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戈爾吉吉
-
2 # 厲無邪
我覺得這個問題主要在於曹魏做的太好了。標杆立的太高,所以顯得很突兀。
三國投降的名人有多少?劉備,關羽,張遼,徐晃,張合,張繡,劉璋,劉琮等等等等。
投降雖然不好聽,但在當時也是一種選擇。
但是這裡面,有諸侯有武將有名士,唯獨沒有曹魏方向別人投降(拋開于禁這個個例)。
曹魏方雖然也有敗績,但都是小敗,從來沒影響其整體佔優的基本盤。
孫權大軍壓境,張遼以八百破之。周瑜大軍壓境,曹仁以三百破之。諸葛亮大軍壓境,郝昭以千餘破之。
整個曹魏把戰鬥的勝利標準拔的太高了。而於禁又是曹魏裡的佼佼者。對張繡,對袁紹都有過亮眼表現。於是人們對他的期望不由自主的提高了。
舉個例子,現在疫情嚴重。很多愛心人士捐款捐物。不在多少,只要捐了都是一份心意。但如果是某某明星,我們會不由自主的想,他怎麼才捐這麼點。其實,人家捐了,本是應該得到讚揚的。于禁就是這樣的典型。
所以當於禁投降的時候,就變得特別不容易理解。
同樣的例子,還有司馬懿面對諸葛亮堅守不出。守城嘛,有攻方自然有守方。例如漢中,劉備就堅守不出,曹操無計可施退軍,我們都說劉備贏了。司馬懿堅守不出,同樣無可指責。
但偏偏魏國內部,有人說他,畏蜀如虎。不是因為司馬懿守城失敗,而是魏國的作戰標準太高,沒像司馬懿這麼窩囊過。
-
3 # 曹老師xixi
投降有擇木而棲,有棄暗投明,有賣主求榮,有苟且偷生。你看看于禁屬於哪一類?于禁的投降顯然是屬於苟且偷生。
于禁原來在鮑信當手下的時候,就與曹操相識,219年于禁戰敗,曹操感嘆道我與于禁相識三十年,說明什麼?說明曹操和于禁在30歲英年之時,就認識了,曹操重用於禁30年,官至左將軍假節鉞,人臣位極,于禁沒有任何理由選擇投降。元朝史學家郝經評價于禁是“不義”,評價的非常準確,古人認為“不忠為恥”,曹操當時為漢朝魏王,于禁的投降就是不忠,與漢末三國其他人投降性質完全不同。
另外曹丕的性格確實是有點小心眼的,加上于禁為官一生,以嚴毅著稱,恐怕與其他人的人際關係並不是太好,曹丕最後羞辱于禁是必然。
-
4 # 飛奔而來的橙子
忠心從來都是中國的優良品德,不管是忠於國家,還是忠於領導,都是必須的。
在東漢末年,諸侯爭霸,各諸侯為了搶人才,無所不用其極,像曹操以徐庶的母親為質逼迫徐庶前往曹營這種事也不少,劉備東吳為了搶人才明裡暗裡的手段也是花樣百出。
而許多人才為了擇一明主,試錯是必須的。在這一諸侯麾下工作一段時間發現不適合,所以投敵去了另一家,這種現象經常出現,人們也見怪不怪。
所以在勢力還沒有明朗的情況下,每個人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主公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行為。再者說,三國前期的諸侯實在是太多,你方唱罷我登場,你沒唱罷我也登場,諸侯們為了拉攏其他諸侯,也就是結盟,一般不會對投降的將領做什麼出格的事。
曹操擒了關羽,不也是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嗎。為什麼不將其囚禁?還不是因為這時候曹操實力並不能碾壓其他人,萬一劉備狗急跳牆要和曹操決一死戰,即使滅了劉備也會元氣大傷,白白便宜了其他諸侯。
而到了三國末期,天下已經三分,曹魏一家獨大,蜀漢東吳聯盟,其他諸侯早已是過眼雲煙,甚至三國已經稱帝建立了國家。這時候忠心再次成為人們對人才考核標準。
這個時候就不是人選諸侯了,而是皇帝選人。哪怕某個人是大才,投降這種事也是為人所不齒的。
另一方面,國與國之間的鬥爭可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一方的人投降,不是增強了對方的實力嗎。東吳拿下荊州為什麼不放回關羽,就是因為關羽在蜀漢的地位太重要了,放回去就是放虎歸山。
所以,前期與後期的形勢是完全不同的,這也是諸侯對待人才態度不同的原因。
-
5 # TonyDeng
在那個時候,投降不是恥辱,但問題是于禁投降叩頭乞饒,這才是他遭到侮辱的根本原因。曹丕在曹操陵墓中刻上于禁叩頭這個畫像,叫他進去反思,就是針對這一點。其實不要說三國時代對投降的事沒那麼在乎,在宋朝前期,都沒有後來理學那樣關注投降氣節的,那是宋明以來漢人屢受外族欺壓之後產生的意識形態,用於培養民族主義精神,有得有失,漢人之所以得以保全並最終恢復,得益於此,然而過分糾纏氣節以至不知進退沒有靈活態度,亦因此。實際上,還是老祖宗的話,中庸為佳,勿走極端。
-
6 # -洛林
我覺得於禁是個特例、主要是于禁在曹魏中的地位,外姓武將第一梯隊,左將軍,假節鉞——說他是五子良將之首都不為過!
