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喵喵愛吃啥
-
2 # 黑龍江老楊
三十萬美元投入的《一次別離》在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競逐中挫敗了張藝謀用7億人民幣投資的《金陵十三釵》。沒有華麗的造型,沒有強大的陣容,甚至沒有多少配樂的情況下,《一次別離》卻呼聲一片。
我們回頭想想,《金陵十三釵》到底為我們呈現了什麼?首先導演把南京大屠殺和性放在了一起,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其次,由於人物眾多,為了表現“十二釵”“金子一般的心靈”的時候,過於虛假,人物心理做得十分不充分,只有主角一人的心理動機比較合理;最後,《金陵十三釵》完全是一箇中國的故事,好萊塢的編劇模式和操作模式,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商業片 —— 一群學生對一群妓女態度的轉變,一個逐漸成長慢慢敢於擔當的英雄,大場面戰爭,國際明星,性等吸引眼球的因素應有盡有。
《一次別離》內容其實很家長裡短但是故事卻十分具有張力,劇情環環相扣,時而峰迴路轉;對社會現狀進行白描,對國家民族的處境進行象徵;具有深刻的人物關懷;對民族文化敢於擔當並富有沉重的思考,用一個家庭濃縮著整個民族。
《一次別離》能夠給人長久思考的關鍵就在於它對生命、生活和人性的困境所做的深刻透視,它幾乎涉及到了人類所有的困惑。儘管它是從本民族的國情出發來敘事的,但其豐富的內涵已經面向了整個世界。
國家與個人、丈夫與妻子、父親與女兒、富人與窮人、尊嚴與金錢、信仰與生命、法律與人情、真實與謊言、活與死……眾多讓人糾結和思索的關係矛盾,讓這部所謂的“文藝片”一點都不沉悶!
《一次別離》讓每個人都陷入困境之中,他們必須做出選擇,任何一個選擇都會讓生活走向一條不同的道路。人是可以進行理性思考的動物,但人的豐富的情感又決定了他的猶豫和彷徨。這便是人類永遠無法解決的困惑,如果一部電影能透過敘事和影像對這個命題進行審視,它就有了哲學的思辨味道,它的藝術性便是深刻的。
打賞TA 我要
-
3 # 萬君數碼優選
別離,是一件很令人傷感的事情,我們從出生以來,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別離。每一次的相遇,到最後,終究不過是一次別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一次別離》。
西敏和納德是伊朗的一對小夫妻,西敏想帶全家人遷居國外,女兒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丈夫納德卻極力反對,因為他不能拋下年邁痴呆的父親。西敏希望納德為了女兒考慮和她一起走,納德希望的是西敏替父親周全而留下。誰也不肯妥協,誰也不肯讓步。
西敏提出離婚,納德沒有說出任何挽回的話,甚至無所謂的態度。他們唯一愛的是他們正在讀六年級的寶貝女兒特梅。
影片的另一大特色是手持鏡頭的運用。全片始終使用手持鏡頭也營造出了無法迴避的壓迫性氛圍。首先,抖動的效果直接讓原本固定鏡頭增加了緊張的效果,如片頭夫婦兩人公堂對峙,畫面的劇烈抖動體現了兩人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彷彿銀幕隨時都有崩塌的可能。又如夫婦二人醫院尋人一場,面對正在查詢的護士,抖動的畫面多體現了角色焦慮的心情,一種緊張感的帶入。其次,手持鏡頭下,室內多采用小景別展現人物,並使用一些搖移的跟鏡頭拍攝,使畫面保持運動的狀態,還透過使用長焦拍攝,令鏡頭的移動幅度加劇,強化了衝突時的混亂感。兩者都將壓迫性的氛圍以視覺化的方式傳遞給了觀眾,豐富了觀眾的視聽體驗。
在激烈的衝突畫面中,片中的剪輯也頗有心意,不將畫面長期聚焦於衝突的雙方,而是在衝突的過程中,將畫面轉向無辜的旁人,形成聲畫分離的效果,更調動了觀眾的情感。在父親決定趕走傭人而與之爭吵一場中,鏡頭原本展現的是父親與門外女傭的爭執,突然一個瞬間出現了門外欄杆邊無助的小女孩,讓觀眾在充斥著謾罵聲的場景中陷入了另一種情感,渴望著爭吵的結束以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影片雖然使用手持鏡頭,但並沒有過多使用長鏡頭,而多是採用跳切的方式,加速了人物的動作並突出了環境的行為,彷彿省略掉了一切無意義的內容,使得每一刻人物都處在關鍵的動作中,都醞釀著情緒,處於一種被壓抑的焦躁的氛圍中。
影片還多透過對比的方式,讓觀眾陷入於一種抉擇的困境。法庭上的兩次審判,以相同的排程展示了父親與傭人在法官面前懇求的場面,讓觀眾猶豫在兩者之間的對錯中。更有在父親與傭人丈夫第一次見面時銀行中設定的一堵玻璃牆與結尾處被丈夫打碎的汽車擋風玻璃,和關係要好的兩家女兒玩樂的鏡頭與結尾兩人互相的鄙視。這樣的設定也讓觀眾時刻處於選擇中而無法脫出,壓迫性氛圍令他們陷入沉思。
影片幾乎沒有使用音樂,也使得電影更加具有壓迫性。在沒有音樂渲染的畫面中,影片變得更具有寫實感,讓觀眾成為置身於一位現場的親歷者。同時,沒有音樂的畫面也限制了觀眾的情感,壓制住了觀眾觀片時無法排解的壓抑或傷感的情緒。這使得觀眾只能將期待凝聚於影片的內容本身,急切地渴望著發展,而結尾處,夫婦兩人卻再次陷入了一場困境中,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此時濃郁而沉重的鋼琴聲響起,留給觀眾的是關者不斷積累後情感的爆發。
影片《一次別離》可能只是世界某一處的一次不為人知的小事,卻透過電影技巧將觀眾帶入其中,成為了一場觀眾無法迴避的心靈拷問。觀眾期待事情的解決,在壓迫性的氛圍中糾結掙扎的前進,得到的卻是從一個困境跌到另一個困境。
痛苦,狂躁,憂鬱,迷茫,觀眾所觸到的也許就是影片中人物們心境的對映。在這種壓迫感中,思索著自身,生活,那些無法迴避的問題。
-
4 # lova分享
伊朗電影《一次別離》刻畫細膩,感人至深,講述了兩個家庭之間發生的一次摩擦.
