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稍息4
-
2 # 遊藝軒主郭良坤
謝謝邀請!我認為對於初學某種書體者,臨帖要先專後博。只有把一個帖經過反覆臨摹,吃深吃透,全面掌握原帖的點畫、結體等特徵,直至神似,再出帖就有了基礎,使人能看出你出帖寫出的字有法度、有繼承、有你臨的這個書法家的影子,這才達到了習帖目的;如果開始就今天臨顏體,明天改臨歐體,後天臨柳趙,博倒是博了,但是最後哪一個帖也沒有臨像,更談不上神似,那就不可能入帖、出帖,寫的四不像;即便能入門,也是事倍功半。對於有書法功底者,臨帖可以博,能夠從諸家帖中廣泛吸取營養,開闊眼界,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像趙孟頫等大家,都是終身臨遍諸多名帖,最終留名千古。僅為個見。
-
3 # 麓風軒書法臨帖,初學時宜師從一家,先專精,後博取。先專一門,收穫會更多,感悟更深;後博取,可以進一步豐富,獲取更多藝術養分,這是絕大多數學書的成功之道。
有位書法同道談臨帖時打了個很形象的比喻:甲乙兩人同時打井,甲用十天時間打通了一口井,乙在十天時間內同時打了十口井,都是淺嘗輒止,未見水出便另擇地再打。結果甲十天之後便可以飲用清澈甘甜的井水,而乙卻還遙遙無期。
這個比喻讓我感觸很深。初學者如果想早日嚐到藝術清泉的甘甜,也不妨先集中火力,在一本帖上下功夫,切不可三心二意,待你可以享用該帖帶來的恩澤之時,再走博取之路不遲。各位書友覺得有沒有道理呢?
-
4 # 中州耕牛堂主
學習書法,臨帖是不二法門。在臨寫前,應選擇自己喜歡的書體,和喜歡的書體中的某一個風格的古帖,專工一帖,堅持臨寫。當把一帖臨寫到七八像時,就已具備了出帖的條件,這個時候,可以嘗試換帖。在臨寫新換的字帖時,在專工新帖的同時,應把三分之一的精力用兼臨寫先前臨寫過的帖子。這叫臨寫新帖,鞏固已臨的帖。根據自己的習書的進步情況,當你把第二個帖子裡字臨到七八分像時,再另行選擇其它帖子專工之,同時還要拿出一定的時間,花費一定的精力鞏固先前曾臨寫過的帖子。這就叫先專後博。
我認為,學習書法者,一生能把一個書體臨寫好,並能遊刃有餘地用於書法創作,就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了。學的書體或古帖多了,反而什麼也學不透,學不精,記不牢。學書法,宜專不宜博!
正常情況下,如果能把一個帖子裡的字臨得有七八像,起碼需要三至五年時間,這還是學的快的。啟功先生八十多歲還在臨趙孟頫的字,而且也是專工一帖,當別人說他已得其八分神韻時,就高興得不得了啦。吳昌碩大師對金文《石鼓文》情有獨鍾,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也都用在臨習《石鼓文》上了,他九十三歲時,仍在專工《石鼓文》。可以肯定地說,他臨的《石鼓文》自清代之前到民國之後,無人能夠超越之!
(上圖為吳昌碩臨的《石鼓文》)
所以說,學書法應先專而後博取。但有一點,所謂的“博”,是有度的,並不是無休止的,所以說,在博取時,一定要把握好一度。
(上圖為盧中南老師寫的歐楷)
如果書者學的是正書,可以把章草和行書學一學,以便創作時落款之用。
-
5 # 東方神4571775636926
學習書法,當然應該先專門學習一個帖:一行字,甚至一個字。
當然,在確定要學習某一帖之前,可以對該書體進行全方位的博覽,以便從中篩選出最合自己心意的碑帖,進行學習。
-
6 # 文曉555
先專有自己的基點,然後再看看其他怎麼樣,與自己有什麼區別,在自己基礎上有什麼借鑑的地方。如果先博,就沒有立足點,寫的往往是四不像。
-
7 # 藝名劉琳聚墨緣
以我的拙見:先“博”,再專。原因是因為許多大家用筆各有千秋,獨樹一幟。各有各的風采,各有各的絕技。把那些精彩的部分作為己用。哪怕是一筆畫,比如一個點,鉤,撇,豎,捺,豎鉤,斜鉤,豎彎鉤,折溝,折彎鉤,臥鉤(心鉤),斜鉤,或者一個字或每個字的筆畫分配等。這些都要融於心中,靈活用於筆端。要把它學精準,練精準。然後專心於用筆,用筆的輕緩,流暢程度,特別是,個別字與眾不同的地方的用筆。更要熟練!這樣你才會,集眾家所長於一身。長此以往,你才會用筆功底深厚。書寫起來,遊刃有餘,得心應手。
-
8 # 齊金論書
學習書法應該先專還是先博,這個問題我認為需要辯證的去看待。
書法入門,是筆畫訓練,這個可以不分書體,但是筆畫是依附在漢字上的,你從什麼形態的筆畫入手,決定你就要從與他相應的書體入手。
俗話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書體是不是你喜歡的呢?寫起來你是不是會感到有成就感,比較舒心?
