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御前帶刀侍衛
-
2 # 幸福奮鬥來的yaolei
皇帝沒有特別信任的人只能說是利用大奸似忠,李世民連自己手足都可以殺,我相信在他心中沒有可以信任的人,都是他的棋子。
-
3 # 歷史的波瀾壯闊
古代帝王的心最是難猜,他能從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判斷對方是忠誠還是心懷不軌,他能笑著說話,但其實心裡,已經懷疑或者是恨死了這個人,想要找個機會殺了他。比如朱元璋,在所有君王中,他最是殺伐果斷,即使是那些曾經幫助自己立國的功臣,他也能狠心除之。與他相反的是,李世民選擇嘉獎這些功臣。在他45週歲時,陪伴自己多年功勞甚大的人一個個去世,為了緬懷嘉獎這些人,他建立凌煙閣,前後封了95個官員。而他第一批封的24位官員卻格外獨特,讓人按照真人模樣做了畫像立在那裡,據說這24個人被分為了三層,那麼對於這其中的排序他是如何考量的呢?
我們可以分為理性、感性兩個角度考究,最裡面的那一層肯定是官職最高、功勞最大、最受李世民信任的人,同時也應該是關係最親的,就比如排在最裡面的一位。
這一位是陪伴李世民數十年的長孫無忌,關於朝政大多重大決策都是兩人商議定下的,就連政變也是長孫無忌使李世民下定決心的,是他最信任的朋友兼下屬,能被放在最裡層情無可厚非。還有一位是李孝恭,他的功勞也很大,多次立戰功,在這24人中他是地位最高的,身後有郡王爵位,但是他並沒有支援李世民繼位,能排第二已經很不錯了。三是杜如晦,他是李世民極為看重的一個幕僚,玄武門之變時他是主謀,正是有他在背後出計策,李世民才能成功。四是魏徵。他極為忠誠,以敢於進諫聞名,李世民極為信任他,雖然對他有些不滿,但他知道這個人很重要。因此在排名的時候,才會念在他功勞的份上排在前面吧!五是房玄齡,這也是李世民極為寵信的人,他推薦了許多人才給李世民,立下大功卻不居功自傲,甚至將自己的功績歸到李世民身上,對於他的付出,想必李世民一定很感動吧。
而中間和外圍的19人應該是站在朝堂的角度考量的。比如中間的十位官員,官職有從一品、從三品,官職不等,卻都有功。尉遲敬德用刀逼迫李淵退位,他的這一行為對政變成功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排在第八的李靖雖然後來被貶職了,但他以前是宰相,地位和功勞都不可忽視。屈突通和殷開在開國時立下大功,被追封為宰相,能被放在中間一層也可以理解。外圍的九位官員則大多是為了穩定各方勢力所定下的。比如最裡面也有從二品的官員,排位完全不按官職高低。這些人中有的是立下大功,如張亮、侯君集等人,也有的是並沒有立大功,但在文化建設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虞世南。
-
4 # Me兔九哥
如果要說他最信任的大臣,我個人覺得應該是房玄齡
房玄齡18歲舉進士,後投靠李世民,不僅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下大公,還於貞觀十一年被封為梁國公,他一生盡心輔佐李世民,深得李世民信任。
當初的玄武門事變之中,房、杜二人相比,功勞最大的要屬房玄齡,房玄齡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可謂盡心竭力,不敢有半點懈怠。
大家都知道,一場宮廷政變,只有武將的勇猛殺敵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靠謀臣事先運籌帷幄,才能決勝千里。而房玄齡在玄武門事變中扮演的角色就像諸葛亮,就如那漢高祖劉邦帳下的張良。
由此可見,房玄齡的功勞是很大的,所以李世民才把房玄齡列入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當然僅僅靠一場政變,就把房玄齡列入二十四功臣之一,未免讓其他人不服氣。
-
5 # 管中窺古今
我先來排個坐次: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其餘都較這四位次之。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依次是:趙國公長孫無忌、河間王李孝恭、萊國公杜如晦、鄭國公魏徵、梁國公房玄齡、申國公高士廉、鄂國公尉遲敬德、衛國公李靖、宋國公蕭禹、褒國公段志玄、夔國公劉弘基、蔣國公屈突通、勳國公殷開山、譙國公柴紹、邳國公長孫順德、鄖國公張亮、陳國公侯君集、郯國公張公瑾、魯國公程咬金、永興公虞世南、邢國公劉政會、莒國公唐儉、英國公李績、胡國公秦叔寶。
凌煙閣的排名是根據功勞來排的,不是信任度,比如說,排名第二的李孝恭雖然戰功顯著,但是因為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太宗繼位之後逐漸遠離權力中心。
玄武門之變是一個最重要的參考因素,參加的人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咬金、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
長孫無忌,毫無疑問是排在第一的。既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又和李世民一起東征西討,並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是過命的交情。
房玄齡,之所以將他排第二,是因為他跟隨李世民較早,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又推薦了杜如晦,並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智囊團之一。
杜如晦,經由房玄齡推薦進入秦王府,世稱“房謀杜斷”,是李世民智囊團之一,並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我估計,他能夠凌煙閣排第三,說明他的智謀還在房玄齡之上。
尉遲敬德,雖然是一名武將,但是對李世民可以說是推心置腹,沒有被李建成收買,更在玄武門之變中救過李世民一命,殺死齊王李元吉。軍功+忠心+救命之恩+沒有心計,他不入選誰入選。
至於說魏徵,雖然治國有功,但畢竟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我覺得李世民對他的信任是比不上以上幾位的。
-
6 # 這個手剎不太靈Leon
李世民最信任長孫皇后
大業九年,年僅十二歲的長孫氏嫁給了李世民,婚後長孫氏回永興坊省親,舅舅高士廉的小妾張氏在長孫氏居住的地方看見了一匹高頭大馬,而且鞍勒等物準備得一應俱全,就把這件事告訴了丈夫,於是高士廉令人占卜了一番,占卜的人說:“此女貴不可言。”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後李淵在長安稱帝,改元武德,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冊封其妻長孫氏為秦王妃。
