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條可待

    滅周的能力是肯定有的。

    莊王不傻,沒那個金剛鑽他不會這麼叫板,但是,其他人不會看著不管,尤其是晉國。

    楚莊王問鼎的時候,中原處於晉楚爭霸時期,楚莊王還沒有稱霸,其他的小國朝晉暮楚,如果這個時候楚國真的敢打周室的話,晉國有充足的理由聯合其他國家把楚國給滅了,所以楚國不敢動手。

    這也是王孫滿說的在德不在鼎的意義所在,當時的周室雖然無能,但周定王並不是個昏君,沒有過錯,而且周朝氣數未盡,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這個時候的鼎不能問,也就是說王室還不能取而代之,所以楚莊王才回師繼續和晉國幹仗去了,最起碼得先稱霸,你才有號令群雄的能力。

  • 2 # 真誠地看著你

    春秋五霸每一個都有實力滅周。只不過,當時,諸侯權力的源頭是周禮,滅周就是滅周禮,否定周禮就是否定自己統治權的正當性。這才是他們一直沒有滅周的原因。

  • 3 # 子由拍案驚奇

    在周王朝統治時期,楚地之人一般就是被視作蠻夷之族,不在中原之列的,也可以說,自歷代周天子起,對楚人都是待之以蔑視的態度,周王朝建立之時,大封天下,恩澤諸侯,單單就是不理會楚國,這些情況積年月累,楚國人對此怨憤也深。

    另外,做為楚國本身,的確是綱紀混淆,朝綱不正。史載從楚武王到楚靈王時期,統治地位的交接都是以悖逆、殺戮、弒君來完成其事,枉顧親情,背叛誓言,叔侄父子相殘,這些喪心病狂的行徑,使得以中原禮義文明為積澱、基礎的其它諸侯國視楚國為寇仇,不許它與中原諸侯國相提並論。

    在自身擴張的過程當中,不斷吞併周邊小國及部落,與其它諸侯國交往當中不循周禮行事,擅自越禮稱王,野蠻生長。

    即便如此,上自周王室,下自諸侯國之間,仍然是鄙睨楚國,不予承認其強國地位,尤其是做為春秋時期諸侯國中的霸主之國,以尊王攘夷為號令,動輒召集諸侯國與楚敵對,這樣的話,使得楚國北上的企圖直接的被齊國於晉國所阻擋,直到齊桓公與晉文公兩人去世,形勢變化,楚國才得以稱霸於列國之間。

    那麼,“楚莊王中原問鼎時期,有沒有能力滅周?”

    周王室國祚八百,興振周邦,以禮治天下,是一個政治、軍事、文化特點都極其鮮明的時代。

    在一部中華歷史畫卷當中,它也是最漫長、最壯麗的一頁。

    公元前606年,周王室國事衰危,就在這個時候,背叛者開始公然的挑戰這個天下共主的周王室。

    滅掉庸、麋、宋、舒、陳、鄭等國的楚莊王志得意滿,揮軍來到了周王室境內。

    在洛水河畔,周王室都城洛陽的附近,楚軍變幻佇列,嚮應邀前來觀禮的周天子的使節以及諸侯國的代表們展示著楚軍的威勢與戰力。

    面對著周王室的使者王孫滿,楚莊王詢問周王室九鼎的情況,並試圖移鼎於楚。於是,這引發了史上有名的問鼎中原的典故。

    以當時楚國的軍事力量,的確已經棲身於霸主之位,但是,當時的楚國如果輕舉妄動,直接滅掉已經形同牌位一樣的周王室,自己取而代之,這無疑是惹火燒身,乃至於成為眾矢之的。

    一方面,周王室縱然衰微,但依然是天下共主,楚國的國主已經就偺位稱王,如果在這個基礎之上再覆滅周王室這個人們心中最後的禮儀之邦,以楚國本身的不孚眾望,是絕對得不到其它諸侯國的默許和認同的,得到的將是群起而攻之的局面。

    周王室興起之時,分封天下,是因為自己是絕對的力量在身,道義自恃,它的力量與尊嚴是絕對壓倒性的。

    而楚國只不過是軍事力量相對強大而已。

    而在齊桓公和晉文公時期,這二人也是以周天子的名義號令諸侯,尚且不敢取代周天子,以得位不正、被諸侯國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想直接向天下共主的周王室下手,或者徑自取而代之,這都是當時諸侯國主們所不敢為之的事情,做為躊躇滿志的楚莊王,經過“問鼎”一事,也明白了這個道理,他未必會完全相信王孫滿所說的“在德不在鼎”的說法,但是,楚國需要重新塑造形象,贏得諸侯國的尊重,這絕對是當時楚莊王心頭的一件大事了。

  • 4 # 咕嘟趣話

    周平王東遷以後,連“小小”的鄭國也可以騎在周天子頭上拉屎,如果滅周是指滅掉東周王國,春秋時期很多諸侯國都可以把周天子打得叫爸爸。

    事實上,春秋時期就有很多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霸……霸主”。

    楚莊王所在的時期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可謂是“最虛偽”的一個時期,因為大家都是表面上尊重周天子,但背地裡都是拿周天子來刷戰功,刷“霸”這個稱號。

    比如說春秋小霸主鄭國,鄭伯鄭莊公就有兩重身份,一個是鄭國的君主,一個是周皇室的實權大官。所在前期鄭國做了不少假借周天子的名義為鄭國謀福利。

    然後到了春秋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借的名頭無非是“尊王攘夷”。至於“仁義”霸主宋襄公,也想學齊桓公的調調,無奈自身實力不足,算不上是真正的霸主。

