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國尉

    “白色革命”是巴列維在1962年發動的。所謂“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它的發動背景是:50年代末期,伊朗經濟形勢不斷惡化。雖然享有石油開採權的石油公司付的錢比過去多了,但貪汙和無能嚴重消耗著國家收入。失業在增加,社會和政治動亂在增加。

    在這種形勢下,巴列維擬出了“白色革命”的6條原則,於1963年1月26日提交第一屆國民大會透過;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陸續增加到12條。這12條的主要內容是:廢除佃農制,凡是大地主佔有的土地,均應重新分配給農民所有。全部森林屬於國家所有。將所有政府經營的工業企業出售給合作社和個人。這些出售的企業所獲利潤,應由勞資雙方分享。修改選舉法,準備實行普選,特別是婦女都要參加普選。要建立一支知識分子大軍,凡是應服兵役的高階中學畢業生,均可擔任教師。要建立一支由各科醫生所組成的衛生工作者大軍,到農村去進行免費醫療工作。要建立一支促進農業發展的大軍。在所有的農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全部水利資源屬國家所有。制定全國性城鄉建設的規劃。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並全面改進國民教育。

    巴列維的這些改良主義措施,是他早就有的一項宏偉計劃,即引導伊朗脫離中世紀的落後狀態,使之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計劃的頭一步。

    但“白色革命”在執行過程中並未取得預期的收效,在某些方面還使巴列維遇到了更大的麻煩和不可克服的阻力。

    土地改革計劃得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絕大多數人的贊同,它對封建地主和貴族產生了政治影響,多少世紀以來破天荒第一次使他們處於崩潰邊緣。

    當時,擁有2000個村莊的封建大地主家族就有27個。

    巴列維在幾年內把佔伊朗可耕地四分之一的125萬英畝土地,分配給了3萬多戶農民。但是,農民們發現,由於國王下令實行“農商”組織形式,他們必須把剛領到的地契換成有名無實的股票,然後在這種新的集約農業企業中成為領薪水的職工。

    他們的幻想破滅了。對他們來說,土地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股票僅僅是一張紙片。一下子被拉進政府辦的合作社的農民,同樣灰心喪氣。

    他們紛紛離開村莊,流入城市尋找工作。國王的計劃遇到了麻煩,農業產量並沒有如他預期的那樣取得長足進展。

  • 2 # 深漂大俠

    白色革命”是巴列維在1962年發動的。所謂“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它的發動背景是:50年代末期,伊朗經濟形勢不斷惡化。雖然享有石油開採權的石油公司付的錢比過去多了,但貪汙和無能嚴重消耗著國家收入。失業在增加,社會和政治動亂在增加。

    在這種形勢下,巴列維擬出了“白色革命”的6條原則,於1963年1月26日提交第一屆國民大會透過;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陸續增加到12條。這12條的主要內容是:1.廢除佃農制,凡是大地主佔有的土地,均應重新分配給農民所有。2.全部森林屬於國家所有。3.將所有政府經營的工業企業出售給合作社和個人。4.這些出售的企業所獲利潤,應由勞資雙方分享。5;修改選舉法,準備實行普選,特別是婦女都要參加普選,6.要建立一支知識分子大軍,凡是應服兵役的高階中學畢業生,均可擔任教師。7.要建立一支由各科醫生所組成的衛生工作者大軍,到農村去進行免費醫療工作。8.要建立一支促進農業發展的大軍。9.在所有的農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10.全部水利資源屬國家所有。11.制定全國性城鄉建設的規劃。12.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並全面改進國民教育。

    巴列維的這些改良主義措施,是他早就有的一項宏偉計劃,即引導伊朗脫離中世紀的落後狀態,使之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計劃的頭一步。但“白色革命”在執行過程中並未取得預期的收效,在某些方面還使巴列維遇到了更大的麻煩和不可克服的阻力。

    土地改革計劃得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絕大多數人的贊同,它對封建地主和貴族產生了政治影響,多少世紀以來破天荒第一次使他們處於崩潰邊緣。當時,擁有2000個村莊的封建大地主家族就有27個。巴列維在幾年內把佔伊朗可耕地四分之一的125萬英畝土地,分配給了3萬多戶農民。但是,農民們發現,由於國王下令實行“農商”組織形式,他們必須把剛領到的地契換成有名無實的股票,然後在這種新的集約農業企業中成為領薪水的職工。他們的幻想破滅了。對他們來說,土地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股票僅僅是一張紙片。一下子被拉進政府辦的合作社的農民,同樣灰心喪氣。

    他們紛紛離開村莊,流入城市尋找工作。國王的計劃遇到了麻煩,農業產量並沒有如他預期的那樣取得長足進展。

  • 3 # 巴蜀漂泊客

    "白色革命"是巴列維在1962年發動的。所謂"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可能會讓你聯想到聖雄甘地)

    50年代末期,即便享有石油開採權的石油公司付的錢比過去多了,但無法阻止貪汙和無能消耗著國家收入。直接導致了這個時期失業在增加,大量人員沒工作沒收入 閒置人員增加社會動盪是必然的。

    這個時候有個叫巴列維的人提出了"白色革命"的6條原則,於1963年1月26日提交第一屆國民大會透過;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陸續增加到12條。

    主要內容是:

    1.廢除佃農制,凡是大地主佔有的土地,均應重新分配給農民所有。

    2.全部森林屬於國家所有。

    3.將所有政府經營的工業企業出售給合作社和個人。

    4.這些出售的企業所獲利潤,應由勞資雙方分享。

    5;修改選舉法,準備實行普選,特別是婦女都要參加普選,

    6.要建立一支知識分子大軍,凡是應服兵役的高階中學畢業生,均可擔任教師。

    7.要建立一支由各科醫生所組成的衛生工作者大軍,到農村去進行免費醫療工作。

    8.要建立一支促進農業發展的大軍。

    9.在所有的農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

    10.全部水利資源屬國家所有。

    11.制定全國性城鄉建設的規劃。

    12.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並全面改進國民教育。

    巴列維想透過這次改革引導伊朗脫離中世紀的落後狀態,將伊朗改造成一個具有伊朗特色的現代化國家。但就和王安石變法一樣,“白色革命”在執行過程中並沒有朝著最初希望的方向發展……

    在最初全國百分之九十五(剩下的百分之五都是大地主)的支援下改革轟轟烈烈的進行,最終農名發現他們到手的地契必須兌換的股份,(實實在在的土地變成一張白紙片,你說氣不氣),於是他們對“白色革命”喪失信心,紛紛離開村莊近入城鎮打工,因此國王的計劃遇到了麻煩,農業產量並沒有如他預期的那樣取得長足進展。當然,雖然農業沒有得到發展,但是經濟卻得到長足的發展。

    儘管伊朗的經濟發展了,但貧富差別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更加擴大了。對於一小撮富有冒險精神的買賣人來說,"白色革命"就好比是一個聚寶盆,簡直堆滿黃金似的,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赤貧如洗,百病成災。

    隨後的伊朗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使得外國技術人員隨之大批流入,加速了伊朗都市生活的"西方化"。西方影響幾乎滲透到每一個領域。

    最終,依然沒有實現消滅貧窮,實現他們的伊朗特色的現代化國家。

  • 4 # 大連房產抵押

    1963年,伊朗爆發「白色革命」,又被稱為「國王和人民的革命」。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國王希望透過全方面的改革避免「紅色革命」的爆發,同時能夠徹底粉碎宗教領袖發動的「黑色革命」,最為重要的是巴列維希望這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於是稱為「白色革命」。這次改革在特殊的背景下展開,其中以土地改革為中心,涉及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

    伊朗「白色革命」是一個長期的改革計劃,一直持續到1979年巴列維退位。1963年1月,巴列維頒佈了改革的六項方案:(1)土地改革;(2)森林和牧場的國有化;(3)出售國營工廠的股份籌措土改基金;(4)工人參加企業分紅;(5)修改選舉法,給婦女與男子平等的選舉權;(6)成為「知識大軍」,降低農村文盲率。

    1967年巴列維又新增加了「白色革命」的內容:(1)成立農村「衛生大軍」;(2)成立「開發大軍」;(3)成立「公正之家」;(4)水源國有化;(5)制訂全國性城鄉建設的規劃;(6)行政改革,即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反對官僚主義,提高行政效率。

    1975年,土地改革完成後,巴列維又增加了7項改革方案:(1)擴大企業自主權;(2)反對投機倒把;(3)實行免費教育,物件限於願意在畢業後義務為國家工作一定年限的大中學生;(4)國家免費供養兩歲以下的兒童;(5)在城鄉實行社會保險;(6)反對貪汙腐化;(7)反對通貨膨脹。巴列維發動的「白色革命」總計19項內容,主要涉及土地改革、政治經濟改革、社會改革等內容,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改革局面,極大地改善了伊朗社會的面貌。

  • 5 # 萬丈高樓由地起

    1963年,伊朗爆發“白色革命”,又被稱為“國王和人民的革命”。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國王希望透過全方面的改革避免「紅色革命」的爆發,同時能夠徹底粉碎宗教領袖發動的“黑色革命”,最為重要的是巴列維希望這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於是稱為「白色革命」。這次改革在特殊的背景下展開,其中以土地改革為中心,涉及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對伊朗產生極大的影響。

    伊朗國內形勢十分糟糕,全國土地主要集中在地主、教院王室手中,很多農民沒有土地,傳統的土地制度極大束縛了農業生產力的解放。同時,地主階級、特權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不斷激化,引起農民怨恨和不滿。這不僅危害國家社會的穩定,而且也阻礙了巴列維農業現代化政策的實施。在這樣的國內外背景下,巴列維開始了“白色革命”

    1953年巴列維重拾權杖並獲得美國強力的經濟援助,促使伊朗和美國成為緊密的盟友。當時伊朗國內社會矛盾激化,為了防止伊朗出現革命,美國總統肯尼迪示意巴列維儘快改革,要求巴列維削減軍事開支,進行土地改革,減少貪汙腐敗等。1963年,巴列維開始「白色革命」,美國立即發表宣告支援。

    改革的六項方案:

    1.土地改革

    2.森林和牧場的國有化

    3.出售國營工廠的股份籌措土改基金

    4.工人參加企業分紅

    5.修改選舉法,給婦女與男子平等的選舉權

    6.成為“知識大軍”,降低農村文盲率

    改革後伊朗的變化:

    1.伊朗政府正式完成了土改,全國92%的農戶有了自己的土地,政府引進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加強了農業灌溉、道路等基礎性建設,提高了伊朗農業現代化水平,農民生活和農村面貌得到改善。

    2.伊朗傳統工業紡織、水泥、菸草、造紙等不斷髮展,同時,一些新的工業部門也開始發展,比如軋鋼廠、化肥廠、石化廠等。工業體系逐漸完善,現代化工業快速發展

    3.現代化的軍隊形成,軍隊人數從20萬增加到了41萬,軍費預算從不足3億美元增至18億美元,1977年時的伊朗擁有波斯灣最強大的海軍和中東最先進的空軍

    4.推翻神學教育體系,建立從小學至大學的現代教育體系,在大中院校中實行免費教育,推行世俗教育取代宗教教育體系

    5.伊朗婦女地位獲得很大提高,1963年頒佈的選舉法中,婦女有權參加選舉

    6.文化教育的進步主要表現為學生數量增多,政府建立健全了由小學、中學、職業技術學校以及高等學校教育組成的較為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

    “白色革命”取得了很多成就,改變了伊朗傳統的社會面貌。然而,在改革中仍舊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土地改革不徹底、通貨膨脹、巴扎商人不滿、專制的政治制度、貧富差距嚴重、宗教階層的抵制等,這些都動搖了巴列維王朝的統治根基。改革觸動了當時佔伊朗大多數人口的伊斯蘭教的利益。1979年宗教勢力領導的各階層推翻了巴列維的統治。“白色革命”也隨之失敗,巴列維的現代化之所以失敗,其根子就在:除非王朝勇敢地改造自己的性質。

    參考:《未成功的現代化-關於巴列維的白色革命研究》、《中東國家通史-伊朗卷》

  • 6 # 忍者先行

    從2017年12月28日開始,伊朗發生了一場席捲全國、愈演愈烈的反政府抗議活動,要求結束伊斯蘭共和國的神權統治。從這次尚未結束的抗議活動的規模和烈度來看,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都將影響伊朗乃至中東的未來局勢。

    很多讀者都會覺得伊朗這個國家有些神秘。一方面,“共和國”“革命衛隊”這些詞語看起來挺進步;另一方面,伊朗又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宗教國家。伊朗究竟怎麼回事,這些都要從巴列維王朝談起。”

    巴列維王朝

    伊斯蘭革命前的伊朗

    地理上,伊朗東西方向是陸上連線中東和中亞的必經之路,南北方向則毗鄰波斯灣和裡海,可謂是地處海灣地區戰略要塞;人口將近八千萬,比海灣地區另外兩個大國伊拉克和沙特加起來還多;種族上,波斯人佔到60%以上,其他少數民族包括亞塞拜然人、庫爾德人等;宗教上,大約99%的伊朗人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0%屬於什葉派,這種宗教的單一性也構成了我們後面要講的伊斯蘭共和國的基礎;資源上,幾乎跟其他海灣國家一樣,伊朗富產原油。

    關於什葉派和遜尼派是什麼,簡單說:

    伊斯蘭教有兩派,遜尼派和什葉派;

    遜尼派佔大多數,帶頭大哥是沙特;

    什葉一般為少數,伊朗伊拉克為主。

    在伊斯蘭革命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伊朗都是實行的君主制,他們的國王用波斯語講叫做沙阿。這個君主制的國家在西方工業革命之後發生的事情我們大家動動腳趾頭也能想得到:屢次遭到列強入侵,最終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以後的事情跟其他類似的國家差不了太多,就是各種列強的直接、間接控制,這其中最主要的境外勢力是英國和俄國。當然了,其他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也對這塊土地垂涎不已,比如德國和美國。於是英俄這哥倆兒為了避免後患,就在1907年一商量簽了個協議把波斯給分了:俄國控制北部,英國佔據南部,只留下中間一小塊地區作為緩衝區,仍然由當時的卡加王朝執政。英國人從中得到的油水也是異常豐厚,伊朗的石油業自從1913年以後就一直由大名鼎鼎的BP石油公司控制。也是在這個時候,伊朗開始建立君主立憲的制度。

    然而這樣的“好”景沒持續太久,到了1921年,有個叫禮薩·汗的上校發動了軍事政變,佔據了德黑蘭。再過了幾年(1925),他取得王位建立了巴列維王朝,並在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於是美帝一看摻沙子的機會來了,開始大力扶植王朝,這也保障了他們在伊朗和中東的利益。該王朝一共有兩代君主,1941年禮薩·汗遜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而後者也就是伊斯蘭革命時被推翻的那位君主了。

    那時候,巴列維王朝對美國言聽計從。二戰後正是世界殖民地獨立和民主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伊朗社會也是蠢蠢欲動,想要擺脫西方的控制,廢除君主實現真正的獨立。1951年的時候,有一個叫摩薩臺的人出任首相,然後開始推廣改革,意圖把被美國和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國有化,並導致沙阿一度流亡海外。結果美國中情局果斷出手,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在1953年把摩薩臺趕下了臺,讓沙阿重新回到了王位。我們上一次講的幫助伊朗搞核電站神馬的,也是發生在巴列維這個時期。

    白色革命

    伊斯蘭革命前奏曲

    在沙阿的設想中,伊朗應該建立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國家,最好還能搞個像沙皇那樣有權力的帝國主義國家。於是在1963年,巴列維國王宣佈實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

