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明湖畔的二狗
-
2 # 行話歷史
一句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諸葛亮,龐統的的確確是人才,龐統幫助劉備確定了西進的大策略,諸葛亮吧就更不用說了,可以說是三國第一謀士,劉備的各項經濟,政治,軍事舉措基本都是出自於其之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這樣的人,還是不能統一天下呢?
1,統一天下,人才只是其中一個條件我們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往往並不是如此,只有人和是遠遠不夠的。
三足鼎立的時候,曹操佔據了整個北方,孫權佔領了東南地區,留給劉備的只有小小的西南片區。地方小,耕地總體少,勢必人口總量就一般,潛力不足。
這就已經處於極大的劣勢,這種劣勢是先天的,不能夠後天彌補,就這樣,還是在七擒孟獲後西南片區才徹底安定。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而就綜合國力而言,蜀國真的還差一個等次。
2,其他國家人才眾多諸葛亮龐統的確是人才,但這並不意味了魏國和吳國就都是一些無能之輩,尤其是魏國,手下能人也是一大堆,武將徐晃,張郃,張遼,夏侯淳不啦不啦一大堆,論謀士,司馬懿,荀彧,郭嘉,賈詡等等等,一點不弱於蜀國。魏國吧周瑜魯肅等人也不是看的,武將黃蓋,甘寧,陸遜等等等,也可以和蜀國相抗衡。
而且論人才的複合程度以及梯級層次來看蜀國明顯處於劣勢。諸葛亮之後基本後繼無人,姜維勉勉強強算個維持者,武將更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一直在打仗,沒怎麼培養下一波人才。
3,時也勢也兩個國家的戰爭,雖然結果不能歸結為一場戰鬥,但是某些某些關鍵性的戰鬥確實可以幾乎左右成敗。
對於蜀國來說,最大的一場損失就是和吳國進行的夷陵之戰。這場戰爭基本上損失了蜀國的元氣,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數萬人死亡。而且徹底和吳魏兩個國家都撕破了臉。
這場戰鬥幾乎就已經把蜀國拖下水了,統一是不可能的了。
-
3 # 一憶一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確實是三國裡流傳較廣的一句話!這句話是肯定了諸葛亮和鳳雛的才能。
我是這樣理解的 古代的朝廷講究“文治武功”剛柔並濟、軟硬兼施。諸葛亮和鳳雛相當於文,他們沒有武功啊!可能很多人認同這個觀點,且往下看。你慢慢的品。
古代帝王統一天下 軍事能力不是主要但是必然要的,軍事力量有了,就需要諸葛亮鳳雛這樣的人才,對經濟,制度,農桑,魚牧。各種的政策。然後就的看天時地利人和了。
這個很關鍵。縱觀歷史哪一個不是呈大運勢才統一天下了。
四川,土地肥沃,被諸葛亮當做立國的根據地。出發點沒錯,打仗肯定要糧食了。但自古以來,就有北強南弱這一說法,不然曹操也不會費勁心思統一北方了。由此可見,天府之國僅僅是適合種糧食,經濟與政治實力與別國相比,實在是差距甚大。
最後還是要回歸到軍事這個問題來了。
有人不同意說劉備有 五虎上將。問題就來了。
關羽他是敗走麥城
張飛其實就是死在了自己士兵手上
黃忠因為劉備急於為關公報仇,命黃忠進軍,結果因探報不利,黃忠誤入東吳重兵埋伏,雖被張苞、關興兩路人馬救出,但黃忠仍身中數箭,又因年事太高,當夜就於軍中陣亡。
馬超劉備在猇亭之戰中慘敗,馬超慚愧,憂憤而死
趙雲是在公元229年病死的,是五虎上將死亡的最後一人
除了五虎上將,蜀國又有多少可能拿出手的人。
自從五虎上將相繼離世,蜀國只生下趙雲與魏延堪當大任,而諸葛亮的事必躬親,這才有了"出師表"由於人才短缺。力量的懸殊。怎能一統天下。反觀曹魏與東吳文臣武將如牛毛。
如何還統一不了天下?