因此來說,前期選擇的話,多看一些不同風格的字,多臨一些不同風格的字,用手用眼用心去真切的感受一下他們的不同,從而選擇出自己最喜歡,也最適合自己上手的帖。
孔子講,博觀約取,說的就是先博後專,我們大學教育的學科設定,像本科,研究生,博士生,也是先通識教育,後專業細分,最後越分越細。
上面是從前期選擇上來說,先博後專有他的優勢。反過來說先專後博也有他的優勢。
學習書法如果先專後博,優勢在於前期雖然求真求像時,困難重重,但到了後面融匯百家時會如履平地,一馬平川。也就是老話說的一藝通,百藝通。紅燈記裡李玉和不是也說,有您這碗酒,什麼樣的酒我都能對付。
歸根結底一句話,本質上他們是相通的,基本功不分書體。
不論是先專後博,還是先博後專,對於初學者重要的專,你能不能把自己沉靜下來,走進帖裡,用心去體察每個字的一筆一劃,一絲一毫,然後用手能把他們大致不差的寫出來,這個最重要。沒有這個功夫,怎麼寫都不行。
-
9 # 老牛1550574
學書法目前來說是個大眾化的問題,也是
普遍性的無論兒童或是成人都有存異,就
臨和博本人愚見有下列幾個觀點,講的不
對請業內人士指正。
第一,要想學好書法,必須先找一本自己
喜歡的字貼,如楷書,歐,柳,顏,趙,隸
書,如曹全碑,張遷碑,史晨碑等,篆書,如
李斯小篆,鄧石如篆書字貼等,不建議剛
學就學行,草。
第二,堅定了學什麼範本,就開始臨習,要
持之以恆,不要一曝十寒,不懂就問,多同
書友交流或向老師請教。不建議中途換貼。一
種字貼臨到形似或者是神似是可另行學它體。
第三,習書法不是一日之功,現在有大部分
人都中送退場,要耐得住寂寞,步步為營方
有預想不到的效果,曾記有位高人這樣講,只
要是正常人,只要堅持做一定成為某個行業的
專家。
-
10 # 雲墨書法
學習書法,當然應該是先“專“再“博”。
一個小孩,如果連路都不會走,怎麼可能去跑去跳呢?學習書法也如此,第一步:先好一本字帖,顏體,柳體,歐體或漢隸,每個人可根據自已喜歡的風格來選擇,第二步,根據自己所選擇的書法字帖認真臨帖,先從點,橫,撤,捺開始,用心臨寫,第三步,熟練掌握所選帖筆法和每一個字的間架結構後,可採用背臨和集字書法創作,第四步,待對所選字帖爛熟於心後,可大量臨習相關碑帖,並進行書法創作,第五步,待熟練書寫好一體書法後,可瞭解行書,草書筆法或其它書體,此時的你,已俱備了一定的書法功底,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當然,書法學習由專到博是一個漫長而枯燥的過程,如果學書者沒有持之以恆的信心,沒有耐得往寂寞的精神,是學不好的!
-
11 # 南楓希
在我看來,無論是選擇先專後博,還是先博後專(當然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能力),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就好像是去爬山,從前山開始爬與從後山開始爬,都可以到達山頂。只是路有平坦、崎嶇的分別,途有遠、近的不同,一路走過,看到的風光也是各有千秋。只要到達山頂,一覽眾山小,無限風光,盡收眼底。那時候,再想一下,走什麼樣的路還重要嗎?
-
12 # 一塵堂主
對於初學書法的人來說,必須在“專”上下一番功夫,具體需要多長時間因人而異。悟性好的一年左右,悟性差也許需要三年或者更長時間。
書法入門,選帖很重要,選對了帖,上手就會相對容易一些。
當自己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之後,遍臨諸體百家是必然的選擇,除非自己不想在書法方面有所作為。
當然,學好書法,緊靠技法的熟練是遠遠不夠,如果想登堂入室,還需要諸多方面方面的修養。比如,史學,文學,美學等…… 畢竟,書法一門綜合性的抽象藝術。
-
13 # 清揚有儀
建議:先專後博,博而又專…
專…專一貼,專一家,專一體
博…博各家,博各體
有一個博是必要的:博覽群帖,開眼界.
