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雖然在《三國演義》中,對劉備有所美化,但比起曹操,孫權其他人確實是好很多!

    而且劉備屬靖王之後,算起來也是皇叔,而且劉備屬於弱勢,自然在性格上有些謙虛內向,給人誠信的感覺。

    而作者羅貫中是什麼朝代的人?也沒必要討好劉備,也得不到任何好處!

    雖是小說演義,在寫作上基本都是尊重史實,這是一名作家的基本個性。而我們作為讀者也無必要去質疑2千多年以前的事,也是應尊重史實!

  • 2 # 老龔166916589

    《三國志》中的劉備在黃巾軍作亂時起家的。劉備受到富商張世平,蘇雙的資助下組織義軍投靠校尉鄒睛討賊立功。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軍英雄首立功,‘’便是描寫此次事件。當中黃巾軍將領程志遠,鄧茂,裴元紹,髙升等人皆屬虛構。

    。後來的三國逐鹿中原中劉備三顧茅蘆,初出茅蘆三把火;曹操南征,劉備逃難,長坑坡,張飛喝斷霸陵橋,蝸居江夏,諸葛出使江東,孫劉聯盟戰赤壁,荊襄之爭,得隆望蜀,北伐漢中(這時劉備鼎盛時期),到關羽北伐襄樊,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就義,張飛為報二兄仇被害,到劉備東征,兵敗夷陵,白帝城託孤。以上在《志》中都有,不過文言簡潔。

    。以後劉禪稱帝系後三國。平南蠻,只有二出祁山,諸葛古世,北魏鄧艾,鍾會滅蜀漢。劉禪投降,司馬昭問劉彈:‘’思蜀否‘’劉禪說‘’這裡好不思蜀‘’,蜀漢二世就此結果。

  • 3 # 北派說書人

    細數三國的當中的那些人物,各個都是一些不簡單的存在,哪怕是一個跑龍套的,也都有他存在的價值,當然,這是針對《三國演義》來說的。

    然而陳壽的《三國志》在記載當中,劉備是一個是一個很厲害的軍事家,政治家,我們之所以被《三國演義》所誤導,那是因為我們一直將《三國演義》當作正史來看。

    那麼歷史上的真實劉備,是仁慈之人嗎?這個答案還需樓主細分一下,當然我們也可以細分一下。

    首先我們說東漢末年這可是一個亂世,亂世之中無論誰稱王稱帝,手上皆會沾滿鮮血,你覺的,劉備三分天下,得蜀漢他都是施以仁慈的原因?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都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場戰爭打下來會死多少人,我相信大家都是想象也是想象的出來的,其次就是一個帝王想要坐穩位置,你不耍一點手段是不行的,但是你一耍手段,唉?你還真就不仁慈了,所以說一個帝王仁慈的話,突然覺得,二者很矛盾的樣子,所以在說書人看來,其實這需要相對來說的。

  • 4 # 中行偃1

    答:關於劉備是不是仁慈的人,孫權、張魯、劉璋都有答案。

    孫權認為:“猾虜乃敢挾詐!”狡猾的東西竟敢耍弄詐術!(孫權)

    張魯認為:“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

    劉璋認為:“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沒有給百姓施加恩德,卻打了三年,許多人死在草莽野外,只是因為我的緣故。我怎麼能夠安心!”言外之意非常明顯,來打我的人也不是什麼好東西!(陳群)

    還有陳群:興平元年(194年),劉備時為豫州刺史,以陳群為別駕。其時陶謙病死,徐州以舉州迎劉備繼領,劉備正欲前往,陳群便跟劉備說:“袁術的力量還很強大,如果現在就東取徐州,一定會與袁術發生爭鬥。要是呂布乘機襲擊我軍的後方,那時即使將軍得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會有圓滿的結局。”劉備不聽,還是東去徐州,與袁術爭戰。結果呂布果然兵襲下邳,又遣兵往助袁術,最終大破劉備軍,劉備這時候才悔恨當初沒聽陳群的勸告。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為曹操所破,陳群父子亦在呂布軍中,見曹操皆出拜。陳群跑到呂布軍中了!都不肯再為劉備出謀劃策……

  • 5 # 金鳳寫作者

    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主角,人們對於劉備的事蹟是耳熟能詳的,劉備是非常令人心酸的一個人,他的創業過程簡直就是屌絲逆襲,他在沒有發跡之前只不過是一個織草草蓆的小商販,大家都是非常驚訝這樣一個擺地攤的人如何成為一方的諸侯。

    劉備之所以成功非常有一點非常的重要,他是一個非常會利用人才的人,他能夠說服人心,這一點劉備和劉邦是非常的相似,劉備在人們眼中是非常仁義的一個人,雖然一些人認為劉備是假仁假義。但他的這種手段的確非常的奏效。

    劉備的一大特點就是愛哭。一個7尺男兒動不動就是哭,的確讓人有點瞧不起,但是劉備根本就不在乎,他用了這個招數拉攏了很多人,只要能夠成功的拉攏到人心,他是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丟臉的。

    因為在日常的交流中哭才是罪最能夠打動人的真情的,而劉備的手下都是一些五大三粗的男人,自然受不了劉備的眼淚攻勢。被劉備收服的服服帖帖的。

    而劉備收服趙子龍人心的這個場景是最為經典的。趙子龍是常勝將軍,他的武藝不在關羽張飛之下,而且對劉備是相當忠誠的,劉備趙子龍長坂坡中能夠7進7出說明趙子龍是非常的忠誠的。而當劉備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奉上劉禪,劉備直接將流散扔到了地上,轉身就將趙子龍扶了起來,這讓趙子龍相當的感動。劉備的這一舉動在歷史上是相當出名。也因此一些人吐槽他是非常的假仁假義,這是為了收攏人心而赤裸裸的進行作秀的行為。趙子龍也不是傻子,他是真的被劉備感動了,甘願為劉備赴湯蹈火。