    說起來這個巴列維國王還是挺實誠的,自個兒就把革命的顏色定義成了白色。“白色”和“革命”這兩個詞語雖然看起來自相矛盾,但是正說明了這場運動的基本含義。在經濟上這是一場試圖建立起完善的資本主義秩序的革命,而在政治上則繼續鞏固白色的專制制度。

    接下來我們詳細講講這個白色革命。

    首先是經濟上。為了建立資本主義工業體系,必須要徹底打破傳統的地主-佃農式的封建農業結構。這件事我們很熟悉,其實說白了就是要迅速創造出資本主義的兩極——工人階級和資本家。英國當年的圈地運動,把農民從土地上趕出來,就是如此。在伊朗,白色革命推行了土地改革,地主的土地被分給佃農。一方面,為了迅速製造出資本家階級,地主們獲得了一大筆補償金,從而可以用於投資工業,而國有企業也同時被私有化出售給地主。另一方面,農民雖然一開始分到了土地,但是這些土地很快就再次集中到了高利貸者和生產出口經濟作物的跨國公司手裡,於是大量的工人階級也自然產生了。

    其次是宗教上,白色革命意在建立一個封建貴族(以巴列維國王為首)和買辦資產階級分享政權的資本主義社會。對於這二者而言,宗教勢力是他們共同的敵人。因此,白色革命期間當局大力推行世俗化改革,取消了宗教領袖的特權,關閉了大量的宗教學校,給予了婦女選舉權。這一時期推行的開放型文化政策還使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迅速湧入,衝擊了原有的宗教傳統。伊朗的伊斯蘭宗教領袖霍梅尼(也是伊斯蘭革命後伊朗的最高領袖)就因為大力反對白色革命而被逮捕,並於1964年11月4日被驅逐出境。

    最後是政治上。巴列維王朝對於自己掌握一切的狀況表示很滿意,但是老百姓的民主訴求其實一直沒有停息過,這也是後來伊斯蘭革命的主要動因。為了應付這種廣泛存在的不滿情緒,沙阿搞了一個叫做SAVAK的東西,也就是秘密警察。這個SAVAK是1957年在美帝中情局的幫助之下建立起來的,高峰期其人數可能多達數萬,被用於對巴列維政權的潛在反對者進行酷刑折磨和處決,因而也被描述為當時伊朗人最恐懼和厭惡的組織。

    應該說在美國的幫助之下,白色革命在經濟上的嘗試還是有很多建樹的,尤其是70年代石油危機油價暴漲帶來的收益使伊朗一躍由債務國轉為債權國。1968到1978年間伊朗經濟以年均16% - 17%的速度增長,人均國民產值從1961年的160美元躍增為1978年的2250美元,城市化率由30%提高到52%。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伊朗初步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輕重工業體系,並進一步開始發展原子能、電子工業。1976年伊朗原油產量達到歷史峰值——每天660萬桶,佔世界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在蘇聯、美國和沙特之後居世界第四位,出口量更是僅次於沙特。然而,快速的發展也帶來急劇的社會分化。當年伊朗上流社會的奢靡生活被人們用“荷蘭買鮮花,法國買礦泉水,東地中海買野味,非洲買水果”來形容,而普通工人和農民卻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特別是1975年之後,由於過度投資和國際石油價格下跌導致的嚴重通貨膨脹,城市居民的生活受到很大沖擊。

    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同時,工人階級也在快速地發展和壯大起來。到伊斯蘭革命前夕,單是伊朗的製造業就容納了大約兩百萬工人,交通和其他產業還有七十多萬工人。新產生的工人階級也在後來的伊斯蘭革命中成為了運動的主力。

    總的來說,白色革命試圖以經濟發展來鞏固巴列維王朝的君主統治合法性。然而,取消宗教特權觸動了僧侶階層的利益,激進的世俗化改革又遭到許多伊斯蘭教徒的反對,西方文化的湧入和貧富差距的加大則推動了人民的民主訴求,秘密警察SAVAK更是為人民所唾棄。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白色革命在社會意義上完全失敗,並引發了另外一場革命——伊斯蘭革命。

    伊斯蘭革命

    伊斯蘭共和制度建立

    巴列維王朝的危機在七十年代末期開始集中地爆發出來。從1977年底開始,伊朗出現了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反對國王統治和要求民主權力。由於巴列維政府之前對於宗教領袖的打擊和對宗教傳統的摒棄,很多抗議活動以宗教的名義出現,群眾抬著霍梅尼的畫像,高呼“打倒國王,建立伊斯蘭教國家”的口號。1978年9月,國王巴列維更換內閣,宣佈對首都德黑蘭等12個大城市實行軍事管制,並出動大批軍警鎮壓反對者。關於這些衝突中的死傷人數可以說爭議不小,例如在德黑蘭宣佈宵禁當晚有五千人上街示威,軍警開槍打死了64人,然而次日流亡在外的霍梅尼就表示有四千無辜平民被屠殺,這又進一步引爆了更大規模的抗議。

