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馬秋風塞上
-
2 # 琴棋書的大雜燴
“道”指自然執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
“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
3 #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道德經》中的“道”究竟是指何意?
一、道的概述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
用以說明世界的本原、本體、規律或原理。
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其涵義有所不同。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是關於‘道’的經典著作。
二、道的原始涵義及不斷的發展
道的原始涵義指道路、坦途,以後逐漸發展為道理,用以表達事物的規律性。
這一變化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易經》中有“復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復》),都為道路之義。
《尚書·洪範》中說:“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這裡的道,已經有正確的政令、規範和法度的意思,說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發展。
春秋時,《左傳》曾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
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和“王祿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之說。
這裡的道帶有規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為哲學範疇。
老子論道到了春秋後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成為道家的創始人。
在老子以前,人們對生成萬物的根源只推論到天,至於天還有沒有根源,並沒有觸及到。
他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生。
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對於老子所說的道,歷來解說不一。
有的認為,道是精神性的本體,是脫離物質實體而獨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張老子的道論是客觀唯心主義。
有的則認為,道是宇宙處在原始狀態中的混沌未分的統一體,主張老子的道論是唯物主義。
老子認為道生成天地萬物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
道生成萬物之後,又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而蘊涵於天地萬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無間不入,無所不包。
道雖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但它不同於可感覺的具體事物,它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是構成天地萬物共同本質的東西。
所以,不能靠感覺器官去體認,也難以用普通字詞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來說明它的存在。
對於世界的統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測和描述。
老子的道論,對於後世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三、道論的演變
略後於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他認為,人事必須“因陰陽之恆,順天地之常”,違反客觀規律,必然招致災禍。
“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
他說的天道主要指陽至而陰,陰至而陽,盈縮轉化,周旋無盡的矛盾運動法則。
天時於己不利時要主動退避,天時對已有利時要積極進取。范蠡受老子道論的影響,說“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國語·越語下》)。
但他主張適時積極進取,對老子貴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戰國時期,齊國稷下道家用“精氣”來說明道,把虛而無形的道看作是流佈於天地之間、遍存於萬物內部的“精氣”,說:“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管子·內業》)。
老子曾把道表述為“衝氣”,並說“其中有精”。
稷下道家從唯物的方面進一步發展了老子的這一思想,把道表述為無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機活力的精氣。
精氣說對後來中國醫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但它賦予精氣以靈性,有神秘化的傾向,與唯心主義劃不清界限。
四、辯證統一
莊子是戰國中後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他認為道是世界的終極根源,是無所不覆、無所不載、自生自化、永恆存在的宇宙本體,否認有超越於道的任何主宰。
他還認為不可能給道提出明確的規定,“道不當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為道,也是“所假而行”。
所以只能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大宗師》)。
對於莊子的道,當前學術界有人認為是獨立自存、超越時空的絕對精神,並以《莊子》書中“物物者非物”之語為根據,證明道是非物質性的造物主;
也有人認為道是指具有無限性和永恆性的、產生了天地萬物並存在於其中的物質本體,並以《莊子》書中“通天下一氣”之語為根據,說明道就是物質性的氣。
大多數學者認為莊子誇大了世界本原的神秘性,並把事物的相對性絕對化了,否定事物之間的差別,表現為相對主義,他的道論具有明顯的唯心主義傾問。
韓非汲取並發展了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提出了關於道、德、理三者互相關係的學說,辯證地處理了它們的關係。
他認為,“道者,萬物之始,……萬物之源”,是“萬物之所然”、“萬物之所以成”。
把道視為物質世界的普遍規律,天地萬物存在與發展的總依據。
他還認為,“道”是終極範疇,是萬物的普遍規律,而萬物的特殊本質就是“德”,“德者,道之功”;
萬物的特殊規律就是“理”,道是“萬物之所稽”,“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
把道、德、理的關係視為物質世界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無限性與有限性的辯證統一。
戰國時期儒家學者所著《易傳》也提出關於道的學說,認為道就是對立面相互轉化的普遍規律。
《周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把一陰一陽相互轉化視為道。
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把道視為無形的抽象規律,與有形的具體事物區別開來。
到宋代,張載以道為氣化的過程,說“由氣化,有道之名”;
程頤、朱熹則以道為理,表現了氣本論與理本論的不同。
在中國哲學史上,道這一範疇是道家提出的,後被各家學說所接受,雖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為宇宙本原、普遍規律性的代名詞。
它對於提高理論思維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規律性,曾起促進作用。
-
4 # 佳客相過詩能下酒
老子的《道德經》是古今中外千古經典中的一座豐碑,它所散發出的永恆光輝是超時空、全方位的大道真理,我們在這裡僅能窺其一斑。因為道德經的版本很多種,從古至今的很多專家學者先後給過《道德經》註解,有的側重修身養性,有的側重治國平天下,有的重視商場中的運用,有的用來管理企業。可以說包羅永珍,無所不及,正所謂“橫看成峰側成嶺,遠近高低各不同。不知老子真面目,只緣心在時空中”。所以我們的思維要開放,要跳出人道的圈子,要以天道的高度去破譯老子、洞徹老子。如果只是以世俗的目光,站在道之門外觀看、想象和猜測老子;而不是用易經思維走進門去透視和體悟老子。則只能是隔靴抓癢、不中要害,甚至是南轅北轍,盲人摸象。不但沒有達到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反而可能貽誤後人,而還老子本來面目、正本清源正是我們育心人的使命和職責!
《道德經》中的文字和易經一樣極其簡練,且一字多用,其中許多哲理思想與現代人恰恰相反,這樣一部天書似的古文,為什麼流傳至今而不衰?僅僅是因為各代帝王的推崇,道教信眾的極力崇拜神化嗎?我們推崇這部經典是從經典的內涵本質與真實價值意義上講的,尤其是對宇宙人生真相和道法自然的深刻揭示,是歎為觀止的,5000年中華文明史中處處充滿著《易經》的光輝!而《道德經》的來源是《易經》,兩者皆隱寓天地自然和修煉奧秘,及修治身齊家治國安邦之道。尤其是對萬物生命源頭的探索,及宇宙萬物生命的演化規律予以了精彩的總結和論述,並從終極源頭處深刻揭示出了社會長期動亂爭鬥之根本所在!反覆推崇倡導“無為而治”是人類社會最崇高,最光明,最徹底最根本的治理!這對於當今人類儘快擺脫生態平衡所帶來的各種危機災難和社會混亂,從而回歸自然、和平統一、健康長壽、建立精神文明的和諧社會具有劃時代的指導意義!