    說劉備是假仁假義的人,雖然指出了劉備會作秀,但是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劉備是一個極其具有正義感的人。他因為討伐黃巾有功,被授予了安喜縣尉,後來督郵下鄉來敲詐勒索。劉備並沒有迎合他,而是直接帶人抓住了督郵鞭打了200餘下,雖然在三國演義中記載的是張飛乾的這件事,但是實際是劉備在幹這件事情,如果他是一個假仁假義的人,完全沒有必要去冒著丟官罷職的風險,去做這一正義的舉動,從這一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劉備的,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他不會為了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利益去迎合一些貪官汙吏的行為。

    總而言之,一些人認為劉備是假仁假義,那就是因為他為了匡扶漢室的確做了一些非常做作的行為,讓人覺得他在作秀,但是他的所作所為的確是在仁義的旗幟下進行的,只是有時候比較注重方法和策略。他在整個亂世中,總體的表現還是比較仁義的,否則也不會有很多的百姓隨行他逃離曹操的魔掌。

  • 6 # 沉140769451

    劉備為平原令時,平原豪強僱兇殺他,當殺手看到劉備對人民的好處後,不忍下手,還主動告訴了劉備。

    劉備新野退兵至襄陽,劉琮閉門不納,其左右及城中百姓自願出城跟隨劉備,至長坂坡時,追隨百姓達十幾萬,他們並非劉備治下之民,不是劉備從新野帶出來的,沒有他們,劉備完全可以平安撤退到夏口,不必死老婆、丟孩子,但他不願背棄自願跟隨他的十幾萬百姓,導致每日只能走十幾裡,曹操聞迅才來追趕,否則他不會來追劉備,因為根本追不上已經離開幾天的劉備軍。說他拿百姓當擋箭牌,純屬小人的胡說八道。

    縱觀中國史書,除劉備一人,再無其他人能如劉備得民心者。劉備據四川時,南中亦順從,他死後,南中才反叛,諸葛亮雖南征暫時平定南中,但他一離開,南中就復反了,並非演義和傳聞中的南中民心順服,真正平定南中的是李恢,他用的不是什麼懷柔之策,而是用的武力鎮壓手段,蜀漢北伐對南中只有經濟掠奪,對南中毫無好處,南中不可能民心順服。

    《三國演義》作者本想以儒家觀念美化劉備,塑造聖君形象,削去了劉備的英雄豪氣和戰爭中的權謀。劉備鞭打督郵,被改寫成張飛鞭打督郵;劉關張沒有結拜為兄弟,被改寫成了桃園三結義;劉備火燒博望,被改成了諸葛亮火燒博望;徐庶之母是當陽兵敗時,被曹軍抓去,徐庶棄主救母,守孝道而不忠;劉備不是愛哭鬼,但小說作者為表他聖賢,把他塑造成了個動不動愛感動的角色;劉備取荊州,非取自劉表,而是取自曹操之手,諸葛亮數勸其取劉表、劉琮之荊州,劉備皆不聽從;劉備取西川,只因劉璋不放他回荊州,才迫使他取西川,否則,他是拉不下面子打劉璋的,這違背了他一向主張的仁義,儘管張松等人都建議劉備取西川,但劉備從未真正答應過。

