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65127812666

    首先,要對中醫感興趣。然後,看一些入門級的書籍,如:中醫學基礎。瞭解自然界陰陽五行基本概念及關係、人體臟腑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診斷基礎、主要湯頭和中藥的作用,就能對一些常見病有所瞭解了。

  • 2 # 楚御風

    中醫就像江湖門派一樣,有各種各樣武功路數。要根據本人的性格品行悟性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子。先用一年時間,廣泛閱讀中醫書籍,如果看到某一本非常契合自己,那就多讀幾遍,深入的讀。如果碰到有疑問,那就以問題為嚮導,再找書看。按自己的興趣不斷閱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不要一開始抱著大部頭死讀,把興趣搞沒了。找到跟你有緣分的那幾本醫術。讀通了,就入門了。

  • 3 # 廣森703

    開始死記硬背,過了初級,慢慢就好了,但是臨床經驗會學的更多,畢竟中醫的東西還是很深奧的,就算是經驗豐富的老中醫也不一定都是很厲害的

  • 4 # 王超

    我分享一下我非中醫學學歷學習中醫的歷程,供大家參考。

    一、我在學校裡學的是中藥學,也學習了一點中醫基礎理論,但是印象並不深刻,後來畢業後在一家中醫院工作,切實感受到中醫的博大精深,也覺得中醫很神奇,我記得我們醫院有個老大夫會用周易給人看病,還能算丟失的東西在哪裡能找回,就覺得這個東西太玄了,後來我就找這類方面的書看,發現看不懂。

    二、本身我身體也比較弱,我就開始看一些養生的書,記得最喜歡的就是中裡巴人的《求醫不如求己》還有一些按摩方面的書,關鍵是這些書都能看得懂[捂臉]。

    三、再後來我就認識了我現在的老師,他看我悟性還可以,就讓我看中醫的四大經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這幾本書,開始也看不懂,找了很多白話文註解看。

    四、有了一定基礎後我又學習了《周易》《四柱命裡理》《五運六氣》等比較玄學的東西。

    五、再後來正式拜師學習中醫了,走中醫師承之路了,系統的學習了《中醫基礎》《中醫診斷》《中藥學》《方劑學》以及內,外,婦,幼兒,針灸等。

    六、現在我還是一名小學生,很多中醫知識需要去學習,去實踐。

  • 5 # 語晗說的那些事

    中醫的入門途徑大概就有十多餘種,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合適自己的,這樣才會讓自己在以後的學習生活當中更有利於去深入瞭解,深入體會。最重要的還是學醫的路途充滿艱辛,一定要有耐心、恆心、決心,無論過了多少年,你都要抱著學習探索的態度來自學中醫,在學校老師那裡學的只是皮毛(無論你的中醫學歷有多高),只有在實際生活中活生生的應用中醫,才能真正理解認同中醫,也才會把中醫應用到極致,以致把中醫發揚光大。

    第一:中醫講究的是天人合一,所以特別重視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現代人因為自以為掌握了天地秘密,不重視人體晝夜節律,因此而受害的地方多如牛毛。試問現在有多少人,晚上熬夜不肯睡白天卻怎麼也起不來?夏天猛吹空調吃冷飲?長此以往,身體怎麼會好?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學習中醫,其中一點就是要學習古人的生活觀。古人的生活比較貼近大自然,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總結了大量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並如何在大自然中好好生活的智慧。

    所以,《黃帝內經》開篇就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如果我們懂得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與四季時間的關係,在生活中“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那健康當然指日可待了。

    第二:走進中醫,明瞭中醫陰陽、五行、六氣等基本概念的內涵,迅速掌握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體系構成的理論,追本溯源,切入中醫之門。

    中醫學基本特點: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陰陽之間相對立,依存互根不分離,消長轉化並發展,陰平陽秘為目的。人身陰陽為生理,陰平陽秘為和氣。調理陰陽救偏弊,虛實寒熱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

    五臟所主:

    1、心位胸中外護包,血脈神志汗液曉,開竅於舌華在面,君主之宮藏神要記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衛氣外布皮毛間,通調水道開竅鼻,古人又謂水上源。

