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歪嘴說歷史

    古代戰場上,謀略計策就寫在兵書上,為何,有的將領依計行事一敗塗地,有的將領卻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呢?實際上,每種計謀都有其適用的戰況,計謀必須符合戰場上的天時地利,否則,使用起來勢必事倍功半,甚至,召來無妄之災。

    “背水一戰”是韓信的經典戰術,然而,這種戰術古往今來鮮有名將敢用,當同事們簇擁在韓信身邊問他為何能夠藉此取勝的時候,韓信是這麼解釋的:“當人被逼入絕境之時,求生的慾望會讓人爆發出遠超平時的潛能,藉著這股勁扭轉形勢,擺脫逆境,就能打贏處於劣勢的戰爭。”

    韓信的話很有道理,卻隱藏了其中關鍵,那就是,置之死地後有兩種必然結果:一個是“生”,一個是“死”。對戰爭形勢的判斷,直接決定了這兩種結局。若看不透戰場形勢,套用背水戰術,最終難逃死境。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數萬新召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井陘東),可以說,此時的趙軍佔據有利地形,隨時準備與韓信決戰。

    在古代,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反觀韓信,麾下只有萬餘之眾,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軍,人馬疲憊,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

    那麼,韓信是如何將戰況導向“生”的呢?我們不妨探究一番。

    其一,韓信的對手是趙國大將陳餘,這個傢伙善於正規作戰,對野路子一竅不通。什麼是正規作戰?其實,就是雙方將戰場約在一處視野開闊的寬場,然後,針尖對麥芒的大戰一場,有點君子決鬥的意思。趙軍帳下謀士李左車曾向陳餘獻策,建議偷襲韓信軍的輜重部隊,使遠道而來的韓信軍斷絕補給。

    但是,陳餘嚴詞拒絕了這種做法,他仗著自己人多,且優先佔據了有利地形,所以,十分自信。當韓信擺出背水之陣的時候,陳餘還嘲笑韓信不會用兵,鬆懈了下來。倘若陳餘不固執己見,採納李左車的建議,韓信凶多吉少。戰後,韓信拿出千兩黃金緝拿李左車,抓到他後請到帳下做了漢軍謀士。

    其二,韓信清楚敵軍將領的為人。歷史資料表明,韓信提前派出探子,在確定陳餘並未採納李左車的戰術後,這才敢排兵佈陣。韓信深知,兩軍交戰前夕戰場情報的重要性,所以,在知己知彼後才敢佈局。倘若,韓信對敵軍形勢毫不知情,他是不會貿然出擊的。

    其三,在背水列陣的主戰場外,韓信特地安排了兩千多名騎兵搞了一波“敵後活動”。這兩千個輕裝上陣的騎兵每個人都準備了一面漢軍的戰旗,在繞到趙國軍陣後方的時候,他們拔除趙軍戰旗,插上自己帶來的漢旗。這個舉動看起來沒什麼,但是,卻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背水列陣的漢軍雖然牢不可破,但是,佔盡人數優勢的趙軍仍可以採用圍困的辦法,活活餓死漢軍或採用車輪戰等逼死韓信。可是,漢軍騎兵將趙軍大後方的軍旗全部改換後,前方的趙軍定會認為漢軍有伏兵偷襲夾擊,心理崩潰後的趙軍哪裡會想到圍困韓信呢?這樣,背水列陣的漢軍勇士們可以進一步蠶食“腹背受敵”的趙軍。

    其四,背水一戰中,韓信雖然將精銳全部擺在前線上,但是,仍佈置了大量的兵力在暗處,用於埋伏趙軍。史籍記載,韓信揮兵數萬人前往趙國,但是,背水列陣的時候只有一萬餘人被安排在正面戰場上,就算加上兩千插旗的輕騎兵,也遠沒達到部隊開拔時候的人數。

    實際上,剩下的幾萬人,都被韓信佈置在暗處,用來夾擊趙軍。歷史資料中並沒有表明韓信設定了伏兵,但卻有這樣的記載:“漢軍前後夾擊,擊潰趙軍,在泜水斬殺了成安君,並俘獲了趙王。”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韓信安排了大量的人手用於夾擊,而並不止先前插旗的兩千騎兵。

    畢竟,趙軍號稱二十萬之眾,若用兩千人夾擊還不夠人家塞牙縫的呢。由此可見,韓信不但派人在趙軍後方插旗,還額外設計了伏兵,虛實結合。

    其五,背水列陣,必須得讓麾下士兵陷入絕境,但還得給他們希望。韓信是怎麼做的呢?首先,他挑選了不論戰鬥素質還是心理承受能力都過硬的一萬精銳,然後,早餐時僅配發少量的軍糧,讓每個人都餓著肚子。最關鍵的一點是,韓信特地說了一句:“今天,打贏趙軍我們就去趙軍的家裡吃飯!”

