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石成言

    當然可以算明君,看他的廟號就知道,人家第二任皇帝都叫什麼宗,強大如李世民也只是太宗,但是朱棣可以叫成祖,此乃明證。

  • 2 # 青史通鑑

    永樂皇帝朱棣開創了“永樂盛世”,大力削藩,完善對官員的監察制度,遷都北京,是千古一帝。原因是:

    第一,穩定國內局勢,大力削藩,維護封建統治。比如,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等,永樂帝把他們都降為郡王,甚至把齊王廢為庶人。

    第二,強化對官員的監察,對吏治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健全完善監察體制機制,由各路御史巡視天下,對於官員之間相互告發的行為予以鼓勵,恢復了錦衣衛,設定東廠,強化專制制度。由於丞相位高權重,往往容易干擾或者侵害皇權,朱棣廢除丞相,由皇帝直接行使丞相的職權統轄六部。因為皇帝行使丞相權力,導致皇帝過於勞累,於是建立了內閣制度,由內閣若干高官輔助皇帝行使丞相權力,進一步完善了文官制度。

    第三,遷都北京。朱棣當上了皇帝之後,就開始籌劃遷都北京,因為北京就是他朱棣的發跡之地,同時北京還有利於控制北方的政治和統領南方各地,對封建王朝的大一統極為有利。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1月,朱棣將明王朝的首都從南京遷移到北京,這件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響之深遠是難以言表的,此事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影響,可以說是一直影響到了現代,今天故宮博物院的許多宏偉的建築,就是那個時候開始就陸續進行建造的。

  • 3 # 打了八年鐵掄不起小錘

    我覺得永樂大帝算的上是千古一帝,無論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均有卓越的政績。 [ 只是對朱允炆狠了點 ]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鎮守北平,握有重兵,勢力極大。1399年,朱棣以“清君側”,誅齊、黃為名,誓師北平,舉兵“靖難”。

    建文帝先後派耿炳文和李景隆等率師北伐,都被朱棣軍打敗。經過4年“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攻入京師南京。惠帝不知所終,齊泰、黃子澄、方孝儒均被殺,受牽連者達數萬人。

    1402年7月17日(明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即位,是為明朝第三代皇帝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成祖朱棣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郡縣有遇到災害的,就免租賑災,榮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餘個,國勢極盛!

    他在外時,改革政治,為了讓皇帝手上掌握更多的權利,設定內閣,並且親自出徵,守護疆土,收復安南,又對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分別設定機構進行政務管理。他多次派鄭和遠下西洋,在吸收國外優秀經驗的同時又加深了中外友好程度。他所主持編修的《永樂大典》成為成為今朝研討歷史文化。

  • 4 # 今朝月明

    首先我個人覺得是可以算的,我們先來說一下我認為的千古一帝的條件:

    好,說完以上3點,我們再來看一下朱棣的功績:

    第一:朱棣登上帝位後,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奠定了明清六百年的格局。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交趾),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在西南貴州等地區建立行省行政區劃,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

    第二:朱棣在位的二十二年,政治比較清明,出現了一批如:解縉、楊榮、楊溥、楊士奇等一批名臣和賢臣,並完善了中國的文官制度,奠定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格局,影響了明、清兩代五百餘年的政治生活;文化上,派遣解縉主持編撰《永樂大典》,這本書號稱是古代百科全書的鉅作;疏通了大運河,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在他統治期內,明朝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

    第三:在對外交流上,採取了積極友好的態度,派遣鄭和七下西洋,使得萬國來朝,加強了中國同世界各國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的交流,向各國播撒了友誼的種子。

    所以,朱棣統治時期,史學稱之為"永樂盛世"。假設建文帝未曾隕落,仍舊身在皇帝之位,那他所能做到的功績是否能比得上朱棣的"永樂盛世",也就未可知了。當然,人無完人,不能因為有某些缺點而否認他對歷史的巨大貢獻。

  • 5 # 斜眼觀世界

    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很多明君,中國最後一個漢王朝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他絕對稱得上是千古一帝,在位期間開創永樂盛世。下面說一下他的主要功績。

    明成祖朱棣

    一、遷都北京

    大明建國後定都應天(今南京),而在南京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當年朱元璋在南京將城牆修好後,在大臣和兒子們的簇擁下,登上了紫金山。看著虎踞龍盤、城垣如鐵的明城牆,朱元璋忍不住連連點頭。可是,其年幼的兒子朱棣卻說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話:“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轟進後宰門。”朱元璋大驚,因為紫金山、幕府山、雨花臺等制高點均在城外,極不利於防守。於是,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他下令增修外城郭。即便如此,南京還是不適合當做帝都的。

    然後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便遷都北平(今北京)。北京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營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所以這一舉措是非常明智的。小編個人非常喜歡朱棣定都北京後留下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