    攻下成都,完全是劉備自己指揮的,與諸葛亮毫無關係,劉備出兵作戰,從來都沒帶過諸葛亮。不要低估三國時期百姓的智商。

  • 7 # 小鄉說歷史

    最佳答案

    關於劉備的為人,實質上是個很複雜的問題。要從多方面來討論。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三人偶然相逢,因為意志相投,所以拜為異姓兄弟。而後來劉備在關於敗走麥城之後,痛苦不已,雖然中了司馬仲達的反間計,作出了伐吳的錯誤舉動,但是這表明了劉備是義薄雲天的。劉備愛惜人才,尤其對諸葛亮十分敬重,正是因為他敬重諸葛亮,聽從沒有被張飛關羽勸說,才發生了諸葛亮初出茅廬的第一場大勝仗----博望坡之戰。狠狠的打擊了曹操80萬大軍南下的銳氣(80萬節選於《三國演義》,具體《三國志》上如何說,本人不知)。之後,他對關於張飛說到:“我將諸葛亮視為老師”(大概意思是這樣)。後來,他幾乎將兵權完全交給了諸葛亮,於是有了後來的哭借荊州,征討兩川,直到最後他的兒子劉禪即位後的著名的六出祁山,並將諸葛亮推薦的人才幾乎一一重用。但是,歷史上,劉備也是一個十分奸詐的人:他在公孫瓚與袁紹交戰之時,自己卻一曹操討伐徐州的名義,帶著關羽,張飛來到徐州來救援陶膁。等曹操因為自己的大本營濮陽被襲,自己退兵時,劉備按理來說應速速趕回公孫瓚身旁幫助他對抗袁紹,可是他並沒有回去,只是把趙雲打發回去後,自己溫坐于徐州要塞---小沛,直到陶膁三讓徐州後病逝,劉備當上徐州太守。但是在這時候,公孫瓚幾乎被袁紹要消滅掉了。而劉備卻也沒有隻字提到回去救援公孫瓚,而當初就是公孫瓚保薦劉備當上了平原縣令。而此時劉備已經把這個完全忘記了。還有一點我們不可否認----劉備的江山是哭來的。我們舉個最明顯的例子:荊州這個最肥沃的地區。當初,周瑜派重兵攻打這裡,經過著名的彝陵之戰等一系列悲壯戰役,將曹操打出了荊州地區,可適當周瑜率軍來到荊州城下時,城門緊閉,,當先鋒周泰叫門時,城門上旌旗豎起,原來劉備陳曹吳交戰之時,聽從諸葛亮之計,將荊州三郡拿下。這時,吳侯孫權派魯肅來討要荊州,但是劉備見面就哭,一句話也不說,從而魯肅同意帶劉備奪下東川時歸還。但是當劉備奪下東川時,吳侯派諸葛亮的弟弟諸葛瑾前來討要,劉備假惺惺的說馬上奉還,寫好書信給鎮守荊州的關羽,但是關羽堅持不給,甚至要殺諸葛瑾,於是諸葛瑾狼狽逃回,劉備說等我攻下西川,派關羽鎮守那裡,必當奉還。但是當他攻打下西川,魯肅前來討要時,他又哭著不給,於是沒有辦法。以致到最後東吳伐荊州,關於敗走麥城。而且,劉備的有些人才也是哭來的,我們可以文舉孔明,武舉子龍: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與它討論了天下之事,但劉備欲請諸葛亮出山之時,諸葛亮以“自是鄉野閒人,懶散慣了,不願理會朝政”推託,可是劉備當場就淚沾溼袍,痛哭流涕道:“先生若不出山,東漢江山如何是好?天下百姓如何是好?”感動了劉備,於是便出山輔佐劉備。劉備愛才不惜才:例如在劉備準備出兵伐吳之時,諸葛亮也勸說過:“當務之急乃北伐曹賊,恢復漢室。情義之事,可以推後”但劉備不聽,堅持要起全國之兵,消滅吳國,以祭關羽在天之靈。於是就出現了火燒連營700裡,病死在白帝城的慘劇。話說劉備,並不是一個好人,但也並不是一個梟雄:他的好總結為一字一句:“仁”(可以舉劉璋為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說明了他的本質。劉備的陰暗一面:騙術太多:騙荊州,騙袁紹,騙曹操等。

  • 8 # 福子說歷史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大多數人,都對劉備不陌生,他是當時的梟雄之一。相對於給世人留下奸詐印象的曹操,劉備在民間的名聲,要好的多——提到劉備,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仁義”二字。當然了,有一部分讀者,也會提出相反的意見,認為劉備並不仁義,僅是虛偽罷了。那麼,劉備到底是一個仁慈的上位者,還是一個虛偽的梟雄呢?當時曹操麾下的一個臣子,僅用一句話,便揭開了答案。這個人是誰呢?他又是怎樣一針見血的,評價劉備的呢?

    說到這個人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與我們前文中,提到的僅用一句話,化解司馬炎登基時尷尬的裴楷,同出一族,而且一起被時人被稱為“八裴”,他的名字,叫作裴潛。裴潛,字文行,原本是河東聞喜人。當初,他為了逃避戰亂,到往了劉表治下的荊州,不過,他雖然得到了劉表的厚待,卻並不認為劉表能成大事,所以沒有為劉表效力,反而在曹操平定荊州之後,成為了曹操的麾下。

    他雖然知名度,不及曹操麾下的很多文臣武將,但是他的能力卻不容小覷,曾為曹操平定過叛亂。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公元210年的時候,曹操雖然早已平定了三郡烏桓,但是北方並沒有完全安定,反而有烏丸王和兩名大人都自稱單于,並導致了代郡大亂。曹操在派同為“八裴”之一的裴秀,為新任代郡太守的同時,打算派裴潛率精兵征討叛軍。裴潛卻認為,這些蠻夷之所以反叛,僅是因為心中不安,如果派兵前往,他們自然會更努力的反抗,於是他只帶了少數人馬相隨,打算用計降服叛軍。

    他的“坦誠”,果然感動了這些少數民族,就連單于都跪下認罪,交還了擄走的人口和財物。不過裴潛也不是什麼慈善家,他在感化胡人的同時,還揪出了與叛軍勾結的十餘位官員,對其進行依法處置,並用法律嚴格要求胡人,於是北方徹底安定,百姓紛紛歸心。三年後,他任滿被召還,卻對曹操說,自己一向對胡人要求嚴格,繼任者一定會放寬要求,從而讓胡人對法制鬆懈,從而再次出現爭端,甚至引發叛亂。

    後來,果然如他所料,可見裴潛不僅謀略過人,還非常有頭腦,是一個善於分析的人,因此,他對劉備的評價,也有了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那麼,他到底是如何一針見血的評價劉備,提曉劉備是否真仁義這一謎題的呢?