于禁從209年起已經是被放在後方當成精神領袖一樣的存在了。前期戰功多的說都說不完,而且此人在軍中威望極高,只帶貼身十幾騎就能平定叛亂,無人不服。他是曹操親自從士兵中一手提拔起來的,30多年深得曹操信任,在樊城之前可以說曹魏幾乎難找出一位比他水平、功勞都高的將領。
根據東漢到曹魏期間,四方將軍和四徵將軍位次演變的粗略考察,可得在魏王公時期,四方將軍和四徵將軍是同一級別;襄樊戰役,左將軍于禁和徵西將軍曹仁在將軍號上等量齊觀。曹仁的才能以及戰功當然我也肯定,但是畢竟曹家自己的班底,擢升有天然優勢。而於禁憑一個外姓武將的身份,能獲得這樣的地位,第一、也說明了其個人能力之強、第二,也說明了曹操對於他的恩情之深!
就這麼一位將領,投降關羽,其分量可知! 你可以想象,如果關羽荊州之敗後,沒有敗走麥城,而是直接在荊州率部投降了……你認為對蜀漢是什麼打擊?!這遠遠不是失去一個戰略要地,損失兵員的問題,而是可以代表三國一方勢力的精神象徵,投降對方的問題,是整個國家的精神,尊嚴受到嚴重打擊的問題!
如果要說到,投降時代差別,我覺得也是有的——我們可以看到初期,不論是曹操“付之一炬”的故事,還是關羽投過曹,大家都OK的,相當能包容。
首先,因為當時大家處於事業草創期,不論對於動搖的員工,還是競爭對手。大家都相當包容。因為那種時候,如曹操所說,他自己也不知道最後能夠成功!大家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著你幹,也不知道你公司最後能不能上市,最後能不能得到分紅。作為員工,看著你這老闆好像不行啊,動搖一下,可以理解,曹深諳此道。而作為競爭對手更不用說了,早知道最後是你來壟斷市場,我當初就不跟你競爭了嘛,我就跟你合作了嘛……
其二,而那個時候,曹,劉直接領導全域性,為戰局負主要責任。所以處於劣勢的時候,曹的部下動搖了,跟對面通了信,或者劉備給打散了不知道逃到那裡,那麼關羽投曹,你能怪誰呢?
可是後期就不一樣了。曹、劉上市了,給你們也分紅了,CTO、CIO、CFO、CMO給你當著。業內都知道你這個人就代表著這個公司的技術核心,結果關鍵時刻CTO跳槽了,我特麼股價都跌了...你說你對得起老闆嗎。于禁作為一個外姓派系的,假節鉞,左將軍,至高榮譽,這個時候你投降,可就太對不住曹操的恩情了
-
7 # 風去了無痕D
三囯前期,屬於群雄混戰。那時候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就連曹操,在兗州被呂布所襲時,也生出了去投袁紹的心。
所以,良禽擇木而棲。君擇臣、臣擇君的事,屢有發生。曹操麾下,史稱五子良將的,除于禁、樂進之外,餘者張遼、徐晃、張郃三人皆為降將。而在名臣擇主而事的大爭之世中,這也很正常。
但有一點,曹營中的降將,在降曹之前,要麼是舊主敗亡,如張遼。或者平庸不堪輔佐,如徐晃。要麼是在叧一陣營不能施展才能,受歧視詆譭,如張郃。
況且,雖諸侯混戰,但天下共主仍為漢室,而曹操身為漢相。故而,於價值觀上看,降曹,不算降敵,反而是棄暗投明。
而於禁與張遼張郃等不同!于禁早年就追隨曹操,從未受猜疑,亦未受冷遇,一直恩信有加,待遇極隆,且常受重任。這樣的人物,在舊主沒有敗亡之下,是隻能效死盡忠而不能降敵的!