    食物的量很重要,配發太多達不到效果,太少又讓士兵們餓的頭昏眼花耽誤作戰,食物的配給量必定經過周密的計算。唐代詩人王涯在《從軍行》裡,生動描述了背水之戰,盛讚韓信的高超謀略和指揮藝術:

    “戈甲從軍久,風雲識陣難。

    今朝拜韓信,計日斬成安。”

    古往今來,沒有幾個將領能將韓信的背水戰術在戰場上還原,就是限於以上幾處對天時地利等戰場形勢的約束。馬謖錯誤的估計了戰場形勢,帶著將士們跑到山上,將兄弟們的性命置之死地,想模仿一出韓信的經典戰術,結果卻萬劫不復,就是這個道理。

  • 2 # 大河橋下流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大軍事家,他一生征戰無數次,攻無不取,戰無不勝,難求一敗。且多次是在以少對多,以弱敵強的情況下取得大勝,是當之無愧的"兵聖"。

    能取得如此的傲人戰績,韓信必定有常人難以企及的過人之處。中國的成語有關韓信的就有三十幾個,其中的″胯下之辱"就很有名。韓信面對無賴的極具侮辱性的挑釁,並未如常人一般暴跳如雷,前去拼命,也沒有去躲開,而是氣定神閒的給無賴相了相面,從容的從胯下鑽了過去。在″士可殺而不可辱"的中國古代,這可是比丟掉性命還要嚴重的事,但韓信爬起來,只是撣了撣身上的塵土,便揚長而去。韓信得志後並沒報復無賴,還讓他做了一個小官。

    透過此事可以看出韓信的心胸之寬,格局之大。遇事能做到為常人之所不能為,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所以,韓信的成功絕非偶然。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後,給劉邦分析了天下大勢,以及劉邦和項羽的優缺點,堅定了劉邦奪取天下的信心。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十一月,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名將章邯,並很快就取得了平定了三秦的勝利。

    漢二年(前205年)韓信又大敗楚軍於京縣、索亭之間。

    不久魏王豹叛漢,韓信率軍討伐。韓信在河邊擺了一些船,設疑兵假意要在臨晉渡河,主力卻以木桶和木盆等物在夏陽偷渡成功,直撲魏都安邑,俘虜了魏豹,滅魏地設定河東郡。

    劉邦又令張耳和韓信一道領兵攻擊趙、代兩國,並擊破代國,俘虜了代相夏說。

    韓信和張耳又率軍攻趙,在井陘口背水一戰,大敗趙軍,斬成安君陳餘,俘趙王歇。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六月,被楚國打得狼狽逃竄的劉邦渡過了黃河,和夏侯嬰一起來到張耳駐紮在修武的軍中。張耳和韓信還在夢中便被劉邦收了印信兵符。劉邦奪了二人的軍隊,命張耳守趙,韓信為相國,令韓信集合其它地方趙兵去攻齊。

    韓信襲擊了齊國,齊王向楚求救。項羽聽說韓信已經攻破臨淄,便派大將龍且率二十萬大軍救援齊國迎戰韓信。韓信設計全殲救援的楚軍,擊殺龍且。不久齊王田廣也被殺死,齊地皆平。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韓信會合劉邦等各路漢軍四十萬人,將項羽率領的十萬楚軍包圍在垓下,韓信指揮軍隊大舉進攻,全殲楚軍,項羽退至烏江邊,自感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羞憤自刎,從此天下大定。

    天下平定後,劉邦收了韓信的兵權,並藉故把韓信貶為淮陰侯。

    有一天韓信路過樊噲的府邸,煩悶之下便走了進去,敢在項羽面前大塊吃肉,大聲談笑的樊噲,此時卻極為小心殷勤,行跪拜之禮迎接,並說"大王乃肯臨臣",態度極為恭順。能讓樊噲如此敬重的人,全天下也只有韓信一人而已。

  • 3 # 木子愛影史

    “漢初三傑”之一,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明修棧道 暗度陳倉的實施者。

    楚漢之爭時,本有機會和項羽 劉邦成三足鼎立之勢,後全力輔佐劉邦,擒魏國,滅代國,破趙國,擊燕國,東襲齊國,南滅楚國,為漢朝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著有《韓信兵法》三篇,並留下了“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典故。

  • 4 # 漢文化競華居士

    自從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之後,漢朝國土三分之二是韓信獨立平定的,在這期間劉邦兩次突然奪走兵符印信,帶走主力部隊,只給韓信留下一兩千人馬,還要求他繼續攻城略地。即便是在這種情況,韓信仍然能擊潰對手,招募新兵,快速發展新的力量,兵仙的戰略戰術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主導的戰爭幾乎每一場都是給敵人以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垓下之戰的謝幕之作,更是無懈可擊,十面埋伏的排兵佈陣,再加上四面楚歌的心理摧殘,讓項羽連逃跑的勇氣都沒有了

    下面大略說一下韓信自出任大將軍以後的征戰過程。他首先拜見劉邦,透徹的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優勢劣勢,未來走向,然後制定了劉邦領軍抗擊項羽,韓信分兵先去北伐,最後合擊項羽的長期計劃。而後,韓信先是大敗楚軍,從討伐魏國,代國,開始推進,平定魏代之後,劉邦大敗,幾乎打光了家底,就來把韓信的主力精銳全部拉走,僅留下一小部分人馬,讓韓信繼續攻打趙國,韓信四處招募新兵,越過井陘口,以胡亂拼湊的三萬烏合之眾戰勝趙國二十萬訓練有素的精兵,平定趙國以後派人去燕國陳述厲害,燕國懼怕投降韓信,不戰而屈人之兵。接著韓信帥軍突襲齊國,平定齊國以後,一舉掌控了天下局勢,而後韓信為主帥,在垓下消滅項羽,為劉邦建立漢朝掃清障礙。

  • 5 # 老餘侃大山

    韓信用兵極為詭詐,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用兵不按常理,置之死地而後生是其信念,幫助劉邦擊敗項羽,一統天下,不愧於兵仙之名。

  • 6 #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僅舉一個韓信打仗的例子,厲害不厲害*大家自己定。

