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00花間一壺酒000

    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崇禎在黑暗中前行太久,已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首先,精神心理不能承受之重。崇禎是個有血有肉的青年,明末天災人禍戰亂頻繁,背叛倒戈噩耗接踵,就像一把時刻都會落下的刀懸在頭上,每天都折磨著這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在負能量爆棚的氛圍裡,心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其次,思想情感難以逾越之坎。朱家自太祖建國、成祖遷都以來,家風家訓向以剛猛節烈著稱;明從蒙元手中奪回舊山河,一直以靖康之恥、南宋亡國之事為鑑,建國二百七十餘年,數遇危亡之際,皆固守城邦、以死相拼。這種從出生以來就根植於內心的原則底線極難突破,南遷不僅會讓崇禎顏面掃地,更會讓他後半生都揹負不能釋懷的負罪感。

    第三,根基潰爛鮮有翻盤之機。縱觀明末文臣武將,雖也有英豪烈士,但擁兵自重、投機鑽營者為群臣主流。作為一個國庫空虛、知己信臣寥寥的君王,可用之資屈指可數。同時,民心思變,各地起義軍一呼百應,朝廷威望不再。因此,崇禎對官僚階層和天下時局已喪失信心,空留滿腹家國情懷,所以臨終前寫下“文臣人人可殺”“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一腔血淚。簡言之:人心散了,隊伍爛了,凝聚力不在了。

    走吧,崇禎帝!自盡是一種有尊嚴的解脫,天下從無不散的宴席,改朝換代本屬歷史必然。這個建國生猛、亡國剛烈的朝代,這樣在頑強抵抗中悲壯謝幕,才是一部高亢的歷史大劇!一幅炫麗的百年長卷!一曲難忘的慷慨悲歌!這樣的結局最完美!

  • 2 # 腳踏一枝梅

    天子守國門(朱棣),皇帝死社稷(崇禎)。崇禎帝吊死煤山,這是帝王死社稷的風骨!猶如文天祥微笑就義的文人風格!孔孟教曰:殺身以成仁義。古往今來,唯崇禎帝做到了皇帝風骨,讓後世欽佩!其留下的遺言感動了幾代人,賊來可分"朕屍,勿傷我百姓!淚奔。

  • 3 # 6別無選擇6

    明朝崇禎皇帝雖然勤政愛民,但卻是亡國之君。然而,當李自成率大軍攻破北京的時候,其實崇禎皇帝大可以選擇遷都南京,伺機反攻,這樣至少還可以負隅頑抗,甚至可以反敗為勝。但崇禎皇帝不以為然,反而把皇族宗室全數殺害以免被外族羞辱,自己就逃到煤山自盡。那為什麼崇禎皇帝不願意遷都呢? 、

      

      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崇禎皇帝對遷都一事沒有直接的話事權。雖說明朝皇帝直接統領六部、百司的政務,但實際上許多國家大事都得依靠內閣的“票擬”定奪,皇帝的意志和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內閣大臣的制衡。

      這種情況到明朝晚期更為嚴重,皇權旁落,表面上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但行政大權已經幾乎完全落在了內閣和六部的領導者手上。因此要遷南京,就必須要取得內閣和六部的領導者首肯,在那種危急關頭下,若是發生內亂,崇禎皇帝也控制不住局面。

      

      另一個原因就是崇禎皇帝十分注重名聲,祖訓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若是崇禎皇帝臨陣脫逃,那何以治天下?如何對得起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這些文治武功的先帝?同時崇禎皇帝大概心存僥倖,希望清軍也像以往一樣可以在攻打北京城前議和爭取退兵。

      

      說到底,崇禎皇帝不遷都的原因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一方面是權力不夠集中,無法直接指揮大臣和軍隊,另一方面也是自己過於注重明朝天子骨氣,寧死不降。倘若他能有半分像太祖朱元璋一樣,即使是遷都,又何愁不能收復失地?

