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碼字瞎玩的範小雙

    兒少時故鄉的模樣兒,你還能記得嗎?

    小時候 ,各家臨水而居,竹林菜園果樹,舒適愜意。一到冬天,也是天寒地凍,滴水成冰。經常大雪淹沒腳腕以上,而且好長時間都不化。

    江蘇老家河面上也能滑冰,後來不知怎的就不行了。那冰一年年越來越薄,甚至不再結冰,這麼說,氣候變暖真是挺快嗎?

    我家鄰居是個駝背,父母說就是以前滑冰摔傷的,而今冬天幾乎不結冰,而且,大河小渠也沒有那麼多了。無疑,老家的環境確實大不如前,當然,生活上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可感覺就是不如以前那麼美好了。

  • 2 # 猛禽950

    有同感,

    至於原因,有說太陽黑子的,也有說環境汙染的,

    具體什麼原因,得問有關科學家們或有關部門。

  • 3 # 歲月如歌28792619

    七十年代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那時候,家裡孩子多,母親又去世早,冬天能有件棉衣穿就不錯了…記得那時候的我,在家要洗菜洗碗,手不幹就要著急去上學,後來就生凍瘡,每個手指的第一指節和掌指關節都會起凍瘡,一個小手最少七八處凍瘡,小手紅腫、起泡、潰爛流血水,帶上手套就摘不下了,全被血水粘住了…小心翼翼的摘手套,都會揭掉血痂,露出血肉模糊的小手…儘管如此,該幹做的事,還要去做…腳也一樣,晚上脫不下來襪子,只能先打好熱水,穿著襪子,把腳泡進水裡,等血痂軟化了,襪子才能脫下來…那時候的冬天,雪化的時候,房簷下都垂著又粗又長的冰溜子,晶瑩剔透的…家裡僅有的爐子,不做飯的時候都用溼煤蓋住,怕浪費煤…

    現在城市的冬天,有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還有就是保暖產品太豐富了,羽絨服、鵝絨服、貂絨、羊絨、長絨棉…暖寶寶,電褥子、暖氣、熱風扇等等,面面俱到…可是如果到山區看看,漏風的房子,衣不蔽體的衣服,燒不起的煤爐…還是會冷的哆嗦…

    而且現在的食品太豐富了,雞蛋、牛奶、各種高脂肪、高熱量的肉類,都會給人體產生熱量…可是那時候粗茶淡飯都不一定能吃飽…

  • 4 # 工傷預防王國鋒

    這個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感受,主要還是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計劃經濟時代靠天吃飯,缺衣少食,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化肥也用的很少,現在多少工廠,經濟總量上去了,但溫室氣體排放量也越來越多了,河水不再清澈,也不結冰了,是進步,還是發展之痛呢

  • 5 # 場均2點8

    我是一名80年生的八零後,我小時候也很冷,家裡屋簷下冰溜子都掛好長好久,冬天好冷,爸爸騎腳踏車帶我去上學,到學校腳都凍麻了,耳朵都凍爛,我的很多同學小手都凍壞,現在這樣的情形很少見了,歸結下來有以下幾點。