-
4 # 未古今
人的名樹的影,臥龍鳳雛名滿天下,為何不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難道是浪得虛名,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三連擊小於一
諸葛亮同學在三國中的表現大家有目共睹,那叫一個神機妙算,用兵如神。諸葛亮能取得這些成就和自己聰明才智有很大的關係,但劉備能力的相對匱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正因為劉備能力不夠強幹預少,從而讓諸葛亮才能有充足的施展空間,才能上下一心。多了鳳雛情況就不一樣了,以前手下人就諸葛同學最厲害,遇到問題只要說軍師怎麼看就可以啦。現在情況不同啦,諸葛同學不能單獨發言了,劉備就會猶猶豫豫了,節奏被打亂了,就不能演義了。因此,只好犧牲鳳雛了,死在了落鳳坡,所有鳳凰到這裡都要死哦,這樣就不會顯得鳳雛太沒有才華了。
二、七百里火燒連營轉頭空
諸葛同學挑燈夜讀,日夜操勞,好不容易為劉備打下來了一點家底,有兵有糧了可以擴大生產了。可惜,這個時候劉備看到家底豐厚了,想體驗一下地主感受,刷把存在感。所以不顧諸葛同學的勸阻,帶著所有家底去送了,一把大火把家底燒了個光。這把大火,燒掉的可是蜀國幾十年的精銳,造人速度再快也要18年。東山再起為什麼難?因為白手起家時大家條件都差不多,現在你下他上,此消彼長機會難再來,諸葛雖厲害卻也不會撒豆成兵啊。
三、何止三個臭皮匠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天下只有一個諸葛亮,臭皮匠可就數量太多了。曹操手下謀士眾多,這些謀士還比臭皮匠稍微厲害點,集思廣益想的壞主意,諸葛亮也吃不消啊。諸葛亮要面對所有事,曹操手下人多,各司其職,壓力小事情少越做越好最後就贏了。
最後,總的來說劉備之所以擁有臥龍鳳雛不能一統天下,是因為謀士終究不能代替君主,君主要作死,攔也攔不住。另外劉備不是木雕,終究會影響諸葛亮的施展。
-
5 # 農民工啊鋼
這個問題只能按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先做下比較再回答了。三國志是史書,三國演義是文辭修飾以後的小說。所以回答這個問題的話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三國是哪三國,第一強國曹魏,也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所構建基本框架的割據政權。兵多將廣,土地肥沃,謀士眾,多猛將,武力值也不在劉關張之下,如張遼,典韋,許褚,夏侯惇之類的名將,謀士更有郭嘉荀彧之類的智囊。並且朝廷和正統政權被曹魏掌握,實乃是三國第一。
第二,乃是孫堅創立的吳國也就是東吳政權。
江南素來是富庶之地,經濟發達,水陸交通便利,更有水軍威震天下。文武全才更是不在少數,文張昭魯肅武將更是有韓當,祖茂,周泰和小霸王太史慈,百騎闖曹營的甘寧甘興霸。大都督周公瑾。最主要的是兩代三位領導人更是猛人,孫堅開拓江東百年基業,後有孫策孫權龍兄虎弟。東吳佔地利也比較富庶。排名應為第二。
第三,蜀國。建立者乃是比皇帝都高一輩的皇叔劉玄德。劉備是漢景帝玄孫,也代表著三國裡的正統。白手起家建立蜀國也是有大魄力的梟雄。蜀國疆域不大,經濟是天府之國也還行。有關羽,張飛,馬超,趙雲等一眾猛將,還有三國著名謀士也是流傳千古的忠孝之士,諸葛孔明,半路收的鳳雛龐統。本該有著漢室的大旗一統天下,奈何義氣害人害己。關羽兵敗身死,張飛也慘死,急於報仇失敗告終。又有諸葛臥龍七出祁山消耗巨大。而後相父不在,名將凋零,國力不濟,終被滅國。
謀士再厲害再有名,打仗不光靠的謀士猛將,打仗打的是國力,是糧草,是人口基數。所以,蜀國地少人稀,連年征戰,力有不逮。結果是可以預料的。謀士,猛將三國都勢均力敵。還是經濟吃虧了。
-
6 # 額不當老大好多年
三國時期流行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得天下,然而劉備得了兩位為什麼卻沒有得到天下?
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得一位者得天下,如果你得到兩位,就得不了天下,就是這麼簡單。
-
7 # 嚼扒歷史
題主問劉備坐擁臥龍鳳雛的前提下,為何沒有取得天下。言下之意是臥龍鳳雛天賦很高,成就卻有限。
首先看你說的前提是演習還是正史了。三國演義不是正史是小說,小說主人公劉備及其陣營其實一直是作者羅貫中美化的物件,臥龍鳳雛或許很強很有能力,但肯定沒有小說裡那麼誇張,比如臥龍諸葛亮的神馬錦囊妙計空城計,顯示出了他笑傲世人的情商,這也就算了,更誇張的是他還有八卦陣木牛流馬這些黑科技,智商也是碾壓有木有!!所以這怎麼可能!!都是作者給的光環啊!!曹操孫權陣營也不可能全是菜逼啊,曹操有張遼許褚夏侯哥倆郭嘉荀彧等猛將謀士。。。孫權麾下也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些文武雙全的猛人。只不過作者感情傾向不在這兩邊,表現的少。所以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個前提其實是不成立的。
第二點來說,劉備之所以沒有取得天下,在我看來是根基太差。縱觀漢末歷史,黃巾起義十常侍之亂董卓之亂等等各種亂,總之朝廷亂成了一鍋粥。這些禍亂導致中央政權的權威一步步削弱,地方獨立自主的程度漸漸提高。地方守牧在新時代到來時,已經在爭霸天下的鬥爭中佔盡了先機。