二、道與德的涵義
1、道,這個字在整部道德經中出現了七十多次,易經就告訴我們: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道字本身也告訴了我們道的秘密,裡面就是包含了易經的陰陽。道字的上半部分的首,即為腦部,如易經中的乾卦就代表的是頭,最上面兩點就是陰與陽,下面一橫則是陰陽合一,再下面是一個自。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體
zdic.net漢典網
自,在《說文解字》中本義是指鼻也。象鼻形。又自然,無勉強也。
《道德經》論點適應於整個宇宙,而在多次提出君主的概念,其實這是宇宙規律的一個表現,一切生命都有生存的首領,而我們太陽系,太陽就是首領,細胞有細胞核,一個原子都有原子核,也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其核心。只有這樣才能使得生命延續,這是宇宙賜給人類的一種生存方式。可以說,道是指導宇宙生存的領導者。
而《易經》乾卦是易經的總綱,包括了萬物執行的規律,開篇的四個字:“元、亨、利、貞”已經說明了天地的生成迴圈往復的過程,而道德經十三個字也精闢論述了宇宙形成過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我們用○表示)生一(乾),一(乾)生二(乾和坤),三生萬物(即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以,我們的道。道里面就包含了乾坤。乾坤就是對這個道的一種演繹。
我們學習《易經》首先要學會看象,為什麼呢?因為易經流傳自上古,那時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都是口耳相傳,伏羲氏始畫八卦,直到倉頡造字才有系統的文字記載。追本溯源,我們學習經典要找到經典的根是什麼?所以《易經》是先有象,後來的聖人,一方面繼承,一方面推演,才有了卦象和爻辭,特別是孔子作十翼,讓易經被更多人讀懂,也就是給易經插上了起飛的翅膀。
而易經六十四卦乾坤為首,各卦都自乾坤岀,而坤又在乾後,明示陰是生於陽。乾是萬物的開始,一切生化的根本,位高而德全,能為萬物的主人、首領。
《易經》乾卦中的大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裡面就包含了道字的秘密。乾為首,天行健就是走的部首,也是代表坤卦的行持,坤卦的彖辭:“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對應我們乾卦的彖辭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坤是後天生化的母親,沒有大地的厚德承載,萬物不能變化生成長育。坤地是後天的主器,沒有坤,則乾的功能作用不能顯現。乾坤相依靠而成作用,這是一陰一陽,一虛一實,才成大道,才成大用的道理。
而首字中有“自”,自強才能不息,只有終日乾乾,反覆道也,才能生生不息,而這個息字又是由自和心組成,為自心,就是自己的自性光明之心。
而從整個宇宙的規律來看,道有個首字,有了首領,還要去行,所以加了個走之,所以道在於行,以身載道,以身殉道,就像太陽周圍圍繞了十幾顆行星,如果沒有這些行星圍繞,這個太陽系就不存在,所以說首和行都是相輔相成的。這才稱其為“道”。 賴老師就是這樣一位踐行經典教誨的實踐的殉道者,是一位文化革命的首領和先驅者,而我們這些跟隨的家長就要去踐行,這也是成就我們自己的機會,作為一個華人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所以我們賴老師提出我們相約讀經十年,這就是一種考驗。只有真正不離育心這個軌道的才會成為行星,而如果懷疑不堅持的家長只能變成流星或隕石。在古代古文的道與導字的繁體相同,為導,即上一個道字下一個寸字,就是導字的繁體字。
小篆導字象人之初生,有以寸引之的意思,道的動詞本意就是導產之術為道,即導而順行之,為道。這個“道”的繁體字也有行於四達之衢的意思是:大路,四通八達的道路。我們的累積法,就是特別注重引導孩子順天而行,也就是遵道而行。而某些機構則是大量讀經,強制孩子壓迫孩子去大量讀經,孩子的天性就會被壓抑。所以,我們的道是很重要。道就也包含了這層意思。
總之“道”就是先天虛無的神秘大力量、永恆絕對唯一之源頭存在、宇宙萬物生髮運化與迴歸的總規律總法則,世人不可見不可測,也不可思維分辨。即古人所說的“不可講,不可思議”。“道”字在全書中約有七十多處,又各有不同層面上的含義。
“道”的神秘特徵基於“道”的絕對虛無存在,這超越世俗常規常理的玄之又玄的虛無之理、形而上之道,卻又具體表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和萬事萬物的生髮過程中。比如詞語 “道理”、 “知道”等等,都是其中包含有道;被我們稱為那些得道高僧的人都是獲得了宇宙大道真理的人。我們只有順道才能昌,逆道則亡。“道”為宇宙萬有的源頭和根部,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圓融一體!
