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許其波

    管仲原來在齊桓公的敵人陣營,曾經射傷過齊桓公。

    因為管仲有才能,管仲因其朋友鮑的推薦才保了齊桓公,鮑是真正的舉賢不避嫌。

    根據此事推斷,可能管仲可比齊桓公歲數大,當時齊桓公年青有為,進取心強,聽管仲計策稱霸諸侯,齊桓公用的是人才。

    但隨著年歲數增長,齊桓公的進取心消退,注重重用奴才。

    在管仲病重時,齊桓公問管仲,你死後誰可以託咐重任,這時才發現,盛時沒有人才儲備。

    管仲只是把齊桓公備用的三個人的缺點指出來。

    責任不應算在管仲身上,而齊桓公本身錯誤巨大。

  • 2 # 小黃論道觀天下

    誰說沒培養和推薦繼承人?

    管仲臨死時,齊恆公去看他。他勸齊恆公遠離易牙、豎刁那幾個人,他說自己在的時候,能壓制住他們,讓他們不敢太肆意妄為,但自己死後,那幾個人肯定要作亂。於是齊恆公就把那幾個人趕走了,後來小白他自己寂寞了,空虛了,又把那幾個人招回來,這也怪不了已在九泉之下的管仲啊。

    管仲臨死時也向齊恆公推薦了繼任人,他認為隰朋可以繼任,但認為他不會活得太久(天之生(隰)朋,以為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後來隰朋確實於管仲死的同一年死了。管仲還推薦了鮑叔牙,也就是他的好基友,這可謂舉賢不避親。但管仲也說了鮑叔牙的缺點,就是善善惡惡,通俗點說就是眼裡揉不得沙子,看到好的就讚美,看到不好的就痛恨。這樣的人,其實在哪個時代,都不太適合擔任政治家。。。結果,後來發生的事,都在管仲的預料之中,隰朋死了,鮑叔牙太嚴厲,後來也死了。齊恆公召回那三個人,後來自己被活活餓死

    管仲並不是沒安排好身後事,也並不是沒有安排接班人。只是他也知道,死後的事,已經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了。

  • 3 # 光正環保灑水車霧森

    第一大錯誤,想必大家也知道了吧?就是對公子小白射的那一箭,沒有致命後果,可是明擺著的,導致他輔佐的公子糾被殺,小白繼承王位,不過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春秋第一霸齊桓公誕生了

    第二大錯誤,齊桓公26年,齊國以討伐蔡國為由,召集聯合大軍,齊國可是當時第一強國出兵400乘戰車,浩浩蕩蕩地逼近蔡國都城城下,桓公和管仲商討讓誰當先鋒?豎刁是個貪心的人,他暗地派人到城裡說和,蔡侯正求之不得呢,哪裡敢不答應,慌忙給豎刁金銀珠寶三箱。豎刁就為蔡國說情,諸國軍就沒有理由在這附近呆下去了,本來齊國打算趁楚國不被打,他個措手不及,如今沒了由頭,楚國必有防備,還怎麼打?管仲就向桓公埋怨,這樣也就在無形之中得罪了豎刁

    第三大錯誤就是沒有培養好接班人,管仲一生為國鞠躬盡瘁,卻忘了發現和培育人才。臨死前只能告訴桓公,按照內閣的順序依次上位,輪完後讓鮑叔牙接任。當時內閣成員也都是老年人了,管仲死後沒多久,內閣成員便陸續去世。三年後,鮑叔牙也與世長辭,齊國的繁榮強盛,也到此結束。

    管仲一生犯錯,沒有多少,但次次致命。可見普通人犯小錯也是很正常的了。就像三國時的諸葛亮一樣,也是沒有培養好接班人,在諸葛亮死後,導致蜀國實力迅速下降。這也可能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區別之所在!

  • 4 # 那年今夕

    管仲作為千古名相,自有其能力所在。這點毋庸置疑!只是對於他的“後事安排”卻留下了歷史詬病。

    很多人就會疑惑為什麼管仲沒培養出接班人。

    個人認為可能有以下原因:

    個人認為是最重要的原因。沒有發現能繼承自己衣缽的人才。要知道發現一個合適的繼承人太難了!就看諸葛亮發現姜維的興奮勁就知道了。管仲培養人才的能力不行。就像很多歷史人物很牛逼,但是帶徒弟卻不行。管仲本人不重視。覺得對宰執的培養還不如對君主的培養重要。寄希望於君主接班人,也就是後來的齊孝公。管仲對人防備心強。齊桓公問管仲後事的時候,提出幾個接班人,管仲都提出他們缺點,卻沒有指出優點。可見對人性管仲更關注惡的一面。

  • 5 # 詩雨花魂

    公元前645年,為了成就齊國霸主之位而嘔心瀝血一生的管仲走到了人生終點。

    聽說管仲病重臥床不起,齊桓公也顧不上老弱的身體,親自到管仲府邸探望。

    經過一番寒暄慰問之後,齊桓公回到正題,問管仲何人可以接替相位。管仲雖然病危,卻依舊謹慎,反問齊桓公看好誰?