    《世說新語識鑑篇》記載:曹公問裴潛曰:“卿昔與劉備共在荊州,卿以備才如何?”潛曰:“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意思是說,在裴潛看來,如果讓他盤踞中原,只能生亂而不能治亂;如果讓他乘機守住險要之地,足以成為一方之主。

    結合歷史,我們不得不承認,裴潛所言不虛,例如劉備在徐州這塊中原大地之上,不但沒有穩定發展,而是經常生亂,被呂布偷襲丟掉了徐州,擔任豫州刺史的時候,又再次奪了徐州,被曹操擊敗後,逃到袁紹處,繼續跟曹操對著幹,最終無奈兵敗,逃到荊州的新野。而劉備也荊州開始遇到了諸葛亮,最後憑藉赤壁之戰,拿下荊州四郡,借了南郡,最後西取益州,奠定了蜀漢的基礎,成為一國之主。

    裴潛只說了22個字,就概述了劉備的一生,不得不說是曹操麾下的奇才,可惜鮮為人知

  • 9 # 寧哥說事

    一,從公孫瓚處借兵救陶謙。雖說名義上是為了就陶謙,可是從公孫瓚處借兵之後就再沒歸隊,還帶走了猛將趙雲。

    二,當時接著劉琦體弱多病,輔佐劉琦為藉口。賴著荊州不走,結果劉琦死後理所應當的接管荊州。

    三,劉備從新野撤離時,帶走了全部百姓。雖說是為了保全百姓,可是為了成全自己的仁義之名,百姓財產損失不計其數。一路上加之曹操追殺,死傷更是無數。

    四,劉備取益州時,曾和鳳雛有過對話,我何嘗不想取益州自立。奈何同宗,不忍心也。結果鳳雛落鳳坡一死,馬上調轉槍頭佔領益州。絲毫不顧情義。

    五,劉備能生存之最後也和自己的戰力有關。雖說演義中把諸葛亮吹的神乎其神。但是諸葛亮只不過指揮過幾次北伐,戰果也僅僅是幾個郡而已,還是投降的。可以說劉備的天下大多數是自己打下來的。諸葛亮更多的是負責後勤和內政。

    所以劉備算不上是什麼仁慈之主,就這五點能夠看出來其殘忍。還有一件事也可以證明劉備其心,就是長坂坡之時,為了保命的劉備竟然拋妻棄子,把他們留給了自己的敵人。古代都說百善孝為先,那對自己的孩子和妻子是不是也要像對自己的父母那樣寬容以待呢?做不到這一點的劉備其實也不能算得上是什麼正人君子了,怪不得那麼多人指著他說這是一個假仁假義之徒呢!各位認同麼!

  • 10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劉備算不上一個真正的仁義之人,劉備的仁義是有條件的,如果一個人對劉備有用處的話,那麼劉備就會對這個人十分的仁義,如果一個人阻礙了劉備的大業的話,即使這個人對劉備有恩情,劉備也會毫不猶豫的背信棄義。很多人只看到了劉備對關羽和張飛的仁義,對徐庶和諸葛亮的仁義,卻沒有發現劉備對待孫權和劉璋的無情。

    先來說一下劉備的仁義之處,劉備對待自己的兄弟十分仁義,這一點肯定無法否認。在長坂坡之戰時期,徐庶想要離開劉備去投奔曹操,劉備不僅答應讓徐庶離開,還允許徐庶帶著幾個好朋友一起離開。

    徐庶有多麼大的能力,劉備心裡十分的清楚,劉備在處於危機關頭的時候,劉備能夠放徐庶離開,實在是難得可貴。而在關羽遇害之後,劉備更是親自帶領大軍進攻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夷陵之戰戰敗後,劉備又善待了投降曹魏的黃權的家人,這些舉動都說明,劉備是一個值得信賴的領導者。

    剛剛說的是劉備對人仁義的一面,接下來再說劉備對人奸詐的一面。劉備第一個對不起的人就是曹操,劉備被呂布擊敗之後,家屬全都被呂布俘虜,曹操不僅派遣夏侯惇支援劉備,還親自帶領軍隊迎接劉備,幫助劉備擊敗了呂布,奪回了劉備的家屬。結果劉備趁著曹操派遣自己攻擊袁術,偷襲了曹操剛剛攻佔的徐州,險些讓曹操功虧一簣。曹操並沒有做對不起劉備的事情,劉備去趁機偷襲曹操,這件事說明劉備的仁義是有條件的,只有對劉備有利的人,才能夠享受到劉備的仁義。

    除了坑曹操之外,劉備還坑了孫權和劉璋,劉備被曹操追的走投無路的時候,孫權派遣周瑜帶領大軍幫助劉備擊退了曹操,之後周瑜又攻佔了南郡,將曹操駐紮在荊州的軍隊趕走。劉備趁著這個機會佔領了荊州的幾個郡,又從孫權手裡借走了剩餘的荊州地區。

    之後劉璋邀請劉備幫助自己抵禦張魯,劉備背信棄義偷襲劉璋,將劉璋的地盤奪走。孫權聽說劉備有了新的地盤,想要討回之前借給劉備的荊州地盤,結果劉備一借不還,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歸還南郡,最終導致了孫劉聯盟出現裂痕,間接導致了孫權偷襲荊州殺死關羽。

    從劉備對待關羽、徐庶,黃權,以及劉備對待曹操、孫權、劉璋的不同做法來看,劉備的仁義並不是真正的仁義,他的仁義是有一定條件的。當一個人對劉備有用處的時候,那麼劉備會對這個人非常的寬容仁義,而當一個人觸動劉備利益的時候,劉備就不會講究仁義,就會露出奸詐的本來面目。