  • 4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崇禎沒有南遷,吊死煤山,一是自己愛面子,一是文官集團的推諉扯皮。

    李自成佔領陝西登基後,在崇禎十七年初,左中允李明睿就暗示崇禎南遷,並讓崇禎抓緊決斷,雖然被崇禎反對,但崇禎卻讓他保密。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對南遷之議也在崇禎考慮之內,但當時局勢仍抱有幻想。但是局勢惡化出乎意料之快,除了在寧武遇到激烈抵抗,基本是兵不血刃。崇禎與群臣商議對策,一是徵調吳三桂入關,一是南遷。

    當時,崇禎主張徵調五千精兵隨吳三桂入關,他認為關外餘兵尚多,抽調五千仍然能夠支撐大局。但他並沒有下達調兵命令,而是讓群臣討論商議再做決定。吳三桂一撤,不僅寧遠不保,連山海關能否守住都成問題。到時候誰主張撤兵,誰就是大明罪人,袁崇煥、陳新甲的教訓讓大臣們記憶猶新,以首輔陳演為首一幫大臣堅決反對。最後,雖然崇禎不得不拍板,徵調吳三桂入京,但陳演等仍然試圖推卸責任,一議再議,一直到月底,才定下此事。此時李自成已經佔領居庸關。

    南遷之議又提上日程,有人主張崇禎去南京,太子守北京;有的主張太子先去南京,崇禎守北京。崇禎本人更傾向自己去南京,太子守北京。但是愛面子的崇禎則希望大臣們提出此議,並以親征的名義去南京,但是內閣陳演不願承擔責任,其他大臣又都傾向太子去南京。礙於情面的崇禎不好自己決斷,硬說自己要去南京,又對太子南下不滿,說“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且如此不濟,孩子家又能做什麼”。最終,在北京城破之後,崇禎再想派新樂侯劉文炳和駙馬鞏永固護送太子出城,已經為時已晚。最終不論崇禎本人,還是太子都沒有逃出北京城。

  • 5 # 明太宗

    明朝滅亡前夕,局勢相當惡劣,李自成攻佔西安,張獻忠攻下湖南、湖北等地,清軍又攻佔了山東一帶,京城被三路兵馬夾在中間,北遷是不可能的,只有順著保定府而下,南遷。可是為什麼崇禎皇帝寧願吊死在煤山,也不肯南遷呢?之所以不肯南遷,是因為崇禎皇帝既“想當婊子,又想立貞潔牌坊”。

    明朝自從1640年開始,形勢一天比一天惡劣。也正是這一年,李自成經過河南一帶時,喊出了那句在文采上遜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造反口號,“吃他娘,喝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到了1641年,崇禎皇帝基本上也已經感受到了,明朝快要完了。在一次與大臣開會時,堂堂一國之君的崇禎皇帝已經接近崩潰,開會時當著大臣的面嚎啕大哭。當時的明朝,遼東失守,中原到處反叛,氣數已盡。

    在明朝瀕臨滅亡之際,有不少大臣曾勸崇禎,希望崇禎能夠南遷,效仿宋朝。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說不定有一天還能殺回來。但是崇禎皇帝卻沒有這麼認為,他覺得如果丟棄了祖宗的江山社稷、陵墓,那將是千古罪名,他可不願意承擔。

    李自成攻克了寧武之後,京城岌岌可危,這時崇禎皇帝徹底慌了,連夜召集眾大臣一起商討對策。此時又有一些大臣請求崇禎皇帝南遷,崇禎並沒有反對,他看著底下的眾大臣,也沒有人反對,以為應該可以南遷了。但是沒有想到,有個左都御史李邦華打破了崇禎的幻想,他說皇上應該留守京城,讓太子南遷。氣急敗壞的崇禎怒斥李邦華說他什麼都不懂。

    其實崇禎心裡打著的算盤,那些奸滑大臣都知道,如果多數人同意南遷,南遷之後,京城如果失守,依據崇禎的習性來考慮,崇禎是不可能願意擔這個罪名的,肯定把這個罪名壓在當時同意南遷的大臣身上,所以大臣們基本上都不可能同意南遷。反正李自成如果說攻破了京城,大臣們是有很大的機會能夠繼續活著的,但是崇禎絕對不可能像個正常人一樣活著。大臣們不同意,崇禎也一直扭扭捏捏,一直拖到了保定失守,南遷無望。

    崇禎雖然是“想當婊子,又想立貞潔牌坊”,導致自己死亡,但是崇禎的骨氣卻令人敬佩。在李自成包圍京城,攻打京城之際,崇禎並沒有為了換取日後的生活條件選擇投降,而是選擇自盡。也正是崇禎自盡,導致了現如今一句歌頌明朝的歌謠“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6 # 獨醒於眾

    他就是南遷了,以他那尿性也不可能反攻成功,還有就是,你要分得清什麼是不跑什麼是跑不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後,除了他身邊那幾個太監,基本全投降了,做了三姓家奴,他要不上吊,讓李自成逮著了,不得活烹了他,起碼吊死還是個全屍。