    《管子》記載,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蟲出戶而不收者,以不終用賢也。

    齊桓公推薦的第一個人是鮑叔牙,他幫助齊桓公奪得國君之位,是齊國的元老重臣。

    除此之外,鮑叔牙也有卓越的才華,他推薦管仲為齊相,而自己只做大諫,負責官吏的選拔。

    在外交上,鮑叔牙主張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敬。

    按理說,以鮑叔牙的地位和才能,完全可以擔任齊國國相。但管仲認為他不合適,雖然光明磊落,卻過於善惡分明,不利於管理政務。

    齊桓公推薦的第二個人是易牙,他並非傳統計程車大夫,而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廚師,非常受齊桓公的寵幸。

    有一天齊桓公胃口不佳,什麼美味都吃膩了,想換換口味,嚐嚐蒸嬰兒肉是什麼味道,於是易牙便把自己的兒子殺了做成菜。

    齊桓公知道後非常感動,認為易牙對自己的忠心已經超過了父子之情,從此對他更加寵幸。

    可是管仲卻認為他毫無人性,為了討好國君,不惜殺自己的兒子,不宜為齊國國相。

    齊桓公推薦的第三個人是開方,他是衛懿公的庶長子,當年齊桓公征討衛國時,開方作為使者到齊國求和。

    可是開方見齊國國力強盛,就沒有返回衛國,而是留在齊國為官。

    後來衛國被狄人所滅,衛國宗親不論男女老幼,都返回故地為重建衛國而奔走,開方卻無動於衷,繼續留在齊國侍奉齊桓公。

    齊桓公認為開方對自己的忠心已經超過對故國之情,所以十分信任他。

    管仲卻不以為然,連父親去世都不回去奔喪,如此無情無義的人,怎麼能夠真心忠於國君?

    齊桓公推薦的第四個人是豎刁,他是齊國宦官,負責掌管內侍及女宮的戒令。

    當初,齊桓公四處尋找有能力的人幫助自己管理後宮事務,這份差事對許多人都有吸引力,但有一大弊病讓人卻步,那就是必須閹割才能入宮。

    豎刁寧願自殘身體都要進宮侍奉齊桓公,令齊桓公十分感動,所以十分信任他。

    管仲卻十分擔心,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是違反人情的,這樣的人又怎能真心忠於君主?

    談論半天卻沒有一個結果,而且管仲還要求君主務必遠離易牙、開方、豎刁這三人,這讓齊桓公有些不滿。

    因此,管仲只得退而求其次,將公孫隰朋推薦給齊桓公,公孫隰朋忠君愛國,為人厚道,而且很有責任心,齊桓公想了想也覺得不錯。

    管仲去世後,齊桓公按照他的臨終遺囑驅逐了易牙、開方、豎刁三人,可是齊桓公已年過古稀,再沒有雄心壯志,每天只想安逸享樂,突然失去三個弄臣後覺得每天都食不知味。

    於是,齊桓公認為管仲對三人的看法有誤,因此派人把他們召回,從此沉迷於三人的甜言蜜語之中。

    公孫隰朋接任齊相之位不到一個月就病逝,情急之下鮑叔牙擔任齊相,可是看到齊桓公重新召回三人,鮑叔牙也抑鬱而終。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重病不起,五個兒子為了爭奪國君之位而公開爭鬥。

    《史記》記載,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

    易牙、開方、豎刁等三人見齊桓公不久於人世,便堵住宮門,假傳君命,不準任何人進去,連食物和水都不可以。

    就這樣,齊桓公活活餓死在自己的王宮裡,屍體在床上躺了兩個多月都無人理睬,“停屍不顧,束甲相攻”便成為後世君主對繼承人問題的最大警示。

    齊桓公去世後,公子無虧、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等五個兒子都先後當過齊國國君,然後數年時間內又被親兄弟殺死。

    這種動亂持續了四十多年,讓齊國國力大減,再也不復當年九合諸侯的霸主景象。

  • 6 # 喬加貝

    管仲自己毫無疑問是他那個時代最有國才國士的人物且獨一無二。

    就因為他自己太牛了,以至於他根本沒有看的上的後輩或同輩。

    以至於連他的好朋友鮑叔牙他都覺得不合適,更k何況他人。

    總之,我想,他肯定想過接班人問題,但 ,他就是沒有滿意的人選。

  • 7 # 鵬學天下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子》一書題為管仲所作,實系後人託名。

    齊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於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見,是為平定宋國的動亂。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各諸侯與齊桓公在鄄(juàn)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此外,齊桓公還滅了譚、遂、鄣等小國。

    齊桓公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於公元前643年9月12日(魯僖公十七年十月乙亥)病死。

    齊桓公在位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正是在管仲的大力輔佐下,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管仲的主要成就:

    行政改革:管仲整頓行政管理系統,“叄其國而伍其鄙”。所謂“叄其國”,就是將國劃分為21鄉,士居15鄉,工居3鄉,商居3鄉,分設3官管理。所謂“伍其鄙”,就是將鄙野(國都之外的廣大地區)分為5屬,設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屬下有縣、鄉、卒、邑4級,分別設立縣帥、鄉帥、卒帥、司官管理。整頓行政系統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餘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用人人事:他提出的用人原則是:“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員時,都必須根據其實際的政績,特別是要有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而不是虛假的、表面的政績。此外,他還總結出一套對於各級官員實行獎懲的具體辦法。

