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通史

    酈食其可說是大器晚成,雖然飽學多智但時運不濟,想成就一番事業但總要先把肚子填飽,所以長期屈就於看門大爺的職務,就這還是賞臉給碗飯吃,因為這兄弟當時真的是虛歲六十的人了,那年月能活到這歲數的真心不多,誰不想找個年輕力壯精明強幹的小夥兒看門,畢竟不是小單位看夜,而是城門的門卒。

    之所以說是賞臉給碗飯吃,是因為獲得這份工作,全憑酈食其在高陽小有名氣,人稱“狂士”,博學多才,能言善辯,心思縝密,性情豁達,也沒法不豁達,六十多的人了,一點家業幾乎沒有,有錢都喝了酒,趕上心眼窄的早就撞牆重新投胎碰運氣了。

    酈食其初見劉邦確實受到慢待,但幾句話侃過來劉邦信服他的能力,也就愈發看重,而且酈食其也沒那麼弱勢,人家是帶資進組,劉邦沛縣不過拉了三千子弟,酈食其的兄弟酈商手中人馬比劉邦多三成,酈食其被劉邦召入幕府,酈商也隨後歸入麾下,這哥倆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酈食其雖然清貧,但有傲骨,陳勝軍路過陳留,酈食其堅決看門不為所動,劉邦路過陳留的時候他看出來部隊的意志品質遠超前者,所以才甘心投奔。

    酈食其毛遂自薦,守門人也算厚道,也可能是同為門衛吧^_^,沒有看不起酈食其,直接通稟劉邦,但卻依據自己的感官對劉邦說是來了個儒生讀書人,劉邦對儒生向來沒有好印象,根本懶得搭理,拒絕接見這個素未謀面的書呆子。

    酈食其聽了劉邦對讀書人的評價,立刻拔劍狂罵同行,你告訴沛公,我是高陽酒徒,不是讀書人,門卒只能再次稟告,劉邦一聽不錯,哥倆身份挺般配,見就見吧。

    酈食其入內看見兩個使女正在給劉邦洗腳,劉邦還徜徉在足浴的快感中,看不慣劉邦嘴臉的酈食其問道,你是想幫著秦王打諸侯呢,還是想幫著諸侯打劉邦呢?

    這不廢話麼,劉邦被氣得來了精神,大罵酈食其是書呆子,你個豎儒,秦王暴政,天下諸侯都要討伐他,腦子有病才會幫秦王抵禦諸侯。

    酈食其:既然你要滅除秦王暴政,為何如此傲慢的態度來對待一位長者呢?

    劉邦的好處是什麼,聽勸,一旦聽進去麵皮可以舍,腰桿可以彎,立刻停止洗腳,起身謝罪,讓酈食其主位入座,劉邦有拉攏人才的意識,每到一地主動打聽也好,手下來報也罷,都能聽到些當地的人才訊息,酈食其這個人他是聽說過的,聞名於陳留,只是覺得他是儒生,而“豎儒”思想在頭腦中根深蒂固,所以沒當回事而已。

    這就是二人的初識情況,酈食其不用點手段根本見不到劉邦。

    酈食其的經典案例主要就是陳留和敖倉的行動建議。

    劉邦可說是流氓出身,不講什麼繁文縟節,他也不是被蒙大嚇大的,貌似虛心的將酈食其請入上座,就是要驗證一下酈食其的本事,如果酈食其沒本事,那就呵呵了,早走不過羞辱,晚走就是暴打了。

    劉邦請教酈食其,破秦如何行事?

    酈食其分析形勢,以你這幾千人馬想破強秦不如一頭撞死來得痛快,簡直就是羊入虎口,當務之急是拿下陳留這個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而且陳留糧食很多,先要把部隊的口糧問題解決。

    酈食其也算名人,認識陳留縣令,於是主動請纓充當說客,投降則已,負隅頑抗的話我就在城中做個內應,到時候見機行事。

    當時的劉邦沒什麼實力,名氣也不大,陳留縣令左右為難,他也怕死,不過論實力的話,把劉邦和強秦放在天平,傾向何方不言而喻,所以最終還是把賭注投向了大秦,以保自己身家性命。

    酈食其表面不動聲色,半夜潛入縣令府宅殺掉縣令,提頭去見劉邦,劉邦大喜過望立刻展開攻勢,城中剛做抵抗,酈食其把縣令的頭顱掛在高杆上給城中士兵觀看,你們的老大已經死了,乖乖投降,抵抗者殺無赦,糧食外加幾千士兵就這樣輕鬆入袋,對當時勢弱的劉邦來說,這不單是實力的擴充,酈食其還為今後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公元前204年秋,項羽攻打漢軍,劉邦被圍困在滎陽、成皋一帶,劉邦只想著駐紮在鞏縣抵禦楚軍,酈食其則反對劉邦這個決定,軍民皆以糧為本,敖倉在滎陽境內,這裡是天下糧食的物流中心,如果不把滎陽拿下,今後部隊的資源將會出現問題,現在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荒地越來越多,糧食彌足珍貴。

    而成皋是戰略要地,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無論成皋還是滎陽敖倉都是我們不能放棄的,事實證明,酈食其的判斷完全正確。

    靠一張嘴為劉邦拿下70座城池,為何卻被煮成肉湯?

    對此事進行分析的文章很多,我們只講“爭功”這個基本事實:

    韓信首先受命攻打齊國,但是達到平原後按兵不動,劉邦非常著急,酈食其給劉邦分析,齊國國土廣沃,地勢險要,又有二十萬精兵,以咱們的實力去攻打,未必能克敵制勝,不如我去勸降,以這種方式消除隱患,讓齊國為我所用,劉邦深以為然,遂派酈食其出使齊國。

    酈食其到了齊國給齊王分析了天下大勢和楚漢優劣,對齊王說,項羽弒主且毫無信義刻薄寡恩,而劉邦打項羽屬於討逆範疇,站在了道德和信義的制高點上,超多人歸順劉邦,項羽是無法取勝的,如果你不能審時度勢的話,將來可能會迎來滅頂之災。

    齊王大驚:如果我歸順,劉邦就不打我了麼?

    酈食其說,自然如此,我就是為此而來,不但劉邦知曉此事,我還會讓韓信修書一封給齊王你,說明同意退兵,不會侵入齊國。

    齊王如約拿到了韓信的書信,非常高興,不但熱情款待了酈食其,還錯誤的下達了指令,這令齊軍麻痺大意疏於防備。

    韓信剛想按照約定退兵,韓信的軍師蒯通卻攔下了韓信,他建議韓信應該馬上進攻齊國:

    酈食其雖然說服了齊王,但我們應該趁著齊王沒有正式歸順的這段時間,主動向齊國發起進攻,這樣一來我們並不算是背約;

    我們並沒有接到漢王停止攻擊的指令,而且我們受命在先,對齊國展開攻擊沒有錯處;

    酈食其只靠嘴就能拿下齊地七十城,我們一年多才打下趙國五十城,合著咱們的功勞還不如一豎儒?

    韓信貪功心切直接開拔進入齊國腹地攻擊,本以為相安無事的守軍被打個措手不及一潰千里,不久韓信就抵達齊都淄博,齊王大怒痛罵酈食其首鼠兩端背信棄義,並要求酈食其馬上寫信讓韓信退兵,否則我烹了你。

    酈食其拒絕,我是不會阻止韓信的,於是齊王命人將酈食其推入燒開的大鍋。

    酈食其的氣節只是其一,以他的智慧當時也想到了自己根本毫無退路,韓信既然能夠毫無顧忌的兵臨城下,自己這枚棋子早已淪為棄子,多說無益,無論自己如何的巧舌如簧也不會更改韓信的決定,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更可況這箭矢現如今已經臨近靶心了呢。

    酈食其在能力上可能不如張良、陳平,但根紅苗正,沒跟過其他主子,不似張、陳二人,而且非常對劉邦脾氣,後來酈食其的兒子不夠條件也被封侯,就是劉邦對酈食其的感念和補償。

    韓信“貪功之念發於隱微,而血已漂櫓也。”,從戰略上來講,並不能說武力佔據齊國是錯的,這反而有益於劉邦,或者說從根本上解決了隱患,但出發點確是貪功,這毫無疑問,為此還犧牲己方陣線的智囊團代表,所以因此為後世所詬病。

    .