導演法爾哈迪運用高超的敘事技巧,將個人層面的親情倫理與社會層面的階層差異縱橫交織,表現出當代伊朗社會相對富有、西化的中產階層與教育程度不高、依然嚴守宗教條規的勞工階層之間的隔閡與衝突.
電影透過鮮明的人物表演來講述複雜的社會問題,雖然問題看似只存在於某一個家庭中,卻影射了社會群體的普遍問題.這是一部內涵豐富的電影.
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影片充滿了嫻熟的掌控力、張力和內涵,這部影片發人深省,每個劇情轉折都讓人緊張得屏住呼吸
-
5 # 老絲來了
《一次離別》
第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看似只是在講述一個家庭的故事,實質影射了整個伊朗社會的現狀,將親情與倫理、道德與法律、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糾纏表現得淋漓盡致。
話題與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關:愛情和親情的衝突、是否要拋下患老人痴呆的父親出國、僱主與女傭相互猜疑、婚姻破碎下的親情矛盾、家長與子女之間缺乏信任度等,這些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
6 # 漁人影視
2012年的奧斯卡,《一次別離》以更加普世的主題毫無爭議的拿下最佳外語片,我認為比當年的最佳影片《藝術家》更勝一籌。伊朗是一個什葉派為主的政教合一的國家,宗教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加上與美國為敵,因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在許多人心裡應該就比伊拉克好一點。實際上,它比中東大多數遜尼派國家(例如極度保守卻是美國盟友的沙特)要開放,擁有多黨制和議會選舉,在一定範圍內保證了個人的自由。能有這麼豐富的電影佳作也是旁證(沙特曾經幾十年不允許放映電影)。
所以,這部電影首先能帶給我們的,是當前伊朗(至少是首都德黑蘭)的生活樣貌。我們能看到這裡的生活基本也是現代化的,有高樓,有鬧市,也有堵車。市民也有顯著的貧富階級差別,而這部電影的故事,就是基於這個前提之下的。
最顯著的外在不同,也許就是人們的穿戴吧,尤其是女性。以前很少注意中東女性的美,直到有一次我在迪拜的賓館坐電梯,到中間一層停下了,進來一個阿拉伯女人,全身黑罩袍,但是眼睛宛如濃墨渲染的一般閃亮,絕對是美女。本片中女性角色也展現了與眾不同的美麗,伊斯蘭頭巾不僅增加了神秘感和異域風情,也帶有獨特的優雅。西敏的飾演者頗有英格麗·褒曼的氣質,飾演納德和西敏的女兒的是導演自己的女兒,小蘿莉也別具風情。
本片故事的主線是生活中很普通的一起保姆和僱主間的糾紛,在任何地方都會發生。但本片以此為線索,平心靜氣的客觀敘事,展現了伊朗社會中的很多現實問題,同時也超越國界,探討了人性中的普遍元素。片名中的“別離”是主題,它不僅指納德和西敏這一對有矛盾的中產夫妻的分離,也展現了伊朗社會中方方面面的隔閡和分離。
首先納德和西敏分離的原因是西敏想離開伊朗,而納德不願意,在此基礎上雙方感情破裂,卻苦了未成年的女兒。這是家庭骨肉的分離,也是國家與人民的分離。伊斯蘭世界也無法避免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在國門漸開的過程中,許多人萌生去意也實屬正常,但也有人懷念傳統,納德不離開的原因是要照顧痴呆的父親,這痴呆的父親似乎也有對垂垂老矣的傳統的象徵意味,許多人也無法割捨。想當年的中國也是一樣吧,不少人為了踏出國門闖世界而妻離子散,似乎我們鮮有電影來講述這段歷史。
納德在妻子離開後僱傭了保姆,作為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納德的確是個正派人,但他對保姆的困境毫不關心,反而熱衷於和家庭教師(知識分子)閒談,而和保姆說兩句話都嫌多。正如女兒在準備歷史考試時背誦的:“在薩珊王朝時期,社會分為特權者和平民兩個階級。”在現代伊朗,類似的分隔依舊存在,這兩個階層間的隔閡和互不信任,表現了社會下層人民和中產或精英階級的分離,也是本片“分離”主題的第二層含義所在。這樣的分離和矛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普遍存在,是最為常見的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在本片中,它更爆發為全片的主線衝突,無論是語言還是肢體上的,家庭間的還是司法層面的(法官和家庭教師都有偏袒同一階級的納德之嫌),甚至最後連無邪的孩子之間都建立起了仇恨。這樣的故事也顯然有普世意義,在我們國家微博一刷比比皆是。
再者,保姆照顧痴呆的老人,最大的困擾不是辛苦勞累,也不是薪水太少,而是幫老人換褲子的宗教問題。在最後,她只要按著古蘭經發個誓,1500萬的賠償就能到手,但是她做不到,因為根據教義,她相信這樣會給孩子帶來災禍。這並不說明保姆的道德修養有多麼高尚,她不肯撒謊的原因,只是害怕給孩子帶來災禍。這樣的矛盾在我們這裡就比較罕見了,看來宗教固然是人對未知世界的一種不準確的想象和解釋,也一直被利用來作為迷信、束縛、統治工具,但它同時也是一道屏障,是在法律之外一道更加主動的道德約定和防線。但是在這個故事裡,社會地位更高的納德堂而皇之地撒了謊,而保姆因為恪守信仰卻無法得到賠償。作為人生指引的信仰,與複雜的現實在此又發生了分離。
