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食自君
-
2 # 公明淏
關於馬謖的問題有幾個版本,不盡相同。
其一,《三國志·蜀書·向朗傳》的記載是“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其二,《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則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即馬謖在獄中病故。
其三,《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即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謖。
裴松之注引《襄陽記》中的記載,馬謖臨死前曾寫信給諸葛亮,說“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後諸葛亮待其遺孤如同己出。
如果此記載屬實,可證明馬謖死前未曾有機會再與諸葛亮謀面,否則也無必要寫這麼一封信。而據《三國志·蜀書·王平傳》中的載,“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可見諸葛亮確實曾下達處死馬謖的命令。
反觀《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馬謖)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就很有問題!
馬謖隨劉備入蜀,做官處事,並沒有什麼嚴重失誤,劉備是怎麼看出來“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呢?劉備又怎麼知道諸葛一定要用馬謖呢?說不通!
因此,“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句話本身就應該是在街亭之戰中才產生的!當馬謖說”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的時候,誰能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呢?而亮納其言。
所以,我認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之語,根本就不是劉備說得!!!它更像是諸葛自己對馬謖下的結論。
正是因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留著也沒用,用以正軍法再合適不過了,咎由自取。
-
3 # 沉140769451
不殺馬謖,誰來承擔失敗的責任。諸葛亮的自我懲處毫無意義,只是做秀的樣子貨,他仍集軍政大權一身,仍堵不住反對北伐勢力的口,必須死幾個人,才能堵住。因為不能殺諸葛亮,反對者也要一個洩發不滿的出口,不讓他們發洩,當攔路虎,必然讓不滿全集中到自己一個人身上,讓不滿的人中不太堅定的大多數,也覺得必須首先消滅他,才能解決問題。殺馬謖,是殺給反對者看的,不是維護軍紀的需要,維護軍紀並不需要殺馬謖。如果諸葛亮真大公無私,街亭失敗,他才是主要責任人,不應委過馬謖,可以重重處罰馬謖,自己主動承擔用人不當的主要責任。
從蜀漢當時的軍事實力來說(此役,蜀漢總兵力只有八萬人,去除兩路疑兵的兩萬人,諸葛亮手上只有六萬人,而魏軍光前鋒的張郃部就有幾萬人,後面還有更多的魏軍主力),以諸葛亮的謹慎,就算沒有街亭之敗,他也只能撤回漢中,而不可能與實力遠超過自己的魏軍進行一場損失慘重的戰略決戰。馬謖的任務就是為蜀漢大軍主力撤回漢中爭取時間,而不是準備與魏軍決戰的前鋒,他的失敗,並沒有改變什麼,只不過損失了不足四千人馬而己,對北伐戰爭,是微不足道的,但馬謖正好為諸葛亮的失敗當了替罪羊,用自己的死,幫諸葛亮堵住了反對者的口,為諸葛亮的虛名添加了一筆。所以,殺馬謖時,諸葛亮的良心,讓他也忍不住可能掉了幾滴眼淚,他也知道馬謖罪不致死,但政治需要他用馬謖的死來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不能承擔北伐失敗的主要責任。
-
4 # 任馳贏天下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知道諸葛亮一項軍機嚴明,而且這次馬謖還是自願請命守街亭的,並且還當場立下了軍令狀。馬謖一意孤行,沒有按照諸葛亮的佈署行事,擅自主張把軍營駐紮在了山上,想憑藉天險包圍魏軍。 可是沒想到水源供給不上,結果被魏軍張頜的部隊團團圍住,生啦啦的困死在了山上。
因為無水做飯,大量蜀軍堅持不住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最後馬謖只好帶著殘兵敗將衝出了重圍,幸好前面有魏延前來接應,馬謖才逃過一劫。馬謖雖然逃出來了,可是街亭卻因為他的大意而失守。
諸葛亮聽到街亭失守的訊息後,立刻命令大軍撤離,諸葛亮退回漢中後,立刻總結經驗教訓,因為他自己用人失誤,加上馬謖的自以為是擅自做主,改變戰略,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最後忍痛割愛揮淚斬了馬謖。自己也自貶三等。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除了按軍法行事外,更是為了震懾群臣,儘管當時蜀軍正是用人之即,可是諸葛亮不得不這麼做,因為馬謖違抗軍令,導致街亭失守,論罪當斬,諸葛亮如果不這麼做,何以制勝於天下,又何以在軍中立足,馬謖之死實屬罪有應得。
按照諸葛亮計劃,街亭如果保住的話,北伐戰爭就能得以順利進行,可是萬萬沒想到第一次北伐就以街亭失守而告終。諸葛亮用錯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馬謖也確實經不住推敲,別看他說話頭頭是道,可是真正讓他統領三軍,馬謖還真就不行。蜀軍中能委以此重任的大有人在,諸如魏延、趙雲、吳儀等人,可是諸葛亮偏偏選擇了馬謖。
其實諸葛亮為了協助馬謖守街亭,還另外派了副將王平跟隨馬謖一起去守街亭。可是馬謖根本不聽王平的意見,王平堅持在城中駐守,馬謖則要求把部隊屯與山上。二人因此還大吵了一架,後來畢竟馬謖是領導說了算,所以王平只能聽命於馬謖,結果馬謖丟了街亭不說把命還搭上了。 其實劉備當年就曾經對諸葛亮說過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可就因為諸葛亮和馬謖關係不錯,馬謖也自以為自己兵法純熟,高人一等。而且還當場立下了軍令狀,所以諸葛亮才選了馬謖,馬謖的悲劇也就此上演。
說到這有人問了,馬謖何許人也,居然被諸葛亮如此器重。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馬謖是蜀漢侍中馬良的弟弟,家中兄弟五人,他排行最小,馬氏兄弟因為才華出眾被俗稱為“馬氏五常”。馬謖才器過人,特別喜歡談論軍計,所以投奔劉備後,特別受諸葛亮青睞。馬謖歷任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等職。
街亭在三國演義中是個兵家必爭之地,它的失守直接導致諸葛亮北伐的失敗,所以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這麼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馬謖居然吊而郎當的把它輸給了別人,你說諸葛亮能不生氣嗎?
