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劍鋒園子

    如何看待這首詩?

    在宋人尤袤《全唐話》裡有這樣的記載:16歲的白居易帶著這首詩從江南到長安,拜謁名士顧況。顧況看到他的名字,就開了個玩笑:“長安米價方貴,居亦弗易。”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顧況便拍手叫絕:“有才如此,居亦何難!”(見張固《幽閒鼓吹》:“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即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這次“北漂”讓白居易踏上了詩歌創作之路。

    白居易的這首《草·賦得古原草送別》,雖為16歲創作,但寓意深長,結構嚴緊,格調清新,韻律流暢,朗朗上口,不愧為詠物詩中的千古絕唱,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精品。

    這首詩並不是作者“靈光一現”的神來之筆,而是一種必然。原因有兩個,一是他天資聰慧;二是他勤奮好學,白居易曾經自述自己“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有著天才的稟賦,又有後天的刻苦勤奮,作者如何不寫出這樣的詩?正因為他的勤奮好學、刻苦堅持,才沒有成為仲永式的“神童”,曇花一現,而是成為中國古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

    如何分析這首詩?

    從思想內容上看,歷來有不同的看法。

    如孫洙(《唐詩三百首》編者)認為:“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是比喻小人。“野火燒不盡”,比喻小人是剷除不盡的。“春風吹又生”,比喻小人會隨時出現。“遠芳侵古道”,指小人侵犯正道。“晴翠接荒城”,指小人文飾鄙陋。

    另一種,把此時視為生命的讚歌。“……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鬚,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甦,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麼!”(《唐詩鑑賞辭典》)

    但我以為,前者不敢苟同,作為一個16歲的少年,經歷有限,如何有對“小人”的體驗而發感慨?而後者又不全面。

    此詩為送別詩。送別詩肯定主要突出的是友情,末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寓意,而這兩句源自《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這裡既包含了對生命力的歌贊之情,又以春草的旺盛、生機勃勃,來比喻友情的深厚。

    因此,對一個少年來說,不要把這是內涵想得太複雜,歌贊春草“野火燒不盡”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又以這蓬勃的生命來寓意深厚的友情,這便是此首詩的題旨。

    在藝術表現上來說,有以下幾方面

    1.比喻、象徵手法的巧妙運用。前四句,用“離離”“枯榮”“春風吹又生”的自然現象來比喻和象徵並歌贊生命力的旺盛和頑強,沒有任何斧鑿雕飾的痕跡,既通俗易懂有寓意深厚,可謂詠物詩的典範。而末句的“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以物喻情、情寓物中,又跟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以滔滔江水象徵友情及依依惜別之情,有異曲同工之妙。

    2.全詩章法謹嚴,結構通暢。全篇緊扣“草”來作文,不旁逸斜出,統一練達,主體和題材渾然一體。

    3. 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渾然天成,毫無牽強之痕。

  • 2 # 歷史趣舍

    想要理解首先要了解:《草》原名《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 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 春風一吹舊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 春綠草長又送遊子遠去, 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評析: 這是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 有所指,但喻意並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 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16歲的白居易是非常刻苦好學的,16歲的年紀不算小也不算大,白居易卻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史書記載白居易小時候讀書勤奮,不懼艱辛,迎難而上,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都白了。由此能出此佳作並非偶然。

    前四句更多的是表達出詩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思考。

    世間萬物都不可能一直靜止不動,變化才是世上萬物的通用規則,草有枯榮、有盡生,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態,但是追求完美卻是不變的追求方向,只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定的志向,小草可以不被野火燒死,來年又會生髮;人生亦如此,會經歷不同的磨難但是隻要堅持不放棄,終會迎來機遇,春風吹又生,春來發幾枝。

    後四句簡明扼要,與前四句意境暗合,直抒胸臆,畫龍點睛。

    經過了前四句的鋪墊和渲染,後四句直接點出送別的悲傷之情,古原上的草有枯榮,古道上有翠綠的風景和遠處的芳草,但是即使有這樣的美景,白居易也無心觀賞,因為他又要送朋友離開了,心裡很悲傷。但是白居易心裡知道草有枯榮,人有離別也有重逢,白居易不會悲傷,因為白居易知道他和他的朋友還有再重逢的,正如白居易寫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3 # 日月名光