    政治主張:管仲注重經濟和農業,反對空談主義,開創職業技能教育。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的觀念和《管子》的思想頗為接近。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的民族主義思想。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嘆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外交主張:管仲的外交主張,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敬。

    為了使齊桓公成為諸侯之長,管仲在外交上協助齊桓公做了許多努力。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國救燕。齊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刑國,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齊桓公再次發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國。打退了毀邢都城的狄兵,並在夷儀為邢國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舉攻衛,衛懿公被殺。齊國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齊桓公三十年(前656年),管仲讓齊桓公質問楚國為何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導致祭祀大典無法及時進行,使得楚國承認自己的錯誤。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管仲獻計讓齊桓公會集諸侯國君於首止,與周天子盟,以確定太子的正統地位。前654年,管仲,齊桓公因鄭文公首止逃會,率聯軍討伐鄭國。數年後,齊桓公率多國國君與周襄王派來的大夫會盟,並確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宰孔會於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同年秋,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後遇到侵犯周王室權威的事,齊桓公都會過問和制止,此次盟會齊桓公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管仲的外交戰略獲得了很大成功,使齊桓公霸業更加合法合理,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華夏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軍事制度:其原則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其措施是“參其國而伍其鄙”,其內容為:將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工商之鄉不從事作戰,實際從事作戰 的是士鄉十五。五鄉為一帥,有一萬一千人。由齊君率為中軍,兩個上卿各率五鄉為左右軍,是為三軍,就是“參其國”。一鄉有十連,一連有四里,一里有十軌,一軌有五家,五家為 一軌,這就是“伍其鄙”。軌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處在一起,因為利害禍福相同,所以,“守則同固,戰則同強”。

    這是一種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鬥體制,亦為後來大規模的戰爭作了準備。

    經濟制度:

    ●管仲相齊的經濟政策是“遂滋民,與無財”(《國語·齊語》),他的辦

    法乃是“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史記·齊太公世家》)。或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史記·平準書》,參見詞條輕重理論),以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史記·管晏列傳》)。

    ●“輕重魚鹽之利”及“徼山海之業”是否是漢代鹽鐵官賣的濫觴,我們現無可徵信的材料。管子書中的記載言:管仲反對向“樹木”、“六畜”和人口抽稅,而主張“唯官山海為可也”,“山海”就是鐵和鹽(《管子·海王》)。若此記載為可信,則於管仲時就已經實行了統治鹽鐵的經濟政策了。

    ●管子熟練的運用輕重之術對外策劃了衡山之謀、陰裡之謀和菁茅之謀,堪稱古代貨幣戰爭的經典案例。

    ●管仲實行了糧食,“準平”的政策,即“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則準平。……故大賈富家不得豪奪吾民矣”,(《漢書·食貨志》下)。這種“準平”制,不但是一種平衡糧價的政策,並 且,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並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這種經濟政策,亦為經濟層面的國君集權。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徵”即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稅徵收額,馬克思級差地租與之相同。

    ●管仲面對當時“竭澤而漁”的經濟開發,為了有效利用齊國的林木和漁業資源,制定了“山澤各致其時”。即歷史上最早的自然環境保護法,即禁止人們為了眼前利益而濫伐濫捕,以保護樹木和魚類的正常生長、免遭破壞。伐木和捕獵只准在適當的季節進行。

    ●管仲修齊太公“九府圜法”,在齊國設立了專管貨幣的機構——“輕重九府呻”。齊國由政府統一鑄造貨幣,這種規範的貨幣呈刀形,名為“齊法化”或“節墨法化”,俗稱“齊刀”。

    ●管仲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統的闡述了消費對生產的促進效用。

    管仲早齊桓公兩年去世,管仲的團隊沒有再有什麼大的作為,根本原因在於,齊國君臣是一種特殊的君臣關係,齊桓公有了管仲,從此只當“甩手掌櫃的”;管仲只對齊桓公一人負責,不計兩人身後之事。隨著事業的成功和霸業的形成,他們已經由改革變成保守。

    縱觀管仲執政後,並沒有再做過大的改革事項。這也符合社會的發展基本規律,改革者在初期往往具有開拓精神,對於人才的使用也是不拘一格,一旦成功,他們就會只想到保住改革成果而患得患失,看人的眼光也不再是遠大和寬闊。

    管仲在受到齊桓公的重用之後,他只要君主的這種信任,忘記了他曾經說過的要君主遠離小人的話,一味看君主的好惡辦事,對於一些不好的小人不加驅逐。

    這些都是管仲和齊桓公的政治短視,也正是因為這些短視造成了齊桓公最後被易牙、開方、豎刁三個小人活活餓死的原因,一代霸主,就此失去了齊國的發展機遇,後人要在治國和管理上吸取齊桓公和管仲的教訓。要近賢臣,遠小人才能保持長治久安。