在這裡也可以看出,分離的兩個階層不同的生存準則。納德對違背教義的撒謊並無大礙,在法庭上也條理清晰,透過實驗作證自己無罪,而保姆的丈夫只能喊道“我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了!”而拿頭撞門。甚至,他為妻子取證也是拿著本古蘭經去逼證人發誓,這種古老而絕望的方法。你看,受到導演暗示的我,對納德和西敏的名字歷歷在目,而始終沒記住保姆一家人的名字。當然納德也有世俗良心的約束,他最後也決斷不下,而把這個重擔撂給了女兒,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了家庭的分離。
這一系列的分離層層相扣,沒有餘地的,甚至蔓延到了孩子那裡。在影片開頭,納德的女兒特梅和保姆的女兒玩桌上足球,大概是全片唯一的跨階層和諧的一幕。但是隨著兩個家庭捲入漩渦,特梅被迫為父親撒謊,而坐在車後座上流淚,保姆的女兒似懂非懂地經歷一切,而露出仇恨的眼神時,我們知道這些分離是沒有界限的。對於孩子們來說,這也是他們對純真童年的別離。
整部電影一氣呵成,我們彷彿經歷了一段濃墨重彩、曲折迴轉的羅生門式的懸疑迷案,但實際上從頭到尾都只是一件生活中人人可能遇到的小事。這就是細節寫實的力量。這裡的細節,不是刻意去摳劇情是非,例如究竟誰拿了錢,女兒最後跟了誰之類,而是站在一個冷靜的角度,讓觀眾從生活中抽離出來,一起旁觀自己也在經歷的生活本身。不賣弄鏡頭,不標新立異,但生活的細節處處栩栩如生,讓觀眾深深感到了無處不在的三重別離,不僅潤物細無聲,而且十分有說服力。對於外國觀眾來講,這部電影既展現了伊朗的社會現狀,也把家庭糾紛、全球化、階層矛盾、信仰危機等等具有普世意義問題擺上檯面,供人思考。這是它得到奧斯卡青睞,也讓全球觀眾都點頭稱道的關鍵因素。
-
7 # 翹課看電視
伊朗是一個什葉派為主的政教合一的國家,宗教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加上與美國為敵,因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在許多人心裡應該就比伊拉克好一點。實際上,它比中東大多數遜尼派國家(例如極度保守卻是美國盟友的沙特)要開放,擁有多黨制和議會選舉,在一定範圍內保證了個人的自由。能有這麼豐富的電影佳作也是旁證(沙特曾經幾十年不允許放映電影)。
所以,這部電影首先能帶給我們的,是當前伊朗(至少是首都德黑蘭)的生活樣貌。我們能看到這裡的生活基本也是現代化的,有高樓,有鬧市,也有堵車。市民也有顯著的貧富階級差別,而這部電影的故事,就是基於這個前提之下的
最顯著的外在不同,也許就是人們的穿戴吧,尤其是女性。以前很少注意中東女性的美,直到有一次我在迪拜的賓館坐電梯,到中間一層停下了,進來一個阿拉伯女人,全身黑罩袍,但是眼睛宛如濃墨渲染的一般閃亮,絕對是美女。本片中女性角色也展現了與眾不同的美麗,伊斯蘭頭巾不僅增加了神秘感和異域風情,也帶有獨特的優雅。西敏的飾演者頗有英格麗·褒曼的氣質,飾演納德和西敏的女兒的是導演自己的女兒,小蘿莉也別具風情。
本片故事的主線是生活中很普通的一起保姆和僱主間的糾紛,在任何地方都會發生。但本片以此為線索,平心靜氣的客觀敘事,展現了伊朗社會中的很多現實問題,同時也超越國界,探討了人性中的普遍元素。片名中的“別離”是主題,它不僅指納德和西敏這一對有矛盾的中產夫妻的分離,也展現了伊朗社會中方方面面的隔閡和分離。
首先納德和西敏分離的原因是西敏想離開伊朗,而納德不願意,在此基礎上雙方感情破裂,卻苦了未成年的女兒。這是家庭骨肉的分離,也是國家與人民的分離。伊斯蘭世界也無法避免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在國門漸開的過程中,許多人萌生去意也實屬正常,但也有人懷念傳統,納德不離開的原因是要照顧痴呆的父親,這痴呆的父親似乎也有對垂垂老矣的傳統的象徵意味,許多人也無法割捨。想當年的中國也是一樣吧,不少人為了踏出國門闖世界而妻離子散,似乎我們鮮有電影來講述這段歷史。
納德在妻子離開後僱傭了保姆,作為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納德的確是個正派人,但他對保姆的困境毫不關心,反而熱衷於和家庭教師(知識分子)閒談,而和保姆說兩句話都嫌多。正如女兒在準備歷史考試時背誦的:“在薩珊王朝時期,社會分為特權者和平民兩個階級。”在現代伊朗,類似的分隔依舊存在,這兩個階層間的隔閡和互不信任,表現了社會下層人民和中產或精英階級的分離,也是本片“分離”主題的第二層含義所在。這樣的分離和矛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普遍存在,是最為常見的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在本片中,它更爆發為全片的主線衝突,無論是語言還是肢體上的,家庭間的還是司法層面的(法官和家庭教師都有偏袒同一階級的納德之嫌),甚至最後連無邪的孩子之間都建立起了仇恨。這樣的故事也顯然有普世意義,在我們國家微博一刷比比皆是。