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與李世民的長子誕生於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不過承乾有著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所以此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當為唐高祖為這個孫子親賜。
武德三年,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第二子,取名李泰。同年六月,李承乾與李泰分別被冊封為恆山郡王與宜都郡王。
武德四年,長孫氏為李世民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麗質——天生麗質難自棄,單從這名字中就可想見李世民對這個寶貝女兒的喜愛之情。同年,唐高祖又將宜都郡王李泰進封為衛王,加授上柱國,以繼李元霸之後。原本作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後的爵位原本最高不過是從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淵卻將其封為了正一品的衛王(而不是從一品的嗣衛王)並授予上柱國的勳官,這對李世民一家來說是莫大的恩寵。
這一年的七月十日,唐高祖廢五銖錢,發行開元通寶。唐高祖特別准許李世民可以自己鑄三爐的錢,據唐玄宗時的大臣鄭虔所說,歐陽詢奉上蠟樣時,王妃長孫氏曾不小心在蠟樣上留下了一點指甲的痕跡,於是開元通寶鑄造完成後上面便有了一縷“掏文”。
武德五年,李世民將長孫氏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任命為長子李承乾的侍讀。
武德七年,唐高祖將恆山郡王李承乾徙封為中山郡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將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儒學大師雙雙任命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令他們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同年,李世民又將長孫氏的另一個侄子,也就是長孫家慶的胞弟長孫祥任命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又因為妻子長孫氏的身體不太好,李世民在經過太原的時候想到妻子曾經在玄中寺聆聽鐘聲並修葺寺廟一事,便特意到玄中寺拜會寺中的高僧道綽大士,供奉了大量珠寶,以此為妻子祈福。
隨著大唐江山的統一,李世民大部分時間都留在了京城,又因為功高震主,秦王府與太子李建成的摩擦積怨也日漸加深。長孫氏便充分發揮了自己身為女眷的優勢,時常進宮侍奉高祖與他的後宮嬪妃,盡力彌補彼此之間的嫌隙。
武德九年,秦王府與東宮的局勢越來越緊張,長孫氏與房玄齡“同心影助”,共同輔佐李世民。最後,李世民為了自保不得不率先帶領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在玄武門埋伏,長孫親自為將士們分發盔甲,勉勵眾人,將士們都感激萬分。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成功誅殺了李建成與李元吉後,被唐高祖立為皇太子,而長孫氏也被冊拜為皇太子妃。
八月二十一日,唐太宗登基後的第13天就將自己的妻子長孫氏冊立為皇后,絲毫不顧此時突厥壓境的巨大威脅,並追贈自己的岳父長孫晟為司空、齊國公,諡曰獻。十月癸亥,又立嫡長子中山郡王李承乾為皇太子。
貞觀元年,唐太宗將玄武門之變中功勳第一的長孫無忌襲爵齊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又因為長孫無忌與自己年少時就是好朋友,如今又是外戚與功臣的雙重身份,唐太宗對他格外重視,經常讓他出入自己的居室之中,又授予了尚書右僕射的要職。三月癸巳,長孫皇后舉行了親蠶禮。
同年,長孫皇后的叔父長孫敞因為受賄被免官,唐太宗卻因為長孫敞是妻子叔父的緣故,經常命人送絹給他,供他開銷,不久又讓他以宗政卿的官銜退休,又加授了金紫光祿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
十二月,長孫皇后的異母哥哥薛國公長孫安業與李孝常、劉德裕、元弘善等人謀反事洩,按罪當死,但長孫皇后卻流著淚向丈夫求情:“安業之罪,萬死無赦。但他早年將我和母親趕出家門,此事天下皆知,如果殺了長孫安業,世人必然會認為我是仗著陛下的寵愛報復兄長。”於是別的主犯全部被誅,甚至李孝常的幾個兒子也因連坐全部被殺,惟獨長孫安業得以免於一死。
貞觀二年,長孫皇后反對哥哥長孫無忌擔任要職,常常對丈夫說:“我身為一朝皇后,尊貴已極,實在不願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之上。漢朝的呂家和霍家外戚正是前車之鑑,希望陛下千萬不要任命我的哥哥為宰相。”唐太宗一開始並沒有聽從妻子的意見,堅持給了長孫無忌高官厚祿,於是長孫皇后私下讓哥哥主動辭去這些職位,直到唐太宗最終不得不答應,只加封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的虛銜,長孫皇后這才喜笑顏開。
五月,衛王李泰改封越王。李泰因為是長孫皇后所生的緣故而寵冠諸王,唐太宗令其遙領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封地竟然有22州之多!比同時受封的親王封地多了近兩倍。
六月庚寅,長孫皇后在麗正殿生下了第三個兒子李治,唐太宗欣喜異常,不僅大宴五品以上的官員,賜帛有差,還下令只要是在這一天出生的人都可以領取糧食。據說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後的“洗三朝”時,長孫皇后將當年丈夫從晉陽宮中得來的玉龍子與綴滿珍珠的硃紅襁褓一併賜給了這個小兒子。從此,這枚“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的玉龍子就成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們代代相傳。
同年,長孫皇后的長女,年僅八歲的李麗質被冊封為長樂公主,食邑三千戶。
貞觀五年正月庚戌,唐太宗封長孫皇后之子李治為晉王。同年,唐太宗召法師元琬於苑內德業寺為長孫皇后寫藏經。