《道德經》本身並沒有多少神秘的宗教色彩。因為它產生於世界各大宗教之先,其中有許多樸素的自然主義內容。在當今物質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世人為什麼要回過頭來研究老子、請教老子、破譯《道德經》?為什麼要將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作為救世度人的良藥妙方?這是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問題。古人生活在那個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年代,怎麼會產生出如此高深博大的哲理智慧?這是先天具足的智慧!而不是世人後天的邏輯思維分別總結所得。就好像現在非常流行的所謂先天潛意識的開發或右腦潛能的開發。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人的大腦細胞僅使用5%左右,就是說還有95%左右的大腦細胞終生處於休眠狀態,是被封閉的。據說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天才智慧也僅開發了9%左右。腦科學專家經多年研究發現右腦為人類的祖先腦,至少潛含著人類生髮500萬年以來的資訊。根據科學家多年的探索發現,人之大腦不僅潛含著整個人類程序的全部資訊,還潛含著整個宇宙生髮演化的全部過程!破譯大腦就是破譯宇宙,所以“道”字中有個首字也是告訴了我們這個秘密,然而只有首沒有腳和手等身體其他部分,也是不繫統和完整的,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就好像我們有好的想法不去踐行,不去當下行動,那也是枉然。所以當很多家長說我現在學習經典是不是太晚了時,指導老師總是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當下開始就永遠不晚!”與其在岸上看別人游泳,不如自己下水去嘗試。
在古代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時代,世人古樸寡慾、心地單純,天真未泯,就像我們的兒童時代一樣,很容易做到忘我無我、一念不生,很快進入與道同行的先天狀態。而只有進入這個無為自然的先天狀態,人類的先天智慧才能覺醒,與自然宇宙溝通聯網,如同當代全球網際網路一樣,所得資訊一覽無餘!而且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就是“不學自得、不為而成”的內涵本質所在!
所以我們一直提倡我們讀經要放下功利心,要用空杯心,無為而為地讀經,讀經的過程就是不斷淨化自己後天思維的過程,透過這種遵道而行的累積式教育法誦讀經典可以很好的開發孩子的右腦,激發先天的智慧庫,起到童蒙養正的作用。
而當代很多教育機構都是功利教育,不僅費心耗神勞累,而且事倍功半,扼殺孩子的慧命,始終處在物質世界的表象變化過程中不得究竟,乃至找不到教育的根本,科學飛速發展猛進的今天仍然找不到萬物生命的本質源頭,將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關係弄得嚴重失衡對立,以汙染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為沉重代價去換取眼前的物質利益和享受,由此不斷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這裡我們不禁要問人類到底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是昇華了還是墮落了?也許有人會說,對於物質文明享受來說,人類是進步了;對於人類精神靈魂的昇華來講,人類是倒退了!有得必有失;有進必有退;陰陽矛盾的對立存在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根本規律啊!這話講得似乎很有道理。天有陰晴,月有圓缺,此事古難全。千百年來,人類艱難地生活在這個充滿矛盾對立存在的世界中,跳不出來。
而陰陽、矛盾、對立只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表象過程,根本內涵是一體兩面而無分。如果我們能夠跳出陰陽相對存在的表象過程,進入陰陽合一的實相,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老子說的“先天虛無自然之道”就在這個陰陽合一的境界中自然顯發。
人的自身原本是“道”的載體和化身,“道”的全息濃縮凝聚。自身的生化現象就是“道”的演化過程,無須到處尋找!佛在自心中求,道在自身中修。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中國文化就是由此演化出來的內求文化,不假外求,也就是易經中提倡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由此看來,這個“道”字還包含了自修自證自得的過程。道的諧音是倒,倒退的倒,其實也就是回的意思,迴歸我們生命原本的樣子,也就是復歸於嬰兒,就是老子說的,“為什麼要倒騎青牛,向西隱退。”這其中的深刻含義,就是我們要學習的行天道,讓我們在教育孩子和讀經過程中要倒空自己的功利心,不問收穫只問耕耘。就我們常見的競技運動會來說吧,有些參賽選手,是衝著金牌而去,卻往往適得其反。因為功利心重,很難發揮正常水平,而一些運動員帶著一顆平常心,沒有什麼功利心,反而會超常發揮,而出現很多比賽場上的黑馬。我們對“道”字的解讀就到這裡。我們繼續解讀“德”字。
2、德字的解讀:
字源演變:
金文
小篆
楷體
德,說文解字中說是升也。“德”字的右邊拆開是“十、目、一、心”。“十”是宇宙萬有的全數,表示全方位、全德行、全息、全能,代表道之功德力量。也表示宇宙的上下和四面八方全方位——宇宙十方世界;“目”指眼睛,心靈之窗。也是心神的象徵。十方世界中的目光所及、大千世界的永珍,皆由一心所生,也皆在一心之中。佛家稱“心包太虛、真空生妙有”;道家講“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這“真空、太虛、一本”就是指人之原本真心——宇宙的始發源頭!
成語“目空一切”的含義就是運用慧眼洞徹十方世界中的一切。慧眼在道家指人眉心處的天目穴,成道者“一目瞭然”,一知全知;而世俗之人用兩目分辨,自然深陷於陰陽相對存在分別的過程而迷失本性真心。而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永珍,自然是相對存在中的矛盾假相。即佛對世俗人生的評價是“顛倒夢想、以幻為真、妄生分別”!大千世界永珍一切不離“一心”根本。了知一心根本,即明瞭宇宙人生真相。
“目”的下面是“一”,即道生一,即一德,也可稱宇宙的全息元,也就是易經乾卦中的元、亨、利、貞中的元。知“道”即知“一”;得“道”即得“一”。所以說:“知一則萬事畢”。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
“一”的下面是“心”,心生萬物。宇宙大千世界,無一不是由“心”而生,當然這個心不是指人的心臟那個肉體的心。這心就是道心、真心,所以佛說“三界唯心造”。這心相對於人心來說,就是人的真誠心、大願心、同體大悲心、平等心、廣大博愛心。我們讀經的過程就是修心淨心的過程,與宇宙之心相通的過程。心能通宇宙萬物,心即德,德即心。人若與道同步合一,是最大的德(得)!這個得無形無相,所以叫“一無所得”。這才是大德(得)。古時候我們的德行的德與得到的得是通用的。
易經坤卦大象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個“德”字包羅永珍,遍及天地萬物。若用一句話概括:則凡合乎“道”的法則規律的思維意念和行為的皆可稱為“德”,也可以說“德”是道規則及合道的思想行為的一切體現!合道者即為“德”,凡不合道者即“失德”。道之為源,德之為本。老子所講的“道生一”,一即德。道生德,即道的演化形式和特徵。它包含了易經坤卦的無為、堅貞、柔順、不爭、儉樸等諸德,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知道、行道、順道、合道、守道之思想言行。
千百年來,人類已經遠離了道德的始基源頭根本,迷失了自我,如果要想徹底改變這種現狀,實現人類夢寐已久的大同世界,就必須從易經這個根本的源頭上認識道與德的統一標準!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真相真理,從而建立最合理的社會統一組織模式,制定出合乎易經中道德標準的天道法則,人人去自覺實行之,世界大同的實現才能成為現實。否則,即使採用武力征服及壓迫強迫手段去強行實現統一,那也逃脫不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迴圈交替規律。這就是為什麼大量讀經的孩子一開始也許因為強迫背了很多所謂的經,當時能背,但是這只是一種假象,孩子無形的天性已經被埋沒,從此以後對讀經反感甚至想吐。所以,現在我們人們並沒有因為物質豐富和享受的滿足而停止爭鬥,社會生活中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恰恰促使人的心理更加緊張失衡!日益增多的心理障礙與精神疾病,越來越嚴重地影響著人類的健康生存和社會的發展。
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僅僅是財富名利的獲取與佔有嗎?人類忙碌勞累除了滿足生存需要之外,還有何意義呢?目前各種專家並沒有從根本源頭上解釋回答這個最根本性的問題,所以,在短時間內要求世界各國家主動放棄原有文化信仰習俗追求,而團結統一起來步入世界大同顯然是不可能的。要達到世界人民的真正統一,首先必須要弄清楚宇宙人生之真相及人生的真正目的價值意義。從此,促使人類迅速開悟覺醒!徹底改變舊的人生觀和傳統思維與行為習慣,進行一場最徹底的思想、信仰、文化、科技、倫理、道德等領域中的大革命!