  • 2 # 秉燭讀春秋

    酈食其(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3年),今河南省杞縣高陽鎮人,自號“高陽酒徒”。

    酈食其曾經是秦朝的一個小吏,在秦朝基層打拼了多年卻得不到升遷,才華得不到上級的賞識,於是一怒之下辭職歸鄉隱居。

    其實他是潛心研究,靜觀天下其變,以待時機成熟復出。

    轉眼多年過去了,天下英雄都被他分析透了,但沒有一個人能入他的法眼。

    酈食其失望至極,就在此時,劉邦舉起反秦大旗率軍路過他的家鄉,酈食其覺得劉邦將來必成大器。

    於是毛遂自薦見到了劉邦,透過激將法,酈食其用智慧征服了劉邦,改變了劉邦蔑視儒生的態度。

    劉邦整衣端帽,恭恭敬敬把酈食其恭迎上座。經過一番交談,劉邦被他的才華所折服,遂拜其為說客,賜廣野君之稱號。

    這一年酈食其62歲,可以說是大器晚成。

    酈食其厚積薄發,接連超常發揮,為劉邦出謀劃策,攻城略地立下了奇功。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準備攻打齊國。

    於是傳令韓信從滎陽率軍進攻齊國都城——歷城(今濟南)。

    此時酈食其得到了訊息,找到劉邦主動請纓,表示願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齊國國王獻城投降。

    劉邦心想:“不用一兵一卒拿下齊國,吾何樂而不為呢?”於是答應了他的請求,隨即酈隻身一人去了齊國。

    酈食其到了齊國,見到了齊王,鼓動“三寸不爛之舌”,曉以利害,施於誘惑,一手拿糖果,一手拿大棒,竟然說服了齊王投降。

    酈食其不愧是大漢第一說客,齊王為了表示投降誠意,傳令撤防,他要把齊國70座城池獻給劉邦。

    為了慶賀達成協議,齊王設宴款待酈食其。

    不說齊王和酈食其推杯換盞,單道韓信率領20萬軍隊,帶著謀士蒯通兵臨齊國曆城之下。

    韓信到了城下一看,齊國國都竟然不設防。韓信派出探子進城打探一番,得知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投降。

    韓信心想,“既然齊國投降,那我就沒必要攻城了”。

    就在他要下令撤軍的時候,身邊的謀士蒯通說話了:“將軍萬萬不可撤軍”。

    韓信:為什麼呢?

    蒯通:你如果現在撤軍,之前所立下的戰功就被一筆勾銷了。

    韓信不解,蒯通解釋道:將軍所立戰功都是率軍所得,現在酈食其憑一己之力就得到了70座城池。將軍和酈食其誰更厲害呢?

    韓信不假思索地說,“當然酈食其比我厲害”。

    蒯通馬上說:“那麼漢王劉邦以後還會重用你嗎?”韓信無語。

    蒯通接著說:“將軍是奉漢王的命令進攻齊國,漢王沒有下令讓你撤軍,現在撤軍就是違抗漢王的命令”。

    韓信經蒯通一番點撥,猛然茅塞頓開:“是呀,我只管攻齊國執行命令就行了,用士兵的生命拿下齊國是我的功勞,現在撤軍,拿下齊國是酈食其的功勞”。

    想到此,韓信下令攻城。

    這時,城頭上計程車兵急忙把情況通報給了齊王。

    齊王一聽,看著酈食其冷笑道:“想不到你這糟老頭子心真黑,竟然和韓信聯起手來騙我,你說服我投降撤防,然後讓韓信趁其不備攻城,我咋就被你騙了!”

    酈食其百口莫辯。

    “來人,準備一口大鍋,裡面放水燒火,我要把這個老頭活煮了”。齊王怒道。

    由於歷城沒設防,齊國國都很快被韓信攻陷,齊國滅亡。

    當韓信趕到宮中時,酈食其已經成了骨頭湯。

    古語云:“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大漢第一說客酈食其被蒯通一席話害死了。

    其實這是出於韓信和蒯通的私心,論謀略,蒯通不如酈食其,這時他產生了嫉妒心,他利用韓信爭功的心理,借刀殺人除掉了競爭對手,蒯通實乃小人也!

  • 3 # 笑談古今中外天下事

    有個成語叫高陽酒徒,就是指酈食其。

    在漢朝的開國謀士中,酈食其穩健不如蕭何,戰略眼光不如張良,機智不如陳平。但他縱酒使氣,疏闊狂放,跟劉邦很對脾氣,很可能是劉邦最喜歡的一個。他不僅富於謀略,而且敢作敢為,勇於冒險,以非凡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見解,為劉邦成就大業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話說當時酈食其自告奮勇前往齊國勸降,到了齊國之後,酈食其鼓動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勸說著齊王田廣,酈食其這麼說:“當初約好了誰先攻進咸陽就是天下之主,而劉邦先攻入咸陽就是名義上的主宰,現在漢王劉邦手下兵多將廣,又有著很好的軍事基地,成就大業指日可待,現在你投降了還能保全下齊國,要是在等齊國就完了。”齊王被說的一愣一愣的,於是就相信了酈食其,撤下了防守。

    1.png

    本來這樣已經是大功告成了,但是韓信嫉妒酈食其這樣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所以很不服氣,就帶兵攻打齊國,齊王就以為是酈食其欺騙了自己,便讓再去讓韓信退兵,但是酈食其不肯,於是齊王就把酈食其給烹殺。酈食其是楚漢爭霸時期劉邦的得力手下,他為人豪放,為了劉邦的霸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先後設計拿下陳留、敖倉等地,為之後劉邦在和項羽的爭鬥中的勝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受到了劉邦的重用,但是因為韓信的貿然出兵,使得酈食其最後竟然落到了被人烹殺的地步。

  • 4 # 狐筆春秋

    題主此問,未免高估了酈食其。反覆口舌之人,為名利而固常置道義於不顧,如此,又怎能稱之為頂級說客?更何況,單就《史記》而言,酈食其充其量也不過是個自高其行,邀名求利之徒。

    可嘆現在之人徒見其因蒯通之策而葬身油鍋,併為之哀嘆連連;卻不見其欲攘韓信伐齊之功趁火打劫,並因此而間接的害死韓信的莫大罪責。這著實是有些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意思。

    一:以賣友求榮為進身之階

    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酈食其的出場是相當牛逼的,因為在他眼中無論是首義亡秦的陳勝還是再造楚國的項梁,都不過是喜歡斤斤計較、講究繁文縟禮;剛愎自用,不能大度容人的無恥小人而已。而未免才高出世的自己被這等無恥之人所正著,他更是深居簡出的隱藏起來。

    及陳勝、項梁等起,諸將徇地過高陽者數十人,酈生聞其將皆握齱好苛禮自用,不能聽大度之言,酈生乃深自藏匿。

    話說這樣言辭與作為本來也沒什麼,畢竟“身懷利器,待價而沽”本就是人之常情,但在此之後,酈食其所賴以攫取功名利祿手段和方式卻著實令人不齒。

    公元前207年,當數戰不利的劉邦率著疲敝之師到達高陽,不得不在此略做修整,以圖後舉的時侯,早已伺機而動的酈食其隨即找到此時正在劉邦軍中服役的騎士,希望他做自己的推薦人,並在見到劉邦後,又馬上獻上自己籌劃已久的“良策”。

    夫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積粟。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內應。

    且不說酈食其的計謀如何精妙,手段與眼光如何精準而毒辣。單就他輕飄飄的一句“如果不願意主動投降,那你就率兵攻打,而我則趁勢給你做內應。”的話,就輕易的將向來與之關係友好的陳留縣令無情出賣的情況而言,酈食其為人之貪鄙無恥可見一斑矣。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說這次出賣是因為他“沉鬱良久,思奮急切”而造成的話,那麼姑且也算是“情有可原”了。但事實是,以“出賣朋友和坑害隊友來換取名利”似乎本就是酈食一貫的作風和原則。

    二:半路殺出個酈食其,試圖劫奪韓信的伐齊之功

    公元前203年,得益於韓信所率領的漢軍順利開闢第二戰場的緣故,一度困守滎陽而束手無策的劉邦軍團因此而壓力頓減。當此之際,向以唇舌自傲的酈食其先後為劉邦出了兩個計策,但不幸的是,這次的如黃巧舌不僅沒能為他帶來更加顯赫的榮華,反而還因此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計策一:就在劉邦坐困愁城而計無所出之際,廣野君酈食其遂以“大封六國之後,眾建諸侯以弱楚”之計來遊說劉邦,只可惜,就在劉邦傾心聽納準備付諸實踐的時候,酈食其深為自得的計策就被剛剛自外回來的張良以“眾建諸侯則無以封諸將,人心行且散矣。”的理由全盤否定了。