貞觀六年,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特所鍾愛的長樂公主將要出嫁,唐太宗特別下令讓有司準備比長公主多一倍的嫁妝,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韋挺剛剛上表批評過時風:“今貴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絃,以極歡宴;唯競奢侈,不顧禮經。……若不訓以義方,將恐此風愈扇。”結果唐太宗竟然“頂風作案”,要為自己的愛女準備的嫁妝甚至比長公主還要多許多,此舉自然而然招徠了魏徵的嚴厲制止。
魏徵認為嫁妝比長公主多一倍不合禮法,極力諫止,唐太宗下朝後將這件事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感嘆道:“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徵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才知曉原來魏徵果然是於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而魏徵作為臣下卻能夠秉直上諫,這份品行實在是難能可貴。”於是下旨賞賜了二十萬錢與四百匹絹給魏徵,並特意囑咐道:“我希望鄭公能夠一直將這份敢於直諫之心保持下去,認為不對的就直說,不要因為君臣之禮而有所諱言。”
三月,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到九成宮避暑。四月癸卯,夫妻二人在散步時,發現丹霄殿西面有片土地略感溼潤,於是用手杖通導,即刻便有泉水湧出,隨即用石檻圍住,將之引伸為一個水渠。又因泉水出自丹霄殿之西,唐太宗便在丹霄殿置酒宴請諸位大臣,並賜帛各有差。而由魏徵撰稿、歐陽詢正書的《九成宮醴泉銘》,記敘的正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散步時發現醴泉的這件趣事。
幾個月後,長孫皇后所生的小公主滿月,唐太宗十分欣喜,大宴群臣于丹霄殿。九月丙申,太子李承乾來九成宮朝見,唐太宗高興之餘大宴東宮官屬,又賜帛各有差。
十月乙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自九成宮回到長安,唐太宗親自侍奉太上皇李淵,與長孫皇后一起獻上飲食服飾等,直到夜深了才離開。唐太宗想要親自送太上皇回去,太上皇不肯答應,讓太子李承乾代為相送。
貞觀七年,在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後,長孫皇后與唐太宗的愛女長樂公主出嫁,而駙馬不是別人,正是長孫無忌的嫡長子,未來的趙國公,現在的宗政少卿長孫衝。同年,長孫皇后的幼子晉王李治遙領幷州大都督一職,那麼幷州又是什麼地方呢?
根據史書的記載,幷州即太原府,也就是說李治得到的是太原這塊封地。但凡對唐朝有所瞭解的人就會知道,有唐一代,太原貴為北都,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可謂是地位全面超然。因為太原不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鎮,更是李唐的龍興之地!而唐太宗卻輕描淡寫地將晉王這個封號給了李治,又將地位如此獨特的太原封給了他,唐太宗對妻子所生的這個小兒子的寵愛之心也由此可見一斑。
同年,越王李泰也在遙領鄜州大都督及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的同時,又被授予了左武侯大將軍、雍州牧等職位,而在別的同齡皇子已經遠赴封地上任的時候,李泰不僅仍舊留在父母的身邊沒去封地上任,唐太宗甚至還下令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
貞觀八年三月甲戌,太上皇李淵在兩儀殿大宴西突厥使者,唐太宗與長孫皇后親自奉上膳食以及衣物等,全部都是奇珍異寶,長孫皇后又親自為唐高祖梳頭,為他戴上冠冕,並感慨道:“至尊年事已高,頭髮都全白了。”眾人無不傷感流涕,一家人如同尋常百姓一樣。
庚辰,長孫皇后與唐太宗一起駕幸九成宮,一天夜裡柴紹匆忙前來上報說有急變,唐太宗不得不穿上盔甲離去,而同床共眠的長孫皇后雖然正抱病在身,但也堅持要一同前往,宮人紛紛勸止,長孫皇后卻說:“陛下如此震驚,我又如何能夠安心養病?”
貞觀九年三月,長孫皇后舉行了親蠶禮。同年長孫皇后身體不適,唐太宗擔憂之下接連請了曇藏法師、法常法師等諸位得道高僧進宮為妻子受戒祈福。後來曇藏法師逝世於會昌寺,長孫皇后與太子李承乾皆派人前往為其弔喪,唐太宗又下詔安葬了曇藏法師。法常法師也因為為皇后受戒的緣故,得到唐太宗的旨意有幸成為了空觀寺上座。
貞觀十年,隨著長孫皇后病重,李承乾為母親的病情十分憂心,想要大赦天下以此為母親祈福,但長孫皇后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並說道:“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變的。何況赦免囚犯是國家大事,崇尚佛教又是陛下所不為之事,怎麼可以因為我一介婦人而亂了天下的法度呢?”承乾於是把這件事告訴了房玄齡,唐太宗與朝中大臣十分感慨,大臣們紛紛請求大赦天下,但是長孫皇后堅決拒絕了大赦一事。
唐太宗雖然不忍違逆妻子的意思,沒有大赦天下,但是卻另闢蹊徑,想到了用別的方法來為愛妻祈福。
四月,唐太宗下詔說:“皇后虛風日久,未善痊除,修復廢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並好山水形勝有七塔者,並依舊名置立。”唐太宗下令大修天下392所廢棄寺廟,希望佛祖能夠保佑妻子早日康復。相州的修定寺,益州的善寂寺,皆是因此得到修復的寺廟,大名鼎鼎的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為此親自撰寫了《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一文並流傳至今。而明明崇尚佛教本是自己所不為之事,但是為了從死神手裡搶回妻子的生命,唐太宗還是為了。
然而,儘管唐太宗想方設法想要從死神手裡將愛妻的生命奪回來,卻天不遂人願,這一年的六月己卯,長孫皇后拋下了少年時代相伴至今的丈夫,拋下了剛剛弱冠的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拋下了出降不久的愛女長樂公主以及更為年幼的4個兒女,崩於長安太極宮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
長孫皇后盛年而逝,留給丈夫、兒女的是無盡深重的哀痛。唐太宗面對妻子的離世悲慟萬分,諸位皇子公主也悲傷異常,尤其是晉王李治,哀慕感動了周圍的人,唐太宗亦十分心疼,於是做出了令世人矚目的舉動: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后的一雙兒女晉王李治與晉陽公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自撫養皇子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親自撫養公主的皇帝!
