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秦國治粟內史
-
2 # 廬州之月
發生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是由政治家商鞅主導的,它讓秦國成為了當時的強國,可見這商鞅變法是有多麼的厲害。商鞅變法對於秦國而言,成為了秦國由弱變強的轉折點。商鞅主張法治,中央集權,用 用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這對百姓是非常殘酷的,但百姓為什麼又擁護商鞅呢?因為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承認了土地私有,並且允許土地進行買賣。這一做法鼓勵百姓開墾荒地,增加了秦國糧食產量儲存。加上,商鞅在變法中,鼓勵百姓以鐵製農具代替牛耕,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百姓的生產力。而且百姓可以透過戰爭軍功來獲取爵位,完成從一介貧民到貴族的過渡。在加上商鞅立木取信,贏得百姓對變法的信任,這也是商鞅能得到百姓對他擁護的一個重要原因。
-
3 # 孤山老叟
首先商鞅對百姓不殘忍,只針對違法的殘忍。
商鞅之法是利國利民的。
利國:
1、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
2、變法前秦國是最弱的國,差點被六國瓜分。變法後收復失地,強兵富國,令六國膽寒。變法前六國稱秦國為“弱秦”,變法後六國稱秦國為“強秦”。
利民:
1、解決民間私鬥成風的問題,化解了多少家族仇恨。變相救了多少人的性命呀。
2、解決治安問題,夜不閉戶。試問歷史上有幾個時期能達到夜不閉戶。
3、解決了平民沒有升遷之路的問題。改革前民有軍功亦不得升遷,改革後能立功就能升遷。
4、改革後生活奔小康
試問如果在清末中國處於低谷時,有人能帶領中國強兵富國,廢除不平等條約,驅逐列強,讓當時稱我們為“東亞病夫”的那些列強,稱呼改成“世界霸主”
。
如果有這樣的人誰不讚揚。那怕他打過你一鞭子,我想你都會讚揚他。
綜上所述,商鞅是得民心的,是值得老百姓讚揚的。
-
4 # 嘎達嘎達牙
商鞅對於封建王朝其實只是忠誠兩個人,一個是秦孝公,一個就是他自己。《商鞅變法》其實是將秦國的官員和百姓都出賣了,可以說是重法重刑,但他確實也對推進秦國統一,無論是在農業、商業、軍隊建設上讓老百姓得到了根本的利益。利益才是得到讚揚得源頭。
一、為了達到他心中目的,採取迂迴戰術,讓百姓相信他。
這就是“立木為信”。這件事受到了很多人讚揚,包括中小學教材,宋朝的時候王安石對這一點很佩服,他說我們不要看不起商鞅,商鞅讓老百姓相信他很了不起。商鞅在這個事情上沒有體現出對老百姓普通民眾的藐視、漠視、輕視,他這樣做並不是樹立政府的信念,相反他有另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推行變法制度。
二、讓百姓大眾得到之前沒有的實惠,從而忽視其思想對百姓的殘忍性關注。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成為戰國後期七雄中最為強大的國家,不和忽視商鞅功不可沒。在農業上,開荒墾地、井田制度、重農抑商,利用這些措施充分的調動農民積極性。多國之爭,常年戰亂,糧食短缺。在古代中,百姓大多都是吃不飽的,基本沒有存糧,甚至沒有土地,無法自食其力。所以鼓勵農民去種植農作物獲得了很多百姓的讚揚,因為百姓確實有地可種,有飯可吃。
三、除了皇帝,一世同仁不分貴賤。
在軍隊建設上,商鞅也是費盡心機。軍功授爵發,無論你出身貴賤,只要是殺一個敵人你就可以進爵位。對於吃不飽穿不暖的秦國的老百姓來說,這個可是天大的喜事,無論怎麼說加官進爵可是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所以老百姓都爭搶的要去當兵,雖然不可能到達這種程度就封官加爵,但是也得到了百姓的讚揚,因為他改變了百姓的地位,有的百姓可能會平步青雲。
四、改變耕地制度
那就是井田制度,收了貴族封地,收了貴族治權,把地分給窮人去種。可能會給一些補償,但其實也是削弱貴族權貴,又用管理罪犯的態度來治理百姓。其實最終收益的是皇帝。但百姓也並不一定會想到這一層。
-
5 # 饕餮中國
