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萬曆年間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有明朝亡於萬曆的說法?
11
回覆列表
  • 1 # 歷史大學堂

    自王振專權始到萬曆九年(1581年)張居正去世,通常被認為是明代的中期。明代這一百多年曆史的基本特徵是:大部分時間內帝王失去了勤政進取的作風,宦官擅權,高層官員爭權奪利,普通官員追求浮華的生活,政治日趨腐敗。在商品貨幣經濟不斷髮展的刺激下,明前期所創制的許多社會制度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形勢,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益突出。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鞏固明王朝的統治,從嘉靖年間開始,許多官員先後提議多項經濟和政治改革。到萬曆初年,張居正改革則把這場革新運動推向高潮。然而,由於統治階層內部複雜的權力鬥爭,以及皇權執行的專制與獨裁,改革觸動了一大批當權者的既得利益,也損害了廣大中小地主階層和農民的現實利益。張居正死後不久,即受到抄家懲處,明帝國的改革氣象隨之蕩然無存。 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十歲登基,在首輔張居正和母親慈聖皇太后的輔佐下,初期尚能勤於政事,愛惜民力,節制有度,是一位“好皇帝”。但親政後卻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沉溺於酒色,以酗酒而聞名。有官員說他“每夕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據說有一次他喝得酩酊大醉,竟然荒唐地割下了宮女的頭髮,還差點將身邊兩名宦官打死。他本人並不以此為恥,還振振有辭地說,“誰人不飲酒?”活脫脫的酒鬼一個!朱翊鈞又是個好色之徒。

    他寵愛鄭貴妃,與之朝夕相處,貪圖春宵一刻的快樂。他在後宮多行淫亂,弄來十個小太監,玩起“十俊”的同性淫亂的勾當。為滿足永無止境的淫慾,他迷戀飲鴆止渴的房中術。20多歲就搞得身心俱疲,常常動火熱症、頭暈目眩,這是他多年無法臨朝的原因之一。他長期怠政,勤於搜刮,加劇了明末官場的腐敗。官員奏疏多被“留中”,嚴重挫傷了官員參政、議政和行政的積極性。在職官員的考課升遷時停時行,不少官位長久空缺,助長了官場上的因循拖沓之風,為各級官員貪汙納賄、欺壓百姓洞開方便之門。明朝的政治環境日趨惡劣,社會矛盾加劇,農民起義、市民暴動、軍兵譁變、民族矛盾尖銳等問題日顯突出。至末代皇帝崇禎上臺時,明王朝的統治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所以,清朝人在修《明史》時,就發出了“明之亡,實亡於神宗”的感慨!

  • 2 # 滄海不繫舟

    說明亡於萬曆,我認為是因為萬曆年間出了二件大事而埋下了亡國的禍根,但不應由萬曆皇帝本人負責。一件是邊軍軍閥初步形成,李成梁養敵自重,放任女真統一各部而逐步崛起。第二件是東林黨人形成並壯大而且做到了在野干政。二件事看似毫無關聯其實對大明的生死存亡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到了崇禎帝時期,加上流寇作亂,三股絞索形成合力,大明必亡。諸位有興趣可以查閱一下南明史料,亡國在即,宗室、東林黨人和統兵將領依舊爭鬥不斷,大明亡國,中華衣冠俱毀實乃天意。一段不堪回首的血淚史…

  • 3 # 思考的我

    更深層次的是小人與土匪佔據了一切,知識分子喪失骨氣與氣節。 抗戰的時候,知識分子透過反思南明那段歷史,意識到當一個民族特別是知識分子喪失基本的是非觀和氣節的時候,往往是不堪一擊的。明朝知識分子喪失氣節,是南明迅速滅亡的一個根本原因。與之對比的是,南宋的條件要相比較差的多,既缺少正規軍,又沒有多少地盤,面對的敵人要強大的多,卻仍存在一百多年。而南明的條件要好得多,帶甲百萬,有大批的正規軍,相當精銳,卻以摧枯拉朽般的速度滅亡,從此在滿清的統治下生活了將近300年,與西方的科技文化差距進一步加大,最終導致了近代史上的列強欺壓的歷史,不可不為深刻的歷史教訓。滿清的歷史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但歷史教訓不容忽視。誤國權奸馬士英被明史列入奸臣傳,是小心眼,動不動就要羅織罪名逮捕他人,徹底將明朝的最後生命力最徹底消滅掉,史書上有大量的有關的記載。歷史重複著,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啊。恐怖暴徒非理性地兇殘,是事實啊。

  • 4 # 找個好朋友10377198

    其實我覺得,萬曆年間,有很多問題,但我卻不覺得是這些問題導致明朝滅亡。為什麼有人說,明朝的滅亡,始於萬曆呢?其實很簡單,滅亡明朝的,是流寇,當然還有別的因素,比如滿清,比如奢安之亂,這些勢力,都是在萬曆年間才崛起或者埋下禍端的,人們自然聯想到,這是萬曆皇帝不作為,才導致的問題,但我卻不這麼想,因為,明朝滅亡,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政府太窮!各位,你們仔細想一想,為什麼萬曆被史家如此醜化,用愛財,不理政等等,這些字眼,就不是用來形容大一統王朝皇帝的字眼,來形容萬曆皇帝?難道是因為他收礦稅商稅?沒錯,就是這個原因!但是他也是無可奈何啊!朝廷沒錢,而朝廷需要錢,明朝從武宗之後,就一直缺錢,哪怕是張居正的變法,也只是飲鴆止渴而已!萬曆三大徵,有人說耗費了明朝國力,對,沒錯,的確耗費了國力,但如果不做的話,一旦放任,就是小號的明末局勢!其實,明亡的命運,從天啟皇帝死後,就已經註定了!因為天啟皇帝,才是明白人啊!不管局勢再敗壞,有錢有人的勢力,才能笑到最後。崇禎不明白這個道理啊,雖然他一直節儉,但節流,不是一個皇帝應該做的事,想辦法開源,才是皇帝應該做的,崇禎不明白這個道理,宦官錦衣衛,是皇帝的刀,他也不明白這個道理,當了十七年皇帝,他就糊塗了十七年,他居然覺得自己的祖先都是昏君,文官幫他吹一下,他就覺得文官是好人,我覺得崇禎皇帝就是一個文藝憤青,什麼事靠感覺,袁崇煥說五年平遼,他就信了,這樣的皇帝,不亡國,只能說運氣好,皇帝怎麼能憑自己的感覺行事?!我覺得明朝任何一個皇帝和崇禎換一換,都不至於亡國,孝宗這麼重用文官,還知道防範一下呢,崇禎開始幾年,真的是毫無防範啊,就是讓文官耍著玩的狀態啊

  • 5 # 把不滿說出來

    明之亡與北宋之亡何其像也!帝國經過長期的運作已百病變身,土地財富高度集中,不改革只能坐等滅亡。但明是幸運的,張居正是成功的,但明也是不幸的,關鍵時刻沒出一個守城令主。所以改革的成果沒有守住,曇花一現的繁榮,和北宋哲宗初年如出一轍。很多人用當時的繁華反駁,卻看不到那是落日前的迴光返照。

  • 6 # 閒情偶記

    這只是一些學者的看法,並不準確。明朝亡崇禎,崇禎亡於天災以及各種複雜的因素。歷史中的偶然與必然,只是相對的,只有系統研究明史,才會有相對全面的判斷。

  • 7 # 北斗寒星

    “明不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這句話,是明清史前輩學家孟森的名言。可以說這句話說的相當精闢。