  • 8 # 書蟲跳跳糖

    關於繼承人的問題,我們不得不瞭解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在春秋時期,官位和爵位都是世襲的,很少有人可以打破當時的社會關係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混亂的社會背景反而能成為階層重新洗牌的契機。

    而當時的齊國,經過了齊桓公和管仲的大力改革,早已經成為了一個兵強馬壯的諸侯國。朝堂上也是人才濟濟,公孫隰朋、王子成父、賓胥無、甯戚和鮑叔牙等,他們在各自的官位上為齊國的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是當時的社會現實所決定的,後繼無人,管仲難道沒有想過培養繼任者嗎?社會的變革必然伴隨著徹骨的疼和無盡的阻力,古往今來,細數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往往是改革初期,改革家們雄心壯志,能夠破開一切的阻力,有著一往無前的氣勢和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而在這過程中,又有多少被消磨了鬥志,開始趨於保守,趨於傾向穩定。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當一無所有時,往往可以大步向前,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了,遠方的風景必然是誘人的大餅。而當我們取得成效後,卻會考慮更多,不敢負重前行。其實在齊國的改革後期,已經明顯的沒有曾經的朝氣蓬勃,唯有一聲嘆息,廉頗老矣。

    當時的齊國雖然國力強盛,齊桓公是當之無愧的一代霸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他還算的上是實際上的天下共主,但烈火油烹,鮮花著錦,在那種的各國諸侯各自為政,汲汲營營中,齊國的地位也是十分微妙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但除了管仲,又有誰能夠真正的支撐起齊國的霸業呢?人才是可以培養的,但是像管仲那樣子的,又如何去培養呢?

    更何況,齊桓公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君主,他還是有好幾個寵臣的,易牙,開方,豎刁。而管仲死後,齊桓公更是不顧管仲的遺言,重用奸佞的小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很有昏君的潛質的。而誰又能真正如管仲一般得到齊桓公的信任?

    如果說是齊桓公的繼承人的話,還有公子昭呢,管仲也沒有權利去幹涉王位的繼承,畢竟他只是臣子,在其位謀其政,如果他僭越了,或許就不能成為齊桓公最信任的仲父了吧。

  • 9 # 文青聊史

    我字多,看我!這不能怪管仲啊,這是因為齊恆公在晚年沒有聽管仲的話才會釀成這樣的結局。

    春秋時期各國之間來回征戰,而齊國能在這樣的情況下率先稱霸成為五霸之首可見齊國的強大,此時的齊國國君是齊恆公,但若說能讓齊國真正強大起來的還是管仲,管仲對齊國進行了一系列的變法讓齊國從內憂外患走上強國之巔峰。

    從敵到友,管仲助齊稱霸

    在齊恆公還未上位的時候還爆發過一次奪位之戰,兩方分別是公子糾和後來的齊恆公—公子小白,公子糾有管仲相助,公子小白有鮑叔牙相助,這其中的淵源太多我們不主要介紹,最終以公子小白勝出為結束,在鮑叔牙的力舉下齊恆公任用管仲開啟霸業。

    管仲逝世,任用奸臣

    在管仲和鮑叔牙的輔佐下齊國進行了改革變法,讓齊國在春秋時期率先稱霸,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管仲重病在身命不久矣,齊恆公就問誰能在你之後擔任齊國的相,管仲反問齊恆公,齊恆公就列舉了三個人,分別是:易牙、開方、豎刁;

    易牙:他是齊王的專用廚師,也是在歷史上第一個開私人飯館的,很多人尊稱他為廚師的祖師。易牙的廚藝非常了得一直為齊恆公做飯,齊恆公在晚年的時候對易牙說自己什麼美食都嚐遍了,但是唯獨沒有吃過人肉實在遺憾。在一次用餐的時候齊恆公發現一道肉湯非常鮮嫩是自己從來都沒有吃過的,事後問易牙這是何肉,易牙說這是自己小兒子的肉,齊恆公聽完之後十分感動,從此以後重用易牙;衛開方:此人也是很早就開始跟隨齊恆公,為了可以一直伺候齊恆公而很多年都沒有回家,身為衛國的貴族卻十五年沒有回家,甚至對於家中的親人不管不顧,在父母去世的時候也沒有回去,齊恆公自然也非常感動,認為相比於親人來說,衛開方更偏向於自己,所以一直任用開方;豎刁:豎刁是齊國的宦臣,他揣摩他人心思的手段無語論語,因為經常能讓齊恆公非常的開心,並且為了表達自己對齊恆公的忠心,不惜自行閹割討好齊恆公,豎刁表達忠心都到了這種地步,齊恆公還有什麼理由不重用他。公曰:“易牙如何?”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如何?”對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公曰:“豎刀如何?”對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專權。

    管仲認為這三人為了表達自己的忠心太過沒有人性,易牙為了討好君上寧願殺死自己的孩子,可見其所求甚大;衛開方可以為了在齊恆公身邊而做到數年不回家可見另有所求;而豎刁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可見內心的野心。

    但是在管仲逝世之後齊恆公並沒有聽從管仲的教導,因為這三個人對他來說十分的重要,易牙負責給齊恆公做飯,開方負責服侍齊恆公,而豎刁則是需要管理其他宦官,這三人缺一不可,況且都對齊恆公做過忠心之舉,自然沒有什麼理由不重用。