此外漢朝選拔官吏的制度是察舉和徵辟。所謂察舉就是各地官員舉薦賢良,而徵辟是三公九卿以及地方官員自行任命屬官(可以想象老袁家四世三公積攢了多麼強大的人脈資源,地方官員又有多大的自主權)。選官制度還有任子和廕襲,這就不用解釋了吧。。這種種選官制度今天看來全都要被噴死,可操作空間太特麼大了好吧!!一點都不公平有沒有(咦怎麼覺得跟現在沒什麼兩樣一定是錯覺)!!這種操蛋的制度下,中央到地方的權力難免集中在少數世家大族手中(所以地方守牧多半也都是世家大族出來的,他們要想實現對地方的有力控制也要跟當地的世家大族搞好關係,就是一夥人)他們成了事實上的統治階級。
新時代到來之際,他們的財富以及對地方的控制權可以直接轉化成軍事能力,他們的官聲名望人脈關係也意味著廣泛的人民擁戴以及雄厚的人才儲備。隨後他們進行了種種鬥爭只是對權力進行了再分配。在此之前沒有家底的人連入局玩一玩的資格都沒有。除了一個人。。。。沒錯就是劉備。。別人家都是官二代,劉備是個官二十代。。你看看這差距,袁紹一出場自帶了種種buff,很隨意佔據了冀青並三州,手下武將有顏良文丑張合高覽,謀臣有審配郭圖逢紀許攸。
劉大耳奮鬥了一輩子才跟人家起點平齊你服不服。當然了袁紹這是個特例,只為了說明背景根基的重要性。曹操本身出身也不差,不過做法更讓人看不過去,直接竊了漢祚,挾天子以令諸侯,效果堪比開掛,(全天下都是劉家的,現在我老曹替劉家管著你們服不服!!不服來東北砍死你。。)算是有了世上最深厚的根基。至於孫權頭頂上有牛逼的哥哥爸爸,前人種樹後人摘樹上的果子咦哪裡不對。。。。總之大家都是一個二代圈子裡的人,基本要啥有啥,拉起隊伍打天下分分鐘的事。
只有劉備出身貧寒,只能慢慢尋找人才鍛鍊隊伍,此外還要兼顧自我炒作打響名頭。為了取得知識分子的青睞,還得捏著鼻子跟八竿子打不著的漢獻帝認親戚(這倆人好惡心啊。。。。十幾代來著。。。)劉備兢兢業業艱苦奮鬥幾十年,事業反反覆覆,最後終於拉起了可靠的隊伍,聚攏了一批人才,自我炒作也有了效果,之後聯合孫權在赤壁幹挺了曹操,趁勢佔了荊州,一鼓作氣又進據益州,終於迎來了人生巔峰!!!!!!不過再回頭看當年吵吵鬧鬧幾十家諸侯只剩下兩家了。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已經迎來了結局,現在進行的新遊戲叫做割據爭霸。幾十年間劉備的事業可以說一直在曲折發展,最後的成果已經很可觀了好麼。
總而言之臥龍鳳雛能力沒有強到可以碾壓別人,另外劉備先天不足,奮鬥幾十年才彌補了根基。但此時逐鹿已經結束,別人早已站穩了腳跟,新一輪鬥爭中劉備又只卡到了蜀地這個邊角位置,跟人一比根基還是弱怎麼破。。。。。只看過三國演義請輕噴。。。
-
8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漢獻帝擁有十八路諸侯,和曹操,劉備,孫權,這些牛人,也不一樣不能安天下嘛。
還受盡殺子之仇,奪妻之恨,讓人欺負了一輩子。
-
9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漢末亂世天下三分,在這個時候誰能統一天下要看綜合實力,而不是擁有幾個“高人”!固然多有幾個臥龍、鳳雛這樣的高人,對劉備復興漢室的大業是莫大的助力的。但卻並非決定性因素,劉備的實力不足是他不能重新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
(昭烈皇帝劉備)
世人的傳統觀點認為:曹操得天時,因而得以乘勢崛起,並最終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至關重要的政治優勢,而這是曹操得以從容出擊,佂服北方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而孫氏家族在江東己經經營了三世,早己根深蒂固,其勢力盤根錯節江東百姓歸附,豪門勢力效命,且又依據長江之險而得地理優勢,這便是所謂的地利!
反觀劉備,其展露頭角於黃巾軍大起義之時,但是其實力卻由於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制約,而始終無法得到充實與發展。結果導致劉備遊離於諸侯之間,朝投袁而暮歸曹,左奔而右逃,但卻始終無法找到屬於自己的根據地,而這可是劉備的致命缺陷啊!
在曹操得天時而起,而孫權憑地利而興,都己經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時,劉備卻依然處在竄身無地的窘境之中!而這就導致劉備尚未有三分天下之力時,便先失去了吞曹滅孫之可能!
(大意失荊州,逆轉了蜀漢有利形勢的武聖人關羽)
而後劉備雖然先後得到了臥龍和鳳雛這兩個軍師,並最終佔領了蜀地,並得在曹丕篡漢之後建立了蜀漢政權,藉以延續漢祚並爭取到了正統的名位。然而蜀漢的實力極其有限,且在立國之初又丟失了荊州!於是國土狹小、人力物力寡弱的蜀漢在與主要對手曹魏的競爭中,因為實力對比的懸殊,而無法取得戰略上的優勢!
先前劉備在入川時已經先折鳳鄒,而此後劉備又在伐吳時損兵折將,不僅關羽之仇未雪,荊州要地也沒能奪回,而且劉備還因慘敗之辱而病故!而到了在這個時候屬於劉備的時代也就終結了,之後便是臥龍繼承其遺志,出於忠誠之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了!
綜上所述:劉備之所以沒能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在於,劉備的實力有限,不足以支援其統一中原,重興漢室的遠大抱負!