試想中國上下五千年有過多少位皇子,有過多少位公主,又有幾個能有這份殊榮被皇帝父親親自撫養?而長孫皇后的兒女並沒有因為母親人走茶涼,反而享受到了這等殊榮,這實在是唐太宗這個性情中人情之所至下的驚世舉動!
九月丁酉,長孫皇后將要安葬昭陵,虞世南為此撰寫了一篇《文德皇后哀冊文》,而提到長孫皇后的諡號“文德”二字,又是說來話長。
皇后有諡號是從東漢開始的,但直到隋朝,所有的皇后都只有單諡而不是復諡,只不過史官為了便於區分,才將她們的諡號和皇帝的諡號合在一起。如唐高祖即位的時候,追諡竇皇后為“穆皇后”,唐高祖死後合上他的諡號即為“太穆皇后”。而長孫皇后卻在逝世後直接被唐太宗上了復諡“文德”。
根據春秋禮法,單諡為正,雙諡非正,在古人看來,只有當單諡不足以道盡逝者的美好品德時,才會用上覆諡。所以復諡極為罕見,縱觀貞觀十年長孫皇后逝世之前,也就只有劉感這位忠君死節的烈士被唐高祖李淵賜了復諡“忠壯”,除此之外再沒有人有過復諡。
而長孫皇后的“文德”這兩個諡號皆為美諡,尤其是“文”這個字。唐人認為“文”是最好的諡號,“為美無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諡裡,也沒有哪個諡號能比文還要美好。可見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這個單諡並不足以表現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為尊崇的“文”這個諡號,才能表現出長孫皇后的盛德。
十一月庚寅,長孫皇后安葬昭陵,唐太宗親自為妻子撰寫碑文,特別提及了長孫皇后臨終前曾百般囑咐過要“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的心願,所以唐太宗親自選定了九嵕山為帝陵墓址,因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數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以完成妻子的願望。
長孫皇后下葬時,唐太宗又特意挑選了名聲嘉美、英俊可愛、博通諸藝、富於才情的於尚範、袁公瑜、齊世武、獨孤士餮、宋思真、陸紹、崔玄籍、郭敬宗等少年為挽郎。
就在這段百官為皇后服喪的期間,又發生了一件事。中書舍人許敬宗看到歐陽詢的相貌醜陋怪異,大笑出聲,唐太宗知道後十分生氣,立馬將許敬宗貶為了洪州司馬。許敬宗不僅一下子官職連降3級,而且還從京官被貶為了地方官員,罰得極重。
而唐太宗對妻子的追念遠遠不止於此。長孫皇后逝世後,唐太宗度人在宗聖觀出家,為皇后追福。
又根據史書的記載,長孫皇后安葬進昭陵的玄宮後,唐太宗下令讓人在五重石門外修建棧道,令宮人起居供養一如皇后生前。而這條棧道直到唐太宗駕崩後合葬昭陵玄宮,這才拆除。
唐太宗又因為十分思念妻子,在上苑中建了層觀以登高眺望昭陵。一次,唐太宗和魏徵一起登上層觀,唐太宗指著昭陵讓魏徵看,魏徵則回答說:“臣老眼昏花,看不清,臣以為陛下是在讓臣看獻陵(唐高祖帝陵),如果是在看昭陵,那麼臣看到了。”唐太宗聞言潸然淚下,不得不流著淚毀掉了層觀。
事實上在這個百善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裡,唐太宗如此張揚地思念妻子被魏徵嘲弄譏諷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唐太宗對愛妻的思念卻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發洶湧難以自控,以至於他在一次給魏徵的回詔中,公然向大臣傾訴說起了自己喪偶之後的悲苦心情——“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如此一字一血淚,當真令人唏噓不已。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將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定為祭祀長孫皇后時用的廟樂。
按照慣例,只有當皇帝駕崩後,皇后才能跟隨丈夫一同配享太廟,但唐太宗卻早早將長孫皇后配享太廟,並且連指定的廟樂也是隻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這需要唐太宗何等的深情與重視,才會讓妻子與自己的祖先們一起享受同等級別的祭祀?