    真正牛逼的是晉文公重耳,只用了5年,就稱霸諸侯。晉文公也是靠幫周天子解決翟人之亂,名聲大震,又給周天子建造新宮才獲得霸主的稱號的。

    後面秦穆公稱霸西戎成為春秋一霸也是周天子封賞的。

    所以在楚莊王稱霸之時,雖有能力問鼎中原,找周天了詢問了一下九鼎的事,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了。其中最大的原因不在周,而在於天下。

    總結來說,打周天子不難,難的是打了周天子後,就成為出頭鳥,很容易被圍毆至死,所以秦國也是在建立絕對的優勢後才把周朝端了。

  • 5 # 南朝居士

    春秋戰國時代,很多國家想滅周,都很容易,但是,滅了周以後呢?誰當天子?既然沒有誰有實力統一天下,那就必須保留天下共主,

    所以,基於這種想法,如果楚國蠻夷敢滅了周天下,中原大國必然會聯合起來打你的。

    甚至,沒有了周天子,天下諸侯還會重新擁立一個周天子,讓他做天下共主,東周周平王就是如此。

    後來的秦末諸侯,為了聯合起來滅秦,共同推舉一個天子出來,

    西漢末年也是一樣,為了消滅王莽,諸侯推舉兩個天子,劉盆子和劉玄。

    曹操時代,漢獻帝雖然是傀儡,但是依然高高在上,沒有誰想滅了他。

    唐朝安史之亂後,能滅了唐皇帝的軍閥很多,但是沒有誰能滅了他。

    楚莊王單純的想滅了周天子,其實是很容易的,但是,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天下諸侯會聯合起來,除非楚國可以一個打十個。

    你看現在,地球沒有共主,大家都不習慣,於是就有了共主,你看誰消滅不了它的?但是,誰能消滅它?

  • 6 # 穿越再現彼岸

    公元前607年,楚莊王出兵討伐陸渾戎,取得階段性勝利之後,屯兵在東周公國邊疆。周定王姬瑜派遣王孫滿慰勞楚軍,並且看一看楚莊王的意圖何在。

    楚莊王自認為兵強馬壯,可以隨時攻下東周公國,滅了東周王室。於是大咧咧的問起周王室祭祀用的“鼎”的規格、大小、尺寸、重量等,王孫滿毫不客氣的拒絕了楚莊王的問話,並且說:

    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王孫滿認為,你小小一個楚國的封爵才是“子爵”,竟然敢覬覦天下,不知天高地厚。楚莊王明白了道理之後,楚軍退去。(九鼎圖,這些都是現代人想象出來的,原來的九鼎早就不見蹤影了)

    問鼎中原的“鼎”的規制是如何的?

    大禹時期,鑄造了九個大鼎,象徵著天下九州,分別代表:

    豫鼎(豫州)、冀鼎(冀州)、兗鼎(兗州)、青鼎(青州)、徐鼎(徐州)、揚鼎(揚州)、荊鼎(荊州)、雍鼎(雍州)、梁鼎(梁州)。

    於是乎,夏、商、週三朝的國君都以九鼎進行祭祀,代表著九州一統。

    天子祭祀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鼎主要是用來烹飪肉食,祭祀時用來承裝祭祀的牲畜等,簋是用來承裝各種各樣的糧食。

    楚國在當時被周王室封爵“子爵”,排在“公、侯、伯、子、男”爵位等級的第四位。楚莊王是自封的封號,其實真正被諸侯承認的就是“楚子”,而不是楚王。(青銅簋圖,和鼎一起用於祭祀,盛各種糧食)

    楚莊王問鼎的規制就是想滅了東周王室,躊躇不前之時,被王孫滿當頭棒喝,嚇退了。

    楚莊王能滅周王室,為何不敢發兵?

    自周平王動遷洛邑之後,周王室的疆域越來越小,只在洛邑方圓二百里左右的範圍,在春秋時期就是一個小國家,軍隊配置也非常少,如下圖:(東周國以及東周皇室是春秋戰國時期君主的象徵)

    看一看周國的疆域,再看一看周邊的諸侯國,像秦國、晉國、楚國都可以輕而易舉的滅了周國!春秋前期稱霸的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都沒有滅周國,為何?因為它們這些諸侯國雖然稱霸一時,但還沒有能力一統天下,只是藉著維護周朝的名義,在諸侯中稱霸,獲取更多的利益而已。(楚莊王戲劇照)

    楚莊王也覺著自己也隨時可以消滅東周皇室,為何他也不敢吶?一旦滅亡東周,東周共主的象徵性消失,所有的政治平衡就會消失,其他各個諸侯國會趁著這次機會首先滅亡楚國,瓜分楚國的土地,楚國再也沒有復國的可能,唯一正統性已經消失了。

    楚莊王明白了這個道理,滅亡周國容易,下一個滅亡的就是自己的楚國了!況且,楚莊王去世之後,楚國勢力急劇下滑,楚昭王時,楚國差點被吳國滅亡!

  • 7 # 明太宗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任期間,楚國無比的強大,是當時公認的一流國家。楚莊王討伐陸渾戎時,到達周朝的郊外,在周朝郊外向周朝耀武揚威,還向周朝派來的使臣王孫滿索問,周朝國之重器九鼎的重量。楚莊王之所以這麼囂張,是因為當時有足夠的底氣,滅了周朝。

    周朝到楚莊王時期,已經完完全全沒有了天子該有的勢力。當初的周朝面對楚國都是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楚國首領風塵僕僕的來到周都參加諸侯會盟,周成王卻讓楚國首領待在大殿外面守火,簡直欺人太甚。當初看不起楚國的周朝,到了楚莊王時期,楚莊王只是在周朝郊外閱兵,周定王卻害怕的派出使者慰問(目的是出來探一探楚國到底想不想攻打周朝)這個爵位只有子男爵位(低等爵位)的楚國。如果當初楚莊王沒有實力直接平定周朝,周定王是不會派出使者來慰問只有子男爵位的楚國。