  • 7 # 吳辰溪

    南方是貪官汙吏重災區,利益集團不會允許他南遷的。朱棣篡位之後,大肆誅殺天下文人,從他開始,明王朝算是徹底與士族階層決裂,於是他不得不設立東廠來協助他治理。此後各位皇帝或多或少都得利用宦官來行使權力,崇禎殺了魏忠賢,以此來博取天下士族的人心,這算盤是打錯了。魏忠賢一死,權力失衡,崇禎連軍餉都籌不起,後期各路軍閥乾脆自立。南方一帶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南明小朝廷就是他擁立的。就算遷都,到了軍閥的地盤,也只能是個傀儡皇帝,崇禎怎會不明白。

  • 8 # 天人嘯劍

    當年李自成一路勢如破竹,其實很多人早就提議崇禎南遷,崇禎卻沒有同意,雖然有些大臣反對說什麼“天子死社稷”這一原因,但其實崇禎心裡是想賭一把,賭什麼呢?賭各地“勤王”軍隊上。雖然當時明朝內外交困,但是一個正統兩百多年的王朝,不是這麼容易就倒下。

    其實明朝整體還有不少軍隊,如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擁兵自重八十萬的左良玉、還有黃得功、劉良佐、高傑以及劉澤清的江北四鎮軍等等。誰知道盼星星盼月亮,一個人也沒來。實際上最後闖軍圍城的時候,還盼著吳三桂大軍來到,內外夾擊。到李自成已經攻破外城,開始進攻紫禁城了,崇禎才相信沒人來救他。

    所以崇禎雖然能勇敢面對死亡,但不是一個果斷的人,優猶寡斷的他更沒有大局意識,剛開始死要面子,等他清醒的時候,就跑不了。你看人家宋朝,三十六計,走為上,哪管現在,還是後世的評價,命才最重要。如果崇禎南遷,南明建立就不會短短几十年就玩完。

  • 9 # 疾風小兔

    1、權力不夠集中,無法直接指揮大臣和軍隊。大臣們退位扯皮,都怕事後被崇禎處罰。崇禎本人也不是不願意跑,是他覺得如果丟棄了祖宗的江山社稷、陵墓,那將是千古罪名,他可不願意承擔。這種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思想,延誤了時機,到最後已經沒有跑出去的可能了。

    2、崇禎比較愛面子,過於優柔寡斷,當斷不斷,太注重明朝天子骨氣,寧死不降。才有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佳話。

  • 10 # 歷史檔案館

    崇禎不南遷,那是因為他與群臣相互不信任,沒人真心給他出主意。

    大臣不敢提議和與南遷,是因為怕崇禎過後甩鍋坑死自己。崇禎只敢密謀,那是因為自己調子起高了,不好跟大臣提,怕大家群起反對。

    《平寇志》卷八:帝召左中允李明睿陛見~~~明睿~~言:~~卻顧惟有南遷,可緩目前之急,徐圖征剿之功。帝曰:“此事重大,未可易言”~~~~~~帝四顧無人,曰:“朕有此志久矣,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朕志決矣,諸臣不從奈何?”可見崇禎與大臣已經隔閡很深,統治集團內部相互猜疑,怎能併力成大事。

    《明史紀事本末》——督師大學士李建泰上書請駕南遷,願奉太子先行。壬辰,上召對平臺,諭閣臣曰:“李建泰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社稷,朕將何往!”大學士範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少詹事項煜請,先奉太子撫軍江南。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大聲曰:“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景文等遂不敢言。上覆問戰守之策,眾臣默然。上嘆曰:“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遂拂袖起。

    崇禎自稱非亡國之君,諸臣誤朕,還是有原因的,由於君臣相互不信任,再加上所謂的“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清流誤國派,導致皇帝的一些想法不能貫徹下去。崇禎作為一個甩鍋大俠,有想法總是拿大臣說事兒,自己不願意承擔一點兒責任。如果說南遷是自己的決定,肯定不會遭到無法克服的阻力。到最後李自成圍城時,崇禎終於醒悟過來,要操作太子南下的事情,而且還是依靠駙馬府的家丁來保護太子南下,可見愚蠢到何等地步。

    而且崇禎為了起高調,一看到大臣不同意南遷,竟然能說出“國君死社稷”這樣的話,可見意氣用事到何等地步。

    說崇禎是亡國之君真有那麼一點委屈,但是十七年間,正直敢任事的官員都被他累死的累死,猜忌的猜忌,剩下的亡國之臣,也是他的傑作。

  • 11 # 重兵器

    己巳之變後。

    當年明朝幾個能打仗的支柱:

    袁督師已經被剁成生魚片了,

    滿桂和趙率教比袁督師先走一步了。

    曹文詔戰死了(力盡自刎),他的從子死在大淩河之役。

    陳奇瑜被李自成忽悠殘了。

    盧象升和孫承宗在崇禎十一年戰死了。

    松錦之戰時,洪承疇和祖大壽投降了。

    楊嗣昌在崇禎十四年病死/自殺了。

    左良玉在崇禎十五年時被農民軍打殘了。而且史書說他的軍紀比其他幾位還更糟糕。

    孫傳庭在崇禎十六年戰死了。

    說句難聽點的,甲申之變時皇帝拿什麼來南遷?能打的,不是死了就是投降了,再不然就是被打成殘廢了。以至於據說皇帝在派孫傳庭出征時,太監還提醒皇帝說孫傳庭是皇帝最後一副家當了。

    所謂的山窮水盡,大概就真的是這個樣子吧,而且柳暗花明好像是不存在的。

    再者。 明帝國後期一直受到財政問題的困擾,各種欠餉的事情此起彼伏。 遷都到南京,這些北京裡的達官貴人(包括皇帝),要不要把這些財富跟著帶走? 要知道,當時沒有網路,也沒有那麼方便的財富轉賬。財富這種東西,是要人搬運的。 可以想象一下,當那些欠餉計程車兵看到這些達官貴人(包括皇帝)的財寶一車又一車地搬運,自己卻為下一餐愁的時候。。。你覺得他們會有什麼想法?

  • 12 # 凌煙閣論史

    隱情就是:等他想逃的時候,已經逃不掉了。

    明代文官與宋代文官有一點非常類似,就是愛爭論、議而不決;不能拿出方案讓最高決策者選。

    現在公司做事,面對一個事情,呈現到老闆面前的一般有3種方案,每一種方案的優點是什麼、不足是哪些。老闆拿過來一看,做個取捨,就能拍板了。

    因為崇禎帝自己刻薄寡恩、用人不專,導致最後沒有人才了,因此,大臣們拿不出什麼像樣的方案;加上崇禎帝自己優柔寡斷,所以,喪失了撤離京城的最佳時機。

    以下我引用美國鄧恩在其著作《一代巨人》中耶穌會士的記載:

    “(守城的7萬軍隊被交給太監指揮)等到李自成進入北京外城之後,崇禎帝騎馬向南門逃去,身邊只有幾個太監了。南門上的叛變的太監指揮大炮向崇禎帝開火,崇禎帝不得不返回。湯若望看見他騎馬從耶穌會士們的住所前經過。

    回到紫禁城,崇禎帝命令皇后懸樑自盡,令三個兒子躲藏起來。他試圖殺死15歲的女兒,以免其落入士兵之手。為了擋住父親的刀劍,可憐的女孩失去了手臂,落荒而逃。崇禎皇帝然後爬上了紫禁城北面的煤山,從這裡他曾經視察過湯若望的大炮。他給李自成寫了一封血書,要求李自成不要欺壓百姓,也不要再任用那些背叛他的臣子。然後,他在花園裡一間房子的房樑上(原文如此)自縊而死。”

    我們看到,這裡記載的細節方面雖然有誤,比如崇禎是吊死煤山,而不是屋內的房梁。但是,整體事情是不差的。崇禎帝試圖逃離北京,但可惜的是為時已晚,被叛變的太監和士兵阻擋,不得已返回,最後自縊身亡。

    這是最後的細節。在此之前,崇禎帝錯過了一次又一次南遷的機會,但是都因為這樣活那樣的原因而沒有成行;但最根本原因在於崇禎帝本人。他對於犯錯的官員,說殺就殺,但是對於自己是不是遷離北京,則猶豫不決。

    因此,崇禎帝吊死在煤山,沒有南遷,背後隱情是他自己優柔寡斷,錯失了南遷時機;最後時刻想走卻走不成了。

  • 13 # 古今事皆付笑談中

    公元1644年三月廿九日,李自成帶兵攻入了北京城,崇禎持利劍把最愛的長平公主和昭仁公主殺死,並命皇后貴妃自盡,然後在煤山上吊自殺了,留下了“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屍,勿傷朕百姓一人”的遺言。

    為什麼崇禎沒有選擇南遷?我認為主要有三點:

    一、誤判了形勢

    崇禎上任的幾年內,災荒不斷,百姓活不下去,才走上做反的道路,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崇禎的主戰場一直是遼東的皇太極,崇禎皇帝,包括很多大臣,一直認為遼東才是最大的威脅,農民作亂是很快可以平息的。