    崇禎皇帝的亡國雖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是根源或是苦果確是他爺爺萬曆皇帝種下的。萬曆朝相對於明朝來說,我覺得是一個斷裂的時代。在萬曆前期,因為有張居正的輔佐及改革,使得自嘉靖隆慶以來紛亂的朝政開始步入正軌,明朝經濟也開始有所回升,出現了“萬曆中興”的大好局面。但自從張居正死後,萬曆開始親政,不僅沒有繼續實行張居正的改革,反之開始清算張居正,將其新政舉措一一廢除。那麼萬曆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後來又怎麼越走越偏呢?我們試著來分析一下。

    清算張居正,是對萬曆今後的皇帝生涯是有重要影響的。據說,當時從張居正的家裡抄出了大量財物。這對於萬曆是很有刺激性的,張居正在萬曆心中,是可敬又可畏的。萬曆雖後來也怨恨張居正專權,但是除了這些,他覺得張居正就是一個完人,是一個在道德上毫無瑕疵,對國家忠心耿耿的純臣。但是這一切隨著張居正抄家的結果徹底破滅了,讓萬曆沒想到的是,張居正的私生活竟然如此奢侈,這是他無法接受的。所以後來萬曆對大臣的態度極其惡劣甚至輕慢,甚至發展到了不上朝的地步,他視所有大臣皆是偽君子,原因應該就在於此。

    萬曆在剛剛親政的時候也是想有些作為的。但是時間久了,萬曆開始慢慢墮落了。歷史學家黃仁宇給了一個年份,萬曆十五年(1587年)。萬曆十五年以後的萬曆皇帝開始變得懶惰起來了,除了上天壇祭祀了一次天以外,此生再未踏出紫禁城一步。萬曆皇帝嗜酒如命,一喝就是通宵達旦。他還喜好斂財,經常派出大批礦監稅監到各地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以至於百姓忍無可忍,經常發生民變,打死礦稅監的事情時有發生。使得老百姓成為了朝廷嚴重的對立面。

    那麼大臣的態度呢,同樣是十分不滿。當時有個御史給萬曆上疏,批評他是“酒色財氣”四毒俱全的皇帝。萬曆看完之後,都沒有理會,也懶得處理,可以看出皇帝對大臣態度真是惡劣到家了,都懶得理你了,這也許就是罵人不理罵自己吧。導致大臣與皇帝嚴肅對立,徹底撕破臉的,就是震動朝野的國本之爭,這個事件也影響了之後的泰昌,天啟,崇禎三朝,可見影響之深遠。著名的明宮三案也是因為此事。不僅如此,明末的黨爭,也是生髮於此,黨爭的出現使得大明陷入了無休無止的內耗之中,一直延續到後來的南明政權。萬曆也是為此事向大臣示威,竟然長達二十多年不上朝,以至於國家機器幾乎陷於癱瘓,使原本混亂的朝局更加混亂。

    再有就是萬曆三大徵對國家的影響。所謂的三大徵是萬曆朝三次規模較大的戰爭,分別是平哱㗑之亂,楊應龍之亂和援朝抗倭戰爭。雖然這三次戰爭,明朝方面都取得了勝利,但是國庫也因此幾乎耗盡,可以說張居正改革而積累的財富基本報銷了。同時,因為援朝抗倭,遼東的兵力大部抽調,使正在崛起的努爾哈赤可以肆無忌憚的在白山黑水間縱橫馳騁。萬曆皇帝的種種作為的成果就是使明朝的敗亡之路開始起步,也給大明培育出了一個日後讓其萬劫不復的死敵,那就是努爾哈赤。

  • 8 # 黑暗李志詩

    節選自知乎: 萬曆時代,大明公司的兩任總經理一個比一個厲害,高拱高總經理見慣了前任窩囊董事長隆慶,何況票擬出於內閣他覺得也沒啥好怕的,結果高總就衝著傳旨太監大叫"你真的想讓我相信一個十歲孩子的話叫"聖旨"麼?"……不料現任萬曆董事長的兩媽(生母和嫡母)是兩個很厲害的年輕女人--起碼比她們過世的老公厲害,這兩個女人暗地裡收買了副總經理張居正,聯合起來把高總轟回家養老去了。

      萬曆親政後,小冰河時期也就到來了,為了增加收入萬曆下令徹底廢除海禁船引,改為每條船收一定的海稅,比如四十兩……

      因為開放海禁,萬曆被文臣攻擊了個體無完膚,但這個天子有自己的一定之規。他一看內閣通不過,就派太監去收稅。那些收海稅的太監彙報說大明海商的船越造越大,以前需要兩船裝的貨物,現在一船就能運走了。小氣的萬曆天子就認為自己吃虧了,結果就提升每船的稅銀……商人就造更大的船……萬曆就收更高的稅……到了黃石這個時代,大明的每艘海船的關稅已經漲到八十兩。

      西班牙人在萬曆年前後曾經對中國有著完全不同的評價,開始的時候說中國海貿能力低下,她的水手少到不足以保衛自己。但在萬曆開海的十年後,西班牙馬尼拉總督就寫信給西班牙國王,聲稱中國的海船變得又大又多:"如果中國皇帝願意,他的船多得可以架起一條從泉州到馬六甲的舟橋。"

      大明每年農稅二百萬兩白銀,因為小冰河時期的影響,萬曆天子每年都要免除大量的農稅並賑災,他先是下令賑災款從內庫出,然後就是戰爭特別費從內庫出,接著是修河治水錢也要內庫出,還有軍屯歉收也要內庫補助等。

      為了應付各種開支,萬曆就挖空心思地掙錢。他除去收了近三百萬兩海稅銀和上千萬兩的工商鹽茶銀以處,還下令開放書局給內庫掙銀子,只要能賣出去的書一律刊印,或者只要肯交錢就給你印。

      所以這個時代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時期書籍刊印得最多的時代,聞香教教主徐鴻儒的經書都是皇家書局刊印的,聞香教的作亂宣傳單也是皇家書局印的--就因為徐鴻儒付錢了……

      北京的路人穿的衣服也是五顏六色,這一切也是為了稅收上的考慮。曾經有言官痛心疾首地談到大明的百姓穿的比官員還漂亮,更有人開始穿明黃色的衣料了。文臣要皇帝整肅朝綱,不許百姓僭越,一開始萬曆也曾猶豫過,但收絹稅和花布稅的太監問他:"如果不許小民穿綾羅綢緞,那萬歲爺找誰收稅去呢?"

