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武威堂後裔
-
2 # 長安街京兆牧
歷史上的狂人很多,綜合一下國內外的狂人分析一下(排名不分等級)
1、阿道夫·希特勒:納粹德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極有軍事才能,使德國在一戰後重新崛起為歐洲大國 發明閃電戰,創造了導彈等現代化武器,降低失業率,促使德國經濟快速發展;他上臺後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而且他的承諾在納粹德國初期(1938年)已實現了,而後發動戰爭,他的目的是建立第三帝國,統一全世界。 希特勒認為,他的第三帝國是繼“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帝國”與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創立的“第二帝國”之後的第三帝國。
2、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刺殺董卓失敗後輾轉回到陳留起兵,而後逐鹿中原,發動官渡之戰,打敗了北方一哥,遠征烏桓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在統一北方之前所有大規模戰役都是以小搏大,這證明了曹操卓越的軍事才能。留下最狂的一句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司馬光對其評價: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閒,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刈群雄,幾平海內。
3、拿破崙·波拿巴:主要成就,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頒佈《拿破崙法典》,建立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保護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五破歐洲反法同盟。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特別多主要戰役48場,獅身人面像的鼻子就是他命令士兵轟掉的,個人名言很多一句說的最多的就是,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
4、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5、關羽:吾視天下英雄如草芥!
6、許攸:阿瞞(曹操小名叫阿瞞)爾等無我焉得入此城!
7、禰衡,名言:許都人才,大兒孔融,小兒楊德祖(楊修)其他皆酒囊飯殆亦(除了孔融是人才楊修別人都是飯桶)特點誰當權罵誰,在許昌罵曹操,荊州罵劉表,夏口罵黃祖。
8、明朝新學大師何心隱外號何狂,曾經罵過的有:嚴嵩,高拱,張居正而且三人都是首輔(宰相)的時候這三位都是明朝的權臣!
-
3 # 透過歷史來創業
狂人很多!包括我們生活的周圍!
講歷史上的狂人,到是有兩個值得提出來品味一下他們的狂野!一個敢打總統,一個敢直接跟皇帝拼命!
第一位
民國時期的一位大學教授——劉文典。他是民國時著名的大儒,通日、英、德三國的語言,曾加入孫中山的同盟會,任孫中山秘書。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兼任《新青年》雜誌英文翻譯和編。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
他持才傲物!他層說中國懂得莊子的只有兩個半人,一個是莊子本人,另一個是他。還曾公開講過:沈從文在升教授時說:“在西南聯大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應該拿四百塊錢,我該拿四十塊錢,沈從文該拿四塊錢。可我不會給他四毛錢。沈從文都是教授,那我是什麼?我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嗎?”
這樣的人還不算狂
1929年11月,安徽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身在南京的蔣介石獲悉此事後非常生氣,要求教育部迅速下文,令安徽大學校長兼文學院院長劉文典立刻趕到南京,向其親自解釋此事。劉文典對蔣介石用“責令、責成”、“縱容學生鬧事”等措辭十分不滿,在出發去南京前對同事說:“我劉叔雅並非販夫走卒,蔣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
抵達南京後,劉文典戴禮帽著長衫,昂首闊步地走進蔣介石的辦公室。蔣見到劉文典後,立刻問到:“你是劉文典麼?”
劉文典衝口而出:“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長輩叫的,不是隨便哪個人叫的。”49年之前,關於中國人如何稱呼是有講究的。名字是長輩可以喊的,平輩為表尊重只能稱呼字,直呼其名是對對方的不尊重。
這樣,使得本來就在氣頭上的蔣介石更加火冒三丈。蔣介石一拍桌子,並怒斥道:“無恥文人!你慫恿共黨分子鬧事,該當何罪?”劉文典也迅速反駁蔣介石,並義正辭嚴地說:“寧以義死!不苟幸生!”還稱蔣介石為“新軍閥”。聽慣了下屬阿諛之言,看慣唯唯諾諾下屬的蔣介石在盛怒之下直接動手打了劉文典兩個嘴巴。
本以為會被怔住的劉文典竟不甘示弱,馬上還以顏色。他飛起一腳踢在蔣介石的下腹部上。蔣捂著肚子,疼得臉上直流汗。蔣介石當場事後下令,將劉文典僅以“治安條例”毆鬥處理關了七天結束了事。教授太狂野了!!!
第二位
秦始皇時期的陳勝吳廣,最讓人熱血沸騰的一句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雖然當時始皇已經建立了封建制的國家,可在王侯將相眼中,他們這些人依然只是奴才!很多人遇到不公或者委屈時都只是發飆和嘆氣!可陳勝吳廣領著幾十號兄弟與一百多百姓就敢直接造反了,而且短時間佔領了很多地盤,後來直到稱王!連始皇都坐不住了,最終派兵艱難滅了陳勝王!雖死猶生!因為後面幾千年歷史,很多農民都是靠這句狂妄的話或造反成功當皇帝的,或打下半個中國的,或給當政者感到足夠威脅的!
任何時候信仰的力量都是巨大的!你覺得夠狂嗎?
所以創業也是,創業者需要有信仰,而這信仰可以儘管狂野一點,開創一個行業也說不準!