    話說酈食其此策,乍看之下確實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前車之鑑,後車之師。”無論是陳勝的失敗,還是項梁的悲劇,無一不是以其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諸侯混戰無所統屬的“援手”是不足以憑恃的。就此而言,酈食其的計策著實有些異想天開了,因為他不僅重創了始終追隨劉邦的渴望裂地分茅的一眾文臣武將的內心。而且還在無形之中為劉邦樹立了大量的對手。所以,在聽後張良一番深入淺出的剖析之後,心思機狡的劉邦都忍不住罵娘了。而酈食其亦因為這一:“偷雞不成蝕把米”的計策而大失劉邦的歡心。

    計策二:為了挽回自己在劉邦心中的形象,一計不成的酈食其隨即以“方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今田廣據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於歷城,諸田宗強,負海阻河濟,南近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的理由主動要求出使齊國,進而說服齊國主動投降,成為漢室在東方的藩屏。

    話說,就當時天下形勢而言,酈食其此策難免有“狐假虎威”的嫌疑。因為他所說的“唯齊未下”的理由實在太過牽強。畢竟,此際距離韓信攻佔燕國和趙國才不過旬月而已。畢竟,不論再能征善戰的軍隊都是需要修整的,更何況在酈食其前往齊國的時候,韓信也已經與謀士李左車商議好了攻伐齊國的戰略,並在酈食其進入齊國之前完成了對齊國的戰略部署,只待一聲令下就可以奪旗斬將,建功立業了。

    作為一個老練的謀士,這些事情大抵都是不言而自明的,但酈食其卻故意揣著明白裝糊塗,外依韓信威儀赫赫的軍勢,內借其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將“已是困獸”的齊王田廣說降。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作為能夠在亂世之中強勢崛起的梟雄,哪個還沒有寫“見風使舵”的手段。所以說,齊王的降服實在很難說是因為酈食其的口才,而不是因為韓信的軍威!再說,野戰在外的漢軍上下,誰不是提著腦袋博功名,如今唾手可得的果子竟然莫名其妙的被自己人給摘了,試問漢軍上下又豈能無動於衷?所以說,蒯通的“讒言”不過是當時軍心的一種體現罷了,如此,蒯通又怎能被稱為“小人”呢?

    再說,劉邦之反楚,本就是為了爭奪天下,他要的是踏踏實實的臣子,而不是實力強悍的盟友,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劉邦是打從心裡希望韓信能夠打下齊國,而不是“說”下齊國。就此而言,酈食其的出使,很大程度上是劉邦不再希望酈食其留在軍中的一種體現。

    而韓信“不告而伐齊”進而逼死酈食其的舉動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劉邦對韓信的“自專”產生了嚴重的危機意識,自此爾後,他對韓信的任何舉動都顯得異常敏感。換言之,在無意之間,死了的酈食其也狠狠的坑了韓信一把。

    四:固小人耳,死何足惜?

    要說酈食其終究是挾命而往的使者,但在他不明不白的被烹殺之後,無論是直接促成酈食其之死的韓信,還是坐鎮後方的劉邦,甚至於漢軍上下,竟然都選擇性的忽視了酈食其的死亡。而在建國之後,劉邦為了招降此時正避居海島之上的齊王田橫,甚至還專門找來酈食其的弟弟酈商,要求他務必“不計前嫌”,不要追究田廣烹殺酈食其的責任。換言之,劉邦的這番舉動無疑表明他並沒有為酈食其復仇的意思。

    當然,有人會以劉邦封酈食其之子酈疥為高粱侯的事情說事,以此證明劉邦是沒有忘記酈食其的。但我們必須正視的是,封酈疥為高粱侯實在劉邦平定英布之亂後,此時距離酈食其之死業已八年有餘。果然是因為酈食其的關係的話,當然是不會拖到現在才來。換言之,此時封侯無非是因為酈疥本人軍功在身,但卻尚未達到封侯的地步。而之所以封侯,一則皆酈食其之事以示自己不忘舊日功勳,再則,大亂之後,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來鼓勵天下英豪。這與先封雍齒以安群臣之心是一樣的道理。

  • 5 # 歷史笑春風

    酈食其是劉邦手下的著名說客,他在劉邦進軍關中的途中投身劉邦的陣營。他這個人和劉邦氣味相投,都是不拘一格之人,所以兩人一見如故。酈食其一加入劉邦的軍隊,就先用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劉邦,讓他對自己刮目相看。然後就進言勸劉邦拿下陳留。

    這個時候,劉邦兵微將寡,酈食其自告奮勇的去遊說陳留令,讓他投降了劉邦。此舉不但使得劉邦得到了進軍的據點,還獲得了大批的補給,使得軍隊迅速壯大,為下一步進軍關中奠定了基礎。酈食其也因為初露鋒芒被劉邦封為廣野君。

    在此後,酈食其在劉邦的身邊主要是以說客的身份行動。他活躍在劉邦的外交戰線,在眾多的勢力中游說,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而酈食其的弟弟酈商,也率領軍隊投入劉邦的軍隊。酈商在戰爭中屢建戰功,成為排名靠前的將領。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擅長遊說的人才,卻死在遊說齊國的外交行動中。而且酈食其死的極其慘烈,他是被齊國用大鍋給烹死的。可即使是按照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規矩,酈食其也是不該死的。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造成了這種情況?這是因為,齊國認為自己受了酈食其的欺騙。

    當時,韓信率領的漢軍已經拿下了趙國,迫降了燕國。與此同時,劉邦在正面戰場屢戰屢敗。劉邦只得跑到韓信那裡,奪走了韓信的軍隊,回正面戰場繼續作戰。還命令韓信用趙國剩下的人員組成新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可是當韓信的軍隊來到齊國邊境的時候,才知道齊國已經投降漢朝了。而讓齊國投降的,正是漢朝的說客酈食其。

    酈食其主動向劉邦請纓,去說服齊國投降。齊王聽從了酈食其的勸告,投降了漢朝。齊王以為萬事大吉,就撤除了守備,天天和酈食其宴會。韓信見此情況,也準備停止進攻。

    可是韓信手下的謀士剻通卻不答應了。他勸說韓信說,我們奉劉邦的命令攻打齊國,而劉邦卻偷偷派使者去說降齊國,可是卻沒有命令我們停止進軍,將軍沒必要停止進攻。將軍率領大軍,征戰了一年多,才打下趙國五十多座城。而酈食其一個說客,輕輕鬆鬆就依靠口舌收降了齊國七十多座城。這不是讓天下的人一看,將軍你還不如一個說客能幹嗎?

    韓信聽從了剻通的勸說,繼續進攻齊國。齊國由於沒有防備,被韓信輕鬆的攻破了。這個時候齊王認為自己上了酈食其的當。他威脅酈食其,說他能夠讓韓信停止進軍就饒了酈食其的命,否則就烹殺他。酈食其拒絕了齊王的要求,被烹殺了。

    我們從整個事件來看,酈食其是間接的死在剻通的手中。在當時的情況下,齊國已經投降,韓信也準備撤軍,本來是皆大歡喜的場面,卻因為剻通的一番讒言,搞得一片狼藉。如果剻通不進讒言,酈食其也不但不會死,還會成為劉邦手下的第一位功臣。

    可是,這個局面僅僅是因為剻通的一番言語造成的嗎?其實,事情的真相併沒有那麼簡單。酈食其的悲劇是由幾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個原因是酈食其自己的原因。在當時,劉邦在正面戰場難以支撐,在這種情況下,酈食其主動為劉邦出謀劃策,想要去說降齊國。這本身是一個好的計謀,可是酈食其在做法上十分欠妥。

    這是因為,凡事都有因果。酈食其去說降齊國,其實是借韓信滅趙下燕的聲威。因為當時劉邦在正面戰場連吃敗仗,毫無威望可言。對齊國而言,韓信才是它的直接威脅。但是,我們從整個事件來看,酈食其根本就沒有和韓信溝透過。這樣,酈食其狐假虎威的說降齊國,韓信心中怎麼會服氣?