      最後就是萬曆一輩子再次倒在了銀彈攻勢下,頂住了文官的齊聲痛罵,把大明祖制給修改了,廢除了所有關於車馬、衣服和轎子的限制。

      萬曆朝十年後,地球進入小冰河時期,在連綿不斷的天災面前,張居正為大明積攢下的國庫儲蓄迅速地耗盡了。雖然南方各軍鎮吃飽沒有問題,也不需要朝廷撥給救濟款,但隨著災害地持續,萬曆皇帝漸漸感到他無力維持大明水師的開銷了,所以就允許沿海各軍鎮自行向海商收取一定的海稅,作為水師的維持費和清剿海盜的費用。

      這個政策推行以後,大明水師就進入了不穩定的發展期,有地軍鎮經營不善,稅收很高但海盜仍然猖獗,導致附近的海商貿易萎縮,並進一步導致所屬的水師急劇退化。相反,經營良好的軍鎮則迅速擁有了強大的海上武力,從而能夠製造出更大地海貿安全區,從而進入一個良性迴圈。

      到萬曆三十五年以後,大明水師驅逐了盤踞在澎湖一帶的荷蘭人。當時萬曆皇帝為了進一步給內庫開源,甚至制定了渡海進攻馬尼拉地計劃。這主要是因為萬曆皇帝聽到了當時盛傳於中國的一種謠言,那就是;馬六甲一代盛產黃金和白銀。

      萬曆三十六年後,萬曆皇帝還曾派了幾撥太監前往那裡進行實地考察,其用意之險惡不問可知。只是那些太監帶回的事實粉碎了謠言,萬曆皇帝確認了金山、銀山的說法為子虛烏有後,才訕訕放棄了侵略企圖。

  • 9 # 大盜之行天下圍攻

    明亡於武宗。從武宗時開始,皇帝不專注於天下蒼生,而對個人興趣異乎尋常地熱愛。武宗愛解放,靖哥愛道術,隆慶愛性交,萬曆愛宅腐,泰昌愛女色,天啟愛太監,直到崇禎想有點作為,晚了。崇禎帝是最勤政的皇帝,但太過殘暴,凡有疑心者,皆殺。好壞不分,豈能長久?亡明者,武宗也。

  • 10 # 年輕的戰場72788521

    明朝滅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氣候,當時中國是處於小冰川時期,北方大旱,這對傳統農業國家來說是非常致命的,而這個小冰川從萬曆8年開始歷時70年,直到清初才結束。對於萬曆,他的很多措施尤其是財政問題都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所以晚明的財政困難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小冰川致使全國糧食減產。萬曆最大的失誤我認為是由爭國本事件所引起的黨爭,這個問題直到明朝滅亡都沒有解決,很多政治、軍事都受到了黨爭的影響。魏忠賢時期曾經解決過幾年,所以才有寧遠、寧錦兩次勝仗,可惜到崇禎時期又不行了。舉個例子,申時行時期明朝政府發現關外努爾哈赤在進行著統一戰爭,可是他為了平衡朝廷各方勢力沒有采取任何措施,致使最終努爾哈赤做大。

  • 11 # 紅眼腹黑兔

    萬曆生前殫精竭慮為大明遮風避雨,觸動文官集團既得利益,各種彈劾謾罵,死後這些屁話被修明史的清政府照單全收,看看明朝遺民懷念大明的小說,筆記,就知道萬曆時期中國是何等的盛世光景,可不是靠吹噓得來的康乾盛世所能比擬的

  • 12 # 網友62240140

    ​​萬曆皇帝10歲登基,在位48年,前半生有首輔大臣張居正,實施一條鞭法,改善增加現金收稅制度,領導打擊鎮壓朝鮮叛亂,打擊日本對朝鮮侵略,西南苗族叛亂,開放外國天主教堂教士傳教,利瑪竇就是名人,萬曆皇帝后半生疏於朝政,曾經20年不上朝,喪失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階段,28歲就修建好北京昌平定陵陵寢,死後還有2位皇后同葬,因為萬曆皇帝是明朝第13位皇帝,所以定陵也稱十三陵,《明朝16皇帝》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創立的明朝(1368年-1398年)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 3.明太宗(成租)永樂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1424年-1425年)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1425年-1435年) 6.明英宗,正統(天順)皇帝,朱祁鎮(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因做過兩次皇帝,故用兩個年號。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1449年-1457年) 8.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1464年-1487年) 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1487年-1505年) 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505年-1521年) 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1521年-1567年) 12.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1567年-1572年) 13.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1527年-1620年) 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1620年在位28天 ) 15.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1620年-1627年) 16.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1627年-1644年)

  • 13 # 橋下沉舟

    可別說什麼明朝亡於萬曆,純粹的馬後炮。

    遠的不說,就說1640年在北京城內,你敢說四年後大明皇帝被逼自殺,你的喝了多少酒啊,腦門要被門板夾扁只剩下腦幹,都要自個輪圓給自己幾十個大嘴巴子。

    1640年大明雖然旱災 蝗災 瘟疫 兵亂連綿不斷, 水路不通 南北交通幾乎隔絕。內外交困之際,朝廷還是竭盡所能在明薊遼總督洪承疇、巡撫邱民仰召集八鎮總兵所部,共步兵十三萬、騎兵四萬,籌措一年的軍糧,依然決絕誓師兵出山海關。

    可惜了 崇禎小家子氣 對人懷疑 導致洪承疇權利不夠,關鍵時刻對將領管束不足,在糧道被搶的困境下失去了殺伐手段,使得前期的有利局面被動。此時北京城內的崇禎因為無力抗住經濟 政治壓力命令洪承疇出戰。三軍慟哭開啟兵營,一戰之下謀臣投降 良將戰死 悍卒死傷殆盡。

    這種賭國運的事情一次就讓人膽寒了,不過誰讓大明地大物博,人才濟濟,忠臣關鍵時刻就是要挺身而出。此後發生的郟縣大戰也是第二次賭國運的戰略戰役,不過是由孫傳庭指揮的關鍵性戰役……也和松山大戰一個模子,前期順利 後期兵敗如山倒。郟縣之戰詭異在於那奇怪的兩次大雨,奇蹟般的幫助了農民軍轉敗為勝。

    有人說松山之戰失敗是在於洪承疇的謹小慎微,郟縣大戰是孫傳庭倒黴 看重的火炮營因為大雨 道路泥濘拖累大軍。這都是具體操作方面的問題,更大問題是崇禎這個憨貨造成的。松山大戰皇太極已經逼到抱鞍吐血,面臨整族被誅殺的生死存亡地步,還在死戰不退號令不分男女 拿起弓弩之人皆要奔赴錦州。北京城內的崇禎是個什麼環境呢?最多就是臉色煞白的地步,居然頂不住了壓力,讓最多堅持數月天下形式逆轉事情生生扼殺。松山大戰過後,後金一定是受到了重大打擊,不然也不會一直到1644年之前都沒發動多少直接的攻城拔寨戰役,更多是破關掠奪人口,因為它需要補充失去的內部力量。

    第一次郟縣大戰失敗後,孫傳庭退守潼關本意是訓練士兵 籌集糧草 背靠漢中 伺機而動。崇禎又蹦出來了,不行啊 你要出關和農民軍打啊 因為我沒糧草啊。明朝大忠臣硬漢老年人孫傳庭再次含著淚水面朝東北跪拜,完畢後冒雨大戰,兵敗殉國。

    讀明史最讓人感覺困惑的就是末期的詭異多變。多讀幾遍就會明白原因所在。有時候真的很鬱悶,明末如果真的挺過去多好啊,在眾多天災人難劫難過後必然是鳳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

    別說什麼明朝亡於制度,滿清的狗屁制度更齷齪更扯淡,唯一比明朝強的就是軍事。就是這軍事方面也是存疑極多。更別說什麼是明朝亡於黨爭 亡於萬曆 亡於賦稅 甚至還有扯淡說亡於嘉靖的,大哥你要多麼的慫才將責任推到前人身上??我都懷疑說出明朝亡於萬曆的孟森是不是和崇禎一個性格,短視,看似堅強實則內柔。也或許是前人對崇禎的遭遇多有同情,不忍加罪其身而顧左右。