    二、鄭和下西洋

    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鄭和下西洋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明朝艦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及錫蘭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返國。以後又於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經過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這次外交活動很成功,由於當時的明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吸引了眾多海外國家,出現了各國爭相來朝的盛況。

    三、收復安南,五徵漠北,招撫女真族

    1、南征安南

    安南古稱交趾,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屬地,五代以後,方獨立成國。元末戰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幅,一度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二百餘里,霸佔丘溫、慶遠等五縣。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曾頒詔曉諭安南國王陳日昆,命令歸還,但陳朝此時已由國相黎季犛掌權,他脅迫國王陳日昆,稱兵拒命。朱元璋以戰爭方息,重在安撫,不願再起干戈,於是置之不理,安南從此處於半獨立狀態。

    後朱棣於1406年至1407年期間派兵攻打南安,最終安南獨立,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這場戰爭最後以明朝勝利、胡朝滅亡告終,越南被併入明朝領土,標誌著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

    2、北征蒙古

    朱棣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餘勢力,從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這次北伐,明軍在飛雲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蒙古本部的韃靼嚮明朝稱臣納貢。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後來朱棣亦在第五次親征得勝回朝途中病逝。

    3、安撫女真族

    朱棣在位時期把滿州諸女真部落納入納貢制度之中。女真諸部落包括定居在鴨綠江西北和長白山之南的建州和毛憐部落;住在松花江和阿什河附近的半務農的海西女真;沿鴨綠江和烏蘇里江靠漁獵為生的好戰的生女真。皇帝有四大目標:保持滿洲的安寧,以便他能集中精力對付蒙古的威脅;不讓北韓成為在滿洲支配一切的力量;促進諸如馬匹和裘皮等產品的交易;在較為發達的女真部落民中傳佈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念。

    朝廷在建立與女真人的關係方面採取了主動行動,其措施是派遣外交使團,送禮品給他們的部落領袖,邀請他們進行納貢制度下的貿易。早在1403年,朱棣開始派一個使團出使建州女真的統治者阿哈出以進行籠絡;使團受到很好的接待。12月,朱棣在建州設一女真衛,並賜官印以及錢鈔、絲綢、袍服和生活用品等禮物給建州使者。不到五年,另外五個衛在女真領土上建立。朱棣在位時期,在滿州設立179個衛和20個所,以確保女真人的臣服和納貢貿易的順利進行。許多在適當時機得到官銜、官品和貿易特權的女真部落領袖放棄了與北韓的聯絡,宣佈他們效忠於明朝朝廷。

    四、編撰《永樂大典》保護漢文化

    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至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

    永樂大典

    總的來說,明成祖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郡縣有遇到災害的,就免租賑災,榮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餘個,國勢極盛!

  • 6 # 漳河南一身正氣

    永樂大典的確是中華民族的至寶百科全書,但永樂皇帝卻難稱千古一帝,因為他除了這夲永樂大典其它沒什麼傲世的政債!

  • 7 # 使用者6161899116

    朱棣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皇帝在位直接造孽最多的記錄。縱觀明成祖朱棣一生幾乎不幹人事。我細細數來,單單空前絕後的大惡就有七八條:

    《永樂大典》留下了“明人好古書,古書因而亡”的名句;

    削藩,卻又不收回朱元璋子孫的社會特權只斷絕明宗室子弟向上追求的心,從此朱元璋的子孫禍害百姓更加瘋狂了;

    建立內閣,徹底確立皇權絕對的地位,從此官員縱然有“為生靈立命”的心也不能決事了;

    在沒有徹底解決與北方民族的矛盾就遷都北平,放棄戰略緩衝(明王朝好比是一張弓,可惜根本沒有拉滿的空間),從此明朝老百姓揹負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兵役(戍邊)和勞役(修長城);

    五次北伐蒙古耗費空前絕後,卻連蒙古正規勢力鳥毛都沒摸到;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為了剷除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勢力,之後除了給他們權貴間的庫房裡多幾個賞玩的小玩意沒給中國帶來任何好處,卻絕了中華民族向地球南部發展的路;

    錦衣衛和東廠是個什麼東西?他們在中國歷史上就是壞蛋的代名詞。

    逼殺方孝孺。要不是方孝孺硬氣,儒家最後一口氣就會被散掉。其禍如果促成,其影響會刨掉漢人的根。

  • 8 # 甲良生日記

    個人認為算得,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政治清明,社會發展迅速,重視百姓利益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家給自足、斯民小康”為天下治平的根本,開創了明朝的永樂盛世;

    二、編纂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彙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全書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彰顯了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光輝成就,也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三、實行以“宗主”自居的朝貢外交,當時明朝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出現了萬邦來朝的盛況,特別是派鄭和七下西洋,最遠達到非洲東海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第一次將中華文明傳播傳播到全世界。

    總起來說,永樂帝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郡縣有遇到災害的,就免租賑災,榮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餘個,國勢極盛!