(諸侯武侯)
-
10 # 中國畫裡中國話
諸葛亮還沒出山,司馬徽就說,臥龍是雖逢其主,未逢其時。待諸葛亮出山之際,臥龍定策隆中,亦只說三分天下成霸業,且說曹魏得天時,孫吳得地利,蜀漢可得人和。事實上,孫吳和蜀漢都只得了地利,從未得人和。孫吳周瑜魯肅之後,尚有呂蒙,陸遜,而蜀漢鳳雛早逝,諸葛亮之後,僅僅一姜維而已,基本上沒有新人,以至要偏將為大將,廖化做先鋒,可見其人才不濟。只能說,司馬徽真是慧眼獨具,再加上蜀漢不得天時,傳兩代已經是奇蹟,更別說統一天下了。
-
11 # 漂泊者生活
有幸回答此題,感謝閱讀。
水鏡先生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即可安天下。為什麼劉備得到這二位高人在軍中運籌帷幄,卻不能成就霸業,一統天下呢?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水鏡先生的意思,得臥龍鳳雛一人只能安天下,不一定能奪得天下。再者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臥龍鳳雛都有一些致命的缺點。其實龐統在世時很瞭解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是,他擅長把握一切的規律與事物的內在聯絡,能夠成功的輔佐分析出帝王的成功之道,不過他最大的缺點就是太過於執著。最後執意上了那屁的盧馬,死於落鳳坡。諸葛亮最大的優點凡事都親力親為,不論大小事,事必躬親,這是他最大的缺點,導致他太過勞累,最後身體不堪重負,累死於五丈原。 另外一層原因,二人不合,畢竟二人都是世外高人,私下必爭功鬥智鬥勇,都想為劉備統一漢室,立下最大的功勞貢獻。劉備最後入川時,就讓諸葛亮守荊州,讓龐統跟著自己打益州。龐統因為剛跟隨劉備,急於立功,顯示自己的本領比諸葛亮的高明,堅決不聽諸葛亮的計謀,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最後落得被敵人射死在落鳳坡。諸葛亮後面入川,把關羽一人留守荊州,導致荊州失守,關羽敗亡,隆中對化為泡沫。最後也是因為劉備年齡大了,急於成功復漢室,也為關張兄弟報仇,攻打吳國,被陸遜一把大火燒的全軍覆沒,幾十年的努力毀於一旦,病死在了白帝城,最後留得諸葛亮一人,安於川蜀之地,不能奪得天下。
-
12 # 我又來聊歷史了
今天聊聊劉備得到孔明和龐統怎麼還是這麼慘。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認,這兩個人才能是很厲害的。之所以劉備得到他們不能統一全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資源匱乏—三國時期天下13州,曹魏獨佔9州,劉備只有益州,東吳擁有3州。劉備一生以光復大漢為己任,曹魏就是他統一的最大障礙,那咱們就和曹魏比比看他們的差距。
光從州分配的數字上看也能感覺出來,劉備所佔資源的匱乏,是三個國家裡最少的,首先是地盤,益州包含如今的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可能還包括緬甸北部一部分,湖北河南小部分,這和曹魏比那就是天地之差。曹操光大城市就有洛陽、長安、鄴、南皮、荊州、許昌、宛等城,還擁有冀州、涼州、幽州、幷州、徐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的地盤。其次是人口,益州巔峰人口最多100萬。我網上查了一下,公元263年,蜀國有1082000人 ,魏國有4432881人,相比魏國,那是4倍的差距,那麼,孔明在世時也不會多到哪去,這樣的差距是2個人才能夠挽回的嗎?我覺得不行。古時候打仗打的就是人和錢,劉備徵的兵肯定要少於曹魏的,而且錢也肯定少,相比一場大戰下來,曹魏的恢復速度就是劉備的4倍,簡單的說,曹操輸得起,劉備輸不起。第三就是人才供給跟不上。這個大家作為現代人,能夠體會到,蜀國後期人才的匱乏,光靠2個頂尖人才是不行的,戰爭是全面的,不可能各個戰線孔明,龐統都在啊,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被火燒連營700裡都是證明,包括姜維怎麼都出不了祁山,這是整個國家人才的較量,不是個人表演秀。
二、後繼無能—相比曹魏、東吳的後繼者,劉備的後繼者劉禪堪稱最差。這一點我覺得不必否認和洗白了,劉禪是真的差,相比東吳孫權的美譽:“生子當如孫仲謀。”以及曹氏集團的優良基因,建安七子與三曹並列,劉禪只有“樂不思蜀”留於後人。這是歷史的評價,也是事情發展完的結果。
在三國時期,在劉禪前,成都還有個君主,他叫劉璋,相必大家對劉璋的認知應該是闇弱無能了吧,不聽諫言,引狼入室,丟了西蜀,當時劉備軍臨城下,劉璋有可戰之兵而降,這就是無能。咱們再看劉禪,歷史沒有放過劉備,劉備得益州不仁,最後這一報還在了劉禪身上,同樣的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兵臨城下,劉禪有10萬可戰之軍,有姜維在劍閣阻擋,他還是聽信讒言降了,與劉璋何其相似,我覺得他像是劉璋的兒子。這裡我想到一句話挺適合劉備的:“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在三足鼎立及後期,只有一個國家出了佞臣宦官,就是蜀國,司馬懿那是忍辱負重,不算佞臣宦官,司馬懿沒有在魏蜀交戰時進讒言。蜀國有,讒言有,降語也有,宦官就是黃皓,降語就是譙周,勸降的人。可見劉禪的識人不明,這還是有諸葛亮的幫助,還沒老就糊塗了。在諸葛亮五丈原將死之時,劉禪派李福前去的目的竟然是問孔明死後誰接任,這是真的讓人很無語,劉禪的想法是你死了怎麼辦,誰能幹,你告訴我。當時司馬懿還在虎視眈眈,他沒問軍士們怎麼辦,諸葛亮你的軀體怎麼回來,而是問了孔明死後怎麼辦?可能是劉禪對孔明信任吧。對於這樣的君主,孔明加龐統真的能扶起來嗎?我覺得不行。