  • 11 # 二牛歷史觀

    劉備作為和曹操,孫權三足鼎立的天下豪傑,蜀漢政權的開創者,他和曹操,孫權相比是仁慈的。

    大家對於劉備的瞭解大都是根據《三國演義》,羅貫中把劉備塑造成一個仁慈的明君,主要是劉備符合古人對於明君的要求,知人善用,禮賢下士,仁德愛民,有濟世之懷。

    袁紹曾評價劉備道:“劉玄德弘雅有信義。”劉備半生顛簸,屢敗屢戰,關羽張飛都有將帥之資,卻一直追隨與他,“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可見自有過人之處。在他任平原相時,有名叫劉平的人不服氣就派刺客去殺他,誰知“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汝南戰敗之後,劉備投奔劉表,劉表忌憚劉備的名聲就讓他駐紮在新野,在新野駐紮七年之久,期間他聽從了水境先生的意見,反思了自己以前的政治走向,開始收攏民心以待崛起。他以安民為首要任務,後來“軍民皆喜,政治一新。”“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

    劉備可以說是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史書記載:

    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公元208年,劉表去世,曹操南征荊州,劉表的兒子劉琮投降了曹操,這時候劉備手下的謀士勸說劉備乘機奪取荊州,可是劉備答道:“吾不忍也。”於是就向南面的江陵撤退,當時是有十萬多人跟隨,史書這樣記載當時的情形: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時。

    曹操大軍馬上就要追到,有人就勸說劉備丟下人口輜重速速趕往江陵,可是劉備拒絕道:夫濟大事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最後終於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寡不敵眾,死傷無數。

    劉備家境貧寒,雖是宗室之後,但到他這一代時與庶民無異,所以他沒有曹操那樣顯赫的家世,也不像孫權那樣父兄為他留下了大片的地盤,相比他們來說,他可算是白手起家,金錢,權利,地盤,他什麼也沒有,惟有標榜仁義。

    劉備的做法是對的,不然他白手起家怎麼會開創蜀漢政權,要說他是仁慈的不殺生也不對。在那個爾虞我詐的亂世仁慈的人會活的就嗎?在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仁慈的人會成為開國皇帝嗎?

    《三國志》是這樣評價劉備:弘毅忠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機權幹略,不逮魏武。

    我認為這個評價很中肯,但是換成梟雄更合適,梟雄者,驍悍雄志的人物,在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的時代開創江山,沒有一點驍悍之勇是不可能的。

    對於劉備梟雄之說,和他同時代的魯肅在赤壁之戰前曾和孫權說過:“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

    所以我認為劉備是一個仁慈的梟雄,毛主席也曾評價過劉備:“知人善用,能夠團結周邊人士,但好感情用事。”這個感情用事就是說他仁慈,不夠狡詐,不是一個奸雄。

    縱觀歷史,只要是亂世之中崛起,開疆拓土的皇帝,都有驍悍之勇,不管是同時代的曹操,孫權,還是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他們都是身處亂世之中,都是梟雄,劉備相比較他們而言確實是仁慈了許多。

  • 12 # 歷史紫陌閣

    三國中這段歷史相信大家都有點熟悉,再不濟也是聽過的。而劉備大家自然也都聽說過,他是仁慈的人嗎!應該反問一下,有哪個君主是仁慈的!相信大家明白意思了。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劉備的事蹟。

    首先,劉備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這也和他名義上的老祖宗劉邦非常相似,就是他們非常的會利用人才。

    對於人才資源的利用可以說是很有心得,以及他們知道如何才能收服人心。所以縱觀歷史,我們才發現這爺倆是多麼的相似。劉備在人們眼中一直以仁義著稱,但是很多野史上都比較黑化劉邦,說劉邦在三國當中一直都是假仁義,而也在一些歷史資料中查看了一些與這些事件相關的資料。

    確實有一些歷史資料記錄了這一點。所以呀,比較正規的歷史資料上都記錄了這一點,而野史對劉邦的黑化,那就不得不考慮了,而且劉邦還有一個非常非常特別的喜好,那就是他非常容易哭。身為一個堂堂的七尺男兒,經常流眼淚,是不是很沒面子?

    但是人家劉備不在乎。他只在乎的是他能否拉攏他想要拉攏的人心。這才是劉備所注重的。只有成功的拉攏了人心,才能讓下面的人對他百分百的忠誠。那麼至於留不留眼淚丟不丟臉,這哥們才不在乎。所說的這些內容都是一些野史上所講述的,但是呢,而相關歷史資料所給出的解釋是劉備這哥們有性格。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劉備的性格是非常仁善的,當然,這是在《相關歷史資料》當中所闡述的。因為劉備的仁善,劉備的心軟,所以說當他看到手下的一些大將在為他赴湯蹈火,才會情到深處淚始然。

    而比較正規的歷史材料中對劉備經常哭的這一特點的解說是非常合理的。那麼問題來了,劉備這樣喜歡哭,是為了收服人心,還是他的性格問題呢?認為劉備有這個喜好是為了收服人心。因為在人之常情的交往中,只有哭才能表達最真實的感情。並且劉備的手下,這些五大三粗的將軍都是堂堂的七尺男人。誰又能受得了劉備這樣的眼淚攻勢呢?所以他們才會更加的為劉備賣命,所以呀,才這樣認為劉備的哭是為了收服人心。說完劉備的這個喜好。但是劉備喜歡哭,是為了收服人心,並不是說劉備就是個心機高手啊。劉備手下的大將有很多,有張飛,有關羽,有趙子龍。

    但是說到趙子龍,這位常山的常勝將軍,他的武藝其實並不在張飛,關羽之下。而且他對劉備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就從長坂坡單騎救那個爛泥扶不上的劉禪就可以看出來。