商鞅是戰國時期法家的傑出代表,他施行的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力日漸強盛,但是商鞅依法治國的的法律條例是相當殘忍的,涉及刑事案件就有族滅、梟首、腰斬,死法是相當殘忍,一般偷盜罪都要斬手斬腳,一旦觸碰到法律,那會整的你懷疑人生。雖然法律殘酷,但另一方面也給百姓帶來希望,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讓老百姓有了人的尊嚴,但得罪了權貴,權貴百般阻撓,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子賈故意引誘太子犯法,好讓商鞅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成為笑話,商鞅果斷削了公子虔的鼻子,給公子賈臉上刺字,讓老百姓信服,人人不在敢觸犯法律,不過這也得罪了太子駟,為以後商鞅五馬分屍埋下伏筆。
二、商法的真實性,商鞅透過立木賞金,讓老百姓知道商鞅的法律說話算話,很真實,讓老百姓信服法律。之前的法律都是維護權貴的利益,具有欺騙性,商鞅立木賞金,為變法立威。
三、打破了爵位世襲制,有本事的老百姓可以透過軍功獲得爵位,這讓老百姓有了盼頭,之前的世襲制,老百姓根本沒有機會走向貴族階級,商法給了他們改變命運的機會,老百姓感恩戴德,出現了秦朝軍隊,自己掏腰包為秦王打仗,因為獲得軍功可以賞賜土地或爵位,商君從不食言。
商鞅對老百姓殘忍的同時,給與了他們許多好處,利大於弊,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自然拍手讚頌商鞅。
-
6 # 皇上約約
商鞅前前後後總共進行了兩次變法,第一次是舊都,第二次是新都咸陽,都取得顯著的效果和成績。
首先第一次變法的內容有如下:
第一,鼓勵農業生產,多耕多種者獎勵。印製商業發展,從商者不以支援,從而大大刺激了秦國農業生產。
第二,取消世襲高官俸祿,削弱官吏貴族權利,讓王公貴族和老百姓一起發展耕種生產,以此化解階級差距,客觀的提高百姓地位,從而提高百姓生產積極心性,同時百姓感謝此制度。
第三,廢除奴隸階級,統一加入國內生產,提高農業產量,從而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
第四,獎懲分明,犯法必誅,有功必賞,鼓舞兵民建功立業。
其次第二次變法:
第一,開始遍及百姓個人,命令禁止同居,父子兄弟分居各成一家,發展生產。
第二,允許土地個人所有,個人均可買賣土地,大量開荒種地,則得的好處越多。
第三,統一度量衡,同時禁止社會無業遊民出現,必須都加入到國家生產上來。
所以根據商鞅變法的內容來看,其實大部分都是利國利民,他把人和貴族之間的地位拉近了,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王公貴族,為後來的慘死做鋪墊。但是在他變法後,秦國實力大增,國富民強,踴躍成為雄踞西方的綜合強國。所以利於過利於民,百姓肯定擁戴讚揚,功大於過。
-
7 # 鷹擊長空827
商鞅變法使秦國相對六國更公平。人才可以透過立功晉升。古今中外強盛滅亡都源於此。公平使人才得其位,各行各業越來越專業,各行業專業了互相促進形成合力。壟斷造成不公腐敗落後捱打滅亡。
-
8 # 三國木耳
商鞅變法使秦國相對六國更公平。人才可以透過立功晉升。古今中外強盛滅亡都源於此。公平使人才得其位,各行各業越來越專業,各行業專業了互相促進形成合力。壟斷造成不公腐敗落後捱打滅亡。
-
9 # 秦王諞古今
1、 我覺得是因為商鞅進行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他是對老百姓很殘忍但是他對當時的貴族上層階級包括皇親國戚也同樣沒有客氣,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犯了法照樣處以劓刑還有當時太子的老師都被施以黥刑,在刑不上大夫的那種時代背景下是不可想象的。說明在改革變法的前提下他是一視同仁的,並不是只針對老百姓。
2、他頒佈的變法內容有很多是對老百姓有利的或者對其有積極意義的一面,比如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等等。即使是貴族如果沒有軍功都不能世襲爵位,反之如果普通老百姓在戰場上立了軍功則能根據功勞的大小賜予的爵位也不同,這也給老百姓打開了上升的通道,所有人憑自己本事公平競爭,不在以出身論英雄。
所以說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老百姓讚揚他的原因了,他不是為了一己私利,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富國強兵。 -
10 # 動呲打呲1111