再者,保姆照顧痴呆的老人,最大的困擾不是辛苦勞累,也不是薪水太少,而是幫老人換褲子的宗教問題。在最後,她只要按著古蘭經發個誓,1500萬的賠償就能到手,但是她做不到,因為根據教義,她相信這樣會給孩子帶來災禍。這並不說明保姆的道德修養有多麼高尚,她不肯撒謊的原因,只是害怕給孩子帶來災禍。這樣的矛盾在我們這裡就比較罕見了,看來宗教固然是人對未知世界的一種不準確的想象和解釋,也一直被利用來作為迷信、束縛、統治工具,但它同時也是一道屏障,是在法律之外一道更加主動的道德約定和防線。但是在這個故事裡,社會地位更高的納德堂而皇之地撒了謊,而保姆因為恪守信仰卻無法得到賠償。作為人生指引的信仰,與複雜的現實在此又發生了分離。
在這裡也可以看出,分離的兩個階層不同的生存準則。納德對違背教義的撒謊並無大礙,在法庭上也條理清晰,透過實驗作證自己無罪,而保姆的丈夫只能喊道“我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了!”而拿頭撞門。甚至,他為妻子取證也是拿著本古蘭經去逼證人發誓,這種古老而絕望的方法。你看,受到導演暗示的我,對納德和西敏的名字歷歷在目,而始終沒記住保姆一家人的名字。當然納德也有世俗良心的約束,他最後也決斷不下,而把這個重擔撂給了女兒,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了家庭的分離。
這一系列的分離層層相扣,沒有餘地的,甚至蔓延到了孩子那裡。在影片開頭,納德的女兒特梅和保姆的女兒玩桌上足球,大概是全片唯一的跨階層和諧的一幕。但是隨著兩個家庭捲入漩渦,特梅被迫為父親撒謊,而坐在車後座上流淚,保姆的女兒似懂非懂地經歷一切,而露出仇恨的眼神時,我們知道這些分離是沒有界限的。對於孩子們來說,這也是他們對純真童年的別離。
整部電影一氣呵成,我們彷彿經歷了一段濃墨重彩、曲折迴轉的羅生門式的懸疑迷案,但實際上從頭到尾都只是一件生活中人人可能遇到的小事。這就是細節寫實的力量。這裡的細節,不是刻意去摳劇情是非,例如究竟誰拿了錢,女兒最後跟了誰之類,而是站在一個頭稱道的關鍵因素。這部電影講述兩對夫妻關於道德與法律糾紛的故事,納德和西敏準備離婚移民出國,老公納德面對癱瘓在床的老父親選擇不移民,移民不成功,妻子選擇回孃家。納德為了照顧女兒和得了老年痴呆症的父親,請了懷孕的女家政來做鐘點工。過程中因為各種原因,女家政流產,兩家走上法庭打官司,他們兩個家庭在道德與法律的糾結中痛苦掙扎,從而折射出伊朗社會的種種問題。
電影的英文叫《A Seperation》,中文譯為《一次別離》,起初我認為不好,不恰當,太輕了,這部電影用“一次別離”來表達整個伊朗厚厚的社會面貌,難免讓人覺得輕浮。後來,思來想去,還是覺得《一次別離》甚好,用“以小見大”的譯法才能突出其中的厚重感。
一:一次別離,到底別離了什麼呢?看過影片之後,才頓悟,這一別離就別離出了父愛和母愛、真實和謊言、宗教信仰和現代文明、上層階層和普通百姓、大人和小孩的多重別離意蘊。
01.父愛和母愛的別離
現代婚姻的不幸和不美滿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孩子變成了大人們離婚的犧牲品。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和關愛來陪伴他們長大成人,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納德和西敏的女兒特梅一直周璇在父母的雙方關係裡,一直努力讓父母團圓,建立一個完整的家。當父親因為女工事件被拘留的時候,她打電話給媽媽回家一起處理。母親想到用錢的方式來私下處理此事,便決定回家團圓。父親卻不願意用錢私了,女兒責罵他,如果用錢私下處理了,媽媽就願意回家,她的行李就放在車廂裡,可父親卻打破了這種圓滿的處理方式。
特梅一直希望家庭團圓,父母卻因為觀念的差別讓她的理想破碎。
02.真實與謊言的別離
女工為了去醫院檢查自己的胎兒情況,把納德的父親綁在床上以保證納德父親不會亂跑。納德回家,發現父親躺在床下,一隻手還綁在床上,人差點斷氣。納德決定辭退她,女工來結賬的時候,納德誣陷她偷錢,便錯手推她倒在樓梯上。
女工流產進醫院,女工的丈夫瞭解是因為納德推倒在地,決定起訴納德。納德撒謊說,他根本不知道她懷孕,其實納德早就偷聽到女工和家教老師說自己已經懷孕的事實。
私下自己又和女兒一起在推斷女工是如何倒在那個位置,來證明自己的合理性。
女工也一口咬定腹中的胎兒是因為納德的推倒才導致流產,雙方就在焦灼中各自按照自己的邏輯來說服法官。
最後,事情越鬧越大,雙方可能都要承受法律和信仰的制裁,彼此才說出實情。女工因為納德的父親出去買報紙,去找他父親被車撞才導致胎兒死於胎中。納德誣陷女工拿錢並自己錯手推到女工在樓梯上,其實他知道錢是他父親自己拿的。
真實與謊言的再次顛倒讓影片懸疑重重,不知道是真是假。為了掩飾自己的罪行都選擇欺騙,又因為信仰怕被責罰才說出實情。
03.宗教信仰和現代文明的別離
貫穿在整個電影裡面的是一本《古蘭經》,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他們把宗教當成是衡量自己人品的標尺。