    3、脾為中焦主運化,統血肌肉四肢間,開竅於口華在唇,後天之本倉廩官。

    4、肝為脅部主藏血,疏洩又分兩種說,一說消化主情志,一說消化主疏洩。其華在爪主筋健,開竅於目記心田。

    5、腎為腰部主藏精,生殖發育是本能,納氣生髓又主骨,主水開竅二陰經。其華在發通於腦,開竅於耳記心中。左腎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輕。

    藥王孫思邈有言:“凡欲為大醫,必須諳……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中醫基礎,是中醫入門之必修課程,它帶領我們走進深奧的中醫體系裡面。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透過你的思考,將問題自我消化,打好學習中醫各派理論的基礎。

    第三: 學習目的或者動機 這是決定你能否堅持學習下去的最重要因素。許多醫學大家學習醫術的初衷要麼是自己或者親人有病在身久醫不愈,燃發了自己學醫的強大意願最終成功;要麼是從小因為耳聞目染產生濃厚興趣從而身入杏林的,此者也比比皆是。所以要找到一個正確的動機,樹立你持之以恆的學習動力。

    第四: 學習中醫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特別是古文基礎為最好,畢竟最終很多中醫理論需要你自己從經典的古籍中尋求答案。

    第五: 需要有一定的時間;中醫本質是一門嚴謹的,學科齊全但又彼此呼應的,根深葉茂的知識體系,絕對不是一鱗片爪的片段化知識。同時,中醫又是一門實踐學科,所以除非你親自給患者看病,即使你看了汗牛充棟的中醫書籍,還是沒有辦法學會中醫。

    以上是我對中醫該怎麼樣入門的一點淺顯的看法,僅供參考。希望我們共同學習探討。

  • 6 # 陽仔影視影片

    有不少中醫愛好者,和中醫初學者,都面對著同樣的一個困惑:我想學好中醫,但究竟該怎樣學呢?

    中醫的學習,大致可以劃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一,蒙學階段;

    啟蒙是此階段的重點。需要學習的內容,在古代就是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與湯頭歌訣這四小經典。現代的中醫教育,已經在內容上更加充實,在結構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這五門核心課程。作為在校學生,是要求系統學習的,無須多說。

    對於自學者,無論內容,還是方式,都需要做適當的調整才好。因為在缺少老師指點的情況下,要系統學習上述幾門課程,存在幾個常見的問題:

    1 內容枯燥,難以入目。課堂的講解可以是很豐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東西;而且教師是活的,可以根據學生的狀況,隨時進行調整。這與整天面對一本死沉沉的教科書是皆然不同的;

    2 沒有重點。一本中醫基礎理論,絕不是每一個章節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髒象學說,絕不是五臟的位置在任何狀態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臟的生理功能,絕不是對臨證起到相同的指導意義的。所有的這些不同,這些輕重,是需要老師指點的;

    3 易生誤解。中醫理論,非常崇尚“理解”與“領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領悟,都需要有一個認識的平臺,即對概念和關係的基本認識。自學者由於缺少前輩指導,很容易在起點上走偏,從而產生對整個中醫學的偏激認識。

    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種種問題,建議自學中醫者在啟蒙階段,採取以下的學習方法:

    1 多讀中醫前輩的傳記,以及他們關於學習方法的論述性文章。他們走過的路,看起來笨拙的很,實際上常常是中醫入門的最佳捷徑。多向前輩學習他們的學習方法,幫助將會是非常大的。這裡強烈推薦一本書:《名老中醫之路》第一輯。把這本書熟讀過三遍,不但是學習方法方面可以豁然開朗,在此過程中就可以學習到這些老先生很多寶貴的學習體會,臨證心得。

    2 利用好豐富的網路資源。現今資訊的時代,已經把學校的大門很大程度上打開了。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比較輕鬆的得到機會,向各中醫院校的名師學習,收看他們講課的影片,而且全部免費。這樣的學習,雖比不得在教室的環境裡,聆聽面對面的傳授更有感覺,但比起死讀書本,總要強的多了。

    3 教材的選擇要兼顧權威性和趣味性兩項原則。學習,自然是離不開教材和參考書。教材方面,還是主張正規的全日制教材。每本書都是經過幾十位專家嚴格把關,權威性是最好的。至於版本,個人比較傾向於七