    奸臣當道,恆公慘死,齊國大亂

    英雄總會落幕,齊恆公自然免不了,在齊恆公晚年的時候因為病重已經不能上朝了,這也就意味著齊恆公沒有利用價值了,所以這三人開始露出自己本來的面目,真的如管仲所言三人對齊國早有所圖,為了讓齊恆公早點離世三人就一直不給齊恆公送飯,最終將齊恆公活活餓死在宮殿內,可見殘忍。

    等三人達到目的之後就開始擁立自己所信任的公子為繼承齊國王位,其中原本定下的是公子昭,但是易牙和豎刁勢大擁立公子無虧繼位,開方擁立公子潘而原本的太子公子昭則是逃離到了宋國,在宋國得到允許之後由公子昭引兵攻打齊國,這場鬧劇以豎刁、易牙被殺,公子昭成功回齊國繼位為終。

    這場動亂給齊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讓齊國徹底跌落神壇從此成為晉國稱霸中原。

    結語

    齊國的霸業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管仲的改革,而在管仲逝世之前曾舉薦公孫隰朋為相,並讓齊恆公廢除那三位小人,但是最終齊恆公並沒有聽從管仲的話,任用小人最終釀成這樣的結局。

    相傳在齊恆公去世的時候是用衣袖遮住面孔的,據說是有愧於管仲和其他幫助他的功臣,可見此時的齊恆公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為時已晚。

  • 10 # 王建國HIST

    首先,你要明白一個事實,春秋時期是一個文化十分繁榮的時期,各種各樣的人才大量湧,

    先不說別的,先說說管仲的死對頭以及好友,鮑叔牙。

    《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與鮑叔牙各事一主,管仲跟誰公子糾,鮑叔牙跟誰公子小白田午。

    雙方歷經磨難,可讓人十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史記記載,齊桓公任用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更是留下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治世名言。

    可是他那麼厲害,可為什麼偏偏輸給了鮑叔牙,或許,你會覺得是鮑叔牙是有自知之名,不如管仲,可就算是再不如他,也是足有宰相之能的。而且後來鮑叔牙果然也在公孫隰朋後坐了宰相。

    再說說公孫隰朋是如何當上宰相的。管仲臨死前齊桓公想把宰相之位給鮑叔牙,但管仲說,鮑叔牙過剛易折說一便把位置給了公孫隰朋

    那這個公孫隰朋到底有沒有才能呢?

    這裡可以拿孤竹之戰來說,史載: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說:“老馬之智可用也”,這就是著名的老馬識徒。可後面還有一句: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由此可以看出公孫隰朋有可比於管仲的見識和才氣。

    後來鮑叔牙當宰相的條件是辭掉易牙,開方,豎刁三人,也可見他們都是有些本事的。

    綜上所述,管仲是否陪養接班人,我想你是帶著中國秦漢以後的歷史觀念來思考先秦時期,接班人對於這些布衣出身計程車子們來說並不重要。第二,齊國人才太多,不要被所流傳的東西蒙蔽了雙眼,我想後世對於管仲的崇拜肯定是多於當時之人對他的崇拜的。渲染的成分太多。第三管仲權利沒那麼大,齊桓公沒那麼昏庸,所以根本沒有機會。

  • 11 # 人生不過一輪明月

    管仲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哲學家,相齊四十年,對外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對內大刀闊斧的對軍事、政治、稅收、鹽鐵等進行改革,使齊國成為春秋第一霸。

    管仲是繼周公之後,孔子再次交口稱讚的聖人。誠然,做了“聖人”,有了主角光環後,就要接受三百六十度無死角跟拍,甚至每天呼吸幾口氣,哪口不通順都要拿出來讓人指摘。管仲的功績,不是專業人士,不能用術語闡明觀點,能登堂入室說的,就是病榻論相。(不是你以為的開放高檔紅燈區[靈光一閃])管仲就剩一口氣了,齊桓公說二爹你走了我咋辦?管仲說齊國還有人才呢,你放心,我掛了,讓隰朋幹,不過隰朋也怕活不長了。剩下的優缺點我都告訴你,你自己衡量著駕馭。還有幾個壞種我也告訴你,有我他們不敢作妖,我死了怕你們鎮不住,他們要興風做浪,千萬聽我的把他們打發了,不然你死都沒人埋你!現在我們保持地位尊崇就好,別惹是生非去了,靠老子我的名頭你還能牛一陣子,不聽我的,只怕你晚節不保。齊桓公剛點頭管仲就嗝屁了。到此我想問一下,接班人算確定還是不算?