-
4 # 三歲小妖店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於天下”。1251年,長兄蒙哥繼大汗位,忽必烈受封為王。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討大理。1260年長兄去世,忽必烈在開平即汗位,建元中統,開始按中國傳統的王朝年號紀年。1271年,改“大蒙古”國號為元,1272年遷都元大都(今北京)。隨後即舉兵南下,直至1279年滅南宋。 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軍事方面
1、鞏固汗位
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勝利之後忽必烈立即向各系兀魯思派去急使,召他們東赴蒙古草原,重新召開忽裡臺大會。世祖重開忽裡臺的目的,是因為他考慮到中統元年三月二十四日倉促即位於開平,沒有四大兀魯思的代表參加,不符合成吉思汗的扎撒(法律),故而準備依照傳統慣例,在祖先發祥地斡難---怯綠漣之域召開由各系宗王參加的忽裡臺,重新確立自己的大汗地位,並借這次大會扼制帝國分裂的趨勢。
欽察汗別兒哥、察合臺汗阿魯忽和伊利汗旭烈兀(忽必烈之弟)一致同意東來赴會。元世祖也向窩闊臺汗海都派去了急使,但海都拒絕前來。當然,這次原定於至元四年(1267年)召開的忽裡臺沒能如約舉行,主要是因為各汗國之間隨後爆發戰爭,以及在此後一年多時間裡阿魯忽、旭烈兀、別兒哥三位汗王先後去世。(旭烈兀1265年去世,別兒哥、阿魯忽1266年去世,他們不可能參加1267年的忽裡臺,否則蒙古帝國皇族之間的內鬥也許可以停止)。但窩闊臺汗海都的抗命已經明白無誤地表明瞭反叛意圖。
1269年,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與察合臺汗國召開塔剌思忽裡臺會,達成了共同反對拖雷家族控制的大汗直轄地(忽必烈實際控制區)和伊兒汗國(旭烈兀家族控制區),並劃分各自在阿姆河以北地區的勢力範圍的協議。塔剌思大會是大蒙古國分裂解體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從此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脫離了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大汗)的直接控制,對此後數十年中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窩闊臺汗海都一直和忽必烈對著幹。企圖奪取大汗之位。終元世祖忽必烈一朝,元朝和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征戰不休,直到元成宗時期才徹底解決西北問題。
直到1303年,元成宗與西北諸王達成和議,西北諸王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彼此之間設驛路,開關塞,四大汗國一致承認元朝皇帝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是整個大蒙古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2、征服南宋
黃金家族內部的最高權力鬥爭結束之後,元朝恢復了征討南宋的計劃。宋理宗依仗權臣賈似道,而賈似道的統治使南宋軍民的反抗成了泡影。宋理宗死後,賈似道扶持四歲幼孩宋恭帝(1275-1276年在位)即位,在恭帝的名義下操縱朝政。在攻打南宋的戰爭中,忽必烈幸運地得到兩位傑出將領:伯顏和阿術(阿術是速不臺之孫、兀良哈臺之子),還得到回鶻人阿里海牙的支援。1268年,阿術著手圍攻襄陽和樊城這兩個控制著湖北境內漢水下游流域的城市。這一著名的圍攻戰持續了5年(1268—1273年),充滿著許多英勇抵抗的事蹟,如兩名英勇的中國將領張貴和張順,受命由水路增援襄陽,在執行任務中壯烈犧牲(1271年)。襄陽守將呂文煥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後來(1272年),阿里海牙從美索不達米亞帶來了兩位著名的穆斯林工程師:毛夕裡的阿拉丁和希拉的伊斯邁爾,用他們帶來的攻城武器終於粉碎了被圍困的居民們的抵抗。樊城於1273年2月被攻佔,呂文煥被宮廷陰謀弄得心煩意亂,於同年3月以襄陽城投降蒙古人。當時,蒙古人在控制著漢水下游,伯顏和阿術沿長江而下於1275年成功地征服湖北東部要地(漢陽、武昌、黃州),安徽要地(安慶、池州、蕪湖、太平和寧國)和江蘇要地(南京、鎮江)。接著,伯顏進入浙江,佔常州,抵達宋都、大城市臨安。攝政皇后於1276年1-2月驚恐地把臨安讓給了元軍。