三囯古人價值觀,允許擇主而事,但絕不是能容忍反覆擇主。恰恰,又極度鄙視背主之賊的。就像于禁這樣受盡恩遇的重臣,只要曹操不敗亡,那是隻能效死而絕不能背叛的。
就如關羽之降曹操,乃因劉備已生死下落不明在先,直接言明己之志向,毫不掩飾,若得劉備音信,必去追隨。而曹操所給予的恩寵待遇,則必立功而報效。這就是三囯時代價值觀。
所以,于禁如果不降,讓關羽收押著,或者殺了,那麼名節不虧。幸而不死,仍是英雄。降了,那就必定要背上洗不掉之恥辱了。
-
8 # 幾世浮沉幾飄零
三國中有很多人投降後不僅沒有受到蔑視反而受到重用,比如和于禁並稱五子良將的張郃是投降後受到了重用。
為什麼張郃投降曹操沒有被人所不恥那,在曹操火燒烏巢後時,袁紹命令張郃攻擊曹操官渡大營,張郃勸說袁紹主公如果官渡大營這麼好拿下的話,我早就拿下來了,我們現在需要做的事火速救援烏巢,袁紹不聽其言,下定決心進攻官渡大營反而被曹操打敗,張郃本想著迴歸袁紹但是袁紹謀臣郭圖對袁紹說官渡拿不下來都是張郃不出力導致的,於是袁紹就派人催促張郃迴歸大營想要將他治罪,張郃是萬般無奈之下投降了曹操。
為什麼于禁投降關羽被別人蔑視那,我們來看看于禁在曹魏的地位。
于禁官至做將軍領假節鉞,假節鉞有什麼用那?可以先斬後奏,陣前斬將的權利,于禁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也是五子良將中唯一一個假節鉞。連張遼、樂進、張郃、徐晃這樣的名將都沒得到,可見於禁的含金量有多高。
于禁當時是曹操集團外姓武將第一人,于禁假節鉞的時候,連曹氏宗族大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人,都沒得到假節鉞,唯獨于禁得到了。
從中國得人文化屬性來看,曹操如此以國士之禮待你,你就該以死相報。可是于禁他居然投降關羽,與龐德大罵關羽相比更加凸顯出于禁的貪生怕死,更加讓人所蔑視,也就有了曹丕視於禁毫無氣節,所以故意讓人壁上作畫于禁醜態,于禁羞憤而死。
-
9 # 小甜甜從來不講廢話
一個是前期事業發展需要人才,你多一個人才別人就少一個人才。再一個一個人才重不重要還是其次,而這個人才後面的世家大族的支援才是關鍵!于禁之所以被曹丕羞辱,第一點在於于禁這個時候的曹操已經坐穩中原,皇帝只是擺設,這個時候人才多的是!其次,于禁的家族並不是很有實力,當然,這個時候的曹操也不存在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援,反過來是世家大族需要曹操的支援。最後,于禁投降對不起曹操,這個才是重點!大家可以去看看歷史上曹操是怎麼樣對待于禁的,就可以知道曹丕為什麼這麼看不起于禁!更悲催的是還有龐德這個剛投降不久的人做陪襯,這個於老將軍不死大家都看不下去!
-
10 # sunjin6278
雖有良禽擇木而棲,賢臣責主而仕的處世名言,但也有背主投降他人可原諒不可原諒的問題。
三國時期,關公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當時于禁為了保命,投降也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于禁身為曹魏五子良將之首,跟隨曹操已久,在關鍵時刻,不顧身後尚有多年報效的強大曹魏,不顧忠義名節,不能像龐德一樣殺身成仁,卻貪生怕死,屈辱投降,實是讓人不恥。我們來分析下三國其他人的投降情況。關公降曹,是在不知劉備生死的情況下,為保劉備兩位夫人,不得已才降曹,後來等到知道了劉備訊息後,馬上掛印封金,又投奔了劉備。不忘舊主,不棄舊愛新,更彰顯關公忠義千秋,義薄雲天。張遼投降曹操,是在白門樓呂布隕命後。呂布三姓家奴,名聲不好,被擒尚欲求饒,為張遼所不恥。但張遼被擒後大義凜然,寧死不屈,深受曹操喜愛。曹操一心招降,張遼已無舊主,在此情況下,張遼投降,自然也被人看作是順理成章的事。張郃、高覽降曹,那是因為袁紹不明,聽信讒言,難成大事,二人為形勢所迫,無力迴天救袁紹才被迫投降曹操,頗有賢臣擇主而仕之美。姜維降蜀漢,作為孝子的姜維,本有復漢大志,再有母親為諸葛亮接走之憂,沒辦法才投降蜀漢。後來姜維在諸葛亮北伐之後,繼承其遺志,九伐中原,盡忠蜀漢,就是在蜀漢滅國之際,尚拼盡全力,殺鄧艾,去鍾會,至死為蜀漢流盡最後一滴血。這樣的精忠漢室之人,再加《三國演義》的喧染,受後人敬之尚且不暇,怎再會對其有所垢病?夏侯霸降蜀漢,是因為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魏軍政大權盡歸司馬氏。司馬氏對曹氏宗親大不放心,就對曹氏宗親大開殺戒,曹氏宗親有滅族之險,曹魏有被篡國之危。在此危急時刻,夏侯霸背國投奔蜀漢,也在情理之中。
反觀于禁降關公,背棄了曹魏幾世厚恩,完全出於貪生怕死,沒有一點兒忠信可言,沒有一點兒氣節可依,面對外敵淫威,磕頭求饒,辱家敗國。更何況後來于禁又回到曹魏,尚不引辱自殘,曹丕怎能不對其蔑視?