貞觀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令律宗南山宗初祖釋道宣為妻子寫了《大般涅盤經卷》作為供養經,以此為長孫氏追福,這部經書後來由清末民初的收藏家李盛鐸所收藏。
同年十一月辛卯,魏王李泰發願為母親長孫皇后所造的龍門山三龕落成,唐太宗駕幸伊闕,親自檢閱佛龕。而伊闕佛龕之碑上的《三龕記》則是由岑文字撰稿、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書寫,是龍門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字畫奇偉,名垂千古,其工程之浩大,裝飾之宏偉壯麗,乃至“有金銀之語”,足可見李泰對母親長孫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見唐太宗對此佛龕之重視。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在太平觀內為長孫皇后建造了一尊元始天尊像,為已逝世的愛妻追福。
同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將年僅8歲的小女兒封為衡山公主,食邑三千戶。衡山郡即是衡山所在之地,衡山自古以來便是五嶽之一,位在名山之列,而《唐六典》中則有言:“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唐太宗卻大方地將衡山作為封邑,封給了這個嫡出的小女兒。
貞觀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意欲謀反的事情敗露,而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只是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是大錯特錯,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更不想讓逝去的妻子傷心,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定,這該如何是好呢?於是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麼處置承乾?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
因為關於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按律當誅,可現在唐太宗卻當著眾大臣的面公開詢問要怎麼處理李承乾之事,很明顯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殺了李承乾。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於是唐太宗下令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兒子的一條性命。而來濟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縱然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因為奪嫡而雙雙被貶,唐太宗也因此傷透了心,但為了同時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唐太宗果斷立了年幼但性格溫和的幼子李治為太子,並說了這樣一段話:“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而意欲奪嫡的魏王李泰所得到的最大處罰,也不過是降了一級爵位,只被貶為了東萊郡王,後又改封順陽郡王。
李承乾作為謀反案的主謀保全了性命,只被廢為庶人,但身為從犯的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卻依舊難逃一死。杜荷死後,唐太宗心疼女兒,於是親自為她挑選了薛瓘作駙馬,而為了讓城陽這一次的婚事再無缺憾,唐太宗特意令人占卜了一番,卜文則顯示:“兩火俱食,始則同榮,末亦雙悴。若晝日行合之禮,則終吉。”
按照當時的慣例,婚禮應於傍晚時分舉行,不過根據占卜的結果,婚禮需要白天舉行才會吉利。於是唐太宗決定破例將城陽的婚禮改在白天舉行,但此舉卻遭到了馬周的強烈反對,唐太宗不得不作罷。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城陽與薛瓘的婚事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夫妻二人婚後感情十分和睦,他們的兒子薛紹正是日後唐高宗愛女太平公主的駙馬。
八月,正值青春少艾的長樂公主病逝,唐太宗對愛女的早逝悲痛異常,下令讓長樂公主的墓使用了三道石門的規格——這不僅是在昭陵現已發掘的陪葬墓中獨屬一份,即便是在整個已發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號墓為陵”、按天子等級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屬這一情況。
然而皇家的不幸並沒有就此戛然而止。唐太宗一直親自撫養在膝下的晉陽公主也因病逝世,年僅十二歲。唐太宗悲傷不能自己,甚至一個多月都不能正常飲食,每天要哀傷數十次,身體也因此變得羸弱不堪。大臣們紛紛進諫勸慰,唐太宗則答道:“我又怎麼會不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如此悲傷根本無濟於事呢?只是情不能自禁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悲慟。”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李承乾逝世於黔州,唐太宗為此輟朝,並以國公禮安葬了他。