1276年2月4日,攻陷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俘虜5歲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后,以及南宋宗室和大臣,滅南宋,元朝成為全國性政權。1276年2月25日,伯顏把小皇帝帶到忽必烈面前,忽必烈待他很好。南方仍有待元軍去征服,那兒的南宋人堅持頑強抵抗。阿里海牙攻佔湖南的重要城市長沙和廣西的桂林(1276年)。當時忽必烈被迫在蒙古與反叛他的同族人作戰,這一戰爭使南宋主戰派將領們得到短暫的喘息,他們企圖在福建和廣東沿海重建政權。但是,蒙古人在速客禿將軍的率領下重返中國,依次佔領福州和泉州(1277年)、港口(1277年佔廣州,1278年佔潮州)。南宋的最後一批“愛國者”在英勇的張世傑的率領下,帶著新立的9歲的宋朝小王子宋帝昺,在海上的船中避難。1279年4月3日,在廣州西南屋山附近受蒙古水軍攻擊,船毀(或者是被佔領,或者是被擊潰)小宋帝昺溺水而死。
包括南宋在內,西夏(今甘肅、寧夏省)、金朝(今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黑龍江、遼寧、內蒙古諸省)、西遼(今吉爾吉斯斯坦/新疆、中亞)、吐蕃(今西藏、四川西部、緬甸、越南北部)、高麗(今朝鮮、韓國兩國)的今中國全境第一次落入突厥-蒙古族征服者手中。這是5世紀的拓跋氏突厥人和12世紀的女真氏通古斯人都沒有實現的事業,忽必烈最終完成了。正是他實現了10個世紀以來“所有居氈帳”民,即世世代代的遊牧民們,所抱有的朦朧夢想。草原上漫遊的牧民們,即“灰狼和紅色雌鹿的所有子孫們”,隨著忽必烈一起,最終成了中國——整個亞洲定居農民中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的主人。然而,征服是緩慢的,足以抵銷它所產生的壞影響。確實,儘管這位遊牧民的後代忽必烈可能征服了中國,然而,他本人已經被中國文明所征服。因此,他能夠認識到其政策的始終如一的目標:成為真正的“天子”,使蒙古帝國成為中國帝國。實現這一目標的路敞開了。宋朝一滅亡,他就成了具有15個世紀悠久歷史的帝國的合法君主。他的王朝,取名為元朝(1271-1370年),只希望追隨以往的22箇中國王朝的步伐。中國化的明顯標誌是:“忽必烈從阿里不哥手中奪回哈拉和林後,從來沒有到那兒去住過。1256-1257年,他選擇今察哈爾東、多倫諾爾附近的上都府為夏季駐地建了一群宮殿。1260年,改中都為大都(今北京)建都。1267年,他開始在原金朝中都的東北營建新城,他稱之為大都,即“偉大的都城”,也被稱為“可汗之城”,西方遊人稱“汗八里”。它成為蒙古君主們的冬季駐地,而上都府仍是他們的夏季駐地。
3兩徵日本
高麗儘管已經由蒙古人駐守,但是仍處於經常反叛的狀況。高麗朝廷已經撤退到與漢城遙遙相望的江華小島上,並在島上指揮抵抗。然而,1258年高宗〔王瞮〕遣世子王典作為人質到蒙哥宮廷。忽必烈繼任大汗後,送這位年輕的王子回國統治高麗,他還使他成為自己的女婿。從此,高麗王朝透過與元朝王室的這一聯姻成了一位順從的屬臣。忽必烈還要求日本表示效忠。日本鎌倉幕府八代執權北條時宗(1268年-1284年在位)兩次拒絕(1268年和1271年)。忽必烈於1274年派出由150艘船隻組成的艦隊,載著遠征軍,向日本群島進發,軍隊在高麗東南海岸上船,夷平了對馬島和壹歧島,在下關附近九州島上的博多(呂崎)灣登陸。但是草原騎兵們不習慣這些海上遠征。況且,他們的打算僅僅是由他們構成入侵軍的核心,軍隊的主體則是由特別厭戰的中國人和高麗人組成的輔助軍。無論如何,隱蔽在麥諸基要塞附近的九州的大名們奮力抵抗,結果在經歷了短時的退卻(據說是受中國火炮逼迫)之後,他們迫使入侵者退回船上。
1276年,忽必烈重申要日本效忠的要求,再次遭到北條時宗的拒絕。忽必烈在長期備戰之後,於1281年6月派出更大的船隊進攻日本,一支由45,000蒙古人和120,000中國-高麗人組成的軍隊,他們分別在九州博多(呂崎)灣及肥前省的鷹島和平盧登陸。但是,這一次,蒙古軍(完全離開了他們的環境)和中國-高麗軍(幾乎沒有軍事價值)還是未能抵擋住日本人的憤怒。尤其是1281年8月15日的一場可怕的颶風驅散或摧毀了蒙古艦隊,蒙古部隊失去了根基,或者被俘,或者被殺。
4、對東南亞的戰爭
忽必烈在印度支那的進展也好不了多少。這一地區當時被分為四大國:安南國(包括東京平原和很久以後成為法屬的安南國、即今北越的東京平原北部),它更多地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佔婆國(曾是法屬安南的中部和南部,即今南越地區),它在種族上屬馬來亞-波利尼西亞人(Malayo-polynesian),文化上屬印度文化(婆羅門教和佛教);柬埔寨國,或稱高棉,屬於純高棉種人,文化上同樣是婆羅門教和佛教文化;緬甸國,在人種上屬緬甸-藏族,文化上屬印度文化,宗教是佛教;緬甸的白古屬國,是純高棉種人,信佛教。1280年,在忽必烈使者的威逼之下,佔婆國的摩訶羅闍〔國王〕陀羅諾曼四世接受蒙古人的保護,但是該國人民拒絕承認該國被劃分成中國的行政區(1281年)。