所以我認為馬謖的死是自作自受。
-
5 # 小屋253315373
斬馬謖是三國演義中的一段描寫,諸葛亮還是邊哭邊斬的,表現十分煽情。
按照三國志記載,馬謖死於獄中,具體是殺頭還是病死的卻沒有明說,我傾向於是病死。其中諸葛亮傳中講,戮謖以謝罪。而向朗傳中卻記載馬謖是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報。馬良傳中說,馬謖是病死監獄。整理起來,可以這樣分析,即馬謖街亭失守後畏罪潛逃,向朗給予支援,隱而不報,後來被捕入獄後,在獄中病死,諸葛亮確實也曾下令殺頭,但是馬謖已經提前病死了。隨後諸葛亮還進行了祭拜。
第二是街亭的責任到底應該由誰來承擔。我認為首要責任在諸葛亮。這要從第一次北伐的戰略態勢談起,事實上第一次北伐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當時諸葛亮派出趙雲鄧芝領一軍人馬大張旗鼓進攻長安,誘使曹真收縮防線,卻派遣主力出隴右道,進兵甘肅。形勢一片大好,天水等三郡已經歸降,只剩下郭淮等個別人在駐壘抵抗。而且西涼是曹魏統治薄弱地區,羌漢矛盾比較激烈,諸葛亮的勝算極大。由於蜀兵野戰攻堅能力比較弱,缺乏攻城裝置,面對郭淮的防守缺乏有效打擊手段,補給線過長,使得進攻態勢出現了遲滯,這時諸葛亮應該儘快調整部署,一方面積極強化主要關口的防禦,在主要幾個隘口形成堅固營壘,造成關門打狗之勢,則可以極大的消磨守軍鬥志,強化本軍勝勢,或者進行必要的懷柔分裂和拉攏。可惜諸葛亮都沒有做,而是一味增兵,犯了添油戰術的錯誤,對幾個重要的補給基地都沒有強化,等曹睿看清了蜀國的戰略意圖,調集部隊重點打擊蜀軍的補給線時,各主要基地已經危於累卵,從戰略上就已經輸了。這和阿根廷馬島之戰是特別相像的。
第三是馬謖的街亭防禦戰到底有沒有達成戰略目標。演義中馬謖帶了兩萬兵,還分了王平5000,實際上不可能這麼多,首先是諸葛亮所帶的總兵力不太容易超過夷陵之戰的規模和水平,最樂觀估計也不過七八萬兵力,估計這是連支前民兵也給算上了。趙雲鄧芝帶一萬兵,諸葛亮派出去攻擊隴右的主力最少有三萬兵,實際留給馬謖的只能是後軍中的部分兵力,刨去守備大營的部隊,馬謖兵力不大可能超過一萬人。以這點輕步兵對陣張頜的五萬精銳重灌騎兵,戰敗是必然的。再者,街亭打的是遭遇戰,馬謖來不及構築堅固城防,不得已上山,利用地形抵擋騎兵衝鋒,這是有道理的,最起碼騎兵仰攻會付出重大代價,如果在平地駐壘而防禦薄弱的話,怕是連一次騎兵衝鋒都防禦不住。事實上街亭防禦戰打了半個月時間,已經給蜀兵留下了退卻的時間,從戰略上是達到了目的,況且列柳城已丟失,門戶洞開,這時候街亭已經不重要了,馬謖面臨的就是必敗的結局。
第四是為什麼要斬馬謖。其實我更認為這是諸葛亮的一種策略。作為託孤大臣,諸葛亮當時的威望並不高,特別是魏延等人並不服氣,首次用兵就敗退而還,在政治上需要有一個替罪羊,馬謖已死,諸葛亮不可能不知情,之所以安排這樣一次斬首,怕是主要為了安撫眾人,同時也能爭取馬良等人的諒解,畢竟不是活人斬首的,隨後又進行了哭祭。所以斬馬謖就是諸葛亮玩的平衡術而已。
最後要說的是,斬馬謖的罪名是畏敵潛逃,並不是錯誤執行將令,在山上設寨。
-
6 # 文史印象
導語:諸葛亮主政蜀漢政權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之時,街亭之戰,錯用馬謖,讓他去防守關係戰爭全域性成敗的街亭, 結果遭到慘敗, 發生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一悲典故。
由《三國志》可知,諸葛亮是一位既嚴明又平和的政治家,不論治國還是治軍,他都不會亂開殺戒。蜀漢史上,真正因戰敗被諸葛亮軍法處置的大將只不過馬謬一人。但馬謖本人才能向來受到諸葛亮重視,二人私人交情很深,那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悲劇是怎麼產生的呢?