    1.溫度提高了,小時候看冬天的天氣預報,零下十度很常見,現在基本沒有了。

    2.衣服質量提高了,現在大家穿的衣服比以前保暖效果好了。

    3.室外呆的少了,受凍的機會少了。

    4.室內暖氣和空調普及了,家裡單位都不冷了。

    5.出門坐車的多了,路上也不冷了。

  • 6 # 憶壺老酒

    說起70年代的冬天。讓我彷彿又回到了那還孩童時代。由於那個年代,每家每戶人口都相對比較多。少則三四口人。多則有七八口人之多。我家就七口人。父親從事井下工作,危險辛苦自不必說。每月大約有七八十元的收入。但在那年代物價也很便宜。豬肉每市斤應該是在八毛錢與一塊二之間。兔子頭五分錢一個。麵包一毛一分一個但需要二兩糧票。沒有糧票是不賣的。但對一個七口之家來說,生活還是比較困難的。由於物資的匱乏。採購日常基本生活用品。沒有相應的票據是買不到的。記得那年我只有十五六歲。每年冬季來臨,對於我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來說,可以說是喜憂參半。令人歡喜的是新年即將來臨。企盼新年的那種心情。真的是難以言表。因為過年可以吃到平常餐桌上不常見的食物。比如說魚肉類。糖果水果花生,瓜仔。因為這些物是需要各種票據的。這只是一方面。最開心當屬打著燈籠。與同伴們一起。去結了冰的河面上去玩。也無非就是滑冰車。抽打自制的陀螺等娛樂。那種幸福感。現在九0後,以及00後的孩子們是永遠也體會不到的。我的家在遼寧。我記得那時冬天冷得出奇。也許這就是寒冬臘月這句話的由來吧。用滴水成冰這句話來形容絕不為過。結凍的河面上。常會看到因冰凍而鼓起很大的冰包。雖然說如此寒冷,也阻礙不了我們貪玩的那種堅強的毅力。由於家庭困難,根本沒有戴手套這一說。常常把小手凍得發紅發紫。甚至凍有很深的裂痕。稍一用勁。鮮血就會從裂縫中流出。但仍然樂此不疲。我有不慎。偶爾也會掉入冰窟窿。好在那時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取暖用的火爐。回到家裡。第一個動作就是,把小手伸像火爐邊上烘烤。那種舒服與滿足。我現在仍記憶猶新。那時候家裡住的是土炕。說起東北的土炕。還真讓東北人感到自豪。因為是東北人發明了這項專利。晚上睡覺。身上蓋上棉被。為了取暖。把白天穿的棉衣棉褲。壓在棉被上面。依然抵擋不住那冬天的寒冷。依舊凍得瑟瑟發抖。早晨起來穿衣服的那一刻。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煎熬。在那個年代。我們這些小孩子。根本就無什麼內衣內褲而言。當身體接觸到棉衣棉褲的那一刻,用一句俗話來形容。那就叫透心涼。在回答題主問題的同時,不得不提的是,在我的心目中母親的偉大,是任何的愛都取代不了的。在寒冷的冬日,母親會很早起來。把我們兄妹的棉衣棉褲。在爐火旁烘熱。再去為我們準備早餐。常言說得好。七十歲有個家。八十歲有個媽。該有多麼幸福。但遺憾的是,他們都已駕鶴西行。雖然說那個年代生活如此艱苦,父母呵護著我們,不辭辛勞的為我們的溫飽問題而四處奔波。才使我們的童年。在當時來說,是那麼的美好。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是永遠抹不去的記憶。因為那時的人們,很容易得到滿足,現在想來依然幸福滿滿。無奈的是,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當了父親的我。每當跟自己的兒子提起往事時,我兒子總是不屑一顧地對我說。可能嗎?甚至他在懷疑。我給他講的是天方夜譚。好在與我同齡的人。都曾經歷過那艱苦的年代。但令人慶幸的是,是與社會和諧相處的今天。我真的感到很滿足。關於為什麼現在不那麼冷了?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人的心曖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科學在不斷的進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也許還有一個主要原因。現在每家每戶都住上了樓房。取暖設施也很先進齊全。也許這就是科技改變人類的至理名言吧!。以上是我膚淺的答案與認知。但令人遺憾的是,本人已不再年輕,並經歷了無數的坎坷與風霜。正所謂,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

  • 7 # 段繼民123智

    小時候的冬天真冷啊!真是滴水成冰,都穿大棉褲大棉鞋。還凍的腦袋疼,腦門都木啦。現在好多啦,冬天也不用穿棉褲和棉鞋就可過冬。有的女孩穿的少之又少,露著腿和腳踝。美麼!三九天穿裙子美麗動人!為什麼不太冷了,可能地球起了變化,全球變暖了所以暖冬了麼?儘管如此,每年也要冷些天吧?不然怎麼叫冬天呢?冷在三九,熱在三伏,週而復始,循序漸近。…