貞觀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唐太宗親自到他的府邸看望他,提及往事時不禁潸然淚下。
貞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高士廉薨於長安崇仁裡,唐太宗帶著病體執意要親臨宅邸弔喪,並對前來阻攔的房玄齡說:“我這次前往,不只是為了君臣之義,更是為了當年允婚的情誼,士廉也是我的舅舅,姻戚義重,你不用再勸我了。”於是唐太宗帶著數百騎士兵從興安門出發,一直到了延喜門,長孫無忌上前說道:“陛下聖體抱恙,此時前去弔喪是大忌,陛下念及亡舅的舊情,臣很感激,但亡舅臨終前曾說過:‘陛下對我恩情甚重,我死了以後也許會親自前來弔喪,而我只不過是朝堂上很普通的一員,活著時對陛下沒什麼幫助,怎麼可以死後還要讓陛下如此勞煩,如果我泉下有知,一定會十分愧疚的。’”長孫無忌跪在唐太宗的馬前流著淚極力勸止,唐太宗這才答應回宮。
同年十一月,唐太宗將順陽郡王李泰重新進封為濮王,食邑一萬戶。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太子李治為了紀念母親長孫皇后,修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評價為“壯麗輪奐,今古莫儔”的大慈恩寺。如此宏偉富麗的大慈恩寺,面積之大甚至佔據了整個晉昌坊的半坊之地,共修建了10多座院落,1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十分奢華,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工程,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援和允許,即使是太子,也沒有這個能力與膽量這麼做,而《詔建大慈恩寺》這封詔書也證明了這座規模宏偉的寺廟得以修建,正是出自唐太宗本人的旨意。
十二月大慈恩寺落成,唐太宗下詔令太常卿李道宗帶領九部樂,萬年令宋行質、長安令裴方彥等人各率縣內音聲及諸寺幢帳,務必要讓大慈恩寺顯得莊嚴肅穆,並下旨度了三百名僧人,請了五十名得道高僧。隨後,唐太宗又帶領太子李治與百官在安福門樓執香爐,目送高僧與各種佛像、經卷、舍利等依次奉進大慈恩寺,各種奇珍異寶“眩日浮空,震耀都邑”,甚至一眼都望不到盡頭。
貞觀二十三年二月六日,就在長孫皇后的生辰這一天,唐太宗將妻子所生的小女兒衡山公主下嫁長孫詮,唐太宗還因此特意將長孫詮的父親長孫操升為岐州刺史——岐州即扶風,與京兆尹、馮翊並列為三輔,地位非同一般。唐朝將州縣分為八個等級,岐州位列第二,僅次於雍州、洛州、幷州,中晚唐時更是一度被定為了西京,所以長孫操身為一介臣子,只因兒子尚主便被提拔為了岐州刺史,唐太宗對衡山有多重視可想而知。但是公主出降的儀式極為繁瑣,所以遺憾的是直到唐太宗駕崩,婚禮仍未完成。
五月己巳,唐太宗崩於九成宮含風殿。八月庚寅,唐太宗下葬昭陵玄宮,與長孫皇后同穴而葬。
隨著唐太宗的逝世,一代貞觀帝后的故事似乎就此落幕。其實不然,從古至今各種關於貞觀帝后的傳說一直屢出不窮,至今未歇,比如長孫皇后懷孕患重病,孫思邈引線診脈傳頌千古;又比如唐太宗為產後體虛的愛妻訪求一種名為蜜碗的美食;再比如唐太宗親自釀了葡萄酒與長孫皇后共飲等等。
而關於長孫皇后的種種事蹟,也歷來為世人所喜聞樂見,如長孫皇后所作《春遊曲》,唐太宗對妻子的這首詩是“見而誦之,嘖嘖稱美”,但偏要有老學究認為長孫皇后作為一代賢后卻“作情豔,恐傷盛德”;又如長孫皇后一雙儲存至宋時的岐頭履,“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云為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中有兩系,首綴二珠”——這雙岐頭履由鮮豔光燦的羽毛織成,黃金珍珠點綴其中,後來傳到宋代秘庫中。此履製作精細絕倫,宋朝畫家米芾奉命為文德皇后履作畫題字,後又流傳到明代,亦被時人當做國粹來儲存,有人慾出數萬錢只為看一眼,主人仍不許。
而這隻遺履的出現,也使長孫皇后“布衣補丁”求賢德的說法不攻自破。一雙鞋子尚且如此華麗,那麼衣飾的華麗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事實上史書記載的也是長孫皇后對這些衣飾物品的態度是夠用即可,杜絕不必要的鋪張浪費,而不是說她苛求自己,只穿破舊或打著補丁的衣服。而這雙飾金綴珠、丹羽織成的遺履也恰如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長孫皇后燦若丹羽,金裹珠耀的華麗一生。
很多人奇怪,為什麼唐太宗的後宮那麼風平浪靜,是長孫皇后的寬容慈悲感動了這些嬪妃嗎?不,當然不是!寬容慈悲並不能阻擋爭寵出頭之心,史書中不乏善良的皇后被得寵的妃子踩下去的例子,能讓後宮風平浪靜真正平息了爭寵之心的只有皇帝本人。也正因為唐太宗只愛長孫皇后一人,後宮中這些除了生育皇子外再無記載的無寵嬪妃們並不會蠢笨到以卵擊石自尋死路,只能安分守己,後宮中自然也就沒有任何爭風吃醋的事情發生。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為什麼不妒忌後宮,為什麼會善待後宮?原因很簡單,後宮是自古以來的制度,並非唐太宗才有,何況歷數唐太宗後宮的嬪妃,基本上除了因為生育皇子而被記載了一筆外再無更多的記錄——對於早已三千寵愛在一身的長孫皇后而言,這些無寵後宮又有什麼值得她妒忌呢?這個世上錦上添花者也許不多,但更多人也還不屑於落井下石,面對已無力還擊的這些弱者,長孫皇后照顧她們,善待她們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徵明明阻撓皇帝給長樂公主加嫁妝,長孫皇后卻重賞魏徵,這是在假裝賢德嗎?她難道就不想親生女兒嫁得風光些?答案很簡單,因為她的女兒一直很風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公主”,這句話已經勝過了世界上的任何奇珍異寶,這句話就是長樂公主最為珍貴的嫁妝。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臨終前為什麼要說“妾之本宗,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難道她不想家族榮耀嗎?理由很簡單,當一個皇后不用去擔憂人走茶涼,反而擔心皇帝莫要賞賜太多時,必然是因為皇帝已經對自己的家族實在太好了。