事故經過“揮淚斬馬謖”這個故事情節大家已經很熟悉,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對馬謬因失街亭而被斬的情況再做一下介紹。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使趙雲、鄧芝出斜谷道為疑軍,諸葛亮統主力部隊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降蜀,震動關中,魏明帝遣大將張頜阻擊諸葛亮大軍。
諸葛亮使馬謖為先鋒、王平為副將,守戰略要地街亭。然而馬謖“違抗軍令,自作主張”,大敗於張頜,使諸葛亮軍隊處於被魏軍合圍的險境。諸葛亮只得退軍,宣告一次北伐的失敗,同時“揮淚斬殺馬謖以罪謝眾”。
不少史學家很同情馬謖,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馬謖雖戰敗,最多罷官或戴罪立功便可,罪不至死,甚至認為街亭之敗的主要責任應由諸葛亮來承擔。
以上觀點,有待商榷,這樁公案,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出發,往往會得出不同的論證。如果總結諸葛亮揮淚殺馬謖的動機,無非有一下幾點理由。1、戰敗罪
古時軍中主將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如果大將指揮失當而戰敗,輕則損兵折將,重則敗家亡國。因此,為維護軍對戰鬥力,歷朝歷代軍法對敗將懲罰極為嚴厲。如,戰國時期『肥之戰』 秦軍大將樊於期戰敗於趙國名將武安君李牧,懼怕秦始皇懲罰,而流亡燕國。
街亭之役前夕,諸葛亮領導的北伐軍進展順利,“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降蜀”,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因為街亭之役的失敗,蜀漢損兵折將不說,丟掉這塊戰略要地而喪失了利好形勢,諸葛亮不得不撤兵,損失極為慘重。
作為部隊指揮官,馬謖肯定承擔第一責任。從這一點來說,諸葛亮殺馬謖是有歷史傳統的。蔣琬曾質疑諸葛亮“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諸葛亮含淚回曰:“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諸葛亮解釋很容易理解,殺馬謖以正軍紀。
2、違抗軍命罪
大將以服從軍命為天職,部隊各級將士必須嚴格執行統帥的命令才能保證戰鬥的勝利,不服從軍令者,受軍法處置是定律。
如《尚書·甘誓》載夏啟在甘之戰前宣佈:“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予則戮汝。”
要求全體將士必須服從軍令,違反者斬。街亭之戰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規劃,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於南山上面,欲居高臨下衝鋒陷陣。結果被魏國大將張郃于山下率軍包圍,斷絕馬謖水源,導致蜀軍大敗。基於這一點,馬謖被斬,亦情有可原。
3、穩定人心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絕不單純是一個軍事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
諸葛亮之所以不斷北伐中原,目的就是轉移國內矛盾。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擁有荊州益州、東洲三大勢力集團。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敗使益州、東州集團士大夫對劉氏政治產生懷疑,國內矛盾加劇。
諸葛亮因此發動北伐,將蜀國的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北伐失敗,更使內部人心不服,因此殺馬謖則成為諸葛亮“殺雞儆猴”的無奈之舉。
警示內部人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論誰觸犯法律,都會受到懲罰,使內部人員不敢越軌行事。
因此,馬謖失誤導致一次北伐無功而返,諸葛亮欲表現執法如山的決心,雖然痛心,也不得不為之。
結語綜上所述,諸葛亮治軍嚴明、社會群體的壓力以及諸葛亮穩定人心等方面都為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7 # TonyDeng
其實讀《三國志》裴松之注,附錄了當時人們的一些評論,指出沒必要殺馬謖的。正如我之前寫過的文章那樣,雖然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頗高,說他治理公平,遵循法治,但記載的事實,也是有反例的,法正專橫而被諸葛亮放過即是一例,所以我說諸葛亮本質上是人治,他不是儒家人物(後世稱是儒家典範實際上是笑話),而是典型的法家人物,法家當然可以因應時勢和需要而靈活處理事務,用嚴律令之理由殺馬謖之所以被時人議論,即是因此。
看陳壽的記述就知道了:出兵時,論者皆認為應用魏延、吳懿,只有諸葛亮違逆眾議,超拔馬謖,導致失敗。也就是說,街亭之敗本就是諸葛亮用人錯誤導致,是他首先不聽眾人意見,一意孤行要用馬謖,卻反過來斬馬謖——這裡沒有任何馬謖主動請纓的說法,羅貫中替諸葛亮迴護罷了。而就在當時,蔣琬已經反對殺馬謖,可見諸葛亮此舉未必服人,否則蔣琬不會一個人說這種話,何況蔣還是諸葛亮推薦的後任,他若連這種基本道理都不懂,諸葛亮向劉禪推薦他幹嘛。離諸葛亮不遠的習鑿齒也明確表達對殺馬謖的不滿,雖然習是諸葛亮的吹捧者,也在此時說出諸葛亮活該無法戰勝魏國的話來。
-
8 # 江湖小曉生
導語:心有敬畏,才能砥礪前行。
諸葛亮不是曹操,曹操在北方那是一家獨大的局面,他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沒有任何約束。而諸葛亮不能這麼做,雖然都是丞相,都是帝國實際的掌權人,可諸葛亮最可貴的就是自己制定法令約束自己的權力。