    先來複習一下這首詩: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然後瞭解一下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其次瞭解一下白居易寫《草》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此詩原名《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作者為準備科舉考試而擬題的習作。

    據上可知,白居易在準備科舉考試中題寫了《草》這首詩,此詩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家喻戶曉、廣為傳誦,不論作者當時寫此詩是寓意抒發還是諷刺及針砭時弊,單從字面上看,字詞簡單,詩句平白,但是從其延續的時間跨度來看,不得不讓人驚歎,此詩的深意以及達到的文學藝術效果,白髮老者和懵懂小兒都能傳唱,其詩意和詩境不容小覷,該詩所體現的去偽存真、進步生髮、對生命的讚揚、對高瞻遠矚的讚頌、以及拼搏進取生生不息的精神,著實讓人驚歎,也正是如此,賦予了該詩從古流今的綿延生命力,正所謂,“自古多少英雄事,布衣百姓知幾家”,敬請饗者細細品味。

  • 4 # 漢子詩人

      《*花*》

    縷香燕語被

              秋殺,

    大夢深處有

              人家。

    痴心浪跡覓

              天涯,

    嫦娥袖藏十

              裡花。

    <李恭覺~2018年10月25日於北京>

         

  • 5 # 文化時針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此詩作於貞元三年,作者時年十六。詩是應考的習作,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所以,從作者當時場景和狀態來看,本詩並不是應景有感即時而寫,而是借應考之題發揮作者的個人經歷感悟和學識沉澱,以及當時的心理活動情況。

    從文學理論角度來說,命題“古原草送別”頗有借句融合我之實踐體驗感悟之意,草與別情,從古代的騷人寫出“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的名句以來,就已經提供了一種觀察生命之草的視角。但是,要寫出“古原草”的生命特色,而兼顧送別之意,尤其要寫出新意,仍是實屬不易。

    首句即扣題面“古原草”三字,多麼茂盛(“離離”)的原上草,卻點出草此刻的狀態,讓讀者由點到面,由面到立體的聯想,來感覺“春草”生命力旺盛的情景,可以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又伴隨作者深層次觀察所感,為後文開啟了新的個人思路。野草作為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迴圈不滅,也自然的幫助作者引出了“一歲一枯榮”的野草生命輪迴特徵。然而,寫作“枯榮”和寫作“榮枯”又大不一樣。如寫為後者,便是秋草,便不能感嘆出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好句來。兩個“一”句復疊,形成詠歎,給人一種生生不息的感覺,也是為三、四句鋪墊。

    從抽象的描寫,展開為一副形象的聯想畫面,畫面就是古原草具有非常頑強的生命力,哪怕是野火將其燒為灰燼,只要土中還留有根鬚,來年會更加茂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作為人類的一種生產實踐結果,這種體驗發生並被作者記憶,此處有感而發,揭示了野草這種生命的特點,並營造出一種壯烈的意境。“燒不盡”重點描寫火只能燒掉土地上的草葉,但野草的根鬚尚在,火受到土的影響是無法將其草根毀滅,毀滅其表而無法滅其根。“吹又生”,來年春風化雨,草根還是發出新芽生長茂盛。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和“吹又生”唱嘆有味,對仗工整天然,化繁為簡的大氣。

    第五、六句繼續寫“古原草”,將重心“草”逐步轉移到“古原”上,來引出“送別”題意。上聯流水對,妙在自然,妙在精工,使得變化有致。從草的生命特點細節描寫,轉移到草存在的“遠芳”和“晴翠”狀態環境,與人居環境更加靠近與親近,讓人自然覺得具體、生動。芳而“遠”,古原上清香瀰漫可聞,翠而“晴”,綠草沐浴著Sunny,秀色可見。“侵”和“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的擴充套件之勢,生動的突出了生存競爭者的形象。“古道”和“荒城”則是有意緊扣題意,展示生機勃勃的野草之勢。

