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白老師
-
2 # 亞馬孫蝴蝶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
3 # 我欲修仙帝國凌天
簡說:1,自古為前朝修史,如宋修《五代史》《新唐書》,元修《金史》《遼史》《宋史》,明修《元史》,此時元朝尚未亡,殘留北亞,之後又存國數百年。清修《明史》。按理應該民國修《清史》,可以從袁世凱開始,也可以從蔣中正開始。但是民國已亡,過了百年,當事人不存,共和國如果修史,一來只適合修《民國史》而非《清史》,二來經過內戰和動亂,如今缺乏人證物證和史料,所以修不得。2,民國是有《清史》的,但當時修史的人資料也不全,且存在較大的主觀意識,因此在修史史存在不少謬誤和偏差,因此只是個草稿,沒有仔細整理,故名《清史稿》。後來就是內戰,結束後就是動亂,打砸搶燒批鬥,經歷或瞭解清史的老人多已死亡,而舊書多焚燬,至今,華人已經失去了校對《清史稿》的所有條件。所以,《清史》不可能再問世,而《清史稿》終生只能是草稿。我們有生之年,可以慶幸《民國史》不至於消亡。
-
4 # 清風明月逍遙客
我們中國最讓人自豪的是什麼?有人說是四大發明,也有人說是萬里長城,還有人說是悠久的文化。要說四大發明,反而是歐洲人將它們發揚光大,最後開創霸業;卻說那個長城,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無用之物”;當然還有文化,有精華,糟粕也不少,其實歐洲文化也歷史悠久。要說這世上有什麼東西最值得華人自豪,我覺得是我們綿延留長,不曾中斷的歷史,從商朝開始,記載完整,傳承有序,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要說中國歷史的焦點,自然就是“二十四史”了,也就是二十四部記錄了中國曆代朝代的史書,也被稱為正史。
隔代修史
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史記》,司馬遷記錄了從上古時代到漢武帝時代的歷史,雖然其中許多內容並不靠譜,一聽就是神話故事,但也無愧為中國史海的開端。
東漢的班固總結西漢滅亡(被王莽篡權)的教訓,並且認為自己所在的大漢已經是一個新時代,所以編寫了《漢書》,班固開創了中國正史的傳統:隔代修史。也就是當一個朝代滅亡了,由繼任的朝代來為這個朝代進行總結,比如《宋史》是元朝編的,《元史》是明朝編的,《明史》是清朝編的,新朝代的人收集各種資料,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編完一部正史,比如說《明史》的編造從籌辦到完成,花費了60年的時間。
重疊的史書
二十四史並不是一個朝代一部史書,在二十四史裡,經常出現一個朝代,一個人物重疊出現的情況。
首先是南北朝,南朝的、宋、齊、梁、陳和北朝的北魏、北齊、北周都各自有自己的史書,這7套史書都在二十四中,此外,二十四里還有《南史》和《北史》,記錄了南北朝時代,所以有重合。
二十四史裡最大規模的重合出現在唐朝,唐朝滅亡後短暫出現的後晉時代編纂了一部《唐書》,等到了北宋時代,宋仁宗覺得這本《唐書》編纂得亂七八糟,就下令重修一本,所以又有了一套《唐書》,後晉這套被叫做《舊唐書》,宋朝這套被叫做《新唐書》。
而記錄短暫五代的歷史也在宋代被修過兩次,有《新五代史》和《舊五代史》,此外,也有一些內容在正史中有所重疊,比如東漢末年的歷史,東晉的歷史,明史和清史重合的時代等等。沒有清史?
二十四史的最大陷阱就是最後一部是什麼?二十四史的最後一部是《明史》,其中並沒有《清史》,那麼,《清史》去哪了?