接著,忽必烈又派出一小支軍隊,由速客禿(漢譯名唆都)統率,經海路從廣州到佔婆,唆都攻佔佔婆都城佛誓(1283年),在今平定附近。然而,蒙古軍未能戰勝佔婆的遊擊軍,被迫回到船上。1285年,忽必烈派大軍進入印度支那——這次是由諒山過東京平原——由忽必烈之子脫歡(Toghon或Toghan)統率,他攻打安南人。脫歡在北件附近獲勝,繼續進軍河內,但以後在三角洲的異隆戰敗,退回中國。與此同時,速客禿企圖在南方從後面攻東京。他在佔婆港登陸後,北上去義安和清化,與脫歡會師,但是,在特基特灣遭到安南人的襲擊,並被殺死(1285年)。1287年,又一支新的蒙古軍經東京平原,再次佔領河內,但是,蒙古軍仍未能守住該城,只得撤離河內。安南王陳仁宗(1278-1293年在位)成功地抵抗了各次攻擊,勝利地返回都城。然而,在1288年,他明智地承認自己是忽必烈的屬臣。由於他拒絕親自前往北京朝見,忽必烈決定扣留他的使臣陶子奇(1293年)。忽必烈的繼承者、鐵穆耳皇帝終於與從前的“叛臣”和解(1294年)。佔婆國王也履行了封臣的義務。
1277年,蒙古人在緬甸奪取了八莫,通往伊洛瓦底江流域的道路向蒙古人敞開了(馬可·波羅生動地描述了這次戰役,在戰爭中,蒙古弓箭手們更好地利用了緬甸戰象)。1283-1284年,他們再次入侵緬甸,緬甸統治者蒲甘王那羅梯河波帝(1254-1287年在位)棄都而逃。然而,直到1287年,在第三次戰爭期間,蒙古人才南下到伊洛瓦底江流域,直抵緬甸都城蒲甘,他們掠奪蒲甘城。1297年,蒲甘新王喬苴為避免災難承認自己是蒙古人的屬臣。1300年,在緬甸小撣邦首中間為蒲甘王位的繼承發生爭吵,為恢復秩序,蒙古人再一次干涉緬甸事務。
蒙古人在今東南亞的影響一直到達柬埔寨。1296年,忽必烈的繼承者鐵穆耳帝派使團到柬埔寨,使團成員中有周達觀,他留下了關於這次旅行的一部遊記。從1294年起,清邁和速古泰兩個泰族王國都成了元朝的屬國。
最後,忽必烈於1293年1月派出3萬人的遠征軍從泉州出發到爪哇。爪哇的主要統治者是爪哇島東部的諫義裡王。由元朝將領史弼、高興率領的蒙古軍由於另一位爪哇首領土罕必闍耶〔拉登·韋查耶〕的援助,在滿者伯夷附近打敗了諫義裡王。蒙古軍攻佔了敵人的都城諫義裡,或者稱達哈,但是,土罕必闍耶在此之後轉而反對蒙古人,迫使蒙古軍返回船上。於是,土罕必闍耶在解放了爪哇島之後,建滿者伯夷國。
經濟政策
如果忽必烈希望實現其他任何經濟和政治目的,中國必須是真正統一的和中央集權的。忽必烈首先釋放被他的軍隊俘虜的大批士兵和平民,以爭取江南的漢人。接著他釋出以恢復中國南方經濟為目的的命令,其中包括禁止蒙古人掠奪農田,並建立貯存剩餘穀物的常平倉來保證遇到災害時有足夠的供應。朝廷一般不沒收南方大地主的土地,也不削弱他們的權利基礎,只是在統治集團的上層增加另一個等級——蒙古統治者。徵收的農田稅並不繁重,而且在災年會被免除。鹽、茶、酒和一些商品實行專賣,忽必烈統治時期,雖然也設立了多出市舶司,招徠海商,但從事海上貿易的,主要是包括斡脫在內的官商,和少部分民間商人。從事海外貿易的主要目的,是謀取政府和貴族、商人的收入,雖然可能對南方的民間社會也起了一定作用,但在歷史上不是作為“推動南方繁榮的一個基礎”而存在的。且至元末還曾有過禁絕海外貿易的命令。
他把首都建在大都,忽必烈需要保證這個新城市中穩定的糧食供應,這迫使他從中國南方更富庶的地區運入糧食,最初忽必烈依靠兩個在徵宋戰爭中協助蒙古將軍伯顏的海盜朱清和張瑄沿著中國的東海岸透過海路向北方運送糧食。朝廷決定把大運河延伸到以使船運的糧食可以方便地到達大都。1289年2月完成了這項擴建,並將這條稱為會通河的運河對船運開放。延長這條運河所需費用極大,大約300萬勞工參加建設(譯者注:實為用工250萬),為此政府花費了鉅款。維護也是高成本的,這條運河所需的大量開銷毫無疑問地是13世紀80年代後期煩擾蒙古朝廷的財政問題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文化政策
作為中國皇帝,忽必烈希望把自己扮演成中國文化的保護人。如果他想被視為漢人的天子,他就不能看起來像一個粗暴簡單的“蠻人”。從最初的年代開始,蒙古的統治者都愛好珍藏著名工匠的作品,忽必烈可以利用這種傳統對藝術尤其是對手工業進行支援。然而他又不能放棄蒙古式的服飾,以免被蒙古傳統的維護者指責為偏愛漢人。此外,作為大汗,他負有在他的領土範圍之內促進各民族文化的責任。他不能僅僅和中原文化聯絡。為了使所有的不同文化保持平衡,既需要在政治上保持經常的警惕又要有間或的變通。
忽必烈對他領土中的文字的政策揭示出他對文化問題所持的態度。需要有適當的文字來記錄他的新政府的國庫、軍事和福利事務。然而蒙古人在收集和保留這些記錄上經驗不足。有實用性的文字是必不可少的,在成吉思汗統治期間蒙古人創造了一種用畏兀兒字母拼寫自己語言的文字。忽必烈希望使用他選定的文字幫助統一他的疆域並且確保全面的統治。忽必烈希望有一種能記錄所有這些不同語言的文字。總之,他渴望在短期內研製出一種通用的文字。但是,他沒有意識到的是,實施一種不為人知的文字是不會馬上被接受的。一種無論多麼精確或者多麼有效的人工設計的文字,將會遇到過分依戀傳統文字的人們的堅決的排斥。