  • 8 # 小樓聽雨1817

    應該說90年代以前的冬天真的比現在冷多了,下雪時經常一下就是好幾天,路上存雪2尺多深、要融化完需3、4天是常事兒,現在冬天不冷經常有暖冬出現,偶爾下雪也是淺嘗即止,常常是晚上下一點兒,第二天雪就化完了。真的是全球氣候變暖了。

  • 9 # sd天蠍

    最合理的解釋,1,那時候取暖條件差,家裡,學校,等一些公共場合都沒暖氣,人體一直處在低溫環境中,比不像現在,到處都有暖氣,人體處在外面的時間很短,就是穿的不厚也覺不出冷來。

    2,70年代,人大都穿的是棉衣,棉花時間長了會板結,變的不暖和,先在棉衣基本上不見了,都是羽絨服,羊絨之類的。所以同樣的溫度感覺先在暖和一點。

  • 10 # 龍可148037634

    7幾年那時侯人吃的啥一個月也吃不上一次肉,那來的熱量。再著穿的啥?就一件破棉襖連秋衣也不套一件,還是那種老式釦子跑風,你現在冬天也那麼穿你試下冷不冷?

  • 11 # 卡羅雷爾

    一點不假,我在南京,那會的冬天真的是冷,,冬天我們穿的都是那種厚厚笨拙的老棉褲,褲腿,鞋帶都會凍的硬邦邦,那個屋簷下的冰凌柱子真的又粗又長,還有池塘上面的冰,厚厚的很多人在上面玩也不會垮掉,,最害怕小便的時候,那棉褲真的很難脫,,[捂臉]轉眼都成為了回憶。

  • 12 # 不期的奮鬥歲月

    一是溫室效應導致的溫度確實是在逐年提高;

    二是我們的保暖條件越來越好了,比如暖氣,衣服也穿得更暖了,還有各種護膚品可以保護自己,使得我們更感覺不到冷了;

    三是我們的體質也在提升,大家都能吃飽喝足,還知道健身、養生,我們本身也顯得更加抗寒了。

  • 13 # 飛魚營

    當年冬天河裡能凍一尺厚的冰,現在也沒有了,當年冬天可以到零下二十度,現在最低也就是零下十來度,說明氣溫提高了

  • 14 # 王小倩545

    座標江蘇,揚州,寶應。我是70後,有記憶的應該在80年代後了吧。當時的冬天確實冷。

    說點乾貨,首先早上起床,窗戶的玻璃上全部是冰花。早上起床靠的是毅力。出門上學,路上那個風吹的就是一個字,冷。河裡的冰基本天天有,小河冰很厚,大河好點。

    屋簷下的冰能有一尺多長,還不化。上學時課間找個有點坡度的地方就能滑冰了。

    每次還沒放假,那個雪就鋪天蓋地的來了,有時候一下就是好幾天,雪停了,太陽出來了,還不化,眼睛看的不舒服。

    現在的溫度,就不說了,一句話,感覺就是個秋天!

  • 15 # 蝸牛寨

    我43歲,記得小時候冬天我穿著棉花做的厚厚的棉衣,袖子上都是擦鼻涕留下的冰硬袖口,棉衣裡面套著破外套改造的內衣。腳底下穿著媽媽納的鞋底的棉鞋。棉鞋裡面沒有鞋墊,只是一把麥秸稈。吃的是地瓜玉米飯。你說能不冷嗎?

  • 16 # 悟空科學

    為什麼不少7幾年的人發現小時候非常冷,然後感覺現在的冬天不那麼冷了?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一句兩句話根本解釋不清,因為它其實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不僅包括了深刻的童年記憶在人這一生中的重要程度,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更蘊藏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乃至全球氣候的變化。

    小時候的記憶可能模糊到並不準確

    雖然人類大腦的記憶功能很強大,但依然會隨著時間的遞進而遺忘很多,尤其是那些年幼時的記憶。在經過數十年之後,還依然停留在大家記憶裡的東西往往都不那麼巨像,而是一種抽象意義上的感官資訊。比如,這裡說到的70後的人經歷了更寒冷的冬天。