    作戰時也確實如此,李自成等流寇人數雖多,但是打不過人數遠少於己的官軍,三次合圍計劃都幾乎全殲流寇,但每次到關鍵時刻,崇禎就把軍隊調回去防皇太極,錯失剿滅流寇的機會。

    最後北京城破時,關錦防線還非常牢固,皇太極還未能進關一步,但李自成只有了3個月就攻破北京,崇禎想南遷也來不及了,若當時朝廷上下能對流寇再重視一些,或許還有希望。

    二、諸臣誤國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前,寫下一段著名的遺言:“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

    這話我認為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末時候的黨爭非常嚴重,眾大臣你鬥我我鬥你,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前途發展。

    像崇禎十六年(1643年)四月時,清兵入關,周延儒自請視師,卻假傳捷報矇騙崇禎帝,崇禎帝不知內情,對周延儒褒獎有加,特進太師。這等軍國大事,也可以假傳捷報,可想而知崇禎平時聽到的真言有多少。

    崇禎一直想先和皇太極議和,先解決流寇,但各大臣都自視甚高,認不清形勢,不肯低頭議和,錯失最後的機會。而在李自成攻北京時,崇禎的手下投降的投降,主動開關開門,基本沒什麼抵抗。

    無論是議和或南遷,當時群臣幾乎都是一致反對,當城破時卻早早投降了李自成甚至滿清。

    三、心灰意冷

    崇禎上任時面對的就是一個爛攤子,朝廷被魏忠賢搞得烏煙瘴氣,好不容易除掉了死太監,又遇上連年的災荒,東北的皇太極又隔三差五來走一圈,還加上手下的臣子又忙著黨爭,自顧自己發展。崇禎累死累活也不見國家有希望,那一刻,我認為他心灰意冷了,上吊自盡,對大家都有個交代了。

  • 14 # 歷史折返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後來人對大明王朝歷經兩百七十多年曆史的深刻總結。崇禎皇帝算的上是君王死社稷的踐行者,大明王朝的落幕充滿了極其悲壯的色彩。

    崇禎皇帝十七歲開始繼位,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在煤山自盡。僅僅走過了短暫的三十三年春秋。應該說崇禎在位執政期間,是一位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做事充滿雷厲風行。崇禎繼位之後能夠迅速的整頓朝中出現的各種弊端,打擊官員之間的結黨營私不正之風。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剷除了魏忠賢等人的亂黨集團,重新任用一批有能力的東林黨知識分子。

    儘管崇禎皇帝在位期間辛勤理政,以身作則,但是腐朽的大明朝已經搖搖欲墜了,靠著崇禎皇帝一己之力難以支撐。崇禎皇帝面對內憂外患的國家動盪局面並不是沒有想到過遷都南京之事。遷都可以短時間緩解國內政治矛盾,能夠避開大清軍隊和李自成部的鋒芒。這些利弊對崇禎來講應該說是很清楚的。但是遷都也是有詬病的。和平時期的遷都,那是為了更好的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對國家發展能夠發揮更大積極作用。但是在國家發生戰爭時遷都,就有貪生怕死,給祖宗基業帶來羞辱的成分。

    崇禎是個要面子的年輕皇帝,同時他又堅信在北京城遇到危險的時候,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大軍必定能趕來馳援。因此他還是沒有遷都南京。而是選擇與北京城共存亡,與祖宗的江山社稷共存亡。可惜後來隨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迅速北上,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部隊還沒來得及到達,李自成部隊就已經攻佔了北京城。於是大明朝的崇禎皇帝為了維護祖宗江山社稷的尊嚴而選擇了自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歷史上對崇禎皇帝自盡的行為,還是有很高的評價。對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也是多有頌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論述還是非常貼切的。崇禎皇帝是一位有骨氣的君王。他是一位真正做到了與自己江山共存亡的皇帝。

  • 15 # 清晨上山的小兔子

    崇禎的性格猜忌多疑和猶豫不決

    崇禎從當信王期間,就一直小心偽裝,害怕遭到魏忠賢的迫害。後來也是運氣使然,哥哥年輕去世,崇禎意外接手皇位。從小的經歷造就了崇禎性格多疑,剛愎自用。當李自成兵臨北京時,崇禎最開始是傾向於南遷的,但是大臣間卻爭論不休。最終崇禎礙於君王形象,只是將皇子送出北京,自己選擇與北京共存亡。所以,崇禎在死前曾說“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亡國之臣”,他表示出對臣子的憤恨。從一開始對南遷寄予希望,到最後大臣反對,崇禎放棄南遷,他的心中肯定是五味雜陳。