    到1978年秋季,全國各地大規模的示威和罷工造成石油工業停產,交通中斷。十月底,學生也加入了示威的隊伍。這場革命在十二月(也是伊斯蘭曆的穆哈蘭姆月)達到高潮,12月2日有超過200萬人聚集在德黑蘭的自由廣場要求罷免沙阿及爭取霍梅尼返國。一週後的12月10日及11日,反沙阿示威者“總數達600至900萬”,也就是全國人口的10%。

    2月11日霍梅尼任命馬赫迪·巴扎爾甘為伊朗總理正式接管政權,巴列維王朝滅亡。4月1日,伊朗經過全民公投以98.2%的支援率透過新的伊斯蘭共和憲法,廢除君主制,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年底,霍梅尼正式成為伊朗的最高領袖。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新的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制度建立起來了。

    伊斯蘭革命後的伊朗

    按照新的伊斯蘭共和國憲法,伊朗的最高領袖為伊斯蘭大阿亞圖拉,在當時也就是霍梅尼,現在則是哈梅內伊。這個最高領袖對於伊朗五大政權機構——總統與政府、議會、司法總監、國家利益委員會、憲法監護委員會——具有人事權力和政策建議權與否決權。也就是說,雖然總統和議會由全民選舉產生,但是要經過大阿亞圖拉的任命。

    這種神權統治和民主共和混編的制度,確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很難講相比於原先的君主制度有多少好處。但是比較明確的一點是,這一新生的伊斯蘭共和國,幾乎就是對之前的巴列維王朝和白色革命期間的政治經濟形態在主要方面取反:宗教上從世俗化社會走向政教合一。

    伊朗人在革命後並沒有盼到生活的改善,反而在八十年代陷入了“兩伊戰爭”,喪失了大量年輕的生命。

    而美國對宗教化伊朗的制裁又使得伊朗的經濟陷入困境。

    抗議背後

    民生問題不容忽視

    多年來伊朗30%-40%收入依靠油氣出口。2014年底以來,國際油價大跌,對沙特和伊朗等海灣國家,造成了嚴重衝擊。伊朗魯哈尼總統於2016年出臺第六個“五年計劃”,試圖透過引進外資減少對油氣出口的依賴。

    然而,2015年7月伊朗核協議達成以來,尤其是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後,美國不僅沒有減少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反而以伊朗開發彈道導彈為由,多次追加對伊朗制裁,加上伊朗捲入阿拉伯國家的衝突,導致魯哈尼政府向選民承諾的“保增長、改善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國民收入、脫貧”等宏偉藍圖遲遲未能實現。

    截至2017年,伊朗失業率高達13%,部分食品價格上漲30%以上,中下階層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未得到根本改善。以烏里瑪集團和伊斯蘭革命衛隊為代表的保守勢力,和以魯哈尼為代表的溫和保守派及改革派勢力相互博弈,雙方均反對遊行示威,卻又都希望利用中下階層的不滿向對方施壓,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社會危機。

    伊朗出於宗教原因,為擴大什葉派的勢力,向戰火中的敘利亞投注了大量的資源,出人出槍出錢在敘利亞打仗,甚至還有高階指揮官死在敘利亞,這讓石油市場疲軟下灰暗的國內經濟更加雪上加霜。

    當前,伊朗12-29歲青年失業率高達25.9%,女性失業率更是男性的2倍。部分參與遊行的青年人提出“伊朗第一”的口號,要求政府把國內經濟和社會問題放在首位,不贊成介入敘利亞、黎巴嫩、葉門和巴勒斯坦等阿拉伯事務、增加伊朗財政負擔。同時,他們要求男女平等,增強女性賦權,使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度更高。另外,他們也要求懲治腐敗。

    總之,由於伊朗經濟和社會矛盾積弊重重,伊朗青年群體對政府推動經濟發展、政治改良和社會變革的呼聲不斷高漲,伊朗社會的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未來伊朗將走向何方,我們拭目以待。

  • 7 # 藍天影視精剪

    白色革命”是巴列維在1962年發動的。所謂“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它的發動背景是:50年代末期,伊朗經濟形勢不斷惡化。雖然享有石油開採權的石油公司付的錢比過去多了,但貪汙和無能嚴重消耗著國家收入。失業在增加,社會和政治動亂在增加。

    在這種形勢下,巴列維擬出了“白色革命”的6條原則,於1963年1月26日提交第一屆國民大會透過;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陸續增加到12條。這12條的主要內容是:1.廢除佃農制,凡是大地主佔有的土地,均應重新分配給農民所有。2.全部森林屬於國家所有。3.將所有政府經營的工業企業出售給合作社和個人。4.這些出售的企業所獲利潤,應由勞資雙方分享。5;修改選舉法,準備實行普選,特別是婦女都要參加普選,6.要建立一支知識分子大軍,凡是應服兵役的高階中學畢業生,均可擔任教師。7.要建立一支由各科醫生所組成的衛生工作者大軍,到農村去進行免費醫療工作。8.要建立一支促進農業發展的大軍。9.在所有的農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10.全部水利資源屬國家所有。11.制定全國性城鄉建設的規劃。12.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並全面改進國民教育。

    巴列維的這些改良主義措施,是他早就有的一項宏偉計劃,即引導伊朗脫離中世紀的落後狀態,使之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計劃的頭一步。但“白色革命”在執行過程中並未取得預期的收效,在某些方面還使巴列維遇到了更大的麻煩和不可克服的阻力。