納德的父親尿褲子的時候,女工先打電話去諮詢,如果給他父親換褲子會不會觸碰信仰遭罪,而她小女兒也坦誠不會把這件事情告訴她父親。
女工一直用宗教信仰來行為做事,她是伊朗宗教文明的象徵。自己誣陷納德,又怕遭到報應,所以在打官司過程中才糾結萬分。
納德接受了現代文化教育,思想開放,是現代上層階級的代表。他伶牙俐齒,用超人的智慧來為自己辯解,不相信任何的信仰。
兩者的矛盾折射出信仰與文明的衝突,宗教是文明發源的源頭之一,宗教信仰一直支撐著人們的思想,人們透過宗教信仰來制約行為。而現代文明,大家已經將宗教拋在腦後,認定為那是一種唯心主義的產物。
04.上層階層和普通百姓的別離
電影裡印象最深的是特梅和她外婆坐在走廊裡的椅子上,特梅在背誦歷史學科的知識,特梅的外婆還在一旁強調“貧民百姓”。
特梅:在薩珊王朝,人們分為兩個階級,上層特權階層和貧民百姓
外婆:貧民百姓
納德一家是伊朗社會的上層階層的代表,他們受過高等教育,擁有最好的社會資源,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社會教育,給孩子請家教老師。
女工一家是貧民百姓的代表,他們勤勞卻生活艱辛,懷了孕還要出去做家政。
社會的階層觀念從古至今一直都存在,城市人鄙視鄉下人,政府人員鄙視百姓,有錢人鄙視窮人……這種社會觀念不會因為社會的發展而消亡。
05.大人和小孩的別離
有一句話叫童言無忌,說的是小孩說出的話真實性比大人還高。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帶著善良而來,越來越大,受到這個社會的汙穢,變得越來越愛撒謊。
女工的女兒在正片中的說的每一句都是真實的,而納德的女兒特梅開始學會了說謊來掩蓋現實。為了父親,她選擇隱瞞事實來幫他們度過難關。他說他沒有看到父親推倒女工,也沒有注意到女工懷孕。
兩個小孩的在事實面前態度確實如此之不同,難道真的是越長大越會說謊,學會用說謊來作為保護自己的盾牌而漠視事情的真實性。
人之初,性本善,善惡之分在孩子與大人之間表現
-
8 # 健康生活小能手
《一次別離》故事很簡單,講述了一次伊朗式的分居引發的種種矛盾。妻子西敏得到簽證想要出國,丈夫納德不願拋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親而選擇留下,兩人因此而分居。納德不得不僱傭女工瑞茨照顧父親,但瑞茨卻在其間意外流產,瑞茨和她的丈夫將流產的原因歸結為納德對她的推搡而摔倒,並將納德告上法庭,一場激烈的爭吵就此開始,每個人都很善良,但每個人都在這場爭吵中說了謊。
《一次別離》就是這種風格的印證,導演阿斯加法哈蒂的這部電影對整個伊朗社會進行了一次白描。豆瓣網友評價說,影片透過一對夫妻的離婚間接反映了現代與傳統、道德與法律、誠實與謊言、婚姻與愛情、父母與子女、移民與留守等眾多問題的離別。影片以紀錄片式的攝影手法,用長鏡頭和非職業演員的表演最大化地還原了生活的真實面貌。
但樸素的表達之下,卻絲毫沒有掩蓋住戲劇的衝突。因為每個人都說了謊,納德究竟知不知道女工瑞茨懷了孕、瑞茨為何將納德的父親綁在床上、那個時候瑞茨究竟出去做了什麼、瑞茨到底為什麼會意外流產、納德的女兒會不會幫父親圓謊,一系列的疑惑將電影推向了高潮,也吊起了觀眾的好奇心。最終導演層層撥開迷霧,將答案一一道來,但是這時候結果似乎已經不再那麼重要,因為階層與階層的分離已經在爭執中表露無疑。
-
9 # 大V說電影
《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是由阿斯哈·法哈蒂執導,蕾拉·哈塔米、佩曼·莫阿迪、薩蕾·巴亞特等人主演的劇情片。於2011年2月15日德國上映。
理解這部電影,首先來了解下電影中背景,伊朗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度。
伊朗是一個什葉派為主的政教合一的國家,宗教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加上與美國為敵,因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在許多人心裡應該就比伊拉克好一點。實際上,它比中東大多數遜尼派國家(例如極度保守卻是美國盟友的沙特)要開放,擁有多黨制和議會選舉,在一定範圍內保證了個人的自由。能有這麼豐富的電影佳作也是旁證(沙特曾經幾十年不允許放映電影)。
所以,這部電影首先能帶給我們的,是當前伊朗(至少是首都德黑蘭)的生活樣貌。我們能看到這裡的生活基本也是現代化的,有高樓,有鬧市,也有堵車。市民也有顯著的貧富階級差別,而這部電影的故事,就是基於這個前提之下的。
最顯著的外在不同,也許就是人們的穿戴吧,尤其是女性。本片中女性角色也展現了與眾不同的美麗,伊斯蘭頭巾不僅增加了神秘感和異域風情,也帶有獨特的優雅。西敏的飾演者頗有英格麗·褒曼的氣質,飾演納德和西敏的女兒的是導演自己的女兒,小蘿莉也別具風情。
本片故事的主線是生活中很普通的一起保姆和僱主間的糾紛,在任何地方都會發生。但本片以此為線索,平心靜氣的客觀敘事,展現了伊朗社會中的很多現實問題,同時也超越國界,探討了人性中的普遍元素。片名中的“別離”是主題,它不僅指納德和西敏這一對有矛盾的中產夫妻的分離,也展現了伊朗社會中方方面面的隔閡和分離。