    這等於韓信辛辛苦苦的出兵出力,反而讓酈食其輕易的奪取了勝利果實。而且酈食其也根本不承韓信的情,自己獨佔功勞。酈食其這種做法,直接造成了他的悲劇。

    第二個原因是在劉邦和韓信之間。我們可以看到,在韓信取得井陘之戰的勝利後,劉邦和韓信之間已經有了裂痕。劉邦先是不斷抽調韓信的兵力增援,然後是親自到韓信的軍營奪取他的軍隊。

    劉邦奪取韓信軍隊的這一幕,就已經顯示出劉邦對韓信的防備之心。韓信的心裡當然能夠感覺到這一點。當劉邦讓他重新徵發軍隊,組成新軍討伐齊國的時候,韓信的心裡不會沒有想法。

    而當韓信率領軍隊來到齊國邊境的時候,得知酈食其已經說降了齊國,這個時候,韓信的心裡可謂五味雜陳。既然派酈食其去當說客,那麼至少要向自己通知一聲。因為韓信是攻打齊國的漢軍統帥,所以,酈食其的行動應該是歸屬於韓信之下的。

    而現在,劉邦不透過韓信,直接派酈食其去說降齊國,無異於給了韓信一記響亮的耳光。這是劉邦警告韓信,沒有你的軍事才能,依靠自己的謀略依然可以成功。

    韓信知道,酈食其的成功其實是依靠自己的軍威建立的。自己為酈食其白做嫁衣裳,還被劉邦整治,這口氣怎麼能夠咽得下去。劉邦和韓信之間的矛盾,成為了這個事件的導火索。

    第三個原因,是剻通的進言。可以說,剻通就是那個點燃導火索的人。剻通這個人,也是酈食其一流的人物,他一直也想在主公手下建功立業。他在投入秦末戰爭時,就和酈食其一樣靠口舌建立了功勞。

    在投入韓信的手下後,他發現了劉邦和韓信的矛盾,也預見到了未來的後果。為了韓信,也為了自己的未來,他開始機心處慮的離間韓信和劉邦的關係,為韓信下一步獨立做準備。

    按照常理說,也是劉邦的想法,韓信看到齊國已經投降了,就該撤軍回去了。但是,剻通抓住劉邦沒有通告韓信的問題做文章。他為韓信找到繼續進軍的理由,並挑逗韓信心中的怨氣。最後,他成功的挑起了韓信的怒火。

    韓信不顧大局,為了自己的私利,發動了對齊國的進攻。可以說,酈食其利用韓信的軍威說降了齊國。而現在,韓信利用酈食其創造的齊國無備的條件擊破了齊國。這中間酈食其的死活,就不在剻通和韓信的計劃之中了。

    結語:

    酈食其以其出色的外交能力,不費一兵一卒就為漢朝說降了齊國,可謂立下了奇功。可是,隨之而來的韓信對齊國的襲擊,讓酈食其落得個被烹死的慘劇。

    酈食其的死,是由韓信和劉邦的矛盾,自己做事的疏忽,還有剻通別有用心的挑撥造成的。韓信雖然利用酈食其襲破了齊國,再次建立了功勳。但是,由於酈食其的死,使得他失去了漢朝君臣的信任。

    在韓信要求當齊國的代理國王的時候,劉邦破口大罵。可是張良和陳平立刻阻止了他,心領神會的劉邦趁勢封韓信為真正的齊王。這時,劉邦對韓信就已經起了殺心了。因此說,帶兵襲破齊國,置酈食其於死地,是韓信給自己的棺材釘上的第一顆釘子。

  • 6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酈食[yì]其[jī]這個人厲害嗎?這個人可以說是真正的大器晚成,在秦末先是隱匿不出,靜觀時局。後來看到劉邦率軍到陳留城外,已經六十高齡的他看中了劉邦的潛力,依然去投靠劉邦。

    酈食其愛喝酒,行事不拘一格,以劉邦不尊重儒生為說詞讓劉邦重新審視並以禮相待,酈食其號稱高陽酒徒倒也蠻合劉邦的胃口。酈食其為劉邦獻計說降了陳留令,讓劉邦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天下交通要道陳留,並在楚漢爭雄期間建議劉邦攻取滎陽、佔據敖倉,作為以後的據點和糧草供應點。從此劉邦對其也倍加信任,他也就成為了劉邦手下頂級的說客。

    那麼這麼一個厲害的說客,怎麼會在齊國被烹殺呢?這裡面蒯通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酈食其之死到底是誰的責任呢?

    兩個打頂級說客之爭,促使酈食其被烹殺

    話說韓信自從出關中後一路高歌猛進,先是俘虜魏王豹,攻破趙、代,使燕國降服,接連平定三國,然後奉劉邦之命率兵向東將要攻打齊國。軍隊還沒有過平原縣,聽說漢王劉邦已派酈食其勸降了齊國,韓信想停止進軍。

    酈食其一人出使齊國,勸說齊王獻城投降劉邦

    蒯通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曾為韓信謀士,先後獻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計,算是秦末的頂級說客家之一。

    秦末說客蒯通

    蒯通遊說韓信,說: "將軍您受漢王的命令攻打齊國,而漢王又另外派兼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單身前去勸降齊國,難道有詔書命令您停止進攻嗎?為什麼不進軍?況且酈先生以一個士人的身份,乘車前往,憑三寸不爛之舌,而勸降齊國七十餘城,將軍您率領幾萬兵眾,才攻下趙國五十多座城。您韓信當了好幾年將軍,反而不如區區一個儒生的功勞大。"

    於是韓信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採納了他的建議,終於渡過黃河,開始進攻齊國。

    韓信攻齊

    另一邊齊王已已經答應了酈食其的勸說,就把他留下,一起飲酒作樂,撤除了對漢的防禦。突然聽到手下報告韓信攻城,齊王田廣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對酈食其說:"如果你能阻止漢軍進攻的話,我讓你活著,若不然的話,我就要烹殺了你!"酈生說:"幹大事業的人不拘小節,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別人責備。老子不會替你再去遊說韓信!"這樣,齊王便烹殺了酈食其,(不得不說這種刑罰還是非常殘忍的)

    蒯通透過說服韓信攻齊,害死酈食其看似不可理解,實則是想著以後有更多的話語權勸說韓信三分天下,只可惜韓信最終未聽從。

    蒯通的一通說詞,韓信的貪功讓一代頂級說客被烹殺,那麼酈食其之死到底是誰的責任呢?

    酈食其死得冤不冤呢?我覺得很冤。

    1.韓信貪功,採取了蒯通進攻齊國的建議,直接導致了齊王烹殺了酈食其。

    2.劉邦的過錯。劉邦一邊給韓信攻滅其餘諸侯國,一邊還答應酈食其讓他去說降齊國。韓信雖然知道了酈食其勸降了齊國,但沒有接到劉邦停止進攻的命令。

    3.酈食其是狂生,面對韓信的大軍壓境,本可以去勸說韓信退軍,但狂妄的本性不改,孤傲不馴,終究給自己埋下了悲慘命運的伏筆。

    總結:酈食其說降齊國七十餘城,本來已經勝利在即,但遇到了同樣善於陳說利害的蒯通和貪功的韓信,兩大頂尖說客爭功的結果以酈食其被烹殺而結束。酈食其本是一個狂生,如果能與韓信商議,說不定得以身免。韓信獨吞滅齊大功,但也讓劉邦起了疑心,劉邦不得不封韓信為齊王,但韓信此舉早已為自己埋下了後來被殺的伏筆。

  • 7 # 汗青正浩

    回看中國歷史,似乎謀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能說。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所謂的縱橫家層出不窮,他們憑著一張三寸不爛之舌,遊走於各君王將相之間,小能讓人封官進爵,大至改朝換代,那幾乎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今天我們就看看這樣兩個能言善辯之人相遇後,會是個什麼樣的結局。

    入門不拜逞友辯的高陽酈食其被烹,僅僅是因為小人物蒯通的幾句話

    酈食其,一個不起眼的老頭,可卻是劉邦成業天下的功高之士。李大詩人曾為其寫詩:君不見高陽酒徒走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逞友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

    據說當年酈食其在劉邦身邊時,並沒有得到劉邦多少青睞,相反,很多時候他還會將酈食其推出去擋事,比如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件事。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劉邦受困於滎陽,後來逃出來就想將滎陽、成皋都扔掉,但酈食其認為這不是個好事,便向劉邦誇下海口:我出面去齊國勸降,讓他歸順,做我大漢東藩。

    這簡直就是個石破天驚的決定,劉邦是個真正的政治家,他雖然不相信,但對酈食其沒有阻攔:你願去就去吧,我不做太多妄想。

    這是為什麼?因為誰都知道齊國田橫的威名,誓死不臣服的主兒!而且人家那兄弟們哪個是好捏的?做東藩?別做夢了。

    劉邦因為不相信,所以一面讓酈食其去了齊國,一面又讓韓信帶人殺向齊國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酈食其傳來了好訊息:齊國願降。

    這個訊息幾乎震驚了劉邦所有的隊員:酈食其的嘴是什麼做的呀?這也太牛了!但想歸想,驚歸驚,劉邦卻沒命人將韓信召回。這是什麼意思?只有政治家們自己明白了。

    但韓信此時也聽說了這個訊息,他立刻止兵,因為他知道,自己雖然沒有接到停軍返回的詔令,但再往前繼續的話,酈食其就危險了。

    可就在這時,蒯通出現了,他對韓信說:酈食其又不知道你奉命攻打齊國,他頂多就是漢王派去齊國的一個情報人員。可你在沒有接到詔書的情況下,怎麼能私自停軍不前呢?