清朝末年,北洋政府大總統袁世凱,手下有四位忠心耿耿的大將。段祺瑞、馮國璋等人相繼在日後都成為了北洋政府的領袖。這個時候的袁世凱聲勢正隆,所以他公然廢除了限制總統職權的法律,甚至廢除了國會,再往後就公然稱帝自立了。
所以說一個人權力大到了沒有任何約束的時候,你會怎麼做?曹操、袁世凱這樣的梟雄會想辦法加九錫稱王稱帝,可是諸葛亮卻完全相反,他制定了法令來約束自己的權力,並且舉國上下都要遵循這些法令。
以身作則的風範,實在是讓無數梟雄汗顏。這就是諸葛亮最可貴的地方,有些專家抨擊諸葛亮不會打仗,他們說諸葛亮只懂得搞後勤,並且藉此來貶低諸葛亮。甚至有狂妄之徒,將諸葛亮比作曹操,實在是譁眾取寵,不知所謂。
01馬謖是諸葛亮真正的傳人,但是法令必須要實行。街亭是出祁山最重要的要道,誰掌握了街亭,誰就能掌握這場戰爭的主動權。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想到了這一點,但是諸葛亮的動作快,所以他們先奪取了街亭的控制權。
只要後續大軍能夠跟進,那麼進入曹魏的地盤,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由此可見,街亭的重要性是其他城池所不能比擬的。
所以守街亭的人選,成了這次軍事行動的重中之重。馬謖一再主動請纓,諸葛亮認為馬謖對兵法的瞭解,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也就讓他去了。
其實這個選擇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失誤,因為馬謖一方面是諸葛亮的親傳弟子,一方面自身又有極高的兵家造詣,鎮守街亭應該是問題不大。
可是事情可大可小,守住了就是大功一件,守不住那就要掉腦袋,誰都清楚這件事。就算馬謖是諸葛亮最看重的徒弟,那也不能違背法令。
結果馬謖果然把街亭丟了,諸葛亮得知訊息以後,擔心曹魏大軍乘勝追擊,所以果斷將大軍撤入了漢中。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三國志》
馬謖本人在魏延援軍的保護下勉強逃回來了,可是他應該知道,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條。諸葛亮下令斬殺馬謖,雖然全軍上下痛哭流涕,各路將士苦苦哀求,但是法令就是法令,絕對不能違背。為此諸葛亮自己也自降三級,留在軍中效力。
02諸葛亮為何要斬殺馬謖?人才缺失的蜀漢豈不是損失很大?諸葛亮斬殺馬謖,其實很多人是表示反對的。尤其是那些跟馬謖關係不錯的人,他們認為軍中的人才本來就少,像馬謖這樣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殺一個少一個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殺馬謖呢?
蜀漢正是用人之際,北伐尚且需要很多時日,諸葛亮目前也只有馬謖這麼一個接班人。將來諸葛亮如果老去,北伐還沒有成功的話,那馬謖這樣的接班人豈不是顯得更加重要?
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馬謖》
他們看不出殺馬謖會有怎樣的好處,但是可以看得出,只要不殺馬謖,那麼軍中就會多一個人效力。可是諸葛亮還是不顧眾人的反對,堅持殺了馬謖,這是為何?
其實諸葛亮是為了維護軍中的紀律,帶十個人的兵好帶,只需要跟這十個人處理好關係。帶一百個人的兵也不是很難,只要給他們吃飽穿暖了。帶一千個人的兵那就有難度了,因為你一個人無法同時管理這麼多士兵,甚至連人都人不齊。
在管理一千個人的時候,那就需要動用軍規了,只有軍規嚴明,這一千個人的隊伍,才能勁兒往一處使。一千個人的隊伍尚且如此,何況諸葛亮所帶領的是一支十萬人的大軍呢?
如果軍規不嚴明,後果就是誰都可以犯個錯,回頭大家跪下來求情就可以化解了。這件事對整個蜀漢大軍來說絕對是毀滅性的。
所以殺馬謖不僅僅是因為他犯了軍規,而是因為殺了他,可以樹立軍規。當軍規成為了至高無上的寶典以後,就算諸葛亮去世了,蜀漢大軍都可以保證嚴明的紀律。
03殺馬謖諸葛亮當然心疼,不殺諸葛亮就只能回家種田了。殺馬謖是歷史上著名的一齣戲,為什麼如此出名呢?因為這裡面所深藏的道理,是非常可貴的。你相信封建社會存在依法治國的人嗎?
按照道理來說,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掌權者一家獨大,什麼都是他說了算,他的命令那就是法令,誰敢不從那就殺了誰便好了。
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三國志》
就算是到了清朝,最靠近我們的封建時代,其實也是這麼個狀況,文字獄的興起,言論自由的限制,這像個依法治國的朝代嗎?當然不像。
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蜀漢帝國,卻真正實行了依法治國。法令是諸葛亮親自與高層商討制定的,實行是從諸葛亮這兒開始實行的。
宮中府中具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誰都得按照法令在蜀漢存活下去,不管是皇宮裡劉禪的手下,還是丞相府中諸葛亮的下屬,全部都要依法做事。
馬謖違背了法令,害得蜀漢大軍損失嚴重,北伐大業嚴重滯後。這條罪名足夠讓他擔負殺頭之罪,因為諸葛亮依法治國,絕不是靠賣人情來治理國家。
總結:多少梟雄依靠人情治理國家,只有諸葛亮依法治國。我們看三國之中三個國家,其中東吳是跟元始封建社會最貼切的,孫權為了收買人心,一方面繼續實行貴族壟斷官場的制度,一方面採取獨裁主義,壓根就沒有什麼法令可言。
曹魏比東吳要先進一些,因為曹操採取唯才是舉的措施,遏制貴族集團的擴張。我們可以看曹操的部下當中,一多半都是有才卻沒有家族勢力的普通人。可是曹操也是獨裁主義者,他不會管什麼法令,更不會用法令來約束自己。
可諸葛亮完全跟他們不一樣,諸葛亮採取依法治國的方針,對自己跟對別人是一樣的要求和標準。諸葛亮死的時候,家無餘財,還政劉禪,沒有培養子侄接手自己的權位,試問那個時代還有誰能做得到?