首先納德和西敏分離的原因是西敏想離開伊朗,而納德不願意,在此基礎上雙方感情破裂,卻苦了未成年的女兒。這是家庭骨肉的分離,也是國家與人民的分離。伊斯蘭世界也無法避免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在國門漸開的過程中,許多人萌生去意也實屬正常,但也有人懷念傳統,納德不離開的原因是要照顧痴呆的父親,這痴呆的父親似乎也有對垂垂老矣的傳統的象徵意味,許多人也無法割捨。想當年的中國也是一樣吧,不少人為了踏出國門闖世界而妻離子散,似乎我們鮮有電影來講述這段歷史。
納德在妻子離開後僱傭了保姆,作為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納德的確是個正派人,但他對保姆的困境毫不關心,反而熱衷於和家庭教師(知識分子)閒談,而和保姆說兩句話都嫌多。正如女兒在準備歷史考試時背誦的:“在薩珊王朝時期,社會分為特權者和平民兩個階級。”在現代伊朗,類似的分隔依舊存在,這兩個階層間的隔閡和互不信任,表現了社會下層人民和中產或精英階級的分離,也是本片“分離”主題的第二層含義所在。這樣的分離和矛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普遍存在,是最為常見的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在本片中,它更爆發為全片的主線衝突,無論是語言還是肢體上的,家庭間的還是司法層面的(法官和家庭教師都有偏袒同一階級的納德之嫌),甚至最後連無邪的孩子之間都建立起了仇恨。這樣的故事也顯然有普世意義。
再者,保姆照顧痴呆的老人,最大的困擾不是辛苦勞累,也不是薪水太少,而是幫老人換褲子的宗教問題。在最後,她只要按著古蘭經發個誓,1500萬的賠償就能到手,但是她做不到,因為根據教義,她相信這樣會給孩子帶來災禍。這並不說明保姆的道德修養有多麼高尚,她不肯撒謊的原因,只是害怕給孩子帶來災禍。這樣的矛盾在我們這裡就比較罕見了,看來宗教固然是人對未知世界的一種不準確的想象和解釋,也一直被利用來作為迷信、束縛、統治工具,但它同時也是一道屏障,是在法律之外一道更加主動的道德約定和防線。但是在這個故事裡,社會地位更高的納德堂而皇之地撒了謊,而保姆因為恪守信仰卻無法得到賠償。作為人生指引的信仰,與複雜的現實在此又發生了分離。
這一系列的分離層層相扣,沒有餘地的,甚至蔓延到了孩子那裡。在影片開頭,納德的女兒特梅和保姆的女兒玩桌上足球,大概是全片唯一的跨階層和諧的一幕。但是隨著兩個家庭捲入漩渦,特梅被迫為父親撒謊,而坐在車後座上流淚,保姆的女兒似懂非懂地經歷一切,而露出仇恨的眼神時,我們知道這些分離是沒有界限的。對於孩子們來說,這也是他們對純真童年的別離。
整部電影一氣呵成,我們彷彿經歷了一段濃墨重彩、曲折迴轉的羅生門式的懸疑迷案,但實際上從頭到尾都只是一件生活中人人可能遇到的小事。這就是細節寫實的力量。這裡的細節,不是刻意去摳劇情是非,例如究竟誰拿了錢,女兒最後跟了誰之類,而是站在一個冷靜的角度,讓觀眾從生活中抽離出來,一起旁觀自己也在經歷的生活本身。不賣弄鏡頭,不標新立異,但生活的細節處處栩栩如生,讓觀眾深深感到了無處不在的三重別離,不僅潤物細無聲,而且十分有說服力。對於外國觀眾來講,這部電影既展現了伊朗的社會現狀,也把家庭糾紛、全球化、階層矛盾、信仰危機等等具有普世意義問題擺上檯面,供人思考。這是它得到奧斯卡青睞,也讓全球觀眾都點頭稱道的關鍵因素。
-
10 # 剪輯的搬運
德黑蘭最大影院“自由影院”總經理卡拉米表示,貼近生活、反映現實、直面社會問題是影片《一次別離》贏得奧斯卡獎的重要原因,而這要歸功於法爾哈迪等伊朗電影人思維開闊、敢於直面問題。伊朗姑娘拉丹認為這部影片是伊朗人的驕傲。她說:“影片說明,伊朗人愛好和平勝過一切,伊朗人民熱愛世界所有人民。影片希望人們從另一種角度看待伊朗,伊朗並非像外界想象的那樣。”伊朗藝術家也紛紛嚮導演法爾哈迪表示祝賀,稱他為伊朗贏得了榮譽。
-
11 # 紅塵梵音198
《一次別離》在講述兩對夫妻之間的矛盾糾紛的同時,對兩個家庭中的兩個女兒的人物形象的刻畫也十分深刻,尤其是納德的女兒特梅,她將父母之間感情破裂的事實看的清清楚楚,卻仍舊無力挽回父母的感情。其實整個過程中,最受傷的正是孩子,她內心的那種無奈和痛苦讓人揪心。影片的最後一幕,特梅淚流滿面,她是那麼的不想做出這個選擇,她是多麼希望父母能夠像以前一樣與自己生活在一起,她是多麼希望這個決定家庭命運的重擔不要落在自己的肩上。然而面對父母之間難以打破的隔閡,那種不得不做選擇的無奈觀眾一定能夠感同身受。
-
12 # 天道酬勤不負有心
伊朗電影《一次別離》透過最樸素的生活狀態對伊朗社會進行了一次精準的白描。
沒有任何大場面、投資成本僅30萬美元,姍姍來遲一年錯過了最佳公映時機……但昨天登上中國大銀幕的伊朗電影《一次別離》,還是在國內電影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記者昨天在格瓦拉購票網上看到,截至14點,該片晚上黃金時段場次的出票率已接近八成。而在影迷聚集的時光網和豆瓣網上,該片的評分高達8.6與8.8,短短半天時間,兩家網站上的相關影評已經多達兩萬條,不少網友甚至將該片列入“人生必看的10部電影”之中。
當多數電影沉迷於宏大敘事和炫技時,《一次別離》卻用事實呈現了樸素電影的力量,它告訴人們:故事遠比技術重要。在這個泛技術化的時代,堅持現實主義精神,真誠地關注人,才是電影的生命之源。