然而忽必烈仍決定創制一種更好更通用的文字。他把創制一種新文字的任務交派給吐蕃人八思巴。1269年八思巴創制了用藏文41個字母拼寫的蒙古新字。在對蒙古語語音的表達上它比畏兀兒語更準確。它還更準確地反映忽必烈的帝國中包括漢語在內的其他語言的語音。八思巴文字有助於統一蒙古統治下經常對抗的各民族。忽必烈自豪地把它叫做蒙古文字,最終稱它為國家文字(國字)。他命令用國字書寫宮廷檔案並且建立加速傳播新文字的學校。
忽必烈和蒙古朝廷都促進了戲劇。他們很少進行干預,劇作者可以設計各種主題不用擔心政府的審查。一種更積極的趨勢是忽必烈和其他官員曾命令在宮廷進行一些劇目的演出。他們看來還充當了一些劇作家的庇護人,他們對白話文的支援方便了劇作家的寫作,因此對元劇的發展作出貢獻。
朝廷還促進書籍的更廣泛傳播,因此元朝的印刷術保持了宋朝所達到的高水準。
忽必烈和蒙古人對手工藝的影響甚至更大。
忽必烈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保留蒙古人的儀式和習慣。他繼續舉行一些傳統的蒙古慶典,並且按照蒙古風俗祭山、祭水和祭樹,用薩滿教士表演傳統的儀式。
1、宗教政策
元朝對一切宗教都很寬容,孛兒只斤.忽必烈在1279年一度恢復了成吉思汗關於屠殺牲畜的規定—一這一規定是與穆斯林習俗相違背的——和一度表現出極端反感《古蘭經》所強加給穆斯林的那些對“異教徒”發動“聖戰”的義務。此外,他對佛教徒的同情,使他在短時期內對佛教徒的老對手——道士們表現了幾分個人敵視。的確,佛教因他的偏袒而明顯受益。他正是以這種面貌而被載入蒙古傳說的。虔誠的佛教徒、蒙古史家薩囊徹辰甚至給忽必烈冠以呼圖克圖(qutuqtu,崇敬的、神聖的)和查克拉瓦蒂(Chakravartin,在佛教詞彙中是“宇宙之君主”)這些稱號。甚至在他繼位前,即蒙哥統治時期,他就在上都府召集了一次佛教徒與道士的辯論會(1258年),結果,佛教徒獲勝。在這次著名的論戰中,那摩(曾出席過蒙哥舉行的宗教辯論會)和年輕的吐蕃喇嘛八思巴闡述了佛教教義。像在1255年的辯論會上一樣,他們指控道士們散佈流言,歪曲了佛教起源史,把佛教貶成僅僅是道教的附庸。這次論戰之後,忽必烈頒佈法令,焚燬道藏偽經,迫使道士們歸還從佛教徒手中奪得的佛寺(1258年、1261年、1280年和1281年法令)。馬可·波羅記載,忽必烈繼任皇帝后,他曾舉行隆重儀式接受錫蘭王送給他的一件佛骨。
忽必烈在佛教事務中的主要助手是吐蕃喇嘛八思巴,他大約生於1239年,很可能死於1280年12月15日。八思巴是著名梵學家薩斯迦的侄子和繼承人。主管烏斯藏的薩斯迦寺廟。忽必烈曾派人到吐蕃請他,忽必烈任用他以便使蒙古人皈依佛教和確保吐蕃的藩屬地位。忽必烈封他為國師,借用古代中國佛教中的這一稱號。忽必烈於大約1264年左右將吐蕃納入他的政治-宗教統治之下。直到當時,蒙古人還不知道除畏兀兒字以外的其他字母。1269年,八思巴按忽必烈的命令為蒙古人創造新文字,被稱為都爾巴金(durbaljin),或稱方體字,它是受藏文字母的影響。然而,伯希和認為對八思巴在創造新文字上的作用有些估計過高;無論如何,這些方體字只是暫時流行,因為蒙古人繼續使用模仿畏兀兒字母的文字(只是在書寫方式上有所不同,有更多的角形字),這種文字已成為他們的民族文字。收藏於法國國立檔案館的蒙古大臣手稿正是用畏兀兒文字寫成的。在這一點上,伯希和指出,畏兀兒文有其不足之處,它僅僅是不完全地表達13世紀蒙語的語音,用畏兀兒文區別不出“o”音和“u”音,發不出詞首“h”的音等等。同樣,對顎音而言,畏兀兒字母也沒有八思巴字母豐富。
在忽必烈的繼承者中,大多數人與忽必烈一樣是虔誠的佛教徒。首先是他的孫子鐵穆耳,他在忽必烈之後行使統治(1294-1307年在位)。然而,忽必烈的另一個孫子阿難答(Ananda,儘管其名字實屬佛教徒的梵文名)是傾向於伊斯蘭教。“他能熟悉《古蘭經》,並擅長於阿拉伯文”,他是唐兀惕地區(寧夏)的長官,是唐兀惕境內伊斯蘭教的熱情宣傳者。鐵穆耳企圖使他轉而皈依佛教,一度曾徒勞地囚禁過他。鐵穆耳死時(1307年2月10日),阿難答企圖奪取王位,但是,他的侄兒海山獲得了王位,並處死了他。海山在統治時期(1307年6月21日-1311年1月27日)內表明自己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使許多佛教戒律寫本被譯成蒙古文。中國儒學家指摘他偏袒喇嘛,很可能是對這種偏袒的一種反應,行政機關撤銷了佛教徒和道士直到當時一直享受的財產豁免權。在忽必烈的重孫、也孫鐵穆耳統治時期(他從1323年10月4日繼任皇帝,至1328年8月15日去世),大臣張圭代表儒生公開抗議尊崇喇嘛。陝西尤其是吐蕃佛僧們常去的地方。一份當時的報導說:“曾見西番僧佩金字圓符,絡繹西部各省,城鎮旅社容不下,而住進民房,驅逐房主,趁機姦汙婦女。不滿足淫逸,他們又奪民僅有的錢財。必需採取措施阻止公開的吸血者,他們比收稅人更加殘酷”。也孫皇帝不得不對喇嘛進入中國加以控制。