關於劉禪,我只想說到這了,還有後面的不說了。總之,無能是標籤。他摘不掉的。
三、內部矛盾—劉備建立的蜀國是個內部矛盾很多的集團組合。這是劉備所不能避免的,也是孔明和龐統不能繞開的問題,他們倆處理不了。我們先來看看劉備手下的構成。
劉備嫡系集團:就是早期一路跟隨劉備東奔西跑的人,其中典型代表:關羽、張飛、趙雲、孫乾、簡雍、糜竺、糜芳等。他們組成了蜀國的重要支柱。這個集團從關羽敗走麥城開始就散了,到夷陵之戰後趙雲維繫。荊州集團:劉備得荊州後攢下的人馬,其中代表人物:諸葛亮、龐統、馬良、馬謖、黃忠、魏延、伊籍、張南、馮習等。蜀國除去嫡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佔份額較大。東州集團:外來戶,早年隨劉焉入駐益州,需要強大君主的支援才能站穩,屬於中立,偏於兩面派,是在劉備入川的時候投靠,其中代表人物:法正、張松、孟達、黃權、劉巴、李嚴、吳懿等。蜀國中心內外遊離,偏於強者,其中投降著多,如:孟達、黃權。益州本土集團:劉備獲得益州之後,不得不用的益州本土氏族人士,代表人物:杜瓊、譙周、周舒、周群、李恢、楊洪、王平等。對蜀國沒有感情,偏安一隅,希望早日結束與魏國開戰的局面,“身在漢營心在曹”,蜀國滅亡論的代表,諸葛亮荊州派系的主要政治對手。以譙周,杜瓊、周舒、周群為代表。
從派系關係可以看出,諸葛亮、龐統同為荊州派系,蜀國的掌權者,與益州氏族是天生敵對的,諸葛亮在時主要的壓制方,劉備在時都不能有效的調節各方,劉備一死,再加上劉禪的無能,更加無法抑制益州氏族的掌權,宦官的出現和蜀國滅亡益州集團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裡面的政治鬥爭一直存在,即便龐統活著,也只能有一個話事人,他或者孔明,結果是一樣的,最好的結果是諸葛亮、龐統把持朝政時間長一點,與根深蒂固的本土氏族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況且龐統的政治智慧不高,否則不會那麼晚也沒有把自己推銷出去。
四、龐統早逝—作為一個優秀的戰略人才過早的離開三國舞臺,致使丟荊州。龐統作為一個戰略性人才是非常合適的,他的加入,加速了劉備奪取益州的步伐,並且龐統所獻三策都不錯,劉備為了人心而取中策也是可取的,可惜落鳳坡龐統被張任所殺,使劉備丟失了一個關鍵的戰略性人才,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為什麼說龐統的死無法彌補,因為龐統出身荊州集團,是劉備重用的集團之一,而且龐統本身才能也是頂尖,如果龐統不死,以當時劉備的勢力,就多出了荊州一州之地,而且荊州是南北交通要地,戰略區,只要龐統在,劉備就不會召諸葛亮入川,荊州想必也不會丟,關羽也不會死。
這樣劉備也有充足的時間來處理內部矛盾和發展,或許能夠在曹魏的壓迫下繼續互肝上個十數年,不會那麼快被滅。但是龐統死了,一切都是空談,劉備其實並沒有得到龐統,只是聽取了龐統一策,龐統就死了,也沒有在劉備手裡發揮更多的力量,止於取益州。
總之,劉備擁有2個頂尖人才確實厲害,但是內部矛盾解決不了,後繼者能力堪憂,所佔資源維繫不了北伐的願望,縱使龐統復生和諸葛亮一起也是無濟於事的,這本身和這2位智者關係不大,只是綜合實力過弱,諸葛亮能撐到這一步已經不錯了。
-
13 # 夢之1987
劉備雖同時擁有臥龍鳳雛卻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漢朝末期,各路英雄輩出,誰都想在此亂世之中,成就一番偉業。劉備雖有雄心壯志,可惜曹操、孫權之流也同樣懷有吞併八荒的雄心,而且能力絕不在劉備之下。
其次,在威望上,劉備雖有皇室血脈,可惜其本身只是一介布衣;而縱觀袁紹之輩均是世族大家,資歷、威望均不在劉備之下,因此很難有人願意追隨。
再次,臥龍鳳雛雖是宣告在外,也有一定的才能,但個人才智畢竟有限,而曹操、孫權等集團,雖然個人名聲不大餓,但是確實集集體的才智為一體,實力遠超臥龍鳳雛等個人。
最後,劉備的蜀漢政權在識人用人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劉備諸葛亮雖有賢德之名,可惜在用人上不能人盡其才,相反,曹操卻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使其各盡其能。
-
14 # 敲門磚是土做的
第一,兩人不和。俗話說得好,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臥龍先生諸葛亮比鳳雛先生早幾天參加工作,劉備是如魚得水。過了段時間鳳雛先生也來投簡歷,諸葛亮就給他寫了封推薦信,讓他帶著去見劉備。沒想到他並沒有拿出來,見了劉備也沒有露一手,劉備看他徒有其名,就沒有重用他,把他打發到縣裡當縣令。結果鳳雛消極怠工,不給好好幹,被下去檢查工作的張飛逮到,要依法處置他,鳳雛三下兩下把政務處理了,說這能難住我。劉備大喜,名不虛傳,重用了。然後諸葛亮和龐統就在劉備這裡爭寵,最後劉備入川,就讓諸葛亮守荊州,讓龐統跟著打益州。龐統為了顯示自己比諸葛亮高明,堅決不聽諸葛亮提的議案,故意反其道而行,還說諸葛亮要跟他爭功,結果被敵人亂箭射死。諸葛亮沒辦法只好入川,把關羽一個人留在荊州,導致荊州失守,關羽毀敗,秭歸蹉跌,隆中對化為夢幻泡影。
第二,劉備決策失誤。當時劉備只有一個根據地荊州,關羽守著,需要有人輔佐,留下諸葛亮還是留下龐統呢,這是個問題。有人說為啥不把兩人都帶上,前面講過,兩人不和,都帶上只能壞事,所以需要把兩人分開。關羽這個人,對士兵們親如兄弟,能夠同甘共苦,但是看不起那些士大夫,比如諸葛亮龐統這樣耍嘴皮子的。而龐統心高氣傲,跟關羽正是針尖對麥芒,其實劉備給關羽留一個人,也就是為了提醒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正好一對搭檔。但是劉備卻把龐統帶走了,把諸葛亮留給了關羽。關羽本身看不起諸葛亮,諸葛亮說的啥他都不聽,諸葛亮是比較有氣度的人,不聽拉倒,不跟他硬槓,其實就失去了留在關羽身邊的意義。最後龐統戰死,諸葛亮入川,關羽身邊沒人節制,兵敗麥城。