    這是非常現實的,所謂武將就是隻有服從命令,沒有自己的想當然。韓信對此當然表示認可,但酈食其怎麼說也是自己一邊的人呀,所以他開始猶豫了。

    蒯通馬上又說:你想想,酈食其憑著一個人的力量,能夠將齊國七十多座城勸降,而你帶著數十萬的人馬,一年多的時間裡又拿了多少城?不過是趙國五十座城而已,難道你還不如一個文人嗎?

    就此,韓信明白了,再猶豫下去自己就連個手無寸鐵的老頭都不如了,還是繼續攻齊吧。可就如他所想,人家齊國能幹嗎?馬上將酈食其給扣了起來,說:若能止韓信的進攻,你就活,如果不能,我就烹了你。

    這時的酈食其恐怕也看清了,但卻極有高風亮節,只留了一句話:舉大事不顧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隨後便慘死於齊國的大鍋裡了。

    走近小人物蒯通,一生縱橫得意,餘生亦得逍遙

    這時肯定人們就不明白了,為什麼蒯通與酈食其都為漢天下之臣,卻要相互廝殺,還要置對方於死地呢?嗯,準確說是蒯通要置酈食其於死地,因為他本身就沒想做漢室的謀臣。

    蒯通,本名應該是蒯徹,但後來因為他的名字與漢武帝劉徹的名字相沖突,被史官們給改為了蒯通的。

    蒯通出道的時候,韓信可還沒成事呢。但後來他的家鄉范陽,也就是今天保定向北三十公里的一個地方被秦國當成代罪羔羊,欲殺雞儆猴給其他城示威。

    於是,蒯通作為一個胸有丘壑之人,馬上挺身而出,決定從政了。可這時的蒯通是誰?天下沒有人知道,人家蘇秦呀張儀之類的人太出名了,人們根本就不理會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也就是這個時候,韓信靠著三萬人馬將成安君的二十萬大軍一蕩而平。蒯通馬上看準了這支潛力股:我要投他了。

    蒯通何嘗不知道自己無名,所以他才立計殺了酈食其,讓韓信奪下齊國眾城。這就是雙贏模式運作,韓信得了地盤,他蒯通出了名。

    就此韓信在齊國為代理國王,如果按蒯通的設想,三分天下,自立為王是不錯的事。可問題是韓信雖然有武略,但輸在智謀上,或者說輸在了性格上,他沒有太大的野心,而且又極容易相信人。

    當時,蒯通幾乎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再三請求韓信:不要懷疑我的計劃,不要喪失良機,機會是一去即逝的,失不再來呀。可惜,蒯通自稱精讀《鬼谷子》之兵書,卻沒將韓信勸住。如果是酈食其的話,不知道是不是能讓韓信自立為王呢?

    所以,後來的結果就是縱然蒯通算計死了酈食其,瓦解了劉邦的智囊團,可卻沒為韓信打下真正的天下。可以說韓信一直都深信劉邦的,直到劉邦計取其命,他才高呼:我後悔啊,當初如果聽蒯通的話哪會有今天呢!

    不過,蒯通的結局還是很有意思的,劉邦本來是深恨於他攛掇韓信自立的,所以就想也將蒯通給烹了,算是給酈食其報仇。但又想找個藉口發難,於是便問蒯通:“你為什麼要挑唆著韓信來反我呢?”

    蒯通說:“沒辦法呀,狗總是要對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叫的,我當時只知道韓信,哪裡知道有你呢?當時秦國滅亡,誰不惦記著搶點地盤自立?大家都這樣想的,只是沒成事而已,如果要殺的話,你殺得過來嗎?”

    劉邦聽完了,想想也是,各為共主,自己還真不能殺他,不然豈不是告訴天下人自己太小氣了嗎?於是當場將蒯通赦免了。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蒯通雖然一直是個小人物,可卻真稱得上英武人物,而且他在後來還寫了一部叫作《雋永》的縱橫之術。當然,這本書現在不可能看到了,有人認為它應該就是現在被我們稱為《戰國策》的書。不過這並無證據,只能算是我們對蒯通的一點猜測吧。

  • 8 # 史海觀浪

    蒯通怎麼會是小人物?其能力要在酈食其之上呢。

    三言二拍中有一個故事叫《鬧陰司司馬貌斷獄》,大意是說漢朝時,有一個叫張狂的年輕人司馬貌,有一次司馬貌喝多,於是就寫了一首詩叫《怨詞》,詩文大概意思是:我若做閻王,事事皆更正。狂得都驚動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想要殺了他,太白金星提議叫他去斷案,斷不清再殺。於是,司馬貌被陰司勾到了陰間斷案。第一個上來告狀的是韓信。韓信申訴的是自己為漢高祖做牛做馬,打下了江山,可是漢高祖做了皇帝就六親不認,和呂皇后一起殺害了韓信。

    司馬貌說:“你是個大將軍,沒有人幫你嗎?”韓信說:“蒯通是我的軍師,沒想到半途跑了。”司馬貌又把蒯通叫上來,問他為什麼半途逃走。蒯通說:“實在是韓信不聽我的話,他要是聽我的話,還能死嗎?我叫他聯合楚國,他卻說我叛國,我殺人的心都有了,所以就走了。”

    韓信又說:“我在之前算過一卦,算命先生許復說我能活七十二歲,我就覺得在漢朝能活下去,哪知道三十二歲就死了。”司馬貌叫上來許復,許復說:“我算的是七十二歲,但他殺伐過重,所以折壽四十歲。”

    司馬貌轉頭看著韓信,韓信說:“當初蕭何推薦我,最後又殺了我,我也不能原諒他。”司馬貌把蕭何叫來,蕭何無奈地搖搖頭說:“我也不想,實在是皇后殺他,我也無能為力。”

    這個時候,彭越突然闖進來,也來告狀。彭越說:“呂皇后數次想和自己私通,可是自己不從,於是呂皇后就把我殺了,還剁成肉醬,說我謀反。”

    英布也進來忿忿不平:“漢家江山如果沒有我與韓信,彭越,就憑他劉邦能打的下來嗎?兔死狗烹?那天呂皇后賜給我一瓶肉醬,還挑釁的和我說這是彭越的肉,我氣憤不過,將來送肉的使臣殺了,呂皇后就把我殺了。”

    司馬貌將劉邦拉出來,劉邦還沒有說話,項羽又走進來了,跪下就說:“我要狀告王翳、楊喜、夏廣、呂馬童、呂勝、楊武。”司馬貌說:“殺你的人是韓信,你告他們幾個幹嘛?”項羽說:“夏廣化作農夫給我錯指路,剩餘五人趁我無勢,將我誅殺,還分屍請賞。”

    司馬貌想了想,這六人確實是一無是處,卻憑藉項羽兵敗之際,下此黑手。真是僥倖之功。先把韓信叫過來:“讓你來世就做曹操,享有半個漢家江山,但不可稱帝,顯明不叛漢的決心。但你後代將會追封你為皇帝,以犒勞你的功勞。”

    接著把劉邦叫來,對他說:“你來世就做漢獻帝吧,一生被曹操欺負,因你前世君負臣,來生臣欺君以相報。”

    又把呂后叫來:“你在伏家投胎,後日仍做獻帝之後,被曹操千磨百難,將紅羅勒死宮中,以報長樂宮殺信之仇。”

    韓信問道,蕭何怎麼處置,司馬貌說:“蕭何與你有恩,卻又有負與你,轉世為楊修吧,聰明蓋世,悟性絕人,但因你識破曹操之事所被殺,償還你前世殺韓信之仇吧。”

    接著又把英布,彭越叫進來。對英布說:“發你在江東孫堅家投胎,姓孫,名權,表字仲謀。先為吳王,後為吳帝,坐鎮江東,享一國之富貴。”

    又對彭越說:“你是個正直之人,你就姓劉,名備,字玄德。千人稱仁,萬人稱義。後為蜀帝,撫有蜀中之地,與曹操、孫權三分鼎足。曹氏滅漢,你續漢家之後,乃表汝忠心也。”

    彭越一聽就急了:“閻君,把那西蜀蠻夷之地給我,你叫我怎麼與他們兩個抗衡呀?”