漢族文人們認為蒙古王朝應該對他們實施的過度的佛教“教權主義”負責,它無疑是王朝衰落中起作用的一個因素。然而,佛教對忽必烈家族的異乎尋常的影響,在中國土地上的突厥-蒙古各代的歷史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同樣的事情在4世紀末著名的苻堅和在6世紀初最後一批拓跋人身上都發生過(參看59頁和65頁)。佛教最初是使這些粗魯的野蠻人變得較為溫和仁慈,後來使他們變得遲鈍,最後使他們失去了自我保護的本能。於是,具有悠久儒教傳統的中國忍受了這些可怕的主人,它看到了這些君主漸漸地失去了危害,它或者是把他們同化,像拓跋人的情況;或者是把他們趕出境,像對待成吉思汗的後裔一樣。如果忽必烈家族信奉了伊斯蘭教——就像如果1307年阿難答獲得成功所發生的情況那樣——形勢會是更加嚴重。伊斯蘭教的勝利對古老的中國文明將是可怕的一擊。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威脅著中國文明的兩次大危險可能是1307年的阿難答的爭位和由於發動者於1404年去世而倖免了的帖木兒汗國的進攻。
2、製造文字
忽必烈在漢地建國建都,但他並不象遼太祖阿保機那樣“能漢語”,更不象北魏孝文帝或金世宗、章宗那樣通曉漢文化。蒙古貴族中通曉漢語文的人,也為數極少。忽必烈建國後,仍然十分注意保持和發展蒙古民族的語言與文化。1260年12月,忽必烈封吐蕃薩迦的八思巴為“國師”,命八思巴率領一些吐蕃語文學者重新創制蒙古文字。成吉思汗建國時,曾由塔塔統阿依據畏兀字母拼寫蒙古語言,製成蒙古文字行用。
這種文字已通用了近六十年。忽必烈命八思巴新制蒙古字,則是適應元朝多民族國家建立後的需要,要求拼寫蒙古語的新字,同時還能譯寫其他民族的語言,主要是漢族的語言。
新字製成後,1269年(至元六年)2月,由忽必烈正式頒行。原稱蒙古新字,後改稱蒙古國字(通稱八思巴字),成為國家法定的官方文字。整個元朝統治時期,凡是皇帝的詔旨和一切國家頒發的文告、法令、印章、牌符、鈔幣等一律使用國字。蒙古國字還用來翻譯漢文的經、史等文獻,供蒙古貴族子弟學習,加強了蒙、漢、藏等民族的語言文化的交流。
民族政策
忽必烈推行一種二元政策,該政策的方位是取決於人們把忽必烈看成(或者他自認為)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大汗呢,還是把他看成中國19個王朝的繼承者、天子呢。從蒙古人的觀點來看,他在原則上(如果不是在現實中)始終如一地維護了成吉思汗帝國精神上的統一。作為至高無上的汗,即成吉思汗和蒙哥統治的繼承人,他堅持不斷地要求成吉思汗各大封地的服從,每一塊大封地都成為一個自治汗國。為強制使窩闊臺家族和察合臺家族作出這種服從,他的一生是在蒙古的戰爭中度過的。波斯對他來說只是他的帝國的一個省,那兒由他的弟弟旭烈兀統治。在他的眼中,波斯汗——旭烈兀(1256-1265年在位)、阿八哈(1265-1281年在位)和阿魯渾(1284-1291年在位)——只是一些從屬的汗,即高階總督伊兒汗,他們要得到他的任命,並與他保持密切聯絡。忽必烈這個擁有全中國的人,原則上是突厥斯坦和蒙屬俄羅斯的宗主,以及伊朗事實上的宗主,確實如馬可·波羅所說,是真正的“大君主”,“從亞當時代至今,世界上曾有過的、統治著人民、土地和財富的最強大的君主”。
當忽必烈在亞洲的其他地區成為成吉思汗的繼承人時,在中國,他企圖成為19個王朝的忠實延續者。其他的任何一位天子都沒有像他那樣嚴肅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他恢復的行政機構治癒了一個世紀之久的戰爭創傷。宋朝滅亡後,他不僅保留了宋朝的機構和全部行政官員,而且還盡一切努力得到了當時任職官員們的個人的效忠。在征服土地之後,他也完成了對人們頭腦的征服,他想獲得的最偉大的名聲也許不是“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征服全中國的人”,而是“第一位治理中國的人”。
交通問題,對這個龐大帝國的行政和物資供應是如此重要,受到了他的密切關注。他修復帝國道路,並在可能栽種的道路兩旁種上樹遮陽,在每隔一定的距離上建商旅客棧。20多萬匹馬分發給各驛站,用於帝國郵政。為保證北京的糧食供應,他修復和開通了大運河,使大米經運河從中國中部運往都城。為了備荒,他恢復了國家控糧的政策,這一政策在中國很早就制訂起來,在北宋統治時期,著名的王安石使之完善。在豐年,國家收購餘糧,貯藏於國倉。當荒年穀價上漲時,開倉免費分發穀物。還組織了公眾救濟。1260年法令要求地方長官對老學者、孤兒、病弱者提供救濟。1271年的又一道法令號召建醫院。這些措施除了受到中國行政傳統的影響外,很可能在忽必烈的頭腦中還受到佛教影響的結果,這種影響顯然很強烈。稻米和玉米是定期分發給急需的家庭。馬可·波羅說,忽必烈本人每天就要接濟3萬窮人。