    版教材。除針灸學外,七版教材的整體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煉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錯的選擇。趣味性的參考書,是自學必不可少的調味劑。可以讓學習多些樂趣,少些乏味。感覺目前比較暢銷的幾本養生保健書:《人體使用手冊》、《求醫不如求己》,以及《小說中醫》等,雖然在整個理論構架上,與正規學院派存在不少差異,但是作為調味品,是足可以勝任的。另外,《思考中醫》一書,更加側重對中醫理論的闡釋發揮,有不少獨到的見解。有餘力的朋友可以選讀。

    4 最後,就是要強調循序漸進的步驟。一名中醫在校生,學習這幾門課的時間是三年(當然還有其他課程);古代中醫學徒學完更加精簡的四小經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所以,大家在自學的啟蒙階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和進度。太緊或太鬆都會為將來的半途而廢埋下伏筆。

    二,四部經典學習階段

    經過前期的蒙學階段,有了對中醫學的初步認識,就可以進一步深入學習中醫的四部經典著作了。也就是《內經》,《傷寒》,《金匱》,《溫病》。

    有一些學生認為經典都是過時的老土東西,不過是講中醫怎樣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嘛;我們已經學習過中醫基礎中醫診斷,還有什麼必要學習這些陳腐的東西呢?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想這樣來回答:

    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有兩個不同的體系:一個是自然科學的體系;一個是人文科學的體系。自然科學的發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後,新興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為學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論出現。但是人文學科的發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無法替代老子的價值,孟子也無法頂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卻需要時時從孔孟的學說中汲取營養。後世當然可以發展,而且必須發展,但是經典的價值是無論誰也無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學領域裡,最新的理論永遠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學科裡,想要把握最先進的理論,就意味著需要用最短的時間,重溫古人曾經走過的路,再在實踐中發展創新。

    “不幸”的是,醫學更多的是一門“人學”,醫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這就決定了醫學的性質本身,更趨近於人文學科。經典的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認為,既然經典是最好的,後人永遠無法超越經典,達到古人的境界,還有什麼必要學習現代的中醫教材,妄走些彎路呢?

    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要想與古人交流,向他們學習,至少需要一個條件,就是我們得知道古人在說什麼。作為現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國化的環境裡,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全

    全部都是嚴重西化的。這樣的狀態,讓我們與古人之見產生了距離。雖然寫著同樣的文字,說著同樣的語言,卻無法相互理解了。中醫教材的價值,就在於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試著表達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說,現代的中醫教材,就是在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語言上的橋樑。讓我們可以比較容易的,與古人的思想發生共鳴。

    那麼經典的學習,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當老師的都知道,講基礎課是比較容易的,但講經典課就相當的難。難就難在先是需要教室鑽進去,理解古人想要表達的所謂“本意”,接著表達出來給學生。

    那麼對於自學學生來理解經典,難度自然就更大了。

    對於經典的學習,我提以下幾個建議:

    1 明確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確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裡的。學習經典也是這樣。先假定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對中醫理論的認識理解,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吧。

    那麼這種情況下,學習的重點,就在於如何將經典中的思想用於臨床病症的治療。這樣的話,逐字逐句的鑽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許多純粹的理論探討著作也就不一定適用了。相反有些將經典的內容加以應用,條文下緊隨著治療醫案的書籍文章就要好的多。僅舉例兩本《黃帝臨證切要》(書名不一定很確切了),《經方實驗錄》。用這樣的說來配合經典的學習,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學起來才會更有動力。

    如果是從哲學、史學甚至文學的角度來學習,我這裡就不多說了哦。。

    2 從淺到深的學習。

    自學者,學習文言文有困難者,不妨先從白話文入手。雖然也會遇到譯文質量不好,影響理解的時候,但畢竟也是經過專家認可,質量相對還是不錯的。誰又能保證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評判價值的惟一標準嗎?