    因此,永樂大帝絕對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

  • 9 # 踏浪歌詠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十一歲被他爹封為燕王,二十一歲就番北京,自幼受朱元璋手下猛將薰陶,又得到他老丈人徐達指導,軍事才能是有的,就番燕地靠近元蒙殘部,可以透過戰爭能進一步鍛鍊自己的軍事才能。如果說朱元璋對明朝有開國締造之功,朱棣對明朝就有固基之勞。

    建文元年朱棣造反,建文四年朱棣攻下應天,同年繼承帝位。朱棣對朱明皇族是有大功勞的。朱棣先後設定內閣,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東北設定奴兒干都司,西北設定哈密衛,西南設定宣慰司,貴州布政司等,鞏固了南北邊界防衛,也維護了中國版圖。經營南海,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交流。遷都北京,修撰《永樂大典》,疏通大運河,他在位期間加加強了北方的控制,可惜如果他在活個十年,北方韃靼部,瓦剌早讓他滅了。這些事正史都有記載,不贅述。

    也說一說朱棣比較反面的材料,朱棣無疑是頗有爭議的帝王。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殘暴異常,就是一個整變態。靖難之役後,清算建文諸臣,窮治忠於建文的臣子,殺方孝孺十族,殺練氏族人一百五十多口,磔屍練子寧。朱家子孫爭權奪利,卻讓天下無辜為其陪葬,皇權之惡,莫過於此。

    朱棣的老母,野史記載是一個北韓人,朱元璋封為碩妃,他自稱是馬皇后的兒子,出身之謎,為後世史家爭論。由於他的來路不正,又是謀權篡位,在古代重視名位的封建社會,這兩點不為人所容,所以他心魔深重,懷疑“總有刁民想害朕”。以至於後來變成了個殺人如麻的死變態。

    永樂十八年,因為自己的寵妃死了,叫權賢妃,北韓進貢的大美女,一病死了。他懷疑是被人害得,於是窮治後宮,濫殺無辜宮女三千餘,據說是個個被活剮的,似乎這些人命在朱老四眼裡連草芥都不如。

    中國歷史,是一部爭權逐利的歷史,用今天的觀點很難有一個帝王所作所為符合今天的價值觀。朱棣統治期間,版圖有所擴張,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民生好過洪武時期,從帝王本職上看,朱棣是個不錯的帝王,不過他殘暴不仁,暴虐變態,也是事實。

  • 10 # 良人執戟2

    快速瀏覽】

    傑出的秦帝國在西北的黃土高坡橫空出世,至此,把古代中國蒼莽土地上的各種文化統一,成為二千多年中國封建文明的楷模,秦始皇據此成為“千古一帝”一一正確!

    又是西北的黃土高原,風沙彌漫、馬蹄聲碎,秦王李世民執長刀、跨夜白,橫劈一個嶄新的“貞觀之治”年代,它社會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它的版圖,東到唱“桔梗謠”的土地,西至中亞、北括唱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遙遠的地方,這時的大唐乃中國封建社會頂峰,也是當時世界一流強國,唐太宗李世民成為“千古一帝”,當之無愧、不遜風騷!

    那麼,明成祖朱棣如何評價呢?請看.......

    我們悵然所失的看到,明朝是漢族地主階級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在中國的歷史程序中,處於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把中國的封建文化推向最高峰。

    在它二百多年的歷史舞臺上,它是濃縮兩千多年帝王政治於一身的傑出演員。

    中國近現代出了許多熱衷於明史研究的歷史學者、大學教授,他們對明朝的崛起和滅亡,無不搖頭嘆息。

    透過對明史的瞭解,我們看到的是帝王頻繁更替下的較量,包括大臣之間、文丞武尉、明爭暗鬥:主僕之間,利用、協迫,還有真情與慈悲的交織;而手足骨肉之間,卻是義理仁厚與權力慾望的抉擇。敵我之間,也是心智與實力的較量。

    朱棣沒有童年和少年,甚至有學者質疑他的親生母親不是馬皇后,朱棣為了爭奪皇位,必須說自己的母親是馬皇后,雖然日後的朱棣躍馬揚刀,他最思念的仍然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他從小跟隨在常遇春、徐達這樣的戰將身邊,耳聞目睹的是殺人的快感和熟視無睹的血腥場面。悲催的是,朱棣八歲前沒有名字,直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才和所有的哥弟們接受了朱元璋的起名。三年後,同幾個兄弟一起封王,是為燕王,封地北平,今天的北京。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逝,震動朝野,太子們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聚焦皇太子虛位。尤其是朱棣,信心暴棚。但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朱元璋卻選擇了皇長孫朱允玟為太子。