    趙子龍單槍匹馬萬軍之中救出了少主劉禪。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趙子龍是非常忠誠的。但是劇情可不是這麼寫的,這個故事的高潮還沒有來,當趙子龍拖著已經疲憊不堪的身體,上手奉上劉禪時,你猜這個時候劉備做了什麼?這哥們直接將劉禪扔在了地上。然後轉身將趙子龍扶了起來。看到這樣的一幕,當時趙子龍那是一個感動,那是一個熱淚盈眶,恨不得在向劉備來一場西方騎士效忠主人的儀式。而劉備的這一舉動,在歷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以及後來的學者還有歷史學家,都非常的吐槽劉備這一做法。因為劉備的這個做法太過於假。這就是赤裸裸的收服人心。

    因為當時他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扔在了地上,反而轉過身去,將身為臣子的趙子龍扶了起來。那麼很多網友看到這一幕都會吐槽一句,這也太假了吧?其實啊,如果當時就趙子龍或者是趙子龍如果是一個正常人的話,那麼他肯定就會看出劉備是在赤裸裸的拉攏他。

    後來關羽在麥城被吳國大軍團團圍住,並被呂蒙親手殺害。劉備怒髮衝冠,盡起全國之兵甲,號稱八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向東吳殺奔而來。這一事件在許多人眼中是一個天經地義的事。因為自己的結拜兄弟被人殺了,那麼作為結拜大哥當然要為自己的小弟報仇啦。但是有一些史書上記載。當劉備得知自己的結義兄弟被殺害時。他當時召集謀士商量的並不是講述自己是如何的憤怒。而是感激東吳終於給了他一個藉口。給了他一個攻打東吳的藉口,因為大家要知道在三國鼎立的局勢形成後,劉備所在的蜀國隱隱成為了三方面當中勢力最大的一股。

    而作為三方面勢力最弱的東吳則是劉備早就想吃下的一口肥肉,當然,所說的這些都是一些史上所記載的。其實史書上這樣的記載是有真實根據。因為我們忽略了一個重點。重點則是一個人物。這個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臥龍先生諸葛亮。而且在當時的情況當中,蜀國悍然對東吳開戰,其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是劉備卻這麼做了,其實劉備並不具備多麼長遠的戰略目光。而作為三國頂級謀士的諸葛亮,他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那麼在劉備集結軍隊,準備攻打東吳的時候,他為什麼沒有出言勸阻呢?

    因為以諸葛亮的智商,他已經猜到了劉備的用意。他就是要借自己的二弟關羽被東吳殺害這個藉口趁機將東吳吞併。所以諸葛亮才默許了這個做法。以上種種觀點和事件說明劉備並不是三國中所講述的那麼仁善,但是並不影響什麼,因為作為一名上位者,深不可測的城府以及心狠手辣的性格是必不可少的。

  • 13 # 趣萌文化

    劉備給後人的印象,形象一直都是謙謙君子,其實仔細解讀歷史你就會發現劉備並不像他表面那麼謙虛。他其實是一個很會將人玩弄於鼓掌之中的高人,就連諸葛亮都沒有看透他。從某種角度來說,劉備和曹操其實有的一比。

    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但是因為家道沒落,他的生活充滿了坎坷。從而淪為一個小商販。但是劉備的意志卻非常的堅定,並且他沒有被生活中的困難所打倒,在劉備年紀很小的時候,她便立志要做皇帝的大姐。劉備少林的時候拜盧植為師而後參加鎮壓黃巾起義董卓等活動, 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的過程中屢遭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眾多諸侯。但其始終應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為準,收到了海內外的民事的尊敬。以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將選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黃巾起義時劉備便有了機會,他藉著鎮壓知名開始聲名顯赫,雖然中途有大起大落,但是劉備最終在公元221年建國稱帝,不少百姓認為劉備是一個踏實,腳踏實地,寬厚仁德的君主,因此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贏得了三華人民的民心。試想他能成為一國之君,真的會像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簡單嗎?如此簡單之人怎麼可能成為一國之君呢?劉備想要成就一方諸侯。他的心必定不會那麼仁慈,如果仁慈他也不會當上開國之君。不知道在你的眼裡,劉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歡迎在下方評論說出你的想法。

  • 14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說實話,如何定義“仁慈”,我認為很難。在那種人吃人的亂世之中,每個人都有堅持的東西,有堅持的人,才能夠在亂世之中存活下去並且建立起自己的一番基業。曹操堅持了自己的腹黑,孫權堅持了兄長父親的遺志,劉備堅持的則是仁義。

    我們都聽過柏拉圖甩手的故事吧。一件事情,堅持一天、一個周、一個月或許很容易,但是能堅持一輩子的人,很難。我想劉備是有自己的堅持的,他堅守的正是仁義之道。仁義和仁慈還不太一樣,仁義應該更偏向於孔子說的“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說白了就是對人要好,但是不是一味的好,不是無原則的好。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析。

    一、有怨報怨,有仇報仇,有恩報恩

    劉備雖然仁義,但是並不迂腐,對他好的人他會記得,對他不好的人,他會報復。例如說《三國演義》中著名的“鞭笞督郵”事件就是劉備乾的而並非張飛乾的。據記載,劉備打了督郵一百多下,然後還要殺了督郵。最後因為督郵苦苦求饒,劉備才放過了督郵。

    我認為這個才是我心目中的劉備啊!這樣的劉備雖然不是個仁慈的人,但是頗有梟雄風度,只有這樣才能在亂世之中存活下去啊!

    雖然有著痛打督郵一事,但是絲毫不影響劉備是一個仁義之人。劉備對待別人都非常好,例如說曾經有刺客來刺殺劉備,但是劉備卻以禮相待,最後刺客都被劉備所感化,道出了所有的實情。你說就這樣的劉備,換了你你喜不喜歡?