要儘快實現這場最偉大徹底的思想文化革命,首先要建立起一套最完整的立足於宇宙源頭易經基礎上的系統的文化理論體系。而育心經典透過賴國全老師全家十幾年的踐行,總結出來的文化理論體系的建立,正是以聖賢智慧寶典易經和道德經等的經典為基礎,育心人走在了這場文化大革命的最前沿。賴老師在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礎上,提倡體用合一的思想,道是體,德是用,即用易經中包含的“道治德化”的力量來建立萬眾一心、和諧自然、同心同德,全方位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萬物生命等的和諧、平衡、統一的嶄新世界觀與道德觀!,而不是過去那種立足於各國家民族狹隘利益之上的人生世界觀和世界觀。
另一方面,“德”字的左邊是“彳”,而不是一人,是雙人。其含義在於孔子提倡仁者愛人,當中的“仁”就是二人,我們稱呼自己的另一半叫愛人,諧音就是二人,代表男女相互的平等、與世界人民人人平等,代表陰陽合一,沒有矛盾和爭鬥,相互友好如同一家人。從小處來說,要給孩子一個健全的家庭,那麼爸爸和媽媽兩個人就要同心同德,孩子才會身心健康。我們分析完了道和德以後,我們來一起探討道德在於我們踐行。為什麼這麼說?《尚書》雲提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意思是舜帝告誡大禹說,人心是危險難測的,道心是幽微難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誠懇切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允”就是誠信的意思。這十六個字是中國上古時期有道明君大舜傳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華文化經典中記載的最早的心法,早於孔子的心法和釋迦心法一千多年。
正是因為道的微妙玄通,不可言說,只可意會,所以對《道德經》的解讀不可執著於文字。上古時期是先有言語,後有文字,“道”是掌握在君王或者部落首領的手中,所以聖賢的聖字繁體字是上面一個耳+口,下面是一個王字,心法都是不立文字,靠的是口耳相傳,因為變成文字就是有為法了,已經不是真正的那個道了。所以透過文字我們是可以學習和傳授道的方便,文字也是指月之手,渡河之船,上了彼岸就不需要了。所以和黃帝同一時期的倉頡在造字的時候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這是我們作為華人的驕傲,華人的漢字包含了很多深刻的奧秘。
-
5 # 知常容
嗯,我把它進行分類。我把道德經分成三類,一是講道,就是想講天地之大道。如道是誰?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其次講德,也就是個人修養如:人應自律,要修德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再次講的是經。也就是治國方略,經國之策。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這就是道,德,經。
-
6 # 紫天雲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就是宇宙本體,代表著普遍性、無限性,“德”就是萬物自體,代表著具體性、有限性。《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01
這裡,老子所說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思正是說,“上德”合於宇宙大“道”,因而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
或者說,“上德”像“道”那樣,超越了善惡的區別,一切聽任萬物自我化育、自然發展,因而這才是最崇高的德行,也就是“上德”。
而“下德”,代表著萬事萬物的具體性、規定性、有限性,是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本質所在。世俗成見之“德”,因為囿於仁義禮節,執著於“善”,或者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丟棄了“道”化生萬物、無善無惡的本體,因而是“無德”的。
02也就是說,“上德”是與“道”合一的,因而,不囿於世俗成見之“德”,但卻是最為崇高的德行,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含義。
而“下德”是由“道”派生的具體存在,必然與普遍、無限的“道”不可同日而語,因而,雖然“下德”看起來時時以仁義禮節自居,好像是“不失德”的樣子,但卻是最沒有德行的,這也就是“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的含義。
在老子看來,作為萬物之母的“道”,是無善無惡、順任自然的,是屬“天”的;而“德”“仁”“義”“禮”,都是屬“人”的,是人為的,因為囿於世俗成見之“善”,偏離了宇宙大“道”無善無惡、超越善惡的本質,因而是不值得稱道的,所以老子才會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03從“道”到“德”,再到“仁”,再到“義”,再到“禮”,可以比喻為每況愈下、一代不如一代。
這裡,並不是說老子反對“德”“仁”“義”“禮”關於“至善”的主張,而是說,因為“德”“仁”“義”“禮”出於人為,違反了宇宙大“道”順任自然的特質,同時,也無法盡顯宇宙大“道”的普遍性、無限性,因而,“德”“仁”“義”“禮”才不被老子所看好。
總之,老子關於“道”與“德”的關係,可以理解為母與子的關係:“道”為母,“德”為子。“道”為最高本體,“德”為萬物自體。上德之人,不以“德”名自居,而是與“道”為一;下德之人,常以“德”名自居,卻與“道”漸行漸遠。 -
7 # 文旅大俠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到底是什麼?】
老子可以說是中國和世界第一哲人,他學問博大精深,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在《道德經》中破天荒提出“道”和“德”的概念,作為他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其涵義博大精深。
一、“道”和“德”的概念及“道”和“德”的關係。
1、老子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永恆之道。永恆之道就是“非常道”,是無法感知的,也是不能用語言來表述的。用語言表述的則是“可道”,可以具體說明道的存在狀態、道的運動變化以及道的功能作用,從而產生了實際而具體的各種方法、途徑、規律、法則,但並非道的本體。而永恆的“道”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以言表的。
2、通讀《道德經》全文後,就會發現老子在講述天地生成本體論中的“道”,在萬物生長成消中的“道”,在治國修身中的“道”,在為人處世中的“道”,都是此道非彼道,與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以言表的“道”不能混淆,這也是為什麼老子在開篇就交待“道可道,非常道”。