    土地改革計劃得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絕大多數人的贊同,它對封建地主和貴族產生了政治影響,多少世紀以來破天荒第一次使他們處於崩潰邊緣。當時,擁有2000個村莊的封建大地主家族就有27個。巴列維在幾年內把佔伊朗可耕地四分之一的125萬英畝土地,分配給了3萬多戶農民。但是,農民們發現,由於國王下令實行“農商”組織形式,他們必須把剛領到的地契換成有名無實的股票,然後在這種新的集約農業企業中成為領薪水的職工。他們的幻想破滅了。對他們來說,土地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股票僅僅是一張紙片。一下子被拉進政府辦的合作社的農民,同樣灰心喪氣。

    他們紛紛離開村莊,流入城市尋找工作。國王的計劃遇到了麻煩,農業產量並沒有如他預期的那樣取得長足進展。

    至今

    在促進現代化方面,油輪碼頭、大型貯油庫和石油化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1976年伊朗原油產量達1.9億噸,佔中東第一位,世界第四位。1976年石油產量為2.948億噸,出口2.722億噸,當年出口石油收入達234億美元。鉛礦、銅礦、鐵礦和煤礦,都進行了大力開採。鋼鐵廠以及其它金屬冶煉廠,產量也都在不斷增長。從1971年到1973年,伊朗經濟增長速度平均為百分之十四點三;1974年猛增至百分之四十。伊朗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到1977年人均收入已達2200美元。此外,在交通、電信、電力、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領域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60年伊朗小學入學人數為27萬,到1977年超過1000萬人。文盲也從百分之八十五下降到百分之五十五。1977年,有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人有了自己的住房。

    結果

    經濟的繁榮使腐化之風迅速蔓延。王室成員靠充當中間人撈取鉅額合同佣金,他們常常是透過他們掌握多數股票的公司進行的。一些政府官員和軍官也利用職權,收受大筆賄賂。賭博機構和娛樂場所到處出現,吸毒者日益增多。由於進口先進技術,外國技術人員隨之大批流入,加速了伊朗都市生活的“西方化”。西方影響幾乎滲透到每一個領域。

  • 8 # 聊齋先生

    當時的伊朗,正處於巴列維王朝統治的後期。而當時的美國,為了自身在中東的利益,全力扶持在扶持巴列維王朝。伊朗的沙阿(國王)穆罕穆德.巴列維為了迎合美國,全力引入西方的生活方式,與1963年在伊朗實施“白色革命”。

    什麼叫白色革命?就是不流血的革命。當時的巴列維推出了12條主要“革命”方向,主要包括:重新分配土地,廢除佃農制度,將地主手中的土地分給農民;將政府經營的企業私有化,交給合作社或私人;實行普遍選舉,強調婦女權益,尤其是婦女的選舉權;普及教育,掃除文盲;醫療工作者下鄉,提高農村衛生水平;森林、水利等自然資源歸國家所有;普及法律知識,強調農村的法律建設;改組國家機關,行政權力下放等等。

    完全沒毛病,都是好政策。要不怎麼受歡迎呢,一時間巴列維也被認為是少有的開明君主。但文章是好文章,經也是好經,只是唸經的和尚出了問題。比如農民們興高采烈地分到了土地,卻被告知有個“農商”政策。你拿到的地契不能拿回家,必須用地契換成“股票”。傻子都知道地契的價值,那是硬通貨,可股票是個什麼東西?對於大多數還在文盲階段的農民來說,實在是搞不清楚。即便能瞭解一二的,也不情願,因為那東西畢竟有點“虛”。所以新的土地政策並沒有讓巴列維得到他希望的那個農業生產高速增長的狀態,反倒是逼迫著農民紛紛放棄土地去尋找其他機會。

    而當時的伊朗政要,包括王室成員,紛紛成立自己控股的公司。這些企業充當著政策落實的“中間人”。所有的“革命”政策透過他們的企業落實時,都成為他們斂財的工具。於是一些人住著歐式的寬敞別墅,享受著比西方更西方的生活方式,而大多數人卻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無法得到。

    巨大的貧富差距讓伊朗人們忍無可忍,終於在1979年,白色革命演變成了“伊朗伊斯蘭革命”,在外流亡了15年的伊斯蘭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而沙阿巴列維則被迫開始流亡海外的生涯。

    估計美國人也鬱悶,在我們這兒如此舒適的生活,在你們那怎麼就行不通呢?事實上全盤西化的“白色革命”不但沒給美國人帶來好處,還帶來無休無止的麻煩。新的伊朗政府將巴列維政權視為“美國的傀儡”,跟著爆發了導致兩國斷交的“伊朗人質危機”,再後來是“伊朗門”……一直到今天,兩國關係一直處於各種緊張狀態之下。

    當美國強行推銷自己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之時,換來的往往是“尷尬”的結局。白色革命後的伊朗是,伊拉克、阿富汗也都是。現在特朗普先生有又要強力將伊朗“抹掉”,即便憑藉著強大的美國軍力實現了,那然後呢?