    韓信乃是漢初三傑之一,著名軍事家,一生經歷百戰,可謂是“攻必克,戰必勝”,因此有兵仙之稱。在他的一生中,經典戰例可謂數不勝數。作戰中,韓信腦洞奇大,屢出奇謀,其智謀甚至會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韓信連續消滅代、趙、燕等國,率領數十萬大軍兵臨齊國。其後,韓信出賣劉邦重臣酈食其,一舉殲滅齊國。當時,楚霸王項羽正率領主力與劉邦在滎陽地區進行激烈的拉鋸戰,而他的老巢——彭城卻直接暴露在韓信所率領的漢軍面前。

    由於自身被劉邦拖住,因此他不得不派自己的愛將——龍且率20萬大軍去阻止韓信。十一月,龍且與韓信在濰水對陣,史稱濰水之戰。戰前,韓信命人緊急趕製一萬多條沙袋,隨後將之投入濰水之中,阻擋了一大半的流水。

    隨後,韓信派出一半的軍隊渡河襲擊龍且,隨後又命他們假裝不敵,“倉皇”地逃過河對岸。看到此景,龍且高興地說:“我和韓信是老同事,早就知道他不行,等我滅了韓信,連齊國都會是我們的!”

    隨後,龍且率全軍渡河攻擊韓信,誰知楚軍剛剛渡過一半人,韓信便命軍士在上游挖開由沙袋組成的臨時堤壩,河水疾馳而下。濰水中的楚軍被河水沖走,化為魚鱉,而倖免於難的楚軍卻被分為兩部分。尚未渡河的軍隊見情況不明,拔腿便逃;而渡河的楚軍卻遭漢軍三面合圍,最終全軍覆沒,而龍且也被灌嬰的部下——丁復所斬殺。

    此戰之後,韓信全據齊地,劉邦三分天下已有其二,項羽的滅亡已呈不可避免之勢。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濰水之戰被視為韓信的典型戰例,一直為後世所推崇,並被記載到司馬遷的《史記》之中。

    對於濰水之戰,後世兵家一直深信不疑,並有不少人試圖效仿。然而結果卻無一例外,全都失敗了。到了晚清,曾國藩在對陣太平軍的作戰中,也曾試圖複製韓信的神蹟,然而最終卻輸得灰頭土臉。

    痛定思痛,曾國藩逐漸認為,韓信的“濰水之謀”或許出於司馬遷的杜撰。他在日記中寫道:

    “沙囊壅水,下可滲漏,旁可橫溢,自非興工嚴塞,斷不能築成大堰”。

    簡單翻譯來就是,沙袋塞堵不了大河的水流,因為下面會滲漏,旁邊會橫溢,除非是嚴格的堵河工程,否則根本堵不住河水。如果是小河流,堵住的可能性大,但又不可能對敵軍形成殺傷力,連讓人站不穩的力道都沒有。

    因此,曾國藩判定,韓信的“濰水之謀”不可信

  • 7 # 再言春秋

    導言

    能夠被列入武廟十哲中,足以說明韓信的強悍。劉邦對韓信的評價是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韓信在劉邦統一天下,建立大漢王朝的過程中所立下的功勞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沒有韓信,劉邦或許無法戰勝項羽。

    分析“穩重”是韓信的第一大用兵特點“穩”是一個傑出軍事家需要具備的第一品質。出奇制勝固然精彩,但那也並非常態。

    《孫子兵法》中曾提到過“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可見,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軍事理論的開創者孫武,他是十分重視兵力問題的。他並不主張以少勝多這種打法,以少勝多固然是能夠證明統兵將領的強悍。但打仗不是過家家,沒有任何一個統帥在明明兵力充沛的情況下會選擇以少對多這種方式。韓信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才會有我們所熟知的“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個成語。而最能體現韓信打仗穩重特點的,就是楚漢相爭的最後一戰,垓下之戰。韓信以三倍的兵力圍困項羽,如此優勢兵力之下韓信都不急於進攻。要先想辦法消磨楚軍的意志後在進行作戰,這一戰把他“穩”這個特點體現的淋漓盡致。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紀律”是韓信得以取勝的必要保障在古代,軍隊紀律並不被所有統帥注意。所以只要是能夠注意軍隊紀律的統帥,他所領導的部隊就是戰無不勝的。

    一場戰爭的勝利需要的是將士一心。軍隊統帥的指揮能力,士兵的綜合素質都是勝利的必要保障。在《孫子吳起列傳》中就有記載,孫子為了證明自己的十三篇可行,而訓練女兵,因女兵隊長不服從而以軍法從事: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這足見兵聖孫子對紀律的重視。韓信,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軍事家,自然也不能忽略紀律的重要性。據說在他所著的兵書中就有過對練兵的詳細記載,只可惜已經失傳。

    “靈活”是韓信用兵的信條戲法誰都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古往今來所有的軍事大家之所以能夠在作戰中取勝,一個根本原則就是靈活。

    韓信絕對可以說是靈活作戰的典範。韓信的靈活體現在他兵力的配比上,也體現在他對部隊心理素質的把控上。韓信作為一個軍事大家,最為擅長的就是以“奇”取勝。《孫子兵法》中所說的以正合,以奇勝,在韓信這裡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作戰,韓信都會準備出一支“奇”兵。這裡要跟大家解釋一些,這裡的“奇”是“多餘、多出”的意思。透過韓信所指揮的作戰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永遠要準備出一支“奇”兵。被後人一直傳頌的“背水一戰”,大家都把這一戰的重點放在了“背水”上,而忽略了取得這次作戰勝利的另一重要安排,也就是韓信提前佈置好的“奇”兵。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者,候趙空壁逐利,即馳入趙壁,皆拔趙旗幟,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能得信、耳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大驚,以漢為皆已破趙王將矣,遂亂,遁走。