    楚莊王在位期間暴打各國,吞併西邊的庸國,戰勝北方的宋國,滅亡東邊的舒國。攻佔陳國之後,由於申叔時的勸說,楚莊王從陳國退兵,復其位。鄭國君主不識好歹,背叛楚國,倒向晉國。楚莊王立馬攻入鄭都,鄭國君主無奈向楚國求和。楚國的世敵,當時各國都畏懼的晉國,早就看楚莊王耀武揚威特別不爽。在楚莊王攻打鄭國之後,晉國派兵攻打楚國,在黃河邊被楚國大敗。楚國只因宋國背叛楚國,殺死了楚國的使者,楚莊王大怒,派兵直接包圍宋都,直到宋都用人骨來燒火,用嬰兒來當食物,楚莊王才退兵。楚莊王用一生來征服各國,特別是當時的強國晉國,楚莊王連晉國都能打敗,何愁滅不了當時已經落魄的不成樣的周朝。

    楚莊王之所以當時在周朝郊外不進攻周朝,不是因為滅不了周朝,而是不敢。周朝雖然名存實亡,但名依舊在。楚莊王若敢攻打周朝,當時的各國肯定看不下去,到時候群起而攻之,楚國就危在旦夕了。

  • 8 # 幾世浮沉幾飄零

    想我楚人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才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中原諸國皆是楚國為蠻夷無論是齊桓公還是晉文公都是統領已武力壓迫 威懾楚國從而達到稱霸的目的,春秋的稱霸形式就是尊王攘夷。

    莊王是打敗晉國從而達成霸主,邲之戰晉國大敗士兵爭先渡河,晉國計程車兵互相廝殺為了搶先上船血流成河,莊王看到此目變放棄了追殺大臣建議在此處建立京觀來歌頌楚國的這次勝力,莊王卻說止戈為武楚晉都是大國我並不能一站滅晉始終會講和的何必讓彼此廝殺。

    我認為莊王不會滅周王朝,第一可見莊王的政治才能達到這種地步所以,第二週王朝存在的意義並不是一出地方而是天下人心所向,第三我認為他只是想出楚國被諸侯各國壓制這麼些年的一口氣罷了。

  • 9 # 一葉碧雲

    楚莊王熊旅即位時,楚國是內憂外患。雖然晉國霸業中衰,但虎威猶在,國內若敖氏專權,一些附庸小國背叛楚國。楚莊王即位時不到20歲,卻很有心機,選擇“不飛不鳴”,以靜制動,等待時機。

    最終楚莊王韜光養晦等待三年後“一鳴驚人”,平內憂、除外患,帶領楚國重新走上強盛之路。楚莊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以“勤王”名義攻打黃河南岸的陸渾之戎,陳兵洛水,在周王畿附近“閱兵”,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問,楚莊王藉機詢問九鼎大小、輕重,這就是“問鼎中原”的典故由來。

    《史記.楚世家》: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

    九鼎是王權的象徵,楚莊王問鼎,雖然被王孫滿懟了回去,但這一行為暴露了其併吞天下的野心。

    那麼,楚莊王當時是否有實力滅周遷鼎呢?

    答案是肯定的,楚莊王有實力滅周遷鼎,但是他不敢這麼做!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一、楚莊王有實力滅周,同時期的晉國、齊國、秦國都有實力滅周

    自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引發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歷史進入東周時代。

    東周又稱春秋戰國時代,是周王室不斷衰微、諸侯崛起、權力不斷下移的時代,也是一個大變動、大變革的時代。

    周武王滅商後,實行分封制,大封天下諸侯,並以“禮”治國。“禮”是建立在奴隸主貴族等級基礎上的制度,包括周王與諸侯的尊號等級、土地面積、喪葬等級、軍隊配置、日常禮儀標準等等。

    其中,尊號等級為:周天子稱“王”,諸侯按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劃分。土地是根據周王及諸侯等級確定的,周王地千里,公、侯爵諸侯地百里、伯爵地70裡,子男爵50裡。

    軍隊也是按照等級配置,周天子將六軍,諸侯從大到小依次將三軍到一軍,有些小諸侯國沒有軍隊。諸侯違規,征伐必須由天子決定,天子可以親自派王師征伐,也可以委派諸侯作為方伯進行征伐。天子征伐時,有權調動諸侯派軍隊參加,諸侯必須服從。

    另外,禮樂也有嚴格規定,哪些音樂是天子聽的,哪些音樂是諸侯聽的,都有嚴格規定。

    平王東遷後,由於王室衰微,征伐逐漸由周天子向諸侯過渡,諸侯之間的征伐不再需要周天子這個裁判。而天子的專用音樂及其它禮儀諸侯也僭用,出現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諸侯為了爭奪領導權,開始了長達五百年的爭霸行為。

    軍隊配置也發生變化。周天子本來擁有六軍,犬戎之亂時被打殘,後來重建,繻葛之戰被鄭國擊敗後,周天子的六軍就此報銷。到楚莊王問鼎時,周天子自身的軍事實力已經無法同楚國抗衡。

    各諸侯國的軍隊配置一開始還是嚴格按照周禮規定來執行的,大諸侯三軍,小諸侯一軍,像強大的晉國也只是一軍諸侯國,齊國也是一軍。齊桓公為了爭霸,寄軍令於內政,神不知鬼不覺地發展了三軍。晉獻公也公然發展到兩軍,晉文公爭霸前建三軍,爭霸後建六軍,後來礙於名聲,去一軍,變成五軍。