    要知道現代天氣預報涉及到的探測技術不僅需要高速計算機,同時還離不開氣象雷達和氣象衛星的資料反饋,而這樣的技術和預報方法也是直到20世紀50年代左右才開始得以應用。簡單來說,70後的小時候是沒有這麼準確的天氣預報的,也就是說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當天的準確溫度到底是多少。

    換而言之,70後所說的小時候很冷,不過是兒時記憶裡留下的一種感覺,沒有準確資料作為參照依據。雖然,記憶本身就具有被遺忘的屬性,但一些對於個體有深切感知的部分卻會深埋在記憶深處。這也是為什麼說童年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都是重大的,我們可能記不清很多事的詳細過程,但那些經歷中的深刻體驗卻被烙印下來。

    生活水平的提高改變了大家的生活方式

    關於穿衣,70後的小時候本就是一個物資相對比較匱乏的年代,當時的衣物材質品類不如現在多樣化,棉花算得上是當時人們心裡暖和的代名詞。看似容易滿足的吃飽穿暖,在當時那個時期應該都是一件不那麼容易實現的事,而在吃飽和穿暖面臨“二選一”的時候,似乎將所有地都播種上糧食變成了一件更迫切的事。

    而現在,幾乎所有人的生活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管你生活在大城市,還是相對較為偏遠的農村,大家的住宿條件已然得到了很大改善。相信現在大家住的地方不會再出現“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樣的畫面,農村越來越多的都是多層樓房和大別墅,而城裡的高層建築在修建的時候就做了保溫層。

    與此同時,大家的生活質量已經度過了吃飽穿暖的階段,商場裡的衣服有各種材質,而每年的上新季都會有各種樣式掛滿櫥窗。厚度不再是衣服是否保暖的唯一衡量標準,就連保暖效果都變得不是我們選擇一件衣服的主要需求。而室內空調和暖氣的安裝,更讓我們過上了在屋裡穿短袖看窗外飛雪的日子。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從熱量的角度來說,現在大家的日常飲食中覆蓋了各種動物肉類,比如豬肉這樣含有較高熱量的食物。我們的身體隨時都在消耗熱量,而抵禦外界的寒冷同樣需要足夠的熱量。70年代人工養殖並不普遍,大家很少有機會補充動物脂肪,飢餓感會讓人抵禦寒冷的能力降低。

    社會文明的進步使取暖方式迭代更新

    不像那些曾經在地球上稱霸過的生物,人類的確表現得更具有智慧和創造力,尤其是人工取火的發明。當時的人類祖先們並不滿足於從雷擊這樣的方式中儲存火種,因為這樣的方式一旦碰見連續的小雨天氣就會因為沒有乾燥的柴草而熄滅。而在科學技術還不夠發達的70年代,柴火就是取暖效果最佳的手段,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的童年記憶裡,都有一堆人圍著一個火盆取暖的畫面。

    而現在家喻戶曉的空調,其本質就是空氣調節器,主要是透過人工技術的手段對特定空間裡溫度、速度和流速等引數進行調節和控制。雖然早在公元一千年左右的時候,一種古式的空氣調節系統就被波斯人發明,但它主要是將穿過涼水的自然風吹到室內降溫,並不能解決在低溫環境中升溫的問題。

    而後來的空調之所以擁有了制熱的功能,其實是透過壓縮機將吸入的低溫氣體轉換成了高溫高壓氣體。高溫氣體在讓水溫提高的同時冷凝變成液體,而這些液體又在進入到蒸發器之後發生蒸發。正是這樣的迴圈過程,讓空調的側迴圈水一直保持在45到55度左右,並透過固定區域內空氣的熱交換從而達到制熱的根本目的。

    但事實上,直到1974年,我國才有了第一家研製空調的生產廠家。也就是說70後的幼年,基本是沒有機會用上空調的。而在幾十年後的今天,空調幾乎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日常家用電器之一。當然,這時可能有人會說北方很多地區都是用暖氣,但其本質上都體現了取暖方式的迭代更新,之所以不單獨拿出來說明,只是因為空調的運用範圍更廣泛。

