到了許許多多的知識,但“知書"不一定“識禮"。只有知識沒有文化是萬萬不行的。要成就大事業,光有知識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有文化,必須要有文化的薰陶和指引,必須要有文化的情懷,必須要有科學先進的理念和意識,必須要有真誠的助人、慈悲、奉獻的精神,必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 4 # 月逸閒

    可以這麼說,有知識,沒常識。知識是書本層面,理論和技朮層面的。而文化更多的是人文歷史,社會,人情事故方面的。據我所知,有知識沒文化是從側面批評那些留洋的學者或沒有一點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學生。同時倡導大家把老祖宗的智慧傳下來。

  • 5 # 易學瓊林

    知識是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經驗總結,或是透過教育、學習、實踐總結得出的技能。他是比較理性的,更多的是一種物理上的認識。

    文化很難下定義,如果真要下定義,我們還是先把文化分開來講。文最初同紋,是花紋的意思。後來引申為:文理、文飾、文字、文章、文采、文明、文筆。可以理解為是對事物的現象、事理的一種記錄,描述,評述,認識。包含了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認識,但更傾向於精神層面。化,本義為改變、變化、生成、造化、轉化。《繫辭》:“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總之,化指事物的現象或者性質發生了轉化,改變。如腹有詩書氣自華,是因為詩書改變了我們的氣質。

    而文化一詞最早應該來源於易經彖傳:“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剛柔交錯而成文,天之文。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是人之文。解天之文,則時變可知;解人之文,則化成可知。意思就是說天文可以從時間變化上觀察,人文則從人物變化上看。這就是人文以化,就是文化。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文到底如何,就看他的化,這就是文化。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總覺得很難說清楚,非要牽強附會的總結什麼是文化。我想文化就是將廣泛的知識活學活用並轉化為內在的一種修養。這說法還是有很多覺得不到位的地方,暫且用一用吧。

    現在我們返回來說有知識沒文化這個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懂得一些資訊、知識、技巧、技術,但是沒有化為內在的一種修養。說白了就是道德層次不夠或是不懂禮儀、禮貌,人品不夠,不會為人處事。正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6 # 陶田福

    敝人抱著向大家學習的態度,商討一下這個問題,目的是拋磚引玉。知識和文化,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是兩個慨念,兩回事。先講知識,知即是知道,識即是見識。有知識的的人不一定要有高深的文化,那麼,知識是從那裡來的呢?有知識的人即使沒讀多少書,沒上過幾天學,他的知識都是從社會實踐和自己的經歷中得來的。透過大量頻繁的接觸社會上的各種事件和人物,包括待人接物處事,再經過自己利弊得失的權衡,得到感性的認識,通知世事的變化和人際之間的關係,別人不知道的他知道,別人沒見識過的,他見識過,俗話講,所謂見多識廣,這就是知識的來源和基礎,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知識。再來講講文化,文化有深淺(高低)之分,字識得多,書看得多,就可稱為文化深或高,不識幾個字,沒看過幾本書,或者有書看不下(字不認識),那就是文化低,文化淺,這是理性的,是一種修養。不管文化高低深淺,只是一味讀書識字,不和社會接觸,沒有人際往來,對世事一問不問,什麼都不知道,即使識再多的字,讀再多的書,充其量就是書呆子一個,能算知識嗎?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有文化沒知識吧

  • 7 # 小臉阿

    知識是透過學習而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東西.文化是一種對於周圍環境或者身邊的社會的一種態度和價值觀.人們所說的文化,是指一種人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對待周圍人和事物的態度和做法.說有知識沒文化,指的就是高智商高學歷,但是品行和修養不好。

  • 8 # 泥水勞人

    知識是見聞與經驗,人人皆有之,只是不同而已。文化是認識文字元號並且會組合運用,但沒有具體內容,深入生活,空談豪無意義。古人的詩寫的不錯,平仄聲韻恰到微妙,但不能使人類社會發達發展,故其乃空空如也!

  • 9 # 山葉葉

    什麼叫知識?知識泛指各種事物的認識。什麼叫文化?文化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精神和物質的發展水平的總和。知識和文化有很深的淵源,簡單地說:知識是生活中的經驗,是處理和解決客觀事物發展的技能與技巧。而文化是現象,是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和理解。文化裡包含各種各樣的知識,而各種各樣的知識組成文化。因此,有的人雖然讀了許多書,學了許多文化,但他(她)在現實生活中不一定具備處理事情的知識與能力。比如:有個文學家,他不會煮飯做菜,我們就可以說:他雖然有文化,但他沒有煮飯做菜的知識。一個沒讀過書的農民,會用中草藥給病人治病,我們就可以說他雖然沒有文化,但他懂得中醫知識。

  • 10 # 樹德漢碩

    知識不等同於文化,文化不只有知識。二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知識未必有文化,有文化必有知識。知識中有文化,知識不止於文化。文化中有知識,文化不僅止有知識。二者有共通部分,有不同部分,有包含與被包含關係及反包含情況,知識可以透過學習獲得,與學習多少有關,文化與人的素質有關。人要是既有知識又有文化更加仁德善良最好。