    《史記》記載,劉邦快掛的時候,呂后也問了同樣的問題,劉邦的回答呂后塌塌實實的執行了,雖然陳平周勃族滅呂氏,可是漢室江山保住了。再看齊桓公,三分鐘熱度後,把仲父的話忘了一乾二淨,召回三害,內不量力,外不量交,而力伐四鄰,最後身死六十九日而不殮,九月不葬,更導致齊國幾十年動盪不安,繼而丟了霸主的地位。後人做詩取笑“仲父原來死不得”。

    如果說管仲是尺,齊桓公不過界,那麼他們就是春秋第一“最佳拍檔”,可惜管仲的尺生前有效,死後被棄,大羅金仙也就不了一心找死的瓜娃子。

    管仲的用人論,不是培養,而是發現。在大規模教育沒有普及的情況下,人才往往都是家學或自學。一個人能學有所成繼而學以致用,絕對是自身能力超群,能加入精英團隊,絕對有其過人之處。話說回來,金無足赤,誰也不可能是誰的最完美繼承者。齊桓公如果繼續保持和管仲一樣敏睿的發掘力,他還用管仲給他輸送後備人才嗎?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缺乏一顆知人善任的心,就是管仲不死,小白依舊是小白。

  • 12 # 我有我的世界觀

    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被後世譽為“華夏第一相”。但臨死前都無法確定繼任人選,致使齊桓公重用奸臣,使齊國陷入幾十年的內亂,不禁讓人覺得痛心。

    管仲臨死前,齊桓公是去問過他繼任人選的。齊桓公問了好幾個人,直到問隰朋時,他才勉強同意。顯然,管仲事前並沒有什麼準備。

    管仲為什麼事先沒有安排好接班人呢?不,他並不是沒有考慮這件事。他本來想推薦自己的好友鮑叔牙,但又覺得不合適。齊桓公心中也有目標人物,但這三人在管仲心目中是奸臣,日後必將禍害齊國。

    由於自己心目中和齊桓公心目中的目標 人物,在管仲看來,都不適合為相,所以到他臨死前還遲遲做不了決定。

    按照兩人的交情,管仲應該把好友鮑叔牙作為相位接班人

    管仲本是貴族家庭,父親管莊曾是齊國的大夫。後來由於家道中衰,導致管仲生活很貧困。為了謀生,便聯合好友鮑叔牙合夥做生意。

    鮑叔牙是名門望族,父親鮑叔敬是齊國大門,家族殷實。

    兩人做生意分成時,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有人嘲笑管仲自私小氣,可鮑叔牙並不介意,並說是我自己願意讓他多分一點的。

    後來生意失敗了,兩個人都選擇了從軍。可管仲每次遇到打仗的時候就就逃跑。又有很多人譏笑他貪生怕死,又是鮑叔牙替他解了圍:“他是不敢死啊!他家裡還有一個老母親需要贍養 ”。

    由於兩個人都遊走了很多地方有豐富的閱歷,他們便去做官。但管仲多次被國君驅逐,鮑叔牙又安慰他說:“你並不是無能,而是沒有遇上好時機 ” 。

    後來齊襄公非常賞識鮑叔牙和管理,便任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讓管仲輔佐公子糾。

    按照鮑叔牙之前把相位讓給管仲這份情誼,管仲更應該把鮑叔牙推薦為相位接班人

    公元前686年,齊國發生了內亂,管仲便和公子糾逃往魯國,鮑叔牙和公子小白逃往莒國。聽到齊襄公被殺的訊息後,兩位公子都準備回齊國爭奪君位。

    可公子糾和管仲一行到了邊境時,已經聽到了公子小白即位的訊息,便打道回往魯國。

    公子小白即位,是謂齊桓公。他要任鮑叔牙為國君,但鮑叔牙自謙,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

    (鮑叔牙)

    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欲稱霸王,非管夷吾(管仲:管氏,字夷吾,名仲)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史記·齊太公世家》

    於是齊桓公攻打魯國,逼迫魯國國君殺死公子糾,送回管仲。齊桓公沐浴齋戒,舉行隆重的儀式封管仲為相。

    管仲任相後,盡心輔佐齊桓公稱霸。他對齊國在經濟上、政治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推行“叄國伍鄙制”,實行租稅改革,大力發展農業和手工業以及鹽鐵管理,為齊桓公的稱霸準備了物質基礎。

    管仲又積極促使齊桓公採用“尊王攘夷、爭取與國” 的外交政策,為齊桓公的稱霸創造了“國際環境”。終於在公元前681年迫使楚國求和,齊桓公開始稱霸中原。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無論從情感上,還是從理論上講,管仲都應該推薦鮑叔樂為接班人,可為什麼他不呢?

    從情感上講,兩人自從交好,且鮑叔牙對管仲處處照顧幫助。而管仲想要回報鮑叔牙時,常常幫倒忙。鮑叔牙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安慰他,說辦事總有順利或不順利。

    管仲曰:“……吾嘗為鮑叔牙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史記·管晏列傳》

    二人分別輔佐公子糾和齊桓公。齊桓公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齊桓公要殺掉管仲,任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又推辭,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讓齊桓公把管仲從魯國接回來。

    所以,按照人之常情,管仲應該推薦鮑叔牙呀!可當齊桓公說想讓鮑叔牙繼任相位時,管仲為什麼會加以阻止呢?