    所以,在楚莊王問鼎時,各大諸侯國的軍隊,少的配置三軍,多的五軍,而周天子的六軍早就不復存在。

    如果真要開戰,不僅楚莊王時的楚國能滅周,齊國、晉國、秦國,甚至宋國、鄭國都能滅掉周王室。

    之所以各諸侯國都不滅周,留著周王這個“吉祥物”繼續當天下共主,是因為滅周時機還不成熟。

    二、不管哪個諸侯國滅周後,必然開啟統一全國的步伐,當時條件不具備

    我們從歷史發展軌跡可以判斷,春秋戰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的過程,就是一個奴隸制解體、封建集權制誕生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奴隸主貴族退出歷史舞臺,新興的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但是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奴隸主貴族們心甘情願的,而是一個漫長的積累,最後由量變引發質變的。

    楚莊王問鼎中原時,如果滅周,必然開啟楚國統一全國步伐,而當時時機顯然不具備。

    首先,全國統一必然促使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生產力條件不具備

    楚莊王如果滅周,全國統一步伐必然開啟。

    因為周王朝實行的是分封制,是周天子與諸侯共治天下。如果全國再次統一,奴隸制不可能再被複制一遍,奴隸制必然解體,封建制必然誕生。

    分封是一個放權的過程,統一正好相反,是集權的過程。集權必然要廢除分封制,體制的變革其實是生產關係的重大變革。

    而生產關係是和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封建社會生存的基礎是土地私有和一家一戶小農經濟,出現一家一戶小農經濟,必須廢除井田制。廢井田、墾荒又需要建立在鐵農具和牛耕的基礎上,在“鐵犁牛耕”沒普及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力不可能產生大的飛躍,而“鐵犁牛耕”是在春秋末戰國初才得到普及。

    這是生產力因素讓楚莊王不具備滅周條件。

    其次,奴隸制轉化為封建制,需要犧牲奴隸主貴族階層,政治條件並不具備

    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政治上,需要奴隸主貴族退出歷史舞臺,讓位於地主階級。

    奴隸主貴族是既得利益者,哪個既得利益者都不會輕易出讓利益,奴隸主貴族當然也不會願意。奴隸主貴族不願意主動交出舞臺,地主階級只能透過流血手段爭奪這一歷史舞臺。

    其一,是奴隸主轉化,像秦國的王族就是這樣的

    其二,是“士”成長為地主階級。

    而春秋戰國,地主階級主體其實就是“士”一族成長起來的。

    西周分封制,人也分等級,宏觀說是四級:周王、諸侯、士、平民,“士”地位在諸侯之下。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權力的不斷下移,“士”逐漸成長起來。以至於“禮儀徵伐由天子出”變為“由諸侯出”,再逐漸演變為“陪臣執國命”,這些陪臣就是“士”一族,或者稱“大夫”。

    典型的就是晉國,由於晉獻公大誅公族,導致晉國只能啟用卿士,晉文公時實行六卿制度,國家就由六卿協助管理,軍隊也由六卿執掌,導致晉國士族不斷坐大。到了春秋末,晉國還有四大士族,即韓、魏、趙、智。公元前455年,韓、魏、趙三家滅掉智氏,公元前438年-375年,韓、魏、趙三家瓜分晉國,春秋結束,戰國開始。

    《史記.周本紀》: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

    韓、魏、趙三家就是典型的地主階級!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手裡提著的是奴隸主貴族血淋淋的人頭。

    楚莊王時代,奴隸主貴族還是非常強大,未來的地主階級“士”一族還很弱小,沒有實力推翻奴隸制,實行集權制。

    因此,楚莊王問鼎時期,全國統一的政治條件並不具備。

    因為生產力條件和政治條件都不具備,所以楚莊王時期任何一個諸侯國都無法開啟全國統一步伐,因此,都不敢滅周。

    三、諸侯互相“制衡”導致任何諸侯在時機未到的情況下都不敢貿然滅周

    根據西周分封制及周禮的規定,諸侯封地最多不過百里,所以西周時,各種大大小小的諸侯最多時竟然高達1200多個。如果說周天子是月亮,那麼這些諸侯就是星星,形成“眾星捧月”的局面。

    東周之後,隨著征伐自諸侯出,諸侯之間開始兼併,諸侯兼併一般都是兼併那些小的諸侯國,中大諸侯都不敢輕易兼併。

    因為諸侯之間是一個互相制衡的局面,到了楚莊王時代,其實就是晉、楚、秦四大諸侯互相制衡。楚國憑實力完全可以滅掉鄭國、宋國這些中原國家,但是楚一旦滅這些國家,實力必然變得超強,打破了諸侯均衡,那麼原本互相勾心鬥角另外三大諸侯就會聯手,攻打楚國,楚國是無論如何不敢面對齊、晉、秦三強聯手局面的。

    如果對此有疑問,可以將時間推後到戰國時代的公元前284年,因為前面齊國滅掉了宋國,打破了七雄之間的平衡,特別是打破了除秦國以外的山東六國之間的均衡,結果燕國聯合秦國、韓國、趙國、魏國五國伐齊(楚國後來也參與),打得齊國只剩下三城。這一戰也讓秦國心驚膽戰,秦國看到了合縱真正的威力。

    《史記燕召公世家》: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獨唯聊、莒、即墨,其餘皆屬燕

    戰國快到末期的齊國滅宋,竟然招致五國群毆,楚莊王所在的春秋中期,如果敢滅周,招致的不是五國滅楚,而是全天下聯合滅楚。

    首先,滅周後政治地位上,楚國“假王”變“真王”,各諸侯國不願意看到這一幕。

    楚國本來就是子爵,屬於比較低階的諸侯爵位。後來仗著國力,公然稱王。但這個僭越王號的做法周天子沒承認,諸侯也不承認。因此,在中原諸侯的心裡,楚王只不過是一個假王而已,相當於一個有蠻力的“二貨”自稱“老子”一樣。正規場合都稱楚子,而不是稱楚王。

    如果楚莊王滅周,那麼就是“楚國代周”,楚王這個“假王”就要變成“真王”了。“真王”就是天下共主。

    楚國本來是比秦國及中原各諸侯國地位都低的第四等諸侯國,現在要變成“真王”凌駕於各諸侯之上,各諸侯當然不願意。

    原本互相勾心鬥角互相掣肘的各諸侯國,一旦遇到共同的敵人,就會自覺地團結在一起,共同把這個“二貨”從王位上拉下來,哪怕你再有蠻力,但一虎難敵群狼。

    楚國一定在劫難逃!