商鞅變法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次成功變法,它推動秦朝的發展,對於後來的秦統一起到了積極作用。商鞅對老百姓做出的貢獻其實是很大的,首先,廢井田,開阡陌。實行了土地的私有化,老百姓手裡有了田,不再當奴隸,自然會對其進行讚頌。
其次獎勵耕織,對於積極勞動者,可以免除賦稅,並且推行小家庭政策,禁止父子與兄弟成人後同住,否則雙倍賦稅。這麼做非常有利於增加人口,發展經濟。
第三,獎勵軍功,廢除世襲。根據軍功的大小授其爵位。這就意味著老百姓也有機會做官。
雖然在法律上執行了連坐法,手段殘忍,但對於大部分只想安逸過小日子的老百姓來說,還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
-
11 # 風雪赫連城
商鞅對百姓並不殘忍,甚至可以說他是愛民的。
之所以我們會留下商鞅對百姓殘忍的印象,這和《史記》有關。
首先,商鞅重刑並不是為了壓迫百姓,而是“以刑去刑”歷史上,大多數文人將商鞅評價為“刻薄寡恩”之人,這主要和商鞅推行嚴苛的法律有關。在封建社會,禮治和法治同時並存。在儒家看來,禮治要重於法治,因此他們主張對百姓施行輕法。商鞅則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張對百姓施行重法。
但商鞅重刑並非是不仁愛的表現,它只是為了嚴懲犯罪。記載商鞅變法思想的《商君書》中說:“以刑去刑,國治;以刑致刑,國亂”,也就是說用較重的刑罰可以減少犯罪,國家就能治理的好,而用較輕的刑罰則會縱容犯罪,國家就會陷入混亂。
商鞅不僅主張施行重刑,而且主張“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即“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這也說明,商鞅重刑不止是針對普通老百姓的,而是全體秦國國民。
(太子贏駟,即後來的秦惠王)
商鞅不僅是這樣想的,而且是這樣做的。公元前346年,太子贏駟觸犯了禁令,商鞅上奏秦孝公,要求對太子嚴懲。按照當時的法律,太子應該被處以黥刑。但由於贏駟是未來的國君,因此就由他的老師代他受刑。雖然太子沒有受罰,但“打狗也要看主人”,自己的老師受刑也是一種對自己的侮辱。
因此,我們能夠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商鞅施行重刑初衷是為了減少犯罪,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平民百姓的權益。而且商鞅施行重刑是針對全體國民的,即使是太子也因觸犯法律受到了嚴懲。
司馬遷沒有客觀評價商鞅開頭已經提到,之所以我們會留下商鞅對百姓殘忍的印象與《史記》有關。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評價商鞅的: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司馬遷為商鞅定下了“天資刻薄”的總基調,這被後世文人所採納。司馬遷還將商鞅秉公執法的一些行為看成是“少恩”的表現,比如懲治太子。司馬遷因此得出,商鞅被“車裂”而死是罪有應得。
評價歷史人物當然不能僅看一本書,再看看《戰國策》是怎麼評價商鞅的:
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 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戰國策》客觀的記述了商鞅變法所取得的功績,即“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道不拾遺”顯然是一種好現象,是有利於老百姓的。而且《戰國策》還記載了秦孝公想把君主的位子傳給商鞅一事,這一方面說明秦孝公非常認可商鞅的才能,另一方面說明商鞅秉公執法惹了不少人,秦孝公很擔心他的安全。如果商鞅接了秦孝公的班,自然沒人敢動他。但商鞅感念於秦孝公的知遇之恩並沒有接受,這說明商鞅絕非司馬遷口中的“刻薄寡恩”之人。
秦孝公死後,等商鞅輔佐秦惠王穩固住王位後就選擇了辭官歸隱。商鞅辭官歸隱,顯然是意識到自己變法得罪了太多人,如果不急流勇退,日後恐怕難以善終。但由於商鞅在百姓中的聲望太高,秦惠王擔心自己的統治會受到威脅,最後還是將其除掉。
為何司馬遷會對商鞅做出不客觀的平均,這可能和他對法家的態度以及自身經歷有關。司馬遷曾經對法家有這樣一番評價: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在他看來,法家不分高低貴賤的做法,會斷絕“親親尊尊之恩”。雖然能起到一時的效果,但並不能走遠,也就是“嚴而少恩”。從這能夠看出,司馬遷是站在儒家這一邊的,他非常鄙視法家輕視禮治的做法。