千古名相併不只是說他的能力很強,而是他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一個一枝獨秀的王朝。在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上,屬於獨一份的那種。
參考資料:《三國志》
-
9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我們先來看一下街亭為什麼會失守,就能明白諸葛亮為什麼要殺死馬謖了。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違背以往的用兵習慣,沒有讓老將魏延等人駐守街亭,而是讓年輕將領馬謖統帥部隊駐守街亭。諸葛亮的這一排程主要是因為馬謖更加年輕,諸葛亮想要給蜀漢培養年青一代的人才。
在街亭之戰爆發前,馬謖給人的表現一直都比較睿智,這也是諸葛亮選中馬謖的主要原因。假如馬謖能夠出色的完成街亭之戰,未來諸葛亮的位置遲早都是馬謖的。然而馬謖這個人天生性格高傲,他違背諸葛亮的命令,導致了街亭大軍失敗。
將領打敗仗非常的正常,但是馬謖違背諸葛亮的命令,這一個錯誤就非常嚴重了。諸葛亮是一個執法嚴明的人,違抗軍令的人就需要被處死,這一點諸葛亮比任何人都明白。況且馬謖戰敗直接導致了諸葛亮北伐全線崩盤,如果諸葛亮不處理馬謖,就無法給眾人一個交代。
在諸葛亮北伐前後,朝廷裡面一直都有反對北伐的聲音。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以失敗告終,朝廷裡面反對北伐的聲音肯定會更大,因此諸葛亮無論如何都要找一個人來認領北伐的過錯。而且諸葛亮殺死馬謖還能夠震懾軍心,讓其他的將領不敢再違背軍令。
馬謖跟隨諸葛亮多年,軍營裡面所有人都知道馬謖和諸葛亮的關係很好,現在馬謖違背諸葛亮的命令都被諸葛亮處死了,其他的將領肯定會引以為戒,下次絕對不敢再違背諸葛亮的命令。
除了這幾點客觀原因外,馬謖丟失街亭導致蜀漢失去最後一次翻盤的機會,也是諸葛亮殺死馬謖的重要原因。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蜀漢最有機會成功的一次北伐,因為在第一次北伐之前,曹魏根本沒有做出多少防備,假如馬謖能夠守住街亭,蜀漢就有機會佔領涼州,那麼蜀漢和曹魏的實力對比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在馬謖丟失街亭之後,蜀漢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曹魏從此加強了對蜀漢的防禦,諸葛亮後面的幾次北伐都要面對曹魏重兵集團的威脅,再也沒有出現像第一次北伐時期幾個郡望風而降的情況。
從蜀漢未來的角度來看,諸葛亮殺死馬謖並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諸葛亮想要懲戒馬謖,完全可以採用貶官和監禁一類的方法來處置他。雖然諸葛亮殺死馬謖讓蜀漢的其他將領都能夠引以為戒,但是蜀漢本身就缺乏人才,馬謖又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才。假如諸葛亮好好教育馬謖,馬謖肯定能夠改過自新,成為蜀漢的大將。
-
10 # cwfengsheng
馬謖是諸葛亮的親信,且諸葛亮將馬謖作為接班人培養,在出現重大失誤的時候,諸葛亮必須給蜀國上下一個交代才行,如果諸葛亮不處置馬謖,其他人會認為他做事任人唯親,蜀國內其他派系的人絕對會拿此事攻擊他,綜上,馬謖必須死。
-
11 # 鄭漂一哥
筆者認為,諸葛亮揮汨斬馬謖是不得己而為之。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一的是軍紀嚴明,而且這次馬謖還是自願清命守街亭,的並且當場立下了軍令狀。馬謖一意孤行,沒有按照諸葛亮的部署行事,擅自主張把軍營駐紮在山上,想憑藉天險包圍魏軍。可是沒想到水源供給不上,結果被魏軍張頜的部隊團團圍住,硬生生地困死在了山上,只能說馬謖自做自受。
-
12 # 阿力的24號男神
軍中無戲言,馬謖既已立軍令狀,諸葛亮不殺他也難以服眾啊!豈能以私費公!只是馬謖只會紙上談兵,不堪大用!虧了諸葛亮的一片苦心啊!