    二、對百姓是真的好

    劉備對百姓是真的好。曹操對百姓基本上都是抱著剝削的態度,雖然曹操經常會為百姓寫首詩,流幾滴淚,但是我認為曹操對百姓更多的是一種利用的態度。其實一想也頗能理解,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就和各種貴族子弟一起吃喝玩樂,他自然不會懂得哀民生之多艱的道理。

    反觀劉備,因為從小就過著苦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織履販席”為生,因此劉備更加明白民間疾苦,也因此更加體恤百姓。劉備在擔任平原相之前,老百姓基本上都是過著飢一頓飽一頓,四處搶劫掠奪的生活。在劉備來了之後,劉備抵禦外來侵略,安撫百姓,老百姓們的生活也安頓了很多,因此劉備“得人心如此”。

    後面劉備凡到一個地方執政,往往都頗受當地百姓、士族的喜愛,因此我們可以想象劉備確實是頗有仁義之名而且頗行仁義之事的。

    三、看身邊人

    判斷一個人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看看他身邊人就知道了。

    劉備身邊的關羽張飛趙雲都是萬人敵的猛將,而且這些人跟隨劉備的時間都非常長,少說都有10年以上。這些人每個人都曾經有機會去投奔更好的主公的。

    例如說關羽,曹操十分喜愛關羽,並且關羽也短暫地在曹操手下效力,我們可以說如果關羽想留在曹操手下辦事並且加官進爵,那就是一句話的事,非常簡單。但是關羽毅然決然地回到了自己大哥身邊。

    例如說張飛,張飛的老婆是夏侯淵的侄女,可以說張飛也和曹家、夏侯家沾親帶故的。曹操這個人最為重視親族關係和裙帶關係。就憑這一層關係和張飛的本事,張飛在曹操軍中混出個名堂來不難吧。但是張飛一輩子都效忠於自己的大哥。

    如果說劉備是作秀的話,他怎麼能騙過跟隨自己這麼久的關羽張飛趙雲,他怎麼能騙過“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亮?即便劉備作秀,那麼他也作秀了一輩子,裝了一輩子仁義之人,那麼這個人也是仁義之人了。可見劉備確實是仁義。

  • 15 # 有木必燃

    歷史上想成為一個老大一個歷害的人光仁慈肯定不行的,其實歷史上劉備並不是三國中所講述的那麼仁善,但是並不影響什麼,因為作為一名上位者,深不可測的城府以及心狠手辣的性格是必不可少的。

    舉報/反饋

  • 16 # 一杯清茶飲江湖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劉備

    劉備是一個以仁慈著稱的人。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樣的品德一直跟隨著他直到去世。

    劉備年輕的時候,不太喜歡讀書,喜歡狗馬、喜歡音樂、喜歡漂亮的衣裳,喜歡結交朋友,儘管這樣,他能做到善待下人,不多說話、並且喜怒不形於色,盡顯領袖氣質和人格魅力,所以很多年輕人都爭著跟著他。不但如此,同學的父親還看到了他是一個不凡之人,不顧他老婆的反對經常資助劉備。劉備和他的同學公孫瓚相處的更好,一直把後來成為一方豪傑的公孫瓚當做自己親哥哥一樣對待。

    劉備長大後,販馬的鉅商張世平、蘇雙等人,也看到了劉備的不同之處,給了劉備大筆錢財來組織軍隊,這是劉備獲得的第一筆投資,而且是不計回報的天使投資,投資人看到了劉備的品德,就毫不猶豫的投了進來。甚至劉備用自己的品德救了自己的命,同郡人劉平本來就看不起劉備,而劉備又做了平原縣令管著他,更咽不下這口氣了,所以找了一個刺客殺劉備,但刺客見到劉備後不忍下手,走了,走之前告訴了劉備為什麼殺他,劉備用自己的品德救了自己一命,看看劉備得人心到了什麼程度啊。

    建安十三年(208年),收留劉備的荊州劉表去世了,他的兒子劉琮投降了曹操,此時的劉備只能再次逃跑了,諸葛亮勸劉備奪取荊州,劉備表示不忍心下手。走的時候,很多荊州人都跟著劉備,走到當陽的時候,已經有十萬餘人跟著劉備一起了,有人對劉備說咱們得趕緊去保護江陵啊,現在人雖然多,但能打仗的少,讓曹操追上了,我們怎麼抵抗啊。劉備說出了那句擲地有聲的話: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其結果可想而知,劉備敗得很慘,妻子和孩子都沒有時間救出,只帶了幾十個人跑了出來,吃了敗仗,丟了妻兒,但劉備贏得了民心。

    公元223年,劉備稱帝的第三年,劉備在白帝城病危,經歷了兄弟關羽的被害,在加上夷陵之戰的失敗,劉備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他找來兒子們,告訴他們不要因為是壞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要以德服人,我的德行不高,不要學我,要多讀書,我死了之後,你們兄弟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諸葛亮。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比曹丕厲害十倍,如果我的孩子可以,你就輔佐他,要是不行你就自己幹吧。此刻的劉備就像一個善良的老人,對孩子、對朋友不藏任何心機的交代著自己的後事。

    “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這樣評價著劉備,劉備確實做到了古往今來的典範。如沐春風,劉備周圍的人們一定有這種感覺,賢德讓劉備身邊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有這樣一個以德服人、德高望重、仁慈的領導,還有什麼理由不拼命幹呢。不但自己人感受到了劉備賢德的光芒,就連對手也被劉備的賢德征服,從劉表到袁紹再到曹操,無一不善待尊敬劉備。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劉備一生的寫照。

  • 17 # 明貞

    仁慈是什麼?生存和利益是人類並萬類的第一驅動,仁慈是否受生存和利益制約?劉關張諸葛是正義良知正德之人,在三國演義中卻最失敗,非人之過天道命運為負能量意志所操縱之故。物質世間是因果善惡是非顛倒的,六祖無相頌所言:正見名出世,邪見即世間,邪正皆打卻,菩提性宛然。

    世人多言劉備虛偽而假仁假義,當時狀況下真仁義能生存嗎?首先得生存才能伸張正義,連生存都做不到,那來仁義?項羽鴻門宴放走劉邦是真仁還是假義?物質世界弱肉強食,真仁義極難生存!