(李陵)
西漢雖然表面上獨尊儒術,但在司法上卻是“法家重刑”那一套。司馬遷由於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而遭受了宮刑,這使他更加痛恨法家。對於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他自然也不會產生好感。
結語綜上所述,商鞅雖然推行重刑,但根本目的是為了“以刑去刑”,即透過嚴苛的刑法減少犯罪。商鞅在執法過程中對國民一視同仁,即使是太子也受到了他的嚴懲。之所以我們會留下商鞅對百姓殘忍的印象,這與《史記》有關。由於司馬遷崇尚儒家,所以對法家的做法非常鄙夷,再加上他的特殊經歷,自然會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做出一些不客觀的評價。
-
12 # 歷史全方位
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商鞅開始實行變法。
從經濟、政治和軍事三個方面進行了改革。
經濟上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橫,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確立了土地私有。政治上獎勵軍工,實行軍工爵制,改革戶籍制,實行連坐法;推行縣制等,建立了中央集權制。軍事上獎勵軍功,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廢井田開阡陌,承認了土地私有。
法令規定,只要是秦人,都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農民有權利把這塊土地長久佔有在自己的名下。這項法令讓無田的農民看到了希望,他們成了土地的主人,可以在自己的田地裡種上莊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解決溫飽。
這是農民最為實惠的一條,也是因了這個重要的原因,即使變法失敗,依舊有很多的農民惦念他。
改革實施了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勞役和賦稅。鼓勵小農經濟發展,成年人必須分家獨立謀生。
這種小型的家庭結構,更適合農民的發展,而重視農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保障了農民的利益。
-
13 # 讀史先森
說起商鞅,自然繞不開為秦國統一六國掃平障礙,奠定根基的商鞅變法。
據《史記》記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實,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這至少說明了一點,商鞅變法很實際很好用,老百姓得到了切實的利益。
其一,廢井田,開阡陌,便意味著政府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老百姓耕作的積極性瞬間高漲,畢竟多勞多得。從一塊蛋糕並不平均分配到每一個人都有了做蛋糕的材料和工藝。其二,獎勵軍功。這便為平民跨越階級提供了臺階。人都可以渾渾噩噩的苟且偷生,只要你不給他希望。恰恰,商鞅就是散播希望的人。其三,“燔詩書,明法令。”社會風氣得到明顯改善。在變法時,太子觸犯了法令,商鞅不留情面,嚴懲了太子。所以對於相對嚴苛但一視同仁的變法,秦民並沒有太大牴觸的。(圖片來源於網路)
另外,秦地處西陲,被蠻夷包圍,一直沿襲著彪悍的民風,重武,尚武。可以說是“戰鬥民族”了。秦民應該也流傳著一句話:那些不能打敗我的,只能使我變得更加強大。
因此,即使商鞅對老百姓很苛刻,但並不是一毛不拔,只要有糖咀嚼,老百姓自然會感恩戴德的。
-
14 # 萊山的女兒
首先,商鞅透過軍功制度激發了人才活力,也為普通百姓提供了圈層突破的機會。商鞅在得到秦孝公重用後,開始推行新法,其中有一項是軍功制度,規定凡是立有軍功的人,不論出身如何,都可以根據律法升官晉爵。而即便是國君的宗族,如果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特權,而且爵位有嚴格等級,跟軍功掛鉤。
其次,商鞅構建了一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法治環境。商鞅推行新法的第一年,有上千的百姓到都城反映新法不好。正在此時,太子犯法了,商鞅準備依法處置太子,但考慮到太子將來要繼承王位,不能施刑,就處罰了太子的太傅公子虔和太師公孫賈。第二天,秦國人就都按照新法辦了。新法實行四年後,公子虔又犯了法,於是就被割掉了鼻子,可見當時執法有多嚴格。