    為什麼會是如此結果?其實緣於朱元璋心中割捨不下的一份柔情,他太喜歡朱標了。

    江湖夜雨幾十年“燈”的朱元璋,機關算盡的選擇了孫子繼位,由日後幾位皇叔來協助鎮守四方,理論上正確。

    朱棣也是牢騷一陣後歸於平淡,就是那位送“白帽子”和尚姚廣孝,幾句話使大明晴天“焦雷一聲”,朱棣“弒君簒位”之心頓起。有人說這緣於朱允玟的削藩,使朱棣只有二百多士兵了。

    這不是理由,朱允玟難道每一個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要經過朱棣批准哈?沒有歷史記載錦衣衛活動在燕王府吧。朱棣造反就是謀逆之罪!

    退一步說,朱棣即使造反有理,但是在造反過程中的進攻東昌城一役中,面對幾萬支火器和幾萬名弓弩手的反擊,第一勇將張玉被守城部隊砍成肉醬,而朱棣毫髮未損,難道真的如江湖和尚所言朱棣是“飛龍在天”?

    不是有神靈幫助,而是朱允玟過於縱容朱棣和自己心地太單純了!

    巜明史》記載:“諸將以天子有詔,毋使負殺叔父名,倉促相顧卾貽,不敢發一矢“!

    朱允玟面對長輩的進攻,看不到朱棣對權力的渴望而對侄兒痛下殺手,看不到局面的殘酷和複雜,不識大體,過於仁厚,最終的結果是自我毀滅。

    縱觀朱棣造反的根本原因就是他生活在權力的世界!因為他不是“替天行道”也不是“弔民伐罪”。所以朱棣不配稱為“千古一帝”!

    當然,從振興大明朝廷的角度出發,朱棣是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連康熙都認為朱棣功勳卓著,僅從文化角度來說巜永樂大典》的編撰為傑出的代表。

    它的初名叫巜文獻大成》,凡是收錄進巜永樂大典》的著作,沒有一個字的增刪。這是它的特點,今天巜永樂大典》己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

    提到這部書,人們一定會記起它的主要編撰者,大才子解縉,卷帙浩繁的巜永樂大典》能夠成書,功勞首推解縉。

    功成名就後,解縉的人生悲劇也開始了。永樂九年(1411年),解縉赴京彙報工作,恰好朱棣北征蒙古不在京,解縉利用這個機會拜訪了朱高熾,朱高煦乘機向朱棣打了小報告,私會王子乃皇帝大忌,於是被關進監獄,而且就此忘記了這個人。直到有人提到解縉,朱棣才問:“解縉還沒有死嗎?”(縉猶在耶?)

    這一問反而加速瞭解縉的死亡,手下一個叫紀綱的(可能是廠衛),從牢中拖出解縉,活埋在雪裡。

  • 11 # 叄牛不讀書

    千古一帝的素質應該是怎樣,我不太清楚,但朱棣這麼心理扭曲的人,怎麼也算不上什麼千古一帝!

    不信,就從永樂皇帝朱棣上位後的屠殺手段,看看這位皇帝。

    公元1402年,靖難軍渡過長江,挺進到應天(南京)城下,撤職在家的李景隆率領他的家丁叛變,開啟城門迎接。

    明惠宗朱允炆得到城門被攻陷的噩耗,縱火焚燒宮殿自殺而亡。

    不過,民間堅信朱允炆並沒有死,據說,朱允炆在危急時刻開啟朱元璋留下的秘密鐵盒。裡面有一把剃刀,一份度牒,一件袈裟,和碎銀子若干。

    朱允炆於是剃髮,從後宮水門逃出,浪跡江湖三十多年,直到1440年,朱祁鎮執政期間,表明身份,回到宮中。

    從旁人的角度看,可以說朱棣因朱允炆的削藩而因禍得福。繼位後的朱棣卻因為削藩政策而懷恨在心。怨主朱允炆既然已經找不到,那麼這份仇恨就直接發洩到了,支援削藩政策的黃子澄這批人身上。

    朱棣有了屠殺的理由,就絕對不會手軟。他效法老爸朱元璋的手法,展開了“合法”的殺戮。在這次屠殺中,由朱元璋發明創造的“瓜蔓抄”發揮了強大的威力。

    那就是,逮捕行動像瓜藤須蔓一樣,向四面八方伸展,凡是能夠攀得到的,就攀住不放,輾轉牽引,除非主動停止,否則能把天下人都網路一空。

    太常卿黃子澄處斬,全族被殺。

    前兵部尚書齊泰處斬,全族被殺。

    文學博士方孝孺,朱棣特別厭惡,被誅殺十族,連朋友學生包括在內,八百七十三人處死。

    戶部侍郎卓敬處斬,滅三族。

    現任兵部尚書鐵鉉,被處死。

    禮部尚書陳迪,被處死,六個兒子都被殺。

    最倒黴的是御史大夫景清,被處死後,用瓜蔓抄法,逮捕所有他的親朋好友,以及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使得景清故鄉一連數個村莊的男性村民,全部處決。老人小孩發往蠻荒。