  • 18 # 使用者創維

    當然是仁慈之人,一生都處在戰爭中與領導戰爭中,殺人太多,叫中華兒女血流成河,屍骨如山。

    殺人太多的人,都是民族罪犯!

  • 19 # 歷史簡單說

    三國演義的劉備自然是一個仁德之人,當然很多人都認為劉備是一個虛偽的偽君子,遇到什麼事情只會哭,然後完全求助於諸葛亮。

    那歷史上的劉備又會是怎麼樣的呢?是不是真的一個仁慈之人呢?

    劉備投奔了公孫瓚,因為有戰功,所以就成為平原相,相當於太守,但是郡民劉平呢,又不喜歡劉備,就派人去刺殺劉備,而這個刺客到了劉備那邊,劉備不知道他是刺客,所以熱情的款待了他,然後這個刺客很受感動,告訴劉備實情,然後離開了。

    而根據魏書記載,當時各地百姓都過得不好,劉備對外抵禦賊寇,對內施財,對普通計程車人百姓,都是同席而坐,然後一起吃飯,所以當時很多人都投奔了劉備。

    劉表死後,劉琮投降了曹操,諸葛亮與劉備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劉琮,而當時依附劉備的也很多,只要內外夾攻,還是很容易打下來的,但是劉備說,我實在不忍心。

    漢魏春秋是這樣說的,有人勸劉備將劉琮和荊州官吏挾至江陵,劉備說,劉表病死之前,將他的兒子託付給我,我怎麼忍心背信棄義呢,否則我以後有何面目去見劉表呢?

    劉備往南的時候,有很多百姓跟隨,有十幾萬人,這樣的速度當然很慢,只能日行十餘里,有的人建議說,我們應該趕緊到江陵去,跟關羽匯合,像這樣帶著這麼多人,如果曹軍突然到,如何抵禦?

    劉備說:辦大事情的,應該以人為本,他們跟我,我怎麼忍心棄之。三國曹操,孫權,劉備之所以能三足鼎力,曹操擁有了天時,孫權有地利,而劉備只能靠人和了,所以劉備確實是仁德之人。

    就像劉備臨終之前對劉禪所說的: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曹操的父親是太尉,孫權的父兄都是一方諸侯,只有劉備,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 20 # 豹眼看歷史

    劉備的確有仁慈的一面,但他的仁慈是政治家的仁慈,不能以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待他。

    不可否認,《三國演義》的確是拔高了劉備仁德之君的形象,但真實的劉備雖然有些虛偽,但豹眼認為他確實是有仁慈的一面。

    政治家的仁慈,不是不殺人而毫無原則地縱容,只要不是嗜殺成性,只要殺人有個合理的理由,不枉殺無辜,也就算是仁慈啦。

    第一,中平元年(184年),劉備參加了鎮壓黃巾軍起義,因功被封為安喜縣尉。後來,朝廷詔令,要淘汰精選因軍功而成為官吏的人。由於劉備沒錢給督郵送禮,就受到其歧視。懷恨在心的劉備就鞭打督郵,棄官而去。

    像這個情況,再仁慈的人,也受不了這個憋屈,這事做得爽快。

    第二,劉備投奔公孫瓚,一心拉攏趙雲,挖其牆角。這事也無大錯,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招納人才。像趙子龍這樣的小夥,誰又不眼熱呢?

    第三,劉備辭讓徐州,並非多麼謙讓。誰能不惦記這塊大肥肉呢?再好的肥肉,也得掂量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好胃口。謹慎一些沒毛病,守不住也沒毛病,不去嘗試,咋能知道守不住呢?

    第四,依附袁紹、劉表,但他們都不是頂尖的豪傑,沒法讓劉備死心塌地。即便是曹操也不能讓劉備心悅誠服,劉備要做自己的事,不得不四海為家。

    第五,攜民渡江、不忍心搶奪劉琮的襄陽、劉璋的益州,儘管虛偽了一些,但畢竟面上還是說得過去,比強取豪奪體面一些。

    第六,除掉劉封等人,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也是一般的套路,並不說明劉備嗜殺成性。為了政權誰不殺人?孔子還殺了少正卯呢?

    第七,為了生存,在益州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措施,雖然對百姓殘酷了一些,但也是出於無奈。

    總之,如果從道德的高度,去看待劉備的所作所為,的確夠不上聖人的標準。但在漢末三國時期,像孔融這樣的道德之士,又能走得多遠呢?

    劉備究竟算不算仁慈之人,並不好說,但相比於董卓、李傕、郭祀之徒要好的很多。按照聖人的標準去要求劉備,的確也差得很多。但他沒有不擇手段的殘害百姓,能夠有所顧忌的行事,在那個時期也算是仁慈之人,難能可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案的價值在哪裡,月薪3萬和月薪30萬的文案,差別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