最後,商鞅變法改善了百姓生活,穩定了社會治安,讓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據《史記》記載,在新法實行十年後,出現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景象。
-
15 # 隱愚者
商鞅變法徹底改變了秦國的實力,使秦國成為戰國第一強國,這應該就是百姓讚揚他的主要原因。
商鞅變法
戰國初期,原有的土地政策已經無法滿足各國的發展,於是紛紛開啟變法強國。當時的秦國,社會經濟發展嚴重落後於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特別是魏國李悝變法後,實力一時無兩,稱霸諸侯。魏國的“武卒”,是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壓制了秦國並佔領了河西之地。
為了改變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秦孝公極力拉攏人才,商鞅便在此時進入秦國,變法也呼之欲出。商鞅提出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統一度量衡和施行縣制等措施後,深得秦孝公信任,並開啟變法。公元前356和前350年,秦國兩次頒佈“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軍功、實行連坐之法”的政策,自此以後,秦國實力迅速增強,軍隊戰鬥力極大提升,成為戰國第一強國。
利弊分析
有利的方面:商鞅曾在城南樹立一根木頭,稱如有人將木頭從城南搬到城北,可以得到賞金,還真有人做了也確實得到了賞金,這樣就樹立了政府的威信,變法自上而下迅速展開。
秦國本來地處偏遠,土地貧瘠,百姓生活清苦,商鞅變法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提升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另外,對於軍功的獎勵更加實在,透過在戰場殺敵可以積累軍功,晉升爵位,讓普通的百姓有了進去中上層的機會,所以秦國軍隊戰鬥力極其彪悍,有“虎狼之師”一稱。
不利的方面:商鞅變法的成功得益於秦孝公的全力支援,但變法還是得罪了人。商鞅是法家出身,秦國律法嚴明,並且一視同仁。當時的太子嬴虔因觸犯法律,而被嚴懲,甚至被割掉了鼻子,太子的師傅們都受到了處罰。
還有軍功制度,發掘了很多底層人才,但是這個方法讓很多貴族失去了晉升的機會,因而對商鞅非常忌憚和憤恨,秦孝公去世以後,商鞅便被“五馬分屍”,便是這些人的手筆。
寫在最後
商鞅變法與國與民,功勞巨大,也因此得罪了人,使得自己最終慘遭殺害。也正是他,徹底改變了秦國的局面,秦國也從一而終堅定變法之路,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
-
16 # 智源135145
第一,商鞅變法讓大多數人有盼頭,能讓普通老百姓實現身份的轉變和得到好處!獎勵耕織,獎勵墾荒,獎勵軍功。商鞅變法對舊有的勳貴勢力的利益剝奪最大的就是“廢世卿世祿制,實行二十等軍功爵制”。所以商鞅變法只對少數舊貴族不利,符合大多數老百姓的利益,能得到廣大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援。
第二,商鞅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援,在中國歷史上任何變法,如果沒有一把手的支援,永遠不會成功!正因為有秦孝公的大力支援,所以任何舊勢力的反對,都無法阻止變法實施。
問題是秦惠文王雖然車裂商鞅,但他能看到商鞅變法,促進了秦國國力的提升和強大,能看到變法的好處,所以商鞅變法才不至於“人死政廢”。
在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後,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等幾代君王的努力下,實現了富國強兵、開疆拓土,最後用了150年的時間,秦國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統一了六國,使天下一統。
在中國歷史上法家治國的時代也就是在秦國能看到,人有骨而立,國依法則盛!