    作為知心好友,管仲非常瞭解鮑叔牙的為人處事。鮑叔牙性情急躁,愛憎分明,心裡面對小人絕對容納不下。管子認為他這種性格不適合治政。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當易刁把管仲的話告訴鮑叔牙時,鮑叔牙怒目而視:“若我為相,還有你們這些小人容身的地方嗎? ”嚇得易刁避開了。

    隰朋任相一個多月就死去了,齊桓公再度任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堅辭不受,說:“除非你罷免豎刁、易牙、開方三人”。齊桓公罷免了三人,下令三人不允許再進入朝堂。鮑叔牙才願意任相國。

    可是,齊桓公後來又把已三人徵召回來了,並再度重用。鮑叔牙因此抑鬱而死。

    除了鮑叔牙,齊桓公心裡還有目標人物呀,可管仲為什麼也反對呢?

    除了鮑叔牙,齊桓公還想在易牙、豎刁、開方三人挑選一人。可管仲更加反對,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就來看看這三個人的為人吧!

    易牙—— 廚師出身,擅於調味,烹飪技藝很高。一次,齊桓公對易牙說:“寡人嚐遍天下美味,唯獨未食人肉。”這本是齊桓公無心的一句戲言,可易牙卻牢記在心。為了討得齊桓公的歡心,易牙竟將自己4歲的親兒子烹煮了給齊桓公品嚐“未嘗之美味”。

    齊桓公讚不絕口,便問:“此係何肉?”當得知是易牙殺親兒子烹煮的時,齊桓公心裡很不易滋味,但深為易牙的行為所感動,從此更加寵信易牙了。

    豎刁——為了表示自己對齊桓公的絕對忠心,自行閹割,成為宦人。

    開方——本是衛國人。齊桓公稱霸伐衛,開方見齊國強盛,便投降齊國。為了向齊桓公表明忠心追隨,十五年不回家。甚至連父母去世時,也不回國奔喪。

    在齊桓公看來,這三人對自己絕對忠誠,忠誠得讓齊桓公感動。所以齊桓公認為這三人應該是合適的人選,可管仲為什麼也反對呢?

    在管仲看來,一個人首先要愛惜自己的身體,贍養自己的父母,慈愛自己的孩子。否則,就不合人之本性。連這三點都做不到,就不可能會真心實意地忠君。留下重用,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

    所以,當齊桓公想讓這三人繼任相國時,管仲堅決反對。

    (齊桓公)

    公曰:“易牙如何?”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如何?”對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公曰:“豎刁如何?”對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

    但齊桓公沒有聽從管仲的諫議,在管仲死去以後,又重用了這三人。以致這三人後來專權,使得齊國陷入內亂。

    文章寫到這,我們就理解了為什麼管仲臨死時都沒考慮好接班人。從情感上,能力上,他應該推薦鮑叔牙,但鮑叔牙太過愛憎分明,心裡容不下人,這不適合治政。

    但是,齊桓公卻是想把相位給開方、易牙、豎刁三人,可管仲認為更加不可以。

    這樣,自己想推薦的人選不合適,齊桓公的目標人物也不行。所以,在管仲臨死前,也還沒有合適的人選。

    管仲薦相,是站在忠於國家的高度,而不以私人感情取代國家利益。稱得上是“華夏第一相”。

  • 13 # 元哥說歷史

    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位霸主,史學界一直有爭論,但齊桓公卻是毫無爭議的其中之一。他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而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齊桓公之所以能成為春秋第一霸,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任命管仲為相。

    管仲在齊國為相之後在齊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齊國的國力蒸蒸日上,進而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對外擴張,成就了齊桓公霸主的地位。那麼,如此厲害的齊桓公最後得以善終了嗎?當然沒有,別看齊桓公稱霸春秋時代,結局卻十分悽慘。齊桓公晚年病重,身邊討好他的幾個奸臣見齊桓公沒有了利用價值,便將他置之不顧,最終齊桓公活活餓死在宮中,連個收屍的人都沒有。

    齊桓公之所以會有如此下場,自然與自己不能慧眼識人有關,管仲去世後,齊桓公任用對自己逢迎拍馬的諂媚小人,導致自己結局悲慘。那麼,管仲去世之前為何沒有留下接班人,導致齊桓公無人可用只能奸佞小人呢?

    管仲在離世之前,齊桓公曾經來詢問過管仲,誰可以為齊國的國相來接管仲的班,管仲唯一比較認可的就是公孫隰()朋,他認為此人公私分明、目光遠大可以為相國。但是這個公孫隰朋四十多年前就曾跟管仲一起共事,可見年紀很大了,即便是做接班人又能做多久呢?就連病危的管仲都知道公孫隰朋活不了多久了。果然管仲去世之後不久,公孫隰朋就去世了。

    管仲去世之前,與之交好成為美談的鮑叔牙還活著,管仲為何不去推薦鮑叔牙做齊國的國相呢?其一,鮑叔牙與管仲交好,應該年紀也很大了,並不是最理想的接班人。另外就是管仲深知鮑叔牙的秉性,鮑叔牙為人耿直倔強,不善於拐彎奉迎。這樣的人很難做國相,與君主相處和諧。所以齊桓公詢問管仲能不能讓鮑叔牙接班時,管仲是否定的。