    當然,作者並非為了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藉此引出一場送別的典型場景,大地回春,芳草萋萋的古原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不免讓人惆悵,同時又有此情此景的詩意。“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遊未歸的人。而這裡變其用意,寫看到芳草萋萋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包含別情。以小見大,睹物思情,讓結尾意味深長。詩句到此點名題意“送別”,完結整篇,“古原”、“草”和“送別”彼此打成一片,意境渾然一體。

    全篇詩句自然流暢而兼顧工整,雖然是應考命題作詩,卻自然的引發了作者對實踐生活的總結、聯想和感悟,洞悉野草的生命真意,以小見大傳真情,化繁為簡出大意,平淡卻回味無窮,帶有樸素的自然之感,以此推陳出新,成為“賦得體”的千古絕唱。

  • 6 # 寒山筆記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透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

    我們小時候只學到前四句,小學語文課本中缺少的那四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它的意思是說,古原上的青草香佔滿了古道,Sunny下的翠綠草色連著遠處的荒城。我在這裡又送友人遠去,這萋萋芳草都是離別之情啊。“遠芳侵古道”二句,是繼前面四句所寫的野草頑強生命力後,對野草的清香著重進行了描寫,同時也有一種春草蔓延擴充套件之勢。

    綜觀白居易的這首詩,主要是透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而隨著我們人生閱歷的增加,相信大家如今在讀這首詩的時候,無論是對於詩中的“草”的精神,還是白居易送別友人時的別情,都有了更為深刻的屬於自己的理解。

  • 7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詩題“古原草送別”頗有意思。草與別情,似從古代的騷人寫出“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以來,就結了緣。

    但要寫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關送別之意,尤其是要寫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麼茂盛(“離離”)的原上草啊,這話看來平常,卻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後文開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裡”(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迴圈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後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髮出三、四的好句來。

    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歎,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鬚,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

    這是多麼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餘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 8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老朽只補如下意見:

    一丶如何理解詩題。完整的詩題是:《賦得古原草送別》。"賦",是說官方考試還是朋友聚會,命我做詩。"得"是得到一個題目。題目是什麼呢,本詩就是"古原草"但要你以古原草為比興材料,寫"送別“這種活動。這才算完整理解了詩題。比如韋應物那首《賦得暮雨送李曹》,也是"賦“,然後"得",得到"暮雨“這題材,要你用這題材送李曹。看看他的詩是不是這麼做的:

    楚江微雨裡,

    建業暮鍾時。

    漠漠帆來重,

    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

    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

    沾襟比散絲。

    前三聯六句整個寫"暮雨“,尾聯才搭上送李曹。

    總之,遇到這類題目首先會解題,你才會讀丶會做。開頭說白居詩,不也用整整三聯寫本題,到尾聯才搭上送別嗎?

    遇到這類題,你不妨斷做:賦丶得:XXX一xx。

    二丶尾聯用淮南小山的《招隱士》:"王孫兮不歸,芳草兮萋萋。“這時代的招隱士,還是把隱士從山中招回人間,因為這母題是從楚辭《招魂》來的。後世的招隱士有時相反,是招引朝歸山引退。"招隱“一詞被用成相反兩向,讀後代詩要注意這種反招隱意。

  • 9 # 白這個顏色

    如下所言,不代表個人觀點,皆來自於坊間口述。十六歲的白居易,從理論上說屬於早熟早戀型。白居易天賦異稟,遺傳了其父李白的基因,自小頗愛詩詞歌賦。

    白居易是李白與汪倫妹妹汪小喬私生於公元772年,寄養在汪倫表弟劉禹銅家,劉禹銅年過40,妻子白珠小他17歲,結婚15年未能生育,經千百醫確診,劉禹銅先天性不育。李白把孩子帶到劉禹銅家,夫妻見嬰兒英俊,歡天喜地,欣然接受,視為己出。並請李白賜名,李白當場為兒子起名劉白。

    劉禹銅妻子白珠 美豔動人,宛如楊玉環,李白初遇,驚詫之餘,默默無語,勾起對貴妃的思念。玉樹臨風的李白也同時開啟了白珠的心門,李白在劉禹銅府上住了59天,不知不覺白珠有孕,劉禹銅大喜,認為天助他也。生下一子,起名劉禹錫。