3、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首先提出“德”的概念,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是天地萬物來源的本體,德是道的具體功能體現。道透過德主宰天地萬物。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德唯道是從。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顯現,遵循道才會有德。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4、“德唯道是從”,而道是恍惚,道是摸之不得、視之不見,這是道的本性。而“德”到底是什麼呢?老子認為,“道”透過作用於物,透過物的媒介而得以顯現它的功能,這種道作用於萬事萬物所顯現的各種功能,老子把稱之為“德”,道產生萬事萬物,而且內存於萬事萬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也就是表現了它的“德”。
5、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顯現。無道就無德,遵循道才會有德,不遵循道者無德。德與道是相融相通的,它像道一樣恍恍惚惚、深遠闇昧。德對於人類而言,它是品格、是德行,它能被人看到,被人解讀。只有真正領悟大道的人才能擁有大德,才能將德行發揮到極致。這就是道和德的關係。
二、《道德經》全文中75個“道”字,對道的存在狀態、道的運動變化以及道的功能作用做了不同層面的講述。
(一)道是宇宙的本源
1、道是宇宙的本源,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但是永恆的道看不見、聽不到、聞不出、摸不著,凡是能夠用言詞表述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而是道的顯化。“道可道,非常道。”道在名稱未定之前是萬物的起源,名稱已定之後成為萬物的母體。“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道是先天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故混而為一...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勉強稱其為“道”。先天地而生的道寂靜而沒有聲音,它宏大而沒有形體。它不因外界環境變化而改變其獨立性,週而復始,迴圈執行而不消亡,從而成為可以支援萬物起源的根本。“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3、道是虛空而有著無窮無盡的能量,這種能量聚之不滿,用之不盡。因為道是世間萬物的本源。“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道生一(初始),一生二(天地),二生三(天、地和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生萬物(萬事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1、道包羅天地、生養萬物,是蔭庇萬物的地方。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安寧,神得道而靈驗,空谷得道而豐盈,萬物得道而繁衍滋生,侯王得道而統領天下。這些事物如果失道的話,天將失去清明而導致崩裂,地將失去安寧而導致廢棄,神將失去靈驗而導致消失,空谷失去豐盈而導致枯竭,萬物失去繁衍滋生而導致滅絕,侯王失去統領天下導致覆滅。“道者萬物之奧。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2、道的作用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完成了功業也不佔有名譽、不據為己有,它養育了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3、道生養著萬物,是一個從無到有自然不斷生長的過程。道使萬物得到生長和發育,使萬物得到安定和保護,使萬物得到養育和繁殖。“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三)道的執行規律
1、道廣大無邊而執行不息,執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可返回本原。“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道永遠沒有固定的名稱,雖然道隱匿不可見,無名無象,但只有道才善於輔助萬物且成就萬物。“道常無名。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3、道沒有任何妄為,總是讓一切順其自然,最後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的結果。迴圈往復是道的執行規律,天下萬物產生於能看得見的有形物,而有形物又產生於看不見的無形物。“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反者道之動。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天地萬物都效法於道,道效法於它自己的自然本性。人要修道,需效法於地,地厚德而能載萬物;地則效法於天,天覆地以載萬物;天則要效法於道,道生天地先;而道效法於道的自然本性,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四)道的行為準則
1、天之道,不爭奪而善於獲取,不說話而善於應答,不召喚而自動到來,胸懷坦蕩而善於謀劃;減少富餘的補充不足的;施利於萬物而從不傷害它們。天道對人無所偏愛,經常幫助有德的人。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損有餘而補不足。利而不害。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透過掌握瞭解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瞭解事物的起源,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3、奉行道的人,辦事總會避免過度。正因為能夠適可而止,所以能夠有所寬容,而不去強求無法達到的成功。成功了就急流勇退,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功遂身退,天之道。”
三、老子《道德經》全文“德”字出現43次,這些“德”字闡述德與道的關係、德與行的法則。
(一)道與德的關係
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21章)”,大德的形態是由道所決定的。