    明朝亡於崇禎。他上吊就對了。其實他是個悲劇人物,後人對他多有誤解。

  • 14 # 李玉廣

    對於明朝滅亡,我提供一個新角度,詳見我最近陸續上市的新書《是誰玩了大明王朝:朱棣與明朝滅亡的十個玄機》。

    對於明朝滅亡,有很多原因。在這裡,我不人云亦云,而是拿出歷時三年的最新梳理成果,即剛上市的新書《是誰玩了大明王朝——朱棣與明朝滅亡的十個玄機》,在真大歷史觀之下,採用獨家新系統角度,以正史為主要依據,從朱棣入手,圍繞十條線索,展示一個你聞所未聞的明朝滅亡大視角。

    至正二十年,也就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元璋一個的神秘女人在今南京的應天生下與後來明朝滅亡有十條主要線索相關的兒子朱棣。可以這樣說,來到這世界時,朱棣與明朝滅亡的十條線索就逐漸鋪開了。

    ▲朱棣畫像

    朱棣與明朝滅亡的線索一,生母身份。

    我們要說的第一條線索,引子在朱棣降生時就已埋下。因為生下自己的神秘老媽,所以致使朱棣處在一個輕易不敢對外公開言明的大錯位中,更直接導致將來登基後的作為與大侄子建文帝反著來。

    期間,本線索一主要為線索二與線索三埋下伏筆。

    ▲明朝大宦官魏忠賢的像

    朱棣與明朝滅亡的線索二,起用宦官。

    大明建立後,鑑於前朝亡於宦官的教訓,朱元璋特在宮中設宦官不到百人。朱允炆登基後,秉承爺爺遺訓,死控宦官。但是等到朱棣造反,出於一些有意無意間的原因,卻開始起用宦官。本線索二便由此被朱棣開啟,直至生根發芽、氾濫成災。

    很快,明朝三大宦官相繼登臺。第一位,王振,讓宦官集團達到第一個高峰。第二位,劉瑾,延續高潮。第三位,魏忠賢,推向巔峰。在大明,作死的壞宦官不少,鞠躬盡瘁的好宦官有限,平庸宦官也不少。但一個作死壞宦官的危害遠超很多好宦官的努力。故前者臭名昭著,中者星星之火,後者被埋沒。

    期間,本線索二主要為線索三、線索五、線索六、線索七、線索八、線索九埋下伏筆。至於,線索四與線索十則是因為它們很特殊。

    ▲古代皇莊現狀

    朱棣與明朝滅亡的線索三,王莊皇莊。

    梳理史料發現,明朝土地兼併之風實際上始於朱棣。朱棣開啟的兼併風,使百姓苦不堪言,也使政府收入不增反減。主要因大量土地被高度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很多人看好的一條鞭法,非但沒緩解矛盾,反加速明朝滅亡。

    期間,本線索三主要為線索七、線索八埋下伏筆。

    ▲方孝孺墓

    朱棣與明朝滅亡的線索四,滅方孝孺。

    時人一說起方孝孺,會說他被朱棣滅十族。大意如下,因拒給朱棣寫登基詔書,他和數百名親戚朋友(含學生)皆遭殺害。方孝孺真被滅了十族嗎?據梳理正史發現,事情不是這樣,多人云亦云了。

    方孝孺是死了,但影響始終在明朝持續發酵。朱棣一時的任性,踩滅大明政治思想家的希望,為明朝滅亡埋下文人方面的種子。

    ▲朱棣遷都建宮殿

    朱棣與明朝滅亡的線索五,遷都隱患。

    對於朱棣遷都,不仿多數歷史學者究原因,而言危害。先拋觀點:短期利於他,但從長期看,弊大於利,並埋下北京九次受威脅伏筆。隨後,九次北京受威脅事件相繼發生,並最終加速明朝滅亡。

    期間,本線索五主要為線索六與線索八埋下伏筆。

    朱棣與明朝滅亡的線索六,失策東北。

    朱棣對東北採取的錯誤政策,對明朝滅亡產生深遠影響。朱棣上位後,很關注東北,立即採取措施。但是,卻無意間令後來敵人的世族自始至終和大明糾纏不清,如影隨形,根本無法擺脫。所以朱棣對東北的錯誤措施,也加速了明朝滅亡。

    ▲下西洋的鄭和像

    朱棣與明朝滅亡的線索七,數下西洋。

    朱棣推行的下西洋與明朝滅亡有關係?有。朱棣推行的下西洋活動,表面上為明朝贏足了面子,但卻大大損失了裡子,在短期內致使本該活力四射的明朝越發未老先衰,所以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朱棣與明朝滅亡的線索八,開啟內閣。

    朱棣時,數人被派進文淵閣,參與政務。明朝內閣時代由此開始。

    ▲明朝著名首輔張居正的像

    時此舉順應時代,但不代表以後沒隱患。到明朝滅亡為止,內閣少的是平靜,多的是暗流湧動。其中,作為領導的首輔最具代表性。據筆者統計,在凡擔任兩次及兩次以上的,只算頭一次的前提下,共計六十六個。

    朱棣開啟本線索,尤設首輔這點,加速內閣權力之爭,進而造成大明上層建築的劇烈動盪,終加速明朝滅亡。

    期間,本線索八主要為線索九與線索十埋下伏筆。

    朱棣與明朝滅亡的線索九,復衛設廠。

    ▲木質錦衣衛印

    上位後的朱棣透過恢復錦衣衛,設東廠,播下廠衛種子,並加速了明朝滅亡。

    期間,本線索九主要為線索十埋下伏筆。

    朱棣與明朝滅亡的線索十,太宗成祖。

    相比較前九條線索,本線索十是最細微且不易被人察覺的。說它最細微,是因它是唯一朱棣死後才鋪墊下的線索;說最不易被人察覺,是因與某個看起來虛無縹緲的東西有關,少人關注。

    在已死的朱允炆與朱棣之後,有兩個皇帝分別做了一個小動作,卻無意間變動了這已死兩位的某些東西,並引起大動盪。

    一個王朝,不為百姓做事,卻在頻繁做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充分暴露,朱棣上位後明朝統治者心裡有多亂,有多麼反覆無常。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整日把心思用在虛頭巴腦的事情上,關注百姓的程度自然大大削減。如此,不加速明朝滅亡才怪。

    ▲崇禎自縊標誌明朝滅亡

    最後。

    前面十條線索當依次歷經開啟、繁殖、氾濫系列步驟後,匯合一處,朝大明最後一湧。這十條線索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纏繞與產生連鎖反應下,直接導致大明的最終滅亡。

    ▲朱棣與明朝滅亡的十個玄機

    朱棣作了一輩子,憑能力、運氣戰勝遠不如自己的親大侄子團隊,上位改寫親爹的既定方針,也引出十條線索,改寫大明的程序,催生大明王朝滅亡。大明正史至此畫上句號。至於後來的南明,則是十條線索作用之下的大明餘人一些不甘心的產物罷了。