    大理少卿全族、大理丞全族、左副都御史全族等等,一萬四千多人,死於朱棣的“合法”屠殺。

    也許這份屠殺名單,還不足以承擔永樂皇帝千古一帝的“美名”。

    那麼我們可以再奉上另外一份名單,強調一下朱棣是否有資格獲得“千古一帝”的“殊榮”。

    朱棣很寵信他的一個從北韓來的妃子權妃,權妃卻早死。有人揭發說權妃是另一位妃子呂氏,串通中官和銀匠用砒霜毒死的。

    朱棣怒殺呂氏宮人數百人,被冤枉的呂氏則用烙鐵烙了一個月,慢慢烙死。

    後來呂氏的冤案被揭發,朱棣又處死宮人二千八百人。所有人都被朱棣處以剮刑,朱棣更是親自前往觀看宮人受刑。

    後人對朱棣的這些屠殺,找出諸多理由。似乎這些只是維護王權的特殊手段而已。

    在我看來,的確是特殊,特殊在朱棣和他父親朱元璋一樣,擁有一種險惡的性格,一種絕對自私和愚昧的蛇蠍性格。

    這種性格的具體表現就是眼光短淺,冷血,喜歡看到別人流血和痛苦,喜歡看別人跪下來哀求,而他又拒絕饒恕。

    朱棣和朱元璋一樣,甚至在朱氏王朝中後世子孫中,都或多或少的擁有這種人類最卑鄙可怕的品質。這種品質要是在普通人身上,他的朋友和他的社會都要遭受他的巨大迫害。

    而一旦像朱棣一樣的皇帝擁有這種品質,這種災害則是人類的災害。即便在他執政期間出現良性的社會發展這一面,也絕對不是因為他的作為,而是社會自發的良性發展。

  • 12 # 007MISSZHENG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朝的第三個皇帝,他透過“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上奪取了明朝的最高統治權,雖是篡位登基,但他的文韜武略都值得後世稱讚,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皇帝。

    政治上

    1、進一步削藩。

    朱棣自己就是藩王造反成功,因此奪位之後怕別人有樣學樣,因此在朱允炆的基礎上進一步削弱了各藩王實力,完成了朱允炆未竟的事業,不得不說很具有黑色幽默。

    2、廠衛監察。

    為了加大皇權,增強監督力量,朱棣恢復了錦衣衛,同時增設了東廠,明朝特色的廠衛政治就此開始。

    3、完善官制

    朱元璋時,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

    4、遷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營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同時北平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

    錦衣衛

    軍事上

    1、北擊蒙古

    朱棣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餘勢力,從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這次北伐,明軍在飛雲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蒙古本部的韃靼嚮明朝稱臣納貢。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後來朱棣亦在第五次親征得勝回朝途中病逝。

    2、南征安南

    安南古稱交趾,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屬地,五代以後,方獨立成國。元末戰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幅,朱棣於1406年至1407年期間派兵攻打安南,最終安南獨立,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這場戰爭最後以明朝勝利、胡朝滅亡告終,越南被併入明朝領土,標誌著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

    文化上

    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至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

    永樂大典

    外交上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明朝艦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及錫蘭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返國。以後又於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經過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 13 # 品茗讀史

    前言:永樂皇帝朱棣是歷史上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他應該是稱不上“千古一帝”的名號的。

    朱棣是靠“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帝寶座,從而成為明朝歷史上的著名皇帝的。

    朱棣一生既有很多輝煌業績,也有不少身後罵名。

    朱棣的輝煌業績就是:

    1.下令編撰《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精髓之大成的百科全書。它的編撰成書,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

    《永樂大典》作為曠世著作,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輝煌成就。朱棣作為皇帝,能夠撥出鉅款,組織大量人力來編寫此書,實在是功德無量。

    2.派鄭和率艦隊七下西洋。

    朱棣派出龐大的航隊,由鄭和率領,七次遠航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規模最大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宣示了大明王朝的國威,加強了明朝與海外國家的聯絡和文化交流。

    尤其可貴的是:鄭和下西洋,絕不同於西斑牙和葡萄牙的海外殖民活動。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帶去的是友好和平,絲毫也沒有對海外地區進行搶掠殖民。

    ……

    但是,朱棣在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還是他的殘暴。

    朱棣在攻佔北京,奪取皇位以後,對忠於建文帝的文臣武將進行了殘無人道的瘋狂屠戮,其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

    特別是朱棣喪盡天良,對建文忠臣的女眷進行了卑劣無恥的侮辱……。以致後世的忠臣義士每讀到此段歷史,不覺就扼腕痛罵朱棣的殘暴。

    朱棣還因宮中嬪妃矛盾,獸性大發,一次殘酷凌遲三千嬌豔的宮女。罵其毫無人性,實在是一點兒也不過份的!