2、“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51章)”,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道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貴,就在於它不加干涉而順應自然。......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以為有功,當導引萬物而不自以是主宰,這就是深遠玄妙的德。
3、“含德之厚,比於赤子(55章)”,德行涵養行深厚的人,好比是個嬰兒。
4、“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65章)”,經常遵循自然法則,就是玄德。玄德深遠,與萬物反其道而行之,然後達到極大地順應自然。
(二)德與行的法則
1、“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23章)”,求道者,其言行就應當遵循自然規律;修養德行的人就應當崇尚美德。
2、“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常德乃足,復歸於樸。(28章)”,不背棄自然德行,就能恢復到無求無慾的最初狀態。......自然德行不出現差錯,就能擁有無窮無盡的力量。......自然德行保持充足,就能夠迴歸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38章)”,上德不表現為有德,實際上是有德。下德自以為有德,實際上是沒有德的。......失去了道以後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後才有仁。
3、“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41章)”,最高的德行好像空無的峽谷,廣大的德行好像有不足,剛建的德行好像惰氣十足。
4、“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49章)”,善良的人我會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對待他,結果使得人人向善。誠實之人我信任他,不誠實的人我也信任他,結果使得人人守信。
5、“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54章)”,用道修身,個人就會純樸率真;用道治家,家庭就會富裕有餘;用道治鄉,鄉里就會長久和睦;用道治國,國家就會五穀豐登;用道治天下,天下就會普天昇平。
6、“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59章)”,早作準備可說成是重視積功累德。重視積功累德就無往而不勝。
7、“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60章)”,用道來治理天下,鬼也不起作用。......不但神明不傷害人,聖人更不會傷害人。神明、聖人都不傷害人,這是德的集中體現。
8、“大小多少,報怨以德。(63章)”,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來報答怨恨。
9、“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是謂不爭之德。(68章)”,善於帶兵的人不逞個人的勇武,善於作戰的人不會怒形於色,善於克敵的人不和敵人發生正面衝突,......這就是與人不相爭的德行。
10、“有德司契,無德司徹。(79章)”,只拿著借據的是有德的人,只管收債的是無德的人。
-
8 # 涼荷高葉
“道德”一詞最早出現在老子的《道德經》,“道德”並不是指我們現在常說的“道德品質”、“講道德”的道德,而是要分“道”和“德”來解釋。
道是指宇宙的本質和起源,是宇宙萬事萬物發展和運動的規律,是人們需要遵循的規則和真理;德是遵循道的規則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品德等。
用通俗易懂的例子來解釋:道可以比作是指南針、導航儀,而德是跟隨指南針、導航儀的行為、舉動。一個人要想達到目的地,要有明確的方向,有條可行的道路,可理解為“道”。有了“道”的指引,人們再開始行動,不走偏路,不半途而廢,不畏艱難,最終才會成功到達目的地。這些遵循道而做出的行動、表現出來的品德,可理解為“德”。
再舉個真實的例子:大禹治水的時候,不再採用他父親曾經使用過的方法——堵,而是利用“水從高處往低處流”的特點,改用疏導的方法,最後取得了成功。大禹所遵循的道是“水從高處往低處流”,大禹的治水行為和表現出來的智慧才智,這就是德。
“道”和“德”密不可分,在大自然中共同作用,才令大自然呈現鬱郁生機。《道德經》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思是說,道生育萬物,德養育萬物,萬物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自然環境使萬物成長起來。所以萬物沒有不敬重道和重視德的。道之所以受到敬重,德之所以受重視,就在於它們對萬物不干涉,而完全是順其自然。
那麼,大自然的“道”和“德”又表現為什麼呢?例如: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春天溫暖,冬天寒冷,這些可以理解為“道”,喜歡Sunny的植物向陽而生,喜歡蔭植物背陽而生,冬天動物冬眠、春天大雁南飛……這些可以理解為“德”。
作為普通人來說,光認識道,但不順道而行,這是沒有德。比如知道“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個“道”,但為人仍然傲慢無禮,飛揚跋扈,這就是“缺德”。
-
9 # 俯首豔陽天
化生萬物者為道,道既是萬物的本源又是蘊於萬物之中的法則。德是道的本質屬性,而崇尚道,遵循道的法則也是德。
就道與德本身的關係而言,道就好比是一個人,而德就是這個人的品質了。所以,道以德為品質,德以道為本源。
道和德都是獨立客觀存在的,並且是人類依歸的目的。按老子所言,人和人生的目的就是迴歸大道,這就是人的德了。這樣,順道者既為有德之人,背道者就是失德之人了,這又是道,德,人三者的關係了。
-
10 # 桂花芳香77105282
道是指萬物的最根本規律。老子曰:“大道至簡。”簡到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這個道理。
老子又說,“道生無,無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無”,不是“真空”的無,而是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的無,也即是規律,是萬物的最根本規律。
道,天之道;德,人之德。即以天地萬物之自然規律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道循本心,順乎自然,按自然規律行事就是德。在這裡,道為根本,德是道的表現。把自然規律落實到行動中,“勤而行之”,就是道德。
以上體會,供參考。
網路圖片:
-
11 # 廣州千衛攝影
“道”與“德”的關係是什麼?