  • 15 # 怪俠1枝梅

    因為萬曆時幾十年不上朝,使朝政荒疏,權力機關幾乎停滯,作為一國之君他還貪財如命,巧設名目,大肆搜剮,使民苦商窘,經濟日益困難。張居正十年新政留下的大好局面很快蕩然無存,三大徵又使國家財力不逮,國力消耗很大。萬曆的任性胡為給後世留下個爛攤子,最終使大明在內憂外患中走向滅亡。

    萬曆皇帝從萬曆十三年(1585)起,就再也沒有踏出皇宮一步,直到他駕崩後被扛著去定陵,前後達30餘年之久。

      他雖是這個帝國的皇帝,卻不大想承擔他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他寧願呆在宮中,與宮女、太監們廝混,喝酒作樂,醉生夢死,用自己的方式享受人生,也懶得理會宮外的文官,幾乎到了天塌下來他也可以不管的地步。

      他幾乎不見朝臣,即使像首輔之類的文官首領也很難見到他。大臣的奏章大多“留中”,不作任何處理。甚至連帝國最神聖莊嚴的廟祀,萬曆帝也不親祭,而是派員代祭。帝國的政治中樞機構實際上處於半停頓狀態。

      他的這種做法,自然引起了大臣的不滿,他們紛紛提出批評。萬曆十八年(1590)春正月,有一位名叫雒於仁的大理寺評判,上了一個措詞激烈的奏章,痛斥萬曆帝“聖體違和”的病因,就是酒色財氣: “我在朝做官已一年有餘,僅朝見過皇上三次。此外只聽說聖體違和,一切皆免。郊祀廟享,遣官代行,政事不親自處理,講筵也停止了很久。我知道陛下之病,是有病因的。我聽說嗜酒則腐腸,戀色則伐性,貪財則喪志,尚氣則戕生……”

      接著,這位大理寺評判一一列出萬曆帝嗜酒、戀色、貪財、尚氣的事實,毫無遮攔,淋漓盡致,把萬曆帝罵得是體無完膚,也罵出了當時不少大臣的心裡話。萬曆帝自然十分震怒,要嚴辦這位膽大妄為的評判。幸虧有申時行從中全力調和,這位評判才保住了性命。   首輔申時行的日子已越來越難過。儘管他竭力調停皇帝與文官之間的緊張關係,竭力維護文官間的信賴和團結,但這種做法已越來越不起作用。至萬曆十九年(1591),申時行最終因立儲問題而不得不離開相位。

      本來,在萬曆十八年(1590)春,申時行已與萬曆帝就立儲問題達成了默契。萬曆帝當時曾表示,假如朝臣能不再就此事繼續打擾他的話,他準備在兩年後冊立常洛為太子,否則,就要繼續推遲。申時行認為皇帝能作這樣的讓步,也算是有了交待,因此他要求朝臣不要再在這件事上刺激皇帝,以免弄巧成拙。沒想到第二年就有一位叫張有德的工部主事,又舊話重提,惹得萬曆帝十分生氣。而大學士許國、王家屏竟也順勢舉疏,要求皇帝兌現前諾。可能是為了增加分量,他們竟然把申時行的大名列在首位,而申時行本人對此並不太知情。在得知皇帝的態度後,申時行給皇帝上了密疏,說明情況。不想此舉引起了軒然大波。激進的文官指責申時行表面上佯附群臣請立之議,暗中卻又和皇帝勾勾搭搭,極不誠實。申時行有口難辯,終於在萬曆十九年(1591)秋九月致仕。

      申時行的下臺,給朝廷造成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申時行在任之時,朝野幾乎一致認為他過於聽從皇帝,而不能大有作為。很少有人能真正體會到申時行的良苦用心。申時行所起的微妙作用,直到他罷職之後,才逐漸為人所知。申時行的繼任者,已根本無法像申時行那樣,左右逢源,維持朝廷的基本局面了。

      申時行下臺前,文官之間的矛盾已開始尖銳。申時行下臺後,更是愈演愈烈。到萬曆二十一年(1593)春天,王錫爵被重新任命為首輔。當時萬曆帝計劃同時冊封常洛、常洵兩子為王,表面上不偏不倚,實際上還是不想立長子常洛為太子。這一做法引起大譁,許多文官紛紛反對,新任首輔的王錫爵夾在中間,備受攻擊。最後,儘管萬曆帝暫時放棄了這樣的念頭,但文官的分裂已不可避免。

      在這一年的京察中,當時已掌握相當權力的顧憲成(吏部員外郎),與吏部尚書孫鑨、考功郎中趙南星縱吏部,把那些與內閣成員關係密切的官員儘量罷免。顧憲成等人的做法,實際是對閣臣不滿的體現,弄得剛剛回朝的首輔王錫爵很是下不了臺。這種水火不相容的做法,挑起了黨爭,結果是王錫爵罷職,而顧憲成之流也被撤職,朝廷從此不得安寧。

  • 16 # 使用者4125131872

    什麼是真正的盛世?開明開放、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文化寬鬆、人民幸福、主權完整、世界稱羨,應該是盛世的最高標準了。按照這些標準衡量,中國古代除了唐朝的開元年間可稱盛世之外,還有一段真正的盛世卻被世人長期忽視和誤解了,那就是明朝的隆萬盛世。

    大明王朝立國二百七十六年,可以劃分為洪武創業、永宣之治、弘治中興和隆萬盛世這四個精彩的歷史階段。其中隆慶、萬曆年間(1567——1620)長達五十四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一段開明、開放、繁榮、穩定的輝煌時期,“十錢鬥粟”,“家給人足,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堪稱“隆萬盛世”。

    遺憾的是,由於清修《明史》詆譭、抹黑所造成的習慣性思維,這一段不遜開元、遠勝康乾的隆萬盛世卻少有提及和認識,更缺乏概念和研究。可喜的是,現在學術界開始提出和研究這一課題了。

    隆慶元年(1567),仁厚、開明的皇帝明穆宗朱載垕頒詔解除海禁,開放海外貿易,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從此獲得了合法的地位,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生產關係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到了萬曆年間(1573-1620),寬仁、有為的明神宗朱翊鈞使這一趨勢得以繼續和發展,國家綜合實力更為強盛,明朝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隆萬盛世。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明朝在經濟、文化、科技、國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政治體制逐漸走向君主立憲,人民普遍幸福、健康、整潔、文明、自信,有禮貌,為當時的世界各國所稱羨、研究和學習。因此,這段輝煌的歷史也完全值得今天的國人驕傲與自豪。事實勝於於雄辯,先看古代中國人對隆萬盛世的感受——

    《警世通言》(馮夢龍)

    掃蕩殘胡立帝畿,龍翔鳳舞勢崔嵬;

    左環滄海天一帶,右擁太行山萬圍。

    戈戟九邊雄絕塞,衣冠萬國仰垂衣;

    太平人樂華胥世,永永金甌共日輝。

    這首詩,單誇我朝燕京建都之盛。說起燕都的形勢,北倚雄關,南壓區夏,真乃金城天府,萬年不拔之基。當先洪武爺掃蕩胡塵,定鼎金陵,是為南京。

    到永樂爺從北平起兵靖難,遷於燕都,是為北京。只因這一遷,把個苦寒地面,變作花錦世界。

    自永樂爺九傳至於萬曆爺,此乃我朝第十一代的天子。

    這位天子,聰明神武,德福兼全,十歲登基,在位四十八年,削平了三處寇亂。那三處?