    劉禹錫幼時多病,一週歲那年遇白髮老者,老者細看劉禹錫多時說,此子乃李詩仙酒後所為,劉施主被綠也。劉禹銅問老者何人?老者道,我已隱居經年,知我者少矣,袁天罡便是老朽。劉禹錫問道,怎知被酒鬼所綠?袁天罡拿出推背圖【詩仙太愛飲,不該見汪倫。潭中醉洗澡,初遇汪小喬。在潭之洲上,二人當作床。生下人間種,送給劉禹銅。都怨白珠美,贈人一玫瑰。牡丹花下狂,從此孕劉郎……】劉禹銅看完,仰天大哭【天吶,讓他撈月去吧】。

    劉禹銅看著劉白,心中憤憤不平,經過汪倫調解,讓劉白跟了白珠的姓,從此姓白,再名白居易。白居易七歲為詩,寫下【天生詩後必有用,姓李姓白再重來。長大定寫長恨歌,要學親爹把酒喝。煙花三月下揚州,奔流到海不復回……】白居易對詩詞情有獨鍾,有二白之稱。

    白居易可謂才子也,只是始終與親生父親沒有一面之緣。16歲那年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草】,創作靈感源於他的一個夢,他夢見李白慈祥的目光看著他說,孩子,寫草吧,爹一輩子吃的是草,擠的是詩,野火燒了草,月在水中撈。醒醒,爹喝酒去了】白居易醒來,一小時13分鐘寫下名作【草】。

  • 10 # 大清遺民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16歲時寫下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在詩中,白居易把對友人的思念比喻成離離原上的青草,雖然經過一年就枯萎了,但是它的生命還在,他的信念還在,即使是野火,也燒不盡的,只要溫暖的春風一吹佛,就又是一片綠草如而茵生機勃勃了。也表明了對友人的思念會像這萋萋芳草一樣,無盡無休。同時也希望友人向這離離原上草一樣,在任何困難惡劣的情況下,都能夠頑強的生存下去,而且生生不息。

  • 11 # 樊虛

    離情別緒青未了

    古詩的寫作路數,古人從《詩經》析出“賦、比、興”三法則。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辭也。也就是先寫他物,由此推出觀物心得、抒情言志。

    《賦得古原草送別》屬命題作文,是十六歲的白居易為科舉考試的練筆詩。這首詩主旨是“離情”,以“古原草”為抓手抒發,嫻熟運用比興方式,字詞句別緻靈動,構建野曠情長的送別場景,引人感喟和遐思,是送別詩中的上乘之作。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首聯,原野的野草隨著季節,一年中春生夏茂秋枯冬殘,眼下正逢蓬勃時節。

    頷聯,起興,由野草的生長狀態引發思考,野草生命力頑強如斯,即使野火燎原,春天一到,草根又從灰燼萌芽。物候有盛衰,歷經劫難,野草總能生生不息;暗喻人事有聚散,再多波折,友情也是綿綿長存。

    上二聯初比初興,以野草的生命秉性比擬人情事理,交代友情堅韌,為下文抒寫離別惆悵砌基礎。下二聯大比大興,轉入正題,合上題意。

    頸聯,放開眼界,野草鋪滿原野,挾著草青味,自遠而近漫卷而來,侵佔少人行走的古道;白日晴光裡,蒼翠草色又自近而遠湧向城池,遙望城池,彷彿荒蕪起來。

    尾聯,在這大荒天地裡,又送別友朋,繁茂野草結成無邊青色,不分彼此欣欣向榮,我們卻要分別,因而無邊草色變作鬱青,恰如離愁別緒瀰漫。

    景語皆情語。草木凋零和草木繁榮都可以為描述離情服務。前者是正向襯托,人哀物哀;後者是反向襯托,人哀物喜。本詩用反襯,把離情從低徊推向高潮;從全篇看,使用象徵手法,野草茂盛象徵離情倍增。