    其次,楚國的軍事力量無法同諸侯聯軍相抗衡

    前面我們說了,楚莊王時代的軍隊還在周禮的控制範圍內。楚國軍事力量也就是三軍實力。

    但是僅僅晉國就有六軍實力,而且那時還沒有發生邲之戰,晉國的軍事實力沒有受損。齊國也是三軍,秦國也是三軍,還有宋國、鄭國都有三軍實力。

    一旦楚莊王滅周,秦晉齊鄭宋五國就有十五軍到十八軍的實力,楚國三軍對十八軍,不被打得打不著北才怪!

    因此,楚莊王時的軍事實力讓楚莊王不敢向天下諸侯宣戰。

    其三,楚國的經濟力量也無法支撐楚國全面開戰

    戰爭需要經濟基礎支撐的!

    楚國的經濟實力當時只能支援楚國一年的戰爭,戰爭超過一年,楚國經濟難以維繼。

    這個可以從楚莊王伐宋得出結論。

    楚莊王19年到20年,楚莊王藉口伐宋,楚國三軍圍攻宋國的都城睢陽,宋國民眾拼死抵抗,暴發了歷史上第一次有名的睢陽保衛戰(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張巡保衛睢陽),戰爭持續了九個月,楚國糧盡,宋國更慘,“易子而食,拾骨而爨”,雙方最後握手言和。

    《史記.楚世家》:二十年,圍宋,以殺楚使也。圍宋五月,城中食盡,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華元出告以情。莊王曰:“君子哉!”遂罷兵去。

    從這裡可以看出,楚國正常的糧食貯備最多也就支援一年戰爭。一旦楚莊王頭腦發燒,不計後果地滅周以後,必然招致諸侯群毆,由於實力懸殊,楚國要麼速敗,要麼相持,但最多相持一年就會因後勤不濟而敗北,等待楚國的也只有滅國一條路。

    雄才大略的楚莊王是掂得清這裡面的份量的!所以不會做傻事!

    楚莊王問鼎,無非是一個有蠻力的“二貨”向大人和其它看客秀秀肌肉而已,打打心理戰,告訴他們,我“楚二貨’不好惹,為下一步同晉國爭霸製造輿論罷了!

    楚莊王問鼎十年之後,晉楚爆發邲之戰,晉國大敗,一鳴驚人的楚莊王終於稱霸,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 10 # 欲雲談史論今

    楚國原本是南陽盆地西南一角的一個子爵國,在楚武王弒侄篡位後,才飛速走向了強大。到楚文王時期,楚國已經開始突破南陽盆地,向中原進發了。到了楚成王時期,楚國開始正式參與中原爭霸,與齊、宋、晉等等中原強國爭強,絲毫不落下風。從楚武王到楚莊王,楚國曆任國君都滅了不少小國;到楚莊王之時,楚國領土已經擴張到淮河流域,成為東周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

    楚武王生前,因為周王室不肯尊奉,便自封為王,楚人早就自絕於周王國體系之外。然而,即便是在春秋早期楚國滅了眾多小國,楚人對於近在咫尺的周王室卻始終是敬而遠之,很少去侵犯周王畿。

    公元前606年春,楚莊王率軍前往討伐陸渾戎。陸渾戎原本生活在瓜洲(今甘肅敦煌一帶),是秦穆公聯合晉惠公將他們遷徙到河南伊河流域。遷徙到中原後,陸渾戎就成了晉國的堅定盟友,在崤之戰後的歷次晉國對外作戰,陸渾戎都積極參與。這年春,晉人剛剛派兵伐鄭,迫使鄭國再度投向了晉國。作為迴應,楚莊王也率領大軍前來討伐陸渾戎。

    伊河和洛河之間,就是成周洛邑所在地。攻打過陸渾戎後,楚莊王率軍繼續向北行進,到達洛河邊後,順便就在周王畿的邊境之上舉行了一場閱兵儀式。

    此時,周王室正逢大變:周匡王於去年十月過世,今年春就急匆匆地為他舉行葬禮。按周時之禮,天子過世後,要七個月才能下葬。即便周匡王是在今年三月下葬,也都不滿七個月。之所以王室這麼著急地為周匡王舉行葬禮,也許正是為了防範楚人有不軌之舉:天子葬禮之際,天下諸侯都要派代表前來參加。各國使者在周都之際,楚人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攻打周王畿?

    楚莊王突然陳兵洛河邊,其意圖為何不得而知;但周王室卻如臨大敵,剛繼位的周定王立刻派王孫滿前往慰勞楚軍。說是“慰勞”,其實更是為了探查楚莊王的真實意圖。之所以派王孫滿作為使者,也是看中了他的能力。當年秦軍率軍過洛邑北門,王孫滿看到秦軍中多有“超乘”之人,還是小孩的王孫滿當場就預言秦軍必敗:“秦師輕而無禮,必敗!”結果,秦國軍隊在崤之戰中被晉人全殲!

    王孫滿到達楚軍中後,楚莊王突然問起周王都內的九鼎輕重大小。王孫滿極其敏感,正容答道:“在德不在鼎!成王當年在洛邑放置九鼎,占卜的結果是傳三十代,享國七百年。周德雖然衰微,可天命依然未改;九鼎的輕重,不可輕問!”我周室雖然衰落了,可是依然有天命在,楚蠻可不能打什麼歪主意!