    翻譯的版本,可參考幾部標題為《××校釋》的書,逐段譯的,質量還可以。

    3 遇到問題,多參考注家。

    閱讀古文,在理解上無論如何都會遇到問題。這時候,多參考幾位注家的註解,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經過千百年的傳承,歷代醫家中,很多是花了畢生精力來鑽研經典的。他們對經典的理解認識,常常可以為我們開啟一片新的天空,開闊我們的思維,形成新的認識。學經典而不讀註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對經典的注家常以千記,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幾十家。這裡不便一一介紹。相信在經典學習的過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講到的白話文的學習過程中,都可以瞭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們的著作。自學者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相應的選擇來讀。

    以上把中醫入門的前兩個環節大致的介紹了一下。

    下面的兩個階段,即臨床摸索階段,臨證與經典相參階段,距離當下的中醫愛好者群體還比較遠,暫時先不講了。日後有機會,再繼續來談。

  • 7 # 淘哥說中醫

    居國認為首先要有興趣!只有對中醫有濃厚的興趣才是基礎!才開始進行第二步!第二步就是把中醫基礎好好學習一下!可以網上學,也可以去學校學習,也可以去一些培訓機構學習!不建議先看黃帝內經等名著!第三,找一個臨床老師跟師學!這個很重要!中醫必須來自於實踐!來自於一線!跟師的同時就可以為考取醫師資格證做準備了!!如果不想拿醫師資格證就不需要去公證!直接學習就可以!最後,有理論基礎,有臨床實踐經驗,再看中醫四大名著!以上建議,僅供參考!謝謝!

  • 8 # 飄一心隨風遠

    中醫中藥,從娃娃抓起。國家應從政策,教育等方面多給予支援,讓一些高校招收少年班,由中醫藥領域的專家培養中醫藥人才,徹底改變中醫中藥後繼無人的現狀。另外支援鼓勵一些中醫傳承世家去傳承更多的中醫人才,國家給予認證扶持。

  • 9 # 服裝人海哥

    中醫一直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是任何人都可以學的,但是如果你想以中醫為生為他人治病療傷,還是需要一定的資格,畢竟醫學和生命的健康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如果非醫學專業人士想要從事中醫事業,畢竟是要接受專業的中醫學習。

  • 10 # 九源地本草精選

    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原來年輕的時候愛國學。因為是歷史系畢業。國學經典基本上看完了。後來工作關係看看本草綱目神農本草類的。後來發現自己需要系統學。買本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診斷學 中藥學 方劑學。。。。。基礎理論是跟潘毅學的。後來碰到李華師父,指點從倪海廈老師學起醫理。李可的方子。跟著影片學習完倪海廈老師的 針灸 黃帝內經 神農本草 傷寒 金匱 後。就看李可大師的方子。慢慢的應用吧!後來碰到跟診老中醫師父。師父就讓從醫宗金鑑 四診心法 開始背誦。背誦完四診,就開始跟郝萬山學習傷寒。然後背誦傷寒金匱中。。。。

  • 11 # 國夢醫緣

    當代學習中醫需從中醫基礎知識學、中醫對疾病辯證學、中醫臨床知識。打好前期基礎知識之後應對藥物標本識別(氣味、苦味等)和藥材製作過程。

    多與老中醫溝通傷寒論及湯頭歌加減等知識。

  • 12 # 禪悟人生113

    首先,你得喜歡中醫,只有喜歡中醫的人才有悟性。中醫藥學博大精深,先從中醫基礎學起,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就是基石。再多看中醫名著,再學習認識野生的草藥,這才是重點。

  • 13 # 中國古中醫學派

    中醫出自易經河圖,所以先學好理論才能辨別真假是非。傷寒論黃帝內經難經這些經典一開始不要看,你也看不懂,也不要看各種註釋。

    幸虧祖師爺彭子益著作圓運動的古中醫學這本書。這本書就能把你帶入國手行列。就看這一本就行。把中醫的基本功打好,在看其他的就非常輕鬆。

    看了之後你就明白為什麼學院派,各種派都有軟肋和治不了的病。都走偏了。

  • 14 # 龍雲思鄉

    此問題是病句!

    表述,邏輯不通順!

    建議修改為:

    學習中醫者,怎樣達到“入門“?

    請問:中醫的“門“是啥?

    如何判斷入門?

    建議專門發問“~已經在“門“裡面的“人!