    讀這首詩,不由自主代入離別雙方中一方,身臨青濛濛境界,經歷一場悲歡詩意。

  • 12 # 環宇一統

    白居易的《草》是思想性和藝術性兼備,志趣與情感俱佳的作品。“離離原上草”,意象是茂盛和廣袤,意境悠遠。“一歲一枯榮”,意境悽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讚美了“草”的堅韌和頑強生命力。“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由遠及近,既有優美又有壯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滿腔的情思萋萋渺遠,慟人肺腑。

  • 13 # 歷史哆唻咪

    白居易是中國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他早期的作品,這首燴炙人口的詠物兼送別的五言律詩,也是詩人的成名之作。其詩描寫生動,誇張得體,用字精煉,又立意新穎,構思精妙,風格雋永。雖是命題之作,卻能融進生活感受,哲理見解字字含情,句句切意,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小編不才,班門弄斧,略加解讀以飧讀者。

    1、白居易其人其詩

    唐代,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詩歌時代,詩壇群星爭輝。李白和杜甫是這一星空中的雙子星座,而白居易則是繼李杜之後出現的又一顆光輝巨星。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山西人,後遷陝西渭南東北。幼年聰慧絕人,襟懷豪放。與當時多數詩人一樣,他也選擇在官場上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在這一點上他比李白、杜甫等一批仕途坎坷、鬱郁不得志的志士要幸運的多,雖然也品味過貶謫之苦,但多少有過一帆風順的仕途經歷。29歲中進士;32歲“書判拔萃”,入甲等,為校書郎;35歲應制舉做了周至尉,不久入為翰林學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遺。

    元和十年(815年),因上書請捕盜殺宰相武元衡之兇手,權貴們指斥為越職言事被貶作江州司馬。之後為了避免牛李黨爭之禍,他選擇了中隱之路,力求外任。在任杭州和蘇州刺史之後,又“求致身散地”,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在洛陽度過人生最後的18年。這就是自居易看似幸運實則不幸的一生。他的經歷在無形中影響和改變著他的人生觀、世界觀,也影響和改變著這位大詩人的創作思想與創作道路。

    在文學上,白居易繼承並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上掀起了一個波瀾壯闊的現實主義詩歌高潮,可謂心事、家事、民間事,事事寫實;鄉情、世情、長戀情,情深意長。同時又淺近通俗,情真意切,佳什連珠,其中卓絕千古者為《賦得古原草送別》。

    據考證,此詩是應考習作,作於公元 788 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時實齡 16 歲。按科考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最常見的“賦得”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取前人成句為題。如梁元帝的《賦得蘭澤多芳草》、駱賓王的《賦得白雲抱幽石》等;另一類是詠物,如陳後主《七夕宴宣猷堂,各賦一韻,詠五物自足為十物,次第用得帳、屏風、案、唾壺、履》及上述“各賦一物”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即屬於後一類。以“古原草送別”為詩題頗為別緻,通篇重在寫草,實乃借草取喻,以草之繁盛比喻友人依依惜別的綿綿情意。狀物精美、情深意切、辭章工緻,堪稱同類詩中的扛鼎之作。

    2、《賦得古原草送別》賞析

    全詩如下:“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首聯破題,總寫古原草。“離離”寫春草茂盛,“原”寫地域廣袤,二者搭配在一起,使人放眼望去大有境界開闊、無邊無際之感。正是這些野草,隨著季節的變化,一年中有一次枯萎也有一次繁榮,週而復始,永無止休,這是大自然變化的規律。首聯二句看似平常,卻是從《楚辭·招隱士》中的“春草生兮萋萋”不著痕跡脫化,它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為後文開闢獨特的思路。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迴圈不已。“一歲一枯榮”,寫作“枯榮”與“榮枯”大不一樣。如為“榮枯”,便是秋草,怎能生髮出下面的好句來?“一”字重疊,形成詠歎,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如此做足鋪墊,頷聯二句自然水到渠成一呼而出了。