    緊接著,齊桓公便將自己心目中的三個人選報了出來,他們分別是:易牙開方豎刁。這三人就是在齊桓公晚年病重期間不去照顧,導致齊桓公活活餓死的罪魁禍首。但是齊桓公身強力壯之時,三人為了奉迎齊桓公可是無所不用其極。

    易牙烹飪手藝好,在知道齊桓公吃遍了各種珍饈美味之後,竟然殺了自己的兒子做成菜品送給齊桓公品嚐。開方是衛國的貴族卻來到齊國侍奉齊桓公,就連自己的家人去世他都不回去奔喪。要知道古代禮儀制度森嚴,這種事情在春秋時期可是十分被人所不齒的。豎刁則更狠,為了討好齊桓公竟然揮刀自宮,讓自己成為了一名宦官陪伴在齊桓公左右,可是將齊桓公感動壞了。

    齊桓公提出的這三個人管仲都認為不能用,那些連自己、自己的親人都漠視的人,怎麼會將君主的死活放在心上呢?管仲死後,接班的公孫隰朋不久便病逝了,緊接著不適合做國相的鮑叔牙被迫坐上了國相的位置,不久也去世了。齊桓公實在是無人可用只能任用易牙、開方、豎刁三個小人。

    管仲如此之有能耐,能輔佐齊桓公上位做霸主,為何就留不下一幫能接班的年輕人呢?

    其實這跟管仲自己創辦的人才選拔制度有關。在管仲改革期間將齊國人分為四等,即。農、工、商想要成為士幾乎是不太可能的,因為選拔官員只能從士這個階層中挑選。這就大大封鎖了人才上升的渠道,導致很多有才華的人,因為階級原因無法做官。另外管仲將選拔官員制度分為三級,先是鄉選,就是全國各地名人舉薦,然後是官選,由當地官員經過考核之後提拔,然後是君選,經過官選之後的官員再由君主挑選可用的人才。

    可如果社會階層一旦固化,即便是這樣的選拔制度也很難挑選出人才。另外,齊桓公並不是特別自律而且能力超強的君主。他在任用管仲之後便大大減少了對於齊國的管理,將齊國交給了管仲這個大管家。

    管仲在齊國要管理經濟、政治、軍事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可謂是隻手遮天,根本也不願意放權給別人,鍛鍊接班人,就如蜀漢時期的諸葛亮一般,萬事自己去操心,以至於蜀漢難有接班人。管仲的舊事,不過是在諸葛亮身上重演了一遍罷了。

    參考資料:《史記》。

  • 14 # 夜已紅樓

    其實說起接班人這件事情,一直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個老大難問題,無論是有良臣輔佐的君王,比如齊桓公、亦或是本身有雄才的君王,比如趙武靈王、秦始皇,在接班人上都一直猶豫不決,最後以致災禍。

    嫡長子繼承製

    在接班人這個問題上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符合禮法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這是從商周就一直在用的一套制度,好處是方式固定好操作,合法性也強,所以歷來為廣大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第二:符合君王心意,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也是屢見不鮮,由於種種情況君王不想立嫡長子為接班人,而是想自己來挑選,這種的好處就是避免了呆板模式(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晉惠帝司馬衷,明明是一個智力有待商榷的人,但卻依然被晉武帝司馬炎立為太子,就因為他是皇帝的嫡長子),這種模式也被很多君王所採納,但這種方式有個很大的副作用,以君王的意志為轉移,大臣能干預的有限。

    說完這個制度問題,我們在轉到管仲為什麼沒為齊桓公培養一個好的接班人上來。首先這個齊桓公他的正妻都沒有兒子,也就是說他的幾個兒子都不是嫡長子,也就是大家都有機會,這樣一來,小團體就形成了,不同的大臣就支援不同的公子,而管仲作為名相,又一直以賢明著稱,所以他在接班人的立場上,一直以來就沒有明顯的態度,他也不屑於那些個小團體。

    管仲

    其次,管仲在齊桓公心中的地位下降,說白了齊桓公對管仲的話沒那麼上心了,公元前645年,管仲到了人生的最後時刻,齊桓公也到管仲府上去看望,並向他詢問一些後世的安排,管仲明確告訴齊桓公要遠離易牙、開方、豎刁三人,在接班人問題上也提出了要立賢,按理說將死之人其言也善,作為老戰友更應該聽從,但在齊桓公九合諸侯之後,隨著地位的空前高漲,桓公的自信心也空前膨脹,對管仲的話也不在放在心上了,最後導致自己的悲慘晚年。

    齊桓公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齊桓公晚年昏聵,聽信讒言。在繼承人上有最後表決權的還是齊桓公的,所以桓公的態度也是至關重要,只可惜桓公又犯了大錯,態度不明,分權而立。一方面立兒子公子昭為太子,並送往宋國委託宋襄公代為照應,另一方面,他又對大兒子公子無虧十分喜愛,並分了一部分軍權給他,這讓投機者看到了目標,易牙、豎刁等人相機而動,等到齊桓公病重之時,竟將齊桓公禁錮起來,最後桓公活活餓死,落得一個悲慘結局,齊國也陷入大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德軍真的有1800人在非洲原始森林,因行軍蟻全軍覆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