-
17 # 精彩影視片段放映機
歸根結底的說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改變了民生,它讓老百姓吃得飽,穿的暖,著實的使得老百姓變得富有起來!
而商鞅屬於法家的代表人物,那麼也就註定他履行的所有條例都是把法度放在最前面的!依法治國,不講一點情面,這也就意味著無論做什麼都要合理合法,法大於情理,更大於世俗人情,天子犯法與庶人同罪,這就嚴重的損害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封建社會的統治者代表著的大地主階級的利益,那麼商鞅雖然救了很多老百姓,但是同樣得罪了很多達官貴人!商鞅變法是利大於弊,並不是一點弊端都沒有,變法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實施,並不是一味地按照統一標準來進行改革,這也就必然會引起一少部分人不滿埋怨,這也是十分平常的事,試問哪一個實施變法的能有一個好的結局呢!看看申不害,看看王安石,看看康有為梁啟超,變法失敗也就預示著有人需要站出來承擔責任,商鞅變法一直被秦孝公所支援,故此那些大地主們沒辦法打壓商鞅,而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上位,為了大秦帝國穩固,商鞅的任務也就結束了,他馬上就被車裂,這也是為了穩定大地主階級這些人的心,這樣秦國才能更加強盛,商鞅的確將秦國變強,秦國經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三代的努力,最終將秦國真正的帶入大國的地位!
商鞅對秦國的作用還是十分巨大的!他的變法雖然有些過於強烈,但是還是利大於弊,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大力讚揚!
-
18 # 玩易窩窩
商鞅,又名衛鞅,生於衛國成長於魏國,鬼谷子高徒。戰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商鞅作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秦自穆公以後,歷經簡公,厲公,噪公,莊子陷入四代混亂,四世政昏的局面,使秦國江河日下,禍亂跌出,民不聊生。獻公在位欲圖振興,然陷入和魏國的連年苦戰,最終無力迴天含恨身亡。
公元前361年,年僅21歲的秦孝公贏渠梁繼位。秦孝公贏渠梁,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天才領袖。他接手了,就要被山東列強瓜分的苦弱秦國,他勵精圖治,精誠求賢,大膽的起用外邦士子。上天也似乎是有意的,將衛鞅和贏渠梁這兩位政治強人緊緊的融合在一起。他們相見恨晚,引為知交,生死相扶,一起為秦國的歷史譜寫出了優美的篇章!
在奴隸制社會,奴隸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一直以來都是,士族貴族壓迫和蹂躪的物件。然而,奴隸制社會奴隸且是國家不可忽視的力量。商鞅變法,廢除了奴隸制,釋放了大量奴隸。廢井田,開阡陌,對利益重新整合,實行了利益的重新分配。“獎勵農耕以富國,激賞軍功以強兵”富國,強兵,是商鞅變法的政治題綱。顯而易見,這一系列的變革措施,都是直接為戰爭服務的。他們巧妙的避開了戰爭,為秦國新法根植朝野,贏得了將近20年的“非戰歲月”,他們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依法治國”的先河,為秦國的崛起,奠定了第一塊基石,為中華的文明史立下了不朽的豐碑!