-
11 # 史海泛舟擺渡人
于禁投降後被人鄙視,主要是因為虞翻故作清高,以及曹丕的性格過於狹隘。筆者認為于禁是一個非常可憐的人,作為曹操最早的武將之一,于禁為曹操征戰了三十多年。史書記載於禁為人堅毅穩重,曹操早期創業的時候經常遇到困難,于禁多次在危急關頭力挽狂瀾,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這樣的一位功臣武將,卻在晚年因為戰敗被俘,遭到了天下人的恥笑,最後還被曹丕羞辱而死。以于禁對曹魏的功勞,曹丕將於禁羞辱致死,實在是過於刻薄了。
于禁的功勞于禁是曹操創業早期最重要的武將之一,曹操平定兗州的時候,于禁多次統帥軍隊作戰,為曹操平定黃巾軍和安定兗州的局勢立下了極大地功勞。曹操進攻陶謙的時候,于禁又帶兵攻佔了廣威,因為戰功被曹操封為都尉。
曹操和呂布、張超作戰的時候,于禁帶領軍隊多次攻克敵寨,曹操早期能夠創業成功,于禁的功勞十分巨大。曹操討伐張繡失敗後,曹操手下的軍隊大多潰散,只有于禁的軍隊軍容整齊。這時候曹操手下的青州兵趁機四處劫掠,于禁一面帶領軍隊平定青州兵,一面帶領軍隊擊退張繡,事後曹操封于禁為益壽亭侯。
于禁兵敗被俘虜官渡之戰時期,于禁自願作為前鋒作戰,率領兩千人渡河作戰,曹操對於禁的勇氣非常讚歎。後來曹操對將領朱靈不滿意,想要派人奪取朱靈的兵權,又害怕朱靈趁機叛亂。因為于禁一直堅毅穩重,曹操派遣于禁去朱靈的軍營,朱靈果然交出了兵權。
關羽進攻襄樊的時候,曹操因為于禁一直領兵有方,派遣于禁前去支援曹仁。于禁的軍隊到達襄陽後,襄陽地區連續下了十幾天的大雨,洪水淹沒了于禁的軍隊,于禁被迫向關羽投降,關羽將於禁關押到了南郡。曹操聽說于禁投降後非常的沮喪,他感慨的說:于禁跟隨我多年,為什麼遇到大事的表現,反而還不如龐德。
于禁晚節不保三國時期武將投降非常的正常,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大部分都是投降過來的。關羽也曾經被曹操俘虜,趙雲曾經是公孫瓚手下的將領,這些人都沒有被人嫌棄。然而於禁投降之後,卻遭到了東吳虞翻的冷嘲熱諷。
于禁投降關羽後不久,東吳就攻佔了荊州,于禁也被送到了東吳。當時孫權已經向曹丕稱臣,因此孫權對於于禁十分的尊敬。孫權手下的大臣虞翻非常延誤于禁投降的行為,虞翻多次在公共場所羞辱于禁,甚至勸說孫權殺死於禁,于禁遭到了極大地精神打擊,等到他回到曹魏的時候,鬚髮都已經變白了。
于禁之死實際上在孫策橫掃江東的時候,虞翻也曾經勸說王朗投降,虞翻自己就是一個投降派,卻來羞辱投降的于禁,筆者在這裡只想說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後來孫權將於禁送到了魏國,于禁看到曹丕後淚流滿面,曹丕讓于禁改天去參拜曹操的陵墓。
于禁到達曹操的陵墓後,發現陵墓內畫著于禁跪地求饒,龐德寧死不屈的連環畫。于禁受到了極大地羞辱,最終在不久後病死。于禁為曹魏立下汗馬功勞,兵敗不得已投降關羽,晚年卻落得這樣的下場,曹丕的行為確實有些刻薄。
總結三國前期投降的將領數以百計,卻都沒有受到羞辱,反而能夠得到重用。這主要是因為三國前期諸侯們都在創業時期,需要人才的輔佐幫助,因此這些人才不管是不是背主求榮之人,只要有能力仍然能夠得到重用。而於禁投降的時候,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三國的統治者們不再需要招攬人才,而是需要為手下的官員樹立忠君愛國的典範。于禁作為一個投降的將領,自然被這些君主們拿來抓典型,最終成為了曹丕穩固君權的犧牲品。
-
12 # 班主任說事
于禁,三國曹魏名將,一生戰功赫赫,唯有“投降關羽”成了他最大的汙點,被曹丕蔑視,憂鬱而亡。
那不禁要問,三國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沒事,後期于禁投降為何遭遇如此呢?
我想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于禁戰功卓越(于禁劇照)
于禁,先是鮑信部屬,後跟隨曹操。他性格穩重,治軍有方,久經沙場,立下了無數戰功。從軍司馬,一直做到左將軍,假節鉞。這在曹魏名將中,都是不多見的。于禁在曹魏軍界,久負盛名,影響力巨大,一旦兵敗投降,其負面影響不可估量。
二、有損魏武帝曹操形象于禁是曹操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將領,是曹氏宗親外,值得曹操信任的將軍。他一生跟隨曹操爭戰數十年,每逢大事,必臨危受命。關羽圍困樊城,當無人敢迎戰關羽時,曹操便想起了在後方屯田的于禁。
于禁在後方屯田多年,已久疏戰陣,曹操在樊城處於險境時,任命于禁為主將,不得不說曹操對於禁的極端信任。可結果卻打了曹操一個大大的巴掌,于禁猶豫不決,貽誤戰機,致使全軍覆沒,大將龐德被關羽斬殺,自己也投降做了階下囚。“水淹七軍”,關羽威震華夏,可曹操內心苦啊,自己選的大將,又能怪誰呢?
曹丕認為于禁投降,間接地抹黑他父親英明神武的形象,也是對曹魏的不忠。
三、龐德就義(龐德劇照)
龐德,原是馬超部將,後投降曹操。相比于禁,龐德是曹操不信任的大將。令曹操沒有想到的是,龐德兵敗拒不投降,慷慨就義,塑造了曹魏忠臣的典範。
于禁卻投降關羽,典型的叛將一個。兩者相比,于禁無地自容,難怪曹操痛心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四、投降關羽(關羽劇照)
曹操當年付出極大的精力,招攬關羽,可是關羽卻跟了劉備。在後來的戰鬥中,關羽多次打敗曹軍,並斬殺了曹操多員大將,這讓曹操一方很是惱火。恨不得除關羽而後快,可諸將都被關羽打出了陰影,看著他驕橫也沒有辦法。如今,于禁竟然戰敗投降了頭號敵人,這讓曹魏如何接受?