    明朝的《皇明祖訓》在一定程度上道德綁架了崇禎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就制定了《皇明祖訓》,其中有“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些是明朝歷代皇帝都遵守的,在一定程度上道德綁架了崇禎。當北京危機時,崇禎最開始也是想南遷的,奈何文臣反對聲一片,你個皇帝居然逃跑,我大明臉面何存?這些明朝文臣個個裝的一身正氣,不準皇帝和談,南遷。袁崇煥曾經想和後金和談,結果被文臣一頓狂噴,直接凌遲處死。但是,這些文臣只是拿這些條條框框約束別人,當北京被攻破後,個個瘋狂投降。所以,崇禎沒有南遷與這些文臣拿《皇明祖訓》道德綁架密切相關。

    明軍節節敗退,勤王之師又遲遲不來,崇禎內心已經奔潰

    當時明朝的局勢,對崇禎而言,真是天災人禍,禍不單行。前線的明軍在與後金的對抗中,節節失利,好多明軍將領被俘虜或者投降。內部的農民起義軍又是一路高歌,攻城奪地。各地方軍隊連起義軍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根本無法到北京勤王。所以後來的北京城,已經是被圍成了水桶一般,就算南遷也不一定能夠成功。那麼多的人員,很可能在半路上就被起義軍消滅了。此時崇禎的內心肯定是非常複雜難過,最後無奈選擇了放棄。他自覺是自己斷送了祖宗的江山,也無臉苟活,於是自縊。

    故而,崇禎不是不願意南遷陪都南京,而是形勢不允許,內部大臣反對,外面又是北京被圍。崇禎最終沒有南遷,與他自己處事不果斷有關,與群臣的迂腐有關,與天下大勢已去有關,即使成功南遷,明朝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 16 # 路人加工費

    崇禎皇帝也可以說是明朝最憋屈的皇帝了,他是個有才能有想法的人(個別影視劇或者朝代為了自身的利益自然會說他很昏庸無能)

    當時的大明朝氣數已盡。有個小故事:再一次會上,崇禎帝本意要讓朝廷大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可是人人哭窮兩袖清風,等到了國破家亡時卻有大筆的錢財送給皇太極手下,意圖自保。底下人不配合,領導能力再強,工作也幹不好。

    他繼位時接到手的本就是個爛攤子。為了挽救明朝的滅亡,他力圖振作,先後起用袁崇煥、孫承宗等督守遼東,又以洪承疇、孫傳庭、楊嗣昌等鎮壓農民起義。增派三餉,增加田賦以籌措軍餉,因而加重了農民負擔,又大大加深了整個社會的危機。在位十七年中,頻繁更迭閣部臣僚,誅殺督撫大吏。崇禎三年(1630)以“謀叛罪”殺抗清名將袁崇煥後,日益倚仗宦官,政治更為腐敗。此後滿洲貴族軍隊多次越過邊牆深入河北、山東等地,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主力的農民起義更是日興月盛。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攻克北京,朱由檢自縊煤山(今景山),明王朝滅亡。死前也曾怨恨過“大明天下奈何亡於朕手”估計是無顏面對列祖列宗所以才選擇自縊。

  • 17 # 江狄

    剛開始,崇禎為了面子,有了南遷之想法,但想找個大臣來替他發聲,當了婊子,還想要牌坊。

    大臣們不是傻子,心中的彎彎道道特別多。如何南遷?北京留誰?留太子監國嗎?那是否會再出現唐肅宗與唐玄宗的情形?那建議南遷的大臣是否後續被清算?……

    當時,整個大明核心都知道李自成大事將成,明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而且,為了爭取統一戰線,李自成非常善待大明投降官員。這樣大明臣子們肯定有隱晦想法:南遷多折騰,朝不保夕,打上白旗,提早投降,還能在李氏王朝

    撈個一官半職。

    誰家皇帝都需要大臣嘛(事實上,李自成進京後,大明臣子們的種種表現,極度不恥)。

    所以,崇禎和大臣們帶著各自的私心,開始扯皮,推來推去,還沒結果,就迎來了李自成的兩路大軍合圍,已經徹底失去了南遷的可能。

    無奈的情形,必死的結局,激發了朱氏子孫骨子裡傲氣,崇禎憑藉這口氣,自掛東南枝,也算成全了一個“君王死社稷”的美名,也使好多人忘記了他數次提及的“剿匪加賦,苦苦百姓”說法,忘記了多地百姓出現了人相食的慘狀。

    但這個美名恐怕是經過清王朝加工過的,畢竟韃子當年可是打著為崇禎復仇的羊頭入關的。

    但對於老百姓來說,“來了不納糧”才是真正的Teana之音。

  • 18 # 初心卟改

    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無路可逃,最後在紫禁城後的煤山上上吊自殺,屹立200多年的明王朝滅亡了。

    崇禎本可不死,南遷後可捲土重來,但歷史不可重演。在感慨崇禎皇帝的遭遇之餘,我們不由得想到,他寧可自殺也不肯南遷,這背後有究竟什麼隱情?