    聽了這話後,楚莊王也就退兵了。

    然而,如果此時楚莊王強行攻打周王室,能滅周嗎?

    如果楚國在精心準備過之後,全力攻打洛邑,也許能夠。但這次出兵,楚莊王顯然準備不充分,肯定無法滅周。楚莊王此行的目的,是攻打陸渾戎;可陸渾戎是在春秋晚期時才最終被晉人所滅。楚莊王連陸渾戎都沒有能力剿滅,又怎麼談得上滅周?

    即便是楚莊王舉楚國之力,在精心準備後大舉出兵攻打周王室,或許能滅掉周室。可更大的可能,還不等楚人攻破成周洛邑,楚軍就先被諸侯勤王之師給擊垮了。畢竟,雖然周王室實力衰落,可在中原依然是神聖不可侵犯。公元前656年,由於齊桓公家庭矛盾,意外地引發了齊國伐楚大戰。這次伐楚,齊桓公並沒有向周王室請示,完全是臨時起意。當齊桓公集合起諸侯大軍屯兵楚國邊境之時,楚人所感受到的壓力依然無比巨大。最終,楚人還是承諾向周王室進攻苞茅而化解了這次危機。

    齊桓公“假傳聖旨”都能集結起強大的諸侯聯軍,一旦楚莊王真要去攻打周王室,那還不得捅下一個大大的馬蜂窩?

    所以,不是楚莊王能不能滅周的問題,而是滅周之後楚國自身安危如何保證的問題。

    如果楚國自恃能抵擋住天下諸侯的聯合進攻,楚莊王當然可以滅周。可事實上,當時楚國實力還不足以對抗天下諸侯——那麼楚莊王又何必要惹這個麻煩呢?

  • 11 # 歪史

    九鼎,自從夏禹分劃九州之後,就象徵著天下,誰擁有九鼎,就代表擁有天下,所以,看起來奪取九鼎比奪取天下更加文雅一點。歷來野心家的於是文鄒鄒的問鼎大小輕重,看自己能不能搬得動。這個故事最早來源於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他雖然問鼎,但是有沒有能力搬走?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在史書中的記載是這樣的:

    《史記.楚世家》: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

    周的強大之處在於,他是天子,天下共主,沒有絕對的實力一旦招惹天下共主,到時候狐狸沒打著,反惹一身騷。譬如項羽,稀裡糊塗的搞掉義帝楚懷王,白白的給劉邦送去一個把柄最後導致人心向背。

    再看看秦始皇時期,秦國取得了絕對的優勢,各國也分封稱王,周天子雖然依然名義上還是天子,但是權威早就無影無蹤,這個時候秦國出兵攻滅周國,沒有帶來什麼麻煩。再早一點的秦惠文王時期,秦國雖然優勢已經出來了,仍然謹慎細微,不敢貿然出兵東周,轉而是南下伐蜀。

    當時的大國,只要有能力吞併,對周圍的小國肯定不客氣,譬如秦國,晉國,齊國,楚國都不省心,把自己周邊的國家不問好壞,只要能力容許,一律吞併。但是對周誰都不敢。不少周國強大,而是他代表著一種平衡,誰都不能打破平衡。否則就是眾矢之的,楚國再怎麼強大也扛不住全天下的進攻。

    換句話說,自從鄭莊公小霸之後,周天子已經不具有優勢,無論是地盤還是實力都江河日下,但是他的象徵意義一直在,激進的打亂現有格局,肯定會招來其他國家的一致討伐,當時的周,任何一個稍微大點的國家都有能力攻滅,別說齊楚秦晉等,就是小一點的宋國、鄭國都有實力,但是攻滅他就是自己的末日,只要不蠢,就不會貿然的率軍去冒天下之大不韙惹火燒身。

    而且楚莊王的時期,齊國霸國之餘,一直想復興,晉國雖然內亂,但是六卿格局穩定,要想獲得家族利益,就必須抵抗外敵,一致對外的習慣一直在。秦國躲在關中一直想撈點好處,這種情況,楚莊王滅周哪裡來的實力?既沒有膽子,也沒有魄力,僅僅試探性的問一下鼎的大小而已。

    周人的回覆也很巧妙,他們明知楚人來挑釁,也知道自己的實際力量,所以不亢不卑的回了一句:再德不再鼎!知趣的楚人就回去了,反正噁心周王的目的已經達到。

  • 12 # 君山話史

    楚莊王是春秋時代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他統治的時期,楚國幾乎所向無敵,連最強大的對手晉國也被壓得喘不過氣。那麼,楚莊王是否有能力滅周呢?我認為,楚國並不具備這種能力。

    分析如下:

    第一,楚莊王時代楚國如日中天

    楚莊王時代,是楚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時代。在此期間,楚莊王降伏鄭國,攻陳伐宋,多 次打敗中原盟主晉國,特別在邲之戰中,更是取得空前的勝利。在春秋晉楚爭霸百年裡,總共發生三次大規模的戰爭,晉國勝於兩場,楚國勝了一場,這場便是邲之戰。這一戰把晉軍打得丟盔卸甲,潰不成軍。邲之戰後,楚國如日中天,滅掉蕭國,陳、許、宋等小國紛紛臣服於楚國。既然如此,為什麼說楚莊王仍無法滅掉周室呢?

    第二,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莊王確實有吞併周室的野心。公元前606年,楚軍大舉進攻位於伊川的陸渾戎。陸渾戎焉一路潰退,楚軍一路追擊,一直追到洛水河畔,已經進入周王室的領地。周王室大驚失色,派王孫滿以犒師為名求見楚莊王。楚莊王當著王孫滿的面,問九鼎大小輕重如何,顯然有奪九鼎取代周室之野心。王孫滿憑藉非凡的口才,稱天命的轉移,在德不在鼎。天子有道,鼎雖小卻重;天子無道,鼎雖大卻輕。周室今雖衰微,然而天命未改,九鼎的大小輕重,不是楚王可以問的。

    第三,楚莊王為何不一鼓作氣奪鼎滅周呢?