第三,天時不利。劉備年齡大了,急於給自己弄片地盤,所有事情有點操之過急。諸葛亮隆中對說,先把益州拿下,穩定住,然後派一上將出荊州,劉備親自出益州,兩路兵馬南北夾攻,攻取洛陽長安,返過頭來再滅吳國,統一天下。劉備帶龐統去劉璋那裡,沒兩天就跟劉璋鬧翻了,只好搶先動手,結果劉璋的力量還很強大,劉備外來戶一下吃不掉,龐統這才戰死。如果劉備不著急,穩定上幾年慢慢的把劉璋的人都拉過來,最後逼劉璋把位子讓給自己,順理成章得到益州,荊州在諸葛亮和關羽的經營下也穩固了,然後再實行隆中對計劃,關羽出荊州諸葛亮守住後方,劉備出益州龐統守住後方,兵強馬壯上下一心,這才能得到天下。這是天意,不可強求。可是劉備日暮途遠,急於成功,卻忘了一句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最後遺恨失吞。
-
15 # 勇戰王聊歷史
歷史上沒這回事。這個故事出自於《三國演義》,而這本書就是個小說。所以,劉備肯定不可能在現實中統一天下。
司馬徽: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漢朝時,朝廷選官的途徑主要是察舉制。這個制度開始於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其精髓就是“舉賢良”。孝順的,有才的,只要有名氣,都有機會出來做官。這個制度的缺點很明顯,就是容易被門閥士族控制利用。因為,地方的門閥士族有能力左右當時的鄉閭輿論。
於是,漢末和魏晉時期,流行“互捧”的風氣。名人之間相互吹捧,以提高名氣,來增加自己“出仕”的機會。當時著名的文人點評活動“月旦評"(或者"月旦品"),就是為了吹捧人。只要在”月旦評“中被吹捧一下,此人馬上身價翻倍,名揚天下。
而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句話,就是受到了這個風氣的影響。而且,司馬徽本人跟龐統、諸葛亮關係都很好。再加上司馬徽這個人本來就是個“老好人”。成語"好好先生",就是出自於他見誰都說好話的典故。
所以,司馬徽說這句話,只是為了捧自己人,也是他自己的觀點,不算數。而且,在《三國演義》中,當劉備被司馬徽說的動心了,要請諸葛亮出山時。司馬徽又話鋒一轉:“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諸葛亮雖然有能力,也遇到了明主,可是,時機不對!!!這句話的意思很不要臉!
額,前面誇得那麼好,後面話鋒竟然開始往回收。。。找抽啊。
-
16 # 白羊山民
一是地盤和人口不足以支撐劉備掃平天下,打仗打的就是錢糧和人口。
二是曹吳兩家勢力太強,而且還是實力上升期,內部又團結,領導人和班子能力又強,所以三分是必然。
-
17 # 快遞小哥說史
劉備最終沒能統一天下其實是政治合法性問題,本來劉備以匡復漢室為旗號,足以凝聚天下人心,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相抗衡,透過這種政治正確來實現自己的皇帝夢。但他一系列的政治失誤,導致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受到強烈質疑,從而動搖了它的穩定,把一手好牌徹底打爛。
下面詳細說一下劉備在建立政權的過程中,他的三大政治失誤,如何使蜀漢失去了與吳、魏爭霸的資本。
失誤一—取益州後沒有處理好善後問題我們先來看劉備取益州後的善後問題。他一度縱兵搶掠,和土匪沒什麼區別,還是經過趙雲的勸說才罷手,可是已經大失民心。此外,他還把劉璋送到荊州軟禁了起來,一點宗室的感情也沒有。
劉璋父子,在益州已經經營了兩代,奪取劉璋的基業,還軟禁,公然與宗室為敵,讓劉璋原先的手下相當不滿,這為劉備未來的統治埋下了人心不穩的隱患。而且劉備沒想到的是,當他日後當漢中王時,因為天子被曹操挾持,不能對劉備進行封授,只能靠另一種方式獲得王爵,就是由和他同級別的諸侯來舉薦。符合這個條件的人非常少,劉璋算一個,但劉璋已經和劉備結了死仇,怎麼可能舉薦呢?所以稱王的合法性問題,一度搞得劉備很尷尬。這就看出來他的政治眼光不足,如果他能意識到劉璋的政治價值,就應該在取益州後好好掂量掂量。
孫權佔領荊州後,劉璋落入了東吳之手。孫權就把劉璋父子安置得很好,做出一副要讓劉璋重新掌管益州的樣子,利用他們在益州的影響力,策動反劉備的勢力,給蜀漢政權找麻煩,還催生出了叛亂。兩相比較,就能看出誰的政治手腕高明瞭。
對內的善後做得不好,對外也是如此。劉備取益州後,孫權迅速要求劉備讓出荊州的三個郡,為此不惜派兵施加壓力。在曹操可能要進攻益州的情勢下,劉備不敢和孫權交戰,只得和東吳談判,劃定新的勢力範圍,暫時化解了這次荊州危機。但他根本沒意識到問題的癥結,是他過於狹隘地理解了“跨有荊益”,在政治上的急功近利,導致了他與孫權的關係產生了質變。所以在五年後,他又犯下了第二個錯誤,徹底引爆了荊州這個炸彈。
失誤二—主動對曹操發動進攻,即令關羽率軍進攻襄陽儘管一些學者覺得,關羽攻打襄陽是他自己的主意,但實質上,這是得到劉備授意的。襄陽是一個戰略樞紐地區,佔領了襄陽,可以直逼宛城、洛陽等地,這和《隆中對》中所說的從南路進攻中原的部署相一致。但關羽攻打襄陽,不是因為要威脅中原,而是因為劉備佔領了漢中。從漢中那裡,有一條漢水順流向東,可以直接到達荊州,十分方便,而漢水流經之處,襄陽是關鍵節點。拿下這裡,就等於打通了漢中和荊州之間的一個便捷通道,實現更緊密的“跨有荊益”,穩固勢力。說到底,在劉備眼裡,佔地盤還是比恢復漢室重要。