    ……

    綜觀永樂皇帝朱棣的一生,雖然有很大作為,可是,由於他殘暴無情,大肆屠戮無辜;因此朱棣在歷史上被很多人視之為暴君,是擔當不起“千古一帝”的稱號的!

  • 14 # 史官錄

    在這個寒冷的冬季,天氣逐漸變涼,首先非常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其次讓我帶領著大家一起走進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第一,穩定國內局勢,大力削藩,維護封建統治。比如,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等,永樂帝把他們都降為郡王,甚至把齊王廢為庶人。

    第二,強化對官員的監察,對吏治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健全完善監察體制機制,由各路御史巡視天下,對於官員之間相互告發的行為予以鼓勵,恢復了錦衣衛,設定東廠,強化專制制度。由於丞相位高權重,往往容易干擾或者侵害皇權,朱棣廢除丞相,由皇帝直接行使丞相的職權統轄六部。因為皇帝行使丞相權力,導致皇帝過於勞累,於是建立了內閣制度,由內閣若干高官輔助皇帝行使丞相權力,進一步完善了文官制度。

    第三,遷都北京。朱棣當上了皇帝之後,就開始籌劃遷都北京,因為北京就是他朱棣的發跡之地,同時北京還有利於控制北方的政治和統領南方各地,對封建王朝的大一統極為有利。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1月,朱棣將明王朝的首都從南京遷移到北京,這件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響之深遠是難以言表的,此事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影響,可以說是一直影響到了現代,今天故宮博物院的許多宏偉的建築,就是那個時候開始就陸續進行建造的。

  • 15 # 燈籠籠罩吖

    算一個出色的皇帝、但是談不上千古一帝。千古一帝只推秦始皇,統一六國,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奠定幾千年封建社會基本格局,可以說,沒有秦始皇,我們還像西歐一樣,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始皇帝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導致幾年前數十王朝都以秦地為目標,制度一直沿用秦制。其他漢武,光武,唐太宗等各有千秋,但談不上千古一帝了。

  • 16 # 知行合一2020

    永樂帝算是千古一帝!!

    明成祖朱棣在後世人的評價裡也相當的有爭議,這位帝王雖然開創了永樂盛世,但他性子多疑且殘暴,一生手上都沾滿鮮血。透過靖難之役武力鬥爭奪取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並對建文帝剩下的殘餘勢力進行殘酷打壓。但每件歷史背後都有他深刻的含義,而這其中的對錯功過時間會來告訴大家它的評判,他在位的22年裡,勵精圖治,所以展現了一派祥和的氣氛,因年號永樂,後世人把這一時期稱之為永樂盛世,後人稱之為當朝統治者為永樂帝。

    朱棣十一歲就被封為燕王,並於二十一歲上任北京,當時的北京並不太平,時刻要遭受到蒙元勢力的騷擾,所以它是以一個軍事要地存在的,朱元璋讓朱棣派往北京,就是想讓兒子收回功臣掌握的兵權,讓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定,可誰知以後,燕王朱棣也正是有了這些兵力才發動了著名的靖難之役。朱棣在那裡有眾多猛將指導,在軍事方面快速成長起來,並且在實戰中實力越來越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了北方最強的一方諸侯。

    燕王作為朱元璋最優秀戰鬥力最強的兒子是非常有機會坐穩江山的,他年少就一身軍功是其他人不能相提並論的,朱元璋也曾考慮過他,但是立嫡立長才是國之根本,這也是朱元璋自己當年定下的規矩,而朱棣兩者都不著邊,燕王雖然不開心,但是輔佐他的皇兄朱標他還是心甘情願的,誰知朱標身體不行,居然先太祖而去,而朱元璋卻把儲位直接留給了他的嫡長孫,這如何讓朱棣能服氣?再說這個侄子剛登基就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藩,燕王由此終於有藉口發動戰爭以“清君側”為目的發起靖難之役,歷經四年終於成功登上高位。

    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制度,對外親征蒙古五次,收復安南,在東北、西北、西南等建立行省行政區,加強了南北邊防,促進了中國版圖的統一和完整。在國際交際方面多次派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外友好往來,然後就是遷都北京修整運河,當時的北京不安定可能隨時發生戰爭,南京離得太遠不便控制,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在文治上也有成就,命人編撰的《永樂大典》就是證據,這本書和清朝的《四庫全書》相比前者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籍只是做了整理歸納分類並沒有任意改動,而清朝的那本則是對於反映民族戰鬥精神的書籍抽毀,對一些名家之作大肆修改,導致這本書真實性的缺失,所以《永樂大典》也被譽為類書之冠。