五、曹丕無情曹丕文武雙全,治國有方,但是曹丕無情,對宗族兄弟都可以下手,何況無用的罪人。于禁投降關羽,在曹丕看來就是曹魏最大的恥辱,怎可善待?
綜上所述,于禁投降關羽被曹丕蔑視,這是于禁必然的結局。曹丕不殺于禁一家,已是開恩,如果對投降之人還善待,那還有什麼臉面去見為國捐軀的將士!
-
13 # 我是義志通語
諸葛亮隆中對說的很清楚,天下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所以那時山頭眾多,主公也多,大家選擇也多。所謂良臣擇臣而侍也!天下未定啊!
到了後來,三國格局基本已經清楚了。所謂風險大收益也大,風險小收益也小。
後來明顯忠誠度不夠,自然不受待見啦!
-
14 # 華盛盾
三國前期漢室式微,朝綱崩潰,政權為權臣輪番把持,先是無謀何進亂朝,後又董卓換君,再又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名存實亡,已淪為傀儡。天天洶洶,人心思變。風雲際會英雄輩出,君要選臣,臣也要選君。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沒有了正統和漢朝這面大旗,實力小的割據政權被實力大的吃掉,投降易主或得到保護,或跟著名主幹一番事業,建功立業隨平生所願。沒有誰說誰,大家都這麼幹,劉備五易其主,已不失為英雄。但後期天下分定,三國鼎立。魏、蜀、吳各有名分。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政權,就要講三綱五常。禮義廉恥。讓臣民效忠自己。就像現在的企業家前期偷雞摸狗偷稅漏稅。倒假賣假,原始積累有了做大做強了,就講起信用信譽一樣,都是為了需要。這就是之所以後期于禁投降關羽,為什麼會受到詬病指責的原因。
-
15 # 滿月尋桂子
三十年來說舊交,可憐臨難不忠曹,知人未向心中識,畫虎今從骨裡描。
關雲長水淹七軍,龐德至死不降,于禁全軍覆沒投降後,被天羽監押南郡。關羽被呂蒙所破後,于禁流落至東吳,孫權向魏國稱臣後,將於送還魏國。曹丕居帝位為,諡曹操曰武王,令于禁治陵事,于禁奉命到彼,見陵屋白粉壁上畫關雲長擒于禁之事,龐德憤怒不屈,于禁拜伏於地。
原來曹丕以于禁被擒不能死節,心鄙之,故令人先作此畫於陵屋粉壁。于禁見此畫,羞憤而死。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從黃巾軍起義開始,各路軍閥混戰。那時人們心中的主人還是漢家天子,其餘的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所以降將沒什麼丟人。
三國時期的降將很多,像曹操手下的張遼,張郃,徐晃,劉備手下的黃忠,嚴顏,孫權手下的太史慈,甘寧等。這些先前跟的主人要麼是庸庸無能,要麼是戰敗被吞。
但于禁跟這些人不同,他跟了曹操三十年,大半生都跟隨曹操,曹操把他視作心腹大將。關鍵是曹操英雄,一場戰役失敗算得了什麼,就這樣晚節不保,投降偷生。于禁本是鮑信部將,黃巾軍起義時,被鮑信招募,后王朗把他推薦給曹操。于禁跟隨曹操屢立戰功,宛城戰張繡時,張繡降了又反叛,青州兵混亂不堪,于禁臨危不亂,事後曹操贊于禁為良將,封為益壽亭侯。
于禁久經善戰,治軍嚴明,屢立戰功。與張遼,樂進,徐晃,張郃為曹操五子良將。
沒想到于禁晚節不保,兵敗後會投降求生,尤其是與那個龐德相比更顯丟人,龐德本也是曹操的降將,跟隨曹操沒多久,尚且死戰不降。
所以曹丕鄙薄于禁,以畫羞辱他,于禁死後還得個惡諡“厲侯”。
-
16 # 胖哥侃歷史
凡事其實都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投降這事兒其實也一樣。于禁之所以在投降關羽後遭到曹丕的蔑視,最終抑鬱而死,主要是因為這三樣因素于禁一個都不佔。
首先說天時。有人問投降還要挑選時間?是的,于禁投降沒有選擇一個好時候。在三國前期,投降其實是一個稀鬆平常的事兒。劉備曾經數次改換門庭,忠義化身的關羽也曾經在曹操麾下效力。各路諸侯間互相征伐,部下謀士將領的流動是很大的。劉備部下的大將魏延、黃忠等人,可以說都是降將。良禽擇木而棲,這時候選一個好老闆無可厚非。
但是到了三國中後期,改換門庭的通常就難以留下好名聲了。因為這時候局勢已經明朗,選擇的方向無非是曹孫劉三家,背叛自己的主公,就勢必要倒向敵人,所以在這個時候投降就會讓人不齒了。于禁投降,實在是不應天時。
再說說地利。地利在這裡指的是于禁所處的身份地位。你于禁如果是一個小兵,或者是身份不高的將領,投降蜀國也就投降了。可於禁是曹操任選的左將軍,假節鉞,幾乎是曹魏武將的第一人,投降蜀國會帶來多大的影響?蜀國會不會拿這件事來做文章做宣傳?