    其實,真實的崇禎並不想死,他很想南遷。崇禎臨死時,曾憤怒的寫下“文臣人人可殺”。從這話可看出,他是多麼痛恨朝中的臣子。因此崇禎不肯南遷,與眾臣息息相關。

    君臣博弈

    一:南遷計劃擱置

    南遷的建議是由翰林院學士李明睿首次提出的。他不避諱北方失利的情況,向崇禎皇帝力陳形勢,闖王的義軍已經逼近了北京城,危急存亡之際唯一的做法就是遷都南京,可保半壁江山。

    崇禎聽了他的建議,內心很贊同,但他表面上還在猶豫。崇禎骨子裡是希望南遷的,但他不想承擔歷史責任。

    他只想做名垂青史的聖君,根本不能承受丟失國土的千古罵名,所以他不能站出來表示支援,只能以”早朝廷議,公而決之“決策寄希望給眾臣,讓眾臣表個態,“幫助”他南遷。

    崇禎的心思很明顯,他明明很想南遷。但缺少臺階,所以他在等,希望眾臣為南遷說情。結果大失所望,關鍵時刻,沒有一個人建議南遷,第一次公開破滅他心中的幻想。

    而老奸巨猾的眾臣對崇禎的性格太瞭解了,以崇禎皇帝的行事風格,事成之後必有一場為丟失京城的替罪羊風波。

    到時候南遷的益處都讓崇禎給佔了,自己卻揹負了丟失國土的千古罵名,沒準兒還成為南遷的替罪羊,眾臣們個個都是人精,沒人會這麼傻。

    所以誰也沒有公開支援南遷,眾臣的裝糊塗給崇禎的內心劃上一道陰影,為日後崇禎寫出的“文臣人人可殺”埋下伏筆。

    二:南遷計劃被阻

    南遷計劃雖然暫時擱置了,但李自成的軍隊正勢如破竹的向北京襲來,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因此,崇禎連夜召集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而眾臣又都揣著明白裝糊塗。

    商議半天沒有合適的對策,這時有人就提了這麼一個建議,讓崇禎皇帝守北京城,太子下江南。這個計策等於是讓崇禎沒有活路。

    當時的崇禎皇帝一聽就怒了,說我經營十幾年都不行,一個孩子能做成什麼大事。

    眾臣們知道崇禎的心思,正在權衡南遷的利弊,可當他們想到崇禎的行事風格,心裡一陣後怕,斷了這個念頭。

    而崇禎也死要面子,不肯率先決策,他想讓眾臣們先說出來,自己好借坡下驢,但眾臣們就是不說。

    就在這僵持中,一道“入京勤王”的聖旨再次將崇禎推向了深淵。“入京勤王”的決策還沒來得及實踐,崇禎再次召集眾臣商討對策,他希望有人能站出來奏請南遷。

    然而,朝堂下一陣沉默,眾臣們還是一如既往,不發言語。沒多久,一道絕望悲慘的聲音突然打破了朝堂的寂靜:“保定失陷了”。

    保定的失陷意味著南遷道路被阻斷,崇禎的南遷夢就此斷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優柔寡斷的皇帝和自私的眾臣終究沒能達成一致。試想,有君臣如此,明朝焉能不亡?

    總之,崇禎帝寧願吊死在煤山,也不肯南遷,背後是數場君臣博弈的結果。在這場君臣博弈中,自私被施展的淋漓盡致,但是誰都沒贏。大明王朝的桅杆斷了,這失去了把控方向的船,終歸被大海上波濤淹沒。

  • 19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崇禎不去江南有三個原因,第一是不願,第二是不敢,第三是不能。

    為什麼不說不願呢?

    因為崇禎這個人剛愎自用,最愛慕虛榮,我們看他主政期間,更換很多內閣大臣好幾個內閣首輔,這些人都是飯桶廢物嗎?顯然不是,崇禎這麼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承擔責任的勇氣!總想著甩鍋部下!