-
13 # 一葉小舟168521774
蜀國經歷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的大敗後,軍事將領己呈凋零之勢。諸葛亮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蜀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了第一次北伐,然而,由於馬謖的失利,倒致北伐的大好形勢直轉而下,無奈之下,諸葛亮只好班師回蜀,馬謖也被諸葛亮揮淚而斬。
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的原因。
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經過多年的準備後,開始了畢生中的第一次北伐。
由於,諸葛亮準備的充分,加上發動北伐時間上的突然性,戰事發展的相當順利,隴右三郡不戰而降。一時間,魏國上下一片慌亂,魏明帝急派張郃帶領五萬人馬增援。
這次北伐,趙雲率部兵出褒斜道,作為佯攻以迷惑曹軍。諸葛亮自率十萬兵力,主攻隴右,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諸葛亮的計劃是,涼州諸郡平定後,蜀軍兵合一處,再正面迎擊曹軍,然後,殺至陳倉,再入關中,與曹軍決戰於長安。
張郃的增援也在意料之中,張郃率兵增援,必走秦隴大道,而在這條路上,有一過極為利想的阻擊地點,就是街亭。
街亭是秦隴大道的必經之處,且兩面都是高山。守住此地,等諸葛亮涼州諸郡平定以後,張郃無論有多少人馬都無濟於事了。
諸葛亮派出他的參軍馬謖,帶領蜀軍中專門對付騎兵的無當飛軍去鎮守街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街亭失守了。
傾刻間,北伐的形勢發生了逆轉,再有遲緩,蜀軍有覆滅的危險,無奈之下,諸葛亮只好率大軍退回蜀地,龍佑三郡得而復失。
二,馬謖是否該斬。
馬謖是荊州人氏,馬氏五常其中之一,馬良是其兄長,和諸葛亮關係很好。馬良死後,馬謖以其聰明才智,很受諸葛亮愛戴,經常被召入相府作徹夜長談。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時,馬謖建議諸葛亮採取的,攻心為上,攻城太下的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就是說,在諸葛亮心中,馬謖是一個很有頭腦,很有見地的人。
所以,諸葛亮讓馬謖去守街亭,有讓其歷練的意思。
然而,馬謖讓他失望了,諸葛亮不是不知道,勝敗乃兵家常勢這個道理,百戰百勝是不可能的,況且,蜀漢人才的凋零也是諸葛亮的一塊心病。可是,諸葛亮還是把馬謖斬了。
那麼,諸葛亮做的是否有點過了呢?
這要從馬謖戰前,戰時,戰後的表現來分析。
馬謖的口才應該相當不錯,否則,很難理解當時,他的攻心戰能讓睿智的諸葛亮輕鬆接受。雖然,守街亭這個重擔的可選人員還有久經陣仗的魏延,吳壹等人,最終,諸葛亮還是選擇了他。
然而,馬謖在作戰時,還是採取了將在外,君命又所不授的措施。他大膽地修改了諸葛亮的部署。對王平等人的建議,也是置之不理。
戰敗後,馬謖如果能主動收攏殘兵,進行積極反擊,即便成功與否,最後的結局可能會是另一種情況。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逃跑。
所以,儘管蔣琬求請時說:天下未定,卻殺才智之士,豈不可惜。儘管,他被殺時十萬將士為之流淚,諸葛亮還是忍痛割愛了。
綜上所述,馬謖之死,是被他戰前的口出狂言,如立下軍令狀。戰時的狂妄,驕橫,如拒絕王平的建議。戰後的逃跑,一步步把自己逼死的。
-
14 # 凡塵了事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那是否有人好奇過在城池已經丟失的情況下諸葛亮為什麼還要殺死這樣一位勇猛的將軍呢?馬謖到底犯了什麼的錯誤,讓他連戴罪立功的機會都沒有而被直接斬首?諸葛亮在殺他的時候為什麼又要流淚呢?種種問題令人十分困擾,我們想要解決這幾個問題就要了解一下,馬謖的人生經歷。
馬謖出生於公元190年,在年僅39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他是三國時期劉備陣營中比較有名的一位將領,很早的時候就開始跟著劉備攻打天下,為劉備建立國家立下了不小的功勞。諸葛亮很喜歡他,認為他非常有軍事才能和謀略,經常和他談論軍事政治。
諸葛亮是因為對馬謖的喜歡而忽視了其本身的不足,在劉備去世的時候曾經提醒過諸葛孔明說;馬謖並沒有他認為中的那樣有才能,要在任用他時對他多多進行考察和研究,不要給予他過於重大的任務,但諸葛亮卻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對馬謖的認知是正確的。
馬謖確實為諸葛亮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議,比如在公元225年諸葛孔明率軍平叛的時候就問馬謖對這個戰爭的想法,問他有什麼好的建議?馬謖做出了這樣的回答:如今叛亂的軍隊依仗著地理環境和路途遙遠的便利,已經叛亂了很多年,即使我們如今抓住他們,但是一個不注意他們又會繼續反叛,如今全國正在集中精力準備北伐的戰爭,
所以此時不適宜在這場平叛戰爭中耗費太大的心力,而且如果敵人知道我們如今的國庫不充盈,他們反叛的速度還會加快,所以這場戰鬥應該以心理戰為主,讓他們能夠真心的臣服。諸葛亮採用了他的建議不久就收復了反叛勢力,如此諸葛亮就認為馬謖是有真才實學的,對他就更加的喜愛。