-
7 # 淺談部落
有人把房玄齡和魏徵做過這樣形象地對比,魏徵是唐太宗的一面鏡子,房玄齡則是唐太宗的一條臂膀。是啊,離開了鏡子,人照常生活,而缺少了肩膀,人卻無法正常生存。
房玄齡是這樣發揮肩膀的作用的。據統計,貞觀時代,朝廷的全部官員加在一起也只有643人,官員少而精。這就要求每一個官員都能獨當一面,因此,貞觀時代的官員每個人都各有所長,每個人似乎都在忘我的工作著。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沒有一個人比房玄齡更累。在22年的宰相生涯中,他夜以繼日地工作著,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全無一點大國宰相的風範。更多的時候,他像一個管家,在為他的主人打理著一切。有時,他的瑣碎很讓人崩潰,堂堂大唐帝國的宰相,他居然肯屈尊兼做 “度支郎中”。所謂的“度支郎中”,就是專司財政預算和賬目的事務官員,職能近似於後世的會計。他的忙碌和抓大不放小,讓李世民都有些受不了。李世民曾當面勸解他,不要總是這樣把自己弄得很疲憊!但你有千條計,我有老主意。房玄齡根本不為所動。
這位被吃醋妻子調教出來的好丈夫不僅僅是一位好大臣,他更是唐太宗的出氣筒。僅僅是皇帝的出氣筒也就罷了,他還是同僚們的出氣筒。因為脾氣過於溫柔,即使他是宰相,似乎沒有任何一個下屬怕他。據說,有一次他得了重病,病得奄奄一息,一個說話特別損的人這樣說道:“一個人應該分得清輕重緩急,譬如宰相生病這件事,在我看來就很有區別對待的必要。一般情況下,如果房玄齡生的是小病,我們絕對應該前去看望,因為這樣可以加深和宰相的情感,以後,宰相也會給我們點恩惠。如果宰相病得嚴重了,那就該當別論,因為,一旦宰相病死了,你去看望他所投的資就永遠沒有收回來的可能了。”這話夠損的吧?夠傷人的吧?如果換作你是病中的房玄齡,聽到這話估計差不多要氣死了。但是,房玄齡卻不是這樣。
第二天,發表高見的那個小官僚過來了,大家都知道了他的話已經傳到了宰相耳朵裡,因此大家都在宰相的病床前等著看好戲。誰知房玄齡見到那人之後卻滿面幸福的微笑,他輕輕地說:“謝天謝地,我知道我自己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了,因為你都來看我了!”尷尬就這樣被房玄齡給化解了。
貞觀時代是一個有個性的時代,魏徵的犯顏直諫,長孫武忌的貴族風範,徐懋功的八面玲瓏……這些人都是人中龍鳳啊,他們功勳卓著,個性張揚,而只有房玄齡不顯山不露水,儼然四平八穩,如同一個麵糰,但整個朝廷離不開他,李世民更離不開他。別的人走了朝廷可以照常運轉,而沒有了他,朝廷將立馬陷入一團混亂之中。他摸透了每一個人的脾氣,他將這些人擰成了一股繩,而正是這股繩子,拉著貞觀這駕馬車奮然前行。彷彿,他天生就是來給李世民掏力費神做宰相的。
房玄齡一個人平衡了朝野。他大音希聲,和而不同,貞觀之治的豐碑上,處處都彷彿沾染了他的氣質。
-
8 # 一片丹心似楓葉紅
我認為李世民最信任的人是溫柔賢淑的長孫皇后,因為長孫皇后13歲時就嫁給了李世民,等到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之後,立馬冊封其為皇后,母儀天下。長孫皇后雖然只活了三十五歲,卻為李生下7個孩子,其中第四子李治後來做了皇帝。並且每當李世民在朝堂上對於大臣們的諫言、任免以及其他一些猶豫不決或處理不得當的事情,回到後宮說與長孫皇后聽,她都能夠給出合理可行的建議,使李世明都能接受其建議,比如魏徵冒死諫太宗春季不要打獵、馬伕因將李心愛的馬養死而差點被殺以及多次規勸李不要重用孃家長孫家族的人為高官等等。足以說明李世民對其之寵愛,信任
-
9 # 盟先森
牛進達是唐朝的一名將領,身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這個名字卻鮮為人知。
歷史記載中,並沒有描述牛進達的童年。史上關於牛進達最早的記載,已是他和秦叔寶、程知節等將軍,在瓦崗軍失敗後,跟著王世充的事情了。王世充待這些將軍雖是不薄,但是他自身為人比較狡詐,於是再後來有了機會,這些將軍就投奔李世民去了。當然,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他們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們逐漸取得了李世民的信任,併成為了他的心腹將軍。
貞觀七年,僚人組織隊伍,聚集兵力,在現在的四川一塊開始叛亂造反,李世民派將軍牛進達前去處理,他率領戍守在那邊的軍隊前去鎮壓,成功平定了叛亂。
牛進達威武英勇的能力與作用,不僅體現在了平定國內叛亂這一方面,在唐朝與吐蕃的建交關係中,牛進達也功不可沒。
當時,吐蕃贊普想迎娶唐朝的公主,便派人前來談判,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一開始並沒有答應,這贊普就不高興了,為什麼能允許公主嫁去突厥和吐谷渾,就不能允許公主嫁來吐蕃?使者告訴贊普,他們是因為遭到了吐谷渾王的挑撥離間,贊普一怒之下派兵對他們發起了攻擊。
此事之後,吐蕃還派出了號稱是20萬大軍,前來唐朝迎娶公主,唐朝見勢,哪能如此強娶?便派兵抵抗回擊,牛進達率前鋒突擊,憑藉著他的軍事才能,制定了夜襲的計劃,並且完美地一舉擊潰了敵營。
後來,在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高昌、征討高麗等戰局中,牛進達也都有隨之出戰,起到了不小的影響,不管是大戰役還是小戰局,牛進達出馬,戰無不勝,李世民對他也是喜愛有加。在牛進達去世後,追贈為左驍衛大將軍。