    這是背水一戰中的重要環節。韓信所安排的兩千奇兵在趙兵空虛的情況下突然出擊,把趙旗更換為了漢旗,正是這一更換,讓趙兵以為趙王被破,都逃走了。這才有了“背水一戰”的最終勝利。

    “因地制宜”是韓信的一個重要特點對韓信而言,什麼樣的環境打什麼仗,沒有環境創造環境也要取勝。

    那個時候的戰術戰法相對比較單一。在一般人指揮作戰的時候,還是習慣於面對面的直接較量,往往會忽略戰術戰法,更不要說利用地理環境了。可韓信畢竟是韓信,這些教條主義的打法對他毫無約束力。在於龍且的作戰中,他就開創性的透過利用地勢條件,製造作戰機會而達成自己的戰略目的。

    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詳不勝,還走。龍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

    “謙虛”是韓信勝利的一大助力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雖然說韓信是名副其實的軍事大師。在楚漢爭霸的年代裡,沒有人能夠超越他。但再強大的人都會有考慮不周到的時候。韓信能夠做到常勝不敗就是因為他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如果遇見厲害的軍事將領,他都是非常尊敬的。

    信曰:“僕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

    這一番話是韓信對李左車說的。之所以說這一番話的原因就是因為在韓信對趙國作戰的時候,趙國的成安君陳餘因為沒有聽取李左車的建議而導致趙國的失敗。作為對手,趙國失敗就意味著韓信的勝利,但是因為李左車的意見是一個合理的軍事意見,如果聽了這個意見這次作戰的結果可能會發生變化。所以,韓信非常的尊重李左車,而且在之後也多次聽取李左車的軍事意見。

    結語:

    用蕭何的話來說,韓信是國士無雙。在劉邦統一天下後,他也曾評價過韓信是戰必勝,攻必取。可為了維繫漢王朝的統治,韓信還是無法擺脫被殺的命運。韓信之死,讓後人為他感嘆。在我看來,韓信與劉邦就是歷史的命運讓他倆相互成就。沒有劉邦,韓信不會受到重視,才華無處發揮;沒有韓信,楚漢爭霸最終花落誰家還真不好說。

  • 8 # 歷史U意思

    我看秦末和楚漢這段歷史,人物是根據個人能力水平依次出場的。

    自從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最大的功臣王翦將軍逝世以後,天下也算是太平了一陣。除了北方蒙恬跟匈奴的戰事,南方趙佗跟百越的戰事,其他基本上一片太平的景象。而太平,也就造就不出赫赫有名的兵仙。

    於是,始皇帝駕崩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一帶起義了。

    如果我們按照段位來給楚漢時代的英雄們排位的話,陳勝吳廣算是黃金級別的吧。

    但是陳勝派出去的將軍——周文,算是有一些本事的人物。他率領一支義軍直插函谷關並迅速攻下了函谷關,向咸陽進發。這個周文的段位應該在鉑金水平。同時代的鉑金水平的將軍,最有希望的算是楚國的項梁將軍。

    秦朝這邊眼看著敵人都打進函谷關了,這種情況從秦惠文王以後就沒有發生過。於是鑽石段位的章邯出場了。當週文打進函谷關的時候,章邯還在驪山修建陵墓。他的軍隊便由數萬驪山刑徒臨時組建而成,按道理來說戰鬥力應該不是很強。可是章邯就是帶領這樣一支部隊,先是擊敗了來犯的周文,緊接著收復了函谷關,並且出關,追著一眾義軍,各個擊破。而黃金級別的陳勝最終也被章邯滅掉了。項梁也在跟章邯的戰鬥中,陣亡了。至於其他各地復國的反王,明顯水平都在青銅白銀段位,自然也都等著被章邯所滅。

    此時,章邯貌似已經是無敵的存在了,眼看義軍就要被章邯平定了。星耀段位的項羽出場了。項羽誅殺了踟躕不前的宋義,奪取了楚軍的指揮權,緊接著在鉅鹿城下,破釜沉舟,率領先鋒隊直接衝擊章邯和王離互相聯通運糧得甬道,並最終打亂了王離的節奏,一波帶走了王離軍團。章邯眼看著隊友被打的屍橫遍野,只得向項羽投降。

    下面的事情大家都熟悉了。司馬遷寫的項羽坑殺了20萬降卒。但其實應該是收編了他們。因為鉅鹿之戰之前,項羽僅有數萬軍隊。而這之後,項羽的軍隊已經增加到20多萬的規模了。

    劉邦趁著項羽在鉅鹿打團的時候,偷偷發育了一波,並且輕鬆取得了關中。等到項羽來到關中,請劉邦去鴻門赴了宴,然後主持分封了十九路諸侯。其中劉邦被封到了漢中巴蜀之地。並且,將關中之地分封了三個諸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這樣封很明顯,就是讓這三人互相牽制,並且還能幫忙抵禦漢中的劉邦。

    以上部分為故事的大背景。這時候,我們故事的主角才開始正式登場。

    韓信最初投奔項羽,可是項羽沒有重視。因為項羽的個人段位太高,一般也不會去注意比自己段位低太多的人。而韓信就是吃了這方面的虧,他的表現實在是太不像一個王者級別的人了。反倒像一個青銅白銀。