    明成祖繼承了太祖的事業,對太祖的政策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完善了明朝文官制度,鄭和七下西洋更是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在歷史文化上,他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文化的程序,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並開創了永樂盛世,但同時這個盛世也是老百姓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如果我們要求一個帝王既要做大事又要考慮老百姓的相關利益,這兩者明顯是不能共存的,所以,我們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不止有他好的優秀的一面也有他的缺點,比如他對於反對他的人都採取強硬的手段鎮壓,再比如東廠的建立,對全國政治官僚的控制等等都是他殘暴的一面。但無論怎麼樣,在明朝歷史上他是個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

    成祖晚年北征隨年齡的增長北征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在第五次北征時病逝,他不僅在文化、經濟上有了積極的影響,在中國古代的文官制度裡也完善了相應的改革,奠定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格局,影響了明清數百年的政治生活。

  • 17 #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

    朱棣不算!

    光憑他不把盡忠建文帝臣工當人,濫殺無辜,兇殘嗜血,殘暴少文,就談不上是什麼千古一帝,你不要受當年明月蠱惑。

    千古一帝要施仁政,心憂百姓,切實改善臣民的衣食住行,惠及天下,推動時代闊步前進,讓四海賓服,萬邦來朝。

    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等等,更像是皇傢俬事,樣板工程,不能說興利除弊,惠及百姓,只能說朱棣虛榮心極強,與隋煬帝可有一比。

  • 18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永樂皇帝一一即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雖為馬皇后所養,但並非嫡出,應與皇位無緣,卻成了明朝第三位皇帝。

    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四百多位帝王中,能配稱千古一帝的廖廖無幾。而被公認的僅: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甚至橫掃四海、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和康熙大帝。

    朱棣可稱千古名君而非千古明君。故與千古一帝的標準相差甚遠。

    一,他是以藩王之身,公然起兵謀反,以武力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得的皇位。實屬篡位之君,在這點上,歷史上是很出名的。

    二,過去的大罪莫過於滅九族,由於朱棣篡位,一直受到舊臣的反對,方孝孺竟被朱棣滅了十族,又創下了歷史上的第一。

    三,他即位後,朝政治理還算可以,遠超不過其父朱元璋的與民休息。

    四,他五次親率天子之師北擊瓦喇,使大明北部邊患得到緩解。這也是能拿得出手的最大政績。

    五,他派鄭和幾萬人的船隊幾下西洋,即揚了大明國威,又加強了與沿途國家的溝通聯絡。當時的軍力可稱世界第一,歷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筆。朱棣是值得稱道的。

    後世人對朱棣的評價,心理上很矛盾!篡位的惡名和有作為的讚譽集於一身。一直存在爭議,遠遠達不到千古一帝的評語。

  • 19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永樂皇帝朱棣談不上什麼千古一帝,加在他身上的溢美之詞都言過其實。

    能稱得上千古一帝的必須是後世能享受他留下的歷史遺產或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朱棣在這兩方面乏善可陳,就是一個奪侄皇位,濫殺暴戾,好大喜功,格局窄逼的皇帝。他的子孫一代不如一代,成為歷史上最為奇葩的皇族淪為笑柄。

    後世稱秦始皇為千古一帝是因為他開創書同文車同軌件郡縣制大一統;漢武帝劉切則透過獨尊儒術,遠逐匈奴,農耕民族戰勝遊牧民族,奠定了中華萬里江山和漢民族的性格;唐太宗則偏聽則暗,兼聽則明讓大唐輝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高峰;宋太祖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經濟發達,文化昌明,北宋時期GDP佔全球的80%,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康熙大帝則是發揮少數民族的彪悍,繼承中華文化典章制度,從此中華不再是漢疆一十三省,而是橫跨中原,草原,高原,西域一統的多元一體,雖遠必佔,讓四鄰瑟瑟發抖的中華大帝國。

    永樂大帝則徒有虛名,水分很大,鄭和七下西洋除帶回些不穿褲子頭插羽毛的酋長來上貢歸附,經濟上賞得多收的少,甚至讓朝貢都成為一本萬利的的生意,龐大的遠洋艦隊既無軍事目的,也無經濟目的,就是一政治遊行,向海外誇耀天朝的富有與強大,沒有為帝國增加半寸海外領地,也沒有留下半張紙的航海技術積累,那眼界和格局沒有超越鄉下暴富的財主那種富貴不炫耀猶如錦衣夜行,和後來的哥倫布,麥哲倫等Nautilus差了不是一兩條街朝貢體系成為只有面子不要裡子,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典範