  • 9 # 視界覌歷史

    白色革命,即為不流血的革命,思想起源於19世紀的德國,希望用和平的方式進行社會改革,表達自由民主和民族統一。

    伊朗國王巴卡維希望透過白色革命推動伊朗國家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將地主階級的大片土地分給農民;全部森林重新歸國家所有;將國家經營的工業企業出售給合作社和個人;這些出售的企業所獲利潤,應由勞資雙方分享;實行普選制,廣大婦女擁有選舉權;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改善教育狀況;農村實行免費醫療;建立一支促進農業發展的大軍;改善農村司法環境,建立公正的法庭;水利資源屬國家所有;制定全國性城鄉建設的規劃;改革政府效能,下放政府職能等。

    客觀上,巴卡維的這些措施帶動了伊朗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石油的產量在1976年達到1.9億噸,佔中東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曾經伊朗一度成為最富有的國家。但是這個激進的改革措施,並沒有讓老百姓真正富起來,反而進一步拉大了貧富差距,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是巴卡維沒有預料到的。革命過於快速,一方面導致制度措施不能有效執行,一方面制度實行中出現的新問題不能有效的解決,這些都使得改革的成果大打折扣。最致命的是由於制度的不完善,給權貴和愛冒險的人可乘之機,全國上下,腐敗橫行,社會各界矛盾不斷激化。

    巴列維堅信他的“白色革命”能使伊朗一天天地富裕起來,但是他根本沒有想到他的現代化計劃速度太快,從而破壞了國家整個經濟的平衡。他的願望和現實嚴重脫節,因此他也就忽視了群眾的願望,因此他最終失去了國王的寶座。

  • 10 # 鄜延路節度使李

    白色革命是一系列由伊朗末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1963年發起的意義深遠的改革。

    此次改革的最終目標是使伊朗成為一個全球經濟、工業勢力強國。國王引入了新穎的經濟概念,例如針對工業工人的分紅制,開設大批由政府出資的重工業專案以及對森林、牧場資源的國有化。但最重要的改革是土地改革專案,使伊朗傳統的地主失去了影響與權力,近90%的伊朗佃農因此擁有了自己的土地。

    在社會方面,改革給予婦女更多的權利並在教育方面投資,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識字軍團被成立,允許年輕男性以做鄉村掃盲教師的方式服完他們的義務役。

    白色革命由19個改革計劃組成,分別在15年的時間內被推行。前6個專案在1963年1月26日舉行國家公民投票後推行。

    森林與牧場的國有化:推行了許多法令,不僅是為了保護國有資源並停止森林與牧場的破壞,更是為了進一步地開發與耕種它們。超過九百萬的樹被種植在26個地區,建立了環抱城市和主要高速路的70,000英畝的“綠帶”。

    國有企業的私有化:製造廠與工廠將其股份出售給舊封建地主,從而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工廠主階層,並能幫助使國家工業化。

    分紅制:針對的是在私有企業工作的的工業工人,給工人與員工他們工作單位的淨利潤20%的股份,並保管其他因高生產力或成本減少所產生的獎金。

    給女性以選舉權:女性原本沒有話語權並受伊斯蘭傳統的壓制。這個政策廣泛地被伊斯蘭教神職人員所批評。

    成立識字軍團:有高中文憑並需要服義務役的人員,可以選擇在山村從事掃盲以代替兵役,類似農村支教。1963年,伊朗約2/3的人口是文盲,其中1/3的文盲位於首都德黑蘭。

    成立健康軍團,使公眾健康服務貫穿伊朗的山村與農業地區。在3年中,約有4500個醫療小組被訓練;近一千萬病例被軍團處理。

    成立復興與建設軍團來教授村民以現代方式耕作與畜牧。1964年到1970年的農業生產由此在噸數上提高了80%,在價值上提高了67%。

    成立公平議事廳:5位年老的村民會被所有村民選舉充當仲裁者以解決小的違法以及衝突行為,任期3年。1977年在伊朗全境分佈著10358個公平議事廳,為超過一千萬的民眾服務。

    國有化所有水資源:引入專案與政策旨在保護並利用伊朗有限的水資源。許多大壩被興建,至1978年,還有5個大壩正在建設中。這些措施使受灌溉的土地面積從1968年的兩百萬英畝增長到1977年的560萬英畝。

    城市及農村地區的現代化與重建:藉助於復興與建設軍團的力量。建設了公共浴場、學校與圖書館;安裝水泵與發電機以運轉水和電力。

    教學改革:透過使課程多樣化以滿足現代生活的必需,提高了教學質量。

    工人在聯合企業擁有股份的權利:成立超過5年的工業單位被轉變成為公共公司,原國有企業的股份的99%或私營企業股份的49%將會被優先出售給原來的工人,然後再面向大眾出售。

    價格穩定化與1975年的反對不合理暴利活動:工廠和大型連鎖店的擁有者被大量罰款,有些甚至被關押或吊銷執照。外國跨國公司被強制制裁,一些被故意囤積以抬高價格的貨物被沒收並以固定價格向消費者出售。

    免費義務教育以及每天免費的一頓飯,覆蓋從幼兒園至14歲的所有兒童。1978年,有25%的伊朗人在公共學校有登記就讀。同年,有 185,000 男女學生在伊朗的大學就讀。除此之外,超過100,000學生在國外就讀,其中50,000位學生在美國的院校登記。