    幸得蕭何慧眼識英才,發掘了韓信並且推薦給了劉邦,要知道,蕭何推薦韓信的時候對劉邦說:”如果大王只想安心做漢王,那你不需要韓信,如果大王想得天下,就一定需要韓信。“這可以說是很高的評價了。接下來,就是王者級別得韓信虐菜的時刻了。

    首先,採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派出樊噲、周勃率軍萬餘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項羽所封雍王章邯屬地)。並且從陳倉迅速擊敗章邯,另外兩個黃金白銀級別的角色更是不在話下。一舉奪得了關中的大部土地。要知道,諸葛亮六次北伐,姜維九伐中原,都沒有做到的事情,韓信其實在400多年前就給他們打了樣。

    劉邦領漢軍主力號稱六十萬人在彭城被項羽的三萬楚軍打得落花流水。退回到滎陽一線。

    然後韓信領一支漢軍,在平定了魏王豹的叛亂之後,與劉邦分道揚鑣,北上去平定代地、趙地。背水一戰就是在跟趙國交手的時候做出的戰術。很快又平定了燕國、齊國的叛亂。並且順手滅了項羽手下第一猛將的龍且。等於是砍斷了項羽的一隻右臂。其實龍且的段位也不低,至少是鑽石級別,但是誰讓他遇到了王者韓信呢?

    這些戰事其實很激烈,只不過被我們簡單一說就顯得故事很單薄。但是就當時的環境來看,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大的勝利,確實是前無古人的。

    最後終於迎來了王者之間的巔峰對決。不過,即使手握六十萬漢軍的韓信,在面對只有十萬楚軍的項羽時,也是不敢掉以輕心的。最終,憑藉人數上的巨大優勢,並且使出了四面楚歌的計謀,韓信完勝了項羽。

    作為統帥,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

    這樣一位王者兵仙,他不榮耀誰能榮耀呢?

  • 9 # 斜月我就吟風

    說到韓信,就能想到一個典故:韓信帶兵,多多益善。分析韓信,我們不需分析那些耳熟能詳的戰役,單就這個“多多益善”就能概括他的強大。

    現在的很多小說迷都會幻想如果自己穿越回古代做一名將軍會如何如何,但帶兵遠不是想的那麼簡單。

    我們用一個數學的知識來慢慢了解一下。雙方士兵素質對等的情況下,假設你手下有一個兵,敵人也有一個兵,那麼很簡單,單挑就可以了。那麼假設敵我雙方各有十名士兵,那麼你就可以為他們安排一個進攻佇列或者防禦佇列,還可以用點小計謀。假設敵我雙方各有一百人,那麼你就可以排列陣法,還可以把這些人分成若干小隊,搞一些偷襲策略。

    好,現在也許你還很樂觀,我們再把這個數字上升到十萬,那麼接下來你會發現你帶的不是十萬名士兵,而是十萬個麻煩,因為現在你所考慮的不再僅僅是如何排兵佈陣,你要了解部隊的糧草問題;要了解敵我士兵的武器裝備;要了解雙方的特長和弱點;要制定部隊的軍紀軍規;作戰時什麼時候該進攻,勝利了是該追擊還是休整;戰敗了是該後退還是固守;你的身邊會有若干的參將軍師,他們會嘰嘰喳喳的提出不同的作戰意見,作為統帥你要自己分析採納。如果再算上士兵來自五湖四海所存在的語言問題、手下將領的忠誠度和執行能力、每名士兵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士氣高低所激發的譁變可能……方方面面林林總總,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多多益善”所代表的絕不僅僅是數量!

    如果你所帶領的這支隊伍是一百萬呢?…………

    因此,韓信的強大,不僅僅是因為他取得了多少戰爭的勝利,恰恰是因為他喊出的這句“多多益善”,而縱觀中國歷史有資格喊出這句話的名將更是少之又少。

  • 10 # 知無為而有益

    韓信是歷史上罕見的常勝將軍,被譽為兵仙。

    韓信創造了大量經典戰例,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

    比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韓信的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沒有之一。

    韓信用兵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不拘泥於成例,不拘一格,善於轉不利為有利,轉弱小為強大,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

    韓信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先後平定魏,代,滅掉趙,燕,東擊強齊,南滅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