    “不急,不急!我發幾人相助於你就是!蒯通聽判,發你來生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號臥龍,身為劉備軍師。因你前生對項羽不能從一而終,你來世也就不能為劉備完成功業!”

    司馬貌對許復說:“你算韓信有七十二歲,卻真實只有三十二歲,那就投胎為龐統吧,註定三十二歲之時,死於落鳳坡之下。然後又把樊噲託生為張飛,項羽不改名,託生為關羽,紀信託生為常山趙子龍。”

    接著又把吳國各將託生,項伯,雍齒則為顏良文丑,以報背叛項羽之仇,其餘大小將兵,皆化為三國戰馬,以償還前世殺戮的罪孽。

    司馬貌判完,眾人無不折服。玉皇大帝知道了,也驚歎於此人的絕世才智,於是和閻王說:“司馬貌後世可為君主,就叫他託生吧,姓不改變,仍叫司馬,單字一個懿,一生出將入相。”

    司馬貌與閻王作別,忽而夢醒,見夫人在為自己傷心,於是將所見所聞和妻子所說,然後又說,自己馬上就要轉世了,等到轉世後,再與妻子相會。到三國時,司馬懿夫婦就是司馬貌轉生。

    所以,蒯通可是轉世成諸葛亮的人物呢!

  • 9 # 書史煙雲

    題主所說本人並不認同,酈食其固然縱橫之術很厲害,但蒯通的縱橫之術應該是遠超酈食其的,並不能說酈食其為劉邦服務,而蒯通為韓信服務就說明蒯徹矮了酈食其一頭,只能說他們倆是各為其主罷了。酈食其和蒯通都是楚漢時期頂級說客,也就是百家之一的縱橫家,其特點在於透過遊說各諸侯而實現個人抱負。

    楚漢時期,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天下形勢尚未明朗,蒯徹作為一個縱橫家,他選擇了韓信作為其依附的物件,欲憑藉他的縱橫捭闔之術幫助韓信取得天下,耐何韓信實在是優柔寡斷,不是一個當政治家的料,所以為了避免日後韓信失敗後遭到劉邦報復,蒯徹裝瘋賣傻離開了韓信。

    酈食其作為劉邦的謀士,其遊說之術也是相當高明的,但是其謀略不足,曾為了幫助劉邦打敗項羽,竟勸劉邦大封六國後裔以增加項羽的敵人,這樣固然讓項羽頭疼,但劉邦要統一天下也將無比困難,所幸最後在張良的勸說下才讓劉邦沒有按照酈食其的話去做,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之時,酈食其主動請纓去遊說齊國以威脅項羽,雖然最後齊王田廣被他說服,但是令酈食其想不到的是,蒯徹為了使韓信攻滅齊國而增加實力,同時也是讓韓信得罪劉邦,堅定其自立的決心,竟鼓動韓信不顧他的安危而去攻打齊國,以致自己被齊王田廣給煮成骨頭湯了。

    相比酈食其的悲慘命運,蒯徹就要好的多了,雖然韓信不聽他的話,最後被殺死在長樂宮,自己也被劉邦抓到長安問罪,但是憑藉他的遊說之術,劉邦最終赦免了他,而且晚年被丞相曹參當作座上賓,並創造了縱橫家佳作《雋永》。

  • 10 # 南朝居士

    他是被誰坑的,其實很難說,

    酈食其屬於做使臣說客,一不小心成了死間。

    先說個問題,如果酈食其遊說成功了,齊國投靠劉邦了,這個固然是好,但是,這個站隊,有多大作用呢?諸侯都是牆頭草,那頭厲害那頭倒,現在投靠劉邦,哪一天劉邦處於劣勢,齊國又會投靠項羽的。

    所以,酈食其成功了,對劉邦並沒有實質的利益,齊國滅亡了,才是劉邦最想看到的。

    一邊派韓信大兵壓境,駐紮城外,一邊又派酈食其去說降,這個套路,李世民跟李靖也玩過。

    所以啊,酈食其很大程度上,就是劉邦讓他做了死間的,死了他一個,滅了齊國,這個非常成功的套路。

  • 11 # 小龍談歷史

    酈食其是劉邦手下的頭號大說客,他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降齊國,取得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後來被齊王田廣烹殺。

    一、酈食其簡介

    酈食其是今天河南省杞縣人(古陳留高陽),其從小對讀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只能給人家看大門,空有一身才華沒有地方施展。酈食其像一些有才華的人士一樣,有一股傲氣,眼光很高,一般人他看不上。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以後,經過高陽的起義軍首領有數十人,但是沒有哪一位讓酈食其滿意。後來劉邦西征來到高陽,酈食其看見劉邦的軍隊很整齊,很有軍紀,感覺劉邦能夠成就一番大業。酈食其便向自己同鄉之子詢問劉邦的情況,這位同鄉的兒子正好是劉邦麾下的一位騎士,他告訴酈食其劉邦為人豁達,從諫如流,酈食其聽後讓同鄉引薦,就這樣酈食其投靠了劉邦。

    二、酈食其是劉邦手下名列第一的說客,為西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

    酈食其投靠劉邦以後,他便勸誡劉邦攻打陳留縣,因為陳留有好幾個大糧倉,如果能夠攻下陳留,那麼劉邦就不用從老遠的彭城運輸糧草。酈食其對劉邦說他跟陳留縣令是好朋友,他先去說降,如果不成再攻打。結果酈食其遊說失敗了,陳留縣令拒不投降,酈食其趁晚上黑燈瞎火之時,偷偷溜進陳留縣令的臥室,將其殺害,就這樣劉邦沒有費一兵一卒奪取了陳留,酈食其因功被封為廣野君。

    劉邦西征滅秦,最開始準備從函谷關進入咸陽,但是在洛陽打了敗仗,於是劉邦南下從武關進入關中,劉邦一路上勢如破竹,很順利的透過武關來到嶢關,秦王子嬰調集關中的軍隊在嶢關設伏。劉邦決定硬打卻遭到張良的反對,張良說:“強秦在前,怎麼能夠硬拼呢?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派酈食其說降嶢關守將,酈食其對嶢關守將說了什麼,史書並沒有記載,但是結果是嶢關守將答應與劉邦聯手滅秦。

    劉邦知道後大悅,準備與嶢關守將聯手,卻又遭到張良的反對。張良認為嶢關守將雖然投降,但是他手下計程車兵是什麼態度很難說,不如趁他們防備鬆弛之時突然襲擊。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突襲嶢關,嶢關守將沒有想到雙方已經達成協議,劉邦竟然出爾反爾,結果是秦軍猝不及防,被劉邦打得大敗。

    劉邦佔領咸陽後不久,被項羽趕到巴蜀之地,劉邦心有不甘,率領五路聯軍進攻項羽的根據地彭城,漢軍慘敗,劉邦退守滎陽,酈食其對劉邦說滎陽是軍事重鎮,不可丟失,佔領滎陽可以阻止關東軍隊西進,而且滎陽北邊有個大糧倉敖倉,奪取敖倉就解決了糧草問題,劉邦採納了酈食其的建議據守敖倉。

    三、酈食其為什麼會被蒯通坑成骨頭湯?

    劉邦退守滎陽以後,北方的諸侯國出了問題,他們覺得楚強漢弱,於是紛紛叛漢歸楚,劉邦派韓信北伐,韓信滅魏、滅代、降燕、滅趙之後,奉命率軍進攻齊國,與此同時,劉邦又派酈食其說降齊國,劉邦為什麼派韓信滅齊,同時又派酈食其說降齊國呢?筆者認為劉邦主要是為了防止韓信的實力變得更強大,雖然滅齊比降齊更利於劉邦的統治,但是劉邦害怕韓信滅齊後,實力變得更強大,所以他派酈食其說降齊國。

    酈食其見到齊王田廣後對他說:齊王知道天下要歸誰了嗎?齊王:我不知道

    酈食其說:大王要是知道將來天下歸誰,齊國便保得住,如果大王不知道,那麼齊國就保不住。

    齊王回答很乾脆:我不知道天下將歸誰。

    酈食其說:天下將歸漢

    齊王說:先生何出此言?