老子在講述“道”和“德”的時候,實際上是大唯物主義的思想。可以說,辯證法就是老子的思想,辯證法的祖宗是老子。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傳到了歐洲,當時德國的一個通才萊布尼茨,他是數學家、哲學家等等頭銜很多。他在接觸到老子的思想和《周易》以後,將他的微積分扔進了垃圾堆,說這才是人類最高的科學。因此,就將老子“一生二”的思想命名為西洋的名稱,就叫辯證法。
萊布尼茨提出這一個理念之後,到了康德的手上得到了發揮。康德利用一分為二的理論和陰陽辯證的理論,產生了西方系統性的辯證法。到了黑格爾的時候,他更聰明,將老子的“三生萬物”納入了他的哲學體系。在分析任何錯誤的時候,他都採用了“正、反、和”——即老子的“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的觀念,在他的哲學領域充分應用。
所以說,我們既要承認老子的思想是辯證法之父,同時也要看到我們從西方學習來的辯證法,是不全面的,是閹割了的,是不完整的。
為什麼呢?因為老子是將有相和無相、看到的和看不到的全部都納入他的哲學思想——“道”當中。而西方只是在太極白裡面,研究了“白”中的領域和其中的陰陽,並沒有達到中國古代聖賢們那樣的境界,能將整個太極陽魚,把陰魚、陽眼和陰眼都完整地包在“道○”“德一”裡面進行整體的研究。所以,西方對於唯心、唯物、有神、無神,爭吵了幾百年,也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然而,在中國哲學史上和科學發展史上這種爭論是沒有的。國內有些哲學家曾經想仿效西方的模式,強行給我們古代的哲學思想套上洋帽子、穿上洋皮鞋。但是翻遍了歷史,也難以找到這種“復根”的現象,因為在我們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我們的思想家們、科學家們,遵循的就是“中氣以為和”。
現在,提出了“和諧社會”,這正是老子的中和思想。我相信用好了這個“和諧”,那麼我們的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就會達到一種完美的狀態。
因為老子 “三生萬物”的思想,是一個旋極圖,就是運用道德教化和德效能量,居中把握陰陽,讓陰陽不發生鬥爭和矛盾,卻又能順利地運轉開來,繞中心進行運動,這就是老子思想的一個模式。
那麼這個“德“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德”,是指人的行為和社會公眾遵守的原則,要求具有十種善心和四種行為準則,並且一心做到為大道服務,為國家、為民族服務。
這個“德”字,是這樣寫的:在人們的德行還沒有樸散開來,沒有分崩離析的時候,甲骨文狀態的“德”字是怎麼寫的呢?——上面是一個“直”,下面是一個“心”,這就是個“德”字。
這個“德”字,就反映了我們古人心很直率,不藏私,沒有慾望的追求,直來直去很坦蕩光明,心胸利落光明,就是一種“德”的狀態。
但是隨著社會的沿革和發展,就發現人們離失了德,離道失德,這個時候就需要多種元素來制約和限制,使我們重新培養這個德性的品格,從而獲得德的能量。
因為老子眼中所產生的這個道德理念,是宇宙的本原;而宇宙本原在活動的那一剎那,是透過這個德能推動的,這就是“道生德養”。
西方研究宇宙的科學家已經發現,包括我們的星系都是這樣,星系既有不斷膨脹和生長的力量向外推動,同時每個星系的中央又有黑洞不斷地收縮,限制這個星系的生長。但是,這其中兩種能量來源於哪裡呢?又是什麼能量在其中完成平衡和制約呢?他們就發現其中有真空能量。
這個真空能量,在早年其實科學家們就已經提出來了,他就是我們老子所說的“德”的能量。真空裡面,並不是一無所有,而是真空妙有。在“德”的上面是“道”,“道”一動就透過“德”來調控宇宙萬物的生、長、成、滅。離了德,那麼就迅速消亡。
正像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裡面所講的,我們社會的發展史也同樣是按照這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規律來發展的。幾千年的歷史,經歷了道治時期、德治時期、仁治時期、義治時期、禮治時期,到了現在進入了愚智的時代。最後一個時期,必須要進行變革,重新迎接道德的春天。
可能有同學要接著問了,那麼信德到跑哪去呢?因為“信”分系於四隅,她是存在仁德、義德、禮德、智德之中,她不獨立形成一個時代。
人的生命期也同樣是根據“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規律,而構成人生的六大階段。從胎嬰時期到老年時期剛好也是六大階段。
而且,我們生命的能量也是由三個部分而來,跟宇宙天體一樣。一個方面,是“天德養精神,地谷養形身”,同時從生下來後開始一直到十六歲期間,從自然獲得能量,儲存在我們體內的能量倉庫當中,就是這三種能量維持我們的一生,我們這個能量一丟失就會很快衰老。
為什麼有的人衰老得晚,有的人衰老得早?有的大學生想考研,拼命得工作,本來三十四歲以後頭髮才該開始脫落,面孔才開始憔悴,因為那個時候倉庫裡面已經消耗掉了兩爻到三爻的能量。我們體內有六道倉庫,消耗到一半的時候,才開始出現一些疲憊衰老的現象。
但是,看我們現在二十幾歲的人,就已經像小老頭了,臉上也幹了、黃了,頭髮也脫了、禿頂了,甚至於有些人牙齒都掉了。本來正常情況是六十四歲才開始掉牙,但是由於我們過多地消耗了精神系統的能量和命體的能量以及體內倉庫裡面的能量,透過我們的慾望和後天智識的運用,而過早消耗掉了這些能量,所以就提前衰老了。
在宇宙當中,它卻不同。星系的膨脹、推動和收縮,因為沒有人的慾望變化,都是接受自然的調節。
所以,老子的思想當中就提倡我們效法天之德和地之德,像它們那樣不要有個人過度的追求,這樣才能保持我們心靈的健康和身體的健康。
-
12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道,萬物之宗,倫理之宗,造化之宗。
德,萬物之府。
道
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乃天地相合而生,而未有天地之前,宇宙充滿了虛漠鴻蒙之氣,這種沖虛之氣為天地萬物之始。
而這種虛漠鴻蒙的沖虛之氣,便是由道而生的。
那麼道又是從何而來?
道無形無物,無名無狀,無物可生道。
道就是萬物最原初的宗始,所以說道是萬物之宗。
道生天地,同時還要給天地萬物設定執行的法則和秩序,我們稱之為倫理。萬物不倫則不類,無理則無序,無序則亂,亂則亡。所以萬物不僅在形質上以道為宗,在倫理上也要以道為宗。
道生萬物,再給萬物配上一套天然自帶的倫理,那麼是誰推動萬物生生不息的演化呢?誰給這樣的演化提供動力呢?還是道。道是萬千造化之宗。
所以說,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孰子,象帝之先。”
德道為萬物之宗,那麼道如何作用於萬物呢?