  • 11 # 老漢心語

    知識不等於能力,學歷不等於文化。有文化的人必定是有知識的人,但有學歷的人未必都有文化。學歷知識是智力技能層面的產物,而文化是物質精神層面的東西。知識是靠受教認知來豐富的,更多的是外在的體現;而文化是靠修養領悟來獲得的,更多的是內在的反映。知識有助於文化的昇華,同樣,文化需要知識的支撐。當知識轉化為文化時,有知識有文化就渾成一體,相得益彰。人擁有了知識就擁有了力量,人擁有了文化就擁有了靈魂。新時代的青年,擁有了文化,情商就高,就容易把控人生的努力方向,增強辯別是非曲直的能力,妥善處理各種複雜的事務與關係;擁有了知識,就增強了勝任工作的能力。但"只專不紅",只重技能知識的掌握,輕視品德修養的磨練,就容易犯糊塗,做錯事,走錯路,而斷送自己大好的前程和人生的幸福。

  • 12 # 皛川

    很簡單啊,就是智商高,情商低唄。智商是個人的能力,比如,記憶力,理解力以及對知識的融會貫通的能力等,這些能力是攫取知識的前提。有這樣能力的人堪稱有知識不為過啊。但是,這隻說明個人能力。而社會是有獨特的遊戲規則亦或說社會文化罷。有知識能力的人為此就懂得社會遊戲規則的,不懂得適者生存就是再有知識也無濟於事。所以,有知識是一回事,能不能懂的社會文化就是另一回事了。◉‿◉

  • 13 # 行走的糖果

    這段文字不是多麼的難理解,但是當古典籍漸漸的離我們而去,現在的人再接觸這個詞的時候,真的不容易理解!

    淺談“文化”一詞的起源與理解

    “文化”是“文”與“化”的組合,所以學習詞彙的時候,你最好“咬文嚼字”。咱們看看“文”是怎麼來的,“化”又是怎麼來的。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這是“文”這個字的來源,上面大概的意思說,黃帝的一個負責記錄歷史的官,他叫倉頡,他看到飛禽走獸的行跡,覺得可以透過分別辨識下它們的痕跡就可以區分它們的不同之處。然後就開始造字,怎麼造呢,依據其形狀,所以就有了“文”這個字,當時的文應該是下圖這樣!

    那麼“化”又是怎麼來的?我查了下《說文解字》,“化”——教行也。教行於上,則化成於下。“化”的樣子是這樣的,看下圖

    來自於說文解字

    所以當“文”與“化”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有了“文化”一詞,組合後的意思大概也就是兩個字的意思相加,但是又符合了“1+1>2”的原理!

    通俗的說,將你透過感知認識到的東西,經過思考(消化、梳理),然後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知,再教行於別人,這就是文化(文的一種演化),它是一種衍生品或者走在衍生路上的品!它更側重於衍生這個過程!當然現在文化是個名詞,但你可以從動詞的角度理解,說不定更容易些!

    淺談“知識”一詞的起源與理解

    “知識”按照古人造詞的方法,也應該是“知”與“識”的組合。

    《說文解字》裡面提到“知——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意思說,知這個字有“敏”的意思,從嘴裡出來,像箭一樣快。(不知道對不對哈,專家拍個磚)

    《說文解字》裡面提到“識——一曰知也。”,看來“知”和“識”應該是一個意思!

    可以看出“知識”一詞更側重於對自然事物的感知!比如你看到太陽從東邊升起,在西邊落下,這就是對太陽的規律有了認知,也就是說你有了對太陽的一點知識!但是你看到太陽天天如此,你覺得這是永恆,你塑造了太陽神這麼個是事物,並告訴大家,這就是文化層次了!

    透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與“知識”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從這兩個詞誕生的幾千年以後

    華夏文明差不多五千多年的歷史吧,人類一直在認知,知識也迅猛的增加,關於天文地理的知識,關於兩性男女的知識,關於醫學的,關於自然的,關於。。。(此處省略一萬字),文化呢也一直隨著知識的增長也在不斷演化!

    文化真的可謂是“大觀園”了,很豐富,比如人倫綱常文化、禮儀文化、茶文化、占卜文化、帝王術文化、商業文化。。。可謂處處皆文化,就連AV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所以你不得不感到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所以我可以解讀“知識”是什麼,但是我解讀不了“文化”是什麼!估計季老(季羨林)也不會對文化輕易下一個類似於“文化是xxx”的定義!

    季羨林,他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特別讓人感動

    所以幾千年之後的我們,沒有必要非得說“文化”是有涵養、有內涵、有修為。。。。這些之於文化,簡直就是冰山一角!

    那我們做的是什麼?我們需要的將我們的認知不斷的演化下去,創造新的文化!