在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了北伐的戰爭,當時他手下有魏延等有勇有謀、充滿經驗的將軍,不少人都建議諸葛亮應該以他們為先鋒,但是諸葛孔明卻沒有接納他們的意見,堅持讓馬謖作為先鋒,因為他相信馬謖一定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馬謖在作戰的時候並沒有遵循諸葛孔明的部署,將軍隊安營紮寨在了沒有水源的高山上。當時,馬謖的手下多次對他進行勸解,但是他卻沒有改變自己的想法。魏國派出的將領發現馬謖駐紮在高山上的時候,就將其圍了起來並且斷了他的水源。
眾所周知,水是人們生存非常重要的一個物質,失去了水源的馬謖會獲得失敗的結果也並不奇怪。後來他就遭到了魏軍的強烈攻擊,不久就兵敗逃散,而蜀國的北伐也因此失敗了。
在回到蜀漢之後,諸葛亮就將馬謖和其他兩位將軍全部處斬,並且在斬馬謖的時候還留下了淚水。諸葛亮留下流淚的原因如今已經不可考,不知是對馬謖的可惜,還是對這場戰爭失敗的傷心,亦或者是對沒有聽從劉備建議的後悔。
-
15 # 回望歷史的青年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三國時期蜀漢大臣,侍中馬良之弟。馬氏兄弟有五人,馬良字季常,馬謖字幼常。古人取字講究排序,“伯仲叔季”,可見馬良是老四,馬謖是老五。馬良不幸的死在了夷陵之戰的戰場上。劉備則在臨死前對馬謖下了一句評語“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然而,諸葛亮並不這麼認為,他任用馬謖為參軍,二人常常談論軍計,從白天到黑夜,並被用為參軍。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派王平為先鋒,助馬謖鎮守街亭,抵禦張郃的攻擊。然而馬謖卻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捨棄水源,上山紮營,所下軍令繁亂無章,王平多次勸諫,馬謖不能用,之後馬謖便被張郃擊敗了。當時駐守街亭的軍隊都四散奔走,只有王平所率領的一千多人,大鳴軍鼓,堅持防守。張郃因為看到王平那邊似乎很熱鬧的樣子,擔心有伏兵,故而沒有再去接近王平的部隊。於是,淡定的王平慢慢收集聚合散兵,優哉遊哉地率軍返回。馬謖敗走。
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諸葛亮為什麼會在關鍵時刻任命馬謖為先鋒呢?史無詳載。我們分析來看,首先馬謖主動請纓,主觀的積極性高;其次,馬謖才華過人,諸葛亮甚為器重,也想給馬謖一次立功的機會;再者,馬謖是諸葛亮如同兄弟的馬良的親弟弟,從私交方面說,諸葛亮照顧馬謖,給馬謖機會也是有可能的;此外,諸葛亮對當時戰場形勢利好的局面過於樂觀,也有點輕敵的思想存在,認為馬謖只有按照自己的既定安排部署,就可以完全抑制魏軍。但諸葛亮卻會忽視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馬謖的能力問題。從馬謖的履歷來看,馬謖基本上是在地方任行政長官,或在諸葛亮身邊擔任參軍的職務,絲毫沒有任何領兵打仗的軍事經驗,儘管馬謖平時喜歡談論軍事問題,對軍事理論也比較精通,但從理論到實際應用還是有較大差距的,如果說馬謖擔任一名參謀部的作戰參謀,應該說還是比較稱職的,任命為直接領兵的將領就名不副實了。而馬謖的對手,卻是魏國文武雙全,久經沙場的名將張頜,兩項對比,馬謖也毫無優勢。諸葛亮如此安排,結果可想而知。
儘管諸葛亮安排了謹慎心細的王平作為馬謖的副手,協同參戰,但自負才智的馬謖到達街亭後,他自以兵法雲:“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後生”等理由,沒有安照諸葛亮的部署安營紮寨,諸葛亮的叮囑也早已飄在九霄雲外,王平幾番勸諫,他也是渾然聽不進去,執意上山屯兵。而到達戰場的魏將張頜,馬上發現了蜀軍的失誤,立即派兵圍山,並且斷了汲水之道,然後縱火燒山。不久,蜀軍飢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張頜趁勢進攻蜀軍,蜀軍大敗,街亭失守,馬謖則上演了又一出的“紙上談兵”的歷史笑話。
歷史上關於馬謖是否該殺早就有過爭論,晉朝習鑿齒就批評過諸葛亮殺馬謖,是自毀長城。而如果有不殺馬謖的理由,諸葛亮為又下達了死刑的命令呢?首先談一點,馬謖是否該殺呢?可殺可不殺。
從殺的角度考慮,街亭戰役發生在第一次北伐戰爭的時候,這一次也是極可能成功的一次,曹魏方面並沒有很多的防備,有幾個郡縣都反水了的,所以說形勢是一片大好,而而馬謖壞了事,街亭一失,將所有的沒問題變成了有問題,所有的勝利成果都化為烏有,幾年的辛苦毀於一旦,全都是因為主將的無能與失策,所以身為守街亭最高統帥的馬謖,應該擔負起責任,也應該殺。
但馬謖又可以不殺!如果單純追究馬謖打了敗仗,就處與極刑,似乎過重,這世上是沒有常勝將軍的,整個三國時代,曹操、劉備、孫權也從來不是戰無不勝的,他們手下的戰將,也有很多的敗跡,但卻少有被殺戮的,完全可以將馬謖撤職處分,或軍前戴罪立功等方式處理,而且蜀國本身人才稀少,馬謖又是人才,本可以給予“留黨察看,以觀後效””的處分,蔣琬就曾為此事向諸葛亮進言過。此外,就憑私人關係,諸葛亮也不願馬謖死,因為馬謖是他老朋友馬良的弟弟,如同兄弟,而且馬謖的才華,也一向為諸葛亮器重,在諸葛亮心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那有這麼多理由,諸葛亮為什麼還是下達了死刑的命令呢?