    頷聯承前,是對“榮枯”的深化,寫得十分生動、鮮明。這一聯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鮮明的畫面。野草的最大特點,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燒不盡也鏟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鬚,照樣發芽生長得更青更壯,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野草的這一特性,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是精心錘鍊概括出這傳唱千古的哲理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它造出一種壯烈的情境——野火燎原,驚心動魄,轉瞬之間,草木皆盡。然而,這只是表面現象,是暫時的。此處著意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了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然而它再猛烈,也無法撼動那深藏地底的根鬚。一旦季節變化,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甦,在原來燒過的土地上又悄悄冒出新芽,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很快欣欣向榮,綠遍原野。這兩句之所以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喜愛傳頌,就在於它以“燒不盡”和“吹又生”這樣質樸的語言,揭示了事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給人以積極樂觀的哲理性啟示。今天,引者往往用它來說明新生事物是禁錮壓制不住的,雖然有時它會暫時受挫,但會一直積蓄力量潛滋暗長,總有一天要戰勝腐朽勢力。

    頸聯接“榮”字再行發揮,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暗示送別,引出下聯。“遠芳”和“晴翠”都是寫草“榮”,而比“原上草”。

    意象更加具體生動,富有美感。“遠芳”是說古原上香氣瀰漫,遠處可聞;“晴翠”是說在Sunny的照耀下,草色碧綠。“侵”、“接”二字是“又生”的擴充套件,寫出了草原無邊無際的氣勢,再次突出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給人以壯闊之感。“古道”、“荒城”都是“古原”特有的,都是行人將要經過的處所。故雖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更顯生氣勃勃。

    尾聯點出送別,遙應詩題。詩人特別安排了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離離。這樣的古原景象多麼迷人!在這樣的背景上分別,該是多麼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麼富有詩意!“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原句的意思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出遊未歸的人。這裡變其意而用之: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使春草與離情融為一體,令人回味無窮。“萋萋滿別情”一句極為含蓄,南唐後主李煜在其《清平樂》中,將這一句生髮成“離恨恰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足見此句對後世的影響。

    3、白居易詩歌中的現實主義

    白詩關注民生,跟他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白居易生在一個小官僚家庭,青年時代是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度過的,瞭解到比較多的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艱難生活,感情上更接近人民,走上仁途後對於時政的弊端有較為深記得的理解,這些為白居易詩歌的寫實性奠定了難以動搖的基礎。

    一、詩歌內容的寫實性

    白詩所詠的人、事、現象多來源於生活真實,“面對生活的‘原生狀態’,經過作家主觀性的積極介入再力圖‘按生活的本來面目來描寫生活’”,因而,作家筆下的下的人物風貌具有強烈的生活真實感,其中又反映了作者的強烈主觀傾向。

    1、白詩關注人民生活的艱難的一面。

    用詩歌反映人民生活的艱難,有同情,有悲憤,有為民造福的心願,也花著心思為百姓做著一些事情。雖因忠心進諫得罪當朝權貴而被貶,但骨子裡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依然如故。

    五言詩《采地黃者》說到農民“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凌晨至薄暮,採實不滿筐,採來去“白麵郎”家“願得馬殘粟,救此苦飢腸”,樸實的文字,關照百姓的情懷,蘊含的情緒不僅是辛酸與同情,還有對“白麵郎”的譏諷。

    《秦吉了》用託物言事的表現手法,隱誨在諷刺了統治階層的麻木不仁。“鳶捎乳燕一窠覆,烏啄母雞雙眼枯”,當弱勢群體被欺侮,無力反抗時,諫官“秦吉了”只會“噪噪閒言語”地顧左右而言他,大官也只是袖手旁觀,皇帝更是不聞不問。借“秦吉了”對其進行辛辣的諷刺,怒問“豈不聞雞燕之冤苦!”對人民的同情,時時激發起為民謀福的熱情,希望生活艱難的人民能有與他一樣溫暖的生活,“安得萬里裘,蓋裹四周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新制布裘》)雖沒有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豪邁氣勢,從中也可見白居易“兼濟天下”的心願。