    全球氣候變暖促使溫度整體有上升趨勢

    如果從全球氣候溫度值的上升情況來看,其絕對值並不足夠給我們體感的寒冷程度帶來太大差異。比如,從1981年到1990年的溫度資料來看,也僅僅比100年前(就不說70年代了,因為只可能更小)高出0.48℃左右。我們的身體很難直觀感受到大約0.5℃的溫度差,這也是為什麼前面要用那麼多的內容來呈現其他因素。

    然而,雖然我們每天都真切的體驗著科學進步給生活帶來的便利之處,但同時也承受著這些進步的背後所帶來的環境問題。隨著溫室效應的日益積累,地球的地氣系統也出現了發射和吸收能量上的不平衡,溫度的逐年遞增導致了地球氣候全球範圍內呈現出變暖的趨勢。

    尤其是在近幾年時間裡,世界各地都越來越頻繁的出現極端氣候現象,這為我們的生產和生活都帶來了極大不便。尤其是在2000年之後,越來越多地區的高溫記錄都被打破,每年都會有不少人死於極端高溫天氣。世界冰川面積開始逐年下降,而海平面也因為全球氣候面暖,而一直處於不斷上升的趨勢之中。

    之所以地球會在人類出現的這幾百萬年時間裡發現劇變,主要就是在人類社會進步的歷程中,同時還伴隨著化石燃料的焚燒,正是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導致了溫室效應。簡而言之,科技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也導致了地球氣候變得越來越不宜居。這也是為什麼氣候變化問題,成為當今世界各國人民都最關注的話題之一,也是科學家們致力研究如何改善的重要領域。

    簡而言之,之所以我們的體感溫度沒有小時候那麼寒冷,其實並不是因為地球氣候本身的溫度升高幅度很大。本質上還是因為小時候留下的寒冷記憶太過深刻,而現在的我們又吃得更好了、穿得更暖了,以及家裡、辦公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中也多了空調等取暖工具的運用。這也說明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我們應該更少的運用感覺來判斷一件事,而是透過真實資料來尋找問題的答案。

  • 17 # 尋找金陵十二釵的後人

    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其氣候應劃為門小冰河期!不要說東北,就河南的氣候也很特別。六十年代末,夏天,白天並不特別熱,晚上睡在打麥空場裡,還要蓋被子。暴雨特別多,一下就是幾天,大街上的路都能衝出丈把深的溝。冬天,天寒地凍。大雪天特別多。晚上下雪,天明起來,都有一兩尺深。若連下幾天,真叫大雪封門,一兩個月都化不完。那時的土房低,後面茓的雪可與屋簷齊,若上了凍,小孩都可跑上房頂!臘月裡娶媳婦,車轎都用不上,一個人腰裡橫個扁擔便去接新娘子。橫扁擔是怕雪大尋不著路掉進溝、井裡。可知那時雪大不大。現在的氣溫和那時比,簡直兩重天,溫暖多了!

  • 18 # 使用者歸田園居

    我七一年人,那時真的很冷,滴水成冰。不過晴天中午的太陽很暖和,南牆根下曬太陽有種睡著的感覺。不象現在,氣溫不低,但有種陰冷的感覺。

  • 19 # 四爺2075024

    我70年的,在廣西,那時冬天真的好冷,田裡的積水結成冰,像一塊塊玻璃,偶爾也下雪,那時侯沒鞋穿,光著腳在雪地玩,下雪過後兩三天,在柴垛裡竟然還能找到一塊沒融化的雪,簡直樂壞了。

    幾十年了,除了前幾年(忘了哪一年)正月初二下過一場小小的雪,都沒見過雪。

    是不是與地球變暖有關?為什麼變暖,有誰說得清?

    反正現在是冬天,街上穿羽絨服的有,穿短袖的也有。

  • 20 # 千江水湧

    1、現在有暖氣的地方多;2、過去棉襖棉褲用的棉花質量不好,內衣不暖和,往往棉衣和內衣之間有空隙透風;3、現在營養好身體耐寒;4、現在工業發達,熱源多,住宅保溫性好;5、過去確實比現在冷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兩個多月了,孕吐啥的太難受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