  • 20 # 漢吾軒

    千古一帝?文治不好說,武功沒問題。作為一生征戰風雲叱吒的馬上皇帝,單看後者的話,別說秦皇漢武這樣的“嘴把式”,即便唐宗宋祖那樣的“練家子”,也難望永樂大帝項背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揭開名氣掩蓋下的真相,武功略高一籌的也許還是明成祖朱棣呢。胡吹亂捧?呵呵,有據為證:

    征服:前無古人

    馬踏世界第一國。歷史上最牛造反派?除了燕王朱棣還能有誰!三年靖難之役,竟以最高領袖、最炫統帥和最勇將領的三重身份,僅靠北平一隅之力,幹掉了世界最強最大的“建文大明”。那可是當時唯一擁有超級範兒的帝國呀,放眼全球也就中亞帖木兒的戰力尚能比肩,版圖經濟國力都難望其項背也。更牛的是,上下五千年無論中外,從未有人再複製過這樣的征服。成吉思汗?他打敗卻未拿下的大金,加上南宋、西夏、大理和青藏等,再去除建國日久的暮氣,增加點王朝初建的銳氣,才相當於靖難時的大明。

    千年獨家滅越南。五代十國那會兒越南獨立後,歷經兩宋元明清近千年,雖長期為中原王朝屬國,唯一征服它的卻只有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明帝國馬踏安南(越南)一年後征服了胡朝,並在此設定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直管今越南北部二十載,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撤出。可別小看這個越南呦,被征服那一年竟有戶三百一十二萬九千五百,如按一戶五口算,一千多萬人呀,當年三國之蜀漢總人口還不到百萬呢;連敗之下最後鹹子關決戰,仍有七萬水步大軍;兵器還有二百五十三萬九千八百五十二件。這要是放在成吉思汗乃至蒙古西征那會兒,您說被征伐的國家,哪一個綜合國力能比得了?另外元代忽必烈和清代乾隆都曾討伐過,皆大敗而歸,只能名義上讓其稱藩而已。

    五徵漠北不世功。漢人王朝裡唯一親征漠北的皇帝,就是明成祖了;要是加上北魏遼金元清等少數民族王朝,這方面能與永樂大帝爭鋒的,也只有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一人而已。那會兒,蒙古分為韃靼、瓦剌與兀良哈三部,但後者較弱,前兩位儼然雙雄並峙的存在,忽蘭忽失溫之戰敗於明成祖的瓦剌,有三萬鐵騎;飛雲山落敗的韃靼,據說五萬騎。好傢伙,鴉片戰爭前的大清,南明與吳三桂外遭遇的最強對手準噶爾,從未超過三萬騎;康熙親征那會兒,更只有兩萬騎,就那清朝P了70年,最後還是靠人家內亂乘虛而入K掉的。再看明成祖,降伏並羈縻統治瓦剌的同時,還打敗且臣服過韃靼,牛得太多了。對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也未遇到過超瓦剌越韃靼的對手。

    開疆:後無來者

    “建文大明”夠輝煌。洪武建文時的大明,今日中國除黑龍江部分地區和新疆大部外皆在其中,另有東南亞緬甸寮國泰國的部分地兒,雄偉壯闊幅員廣大。為此,明成祖僅僅幹掉“建文大明”,夏以來四千年中原王朝征服者中,除了白手起家的老爸朱元璋,開疆便已“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了,秦皇漢武不出、隋文唐宗其右也。成吉思汗?攻金之前肯定比不了,西征後又因花剌子模等地到手又丟棄,窮其一生拓的土,不見得有“建文大明”大呢,何況朱棣征服又何至於此!

    還有奴兒干都司。永樂盛世那會兒,帝國在東北不僅增設了一百三十餘個衛所,更於永樂九年(1411)正式開設奴兒干都司,駐於元朝徵東元帥府故地奴兒干城(今俄羅斯特林),所轄以今日地理看:西起鄂嫩河,東跨海至庫頁島,北接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和圖們江上游,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至庫頁島的遼闊大地。嚯,這還了得!成祖不僅鞏固了老爸在東北開的疆,更把今日黑龍江下游與庫頁島等地納入到帝國版圖上來。從此,東北女真各部皆歸大明所屬,而那後金大清源頭建州女真,也被正式納入帝國帳下。

    南疆更在赤道外。明成祖開疆東北的同時,也在積極拓土南疆。那會兒,帝國在中南半島增設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和大古剌、底兀剌兩個宣慰司,拓土今越南北部和緬甸南部及西南;又於南亞設定了底馬撒宣慰司,今印度東北部那加蘭邦和阿薩姆邦部分地區歸屬;更在南洋赤道外設定舊港宣慰司,今印尼蘇門答臘島南部地兒納入帝國版圖;對了,還封過華人許柴佬為呂宋總督,今菲律賓也曾華夏地兒。好傢伙,“建文大明”外,再有東北和南疆這麼一拓,明成祖開創的帝國千萬平方了吧,成吉思汗咋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金融服務有哪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