然而,當商鞅從變法的那刻開始,他們的命運就牢牢的綁在了一起。商鞅在秦國掀起的變法,撼動了士族階級政權的利益。秦孝公死後,他失去了強有力的變法後盾,最後也死於非命。
商鞅積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他為蒼生請命,為萬民立法,一生忠於法律,鐵腕執法。最後也把鮮血,撒在了自己忠於的法律面前,他用鮮血澆灌的法律,一直在秦國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他的光輝形象也一直被後人們牢記在心裡!
-
19 # 文史乾坤
“商鞅對老百姓殘忍和老百姓對他進行讚揚”這樣評判對商鞅這樣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來說本身就有一定的偏差和侷限性。要全方位解讀衛鞅歷史功績,那麼首先就要清晰的理出他變法的歷程。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徒木立信”的故事。如果把這個故事放到現在來看,怎麼都像是一個瘋子在撒錢,竟然用五十金讓人搬一根木樁子。《管子·乘馬》中記載“黃金一溢,百乘一宿之盡也。”春秋時代一箇中等國家通常叫做“千乘之國”,一金黃金夠百乘花一晚上,那麼十金就夠千乘花一晚上了。商鞅競將賞金從十金加到五十金,有一人出來搬走了木頭,居然真的拿走了五十金,大概等於一個國家花五晚上的錢!這就是商鞅的高明之處,立法的基石首先要取信於民。
當然取信於民後法令還是不容易真正深入人心,特別是貴族階級反對的聲音從未停止。一天太子犯了法,商鞅就對秦孝公的兄弟贏度和太子的老師公孫賈二人處以重刑,一時間舉國震驚,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無也人再敢視新法為兒戲。
商鞍頒佈的法令很簡單,其核心內容只有兩條。
一是“什伍連坐法”。意思是十戶人家為一個管理單元,稱為“什”。一個人犯法,全家都有罪,且其餘九家必須揭發檢舉,如果不揭發,則與犯罪之家連坐。發現犯罪及時上告者,與斬敵首同賞(晉爵一級),知情不報者,與降敵同罪(誅其身,沒其家)。
二是耕戰立國。這也是商鞅為秦國制定的基本國策,耕種、紡織等行業有傑出成績的,免除遙役,你不想種地,想經商,也可以。但是你如果賠錢了,那就是對國家沒有貢獻的人,全家沒為奴隸。這是“獎耕”。有軍功,立即授爵;無軍功,雖貴族亦無爵位;嚴厲處罰民眾自相私鬥。根本的原則就是賞罰分明,諸葛亮也有同樣的表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這個就是新法給秦國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為橫掃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史記》寫道:“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資治通鑑》裡也寫道:“商君尤稱刻薄。”這兩位史學家不約而同的把刻薄這個詞送給了商鞅,也固然有其緣故。商鞍法令中,有“步過六尺者罰,棄灰於道者刑”的說法。又有商鞍親自監斬,一次殺死觸犯新法者七百餘人,竟至“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於天地”。顯然,大家對商鞅最大的非議,在於刑罰過重。商鞍的成功,不在於單純地“亂世用重典”,而在於賞罰的極度分明。不只有罰,還有賞。正是因為賞罰之間這個巨大差別,才形成了一個極其有效的驅動機制,使得全體秦人退可以安居樂業,進可以奮勇殺敵。所以說商鞅絕對不能簡單地用“刻薄”二字來概括。
公元前340年,秦孝死在了商鞍之前,太子贏馳繼位,為秦惠文王。《戰國策》這樣寫:“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最終秦惠王車裂了商鞅的屍首。再看看秦國的民眾的反應—“秦人不憐” 這位為秦國嘔心瀝血二十載的人,就這樣被殺死了,最後連一個後代都沒有留下,只留下一個富強的秦國。