而且倒黴的于禁投降的是關羽,關羽隨後就被吳國俘虜,于禁也跟著一起來到了吳國,輾轉一番後,于禁的境遇就更加艱難了。
最後說人和。這一點上于禁被pk的體無完膚。因為和于禁一起出徵關羽的龐德抬棺出征,被俘後寧死不降,和于禁投降這件事產生了強烈的對比。連曹操都感嘆良久,說:"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曹丕更是在於禁歸國後大加嘲諷羞辱,這都和龐德以死明志產生的鮮明對比有關吧。
-
17 # 揚生解史
不管是三國前期還是後期,都沒有出現過一方的重要將領投降了對手後,還可以再回來官復原職的現象,這就是好兔不吃回頭草的道理。當然關羽的降漢不降曹除外。
于禁的現象是個特例。他本來是投降了關羽,可後來關羽兵敗身亡,於是他就落在了孫權手裡。因為他本來就不是投降孫權的,所以他不可能為孫權效力,而孫權也不相信他,但也不好趕他走,只好好酒好肉招待他,最好將他做為投名狀獻給曹丕。孫權此舉是一著殺招,他是將於禁往火坑裡推。
而到了這個時候,于禁早就身不由已,他已沒有選擇的餘地。對於曹丕來說,他是不想于禁回來的,畢竟於禁已是過去式,回來也不好安排。將他官復原職吧,肯定會引起其它人的不滿;撤他的職吧,他畢竟是有功之人。
所以,在各方都略顯尷尬的情況下,于禁的命運已經註定了。
-
18 # 憤怒野虎
這與時間不同,情況不同,而採用的方式而不同,因而結果不同。
三國前期,爭霸的諸侯眾多,都想網羅更多的人才。北方袁紹,陶謙,曹操,袁術,張繡,呂布,公孫瓚等就有十幾家,南方的有孫堅,劉表等,西部有馬滕,西南有劉璋等。他們各自為戰,都想網羅收留更多戰將,謀士為自己服務。因而,對於能力強勁的武將,投降過來的,基本無事。
後期,基本形成三國鼎立格局。北方曹魏,南方孫吳,西南劉蜀,三大政權。各有自己主人,已形成國家的稚形。此時的投降,實與背叛國家無異。而且,曹丕為了樹立其曹魏家族正統地位,自然對於禁的蔑視。
-
1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投降這事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很正常,自古以來就有投降不殺的原則,當然也有意外,至於投降後受到何種待遇卻取決於當時的實際情況,有的會重用,有的會被殺,不存在投降就一定會遭到蔑視的情況。
比如三國早期,呂布投降曹操被殺,呂布手下的張遼投降曹操卻受到重用,還有官渡之戰中的張郃投降曹操也受到重用,更奇葩的是劉備,都不知道投降多少次了,可無論哪一次,劉備都受到重用。
于禁三國早期的投降有一個特點,早期的投降非常普通,因為天下大亂,無數地方勢力想要崛起,就得不斷地吸引人才及其他勢力加入,因此三國早期的投降也可以理解為政治勢力爭奪戰,各家勢力對於投降自己的人那可是極其厚待,甚至是仇恨都能不計前嫌。比如,張繡殺了曹操的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結果張繡在賈詡勸說下投降曹操,曹操大喜,不僅絕口不提殺子之仇,反而與張繡結成親家,之所以這樣,因為這是政治手段,曹操想要壯大,想要支援力量,想安心打官渡之戰,所以厚待張繡。
曹操三國早期整個天下都在創業,對於人才的爭奪非常激烈,有人來投降,那絕對是喜事,因為在政治上利於有利地位,但是到了晚期,等到三國鼎立各國己建立政權基本定型時,統治者優先考慮的是屬下的絕心忠心,情況發生改變,三國晩期基本上不再容忍投降,但也有例外。比如劉備手下的黃權因夷陵大戰後路被斷投降曹魏受到重用,但劉備因為是自己的過錯並沒有處罰黃權在蜀漢的家屬,這是因為劉備的仁慈。還有文欽因反動司馬師專權發動叛亂,失敗後投降吳國,受到重用,後來又率軍支援諸葛誕反叛司馬師,文欽因與諸葛誕有矛盾被殺,他的兩個兒子文鴦和文虎又投回魏國,照樣受到重用的,因為有政治好處。
曹操手下五子良將相對而言,在襄樊之戰中投降關羽的于禁下場剛非常淒涼。首先,曹操渡過創業早期後,為了加強對將領及士卒的控制,規定了制度,如果將領或士卒在戰爭中投降,他們的家屬就得承擔連帶責任,這一招也很管用,但仍然有向外投降的例子,比如王平,就是背叛曹操投降劉備的。于禁也是曹魏將領,當然也適用,于禁投降後,他在曹魏的家屬都承擔連帶責任。其次,于禁在曹魏的地位太高了,他的投降有損於曹魏的國威,曹丕就很看不起于禁。
于禁于禁是左將軍,假節鉞,他所率領的又是曹魏精銳中央軍,還是因為戰敗投降的,于禁的失敗,三萬精銳中央軍投降,這在曹魏創業史上還沒有如此大的損失。打個比方,于禁的投降相當於一國的戰區司令、欽差大臣帶著3萬精銳中央軍投降了另一個國家,而且是成建制的投降,你讓曹操和曹丕臉面往哪裡放?對已方士氣是多大的打擊?曹丕能不恨嗎?