    酈食其就給齊王田廣分析,項羽這個人背信棄義,當初漢王和項王奉楚懷王之命攻打秦國,懷王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漢王先入關中,項羽卻仗勢欺人,不讓漢王做關中王。項王背棄盟約不算,他還派人殺了楚懷王。

    而且,漢王每攻下一座城就跟手下分享勝利的果實,與功臣共享天下,所以各路英雄豪傑都投靠漢王。而那些跟著項王打天下的人,立了功卻得不到封賞,所以大家都背叛他,沒有人願意跟著項王打天下。現在漢王已經滅魏、滅趙、降燕、滅代,所有的諸侯國只剩下齊國了。

    其實酈食其的言外之意就是如果齊國先投降國可保,等到後面就沒有機會了,到時國必滅。齊王田廣聽後決定降漢,下令解除戰備,好酒好肉的招待酈食其。

    韓信得到齊國降漢的訊息以後,準備撤軍卻遭到蒯通的反對,蒯通認為劉邦又沒有下達命令,讓他們不進攻齊國,為什麼要停止進攻呢?

    蒯通對韓信說:將軍帶著幾萬人才攻下趙國五十多座城池,竟然不如一個儒生的一張嘴,當了幾年的將軍,折騰了好幾年才拿下五十多座城,酈食其就憑藉他那一張嘴就拿下七十多座城。

    韓信聽後,立即率兵進攻齊國,齊國是毫無準備,結果被韓信打得大敗,齊國的20萬軍隊全部被擊潰,韓信乘勝追擊直搗齊國都城臨淄。這下酈食其完蛋了,齊王田廣很生氣地問酈食其,這是怎麼回事?酈食其一臉茫然,不知所措,齊王田廣說:只要你能讓韓信撤軍,我就饒了你。

    酈食其知道自己不能阻止韓信進攻,對齊王說:做大事的人是不拘小節的,品德高尚的人做事不謙讓,我絕不會再為你說一句話。齊王聽後一怒之下把酈食其煮了。

    西漢王朝建立以後,劉邦大封功臣,他並沒有忘記酈食其的功勞,劉邦一直惦記著他。因為酈食其的緣故,劉邦把他的兒子酈庎封為高梁侯。在劉邦心目中,酈食其為西漢王朝的建立是立了大功的,同時劉邦也對酈食其的死感到惋惜。

  • 12 # 一壺清茗品春秋

    酈食其是在劉邦西入秦關的時候歸附劉邦的。據《史記》記載,酈食其見到劉邦的時候,已經60多歲了。在跟隨劉邦後,就為劉邦獻上了陳留縣這個大禮,後來又透過行賄成功說服嶢關秦將,使之放鬆警惕,讓劉邦一舉奪下嶢關。後來,他又說服自己弟弟酈商跟隨劉邦攻城略地,自己則為劉邦充當說客。

    在劉邦與項羽僵持時期,他向劉邦建議收復滎陽,佔據敖倉,獲得了鞏固的據點和糧食補給,為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但緊接著又一計策建議劉邦分封諸侯,又差點讓劉邦陷入萬劫不復,幸虧張良的阻止,才避免劉邦的失策。這也顯示出了酈食其在戰略眼光上確實不如張良。這件事後,酈食其自告奮勇向劉邦建議,去說服齊國。酈食其來到齊國後,見到齊王,併為齊王分析項羽有兩大弱點,言而無信、賞罰不公;劉邦有兩大優點與人得利、軍隊又有上天保佑,成功得在齊王心理樹起了項羽必敗、劉邦必勝的心理。最終齊王答應了酈食其投誠劉邦的建議,並撤出了所有守備,天天和酈食其飲酒作樂。這樣,酈食其不費一兵一卒,單靠一人之力,為劉邦拿下齊地70多座城,稱他為頂級說客確實名副其實。

    而當時,劉邦同樣命令大將韓信滅齊,韓信也做好了準備,想要一舉拿下齊國。但是聽說酈食其已經收復齊國,就準備放棄。但是韓信手下謀士蒯通看到韓信將要丟棄即將到手的大功,就勸韓信,漢王命令將軍攻打齊國,又暗中派遣說客說服齊王。但漢王卻沒有命令將軍停止進攻。憑什麼放棄進攻。酈食其不過是一個說客,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就拿下齊國70多座城,而將軍統領數萬軍隊,才拿下趙國五十多座城。這樣一說,韓信馬上反悔,立即帶領攻打齊國,由於此時齊王完全放鬆了對漢軍的戒備,正與酈食其開懷暢飲,一下被韓信攻下好幾座城,一直被打倒都城臨淄城下。齊王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就說,如果你能讓漢軍停止進攻,我就放了你,要不我就烹了你。這時酈食其明白自己不可能讓韓信退兵,也逃脫不了被烹的命運。他說“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並表示絕不會再為齊王說一句話,最終被齊王烹殺。就這樣酈食其這位劉邦頂級的說客,因為小人物蒯通的幾句話,落得被烹的下場。

    雖然,在蒯通的建議下,韓信獨佔了滅齊的大功,更是一舉擊潰了項羽大將龍且的大軍,不僅取得齊地,更極大削弱了項羽的軍事實力。但是,韓信擁兵自重,擅自行動,也引起劉邦的警覺,再加上後來求封齊王等事件,一步步增加劉邦對韓信的戒心,最終在楚漢戰爭勝利後,將韓信由齊王改為楚王,由楚王貶為淮陰侯,並軟禁在長安。即使韓信沒有滅齊大功,韓信仍然是楚漢勝利中的首功之人,滅齊只是錦上添花。因此,從後來情況看,從韓信本人來說,滅齊得不償失。

  • 13 # 史學達人

    酈食其是劉邦帳下的鼎級謀士,他的智謀不在張良和陳平之下,只可惜他死的有點早,所以,在劉邦得了天下之後,對他的分封也就沒法和張良、陳平相提並論了。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對酈食其更加的陌生一些。

    蒯通是跟隨韓信的一個謀士,他一直跟著韓信南征北討,在韓信身邊出謀劃策。那麼,蒯通為何會害死酈食其呢?

    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楚漢爭霸時期的事情了。

    當時,劉邦和項羽對峙在滎陽,韓信帶著蒯通在北方開闢了一條新道路,他想打通這條道路,和劉邦一起前後夾擊項羽。

    韓信一路斬荊披棘,拿下魏國、代國、趙國、當真是風光無限,讓對手聞之喪膽,燕國也歸降了韓信。

    可以說這個時候,只要再拿下齊國來,韓信就可以繞到項羽的後面,來偷襲項羽了。

    可是,齊國是當時一個大國,擁有七十二座城池,想要拿下齊國來談何容易。

    韓信在拿下趙國,等燕國歸降之後,他就開始讓士兵休息,想休息好之後,一鼓作氣,要把齊國給拿下來。

    正是在這個期間,酈食其告訴劉邦,他說讓劉邦給他幾個人,他要去齊國遊說齊王,若是不費一兵一卒,就讓齊國投降了劉邦,那豈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劉邦答應了酈食其,就讓他帶著十幾個人,一起去遊說齊王了。

    酈食其到了齊國之後,把天下的大勢,都給齊王田廣講了一下,齊王田廣也很認可酈食其的說法,他同意投降劉邦。

    本來酈食其和齊王談的很好,只要他投降劉邦,齊國還是他田廣的。田廣為了款待酈食其,就給他準備了好吃好喝的,讓酈食其在齊國遊玩一番。

    齊王田廣投降的訊息,傳到了韓信這裡。

    本來韓信是想打下齊國來的,但是,現在齊國投降了劉邦,他就打算不打齊國了。

    這個時候蒯通告訴韓信,齊國雖說是投降了劉邦,這個功勞是會記在酈食其的頭上,和你沒有任何關係。

    但是,你要想想你有沒有接到,劉邦不讓你打齊國的命令?

    韓信當然沒有接到劉邦不讓他打齊國的命令,說實話劉邦都沒想到,酈食其僅靠一個舌頭,就把齊國七十二座城池給說投降了。

    不得不說酈食其這個人確實很牛逼。

    蒯通告訴韓信,既然劉邦沒有讓你停止進攻齊國,你就裝不知道,繼續把齊國給拿下來,這樣拿下齊國的功勞就是你的了。

    韓信還打算想想,畢竟這樣做有點不地道,會把酈食其給害死的。

    但是,蒯通又給韓信講,你想想你韓信,若是不把齊國拿下來,到劉邦功成名就,開始封賞的時候,你也掙不了第一功臣。要知道你是帶著幾十萬士兵在打仗,到現在為止你拿下來最大的一個國家,就是擁有五十座城池的趙國。

    但是,你再看看人家酈食其,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齊國七十二座城池,這樣的對比,你傷得起嗎?