第一,平息眾怒。首先諸葛亮北伐,在蜀國朝廷內部支援的人不多,反對的到不少,這次他越級提拔馬謖,不用魏延、吳懿等人導致蜀軍大敗,損兵折將,第一次北伐成果化為虛有,自然人怨沸騰,不殺馬謖不足平眾憤,為了安撫人心,諸葛亮不得不下了殺令。
第二,依法治國。諸葛亮一向主張依法治國,這次馬謖在關鍵時候打了敗仗,如果不處罰,難以服眾,以後再推行法治就有困難了。為了更好推行法治的理念,保證法律的嚴格執行,諸葛亮也必須處理馬謖。正如諸葛亮自己說過的一句話:“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顯示了法治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
第三,政治平衡。蜀國內部本就有荊州、東州、蜀地等三股勢力較量,馬謖本身屬於領導層的荊州勢力。他的失敗,自然會讓其他勢力集團就此向朝廷發難,為調和蜀國內部矛盾,起到平衡各處的因素,達到安定團結的局面,諸葛亮也必須殺馬謖。
第四,劉備遺言。劉備臨終時早就提醒過諸葛亮,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了,是不能大用的,諸葛亮沒有重視才導致現在局面的發生,諸葛亮如果不處理馬謖,就會有人拿先帝遺言說事,所以,諸葛亮必須處理馬謖,表示對劉備的尊重。所以,殺馬謖是從現實局面出發的,唯一選擇了。
馬謖死後,諸葛亮在處理街亭失利的問題上,十分得當,顯示了其高超的領導藝術,殺馬謖、貶趙雲、賞王平,又上表朝廷自貶三級,表現其敢於承擔責任,嚴於律己,賞罰分明的高貴品質和領導水平。這也將馬謖失街亭,導致蜀國第一次北伐失利帶來的影響降到了最低,蜀國內部基本上保持安定的局面,反對北伐的聲音也不強烈了。就在當年冬天,在距第一次北伐失利不足一年,諸葛亮能再次出兵,第二次北伐曹魏,這和諸葛亮合理處置馬謖事件,有很著大的關聯。
-
16 # 華夏問長安
對於馬謖之死,古往今來一直存在著爭議。首先是《三國演義》當中,被諸葛亮下令斬首。但是在陳壽的《三國志》當中卻有三種不同的記載,一是馬謖被下獄之後病故於牢中,二是被諸葛亮處斬,三是逃亡之後隱姓埋名。
雖然結局不一樣,但是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結論:街亭失守之後,諸葛亮要馬謖死!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回到問題本身:“為什麼諸葛亮要殺馬謖?”
一、北伐的失敗需要有人來承擔責任這一點是普遍認可的諸葛亮殺馬謖的核心理由。但是這裡小編要特別強調一句,諸葛亮並非是在找什麼“替罪羊”,馬謖確實應該承擔責任,因為其失守街亭是建立在“違背諸葛亮軍令”的行為之上的!兵敗雖然是過錯,但並不致命,畢竟哪個將軍沒有打過敗仗?但是,致命的卻是違背軍令導致的失敗。
蜀漢國力遠遜於曹魏,所以北伐大業更需要步調一致、上下一心,如果不殺馬謖則今後大家都可以各行其是,如此一來本就弱小的蜀國北伐如何可能成功?
另外,諸葛亮自己同樣也沒有推卸責任。在處斬馬謖之後,自己也上表劉禪連降三級,當然他承擔的是用人失察的領導責任,而馬謖則是承擔兵敗的直接責任。
二、維護諸葛亮自身核心地位的需要這裡就要說一下當時蜀漢政權的內部情況了。在劉備死後,蜀漢政權內部主要分為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系,和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系。在這兩大派系之間,雙方時常會因為利益糾紛而產生矛盾。
諸葛亮原本是荊州一系的代表,但是在成為丞相之後卻又肩負著整合兩大派系力量,合力北伐的重任。那麼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在處理問題上就不能夠單純從荊州一系的角度來思考,必須要保持一個“一碗水端平”的姿態,方能夠讓雙方心服!甚至是在某些事情的處理上可能還要更偏向益州一系,方才不至於被人詬病。
那麼現在非常不巧的是,馬謖就是荊州一系的將領,而且是還是諸葛亮的心腹嫡系。那麼好,當過領導的同志們都應該知道了,這個時候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諸葛亮!諸葛亮不殺馬謖則所有的內部矛盾都將在瞬間一起爆發,那個時候蜀漢的內部局勢將全面失控,肩負北伐重任的諸葛亮是絕不會允許出現這個情況的,所以馬謖必須死!
三、執行軍法的需要這裡大家要記住一點,諸葛亮治理蜀漢沒有是採取的法家的套路。所以規矩,一定是第一位的!而馬謖在前往守街亭之前可是立下了軍令狀的!若是一個軍隊中的軍令狀的效力都能夠無視,那麼這個軍隊還有什麼軍紀可言?諸葛亮以法治蜀的方略也就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笑話。
這裡我們特別要談一談諸葛亮自身的人格操守!他透過嚴明的法令來將危機中的蜀漢迅速整合在一起。而在這個過程中,他表現出了最為高尚無私的品格,為了嚴明法令,他揮淚斬了馬謖,街亭之敗自貶三級……等等,他用毫無瑕疵的人格讓蜀人對他的“嚴法”心悅誠服。所以,為了法令的威嚴,馬謖一定要死!
綜上所述,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基於承擔責任、執行軍法、維護核心地位三個層面的需要,這三個層面每一個層面都是牽動著蜀漢的根本,不可有絲毫的妥協和退讓。相較起來,馬謖自身的才華與上述三條相比也就顯得無足輕重了,所以馬穗雖然在蜀漢後期屬於一流人才,但是終究還是被諸葛亮所斬首!
回覆列表
馬謖失街亭後,被調包救下,化名寧隨,繼續輔佐姜維完成孔明伐魏興漢之願,後遇費禕阻撓姜維北伐,又假名郭循,刺殺費禕,藉此姜維方得釋縛。竭力北伐,直至事敗身死。此二人不愧為武侯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