    儘管楚國實力超強,但是晉國仍然是超級強國。自齊桓公之後,中原盟主扛出“尊王攘夷”的旗幟,尊王就是尊周王。楚國如果要滅周,除了要對付實力超強的晉國之外,還要對付秦、齊兩個軍事強國。齊國有周王室賦予的征伐四方的特權,是拱衛周王室的重要力量;秦國在西周時期曾被西戎滅國,賴周宣王鼎力相助才得以復國,故而一向對周王室感恩戴德。若論單打獨鬥,楚國可以擊敗晉、秦、齊中的任何一國,但是如果要以一敵三,那麼力量就不夠了。這也是楚莊王不敢滅周的原因。

    第四,楚國內部有不穩定的因素

    事實上,在楚莊王問鼎中原的後一年,即公元前605年,楚國便爆發內亂。叛亂的主要人物是楚國令尹鬥椒,相當於後世的宰相。楚莊王親率大軍,與叛軍在皋滸展開決戰。起初叛軍還佔有優勢,後來楚莊王編了個瞎話鼓舞士氣,才得以穩定軍心,反敗為勝。這場內戰證明楚國儘管強大,卻仍然有很大的內患。在這種情況下,滅掉周王室,奪取九鼎,顯然是不現實的。

  • 13 # 妖鬼雜談錄

    楚莊王問鼎中原時期雖然強大,但是縱觀問鼎中原時期楚國及列國實力以及楚國內亂,楚莊王承擔不了滅亡周王室的後果。

    1、問鼎中原時期楚國的實力只堪堪比上晉國

    楚莊王雖然位列春秋五霸,但是不得不說楚莊王處於一個良好的時機,才讓他的成就如此輝煌。

    晉國在經歷文襄霸業之後,晉靈公年少昏庸,所以楚莊王有了機會把晉國的霸業分吃了一部分。但是問鼎中原時期,楚國尚不及晉國,此時爭霸尚且未必能勝,何況滅周

    從國際勢力上來說,秦國與楚國只是結盟抗晉的狀態,齊國是要擺脫晉國的霸主影響,兩個大國與楚國只是合作關係並不聽命與楚,而晉楚爭霸之間的小諸侯國,聽命與楚的也就陳以及南方一些小國,而魯、宋、衛、曹、郭等都尊晉國為霸主。從歸附的諸侯國上看,楚國此時的實力也不如晉國。

    晉楚三大戰役,城濮之戰、邲之戰、鄢陵之戰,楚國只勝了邲之戰,楚莊王時期對晉國戰爭中幾次重大戰役,柳棼之戰、穎北之戰與邲之戰,楚國只勝了邲之戰,可見整體上楚國對比晉國的實力還是稍有不足。

    齊、秦雖然與晉國有矛盾,但是一個是周王室東方之伯,秦國對周王室尚有恩情,加上同宗的晉國,春秋時期雖然禮樂崩壞但是周王室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還是得到“國際”認可的,春秋時期霸主國如果言而無信尚且可能被歸附諸侯國拋棄,何況滅掉天下共主這麼重大的事情,楚國根本沒有實力承擔因此而來的後果。

    更何況楚莊王當時是打著“勤王”的名義討伐陸渾戎,勤王變成滅王,楚莊王不能不顧及自身形象

    2、楚莊王問鼎中原時期,鬥氏、蒍氏內鬥,爆發鬥越椒之亂

    楚國內部最大的特色就在於部族林立,尤其是楚國公族,權利極大,對王權是一個大威脅,比如楚國的戰神家族若敖氏,長期把持楚國軍權。

    在城濮之戰後,令尹子玉自殺後,同族司馬子西不久被貶為商公,蒍賈反而被任為令尹,因此鬥氏與蒍氏、王權矛盾激化,一度發生子西謀弒楚穆王的事情。

    而在楚莊王陳兵周疆,問鼎中原凱旋途中,公元605年鬥越椒以若敖六卒攻打蒍氏殺蒍賈,隨後進攻楚莊王,兩軍交戰於現在湖北襄陽,最終楚莊王平定叛亂,鬥氏在楚國衰落。

    雖然楚莊王經過這一戰鞏固了王權,但是鬥椒之亂爆發在楚莊王問鼎中原回軍途中,可見此時楚國王權脆弱。

    此時從楚國內部形式看,楚莊王也沒有滅周的實力。

    綜上看,問鼎中原雖然是楚莊王一生中歷史意義最大的一件事,但是此時楚國實力甚至不是最強盛時期,外部又老霸主晉國,內有隱患若敖氏,更重要的是沒有“天下共主”的名義依然深刻諸侯國,所以楚莊王沒有實力滅掉東周

  • 1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發生在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身上有兩個著名的典故:一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另一個就是“問鼎中原”。

    楚莊王即位之初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楚國國君,表面上裝作出一幅花天酒地、縱情好色的樣子,在楚國國內危機四伏、爭權奪利的戰爭中故意裝傻、明哲保身,然後在暗地裡卻暗暗觀察及注視著一切。

    楚莊王的種種行為表明他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人,喜怒哀樂不形於色,楚國能在楚莊王的帶領下擊敗強大的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說明楚莊王確實是個有能力的人,再加上楚國原本就是春秋大國,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成為帶甲百萬、沃野千里的萬乘之國。

    一位明君帶領一個有實力的國家,基本上就成為春秋爭霸的基礎,兩者缺一不可,楚莊王就是這樣率領強大的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最輝煌的時刻是率領楚軍“飲馬黃河、問鼎中原”。