而這樣一名優秀的將軍,歷史上為何記載如此之少,有人猜測可能是牛進達得罪了文人筆客,但是具體原因究竟是什麼,也無從考證了。
-
10 # 小濤影視片段
唐太宗李世民此時已經登基十七個年頭。他少年時就征戰四方,帶領文臣武將屢戰屢勝,為李唐的建立創下不朽之功。而這時的李世民已經超過了四十五歲,他懷念起當初跟隨自己功臣們,許多人都已經離世了,他決定將臣子們的功績形象束之高閣永久流傳,於是建立了二十四功臣凌煙閣。而在凌煙閣排名第一的既不是秦瓊、尉遲恭、李靖等蓋世名將,也並非房玄齡、杜如晦等謀臣,而是他最信任的趙國公長孫無忌。
-
11 # 歷史的塵埃HISTORY
我認為李世民最信任的人是溫柔賢淑的長孫皇后,因為長孫皇后13歲時就嫁給了李世民,等到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之後,立馬冊封其為皇后,母儀天下。長孫皇后雖然只活了三十五歲,卻為李生下7個孩子,其中第四子李治後來做了皇帝。
並且每當李世民在朝堂上對於大臣們的諫言、任免以及其他一些猶豫不決或處理不得當的事情,回到後宮說與長孫皇后聽,她都能夠給出合理可行的建議,使李世明都能接受其建議,比如魏徵冒死諫太宗春季不要打獵、馬伕因將李心愛的馬養死而差點被殺以及多次規勸李不要重用孃家長孫家族的人為高官等等。足以說明李世民對其之寵愛,信任。
-
12 # 非擺架子
李世民為唐朝建立赫赫戰功,但是在父親李淵的心中,李世民不是皇帝的人選,父親李淵、母親竇氏都對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充滿著希望,李建成也沒有讓他的父親、母親失望。即使李建成有一點點的錯誤,李淵也從來沒有生出改立太子的注意。這是因為他認為隋朝滅亡就是因為他的姨夫擅自做主改立太子導致的。
但是李淵雖然對大兒子李建成很好,可是他又無能為力面對二兒子李世民,因為唐朝的天下基本上都是李世民的下來的,王世充、竇建德、蘇定方、薛舉都是李世民平定的。
眼看著自己的二兒子羽翼豐滿,李淵不能不做什麼,為了讓兄弟們能夠和睦的相處想去,李淵想到了一個主意,就是把他們兄弟都召集進攻,來一場家宴,不允許他們帶著家臣來。可李淵沒有想到的是李建成竟然在來的路上被李世民殺了。而李世民還比自己退位,無奈下李淵讓位給兒子李世民。
李世民在玄武門中讓他堅定決心的是侯君集,侯君集在唐朝的時候沒有多少建樹,因此在凌霄二十四功臣中很容易被鄙視。但是唐朝的後來,征伐突厥時候,侯君集擔任著風塵三俠之一的李靖的副手。
侯軍集在這裡為唐朝建立不朽功擊。因此侯君集也深得李世民的信任,李世民最鐘意的太子李承乾的太子妃就是侯君集的女兒,想想這是何等的榮耀,秦瓊雖然厲害但是李世民只是把公主嫁給他兒子,而侯君集呢,則是讓他的女兒成為太子妃,甚至未來會成為皇后。可是就是這樣的大號前程,侯君集竟讓李承乾起兵造反,結果李承乾兵敗。
回覆列表
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造反以後李世民還想保他一命,李世民對大臣來說是一位很仁慈的皇上,他沒有屠戮功臣,面對大臣的指責也會接受,正是這樣他才能跟眾多大臣共同開創一個非常輝煌的時代。不過他並不是一個大臣都沒有殺,他還是殺了一些大臣的,當然錯誤並不在他,而是在大臣。這個大臣就是侯君集,他是凌煙閣的功臣之一。他很早就跟著李世民了,後來他還參加了玄武門,對李世民而言他很重要地位也很高,在凌煙閣中他在了第17位,他比程咬金、秦瓊都要靠前。在李世民成為皇上以後,他的地位就更高了,在加上他跟李世民的關係,所有人他都不放在眼裡。
當時皇上一直想要消滅敵人,這就需要足夠的武將,在哪個是最厲害的武將是李靖,不過李靖沒有參見玄武門,所以皇上就讓侯君集跟李靖學習,在皇上看來侯君集才是真正的心腹。在他學習兵法的時候,李靖並沒有將所有的計策都教給他,只是教了一部分,這讓給他心裡很不舒服,他就跟皇上說了這件事情。皇上聽了以後,就去問李靖這是怎麼回事,李靖就說:“現在天下已經平定了,而教給他的計策已經足夠對付現在的敵人了,他想要將我的計策學全,他這是想要謀反。”
皇上聽了以後並沒有處罰侯君集,在皇上看來他跟侯君集更加親近,而且這只是推測,並沒有證據,所有皇上根本不信,後來皇上身邊的人有跟他說:“侯君集的野心很大,他不甘心被別人統領,現在他的職位雖然很高了,但並沒有滿足他,在我看來,他可能有別的想法。”不過這兩個人的都沒有動搖皇上,皇上依然非常信任他。
之後他滅掉了一個小國,在勝利的時候,他將不少寶物都納為己有,本來他以為他這麼大的功勞,只是貪一點錢而已,不會受到處罰,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回來之後就被下獄了,雖然後來他被放了,但是他心裡非常的不滿,他就跟另外的大臣發了發牢騷,甚至還跟大臣說:“你想謀反嗎?我跟你一起!”大臣聽到以後嚇壞了,馬上就跟皇上說了,到了這個時候皇上依然不信,依然讓他進了凌煙閣。
之後太子謀反,在這其中就有侯君集。他被抓住以後,皇上跟大臣們一起討論該怎麼處置他,到了這個時候皇上還是想保他,皇上就跟大臣們說:“他對國家有很大的功勞,我不想除掉他,能不能讓他活命,你們能滿足我這一個小請求嗎?”在平時皇上非常寵信他,所以他得罪了太多的人,這個時候就沒人願意幫他了,就是大臣們就說:“他犯得的是謀反的大罪,皇上一定要按照律法來處理。”而參見討論的大臣,每一個對皇上都很重要,這些人也都是凌煙閣上的大臣,皇上看到以後也知道保不了他了,就讓大家按規矩處理吧。
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造反以後李世民還想保他一命,侯君集被下獄後就讓人跟皇上說:“我怎麼會是真的謀反呢?沒想到今天落到這樣的地步,但是我曾經幫助皇上滅了兩個國家,看在這些功勞的份上,希望皇上放過我的一個兒子,這樣就有人能祭拜祖先了。”皇上就答應了他。在要處死他之前,皇上還親自見了他並跟他說:“只能跟你永別了,從這以後,我也只能看看你的畫像了。”李世民真的非常信任他,前後有三個大臣告他謀反,皇上都不相信,在他真的謀反后皇上還不想殺他,最後他要走的時候皇上還是不想他死,他很懷念他,只可惜他做了太多的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