    所以後人稱韓信為兵仙,神帥。厲害到了這個程度。

  • 11 # 么學長看電影

    我舉個例子,你就知道韓信有多牛了。

    韓信打仗前會充分考慮天時,地裡,人和等因素。

    最主要的是韓信打仗不怕對手的人多,即使對方的兵力是他的十倍

    他也是絲毫不會含糊的,重點還在於只要他敢打,這個仗肯定就能贏。

    韓信打了這麼多仗,無一敗績。

    這是任何人都不能比的。

    我們來重點講解韓信打的人生第一戰,

    韓信是在項羽平定天下後,跟隨劉邦到巴蜀,漢中一代去的。

    那時候的韓信還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路人甲,

    劉邦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軍中隱藏著這麼一個大神級的人物。

    後來,經過蕭何月下追韓信。

    劉邦才知道韓信有可能是個人物,當蕭何向劉邦舉薦韓信的時候,

    劉邦看在蕭何的面子上讓韓信當了個大將軍。

    韓信明白這時候的劉邦是看不起自己的,為了顯示自己的才能。

    韓信和劉邦有一個著名的漢中對策。

    就是在這一席談話中,劉邦知道了韓信並非池中之物。

    也是在這時候,他才相信韓信是難得的將才的。

    若是沒有韓信的話,劉邦是不敢出漢中去單挑項羽的。

    要知道項羽平定天下後,劉邦的大軍只有十萬,

    而項羽是四十萬,而且整個天下的諸侯王都是項羽分封的。

    劉邦也是其中一員,所以劉邦在項羽面前根本什麼都不算。

    這一點劉邦也是深知的。

    就是因為劉邦得到了韓信,他才改變了項羽不可戰勝的想法,

    因為韓信給劉邦分析了天下大勢。

    韓信告訴劉邦,項羽這個人弱點太多了。

    他不是你的對手,我們要儘快殺出去,到中原和他爭奪天下。

    劉邦聽了韓信的建議,也就是僅僅到漢中才四個月的時間。

    劉邦就在韓信的帶領下殺出了漢中。

    這一戰也是韓信當將領後所打的第一仗,

    這一經典戰役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戰

    當時,項羽特意在關中分封了三個王。

    項羽封這三個王在這裡,就是為了阻止劉邦出關的。

    在這三個王中,最牛的一個就是秦末名將章邯了。

    也就是說,劉邦想出漢中所面對的第一個人。

    就是秦末名將章邯。

    章邯是曾經橫掃反秦起義軍的第一牛人,他的大名天下人是皆知的。

    劉邦和韓信都知道這個人物的厲害。

    但是,他們也不怕。

    因為韓信就沒想和章邯發生直接的衝突過。

    韓信是這樣想的,當時想出漢中有兩條路。

    一條是捷徑,那就是需要修棧道,

    把棧道修好後可從漢中直達關中。

    另一條路走起來比較艱難,因為要翻越秦嶺到達關中之地陳倉。

    章邯是地地道道的老秦人,他對秦國的地裡再熟悉不過了。

    在他看來劉邦即使想出來,肯定是會選擇修棧道的。

    除非,是非正常人才會翻越秦嶺,然後攻擊附近的軍隊。

    這要是做起來難度太大了,因為翻越秦嶺是體力活,

    即使軍隊能過來,到時候也是強弩之末了。

    所以,章邯斷定韓信不會走此路的。

    當章邯看到劉邦集團派人修棧道的時候,他就確信自己斷定的沒錯了。

    於是,他就加派了人手,開始在棧道的這邊等待劉邦大軍的到來了。

    他們以為劉邦集團要修個一年半載,才能把棧道修到他們腳跟底下。

    誰知就在他們等待的過程中,卻得到了劉邦,韓信已經殺出陳倉的訊息。

    這時候章邯才大呼上當,原來韓信小兒竟然使了一個障眼法。

    他明著是修棧道,給別人一種錯覺。

    讓別人以為他們會透過棧道到達關中,誰知道他們暗地裡竟然翻越過了秦嶺。

    這時候章邯在調兵到陳倉去就為時已晚了,畢竟賽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這兩個幫手是白痴。

    他們根本不懂打仗,韓信的大軍一殺出來,他們就望風歸降了。

    章邯獨木難支,最終被韓信打敗。

    就是透過這一戰役,劉邦才找回了信心。

    這是的劉邦才明白原來項羽集團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可怕,項羽也是能戰敗的人。

    這時候你可定會有個疑問,為什麼項羽不來援助章邯呢?

    因為此刻的項羽正陷入齊地不能自拔,他去齊國平叛了。

    所以,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章邯吃敗仗。

    後來韓信接著又拿下了魏國,打了讓他名動天下,而且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背水之戰。

    最後他又在濰河殺死了龍且,最終為劉邦爭奪天下奠定了基礎。

    所以說韓信排再第一是有道理的

  • 12 # 歷史步行街

    韓訊號稱“兵仙”,與蕭何、張良並稱為“漢初三傑”。韓信的厲害之處在於其軍事才能當世無人能及,戎馬一生幾乎沒有敗績,其赫赫戰功鑄就了韓信“國士無雙”的威名。

    一、暗度陳倉,平定關中

    韓信輝煌的軍事生涯從被劉邦拜為大將開始,當時劉邦遇到的首要難題就是如何從漢中出兵。在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為了打消項羽的戒心,劉邦主動燒燬秦嶺棧道,以表示自己沒有擴張的野心。

    韓信為劉邦制定了東進爭奪天下的軍事戰略,第一步就是要拿下關中三秦之地。韓信使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一方面安排樊噲等人大張旗鼓地修復棧道,另一方面自己帶領部隊從小道翻越秦嶺山脈,拿下陳倉。等到章邯發現時,為時已晚,韓信擊敗三秦,迅速平定關中之地,為劉邦打下一塊穩固的大本營。

    二、第二戰場,擊破魏代

    韓信的戰略規劃中,由劉邦率領主力東出函谷關,在中原與項羽主力對戰。而韓信自己則繞到北方開闢第二戰場,順著魏、趙、燕、齊這一線路,對項羽形成戰略包圍。

    韓信首選的目標就是黃河東岸的魏國,他故佈疑陣,在黃河臨晉關造船,吸引魏國的注意。而實際大軍卻從夏陽港出發,用木盆、木桶渡過黃河,打了魏國一個措手不及,俘虜魏王豹,魏國平定。接著又北上擊破代國,俘虜代國相國。自此,太行山以西全部平定。

    三、背水一戰,韓信滅趙

    下一步韓信率領大軍東出太行山,進攻趙國。趙國謀士李左車建議派奇兵截斷韓信的糧道,這樣漢軍必然大亂,可惜沒有被採納。韓信出乎意料地背靠河水,列陣與趙軍決戰,趙軍傾巢而出。由於漢軍沒有退路,個個拼死作戰,以一當十,與趙軍僵持。而韓信另派兩千人的小股部隊,偷襲趙軍大營。由於老巢被端,趙軍一下子崩潰了,被韓信殺得大敗,趙王歇也被俘虜,趙國平定。