    比如崇禎曾有與滿洲人和談的打算,但是這件事洩露出去,被朝中言官指責是漢奸賣國行為。本來這件事應該由崇禎出面解釋,從國家大戰略的角度說服反對者,但是崇禎自己卻“嚇尿了”,將奉命辦事的陳新甲丟擲來當替罪羊。

    這樣一個人你能指望他承擔丟掉京城的責任嗎?他不會承擔的,所以說他不願意“遷都”江南。

    為什麼說不敢呢?

    因為明朝末年南方實際上已經形成龐大的利益集團,崇禎後期已經無力指揮他們。

    比如襄陽的左良玉,已經與割據自雄的軍閥無異,崇禎屢次命他北上與起義軍作戰,他都陽奉陰違,拒不奉命。假如崇禎南遷,左良玉這種人能服從崇禎嗎?崇禎自己心裡也沒底。

    還有東南地區計程車大夫文人集團,以東林黨復社等組織出現,盤根錯節,朝中有高官,民間有領袖,他們控制著東南財賦基地的實權,明朝末年的財政危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東南地區的賦稅收不上來,而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這群結黨營私的文人集團。

    崇禎一旦去了南方,這群人會不會聽從崇禎?會不會將崇禎架空?甚至廢掉崇禎另立新主呢?

    崇禎在北京擁有軍權的情況下都治不了這群人,丟掉軍權去了南方他們的地盤上,這群人又會如何呢?

    所以說崇禎不敢去南方。

    為什麼說不能呢?

    因為崇禎最初沒有料到李自成起義軍會這麼快攻到北京城下,更沒有想到北京城會被攻破,他或許還在幻想重演崇禎二年逼走皇太極的北京之戰,依靠北京高大堅固的城牆抵擋起義軍,然後天下勤王之師雲集北京。

    但是可惜李自成的大軍從西安出發後,一路幾乎秋風掃落葉,明朝的九邊大軍幾乎望風歸降,除了寧武有強烈抵抗,其餘的明軍不堪一擊。

    這是出乎崇禎預料的,而所謂的勤王之師,除了遼東軍團吳三桂的四五萬兵馬,當時明廷在北方其實已經沒有可用之兵。

    當大順軍圍困北京城的時候,崇禎再想跑也是很困難了,他後來讓自己的兒子們逃出城想辦法去南方做皇帝,結果他的兒子們一個都沒跑出去。

    明朝在1644年已經被折騰的油盡燈枯,崇禎尚且幻想著掃平大順擊敗滿清,完全喪失了對於戰局的判斷力,陷入了自我幻想的境地。

    後來李自成圍城,崇禎想讓百官捐錢招募敢死隊,結果百官都不願意掏錢,崇禎恨死了手下官員,臨死前還咒罵“百官誤我”。平心而論,這恐怕不能都怨官員不懂事,遇到這種遇事不願擔責任還甩鍋的老闆,遇到這種志大才疏急火攻心的皇帝,遇到這種對於戰局完全失去判斷力的無能統帥,任誰也不會給他賣命的(本文作者 老不看三國)。

  • 20 # 秋水長

    崇禎是想過南遷的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成功。

    第一次,崇禎與周延儒考慮南遷時,便多番囑咐其不要洩密,卻被天啟後懿安皇后得知後一祖宗陵墓不保為由阻攔南遷。崇禎大怒之下逼問由誰走漏風聲,直到懿安後以死相逼才不得已放棄。由此可知,崇禎絕不願讓人知曉其有南遷的意願,也可以看出崇禎既想南遷又不想主動提出來的曖昧態度。

    第二次,是李明睿主動向崇禎提出要遷都,期間崇禎還與李明睿商談過具體線路和細節。然而當李明睿以腠折的形式提出時卻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大臣們以動搖軍心為由要求斬了李明睿,最後不得已李明睿解釋說不是南遷,是皇帝御駕南征才得以脫身,南遷的事也不了了之。其實那幫大臣是怕南遷後他們的財產不保,他們的權勢也會失去。

    由上可知崇禎南遷失敗的原因大概有兩點:

    2. 崇禎性急多疑,得不到大臣得支援。崇禎帝的性格是有缺點的。崇禎在位17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崇禎年間換了十一個刑部尚書,十四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七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這其中就包括總督袁崇煥。可見崇禎的性子有多急,大臣們稍有不慎就會被革職查辦甚至於被殺。試想這樣的環境下哪裡還有什麼忠誠可言。遷都是件大事,如果得不到大部分得臣子得支援是很難實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唱風格如何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