-
20 # 水月觀
商鞅作為戰國時期一位著名的改革家,由他主導的商鞅變法、其理論著作《商君書》,對於當時及對後世的影響,是複雜的、也是多變的,其對老百姓,也並非一句殘忍、或有益所能概括的,當時的人們對他的評價就充滿爭議,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其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
一、商鞅變法是適應時代要求的改革商鞅所處的戰國時代,華夏大地上國家林立,各個諸侯國之間為了領土、利益,互相征伐,紛爭不斷。那是一個叢林法則盛行的時代,國與國之間完全的秉行弱肉強食。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到了秦國,見到了秦孝公。
商鞅為了讓秦孝公任用他,先後三次面見秦孝公,雙方經過了三次交流、試探,才讓商鞅感覺到大有可為。
1、商鞅一見秦孝公,首談帝道。商鞅首先和秦孝公談的是堯舜的治國之道,結果秦孝公說商鞅滿嘴的仁義道德,卻無半點治國之能。
2、商鞅二見秦孝公,再談王道。第二次商鞅說了一通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之道,結果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
3、商鞅三見秦孝公,終談霸道。第三次商鞅知道了秦孝公想要的是什麼,於是對秦孝公談“霸道”治國,何為霸道,說白了,就是加強君主集權,這點正好說到了秦孝公的心坎上。
從時代要求和商鞅變法的出發點我們可以看出,商鞅和秦孝公考慮的是誰的利益?是秦國國君的利益,一切都是為秦國的國家利益考慮,是為了富國強兵、統一天下。至於普通大眾在他的變法體系裡,只是生產糧食的農業機器、消滅敵人的戰爭機器。為了實現君主的理想,可以對小民百姓動用一切手段,矇蔽、欺騙、甚至嚴刑峻法、肉體消滅。
二、商鞅從思想到行為上,看不起百姓大眾,並認為百姓和國家是對立的商鞅認為普通大眾是愚蠢的,只能用來驅使,利用。“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商君書》上還說,“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認識,所以說商鞅主導的變法,說白了,就是“愚民、弱民、辱民、疲民”。
商鞅是把人民和國家放在了一個你死我活的位置上,不可調和,為了君主的利益,一定要削弱人民的力量。在思想上實行愚民政策,讓普通大眾如牲口般只知拉磨推車,而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見解。在經濟上剝奪個人資產,除卻生活必需,其餘的必須上交國家,讓你為了吃穿終日奔波、勞累。在政治上要讓你沒尊嚴、沒地位,只有透過互相檢舉、揭發,多交糧食、多殺人,才能進入體制內,老實地聽政府的話。
可以說,雖然商鞅變法讓秦國變得強大,但是人民大眾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安全感,每天掙扎在死亡線上。秦國雖然統一了六國,但二世而亡,也是歷史、人民用腳投票的最好證明。
商鞅變法及其理論,雖然適用於戰國的大爭之世,但無論是對當時還是對後世,他的思想理論確實對老百姓是非常的殘忍。之所以還有老百姓對他進行讚揚,我想上述兩方面原因都有,一是統治階級的無恥宣傳,成王敗寇思想的根深蒂固;二是百姓的愚昧無知,受到資訊矇蔽、思想鉗制的結果導致。當然隨著資訊傳播的公開,人民思想的覺醒,對於這類人物及其思想我們還是能夠看清楚的。
回覆列表
1廢除了百姓的奴隸地位,使百姓獲得了自由。2獎勵耕戰,使百姓生活好了起來。3軍功制,使百姓有機會透過立軍功來進入統治階級。4嚴刑律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會的不良風氣,使百姓一定程度的脫離了蠻夷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