這就需要德來蓄養,這就是以德府之。
府者,蓄也,養也,容也,成也。
萬物合道以積德,積德而養正,正則能長久。
萬物離道則失德,失德則不能養正,不正則病,病久則亡。
道德道為根,德為本,萬物為末,離道德萬物不生,不成。
根生本,本生末,根本牢固則物可長久,根本不固則必然早亡。
故昌盛者,不失根本,尊道貴德;敗亡者,先失根本,離道敗德。
-
13 # 李波283649206
道,為最高的行為準則,即守中,故道寫成走與首的結合。而先天八卦之道,顯然是以銀河系在空間的軌道為例。銀河系在空間是在八個河外星系之間的中道中穿行,故爾行走出了繞兩個引力中心的環8字形軌道。銀河系的這一軌道週期為3,99億年。
德,是與人相處的內在境界。雙人,是指與人相處,自己取四,給人六,內心十分平靜的人,就是具有德的人,這樣的人大家都願意與其相處。道明世態,德明世心。
-
14 # 傅船山
道,天道;德,人得之於道的東西,即人道。
道不是現在所理解的規律,而是兼備了客觀與主觀,心物二元合一的狀態。這種狀況無可描述,所以老子經常道是無名,恍兮惚兮,不可言說,不可描述。這其實是巫師醉舞與天神合一狀態的模擬之詞。所以,道其實就是對遠古巫術過程的一種抽象、理性化和昇華。
而德就是道指導下人類的社會性實踐。華人不崇尚理性,而崇尚歷史,崇尚天道,一切以天道為旨歸,從而做什麼事都有一個形上的追求,即天人合一。
-
15 # 浩然正氣149312705
簡單的說,‘道’是事物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它生於自然也是必然的,同時也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本源,是天地間浩然正氣,順道者興、逆道者衰。
而‘德’是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有利於事物良性發展的正意向上的思想精神、行為準則,它是後天產生的有自我約束性的。
所以從層面上講‘法’不如‘德’,‘德’不如‘道’,故、道為根本,以德撫之。
-
16 # 太陽天然笨真
看了朋友們的分享,都很有道理見識。能說的都說了,我說一些不同的個人看法,不一定對,只是拋磚引玉。
道,如果沒有各種展示,被我們的感官覺察,我們也就不可能理解,認識它。所以道就藏在萬事萬物的演化裡,我們透過觀察這種演化,大概,隱隱約約的感受到了,但依然很玄妙,因為我們智慧的侷限,因為道的博大精深,我們所能感知的如滄海一粟。
德,說的就是某種生態,基於宇宙生態,道才有了這種展示,也正是這種生態,才讓我們感受到什麼是道。如果不是這樣的生態,道又有何種展示?
什麼樣的生態承載什麼樣的萬事萬物,在宇宙生態之下的地球生態,人類生態只是地球生態的一個繁衍品,它們都是道的某種體現和展示,所以說一葉一世界,知微見著,天人合一…
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都來自我們的生態和能力和我們的慾望不匹配,所以要麼減少我們的慾望,要麼提升自己的運化能力,改變我們的生態條件。只是記住我們作為某種秩序下的產物,必須學會尊重秩序,比如天地,人倫,道德,法律…
因為,每個圈子都有各自的規矩;認可了那規矩,你就得到了門票。順者昌逆者亡,尊重的意思,包括順從,融入,掌控,使用,借勢,借力…懂得秩序,利用秩序…學習道德就是為了更好的融入,把握,使用…不然容易變成空學問,說起來頭頭是道,對於這個世界沒有半點變現力。而生命的價值就在於運化能力,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你看一顆蓮花如何出汙泥而不染,還能開出生命的顏色,花朵,果實…
道就在哪裡,不知不覺,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悲不喜…
而生命就是用了感受的,體驗的…沒有愛那得那千般滋味?出世只是為了更好的入世,入世也是為了更好的出世…
道即無,德即有,有生於無,三生萬物,本是一體…
-
17 # 快樂修行2019
《道德經》所說“道”不是世俗泛指的“養生之道”、“做人之道”、“用兵之道”,而是指宇宙的本體、生命的本源,清淨自在,性如金剛,寂照不滅,出生萬法。
《道德經》所說“德”也不是世俗泛指的“道德”、“品德”,而是指道的具體呈現與運用,例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各種生命等都是“道”所彰顯出來的“德”。
道是本體,德是運用。道不異德,德不異道,道即是德,德即是道,兩者的關係非一非異。
“道”雖然生長萬物,卻“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即不把萬物據為己有,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主宰和支配萬物,而是聽任萬物自然而然發展著。
《六祖壇經》並非六祖所作,而是後世弟子參考《道德經》和《華嚴經》,假託六祖的名義而作的一部經典。其中記載六祖證悟明心的時候,連續說了五個「何期」,倒是很具體地描述道的體性,自性指的就是大道: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大道的體性本來清淨;不生不滅;具足圓滿;如如不動,任運隨緣,隨緣任運;萬德莊嚴,出生萬法。
-
18 # 無了言說
道,非思議可及,無所不在亦無所在,萬物之本體,為物所遣為心所遺者。
德,道之顯之用也,無道即無德,得道方能德,無為而無不為,極善極美極樂之源也。
-
19 # 明貞
道就是我們自身,對於任何一個生存著的個體來說身心經歷和經驗乃至思考思想就是個體的全部,當個體消失了對於個體來說一切不復存在,所以如果有道就是我們自身,自身不存在了一切將不復存在。惜己自愛就是生命意義的基點,在此基點上的自律自由就是邁向大同社會的根基。家國就是產生和保證個體正當權益的組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靈魂的覺醒,善惡是非將不復存在,人類將在自由和和諧的大環境下享用愛情!
-
20 # 淡漠千里1
道是什麼?上帝是什麼?世界的本源是什麼?宇宙的第一因是什麼?等等,都是類似的問題。很遺憾這類問題已經超越了人的認知能力和範圍。無論怎樣嘗試都是徒勞。如果有人說他已經獲得了答案,大家一定要小心了,他不是騙子就是瘋子。
事實上,道是什麼於人而言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真正重要的是它要什麼,或者說它的意志是什麼以及它是如何實現其意志的。因為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所以人無法知道它是什麼。但它的意志是什麼?卻是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的,那就是萬物之德!只要我們靜下來仔細去察看、去體會,是可以理解它的。
人們真正需要的是相信它的力量、遵循它的意志、學習它的方法。至矣!足矣!
“格物致知”、“克明德”,以德入道、率性而為,華夏往聖先賢都是走的這條路子。
回覆列表
《道德經》是老子出關前寫的道家經藏,並非鴻篇鉅製原文僅有五千餘字,分上下兩篇,上篇德經,下篇為道經。道即事物延伸的規律,引申為萬物遵循的規律,是當時世界上華人的原始哲學。德指的是德行品行王道。是世界觀方法論自己為人處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