    日本關白平秀吉、西夏哱承恩、播州楊應龍。

    平秀吉侵犯朝鮮,哱承恩、楊應龍是土官謀叛,先後削平。

    遠夷莫不畏服,爭來朝貢。真個是: 一人有慶民安樂,四海無虞國太平。

    《樵史》(江左樵子)

    ……傳至萬曆,不要說別的好處,只說柴米油鹽、雞鵝魚肉諸般食用之類,哪一件不賤?假如數口之家,每日大魚大肉,所費不過二三錢,這是極算豐富的了。還有那小戶人家,肩挑步擔的,每日賺得二三十文,就可過得一日了。到晚還要吃些酒,醉醺醺說笑話,唱吳歌,聽說書,冬天烘火夏乘涼,百般玩耍。那時節大家小戶好不快活,南北兩京十三省皆然。皇帝不常常坐朝,大小官員都上本激聒,也不震怒。人都說神宗皇帝,真是個堯舜了。一時賢相如張居正,去位後有申時行、王錫爵一班兒肯做事又不生事,有權柄又不弄權柄的,坐鎮太平。至今父老說到那時節,好不感嘆思慕。

    《亂離見聞錄》(陳舜)

    予生萬曆四十六年戊午八月廿六日卯時,父母俱廿三歲。時丁昇平,四方樂利,又家海角,魚米之鄉。鬥米錢未二十,斤魚錢一二,檳榔十顆錢二文,著十束錢一文,斤肉、只鴨錢六七文,鬥鹽錢三文,百般平易。窮者幸託安生,差徭省,賦役輕,石米歲輸千錢。每年兩熟,耕者鼓腹,士好詞章,工賈九流熙熙自適,何樂如之!

    萬曆皇帝個人的品德怎麼樣?

    《天問閣集·劉宮人傳》(李長祥)

      (劉宮人言):“一日內官以一朱票(相當於現在的法院傳票)進(萬曆)皇帝,皇帝看畢不言,內官奏雲:‘爺爺左右尚不肯容,尚來拿。’皇帝默然久之,曰:‘據他朱票是巡城御史,何可奪他權柄,撓他法?且爾等必有故,任他拿去,朕不管。’然不知何事也。”

      李長祥曰:“餘常覽《神宗遺事》——有人訟一內官於中城御史,御史不知其為已入皇城之內官也,即為之出朱票。持朱票之役又素非煉事者,即以向午門索問。諸內官憤奪奏之御前,上諭云云如劉氏言。嗚呼!聖人哉,聖人哉!東漢建武十九年,湖陽公主蒼頭殺人。蒼頭,公主人,與皇帝之人異,況在御前者乎?漢帝今猶稱之,神宗與之相較,豈不勝之絕遠?唐太宗謂:‘上畏天、畏祖宗,下畏言官。’考當日所為,亦飾語耳。若神宗乃真有其實,雖唐虞三代之令主,何以加此?其能使海內家給人足,道不拾遺,夜不閉戶者四十八年,有以哉!”

    注:這是萬曆時進宮,明末流離出宮的一個劉姓老宮女被李長祥收留之後,對他閒聊的宮中往事,無意中竟與《神宗遺事》中的記載相吻合,令李長祥十分感慨,認為萬曆皇帝的品德勝過歷史上所有的帝王。

    《長安秋月夜》》(丁耀亢)

    ……憶昔神宗靜穆年,四十八載唯高眠;

    風雨耕甿歌帝力,邊廷遠近絕烽煙。

    轅門大袖酣歌舞,海內文人恥言武;

    馬政屯田久廢弛,禁兵糜粟空充伍。

    物力太厚天時豐,十錢鬥粟羞為農;

    健牛肥馬村巷滿,鳴雞吠狗桑麻通。

    《秦淮感舊》(顧夢遊)

    餘生曾作太平民,及見神宗全盛治;

    城內連雲百萬家,臨流爭僦笙歌次。

    萬曆時期的秦淮風光怎麼樣,下邊看《上元燈綵圖》——

    《記大明的中國事情》(西班牙 馬丁.德.拉達)

    “……把這個國家叫做大明,因為那是它的本名”,“現在統治的皇帝叫萬曆 ,他是第二十位,統治了三年,約三十歲”。

    “以他們的吃食而論,他們不是大肉食者,據我們的經驗,他們的主要食物反倒是魚、蛋、蔬菜、湯和水果。我們看見的類似我們的東西(除開其他很多不同的品種而外)是:魚、小麥、大麥、米、豆、玉米和boiona。還有母牛、水牛,他們說內地也有羊,我們也看見豬、山羊,及像我們有的一種雞,另一種雞肉是黑的,更好吃,再有閹雞和黑尾鵡。我們沒有見任何野物,因為我們到過的地區沒有留下荒地,但他們說內地是有的。我們看見猛禽,也看見鵝和大鴨子,及大量的鴿子和斑雞。水果有黑白葡萄,但我們沒有見葡萄釀的酒,我不信他們知道怎樣用它釀酒。也有許多品種的橘子和檸檬、大佛手柑、梨、蘋果、野梨、桃、李、桑、堅果、慄、棗、南瓜、黃瓜、西瓜、白菜、小白菜、大頭菜、蘿蔔、大蒜、蔥和該國特產的其他很多蔬菜和水果。他們有大量的糖,而且他們製造很多上等蜜餞。”

    “就我們所見,他們的農田是靠灌溉的,河流水渠處處皆是。他們把桶安在大水車上,輕易地灌溉莊稼,那怕在山頭上也灌溉。我認為他們很少讓土地休息,因為當我們到福州時,我們看到所有土地都是如下所說那樣耕作的。稻米有的尚未移植,有的剛移植,有的長得老高,有的長得飽滿,有的則正在收割。當我們返回時,看見類似的情況,在頭一茬莊稼收割的,別的穀物己種植,而有的地方正在收割。”

    《利馬竇書信集·四、利氏致西班牙稅務司司長羅曼先生書,一五八四年(萬曆十二年)九月撰於肇慶》

    “中國土地的肥沃、美麗,富有和中國人的智識與能力,真是卓越異常,太高太大了。如把他詳細寫出,那就需要幾大冊。”

    “在中國,人們雖儉於消費,但穿絲綢很是普遍的。此外也有麻類及其他東西製成的衣服,也是我們一般所沒有的,他們用高粱與米釀成的各種酒類;因此,即使很窮的人,買五毛錢的酒,也可足一天之用,而不習於喝水。”

    “特別要提到的,麥子與稻米以及其他蔬菜,產量遠超過西班牙,這是我親眼見到的,至少每年收穫兩次;他們聽說我們歐洲要讓田地休息一年才能播種的事,無不感到十分奇怪;因為他們一年不僅兩次,也有三次收成的事,特別是麥子,它不象稻子那樣,需要很多的水,這方面歸功於照顧與播種的得法和土地的耕耘良好的關係,他們耕種似乎比我們更好。”

    “中國天生好奇與樂觀,它整個看來象一座大花園,並有無可形容的寧靜與安詳。陸地上充滿著果樹、森林、蔬菜,大部分整年一片青綠,充滿著廣大的良好田地和豐盛的莊稼,各處全面淡水河流分佈其間,大部分都能航行船隻,大運河還可通航到北京,人們也可以由陸路前往,那需要三個月,總之,水陸兩路,任人自取,好象一個大威尼斯。這些河流真是非常的寧靜,兩岸的樹木成蔭,真是柳暗花明,處處一片青翠,至少廣東的情形是如此。”