被逼出風格來的伊朗電影
在世界影壇,伊朗電影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在這個國度,拍電影要遵守的繁文縟節讓人歎為觀止。比如,不是夫妻關係的男人和女人不能出現在同一個畫面上,即便夫妻也不可以有任何形式的身體接觸,不允許有跳舞的場面,女人在電影裡不許摘面紗、不許唱歌,配樂不準用任何慵懶、性感、有“靡靡之音”嫌疑的音樂,父母不能和9歲以上的女孩或13歲以上的男孩有肢體接觸……
然而,這種嚴密控制並沒有磨滅伊朗電影人去看、去想、去盼望的激情。他們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別樣的風格:用“小家”隱喻社會,用清新質樸的影像和敘事風格寫出普通環境中的小人物,用最簡單的故事牽引出觀眾最深沉的情感。
庫亞斯塔米的《櫻桃的滋味》、馬克瑪爾巴夫的《坎大哈》、馬基迪的《巴倫》、戈巴迪的《醉馬時刻》、帕納西的《生命的圓圈》、《深紅的金子》……電影講述的故事看似沒有太大的起伏,只是沒完沒了的家庭紛爭和口角,有時溫柔,有時粗暴——片中人物的歡喜和哀愁代言了社會的情感。觀影過後,觀眾會發現,之所以被吸引,是因為這些愛情、友情、抗爭是任何生命都無法逃避的永恆主題。
樸素電影迸發的強大力量
《一次別離》亦是如此。影片一開場就是長約5分鐘的長鏡頭,把觀眾帶進一個普通的伊朗家庭的生活:中產階級夫妻納德和西敏因移民產生分歧而分居,丈夫納德分身乏術,僱用了一個懷孕的女傭瑞茨照顧患老年痴呆症的父親,一次意外推倒了支撐生活的多米諾骨牌,使得兩個家庭對簿公堂……
電影情節的導火索雖然是“分離”,而實際上串起電影脈絡的卻是“親情”。納德與西敏明明相愛,卻為了幸福各自遠揚,對於女兒共同的愛讓他們備受煎熬,一石激起千層浪,連帶著另一個家庭的捲入竟引發了一場悲劇。導演並未故意誇大角色的傷痛,並未用一種極端的方式來煽動觀眾的眼淚,於是當無辜的人們為了自己的幸福而不得不說謊、不得不爭鬥時,觀眾感知的痛卻更加真實。冷靜的電影處理蘊含深深的人文關懷。伊朗的社會等級,僅僅透過這兩個家庭的一次交鋒,便在大銀幕上露出冰山一角,供有心的觀眾管中窺豹。
而影片的鏡頭語言也只是本分地講述故事,絕不矯情煽情。算算場景,無非納德家、西敏孃家、瑞茨家、醫院和法庭,以及幾個車上的鏡頭。道具服裝不過是幾輛車和一本《古蘭經》。電影大部分拍攝方式均為手持攝像,全片沒有配樂,僅在片尾字幕升起時才響起音樂。更有意思的是,扮演納德和西敏女兒的特玫,竟是導演的女兒,連演員的錢也省了不少。
然而就是這麼一部樸素的電影,以“無差評”的好口碑橫掃世界各地大大小小影展的43項大獎,為伊朗捧回了第一座“小金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
13 # 資質加盟小跟班
開放式的結局,道德與現實的碰撞。水準上乘自然不必多說,同時也可以看到伊朗電影正在一點點蠶食著宗教的底線(當然,作為世俗政治下的我們這一點是喜聞樂見的,否則永遠看不到更好的電影)。特別是在任性描寫上,到底是解除現世的痛苦比較重要還是對真主的前程比較重要,這個問題是編劇的設問,怎麼回答在觀眾自己的良心。這一點比一些傳遞正能量的國內電影要好得多,他們是給你劃定好了一個到的走向,讓你順著這條路徑走。雖然不至於旁逸斜出,但是遠不及前者來的深刻。還有一點,整個電影的中心衝突下,到底誰對誰錯需要觀眾自己判斷,讓觀眾在看的時候幾乎每場戲都在對自己進行提問,他不是應該這麼做麼?為什麼不能這麼選擇?之類的。達到了製作團隊與觀眾兼得跨次元互動。所以,難怪這部電影可以在國際上頻頻獲獎
-
14 # 100分紀錄片
《一次別離》為什麼會獲得這麼多獎項。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含金量一向是比較高的,《一次別離》再次證明了這一點。這部電影的優秀之處最主要的在於其以小見大,以真實感極強的現實故事勾勒出當前伊朗社會現狀以及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社會矛盾以及價值觀、社會觀。眾生百態皆出現在了同一部電影中,難得至極。
影片講述的故事相當的真實可信,故事中涉及的每一個人物的每一個做法、每一句對白都具備很強的說服力,完全符合人物的性格特點,絲毫看不出任何生硬的戲劇編排成分。一句話,如果把我個人放到這個故事中去替代某一個人物,我相信我的做法和劇中人不會有太大的偏差的。
本片還有一個很了不起的優點:就是在故事的延展變化上做到了極致。一件很普通的糾紛事件,經過導演編劇的挖掘,竟然衍生了如此繁多的轉折變數,同時情節走向自然流暢,毫無生硬之感。普通的劇情片,卻在不刻意為之的前提下,衍生出了足以令普通懸疑片汗顏的懸念。這份敘事水準與實在出類拔萃。
導演的節奏感掌握的出色,故事講得乾淨利落,找不到與情節無關的東西,觀影過程很流暢,毫無拖沓之感。在藝術性和影片內容都無可挑剔,獲得這麼多大獎也很正常。
-
15 # 2020詩與遠方
2011年的時候,我也看過伊朗電影《一次離別》。影片看似只是在講述一個家庭的故事,實質影射了整個伊朗社會的現狀,將親情與倫理、道德與法律、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糾纏表現得淋漓盡致。我覺得這部電影拍的既反應現實問題,反應了人心中深層次的東西,又剖析的很到位,經得住時間的沉澱打磨,好電影值得再覌。為《一次離別》點贊。