    2、白詩敢於直面時弊,深刻諷刺。

    身在仕途,敢於在詩文中將時政的弊端、為官的無良直白地寫出來,無情地深刻諷刺,是一種多麼大的勇氣。唐朝宦官當道,其行為驕橫跋扈,為非作歹,受其殘害的人民不敢有半點反抗。《宿紫閣山北村》詩描繪了一幅情景逼真的搶劫圖,“奪我席上酒,掣我手中飧。主人退後立,斂手反如賓”,然後還破斷中庭種了三十餘年的奇樹“口稱採造家,身屬神策軍”以圖避禍,末句“主人慎勿語,中尉正承恩”對握著軍權的宦官給予了深刻的諷刺。

    3、白詩體現希望皇帝用心朝政、革除時弊,建設政通人和的社會的願望。

    白居易身處唐王朝由盛而衰的階段,其人又關注百姓名活,步入仕途,“兼濟天下”的思想在他頭腦中佔據了主要地位。他同許多人一樣,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封建皇帝身上,希望一國之君能自律,能大公無私,能一心為民,能施行仁政。

    白詩的很多作品在勸諫國君,如《海漫漫》中“何況貞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勸諫君王不要盲目走上求仙路;《兩朱閣》中“仙去雙雙作梵官,漸人間盡為寺!”勸諫君王佛教宣傳過多,於民生恐怕無益。而對當朝“漸及朝庭絕諷議”的風氣,則希望當朝皇帝能廣納諫言,博聽民聲。

    二、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

    偉大的作品不僅內容經得起推敲,好的藝術手法也必不可少。白詩不僅在內容上關注生活,在藝術手法上也頗具現實主義的特點。

    1、構建典型環境,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白詩的作品大多能構建典型環境,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社會真實的內容很寬泛,不可能一一道來,而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卻具有普遍意義,而且具有豐富的內涵。從小人物中選取典型人物,起到小中見大的作用,內容很淺顯,內涵很豐富。

    如《買花》中,“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從一個很小的角度——田舍翁一聲無奈的嘆息中深深地剖解出社會的黑暗;《江南遇樂天寶樂叟》透過和一個天寶年間的樂叟的對話,講述樂叟個人的遭遇和個別地方由繁盛到荒涼的變化,實質上反映的是唐代社會盛極而衰的歷程。

    2、運用細節描寫烘托環境,刻畫人物,言簡意賅卻能深化主題。

    如《紅線毯》“擇繭繰絲清水煮,揀絲揀線紅藍染”,經過復工藝織成的線毯卻只是為了“美人踏上歌舞來”,皇室的奢華讓人不寒而粟。《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寥寥數語塑出一個生活心理矛盾的賣炭老人的形象,不需要過多的言語,生動感人的形象已躍然紙上,世態炎涼了然於心。

    3、語言平易直白,淺顯樸素。

    讀來意義清晰明瞭,感情豐富,這是白詩一大特點,寫人寫景寫事亦如此。諷諭詩、樂府詩的語言亦飽含深情,言詞切切,鬥爭矛盾直指剝削階級,更有激烈如“一個荒樂萬人愁”的憤怒,這與他的“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的寫作指導思想相呼應,用他自己的主知說是“辭質而徑”、“言直而切”,體現詩歌為政治服務的目的。他的語言不拘於格律,廣泛採用各種讀來上口的格式,樂府詩中大膽採用民歌的形式運用其間,詩歌形式活潑,增強了樂府詩的感染力,促進其傳播,這也是文學史上的新發展。

    4、結語

    自居易的這首借詠古原草而送別的名篇,把春草的色、香、形有機珠聯,寫得物象生動,意境闊美。全詩八句,七詠春草,一寫送別。首聯,以“離離”草“榮”點題作起;頷聯,以“野火”“春風”承展;頸聯,以“古道”“荒城”轉別;尾聯,以“又送⋯‘別情”關合。情景交融,首尾相應,氣韻流走奔注,章法嚴謹自然,詩意豐沛,詩情濃郁,詩味雋永。

  • 14 # 兵法天下

    十六歲的他僅憑一首小詩,贏得了久居長安的“許可證”,絕非偶然

    引言:

    他出生時,“詩仙李白”已經去世10年,“詩聖杜甫”也已去世2年。人所共知,“大唐盛世”不僅是一個物質生活的繁榮,政治穩定的時代,最為後人稱道的是一個詩的國度。特別在詩歌方面,這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文化鼎盛時期。