    四、收復燕齊,垓下決戰

    之後韓信一路勢如破竹,接受燕國的投降,又向東攻打齊國。項羽派大將龍且率領二十萬大軍來抵擋韓信,韓信用計截斷河水,龍且輕敵大意率軍渡河,結果韓信水淹楚軍,龍且陣亡。龍且是什麼人?可以說是項羽麾下頭號大將,他的陣亡讓項羽非常恐慌。

    平定北方之後,韓信南下與劉邦匯合,與項羽決戰。垓下之戰中,韓信統率三十萬漢軍主力,將十萬楚軍重重包圍。韓信透過“四面楚歌”,讓楚軍誤以為漢軍已經攻佔了楚國,士氣全無。項羽看大勢已去,率親衛突圍,最終在烏江自刎。

    因此,韓信在秦末楚漢爭霸的時代幾乎是沒有對手的,無論是西楚霸王項羽,還是復國的六國貴族,都無法阻擋韓信的兵鋒,“兵仙”二字實至名歸。

  • 13 # 古行生

    韓信一生中打了許多的仗,背水一戰是其中的經典戰役。這個成語大家應該都聽過,字面意思也可以理解,大致就是說處於絕境,為求一條生路選擇了決一死戰。

    韓信和張耳帶了一萬人馬準備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對方得知後立即在井陘口聚集了二十萬的大軍等著,根據後面的史書記載,韓信當時的真實兵力不到一萬。

    試問一下不到一萬人打二十萬,勝負幾乎沒有任何的懸念,可以這麼說,正面戰場毫無勝算。韓信這樣的軍神自然不是傻子,他非常的冷靜,不停的打探情報。

    敵方的策略是攔截韓信的武器和糧草,斷了供給活捉韓信。這個訊息被韓信得知後他非常的高興,連夜讓士兵吃了點飯,然後將士兵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準備打下趙軍營地,一部分在河岸背水擺開陣勢。

    如果有人瞭解軍事一定知道,背水向來是兵家大忌,一旦背水只有拼死一戰,而且是九死一生。接下來對方看到韓信這樣打,也是非常的高興,趙軍立即全部出擊。

    要說這趙軍也是急於求成,直接進攻韓信,哪知道韓信在這種時候還敢分出一部分兵力去偷襲他們的老巢,韓信派出去的兩千兵力直接拿下老巢將裡面的旗幟全部換成了漢旗,趙軍因為一時無法取勝,決定先回軍營,畢竟韓信在那裡也跑不了。

    哪知道回去之後看到軍營裡面插著漢旗,趙軍瞬間沒了軍心,四散而逃,韓信趁勝追擊取得勝利,還抓獲了趙王。本來毫無勝算的戰役卻取得了勝利。

    局外人看起來這個很簡單,實際上操作起來非常困難的,偷襲的人不說,背水一戰計程車兵能夠全部選擇拼死一戰是非常不易的,一般這種戰術一定要看情況的。

    如果敵方統帥沒有那麼大意,沒有直接傾巢而出,毫無疑問韓信必敗無疑,在絕對的數量差異之下,慢慢耗都能將韓信給耗死。還有關鍵一點就是韓信能夠激起士兵的鬥志。

    在韓信之後的歷史中,沒有一個將軍敢再次使用這種戰術,尤其是背水作戰,不僅僅是沒有和韓信相同的情況,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將領即使有這樣的勇氣,可他們無法做到讓士兵也有背水一戰的勇氣,只要一個士兵慫了,那這種戰術必敗。

  • 14 # 詩雨花魂

    韓信有以下功績:

    一大功,出漢中,定秦;

    二大功,救滎陽,敗楚;

    三大功,擒魏豹,取河東;

    四大功,平代,夏悅,斬張仝;

    五大功,破趙,殺陳餘並趙王歇;

    六大功,服燕,收蒯徹;

    七大功,破齊,斬龍且;

    八大功,分兵河北;

    九大功,十面埋伏,逼霸;

    十大功,立廟,擁帝。

    還是第九大功更重要,因為正是因為韓信的十面埋伏,逼死了項羽,使得劉邦稱帝直接死掉一個最大的也是一生的對手,劉邦得以稱帝建立漢朝。

  • 15 # 草央石

    先看一下韓信在戰場上的對手,先後有章邯、陳餘、田榮、龍且、項羽等人。在他擔任統帥的絕大多數戰鬥中,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再看一下韓信在官場上所得,唯一一個做過王侯將相四個富貴職位,齊王楚王,淮陰侯,大將軍,相國。

    最後看一下韓信在兵法上的表現,就兵法而言,韓信真的是把用兵上升到了藝術的層面!從未領兵打仗的執戟之士,直接被劉邦拜為大將軍,獨領一軍,橫掃七國(秦、魏、代、趙、燕、齊、楚)。大小七十餘戰從無敗績的西楚霸王,也正是遇到了韓信,才一戰敗北,自刎烏江。讓人驚歎,每次打勝仗,都創造出成語供後人仰視,這是韓信的戰爭藝術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起初,劉邦到巴蜀就國的時候,聽從張良的建議,為打消項羽的防範,燒燬了入蜀的棧道。拜韓信為大將軍後,採用韓信計策,表面上派周勃、樊噲修復棧道,吸引章邯等人的注意,實際上,漢軍主力則翻越秦嶺,攻擊關中重鎮陳倉。章邯知道後也晚了,倉促救援,被漢軍以逸待勞,打的大敗,最終自殺身亡,劉邦因此平定關中。