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最後,于禁的投降造成的負面影響太大了。曹丕如果不對這種行為嚴厲打擊,那麼下次就會有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可以說,曹丕蔑視于禁的方式己經很柔和了,換了曹操,殺了于禁也有可能,這個不難理解。為何于禁投降關羽被曹丕蔑視,三國時期的投降不是很正常嗎?
于禁投降綜上所述,曹丕蔑視于禁都算輕的了,于禁這種戰敗投降是可以直接斬殺的,曹丕只是採用了柔和的手段處理于禁而已。
-
20 # 歷史笑春風
在三國時代,由於戰亂的時勢,很多人都難以保證自己能夠從一而終。於是被俘後投降就成為一些人的選擇。在這些俘虜中,有很多還得到了重用。比如曹操的手下就有很多這樣的將領,比如張遼、許褚等人。但是,在三國的這些將領裡,有一位將領卻下場悽慘,這位將領就是于禁。
于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他很早就跟隨了曹操,在曹操麾下屢立戰功。史書記載他在曹操作戰的時候,進攻的時候作為先鋒,撤退的時候作為後衛。因此曹操對於禁十分器重,他封于禁為左將軍,假節鉞。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佔據荊州的關羽興兵攻打襄樊。曹仁只有幾千人馬,面對關羽的三四萬水陸軍,形勢危急。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命令于禁率領精銳的七軍人馬合計三萬多人,以龐德為副將,救援襄樊。
于禁率軍來到襄樊前線,在龐德的奮戰下,給了關羽很大的打擊。在戰鬥中,龐德還用弓箭射中關羽額頭一箭。後在曹仁的指揮下,于禁率領軍隊駐紮在樊城以北十里的地方,以掎角之勢抵抗關羽。誰知道當時秋雨連綿,漢水暴溢,于禁的七軍全部被關羽淹沒。于禁、龐德都被關羽的水軍擒獲。
面對關羽,龐德威武不屈,寧死不降,被關羽所殺。而於禁則卑躬屈膝,投降了關羽。不過,關羽也沒有任用於禁,而是將他送回荊州看管。後來,孫權襲取荊州,又解救了于禁。孫權因為已經投降曹操,對於禁還是比較優待的。但是作為一員降將,于禁受到了東吳將領的鄙視,度日如年。
等到于禁回到曹魏的時候,已經是曹丕禪讓登基以後了。于禁見到曹丕已經是形容憔悴,鬚髮盡白。于禁對曹丕痛哭流涕,曹丕雖然表面上對他表示同情,說他的失敗是由於天災,不是作戰的過失,還恢復了于禁的官職。可是,曹丕在內心裡十分厭惡于禁的所作所為。
他讓于禁出使東吳,在出使前,讓他去參拜曹操的陵墓。在墓室裡曹丕預先讓人畫了于禁投降的場景,有關羽勝利的場面,有龐德威武不屈的場面,也有于禁低頭乞降的場面。于禁看了以後,回去就因為內疚病死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三國事情,那些投降的人中,除了呂布因為反覆無常,讓人不能信任被殺外。其他的將領一般都沒有受到多少刁難。可是,于禁則是一個意外。他投降之後,不但其他勢力的人對他冷漠侮辱,連自己勢力的人也對他嘲笑挖苦。使得他連氣帶愧,一病不起。
為什麼于禁會得到這種下場呢?我們看看于禁的生平,就會明白,為什麼大家對他的投降都覺得不可原諒。
一是于禁深得曹操信任,他辜負了從曹操以下所以將士的信任。
于禁在投入曹操陣營後,得到了曹操的器重。他作戰勇敢,而且還任勞任怨。在和張繡的戰役中,曹操因為沒有防備,被降而復叛的張繡打敗。于禁率領幾百部下在其他軍隊都散亂的情況下,雖敗不亂,阻擊敵人。即使是有人向曹操誣告自己,也不去分辨。在打退張繡的追兵後,曹操問明原委,對於禁的品行、能力大加讚賞。從此對於禁委以重任。
隨著于禁戰功的增加,最後于禁被曹操封為左將軍,假節鉞。在五子良將中,唯有于禁擁有假節鉞的權力,可以先斬後奏。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到曹操對於禁的倚重了。
而在救援襄樊的戰役中,由於曹操身在關中,手下幾員親族大將都無法脫身。在這個時候,曹操違背了自己的不把重兵交給外姓將領的原則,將重要的七軍交給了于禁。這種信任是在曹軍中絕無僅有的。
但是,于禁的變節,完全辜負了曹操的信任,也讓曹軍上下丟盡了臉。曹操得知訊息後,不禁說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所以說,在當時,于禁只有一死才能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他沒有其他的選擇。而他屈膝投降,只能得到大家的唾棄。