忽必烈行政管理中唯一不足的是財政方面。在宋朝的各種制度中,忽必烈發現了“鈔”,或者說紙幣的用途。他把鈔票引入流通領域,並使它成為財政的基礎。1264年,他頒佈了一條法令,公佈了用紙幣來計算主要商品的價值。他的第一任“理財”大臣是不花剌的穆斯林賽夷阿札兒(SayyidAjall,死於1279年),他似乎把鈔票的發行維持在合理的限度內。隨後繼任的幾位大臣們開始輕率行事,先是河中費納客忒〔前蘇聯塔什干西南〕人阿合馬(死於1282年),後是畏兀兒人桑哥,他們兩人實行無限制的通貨膨脹政策,使鈔票貶值。在聚斂錢財時,他們採取多次兌換錢幣的方式和建立了重利專賣的辦法。阿合馬於1282年被暗殺,他死後受到忽必烈的貶責。桑哥因貪汙被處死(129年)。在忽必烈的統治之後,為了阻止原鈔票的下跌,有必要發行新的鈔票(1303年),這次是輪到新幣貶值了。
外交政策
忽必烈甚至還尋求獲得中國數量不多的基督教徒和外國基督教徒的支援和協助。在忽必烈即位以前,基督教使者已經到達蒙古宮廷,例如約翰·普蘭諾·加賓尼和魯不魯乞,而且幾位工匠例如著名的手工藝人威廉·布涉曾為大汗蒙哥服務過。但忽必烈採取更關切的態度邀請和招募外國基督徒。
馬可·波羅是忽必烈時代中西方交流中的最有名的基督徒。這位威尼斯旅行者聲稱於1275年到達中國,他的著作是許多年中歐洲人瞭解中國的惟一渠道。馬可·波羅告訴我們,他的父親尼柯羅·波羅和叔叔馬菲奧·波羅先於他到達中國。這兩位商人於1252年離開威尼斯,在君士坦丁堡作了幾年生意,並且在1265年下半年或者1266年上半年到達忽必烈的宮廷之前在俄羅斯和中亞旅行。根據馬可·波羅的說法,忽必烈“面帶最仁慈的微笑”並且“以很高的禮節接見他們,使他們感到極大的喜悅和歡樂”。在彬彬有禮的交談之後,忽必烈提出他的請求:他要求老波羅們勸說教皇當他們返回中國時派100位有知識的基督徒同來。他斷言他們可以幫助他的子民皈依基督。不過他做出這個請求的主要動機是吸收有學問的人幫助他管理中國領土。由於這種對待宗教的折衷主義,忽必烈不急於使他的百姓轉變為基督徒。但是他需要使教皇和基督教統治集團相信,他希望有學問的歐洲人幫助用基督教指導他的人民。
當老波羅兄弟於1269年返回到基督教的世界時,他們面臨失望。他們很快獲悉,教皇克萊門特四世於前一年去世,他們儘快完成忽必烈的請求和儘快返回中國的計劃受阻。正當他們決定在沒有教皇的祝福下返回時,新的教皇被選出了,他們受到接見。但是,他們不能得到所請求的100位有學問的基督徒。總之,1271年他們向大汗的宮廷出發。在尼柯羅的兒子馬可·波羅陪伴下,他們最終於1275年到達中國。忽必烈肯定對他尋求的100位有學問的人沒有伴隨他們而來感到沮喪,但是他顯然對馬可·波羅的才智有了深刻的印象。根據馬可·波羅的記載,這位大汗派他到中國和東南亞的不同地方去充當這位皇帝的“耳目”,並帶回他所到之處的見聞。
同樣,馬可·波羅被忽必烈的才能打動。馬可·波羅看到的是高居權位的大汗,並以諂媚的詞語描寫他。馬可·波羅把忽必烈評價為“毫無疑問是全世界空前絕後的最偉大的君主”。他較詳細地描述宮廷宴會、新年慶典、忽必烈率領的狩獵和帶鷹出獵,並且報告諸如紙幣、煤及驛站系統等奇特事物,所有這些都會給歐洲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位年輕的歐洲人和蒙古人打成一片並且明顯地欽佩蒙古人,這肯定讓忽必烈十分滿意。他認為善待這位年輕人對自己是最有利的,尤其如果他希望誘使更多的歐洲人到他的宮廷的話。
忽必烈透過對基督教實行寬容政策進一步吸引歐洲人。他的母親透過籠絡聶思脫裡派設定了這條道路。忽必烈沒有變為基督徒,但是他在宮廷裡任用聶思脫裡教徒。他不限制聶思脫裡教的習俗,而且馬可·波羅也曾提及他在甘州、肅州和西北的其他小城市中偶然遇見的教堂。忽必烈還豁免教士的賦稅和兵役。最後,他建立了一個專門的政府機構崇福司監督他國土內的聶思脫裡教牧師。他把兩名聶思脫裡教高階教士派往中東,這是他吸引基督徒的另一跡象。
在1275—1276年,列班騷馬和麻古思離開大都去訪問耶路撒冷的聖地,如果沒有忽必烈的同意和支援,他們也許難以透過中國北部和中亞。列班騷馬和波斯的蒙古伊利汗會見並且受一位伊利汗的派遣和歐洲人商談結盟。他受到羅馬教皇的接見,並且獲准在巴黎與腓力四世、在波爾多與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見面。這些會面並沒有導致有學問的基督徒進入忽必烈的王朝,也沒有造就和歐洲人的同盟。然而這顯示了元朝朝廷對基督教的容忍,在政府中任用基督徒官員並且歡迎同更大的基督世界接觸。
-
5 # 簡史秘聞
狂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境界,歷史上出現過不少狂人。在這麼多的人中,金聖歎絕對算最具風格的一位。
金聖嘆這個名字,乍一聽,像極了韓國人。然而,他卻是明末清初有名的文人。在胡適眼中,他是大怪傑;在林語堂眼中,他是印象主義批評家。那麼,金聖嘆到底是何方神聖呢?