    “可以參與北京內閣的大官稱為‘閣老’,其權之大如皇帝一樣,他們的權威似乎比皇帝還要大。”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利馬竇中國札記》中對明朝政治體制的描述摘錄——

    第一卷 第六章《中國的政府機構》

    “我自己親眼看到即使皇上也不敢更改這次公開調查的審查官們所做的決定……我說看到,是因為所涉及的被判決的人的名單刊為單行本發行全國。”

    “雖然我們已經說過中國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從前面所述應該已經很明顯,而且下面還要說的更清楚,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貴族政體……如果沒有與大臣磋商或考慮他們的意見,皇帝本人對國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後的決定……所有的檔案都必須由大臣審閱呈交皇帝。”

    “我已做過徹底的調查研究,可以肯定下述情況是確鑿無疑的,除非根據某個大臣提出的要求,否則皇帝無權封任何人的官或增大其權力。當然皇帝可以對和他家族有關的人進行賞賜,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的,但這筆賞賜不能列為公家贈款,皇帝所做的贈禮也不能從公款中提取。”

    “他們(引者注:指明代都察院所屬的十三道監察御史)在某些方面相當於我們要稱之為公眾良心的保衛者的人……即使是最高的官員,即使涉及皇上本人或皇族,他們也直言無忌……他們如此恪盡職守,真使外國人驚奇,並且是模仿的好榜樣。無論皇上還是大臣都逃不過他們的勇敢和直率,甚至有時他們觸怒了皇上到了皇上對他們震怒的地步,他們也不停止進諫和批評,直到對他們猛烈加以抨擊的惡行採取某種補救的措施為止。”

    “事實上,當冤情特別嚴重的時候,他們控訴的就一定很尖銳刺骨,即使設涉及皇上和朝廷也剛直不阿……所有這些呈送給皇上的書面檔案和對他們的答覆,都要複製很多份,這樣在朝廷發生的事情就迅速傳遞到全國每個角落。這種檔案編輯成書,如果內容被認為值得留給後代,就載入本朝的編年史。”

    “幾年前,當今皇上想冊立他的次子而不是長子為儲君,因為這個幼子受到他和皇后的寵愛,這一更易違反了國法,皇上收到了大量指責他的陳情書……最後皇上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在大臣們以集體辭職為威脅的條件下,不得不表示在立儲這件事情上改變了主意。”

    注: Discovery頻道拍的紀錄片《中國古代發明》明確指出:歐洲人對中國文官政治的推崇導致了民主革命。

    《中華大帝國史》(西班牙 門多薩,約萬曆十年)

    “在這個大國……人們食品豐富,講究穿著,家裡陳設華麗,尤其是,他們努力工作勞動,是大商人和買賣人,所有這些人,連同上述國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當地被稱做全世界最富饒的國家。”

    一錢行贈林茂之

    遺民吳嘉紀

    先生春秋八十五,芒鞋重踏揚州路。

    故交但有丘塋存,白楊催盡留枯根。

    昔遊倏過五十載,江山宛然人代改。

    滿地干戈杜老貧,囊底徒餘一錢在。

    桃花李花三月天,同君扶杖上漁船。

    杯深顏熱城市遠,卻展空囊碧水前。

    酒人一見皆垂淚,乃是先朝萬曆錢。萬曆後期描繪普通百姓幸福生活的長卷《皇都積勝圖》——

  • 17 # 沉思的托克維爾

    要數讓明朝滅亡的第一罪人,非萬曆皇帝莫屬。

    明朝亡於萬曆這句話總結的十分精闢,明朝末年的種種弊病,實際上早已在萬曆年間埋好伏筆。萬曆雖然早年較為勤政,但是在張居正死後,淪為了一個放縱的敗家子,他的種種劣政摧毀了大明王朝的根基,直接導致了明王朝的崩潰。

    其最大的兩樣罪行:一是動搖鹽鐵專賣。二是派遣礦稅太監搜刮財富,致使明朝財政病入膏肓。

    一、動搖鹽鐵專營,危害國家財政

    從漢朝開始,鹽鐵專賣一直是中國雷打不動的基本制度,國家透過掌握關乎國計民生的鹽鐵來實現對經濟的宏觀調控。鹽稅、茶稅、酒稅和鋼鐵買賣是朝廷財政最大的來源,直接關乎王朝的興衰。因此,歷朝歷代在鹽政上嚴禁權貴他人染指。

    而如此重要的國家命脈,竟被萬曆皇帝直接賞給了自己的兒子福王。

    我們知道,萬曆皇帝十分寵溺福王,為了福王,甚至不惜違背祖制,欲將其立為太子,之後在朝臣的反對下才作罷。立儲不成,萬曆為了補償愛子,先是給了兩萬頃良田,接著又將張居正的家產給了他,最後竟將四川的鹽稅茶稅也一併給了他。

    給瞭如此多的好處,福王竟還不知足,要求萬曆每年給他1300引淮鹽,由他在洛陽設店銷售,河南地區本來吃河東鹽,福王獲得淮鹽專營權後,為了獲得壟斷利潤,竟下令河東鹽一併不許銷售。河東鹽產量銳減後,與之掛鉤的邊關軍餉立即陷入困頓,邊關將士頓時陷入了食不果腹的境地。

    朝臣知曉後,希望萬曆能改賜福王河東鹽,不要與民爭利,但都被萬曆否決。福王獲得淮鹽專賣權後,大肆開設鹽店,將原本屬於國家的稅收全部拿進自己的腰包。朝廷對於鹽鐵的專賣被破壞後,朝廷因為萬曆的胡鬧收入銳減,無力支付邊關將士的軍餉,直接導致了萬曆後期軍隊實力的斷崖式下跌,間接導致了薩爾滸的戰敗和後金的崛起,其對明朝,貽害無窮。

    二、派遣礦稅太監搜刮民間財富,致使經濟混亂,民怨沸騰

    萬曆皇帝的另一大惡政就是派遣礦稅太監搜刮民間財富。1597年,紫禁城發生大火,致使三殿兩宮被燒燬。當時,由於剛剛打完萬曆三大徵,朝廷耗費白銀數千萬兩,國庫虧空,無力修建宮殿。萬曆遂決定派遣礦稅太監下民間開礦,掙得重建宮殿的收入。由此開始了一場民間的浩劫。

    雖然名義上,礦稅太監是去開礦的,但是開礦,是一個複雜的技術活,絕不是短期能完成的,為了完成指標,太監們強令富戶承包,不足之數由富戶補償,而短時間內,礦根本不能開出,因此,富戶只能被迫捐出家產,以滿足太監們的驕奢淫慾。而那些交不足錢的富戶,則被扔入大牢,以重罪論處。當時的吏部尚書李戴記載了當時的恐怖景象:太監們指著一個屋子恐嚇說:“這戶人家有礦”這家便應聲破產。

    萬曆的惡政本來已是可恨,但是更可恨的是,這些太監比皇帝還要貪婪百倍,往往搜刮來的財富只有一成交給萬曆,其餘九成都被其貪汙,因此,最後搜刮的總額是皇帝規定的十倍有餘。《明史》記載:帝所遣稅使,礦使遍天下,月有進奉,搜刮贏羨億萬計。