    提供貧窮母親免費食物,同樣也提供給所有兩歲及以下的新生兒。

    引入社會保障和國家保險制度:該政策針對所有伊朗人。國家保險制度在退休時期提供最高100%的工資。

    租/購住宅產權的穩定合理的價格 (1977)。控制地價以及各種形式的土地投機行為。

    引入控制腐敗的措施,在官僚體系內。成立了帝國檢查委員會,由行政機構的代表與被證明誠實的民眾組成。

    雖然白色革命為伊朗經濟與技術上的發展做出貢獻,但一些土地改革計劃的失敗,民主改革的缺失以及來自地主及教會的劇烈反對最終導致了1979年導致國王下臺的伊朗革命。

    儘管引入了眾多的經濟政策,白色革命沒有包括有足夠的措施以提高伊朗行政機構的民主代表性,但一些其他的民主改革被執行,例如擴充套件婦女的選舉權。許多改革以拙劣的方式進行或成為政治腐敗的犧牲品。例如,土地改革計劃沒有給大多數佃農以足夠生存所需的土地,招致廣泛的不滿;土地從沒有知識的佃農流失到放高利貸者的手中,對耕種至關重要的坎井(伊朗等國使用暗渠將水從高山引入平原)由於少了由地主組織的維護而毀壞,“當坎井失效,數千個有生產力的村莊也將隨之衰退”

    土地改革計劃被批評使地主和農工都失去了“工作”,也就是將他們的舊工作帶走卻沒有以一個新工作代替;一些仿效發達國家的改革政策過於死板,沒有考慮到伊朗自身獨特的情況(一些地方缺水,另一些地方有太多的水,等等),某些勞工與地主間家族式的工作契約被切斷;一些工人對分配的土地沒有興趣因而將它們轉賣給跨國企業,而跨國企業利用這些土地種植像洋薊一類的植物供出口,而不是國內銷售,這就導致了土地的流失。

    改革也激怒了在當地勢力強大的什葉派伊斯蘭教會,因為改革削弱了教會原本在教育和婚姻家庭法領域的慣例的權利以及其原本在農村地區的強大影響力。大部分來自地主家庭的教會高階層人員因改革而受了很大的影響,許多以前直接流向教會及其附屬機構被用以資助教士的土地租金,因改革而免除後被政府分發。譬如,1979年伊斯蘭革命的領導人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在反抗白色革命的活動中開始成為一名政治領導人和活動組織者。

  • 11 # 陌上花77178705

    1962年巴列維國王發動"白色革命”,所謂“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它的背景是:50年代末期,伊朗經濟形勢不斷惡化。雖然享有石油開採權的石油公司付的錢比過去多了,但貪汙和無能嚴重消耗著國家收入。失業在增加,社會和政治動亂在增加。在這種形勢下,巴列維擬出了“白色革命”的6條原則,於1963年1月26日提交第一屆國民大會透過;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陸續增加到12條。這12條的主要內容是:1.廢除佃農制,凡是大地主佔有的土地,均應重新分配給農民所有。2.全部森林屬於國家所有。3.將所有政府經營的工業企業出售給合作社和個人。4.這些出售的企業所獲利潤,應由勞資雙方分享。5;修改選舉法,準備實行普選,特別是婦女都要參加普選,6.要建立一支知識分子大軍,凡是應服兵役的高階中學畢業生,均可擔任教師。7.要建立一支由各科醫生所組成的衛生工作者大軍,到農村去進行免費醫療工作。8.要建立一支促進農業發展的大軍。9.在所有的農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10.全部水利資源屬國家所有。11.制定全國性城鄉建設的規劃。12.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並全面改進國民教育。巴列維的這些改良主義措施,是他早就有的一項宏偉計劃,即引導伊朗脫離中世紀的落後狀態,使之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計劃的頭一步。但“白色革命”在執行過程中並未取得預期的收效,在某些方面還使巴列維遇到了更大的麻煩和不可克服的阻力。土地改革計劃得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絕大多數人的贊同,它對封建地主和貴族產生了政治影響,多少世紀以來破天荒第一次使他們處於崩潰邊緣。當時,擁有2000個村莊的封建大地主家族就有27個。巴列維在幾年內把佔伊朗可耕地四分之一的125萬英畝土地,分配給了3萬多戶農民。但是,農民們發現,由於國王下令實行“農商”組織形式,他們必須把剛領到的地契換成有名無實的股票,然後在這種新的集約農業企業中成為領薪水的職工。他們的幻想破滅了。對他們來說,土地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股票僅僅是一張紙片。一下子被拉進政府辦的合作社的農民,同樣灰心喪氣。他們紛紛離開村莊,流入城市尋找工作。國王的計劃遇到了麻煩,農業產量並沒有如他預期的那樣取得長足進展。巴列維篤信他的“白色革命”能使伊朗一天天地富裕起來,從而使他的經濟堅如磐石。但是他根本沒有想到他的現代化計劃速度大快,從而破壞了國家整個經濟的平衡。他美妙的夢想超越了國家的現實,因此他也就忽視了群眾的願望,看不起教士,既敵視世界,又敵視自己的人民。特別在他當權的最後兩年多中,即1976年到1979年之間,他的軍備政策,他的家屬及隨從的腐化,他的獨裁統治,就象癌細胞一樣吞噬著整個國家和社會制度。所以,巴列維國王的“白色革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目的,並推動了伊朗社會的發展,但這一切都未能使他最終免於垮臺,未能使他終生並永久地保住孔雀寶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坡肉的製作過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