按照中國的歷史傳統,中華民國推翻了清朝後,《清史》的編纂任務就落到了當時的北洋政府頭上,而北洋政府也在1914年啟動了《清史》的編纂工程。歷經14年,到了1927年,《清史》大致有了一個原型,被稱為《清史稿》,然後北洋政府就倒臺了。眼看成書無望,清史館乾脆直接將《清史稿》出版了。
由於《清史稿》的編纂者中有許多清朝遺臣,所以後來的南京國民政府認為這部書弘揚滿清統治,就把它徹底否定了,但由於時局動盪,日本侵華,南京國民政府沒有重修《清史》。
《清史稿》不能算是定稿的正史,只能算是一個半成品,其中有許多史料有嚴重問題,而且並沒有經過嚴格校對。
《清史》在大陸的重新修訂是在2002年以後,國家啟動了清史編纂工作,不過這部書什麼時候定稿發行,還不得而知。
-
5 # 春華秋實5621
2002年清史編纂委員會成立之後開始了新《清史》體裁體例的研究工作,到2004年為止大體確定了全書的總體框架。新《清史》由通紀、典志、傳記、史表、圖錄五大部分組成,共92卷、3000餘萬字。全書採用將《二十四史》經典體例與目前國際通用的章節體相結合的“新綜合”體進行編寫,其中通紀部分採用章節體,其餘部分採用傳統體例。
《通紀》是全書的核心,分清建立、入關、康熙之治雍正改革、乾隆統一中國、清朝中衰、外國侵略和農民戰爭、清自強運動、最後衰亡等各卷,描述清朝300年的盛衰史。《典志》描述清朝典章制度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具體包括天文曆法、地理、人口、民族、法律、農業、手工業、商業、外貿、交通、財政、學術、西學、詩文小說、戲曲書畫等。《傳記》部分分為22卷,包括清朝3000餘位不同階級、領域的代表人物的傳記。《史表》包括“三十一表”(實際包含35種表),在《清史稿》14種表(除《外戚表》)以外,又新設21種表。《圖錄》則是《清史》的重要創新之一,分輿地、生產、商貿外貿、軍事、民俗、建築、藝術、宗教、肖像十大類,收錄各種歷史地圖、繪畫、文物圖片以及歷史照片等。――內容摘自百度。
-
6 # 小木木愛生活
有人說是四大發明,也有人說是萬里長城,還有人說是悠久的文化。要說四大發明,反而是歐洲人將它們發揚光大,最後開創霸業;卻說那個長城,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無用之物”;當然還有文化,有精華,糟粕也不少,其實歐洲文化也歷史悠久。要說這世上有什麼東西最值得華人自豪,我覺得是我們綿延留長,不曾中斷的歷史,從商朝開始,記載完整,傳承有序,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要說中國歷史的焦點,自然就是“二十四史”了,也就是二十四部記錄了中國曆代朝代的史書,也被稱為正史。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民國雖然推翻了清朝,但是局勢相當混亂,在北洋政府倒臺後修史的專家組沒有經費延續下去,最後只保留了粗糙的稿件,後來乾脆直接用清史稿命名,至於來到共和國為啥沒有編纂??那我就真不清楚了。
清史稿一來未完成,二來本身立場不客觀,存在許多問題,三是帝制已經被推翻,修史自唐宋以來就是王朝證明自己合法性的手段,到了民國沒有這種需要了,四是則是因為二十四史的文筆體例都是一脈相承的反應的兩千年來的傳統史觀,在當代新思維層出不窮的時代,再出一本傳統史書不合時宜了,就算再出《清史》也很難用文言的方式了。
-
7 # 孤城影隨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
8 # 漫步世界遺產
《二十四史》是當年由乾隆皇帝所謂“欽定”的“正史”。《二十四史》的內容自傳說中的黃帝起,止於明崇禎十七年。因此,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清史不可能納入《二十四史》。
很多人把《清史稿》和清史混為一談。就目前而言,參照《二十四史》中的比如《明史》,嚴格意義上來說還不存在“清史”的概念。這是因為時至今日,所謂的“清史”仍在編纂之中,尚未面世。而《清史稿》也並不符合《二十四史》“正史”的標準。關於兩者的關係,個人覺得《清史稿》可以視為清史的未定稿。
《清史稿》由民國初年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由於歷經戰亂且編修時間過短,導致《清史稿》以清史未定稿形式刊行。事實上,編修史書是一項非常浩大且曠日持久的工程。例如,清朝編修《明史》就用了上百年的時間。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朝史書,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不少學者將其列為“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之一。
實際上,國家編修清史的工程早在2001年就已開始。讓我們期待清史早日與廣大讀者見面。
回覆列表
清史稿一來未完成,二來本身立場不客觀,存在許多問題,三是帝制已經被推翻,修史自唐宋以來就是王朝證明自己合法性的手段,到了民國沒有這種需要了,四是則是因為二十四史的文筆體例都是一脈相承的反應的兩千年來的傳統史觀,在當代新思維層出不窮的時代,再出一本傳統史書不合時宜了,就算再出《清史》也很難用文言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