    後世學者統計,從萬曆25年到萬曆34年,礦稅太監向內庫進奉白銀569萬兩,平均每年進奉50萬兩,而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才360多萬兩。而太監所得又是萬曆的8-9倍,光廣東稅監李鳳就貪汙白銀5000萬兩,還不算其他金銀珠寶,7年間,他向內庫進獻的白銀僅僅36萬兩,其私吞的總數是進貢稅銀的139倍,足見其搜刮數額之巨。

    礦稅太監們的惡行讓原本富庶的江南水鄉怨聲載道,當地謾罵朝廷和太監的歌謠詞句數不勝數。:山摧茶死,江枯魚無。”老百姓發出這樣的詛咒,足見對朝廷和太監的恨意之深。也正是在萬曆的橫徵暴斂下,10年內,明朝爆發了多次民變,包括湖廣民變,江西民變,雲南民變和臨清民變等。

    根據戶部尚書趙世卿統計,礦稅太監搜刮後,臨清原有的緞店32家,關閉了21家,布店72家,關閉了45家,雜貨店65家,關閉41家,商業極度蕭條。

    可以說,萬曆在位期間,不僅花光了張居正留下的積蓄,還大肆破壞了明朝的財政基礎,然原本因戰爭元氣大傷的明朝更加雪上加霜。

    萬曆皇帝不合時宜的愚蠢行為提前透支了明朝的國力,使得流弊四起,崇禎時期的邊關軍事衰弱,財政困難,民變四起,無疑不是萬曆惡政的結果。要數讓明朝滅亡的第一罪人,非萬曆皇帝莫屬。

  • 18 # 歷史有妖氣

    萬曆皇帝最大的缺點是貪財。

    他還活著的時候,就被指責視“金錢珠玉為命脈”,僅僅採辦珠寶,就曾用銀2400萬兩,而每年明朝“賦稅之額,乃止四百萬",就這一項就為國家年收人的6倍。

    他親自為自己監造的壽宮也就是陵墓,竟然費銀800萬兩。就連宮中宮女的胭脂錢,每年都得用銀40萬兩。皇長子及其他諸王冊封冠婚用銀,也多達934萬兩,光做袍服就用了270餘萬兩。

    這麼能花錢的皇帝,真是無語了。

    上面花的還是明朝歷代皇帝的積蓄,下面這筆就是傷害百姓了。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萬曆皇帝福王朱常洵去河南洛陽做王爺,萬曆皇帝下詔“賜莊田四萬頃”,嚇壞了大明朝的官員們,把河南全省的田地都拿來,也不夠。百官跪請,“得減半”,打了個五折,但是還是要“腴田不足,取山東、湖廣田益之”。這也是開了先河了,歷朝歷代分封藩王,都是“食邑”,沒聽說還有河南的王爺,要山東、湖北、湖南來供養的。

    萬曆還辦過一件缺德事,就是不斷問各地派出大批礦監稅監,搞得大明朝“如沸鼎同煦,無一片安樂之地。”

    浪費了這麼多錢,到了後金起事的時候,明朝已經很窮了,只能搜刮百姓掏軍費,這就又激起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所以說,明朝是被萬曆坑了,明朝亡於萬曆。

  • 19 # 戰爭史

    說起大明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那就是萬曆帝,他在位時間很長,有四十八年之久。有人稱頌其為千古一帝,也有人說大明實亡於萬曆。總結萬曆一朝,有萬曆三大戰役,揚國威於四海,也有內部黨爭亂政,朝廷上下一塌糊塗。

    萬曆皇帝《平番得勝圖》

    萬曆在位的頭二十年,萬曆帝是上朝的,而且也有一顆振興大明的決心。張居正在位時期,國家清明穩定,執行得井井有條,張首輔的“一條鞭法”和“考成法”,增加國庫收入幾百萬兩,讓明帝國續命五十餘年,一掃嘉靖帝帶來的陰霾。此時的皇帝還小,朝廷上下都是靠著張居正和李太后,而萬曆皇帝基本上不管什麼政事。

    (張居正)

    不久張居正去世,萬曆的倒黴日子來了。萬曆並不是個糊塗的皇帝,他被張居正壓制的太久了,而張居正死後,他必須拿回屬於他的權力。於是萬曆縱容言官們上疏、告狀,張居正成了徹頭徹尾的奸臣,張首輔不僅僅被抄了家,兒子還被逼死一個,怎一個慘字了得。總之,皇權還是被萬曆收了回來。

    言官沒有了張居正的壓制,開始肆無忌憚對準了萬曆,各部給事中和督察院的御史開始針對萬曆的批判,什麼私生活問題、什麼不勤政、什麼冊立太子問題。從萬曆十五年開始,萬曆就不上朝了,一個勤儉治國的皇帝為啥突然不上朝了呢?這跟那些言官有著很大關係,言官們的奏疏是一批接著一批,萬曆不堪其擾,只能貓起來了。

    (文官集團)

    此時的內閣首輔是申時行,申大人的責任重大,上要奉勸皇帝,下要維護百官,這個首輔幹得是相當不易。此時最大的事情就是“爭國本事件”,爭國本就是冊立太子,好幾個大明皇帝都是這個事情上出的問題,萬曆同樣。一次萬曆看上了一個名王氏宮女,隨即就臨幸了,這名宮女也很爭氣,直接給皇帝生了個兒子。

    這是萬曆的第一個兒子,就是長子朱常洛,因為這個兒子是宮女所生,萬曆帝並不感冒,很不喜歡朱常洛。萬曆喜歡的是鄭貴妃的孩子,三子朱常洵,這就拉開了浩浩蕩蕩的“國本之爭”。而此次事件的中間人都內閣首輔,都說申時行沒有什麼能力,但是他卻緩和了君臣的矛盾,在將近十年內,朝政中沒有出現大的紕漏,這是他的功勞。

    (萬曆皇帝)

    萬曆對冊立太子問題使用的就是拖延戰術,這也是萬曆在後期統治的一貫戰術,從萬曆十四年開始,到萬曆二十九年,長子朱常洛才立為太子。經歷申時行、王家屏、趙志皋、王錫爵幾任首輔,到了沈一貫時候立了太子。為了立太子,足足爭了十五年,而此時的朝廷也是人去樓空。到了萬曆三十年之後,朝廷的官員是越來越少,這都是萬曆懶政的表現。

    (萬曆北韓戰爭)

    最搞笑的是,正常的六部的給事中應該有五十餘人,在萬曆三十五的時候只剩下了五人,而督察院監察御史應該有一百多人,只剩下了四人,這才是真正的無政府狀態。萬曆不是個暴君,他懲罰官員一般都是辭退或者降級,而辭退官員卻沒有人來接替,因為萬曆不批准,有時候官員呈上的奏疏幾個月都沒有回覆,這就是萬曆後三十年的統治現狀。

    萬曆的“無為而治”卻給經濟帶來了空前的繁榮,生產力有了長足發展,百姓們有吃有喝,很多地方几乎沒有賦稅,因為沒有官員。商人隨意經商買賣,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萬曆三大戰役也是大明軍事上最後的輝煌,奈何大明這臺巨大的機器已經運行了兩百年,各種詬病都顯現出來,加上萬歷的惰政、朝政的混亂,大廈將傾,最後薩爾滸一役讓一切浮華都化為泡影。參考資料:《明史》、《明史紀事本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判斷一個男人靠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