但不管怎樣,由於襄陽是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所以至少從表面上看去,劉備還是在聯盟框架內打擊曹操。他沒有意識到的是,這時孫權對他和曹操的態度都發生了變化。
前面我們提到,劉備佔領益州後,孫權已經把他看作最大的威脅,而且由於遠走益州,劉備可以避開曹操的鋒芒,把軍事壓力都推到了距離曹操更近的孫權身上。在赤壁之戰後,荊州的四個郡,孫權只佔了一個。也就是說,好處都被劉備佔了,壓力全被孫權承擔了,這就使孫權開始重新審視三個政權之間的關係,並做出了一個決定:與曹操進行緩和,重點攻擊劉備。雙方因為奪荊州與益州而積累的矛盾,終於總爆發了。
於是,在關羽全力攻擊襄陽時,呂蒙偷襲荊州得手,使關羽落入兵敗被殺的境地,劉備徹底失去了荊州。從此,“跨有荊益”成了空話,《隆中對》的規劃成了泡影,再未變為現實。這是劉備犯下的第二個大錯。
失誤三—劉備在錯誤的世紀稱帝關羽被殺的同一年,漢獻帝禪位給曹丕。這時劉備做了一個令人無語的選擇,就是當皇帝,定國號為漢。這是他犯下的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政治錯誤。
為什麼這個舉動很讓人無語呢?我們還是要回到《隆中對》裡去看。
《隆中對》裡有一句話,叫作“漢室可興”,也就是說大漢王朝可以得到復興,認為劉備是“帝室之胄”,也就是漢朝的宗室。對劉備有利的政治選擇,應該就是以恢復漢王朝的秩序為旗號和目標,把主要的對手曹操定義為篡權奪位的權臣和姦賊。然後把孫權和其他勢力叫作同盟,一起對抗曹操,將自己樹立為漢朝代言人的形象,藉此壯大實力。
在這一點上,劉備大可以學漢光武帝劉秀。劉秀在稱帝前,是更始皇帝的下屬,但劉秀當時既有強大軍事力量,並且在征討王莽的過程中已經取得眾多力量的擁戴,因此即便他與更始皇帝決裂,自立為帝,也並沒有人說什麼。因此《隆中對》在“漢室可興”這個表述上很曖昧,並沒有說要恢復什麼樣的漢室,就是為劉備留下了操作空間。
但是劉秀擁有人心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他先消滅了王莽的政權。而劉備則不顧消滅曹操,只急於實現軍事上的“跨有荊益”這個短期利益,所以他並不擁有劉秀那樣的政治資本,反而備受質疑。那麼他稱帝的舉動,就更加重了這種質疑。
劉備對人們宣稱,漢獻帝已經遇害,天下無主,所以自己不得不當皇帝。其實漢獻帝只是被曹丕供養了起來,所以劉備此舉就給人以口實:天子還沒死,就著急當皇帝,比為漢室報仇還著急。這個舉動,割斷了劉備與漢獻帝之間的聯絡,直到劉備死前,他都未再有進攻曹魏的實質舉動,那麼他在稱帝時喊出的“要代天討伐曹家”就成了空喊。而且,天子已經死了,所以我才稱帝,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所以他這個政權的正統性,就很成問題。
劉璋原來的部屬,本來就對劉備奪取益州心存不滿,他稱帝的舉動更讓這些人非議。而後伐吳慘敗,使得蜀漢內部的不穩定狀態達到了極值。當劉備在白帝城鬱鬱而終時,這些益州人趁著國家疲敝,將對他當年豪奪益州的不滿一併發洩出來,製造了一場叛亂。蜀漢不僅失去了進攻中原的實力,更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政權岌岌可危了。
-
18 # 襄陽論語
諸葛亮屬於蕭何式的人物,龐統屬於張良式的人物。如果徐庶不走,龐統不死,劉備可以得天下。龐統善於突襲閃電戰,徐庶善於布兵擺陣,各有所長。魏延與龐統能說到一塊去,法正與徐庶道有所同,可惜龐統和法正英年早逝,徐庶又半路跳槽了。
-
19 # 扯淡家
為什麼劉備擁有高配的文臣武將,依舊統一不了天下?
原因有三:
1、劉備是漢宗室後代,渴望恢復漢王朝。但是事實證明,漢王朝的統治已成為過去式,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行為不可取。東漢王朝統治腐敗不堪,外戚、宦官交替掌權,政治鬥爭激烈,國家上下沆瀣一氣貪汙腐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遂有黃巾起義“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2、劉備個人提倡“仁治”“德治”,但這並不符合東漢末年天下州牧割據,國家已然分裂的現實狀況。僅想憑藉漢室宗親的招牌起家,難、難、難!手握軍隊才是硬道理,武裝鬥爭才是正確道路。
劉備的老對手曹操、孫權,均是軍閥起家,同時注重發展農業經濟。曹操收賢才為己用,在軍隊實行屯田以保證軍隊的正常執行,還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才能有統一北方的歷史功績。孫權經營東吳,初步開發了中國南方的經濟,奠定了南方經濟發展的基礎。劉備雖然用他個人的“仁德”收服了一批高配的文臣武將,也得到蜀中之地。但他的根基不穩,夷陵之戰之後更是處於劣勢,即便有諸葛亮安撫南中、籌備北伐、輔佐幼主,也是枉然。
3、國家統一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觀三國可知,蜀漢得人和,曹魏得地利,天時不到。我認為人和是最無力的因素。按照古代規矩,爭地為第一,爭人才並重。曹魏雄踞北方,人才濟濟、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條件優厚,但曹操至死未稱帝。反觀蜀漢,夷陵之戰後,劉備薨逝,諸葛亮輔佐幼主,良將接二連三故去,蜀漢徒留漢室宗親的招牌而已。
得不得天下,豈又是高人能左右?順應歷史發展則興盛,反之,難矣。
回覆列表
不是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嗎?