    你一個號令千金萬馬的大將軍,到頭來還是輸給了一個光桿司令酈食其。

    巴拉巴拉......,蒯通又說了一大堆。

    韓信一聽蒯通這樣的分析,去他孃的,那就打吧。

    本來齊國已經投降了劉邦,齊王就下了命令讓齊國的將士們,不對漢軍設防,所以,韓信的軍隊很容易就打到了齊國都城裡來了。

    齊王田廣知道自己被韓信偷襲了,氣得要死。他覺得自己上了酈食其的當,是酈食其和韓信商量好,要偷襲齊國的。

    所以,他趕緊把酈食其給叫來,讓他叫韓信退兵,否則,就把他給用大鍋烹了。

    酈食其知道如今的自己,是活不成了。

    所以,他就大罵了田廣,說自己根本就沒有欺騙過他,至於韓信為何要打齊國,他也不知道。

    酈食其還告訴田廣,要殺要剮自己看著辦吧,老子反正是不怕死的。

    不得已田廣只好把酈食其給扔到鍋裡給烹了,這就是酈食其被害的整個過程。

    參考資料:《史記》

  • 14 # 有風物語

    酈食其本已經勸降了齊王,卻不到韓信突然發兵攻齊國,於是這位劉邦帳下最有名的說客就被齊王給煮了。勸說韓信發兵的叫蒯徹,因為和劉徹的名字撞車,就被改為蒯通。所謂同行是冤家,同為靠嘴皮子吃飯的,蒯通自然是見不得酈食其在劉邦面前受寵。而蒯通內心之中,也許真的認為橫掃北方的韓信應該獨立,然後一爭天下,畢竟從龍和扶龍那是兩個重量級的功勞。高陽酒徒

    酈食其也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主,或者說是不得志了一輩子,臨老了才遇到了明主。

    “酈生食其者,陳留高陽人也。好讀書,家貧落魄,無以為衣食業,為裡監門吏。然縣中賢豪不敢役,縣中皆謂之狂生。” 《史記·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可見雖然是個小吏,但是在老家很有名望,縣裡的大老爺們都不敢招惹他。

    雖然縣裡人說他是狂生,不過他卻自稱“酒徒”。

    (陳勝吳廣起義使得天下復又大亂 六國紛紛復國)

    藉著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機,也拉了一票人造反的劉邦跑到陳留的時候,酈食其已經六十多歲了。他毅然決然地跑到劉邦那裡毛遂自薦。

    那時候劉邦草臺班子初創急需人才,就常問部下哪有人才。其中一人正是酈食其的老鄉,回鄉就說了這事。酈食其就告訴那人,“你跟劉邦說,你老家有一位酈食其已經六十多了,身高八尺,縣裡人都說他是狂生,可是他自己說自己不是。”

    那人也還不錯,還真跟劉邦彙報了。劉邦就派人招酈食其過來。

    酈食其剛到劉邦軍營門口,說了一堆不自謙的話,

    “高陽賤民酈食其,竊聞沛公暴露,將兵助楚討不義,敬勞從者,願得望見,口畫天下便事。”《漢書》

    看門的一聽,這位張嘴就是天下大事,於是就去向劉邦通稟。

    劉邦問了一句,那老頭看著是啥樣人?

    看門的說,看那樣像是一個儒生。

    劉邦那可是見到儒生就皺眉,甚至抓過人家帽子就往裡尿尿的主,於是馬上就說了,“讓他走,告訴我,我正為天下事忙活呢,哪有功夫聽一個酸儒講什麼大道理。”

    看門的就據實跟老頭說了。

    結果酈食其大怒,再也不說自己的賤民了,“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 ”

    至此,他這個高陽酒徒算是留名史冊了。

    第一次動嘴就奪了陳留

    劉邦就是個好酒好色之人,《史記》對此也不避諱,“及壯,試為吏,為泅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沒準就是看中這老爺子的“酒徒”名號了。

    當然,酈食其確實是有大本事的,尤其是作為說客,絕對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開始,劉邦是在陳留,可是陳留城還在秦朝手裡。酈食其第一次出馬,就拿下了陳留。

    “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旻,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積粟。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內應。”“於是遣酈生行,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第二次動嘴就被張良搶了功

    公元前207年,劉邦軍破武關,到了咸陽外的嶢關。

    劉邦要強攻,張良勸了一句,秦軍戰鬥力很強,咱們萬一損失太大呢,不如找人勸降他們。

    (項羽劉邦的滅秦之戰 劉邦先入了關中)

    酈食其怎麼說的不知道,反正秦軍將領答應投降了。

    結果他興高采烈地回營彙報,想不到張良卻又說,這時候趕緊發兵攻城!理由是秦國將領是降了,可是士兵未必願意,所以趁他們麻痺大意之機,幹掉他們。

    於是,這個勸降的功勞就未必作數了。

    第三次動嘴 搶了韓信的功

    公元前205年,劉邦敗於彭城,結果魏王豹反叛,於是劉邦派酈食其去說服魏王豹。這一次他的口才沒好使,劉邦就派出了韓信,韓信直接就把魏王豹給打爆了。想必這時候,韓信就對只會耍嘴皮子的酈食其有看法了。

    (滎陽周邊最有名的就是楚河漢界了)

    當時劉邦在滎陽死扛項羽,而韓信則作為偏師去經略河北六國故地。韓信真是能打,很快就打服了趙、燕那些草頭王。

    而在這個時候,酈食其突然有了主意,北方剩下的就是齊國了,他很想試試收服一國的滋味。於是他就主動請纓對劉邦說,

    方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今田廣據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於歷城,諸田宗彊,負海阻河濟,南近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為漢而稱東籓。”上曰:“善。”《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酈食其作為說客是很稱職的,誇了劉邦如何如何一番後,說你要是最後投降的話肯定會被消滅掉,現在就投降的話,你的齊國就能保住了。

    只不過這段話應該是最觸動齊王的,

    下井陘,誅成安君;破北魏,舉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

    說的就是韓信已經幹掉了魏國和趙國,馬上就要兵臨城下了。

    於是酈食其就說服了齊王田廣。可謂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了。

    被同行坑成了骨頭湯

    齊王田廣既然同意投降,就放下了戒心,和這高陽酒徒天天尋歡作樂。

    不過,韓信這邊就沒這麼歡樂了。

    韓信一開始是沒什麼想法的,畢竟都是劉邦手下的人,齊國降了也好。

    可是韓信手下也有一位靠嘴皮子謀生的人,就是蒯徹(蒯通)。

    他說的很直接,您帶了好幾萬人才打下趙國五十城,而酈食其憑著三寸之舌竟然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了齊國七十多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

    而蒯徹的另一句話更讓韓信上心,

    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髮間使下齊。《漢書》

    就是劉邦一邊讓您攻打齊國,一邊卻派出人出使齊國。很明顯告訴韓信,劉邦這是不信任您的能力啊。

    韓信聽了大受觸動,直接出兵攻打已經投降的齊國。

    這時候本來一起快活的齊王馬上翻臉了,告訴酈食其,你要麼讓韓信退兵,要麼煮了你!

    酈食其這時候很硬氣,直接回答道,我才不會為你勸韓信退兵!

    齊王田廣聞漢兵至,以為酈生賣己,乃曰:“汝能止漢軍,我活汝;不然,我將亨汝!”酈生曰:“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

    於是,他真就被煮了。

    結論 一定小心別擋了別人的路

    蒯徹可不是小人物,也是有一張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嘴。當年陳勝吳廣起義時,正是蒯徹出了個主意,直接降服了燕趙三十多城。

    作為縱橫家的蒯徹看酈食其不順眼很正常,但說同行相斥似乎有點輕視了蒯徹的理想。

    韓信臨死前說的悔不聽蒯徹之計,是真的後悔了。

    當時蒯徹就勸韓信據有齊地而自立,這一下就明白為何他要讓韓信進攻齊國了。因為他早就想著讓韓信能夠奪取天下。

    所以,酈食其之死,很可能是因為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擋了別人想上進的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投資大型加工大米和銷售需要注意怎樣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