    為什麼說有知識沒文化?

    我們可以肯定的說:有知識不一定有文化,但有文化肯定有知識!

    網路插圖

    因為你可以想一塊海綿那樣不斷的從外界汲取知識,但是如果不經過思考、不經過與他人的思維對撞、不經過一群人的共同努力,你不一定有文化!但是文化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你獲得了知識,然後演化,然後一群人交流,教行於人,那你們肯定能形成文化!

    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吃進去的是草,吐出來的是奶”,這可以說是文化!“吃進去的是草,拉出來的是便便”這隻能是知識!

    我們不能將文化侷限於說一個人的涵養、修為,不過現在的現象是,我們將一些高學歷的人做出不應該的事,歸結為“有知識沒文化”,這怕是有點目光狹隘!

    之所以出現“有知識沒文化”的現象,跟我們的教育是有極大的關係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缺乏文化的傳承,有些優秀的文化,我們因為經濟利益或者說生活所迫吧,都不想去傳承了!再有一點就是1966-1976文化恐怖十年,我們的文化出現了斷代,甚至是損傷性倒退。

    枯山水——看似無水,實則有水

    然而在遙遠的日本、南韓,居然可以找到很多中國文化,雖然我們不能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但那些確確實實以“中國文化”為根!也正因為文化有不斷演變的屬性,所以日韓在“中國文化”的根基上進行演變,出現新的文化,人家說那是“日本文化、南韓文化”,我們也只能乾瞪眼!

    結束語

    有句話說得好啊“不怕流氓會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還有那句“有文化真可怕”。

    試問,我們怕的是什麼?

    答:我們怕的是文化源源不斷的創造力!

  • 14 # 時代傻瓜李博士

    我個人認為:人們常用“有知識,沒文化”來形容一個受過一定教育但行為不受人歡迎的人。這裡的“沒文化”中的文化不是學術意義上的文化概念。“沒文化”是指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與他所處的人群的世俗觀念相悖,為人們所不接受。在現時代,這種說法早已不合時宜,只有一些傳統保守狹隘的人才會使用,他們往往用來打擊那些受過高等教育而思想和行為方式超前或與他們不同的人群。

  • 15 # 村裡人90696850

    知識是指各個門類的專業常識和尖端科學理論。文化是,一個族群或者一個國家的人民所共同遵守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則。中華文明就是指包含了全部中華民族所共有共通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比如,中醫文化就是中醫學者以及學生需要遵守的規則。飲食文化就是東西南北各種菜系各種各樣地方口味的規則。民俗文化就是指普通百姓婚喪嫁娶,祭祀,建房,搬家,鄰里之間親朋好友之間,相互往來等等不勝列舉的行為所要遵從的規則。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禮樂騎射,老子孟子孔子以及諸子百家的文獻著作都是我們的文化精髓。作為一個華夏子孫都要了解並理解一些最基本的規則。如果你單單知道abx和數理化,而不能理解“發乎情,止乎禮”“治大國如烹小鮮”等小典故,你豈不是“雙錘擂鼓之文章”讓人貽笑大方?文化需要傳承,我們大家共勉吧。

  • 16 # stemmer

    知識,認知和認識。文化,傳文與教化。

    知識,知其為之去向,識其可為不可為。

    文化,文之約定俗成,化為必為必不為。

    知識,知其死知識。文化,文釋活文化。

    知識,見知和見識。文化,流文與傳化。

    知識,九書十八經。文化,仁義禮智信。

  • 17 # 常明常鳴

    知識是一種資訊,文化是一種行為。所謂知識分子,就是大腦裝的資訊比一般人多。所謂專家,就是在大家都不知道的領域表現得無所不知。資訊多不意味著實踐能力強,教MBA的老師不代表能管好一家企業,軍事學院教官往往無法帶領一支部隊。關於知識與文化的關係,就是知與行的體現。有知識有文化稱之為知行合一。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我們稱之為有知識,沒文化。

  • 18 # 月亮閱月

    為什麼說有知識,沒文化?與有知識,沒教養?有知識沒文化的粗俗不講理,有知識的人法律不學,知法犯法!有知識的人卻違法犯法,不尊他人踐踏法律!從其以上行為就說明他們有知識,可就是沒文化的表現!

  • 19 # 0萬法唯識0

    知識再多,如果不能正確運用,最多隻能算一個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識分子。有文化的人,應該是結合了自己的修養,有正確的人生觀,對世界有正確的理解,是正能量,是有分辨能力的人。就好比有些人讀了所有的歷史書,結果卻選擇了錯誤的理念,繼承了所有的糟粕,那還不如不要讀。

  • 20 # 廣平先生

    個人理解好人壞人、健康的人和病人、正常人和不正常的人、溫和的人和激進的人,……都能擁有知識。但不一定能成為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是非常好的人,但一定不是個壞人。至少會有包容性,會盡量去理解對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大家聊聊遊戲的好處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