    時代需要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時代需要大詩人的存在,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安排,他就是為了趕赴這個天意,應時而生,成為千百年後的另一位光彩奪目的巨星。

    他出生書香門第,自幼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九歲便能夠辨別聲韻,秉承家學,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就特別刻苦。

    他的一生雖然仕途不順,但作為一個詩人,他卻成就極大,名動朝野,婦孺皆知。他十六歲時,就已經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佳作。據說他的詩歌淺顯易懂,歷史上留下“老嫗能解,童子可知”的美談。

    其中最富有盛名的就是那首婦孺皆知,在我們幼童時代都能順口詠誦的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他就是唐代著名大詩人——“詩魔”白居易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少年時期,初到長安,帶著自己的一顆報國安邦的心,前去拜見文壇德高望重的老詩人——顧況,這位名噪一時的老先生心高氣傲,當他看到白居易大名時,便開玩笑地打趣:“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然而但當他讀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讚賞,說到“有才如此,居亦何難。”——有此文筆,才華橫溢,居長安不難!從這首詩可見白居易才情非凡。這些當然都是中國古代文壇的“公案”——“長安米貴”。

    何為“賦得”?

    唐詩中通常有借古人詩句,或者成語命題的詩作,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

    據考證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古人在學習作詩過程中,或者文人雅士聚會分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其二,科舉考試時命題作文,是應考詩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就如同我們今天的“高考模擬作文”。除了白居易這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之外,還有例如張九齡的《賦得自君之出矣》、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著名女詩人魚玄機《賦得江邊柳》、李商隱的《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淺說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這首詩單純從意思上講,淺顯易懂,並不晦澀難懂,作者畢竟只是十六歲的少年,況且樂天先生的詩歌特色便是老少皆宜。另外對古詩詞的釋義,我一向不主張翻譯成“白話文”,倘若沒有一定的古詩詞鑑賞素養,多多少少有暴殄天物之嫌。

    在整部《全唐詩》中白居易的這首“賦得體”,詩題是“古原草送別”,不難看出是考官取自楚辭中的“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要求既要寫出原野,又要寫出荒草,還要體現送別,更須推陳出新,格律對仗起承轉合的要求更是難上加難。

    白居易的才華在於,一個初出茅廬的文弱書生,卻做到了以草之枯榮“起”,至草之生機“承”,以荒城芳翠“轉”,至萋萋送別“合”,一氣呵成,流暢自然,對仗工整。不但遣詞造句功力深厚,章法老練,難能可貴的是他表達出深切的生活氣息,送別真情,道出了一種頑強的生命精神。特別是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何等的生機勃勃,千古名句,可謂橫絕古今!

  • 15 # 劉老師96283

    我認為對白居易《草》的文學理論評論,主要來自於其詩的文學影響。歷來文人墨客不乏對草的描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屈原筆下的草:這草是懷念,是牽掛,是望眼欲穿;“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岑參筆下之草,這草是邊塞風貌,戍邊多艱;“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淵明筆下之草,這草是悠然自得,田園風趣。

    然而,白居易僅憑一草而騰達,為顧況延譽,由此名聲大震,安身立命於長安。據載此詩是白居易十六歲時應考之作,故原題為《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方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早在《楚辭》中,人們就將春草和離別之情聯絡起來了。這首詩就是以茂盛的原上草來比喻不盡的別離之情。“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構成因果關係,先果後因,順成了自然的流水對,形象生動地表現春草生生不息,頑強的生命力,也表達了對新生事物的讚頌,成為千古絕句。這首詩既是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也是對送別友人時依依不捨之情的抒發。全詩運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融情於景,意境渾成。不嬌柔則生輝,不粉飾竟凝碧。

    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通俗形成了白居易詩的風格,即成就了白居易詩的文學價值,其重在它影響了一個時期的詩歌走向,同時又富於人生哲理:用春草的勃勃生機,頑強的生命力來啟迪人們心智,繼而去追求美好!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五千年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信用卡逾期三個月如何協商停息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