字內功夫:筆法、字法、章法技術解決,
字外功夫:文化和精神。
-
14 # 藍色的梅子
個人觀點,練習書法應該先專後博。因為只有把一種字型練好了,有了一定的基礎,再去練其它的體,一專多長,觸類旁通,才能更好的吸取各種字型的風格,運用到自己的風格中來。
-
15 # 無為大聖o
如果把專定位在寫字上,搏定位在讀書上這樣作就合理了。那麼專寫什麼字好呢?完全可借古人的學書法的經驗,比如:顏魯公求教於張旭.如何才能齊於古人?長史曰:書之求能切功真草,今以授子可思其妙。
由此可見古人學習書法是把真書和草書列入第一位的,如今我們都可以買一本墨跡的智永真草千字文來臨寫,在這點上我們比古人幸福多了。所以說專就是專功真草二書就很好了,能做到每天寫幾小時的字,讀幾小時的書那是多麼幸福的生活呀。
-
16 # 三悟軒
“專”與“博”是相對的,不能簡單的進行排序!
以大家熟知的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為例,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價他:“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擾龍蛇戰鬥之象,雲霧輕籠之勢,幾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書,出於太令,別成一體,森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永,潤色寡於虞世南。其草書迭蕩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之致。”
可見歐陽詢在書法上的“博”,也恰恰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博取,他的楷書才獨具特色,既有隸書的舒展遒勁,又有魏晉碑刻的險峻剛直,被後世尊為楷書之冠!
再看看顏魯公,楷書氣勢恢宏大氣,以“顏筋”名世,行書更有“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無不是有博取而得專精。
個人認為應選定一個“專”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博取,汲取其他書體和書家的優秀特點,更有利於促進自己“專”的精進與提升。“博”應建立在一定程度“專”的基礎之上,以“專”促“博”,以“博”助“專”,才是合理之道!
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的“朝秦暮楚”,頻繁更換字帖,既形成不了自己的風格,又不能“諸體皆善”,反而是事倍功半。我們常說“厚積薄發”,應該理解為縱向“專”的積澱和橫向“博”的延伸更為貼切,您說呢?
-
17 # 春雨書齋
一般認為學習書法應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就是專一,找到一種自已喜歡的書體如隸書楷書等專心學習幾年。第二階段是博採眾家之長,廣泛涉獵歷代經典法帖,從中增長見識,吸收營養,並專心研修其中的一二種、二三種書體。康有為說過"觀千帖,方能帖"的話,也是說的精與博的關係。只精不博,易成井底之蛙。只博不精,學書難成氣候。既專又博,先專後博,是為學書之正途也。
-
18 # 貴陽國鋒練字—薛春生
懂得書法的人,90%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先專後博。意思是先專門找到一本自己喜歡的字帖來臨摹,把要學習的字帖臨到純熟。然後再去臨摹其他的字帖,取百家之長。
-
19 # 習兿無涯
我認為學習書法應該有一個"博-專-博"的過程。
第一個階段,博,是指博學。練習書法,應當先掌握一定的書法理論,泛泛的學習、瞭解諸家、諸體,明白書法發展歷史,等等
第二個階段,專,是指入門階段,儘量專一。根據自己的興趣,從某個領域,或者某一家某一體入手,專攻、精攻,以期達到較高水平,我身邊的朋友中,楷行篆隸草,從這五體入門的都有
第三個階段,博,是指"學諸體,博取眾長"。我中國傳統書法精粹,浩如煙海,豈可淺嘗而止?所以,當練習到一定程度一定水平時,可能就會產生不滿心理,不滿足於某一體某一家,於是"博學",即廣泛的學。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粗淺看法,也許不盡對,還望各位方家指正
-
20 # Hello字先生
書法長期堅持“與古為徒”的傳統,古老的東西一般比較稀少,稀少的東西才會被人們收藏,而收藏本身又是經濟地位和文化品味的象徵,所以當一件物品被人收藏,它就會變成有錢人高雅情趣的象徵和社會財富的象徵,因而身價百倍。歷史上的書寫遺蹟和當代人的書寫,可能都具有“不規整,有意趣”的特徵,但是古人不能復活,隨著時間的流逝,古代留下來的書寫遺蹟只會減少,不會變多,古代的“民間書法”也就顯得很珍貴。而當代的“民間書法”則不同,它們正在源源不斷地被製造出來,如果誰願意收藏,要多少有多少。況且,古代那些無名氏的作品,往往經過了學者們的研究,有的還被收藏家收藏,因而具有了一種古代的光環,對它進行臨摹和學習,會讓人感到置身於歷史的淵源之中,從而獲得一種神聖感。
所以說,“與古為徒”就成了書法家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告訴書法家哪些東西可學,哪些不可學,他們會自然做出選擇,並不需要更多的言辭來解釋。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我個人覺得應該先專,我們所要臨習的點劃、結體、章法,各個書法家的字帖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書法家不同時期的字帖也不盡相同,上來就博臨會把自己臨暈了,寫出來的字也會四不像。何況選對一本帖,只要功夫下夠,想學的基本都可以學得到,等吃透了再研習別的。我覺得選帖有兩點挺重要的,一個是一定得是正統名師的,再一個是自己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