-
16 # 墨盒電影君
《一次別離》之所以能囊括奧斯卡獎,讓全世界都知道伊朗也能拍出好看的電影,就如同許多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電影一樣,是源於導演對於國家文化缺陷的思考,以及建立在這層思考上的愛與希望。
納德與西敏在法庭上的紛爭為影片開了一個明確而有力的好頭,情感上的希望與現實中的絕望讓這部鏡頭看上去有些粗陋的影片帶著豐富的政治隱喻和社會態度。導演用紀錄片的形式描刻伊朗一戶普通家庭的生活,透過種種矛盾,將一個真實的伊朗社會帶到觀眾面前。
夫妻的矛盾
納德與西敏是伊朗資產階級中的一員,他們受過高等教育的洗禮,對於西方世界的生活與觀念有很大程度的瞭解,對伊朗的社會現實也有相當客觀的認識。他們在公眾面前彬彬有禮,在家人面前互敬互愛,可以堪稱好公民的表率。
但是,這樣一對夫妻卻無法在這個國家中盡情享受生活的幸福與快樂。
妻子是一個謙和、懦弱的人,面對強權和先進思想的態度是無條件的包容與退讓,她與丈夫離婚的理由是,他無法與她一同到國外生活。其實是她自己無法勇敢的面對當下,於是選擇了懦弱的逃避。
丈夫是一個堅韌、剛強的男人,甚至在某些時候表現得異常霸氣。但是,在時代變遷的格局面前,他卻表現得猶豫、矛盾,一方面他渴望改變,另一方面,他又希望保留傳統
。在這樣的掙扎中,他對社會、對家庭的情感是複雜多變的。
在這對奇妙的夫妻之間,還有一個始終糾結在他們之間的女兒,以及一個衰老得無法正常行動的父親。他們與夫妻之間的行為語言構建出了一個微型但全面的伊朗社會,也構建了一個新舊交替的思想空間。這個空間自內而外都表現出一種無法釋懷的猶豫,似要擺脫又無法擺脫。
僱傭的矛盾
西敏的離開,給納德的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帶來了相當程度的麻煩。其中之一就是必須有一位時刻在家照看老父的女傭。
女傭的到來讓這個家庭遭遇了一次意想不到的艱難,由於對女傭的工作不滿,納德與之發生了爭執,並又推搡的行為,導致女傭流產。至此揭瘡疤和反思的過程透過官司逐一揭開。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代表堅強、正義的一方也有撒謊自私的一面,代表貧困無助的一方也有殘忍堅強的一面。在遭遇攻擊的時候,他們的表現是激進的;在遇上援助的時候,他們盡其可能的表現出自己弱勢的一面。
導演在處理這樣的矛盾時並沒有手下留情,刻意迴避一些社會上真實存在的問題,反而透過鏡頭強調了它們的存在。這種客觀、寫實的態度讓觀眾從中看到了一位公民對國家的真誠,也看到了一位電影人對自己職業的忠誠。
在給予社會客觀評價的同時,導演也在片中傳達了自己樂觀積極的態度和愛與希望的正能量。他讓衝突在相互理解中化為烏有,讓各種不理解也因為有了愛而變得包容。
《一次別離》大部分場景都在室內,也沒有需要特技處理的昂貴鏡頭,整部影片的拍攝經費只有三十多萬美元。然而,在導演的用心的處理下,細膩的鏡頭和層次豐富的敘事、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讓作品的品味和價值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給觀眾最大限度的回味和感動。
-
17 # 片刻的耳朵
捫心自問,又有幾個能認真去看過這部片子呢。劇情片從不是普通觀眾者的最佳選擇,理解它必須看透它,看到它背後想要表達的東西,才會明白它為什麼會獲多殊榮。
電影於2012年上映。
基本囊括了歐洲各類大型的電影節大獎,尤其是世界上最具有含金量的金球獎,柏林的金熊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高曉松曾經在節目中說過,關於奧斯卡類獎項的評判標準,商業片基本上是拿不到各大電影節大獎,能得獎的基本都不是商業片,劇情片文藝類基本此類。電影本身要有表達精神層面的東西在,也就是要符合民族精神,社會矛盾,家庭,愛情,自由等觀念。他們鍾情於帶有獨特文化韻味、揭示現實生存狀態和書寫真實生命體驗等等表達人性的作品
所以人們經常會問,比較賣座的電影為什麼拿不到?無非就是大多電影節獎項偏學術性專業性,但獲獎的不一定是好看的,符合你的需求的,只能說,仁者見仁。所以說,你看中國參選的哪吒,戰狼無不鎩羽而歸。
反觀(一次別離),你不要快進的去看一遍,比你問這個問題要來的有效的多。男主,女主,孩子,女僕和丈夫,女家教......從劇情去看從各自的角色上去想想能表現出來的社會形態。
故事的主線是生活中很普通的一起保姆和僱主間的糾紛,在任何地方都會發生。電影以此為線索,平心靜氣的客觀敘事,展現了伊朗社會中的很多現實問題,同時也超越國界,探討了人性。片名中的“別離”是主題,它不僅指納德和西敏這一對有矛盾的中產夫妻的分離,也展現了伊朗社會中方方面面的隔閡和分離。
回覆列表
導演用冷靜、客觀又充滿關切的鏡頭風格,展現了當代伊朗人在親情和宗教生活方面的糾結,影射批判了伊朗等級分明社會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