二是于禁此人性格嚴苛,在言行不一的情況下更會引起大家的仇恨。
如同一個以道德紀律自居的人物,當他的面具被揭穿後,大家發現他實際上是一個道德淪喪的東西,那麼大家對他的敵視會比被人強上十倍。
于禁就是這樣一個人。于禁在曹軍之中,以鐵面無私著稱。他處處嚴格要求別人,曹操也利用他的這一點來用他約束軍隊。他在戰鬥中,抓住了投降的朋友陳豨。其他人都認為陳豨投降,不必殺死,可以把他送交曹操。可是于禁卻以曹操有令,被圍後投降的人不能赦免,居然殺死了陳豨。
就是這樣一個道貌岸然的人,以自己的道德品質自居,以曹操的信任為依靠,在曹軍中不可一世。史書說曹軍的人都對於禁懼怕三分。
但是,這樣一個人,在生死關頭,暴露了他的本來面目。大家看清之後,先是感到被欺騙的不滿,然後感到對他的變節的憤恨,根本就不會對他有一絲一毫的憐憫。自己成天要求別人做到這,做到那,可是當大家看清他的真面目,根本就是虛張聲勢的東西,誰會對他有好感。
再加上,于禁日常作威作福,得罪了很多同僚。曹丕長期在曹操軍中任職,肯定對他有所印象。當於禁落難後,對他落井下石,自然是人之常情。
第三,曹丕要樹立忠君的道德標準。
在當時,三國的格局已經形成。隨著天下局勢的穩定,各地的人才已經沒有了更多的選擇。在這個時候,各個國家的君主都要建立自己的國家體系,這時,忠君思想就成為各國君主提倡的最重要的品質。
曹丕剛剛建立魏國,他對此更是要求嚴格。他正好以于禁和龐德作為教育臣下的教材。讓大家明白,忠君效死光榮,屈膝變節可恥。這樣一來,于禁的悲劇自然就不能避免了。即便是于禁愧疚而死,曹丕也沒有放過他,給他的諡號是厲侯。
結語:
于禁作為曹操手下最信任的將領之一,深得曹操重用。他為曹操立下了無數的汗馬功勞,為曹魏政權的建立盡心盡力。在曹操的時代,他成為五子良將中僅有的假節鉞的將領。
他憑藉這自己的戰功,依靠著曹操的信任,在曹軍中的地位與日俱增。而且平日裡他道貌岸然,處處嚴格要求別人,讓大家對他都懼怕三分。
可是,在襄樊戰役中,他兵敗被俘。在人生最關鍵的時刻,他沒有經受住人生的考驗,屈膝求饒,變節投降。這引起了所有人對他的憤恨。在事後,他也是懊悔萬分,最終愧疚而死。他如果知道日後會如此待遇,還不如當時如龐德一死了之呢。
人生的道路很長,但是最關鍵的只有幾步。如果在這幾步走錯了,就是用生命也無法挽回的。因此,在人生的關鍵時刻,不能不慎重啊。
回覆列表
公元219年7月,關羽命糜芳與傅士仁鎮守後方後,他認定安排妥當,於是集齊荊州大軍圍攻襄陽與樊城。當時關羽意在樊城,於是大軍不斷對樊城進行施壓。鎮守樊城的將領曹仁抵擋不住,於是向曹操求援。曹操得知情況後,當即命于禁率領七路大軍趕來支援樊城。由於于禁將營地設在低窪處,當時荊襄地區又正直秋雨連綿時,關羽見此情形,當即引漢水淹七軍,最終關羽於陣前斬殺龐德,逼降於禁,威震華夏。
于禁在投降蜀漢後不久,就因為關羽敗走麥城而來到東吳,後來孫權又將於禁交還給了曹魏。此時曹操已經去世,曹丕繼位魏王,曹丕見於禁歸來後,先是以洪水暴發導致戰爭失利為由,赦免了于禁的罪名,更是為于禁恢復了官職。只不過在此之後,于禁的遭遇就急轉直下,他被曹丕安排去高陵祭拜曹操,而曹丕在於禁到高平陵之前,就已經預先在陵中畫有于禁戰敗投降,而龐德不屈被關羽斬殺的圖畫。于禁見到這幅畫後,心中羞愧而死。
後世司馬光評價曹丕的這個行為時,認為曹丕可以廢于禁為庶民,將其誅殺,但將其侮辱致死不是帝王所為。當後世在讀這段話時,或許認為曹丕心胸狹窄,但實際上,大家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于禁因為投降,要被廢為庶民,或者被殺。那在當時,投降到底是多大的罪責呢?
漢武帝時期,李廣的孫子李陵善於騎射而被漢武帝重用。後來李陵率領五千將士出征,卻不幸遇上了匈奴單于的主力。李陵並沒有驚慌,而是命令將士以大車為營,眾人以持戟盾為陣,以弓弩還擊匈奴。由於三軍齊心協力,此戰不僅將匈奴擊退,李陵更是幾乎射殺了單于。只可惜匈奴人多,李陵最終被打得僅剩下十幾個人,無奈之下,李陵只能投降。後來李陵因此受到誣陷,他的全族被殺,下場慘淡。而在漢朝的律法中,確實有作戰不力投降,全家誅族的規定。因此于禁投降敵國,曹操和曹丕按規定是可以誅殺于禁的。
筆者認為,于禁為了手下將士的性命,不惜犧牲自己的名節而委身投降敵國,本應得到讚揚,只可惜曹丕的心胸太過狹隘,再加上孫權的故意挑唆,造成一個忠臣名將就此隕落,實在令人感到可惜