按照文史記載,金聖嘆是一個文史批評家,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就是個職業噴子。噴宋江、噴《水滸傳》、噴《西廂》。最重要的是,金聖嘆的噴不是為噴而噴,他噴出了個性、噴出了深意。就連文筆火辣的魯迅先生都十分佩服,稱讚他是“小說的批,第一自然要算金聖嘆”。
這種喜歡抨擊文史的人,對於朝政也十分感興趣。順治十八年,吳縣縣令為追收欠稅,鞭打百姓,激起蘇州士人憤怒。金聖嘆帶著一批文人來到孔廟前,悼念順治駕崩,也為發洩積憤。沒想到反而被江蘇巡撫朱國治用“驚動先帝之靈”的名義下獄問斬。
金聖嘆在牢裡,突然對看守他的獄卒說,自己有要事相告,請他準備筆墨。才子就算下獄,那也是個人物。獄卒自然不敢怠慢,連忙準備好紙筆。,沒想到金聖嘆大筆一揮寫下:花生米與豆乾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
這還不算,等斬首那天,劊子手刀起頭落,從金聖嘆的耳朵裡掉出兩個小紙團,劊子手小心翼翼的撿起來,顫顫抖抖的開啟。只見一個紙團上寫著“好”,另一個紙團上寫著“疼”。連在一起讀,居然是好疼二字。沒想到金聖嘆臨終之前,還能把砍頭這樣悲壯的事情弄成搞笑的一幕,想來這才是真正的狂士,對別人狂,對自己更狂,生也狂,死也狂,縱使人死,也要再狂一次
-
6 # 獨孤求醉937
狂分很多種,有的完全是不知天高地厚沒見過世面的狂,如漢朝時期的夜郎國國王,這種人生活中太多太多了,自以為才高八斗其實眼高手低,這些人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因為真的多的數不清。我想說的是魏晉名士的狂和唐朝才子的狂,這些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才華,魏晉的狂人如禰衡,嵇康,劉伶等。禰衡自稱天下名士只有孔融和楊修能勉強如他的眼,在曹操面前直接脫個乾淨,真的視天下英雄如無物了。而嵇康對權傾天下的司馬昭和鍾會都不屑一顧,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對禮法都不以為然,可謂是狂到一定的程度了。劉伶以天為房子以房子為褲子,問他朋友為什麼鑽到他褲子去了,毫無疑問也是狂人一個。唐朝如李白,杜甫,賀知章等等無疑都是才華橫溢的狂人,賀知章號四明狂客,有多狂可想而知。李白讓高力士給他脫靴,還有杜甫《酒中八仙》中的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可謂是大唐第一狂人了。我們印象中那個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的杜甫跟狂似乎不沾邊,其實杜甫真的很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兩句詩我一直以為是誇別人的,沒想到是杜甫誇自己的,你說他狂不狂?比較而言,魏晉名士的狂是對國家,社會不滿,看不到出路而又不屑於和其他人同流合汙的狂;唐朝才子的狂是對國力強盛的驕傲對自身才華的肯定的狂!
-
7 # 金府奇聞
狂?
第一反應:唐寅,唐伯虎!
其實也不能完全說他狂,只能說,天才太囂張!!!
從小時候,唐寅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才,似乎什麼事情都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成功那種。
而在別人的誇耀中,使得他自己也信以為真,覺得自己就是最牛的那個天才,便不在上學,整日飲酒作樂。
而就在他要自我荒廢的時候,祝枝山告訴他:“老弟,不要這麼搞呀,你想不想金榜題名?想不想天下人都知道你牛皮……”
一番勸告之下,唐寅覺得,哎呦,有道理啊!
便重新拾起書本,開始苦讀……
弘治十一年,他去參加鄉試,在一場酒宴上,他直接跟朋友說:
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
狂得很,重點是別人都沒法反駁,因為,他是真的diao!
這不,還真中了!得了第一名,成了應天府的解元——唐解元!
可他豈會滿足於此!他可是要名傳天下的,區區解元,根本無法滿足他。
弘治十二年,在他上京趕考的時候,他也毫不掩飾自己的得意,他即將要挑戰自古以來讀書人最高榮譽——連中三元!
人家唐寅,直接不屑的,意氣風發的說了句:“諸位,爭什麼爭,別鬧了,我,唐寅,今科會元!”
聽了他的話,有人沒在意,可有人卻在意了。
這可是國考啊!
你怎麼知道你就是第一?
你是不是有內幕?
你是不是作弊了?
等等……
唐兄的“狂”,帶了結果就是,自己貶為小吏,不得為官。
更有一系列人與他一起遭殃。
……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低調!
猥瑣發育,千萬別浪!
-
8 # 小汪說歷史
在我的心中曹操,劉備,孫權都是狂人!曹操刺殺董卓,天下聞名,脅天子令諸侯更是把皇權作為自己的掌中物,官渡大戰自己20萬兵馬對陣袁紹60萬大軍,請問誰可以做到,曹操就是亂世梟雄。
劉備說是皇室宗親,中山景王之子,說是那樣說,也只不過是個賣草鞋,可就是這樣一個人也能成就大業,不僅僅是運氣,他的厲害之處在於有一顆假仁義之心,所以手下有一大批忠勇之士替他效命。特別是五虎上將,所向披靡。還有孔明作為軍師,所以才成就了後來的蜀漢政權。
孫權,為什麼他的名字有個權,這就意味著他會權謀之術,其實從小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來了,他爸孫堅為了傳國玉璽喪黃泉,那時候孫權就勸過他不要那塊石頭,結果你們懂得。後來重用周瑜,呂蒙等等將領建立吳國。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三人比較厲害,比較狂。
-
9 # 名人趣事多
三國狂人馬謖的下場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會發現,馬謖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弱點,那就是:驕狂之極,目中無人!
馬謖出兵街亭之前,諸葛亮曾經明確地提醒他:對手十分強勁!諸葛亮說:“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但馬謖毫不在意,大言不慚地說:“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 由此可見,他認為司馬懿等人不值一提,固守街亭不過如探囊取物、輕而易舉,其狂傲之態由此可見一斑。
終因其狂妄自大導致街亭失守,所以才有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回覆列表
1希特勒,不管是軍事上的謀略還是指揮,都是數一數二的人物。發動了世界大戰的人,以一國之力打敗了整個歐洲,還挑戰了整個盟軍,這絕對是世界上最狂的人。不接受反駁。
2.拿破崙,26歲成為法國最年輕的將軍,臨危受命、意氣風發。29歲劍指東方,立誓將金字塔夷為平地。
這個小矮子也是個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