注意,這裡是【可安天下】,不是得天下也不是握天下更不是平天下。
可見羅貫中這個馬後炮放得也很嚴謹啊。
司馬德操有沒有說過這個話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若司馬德操說過這話,那他絕對是隱藏的上帝視角。
目前能查到的《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襄陽記裡到這裡就沒了,然而在三國演義內
原文在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
玄德急問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如果說:其它人都彪,唯有臥龍鳳雛還不錯——這是正常。
司馬徽若說:臥龍或者鳳雛,得一個你就可以安治天下啦。——真是不懂老哥你哪裡來的自信,而且這個說話風格如此中二輕小說真的好嗎?
這裡且慢抨擊羅貫中,我一向認為每一個優異的同人作者必定是比絕大多數粉絲還要清晰整個故事原型脈絡甚至細枝末節的人,我相信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之前是通讀過三國志等相關史籍的,對此二人的反覆琢磨絕對不少。
如果你覺得:老羅,你看你這裡寫矛盾了,你看,劉備既然得臥龍又得鳳雛,況且你也是知道的,直到白帝劉備託孤駕崩也沒有統一天下,而臥龍依然活蹦亂跳,那為何你在小說裡安排司馬徽說這麼一句彷彿看穿一切卻又沒有壓中結局的話呢?而且仔細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老羅給水鏡先生司馬徽這個角色的定位不是先知就是預言家,神神叨叨則罷,出場沒幾回只要是發生過的事即便他不知情也可以預判個八九不離十。怎麼就唯獨臥龍鳳雛這個看走眼了?
老羅笑而捋須,
汝等尚連清爾。
在三國演義裡
此個”安“字用得極妙。
安者定也,最早出自爾雅的解釋,然而安字與天下相結合的時候,安字卻是治理天下使其安定的意思(參考: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水鏡先生在書中前一句提到:天命有歸,龍向天飛,蓋應在將軍也。
就是劉備你註定要當皇帝,那麼,言下之意你當了皇帝你要治理國家你就需要有人幫你進行治理。
一個“可安天下”就把臥龍和鳳雛二位的特點表述無疑。
首先,我們看到兩人的共同特點,都是王佐之才。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龐統則除了謀智更是有仁德之心。
二人都可謂是治國安邦、輔佐君王的經天緯地之才。
那麼,此二人區別於法正型別的謀主出謀劃策進攻打仗的作用就被弱化了。
你說諸葛亮和龐統派他兩出去打仗成麼……
成啊。
記得龐統之死嗎,其實那就是他唯一一次帶兵去攻城結果中招。以三十六歲的年紀毅然去世,留下一片哀輓之聲。
諸葛亮早前是鎮守大後方管理得井井有條,劉備也讓諸葛偶爾增個員救個兵談個判募個糧,萬萬不敢讓他衝在大前線啊,後來出祁山諸葛亮衝在大前線是沒法了啊!
五虎都死得死散的散啦,你說還有趙子龍哦,諸葛亮一出祁山第二年子龍也追隨四虎和主公的腳步領便當了啊!你們別逼子龍了好嗎!
你們也真以為諸葛亮想整天帶著部隊去打仗,
前後出師表都是滿滿得在吐槽吐槽吐槽沒看出來嗎?
再不北伐,就真真來不及啦!不然誰樂意跑那麼遠打仗去?他不能在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嗎?尤其諸葛瞻這會兒才生還不滿一歲。
所以,水鏡先生也沒說錯啊,鳳雛之死完全是因為先主沒有好好理解水鏡先生對於臥龍和鳳雛的使用說明。讓鳳雛他帶兵打仗去了,於是有了落鳳坡。
後來剩下臥龍,臥龍有好好幫主公安天下嗎?那必須的,君不見蜀科編撰得那麼嚴謹,諸葛亮依法治國讓季漢在休養生息那幾年裡成為可以與東吳曹魏三足鼎立的存在。
之後臥龍……
你也知道的,秋風五丈原……
一位鳳雛一位臥龍,他們都死在了戰場上,誠如水鏡所言,他們本應是用來安天下的。
之前我說:司馬德操有沒有說過這個話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若司馬德操說過這話,那他絕對是隱藏的上帝視角。
事實上,是作者羅貫中採用了一千年以後上帝視角對於諸葛亮和龐統二人進行了一個總結性預判,在此處也算是一個伏筆。這就跟紅樓夢裡的判詞一樣,化作口語從司馬徽嘴裡預言形式地說了出來。
在三國演義中最細思恐極的可以證明司馬徽是上帝視角的就在他最後一次出現。
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在司馬徽再次推薦二人之,把他們比作姜子牙和張子房後,原文如下:
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
這裡司馬徽就給臥龍說了判詞,把將來臥龍的結局也說出來了……
真是……太可怕了。還好小說裡的玄德是個實誠人沒細想,可他再細想也細想不到這句話是說在他死十年之後諸葛亮在上方谷那場大雨裡近乎絕望凝望蒼天,而背景裡是被雨水打溼的那盞【克復中原】的大旗。
真是不能細想,細想就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