    楚國的國界最北邊的地方差不多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部,離黃河尚有數百公里,楚莊王透過與秦國結果,結成秦晉之好,並透過邲(地名在今河南鄭州北部)之戰,一舉擊敗當時的最強國,同時也是上一任春秋霸主的晉國,楚國的兵峰直接到達黃河,這是楚國自建國以來,打到最北邊的地方。

    楚莊王除了擊敗晉國,飲馬黃河外,還趁機攻進周天子所在的京畿(洛陽)南郊,當時的周朝國土完全包裹在晉國國土之中,楚國只有擊敗晉國,才有資格進入周朝都城洛陽,當時的周天子雖然沒落,但依然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楚莊王由於剛剛擊敗晉國,已經成為事實的天下霸主之國,雄心勃勃、野心膨脹,便故意向周天子的使臣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這便是“問鼎”的由來,“問鼎”的本意不在於問,而在於問鼎背後的野心,九鼎是天下權力的象徵,誰握有九鼎,誰就是天下共主,楚莊王此舉暴露了野心,於是“問鼎天下”便成了野心拿下天下的代名詞,這便是問鼎天下的典故由來。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問鼎中原,那麼當時的楚國能滅周嗎?

    答案是否定的,不僅楚國滅不了周,就算是春秋時期的任何一個大國,比如春秋五霸任何一國,都沒有滅周的實力與能力。

    春秋與戰國雖然同屬於周朝,但兩者之間的差異非常大,首先春秋時期的政治共識不是你死我活的滅國戰爭,而是爭霸,爭霸與滅亡周朝有著本質區別,爭霸的本質是強大的諸侯國以強大的實力代替周天子行使霸權,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雖然骨子裡看不起周天子,但政治原則仍是擁立周天子的。

    春秋爭霸以齊桓公和管仲為首,管仲以輔佐齊桓公爭霸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口號,尊王攘夷是本質是尊重周王室,排斥打擊蠻夷,管仲提出的爭霸是在周王室的框架下實現周朝制度,本質上是擁護周朝的,這是根本。

    在春秋的政治環境中,如果有國家膽敢滅亡周王室,那麼就打破了“尊王攘夷”的原則,也打破了“爭霸”的原則,那一定會引起天下所有諸侯國的群起而攻之,這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使然,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

    另外,春秋時期的戰爭大多都是點到為止,以和為貴,越是早期的戰爭,打仗越是講禮法,雙方先約好時間,佈置好陣勢,然後喊一聲開始,接著就是雙方開戰,敗的一方如果逃走了,勝的一方只會追擊三十里,然後退回,就像兩個君子打架一樣,比如宋襄公,很講仁義,泓水之戰中楚軍渡河時,宋襄公沒有攻擊,而是等楚軍全部渡河雙方擺好陣勢後再開戰,結果戰敗。

    春秋時期雖然也有滅國戰爭,但極少,一旦有滅國戰爭,或多或少會引起大國的干涉,當時的國際環境相當複雜,合縱連橫,尤其是小國,今天歸屬這個大國,明天可能就會歸屬另外一個大國,沒有永遠的盟國,只有永遠的利益。

    而戰國時期則完全不同,戰國已經是你死我活的滅國戰爭了,比如春秋時期的上百個諸侯國到了戰國只剩下七個較大的諸侯國,戰國同時還有大規模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的原則,比如白起就殺了六國一萬多萬士兵。

    春秋爭霸的目的是維護周朝,只不過是霸主來行使周天子的權力而已,春秋發展到最後,仍然是周天子的天下,雖然是名義的;戰國戰爭的目的是滅亡他國,實現統一,戰國發展到最後,只會有一個國家能活下來,就是那個最強大的國家。

    再說了,楚國雖然擊敗了傳統強國晉國,但根本沒有滅亡周天子的實力,楚國當時就算實力強於單個的晉國或秦國或齊國,但並沒有強於晉國+秦國+齊國+其他諸侯國的實力,楚莊王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如果楚莊王膽敢滅周的話,那麼接下來楚國將有滅頂之災,天下諸侯將會群起而攻之,因為這打破了慣例。

    所以,聰明的楚莊王也只不過是問問了鼎的大小和輕重,然後轉身繼續爭霸事業去了,不敢把周王室怎麼樣,這既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使然,也是楚國的實力使然。

  • 15 # 青史回聲

    有點困難,雖說楚莊王在位後,問鼎中原,可是這僅僅只是問鼎,說白了,和當年的齊桓公、晉文公沒什麼區別,大家同是春秋五霸,雖然在這一時期,楚莊王是繼晉文公之後,第三位春秋霸主,可那又能如何?這只是一個時期,楚莊王終有一刻會“駕鶴西去”,到那時南方的楚國會一直坐穩霸主之位嗎?君不見齊桓公死後,齊國瞬間衰弱下去,然後霸主之位就被晉國給替代了。

    所以沒有永遠的霸主,楚國亦然。至於題主所問,楚莊王是否能夠滅周?滅周?以當時楚國的國力,滅周可以說是輕而易舉,可問題是,楚莊王為什麼滅周?他稱霸中原可不是為了一舉替代周王朝的地位。那時的周王朝可不是戰國時期的周王朝,雖說自周平王西遷以後,周王朝的中央地位大大下降,對地方的掌控遠不如以前。可就算如此,各諸侯也沒有要取代周朝的野心,即使是春秋第一霸主的齊桓公,他也只是“尊王攘夷”,對周天子還是敬重的。

    你看,就連齊桓公都不敢這麼做,很何況是楚莊王呢?他北上,並不是滅周,而是稱霸中原,說白了,就是讓中原各國承認他的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唐朝的女人以胖為美,並且觀念如此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