  • 15 # 平章芯事

    中醫分三部分:醫理、醫藥、醫法。

    有人從難入門:《內經》、《本經》、《傷寒》+《金匱》

    有人由易入門:《內經知要》/《醫學三字經》、《藥性歌括四百味》、《湯頭歌》

    有人看教科書:《醫宗金鑑》(清朝的醫學教科書)

    有人一兩本書入門:《靈樞》、《幼科鐵鏡》(火柴棒醫生)

    有人讀書無數:《千金方》、《外臺密要》《臨證指南醫案》、《張氏醫通》、《……》

    有人一科入門:《傅青主女科》

    有人怪誕入門:《辯證錄》、《三兩三》

    中醫涵蓋太大,各有所長,其實根本不統一。

    基本上分為大方醫和賣藥醫。大方醫基本上是摸脈開方的醫生,基本上都是《傷寒論》的路數。賣藥醫就是家傳秘方,以此為生,有單方一味氣死老中醫之說,因為有些的東西完全說不通為什麼,但它就是能治病。

    ps:凡是提議讓你去學習《本草綱目》的,你可以打死他!《本草綱目》就像《辭海》一樣,只是一個工具書,根本不可能靠學習辭海學成功文學。

  • 16 # 使用者達生園

    從你自己思想,自己人體,共識大自然,黃帝內經為導向,傷寒論來找症,本草剛目為方的指引。三本書學得十份一你就是當代醫神。

  • 17 # 板牙申

    中醫的根基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這與西方的思維方式有天壤之別!

    切記!切記!切記!

    千萬不要用學校裡的分科學習的思維來解釋或學習中醫!

    最好把以前學的一些所謂的生物,解剖,化學等等知識統統暫時忘掉!把腦子放空,先由最基礎的陰陽五行開始學起!

    學習的過程中最好兼學道家的思想體系,這樣才能入得中醫的正門,不至於誤入旁門,偏離中醫真正的精髓要義!

  • 18 # 平凡人生所聞所想

    喜歡中醫已經很久了,剛從學校出來時買了《本草綱目》,事先宣告,本人不是學醫的,併為此遺憾好久。那是一本從舊書攤淘來的寶貝,喜歡的不得了,經常拿出來翻一翻。特別是菜部和果部,針對養生保健的。身體不舒服的時候,自己還會根據症狀自己進行調理。現在也經常看,20多年了,一直很喜歡。

    後來先後有買過《家用穀物果菜治病小竅門》、《零起點帶你體驗中醫的12堂課學中醫》、《湯頭歌訣》、《千金方》等。要問我中醫入門了沒有?回答:還沒有,還在門口徘徊。中醫博大而精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持續探索。

    我個人認為,不管中醫也好,西醫也罷,實踐重於理論。好的理論也需要實踐來驗證,要先學好中醫,還是找一個德高望重的中醫老師帶帶,學習下方劑、看病比較靠譜。自己學習的只是調養防病,保養身體,要想治病救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 19 # 良心調料

    我認為首先需要學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和《難經》。其次跟明醫學習,一定要跟中醫藥大學的國醫大師透過拜師跟師抄方學習。還要多臨床實踐。

  • 20 # 宇宙第一刀客

    去北,上,廣等一線大城市醫院,都瞧不好的病,花老了錢,受盡了病疼折磨,帶著萬千的好奇,疑感,甚至一點不屑,卻被一小把野生的對症中草藥治好了。那種驚喜,那情緒,抱著你千恩萬謝!比他親爸都親,不收他錢都不行。九頭牛都拉不回,非要入門學中醫,連周圍親戚朋友都帶上,還讓自已“小鬼”將來報考中醫。小小有效中草藥治療經歷,是中醫入門的不二法寶,我周圍有很多45歲以上的人,經常圍著我學中醫,我讓他們去學西藥,吃冒著滾滾黑煙造出的西藥片,更簡單,他們都不約而同頭搖的像潑浪鼓一樣,都說不!你說他媽的邪門不邪門。年輕時無知,圖快,吃西藥;年老時,老江湖了,看透了一且,反倒學起了中醫,絕大多數。你不讓他入門,都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將接過世界第一邊後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