    “臨晉設疑”、“木罌渡軍”:劉邦56萬聯軍在彭城被項羽3萬精兵打的大敗,各路諸侯也紛紛反水,重新投靠項羽,其中就有魏王豹。劉邦於是派韓信出馬,北上伐魏,魏豹早有防範,布重兵防守住渡河的重要河關臨晉關。韓信用兵靈活,故布疑兵,派人收集船隻擺出就要在臨晉渡河的假象,實際上主力從另外地方,用木桶之類渡河,打了個出其不意,俘虜了魏豹,魏國平定。

    “背水一戰”、“拔幟易幟”:攻打趙國時,太行山有條狹窄的通道叫井陘口,被古人稱為天下九關之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最狹窄處只能兩輛馬車都不能並行。而二十萬趙軍就駐守井陘口,照理,擁有優勢兵力還是防守雄關,必然趙軍勝利,可惜,趙軍統帥陳餘不聽廣武君李左車的計謀,這就給了韓信取勝的機會。韓信計謀如下:派一路人馬帶上漢軍旗幟,等自己把趙軍引出營後,進入把趙旗全部換成漢旗,造成後方已被佔領的假象。又派一路人馬背水而列,等待引來趙軍。自己率領軍隊,與趙軍決戰,佯裝不敵,引兵而出,與背水而列的軍隊一起抗住趙軍攻勢。果然,和韓信計劃的一抹一眼,趙軍全軍出動,乘勝追擊,又被背水一戰的漢軍死死抵抗,打不下就想回營休整,結果發現營地都被佔了了,趙軍大亂,將軍控制不住,被韓信收割,陳餘自殺,趙王被俘,韓信一天破趙,威震天下!

    “沈沙決水”、“半渡而擊”:韓信攻下齊國之後,項羽緊張了,不能給漢軍包餃子啊,急忙派得力干將龍且率二十萬楚軍前來爭奪。龍且向來輕視韓信,沒把他放在眼裡,加上立功心切,拒絕了謀士合理建議,決定找韓信決戰。龍且率領的楚軍與韓信率領的漢軍隔著濰河擺開陣勢,韓信連夜派人用裝滿沙土的袋子在上游攔住河水,然後主動率一半軍隊渡河進攻楚軍,龍且迎戰,韓信佯裝不敵,重新退回,龍且不知是計,率軍渡河追擊,結果小半軍隊才過河,韓信就放水切斷其後路,然後掉頭痛擊,龍且被殺,軍隊大敗,韓信以此俘獲了大量楚軍。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這兩個成語我們都很熟悉,韓信、劉邦、彭越、英布、周殷、劉賈等人把項羽包圍在垓下,四面八方都是漢軍,不過項羽也並非沒有一戰之力,當時楚軍十萬,漢軍四十萬。於是,韓信又使用“四面楚歌”之計,讓漢軍士兵日夜唱楚國歌曲,以示漢軍盡得楚地,瓦解楚軍將士的鬥志。項羽也確實悲觀了,沒有選擇再戰,而是霸王別姬之後,率領幾百騎兵突圍,最終自刎烏江。

  • 16 # 劍仙楊十三

    要回答 兵仙韓信究竟有多厲害?我們不如這樣問,韓信為何被後世稱為兵仙?

    我們從其手下敗將便可已一目瞭然。

    1 秦國名將 - 章邯

    章邯,是秦朝的最後一名名將。他一生有兩大功績:第一,用囚徒組建臨時軍隊,擊垮了陳勝吳廣的部隊;第二,在打敗陳勝後,帶著人困馬乏的部隊,在定陶絕地反擊,斬殺項梁,全殲楚軍。因為他的存在,一度讓人民反秦運動陷入低潮。

    如果沒有項羽,也沒有韓信,或許章邯可以保住秦朝的江山。

    秦朝滅亡後,項羽封章邯為雍王,鎮守秦地,主要是為了鉗制劉邦。可韓信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辦法,直接打了個章邯措手不及。兵敗後,拔劍自刎。

    2 楚軍名將 - 龍且

    龍且,是項羽麾下第一猛將。章邯率領秦朝大軍,鎮壓各地起義時,一路勢如破竹,直至到了齊國境內,遇到了龍且。據史料記載,章邯聽到龍且名字時,就怕了三分。可見,龍且的戰鬥力有多強。

    在公元前203年,項羽聽說韓信帶兵攻破了趙、齊等地,就讓龍且率領20萬大軍迎擊。兩軍在維水對壘,韓信使詐,引誘龍且出擊。然後再派兵截殺,直接斬下了龍且的首級。韓信和龍且,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3 歷史名將 - 項羽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猛將。“力拔山河氣蓋世”的英雄氣概,至今仍是很多歷史迷的偶像。項羽到底有多強,就不過多敘述了。只鉅鹿一戰,就已經夠名垂千古的了。

    公元前206年,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掀開了楚漢之爭。韓信帶兵,東征西討,所向無敵。最後在彭城,大敗項羽。一代西楚霸王,被逼退守垓下,在烏江邊揮劍自刎。

    除了這三位,還有魏王豹、陳餘等人,也是當時敗在韓信手下的名將。但總體來說,不如上面講的這三位名氣大,就不一一敘述了。

    韓信一生戰功赫赫,對兵家思想的傳承也有重要貢獻,卻敵不過朝堂上的鬼蜮伎倆,其結局著實令本劍仙萬分惋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適合買房子嗎,剛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